美章网 精品范文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

节能减排的概念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可以针对性对建筑工程的废弃固体、废气以及废水等做出相应控制手段,使得建筑工程在资源以及能源方面的消耗显著降低,并最终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在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代社会,建筑设计融合低碳概念显得至关重要。

一、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建筑能源的有机组合设计。对建筑工程所用能源进行强化管理控制,是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促使建筑能源在建筑工程的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减少消耗和排放量,对建筑能源进行优化组合,丰富建筑工程的功能性,其对能源的优化组合主要包括:天然气、生物能源以及固体燃料的引进;新型能源以及天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能效果。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需要采用功能较强的节能设备和技术,针对建筑工程的严重耗能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将节能设备以及节能技术与建筑工程周边环境进行有机组合,充分体现生态效益理念;另一方面,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需要对建筑工程的结构功能以及室内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天然自然能源的作用,在保障居住用户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彰显建筑工程的环保性能。(三)所用材料方面的低碳概念。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需要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方面提升对新型能源资源的使用力度,另一方面,更多的使用天然能源。在达成节能减排效果的同时,也控制了建筑成本,一举两得。(四)更加宜居的环境要求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除了在对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体现低碳理念,还需要综合考量未来居住用户对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的要求,提升居住用户的居住环境体验。。

二、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

(一)建筑设计在环境方面的低碳规划。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需要对建筑工程的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环境与建筑工程之间的和谐相处产生影响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具体体现在,建筑工程的低碳设计,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同时,周边环境不符合低碳概念的,需要对其开展低碳设计处理,使其更加符合低碳建筑的设计内涵。除此之外,将扩大建筑工程周边绿色植物覆盖面积,作为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绿色植物在周边环境的面积以及密度,在进行道路铺设过程中,需要对线路进行合理规划,体现便利性的同时,以不牺牲绿色生态植物为原则,将人工建筑与周边环境更有效的进行优化组合,使得低碳概念以及效果得到充分展现的同时,保障建筑工程周边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应用新型低碳建筑材料。低碳概念下的建筑工程设计,想要使得绿色环保的效果更为突显,就必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技能环保,可持续使用的建筑环保新型材料。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工程的造价,减少对耗能高、污染程度严重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在对低碳建筑材料进行选取时,需要考虑源生态性以及地域性原则,从建筑工程的周边,就地取材。除此之外,相关科研单位需要不断对建筑节能新材料进行研发,提升研发力度,在维持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应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建筑节能新材料的易施工性和易取材性,使得建筑工程的内部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完美契合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理念的要求。(三)提升对自然光能源的使用力度。现阶段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对黑色能源的大量使用,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需要考虑提升对自然光能源的使用力度,一方面提升建筑工程的低碳环保功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居住用户的住宅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对建筑工程的内部照明设备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尽量选取具备节能环保功能的照明设备,在减少电力能源消耗的同时,发挥低碳环保功能;其次,根据建筑工程内部空间结构,合理设置照明设备的位置,一方面杜绝照明死角,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减少照明电力损耗。(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其设计的重要关键点,就是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所带来的效益是极为显著的,其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投入,控制了施工成本,使得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改观,建筑能源的损耗降低,同样也使得碳排放连得到了减少,低碳环保理念被进一步彰显。基于现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为严重的现实,需要对建筑能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引进和使用现金的低碳环保施工技术以及设备,力求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五)提升建筑工程的空间使用率。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提升建筑工程的空间使用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建筑工程对于总面积的要求,其作用在需求量较大的建筑工程方面更为明显。在对建筑物户型进行设计时,综合考虑其灵活需求以及可变性,在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三、结束语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安装,节能减排,低碳社会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热以及国家基础建设的开展催生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建筑安装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实施也日益重视,本文即基于此进行探讨。

1 节能减排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发展的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视,在建筑安装过程中,实施节能减排乃当务之急,这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建筑行业能源消费量大。研究显示,我国当前能源消耗中,建筑消耗最大,占总量30%以上。比如说,单单从楼宇方面来看,每年其电力消耗量就高达总量一成。而另一项数据也显示,和美国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明显高于其同期水平,可以说,可以提升空间非常大。

其次,建筑安装污染严重,建筑安装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使建筑安装过程中节能减排实施非常必要。不得不提的就是建筑垃圾,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严重污染城市环境,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这从客观上要求建筑安装过程中尽量采取节能减排策略,实现绿色安装,尽可能实现建筑过程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节能减排也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建筑安装过程中,不合理配置资源等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从宏观上要求节能减排制度的实施,借此,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发挥其促进作用。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应该,也必须从每一个角度入手,实施节能减排。

2 节能减排的具体落实方法

根据以上几个要素的分析,本部分内容对建筑安装过程中落实节能减排概念的具体要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2.1 方案设计阶段节能减排概念的落实

如上面所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安装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落实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阶段。为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就充分体现这一概念,我们在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就需要对节能减排进行充分的考虑,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利用自然能源,实现节能。比如说,可以充分考虑太阳能、地热等要素,对各种可能利用的能源充分利用。一方面,建筑设计要符合采光和日照,这在前文已经设计,另一方面,如果有地热资源,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通过设计,使建筑物最终能充分利用地热,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另外,在一些装修的细节上也是,通过门窗的良好设计(如双层玻璃的采用),实现能源流失最小化。

总之,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朝向充分采光,合适的户型减少热流失,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科学设计,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2.2建筑施工阶段节能减排概念的落实

建筑安装施工阶段是节能减排概念落实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当合理选择的施工步骤,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化。考虑到绿色环保的要求,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应该强调对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并采用节能型工艺,降低能耗。举例来说,在墙面装修过程中,可以采用隔热砖,这对建筑物的散热作用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建筑保温;双层玻璃的采用也是出于这一考虑。为了防止散热,还可以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在散热部位加入隔热层,来实现建筑降低能耗的要求。另外,还可以使用节能灯、采用可降解材料等,实现节能减排。

2.3 建筑安装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节能减排的落实

建筑安装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是节能减排概念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建筑废料主要产生于建设安装过程中,在拆迁维修等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很多估计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就好对环境造成影响,热如果能够良好处理,则能有效实现物质回收,不仅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实现减排,还能够废物再次利用,节约资金和能源,实现节能。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将建筑安装过程中废弃材料转变成有用材料的技术也日趋完善,建筑安装过程中废旧的金属材料(如钢筋、电线等)能够回炉冶炼,实现再利用;废弃木料也可以粉碎后,制造木板。因此,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与此同时,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21世纪,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必须把节能和减排当作工作中的大事来抓,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大户,更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在低碳呼声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创建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建筑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做好设计,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积极采用节能产品,做好建筑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3篇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 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 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 章 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现状;策略

