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基本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经济压力较大。其次,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学习压力较大。最后,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大力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立即层层上报,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异常重视,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实现体面就业,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纳入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强化自我教育,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就业竞争激烈的影响,在一些企业,一线职工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理紧张、痛苦压抑、垃圾情绪、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士气低落、事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现。为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侧重于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大的问题,方法过于说教和灌输,往往忽视人的个性人格差异和情感体验,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结果难以使工作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著名的霍桑实验提示了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关怀这些社会性需要的。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抓住职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达到管理效能,这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时代的要求。

目前企业一线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企业一线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倡导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态,造成个人事业成功的阴影,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益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企业一线职工面临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改制带来的职工心理问题。在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并抱有良好愿望和乐观情绪去满怀信心地期待,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表现出“失落感”、“危机感”、“忧虑感”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负担和压力,极易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

2.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自己找米下锅,企业面临的这一市场竞争压力当然会转稼到职工心理上,致使一些职工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和“稳定性”留连忘返,对市场竞争感到畏惧和害怕,从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表现出对企业的发展自信心不足。

3.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在生产一线,职工存在一方面怕出事故、怕打断企业的安全记录、怕因事故影响企业声誉等心理压力,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型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型心理和麻痹型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成为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4.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自职业竞争和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5.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6.职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职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可先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1.从了解职工需求、满足职工需求入手

首先要认真分析职工的心理需求。一线职工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安全的环境、有趣的工作、企业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等,不同的职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目的。

其次,要从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乃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需要,但会有一种是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对行为起 着决定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职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职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再次,要积极引导职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从科学运用激励式表扬和批评艺术入手

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无法进行。瑞典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即 “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理论,对于心理疏导中的“表扬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前景理论”,如果职工有几件事情值得表扬,应分开进行;如果一个职工有几件事情需要批评,应该进行一次性批评;如果一个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坏事”,应该在同一场合先批评后表扬;如果一个职工既有较大的错误,也有较小的成绩,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进行批评或表扬;对职工要坚持脉冲式表扬与批评。

3.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

职工渴望企业集体成员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和谐融洽,这在心理学上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体意识从客观上创造了职工得到尊重的环境和条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载体就是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培养优良企风,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要保证以上几方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落到实处,通过前面对企业一线职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企业改制形势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加深职工对企业改制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企业改制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对职工进行再就业观念教育,走出国企私企“门户之见”的误区,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就业新观念。

2.加强对职工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解决市场竞争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尊重职工,努力办好企业和职工的事情,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职工潜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充分依靠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解决安全生产责任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熟悉安全法规外,还应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在技术和安全、质量方面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将施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减缓管理心理压力,解决工作紧张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企业应处理好内部改革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关系,应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需要,加强研究,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5.加强职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高职工沟通减压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沟通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引进心理培训,认真地分析员工在人际沟通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合理地选择培训的类型和方法,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就业竞争激烈的影响,在一些企业,一线职工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理紧张、痛苦压抑、垃圾情绪、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士气低落、事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现。为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侧重于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大的问题,方法过于说教和灌输,往往忽视人的个性人格差异和情感体验,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结果难以使工作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著名的霍桑实验提示了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关怀这些社会性需要的。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抓住职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达到管理效能,这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时代的要求。

目前企业一线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企业一线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倡导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态,造成个人事业成功的阴影,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益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企业一线职工面临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改制带来的职工心理问题。在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并抱有良好愿望和乐观情绪去满怀信心地期待,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表现出“失落感”、“危机感”、“忧虑感”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负担和压力,极易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

2.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自己找米下锅,企业面临的这一市场竞争压力当然会转稼到职工心理上,致使一些职工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和“稳定性”留连忘返,对市场竞争感到畏惧和害怕,从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表现出对企业的发展自信心不足。

3.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在生产一线,职工存在一方面怕出事故、怕打断企业的安全记录、怕因事故影响企业声誉等心理压力,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型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型心理和麻痹型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成为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4.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自职业竞争和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5.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6.职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职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可先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1.从了解职工需求、满足职工需求入手

首先要认真分析职工的心理需求。一线职工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安全的环境、有趣的工作、企业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等,不同的职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目的。

其次,要从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乃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需要,但会有一种是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对行为起 着决定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职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职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再次,要积极引导职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从科学运用激励式表扬和批评艺术入手

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无法进行。瑞典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即 “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理论,对于心理疏导中的“表扬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前景理论”,如果职工有几件事情值得表扬,应分开进行;如果一个职工有几件事情需要批评,应该进行一次性批评;如果一个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坏事”,应该在同一场合先批评后表扬;如果一个职工既有较大的错误,也有较小的成绩,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进行批评或表扬;对职工要坚持脉冲式表扬与批评。

