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和谐校园;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34-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以及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风险已不仅局限于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而是以意识形态风险为主的包括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多维度的风险。高校风险不同于企业组织风险,其“主要不是表现为实体的消亡,而是更可能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死亡或变异”。[1]因此,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和创新高校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面临的新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各种深层次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各种风险。同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更高,任务更多,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期待也就更高,容易出现不能满足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着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因此成为管理风险的易发区、多发区。

高校风险管理实质上是社会风险理论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大学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谓风险是指对未来结果的变化性,即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两种属性,其中损失性是风险的根本属性,惟有损失性才能体现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不确定性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的本质上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2]

一些学者从技术的视角来研究风险,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现代文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不确定性就越明显。吉登斯也从社会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风险,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也有学者从损失性的视角研究风险,把风险看成是一种损失的类型。

当下我国高校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资源、文化、价值以及校园秩序与稳定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也可能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办学思路、大学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管理具体活动。高校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当前高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突出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预防和减少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风险和突出问题,促进校园和谐、师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风险问题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在高校的反映和投身。解决高校风险问题既要有高度重视,又要切实有效的行动,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全面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校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高校风险关注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自身对我国高校存在的风险关注不够,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扩大招生自,对外开放办学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和国际化轨道。与此同时,高校在办学行为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高校是由政府举办,具有其特殊的办学体制机制,教育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下拨,招生计划指标仍然由政府下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学校的办学效益也难以量化,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自身对高校风险足够的关注,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即使关注了我国高校风险,那也是主要关注高校显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身伤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多数是就事论事,对这些高校常规管理活动所蕴藏的风险关注不够,重应急、轻综合防范,重眼前的有形损失、轻长期的无形损失。对于高校政治性、文化性以及意识形态等非传统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对于社会发展风险所带来高校的风险,如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以及由新型媒体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风险关注不足,管理意识薄弱。

2.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从风险管理实践看,由于高校风险管理是应对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高校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从高校组织体系看,目前没有建立起一种常态性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综合协调机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但这些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主要是针对风险爆发事后所采取一系列应对方法和措施,而不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

从风险信息管理来看,缺乏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风险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贫乏,风险管理往往被忽视。从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倾向来看,目前高校仍然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注重物质领域风险管理,忽视精神领域的风险管理;重视现实眼前的风险管理,忽视长远战略性的风险管理。

3.高校风险监测预警相对落后

从风险管理过程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决策须以风险处理方案为基础,风险处理方案则以风险分析与评估为前提。目前,重视事后风险处理,忽视事前风险预警,较多侧重于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包括救灾、救助、补助和恢复,而在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和预警等方面则相对落后。

4.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不足,适合高校的风险管理理论缺乏

从研究视角看,研究内容单一、狭窄,目前对高校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识别、预警、化解、防患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或掩饰高校其他风险(学校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教育质量风险、学术风险等)给高校发展的带来的影响,没有凸显高校组织风险的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痕迹。

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不足,据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高校风险”为题名的论文很少见,只有17篇论文。显然高校风险管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关注。

高校风险管理基础性探讨不够,如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形式,高校风险的核心等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高校出现的新型的风险研究也不够,比如,谣言和信息公开问题、恐慌情绪与信心恢复问题、秩序和稳定问题、媒体问题、风险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冲击等等。另外,由于社会风险会对高校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必须加强综合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防范风险的实践活动。

二、风险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风险的多维度考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交替运行,高校办学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高校风险已不单一局限于以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风险内容和领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管理活动风险(教育教学管理风险、科学研究管理风险、社会服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此,多维度考察高校风险,分析与辨识高校风险,对于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最本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日益多样化,而且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境内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时在国内,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广大师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有些公开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大肆鼓吹整个社会应该“意识形态多元化”。

这些意识形态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淡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不仅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问题。

2.高校精神文化风险

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本质体现,是高校的灵魂和支柱,同时传承与发展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是一所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3]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同时,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实力建设、轻软实力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等现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校精神文化泡沫。尤其是当前多元化文与多样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反而选择和认同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是滋生出来的一些“反文化”现象,呈泛滥之势,危及到高等教育文化机体的健康,如果不予纠正,会酿成各种文化冲突,导致师生共同价值缺失,理想信念迷茫,高校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涣散、沟通中断,更有可能会动摇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

3.高校管理活动风险

高校管理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作为组织主体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财务等管理风险。教育教学风险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各种各样教师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如因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的不合理、学生认识与了解上的偏差以及教师素质(包括态度、知识、能力等)的预测出偏差等都有可能产生教育教学风险。高校科研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科研经费风险和学术风险。

一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渠道发展,尤其是政府贷款项目出现与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多,给高校科研的后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如课题组未能按期或按要求完成与企业签定的开发合同,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的名誉造成影响;课题组与政府的有关基金会签定的贷款开发合同,到期还不出,学校要承担还款义务。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存在着学术风险。科研成果作为学者和高校社会地位主要评价条件,由此导致学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演化成进行利益争夺的私器。这种不良状况发展到极致,就滋生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现象。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声誉、形象等都会损害。高校行政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对行政相对人或社会造成各种非法损害的可能性以及该损害后果对行政机关及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况。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举债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招生数量猛增,大众化教育比例不断上升,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背后也存在着风险和危机。这种风险和危机主要来自于大规模举债办学。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仅仅依靠财政拔款及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是必然的举措,然而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高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这一风险已经引起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规避。

三、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发展

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在高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苗头性和隐患性信息,并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收集到的关于高校风险的各方面信息、情报和资料,对某些风险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向有关方面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防止不利后果发生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对于高校风险管理来说,尤其需要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机制的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高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高校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

