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展示设计 展示主题 设计程序

展示设计发展迅速,展示活动在不断增多,展示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展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扇独特的窗口,在传播人类文明、陶冶情操、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何进行展示的设计,有效的传播展示的信息,掌握正确的展示设计程序显得尤为重要。

1.展示设计与展示活动的目的

1.1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它的主体为展品。展示空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称之为展示设计。

1.2展示设计的目的

展示设计的内容极其的广泛,其目的也就各式各样。但展示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展示空间载体、形态创意媒介,传播展品的信息。从展示目的角度看,展示设计可以归纳为以商业性为目的和以文化性为目的的展示,而公共中心的展示设计则兼乎于两者之间。设计师的重点就是设计一个清晰的空间秩序、环境,表达展品的内容,让展品发出信号,并作用于人,从而达到传递展品的信息。

2.展示设计三要素

展示设计的要考虑的是展品、环境与人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展品

展品是展示活动的主体,是展示信息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展示内容、展示主题意义的载体。展品的内容包罗万象,概括起来说,展品可以分为当代实物展品、文物展品、复制品、文献资料、影像虚拟展品等五大类。

2.2人

人是展示信息传播目标授众对象和展示的服务对象,也是展示艺术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是展示设计的根本宗旨。而构成展示的目标受众人 群有现实群体和潜在群体,现实群体是展示设计的直接服务对象,潜在群体是展示设计应该争取的展示目标。

2.3环境

展示的空间环境是展示活动的场,包括场所的空间规模和形状、面积大小等;场所的硬件与设备,如照明、通风、水电、通讯等;场所的性质,是长期展馆还是临时展馆,是室内还是露天展场等。

3.展示设计前期调查研究

展示是研究展品、人、空间环境的三者关系,任何展示设计都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对展示设计各方面数据的了解至关重要。为此对展示空间形态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调查、分析、研究展品、主办方以及展示目标对象、展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设计者可以了解展品、展示形式、展示目标观众及同行对一般展示活动的认同感及展示效果的评价,掌握影响展示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确保展示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全面性,展示效果的艺术性,展示形式的科学性。

3.1展品调查研究

设计师只有理解、吃透展品,才能准确把握设计的方向。而准确把握设计方向就必须对展品进行调查研究、归类分析,了解展品的种类、属性、形态、色彩、体量、数量、功能、用途以及展品的尺寸或其他特殊要求,把握展品的文化内涵、理念等信息。而有效的掌握展品的方法就是:从展品的角度出发,对相关领域的信息对象作大量的对比、分析后明确展品的属性和特征,以展品为核心,以目标观众为本,从展品的角度去思考展示空间设计的问题。

3.2展示目标对象人的调查研究

不同的人在年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设计师对于目标受众群体基本信息的掌握,将影响设计师展示设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展示设计师必须从展示的目标受众群体开始调研。而目标受众群体可能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主要调查他们的:民族、生活习俗、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观展习惯等,并从中归纳总结目标受众群体的共性特点和普遍性要求。这就要求展示设计师必须从目标受众群体的共性特点和普遍性的要求出发去思考展示设计的问题,而不是从目标受众个体的要求和靠设计师个人感受去理解展示设计的问题。如果对展示的目标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将对展示设计发挥巨大的作用。

3.3展示空间环境调查研究

现有的展示空间环境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展示设计师通过对展示建筑图纸的分析,了解原空间的结构形式,限制程度如主要的方位朝向、主要的人流入口,景观方向、采光与通风、展区内的交通干线、展区与展区的相邻关系、管线入口等,原有功能布局与交通流线的设置是否合理,水平与垂直交通体系的设置特点,空间的基本特征,设备用房对于使用空间的影响等,它们都对展示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与具体的处理手法。

4.项目设计资料归类分析

对调查的项目设计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梳理,把与项目设计有关的设计条件元素、要求、目标等作为正式开展展示设计工作的依据。如:现行业展示设计的业态情况,设计的基本表现手法,设计的流行趋势,设计存在的问题,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查阅所有相关的设计规范、阅读相关杂志文章、品味优秀设计案例,阅读分析项目设计的企业背景,企业理念,对现有展示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掌握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信息。考察相关的实例工程,通过亲身感受进一步增加对展示空间实际效果的体验与认识。在清晰地了解项目设计的基本情况后,在设计阶段就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5.展示设计的整体策划

展示整体策划是指主办单位或主办人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系统的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知识、信息和手段、合理而有效地整体策划安排展示设计过程,对展示活动的事前性和全局性的策划与打算,为展示设计开展提供行为依据、对策、评价标准。整体策划在整个展示设计的活动中处于指导地位,贯穿展示设计活动的始终,涉及展示活动的方方面面。展示的总体策划要服从展品的形象、企业形象以及展品的营销策略,只有站在整体目标的高度,对展示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策划和部署,才能有限的达到展示的预期目标。

5.1制定展示的目标

展示的目标是指展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指主办方通过本次展示活动所要得到的结果。展示目标分为两种: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是对展示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它主要的表现为展品的知名度、认知度、信任度、喜好度等。间接目标也叫经济目标,它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直接目标实现是间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只有直接目标实现了,间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5.2锁定展示对象

展示的对象即是展品在展示活动中确立的目标市场所涉及的顾客。也就是说展示活动要引起那些人注意、兴趣,激发那些人的好奇心、购买欲望,促使那些人来观展锁定展示活动的诉求对象。

5.3确定展示的地点和时间

所谓展示地点,是指企业准备在哪个地区单独开展展示活动或选择参加哪个专业展览会开展展示活动。前者展示的时间可以自己定,后者却由组委会会统一制定,不为某一参展商二改变展示活动的时间

6.编写展示设计脚本

经过调查研究整体策划后开始编写展示设计文字脚本。一般文化类展示空间设计由于内容繁多、复杂所涉及面广、跨度大等原因,需要多方专家的参与定夺编写,其文字脚本的形成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酝酿。而商业性的展示设计却相对简单,常以甲方展示项目设计任务书作为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但从整体方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文字脚本还是必需的,因为脚本是展示设计的根本,是展示设计工作开展的依据。

7.展示艺术设计

7.1展示主题概念设计

展示的主题是围绕“展品”展开的空间叙述,通过对展示空间的规划设计、展示形态创意设计,对展品进行重构营造特定的展示主题氛围。用展示的主题去连接展品和空间、展品和人、空间和人形成富有主题创意的展示空间,使展示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展示空间形态创意设计更符合展示主题的要求,从而突出展示主题、展示展品、传播展品信息。通过对展示空间的规划设计、展示空间形态创意设计、展示陈设设计和展示信息传播设计,对受众进行明确的指引。通过对展示设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运作,满足目标受众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展品,利用展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表达展示的内容,传播展示的信息,突出展示的主题概念。在进行展示设计创意时,首先要明确展品是展示的核心,空间是展示展品的媒介,展示主题概念是空间的灵魂。展示的设计创意需要以展示主题为核心,以“展品”为原点,从目标受众心理角度去开展展示的创意设计。每一个展示设计师都必须清楚,在对展示主题概念创意设计时,一定要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定位及展示的主题概念,才能展开对展示的创意设计。

然而在明确展示设计的主题概念后,需要对展示传播的信息的解读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主题明确、鲜明、个性化的展示概念,并根据这个概念确定展示设计的主题。接着设计师就可以将这个设计概念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形成设计方案,并控制展示设计创意的发展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展示目标受众对象对展示信息的解读方式,并决定展示空间造型形态的创意设计。一旦明确了展示的主题,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来解码信息,使展示传播的信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信息,这种系统化了的信息就形成了展示的主体信息。在选择主体信息的同时,为了避免信息的相似性、模糊展示的主题概念的表达,去除不必要的信息,从而突出展示的主体,强化展示的主题概念。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信息的解读能沿着一条能体现展示理念的主线采进行,避免信息传达的偏差和近似。这种对展示主题信息解读本身就具有开启思维能力、引导目标受众的思考和联想,从而达到展与示的互动,加深观众对展示信息认知度和认同感,使观众以特定的方式理解展示所传播的主题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示的信息内容。

7.2展示空间总体规划设计

展示空间的总体规划设计是在通过对展品的了解、展示活动性质、展示主题概念的创意和参展人数和所需展示道具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环境的角度来确定大的框架, 利用图示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观众流线、展区的分布及功能区域的位置,确定公共空间、展示区域与主要交通之间的比例、展区之间的展线等。设计中由于现有结构形式、面积的限制,主体展示空间可能适合布置在现有建筑的某几个位置,因此要及早考虑主体展示空间的面积、形状、形式和主立面。随后需要链接其他展示区域,检查展示链接空间是衔接是否顺畅,尽可能的简化过度空间,强化空间的自然衔接。接下来处理其他基本展示的空间设计问题。在整个平面规划布局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应用前期分析的各种情况,合理安排主次展区,处理好展品展示空间、展品与观众的互动空间、活动演示区、展品体验区的动静关系。同时考虑空间的通风与人流走向,私密展示空间与现行体验区要注意开门方向,避免与通道发生冲突。用展示陈设道具来隔断划分空间是现代展示设计的常用手法之一,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作为衡量空间尺度,因此在做展示空间设计时常常和道具陈设设计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分隔空间与展示陈列功能结合起来,既灵活又节省面积。

整体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展示空间布局、艺术风格、艺术形式、整体形象、整体氛围及展现方式及技术手段的应用,及对展示空间、形状、照明、材质、色彩机理等方面的统筹规划设计,使它们在整体空间环境中发挥其展示优势,相得益彰,统筹发展,达到展示效果的整体性,并独具特色。它的设计重点是展示空间布局、空间的组织,强调空间的统一与变化、新颖与独特个性魅力的塑造,以准确的传达展示的信息,保证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大的展示方向,以展示展品为目的,合理的把握展区尺度,准确的运用展品工学。对展品基本尺度掌握可以向展示的主办方索取,或测量记录展品的基本尺度。而对于展场内的展示区、工作区、活动区、储藏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或对展示预期规模的评估设定,同时对活动演示区,互动交流区做组合灵活多用途的设计,使之能够随着展示活动的开展及时的调整展区。

7.3展示概念草图设计

展示设计的主题概念的确立和展示总体规划的明晰,就意味着找到了设计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但它还只是—个概念性的想法,处于只能用语言表达的状态,而且可能包含诸多的设计意念。要使设计概念转变成设计方案,设计主题必须转换成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必须用艺术设计的语言来表达设计意念,使设计意念转变成设计意象。虽然意念与意象都是脑中的概念或形象,但从意念到意象,设计师的思维形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最初的概念逻辑思维转化成为形象思维这一形象思维的目标在于用某种恰当的或者是令人激动的空间形象及实体形式表达意念。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集中精力,调动才能,挖掘记忆,通过一定的思维模式,向意念目标进行思维冲击,并一步步逼近,直到一个使内己满意的平面形式或空间造型跃现在脑海中,这时设计的立意便从意念飞跃到意象的阶段,实现意念的形象转换在设计意象的思维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借助于简单的视觉草图,以理清思想的头绪,引导思考的方向,由此形成的意念向意象转化的意念简图往往是草率的单线条的,或者是摸棱两可的,总之有些随心所欲,但它已具备用视觉形式加以表达的基础。意象的呈现表明设计方案有了最初的雏形,之后通过各种设计理论和心得经验进一步调整设计意念,在设计意图的检验阶段设计师也可能出现新的顿悟。