Abstract: in view of climate warm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brought pressure, concepts of the carbon cycle, with low carbon as the gui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rook no delay. But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build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low carbon 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哥本哈根会议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甚至做出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2005年的40%到45%的承诺。目前建筑的碳排放已经基本接近碳排放总量的一半,那么发展低碳建筑刻不容缓,而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确切的落实。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念以及二者联系

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就是为实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遵循节能设计的标准而建造的建筑。

2.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从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后期使用的全程中通过减少高排碳能源的利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目的的建筑。

2.3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节能以及低碳建筑概念的介绍不难得出建筑节能是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减少碳排放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同时增加建筑的碳汇能力,吸收部分排放的CO2,力求做到CO2的吸收和排放的平衡。因而建筑技能与低碳建筑之间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从二者的理念上也有区别建筑节能具有前瞻性实质为减少的增加量,而低碳建筑的理念建立在对过去历史值的总结,实质为相对历史的减少。(如图2、3)

3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当今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而开创的全球性经济模式,我国也做出大量的努力。政府已开始大力关注建筑从规划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节能工作。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主要通过建筑技能来实现,最早在北方建立试点,之后在部分城市强制实行建筑节能。在2006年之后将节能实际的标准从50%提高到65%。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标准的明确也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这些一系列的建筑节能工作都将推动低碳建筑发展,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依旧有较大的差距。第一,对于节能和低碳方面的政策和机制依然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缺乏明确的评判能耗和碳排放的标准。第二,建筑开发商的低碳建筑依旧更多的停留在概念上,并未真正投入建设低碳建筑,同时在低碳建筑的材料、施工工艺和技术上依旧难以支撑低碳建筑的建造。第三,人们对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认识较为浅薄和片面,无法转变原本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不利于低碳建筑的推广。

4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直接导致建筑面积过大。要推广低碳建筑首要任务就是减少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针对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面对节能与广建筑面积之间矛盾,而非盲目跟风发达国家低碳建筑技术。

4.1完善“低碳”“节能”相关标准和体制

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建筑面积剧增的压力,发展低碳建筑首先就要在建筑从设计要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实行建筑节能,建立明确的节能减排标准,加强整个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做到有奖有惩,目标明确。

4.2改变建筑结构

我国建筑更多的是采用高碳排放的混凝土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建筑结构超过一半已经采用钢结构。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全方位的优势。据统计,钢结构住宅的碳排放量为480kg/m2,混凝土结构的住宅建筑碳排放量为7406kg/m2,而二者的造价基本相同。同时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空间利用多5%,并且钢结构自身具有材料轻,抗震能力强,可回收、可工业化批量等其他优势。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采用节能设计,建筑的保温节能效果显著。

4.3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建筑能耗在人类消耗能量中占的比重最高,而建筑能耗中日常生活用能占最大比重,其次是材料设备生产能耗。因此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最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材料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能源取代高碳排放的石化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能量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新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

其次,开发设计出新的低碳材料和节能设备,在保证节能和低排放的基础上,注重材料产业的优化,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4.4培养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对于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来说专业人才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其中设计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建筑设计人才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成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专业的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决定建筑成品是否做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是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的源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融入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理念;在人才的考核上深入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

4.5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由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为我们应当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生态新城建立的代表马斯达尔,该城市在沙漠建立,定位目标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等对我国大部分城市借鉴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马斯达尔在城市的能源、交通以及产业经济方面对于我们则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学习先进技术固然重要,因为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载体,但是对于国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同样对于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4.6加强宣传教育,推进低碳理念的深入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观念,促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坐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从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5结语

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世界环境的大势所趋。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能够有效缓解日益恶劣的气候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对于建筑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节能减排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从而为整个世界的环境做出符合大国风范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报.倡导建筑低碳,中国在行动[EB/OL].2010.3.9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生态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40-03

生态旅游(Ecotourism)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至今,其定义和旅游对象以及实现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的独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生态旅游”一词在旅游行业滥用,使大家感到生态旅游是一个很虚的东西,难以落到实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也无所适从。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诞生了。业内专家学者认为,低碳旅游的提出,是发展生态旅游理念的一种实际行动响应,是将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实践与理念出现偏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尤其是一些经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更是对生态旅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其中,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自然、使用自然资源上,一些旅游经营者缺乏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急功近利,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只为获取高额利润,很多地方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思路来发展生态旅游,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正是这种对生态旅游发展缺乏规范和标准,造成了很多地方的环境破坏,出现了“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杀手”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说与我国目前没有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使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其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是有直接关系的。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检验标准、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指标及判别标准、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有过研究和探讨,但在这些研究中尚未出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也没有加入对生态旅游真实性判断的研究。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无论是资源价值的评价还是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属性探索和开发研究的初期概念辩争阶段,缺乏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成功模式和案例。

二、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可量化路径

(一)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诠释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但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生态旅游是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小,但又能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效益。它强调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维护社区经济利益。但对于游客来说,游客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形式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破坏,应该说我国的景区管理者目前还没有给游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和衡量的标准,所以说,生态旅游更多是在理念上对游客的一种指导。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基础,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它的内涵是:运用低碳技术和推行碳汇机制来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化,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让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采取怎样的旅游方式能够减少碳的排放,不会涉及像生态旅游一样有关于对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而且突破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规模的限制。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是一种措施,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诠释了生态旅游内涵。

(二)对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诠释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但低碳旅游却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生态旅游着眼于“生态”,即“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发展中“资源的原真性”,倡导通过更少的人为干扰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则着眼于“低碳”,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强调旅游各个环节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革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从这点来看,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生态旅游则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因而,低碳旅游是通过在旅游各个环节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层面的实现途径

1 制定、出台一套完整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低碳旅游必须依靠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法规、政策等措施,为发展低碳旅游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我国旅游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更多的是内部原因,即政策制定的滞后。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由政府牵头制定一套完整的我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政府相关平台支持和机制保障。例如:建设低碳旅游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发基地、低碳交通工具研发及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体系;国外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和市场化运作进行转让,共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2 在行业内全面推行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度。国外非政府组织发达,各类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了许多可持续旅游发展项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定工作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由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以及主要旅游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定低碳旅游企业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在行业内全面推行,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能为旅游企业在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提供依据和标准,同时,也使旅游企业有动力和压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另外,通过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标识”系统,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严格评定分级,通过标识符号等进行直观标识,以便旅游者辨识其节能环保水平,使旅游者更方便、准确地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进行识别,同时也能唤起旅游者对其旅游活动和消费行为的审视。通过现代数字化网络,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信息库,扩大“碳身份标识”系统的社会影响力。