及时发现风险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对高校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高校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高校的警惕。高校风险预警包括风险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控。高校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和事件的表象进行监控,收集高校风险可能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高校风险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风险的预测和预报是指对通过监测活动而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风险预控是指针对引发高校风险的可能性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预案,以有效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或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2.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建立以高校党委为主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关注校园风险的前因后果为重点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系统、综合、动态地评估和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风险,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高校损失发生,或者通过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损失,避免风险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3.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秉持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很大局限性,具有片面、非协调、难持续的弊端,这是高校风险形成的思想根源。通过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防止或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把高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是要求在高校风险评估中要有“人”,即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就是要求在开展风险评估中以广大师生员工利益作为出发点,通过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来化解风险,同时广大师生员工也要以进行风险评估作为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前提,坚持统筹兼顾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在高校风险评估对策中要求从广大师生员工利益入手,维护高校公正公平,在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等涉及各方面利益群体改革时,要切实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各方的利益,建立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各种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高校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用软实力化解高校风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用和谐的视野,求同存异;用包容的心态,搁置分歧;用大学精神凝聚人,用师德塑造人、影响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认同,从根本上减少高校风险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清秀,熊 峰.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37-38.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2篇

2020年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导权,为加快推进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特制定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如下

一、完善意识形态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2次,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并向上级党委书面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2次。全年形成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4份,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1次,努力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向纵深。

各级党组织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民主生活会、纳入年度述职报告。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要坚守阵地底线,注重过程管理,管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工作,要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意识形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与部门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校园安全和谐,为学院党建和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2.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将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与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认真坚持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周四理论学习制度,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形式和效果“五落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各级有关会议精神,学习学院各项决策部署、规章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振奋精神,形成共识,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阵地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提升阵地建设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主管主办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扎实做好“课堂思政”。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要落实“一岗双责”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严禁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等言行。

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严格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组织师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精神,融入课堂、贯彻到学生头脑。通过开展领导推门听课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能力,规范思政课堂。

2.牢牢把握校园活动政治导向。“三风一训一歌”是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彰显办学特色。通过开展践行“三风一训一歌”活动,传播先进科学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提升学院公众形象,增强全院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原则,严格遵循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哲学社会学科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活动集中排查的通知”,由学院党委统一管理,宣传信息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审批,强化督查机制,严把场地、人员、内容等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各类社团管理制度,坚持社团成立和年检制度,对挂靠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加强活动监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强化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积极稳妥处置有不稳定苗头的社团,防止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或策划组织过程中泛政治化。

3.扎实抓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严格院报、院广播站、微博、微信、qq群、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管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黏着力。随着网络新技术新运用新平台的迅猛发展。坚持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重点,深入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努力实现我院整体传播力量的融合式发展。按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通知,由各系党(总)支部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到内紧外松时时防控,必要时采取措施追查、封堵来源与传播途径,控制有害信息的扩散,并及时做好师生的思想疏导工作。

三、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院精神,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与文化熏陶中,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内化成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

1.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和“四好”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原则,着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用力,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师生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大力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促使他们成长为“四有”好教师。开展争创“四好”学生活动,打造学院“靓丽名片”。

2.依托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意识形态工作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繁荣中国学术。充分发挥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墨子书院、墨子论坛、鲁班讲堂的等平台的作用,展示研究成果,追寻墨子、鲁班思想关于职业教育的文化根基。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指引着力培养具备道德素质高、职业技能好、就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把学习“学习强国”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让平台成为为师生精神加油、思想充电的重要途径。全院师生要利用好平台,随时随地扎实学习,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增长本领,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在抓落实中创佳绩。

四、认真做好关键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意识形态工作

2020年敏感节点多、重大活动多、风险挑战多,学院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在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上狠下功夫,坚决打赢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攻坚战。

1.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要树立底线思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从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高度,按照学院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认真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找准风险源头,绘制风险图谱。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三月中旬将完成对意识形态工作排查化解。

各党总支、各部门认真填写自查表,撰写自查报告,包括经验做法、整改措施和意见建议。对于出现的问题在解决时要突出抓好教育引导、管理约束和依法处理三个关键环节,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校纪校规等综合手段,加强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在转化工作中全院推广医学技术系党总支(目标引领-找寻例外-资源探索-叙事解构)四步工作法。加强对重点防范领域跟踪研判,掌握错误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对可能借重要时间节点或校园突发事件等滋事生事的舆情提前预判,防止孤立的个案发酵扩散,防止非意识形态事端演化为意识形态事件。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风险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83-04

一、风险及人生风险意识含义

风险指具有一定危险的可能性和由自然现象、自然灾害造成的客观危险[1]。伴随着人与环境的密切关联,风险日益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体现出高概率性、渗透性、侵害性、扩散性等特征。

人类生存总有一些风险伴随,因而“现在人们想必很有可能还会把风险概念扩展到人生;扩展到一系列问题上,如劳动力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离婚、疾病等方面的不可预测性”[2]。所谓人生风险,就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交往活动过程或结果中所面临的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从社会层面看,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生态风险等;从个体层面看,可分为人际风险、价值取向风险、道德风险、生命健康风险、情感风险、就业风险等;从造成风险的方式看,可分为自致性人生风险和非自致性人生风险。

人的一生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某种风险的不确定状态中,这加剧了人们对人生风险的深化认识与反思,并逐步建立起人生风险意识。人生风险意识就是指个体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危险的一种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二、对大学生开展人生风险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频发现象为人生风险意识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近年来,地震、海啸、雪灾、干旱、禽流感、疯牛病、核泄漏、矿难等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灾害、事故频繁发生,直接冲击和迅速蔓延至个体生命、生活、精神世界,造成巨大的毁灭和伤害。与此同时,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使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学业、交友、情感、财产、健康、社会实践、就业等领域凸显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诱因加剧。这些都为加强大学生人生风险意识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任务。

(二)开展人生风险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具有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愿望。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在风险频发的社会和人生领域,用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防范、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和灾害。

(三)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提供经验和方法准备

风险所造成的灾难总是与幸福相背离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生风险意识的超前性、主动性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预见风险和果断应对的能力。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积累一定的风险防范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能深化他们对人生曲折经历的认识和理解,为将来步入社会,正确面对和处置人生实际遭遇的困难和风险奠定基础。

