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调查报告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分报告一:长春市下岗弱势群体的调查

本报告依据此次调查所整理出的访谈记录对长春市下岗职工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以便为正确处理下岗职工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本次调查访谈了名下岗职工,现将他们的情况描述如下,以便之后的具体深入分析。

(一)自然状况:

名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名的年龄在—之间。这同既有的有关下岗职工调查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即下岗职工以中年职工居多。他们多出身于工人家庭。就家庭结构而言,户为主干家庭,户为单亲家庭。名下岗职工的平均家庭人口为人。在所有个家庭户中,双下岗职工有户,家庭成员有严重病症的有户。另外,他们的学历层次均较低,除了个别受访者有高中及以上文凭者,其余学历均低于高中。这同全国各地下岗职工群体文化层次偏低的调查结果也是相一致的。

(二)职业状况

下岗之前,大多数职工职业经历单一,仅从事过一种职业或一份工作,而且多为一线工人,没有专业技能和专门技术。不过,其中两个特例,下岗前他们从事过多种职业,拥有较丰富的职业经历,这可能同他们学历层次较高有关(一个拥有大专文凭,另一个为大学毕业且是工程师)。

下岗之后,实现再就业者并不多,只有人,其中人在街道办事处任居委会主任;另外人均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是经营小食杂店,或者是开办小修理铺,至多经营商场的小摊点或贩运蔬菜和水果。半就业者有人,多为做临时工或打零工。下岗至今未曾有任何形式就业(就业或半就业)的达到人之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没有或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有关。另外,他们中的所有都未曾有过再就业培训,这可能也影响着他们成功地再就业。

(三)家庭经济状况

收入方面,收入来源单一且数额较少,相当多的家庭靠做临时工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来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个别家庭甚至仅靠原有的数量不多的存款来维持生计,尽管也有不少家庭从事个体经营,可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各种税费较高,而且又是小本经营,因而他们能获得的收入也甚微。总体看来,下岗职工家庭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数量小且稳定性低。

支出方面,在名访谈对象中,基本都有支出包括:基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有的家庭还得缴纳房租,部分还有市场经营方面的税费。而且,通过访谈记录可以看到:户家庭中,户的教育费支出达到了每年元及以上,有的家庭因为有孩子上大学,教育费支出甚至高达元;户家庭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病而致使家庭医疗费支出突破千元甚至万元大关!对于受伤的户家庭而言,尽管他们的恩格斯尔系数大多都在以上,但是他们真正的支出危机在于一次性支付子女教育费和家庭成员医疗费方面。

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后,能维持收支平衡的下岗职工家庭比较少,能维持的也只是勉强维持,穷于应付而已,这还要在家庭无大事件(如子女升学、家庭成员患重病或其他)发生的条件下才能预期。受访者中,多数家庭(户)出现靠亲友资助或借债维持家庭支出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到,下岗的发生同生活水平下降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收入结构单一,经济来源没有保障;而另一面,支出结构却是多样化的,还不是一次性巨额支出,下岗职工家庭经济状况恶化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四)享受社会保障情况

接受访谈的名下岗职工中,下岗前部分职工还能预期享受医疗、养老保障,因为单位在为他们缴纳保险费,自己有工资也能支付起保险统筹。可是随着下岗的发生,同原单位联系的中断,原所在单位或者不再或者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力为职工缴纳保险统筹,对于失业保险,访谈对象大多数表示不知道,更不用说享受,尽管他们事实上处于失业状态。由此看来,他们基本上不享受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个别下岗职工可能自己买了养老保险。职工下岗后,原所在单位基本上不过问职工生活保障方面的事情,能给下岗职工生活资助的也不多见。在访谈中,只有名下岗职工提到还能从原单位领取补助,但这种现象没有普遍性。尽管下岗职工未享受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也未能从单位获取任何保障,但是,他们都普遍已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家庭,有的家庭或早或晚已经领取了低保,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综合来看,在社会保障方面,下岗职工的主要保障渠道是政府,单位和社区能提供保障的只是少数,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数量小且未制度化。对于至今仍未纳入低保范围的下岗职工而言,可能生活保障预期会很低,将处于高度的生活风险和社会风险中。

(五)社会心理走势:

⒈利益损失感强烈,对改革产生消极看法。

“改革开放只是富了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如下岗职工,日益恶化,我自己目前就只能维持温饱。”(仲姓个案,女,岁,年从二道区粮食部门下岗。)

“假如不改革就没有下岗,人人都能维持基本生存,但是,改革却使一部分人陷入贫困”,(宋姓个案,男,岁,年因企业效益差不得已而下岗。)

“……为什么公务员的工资一涨再涨,而下岗工人的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企业破产了,欠银行一大笔贷款,但是,领导却个个都发了、紫了……”(高姓个案,男,岁,年从水利机械厂下岗。)

“……市场经济改革形势不好,带来太多的不良影响,引起大量人员下岗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可能会导致社会暴动……”(吴姓个案,男,岁,年从厂下岗。)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转型,改革已经难以使所有人普遍受益了,下岗职工被甩出体制内保障之后,加入了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行列。与以前的境遇相比,现今的处境无疑让他们产生重要的利益剥夺感。由此引发开来,他们自然把利益受损的责任归于改革。在今昔对比中,对改革的消极看法便产生了,改革在他们眼中成了诸多消极社会现象(如贪富分化、下岗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个人生存困难)的罪魁祸首。

⒉强烈的增收欲望与严峻的就业压力相冲突加重心理挫折感。

“……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挣点钱,我家姑娘今年考入了吉林医学专科学校的护理专业,每年要缴多元的学费,这笔钱靠亲戚资助大部分,而我自己出了小部分,直觉得自己很没用。但是吧,尽管我尽力想找活干,不管干什么都行,可是,现在有多难啊……”(刘姓个案,女,岁,年的从朝阳区一家建筑公司下岗)

接受访谈的人中,相当部分都有数目较大的一次性支出,他们有强烈的增收欲望和想法,总是在想方设法找份工作,那怕是打零工、做钟点工都可以。可是,现在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一个工作岗位有很多人在应聘,加上这些下岗职工自身条件不是很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就业压力自然很大,一方面想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却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其结果只会是加重下岗职工的心理挫折感、失败感。从上述刘姓个案的言谈中所使用的字眼,不难感受到这一点,随着下岗时间的延长,要是一直不能成功再就业,下岗职工的挫折感完全有可能日益加重,严重的可能朝情绪方向发展,甚至会发过激行为。

⒊对政府既心存依赖,又不信任,甚至是丧失信心。

受访对象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自己没有技术、年龄偏大,靠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因而指望政府能给自己提供就业机会。这显然是自身因无能和无助而引发的“等靠要”的行为取向和主观诉求。

“……出身于农村,文化水平低,年龄又偏大,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目前经济形势不好,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长期工作……没有文化,没能力,摆脱困境只能靠政府指条活路了,自己是没法解决的……”(董姓个案,女,岁,从玻璃纤维厂下岗)

有部分受访对象直接指责某些政府官员的,对政府有关政策等也透露出不理解、不信任的心态,有人甚至称国家为“狼的国家”,称社会为“狼的社会”,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狼与狼的关系”!

对政府既依赖又不信赖甚至丧失信心的矛盾心理同时并存于一些下岗职工的身上。

“……我一直尽心尽责,努力工作,但是微薄的收入使我没有了信心,政府根本没人管下岗职工的死活,对政府我也丧失了信心,……目前生活过得挺难的,希望政府能够给我们下岗职工指出一条活路。……”(仲姓个案,女,岁,年从二道区粮食部门下岗)

“下岗是不合理的,因为上班时有保障,医疗养老都有保障,我现在很愁老了以后怎么办?……在困难时,根本没想过从政府中得到帮助,觉得政府离我挺远的……希望政府多关注弱势群体,以前没感觉到政府什么的,这次低保,才感到一点点温暖,政府做得太不够了。……”(刘姓个案,女,周岁,年下岗开食杂店)通过仲姓、刘姓两个个案,不难看到,下岗职工对政府的态度、看法取决于自身的利益关系,如果政府能给予自己帮助或自己需要政府帮助,那么这就能拉近同政府的关系,甚至对政府存有依赖心理;相反,如果自己无所求于政府,或政府没有给自己好处,那么,“政府离我挺远的”。依赖的一面,可能反映了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下岗职工思想中仍存有计划体制的“等靠要”的观念;而不信任的一面,则反映出人们独立意识增加,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这种矛盾心理,明显的具有体制转轨的时代色彩。

⒋对社区的认同感较高。

“干粗活可以,我也没技术,只能做些零工,年龄也大了,我不信任中介,一般是邻居介绍,在社区周围安全感,许多中介也不知道……(刘姓个案,女,多岁,年下岗现开食杂店)

“……单位上没有人能给我帮助,有什么困难宁可到社会上去,因为原单位也很穷,不能向领导开口要什么,也给不了什么,我不会去求他们……现在社区方面排扰解难做得很好,也会向居委员求助,这些主任我信得着,工作也很热心,如果他们唯我独尊的话,我还是会远离他们的……”(赵姓个案,岁,女,年下岗)

“……社区挺好的,社区的人了解我们的困难,给我们低保,要么我们也不知道,而且我想我是不会自己来要,也不知道低保这回事……”(刘姓个案,女,多岁,年下岗现开食杂店)

通过上述三个受访对象的讲述,不难看到: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帮助,社区领导热情社区居民服务,借助这些形式,社区居民对单位的留恋已减少,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增强,因为“在社区周围有安全感”。这表明,人们不仅仅从体制上正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而且在心理上也经历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

⒌对计划体制下的“单位制”念念难忘,同时独立意识较强。

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低工资,高就业”,城市居民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都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全面保障,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行和深入,大量职工纷纷下岗,工人从“单位制”中被甩出来。一夜之间,所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福利没有了,医疗没有了,养老不知该指望谁了,更关键的是收入来源也断了,一前一后,两个世界,两种待遇,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得下岗职工依然留恋着“单位制”计划体制时代。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的利益损失感、被剥夺感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从而加深他们对旧体制的观念。在所调查的名对象中,依然能看到这点。

“……改革以前,个人的生活,主要是疾病有国家管,无贫富差距,官与百姓平等,贪官少,构价不贵,百姓都有饭吃……”(杨姓个案,女,岁,年从某国营钟表厂下岗)

“……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至少有一份工作,可以一心一意工作,就没有后顾之忧

……”(陈姓个案,女,多岁,年从某食品厂下岗)

从吴姓、桑姓两名受访者的言谈中,可以看到,下岗职工的独立意识在萌发,而且,两名受访者均有风险意识,尽管这可能是对既有的制度安排不力产生不满的表现。

下岗职工对旧体制的留恋、主要他可能是对单位制给自己带来的各种福利和生活保障的依赖造成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他们发现下岗,失业人员渐增,于是对重返旧体制的愿望渐弱。因为他们发现,回到旧体制已经不再现实。在这种情形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可能就叫做“愿意的,自己走;不愿意的,市场推着走”。

二、下岗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一)人力资本对再就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世纪年代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他指出: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移民等方面的投入本身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投资行为,这些投资最终将成为人力资本,它与其他资本一样,都能给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不过,其特点在于它不能与所有者相分离。①在这里,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它包括了人们学得的知识、技能、资力和经验等。

在既有的研究中,研究者指出,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影响是总体性的,即人力资本(包括其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及状况)不仅影响职工再就业机会的获得,而且影响着他们再就业的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从上述研究结论中,不难看到人力资本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性。这一人力资本效应以负面的形式体现在本次调查中。可以推论得到:⒈拥有人力资本越丰富,再就业机会就越多,反之则越少;⒉拥有人力资本越丰富,再就业就更容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反之则较困难。在本次调查中,受访的名对象平均年龄为岁,他们绝大部分人的文化不平都在高中以下,明显偏低,而且基本上没有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下岗前后都没有也没能力进行再就业培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健康状况欠佳,有的还患有严重的疾病。由此看来,他们的人力资本是比较匮乏的。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可能的就业机会虽然受到影响。退一步讲,即使能实现再就业,其职业声望和收入状况也不会很好。在再就业过程中,他们大多选择从事小规模经营,诸如小食杂店、贩运蔬菜等,或者指望干个临时性工作,甚至是打零工,总之是一些职业声望低、收入不高又不稳定的职业,而且这种职业目前能提供的就业显然是有限的。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与“家庭回归”

从名采访者的受社会保障的情况来看,当下岗职工面临生活风险时,单位已经离他们远去,职工也不再能指望享受原所在单位给职工提供的生活补助、医疗保险,以后的养老问题单位也撒手不管。尽管他们已经失去工作,但由于是下岗,也不能享受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同时,由于所处时代的缘故,他们正面对着社会保险体制改革阶段。诸多的因素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的漏“网”之“鱼”。尽管政府制定并推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这仅能满足下岗职工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当面临数额巨大的子女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时,他们却无能为力。