灵感稍纵即逝,设计师必须掌握快速的设计表达能力。将设计的想法和对目标项目的认识具体化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由抽象到具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设计师对目标项门进行推敲、思考的过程,是设计公司内部设计师互相交流和提出概念的好方法。在设计草图绘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字的注释、尺寸的标定、材料的选择、形态的推敲、结构的剖析等。为此设计草图的绘制是使展示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形象化,使展示活动从计划变成现实的必要步骤,是设计推敲空间、结构、形态的表达工具,并把推敲的过程表达出来,以便对方案进一步进行深化设计。设计草图在深化设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草图中发现设计师思考的过程和创意。展示主体可以通过草图和设计师充分地沟通和互动,提出对方案的建议和改进的方向,使方案在评估的过程中得以完善。

7.5深化设计

深化设计是将空间序列以实际的构造付诸实施。设计的重点是展示主体外观、主立面、主入口、重点展示区域、橱窗、门头、形象墙等形态造型区域,同时也是展示版面、展台、模型等的详细造型、具置、详细尺寸和一些技术方面的设计,如构造方式、电力、照明等,并形成相应的技术图,如详细的道具构造图纸、施工图纸等。另外对一些重点展示空间,可采用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如模型、动画模拟等加以突出,以更好地表现展示设计的创意。同时设计深化绘制的图纸应符合国家规范、尺寸与材料标注准确。

8.展示工程设计

8.1展示材料与设备装配设计

当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好后,就进入到材质、色彩、特殊装备和绘制施工图纸的阶段,以便加强展示的特点和展示效果的表达。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展示道具、陈设装饰物及设备装配过程中的细节及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师需要熟知所有参展元素的特征和使用功能,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为下一阶段设计做准备。如果灯光和声效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那么在这一阶段正是设计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8.2展示工程预算设计

方案完全确定后根据施工的要求和工程量的清单,做实施设计方案的工程预算。在这一阶段任何没有被明确包括在预算之内的项目都会给实际的施工带来额外的负担。但如果设计方案的工程预算超过了客户的预期,那么设计师应该在不影响整体展示效果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调整,注意缩减展示元素并简化施工程序以减少开支。在这个阶段里,设计师与工程师以及客户应通力合作,一起寻找一种最能实现展示目标、展示效果的方法,以节省工程成本。

8.3选择施工队

在展示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最需要与工程师、工艺师和施工队一起合作。设计的图纸方案只有在建设完成,成为实物的展示作品之后才有实际的价值,达到展示的目的,成为被人们记住的展示作品,而不再是漂亮的虚拟效果图设计。而施工的目标就是要把设计方案以实体的形态呈现出来。设计师和施工队的成功合作,关键在于双方的沟通、对施工图纸的理解、对设计意图的表现,对方案要达到预期目标、预期效果的明确。设计师对施工队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施工队过去的工程业绩、施工的质量;对图纸的理解能力、对图纸转换成实物的工程施工能力、把控能力、对于新科技与新方法的应用能力;与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能力;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理能力等。选择施工队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有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与施工队交流和沟通,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能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从而找到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施工方式。

9.结语

展示设计它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时间性强的系统工程,是以传递展品信息为目的的设计活动。在设计开始时就需要对展示设计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研、整体策划设计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系统的展示设计工作程序,保证整个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展示设计由开始到结束,历经展示设计的前期调查研究、策划筹备工作、展示艺术设计、展示技术设计、展示工程施工等过程。每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它是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对已有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合成,同时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展示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全面性,展示效果的艺术性,展示形式的科学性,展示制作的可靠性,展示经费的合理性。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严谨、科学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来进行,明确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定位,量化目标,合理的应用设计元素和设计表现手法,使整个设计过程呈现出一系列的线性步骤。

课题研究项目:《商业展示设计》广东省精品课程、教育部艺术设计教指委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延羽.《谈展示设计的定位》.《艺术教育》[J], 2009年第1期

[2] 甘志浩.《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监督》[C]http:///product.free.8995940.1/

[3] 叶萍.展示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

[4] 郑念军.展示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2.1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图1 化合物电解概念图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图2 Na的性质概念图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主体结构设计;概念设计

前言

一个成功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计算与概念设计相互融合,才能共同构成。当今高速发展的民用建筑市场,催生了很多体型新颖、造型各异的建筑。同时也对结构设计者的概念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工程界结构设计者的重视。

一、结构设计与概念设计的关系

概念设计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的方法。那么与概念相对而言的就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实际上就是概念设计的一个相反过程,要以整体要求为主,结合力学以及各种数据原理进行定量设计,具体内容有内力、配筋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定形设计则是根据规定的构造与概念设计有着密切联系。如果采用的概念设计合理,那么建筑整体性能就会有所保障,反之,建筑物的性能则会受到影响。现阶段,概念设计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论和思想,结构工程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建筑空间明确的前提下,采用整体概念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使建筑构件、建筑结构之间以及建筑结构本身之间建立其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但是实际的情况中,结构设计以及计算理论还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内力计算式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而截面设计是根据塑性理论为基础的,那么这样一来,计算本身就产生了分歧,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很大区别。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采用更加优秀的概念设计进行补充。另外,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太大,计算结果往往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设计的时候不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全面的进行分析整合,做到低成本、可行性与可靠性相结合,概念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以上所述。

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使得概念设计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建筑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无论在设计者的施工图设计阶段或者在方案设计阶段,分析如下:

(1)施工图设计阶段,一个熟练掌握概念设计的设计者可以在结构设计中充分展现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既能使让结构体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又能使结构造价经济合理,在二者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这样的结构设计作品既满足业主对建筑造型奇特、体型新颖的要求,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性,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反过来说,如果设计者仅会死扣规范的数字指标,机械式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果,从表面看其结构设计作品中多遇地震下的计算结果满足规范的指标要求,但结构中的某些构件的应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构件,在罕遇地震下,这些构件会首先屈服,严重时引起结构倒塌。所以需要概念设计与延性构造来弥补这些缺陷。

(2)方案设计阶段由于结构设计者要不进行计算机电算的前提下,为建筑设计者提供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及配合建筑设计者进行建筑物平面尺寸、立面层高等参数确定,这样必然要求结构设计者熟练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概念设计。如果不能具备概念设计能力,不仅耽误了设计工期,而且由于方案设计阶段很多未知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建筑方案会经常修改,导致结构设计者不能有效进行结构体系的比较与选择,容易给后期施工图设计带来大量的修改工作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计算机分析结果给予过高的信任。计算机分析结果在数学上是正确的,但如果采用了不合适的假设前提和假定模型,其结果是不可信的(包括有限元分析)。对于某些工程情况规范难以界定时,需要应用结构力学概念进行判定分析,而不应仅仅依靠软件计算结果作为设计依据。有限元分析需要对模型进行合适的简化与抽象,确定材料的本构关系,边界条件等都需要建立在概念性分析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概念设计在方案设计阶段的重要性。

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

1.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有很多具体的应用。现代建筑多功能使用,往往会出现体系不同,柱网不同、大空间、跃层或错层。结构设计不能将复杂的结构受力完全准确的反映出来。需要概念设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点,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如图所示项目,建筑功能均为商业,28层主体与4层裙房,除中间交通连通外,其余部分均为大开洞。

若裙房与主体连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开大洞平面不规则;2、主楼与裙房偏心;3、主楼与裙房连接处按刚接设计,平面仍为弱连接,不利于抗震水平力传递。通过概念分析,简化设计问题裙房与主体脱缝设计。由于功能需要,连通部分不能布置竖向构件,通过两边向中间悬挑或者主楼脱缝处设柱与裙房连接。

2.在框架-剪力墙的初步方案设计时,剪力墙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如何有效的进行剪力墙平面布置是需要概念设计的。如果没有概念设计的思路指引,只是一味的硬套规范条文或设计手册,所做剪力墙布置的容易存在缺陷,会为下一步设计带来很多麻烦。从概念上说,剪力墙的布置原则是“均匀、分散、对称、周边”。“均匀、分散”要求剪力墙的片数宜多不宜太少,即剪力墙的分布不可太集中;不能使单片剪力墙的刚度太大;“对称、周边”是结构抵抗扭转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纵横刚度相近的需要。从具体概念上说,剪力墙应布置在“竖向荷载较大处、平面形状变化出”。从抗震角度看,剪力墙多设为好,而从经济方面考虑则剪力墙宜少为好。如图所示,平面形状为L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存在扭转效应。图中所示Xm,Ym为质心位置。为减少扭转影响,结构的刚心与质心尽可能接近,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性。

3.结构感念性设计要求结构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内力传递路径越直接,结构刚度越大。在结构布置中,竖向构件应该从顶部到底部连通设置,不同层之间的支撑杆件应尽量直线连接。传力直接,便于材料强度的发挥,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性。荷载分布均衡,分散而不宜集中。钢结构由于可以工厂加工,现场安装,可以根据受力情况,截面设计为楔形或者弓形。使材料的强度都能有效发挥,经济性好。混凝土构件由于现场制模施工,受现场施工条件限制,一般截面为矩形,不便根据受力分布情况进行截面调整设计,通过弯矩调幅或有效的布置形式等来保证材料强度有效发挥。

结束语

整个区域的市容市貌主要是由当地的建筑群体反应出来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决定了建筑风格和建筑质量。明确建筑结构设计的含义和其概念设计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师要将概念设计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完善自身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和创新将结构设计。只要认识到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灵活运用概念设计,就能设计出更好的建筑结构。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馆;展示设计;形态语义

【分类号】J525

现阶段,科技馆快速发展,但是在场馆的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场馆的运行效果。这些问题中尤为严重的关于形态语言表达方面。在展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过于平淡,生动性不足。导致这样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的把握展示设计形态语言,没有对其进行高效、合理的应用。因此必须重视对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形态语义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形态语义,强调形态语义研究分析的重要性,进而我们结合形态语义的三向度对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进而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其形态语义来完成更加高效的表达,提高科技馆的运行效率。

一、概述形态语义

外国符号论专家站在生命的角度,对形态语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形态语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语义形态具有运动性,它是以动力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保持稳定的样式是处于改变状态的【1】。其二,语义形态具有有机性,其结构是有机结合而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并非毫无关系,它们是围绕某一特定的中心,使自身与其它发生联系进而存在的。其三,语义形态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其结构的组成部分由对应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这是生命统一持有的属性,一旦其自身节奏造成严重的影响,或者是受到阻碍而停止运行,那么这个结构就会散件分离,最终生命结束。其四,语义形态具有一定的生长性。其生命运行的过程是具备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是按照自身节奏,在某一特定时期进行发展,继而生存消亡。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二、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耗费时间精力研究学习语言,目的在于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他人,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而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也要求相关人员对其涉及的形态语义进行探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其展示项目所处的形态,并对其进行优化,使之充分的发挥沟通交流的作用,进而展项和观看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得科技信息得以充分、生动、准确的传达。在展示设计中,形态语义不只是单纯一种形态更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艺术和学问,需要我们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究。

