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专;课题研究;教学科研;问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472.5;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7-01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科研,一般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问题开始,从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入手,进而撰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随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会逐步走上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升华。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下发一定数量的课题。本文论述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概念

课题源于问题,但又不等于问题,课题是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后形成的题目。例如,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学习接线时,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接线方法的差异,在接线时间和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这个问题,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课题――“电工技能操作工具和方法的使用研究与实践”。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又会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以从单个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一系列的课题,组成一个项目,也可把一个项目分成几个课题进行研究,逐个突破,从而完成项目的研究。例如,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项目,涉及整个职业学校、多个学科,作为一般的教师研究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研究时,可以把“职业学校”分解为许多的学科和专业,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财会专业等,甚至各个专业也可以分解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解成一门门课程。研究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课程方面入手。像电子专业的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课题――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把各个课题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项目。把各个课题研究好了,整个项目也完成了。

二、课题的申报

从课题所涉及层次和研究内容来看,可以把课题分为大型课题、中型课题、微型课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一般研究的以中、小课题为主,主要研究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具有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一般的研究者或者较小团队的课题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例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微型课题。课题较小,电子专业的教师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把课题研究完成。而“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中型课题,一个人很难完成课题的研究,可以几个人分工来完成。课题按功能分为基础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课题三类。对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而言,主要以应用研究课题为主。应用研究课题是通过研究得出一般规律、原则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例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可以研究电子电工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因为这种课题只涉及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课题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课题按者来分可分为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两类。规划课题是在课题指南中列出的课题,而自选课题是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的课题。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方法的科学探索过程,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课题、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和开题论证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过程,包括课题实施、中期检查两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撰写报告、课题结项、成果推广三个步骤。要成功申报一个课题,先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正确地选择课题,研究时会更顺利。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研究财会、计算机软件问题,必须先去学习财会、计算机软件知识,才能完成课题研究。选好题后,要对课题有个整体规划,也就是写课题申报书,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依据、概念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方面。在写课题申报书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充分了解,若无明显的创新点,不宜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或落后于别人的课题。课题申请书填好后,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后,课题就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步骤,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等,从而得出结果。当课题研究完成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把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且要把成果推广使用,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四、结束语

课题研究具有严格的步骤和要求,作为一名职校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进行课题研究的人。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研究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J].上海教育科研,2009(07).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2篇

一、写开题报告的方法

开题报告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掌握课题研究进度、对课题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研究者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和进度、对如期完成科研任务,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写开题报告的过程也是学习科研理论,全面把握课题研究领域理论的过程。

二、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1、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4、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共四个部分组成:

1、课题名称即课题的选题、申报和批准情况。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批准文号、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课题开题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开题的形式等。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这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你研究的课题有什么实际价值?这个课题研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确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指出研究的出发点和已经过的途径。

4、研究工作的安排,组成研究队伍。这部分阐述研究阶段、步骤时间及分工。阐述研究进度、子课题设置及人员分工,每个阶段要取得什么形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及承担单位。分工是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研究工作的安排,是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就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执业资格能力 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Research which

Takes Qualification Exam as the Orientation

LIU Shuang, WANG Shiming, LAN Yamei, LI Juntao, ZHANG Lizhen, LV Chao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036)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atus quo in our school under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for some professional courses (major, elective)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poor classroom problems and, in some key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objec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qualification exa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effects, method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training mod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lso the studied methods of the project are applicable to any category finalist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 courses teaching, to provide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courses.

Key words qualification capability;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1 现状分析

调研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发现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将集中学习多门专业主修以及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师生沟通会上,经常会问及专业教师学习某些课程的作用和目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尤其是重要专业选修课程,认为无考试压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低、课堂效果差的超过百分之六十。另一方面,在执业资格认证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如果学生持有执业资历证书,将大大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总结目前我校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尝试在某些专业必修以及重点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引入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将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目的性。同时由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范畴均属本专业前沿、重点以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因此课程内容较之现有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与新颖。①

扬州大学学者根据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工程管理领域的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就学校层面而言,可以引入并实现学历与执业资质两证的一体化。②其他学者研究了美国、日本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以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定义了不同层次的专业学位,相关行业协会根据自身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定义了不同等级的专业学位。执业资格考试对参考人员专业学位的硬性要求,将美国专业学位的层次和等级两个维度巧妙地衔接起来促成了美国专业教育的繁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③④⑤其他学者针对执业资格考试在医学、土木建筑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步骤。⑥⑦⑧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面向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辅助教材和讲义,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多次循环逐步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构建扎实的教学平台。该方法的实施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必修专业课程与重点选修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新完善课程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拓展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就业竞争力。