社会保障制度因不健全而不能替下岗职工抵御社会风险,那么,当面临风险、陷入困境时,下岗职工怎么办呢?调查中,笔者发现,此时,家庭关系构筑了一张社会支持网,从而来帮助下岗职工提供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在财务支持方面,主要形式有:家庭财政拮据时,由亲戚资助或向亲戚借钱;子女教育费用由亲戚资助;日常生活跟父母亲过,省去基本生活费;衣物由亲戚馈赠等等。在精神支持方面,主要表现为将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身上。

从家庭社会学角度来看,发生在下岗职工家庭中的上述现象也许可以视为一种家庭策略,即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下岗职工家庭为应对社会风险和生存危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这种策略表明:家庭这种的初级社会群体在人们的社会支持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非但没有随着宏观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而显著降低,相反,却得到了加强。从背景上看,这种家庭策略出现在市场化改革、单位制的瓦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发生,下岗职工与亲属之间以家庭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行动单位,休戚与共,取长补短,共同应对生存危机和社会风险。这很类似于欧洲近些年来出现的“回归家庭”趋势——由于人口老化、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家的福利负担日益沉重及国家福利逐渐减少导致。中国下岗职工中“回归家庭”的趋势到发生在市场化改革日渐深入、“单位制”式微但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健全的条件下。从近期来看,这一趋势对下岗职工甚至范围更大的弱势群体应对生存危机和社会风险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从长远的观点来审视这一现象的话,其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着巨大的隐患。其一,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这样的社会具有风险的制度化、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的鲜明特点。其二,由家庭关系所构筑的社会支持网属于一种非正式社会网络,所能提供的支持,只是非制度化的,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了是不具有稳定性的。因而“回归家庭”寻求庇护的策略非常脆弱。

由此看来,尽管在短期内和有限的范围内“回归家庭”,有助于抵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给下岗职工及其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长远地看,社会必须要有一个健全且良性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下岗职工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下岗职工:社会的被淘汰者或“弃儿”?

这些年,尽管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下岗职工自己也在不断转变观念和调整择业行为取向,但是人们却失望的发现:下岗人员依然那么多,下岗再就业率依然那么低。

当前的下岗再就业面临着四大背景,而这四大背景却使下岗再就业的梦想难以实现。第一,产业结构变化背景,即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在此背景下,下岗职工的激增呈现为一种必然且为长期持续的结构性失业。第二,技术进步背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将加剧结构性下岗和失业。技术进步愈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化率就愈快,含有传统产业的工厂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愈多。第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此背景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人力资本状况比较糟糕。第四,“资本深化”背景。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吸纳新增劳动能力正在减弱。近年来的发展表明: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并没有劳动相应的较高就业增长;相反,经济增长对就业率提高的作用正在减弱。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间就业体制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换,即“低工资,高就业”模式向“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模式转变。伴随着上述四大背景,正在用人的取向之一必然是注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对于下岗职工而言,人力资本无疑是缺乏的:他们的年龄多在至岁之间,大多数只受过中等教育,而且原来所从事的也主要是技术要求低甚至对技术没要求的职业。面对新的就业机会,下岗职工有多大的竞争力?他们面临的命运是:一是不符合社会主导产业的就业要求,二是新兴产业不会给他们多少就业机会。从再就业的角度看,目前的下岗职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失败者,他们已被社会主导产业远远地抛到了后面。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就业而言,有学者指出它将伴随着后工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上述四大背景更是明显,下岗在较长时期内将是一种恒常现象而再就业只能是一个落空的梦,或者说下岗再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

另外,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到,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改革中还很不健全,下岗意味着失去工作和没有工资收入,同时也预示着失去许多福利,更重要的是失去社会保障。这样,下岗职工除了能应付基本生活之外,大多数人一旦发生较大疾病、遇到突发性事件和有大宗费用支出(如子女教育费)时,就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活困难,甚至跌入贫困的深渊。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没有工作又没有社会保障,也便没办法在这个社会立足了,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被这个社会所抛弃了,目前的下岗职工就面临着这种命运。如果把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定义成社会结构的话,那么,下岗职工群体显然已经成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的群体之一。笔者觉得,人们关注下岗失业问题的重心,应该放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方面。

三、解决下岗弱势群体的对策建议

目前的下岗职工群虽然已经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的一个群体,是底层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连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的愿望都不难以实现。他们所能从事的只能是社会的边缘性职业,诸如钟点工、临时工等,这样他们就没有了隐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当前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未能将他们纳入进去,他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很高。因此,对于政府和社会而言,在解决下岗群体的问题上,所应做的主要就是做出某些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经济和社会需求,无论从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还是从体现社会公平方面考虑,这样做都有必要。

(一)切实推行下岗向失业的统一。下岗与失业的区别在于:下岗职工没有工作但仍同原单位维持表面上的合同关系。然而,由于下岗职工的下岗时间都较长,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长期失业者。可是,由于示同原单位解除表面上的合同关系,致使很多下岗职工虽然实际上为“失业者”,即不能享受的同失业者一样的待遇。这不利于下岗职工摆脱生存危机,甚至可以说,以制度化形式恶化了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这不是一种公正的社会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另外,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将下岗统一到失业中去,那么原有的下岗职工也可以去申请失业救济,这样可以在城市的低层社会实现局部平等,产业效果是:下岗群体的被剥夺感相对减弱,部分地抵消下岗群体萌生情绪和发生越轨行为的可能性。然而,出于利益的考虑,可能下岗向失业的统一会有不小的阻力,因为下岗对企业而言负担当然要小、因此应切实推进下岗向失业的统一。

(二)对下岗(失业)者制定特殊的经济保障政策。我们认为,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保障不大适用于下岗(失业)群体。本次调查和既有的一些调查也表明,在下岗(失业)群体中,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者并不多见,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和失业)特别是在发生大疾病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困难,甚至陷入赤贫中;二是在支付大宗消费(如子女教育费)上发生困难;三是生活中遇到某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会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显然,以保障最低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低保制度并不适合下岗(失业)群体。政府是否可以考虑,为下岗(失业)者家庭设立专项援助基金,以解决他们的上述三个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问题。

(三)社区开办下岗(失业)群体服务系列。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城市居民逐渐经历着由“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彭穗宁,)。在这个再社会化过程中,城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增强。同政府相比,社区无疑具有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便利性和更大的可行性。而且社区也更了解居民的困难和需要。笔者认为,在既有的社区服务系列中增设下岗失业)群体服务是相当有必要的。这种服务大致可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⒈再就业培训,使下岗(失业)者练就一技之长;⒉提供再就业信息服务,平衡个人信息匮乏;⒊举办下岗(失业)者情感联络会,让下岗(失业)者之间相互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获取精神支持和再就业的经验和信息等;⒋开办专门服务,如残弱家属照料,以便让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中再就业。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数条,这一服务系列开设的意图和作用在于向下岗(失业)者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服务。当然,这一服务系列也可以社区合作或交流的形式开办。

分报告二:长春市离退休弱势群体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问题已越来越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城市贫困人口越来越多,这种增多的趋势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在各大省市社区建立起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情况怎样,这些问题也城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长春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离退休弱势群体为分析对象,以访谈笔录和录音为分析资料。

一、离退休弱势群体处境的自然描述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均是享受社会最低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离退休人员是其中一种。他们的平均年龄在岁左右,生活都非常贫困,经济状况极其窘迫。他们中有的是到了退休年龄正常退休的,有的是即将退休时,厂子倒闭,后补办退休的;有的是有病或手术后提前病退的。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离退休人员的贫困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一刀切”政策下,与厂里签订协议,一次性领取低额劳保费。在受访者中领取的劳保费最多也仅元钱。当我们问及“为何要一次性领取劳保费,与厂子脱离关系,而不定期领取足额的退休金”时,一位受访者愤愤地说:“不这样做,厂子要破产了,工资从不定时发放,有就发一点,没有就不发,一般就是过年的那个月发一次,那哪叫足月发放?反正厂子就要破产了,与它的关系存不存在已没什么用了”。这些人用少量的劳保费维持艰苦的生活,摆地摊、捡破烂,给人看孩子,以维持每月的煤气、水电和最基本的温饱消费。另一重情况是,受访者属于正式退休职工,每月的退休金完全可以维持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费和医疗支出,但由于儿子、女儿下岗,无固定收入,要随时接济,在受访者中,很多人都在抚养孙子上学。这样一来,一个人的工资要分给三个,甚至是五个、六个人消费。一个受访者说:“从我个人来讲,我不是弱势群体,但我还有老伴、儿子、孙子,我总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吧。这钱一分,到谁那都少得可怜。”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普遍现象:所有的家庭都几乎没有医疗支出。原因可以用一个受访者的话来回答:“现在能保持温饱就很不错了,那还有钱去看病。现在的医疗费用对我们来说就像天文数字,病了挺一挺就挨过去了”。我们得出,在受访者中,左右的人家有负债,有的多达三万多。其他的人家也仅是收支相抵,没有任何积蓄。受访者左右的人不享有任何除“低保”外的任何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确实很艰难、很贫困,但他们的思想和心态却是健康向上的。

二、离退休弱势群体心态描述

受访者均是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历了很多风波和打击,也遭遇了不同的制度体制,他们中许多是共产党员,有的曾经是高级知识分子。总的来说,他们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是高的。对当前的腐败现象,他们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是为人民着想的,对现在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他们表现出担忧。他们认为社会的闲杂人太多了,没事干就会添乱,这与时代的“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饭吃”的相比,让人觉得不放心。对下岗分流政策的实施,他们表示理解,他们说,虽然自己的日子不如以前那么稳定了,但是这是国家的大方针、大方向,是对国家有益的事,他们应该支持,受访者中的大部分人坚持天天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所有受访者都感谢国家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虽然“低保”费不能完全维持他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认为社会最低保障政策很好,只是在实施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应该还要逐渐地去完善。对于自身陷入贫困,他们表示不怨国家,也不怨任何人,都是自身条件限制,年龄太大,能力有限,不能再继续工作。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这是一件艰难而又漫长的事。现在普遍的就业形势不好,许多企业都倒闭了,再就业就更难了。受访者中左右的人认为,目前社会的财富差距太大了,而且分配上显得很不公平,知识分子间的待遇相差太大,这对他们这一代人的自尊打击很大。他们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他们承认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他们希望在重大结构改组的情况下,政府能多注意解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三、对老年弱势群体状况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在稳步进行,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和物价体系调整等方面、改革力度的加大都会触及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缓解社会矛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之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三项基本制度构成。其中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最低生活。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工作单位的对象。如社会孤老幼残、生活困难户,失业保险欺瞒了而又没有再就业的失业人员等。二是有工作单位的对象。如下岗人员中的低收入家庭,企业(主要是停产和半停产企业)中的低收入职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家庭。这一类对象在《年社会蓝皮书》提供的数字中,已经占城市贫困家庭的。从年月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全国各大中下城市也先后建立了这一制度,据年民政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已有个城市和个县治所在的镇建立了这一制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们的条查访谈中,发现受访者中普遍存在“反哺”现象。即原本应由子女来赡养的老人却反过来承担子女的生活费,大多数的老人都在抚养孙子读书,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传统的“养儿防老”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是什么。我们认为离退休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生理条件制约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中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原因。从年月进行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设置的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的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的排序为:第一位是由子女或其他亲戚的经济帮助,占;第二位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占;第三位是离退休金,占,而社会保险和救济的仅占。但在我们这次的调查受访者中却是左右的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和社会救助。这种极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呢?这些曾经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老人,在社会进步发展的今天,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原在单位不是倒闭,就是效益不好,他们中的许多人连退休金都不能准时领取,这无疑是断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险的不完善和目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养老经济供给总量需求过大,使社会负担越来越重,老年人原来所在单位破产、停产、吞并、使老年人的经济供给呈现不稳定状态。从而给这些靠不住儿女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带来了威胁。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辛苦干了一辈子的离退休老人为何会陷入贫困;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体制改革、下岗分流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失去意义;三是“反哺”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四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和加强。

四、帮扶老年弱势群体的应对策略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而社会又无法完全承担养老服务功能的状况下,应该大力提倡社会化助老事业,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所谓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即是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让那些健康的,生活贫困的老人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富裕老师提供有效有偿的生活服务,如为之读报,与其聊天,做一些衣食住行方面的事。这不像传统社会养老那样建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它只需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为富裕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和必要的起居生活服务,为贫穷老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同时也有情感收获,从而在社区里建立起富裕老人和贫困老人的联系纽带。同时也可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如开办街道工厂,加工厂。这种服务网络一经建立,它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它不仅可以加强贫富老年人间的联系交流沟通,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社区应该大力宣传确立老年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负担”的观念,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年人的丰富经验财富进一步变成社会的物质资源,应为那些处于贫困的有技术的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的技术经验得以发挥。同时,应该尽量先解决低保老人子女的再就业问题,从而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老人慰藉和帮助,使其能感受到传统养老的温暖,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反哺”现象。另外,各个社区应该全力倡导发展互助组合养老,即组织年轻老人、健康老人、有才智的老人去帮助老老人、病老人、贫困和有各种困难的老人。根据社区自身的特点,以各种方式去开展这一高级的社会互助。在政策上,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处于“低保”状态的老人摆脱困境。国家应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配套的制定,使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社会救助能真正地运行实施起来。