三、科技馆展示形态的语义分析

专家认为对于语义的分析不能局限于语言意义的分析,必须从语义、结构、语境也就是说“语义三向度”展开谈论。

(一)科技馆展示形态的语义分析

在概念设计环节,对展示的形态语义的研究非常重要。一旦设计人员遇到某一问题,同时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设计人员会选择进一步分析展示项目的概念,紧接着详细研究概念的形态,由此清晰掌握展项的具体内涵,进行对形态设计进行优化,防止出现词义表达不清晰或者谬误的情况,进而造成形态表达不到位的问题,实现科技信息传达的准确性,高效的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很好的规避在展示过程中的信息误导现象【2】。因此,对概念语义实施合理的探究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使得设计的形态语义更加准确、高效。在对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分析探究其展项的概念词语,充分了解其词语的内涵和意义。探究应当着手于概念的两个方向,首先是概念的文字语义,其次是其形态语义。通过对其概念的分析,设计人员将概念语言有效转化为形态语言,能够为人们进行观看、体验。以上两种分析可以了解展项最本质的特点,促进传递语言的准确表达。

(二)展示形态的语言结构分析

科技馆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分析探究的重点是怎样合理、高效进行信息的转化,使科技信息变为设计语言,使科技信息简单明了、生动有趣、便于理解【3】。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对其形态语言机构展开分析探究。从语言学角度讲,文字最初表示事物概念或者关系的时候,通常是采用单独的词语进行表达。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为了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人们便将单词进行综合利用,形成了有机的使用系统,词语组合也就产生了。经过演变,语言又有了其自身独特的逻辑规则,这也就所说的语言结构。展示形态语言也是一样的,其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结构规则。具有一定关系的单词形成了特定的集合体,该集合体具备一定的整体功能,而其外部的功能即为信息的传递。这样的语言结构和文字符号之间存在差异,然而这就是展示形态本身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规律,这种语言符号可以进行信息数据的描述,也可以进行推理,二者有机融合。展示形态语言具有其独特的机构特性,这也决定其拥有发展词组和句子的功能。

(三)科技馆展示的形态语境分析

在语言运用中,语境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于语境缺乏科学的分析对信息的正确传达形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展示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形态语境的探究。形态语言主要是用于思想沟通和交流的。设计人员将设计信息准确有效的传递给使用者,并为其所接受,且不会产生误会。这要求充分掌握形态语境,对其作出分析,这就是形态语境分析。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形态语境分析一般情况下涵盖两方面内容。一个是主观因素,另一个是客观因素。前者为参观人员一般为青少年或者儿童,他们的认知经验【4】;后者为科技馆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参观人员等。对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儿童主要为感知经验,其思维基本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基本为具象事物。所以在对儿童进行科技展示的过程中,其形态语言必须注意强烈对比色彩的使用,还要尽量使用具象形态,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语言。青少年的思维基本为抽象思维,可以根据假设进行问题的解决,可以根据形式逻辑进行思维。所以规避具象形态的使用,色彩要求主要采用冷色调。此外,参观人员对信息的感受是整体性的,所以设计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有机将环境和展项进行结合,从而为信息传递发挥积极作用。环境可以烘托展示的气氛,进一步突出展示物的主题。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将展示物与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必须坚持展项的根本地位,以展项特点为核心组织设计。利用对空间、色彩、图像、声音、光照等对展项的主题进行突出。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公益组织,科技馆担负着科技教育的职责,在会展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实际的科技馆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展示设计方面,比如语言过于严肃、过于抽象、生动性不足这使得科技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本文针对展示设计的形态语义进行分析,从语义三向度语义、结构以及语境对形态语义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以此对展示设计发挥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秋.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言[J]. 博物馆研究,2013,01:27-32.

[2]章珂. 形态语义学与橱窗配饰道具设计案例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13,03:116-120.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情景分析;多功能;音响;设计

在商品种类繁多的今天,单纯的功能主义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对产品设计的苛刻要求。深入研究并应用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师挖掘用户需求,产生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情景分析法能够帮助企业或者设计者分析产品的使用条件,预测新产品的使用情景,使得设计过程更加客观有效,因此值得被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老人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行为、生活状态、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产品设计中所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形成了概念设计方案。

1产品概念设计中的情景分析法

1.1情景分析法含义

情景分析法(ScenarioAnalysis)又称为脚本法,是指在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的方法。它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要求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对预测对象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景,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风险要素的历史数据变动得到。

1.2情景分析法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产品的价值离不开其使用情景,设计师只有将产品置于一定的使用情景中,考虑使用情景中人、产品的行为状态,才能够充分发掘需求。本设计案例中,运用情景分析法进行创新设计的流程是,首先确定设计的主题并定位目标人群,其次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人”和“场景”进行分析预测,探索主要问题,再利用快速草图Sketch的方法进行解决方案的探索,最后利用3D打印及效果图对设计的最终方案进行展示。

2基于情景分析的多功能音响设计过程

2.1设计主题及目标用户定位

应用情景分析法进行产品概念设计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的确定能够帮助设计者明确设计的目标,缩小设计的范围,同时所设定的主题应避免过于具体,以免对设计师的思维产生限制,本次概念设计的主题是“一款听音乐的设备”。在确定了设计主题之后,需要定位产品的用户群体并将设计目标具体化。目前市场上用于听音乐的产品多种多样,常用有Mp3、智能手机、CD、头戴式耳机等,但研究发现这些设备的针对人群大都是年轻人。老年人由于生理状况和消费能力均低于年轻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市场所忽略。当前的老年人音乐播放设备市场混乱,充斥着设计简陋、价格低廉的相关产品,给老年人的购物选择及日常生活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此外,考虑到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相对较多,且比独居的老人购买力更高,综合考虑之后本项目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和家庭其他成员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本案例旨在设计一款老年人和其家庭其它成员都可以使用的音乐播放设备。

2.2使用环境调研及需求分析

(1)用户深度访谈情景分析法要求通过对同类产品当下的使用情景进行调查,预测新产品可能所处的使用环境。本案例针对年龄在50-75岁之间,且有听音乐习惯的老年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调研地点选择在苏州,方式以深度访谈为主。调研的过程是先从和老人闲聊开始,逐渐将话题引至其生活娱乐方式,直到清楚地了解老人的家庭状况、听音乐的所用的设备、对设备的反馈等信息为至。调研部分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2)产品使用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法要求设计师对产品在不同环境中的操作方式、携带方式、放置形式进行考察,以此来预测新产品可能的使用情景。在本案例中,以一款市场已经存在的同类产品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索。探索结果表明,一款听音乐的设备,其可能的放置形式、携带方式、操作方式如下图所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整理,本文提取出了以下三个关键的设计目标:①充电方便。②歌曲容易更新。③放在家中的时候容易发现。④避免设备的浪费。

2.3方案概念设计

在确定了设计的目标之后,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对创新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用快速草图的形式予以表达。其过程如图1所示。经过对创意方案的探索,结合前期的调研结果,本文得出下面的创意方案:将普通家庭音响与可移动音乐播放器整合成为一个系统,形成一种即可当作家庭音响,又能用于外出携带的多功能的音乐播放设备。其具体创意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该方案的概念可以基本概况为:多功能音响>=便携式播放器(A)+重低音音响底座(B)。当A和B在一起的时候,两者作为一个一体的家庭音响整体使用,且底座B能给便携式播放器A自动充电,并利用无线蓝牙技术自动更新A中存放的歌曲。和普通音响不同的是,便携式播放器A可以随时被取下来,方便老人外出时携带。

2.4设计方案呈现

(1)3D打印方案验证3D打印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利用该技术能够拓宽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便于设计方案的呈现、评审和交流,并有望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本案例在得到设计方案模型之后利用该新型技术进行了设计方案的验证。将用3DMax所建的模型导出并用3D打印机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打印,对所得到的模型进行结构、形状的分析,如图3所示。分析结果表明,概念设计阶段所产生的造型是可行的。(2)概念设计效果图展示效果图是对设计方案的精确呈现,它能够表达方案的预期效果,是产品创意设计中的必要环节。本方案最终的方案效果如图4所示。

3结论

本文从情景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开始,着重介绍了情景分析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将其与产品概念设计流程巧妙结合,通过用户调研、产品使用场景分析、草图设计、方案呈现等阶段,完成了一款创新型产品的外观概念设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最明显的是,调研过程存在调研群体太小的问题,容易使得设计师对需求的判断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就设计方案本身而言,某些同领域设计师反馈该方案中底座音响部分的扬声器垂直向上,可能影响产品的音效。因此,本次设计只是对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的一种探索,其中所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赛男.试论台式音乐播放设备的设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04):126~127.

[2]刘兰兰.情境故事法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08.

[3]赵琳.基于使用情境的家庭影院音响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杨艳石.3D打印技术驱动产品设计新模式[J].设计,2015(19).

[5]甘冲萍.音乐播放产品设计的发展设想及可能性概念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概念;有效性;教学策略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组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又是人们揭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科学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1]。正确掌握科学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前提。

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概念教学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要实施有效的科学概念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创设科学概念学习情境

这一环节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创设概念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教学是基于行动,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从而习得知识。

案例1:力的概念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

概念情境创设的主要策略有:(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案例1中,通过“感受力”这一鲜活的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从而引入力的初步概念;(2)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概念的内涵。在案例1 中,通过创设“每一种力的作用都涉及几个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吗”、“ 力能产生怎样的效果”等一系列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往中体验、反思、探索“力”,从而建构力的初步概念;(3)创设直观情境,利用模型或图片,将一些抽象的、 看不见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方便、有效。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通过设置“挤压玻璃瓶会发生形变吗?”等探究,借助微小形变显示装置,不但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力能使物体形变的知识,而且学到了“放大法”、“转化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把握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科学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科学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科学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体对象。如“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外延有:力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力产生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运动和力有怎样的关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同类型的力等等。教师只有切实在教学中把握住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

教师首先要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 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案例1力的概念教学流程设计,对应概念学习的引入、建立以及运用三个阶段,建立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力,在探索中体验力,在应用中体会力三个学习体验的平台。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关力的知识,深化对科学概念内涵的领悟。

从案例1的流程图还可以看出,教师把力的概念建立的过程设计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研究、亲身体验、主动建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科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对科学概念外延拓展的学习能力。

三、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掌握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初中科学许多概念是以同化的方式建立的,它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便能理解新概念了。因此,用同化来建立新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新概念与以前已知的有关概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所以建立概念阶段,要特别注意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一些方法。

案例2: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生活动 :用一支铅笔,第一次用钝头压手心,改变压力大小,观察凹陷深浅怎样变化;第二次用同样的力,分别用尖头和钝头压手心,观察凹陷的深浅。

归纳得出:①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第一类现象);②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第二类现象)。进一步,进行实验:将相同的砝码盒放在相同厚度、不同受力面积的海绵状泡沫塑料上,如表1中的图甲、图乙和图丙。

师(实验并设问):比较图甲与乙,相同小方面积上哪个受到的压力大?相同小方面积受到的压力大小跟压力产生的效果有什么联系?