3.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

职工渴望企业集体成员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和谐融洽,这在心理学上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体意识从客观上创造了职工得到尊重的环境和条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载体就是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培养优良企风,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要保证以上几方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落到实处,通过前面对企业一线职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企业改制形势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加深职工对企业改制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企业改制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对职工进行再就业观念教育,走出国企私企“门户之见”的误区,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就业新观念。

2.加强对职工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解决市场竞争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尊重职工,努力办好企业和职工的事情,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职工潜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充分依靠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解决安全生产责任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熟悉安全法规外,还应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在技术和安全、质量方面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将施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减缓管理心理压力,解决工作紧张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企业应处理好内部改革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关系,应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需要,加强研究,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5.加强职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高职工沟通减压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沟通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引进心理培训,认真地分析员工在人际沟通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合理地选择培训的类型和方法,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等概念。心理治疗属于三级预防保健工作阶段,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在实际运用中,三者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咨询较之前二者涉及面要窄,但是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下,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对全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对以下问题有专业的认识:第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往往存在疾病的概率较小,身体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2.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于接受自己,同时对他人和外界抱有开放的心态。3.心理健康的个人,能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第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我国现阶段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可作为职校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1.乐于学习和工作,奋发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对生活和工作更加热爱,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好的成绩。2.有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我接受,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CAN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3.有健康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学生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信任和帮助他人,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短处。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环境改变时能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信心,主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然,在衡量职校生心理健康时,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这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它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2.真诚:真诚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应该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戴假面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心理辅导中。一方面,真诚尊重导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为学生免费服务,可以让他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另一方面,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例子,他们将鼓励真正的自我,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三、避免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给学生乱贴标签,随意扣上“心理有病”的帽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辅导教师会不时冒出“我班××心理有问题,有病”,甚至会私下议论某生“脑子有病”“神经有问题”,其实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一种做法。其后果是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内向的学生从此不再与人交流,胆小的学生从此不愿开口讲话,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此索性破罐子破摔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教师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人对事泰然自若地处理,既无麻木不仁,又不大惊小怪。第二,强制要求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点是立足全体学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动辄就去“咨询”。当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细致地观察、详细地调查、科学地分析,教师认为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那么辅导教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暗示学生学校这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他放松情绪,袒露自我,而且又会得到保护和支持,隐私绝不会被泄露。只有在学生有强烈的求助愿望并自愿地走进咨询室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三,对心理咨询期望值过高,希望“立竿见影”。成功的咨询往往不可能一次奏效,心理层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规范的过程才有可能见效。因此,对心理咨询不能期望过高,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想要求一次咨询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只能导致治标不治本的严重后果。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只有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求助者才能吐露心声,袒露“真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塑自我,然而有一点是大家必须要很清楚地认识的,那就是最终的归结点还是求助者自己帮助自己,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语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教育兴藏;跨地域迁徙式学习;生活教育课堂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有公办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有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旅游管理实训中心。2010年9月,我校迎来首届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地西藏班,时至今日,我校内地西藏班办班已经有十个年头。内地西藏班是我国教育援藏、教育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职业教育援藏,因其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在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帮助西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意义。

一、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我校的内地西藏班学生(以下简称藏班学生),他们主要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农牧民子女,他们具有典型的“高原红”肤色,怪诞嬉皮的发型,色彩浓艳的藏装,从头到脚挂满了各种首饰,无所顾忌的口哨和嗨遍整个校园的藏歌等。他们在校园里的识别度非常高,他们以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民族文化闯入我校。藏班学生与内地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语言、肤色、服装、饮食等直接能看到或者感觉到的差异;也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等隐藏不易察觉的差异。我们在适应藏文化,他们在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同时,悄然进行着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饮食以牛羊肉为主。藏地学生进入到内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从饮食、就寝、衣着等都改变巨大。他们饮食的不适应、身体的不适应等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疾病频发。一些在西藏患病的学生病情爆发,患过病的学生旧病复发,尤其是感染过结核病的学生,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的结核病筛查中被检测出来。加上他们不注意饮食习惯,爱吃方便面,爱喝饮料,不喝开水,而喝生水,导致阑尾炎发病率比较高。这些学生如果生理和心理短时间内难以调整过来,就容易形成水土不服、生活不适应,想回家的学生也随着增多,从而造成藏班学生群体性的怀乡情绪。我校藏班学生主要是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乡来到遥远、陌生的内地求学三年,跨地域迁徙式学习,使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面临巨大的难题和考验。又因为这些学生受年龄、阅历所限,他们往往缺乏在新环境中,主动调适心理的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情绪化,心理上容易大起大落。他们在新环境中不适应、情绪低落,如果感觉到孤独就容易封闭自己,产生自卑感,心理有更多戒备意识。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容易相互抱团,从而为教师管理学生带来困难。内地教育与中西部教育有巨大的差距,原有的母语学习环境变成汉语文化的学习环境,初中单纯的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转变等,造成藏班学生学习困难加重,厌学情绪严重蔓延。因此,藏班学生内地求学都经历着气候环境适应、日常生活适应、语言适应、学业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影响他们安心学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笔者作为藏班班主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为藏班学生初到内地时,往往会出现自卑、孤独、挫败感、抑郁、攻击行为及各种偏差行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容易滋生藏班学生对学校常规和思想教育,专业教学及内地学生产生抵触、疏离、对抗和敌意。因此,我校针对藏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根据藏班学生的民族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状态等,思考如何有效开展,降低因跨文化,心理适应不良,而引发心理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藏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促进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我校异地办学模式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我校承办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的整体考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二、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本实践