(二)旅游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

1 应用、推广低碳技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交通、住宿以及主题公园等旅游活动。目前旅游业节能减排工程着重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活动及相关设备制造等耗能环节上。旅游企业应加强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改造和创新上。旅游企业通过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例如: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创建循环型景区,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能消耗和最低污染”的目的。酒店业应在建筑节能、酒店节水、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绿色饭店的要求。

2 培育低碳旅游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采用哪种旅游方式,最终还是取决于旅游者的选择。旅游企业要通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各活动载体的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使旅游者自觉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指导游客消费时选择符合认证标准的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转变消费观念。同时,旅游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和手段推广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计算软件,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按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让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结束后,计算低碳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碳排放,从而发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6篇

1.1实现低碳的途径

一是低碳经济。主张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基础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更换能源的新工艺(如新能源汽车)。二是低碳生活。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如省电、节油、种树、回收可重复利用或可循环利用的生活资料等。三是发展碳汇。碳汇即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由于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吸收固定CO2的成本比工业减排低,所以碳汇林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凸显[1]。

1.2低碳理念在园林中的引入

在园林中能实现低碳经济和发展碳汇2个目标。将低碳经济和发展碳汇放入园林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即是将低碳理念引入园林中。

1.3低碳园林的概念

目前,对于低碳园林的概念还不甚清晰,只有一个低碳景观的概念供人参考。低碳景观(Low Carbon Landscape)是指在景观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景观已逐渐成为国际景观界的主流趋势[2]。

2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2.1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节约型园林自2005年提出以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指以最少的用地、用水和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最少的绿化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3]。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2.2节约型园林的营造

节约型园林的营造离不开节能、节财、节地、节水。节能,就是要大力发展节能型的施工方式和少设计能源消耗型设施。尽量在园林设施上做到可持续发展,尽量少设计大型广场、音乐喷泉等能源消耗大的设施。节财,就是要用最少的钱产生更多的绿量,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草种,防止高价设计、买绿和建绿。节水,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提倡使用集水技术(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和节水技术(微喷、滴灌等),注重雨水的循环、中水的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节地,就是在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绿地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改良或不改良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园林绿化效益最大化[4-5]。

3低碳园林与节约型园林的关系

3.1低碳园林与节约型园林的区别

笔者认为,低碳园林应该包括在节约型园林之中。因为节约型园林中涵盖了节能的概念,而低碳的核心部分就是对于能源的生产及使用。并且现阶段的技术和方法在低碳的概念下生产出的产品和形成的各种理念有时跟节财的理念相背离。

例如,一株大树的移植或许在运输和移植的过程中产生了比树苗栽植更大的财力消耗,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一株成年大树在未来长时间产生的碳汇效果绝对大于树苗。低碳的实现需要前期准备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在前期其实就无法满足节财的要求,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低碳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3.2低碳园林与节约型园林的联系

低碳园林与节约型园林有3个共同之处:一是要求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及运营等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二是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维持碳氧平衡、蓄水保土、调节温湿度、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可持续发展[6-8]。

4基于低碳理念的节约型园林营造方法

4.1设计

设计结合地形,尽量少修改或不修改。尽量借助所在地原有的特色景观,最少地改变当地面貌。少设计或不设计模纹花坛、草坪等需要大量人工修剪的种植模式。多结合新能源的利用,将太阳能、风能等新兴的能源类型运用于设计中。外遮阳节能设施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低碳景观元素。外遮阳的节能效果远远好于内遮阳,而且完全可以设计得精彩美观,既是对建筑节能传统有效措施的继承发扬,又可成为建筑物外立面的重要华丽装饰[9-10]。

4.2植物

在植物上尽量选择碳汇能力强的树种,如常绿树强于 落叶树,阔叶树强于针叶树。坚持适地适树,多采用乡土树种。选择耐干旱、耐瘠薄、可以粗放管理的树种。在植物种类上尽量配置多层次的稳定群落,使单位叶面积达到最大。

4.3材料

低碳型园林材料的设计原则:推广使用地方材料,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循环使用人造材料,开发使用环保材料,巧妙利用废弃材料。

选择新型节能材料,在灯具、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做到节能。多使用当地材料,做到低排放、低人工。城市的灯环境,体现着现代化城市的繁华程度和艺术风貌。传统的灯光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在科技发展的互动下,由于电脑灯具和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出现,灯光艺术已发展成具有自我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动态艺术。与此同时,节能灯具也在蓬勃发展。奥运水立方节能灯光艺术、大运河杭州段灯光艺术等灯环境艺术设计中,均可以看到景观元素与低碳元素的完美结合;各种造型的太阳能利用与风能利用相结合的小区路灯,不仅实现了节能减碳,也为人居环境大增了艺术光彩[11-13]。

4.4管理

管理上尽量减少人工输出,减少修剪,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近年来,我国住宅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也存在过于重视视觉观感而忽略了其实用性和功能性的不良倾向。低碳节能时代,不仅要求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要深入挖掘节能减排低碳型的景观元素。将低碳渗透入景观中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积极筹划运营开发低碳项目。

5 参考文献

[1] 积极打造低碳人居环境[EB/OL].[2011-11-25].HTTP://WWW.COPYC .CN/COMPARE?PURL=HTTP:///GXJL XH/SHOWJKXX.ASP?NEWSID=117043.

[2] 什么是低碳景观[EB/OL].[2011-11-25].HTTP://LOWCARBONL /%E4%BB%80%E4%B9%88%E6%98%AF%E4%BD%8E%E7%A2%B3%E6%99%AF%E8%A7%82/.

[3] 郭汉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4] 贾春,任全进,于金平.谈我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18-219.

[5] 刘南方,刘伍生.低碳经济环境对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思考[J].才智,2010(8):57-58.

[6] 闫煜涛,白丹.论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园林材料的设计手法[J].华中建筑,2009,27(6):185-188.

[7] 李清宇,黄耀志,周颖,等.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小城镇公共绿地与生态经济一体化设计——以常州市嘉泽镇镇区滨水公共绿地为例[J].生态经济,2010(2):191-195.

[8] 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 2010(2):168-172.

[9] 王恩,包志毅,章银柯,等.杭州园林与低碳生活方式研究[J].杭州科技,2010(2):50-52.

[10] 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1-23.