生(讨论得出):相同小方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师(设问):若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如何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对比实验,如图甲和丙)

生(观察、分析):①尽管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但只要小方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相同,产生的效果相同。②只要比较相同小方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就能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

师(引导学生定量分析): 每平方米(单位面积)受力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决定了压力的效果,即压力的效果可用单位面积上受到 压力来表示。

案例2在揭示压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画相同的小方格,压力的效果用海绵凹陷程度来显示,每个小方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砝码重力的几分之一,学生一目了然,从定性分析着手,有效沟通了“相同小面积上受到压力的大小”跟“压力产生效果”之间的联系,再从分析第二类现象入手,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压强的本质特征,进而用定量的结论来分析第一类现象,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同化了概念。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 “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 。“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地促成概念的转变。案例2中,从“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大小”、“相同压力比受力面积大小”这两种常规的比较压力产生效果的方法为切入点,搭建了这两类现象都可以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这一“桥梁”,突破了第三类现象“在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这一教学难点,顺利实现了概念的同化,也为这类概念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择机进行易混淆科学概念的辨析

科学概念还具有多重抽象性和精细性这两个特殊属性。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来区分易混淆的科学概念,能帮助学生克服科学概念的多重抽象性和精细性带来的学习困难。一般地说,在领会阶段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较难区分,因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尚未掌握,没有比较区别的基础。区分易混淆的概念,最恰当的时机,往往在概念的深化和活化阶段,此时除了文字、公式、单位、条件等宏观的对比之外,还应根据科学概念的精细性,适当追述概念的建立过程,从本源上分析出易混淆的原因。因为单纯的对比,仅有助于外观的分辨和记忆。真正有效的辨析,还必须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其不同的科学本质。

案例3:压力与压强概念的辨析

师:如图2甲,把一个凸型物体平放在天平,加砝码使之平衡,若将物体倒放(图2乙),则天平是否仍能平衡?为什么?

生(A):不平衡,因为受力面积减小了。

生(B):仍平衡,因为物体的质量没变。

生(C):不确定,他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众笑)。

演示图2甲、图2乙,学生讨论,分析。

再演示图2丙:将两个相同的凸型重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放在面积不同、但厚度相同的海绵状泡沫塑料上,让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习题训练,使学生巩固概念,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在这里,往往需要突出类比方法。案例3正是抓住了压力与压强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合理类比,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提升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五、厘清前概念对学习的影响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思维方式对问题、现象进行主观判断的一种心理趋向, 包含学生在日常交往、个人生活、各种活动中的所有经验。此类概念良莠不齐,有些是经过生活观察后的正确总结,而有些则是把概念的内涵扩大或缩小了[2]。

对于正确的前概念,我们在概念教学时应充分加以“正迁移”,使学生在认知上进行同化,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如速度、地球的形状、生物的应激性等概念,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对于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前概念,我们应设法消除其“负影响”,使之顺应为新的科学概念,进而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学生常常认为下滑的物体受到一个下滑的力;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踢出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一个推力;用力推讲台桌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这些前概念,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迁移或阻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促使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必须要厘清学生的前概念对掌握新概念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设置合理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适时引出科学概念,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实现概念转变。案例3中,教师利用现有实验设备、 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了“天平称量”这一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合理的比较、类比,从根本上动摇并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建构压强的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尝试运用概念图开展教学

在教学研究领域,科学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文字定义,而是包含了能够反映事物各方面属性的一个关系总和。因此,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成为概念学习的关键。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结构化图形,利用概念图可以构建出特定知识领域的结构[3]。概念图的构建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例如下列两个概念图,就是比较常见的构图形式。

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探测学生已有的概念,评价学生概念的转变与发展;概念图还可以作为一种科学概念的教学工具在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反思感悟、复习巩固等环节有机运用。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9-135.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8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2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4结论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

1概述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关于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方法论课程。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数据分析与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和创作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独立学院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层次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普通公办高校相对较弱。因此,就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优化教学方式对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阈限概念(ThresholdConcepts),是指理解一个学科理论的关键概念。学生在理解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才可以把握学科理论并不断进步[1]。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就是要识别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以此设计教学方式。

本文将在分析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

2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阈限概念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2]。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

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

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

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

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

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

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5结论

回归假设、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大阈限概念。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Meyer,J.H.F.and Land, R.: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Linkages to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ctising,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 Theory and Practice Ten Years On Oxford: Oxford Centre for Staff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OCSLD),2003:412-424. 

[2]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概念图;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导航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概念图在解决网络课程现存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课程从产生至今,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要设计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遵循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内容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策略支持的Web页面为主的。

网络课程是通过超链接将各个知识点连起来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没有教师指导,缺乏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是在传统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教学者的教学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的教学。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并不能将各个零散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建立起明确的内容联系。而基于概念图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弊端,可以将教学内容之间的零散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其建立起某种关系,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概念框架,形成概念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同时,却也使人们在非线性的知识海洋中迷航,因此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习中来。而概念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利用概念图导航,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迷航。学习者清楚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概念图的方法。

应用概念图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等,在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教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帮助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思想,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学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学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培养学习者由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研究证明概念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促进工具[2]。使用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理清概念间的讲解关系,根据教学内容的所在结构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3]。概念图还是一种交流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师生进行反思[4]。概念图对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体现在:形象性,结构性,增进理解,提高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2.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2.1 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内容分析,使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概念之间的逻辑更加紧凑,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在这一步中,将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各个知识元素。对于知识元素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原理或者是某知识技能的组成部分。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

根据各个教学子目标的直接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其中的元素包括ID、知识点、相关知识点ID、知识点、Link、ID Link。其中ID代表各个知识元素的序号,知识点代表知识元素,相关知识ID即与前面知识元素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元素的序号,Link即为此二种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ID Link即为二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根据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求出教学目标的概念图

根据各子目标与其他相邻子目标的之间关系,得出其的间接关系,利用概念图工具,将其绘成概念图。

2.2“概念图导航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对于概念图用于导航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概念图放在网页上,直接作为导航工具;二是通过概念图跟踪用户的浏览路径或学习路径。[5]

(1)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中,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导航工具。目前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浏览为主,以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出现的信息内容,易使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上作为导航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示所学的知识结构。将类似的知识、概念归类,使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所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以及注重对各概念在该课程中的总体把握。

(2)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利用概念图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一般操作方法:在Internet上通过Kmap 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概念图窗口上方附近的文本框中显示出正在浏览的窗口的名字。如果用户点击弹出菜单按钮,就可以在概念图中创建不同级别节点,这个节点储存了窗口的名字以及文件的URL,用户可通过概念图上的链接打开文件。[6]

3.基于概念图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3.1《摄影技术与艺术》总体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根据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总体把握,既要求学习者对理论方面的掌握,更重于实践,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其中,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专题摄影章节的部分小节,这些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学习本门课程的难点,不仅需要对其理论方面进行掌握,更要对其技术操作、实践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对于其他章节,是关于照相机的基本认识的内容,还是一些需要有拍摄图片处理技术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概念图清晰的呈现出来。

在进入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看到一张总的关于该课程的所学章节的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从该图中得知本课程的章节的脉络,并且可以根据上次学习的情况、进度,选择本次要学习的内容,方便进行本次课的学习。任意选择某一章节,就可以进入本章的学习。概念图将知识内容清晰的展示出来,更加有条理,脉络清晰,将知识结构形象的呈现在页面上,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得到的是清晰、直接的结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减少了学习者在浏览课程时的无目的性,使学习者按照教学组织者所设计的最有效的学习路径来进行学习,不致偏离教学目标。

3.2以章节为单位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要想拍出一副好的作品,除了对照相机的基本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摄影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是进行摄影曝光的基础和前提。“摄影曝光”一章在本门课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选用本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副概念图,选用的工具为Inspiration 8。

首先,抽取知识元素,有曝光、基本曝光模式、选择曝光、其他曝光模式、测光、曝光补偿、多重曝光七个关键知识元素,有这七个关键知识元素引申出众多的各自相关的知识元素,将全部知识元素列出来。譬如,与曝光相关的知识元素有其含义、曝光量、等量曝光、正确曝光、曝光对摄影质量的影响等,再列出员这几种元素各自相关的元素。其次,找出各知识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此步骤将各个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来。最后,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将各知识元素之间的种种关系呈现出来,即为概念图。制作出的概念图如图所示。此概念图将本章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要拍摄雪中的人物,并且要体现出雪正在下的动感,这种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曝光。根据概念图中呈现的内容,选择所需的快门速度以及曝光的恰当模式。因为该景物中,要表现雪花飘落时的动感,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譬如选择比1/15秒慢的速度。选择1/15秒的慢速度,可以在快门速度优先的模式下进行,照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

当我们在学习摄影相关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关键词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曝光补偿、程序自动曝光模式等。我们在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时,在Internet上通过Kmap 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该历史浏览记录形象、可视化,有利于用户对网络活动的监控,方便对学习进度的了解,并解决了学习者学习迷航问题,为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保障,达到教学组织者和网络学习系统开发者预期的教学目的。

4.总结语

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迅速兴起,在注重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建设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如何帮助教学者进行有效教学。

概念图不只是在网络课程中能够得到应用,在我们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中也可以使用概念图促进学习。在一些高中的辅导书籍中,已经存在利用概念图将一些基本内容进行详细的展示,学生只要在每章每节的开头部分浏览一下概念图,就可大致了解本章本节所要掌握的内容信息,抓重点比较快捷迅速,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将概念图的形象、结构化等特征应用于教学中,如何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以满足现代各学科的教学,这些都需要大家继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网页[EB/OL].http:///Article/view/40450

[2] 张红波.概念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

[3] 秦爱梅,赵冬生.概念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4] 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评估体系 管理创新 文本内容分析

1 引 言

创新是将新的观念或防范诉诸实践,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过程,从而改善现状。政府创新就是指政府组织适应外在环境需要形成新的结构、流程和行为方式[1]。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快地实现职能转变、观念改进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的再设计与建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电子政府是实施政府创新的关键措施。全面形成网上虚拟政府,形成电子政务流程,可在网上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其需求和利益。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可以保证公共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克服随意性,减少管理失误[2]。

当前,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大创新活动[3]。为了使电子政务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国内目前开展的众多电子政务评估活动多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用户满意等方面进行评估。鉴于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创新,只有对创新管理进行有效评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本文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针对2003-2009(缺少07年)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编码,并结合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建立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框架和创新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标体系中创新概念数分布,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2 评价体系建立