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实践的反复验证中进行的。以下是笔者对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探索。

1.发挥班主任在藏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由于有的学校是四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足以说明藏班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和强度很大。虽然,我校还是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的常规做法。但是,我校的藏班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却发挥着教师、父母、保姆、医生和和心理辅导员的多重作用。因此,我校对藏班班主任的选用非常谨慎。被选用的班主任除了要参加校内的教师成长营培训,以及校外的西藏内地班举办的省、市级培训,还要参加针对藏班班主任的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以此,提高藏班班主任及时发现心理上出现异常学生的能力,以及在藏班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能力。我校现在的四名藏班班主任之中,就有一名心理教师,他们都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常驻我校藏班管理办公室,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专门化和专业化。[1]

2.生活教育课堂。鉴于藏班学生在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我校开设了生活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和卫生习惯。生活教育课堂由带藏班十年的资深班主任和西藏教育厅派驻我校的生活指导教师主讲,根据具体问题有时会按男女生性别分组进行,在每年的春秋季传染病高发期,还会聘请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2]

3.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完善藏班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一起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藏班学生24小时寄宿在学校,藏班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几乎完全脱节,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弱小或缺失。教师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家长所获取的信息是间歇性的。而且,藏班学生主要来自于农牧民家庭,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除了担心之外,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因此,我校通过创建QQ(微信)家长群的现代传媒方式,建立家长联系机制,让藏班学生能够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情感慰藉,而安心于学校生活。同时,我校也能够及时向家长汇报和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群群主由生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班主任每周一次,每月不低于三次委托生活指导教师向家长群或个别家长发送信息,畅通家校双向交流渠道,使藏班学生不会因为千山万水,而阻断亲情的联系。[3]

4.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我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体验拓展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藏班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一些特殊学生,包括情绪困扰、行为偏差的藏班学生,教师要进行专业的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其顺利渡过心理难关。我校在凝练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别心理咨询等,藏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集结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与《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帮助藏班学生健康成长。

5.发挥好学生朋辈群体的互助作用,大力开展藏汉两地学生的交流活动。藏班学生在和同伴交往中倾向以民族身份为界,和本族学生形成小圈子,这及其不利于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悖于藏汉同校文化融合共进的教育宗旨。[4]因此,教师在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识的组织各种社团交流活动,让藏汉两班学生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弱化藏班学生的民族差异和敏感的身份感知。我校根据藏班学生能歌善舞、天性活泼的特点,动员、组织藏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内地学生社团,并成立了由藏班发起的“鹰之歌”民族乐队,举办了藏族民族小工艺品制作展览会等活动。活动吸引了大量内地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我校通过让学生去民族化式的交往,引导藏班学生养成豁达融合的性格,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在玩中求智,乐中成长的教育效果。[5]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1.生源特点

(1)职校学生生源广。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学校对于招生的投入,职校学生有省内省外、市内市外、农村城市的;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工作几年之后来学校再学习的,因此学生入学后容易产生地缘性矛盾。

(2)职校学生家庭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

部分学生家庭家境较为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从小蒙受家庭宠爱;而部分学生家境贫困,造成家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形成隔代教育环境。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

(3)职校专业性别差异明显。

比如,汽修系的大部分专业可能学生全部是男生,而会计专业可能全部是女生。学生间戏称“和尚班”“尼姑班”。

2.能力特点

职校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住校生活,缺乏生活习惯和方法的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情绪管理问题而产生矛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因为注意力和时间的管理而烦恼。在职业规划里,许多学生会因为目标管理出现问题而茫然。总的来说,职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形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3.心理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提出了在此阶段的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选定一个生活的正确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二、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1.心理健康课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规定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当然,心理健康课堂不应该是心理理论的讲述,而是应该侧重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可以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防患于未然。

2.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主要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针对活动对象的需求,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过程。例如,以“团队合作”为主题,设计“信任背摔”“驿站传书”的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任和沟通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理活动课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颇受学生喜欢。