分报告三:长春市残疾弱势群体调查

残疾人群社会群体中具有其特殊性,不仅因其身体不便为其正常参与劳动谋生造成不便,而且来自社会与个人的观念偏向为其精神心理正常生活也造成阻碍,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残疾人群不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且是弱势群体中的边缘人群。这种特殊的边缘性决定了其在整个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当前的“两极分化”现象,可以说残疾人群的当前的生自学成才状态已经构成“两极”中的最低一极。那么,审视这一极的生活状况,并对其社会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寻求其症结和不合理之处,对于社会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春市残疾弱势群体的状况调查

我们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入户访谈的形式针对长春市的残疾弱势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查。

我们主要针对其经济地位、生活水准、工作状况,对社会满意度和自我认同感、自我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共调查访谈了户残疾人家庭。在这户残疾人家庭中:其人均日收为元,并且主要是来自国家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保险。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来说几乎没有是通过个人劳动来维持其稳定的收入在生活支出方面主要是食物支出,恩格尔系数达,其次是医药费和子女教育费用,约占总支出的,其余为生活费用。对于社会都较认可,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艰难。在问及其对自我的认同感时,大部分都觉得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地方。但是目前在社会中基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也因此对于自我的安排要依赖于社会。

通过以上调查的基本状况,我们不难产生这样一个问残疾人现有的经济地位与其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是否相适应?如果相适应,那么其现有的生活状态是否合理?如果不适应,那么我们应该到底如何认同残疾人群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残疾人的定位应该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审视了残疾人群生存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法令法规的不合理倾斜。这种倾斜不仅使残疾人无法工作,甚至残疾人入学造成了极大的不变。例如,在调查中张某原在一家家属福利厂工作,在厂里一直工作踏实肯干,认真勤劳,便由于后来发现得了脊椎盘突出落下轻度残疾,厂里因此开除她并把编制名额转让给别人。而且杨某的儿子因患小儿麻痹症,其头脑灵活,学习刻苦,但在小学升初中时,遭到数家中学的拒招。我们看到,这些不成文的法规法令使得残疾人在就业上不平等于健康的劳动者。这样,在政府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的时代,政府由包办,个人的一切到将个人推向社会,由劳动者自身竞争争取就业机会并承担社会压力下,残疾人显然是竞争不过健康劳动者,在这一方面残疾人具有必然的弱势。而社会的不合理倾斜又加重了其弱的程度。其实,残疾人并不代表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有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看到的是户残疾家庭中,户具备劳动能力,但仅有户家庭通过开食杂店来增加收入,其它户则完全依赖政府的每日元的低保,偶尔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措施是提供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我们看到这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天然弱势,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但残疾人本身的经济劳动能力并未实现。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在美国,政府的政策规定在一定工作人群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占一定的比例。并且给予了生活上的残疾人补贴。这样看来,对残疾人就业机会的平等提供,不仅是对其劳动权力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其维系自身生存人格的尊重,因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户具备劳动能务的残疾人家庭。因其依赖政府的补贴,在心理上大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是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劳动的残疾人家庭则表现出对生活的职极和自信。

(二)社会对残疾人的传统观念偏见。传统的规年认为“残疾人是无工作能力的”或者“残疾人是非正常人”及至无用的人。这些错误观念指导着社会行为,从而对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使其心理产生阴影。社会对其能力的否定,加之本身承担得对于改变生活困境的力不从心使得一方面,在没有强烈的精神信仰的状态下,其进取精神极度弱化。另一方面,使得其寻求另外的精神支柱——后代子女或者宗教。在这户残疾人家庭中每户都有子女在上学。在问及其认为应如何改变自身的困境和生活状况时,无一例外地认为子女长大成才后。显于其自身,则无发展可言,但问及其是否愿意工作时,则的人表示有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且愿意做,只是社会环境不允许。这样看来,引导社会的正确的舆论观念则异常重要。

(三)残疾人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困境。我们发现,残疾人家庭除其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外,其后代子女的发展机会也正受到威胁。在户家庭中,因其家庭贫困辍学的有户,占。其它家庭后代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约占部分家庭难以负担。感觉压力大,并且只有一户家庭的孩子享有残疾人家庭孩子享有残疾人家庭子女学费免除元的待遇。其它家庭的子女的教育费用则完全负担。这个问题,使我们从残疾人事身延伸到其后代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后代子女受教育机会减少,同时使自己发展的能力就减少,这样使得他们进入社会运用社会资源的平等性减少,这无非在贫困上造成了恶性循环,残疾人家庭不算子女人均月收入为元,而长春市年的人均月收入为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残疾人群的经济地位及其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能力不相适应。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但这种保障仅是对其基本的生存权力基本生活的保障,这种保障仅占长春市人均收入的;这种保障另一方面并未对其潜在的经济能力,如残疾人本身的劳动能力和后代子女的发展能力并未给予适当态并不协调甚至严重脱节。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度残疾人群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其价值状态和良性方向到底应如何呢?在我们看来,解决这一问题要在思想观念和法规制度两个方面入手。

二、帮扶残疾弱势群体的思考路径

首先,人们应认清残疾人群体从而极积并且传播对于残疾人群的正确观念,残疾人群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有生存权和欲望,有劳动极制和欲望与其它社会成员相平等的人。其本社会中有适合其本身条件的位置和岗位,并且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顺庆其特点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在调查中的梁某一家,梁某耳聋,其妻子腿脚不好,但二人会手艺,于是丈夫干了修理拉锁,妻子开食杂店,同时开设电话厅,这样一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经济也不感到困难,精神还挺充实的,而孩子的费用也不用愁,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就更谈不上与其它人的不平等了,抱怨自然也没了。所以,我们应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与以能力,充分发挥其能力。

其次,残疾人是平等的人的前提下,有其特殊性,其身体的残缺为其实现其工作能力设置了障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其现实的状况会使其精神受到伤害,其承受力要相对弱,这些条件决定了其处于弱势群体中的边缘位置。所以,针对这些国家的结合法规要给予首选起必要的保障,不仅保障其现有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要保障其潜在的发展能力。即不仅保障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还要保障其后代子女的受教育的权利。这种保障不只是以维持其生存为着眼点,而是以整个社会的消费地位为出发,给予其适当的合理的经济地位。不仅仅是保障,社会的结合法规收行为中要有对残疾人群的发展有所倾斜,从而多其发展创造较优越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整体和发展,应该指正的是,无论是生活的保障和发展的倾斜,如某一家特为残疾人下岗后,其在街附近马路市场摆地摊,收入增加很多,但因政府加强街道管理取缔许多市场后又处于无业状态生活自然直线下降,我们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是能作为一个平等的社会主体健康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以我们三方面要防止社会的发展性的行为取向与价值取向。同时,也要防止过分保护,因为这本身是不平等、不公平的。同时也是对残疾人群的不尊重的体现。

分报告四:长春市农民工弱势群体调查

人口流动浪潮,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表现,而“民工潮”以其主流身份,对中国的城市,农村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引发了诸多问题,成为社会学关注的热点。自一九九九年九月国家实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来,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开始为社会及政府所关注,而“农民工”作为城市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在这里首先应该澄清,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在这里泛指所有进城谋生的农民,不管他们是经商还是务工)并不全部处于弱势地位。“弱势”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而言,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是弱势;但随着进城农民工自身素的提高,以及城市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在职位谋求过程、社会资源占有能力等方面,农民工并不完全处于弱势。比如合资企业工作,以农村来的打工仔、打工妹的竞争力远高于下岗职工。另外,在城市中的谋职过程,使农民工本身也出现了“二次分化”,那在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工分化为若干职业群体后,作为其中一个统一身分群体的流动农民再次分化,形成若干类别群体或等级群体。比如在从事收破烂这一职业的农民工中,就分化出沿街收购和挂牌站点收购二种级别,然而,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以及户籍制度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用各种方式维持着自己最基本的生活。

一、长春市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

在访谈到的民工中,年龄都偏大,最小的岁,最大的已有多岁。他们均已结婚并且有了小孩。有的农民工甚至在市里买有住房,但大部分租赁房屋,这成为整个家庭的一个主要支出(每月元)。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弹棉花、修鞋匠、收破烂、泥水工、清洁工,……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职业均为城市居民不屑从事的脏累、低贱而挣钱少又无任何保障的工作,并且他们的收入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因而,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从事弹棉花的农民工说:“现在大家的生活都不怎么好,被子能盖就凑合着,不来弹了”“挣的钱比以前少多了。”泥水工说:“建筑队的活太累了,工资又低,又时还不能按时发”,“很想换个事做,但是找不着。”一般而言,这些农民工的月收入平均在元左右,这其中要支付包括水电费在内的各种费用。食物支出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教育费用,住房的房租(如果租房住)。医疗费用几乎没有,有病就先挺着,实在不行就先买点廉价的药顶着。居住在社区中的农民工一般家庭负担都很重,可谓上顾老、下顾小。已婚进城的农民工,很多人将孩子交给老家的父母,因而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同时,还要支出一部分寄回老家补贴家用;更一部分人虽然将孩子接到城市,但庞大的教育支出却更令他们一筹莫展。另外,由于农民工所从事的完全是“个体”性质的行业,因而没有任何从单位给予的保障;同时他们的农业户口,使他们被排除在城市居民外,没有享有低保的权利;第三,贫穷的生活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参加任何一项社会保险,因而,这些城市的“边缘人”处于种毫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他们面临的是居无定所、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以及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

面对如此恶劣的状况,为什么这些农民工还要在城市继续忙碌下去?否认,中国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以修鞋匠为例。他的湖南老家人均耕地只有分,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现在在城市修鞋,每月除基本花销外,还可以寄些钱接济家居。在城市里固然艰难,但在农村却更加艰难,这是农民工甘于在城市最底层吃苦受累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农民进城,最其本的特征无非是寻求就业,增加收入。

二、社区中农民工的心理特征

社会认同是社区生活是否有归属感的主要指标。斯密斯在探讨国家认同的时候指出,构成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历史的经验及其所经常活动的地域范围。他所谓的历史经验就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经历,包括相互交往的经历。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建立在社会交往之上的。另外,还能从是否参与当地社区的集体活动上以及体现。当然,社区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感受。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是否有认同,既取决于他们对当地社区有没有一种家的感受,又取决于当地社区是否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成员看待。在受访的农民中,他们虽然居住于社区内,可是他们根本就无法融入社区。首先在于社区本身就没有将他们作为社区成员看待,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他们基本无法享有,他们出现困难,在社区内也无法获得帮助;当地居民视他们为外地人,对他们有限多消极评价(比如影响社会治安);最重要的当地政府对这些农民工的态度,没有将他们与当地人一视同仁。清洁工说,政府管理部门把他们“当作外地人”,一些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偏袒本地居民、欺负农民工;弹棉花的说,他最大的希望时政府能给他提供一个生存空间。他不指望能给他提供优惠条件,只希望别提出苛刻条件限制他的经营,给他一个普通市民的待遇就可以了。

鞋匠则认为,希望政府“不要歧视我们,不要看不起农民”。客观的排斥,限制了他们主观上的积极性,对社区的集体活动,他们基本上不参加,与邻里街坊也很少交往,在心理上,“总觉得没有家乡人亲”。也就是说,他们否认了对社区的认同。在心理上,这些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流浪者,生存成为他们的唯一目标,精神上的归属已成为一种奢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令人担忧:对那些已在城市有定居意向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从哪里才可获得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未来的生活里,他们该怎样适应这个城市,融入这个城市?