2.1 概念化分析

为了评价创新管理,许多组织纷纷界定创新范围,量化创新措施,建立创新管理流程基准,并且评估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面的文献多从创新观念、方法和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Adams和Phelps提出的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是在创新管理文献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独特的综合框架。IMMF为管理人员评估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4]。

2.2 指标确定

本文在指标的确定上,基于文本内容分析方法[5],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对6篇电子政务报告进行了阅读、编码与分析,最终得到了包含指标概念编码的报告。一级指标的确定上,以文档段落编码标识粒度,根据报告中标识的指标概念出现的数,结合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最后选取了出现数较高的概念作为一级指标。这里我们选择了投入、知识管理、战略创新、组织文化、投资组合、项目管理、商业这7个构件作为一级指标,即确定了评价体系的创新构件。

在二级指标(即各构件所对应的创新概念)的确定上,仍然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编码标识文本内容的概念指标,然后依次通过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二级概念指标相对应于一级概念指标的权重。

其中 和 是文本数, 表示在n个文本组成的集合,有一级指标概念i出现的文本数量, 表示在n个文本组成的集合中,有一级指标概念i和二级指标概念j同时出现的文本数量。 和 是概念数, 表示一级指标概念i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 表示概念i和概念j在文本中同时出现的次数。R表示了二级指标概念j相对于一级指标概念i的重要程度。

公式3计算二级指标概念j到一级指标概念i的关联,我们使用阙值确保只有最相关的概念被保留,在本文中我们以50%为标准,选取 的概念j作为i的二级指标。以上面确定的一级指标概念投入为例,对其进行内容概念检索,通过上述计算公式,计算概念的关联。表1描述了投入中部分概念近似关联度,最后得到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上述通过文本内容分析确定了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概念,同时也确定了一级指标概念的分布数,但是这个数只是初步的值,一旦我们通过关联分析确定了一级指标下包含的二级指标概念,便需要重新确定一级指标概念的分布数。即二级指标概念在文档中出现的段落就对应于其相关联的一级指标概念,由此可以重新修订文本的一级指标的标识编码,从而确定修正过的一级指标概念的数。

图1是修正过的一级指标概念的数分布直方图。由于数是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表明对应组标志值的作用程度,即数数值越大,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反之,数数值越小,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6]。一级指标概念的数,可以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由此我们可以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建议。

由图1可知,在7个一级指标概念中,项目管理概念的数最高,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比较注重项目管理,即从电子政务的实施决策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其目标。另一个比较高的是商业化概念,这也符合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逐渐“以公众为中心”,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组合管理概念的数比较低,这是由于目前各级政府注重电子政务投入,而没有考虑收益问题。

由于这6篇报告篇幅差异非常大,如2006年的报告共367页,而2008年的报告却只有262页,若直接比较一级指标概念数,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研究的有效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标准百分比计算[7]。计算方法如下,假设2008年的统计显示,投入概念的数为482,7个一级指标概念总数为10738,2008年投入概念的标准百分比为:

(2008“投入”的数/2008年总数)*100%=(482/10738)*100%=4.4887%

从而,我们可以绘制一级指标概念标准百分比折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一级指标概念标准百分比折线图

由图2可知,投入概念的标准百分比有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各地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中,加快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商业化概念的标准百分比也有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各地区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正逐渐把公民当作消费者来对待,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项目管理概念的标准百分比在2008年开始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后,各地区已将其关注点从信息通信技术投入和部署转移到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方面,项目管理概念标准百分比下降可以解释为各地政府对技术和硬件的关注度降低;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组织文化概念的标准百分比已经超过了18%,这说明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注重组织文化发展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

4 结论和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曾因注重信息通讯技术部署而导致了数字鸿沟,笔者认为硬件与软件重视程度保持平衡可以进一步缩小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标准百分数差。项目管理概念的标准百分数平均为24.124%,而知识管理仅为12.999%。知识管理是任何一个知识型社会的基础。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应该注重知识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还应该多关注人、流程和信息等因素,包括组织间信息共享和后台信息集成,政府门户网站设计开发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电子政务参与者的特征等。

? 目前,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都很高,政府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但是政府网站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各政府部门应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恰当”的个体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 电子政务的效率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管理概念指标反映,它的标准百分比平均为1.149%,是最低的。为了衡量各地区电子政务的真正能力,各地政府应衡量实施电子政务后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报率(ROI)、电子政务方面投资的盈亏平衡值、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净现值可以作为有形因素来评估电子政务效率。

? 为了提高我国的电子政务能力,在政府门户网站尚未规划完善的情况下,各政府机构不应急于建立自己的政府网站,不应大量开展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外包”业务。此时的“外包”只会强化已有的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不利于将来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 蒋达峰,李立明.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电子政务和政府创新.城市管理与科技,2002,4(4):21-23.

[2] 李钰.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学位论文].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

[3] 翟智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15-216.

[4] Phelps A.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6(8):21-47.

[5] Kassarjian H H.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7,4(1): 8-18.

[6] 张建斌.Excel编制数表及绘制直方图.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1):63-65.

[7] Potnis D D. Measuring e-Governance as an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0(27):4148.

[作者简介] 宗婷婷,女,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2篇。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2篇

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定义

为了充分利用“概念驱动”思想促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构建面向装备发展的作战概念———新型装备作战概念,并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就其内涵而言,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是在新型作战理论指导下,以装备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器装备的使命或任务、作战运用方式、系统构成、关键能力、实现途径等进行的综合描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是通过分析、推理、运算、综合、归纳等过程,发现合理满意的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以使论证人员发掘武器装备运用需求,构想装备运用方式、体系构成、能力指标,实现军事需求向装备发展要求的前瞻性映射。

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作用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在军事需求生成过程和军事需求牵引装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起点每型交付部队使用的装备,都是在新型作战理论指导下,通过构想作战概念而获得其基本蓝图的。任何武器装备都需要经历从概念到实体的演变过程,因此,新型装备作战概念作为起点,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映射过程,它在整个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处于上游阶段,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

2.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主线新军事变革时代,装备发展已经演进到“战争从实验室打响,概念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模式。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贯穿于装备发展的始终,在武器装备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牵引作用,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整个装备发展过程处于不断的生成概念、改进概念和实现概念的过程,服从螺旋式上升规律,每次提高都使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更好地牵引装备的发展。

2.3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平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有机融合了作战研究、装备策划、仿真评估等设计过程和论证过程,以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为平台,将充分吸收作战、装备、后勤部门,基层部队以及科研机构人员的群体智慧,实现研制的装备项目最大可能地满足实战需要,确保论证对装备发展的有效牵引。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要素、设计机理和设计方法

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

为了突出作战需求牵引装备发展、装备发展旨在作战运用的本质,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架构需包括四个方面。(1)使命任务,是在一定的作战环境、约束条件和作战对象下,武器装备达成特定的作战目的所执行的行动和担负的责任。

(2)运用方式,是规划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作战样式,形成完整的作战概念方案解,实现对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的初步分析判断和创造性构想。

(3)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是为了进一步物化作战行动,将作战运用方式映射到武器装备具体的作战装备和保障装备上,提出和勾勒实现武器装备使命任务的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连接关系及编配关系,从装备体系的层面构建武器装备运用构成。

(4)关键能力需求,是提出武器装备在一定作战环境下完成特定使命任务需要具备的性能指标、能力特征以及关键技术体系。

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机理

依据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构成,对各个要素进行细化,将抽象层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随着作战概念主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志逐渐清晰和细化,设计出装备的系统结构和交联关系,并在行为和性能层次,提出武器装备主要性能指标。

3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方法

3.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生成和描述基础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涉及到作战、指挥、装备、技术等许多领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系统工程中,体系结构是指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其设计与随时间演进的原则和指南。从体系结构的视角考虑和描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是做好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外对体系结构的研究标志性成果是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以及DoDAF中的视图描述思想。美国国防部根据国际系统工程领域的技术进展和美国最近20年来的军事系统研发经验,先后颁布了DoDAFv1.0、v1.5、v2.0作为指导所有军事工程项目研发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基于DoDAF,一些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体系结构框架,如英国提出了MoDAF,北约提出了NAF。本文利用较为成熟的体系结构描述工具进行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以多视图方法为指导,采用图形、图像、文本、表格和矩阵等直观的形式,从多个视角生成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主要活动和基本要素,描绘作战能力需求、任务分配、结构组成、性能参数、信息交换和其它相互关系等,实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每个细节层次的设计。

3.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流程

本文借鉴DoDAFV1.5版、V2.0版以及MoDAF体系结构框架,通过对视图的针对性改造和构建新的视图,实现对新型装备作战概念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的生成和描述,图1是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方法流程图,它由7个基本视图构成。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要素设计

1武器装备使命任务设计

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运用“全视图”的方式进行表述,主要采用文字的形式,简明扼要地阐述需要执行的使命任务的环境、条件、目的、意义等基本情况。设计内容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作战环境,主要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受的所有外界环境及其影响的综合。主要分析自然环境、诱发环境和对抗环境,重点分析:战场环境对武器装备发展和运用的影响,未来作战可能面临的战场环境,战场环境可能发生的改变等。

(2)约束条件,是在武器装备作战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受的几何、运动、电磁等各个方面的限定和制约。

(3)作战目标,是需要毁伤或夺取的对象,包括敌人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行动的部队、军事技术装备和设施、工厂、城市等。武器装备作战目标是指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要打击的对象或要控制的领域。

(4)作战目的,是武器装备执行特定任务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效果。

(5)意义地位,主要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中所起的作用,明确武器装备在我军武器装备中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该型武器装备的意义。

2武器装备运用方式设计

武器装备的运用方式采用“视图+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即:采用“高层作战视图”对整个作战构想进行初步生成和描绘;采用“作战活动模型图”对各种作战活动进行生成和描述;采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武器装备具体作战构想、想定进行宏观顶层描述。

2.1高层作战视图设计

高层作战视图是将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描述成在一个前后关联的战斗环境中的一组任务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概要图形。图2是远程打击高层作战视图示例。高层作战视图为装备发展决策者和装备研发人员提供清晰明了的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的基本情况。由于图形中隐含着许多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因此除了给出图形之外,还需要给出关键的文字,辅助描述高层作战视图。

2.2作战活动模型图设计

作战活动模型图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一项使命任务过程中正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作战活动模型图是作战活动与装备能力建立关联的关键视图,准确绘制作战活动模型图中的各个作战活动,是提出新型装备作战概念“关键能力需求”的必经环节,也是实现军事需求向装备能力的映射关键步骤。作战活动模型图有两个模板,其中,作战活动层次图以武器装备特定使命任务为背景,依据作战阶段和节点功能对整个作战过程进行分解,形成树状的作战活动层次图,如图3所示。层次作战流图是在作战活动层次图作战过程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作战活动与各个作战子活动之间的关系。图4是根据图3中分解的作战活动所设计的层次作战流图。