(四)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视阈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解决现有的思想矛盾和已经发生的问题,而要尽可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挫折,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所要求的主动性、预防性”[3]。人生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人生风险意识教育作为全新的话题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正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领域内涵的丰富和拓展。

三、大学生中开展人生风险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关于风险及人生风险的意识淡薄

大部分学生通常将风险作为小概率事件而疏忽大意地对待,总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缺乏对风险危害事件的知觉、预测和防范意识。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阅历不足,对周围事物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态势估计不充分,对人生风险的发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虽然大学生价值观和判断力正处于趋向稳定时期,但对复杂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难以自发形成洞察、预防风险危害事件的正确观念,更谈不上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进行处置。

(二)大学生人生风险意识的教育比较缺失

长期以来,社会外部环境缺乏对公民大众进行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突发灾难事件的教育、防范与演练,这与发达国家建立日常宣传和全民教育、防范的机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高校也没有专门开设灾难和风险防范的课程,教师主要专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风险危害防范的系统分析和指导。家庭教育中,由于受文化知识和视野的局限,家长普遍关注学生的智育、特长培养,一切都寄希望于学校的教育和对未来成长的美好规划,普遍缺乏对人生领域风险危害的充分估计和考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对人生风险意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指导

人生风险意识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大德育”范畴内容。但学科研究长期关注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对实践领域急剧变化的问题与现象反映不敏捷、回应乏力、解释力度不够,没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对成才的渴求和对人生风险防范的科学指引。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人生风险意识教育所包含的人生风险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表现、传播、控制、化解、处置等问题,都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实践指导的科学理论和有效经验的借鉴。

四、加强大学生人生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把人生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三贴近”,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回应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植根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找到学科发展和指导现实的新的理论增长点。在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信息网络化的崭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把人生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学科视野,需要重点研究风险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根源、风险发生和运动的规律、外部环境风险的类型和影响、风险在人生领域的表现和影响、风险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利弊和学校与大学生个体如何应对风险的防范与处置,以及一系列操作范式的内容等。同时,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认真研究和积累开展人生风险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心理和传播规律等方面的经验,通过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强化大学生的人生风险意识,形成风险防范的辨析、洞察、实践能力,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渴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二)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开展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多样的教育形式。高校应当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经常性、持续性、广泛性、渗透性、潜隐性等特征寻求合适的载体、方式和途径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风险和人生风险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其一,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可以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形势政策》等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安排一定的课时或专题对大学生开展风险和人生风险意识方面的教育;其二,学校还可利用军训、运动会、实践活动等机会,开展灾难教育、风险教育、生存教育和一定的实践演练活动;一些有条件的院系和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讲座,编撰科普书籍或专著,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有关灾难、风险、事故、情感恋爱、流行疾病、生活安全、就业风险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人生领域有关风险的关注度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其三,学生个体和班级,可以自主设计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活动,参加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开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和校友举办讲座和座谈交流会,讨论人生和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危机、风险事件的处置,增强大学生的真实感力度,提高理性思维和实践处置能力。

(三)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客体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风险意识教育和日常组织、实施工作,都必须要建立在教师具有某领域的丰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建设,构建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在课程开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设计、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并有效带动受教育对象积极参与,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人生规划的责任,提高受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把教育和实践活动效果引向深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大学生知晓风险知识,了解风险规律,警惕风险危害,提高防范处置风险的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激化状态下,调动自我的全部信息参与,通过内化和外化过程,形成信念、意志和一定条件下的自我行动,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4篇

小学党支部书记

(2019年6月)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社会稳定。自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下达以来,我校支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导,狠抓落实,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平稳可控。支部严格落实上级各项要求,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和社会共识,为凌海市教育界营造了一方稳定的意识形态环境。现将上半年我校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  我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

上半年余积小学严格按照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扎扎实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意和社会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支部定期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判,通过研判认为,目前我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流是好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序开展,加强了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意识形态错误一票否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取得明显效果。

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来看。学校通过落实上级的相关文件,对相关任务进行了细致分解和任务分工,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上半年,支部召开意识形态工作部署会议3次,理论学习18次。

从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设情况来看,余积小学对校内的意识形态导向坚持团结奋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反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发展的硬道理证明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成长,打开教师心扉,激发全体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积极组织全体教师使用“学习强国”app、全体党员同志使用“辽宁智慧党建云平台”等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教育。

二、我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

1、按照上级要求,及时传达指示精神,加强动员部署。支部积极组织,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继续抓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活动。聚焦基层党员教育,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机体细胞是党员,根据我局实际情况,把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党员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学生方面,各班利用每天晨会开辟固定时间,认真组织学习上级各项思想政治文件及学生管理新理念新要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让意识形态方面学习教育活动遍地开花。

3、加强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全体党员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思想意识形态内容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4、 借助新媒体,宣传疏导,强化舆情引导能力

本学期,学校新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组织家长和教师关注,及时推送学校关于党建工作、德育教育、教学研究、安全教育、学生活动、心理健康等信息;其次严格、规范管理各班级微信群,随时指导班级舆情管理工作。

5、 重视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学习,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主动掌控话语权,结合各个节日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系列活动,由支部研究指导定方向、学生社团活动把控内容,各班策划方案并组织文艺展示、绘画、板报评比、文明礼仪展示等各项活动,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引导激励学生,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大事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6、支部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对学情进行了摸排,建立了问题学生信息库,详细掌握了性格孤僻学生、家庭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断做好帮扶、教育。

三、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综合意识形态总体形势,准确分析研判我校具体情况,主要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有:

1、网络舆情方面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主要表现:因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快捷、影响范围广、隐秘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微信群、QQ群等)极易带来安全隐患,具有蛊惑不明真相的同志、滋生网络安全、激化矛盾、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特别是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容易因为职称、工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支部一直重视教师的心理疏导,避免产生不良情绪。