2 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步骤

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针对我校以及工程学院本科部分专业课程以及重点选修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各个因素开展了调研,了解我校学生去外校(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参加辅修课程的需求;整理分析了全国执业资格考试范畴,构建了适应我校与工程学院专业的执行考试等级范围;分析查阅了大量关于执业资格考试的教学改革方法,初步构建了适合该方法的重点专业课程为载体的执业资格考试讲义与题库;分析现有学校、学院开设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归类划分适合该方法的相关课程。方法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针对学生在必修、重点选修专业课程中的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因素入手,选择以相关专业课程为载体,依据执业资格考试的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基础,整理规划教材内容,并初步在开设的课程中适当部分引入该方法。(2)总结目前在这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尝试性使用的效果,建立适合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课程讲授讲义,并形成相应配套辅助教材。(3)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大纲设置,讲授理论内容,按照相应执业资格考试相应类别(造价师)内容进行练习,并形成相应的辅助讲义教材与练习题库。(4)初期尝试以开设的课程为依托,第一次将该方法步骤以及实施方案,引入到课堂上,并全程跟踪记录实施的效果。结合综合案例分析,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讲授方式,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组别之间相互讨论,并形成问题答案分析构成报告。(5)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兴趣变化。(6)总结分析第一次实施的效果及问题,并适当加以改进完善。拟在课程中第二次应用实施,并通过分析调查问卷。(7)改进方法与实施方式,更新完善辅助讲义内容,完善总结方法的优缺点,形成较为完备的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所用教学资料。(8)总结分析提炼方法及实施效果,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类似性质的专业课程教学上。上述几个阶段相辅相成,结合教学引导,提升课堂质量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3 实施效果

采用上述步骤,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对相应资料进行了完善整理与归类。将方法对相应课程进行了应用实施。以我校本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包括食品、渔业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共34名学生。开设的课程选择为《工程概算与项目管理》,时间跨度为2次课程,共64个学时,学生已经完成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该课程中,目前有相关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能力考试,考试通过后可颁发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砝码和保障,通过现状分析,造价工程师在业界非常受欢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实施效果。具体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通知学生,查阅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信息,使得学生获得资格证书的兴趣,并要求学生前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手段了解更多关于执业资格考试的信息。

步骤2:基于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借鉴已有执业资格考试真题与形式,形成多综合案例,建立课程考核备选题库。

步骤3:课堂除讲授外,积极引导学生,在每个进度阶段,教师可通过引入历年真题,对学生予以启发式指导。

步骤4:在完成基础知识阶段,结合课本知识,利用历年真题问答的形式,扎实课程基础。根据真题问答课堂效果,挑选表现好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进行组别划分,引入综合案例分析,组别之间相互讨论,组员问题需组长解决,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

步骤5: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数量变化。通过问卷调查表反馈意见。

结合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观察实施效果发现:(1)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引入历年真题和综合案例,不仅满足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2)同时借助历年真题以及每天最新考试大纲内容,使得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实时更新,并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选取初级真题问答表现最佳者为组长的方式,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观察看课堂气氛活跃,对于综合案例组别内部学生相互协作解决各自安排的任务,组别外部形成较好的信息共享沟通以及良性竞争。同时组员之间的问题,由各组长处理解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4)采用基础讲解,引入真题问答的形式,伴随学生希望考取资格证书的兴趣,使得课堂效果明显好转,真题问答随机抽查任意一名学生,学生基本无时间走神,随着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逐渐上升,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5)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和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4.1%。

通过方法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对于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采用这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并不是对于所有专业课程都适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4 结论

本文针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面向专业必修课程与重点专业选修课程,提出了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我校本科学生针对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学习面临的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范围为引导,完善、改进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性与与时俱进性,实现学历教育与执业资历教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值得向适合该方法的同类课程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A1020914030021)

注释

①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② 张斌,张敏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86-90.

③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46-150.

④ 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153-155.

⑤ 刘程程,邢占军.日本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07): 88-92.