3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设计

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主要采用“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和“作战节点关联矩阵”两种视图描述装备作战节点之间的信息连接关系,反映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以及相互的交联关系。

3.1作战节点连接描述设计

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是利用图形化的方法描述武器装备体系构成以及作战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其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双箭头表示双向信息交换,如图5所示。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的设计有利于明确武器装备的系统构成和相互的关联关系。

3.2作战节点关联矩阵设计

作战节点关联矩阵,是以矩阵形式表达三个基本体系结构数据元素(作战节点、作战节点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反应武器装备体系的交联关系以及信息的相关度。矩阵的列是信息发出的作战节点,行是信息接受的作战节点。

4武器装备关键能力需求设计

关键能力需求采用“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和“装备能力谱系矩阵”描述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以及关键性能指标。

4.1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设计

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是将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进行相关,建立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的映射,提取武器装备在完成作战活动中的关键作战能力,并作为输出汇聚到装备能力谱系矩阵。

4.2装备能力谱系矩阵的绘制装备能力谱系矩阵,是以矩阵的形式,提出武器装备高级作战概念图所描述想定的具体作战性能属性和量化需求。

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阐述本框架,现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作战概念设计为实例,进行简要描述。

1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使命任务

1.1作战环境

某型飞机实施对抗任务在临近空间与在航空空间大为不同,重要区别在于作战环境的不同。临近空间作战环境:一是大气密度显著降低,随着高度的上升,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显著降低,发动机进气条件逐渐恶化;二是气温变化剧烈,对飞机的材料和电子设备带来考验;三是气象条件相对简单,20千米~40千米的临近空间更有利机飞行;四是侵蚀现象逐渐显现,臭氧和紫外线对飞机各种材料损害加剧。

1.2约束条件

一是作战高度约束,从大气密度影响,临近空间突防有利,飞行器动力技术发展等综合情况分析,在20千米~30千米内作战,是未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最佳作战场。二是作战速度约束,从临近空间对抗目标,冲压发动机工作要求,突破敌防空体系、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等情况综合分析,具备3马赫的飞行速度对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最为有利。

1.3作战目标

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主要目标有三类:一是低速/亚声速(小于1马赫)临近空间飞行器;二是超声速(1马赫~5马赫)临近空间飞行器;三是高超声速(5马赫以上)临近空间飞行器。

1.4作战目的

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主要目的是拦截飞经临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截断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的飞行通道,同时在临近空间遂行其他作战活动,形成临近空间制权。

2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运用方式

2.1高层作战视图图6是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高层作战视图,初步描绘某型飞机在临近空间中对抗作战构想,反映临近空间交战和防御,临近空间干扰与压制等对抗任务。

2.2作战活动模型

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任务为背景,依据高层作战视图中所描绘的作战阶段和实现的功能任务等对整个作战过程进行分解,形成树状的作战活动层次图,如图7所示。 在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活动层次图的基础上,按照IDEF0(功能建模方法)的ICOM(输入、控制、输出、机制)标准,将各个作战活动按照高层作战概念视图中所构想的作战流程进行关联,形成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层次作战流图,如图8所示。

3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体系构成与交联关系

3.1对抗作战节点

以临近空间对抗为核心,对作战节点及其交联关系进行简化处理,绘制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如图9所示。

3.2作战节点关联关系

为描述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三个基本体系结构元素(作战节点、作战节点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反映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装备体系的交联关系以及信息的相关度,绘制表1所示的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节点关联矩阵。

4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关键能力需求

4.1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

根据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活动的模型,提取主要作战活动,并分别映射出其临战空间对抗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见表2所示。

4.2对抗中某型飞机所需关键能力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3篇

图书情报界组织文献资源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对信息资源的组织也有20多载,面对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对知识的组织。什么是知识组织?对知识组织的诠释需与信息组织加以比较才能准确界定。简单地说,信息组织是对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对信息的描述、揭示以及序化是信息组织的中心内容。知识组织则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控制的过程及方法,对信息的优化和重组,对知识的结构、关系和语义的描述与揭示,对知识的提取、挖掘和智能化表示是知识组织的中心内容。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正由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迈进,在对数字资源的知识组织中,知识本体无疑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技术和方法。知识本体可以看作是对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是共享、重用知识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提取、理解和处理领域知识的工具。如果把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抽象成一套概念体系并使其“明确”、“形式化”和“共享”,就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领域本体。领域本体的特征是针对特定的学科领域,描述了某一学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属性和关系的约束。通过某领域的知识本体可将该领域的知识组织起来,使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表示从信息的集合到知识网络和知识地图。

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本体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虽然领域本体的开发与建设面向不同的、特定的学科领域,但其过程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需要遵循一些通用的技术路线。作者曾在另文中提出本体构建的原型进化方法,本文以此为基础,聚焦于一个本体进化的周期过程,对其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作一概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知识本体原型的建设,一般包括本体需求分析、本体构建规划、获取本体信息、确定本体概念及关系、本体形式化编码、本体的评价、本体的进化、本体的表示等过程。

2本体需求分析

领域知识本体建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建设。如同软件工程注重需求分析一样,知识本体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将本体需求分析置于首要位置。

需求分析阶段是本体开发的开端,也是本体建设的基石。它是从实际应用的规划、目标及特点出发,对本体系统进行的一种规范化描述。一般来讲,本体需求可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的目标实现;非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要达到的性能指标。

作为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本体建设的需求分析,其要旨是确定领域本体建设的目的、范围、用途和使用者。基本内容应包括:

所构建的知识本体覆盖的学科领域,该学科领域资源的基本状况。

知识本体的建设目的、任务要求,实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利用知识本体的基本用户与核心用户,用户需求的基本特点。

较之其他资源系统,知识本体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知识本体和其他资源系统的关系,包括资源的进一步映射和整合。

知识本体在建设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对本体需求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需求分析的过程性。本体需求分析应包括需求调研、分析需求、需求描述、需求认可、需求演进等逐次递进的过程。需求分析不仅应是本体实施的前提,而且应贯穿于本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故此,要进行科学的安排。

需求分析的动态性。因为本体需求贯穿于整个本体建设过程,用户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明确的,所以本体需求分析只能建立在不完全的需求基础上。为此,本体需求分析既要维持需求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也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需求分析的文档化。为了指导领域本体建设的后续工作,应该编写一份基本需求描述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以文档的形式明确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该阶段的成果。

3本体构建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体建设应有明确的计划,其目的是用一套程序和标准来规范开发过程,让研究者和建设者了解其目标和所要做的工作,将偏离目标的损失减至最小;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计划便于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本体建设置于一种规范化、可视化、可控制的管理之中,提高本体研究与建设的效率。

本体建设计划应以“需求分析报告”为依据,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序,确定工作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内容大致包括:

明确计划中要达到的工作目标,论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以及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列出工作责任矩阵,确定完成工作的优先次序。

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说明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并进行综合平衡。

规定控制标准和工作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完成了计划。

制定计划是本体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但在研究项目中往往被忽略,致使其开发过程难以受控,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的重新计划。本体建设计划的关键是计划的合理编制和有效执行。

4本体信息获取

获取领域信息是领域知识本体建设的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信息源,获取领域本体信息,通过收集领域信息,充分了解领域知识的现状,为本体建设奠定基础。获取领域信息大体有两条路径:

复用现有本体。获得领域信息的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也称叙词表)和分类表。

主题词表中的主题是表达文献主题的词和词组,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具有专指性、准确性、明确性和唯一性。其具有完备的参照系统,通过主题词下设置用、代、属、分、参等多种参照项,以表示概念之间的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在主题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起语义联系。

与主题法不同,分类法中的类目(概念)是表达文献内容学科知识领域的概念,是遵循逻辑分类规则建立的科学语言,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分类法具有完备的类目组织系统,通过等级结构、逻辑关系显示文献主题概念(类目)之间的从属、并列、交替、相关等各种关系,在分类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起语义联系。

本体是概念和概念关系的集合,而主题词表/分类法也是主题词(概念)和关系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和本体具有一致性。目前,作为主要检索语言,各种主题词表和分类法已经覆盖各学科领域。复用现有领域本体可以使本体的建立事半功倍。但是,由于传统的主题词表与分类法中的术语是规范的(不能用自然语言来表达)、知识点是线性的(不能反映概念网络)、内容结构滞后(难以经常修订)、语义简单、缺乏对所应用资源的针对性等等,因此将其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领域本体建设,需要对其进一步修改、完善。

利用相关方法与途径获取。如果所建本体领域没有可用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获取本体信息:一种是组织领域专家承建,领域专家通晓本领域学科体系和知识,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与提供领域本体的基本信息;一种是利用知识获取工具从数据库中提取,学科领域现有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可以看作是领域的知识源,通过一些知识获取技术(如关系数据库中数据字典、E-R图手段以及人机交互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从现有的数据库中提取专业术语,挖掘、发现学科的基本知识。

如果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获得更为完整和精确的领域本体信息。

5确定本体概念及关系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主要概念,揭示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构筑起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

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核心概念集。如果是复用现有的本体,即可直接应用领域主题词表和分类表中的主题词与分类名称作为领域本体的核心概念。它们都是经过受控处理的,语义及等级关系清晰、严格,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直接复用。

如果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领域知识,那么确定重点概念及关系的过程,可以参考骨架法中提出的middle-out方法。这种方法不要求概念的选择是自底向上或自顶向下。因为在领域知识中要确定哪些是顶部概念、哪些是底部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可尽量选取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及关系,并用精确无二义性的术语加以表达。同时对应编制一份“术语集”,把选择术语的过程加以描述,罗列出最终选定的术语,并对每个术语赋予相应的自然语言描述。

构建领域知识本体概念关系。即将所获得的领域概念组织成概念网络。

如果是复用现有的本体,首先应考虑主题词表和分类表的对应关系,即主题词表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与分类法概念间的学科相属关系。分类表可以看作是领域本体概念网络的主体结构,主题词表可以看作是概念网络的各级概念节点。

目前各学科领域现有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都有其相应的电子版,也出版了一些类表和词表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这种一体化词表中每一类目都对应着一个概念,类目间的学科等级就是概念间的等级关系。如果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是分别的或是分类主题对照词表,分类表与主题词之间没有完全的等值对应关系,则需要另外创建类目概念节点。可先利用主题词表中的各参照项关系形成概念网络(具有等同关系的所有主题词可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结构嵌入其中,作为概念网络的主干结构,再建立具有等级关系的类目节点和概念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是自己创建的本体,其概念关系的建立也应该遵循上述方法。所建立的本体概念间的基本关系应该包括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

将本体概念及关系模型化。明确了本体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接下来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图示法)来揭示概念间的各种关系。6本体形式化编码

本体的形式化编码阶段就是用选定的本体语言来描述知识本体。

对于知识本体的描述,可以采用自然语言或逻辑语言描述,若要实现较强的推理能力,一般要用形式化描述语言进行表述。描述本体的语言应该具备4个基本条件:①基于某种形式的逻辑;②机器可读的;③具备编码语言的表达性\编码的精确性和语言的语义性;④支持语法和语义的互操作。