2、阵地管理方面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主要表现:是新形势下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不够强。支部成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调动沟通、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够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也不到位,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还得不到充分发挥。

3、学校管理问题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主要表现:首先是一些个别教师对上级行政部门、学校在政策执行、把握上存在认识不足或偏见而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心理失衡,如果短期内积聚膨胀就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个人极端事件。我校个别同志在职称评聘、考勤制度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误区,因此支部和负责领导一直注重心理疏导,避免发生极端事件。其次是干群关系的矛盾问题,一些同志对于领导正常开展工作不能正确理解,容易激化矛盾,产生不和谐现象。

4、意识形态谈心谈话开展相对较少,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舆情等。

5、班子及成员对分管工作的意识形态领域抓落实还不够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6、对党员同志八小时之外监管不到位。

四、采取的防范措施

下一步,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在正面引导中筑牢思想防线,进而扩大全体教师的政治意识、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引导大家抵制各种错误行为,强化责任意识。

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

三是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先进单位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标杆作为参照物,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5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动力,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防范风险的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预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识,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措施,提升预判应对能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升师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打造安全、和谐、文明、绿美校园,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为省市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总体目标:

一是达到“三个提高”:即全面提高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全面提高学校重大风险隐患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

二是实现“四个到位”:学生教育管理到位;安全稳定风险和隐患排查处置到位;舆情监控和网络管控到位;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到位。

三是做到“八个严防”:即严防发生涉师涉生重大伤亡事件,严防发生网上网下有悖中央精神的言论炒作事件,严防发生由师生利益导致非正常聚众上访事件,严防发生暴力恐怖及重大治安案件,严防发生游行集会示威请愿事件,严防发生师生宗教团契及校园传教布道事件,严防发生在各敏感时间节点舆论炒作事件,严防发生敌对势力及宗教校园传播渗透事件

工作原则:立足于“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反应迅速、措施上积极稳妥、落实上不折不扣。要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的要求,把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发扬从严从实作风,确保各项措施落得实、落到位。要建立周报、月度、季度、年度调度通报机制,及时分析研究风险防范化解新情况,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完善防控措施,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确保万无一失。

二、风险领域范围

1.政治安全领域: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时间节点负面舆情,新疆三股势力向高校渗透,邪教组织及人员进校干扰破坏等。

2.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灵”,“杂音噪音”侵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校园网络舆情领域风险网上错误思潮传播、网络安全风险。

3.社会稳定领域:校园传教渗透,学生参加宗教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因民族习俗差异引发的学生矛盾纠纷滋事。

4.经济领域:高校隐形债务风险,建设项目工程欠款产生讨债聚集上访。

5.公共安全领域:重大传染病蔓延,食品安全事件,大型群体性活动安全事件,校车安全事故、大学生传销、校园网贷、校外住宿人身安全风险.

6.外部环境领域:赴海外进修讲师、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因公临时出镜经教育团组、出国(境)留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7.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新技术研发应用带来的伦理安全、生命安全风险、科学技术失泄密风险。

8.党的建设领域: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三、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

1.学校成立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风险化解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工作部暑要求,推动落实责任制,协商解决重大问题。

组 长:党委书记、校长

常务副组长:主管安全稳定的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

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

成 员:各处室、各教学教辅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落实领导小组部署安排,沟通协调日常工作,建立研判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主 任:党政办主任

副主任:各行政处室、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

各部门责任分工:

党政办负责全校重大风险形势研判,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指导开展应急处突演练;遇有重大风险事件时,牵头成立应急组织做好应急处置。安全工作处负责反邪教、校园日常管理、消防治安、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应急事件的风险防范等。组织部负责全校党建领域、中层干部队伍的风险防范。人事处负责教职工工作动态风险防范。工会负责师德师风方面风险防范。宣传部负责宗教、意识形态、校园舆情、对外宣传、统战工作、教工思想状况方面的风险防范。科研处负责讲学、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审核把关风险防范。学工部负责学生方面的风险防范。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课堂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领域的风险防范。实训中心负责校园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负责涉外、外籍教师、留学生管理的风险防范。后勤处负责学校食堂、住宿、食品、公共卫生领域的风险防范。其他单位负责本部门分管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

2.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重大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压实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排查风险隐患

1.定期研判维稳形势。学校党政办每周召开风险研判碰头会,除常规性工作外,就目前面临的风险防范形势进行研判,分析预测各类不稳定问题的发展走势及风险隐患,及时提出工作对策与建议。坚持每周报告制度。

2.突出排查重点问题。突出抓好六项重点问题的排查:

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可能危害校园政治稳定的活动苗头;

二是可能引发过激行为的重大矛盾纠纷;

三是学校周边交通、摊点摆放环境治理;

四是各类安全管理。校内的包括食堂、宿舍、公共卫生、实验室、消防设施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学术交流中心、实训中心、机房、图书馆等重点场所安全管理;师生重大群体集会活动;校外的包括校外住宿、实习实训、国内外进修考察学习等。

五是非法网贷校园贷,煽动破坏滋事活动和个别人的极端行为;

六是网络舆情的苗头和隐患。

3.及时做好调处化解工作。要着眼维稳大局,创新方法,在及时掌握预警性、动态性情况方面下功夫,把握主动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

1.严格校园日常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全面检查各类消防设施,更换消防设备,检修电器线路,疏通消防通道,加强各类人员扑救技能训练。

二是对重点部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如教学楼、逸夫楼、图书馆、机房、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监管,防止食物中毒。

四是加强门卫管理,强化对进出校园人员、车辆管控。

五是加强学校集体活动特别是外出实习实训活动的管理。

六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七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危化品的管理。

2.校园周边综合治理。主动联系协调辖区政府、办事处,国保、公安、城管、交警等部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三)严密防范渗透