⑥ 曹露春.执业资格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30-34.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4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研究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研究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的目标: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为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五个步骤,即: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其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的准确精炼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研究生进行思考,研究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研究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研究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研究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研究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研究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研究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研究生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研究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研究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研究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对研究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和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研究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研究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研究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研究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优患意识,激励研究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其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研究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研究生自己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研究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研究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研究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典型发言,总结提高。在第四个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总结提高阶段。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每篇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若干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也可让研究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评论,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使研究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又各具功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是:学生课堂研讨和回答问题占20%,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等占10%。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5篇

    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9.经费预算。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电力拖动课程特点

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要以较强的理论背景为基础进行授课,实践性较强,若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则难以达到课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实践课程中,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以及重复讲述,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论知识的基础,结合理论以及实践进行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增加了授课难度,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以及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注意的是,在试验中应保证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减少了实践操作课程,这将不利于课程的教授,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密切配合,提高安全意识,充分重视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课程按照大纲要求顺利进行。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职电力拖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提高其拓展能力,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要求学生不限于课本,不墨守成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以及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探索实践,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以及新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科研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通过与组员的团结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尽管中职学生的学习无法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其组织形式以及过程十分类似,这也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研的积极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于探索以及实践。

3.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当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应相互配合、信任、尊重与支持,同时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信任、尊重以及支持的关系,学生可通过社会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或者请教专家等方式获取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应用以及实施

1.准备知识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以及意义,从而得出了一个整体性认识。同时,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设计电路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

2.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可由教师制订,也可由学生制订,在电力拖动教学当中,一般根据教学进程,结合电力拖动控制的实际生产状况制定研究的课题,学生也可自主制订研究的课题。

3.建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的方案

每一个课题小组大约4~6人,按照自身意愿组合。并且根据组建原则、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每组成员必须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组员,也应有电路基础知识较好的组员。在确定了课题小组之后,各个小组应根据本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出相关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以及目的性。研究的方案一般有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等等。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第一,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该课题的基本状况以及注意事项,并帮助学生成立课题小组;第二,学生应根据理论知识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并确定各个步骤的责任人,组内的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分,但必须协作完成。第三,在完成各个步骤之后进行汇总,整组讨论设计电路,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保证严谨认真的试验态度;第四,在论证了电路的可行性之后,应按照电路图绘制出布线图以及接线图,而后按照接线图接好电路并检查是否存在错误,应小心细致;第五,进行通电试验,检查所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课题的要求,若是不符合,则可记录并重新研究,从而实现课题的持续完善。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0篇

摘要: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本文从实践出发,阐述了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七个步骤。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www.lw881.com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编辑整理本文。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编辑整理本文。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编辑整理本文。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探究实验 结果分析 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多种类型,探究实验是其中之一[2]。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学生对探究实验的态度如何,能否在实验中真正有所收获?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关键所在。

1.探究实验的教学尝试

《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3]笔者以“实验五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为例,说明探究实验教学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该实验教学共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发现实验四酶的高效性。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步骤进行实验,目的是学习做有关酶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第二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学生也是按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做实施的原理和方法步骤,为第三课时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准备。第三课时,在实验室进行,课前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酶的特性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上课时,在实验室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2.结果及分析

在以上三个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学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想做实验。总结起来,学生对实施探究实验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如何选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学;另一方面,发现问题,选择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行。

(2)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缺乏做有关实验的技能,因而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不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用哪些仪器用具、设定哪些实验变量、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等等。

(3)由于现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考试,为了应付各科的考试,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学生提出的困难之一就是没有时间。

(4)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的需要。

3.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

根据以上的实践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式。

(1)用接受学习法,教给学生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2)在做探究实验前,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些基本的实验,帮助他们掌握常用的实验技能,为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技能基础。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含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等物质的方法步骤;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研钵、漏斗等常用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3)通过实例介绍选题的方法。

(4)通过实例介绍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说、实验(含变量的确定、单一变量原则、控制与平衡控制、对照等)、结论。帮助学生认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才能进行探究实验。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定课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问题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才能观察和思考并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可选定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是整个探究实验的关键。然后学生就可运用已经掌握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来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就向学生提出,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学生按照所设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恰当的结论,并在班上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2]赵占良.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建议. 生物学教学,2007(6):24.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 PBL 实践实验 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推进实践、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近年来,各省市教育厅在实验室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上海市自2010年以来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大大加强[2]。同时,各高校相继进行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着手,提出“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方法,探讨了在微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中实施此方法的具体步骤、考核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3]。其他学者以面向工程、基于项目的形式展开课程改革方法研究,应用在计算机、土木以及交通等工科专业[4-6]。然而面向工程与项目的方法,存在着占用时间过多以及缺乏小组交流等问题。有学者针对计算机方向信息系统专业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改方法[7]。该文提出面向能力培养的方法,侧重于从相关实验实践分阶段系统性设置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学生本身兴趣能力提升的考虑。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有学者从转变观念、管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分析和探讨[8]。但这种方法缺乏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尺度。有学者提出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实验实践课改方法,取得一定效果[9-11]。而PBL方法中师资匹配、管理层支持以及教材大纲匹配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目前高校实践实验教学效果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的现状,采用何种本科实践实验课改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本科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学生为本,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结合的实践实验课改方法,并结合应用案例分析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注重大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尽管我国近几年加大了投入,但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维标准化以及知识陈旧无动力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包括意志力、观察力、独立以及富于责任感等人格品质,这些要求恰恰符合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而本科实践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陈旧化的弊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结合高校自身优势特点,在开设本科实践实验课程内容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学生自身兴趣驱动与思维意识的转变。大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构建了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框架,这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培养锻炼观察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通过参加培训、国内外交流(包括各种专业相关或者兴趣爱好所涉及的大型展会)提升完善自我思维的转变。