本体的描述一般都是基于某种逻辑语言的,

>目前RDF(S)已成为一个能对本体进行初步描述的标准语言。而描述逻辑(DL)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知识表示语言,目前正被积极应用于本体描述,或者作为其他本体描述语言的基础。描述逻辑吸取了KL-ONE的主要思想,是一阶谓词逻辑的一个可判定子集。与一阶谓词逻辑不同的是,描述逻辑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能够提供完备高效的知识推理机制,满足本体知识表达的需要。而且,描述逻辑的语法容易转换成XML/RDF形式,因此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模型更适合Web环境下概念建模与知识共享。

目前几个主要的知识本体语言——CKML、OIL、DAML+OIL和OWL就是建立在描述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其中DAML+OIL是结合了OIL和DAML优点的一种本体描述语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用类和属性来描述领域概念的结构,具有清晰的语义,但不能表示规则。以DAML+OIL为基础的OWL是一种网络本体描述语言,通过类和属性来描述对象,并通过公理来描述类和属性的特征和关系,可以构造很丰富的关系类并支持自动推理。

上述本体语言的表述能力不断增强,其技术也日臻成熟,已成为W3C国际标准的OWL是一种发展势头很强的本体语言,应作为本体编码的首选语言。为了提高本体编码效率,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编码过程结束之后,应该把编码过程和编码结果以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为本体共享提供规范的文档。

7本体的评价

经过上述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领域知识本体。本体能否实际应用,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与测试。由于领域本体建设得不成熟,目前尚无通用的本体确认和评价的标准方法,更谈不上标准测试集。格汝伯(Gruber)[9]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5条标准,即清楚(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最小本体的承诺(Minimalontologicalcommitment)、最小的编码偏差(Minimalencodingbias)。不过在其设计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笔者类比于软件工程的软件测试,提出本体评价的标准。

对应于软件开发过程的测试阶段,一般需要对领域本体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应包括:

本体的完整性。即本体是否包括了该领域重要概念,概念及关系是否完整,概念的等级、层次是否多样化。

本体的清晰性。即本体中的术语是否被清晰无歧义地定义。除了规范的主题、分类术语外,对本体进化产生的概念是否给出明确、严格的语义定义。

本体的一致性。即概念间的关系在逻辑上是否严密、一致,能否支持本体在语义逻辑上的推理。

本体的可扩展性。即本体可否顺利实施进化,本体能否在层次结构上可扩充,在语义上可丰富与完善,能否加入新的术语概念。

本体的兼容性。即本体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本体能否和其他领域本体及相关资源系统进行映射,包括系统层、逻辑层、语义层、表现层等的兼容和互操作。

此外,对本体的评价还应包括本体建设过程中其文档的完备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等的评价。

8本体的进化

任何系统都会经过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过程,领域知识本体建设也不例外。随着领域知识的增加和应用需求的发展,本体需要不断进化。特别是对于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本体来说,本体的进化可以看作是本体生命的延续。所谓本体进化,即是在现有领域本体的基础上,根据应用的需要,在本体结构、概念和关系上不断进行丰富、完善、改进的过程和方法。

领域知识本体进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本体的自身进化,即是对已建本体进行更新,增加新的本体概念,扩展本体语义结构,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如何建立本体的自丰富机制,是本体自身进化需要重点研究的。二是本体的对外进化,即不同领域本体之间的互操作。因为不仅本体自身存在关联,不同的领域本体之间也存在多种关联,人类知识本是一个大的宏观的知识网络。目前每个领域都在建设本体,如果各个本体独立发展便将成为一个个本体“孤岛”。本体的对外进化主要通过映射机制,与相关领域本体的概念、关系及资源实体建立对应和关联,实现不同领域本体资源的共知和共享。

领域知识本体进化的方式:

本体的自动进化。即由研究专家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技术,实现本体的自丰富。如通过机器学习、抽词算法、知识发现等方法发现新的概念和关系,然后定位到本体中去。

本体的手工进化。即由通过了解领域本体建设情况的专业人员,以手工或半自动的方式获取新的概念和关系,将其补充到本体中去。这种进化过程比专家定义容易操作,比机器学习准确规范。但是它需要有合适的工具支持。

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本体的自动进化难以达到较高的准确度,而本体的手工进化存在成本高、速度慢等不足,同时对专业人员的知识性要求也高。怎样将两者在本体建设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是领域本体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

从理论上说,本体进化是必须的,也是可行性的。但在本体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本体的进化是一个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是包含了众多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需要对领域本体进化的模式、机理、过程、路径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9本体的表示

建设好的领域知识本体必须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资源系统与其他资源系统究竟有什么不同?它给用户在知识获取与利用上究竟带来何种便利?这便涉及到本体如何表示问题。所谓本体的表示,即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将建设好的领域知识本体按照一定的方式,清晰有序地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层示出来。对本体的表示实际是本体功能的最终实现。

领域知识本体的功能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与内部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如何更好地展示有直接关系。一个完整的、有效的领域知识本体的外在表示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其一,体现知识导航。即用树型结构将本体的概念网络动态地加以显示,可循着学科等级和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进行浏览。其二,体现知识检索,即能够实现基于概念的语义检索。给定一个概念,即提示此概念和其他概念间的关系,并显示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检索过程不再是数据集合中的关键词匹配,而是基于概念网络的概念检索。

本体表示实际上应看作是本体建设的自然而必然的延续。因为,知识本体不仅仅是知识组织的工具,也是知识导航、知识检索的工具;知识导航、知识检索是知识本体建设的逆过程,是本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本体表示涉及了最新的Web技术、人机交互、可视化等技术。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8年9月,部分省市高一新生将使用全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学课程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聚焦核心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通过探究学习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发展其核心素养。概念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众多教师所熟知,准确掌握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往往采用同化式概念教学策略,学生被动接受陌生术语,无法真正理解。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节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等过程,探讨如何通过形成式概念教学策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1 教材分析

该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中通过文字叙述和图解进行阐述,并对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进行了定义概括。教材中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描述简单明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句话的总结概括,没有实例分析,学生对其关系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很难真正理解。

1.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光合作用,例如光合作用的定义、场所、原料、产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等。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推理能力等都已有明显的进步。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都有了基本的掌握。本节内容中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也是本节要重点解决的核心概念。虽然教材中对过程的描述比较清晰,但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看懂教材,上课能听懂,但是在解决光合作用相关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究其根本原因,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在应用其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出现困难。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比较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阐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与实质。

2.2 能力目标

对相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及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生命观念,掌握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

3 教学重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4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会应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机理及相互关系。

5 教学策略

以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过程的真实实验为探究素材,将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设置一系列问题串,通过形成概念逐一趋向概念内涵。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进行概念建构。教师要强调科学史中的学科思维和探究精神;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和Pad移动终端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师生的及时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新的情境进行小组探究,加深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与外延间建立联系;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概念解决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教师通过Pad终端展示学生书写正确的反应式,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学生回顾,书写。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出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6.2 教学实施

概念1:叶绿体具有基粒等结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师展示叶绿体结构模型,讲解结构,着重分析类囊体和基粒的关系。教师强调:光合色素和有关酶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有些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学生看图析图,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为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奠定基础,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概念2: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资料:1913年,德国的威尔斯泰特对叶绿素分子进行了研究。在阐明了它的化学性质之后,研究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他发现在光下,叶绿素的含量较高时,CO2转化为糖类的反应速率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印象深刻,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概念3: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捕获光能、传递和转化光能。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图,并提出问题:光合色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得出结论: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色素吸收光能的特性,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为建构光反应概念做铺垫。

概念4:光反应过程在类囊体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1) 希尔实验:水光解放氧。

教师展示阅读资料二: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希尔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他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NADP+(可与H+结合生成NADPH)的水溶液中,在无CO2的条件下给予光照,发现叶绿体中有O2放出。

教师展示图1,并提出问题: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色素吸收光能后可以将水分解释放出氧气。

(2) 阿尔农实验:光反应生成ATP和[H]。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三:1954年,美国的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获得类囊体悬浮液)做实验。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反应体系中供给ADP、Pi和NADP+时,体系中就会有ATP和[H]产生。

教师展示图2。

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在光下,类囊体上生成了ATP和[H]。

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还原科学史,让学生感悟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素养。

(3) 光反应过程概念建构。

教??提出问题:阳光下,在类囊体膜上能发生哪些反应?能量如何转变?请完成表格填写(表1)。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二和资料三的实验结论,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填写表格。通过Pad终端提交给老师,并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完成光反应过程这一概念的完整建构。

概念5:暗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固定CO2,利用光反应生成的[H]和ATP,生成(CH2O),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的化学能。

(1) 阿尔农实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四: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继续做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只要供给了ATP和[H],叶绿体就能将CO2转变为糖。

教师展示图3,并提出问题:在光下叶绿体通过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有什么用呢?

学生得出结论:在黑暗条件下,ATP和[H]是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科学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通过分析此实验,学生能够形成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这一重要概念。

(2) 卡尔文实验:

教师提供阅读材料五:从1946年开始,美国的卡尔文等研究了小球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CO2转化为糖类的路线。他们向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光照30 s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时发现,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 s的光照后,卡尔文等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其夫子糖类化合物(CH2O)。

教师提出问题:CO2是如何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呢?