1.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向校园渗透。要关注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针对校园活动情况,要加强学校内教学、学术交流、教研、科研工作的管理,防范利用上述活动实施传教。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学生的思想渗透。

2.强化反邪教工作。要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对校园的渗透。

(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结合学校实际,以防范处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意外情况为重点,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落实措施。对排查疏理出来的涉稳问题和重点人员,明确包办领导和分工责任,对确定的重点人、重点事,要掌握行踪,了解动态,掌握工作主动权。

3.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要在15分钟赶到现场,准确地判断事件性质,协调力量先期处置,并迅速上报,提供建议并全程参与。

(五)打击侵害校园的不法行为

1.摸清情况。严格学生宿舍管理,对可能危害校园安全的人员,包括临时进入学校人员要摸清情况,掌握动向,并制定防范措施,特别要防范别可疑人进入校园滋事。

2.提升自身防范能力。加强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防火、防盗、防范各类诈骗能力。加强校园保安力量,完善安全设施。全体教职工要学会自我保护,各单位要演练各类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情况,能快速反应,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处室、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安全重大风险防范工作极端重要性,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忧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系列安全教育,不断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责任和能力,营造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

2.落实主体责任。二级学院和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重大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检查、整改制度,开展演练活动。坚持领导带班、值班、重大事件报告请示制度,做好节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安全稳定工作,做好重点部位“三防”工作。建立风险防范工作台账、完善相关档案,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妥善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方案纸质版于4月4日报安全处监控室(行政楼XXX房间),电子版发到XXX)。

3.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将重大风险防范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思想懈怠、工作拖沓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批评通报。对工作不负责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严肃追责。

4.继续实行校领导带班、中层值班和安全处24小时制度,所有中层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通信畅通,指挥畅通。中层干部外出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沟通;高校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快、程度深,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浮出水面,对公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因素明显增多,整个社会的公共危机发生频率升高。高校由于自身一些特质,面临着较大的公共危机挑战。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成为人口十分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加之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载体,成为政府、社会、媒体的关注重点,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等教育自身处于改革关键阶段,高校面临的公共危机风险因素增多。近些年来,高校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增高,威胁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机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置,否则可能引发严重事端,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针对风险演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危机发生的危害性,可以进行风险疏导和风险改变,这个进程就是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最早在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提出,背景是风险社会的逐渐形成,风险沟通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风险沟通如何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对此做出探讨。

一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界定和含义

高校公共危机是指由高校内外的某种异常性因素所引发,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并快速传播的公共危机。高校公共危机会影响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带来破坏性后果,高校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决策并进行紧急回应。高校公共危机是突然发生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由于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高校公共危机又具有人员密集性、主体活跃性、社会敏感性等特征。从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因素来看,可分为外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和内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外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②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疫情;③社会问题,如政治事件、社会矛盾、利益纠葛、反动言论等都有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内部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①安全管理不到位引起公共危机,如火灾、食物中毒、医疗事故、设备爆炸、意外及故意伤害、诈骗盗窃等;②师生行为失范或失常引起公共危机,如行政领导、等行为,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学术腐败等,学生出现暴力冲突等;③行政管理不当引起公共危机,如因为领导层判断失当导致学校没能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改革方向或节奏出现偏差,专业设置盲目,人才使用不当等,致使学校失去持续的竞争力,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或未来发展受到影响。再如学校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改革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现象,导致师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甚至造成集会、游行等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公共危机管理,就是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观念的指引下,对高校的危机诱导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进而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危机进行应对和挽救,尽力降低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可能遭受的损害,保障高校能够安全运行、持久发展。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涉及校内外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多个受众群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包括高校管理机构、学生、教职员工、校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媒体、社区以及其他公众等。高校内部直接相关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包括校级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辅导员、保卫处、后勤管理机构、校医院、网络中心等。

二风险沟通理论的核心思想

风险专家经由媒介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的活动被视为风险沟通,其本质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流动。专家的风险预测与公众的风险感知之间存在差距,为了缩减这种差距,风险沟通被纳入风险研究中来。针对某一具体的风险事件,即便在风险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的条件下,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与专家的解释之间也可能出现系统性的差异。因此,需要了解公众的风险感知状况,识别出系统性的差异,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意识到系统性差异的存在,进行风险处置不仅要关注降低风险物理危害的技术因素,更要关注风险的社会因素。公共危机往往由专家的风险预测与公众的风险感知之间的差距所激发,这种差距多表现为公众的负面情绪。风险沟通相关理论认为,公众的负面情绪多出于他们对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对民主参与权利的要求,并不完全是由于无知和非理性的因素。因此,有效处理公众的情绪问题与准确科学地处理风险数据同样重要。要想有效处理公众的情绪问题,就要让公众以密切的合作伙伴身份参与到与他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风险决策之中,让公众觉得他们在风险决策中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增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降低公众负面情绪产生的可能性。风险沟通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平等、开放、公开地交流,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风险沟通的目标不只是降低公众的忧虑度,降低他们采取行动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兴趣、参与热情、思想、知情、理性的,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风险沟通在疏导风险和改变风险的进程中,通过风险的识别和公布,以及协商机制,避免风险冲突。这个进程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风险信息的提供与风险教育,使受众调整观念和改变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危机预警,以阻止风险的发生;然后是防范危机和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转移等工作,将风险信息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识,使原来不接受风险的人能够接受风险;帮助公众对风险议题形成正确的讨论和准确的结论,提前防范危机的不良后果,全面降低风险危害。