三、社区中农民工的尴尬境地

农民工在社区内的生活是一种夹缝内的“真空”状态,他们既是政府的“管制”对象,又是被政府排除的对象。在维护社会治安,整顿城市建设,打击偷税漏税等类似活动中,农民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但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农民工过的完全是一种无政府生活。

年月,国家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然而,农民工却在比条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居住区域看,他们虽为暂住人口,但却确实该社区一员;但从户籍方面,他们的农业户口又不被承认为“城市居民”。因而低保到底该不该包括农民工或者说农民工有没有享受低保的资格成为一个无法定夺的问题。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主对此问题态度明朗:农民工不应该享有低保待遇,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不归我们社区管”。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民工自己也认为不享有低保是理所当然。他们对低保政策甚至不了解,因为“与自己没关系”。意识的产生是外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在社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农民工都没有被算为社区正式成员;农民工,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情况完全当自己为社区外的人——异乡人。所以造成的实际情况是:作为弱势群体生活于社区中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没有任何来自官方或民间的保障。

有一点可以承认:伴随着日益提升的流动水平,制度结构难以承载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户籍制度仍将居住同正式的职业和社会福利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当地户口便意味着难以享受城市福利设施,难以找到好一点的单位,难以到当地学校就学。这种情况本身就使农民工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而国家目前没有为他们构建任何一种安全的生存保障体系;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购买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因此,对这一群体而言,国家构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上下两层安全网完全是真空的。政府对他们的弱势地位没有做出任何援助,这不能认为是公共管理的“死局”。

这种政策的缺陷不仅体现在时农民工自身的生存毫无保障,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户籍制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跨学区”就读的庞大学费。请法工告诉我们,她岁的女儿同为交不起每年—元的跨学区借读费,而不得不在老家上学。她本人的意向是希望女儿从小能在城市上学接受良好教育,将来摆脱农民身份。她说,她本人受到不公平待遇也就罢了,可是希望孩子能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另一个潜在的是希望下一代能得到改善身份的机会。可是调查种发现,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弱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这个目的。很多农民工的孩子迫于生活不得不早早辍学,好一点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差的到了学龄却无法读书。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所带来的不仅是下一代素质得不到提高,更主要的,是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完全丧失了走出弱势的机会,成为城市中永远的隐衷。目前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在农民工的孩子身上也出现了一个类似农民工的“真空”地带:希望工程关注的重点是贫困农村中的学生;而城市中的各种助学活动又主要针对处于弱势的城市居民的子女(下岗、残废),农民工的子女以农民的身份居于城市,成为第三种却又无法归类的群体。四、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是城乡二元对立的产物

城乡的二元对立一直是中国城乡格局的特色,用陆学艺教授的话说,就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在诸多方面是两套政策,对城市是一套政策,对农村是另一套政策”。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改变了职业,但他们还是属于农村管理范畴,也就是说,即使他们与城里人于同样的活,生活在共同的社区环境中,他们仍被当作农村人,无法享受城里人所能享受到的许多服务。不同的待遇使许多农民工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上的规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城里人”这样看待自己。这种心理使他们无法产生社区认同意识或社会归属意识,产生了游离社会的倾向。一方面,他们杜绝和社区内的人进行交往,断绝了信息交流和别人可能提供的物质帮助,切断了改善生活,改变职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政府的政策漠不关心,无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能帮助。也就是说,这种“游离”反过来阻止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剧弱势地位。

所以说,尽管在中农民工认为摆脱困境最主要依靠自己,但实际上,如果当地管理部门仍然一味强调他们是外来人口,不把他们当作自己成员;如果国家不做出一些相应保障和补贴措施;从外界影响暗示和帮助他们建立融入社区、回归主流社会的认同感,仅凭他们自身的力量,在一、两代人内是无法摆脱其弱势地位的。

在目前情况下,加快城乡社会结构变革,重视“农民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在推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的同时,给予农民工这一城市边缘人群一定的关注,使他们成为城镇社会新的居民,这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总报告:长春市弱势群体的总体分析

在上述四个分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对长春市弱势群体的总体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全面剖析和深入思考。

一、长春市弱势群体的一般现状

(一)对自身情况的认识

这次调查到的一百位访谈对象对自身评价明显偏低,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劳动能力差。

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所访谈的四类对象(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残疾人,流动人口除了离退休部分人员外其余普遍对自身的劳动能力持悲观态度,对在目前紧张的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做奢望,而且他们自身对这种形势抵触情绪不高,大多将劳动能力差归结为“没文化”。这一点与调查前的预期是吻合的,可见弱势群体心理状态上比较清醒,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下面通过两个有代表性的个案,具体地了解一下这一群体的心态。

个案:李某,女,岁,农安人,在长春打工,清洁工作。

“有时觉得自己是这儿的,可是心里空落落的,挣的少,也够花,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孩子……没办法,现在我也想学习,哪朝哪代都是读书的拿的多……将来啊,慢慢干吧。”

个案:崔某,男,岁左右,本地人,残疾,工伤,右手缺三指。

崔某工伤,当调查进行的时候我们原来认为他会把生活的困窘归结到工作事故上,可是他认为缺乏文化是“最重要的”,而工伤“比较重要”他透露说将来生活的打算全放在下一代身上了,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想法。

以上两个样本在这次调查中相对比较典型,持同样看法的占绝大多数。弱势群体明显呈现出对“文凭”的渴望及对子女的超负荷期待。这一点很值得深思,在认识到自身劳动素质低下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把家庭的责任向下一代移交,这既体现了下层民众根源于文化传统的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劣根性,又势必导致过分追求子女的成绩而引起的家庭情感关系的畸形化,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⒉收入太低。

从收集到的近百个有效样本来看,这一群体几乎认定现在收入太低。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认为自己劳动能力不高;一部分认为工厂效益不景气;一部分认为改革的负面效应与代价太大,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下岗工人群落。此外,下岗导致的公费医疗等等全部落空,这一部分人损失也必须予以考虑。在这次调查中这一情况,甚至有稳定就业单位的人员对企业破产和下岗失业也并不理解。

从全局来看,目前中国国民收入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一旦工资得不到保障,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生活就难以为继,那些靠退休金生活的职工更是如此。入不敷出是这些贫困家庭的主要特征,部分家庭要依靠借款或动用有限存款来维持生计。此外物价上涨及医疗的因素必须予以考虑。否则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这种断裂带很可能滋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⒊心理挫折感强。

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现在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是量化的个人收入,这种市民气的价值认定在底层体现无疑,尽管自身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他们还是认可的。由于劳动能力低下、自身素质不高、收入微薄,这一群体普遍心理挫折感强,比较自卑。

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个案来具体地把握这一群体的心理:

个案赵某女下岗岁。

当访谈开始时,她一再表示“什么都不懂”;当问及对自身的看法时,她说,“我现在有个小姑娘读初中,现在的上学钱高得离谱,一年没个几千下不来。我想我们孩子只能在吃穿上省着点用,谁叫她爹妈啥也不是呢?有钱的孩子托生在好人家了,这都是命啊!”

个案张某退休人员男多岁。

退休人员的情况比较特别,如果原来的单位还能够正常运转的话,生活还可以。但是子孙找不到工作,“吃老人的钱”这类情况大量出现。对于儿女们的情况,张老汉也很无奈,他说,“没有办法,一家老小没有一个能指望上的,啥出息没有。没辙,现在社会就是有能耐的吃肉没本事的喝汤,谁让我这几个儿子都下岗呢?他们跟我一起熬吧,走哪算哪啊!”

个案许某民工女岁。

许某比较健谈,她说,“活比别人卖力,也比别人好,但挣钱就是比别人少;老板的解释仅仅是说我是外来的。现在乡下人把我当城里人,城里人又把我当乡下人……现在回农村安家不大可能。我现在先好好干吧,农村人,在城里找个工作不错啦!”

像许某这样的流动人口我们在这次调查中遇到了很多,对于他们而言城市是陌生而冷漠的,自卑感、飘泊感混合着对前途的忧虑,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

⒋预期悲观。

当我们在访谈中问到受访对象对未来的展望时,大多数人持悲观态度。从自身来说,他们找不到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缺乏知识,整体年龄偏大,劳动技能老化等等都是不利之外;从外界来看,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很难缓解;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完善。他们几乎对未来丧失信心,精神上缺失坚定的倚托,一些准宗教组织或“气功”等在这一群体蔓延,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从各类个案中,笔者选择了以下几个,以便更好地认识:

个案李某残疾(行动不便)男左右。

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期待时,李某明显比较消沉。他说,“我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我也不做梦了,以前还买体彩,现在也不干了。我现在说是把孩子教好,能念到哪我供到哪,没钱我去借。看孩子了,可别像我。”

个案王某女下岗岁左右。

王某对前途一片绝望,“再就业?哪找去!像我这岁数能干什么?说句不好听的,‘当小姐’人家都嫌老。我能有什么出息?四十多了……现在啊,你说的对,我就图个现在,有一天算一天,日子到了,往街上一躺,拉倒。”

对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从以上有代表性的个案可以看出,已经相当严峻。这一阶层的悲观很容易滋生偏激的情绪,产生危险因素。不能再指望“逢年过节登门看看”的表面文章,以往社会很少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现在随着“人权”意识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救助关键在于对受助者心灵的帮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

这次调查问卷的另一部分是关于弱势群体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其中关键的是对改革以及对改革带来的负面问题的认识。

⒈对改革的总体认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弱势群体成为首当其冲的波及对象,很显然他们也获得了改革的好处,但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他们相对地被拉大了差距,他们的相对剥夺感较强。但是当我们问及对改革的总体认识时,受访对象还是整体上体现出了理智与清醒,当然其中也不乏偏激。大体说来,可分为两类:

()全面赞成。这一部分人占受访对象的大多数,他们认为自身的贫困情况是自身造成的,改革的方向是好的,大家的生活水准跟以前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高。改革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都是暂时的。他们相信党和政府的力量。基本上他们的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符合正统的官方立场。

()部分赞成。这一部分占少数,他们肯定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转变,但是他们认为和改革前相比“国家的精神散了”,现有滋生的丑恶现象是改革带来的,“有钱了,人变坏了”。这一部分人整体上体现出对六十年代的追忆与怀念,这是一个可怕的迹象。

综合以上两部分,可以说,弱势群体对改革的大形势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改革带来的问题,正确的应对是坚定信念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改革中解决改革带来的问题。如今一些负面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正确而稳妥地处理与解决,是成败的关键。

⒉对改革的负面问题——腐败的认识。

改革以来,关于致富的总体构思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了不少的扭曲。“全民致富”变成了“一部分人受益”。一般来说,得利的主要是这样几类人:第一类是部分社会资源的管理者,这些人手中握有的权柄使他们握有计划内物质的审批权和资金的使用权;第二类是部分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这类人容易将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变为已有;第三类是有能力将这种权力变换为金钱的中介者;第四类则是部分驻国外及港澳等地的中资机构的掌权者。除上述四类通过各种寻租活动致富者之外,还有一些“抓住机遇”在改革中“搭上车”的人。(以上参考;《现代化的陷阱》)

很显然,弱势群体是腐败问题的受害人,他们对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敏感,对腐败官员相当痛恨。当被问及“是否会根除腐败”时,大部分持悲观态度。他们很多人认为自身生活的困窘与领导的大有关联,认为必须加大法治力度,“杀一儆百”。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个案来具体地感受一下底层民众的心理:

个案李某男下岗岁。

当被问及下岗原因时,李某坦然承认这和他自身能力有关,但他同时指出,正是单位领导的腐败无能,导致好端端一个工厂的破产。他说,“单位里的事说不明白,都说工人是领导阶级,为什么当官的坐小轿车我们饭都吃不上?我们厂里那些当官的是怎么上去的?市里面有人。什么是能耐?会拍就是能耐。……当官的全他妈是孙子,我们被孙子坑了。”

个案魏某男下岗岁。

和李某相似,他也把下岗的一定原因归结于领导的腐败,不过,他更多的是表现出一份看透了的无奈。他说,“我们厂本来还能活,他们(指厂领导)不想干了,想卖,好端端的机器当废铁,自己可算是捞够了……现在这社会没地方说理,自己老实呆着吧。这么回事,没有门子没当官。”

个案张某男残疾岁。

张某下岗后想在社区谋一个活干,但是社区领导迟迟不予安排,一些空位子都交由有关系有人去做,张某对此愤愤不平。他说,“你们既然下来了,说好好写一写。我们社区上面给拨了三百万,哪去了?没了。我们可是没看到他们给社区干什么实惠事,没办法的事。”

以上可以看出,在利益分配中作为弱势一方,他们很难心悦服地接受既定的游戏规则,对个别领导干部的,他们相当愤怒。目前虽然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卓有成效,但是腐败的面积是巨大的,转型期的体制真空给了太多人可乘之机。现在弱势群体愤怒的情绪郁积着,甚至已经上升到一个危险的高度。政府务必要做好疏导的工作,进一步加大体制监控与司法打击的力度,显示我们处理腐败问题的信心与决心,否则后果很难估计。

⒊对改革负面问题——贫富分化的认识。

贫富分化作为近年来越来越凸现的社会问题,与腐败密切相关。现在已经不是讨论贫富分化的有无,而是要考察反映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到底是多少,如何来弥合贫富分化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这次所调查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贫富分化哪个社会都有,现在还可以接受;也有的认为现在“赃钱”太多,有的人富的不明不白。概况来说,人们可以接受正当的贫富分化,但对权势阶层一些灰色收入表示愤慨。