3.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例如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组建团队,通过关系建立、主题实施、团体结束的三个阶段,使得学生通过团体动力系统去体验各种沟通方式。由于团体成员的问题类似,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加强内省,也可以使学习到的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更容易得到强化。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是心理咨询老师协助来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学生也加大了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职工 心理健康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资助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工幸福感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01202)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不但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自身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压力。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职工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材,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职工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稳定完善的人格、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工作内容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增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如何提高幸福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工作团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员工福利,又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实施。具体可由人事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会负责牵头协调,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业务支持。根据教职工具体的心理需求,还需聘请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校外心理专家,必要时还要和校外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在了解和把握教职工共同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教职工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从而有效发挥“预防和促进”的功能,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

每位教职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追求。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心理健康工作还应针对教职工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位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3.保密性原则

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事,存在双重关系,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个案资料不得泄露,个人记录不得公开,不得随便让人查阅或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教职工的个人隐私,对教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谈话的内容严格保密,必要时可以聘请外校或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参加一些暴露个人隐私的团体活动后,参与者也应遵循保密原则,在活动之后不得随意泄露和议论其他成员的所暴露的内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参与的教职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

四、工作方式

1.心理健康调研

首先,要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教职工心理需求,找出共性与差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2.专家讲座

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聘请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如压力管理、婚姻爱情心理等专题讲座,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师生沟通方面的讲座,针对青年教工育儿方面的困惑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讲座,对女性教职工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等。

3.心理沙龙

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沙龙,使参与者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解除教职工的一些心理困惑。

4.团体辅导

建立团体辅导室,针对教职工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开展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专场咨询

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和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教职工报销一定次数、一定金额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

6.心理宣泄

建立沙盘游戏室、心理减压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面向教职工开放,使教职工在宣泄的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7.同伴互助

提供相对温馨优雅的空间,如心灵茶座,定期对教职工开放,让教职工自行结伴,相互倾诉,缓解心理压力,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另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五、可能存在的困难

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学生有很大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组织形式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展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1.工作组织上的困难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教职工工作繁忙、家庭负担繁重、抽不出时间参加的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必要时需要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参与者的顾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个体和团体咨询工作,会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存在双重关系。因此有些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虑,导致实际有需求但参加活动不积极的情况发生,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可聘请校外一些心理专家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双重关系,以保证工作效果。

3.工作条件有限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设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一些工作场所,国内一些高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件并不乐观,若对教职工开放,难免会出现场地紧张、经费不足等情况,使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为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应设立一些专门针对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黄淑颖.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何[J].职业技术教育,2014(6).

[2]张峰.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4(7).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1.1我国中职教育相关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过硬职业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既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又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学历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着力培养中职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需注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要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1.2中职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中职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般年龄在15~18岁,正处在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中职生面临学习和成长的挑战,面临职业和就业压力,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求职择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心理困惑或问题。中职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环境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中职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要求而受责骂,或怕辜负了家长苦心,因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 学习环境压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中学,课程多、专业性强,加之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不理想,使其感到学习压力大,难以适应。

 

(三) 社会环境压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学历层次低,面对社会生存挑战有潜在危机感,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 自身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中职生大多经历了中考失利的心理打击,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到中职学校就读,再加上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使其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较强自卑感。

 

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一。目前,中职生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到学校教学、教育质量,甚至也影响到社会,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虽然国家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两个文件,要求在中职学校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起步晚,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方法并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工作体系应为首要工作。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实贱探索

 

甘肃省卫生学校是一所部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自牵头成立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职教专业委员会)的15年来,一直坚持带领全省会员学校推动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和精神,按照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针开展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着力于“三大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规范化发展,逐步构建了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三五”模式,即一个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三支队伍: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贱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五个抓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学术研宄与科研工作。从而形成了中职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2.1建立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2.1.1各会员院校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

 

导在职教专业委员会的带动下,各会员院校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的落实。绝大部分院校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由党政一把手或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抓,充分发挥院校各部门(系)、各社团的作用,形成了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体系。

 

2.1.2引导各会员学校建立完善的相关工作制度根据《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5—2009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各院校都量身定制了适合各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方向,用制度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武威职业学院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等。

 

2.1.3促使各会员学校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近年来,各院校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经费。部分院校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硬件设备,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专业资料和测试软件,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需的资金。这些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培养教师队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各会员院校日益重视心理教育工作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这两年,各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甘肃省首期心理咨询师高级督导培训班、甘肃省首期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台湾康泰教育基金会赴我省开展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研讨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讲师团走进甘肃等活动。大部分院校选派教师、班主任参加每年由省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人经过考试已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由这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骨干教师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学生团体和个别进行辅导等,还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教育;培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开展。

 

此外,职教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院校积极参加省心理卫生协会举办的学术活动。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工作研讨会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2004年至今,共有69篇学术论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3中职院校要打好三张牌,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2.3.1第一张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依托学校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深入地展开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3.2第二张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活动以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和改变一些消极、不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以恰当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

 