三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

风险沟通的四大支柱为:一是对风险的全面感知,二是风险沟通参与者建立信任关系,三是风险沟通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四是风险沟通的双向模式。这个分析框架反映了风险沟通的核心思想,在此框架下可以找出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1.全方位感知引发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全方位感知引发高校公共危机的风险,就是要关注风险信息能否在高校内外被及时准确地传递,以及风险信息传递造成的后果。与高校公共危机相关的风险信息主要有:校园安全的相关知识,危机事件的应对技巧和自救措施,校园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已造成的影响,校方是否对危机采取措施,效果如何;危机事件发展态势,受影响学生情况,校方危机应对措施;危机是否已消除,可能的后续影响,防止同类危机再次发生的措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要预测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辨别和评价影响风险信息传递的因素,并时刻关注沟通渠道的异常。当前出现的现象有学生并不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对安全信息的不够及时和全面;危机态势不明朗,存在非正式渠道的流言;校方未就危机态势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社会舆论负面批评;校方未就危机应对进行经验总结等。2.构建风险沟通的信任基础。高校要与公共危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才能实现高校与受众协同应对公共危机。信任是顺畅沟通的前提,要在人们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重要的是,信任关系是在日常的沟通中建立起来的,事件发生之后才想着去建立信任关系则为时已晚。高校要将建立并维护信任作为常规工作,高度关注影响信任关系的风险因素,杜绝可能破坏信任的风险事件发生。在危机管理的特殊时期,风险及公众对风险的认识随时都在变化,信息情况会对公众信任产生很大影响。信息要注意不过分保证和承诺,要明确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因为危机遭受了损失的群体,要增强其对风险救济制度的信任感。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其负面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形象修复显得十分必要。3.以建立伙伴关系的态度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所有参与者而言,其对风险的理解各不相同。对高校的管理体系而言,由于层级不同、分工不同,对风险的关注重点也不一样。最高领导层重点关注高校的总体风险,各职能部门关心与自己部门相关的风险,教职工则会关心影响自己切身利益的风险。由于不同参与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利益关系有差异,获取的信息有差别,他们对风险的感知就会有差异。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接纳所有参与者作为密切的合作伙伴,营造出平等和开放的沟通环境,使所有参与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危机管理。伙伴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将利益相关者培养为有兴趣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危机管理决策和实施会涉及较多专业知识,且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对专业技术支持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充分征询相关专家建议对形成科学决策十分重要,在执行中也要与专家密切配合,根据事件发生的态势对决策和执行方案做出调整。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必须是理性的,这种理性需要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这种素养主要涉及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正确理解信息产生和传输过程的能力。帮助公众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辨者,在风险沟通的过程中不传播对社会、对他人构成伤害的信息和言论。4.实行双向沟通模式。双向沟通模式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信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是双向沟通的前提。管理层观念、组织文化、员工素质等因素会对双向沟通模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领导层需要表现出倾听师生员工信息反馈的意愿,对基层传递上来的风险信息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安排专门时间来处理。学校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反映问题,师生员工才有动力向上级传递风险信息。双向沟通的实现还有赖于师生员工具备较强的发现风险的能力。实行双向沟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信息反馈回应制度。在信息反馈回应制度下,高校管理层要对收集上来的意见做出反馈和回应,对于不采纳的意见做好解释说明,形成关注公众意愿表达的习惯,给予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会,使师生员工更加理解学校的决策,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氛围。信息反馈回应制度能够把基层意见,特别是公众不满意的信息迅速输送给决策层,使决策层能及时采取纠正和调整措施。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回应制度,就容易挫伤公众表达意愿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甚至容易使公众产生对决策的习惯性抗拒。

四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机制的建构

前文分析了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风险沟通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风险沟通机制,阐述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危机教育。强化常规的危机管理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师生员工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科学、理性地应对危机。危机教育可以从培养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防范意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进行相关知识和应变处理能力的教育。危机教育需要纳入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以宣传和培训等方式加以实施,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并减轻将来危机产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害。高校的危机教育可以贯穿在课堂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学生事务管理等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危机教育的目标在于逐步深入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内容主要有人身财产安全(包括交通、饮食等方面)、自我防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形式上可以采取专家讲座、主题宣传活动、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方式。危机教育要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机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受教育者印象深刻,加深理解。如在开学、放假、实习、社会实践、学校施工期等风险因素显著增加的特殊时期,提前实施安全预警工作;校内外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及时通报,并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深入教育,深化学生的危机意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是高校危机教育的一线执行者,其作用不可替代。辅导员时刻要想到安全管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实施学生的危机教育。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者应具备专业的安全素质和技能,校园报警系统要及时引入新的技术支持,巡逻机制要执行到位,不留漏洞。学生骨干队伍是危机教育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学生骨干队伍是班团组织、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既是被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能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同学,将危机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点上。2.系统内风险沟通。系统内风险沟通有规范的程序可循。当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一线教职员工要第一时间报告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迅速了解基本情况后,对后续的处理工作做出选择和判断:如果危机的影响面只在部门范围内,则在部门内部处理,将处理过程和结果上报上级领导,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并准备好对内外部公众口径一致的公告;如危机有扩大化的发展趋势,要立即请示上级领导,并通报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宣传部门要做好向媒体和其他公众公布信息的准备,危机处理部门要迅速采取行动遏制危机,防止危机造成进一步破坏,并恢复正常的秩序。危机处理部门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缘由、发展态势、处置方式及成效等内容形成处理报告,以便明确和追究相关责任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若危机事件影响范围很广,超出高校掌控的范围,态势异常严重以致无法处置,就要由校级领导迅速上报给上级领导,争取上级的信任和支持,以加大救援和处置的力量,及时控制危机往更坏方向发展。风险沟通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层级、各个方面的行政部门,因此在部门之间要做好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沟通。信息横向沟通方面,做好横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主要包括各学院、学工部、教务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后勤部门、保卫处、校医院等。要增强责任感,克服各自为营的观念,各部门共同协作,协调资源,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纵向沟通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搜集到危机信息后,由专门的危机监督人员对危机信息的源头和真实性进行调查,筛选出真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这些分析内容有助于校领导层及时做出科学决策。校领导层将决策信息及时传递给下级部门,及时声明,就危机事件发展动态、造成的危害以及校方采取的有效措施加以详细说明。声明的目的是将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告知全体师生员工,使公众认可校方为了控制和消除危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杜绝不必要的猜忌,歪曲事实的流言也不攻自破。由于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对风险沟通的成效有重要影响,对信息来源负责人可以施行问责制,以此杜绝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同时也要广开言路,以及时获取关键信息。要特别注重与危机当事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明确客观地告诉家属所发生的事件,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认清家属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更容易获得家属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如果有师生在高校公共危机中受到财产损害或人身伤害,校方相关负责人应尽早出现在受害者及家属面前,主动承担责任,给予真切的关怀和慰问,第一时间解决实际困难。在仔细了解受害者情况的基础上,尽最大能力为其提供帮助。认真倾听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安排人员调查真相,尽量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并追究相关责任。3.舆情管理。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归集、监测、分析、控制与引导,为风险决策提供预警和参考,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高校要和媒体建立日常沟通渠道和良好关系,充分调动媒体的支持力量。如果能事先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媒体打交道就不会处于被动的境地,而是得到媒体的支持。在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要采取主动的姿态,主动向媒体发出邀约,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媒体向高校公共危机处置机构的预期方向信息,使外部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在真实性原则下,真诚坦率地面对大众,让媒体获得客观、及时的事件信息,以争取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要让正确信息通过正面渠道广泛传递出去,尽量杜绝不正确信息的传播,将不正常的传播途径阻断。实言相告才能避免和减少有关猜测性和歪曲性报道信息。如果想要隐瞒真相,只会造成更大的怀疑,高校就会陷入信任危机。高校公共危机的发生突然,发展态势和结果不可预见,这就要求宣传应急机制启动迅速,快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快速相关公告,对公众的信息需求快速做出反馈。危机事件的发展瞬息万变,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占据主动位置,控制事态发展,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扭转对高校不利的局势,争取事件出现转机。高校危机管理者为控制危机发展的态势,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需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渠道,掌控危机信息传播的引导方向。有的媒体为吸引公众注意可能会刺激性信息,导致事情陷入糟糕的境地,高校要特别注意防备这点,以免误导学生或社会公众,加剧信息受众的恐慌心理。高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后,可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对舆论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引导风险沟通主体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如果高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未能有效阻止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危机的危害性加重,对高校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损害,高校宣传部门应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加以处置。高校要以合作、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引导媒体选择报道内容,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受众群体,借助专业研究成果客观地把危机事件的一些关键点以及其中的风险都告知公众,搭建出信息框架,让受众做出自己的判断,帮助公众形成对公共危机的理性认识。高校应及时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来和媒体建立可持续的信任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人才多的优势,为媒体观点的舆论先导提供专业支持。危机发生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通过媒体主动对事件做出深度分析,引导受众理性讨论。