从全局上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此来推动全民族的共同富裕,这一宏观构想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共同贫困”虽然已经解决掉,但“共同富裕”还远未实现。现在政府和社会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具事实: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由于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有导致贫富分化的自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疏导下层不满的情绪,降低社会风险,也成为政府必需面对的重大问题。

个案张某男下岗工人岁。

当被问及对改革的整体评价时,他很严肃地说“要感谢邓小平”,毕竟,收入和改革前相比高了一大块。但他认为,“虽然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但是那时候家家都一样,谁也不比谁高多少,日子过得舒心。现在不行了,啥样人都有富得流油的,你看看那些小洋楼是老百姓住的么?我们靠一双手挣钱,那些人呢?那些钱哪来的?大风刮来的?我不说你们学生也知道。”

个案徐某女残疾岁左右。

徐某也是因为工伤,生活难以自理,面对改革的大形势,他说,“我是没知识的人,这些我也不懂。我现在就想快点把治病的钱报了。”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贫富分化,她说,“有钱的人确实有本事,但挺多人不是好道来的,我寻思着法院应该管一管他们,咱们不是社会主义吗?那帮人跟老百姓比,有点太富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根本上说,弱势阶层的处境恶化对政府而言是具有危机性质的社会问题。所以政府面临的抉择是艰难的: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推动生产力是主要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已初步建立的情况下,资本推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资本收入越多,越有利于资本形成。如何使资本要素参加分配,并确定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牵涉到社会公正问题,而不平等这个伦理问题又和所有的社会经济关系相连。不管怎样,政府要考虑和不仅仅只是经济效率问题,它所肩负的责任比这要复杂得多。因此,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不但应该割断政治权力和市场的紧密联系,还必须在社会财富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过程中,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调校目前这种状态,以防止少数人不正当的收入过高和两极分化的不断扩张。

总结这一部分,我们从弱势群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两个维度分析了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从反馈的资料来看,大规模动荡不太可能,但存着小范围内社会摩擦的可能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有必要做到的也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对策,就是提高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这一问题。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发展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辅之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服务和针对最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这套体系如果从设立国营职工退休费用统筹制度和发展社区服务算起,已经可以说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当前社会一般的划法,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致可分为:

⒈社会保险制度。以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四项保障为主的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为维持旧体制下比例极高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社会保险综合缴费率,尤其其中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比较高;管理体系不统一,管理机构实施办法各异,缴费单位欠缴率太高;上千万下岗分流人员的保障需求超出了正常情况下的要求,致使不仅失业保障而且整个社会保障供给超预算。而这种结构性失业又由于社会保障的结构性缺失而难于调整,给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压力。

⒉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的政府办社会福利在改革中萎缩,新兴的社会办社区服务有了出乎意料的发展。社区服务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在中国,更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建立社区服务设施,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开辟了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保健站、市民求助中心,组织了一支专职,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形成了社区服务网络。

⒊社会救助制度。这一制度在缓解国营企业改制,大量职工下岗问题上,在解决市场体系带来的社会新贫困问题上,社会救助制度都为中国社会安装了一张最低标准的社会安全网。

从以上可以看出,尽管从制度上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不过,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政府担保的高比率、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今后几十年实难持续,而社区服务系统和社会救助制度不仅现期富有成效,且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好。为弥补体制上的不足,引入市场机制,突出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将社会保险救助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化,将会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路径。

(二)吉林省生活保障现状及应对策略

对我国宏观社会保障情况的考察,关键还要落实到吉林省的现状上来。吉林省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吉林省拥有资源优势、大中型国有企业优势和农业优势。然而,随着我国渐进式改革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制度变迁使吉林省的国有经济优势逐渐转变为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国有企业步履艰难,企业下岗职工增加,职工贫困群体逐步扩大。同时,由于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其他类型的贫困也在逐步增加,贫困程度加深,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这次调查的反馈情况来看,吉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取得了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存在以下问题:

⒈程度偏低。目前吉林省的最低保障线是元,考虑到物价、子女入学、医疗等问题,元的救助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当然我国乃至吉林省的财政力量是有限的,能不能在能力允许的范围里,将救助额度提高一点?一元钱对于弱势阶层而言,其边际效益也是很大的。

⒉门槛过高。目前,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核心保障对象时,一般假设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具有虚拟收入,即其最低收入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采取虚拟收入的政策把一部分保障对象排除在外。对于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如果是下岗、失业、职工、退休职工,可以得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退休金。如果是无业人员,不仅没有任何保障,而其收入却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可能把他排除在保障线之外。另一方面,虚拟收入降低了真实保障标准,以虚拟收入核算居民的收入状况,缩小家庭人均以收入与最低保障线的差额,政府的补差额少了,但是,降低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⒊操作失范。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好的,但在运作过程中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人情乃至人际关系的介入使得社会保障很难切实落实到每一个需要救助的家庭里,往往最贫者得不到而并不困难者却能享受。这一情况令人深思、切实加强监督、规范、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把保障救助落到实处。

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应对策略

综合这次调整的资料,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关键在于坚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具体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廉政方面。加强政府官员特别是经济执法人员的廉政建设,堵塞各种非法收入渠道,重视解决“权力寻租”现象。建立政府防腐机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坚决制止非法高收入现象。

⒉政策方面。宏观政策应当强调公平。效率是市场机制的事;政府职责在于解决分配矛盾,提倡公平、提倡获取收入的合理、合法、合情、符合政策。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遏制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的非良性差别。

⒊教育方面。切实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特别是为低收入家庭子女全部完成义务教育和进入高等教育大门提供经济保证和政策保证。由此,应当研究和解决好教育体制改革中各地的具体问题。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特别是发展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得人们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不仅可以减少不合理的收入差别,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长期性、根本性措施。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客户服务代表合作意识行政管理制度

一、前言

20**年2月21日至6月13日,我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我实习的单位是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实习的岗位是彩铃客户服务代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接听客户的来电,并为其处理关于下载和设置彩铃歌曲的相关业务。如果客户咨询的业务不是我们的业务范围的话,我们应该引导客户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我认为作为客户服务代表与其他职业相比显得尤其不同的是,他们同时承受着来至上司和顾客带来的压力,特别是来至顾客的压力需要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员来能承受。在工作期间上司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为了让我们更加熟悉相关的业务流程,我们每个月都要进行考核,而考核的成绩与员工的工资直接挂钩。除此以外,公司设置了监听部门,对客户服务代表与客户的通话过程进行监听,如果发现客户服务代表在回答客户的问题时态度不好或者回答有误的话,都要进行相对应的扣罚,主要是以扣罚工资为主。至于与客户沟通时,难免会遇到难缠的顾客,但是我们还是要礼貌、热情、耐心地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其实这也是客户服务代表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客服代表称职与否的表现。作为客户服务代表,对语言的表达要求特别高。当我们接到客户的来电时,就必须用标准的国语报读首语“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很简单,其实并非如此,对于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在接受培训时练习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在报读首语时必须:每个字发音清晰,既不能多讲一个字也不能漏讲一个字;语速要适中,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声音甜美之中又要带点轻快。总而言之,要求很严格。在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虽然有紧张与困惑的时候,但是还是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很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希望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每次上级委派给我的任务我都会认真地完成,对于顾客提出的问题,我也会很耐心地回答,并且尽量以最好的服务态度和最快的速度为客户解决问题。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我发现自己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和周到,做事的方式和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地工作,我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

二、公司简介

广州公司成立于**年,是中国最早从事专业外包式呼叫中心服务提供商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立信企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成员公司。该公司位于广州著名的商业区五羊新城。该公司拥有经验较丰富的客户服务和技术队伍,并且拥有丰富的通讯资源和性能优越的传输节点,能较好为客户提供线路服务质量。至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外包呼叫服务、系统集成以及顾客咨询和培训方案。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包括从微量到海量的呼出、呼入电话处理;从微量到海量的数据处理(资料录入、数据筛选);客户服务各领域的专业培训课程,呼叫中心运营诊断和顾问咨询,呼叫中心技术支持和系统集成等。服务客户遍及海内外,已经持续不断地为通讯、金融、保险、饮食、传媒、消费品等知名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提供从培训与顾客服务到实际地解决方案,以及完全外包的各种层次的客户呼叫中心优质的服务。

三、公司剖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的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大企业接受。客户服务中心也随着加速发展,世界知名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客户服务网络来管理系统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和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从而继续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客户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必须通过满足客户服务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增强客户的信赖,开发和提升客户的价值。而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也具有现有的客户服务中心的特点。该公司的呼入和呼出电话从微量到海量,数据的处理从微量到海量,服务客户遍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向员工灌输正确的客户服务理念,组织和培训优秀团队,公司重视员工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因为他们觉得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并有所拓展,就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公司保持人才和技术优势,要求员工要有进取心和责任心,并希望员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勇于向现实发起挑战,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总而言之,公司为了达到成为客户最佳的选择的目标而做了很多工作,实施了很多方案。但与此同时,公司不完善的地方还是有的。通过在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为期4个月的实习生活,我感慨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发展了许多不完善之处。以下是我对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存在的主要不完善之处及解决方案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公司存在不完善之处

1、公司在物流方面存在有下面五点的不完善之处:

(1)公司规模不够大:当今社会人们对快速获取的准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增加,公司的业务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现存的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即使我们经常加班加点,但是业绩还是没有达到公司所制定的目标;顾客经常反映在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时要等待很长时间才有客户服务人员接通电话。为此,我觉得公司很有必要考虑扩大公司的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公司本身的利润的增长又有利于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反之,如果不及时扩大公司的规模,很可能对公司日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2)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该公司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够强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为客户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比如说我所在的彩铃部门,客户只有在提供歌曲名或者歌手名时才可以查询到他们所想下载的歌曲,可是很多时候客户不知道歌曲名只知道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或插曲。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为他们查询到他们所要的歌曲,除非客户服务人员刚好非常熟悉那首歌曲;B、信息系统出现故障的频率比较高,表现在有时候系统的反应所须的时间长,平时需要1秒钟左右的反应时间,出现故障时要40—60秒才能查询到,甚至有时候无法运行,曾经有几次该公司的系统根本无法运行,只能向客户道歉并跟客户解释是电脑出现故障,建议客户稍后再致电上来;C、系统不能即使更新数据,比如说我所使用的系统,很多时候客户要求下载的歌曲系统上是显示有那首歌曲的,可是经过公司的测试后发现部分歌曲的音质差或者是价格不一致,为避免客户对公司产生不满,公司要求客户服务人员不允许将音质差和价格不一致的歌曲转接给客户试听。可是系统上并没有显示出来哪些歌曲是有问题的,客户服务人员必须记住那些歌曲的名字,否则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客户服务代表的工作量。

(3)员工对业务流程不够熟悉。我在该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发现公司内的员工对业务流程不够熟悉。即使是老员工也会经常出现错误,更不用说是新员工了。我觉得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公司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变化中,导致员工一时之间无法放弃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公司内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对客户服务代表的工作内容和所必备的素质不清楚,有时候即使培训老师花很多时间去培训新员工也难以达到他们所期望效果。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员工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我觉得公司都应该尽快改变现状,因为如果工作人员连自己的业务都不熟悉的话,他们根本就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服务质量不好必然会导致客户的流失,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如果客户量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的话,公司谈何发展,谈何壮大呢?因此公司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让员工熟悉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差错,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客户觉得我们的客户服务代表是专业的,让客户信赖我们。

(4)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不强。员工上班的时候一直带着耳机和客户沟通,下班就回家,公司平时又很少组织活动。因此,员工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相互认识和了解不够深,自然他们的互动变得很困难,群体的凝聚力自然也就不强。然而员工的凝聚力对员工的工作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员工之间的关系友好的话,有利于降低员工的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群体共同目标的良好环境。例如,如果我们组员的关系很好,工作时就觉得心情舒畅,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可以相互指教,甚至是遇到工作上或生活上的不顺心也可以相互倾诉,舒缓压力。与之相反,如果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不强,同事之间总是勾心斗角的,对于工作压力本来就比较大的客户服务代表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因为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本来就让客户服务代表难以承受,加上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很容易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积极性。所以,我觉得增强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是非常必要的。

(5)员工的住宿问题。该公司的上班时间制度是采取三班倒的形式,因为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是客户服务中心,它必须24小时都提供服务,而24小时提供服务给员工带来不便。因为晚上上班的员工从下午一直上班到深夜十二点,很多员工本来就很难适应这样的上班时间,还要下班后搭车很不方便,因为深夜的公交车特别少,要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车,有些公交线路甚至晚上不发车。然而公司却没有为员工提供宿舍。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晚上上班本来就很辛苦,员工还要为搭车或住宿的问题而头痛,为此,我觉得公司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2、公司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有下列三点不完善之处:

(1)员工的流动性很大。该公司招聘新员工的频率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本来的员工流失量大所造成的。根据我的调查,很多员工因为无法承受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压力而辞职,有些员工则因不满公司的制度而选择辞职。其实我觉得员工流动性大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员工辞职后,他们很可能到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那里就职,公司的一些服务技巧很可能也随之被竞争对手所运用。另外,培训新员工所花的成本很高,新员工所占公司人员的比率高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新员工对公司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处理业务的速度比较慢,出错率比较高,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甚至引起客户的投诉。为此我觉得公司应该加倍重视该问题,以免降低公司的竞争优势。

(2)加班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公司在加班制度表明:员工因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或需要加班的需要填报加班单,经公司同意后进行,公司以补假或者发放加班费的形式给予补偿。若在法定假日(元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目)加班,加班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计算。平时加班是以员工自愿的原则进行的。公司在实际的运行中,基本上按照制度对加班员工给以相应的补偿,但是很多员工反映公司对加班问题并非以自愿的原则进行,而是强制性地规定员工加班,很多员工常常抱怨这个问题。我觉得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员工加班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可是公司要求员工加班的时间要适度,不能让员工经常性地长时间家班,因为这样既影响员工的作息时间同时会让员工产生不满的情绪。员工很可能因为这个问题而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差,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声誉。

(3)请假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公司请假制度规定,员工因病为能上班,应该及时通知所属的上级负责人,并向有关部门提交由三级医院开具有、的病假证明、发票、病历。有综合事业部门审核员工是否符合带薪病假假期,如果发现员工伪造病假资料按旷工情况处理,而旷工一天要扣罚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制度本身是比较完善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员工没有按照规定做事,事后补假条的情况频繁出现,很多员工出现临时请假德才情况。例如,上早班的员工因为觉得上早班太累了,早上不想太早起床就找借口说是路上塞车需要临时请假半小时才到。偶尔一两次因为路上塞车而导致迟到一点也是可以原谅的,可是不少员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公司目前对员工临时请假是没有任何的处罚,也没有规定每个月临时请假的次数。我觉得公司应该适当地修改一下请假制度,不能没有约束地让员工临时请假,因为公司曾经因临时请假的员工人数多而导致电话线路非常繁忙。而电话线路繁忙,又会影响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且降低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

(二)通过对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的调查、分析、研究,我发现公司存在上述的问题,并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1、公司在物流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的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公司规模不够大的问题,结合公司现在的经营情况,我建议公司扩大公司的规模。该公司是广东立信企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成员公司,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可以通过总公司增加资金,从而扩大自己的规模。因为在同行业当中,目前该公司的竞争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市场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潜在需求也正逐渐受到刺激,我认为公司扩大规模所带来的利润将远远超过因扩大规模所花费的成本。加上公司有广东立信企业有限公司这强有力的后盾,资金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司扩大规模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完善公司的制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当公司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后,将会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公司会因此而获的更多的利润和寻找到更好的市场机会。

(2)基于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我建议公司的系统维护人员应该及时地完善系统。我建议公司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善:A、公司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因为合作既可以发挥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又可结合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这种合作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水平和适用性;B、公司的领导或负责人应该提出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并对系统完善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协调好有关的各项工作,并且要及时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完善工作的进展情况;C、系统维护人员不应该被动地等到客户服务代表提出要求时才做维护工作,而应该对目前在使用中的系统经常进行维护与调试。通过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预防性的维护工作既可以减少以后对它们维护时所需的工作量,又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且维护的成本也不会很高。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增加和客户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数据需要不断地更新,经常要新增一些数据或删除过时的数据,调整数据结构。这样可以让系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维护人员完成维护任务后,应由维护小组组织测试并与用户共同验收成果。

(3)我觉得员工对业务流程不熟悉这个问题是公司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我建议公司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致力于优化管理,提高人才素质并进行人才发展培养员工应有的工作技巧和业务知识。而员工的培训有可以分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员工在职培训。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可以有综合事业部与其他项目组负责,是员工对公司背景和本职业工作的概念知识有所了解,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而员工的在职培训需要开展业务培训,使员工学习掌握执行所必备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开发自身能力,提高修养,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类型的培训有利于加强员工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同时有可以让员工其他方面的提升。

(4)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是公司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公司现在的情况,我建议公司定期地举行一些文娱活动,让员工之间的接触机会更多,沟通的机会更多,从而加强员工之间的友谊。根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如果员工的人际关系和谐,可以促使员工心情舒畅地进行工作,员工之间还可以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竞争的动机。

(5)员工的住宿问题,也是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公司可以安排适当数量的临时床位,所谓的临时床位是指专门提供轮到上深夜班并且搭公交车不方便的员工的床位。这样既可以减少公司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又可以解决员工深夜下班不安全的问题,从而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和增强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

2、公司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的解决方案如下:

(2)加班制度落实情况不到位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经常加班特别是强制性地长时间加班很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而员工的不满又必然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建议公司通过以下方案解决该问题:A、合理地增加员工人数和设施设备,满足客户的需要的同时又可以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B、领导经常激励员工,与基层的员工沟通好,使员工降低对加班的厌恶感;C、需要加班应该尽可能提前通知员工,让员工有心理准备。不少员工抱怨公司在加班时没有做好提前通知工作。

(3)关于请假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相关领导应严格按照请假制度执行任务。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领导应该灵活处理问题。领导可以规定员工每个月的临时请假不能超过多少次,否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最好是按照工资的百分之几扣除不按制度办事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时刻提醒员工要有时间观念和责任感,采用这种制度不仅减少员工随意请假的次数,同时对遵守纪律的员工而言会显得更加公平。我相信公司也会因此而运行得更顺畅,发展的更快更好。

四、结语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的实习期就要满了,而我也快要毕业了。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时没有遇到过的难题。我为自己学到知识而感到欣慰,同时又感慨学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特别是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和困难时,心里就特别难受特别想念大学生活。但是时代的步伐是永远都是前进的,而我也只有坚强、进取、积极工作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认真地生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范文(二)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设计特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是什么?,现代园林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3、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

4、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

5、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

6、以简约为手法

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

现代园林表现手法: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多数处于考虑最多的是个性空间,景观设计专家冶青分析:“园林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太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背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景观设计,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景观设计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特点:

1、节约资源。现代园林景观中需要的大量原材料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可以通过景观预案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同时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

2、地域文化特征。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园林景观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及人文特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条件。

3、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设计主要以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为基础,同时也包括恢复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其它生态学。

4、尊重土地。在设计园林景观时,生态设计要求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自然原则

一切园林景观建设活动都应当建立在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尽可能小的影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地方性原则

因此重点就是先考虑当地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建材和植物材料,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

3、资源的高效利用原则

遵循融入地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外,规划设计要与生态园林村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方向相一致,把绿化资源优势变为地方经济优势。3.4健康、舒适性原则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针对近几年来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问题的状况,为贯彻落实院党组提出的:“把司法为民具体落实到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着力解决群众关注和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指示精神,我庭组织专班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四个中院和武昌区人民法院等8个基层法院一道,对当前与司法环境和审判工作密切联系的人民群众反映“打官司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打官司难”的具体内涵 2009年2—3月,我庭会同武昌区人民法院等8个基层人民法院,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案件当事人、律师、人大代表,妇联和信访单位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法庭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5份,回收560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民群众对“打官司难”的看法不一,不同职业的人认识不一致,打过官司的人与没有打过官司的人说法不尽相同,熟悉法律的人与对法律生疏的人理解也不同。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打官司”就是上法院,其中,有40%的人认为“打官司”还包括与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检察院打交道。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打官司难”应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当事人在法院难打官司,即人民群众不好告状和在审判过程中感到困难。广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人民群众通过行政救济程序和司法救济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包括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而导致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侵害的现象。 二、当前“打官司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被调查人员中,认为“打官司”不难的占30%,认为“打官司”难的占50%,认为比较难的占10%,认为非常难的占1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打官司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打官司”心存畏难情绪。被调查的群体中绝大部分没有打过官司,他们对打官司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多数群众的观点是打官司比较难,主要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认为现在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群众一般办事都要讲关系,更何况是“打官司”,打起官司来涉及程序复杂,关系更复杂。一部分人认为打官司难是出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人主要是农民群众,他们认为历来就有“打得一场官司赢,累得死一头牛”,“赢了官司输了钱”、“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之说,因此心中存有怕打官司、不愿打官司的观念。还有一些人认为“打官司难”主要是听别人说或是自己打过官司的亲戚朋友们传说的。 (二)不知如何打官司。农民群众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知找那些部门解决;有的通过打听知道要到法院起诉,但又写不出起诉状,更不知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对打官司的程序也不懂。对于这些人来说,打官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三)费用过高。不少人反映打官司要请律师,得花一定费用,又要交纳诉讼费,还要交纳申请执行费,各种费用不堪负担,对打官司望而生畏。 (四)费时又费力。不少打过官司的人称,一场官司一审得半年,有的又要上诉,还要二审,甚至申诉后还要再审,官司了结得一、二年且还要时时准备应付开庭,收集证据,弄得心力憔悴,既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也要花费很多心思,确实是难。有的群众甚至说“要得官司赢,脚板得磨平”。 (五)怕空调白判。有的人反映官司赢了,但判决内容得不到执行,说“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这些人主要是对法院执行问题不满,认为法院判决如一纸空文,判决了却兑现不了,执行力度不大,执行措施乏力。 (六)怕法官裁判不公。有些人对法官的素质持怀疑态度,认为有的法官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和礼物,在审理案件时有意偏袒一方。 三、造成“打官司难”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群众反映的“打官司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院自身的一些原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感下降。一是一些司法机关存在着为钱办案的现象,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个别办案人员贪赃受贿、枉法裁判更是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使得一些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下降。二是舆论宣传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打官司难的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有的媒体对“打官司难”的个案过份报道使“打官司难”的观念“深 入人心”,加之对司法腐败现象的报道,使人民群众更感到“打官司难”。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笔者针对时下愈演愈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争考公务员,争当“考碗族”的社会现象,并且为了更具时效地完成关于申论研究的科研立项,特此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现将结果形成文字,如下。

一、问卷展示与分析

根据你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认真回答如下问题:

1.申论跟高考作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申论跟时评相比,有哪些不同?

3.申论与公文是怎样的关系?

4.您认为申论写作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 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6.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7.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8.您认为中文专业的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9. 通过《申论写作》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

10. 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上文已说明本问卷氛围三大块内容,同理,现将问卷结果对应地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评写作vs高考作文vs申论写作

时评写作 高考作文 申论写作

写作目的(48.81%) 针对实事做出点评,旨在分析,增强大众舆论导向。 参加高考 选拔公务员

写作考试难度(15.22%) 针对的是话题,更能把握中心,掌握写作内容,条例更清晰易懂,较申论更为自由,亦更为简单。 考试时间、字数底线、试题考察内容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际。 以理论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综合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体(45.65%) 具有提纲的样式,即引述材料——议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结全篇。 对文章体裁范围、表达重点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具备普通公文的相关特性。

行文要求(35.87%)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信手拈来。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在作文试题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块:1、对作文基本技能的要求:文体、字数、主旨、语言表达、结构统筹、文面等方面的要求;2、对文章有延展性的要求:立意深刻、内容健康向上、语言运用上富有文采、有创新等。 要求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中央现阶段理论方针政策,这是基本公式;针对所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出概括总结、合理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基本思路要求。

写作内容(43.48%) 就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具有时效性与新闻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贴近生活,题材广泛。 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每年命题组都会出不同的题以反映高中学生的看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主体(25%) 广大新闻媒体与公民个人, 第三方立场。 高考生 虚拟的公务员身份

写作性质(25%) 是一切社会人都可以的呐喊,是一切文化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世界观。 高考语文考试科目中的一道题目 公务员考试中的命题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45.65%) “精、短、快、活”,采用大众视角,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语言通俗易懂,可综合运用多种写作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段。 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包容并推崇文学性语言,尊重个人风格的实践。 语言上有严格限定,具备公文的基本要求,注重理性与逻辑性,行文风格朴素易懂,反对文学性与个人化风格。

小结:

由以上大学生们通过对申论写作与高考作文写作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92位调查对象看来,申论与高考作文、时评写作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上八个方面。其中,写作目的、文体、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所占比例最重。由此可得,申论同高考作文虽然同为考试形式,同样具备限时作文等客观规定,但是由目的、性质、内容、语言表达、主体、要求等比项出发考察,申论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简言之,由于招考目的、考生对象的年龄阶段与社会阅历的不同,申论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考试或是自由写作行为,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

特别是近年来,公考制度日趋完善,申论考试已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察应试者们的能力,绝不是单纯的写作方面的能力,因而,申论写作更注重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与思考,更关注学生的前瞻性与逻辑性思维,最突出的则是对考生政治敏感性的考察。毕竟,申论隶属于公务员考试,必须强调考生能模拟公务员身份,完成相关工作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2、普通公文vs申论写作

小结:

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申论起源于典型的公文文体,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申论的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问题思路: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一种方案;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申论写作中常会涉及公文写作,如一些公文文种、假定部门、身份问题。公文写作的虚拟领导性及内容上的国家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等都是申论写作的考察点。申论写作考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了公文写作中。

从文体角度出发,申论论述写作应属应用文体,即公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智能紧密相关;2.结构基本相似;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二)中文专业大学生与申论写作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生知“彼”的基本状况,对第二部分的调查则能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知“己”的程度。两相对照,则能发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训练上所存在的冲突点,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调查的突破口。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5.65%) 公文 申论

区 别 目的(5.68%) 向上级提交申请,向下级下达命令,以处理相关问题的行政办公文件。 选拔公务员

形式(25%)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等共13类,14个文种。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既有“论”,也有“述”。

设置作用(39.77%)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发文件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定性(29.55%) 公文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写作种类广泛,格式固定,内容简练。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法律效力,甚至部分还有保密等级等严格限制。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 系 从属 1、从源头考据:申论属于公文的一种,即述评。(57人)

2、从具体内容细分:公文是申论主要考察范围与主要文体形式。(11人)

不从属但关系密切 早年公务员考试中既有公文写作,后经改革,该考申论,继而申论成为公考中的题型。

无从属关系(3.26%)

不清楚(1.09%)

在回答“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三问时,问卷结果较为集中,如以下三图所示:

由图一可清晰地看出在本次调查对象的心中,写好申论最困难的几项内容。其中,材料阅读与概括被公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被访的58位大学生看来,做好申论题首先必须读懂、吃透所给材料,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所反映的本质,这要求考生保持较高的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感度,经常关注社会时政,善于发现并乐于参与时事热点的讨论,主动思考,更要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建构并不断完善

自己的逻辑思维。其次,提出合理可行的结决方案也是写好申论的关键环节。它重在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先要明确给定材料,再凸显所提方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官样思维进行写作,使用正规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叙述也是较大的困难之一。很多考生还是无法实现自身身份与虚拟公务员身份之间的转换,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成了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更不是正规申论的“三不像”。

由图二可见,政治敏感度与综合能力构成了写作申论最重要的两大条件,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这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已经明确了保持一定政治敏感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注重扩大自身阅读面,关注时事新闻与国家政策。而申论对考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公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申论写作也日趋成熟。它并不仅局限于对考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考察,更重在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而显然,虽然身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写作专门训练与较之他人略高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大家很清楚申论所要求的远不止写作能力而已,对自身能力与写好申论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相对比以后所呈现的诸多不足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图三解构了两相比较的冲突所在,向应考的大学生们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掌握申论写作重点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说明。在问卷反馈中,也有不少人表示在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公考所要求达到的能力之距离后将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三)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的关系

我校于大三下半学期设置了申论写作的专门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公考愿望的中文专业学生建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实现“公考梦”。那么,参与修读这门课程的调查对象究竟如何看待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这二者的关系的呢?

47.83%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这门课让他们对热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更敏感,也因此开阔了视野,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将《半月谈》、《参考消息》等政治性的杂志报刊添入了平时的阅读范围。有58.70%的被访者表示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加深了对某些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了解。众所周知,申论考察面极广,涵盖了除写作学外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而如何有效率、有针对性地摄取这些知识则多依靠辅导课程上老师的传授。

在回答最后一问,即“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时,72.2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有”。他们认为通过这一学习让他们更了解、更关注、更加深了对时政热点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学习审视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有45.56%的考生表示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能更为冷静客观的采用“二分法”进行辩证思维,更成熟地进行批判性的接受。还有近乎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除了应对公考,所学技巧与方式方法同样适用于各种类似于公考的企事业单位的考试,有助于日后就业,走入社会。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笔者针对时下愈演愈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争考公务员,争当“考碗族”的社会现象,并且为了更具时效地完成关于申论研究的科研立项,特此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现将结果形成文字,如下。

一、问卷展示与分析

根据你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认真回答如下问题:

1.申论跟高考作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申论跟时评相比,有哪些不同?

3.申论与公文是怎样的关系?

4.您认为申论写作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 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6.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7.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8.您认为中文专业的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9. 通过《申论写作》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

10. 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上文已说明本问卷氛围三大块内容,同理,现将问卷结果对应地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评写作VS高考作文VS申论写作

时评写作 高考作文 申论写作

写作目的(48.81%) 针对实事做出点评,旨在分析,增强大众舆论导向。 参加高考 选拔公务员

写作考试难度(15.22%) 针对的是话题,更能把握中心,掌握写作内容,条例更清晰易懂,较申论更为自由,亦更为简单。 考试时间、字数底线、试题考察内容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际。 以理论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综合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体(45.65%) 具有提纲的样式,即引述材料——议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结全篇。 对文章体裁范围、表达重点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具备普通公文的相关特性。

行文要求(35.87%)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信手拈来。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在作文试题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块:1、对作文基本技能的要求:文体、字数、主旨、语言表达、结构统筹、文面等方面的要求;2、对文章有延展性的要求:立意深刻、内容健康向上、语言运用上富有文采、有创新等。 要求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中央现阶段理论方针政策,这是基本公式;针对所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出概括总结、合理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基本思路要求。

写作内容(43.48%) 就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具有时效性与新闻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贴近生活,题材广泛。 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每年命题组都会出不同的题以反映高中学生的看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主体(25%) 广大新闻媒体与公民个人, 第三方立场。 高考生 虚拟的公务员身份

写作性质(25%) 是一切社会人都可以的呐喊,是一切文化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世界观。 高考语文考试科目中的一道题目 公务员考试中的命题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45.65%) “精、短、快、活”,采用大众视角,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语言通俗易懂,可综合运用多种写作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段。 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包容并推崇文学性语言,尊重个人风格的实践。 语言上有严格限定,具备公文的基本要求,注重理性与逻辑性,行文风格朴素易懂,反对文学性与个人化风格。

小结:

由以上大学生们通过对申论写作与高考作文写作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92位调查对象看来,申论与高考作文、时评写作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上八个方面。其中,写作目的、文体、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所占比例最重。由此可得,申论同高考作文虽然同为考试形式,同样具备限时作文等客观规定,但是由目的、性质、内容、语言表达、主体、要求等比项出发考察,申论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简言之,由于招考目的、考生对象的年龄阶段与社会阅历的不同,申论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考试或是自由写作行为,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

特别是近年来,公考制度日趋完善,申论考试已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察应试者们的能力,绝不是单纯的写作方面的能力,因而,申论写作更注重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与思考,更关注学生的前瞻性与逻辑性思维,最突出的则是对考生政治敏感性的考察。毕竟,申论隶属于公务员考试,必须强调考生能模拟公务员身份,完成相关工作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2、普通公文VS申论写作

小结:

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申论起源于典型的公文文体,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申论的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问题思路: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一种方案;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申论写作中常会涉及公文写作,如一些公文文种、假定部门、身份问题。公文写作的虚拟领导性及内容上的国家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等都是申论写作的考察点。申论写作考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了公文写作中。

从文体角度出发,申论论述写作应属应用文体,即公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智能紧密相关;2.结构基本相似;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二)中文专业大学生与申论写作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生知“彼”的基本状况,对第二部分的调查则能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知“己”的程度。两相对照,则能发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训练上所存在的冲突点,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调查的突破口。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5.65%) 公文 申论

区 别 目的(5.68%) 向上级提交申请,向下级下达命令,以处理相关问题的行政办公文件。 选拔公务员

形式(25%)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等共13类,14个文种。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既有“论”,也有“述”。

设置作用(39.77%)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发文件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定性(29.55%) 公文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写作种类广泛,格式固定,内容简练。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法律效力,甚至部分还有保密等级等严格限制。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 系 从属 1、从源头考据:申论属于公文的一种,即述评。(57人)

2、从具体内容细分:公文是申论主要考察范围与主要文体形式。(11人)

不从属但关系密切 早年公务员考试中既有公文写作,后经改革,该考申论,继而申论成为公考中的题型。

无从属关系(3.26%)

不清楚(1.09%)

在回答“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三问时,问卷结果较为集中,如以下三图所示:

由图一可清晰地看出在本次调查对象的心中,写好申论最困难的几项内容。其中,材料阅读与概括被公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被访的58位大学生看来,做好申论题首先必须读懂、吃透所给材料,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所反映的本质,这要求考生保持较高的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感度,经常关注社会时政,善于发现并乐于参与时事热点的讨论,主动思考,更要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建构并不断完善

自己的逻辑思维。其次,提出合理可行的结决方案也是写好申论的关键环节。它重在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先要明确给定材料,再凸显所提方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官样思维进行写作,使用正规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叙述也是较大的困难之一。很多考生还是无法实现自身身份与虚拟公务员身份之间的转换,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成了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更不是正规申论的“三不像”。

由图二可见,政治敏感度与综合能力构成了写作申论最重要的两大条件,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这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已经明确了保持一定政治敏感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注重扩大自身阅读面,关注时事新闻与国家政策。而申论对考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公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申论写作也日趋成熟。它并不仅局限于对考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考察,更重在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而显然,虽然身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写作专门训练与较之他人略高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大家很清楚申论所要求的远不止写作能力而已,对自身能力与写好申论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相对比以后所呈现的诸多不足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图三解构了两相比较的冲突所在,向应考的大学生们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掌握申论写作重点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说明。在问卷反馈中,也有不少人表示在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公考所要求达到的能力之距离后将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三)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的关系

我校于大三下半学期设置了申论写作的专门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公考愿望的中文专业学生建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实现“公考梦”。那么,参与修读这门课程的调查对象究竟如何看待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这二者的关系的呢?

47.83%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这门课让他们对热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更敏感,也因此开阔了视野,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将《半月谈》、《参考消息》等政治性的杂志报刊添入了平时的阅读范围。有58.70%的被访者表示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加深了对某些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了解。众所周知,申论考察面极广,涵盖了除写作学外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而如何有效率、有针对性地摄取这些知识则多依靠辅导课程上老师的传授。

在回答最后一问,即“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时,72.2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有”。他们认为通过这一学习让他们更了解、更关注、更加深了对时政热点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学习审视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有45.56%的考生表示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能更为冷静客观的采用“二分法”进行辩证思维,更成熟地进行批判性的接受。还有近乎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除了应对公考,所学技巧与方式方法同样适用于各种类似于公考的企事业单位的考试,有助于日后就业,走入社会。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200X年X月XX日

调查主题:手机消费

调查执行:XXX

文字整理:XXX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

不知道 6.8%

话费套餐 44.7%

给对方发短信 73.3%

拨打IP电话 75.6%

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

半年左右 3.4%

半年至一年 12.8%

一年至两年 24.4%

两年以上 7.2%

没有换过 52.2%

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2002年1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为了更好地节约电话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方式。IP电话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它被绝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是节约长途电话费的最佳方法;其次,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比例为73.3%;除此之外,4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话费套餐是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这部分用户大体上是一些高端用户群体。 二成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上网价格太高;四成多的人认为如果解决了上网速度、上网资费、网络内容等问题,一定会用手机上网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200X年X月XX日

调查主题:手机消费

调查执行:XXX

文字整理:XXX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

不知道 6.8%

话费套餐 44.7%

给对方发短信 73.3%

拨打IP电话 75.6%

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

半年左右 3.4%

半年至一年 12.8%

一年至两年 24.4%

两年以上 7.2%

没有换过 52.2%

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2002年1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为了更好地节约电话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方式。IP电话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它被绝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是节约长途电话费的最佳方法;其次,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比例为73.3%;除此之外,4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话费套餐是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这部分用户大体上是一些高端用户群体。 二成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上网价格太高;四成多的人认为如果解决了上网速度、上网资费、网络内容等问题,一定会用手机上网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08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中共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平方米,砖木结构147平方米,土木结构680平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平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支出口粮4770公斤,种粮145公斤,饲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结余6575公斤。

6、债权债务累计17.1万元,其中债权7万元,债务10.1万元。

(二)种植业结构与效益。

1、种植结构:10户累计2008年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188.9亩,其中粮食作物65.3亩,经济作物116.5亩,蔬菜0.6亩,油料5.5亩。

2、经营收入:10户累计经营收入144317元,其中粮食27254元,经济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经营支出;10户累计经营支出71081元,其中粮食4394元,经济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净收入。10户累计净收入72460元,其中粮食22464元,经济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净收3.09元,亩平净收入392元,每工净收27.8元。

(三)家庭纯收入。

1、总收入。10户累计267238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4218万元,工资性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

2、纯收入。10户累计189025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84105元,工资性纯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2008年人平纯收入3685元。

(四)家庭总支出。

累计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34720元,家庭经营支出72937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9000元,税费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纯收预测。

2008年家庭纯收10户累计187271.4

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97451.4元,工资性纯收21820元,转移性纯收68000元。2008年人平纯收预计4458元,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长21%。

二、制约因素。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平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径与对策。