(2)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包括学科专业性、社会活动性、组织宣传性等各种有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拓展平台,总结发现现存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尝试改善现存状态。

(3)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为重点,构建省级、市级、校级、班级等多层次多梯度的创新项目研究团队。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升学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4)通过产学研平台,实现创新与科研结合。依据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的产学研平台,引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及个人与科研方向结合,更好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土壤。

上述4项工作相辅相成,结合教学引导,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PBL理论方法

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被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2]。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我国近几年有尝试和报道,但仍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13,14]。

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包含非结构化问题、小组与自主学习、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教练角色、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几个基本组成要素。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执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运用PBL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PBL转变成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是不同的,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再做案例分析。目前在我国实施PBL教学方法,存在师资数量、教材大纲、教学观念以及管理层支持等几方面的问题[12]。

3 基于创新培养与PBL结合的实践课改方法

高校本科实践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践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运用合理方法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因此,在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应掌握各自的优缺点。为更好地实现实践实验课程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借鉴两种方式方法的思维模式与理念,提出基于创新性能力培养与PBL结合的课改方法,其基本实施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4 实施效果

以我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包括物流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3个专业,共59名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为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时间为两周,每天8个学时,在开设实践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课地点为学院公共实验楼机房,学生在两周内学习仿真软件,并以实现综合案例的大作业与总结报告为最终课程考核方式。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为,第一周教师每天讲授4个学时,学生练习4个学时,在掌握基本软件之后,第二周开始做综合案例大作业。原来教学方法中存在相互依赖性,学生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未能达到实践课程要求的效果。以PBL教学法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实施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由于是大三学生,在上课前期,总结调查两专业学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分析与实践课程相互关联性,形成构建已有项目信息库,信息中包括参与人员、专业、技术角度、知识基础等。

步骤2:基于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借鉴已有大学生创新项目,并结合教研室与学院现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形成多综合案例,建立课程考核备选题库。

步骤3:第一天课程利用2~4个学时为学生讲解主要注意点与自助学习方法,分发课程教学PPT与初级案例,学生自学并完成初级案例,时限为3天,教师适当启发式指导。此阶段为全班级执行,不分组。

步骤4:结合已有创新项目,与学生沟通创新思路。观察初级案例的完成顺序,以前几名为组长,划分组别,分发综合案例题目。

步骤5:组别之间相互讨论,组员问题需组长解决,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纠正公共错误和注意点。

步骤6: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数量变化。完成案例题目答辩和考核。最后填写问卷调查表。

结合PBL教学法,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观察实施效果发现:

(1)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已有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确定综合案例之前,与学生沟通创新思路,丰富并及时更新课程案例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2)同时对于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一方面完成课程考核,另一方面推动项目的进展,而对于其他研学生,在新思维的激励下更易投入学习与实践中,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3)针对学生进行观察,在前3天,以自学为主体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初级案例定义组长,初级案例完成顺序的前10名作为组长(人数因班级总体人数而定),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组别,组别内部组长记录每天组员的分工与任务完成,有10%的权限为课程考核打分,组别外部各组之间优先完成任务的可以申请提前答辩。现场观察到课堂气氛活跃,组别内部学生相互协作解决各自安排的任务,组别外部形成较好的信息共享沟通以及良性竞争。同时组员之间的问题,由各组长处理解决,大大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个组长的协作与管理,教师适当启发式指导,克服了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课程结题答辩与总结报告的质量较上届有明显提高。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在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培养与PBL结合的本科实践教改创新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应用分析了所得效果。实际应用效果表明,PBL教学法结合了创新培养与PBL的优点,通过课程综合案例与创新项目、思维结合,培养完善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更新;通过初级案例效果划分组长和组别,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克服了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课程基础知识自学与自助引导的方式,解决了PBL使用过程中的教材特殊性的要求。PBL教学法较好地实现了本科实践实验课程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而无需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管理层的较多支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法更加适合工科类具有可实施软、硬件环境工具的实践实验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http:///web/search_engine.php.