作者:谢奉君 马丹丹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庆国.论高校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创新管理——以党的十报告为指导[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吴月齐.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3]王东.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1(4)

[4]曲明,聂法良.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构及对策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项目风险管理;考试成绩;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教学改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94-03

0 引言

为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河北工业大学从工程管理专业2005级开始,在专业培养计划的第六学期中设置了《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大量的项目风险管理活动实例,系统分析项目风险的客观规律,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概念体系,掌握项目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过程管理的基本框架、科学方法和实用技术、工具。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对课程成绩分析的研究经历了从重要性认识到成绩的作用分析,再到成绩分类统计进而分析原因并将信息反馈给教学的过程。早在1999年孙剑米就提出对试卷及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可为教与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的观点。成绩分析既是教学评估的手段,又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建立对考试成绩分析的反馈利用机制,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陈国敏教授针对2004级至2009级《系统解剖学》的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了试卷的难度及区分度、男女生成绩的差异性、年级成绩之间的差异性。李素红等在分析理工科学生《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时,对学生分别按学院和生源进行了分类,然后根据考试知识点、重点和难度对不同学生的考试平均分、及格率以及各知识点的得分率进行了研究。与以上两个文献研究侧重于对试卷本身分析不同的是,王佳眉教授通过对比分析《大学物理》3个年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峰值成绩、成绩达标度及整体分布等成绩分布情况,提出了对于学风问题、教师和学校投入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在试卷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改进教学效果的途径。

1 考试成绩总体分析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授课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出题的思路主要是突出知识应用,重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及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试卷主要包括四个题型:单项选择题(10分),多项选择题(15分),简答题(50分)和综合计算题(25分)。

本次考试主要的考核点:项目风险的内涵;项目风险与项目特性的关系;风险特征;项目后果标度;风险效用;风险态度;忧虑价值;利率风险;风险管理规划依据;风险识别方法;风险登记册;决策树分析方法;AHP;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不确定风险决策的特点和方法;风险等级评价;风险处理技术;项目风险监控的步骤。参加本课程考试的学生有本一和本三两个类别,本一和本三试卷题型相同,本三试卷总体难度低于本一试卷,两种试卷试题不同。参加考试的学生情况见表1。考试成绩统计情况见表2。

就成绩总体情况来看,平均分接近60分,单选题得分率高,多选题和简答题得分率低,本一学生成绩标准差为12.61,本三学生成绩标准差为13.08,不及格率高,命题偏难。从试卷本身和考试情况来看,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考试成绩与试卷难度不符,组卷初衷是难度适中,统计结果显示难度偏高。二是从题型来看,单选题考查的都是基本知识点,得分较高;多选题、简答题得分低,总体显示侧重知识应用的题得分不高。估计原因可能有:(1)考前没划重点,学生对考核点的理解有偏差;(2)整套试题侧重知识的应用,偏重课堂听课的效果,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加强。

2 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1 学生类别与考试成绩

本次考试的成绩统计结果显示:本一学生平均得分和及格率都高于本三学生,各题得分率基本高于本三学生,只有综合计算题例外,原因在于本三试卷的综合计算题与课堂例题类似,本一试卷的综合计算题加大了难度。考试成绩总体情况说明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于本三学生。