心理辅导活动强调体验和交流,重在提供帮助,不提倡说教训导。让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互助,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可采取活动体验、角色扮演、心理短剧、情景训练等表演性活动和自我反省、述说交流、互动游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演示、交流、体验、讨论,以达到心里共鸣的效果。

 

为更好地指导各会员院校开展班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职教专业委员会设立课题,组织各院校专家教师编写出版了《职业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实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3.3第三张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个案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学生心理咨询是通过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安排经验丰富、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开展咨询的活动。通过倾听学生诉说、与其交谈、商讨,进行深层次交流,启迪人生,鼓励他们敢于面对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协助他们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促进其健康成长。甘肃省卫生学校设立的“好心情驿站”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辅导;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深受学生欢迎。

 

2.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发展2.4.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贯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使心理教育进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兰州女子中专学校配备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中,每班每周1课时;甘肃省卫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在各班开设了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护士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精神护理等课程。大部分中职院校设立了心理学课程组,开设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卫生健康等课程或心理学专题讲座。

 

2.4.2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职教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组织论著成果交流评比,表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职业院校适用的心理健康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动员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相关心理教育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学校心育工作的展开。

 

3体会

 

3.1建立网络体系,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职业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去抓,建立网络体系,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施家校共建,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多与家长沟通,减少影响家庭的不利因素;通过举办家长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对孩子确立正确的期望值,不盲目做过高要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同时,教育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帮助学生消除与家长的代沟,使学生坦诚、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听取意见。

 

教师要当好中职生的心理“导航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等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举行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班级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学科教学渗透,开通心灵对话“信箱”、“热线”等方式,引导中职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正确对待挫折。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科学、便捷、及时。可利用计算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可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等,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2坚持“德育和心育并行,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指导思想,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建立由校长负责,教务科、学生科、团委等科室分块实施,以心理课教师、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和学校管理工勤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教育,通过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活动课、社团活动、个别咨询辅导等途径共同教育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3.3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服务机制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重构

一、重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紧迫性

近几年高职生自卑、抑郁、狂躁、封闭等心理问题突出,每年都有高职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很难建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迫在眉睫。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重要工作目标。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重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变革,全社会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更复杂,更艰巨,更繁重。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多层面全方面展开,日常思想教育中,需要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讲座、辅导和咨询,并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

(三)高职生全面成长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职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较高的特殊群体,是人才成熟的关键时期,成长的欲望和自我定位都高于自身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心理总体呈现一个不成熟、不断变化的状况。高职生在成长中渴望成熟,但对成熟又有恐惧,恐惧复杂的社会,恐惧突然直面社会的压力。这一阶段产生心理不良反应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早发现问题,早做出决策,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和多角度观念,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辅导、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而且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应该有其独立的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构工作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贴近社会、贴近高职、贴近学生,以育人为中心,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1.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这是基础性内容。当前高职生心理学知识依然缺乏,更不要说常规的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促进高职生心理素质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选择地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识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课程,让高职生正确定位自己,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心理调剂能力,改进心理适应能力,打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基。

2.进行心理调节能力的教育,这是重点内容。这里可分为三步进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工作。首先是学习心理教育,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以“帮导”的形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适应、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等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方法的掌握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其次,进行生活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教会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善于生存,乐于关心,勇于负责,敢于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最后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兴趣与就业选择、前景与就业分析、适应与就业测试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现状,根据自己特长兴趣进行正确择业创业的能力。

3.进行健全的心理品质教育,这是关键内容。首先,进行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高职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了解人格类型及自身个性特点,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诚恳、宽容、开朗、正直、勇敢、独立、平等、谦虚、爱心且富有责任感的良好人格。其次,进行高职生调节调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娱纳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能够优化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承受力,能够适应自我,适应社会各种变化。还要进行高职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在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在激烈竞争的生活中,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始终坚持“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态,保持自信、乐观、奋进和向上的蓬勃之气、浩然之气。

(三)工作途径

1.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除了常规的开设心理学课,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外,还要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普遍性,又要注意全体的专题性,还要注意个别的特殊性。

2.优化高职生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利用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多样性、特色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熏陶、引导和教育,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道德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基建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仪器设备的良好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制、机制等;活动文化则是多种实践活动和社团、文体活动中表现出的特色文化,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文化节、科普节、书画展、辩论赛、座谈会、报告会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道德文化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正确的言行;宣传文化是指利用校刊、板报、广播和橱窗和网络等媒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文化是师生思想深层次的体现,是构筑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和,在潜移默化学生心理品质中起优化作用。这些文化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为高职生成长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宽松理解的环境。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则、部署、实施和督查,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咨询、答疑,通过心理搜集、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主动搜寻、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分门别类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运用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成因和正面引导,使学生得到心理调节。对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依法请专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尤其是新生要结合始业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档案,实行追踪观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做到测评在前,咨询在前,答疑在前,将学生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产生的或将面临的各种疑惑、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除了学校之