10户调查结果,2008年总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2418元,占总收入的60.8%,转移性收入104820元,占总收入的39.2%。由此可见,其主要增收途径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回了票子,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调查实事也充分证明了打工经济在近期内仍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农民脱贫致富,改造居住条件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捷径。

2、认真做好耕地资源开发。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绝抛蔬、撂荒现象;三是要调整好作物布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要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切实抓好旱地农业开发;五是要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耕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农民增收水平的稳定提高。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1篇

为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朱总理考察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做出的“要大力发展小水电,这方面要给予扶持”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开展“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根据水利部水电局的安排,我们于2001年9月10-29日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村水电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重点调研了6个地区、22个县和兵团一个师的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的辉煌 ----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发展, 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地处边陲,民族众多,属沙漠绿州地区。石油、天燃气、煤碳、水能、风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国以来,新疆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结合水利工程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至80年代初,国家电力企业加入了新疆的电力建设,构成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疆水能资源可开发量2503万千瓦,其中中小水电可开发量1451.3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新疆各届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办电方针,十分重视中小水电的发展,各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地方、群众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发展中小水电,逐步建立了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工业。截至2000年底,地方电力发电装机120余万千瓦,固定资产50亿元,资产重置价超过65亿元,是全国地方水电大省(区)之一。全疆85个县(市),县县有小水电,61个县主要靠中小水电供电,配套建设了县级电网和区域电网,形成了发供统一、功能齐全的地方电力系统。“七五”至“九五”共建成25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市、垦区),建成了大山口、克孜尔、乌鲁瓦提、“635”工程等多座大型水库电站。1998年,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部水电改革发展思路,自治区水利厅组建了新疆昌源水利水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自治区政府以[1998]111号文授权其经营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建设的由水利系统管理的水利水电国有资产。属于集团公司核心层的新疆水利水电综合股份有限公司,已是预上市公司,具有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开发经营实体的综合功能,现正积极争取上市。新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于解决当地用电,培育中小水电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地方血功能,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今天的困惑 ----代管、上划,一家管网,农村水电真的不要了吗? 1998下半年,为了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国务院部署全国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电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使农村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对新疆来说,这是地方经济和电力事业发展的天赐良机,如何抓住这次机遇,促进新疆经济及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新疆水利部门及时收集资料、编制农网改造方案,反复反映、汇报,要求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省两贷”政策,分别由新疆电力公司和水利部门实施农网改造。然而新疆最终采取的是实行“一省一贷”,由新疆电力公司(中央电力企业)一家来实施农网改造。在农网改造实施过程中,新疆电力公司对农村水电自发自管县小电网进行全面代管、上划和虚拟产权控股股改,使农村水电事业遭受严重打击,大量的农村水电资产被上划和转移,自发自供自用的良性发展机制和体系被人为瓦解,地方、群众、水利部门几十年的劳动成果几近化为乌有。我们所到之地的干部、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大家说农村水电是地方、水利部门和农民群众经过几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多方集资、投工投劳,千辛万苦建设进来的,是地方、群众的心血所在,现已成为农村经济、地方经济的强大动力和支柱,为什么我们的劳动成果得不到法律保护,说拿走就拿走,依据何在,道理何在?大家困惑的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2篇

近来年,金融系统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近期我院对九九年以来查办的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认真地分析。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这类案件的特点: (1)犯罪数额大,危害严重。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场所,是直接管理资金的职能部门,由于其职能的特殊性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大都直接管理和经营货币,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机会多,涉及金额也大。如原农业银行某储蓄所主任刘某自98年2月至99年6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十次挪用公款3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二)发案面广,基层所、部、科负责人作案比例高。 我院查办的21起30人案件涉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等单位,其中3人为基层负责人,另有1名科级干部。 (三)犯罪手段隐蔽,犯罪案件多为共同私吞“小金库”。 金融系统基层机构是开展各项业务的“窗口”,长期以来,由于点多、面广、人员杂、职业素质较低,加之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金融基层机构负责人对收入隐瞒不报,私设“小金库”,从而为滥发奖金、挪用、甚至私分国家财产大开方便之门。并且大部分“小金库”由有帐记载发展到不建帐或建帐后销毁,对“小金库”支配随意性强,犯罪手段隐蔽。 (四)犯罪动机有由贪图享乐型向投资营利型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工作人员因经济拮据违法犯罪的极为罕见,绝大部分犯罪人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不满足于现状,企图谋取更大私利。同时,有的金融系统人员挪用、贪污公款不直接用于个人享乐,而是用于个人、亲友投资营利活动,并在这方面有发展的趋势。 二、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一)主观上经不起金钱的诱惑。 金融部门作为经营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不少单位思想、法制教育工作薄弱,致使工作人员思想不坚定,法律意识不强,对于什么是违法犯罪模糊不清,在金钱面前,动摇不定, 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是存有侥幸心理,二是得手再次作案。 (二)客观上有掌握财钱的便利。常年从事金融业务,客观上为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一种不捞白不捞、不要白不要的想法。以福利、辛苦费等名堂,以“红包”的形式发给个人。 (三)有章不循,违章不纠,内部监督不力,致使犯罪分子多次作案,屡屡得逞。 随着金融行业电脑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数量增多,加之缺乏管理经验,其运营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一些金融部门又存在重效益、轻监督的现象,致使多种检查“走过场”,监督制度得不到贯彻,监督措施不到位,管理混乱,对基层的利益收入情况根本掌握不起来,使这部分资金流入“小金库”,为实施犯罪提供方便。如刘某任工商银行某储蓄所主任期间,在长时间内多次挪用“小金库”资金达30余万元,个人进行营利活动,内部监督部门毫无觉察。 (四)金融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在专业银行向商业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各 金融机构之间的揽储竞争日趋激烈,有些金融机构为稳储增存,便暗中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给储户一定的回扣或“好处费”。单位为支付这笔钱,便采取揽储户后不入帐或其他方式设立两套帐,进行帐外经营、高息贷出,致使大量银行资金“体外循环”。 (五)进人把关不严,给犯罪埋下隐患。 近年来,由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职工待遇较高,金融行业成为年青人择业的热点。进入金融系统的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而直接上岗,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金融队伍,甚至提拔为骨干,安排在重要岗位上,授予大权,称为“能人”。当“能人”如鱼得水,疯狂作案,侵吞国有财产被检察机关立查后,单位才以“没看准人”而“痛心”。因用人不当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对防范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 为进一步维护金融秩序,保证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必须切实做好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的防范工作。 (一)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应当说,金融系统内部的机构是健全的,规章制度也是很严密的,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机构的扩大,人员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系统在票据结算管理、利率计算和支付以及信贷审批、发放、回收等业务环节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金融系统内部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严格支款凭证和审批制度,增强管理环节,坚决杜绝违法经营、帐外经营、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发生。此外,要切实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克服“重现金轻凭证、重防外轻防内”的现象,积极推广岗位轮换制度和灵活多变的稽核检查制度,防止稽核流于形式,达到事后监督的最佳效果,防微杜渐,严防犯罪发生。 (二)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当前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增多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加强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搞好金融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重点部位要选用思想过硬、业务精通、德才兼备的人员,努力消除因用人不当所带来的各种隐患,尤其是加强基层所、部、科领导班子建设。同时要严把进人关,真正把素质较高的人才录用到金融行业,安排在关键岗位。 (三)加大打击金融犯罪力度,充分发挥法律震慑力作用。 政法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打击金融犯罪重要性认识,要从讲政治、维护大局的高度,把打击、防范金融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逐步掌握犯罪的规律、特点,提高办理这类案件的专业知识和水平。 (四)做好预防金融犯罪工作,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秩序。金融部门要很好地运用直接管理同间接管理相结合,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全方位监督,司法机关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中,也要与金融部门加强联系,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防范工作措施,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检察机关在查办案件的同时,应主动加强与金融系统的联系,积极开展检企共建活动,并采用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经常给金融行业干部职工敲警钟,努力为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3篇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

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枣<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4篇

在确定调研的项目以后,还要做好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准备好调研提纲,明确所要进行的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既要有大纲,又要有细目,有的还要有统计的表格。

第二,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广泛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调查中,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切忌走马观花。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三要“全”,即全面了解。尽管基层说的、讲的都不一定是我们调查所需要的材料,但是要尽量搜集。如果想寻找一个有用的素材,必须搜集10份甚至更多份素材,占有材料说法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四要注意引导,即引导调查的对象围绕调查的主题发言,围绕所要了解的重点发言,不可泛泛而谈。五要“实”,即坚定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调查的对象讲实话,反映实际的情况。对有关典型细节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六要亲手记录。这不仅可以解决“感觉”问题,而且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性的认识。总之,在调查工作中,要身到、心到、口到、手到。

第三,要对记录的材料及时进行疏理,并不断进行交流。在每次调查座谈之后,调查人员一定要挤出时间对自己的记录作一番梳理,对调查的过程作一“回头望”,看一看被调查的人员是否反映了实际问题,素材是否全面,调查座谈的目的是否达到;哪些素材有用,哪些素材备用,哪些素材还要继续调查。同时,几位调查者还可以经常交流一下,集思广益,提出看法和见解,这样就可以使调查更深入,获得的真知灼见更多。如何写好调查报告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特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所选取的素材必须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给全局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报道性强。所谓报道性强,即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典型事实以及见解可以见诸于报,有的不能见报也可以作内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调查报告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的写法不同于写领导讲话,不同于写新闻通讯,不同于写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在表达方式上大都采取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图表辅之;在内容上要求是有情况(包括经验、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特别是分析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调查报告,一定要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分析,就没有理性的认识,也就没有观点。

写好调查报告,我体会主要是把好三个环节: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此外,调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修养较深的人,才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站得高、看得深,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二是文字功底。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曰学习,二曰勤笔,即勤学苦练,特别是要勤于动笔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撰写说明

一、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意义

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人员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而写成的一种书面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工作的最终成果。

调查活动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活动,它从制定调查方案、搜集资料、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到撰写并提交调查报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调查报告是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调查报告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

调查报告比起调查资料来,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它能把死数字变成活情况,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必须了解调查报告的特点,掌握调查报告撰写的步骤,撰写报告的方法,使调查报告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报告写作的特点

(一)调查报告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它是指撰写的调查报告必须有明确的调查目的。任何调查报告都是目的性很强的,撰写报告时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二)调查报告的时效性。

对于调查报告的写作者来说,必须讲求时间效益,及时捕捉各种信息,并做到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调查报告的作用。

(三)调查报告的新颖性。

调查报告应紧紧抓住实践活动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引用一些人们未知的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新发现,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结论。

三、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构

调查分析报告一般由标题、概要、正文、结尾、附件等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1、标题的要求。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标题形式优点很多,正标题突出主题,副标题交代形势、背景,有时还可以烘托气氛,二者互相补充,因此成为调查分析报告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3、标题的形式。

(1)直叙式的标题,即反映调查意向或调查项目、或是地点的标题。这种标题简明、客观,一般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标题。

(2)表明观点式的标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看法,或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3)提出问题式,即以设问、反问等形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和尖锐性,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例如,《中学生早恋问题说明了什么》等。

(二)概要

概要即调查报告的内容摘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三)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引出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1、引言

(1)引言的写作形式。引言即调查报告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既可使分析报告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开头的形式有这样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文章开始先交代调查的目的或动机,揭示主题。例如,3月我们对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障碍调查研究,目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矫正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2)结论先行,逐步论证。即将调查结论写出来,然后再逐步论证,这种开头形式,观点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例如,3月,我们对我校高一400名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交待情况,逐层分析。文章开头可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层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交待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情况,然后分析。这样可使读者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深入分析研究。例如,《放眼未来之路--1011名专家人士眼里的中国数据通讯网络》的开头,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北京新华信息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4、5月间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力图考查我国通讯网络的现状,并展望未来之路。在这次调查中,除了涉及到特定专业问题外,还围绕着网络化的大趋势设计了许多问题,包括用户目前的网络使用情况、意见、需求等,调查对象是各种单位中通讯网络或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

4)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用这种方式提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正题。

(2)引言部分写作应把握的原则。开头部分的写作方式很多,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但不管怎样,开头部分应围绕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进行调查;2)怎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如何。

2、论述

(1)论述部分的重点。论述部分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整个调查报告质量

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论述部分的重点:1)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调查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3)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论述部分的写法。由于论述一般涉及的内容很多,文字较长,有时也可以用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小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论述部分的主要内容。不管你用多少个标题,论述部分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和分析部分两部分内容。1)基本情况部分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对调查资料有背景资料作客观的介绍说明;或者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分析问题。2)分析部分。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质和量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情况,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一般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成因分析;第二类利弊分析;第三类发展规律或趋势分析。

(四)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深化文章的主题。(2)形成结论。在对真实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报告结论。(3)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第15篇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枣<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研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研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研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