[3] 王立强,王晓萍,杜立辉.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14-116.

[4] 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7-161.

[5] 陈宇.基于项目学习模式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1(8):181.

[6] 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10,29(3):105-107.

[7] 刘德喜,万常选,廖国琼.面向能力培养的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实践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7):30-34.

[8] 王立忠,张伟亮,张刚.高等学校实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职业时空,2011,7(10):58.

[9] 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10] 杜翔云,Anette Komlos,Jette Egelund Holgaard. 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9-35.

[11] 李丽萍. PBL课程改革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中 国高教研究,2010(9):90-92.

[12] 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64-265.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专题研究型教学;智能优化计算;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强调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开创性地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理解其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智能优化计算”的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算法和编程基础以及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情况下,以专题为切入点,以某一算法为研究对象,对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论问题及实用性进行深入探讨。专题研究型教学是对“智能优化计算”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

1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教学资源转变

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该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开放性、前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将该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文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领会问题的精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

1.2 授课模式转变

授课模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传统教学方式,讲求连贯性与详细性,但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学科,在短期内已有飞速的发展,故而使得教师的讲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刚刚进入教材的内容就已经是过时的。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以点带面”的授课模式,将授课内容分为若干专题,独立讲解各个专题内容,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1.3 教学形式转变

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调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中,转变课程只有45分钟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 “智能优化计算”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仅仅局限在期末的考试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刚好可以克服此种弊端,将学生活动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节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施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步骤。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专题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学生亦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准备工作。

2.1.1 教师工作

1)确定专题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当今研究热点,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确定相应研究专题。如“智能优化计算”课程的主要专题有: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群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确定专题时,教师要注意专题选取的代表性和学生自行研究时的难易程度。

2)每一专题的研究项目介绍。

专题内容确定以后,根据每一专题中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在每一专题中具体的研究项目,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①研究对象:确定每一专题的研究内容,并指出可以利用该算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神经网络算法”这一专题中学生的研究对象为“BP神经网络算法”,并了解可以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②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每一专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步骤为:教师讲解、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在实施阶段具体阐述)。

③进度安排:制订每一专题的研究进度,给出进度计划表。如“神经网络算法”一节需3-4周。

④总结报告:各小组提交解决预定问题的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教师根据评估标准予以讲评。

3)评估标准。

教师制定出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时的依据。如书面报告中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准确,口头汇报时陈述是否清晰,回答是否具有说服力等等,均要有详细的评价标准。

2.1.2 学生工作

1)专业知识累积:初步掌握算法理论和相应软件使用。

2)了解课程专题的特点和总体目标。

3)进行分组:每一小组由4~5人组成,由1人负责,小组成员要认真沟通,分配任务。

2.2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当中,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到跟踪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实施阶段的具体步骤,在此以该课程中“神经网络算法”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希望以此总结出实施课程专题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教师讲解。

专题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对于专题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只需介绍该专题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思路,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本节中,只需讲解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和信号向前与向后传播的基本理论,其他一些相近和改进的模型只需提及相应思想,而不需要具体讲述。

2)阅读文献。

鉴于现有教材内容均为一些经典理论的讲解,故需要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可以在一些权威文献中进一步了解理论发展和算法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对于前沿内容的了解,并可以在阅读文献中体会前人的研究方法,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如在本节中,会利用文献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BP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和地震发生等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3)提出问题。

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开展的原动力。同时,在学生发现和提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最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但应注意不能过度干预而使得问题的创新性受到破坏。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如何更好利用结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4)学生讨论。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密切沟通、协调,通过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多种混合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速度过慢的问题。

以上简单阐述了专题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步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叙述顺序是可以交叉出现的,如阅读文献和提出问题就可以交替进行。

2.3 点评阶段

在该阶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组织专人评阅和答辩,根据预定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工作量给出学生最终分数,具体步骤如下:

1)书面报告。学生按照预定问题,撰写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并准备报告陈述。

2)书面报告评审。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评阅组,并根据报告质量和评分标准给出书面报告分数。

3)口头汇报。学生对于报告内容进行口头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预定评分标准给出口头陈述的分数。

4)教师点评。教师对报告中的问题凝练后给出点评,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贡献给出学生最终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