外,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于社会和家庭因素诱发的,因此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从社会方面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给予高职生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和疏导,帮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以弹性的心态对待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加宽容地对待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从家庭来看,高职生是从家庭出来又要回归家庭,家人的教育有时更让学生信赖,为人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形成是有重要意义和负主要责任的。家长要配合学校,从根本上教育和引导高职生过正常有益积极的生活,帮助他们选择校园活动,走入社会生活,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也要主动与家长和社会进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突破校园界限,提高全社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其关键要素。可以通过专、兼、聘等各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常识普及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二是学生工作人员,包括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老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三是优秀学生骨干,让他们协助老师承担心理信息员、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协会。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汇报学生工作部门寻求帮助,调动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等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三、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机制

(一)组织上加强领导。高职院校党政要把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学生、教学等主管、分管校领导和相关部、处、系负责人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工作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措施,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导和检查评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给。

(二)对象上面向全体。重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知识和素质为出发点的,而不仅仅局限少数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要侧重帮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对有心理问题、障碍和可能发生危机的学生进行测试、干预和治疗。

(三)资金上加大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必须予以人、财、物和工作场所的全面保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编制的落实,专项经费的配备,办公场所和设备的建设,机构的健全,管理的到位,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校;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其间的心理困扰,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样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开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概述

1.落实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定期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中午的12:40~13:40和下午的15:40~16:20,其他时间预约。认真做好个体咨询记录整理工作,并且在咨询之后做好跟踪随访工作,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利用板报、刊物、活动日、团辅课程等途径宣传心理知识,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小组成员出版心理刊物《心灵导航》,组织心理小组成员到各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3.与各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个别辅导;针对班级学生呈现出来的普遍状况,开展班级主题团体辅导。只有与班主任共同一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有序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1.利用中职学校新建的团体心理活动室,有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自我、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了有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自信心团体辅导系列,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常规团体心理活动,包括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测试等形式,面向中职学校所有兴趣参加心理活动的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带领他们分享更多的心理学的乐趣,通过心理活动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设团体心理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辅导的主题包括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高考前心理调节等,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聘请了校外的知名医生给中职学校财学生开展了青春期知识的讲座,解答了同学们一直埋藏已久的疑惑,他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讲座。

三、办理心理刊物《心灵导航》

定期与学生开展例会,指导学生编辑心理刊物《心灵导航》。为了更有效地办好该刊物,在例会上,我指出了以往《心灵导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同时也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争取把《心灵导航》办得更好。经过平时的交流和指导,《心灵导航》的版面和内容在逐步改善当中,投稿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我校学生志愿者一直以来都积极参加黄埔区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在本学期里,我作为学校青少年志愿者的负责人,先是从各班级里积极招募学生志愿者,然后组织他们到黄埔区启智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学生主要是与启智学校的小朋友进行相互交流,与他们共同做收工、玩游戏等,并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带他们到少年宫参加游园活动。同时,我们也组织志愿者到庙头残联康复中心探望残疾人士,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五、继续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1.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2.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3.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个别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争取积累更多的经验。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1篇

一、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虽然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有的学校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软任务,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差不多;有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别教育,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类似于一般卫生知识的学习。由于认识不到位而导致学校心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组织协调性差,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之中,缺乏良好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

2、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上几节心理课,也不可能光靠心理学教研室来完成,而是一个全员性、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它应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中来。这就要求学校在配备专职人员的同时,也要求全校老师都要了解和掌握普通的心理学知识。这正是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所欠缺的方面,从而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重视,把许多本属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当作是学生的思想差、素质差,而放纵或采取体罚等不恰当的方法,这样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问题,反而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加重心理障碍。

3、社会方面的问题。在西方,人们把做心理咨询当作是把自己变得更强壮的“时尚”之举。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心理问题,目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与疾病仍存在偏见,在许多人心目中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病划上了等号,从而造成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找心理老师咨询的畏惧感和耻辱感,担心被同学发现后被认为有精神病,所以宁愿忍受心理疾病的折磨,也不愿找老师帮忙,不愿找心理医生。

4、教育模式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家长欠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同时由于长期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造成许多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对子女的人格尊重明显不够,在两代人之间形成了“代沟”,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二、 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学校的领导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之中,使之形成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行机制。要做到组织管理到位、经费投入充足、工作制度完善、机构明确、人员安排合理,这样才能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不只是上几节课,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故应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在配备专职心理学教师的同时,也必须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全校形成一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2篇

一、我国教职工体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指导,教职工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我国约有1 700百万专任教师,加上教辅、管理、后勤人员将远远超过两千万,但相关研究发现教职工中处于亚健康状态、前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者比例过高。相关研究还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生活压力大;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解不够。例如,有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或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或因为各种原因不锻炼。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则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专人管理,教职工人群中的锻炼氛围不够浓厚。相关研究同时发现,教职工中体育参与人群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参与人群。关于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表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职工体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北京、浙江等省市和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非常重视教职工体育,并组织开展了很多参与面广、持续性强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但大部分省市和学校对教职工体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指导。

笔者以“教工体育”和“教职工体育”为关键词在百度和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教职工体育多是由学校工会负责,仅有部分省市的钟声体育运动协会是负责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的专门机构。然而在以“钟声体育运动协会”和“钟声体协”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时却既没有发现钟声体育运动协会的官方网站,也没有找到相关的组织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这表明我国教职工体育管理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此外,虽然我国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很多学者也就学校教职工的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方面地停留在身体健康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上,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关于学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条例法规。

二、加强教职工体育组织与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体育社会学和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全体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以下重大现实意义.