[11] 杨文廷.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30(5):53.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 循环交通运输 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 ,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

长期以来,印染行业一直以能耗高、污染大在业内遭到很大的诟病。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印染行业作为纺织产业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以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迫在眉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印染行业要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的现状首先就要进行技术上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染料角度出发,从源头来寻求解决印染行业污染大的方法。简述了当下新型环保型染料和助剂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1. 节能减排概念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里提出的节能减排概念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广义上的节能减排指的是节约物质资源,减少废弃物环境有害物(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噪声)的排放;狭义上则是指节约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的排放。而世界能源委员会给节能减排下的定义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4]。”

“节能减排”这个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思想等。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上初次提出了“能源效率”的观点。该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1]。199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初次将节能提升到法律层次的地位。

2. 开发新型环保节能染料和助剂

传统的印染助剂和染料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致癌物以及其他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原则等相违背的物质。新型环保染料和助剂通常指的是符合Eco-Tex 标准100的要求:1.不含致癌的芳香胺、过敏性或其他急性毒性物质;2.不含重金属;3.不含可吸收的有机卤化物(AOX);4.不易产生环境污染;5.牢度、得色率、提升性、鲜艳度等有保证的染料和助剂[2]。各种新型环保型染料和助剂的开发和发展为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2.1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是与纤维进行反应进而染色的染料,具备色谱齐全、光泽鲜艳、染色工艺经济、操作简便、染色操作简单的优点。同时活性染料也是取代禁用染料(如:冰染染料、直接染料、硫化染料以及铬媒染料等)以及其他类型纤维素纤维的主要染料[3]。不过,活性染料具有固色率低、竭染率低的缺憾,通常需要加入大量的无机盐来提高织物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因此,印染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无机盐的大量存在会加大废水的处理难度,同时也会造成例如土地盐碱化等污染。开发低盐染色用活性染料成为当下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对无盐低盐型活性染料的开发力度。

随着对活性染料无盐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下已有一些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的无盐活性染料系列。例如:德国Dystar(德司达)公司开发的Remazol EF系列无机盐用量则是传统染料的1/3[4];瑞士Cibe公司开发的Cibacron LS系列染料的无机盐量是传统活性染料的1/4-1/2,同时该染料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日本的住友公司开发了Sumifux Supera系列新型活性染料,该染料的特点是无机盐用量为传统活性染料的1/3-1/2,浴比最低可达1:10,在减少排放的同时也节约的资源,符合我们对节能减排的要求。

2.2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则是当下世界染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染料是聚酯纤维的主要染料,而聚酯纤维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纤维之一。故分散染料的应用和发展创新对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RFT协同创新作用下,德国BASF公司开发的Dyexact XP新体系能够节省时间20%,节约染色费用16%,将环境冲击指数从1.2降低到0.6 [5]。该体系具有生产效率高、环境友好型的特点,同时一次性成功染色的新型分散染料具有很好的提升性、匀染性与重现性。

作为比较成熟的环保染料新技术――分散染料胶囊化的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自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Matsnishikso公司提出将分散染料胶囊化这个概念之后,纺织行业开始研究发展分散染料胶囊化技术。涤纶是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但其染色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并且用大量的分散染料和助剂才能保证织物的染色指标,印染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和水,排放大量高色度的废水,给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因为胶囊拥有缓释性和隔离性的特点,在高温高压染色工艺中可以不使用分散剂和匀染剂,因而可实现无助剂染色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使用胶囊化分散染料染色后的纤维表面含有很少的浮色[6],故无需进行清洗和皂洗的流程,大大的降低了废水中COD和BOD值,企业只需对废水进行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在前处理过程中回用。[7]

2012年由罗新等人研究改造的分散染料微胶囊组助剂免水洗染色技术能够有效的节水省电、减少助剂的使用,达到了我们所要求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要求。同时,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新工艺并采用改造后的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时,每加工1吨织物可节水60t,节电180kw・h,废水可全部回用[8]。可见分散染料胶囊化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我们需要加大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使新型环保技术能够应用于实践,能够真正发挥该技术的作用。

2.3新型环保助剂的发展

助剂的使用在印染行业要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加工的效果和效率。助剂行业也在加大力度开发和研究高效节能的绿色助剂。适合的助剂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采用生物技术与化工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助剂,能够将PH从12~13降低到7-9,色度从64-512降低到16-32,节约耗能10%-20%;QR低温漂练剂的使用能够实现在40-80℃下对棉织物的“退煮漂一步法”练漂,能够使蒸汽耗能减少40-80%,同时减少排水量20-50%。

3. 展望

一、加大技术研究力度。推进染料的研究,加大力度对新型环保型染料的开发和研究,推进胶囊化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二、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信息化技术为印染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创造力,增强信息技术与印染行业传统技术的结合,积极响应国家“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号召,以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信息化染料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印染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相信越来越多的环保型染料和助剂会加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同时更多的绿色染色工艺例如胶囊化染料,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等也将尽快突破瓶颈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8),5-7

[2] 岑乐衍,世界新染料,新助剂发展动向,[J].纺织导报,2003(2),90-92.

[3] 章 杰,张晓琴,环保型染料和环保型纺织助剂的市场现状及动向,[J].针织工业,2006(7),49-54.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环保理念

前言: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一大问题。由于人类工业的发展,每年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到大自然中,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低碳理念从本质上来讲,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以实现节能减排为目的,使用可再生能源为手段,从而减少对产生温室气体的化石能源的依赖性。低碳建筑有着很多优点,不仅能改节约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和能源,而且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总而言之,我国今后建筑设计呃发展应该在低碳概念的引导之下寻找新的出路和应对策略。

一、当前国内低碳环保建筑的现状

1、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人们对宣传环保、发展低碳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初步上接受了低碳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但对它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得还不够彻底和全面。在我国建筑行业内部对低碳建筑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人员们往往只在表面添加一些环保色彩的设计,却很少考虑建筑的节能功能,认为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低碳技术必定会增高项目的成本经费,不利于其获得直接利益,并会导致房价不良上涨现象的出现。在建筑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观念是,低碳建筑只需把选材,施工建设做好就可以了。

2、低碳技术水平低

我国在经济的发展方面,主要还是以高耗能为主,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性还比较大,尽管出现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但毕竟占少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还较为落后,所以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处理时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