学生分析,得出推论:碳的转移途径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加深对暗反应阶段碳元素去向的理解。

(3) 实验探究1:

教师提出问题:卡尔文实验中,CO2供应正常,当停止光照时,短时间内C3和C5的浓度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通过Pad终端将答案提交给教师。小组代表进行讨论结果分享,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推理,让学生明确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参与碳循环的具体阶段,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深度探究和语言表达交流素养。

(4) 实验探究2:

用温和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结构完整,这样的叶绿体能够完成光合作用全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用剧烈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叶绿体基质。这样的叶绿体能在光下产生O2、ATP、[H],但是不能固定CO2。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实验探究2。

学生阅读实验探究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分享交流。

学生得出结论: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暗反应的场所,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概念6: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

教师请各位学生完成学案中光合作用全过程图解(图4),观察各组的完成情况,利用Pad对某小组的答案进行评价,利用谈话法对光合作用全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填写光合作用全过程图解,通过Pad终端将答案推送给老师,小组分享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填图,学生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不可独立进行的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学会了建构知识框架,培养了归纳总结能力。

6.3 课后作业

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从物质和能量角度阐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用比较法进行概念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学科素养。

7 教学评价

7.1 课中过程性评价

通过Pad终端,教师能及时看到各小组讨论结果,并由小组代表阐述结果,小组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相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中的既设问题和生成问题。

7.2 课后终结性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尤其是通过第二道作业的解答,能够看出学生是否从宏观生态学的角度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策略是直接向学生分步展示每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讲解之后,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将光合作用流程图背下来。这样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把过程记下来,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大胆创新,改变以往同化式概念教学模式,采用形成式概念教学策略和智慧课堂教学策略,通过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历程真实再现,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小组研讨,得出结论,逐步形成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研讨结果通过Pad终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对典型问题做出点评。通过对若干原始科学实验的探究形成若干概念后,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让学生在学案中独立完成光合作用全过程的流程图,然后分享交流,教师评价。这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考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想培养学生利用比较法来进行知识巩固,同时能从宏观生态学和物质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和社会责任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跟上实验探究思维,小组讨论环节的气氛也非常好,每个小组都能准确地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能在教师指定时间内在学案上写完答案,并通过Pad提交给教师。在分享环节,8个学习小组有6个小组都积极发言。虽然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较多,但是整节课节奏控制得很好,基本按照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在45 min内,恰好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且这种活跃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不是表面的气氛活跃。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第15篇

键词:概念图;舆情分析;文本倾向性;健康度

DOIDOI:10.11907/rjdk.161459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022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73);科技部科学技术支持项目(2008BAH37B0506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M2-611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黄苗(1989-),女,河南洛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黄奎(1992-),男,河南洛阳人,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舆情分析;崔欢欢(1989-),女,河南洛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0引言

企业危机事件爆发时,负面信息在各个网站迅速传播。如果企业不及时了解舆情态势,未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澄清和引导,舆情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将会变得不受控制。传统舆情分析算法多采用文本聚类和分类技术,能有效地挖掘出热点话题,但是不能较为准确地分析出话题评论人员的态度及其量化值。本文以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分析理论为基础[1],在分析了词汇褒贬性和副词强度的基础上,设计了应用于公司舆情分析的改进概念图算法,该算法能较好地分析出话题评论人员的态度及其量化值。

1概念图基本理论

概念图(Conceptual Graphs, CGs)是由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John F Sowa提出的一种知识表示方法。

定义1:概念图可以定义为由概念节点、关系节点、有向弧组成的有向联通图[25],即:

CGs=(Concept,Relation,F)(1)

其中,Concept = {C1,C2,.....,Cm}表示概念图的概念节点集合,用来表示实体、动作、状态和事件等;Relation={R1,R2,.....,Rn}表示概念图的关系节点集合,用来表示概念节点和概念节点之间的关系;F=(Concept×Relation ) ∪(Relation×Concept)是有向弧集合。

概念图的表示形式有两种[6-7],第一种是图形表示形式。概念节点用矩形表示,关系节点用椭圆表示,概念节点和关系节点间的关系用有向弧表示。例如,语句“A cat eats the meat with the paw”的图形表示法如图1所示。

第二种是线性表示形式。概念节点用方括号表示,关系节点用圆括号表示。图1用线性形式表示为:

[EAT]―(AGNT) [CAT]

(OBJ) [MEAT]

(MANR) [PAW].

概念图的图形表示形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是采用线性表示形式,能更好地在计算机中进行表示和处理。因此,本文采用概念图的线性表示形式。

2改进的概念图及健康度计算方法

2.1改进的概念图知识表示方法

在传统概念图的知识表示中,概念节点自身的倾向性从未在概念图中反映出来。本文对部分概念节点引入了词语的褒贬倾向性,概念节点的倾向性值用T(Tendency)表示,强度值用D(Degree)表示。但有些概念节点并不需要赋倾向性值,因为在对评论句子进行倾向性分析时,材料、地点和类型等名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表示出句子所表示的立场,而作为句子的修饰词语和句子的谓语动词,则表现出该动作受体的立场。最后根据情感词库和副词强度评分表对传统概念图赋倾向性值,表1展示了概念图中关系对倾向性值的生成情况。

2.2倾向性值赋值规则

(1)HowNet情感词典。在中文的文本处理方面最有权威的资源是HowNet。目前,HowNet最新版的词典中,中文正面的情感词语有836个,中文负面情感的词语有1 254个[8]。其中正面倾向词汇的T值为+1,负面词汇的T值为-1。部分HowNet情感词语如表2所示。

(2)手动添加网络情感词汇。因为网络新词更新快,且在正规词典里没有出现,所以必须针对特定公司,收录有褒贬性的网络情感词语[9]。其中正面倾向词汇的T值为+1,负面词汇的T值为-1。以京东商城为例,需要手动添加的部分负面词汇和正面词汇如表3所示。

(3)程度副词和否定词:①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分为3个等级,分别赋程度值,程度值用D表示。具体赋值如表4所示;②否定副词:否定副词也用T表示,如:“不”、“没”、“无”等,其T值为-1。

2.3改进的概念图健康度计算方法

定义2:健康度是评论者对该公司做的某件事的一个态度,记为H。健康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Step1:计算所有关系(ADV)中被副词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概念节点的倾向性值,该被修饰的概念节点倾向性值为该副词强度值和此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的乘积。如果关系(ADV)连接的概念节点中有一个没有倾向性,则不进行此步的计算。

Step2:计算所有关系(DEC)中被形容词修饰的概念节点的倾向性值和计算关系(DEC)的倾向性值,该被修饰的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等于被修饰的概念节点倾向性值和修饰的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的乘积。(DEC)的倾向性值记为Tend(DEC),如果与关系(DEC)中被修饰的概念节点和关系(OBJ)连接,则不计算此关系的Tend(DEC);如果没有连接,则此关系的Tend(DEC)为关系(DEC)连接的两个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的乘积。如果关系(DEC)连接的概念节点中有一个没有倾向性,则不进行此步的计算。

Step3:计算所有关系(ISA)的倾向性值,该倾向性值记为Tend(ISA)。该关系的倾向性值即为与关系(ISA)相连接的两个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的乘积。如果关系(ISA)连接的概念节点中有一个没有倾向性,则不进行此步的计算。

Step4:计算所有关系(OBJ)的倾向性值,该倾向性值记为Tend(OBJ),该关系的倾向性值为与关系(OBJ)相连接的两个概念节点倾向性值的乘积。如果关系(OBJ)连接的概念节点中有一个没有倾向性,则不进行此步的计算。

Step5:计算健康度,此段评论的健康度等于以上所有3个关系倾向性值的相加,即:

H=Tend(DEC)+Tend(ISA)+Tend(OBJ)(2)

3算法示例

3.1概念图倾向性赋值

根据情感词库和副词强度评分表为上述的概念图赋倾向性值和程度值。例如:“可恶的京东,卖给我二手货,以后不买京东的东西了!”

主题句的概念图中关系(OBJ)、(DEC)对倾向性值生成起作用,与修饰关系(DEC)连接的修饰概念节点[可恶的]赋值为-1,[京东]、[东西]、[京东的]赋值为+1。与(OBJ)关系连接的两个概念节点分别赋值,[卖]赋值为+1,[二手货]赋值为-1。然后为另外一个与(OBJ)关系连接的两个概念节点分别赋值,[不买]赋值为-1。所以主题句赋值后的概念图为:

[卖]―(OBJ)[二手货] (T) [-1]

(AGNT)[京东]―(DEC)[可恶的](T) [-1]

(T) [+1]

(DIR)[我](AGNT)[不买]―(OBJ)[东西]―(DEC)[京东的](T)[+1]

(T) [+1]

(T) [-1]

(T) [+1].

3.2健康度计算

计算主题句的健康度,过程如下:①主题句里没有程度副词,所以步骤1省略;②计算关系(DEC)的倾向性值,主题句里第一个(DEC)关系是:[京东](DEC) [可恶的],记为(DEC)1。该关系中被修饰的概念节点没有与关系(OBJ)连接,所以,计算Tend(DEC)1等于该关系连接的概念节点的乘积,即(-1)*(+1)=-1;第二个(DEC)关系是:[东西] (DEC) [京东的],记为(DEC)2,由于该关系中被修饰的概念节点与关系(OBJ)连接,所以不计算Tend(DEC)2,概念节点[东西]的倾向性值为[东西]和[京东的]倾向性值的乘积,即(+1)*(+1)=+1;③主题句里没有(ISA)关系,所以此步骤省略;④第一个(OBJ)关系:[卖] (OBJ) [二手货],记为(OBJ)1,Tend(OBJ)1=(+1)*(-1)=-1;第二个(OBJ)关系:[不买] (OBJ) [东西],记为(OBJ)2,Tend(OBJ)2= (-1)*(+1)=-1;⑤计算可得健康度为-3。

此评论文本的健康度表明,该评论者对该公司的某个事件持否定态度,且否定度为3。

4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试验系统采用Java语言来实现,操作系统为Windows7,CPU为AMD 四核A8处理器,内存为4G。

本文收集了新浪微博关于京东商城5个主题的1 000多条评论,通过人工测试某评论,健康度为正(负),而实验系统测试该评论的健康度也为正(负),此时为正确结果。最后再用KNN(K最近邻)、SVM(支持向量机)、Naive Bayes(朴素贝叶斯)几种分类算法分别测试该1 000多条评论的正、负、中立态度。通过比较正确率说明本算法的优越性,同时用精确率来说明本算法的可靠性。

设某个主题的总评论数为n,系统测试为正确结果的评论数为m,则系统测试的正确率为:

正确率=(m/n)*100%(3)

系统测试的健康度和人工测试的健康度的差值,与人工测试的健康度比值即为每条评论的精确度,再通过每条评论精确度的加权平均得到精确率。则系统测试的精确度和精确率公式如下:

精准度=1-|人工测试的评论健康度-系统测试的评论健康度||人工测试的评论健康度|(4)

精准度=1m∑i=mi=1|人工测试的评论健康度-系统测试的评论健康度||人工测试的评论健康度|×100%(5)

本测试系统的正确率和精确率及其它算法测试的正确率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本算法的正确率都在83%以上,普遍高于其它算法,同时也有很高的精确率。

5结语

本文针对网络上关于公司的舆情信息,设计了一个应用于公司舆情分析的改进概念图算法。综合分析表明,本算法对短评论有较好的精确度,对长评论句子的精确度有误差。本算法正确率普遍高于KNN算法、SVN算法和Naive Bayes算法,同时本算法有较高的精确率。采用该方法,在微博和论坛上摘取评论者对某个特定公司的评论,可以自动、实时地分析出评论者对于该公司某事件的态度。同时本算法首次将概念图的知识表示方法应用到公司的舆情分析系统中,对其它领域的舆情分析系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STPHEN D RICHARDSON, GEORGE E HEIDORN, KEREN JENSE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e PLNLP approach[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1993:126128.

[2]SOWA,J F.Conceptual structur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ind and machine[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4.

[3]SOWA J F. Conceptual graphs for database interface[J].IBM J Res & Dev,1976,20(4):336357.

[4]刘培奇,凡星,段中兴.倾向性文本的概念图过滤技术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29(12):8487.

[5]刘培奇,李增智,赵银亮.扩展产生式规则知识表示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6):587590.

[6]吴彬,罗钧.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资源描述框架(RDF)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26(3):4244.

[7]刘培奇,李增智.基于模糊含权概念图的主观题自动阅卷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2):4565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