1.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教育工作者中体育人口的比例,使其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具备旺盛的体力,从而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例如,在美国达拉斯独立学区开展过一个为期10周的关注教职工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计划。结果表明,惯于久坐的人开始了有规律的运动。对于学区来说,这个计划的有利之处还包括旷工率的减少,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职工比没有进行锻炼的教职工旷课时间平均少1.25天,这就为地区花在代课教师上的开销节省了149 578美元。

2.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生活化、社会化有助于为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提供更多机会,有利于通过增进他们的互动和相互了解,加深其友谊,和谐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增强教职工的团队凝聚力,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3.发展教职工体育还能有力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开展。一是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使其充分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二是有助于使其提高自身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进而更支持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训练。例如,程红兵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发现其学校是全员体育,周三下午,全校教师除校长外都要参加体育指导,或带运动队,或当裁判,人人有事做,无一例外。这个时间到学校去看,所有的师生都是满头大汗的样子。三是教师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其体育人文素养,使其掌握更多的运动科学知识,进而丰富其德育手段和学科教学素材。

4.学校拥有专业体育人才和齐全的硬件,教职工拥有的体育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体育理应成为教职工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切实加强教职工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使绝大多数教职工都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教育系统不但能为其他行业做出表率,还有望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人员配备。综上所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负责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其中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职负责教职工体育的人员,地市级教育局和教育厅应有固定的负责教职工体育的人员和机构,积极筹划多种形式的培训、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教职工业余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职工的实际需求。

2.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快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会和体育部(系、学院)加强教职工体育工作,让体育成为教职工的生活方式;把教职工的体育参与态度和参与学生体育活动及指导的情况作为师德评价、绩效评估或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

3.加强调研与经验总结,科学引导。教育、体育科研部门要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组织教育系统的群体干部到广东省、清华大学等全民健身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或单位考察学习,提高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4.体育比赛和全员健身有机结合。教职工体育要注重普及,以大众健身为主,以竞技体育为辅,而不要追求形式或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热衷于搞比赛和展示。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08-01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浪潮的兴起,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末,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占当年高校招生总数的469%,比2013年增长了58%,是十二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国高职在校生达到10066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40%。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挑战与压力,他们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本科类的高校学生,其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难题,若通过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来促进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应不失为一种途径。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失落心理

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加之,目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认可度并不太高,家长们大都只是抱着孩子学门手艺的心态。这些均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大学生活的归属感,缺乏自我身份认同,易产生自卑与失落情绪。

2.焦虑、困惑心理

高职学生多来自教育资源贫瘠的偏远地方,多为低收入家庭或是贫困家庭学生,同时又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往往由于其理论基础过差,或是专业课程知识过难,现实效果达不到其心中的预期效果,导致他们容易变得焦虑、困惑,最后形成厌学、混日子的心态。

3.孤独心理

高职学生多为当年高中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是当年的边缘化学生,慢慢地他们养成了不喜欢与他人主动交流的习惯。来到大学的开放环境中,反而让他们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只跟寝室里的一两个学生交流,甚至就是自己对着手机或是电脑来度过大学三年。他们虽然生活在集体中,但却会感到孤独。

4.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的父母大都生活在偏远地区或是农村地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采用的就是打骂,或者就是让爷爷奶奶管教,自己在外打工。由于缺失家庭温暖、父母关爱,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高校老师管理时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职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是以培养可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但是其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许多人都认为高职生文化理论基础差,上那些公共基础课无用,同时许多学生和其家长也认为来高职学校就是为学门技术,以后好找工作。这些偏颇的认识都是有悖于高校大学生培养要求的,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开启思政工作的钥匙。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常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教育管理中秉承人与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行为的本源,无疑是新时期下强化高职生思政工作的关键,进而促进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

1.加强谈心谈话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学生和调动学生积极活动,更多应该是主动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引导工作。高职生本身就缺乏自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忽视自身其他的发展机会,不愿意主动成长。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谈心谈话,努力去探寻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帮助他们勇敢展示出来,引导他们主动成长,实现多样化的成长,让他们从成长中得到快乐,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进而l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2.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中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利用学生活动和学生组织两个有力抓手,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教师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突出其个性,拥有个性的成长。辅导员或是其他学管工作者,应给予高职生更多的自我空间,而不是运用教条式的规范,帮助高职生思想认识更加清晰,个性目标更加明确,不能以同一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合理辅助每一位学生制订其发展计划,定期督促并且给予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激发其自我成长,自我管理。