二、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1、科学考量建筑环境属性

目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国内来说,如何实现低碳环保,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一个我国发展中必须正视并及时解决的问题。运用低碳环保的理念而建成的一所建筑,究竟是否满足这项理念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只需要观察其建成后周围的环境状况如何即可,这就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通常环境因素不会是设计工作者们所考虑的重点对象;而在现代新型建筑中,除了完成其自身的建造外,还要考虑到是否与大自然相和谐。建筑师要想设计出人性化的供人民娱乐休闲和居住的建筑,并且与环境融为一体,需要科学的考量建筑的环境属性,设计并调节周围的空气,利用创新的的设计降低热岛效应的影响。除了考虑自然环境之外,建筑师们也在考虑创造出一种与其所建造的环境相独立,但又不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的标志性建筑。依据地形的相对优势从而减少工程量,有效地利用风向和光线的作用来减少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

运用低碳环保,持久性强的高性能材料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节省建筑成本,同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建筑设计中应多选用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避免使用内含能源高的材料,这是有效降低和控制建筑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在选用建筑材料时尽量多选择可再利用的绿色建材,避免使用一些能源消耗高、污染指数大的材料,以减少空气中 CO2的排放量。此外,在应用新材料的同时,还应兼顾材料的原生态性和地域性。在全面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强调设计建筑应用材料的原始性与地域性,进而充分发挥其施工便利、可就地取材、能源消耗较低的现实特性,对建筑室内微气候进行有效的调节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低碳设计效果。

3、运用自然采光

当建造一座建筑物时应考虑到自然采光的效果,我们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自然采光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在这样的建筑内享受到大自然的光照。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朝向、当地的气候以及潜在的障碍物对光线采集的影响之外,怎样将光线引入到室内、建筑物当中电力照明的设备怎么样和室内设计相配合、怎样运行这些设备才更加地有效都是属于考虑的范围之内。主动式自然采光设计适用于建筑朝北房间、无窗或地下建筑以及识别有色物体或有防爆要求的房间。具体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利用卫星反射镜采光,利用导光管导光、光纤导光,运用镜面反射采光,光伏效应间接采光

等方法。这种设计的运用不但能改善室内光照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在光线很少的房间内也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人工的用电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

4、在施工过程之中提高能源高效利用率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关键点,也表现在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因为体制的缺陷以及管理不当等多方面的不利原因,在施工过程之中资源浪费现象层出不穷,需要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则要大力发展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对建筑材料的用途做出最为合理的分配,并且从浪费的资源之中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5、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在整体上降低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节省。在大量地建造居住房屋时,要注重高效利用空间资源,合理地安排房屋的面积设计及标准,这样才能实现降低建造能耗的目的。同时考虑到建筑随着时间的功能变更的可能性,既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又减少了建造量及建筑垃圾的产生,是降低建设费用、节省能源的途径。

实现建筑空间的再利用不仅能使建筑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还能为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空间的灵活多变性,考虑建造的功能在随时间的变化所能变更的可能性,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又能减少建造所需的费用以及垃圾的产生,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低碳概念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项技术和理念在我国的发展阶段仅仅是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建筑低碳设计的质量,造福人民,造福城市。

参考文献:

[1]任乃鑫,蒋文杰,许佳.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J].2010.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0篇

/

关键词 改变 辩论 辨析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实施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北京也相应地出台了“京八条”,要求学校不再加课或补课。而高中生物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的一门自然学科,每节新课中都要出现诸多的概念和名词,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那种“满堂灌”式讲课,甚至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无暇顾及“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其学习的主动性被抹杀。因此,教师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以“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变、辩、辨”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前教学设计,明确重要概念,“变”教学方式

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人教版“减数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和受精作用”,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对于“精子、卵细胞生成过程”的内容,教材先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出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通过2个图解说明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与此同时教师给出许多名词和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是这样安排教学顺序的,可是这种安排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只能使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众所周知,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正确合理的取材,然后经过一定处理和观察,并对所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统计、综合得出结论。例如:在观察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不是取一个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动态分裂过程,而是在正确的取材下通过观察成千上万个死细胞的“即时图像”,然后通过分析,统计、综合得出结论。“减数分裂”的学习亦如此,先要让学生观察无数个细胞,然后再分析、统计。教师如何突破这一重要概念,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努力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中来,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指导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等辨析概念的本质。另外,还通过播放视频,深化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1.2 重要概念及相关概念、名词的确立

(1) 重要概念:同源染色体:“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2) 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变化。

(3) 名词: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1.3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

2 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多种形式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在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2.1 新课导入

情境一:教师出示教材P24中受精过程开始的图片。

教师: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称为受精作用;由图可知,在4~6亿个精子中,只有几百个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后只有一个到达终点,进入卵细胞,构成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所以每个个体生来就是一名冠军。

设置意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境二:一对善良的夫妇,生了一位“白富美”的小宝贝。教师问:这位小宝贝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细胞是哪些细胞融合而成的?父方或母方以何种细胞增殖方式产生精子或卵细胞?

2.2 温故知新

教师把有丝分裂的过程图提前画在副黑板上,并提问:在一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分裂几次,分裂后期染色体遵循什么分裂原则(平均分配)才能保证子细胞中染色体与亲代细胞中一样?

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总结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和意义,为减数分裂学习奠定基础。

2.3 新课讲解

情境三:出示“某种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和其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图片”(图1)。

教师提出问题:配子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数目上有什么区别?

“辩”论现场一:

学生甲:从数目上看,配子的染色体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学生乙:配子中没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学生丙: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什么要减半呢?学生丁:受精时再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加一起,就跟亲代一样了。

教师给出同源染色体、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和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提出问题: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是怎样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呢?

2.4 小组合作、组间辩论、自建模型

2.4.1 “辩”出重要概念:“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以图1中精原细胞为例,每个学习小组用彩纸条、双面胶、毛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模型,模拟染色体的变化。

“辩”论现场二:

小组1:我们认为精原细胞直接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别被拉向细胞的两极,最终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其他小组质疑:他们推测的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复制,对吗?

小组2:开始我们认为进行了染色体复制,但是发现,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就不能减半了,而是与体细胞相同。所以也认为没有发生染色体复制,而是直接进行了分裂。

教师:在学习有丝分裂时知道:细胞通过分裂增殖时,在分裂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即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而减数分裂也属于细胞增殖的一种,所以没有复制是不对的,必须进行复制。有位叫魏斯曼的科学家曾大胆推测减数分裂,而且他的推测是非常正确的。通过以上辩论,你们可对以下问题进行也大胆推测:减数分裂是复制几次,分裂几次,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就能减半呢?