3.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身心健康,从而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自身要身心健康,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普遍问题较多,教育效果不明显,这会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重复投入过多,缺乏成就感,容易性格烦躁,工作主动性降低。所以高职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更需要有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地对待工作,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切实落实。反之,我们的学生逐渐变得积极乐观,那么麻烦老师的问题就会越少,老师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综上即可说明,只有身心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4篇

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则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缓解心理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一)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要防止成为纯粹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能紧紧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的效果。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如针对刚入学学生、准备实习就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

要紧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要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要有心理学专门技能的内容,更要通过各种心理学的课程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在活动、情境中,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宣泄情绪情感,获得心理感悟,调整心态,达到教学目标。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一)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

要保障经费投入,选择合适的场所作为心理咨询室,确保能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环境。要按照要求,配备相关的设施,并要注重细节,从物品颜色的选择到位置的摆放都要精心设计。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软件建设

心理咨询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随时为学生提供好的咨询服务。同时要合理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参加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随时应对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室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日以及其他时间,来开展一些宣传和服务活动,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的特点。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到校讲课,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

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自身要建构好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要具有应对各种困境的良好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和行为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榜样,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二)辅导员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需要加强心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掌握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以便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三)辅导员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相对于中小学,高职学生管理相对松散。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个人要面对二三百个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状态和变化,因此,辅导员要建立并畅通信息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班干部、党员的作用,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重点学生的动态等。二是要注重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是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以便能够随时联系;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微信等,便捷、实时了解学生的状况。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职校;同伴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教师、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所重视。虽然我国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局限性仍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要求。目前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

一、现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逐步走向规范化。如今的职业学校的职高生要面临更为严峻的社会现实以及就业竞争压力。其中职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凸显得更为易发与集中,由此与职业学校的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十年,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可。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健康中心设施简陋,条件较差。(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调,受益面不广。(3)职校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很低。据淮安某些职校数据统计,心理中心接待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而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为25%~35%。(4)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许多兼职老师为非专业教师,上岗前只进行了短期培训或专业进修,真正具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等以上学历的教师仍很少。

二、职校开展同伴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将同伴教育引入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要性。利用青少年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他们利用多种方式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

1.将同伴教育引入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在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首先,师资队伍的建设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这正是同伴教育推广普及的内在诱因。另外,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需求也在呼吁增加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近年来试行的心理委员制度,也是同伴教育的应用探究。班级班干中,心理委员的优势是能够与学生保持零距离的接触,及时地发现学生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敏锐地察觉到职校生环境的各种变化,确保不利出现时,学校能够正确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及时有效地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传递信息,寻求帮助。

2.将同伴教育引入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常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需要各方面的关照,包括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教育。而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往往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技术。他们更愿意、也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接收有价值的理念,模仿好的行为方式。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同伴教育的模式无疑是非常适用的。在对同伴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伴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信息和知识、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已经在公共卫生领域和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性与生殖等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成功的运用,具备相对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因,将同伴教育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推广具有很好的前景,同伴教育一定能够成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的一种重要方法,职校同伴教育者也必将成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三、同伴教育在职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效果

1.常见的同伴教育方式

(1)个体咨询是职校学生心灵交流的平台,可以运用电话、网络和面谈等方式进行。(2)团体咨询是指在具有共同问题的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经培训成为同伴教育者,然后再由他们对其他人进行教育。采用讲授、讨论、游戏、知识竞赛、讲故事和小品等,辅以投影、幻灯等教育形式。(3)日常咨询就是平时注意引导职校生把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生活交往的方式进行解决。

2.同伴教育辅导活动的应用现状

大多数职校同伴教育活动都采用设置活动主题情景营造氛围;另外,选择较简单、轻松并容易促进大家相互认识的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从而逐渐形成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成员之间适时地引向深入,促进良性互动,并在活动中发展潜能并有所成长。

3.活动效果评估

同伴心理辅导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成员是否满意?今后组织同伴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这些问题都在告诉我们:目前我们还缺乏一套评估机制。因此,每一次同伴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以后都要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积累经验。

总体来说,同伴教育对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例如,对于怎样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如何激发学习动力,克服厌学心理;如何协调宿舍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但是这些同伴心理辅导员本身人生阅历浅,经常会感到自我能力不足,在一些个案上不但无法解决,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需要更好地完善同伴教育的模式,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姚旭娟.同伴教育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1(01).

[2]吴代莉.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01):63-64.

[3]徐刚.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2002,8(03):18-19.

[4]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05):42-43.

[5]闫宝华,王作振,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