大部分学生回答: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小组3:我们认为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第二次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最终形成四个细胞中各含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科学家经过成千上万次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有这样的两个细胞。教师同时出示图2。

这时小组3的猜测不攻自破,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和辩论中。

小组4:间期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且我们组也观察到图像。

小组5质疑:同源染色体是怎样分开的?前期染色体应该是散乱排布的,怎样保证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呢?

小组6质疑:同源染色体由前期经过什么样的中期呢,和有丝分裂中期一样吗?

教师释疑: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而不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是平均分配。接着,教师给出新名词: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靠近的,叫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精原细胞复制后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两个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2.4.2 “辨”出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辩”论现场三:

小组7:我们组制作的次级精母细胞模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的染色体是由颜色相同的纸条构成,而图2中是由颜色不同的构成,我们组制作的还正确吗?

教师:小组7你们的质疑是对的,你们的模型也是正确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的这种现象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请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该过程。播放观看减数分裂全过程(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各组学生再完善模型,并用标签纸标出:联会、四分体、初级(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等名词。

2.4.3 课后练习,概念延伸,加深理解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低碳;低碳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早在2005年,我国曾批准建设四个建筑节能的示范项目,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各两个。如今座落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节能楼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四个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之一,现在则是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所在地。这样一座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的楼宇的运行成本甚至比我国以往一些采用传统方式建造的建筑实际能耗及运行成本要高很多。

中国要想真正在建筑方面降低能耗,必须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节能减排模式。 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老教授秦佑国也多次指出,过去一度成为时尚的那种以全封闭式建筑追求恒温效果的建筑模式,并不见得能实际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违背自然规律。而实践中,大功率空调系统的运行,正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2011年1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签订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北京、河北等全国诸多地方主打“低碳”概念的示范城、建筑示范项目或立项或通过规划,也都在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节能减排40%―45%,建筑节能作为其中的重头戏受到各界瞩目。然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科研开发处处长陈新也坦言,截至目前,我国关于低碳建筑乃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尚不明确。何为低碳建筑?怎样建设低碳建筑?低碳建筑中关于碳减排的指标体系怎么量化?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概念又有什么关联?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先要从串联这些问题的核心――建筑设计。

1 低碳建筑模式的选择和低碳建筑的关键

1.1 低碳建筑模式的选择

一位建筑界资深人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经验,试图给记者讲述这样一个概念,即某些建筑或许真的能达到节能百分之多少的目标,但这种所谓的节能可能是在与那种未曾采用节能手段或技术、产品但为了追求较高舒适度或其他目的而使用大量高能耗设备的建筑运行情况相比时得出的结论,至于此类节能建筑的实际能耗,则可能比传统模式的建筑能耗还要高。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建筑界专业人士的眼中,关于建筑节能的理念与模式,也存在不同的理解与选择。 对此,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 中国首席代表、中国建筑节能委员会(CBEEA)副主席卢求指出,中国在追求绿色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的过程中走过一段弯路,过度强调技术应用,而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节能的综合治理。“过去是采纳多少技术就有多少分,为了获得好的得分指标而分解、孤立地采用一些技术与产品。这种片面而不成熟的方式,导致使用了价格高、能耗也高的产品而未能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如今倡导低碳建筑,同样存在这种理念与模式的选择。”卢求说:“当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为了追求节能减排,重回到窑洞式的生活,同样地,我们也不能为了享受现代化的技术及生活,而过度浪费资源,忽视节能减排。”这里面,自然有个“度”的把握。“人们追求舒适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能源做支撑,但人类更好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以过度奢华地耗费能源为代价。所以我们需要在最低的能耗与最合适的舒适度中寻找一种新的平衡。”卢求坦言:“在这个过程中全封闭的手段不见得是最好的,它或许适合一些高端建筑,但不适合大规模推广。”所以,提倡低碳建筑,核心还在于节能减排,特别是碳的减排,同时也要兼顾舒适度,兼顾百姓的需要。

1.2低碳建筑的关键

那么,究竟何为低碳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认为,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

过去所讲绿色建筑,主要关注的是节能与环保,而低碳建筑更多的着眼点在于碳的减排,当然核心都是节能。此外,低碳还是很综合的概念,包括交通规划、小区道路的设计如何便捷步行,水的减排如何降低对市政管网的冲击等等。另外低碳建筑的概念相较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实际范围最窄,是人类因为一次性能源消耗引起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保护措施,“而众所周知,低碳的概念可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通过碳减排继而进行碳交易,从而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明确低碳建筑乃至于推广低碳建筑的关键都在于如何将碳减排量化”。

对此,加快建设低碳建筑体系,我国应积极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同时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卢求也指出,低碳建筑领域的推进,带动的是一个产业,而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政府的理解与引导,需要技术领域的创新,更需要消费者低碳节能意识的提高。

2 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低碳设计

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主张采用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建筑整体或重点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监控、反馈、控制,从而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量的释放,达到低碳建筑的基本要求。低碳建筑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可以进行建筑碳排放量的模拟与测算,在几分钟内便可计算出建筑的碳排放,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也使建筑低碳化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条件的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结合环境科学可以对建筑将来的碳排放指标、低碳效应进行准确的计算。另外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控制技术,借鉴和使用当前前沿的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再循环和资源替代技术、生态式的能量供应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建立以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减少碳排放量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2.2 基于物联网的低碳建筑设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依托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结合集成分项能耗计量系统,运用适合于各个类型建筑的节能管理系统,并通过对建筑准确的分项能耗计量、公示、建筑环境监测、建筑设备运行监控,实现用能监督管理;通过科学的能耗数据诊断、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能症结,以改进管理的形式实现针对暖通空调、照明等关键耗能系统的改造实施,降低建筑物能耗的使用,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基于仿生学的低碳建筑

设计技术与方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仿生学对低碳建筑的影响就是将仿生学的成果和思想方法引入到低碳建筑设计领域。结合建筑生态的技术特性,相关学者借鉴仿生学的学科方法,针对低碳建筑策略,提出了“建筑腔体”的概念。所谓建筑腔体,即建筑采取适宜的空间体形、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能够利用或辅助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运作机制上与生物腔体相似,高效地好地营造出低碳排放高舒适度的建筑。

3 结论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建筑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学对技术变革反映的迟滞性。建筑学的技术惰性可以说是建筑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开拓性的创新,必须要破除传统的建筑学与科技逐渐淡化的观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同时,需要建立科学与低碳建筑设计交融的框架体系,积极运用新科学影响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推动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军. 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刘云胜. 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2篇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可以称之为人类最大的耗能行为,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内容与措施。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环境;绿色材料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具体是指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建筑。衡量与评价的具体标准就是周边协调的环境和温室排放的气体,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进行减排节能。近些年来,建筑产生的能耗在总体社会能耗中始终占有较大比例,低碳建筑的发展是有效防止全球变暖的一种方式,能改变建筑的耗能特点,推动低碳时代建筑形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内容

低碳建筑的内容主要包含:①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充分体现减排节能。将建筑在设计、施工、规划等方面充分考虑融合于大自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联系当时所在地的资源气候、自然环境等因素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的空间。②基于高效、节能的原则使用土地、材料等。充分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③尽量减少对石油、煤等具有污染性的化石能源的应用。④循环与再使用资源,尽量回收废弃物。

二、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措施

1、土方的合理利用

因为城市出现了比较难的转移土地与回填,在运距离内理想的弃土场又非常缺乏,土方非常容易对环境产生负荷影响,与此同时还会造成土方的运输与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造成了排放CO2的迅速增加。因此,在设计建筑之前应谨慎考虑地貌地形产生的变化和开发地下室的情况,取得最好的填方挖方平衡方案。地下室的大规模开挖以及从外地运输土方对地形进行改造,对于平衡土方设计是非常不利的。利用地形产生的变化令一部分土方回填至场地实施造景,能够达到平衡土方的目标。

2、综合各方面条件

利用场地所在的自然环境,合适设计建筑造型、窗墙之间的面积比例,使得建筑能够获得非常好的通风、日照与采光。对于建筑整体平面布置进行合理分析,其中包括建筑各个剖面的形式,太阳造成的辐射以及自然通风对建筑物造成的能耗影响,在冬季的时候最大程度地使用日照,最大限度地获得热量,躲避主导风向,尽量减少建筑物与场地外表面出现的热损失;夏季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得热,同时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冷却降温,以此获得减排节能的目标。

3、设计景观植物

植物经过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同时也会吸收二氧化碳,围绕建筑周围的植物,能够有效地提升绿化效率,发挥巨大的减排效果。设计景观植物除了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直接实施减排之外,还发挥了重要的杀菌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防尘、降低噪音、遮荫挡风等。

4、关注建筑物的环境

在全球化的前提之下,建筑师们设计出大量的具有标识性的建筑,一种在所构造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独立的商标性建筑,可是有些建筑师却十分注意在具体的建筑环境中进行问题的解答,使建筑成为在既定环境中构建的物体。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在地下的。有效地利用场地进而缩减工程量,有效地利用光线与风向,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中的建筑物产生的能耗,这已经是大部分建筑师共同的观点。

西班牙的设计师搭建的临时空气树,针对于城市长期的高温环境、都市再循环空间环境的解决等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树的材质采用的是可再生的材料,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拆卸并且可以移动到其它的地方。树的内部利用喷水管道以及各类攀援植物可以调节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有效地净化空气。其具备的冷却系统可以将内部的温度调节至比其他地区低8-12度,从而能够对大多数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起到减轻的作用,是居民避暑休闲的最佳选择地点。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顶部,树在能耗方面充分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够将多出来的电力输送至电力公司,因为获得的利润能够应用至维护建筑。

5、使用绿色材料

装修建筑材料、管材设备材料的建设与生产环节是产生大量建筑能耗与污染的关键。许多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会产生不利于环境的影响,例如人造板材会释放大量的甲醛。在我国的城市进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建筑使用的是混凝土钢筋结构,水泥属于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二氧化碳高的建筑材料,建筑每1立方米的混凝土钢筋,将会产生二氧化碳300-400千克,同时拆除混凝土物质还会出现很难处理的废弃物。不恰当的材料使用会给建筑后期在维护使用中带来非常多的问题。因此,选择可再生、循环使用的工业建筑成品材料,挑选较低内含能源的材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建设中合理控制环境污染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在新材料开发的同时,重点强调建筑材料具备的原生态性与地域性。西班牙建筑师设计的竹屋,选择了在当地普遍使用的建筑临时材料竹子作为护的主要材料,将这种临时性的材料尝试用在永久性建筑物的构造上,努力寻找一般材料的不寻常的使用方法,力图将人造的城市逐渐转向生态自然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维护建筑结构使用的是直接加工的黄土材料,除此之外加入芦苇、麦草等避免出现开裂。生土建筑的优势是简易性施工、能耗较低、方便就地取材。生土制造的土砖仅是混凝土造价的1/5,使用它作为结构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室内获得舒适稳定的环境。除此之外,加工制作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煅烧,污染程度比较小,同时能够重复使用材料,甚至能够在农业中用作肥料。

结语

低碳的经济核心就是创新的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制度与产业结构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中国还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只有选择减排节能的低碳概念发展模式,防止使用狭窄的眼光看待能源、交通、建筑等问题,考虑整体生态系统的合作协同,构建低碳建筑排放系统,重视建设过程中的任一控制与降低建筑排放碳的环节,逐渐形成一个持续循环的发展模式,才能对城市中的发展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建筑是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建筑之中始终贯穿着设计生态的观念,表示在运用新生态技术的同时,使得技术与时尚互相融合,按照建筑所处的地区特征,在一般设计中寻找最佳的调整方法,使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化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通.清华大学环境能源楼-中意合作的生态示范性建筑[J].建筑学报,2008,(2).

[2]张希晨,郝靖欣.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J].工业建筑,2010,(1).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3篇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

“低碳建筑”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定义。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认为低碳建筑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建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粟庆提出,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庄贵阳认为,低碳建筑是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结合体。综合以上观点,鉴于低碳建筑是由低碳经济延伸出来的子概念,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领域,考虑到低碳建筑不单单强调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问题,为此,可以对低碳建筑作如下定义:低碳建筑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建筑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建筑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转型,以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研究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推进建筑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模式低碳化等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可以看出:第一,低碳建筑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是倡导新生活理念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正在积极探索的重大工程。第二,低碳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新的建筑管理模式。低碳建筑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在于:建筑节能主要是从节约的角度出发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生态建筑”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侧重于“生态”,主要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可持续建筑”主要是考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包含了节能、生态、可持续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并更强调生态与环境保护,实现环保和健康的目标。低碳建筑除了强调节能、高效、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外,是包含范围更广的建筑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侧重于低碳排放但又不仅仅指低碳排放。现阶段,低碳建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建设“两型社会”理念上的,需要通过建立在低碳理念基础上的合理的规划设计、先进的低碳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的低碳建筑管理来实现,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建筑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研究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应该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两型社会”大目标,强调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的融合,牢牢把握运用市场机制、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工具,从满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功能需求,实现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出发,在传统管理基础上,以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为约束条件,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确立低碳型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以管理过程的低碳化来实现建筑产品的低碳化的过程。

二、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字:低碳;气候;城市规划;绿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低碳城市的概况

1.1低碳城市的概念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持续恶化,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以低碳环保的方式。我国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候也开始注重遇低碳概念相结合。其实,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和消费实行低碳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城市。具体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以低排放、高能效和高效率的绿色环保方式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一种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应该注重对城市作出科学地规划与设计,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模式、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1.2 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理念相结合的现状

当今,全世界对低碳城市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并实施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概念相结合,一些低碳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绿化覆盖率以及交通秩序等有了较好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明显减少。我国对低碳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许多城市都明确提出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一些城市也先后提出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发展口号,更有地方政府以低碳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把低碳发展写入了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目前已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规划和建设,其中天津中新生态城、北京长辛店纸碳社区等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将进入实施阶段。可见,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在我国已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之举。虽然低碳城市化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低碳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结合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对引用低碳理念的意识不高。虽然我国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的规划与建设,但是总体来说,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城市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对低碳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能源浪费,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很高,市民生产生活环境依然受到严重影响。其次,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引用较晚,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理论相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也不够全面,各高校不能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方面的从业者需要有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才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实施。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定量的评价标准,以及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这个领域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和难点。

1.3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引用低碳概念的意义

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概念相结合,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但能使城市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更加节能高效的产业发展、更加规范的交通运行秩序、更加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以及更加适宜市民生产生活的健康环境,而且也能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得到进一步改观,从而为全球气候的改善和环境的美化作出一份应有的力量。

2.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大与控制碳排放量总量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总量每年仍然持续增加。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城市每年的人口都在增长,而且许多大城市每年还聚集了大量的周边城市打工者,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住房紧缺、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大、城市污染加剧,对空调使用量加大,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与规定的控制碳排放总量相矛盾,完成碳减排任务十分艰难,并且导致许多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仍然是上升趋势。

2.2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市民理想的生活之间的矛盾

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学者们普遍认为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但这就意味着人均建筑用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减少。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等资源少,加上碳减排的任务艰巨,使得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市民人均理想居住面积存在矛盾。例如目前北京总体规划中提出人均居住面积是35平方米,若实行低碳城市规划,可能就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另外,发展低碳城市,必然要求市民在出行的时候,更多的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这也和市民出行的便捷出现了矛盾。这就不但要求市民调整好心态,而且原有的城市规划目标可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3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和物业管理模式与低碳小区要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注重项目开发的运作成本,他们更加倾向于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开发,这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科学规划,用地布局不合理,导致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城市布局也多限于城市高楼建筑,从而与低碳城市规划相矛盾。同时,大多城市物业管理也倾向于节约管理成本,以及传统的产权界定方法和物业管理模式也决定了居民更愿意采用封闭的小区管理模式。若城市中增加路网密度、减小地块,这意味着更多的空间成为公共空间,比如小区道路、健身设施、绿化地等,而不是全体业主共有的半私有空间,这与市民目前的居住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4城市规划要素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存在难题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要素如城市空间结构、用地混合性、产业发展、交通规划、绿化面积等与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由于每个城市有着很强的独特性,很难用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另外,目前这些要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不能准确的进行衡量,使得在预测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总放量带来很大的困难。

3. 低碳概念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对策

3.1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现状,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但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防止交通拥挤,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量。由于我国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等条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而更有利于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和推广。比如针对我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并且集中的现状,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加强对人口密度过高和城市功能过分集中的主城区进行适当的疏散,可以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调整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能够减少城市空调所消耗的电能源。相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言,则可以采用紧凑布局,以便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另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尽可能采用均匀分布的格局,并且尽可能考虑到与交通枢纽相结合来布局,这样可以减少市民出行次数,也可以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

3.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注重交通运输的有序规划

一个城市的建筑与交通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我国,据统计这两个因素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如,我国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达20万吨以上。因此,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模式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还应该合理规划交通运行,对城市倡导使用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出行方式,合理地规划公交出行的比例。大城市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和机场等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网络,并保留或者扩大城市道路上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人们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另外,大城市也可以出台限制私家小汽车出行的政策,或者是发明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以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耗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3.3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目前,我国使用的众多产业对能源消耗较高,产生的污染比较多,不利于我国对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国各城市应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产业发展以实施节能减排为战略目标。一方面应该减缓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对会产生污染的工业和企业的排查力度,规划和制定关于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高耗能污染源行业的高准入条件和生产准则。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强对低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制定低碳产业的详细规划和战略,将高新技术产业和可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今后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环保产业,力图节约资源,减少生产带来的污染。

3.4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我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者因为考虑到节约土地开发成本,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的项目开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传统的标准进行。这不但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起到破坏作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综合开发土地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土地开发商在对土地开发规划设计中,应该把生态理念引入到规划中,严格保护城市城区内的自然山体和水体,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格局。其次,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应该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巷和庙宇,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也给城市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再次,开发商应该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比如可以在建筑过程中采用低能耗或者超低能耗的技术与产品材料,并且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使其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科研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出减少房间装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材料。最后,在大型居民居住区域内,应该规划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保障市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增添城市气息。

3.5立足城市绿色立体规划,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我们知道绿化较好的城市的碳汇能力较强。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想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已经抗灾害能力,就要求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调节城市气候。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限制建设人工瀑布、喷泉等高电耗设施,而多建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加氧气的公园、绿地、林阴地等。也可以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之时保留城市本来拥有的自然山景和河湖水景,把城市有机地融入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另外,也可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立足于立体绿化规划。传统绿化多采取的是在地面种植草坪或树木的方式,由于城市的绿地面积是有限的,想要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并降低惹到效应,可以充分利用在建筑的墙上和屋顶上种植植物。据调查,这种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更能起到防风滞尘、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减弱太阳辐射以及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作用,尤其适合人口密集、建筑物拥挤的大城市主城区。但是,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者常常把立体绿化忽略。据测算,假如一个城市的全部屋顶实行绿化,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可见,把城市中的建筑屋顶实行绿化,不但可以使建筑物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而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不妨研究把立体绿化规划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中来。

4.总结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城市建设低碳城市都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科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应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将低碳概念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发展低碳城市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而在总体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切实注重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行绿色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在产业的发展方面,力求发展低碳环保的产业,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立足于城市立体绿色规划,真正让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气候条件的改善起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国际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众多国家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科学发展[J]. 中国新西街.2011(03)

[2] 崔晶泉. 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08)

[3] 陈群元,喻定权.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手段[J].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节能减排的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