2.2 性别与考试成绩

经计算,本一男女生成绩平均分分别为58.71、60.31;本三男女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为55.85、61.91。本一男女生的不及格率分别为42.11%和30.76%。本三男女生的不及格率分别为67.50%和38.10%。无论哪种类别学生,女生的平均分均高于男生,不及格率均低于男生。一般而言,大学女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课程学习上投入的时间高于男生,课堂听课情况好于男生。

2.3 出勤情况与考试成绩

学生出勤情况包括三种:缺勤、迟到和正常。统计结果显示:较多缺勤和迟到(2次或以上)学生的最高分为67。当然点名次数比较少,有些学生有可能因为很重要的事缺课却恰好被查出,但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真实情况。本一学生中有缺勤记录的学生平均分为53.88,无缺勤记录的学生平均分为60.24;本三学生中有缺勤记录的学生平均分为53.09,无缺勤记录的学生平均分为59.86;本一和本三有缺勤记录的学生成绩均低于总体平均分,缺勤学生的不及格率分别为55.56%、81.82%。这可能有两个原因:(1)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有关;(2)考试成绩与听课效果有关。

2.4 宿舍环境与考试成绩

同一宿舍的学生,一般有着相近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彼此对学习的态度也会互相影响。河北工业大学因为按大类专业招生,二年级下学期再分专业,而分班后宿舍不变,因此参加考试的学生住的比较分散。但统计结果也表明,有的宿舍不及格率达到80%,同时也有宿舍平均分在70分以上,分数最低的学生也考了60分,因此宿舍学风太差会影响所有的宿舍成员,而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也同样影响所有宿舍成员。

2.5 上课座位与考试成绩

经过成绩统计,发现河北工业大学经常坐前排学生的平均分高于经常坐后排学生的平均分。以本三为例,前者平均分为60.15,远远超过后者的平均分50.55。可见上课时所坐的位置对听课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前排距离老师比较近,视听都很清楚。另外,距离老师比较近注意力会相对更集中。相反,坐在后排很容易走神,行动比较自由,很容易说话或玩手机等。

3 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教学情况,设计了针对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个问题,包括了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对考试的看法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33份,分发给所有学习该课程并参与考试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对回收问卷统计后,结合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情况,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如下。

3.1 考核知识点是否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60.61%的学生认为考题难,仅有一个学生认为考题简单。多数认为考前未划重点对自己影响大,61.36%认为复习的没有考,20.45%的学生感觉不适应题型,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好多题会做,但答错了。83.33%都认为考前划重点比较好,有53.79%的学生认为划重点可以促进学习,支持划重点的学生里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划重点仅为了方便考试,而不是为了真正学到知识。

3.2 学生的学习重点

由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对考查基本概念的题得分率都比较高,而对于知识的扩展与运用方面的题型得分相对较差。显示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是机械地记忆,欠缺理解或者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许很大程度上只是想单纯的应付考试,没有想过要扎实地掌握重点知识和基本方法。

3.3 学生的学习态度

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试成绩。调查结果显示有14.39%的学生上课喜欢坐后排,但是认为坐后排更有利于学习的只有4.55%。51.02%的学生坐在后排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心里舒服或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竟有44.70%的学生认为上课时自由出入教室、随意接电话等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只有45.45%的学生上课会做笔记,48.48%的学生只是在老师强调会考的情况下才会记下来,还有一小部分人上课什么都不带,也根本不做笔记。

3.4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多数课程知识不感兴趣,因此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14.39%的学生很不支持老师要求出勤,15.91%的学生会缺勤或迟到。理由多种多样: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实际中用不着:有学生认为只有土木技术类课程才是重要课程;还有部分同学只有在教师讲实际项目经历时才能聚精会神。非常有趣的是,这些学生也认为项目风险管理对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4 结论

通过对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下问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结合。针对以上问题,课程改进的思路是:(1)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学四类课程构成,这是专业特色,许多课程知识对于就业也许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长期的影响。非土木工程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说得明白,讲的透彻,只有学生感知到了,才能产生兴趣。(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自学能力培养。教师端正“教”的态度是学生端正“学”的态度的前提,对自己和学生严格要求,本着教有所成的原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加课下阅读推荐量,并明确考前不划重点的闭卷考试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认识本课程。及时批改课下作业,通过充分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的相互学习与探讨中,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3)突出知识点和考核重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列出每章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发放教学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加强师生互动沟通,结合课程知识体系,调整和优化授课内容,将知识模块化。(4)逐步实现完全的案例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从问题提出的方式、解决的过程到结论的形成与讨论深化,将知识融入到其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开放性问题,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思考和自我求解。

参考文献

[1]孙剑米.谈考试成绩分析[J].统计教育,1999,(6):29-30.

[2]刘战芳.高校应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5):79-80.

[3]陈国敏,肖新莉,李月英.留学生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939-942.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8篇

1.教材分析

“氯气”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是“运用化学方法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这个宏大主题的第一节课,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开局之篇。因此,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此之前,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就化学研究的“分类方法”“计量方法”“实验方法”和“模型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系统化的学习,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学科方法的基础。本节内容从“自然资源的化学利用”的角度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化学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树立了化学学科承担社会责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形象。此外,由于氯气具有很强的毒性,这涉及到如何避开氯气的毒性而开发更加安全、有效和稳定的消毒剂产品等问题,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风险意识以及根据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的方法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教学设计围绕探究氯气的性质、利用氯气的性质、规避氯气的毒性风险而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消毒剂产品这样一条线索来展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认识氯气制备、物理性质、毒性和强氧化性;认识氯气和水及碱溶液反应的本质;了解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探究次氯酸盐的漂白、杀菌作用。

过程与方法:了解氯气作为自来水消毒剂以及环境消毒剂的风险;通过探究体验化工专家规避氯气毒性以及次氯酸不稳定性的风险而开发出安全、稳定和高效的氯系消毒剂产品的过程,增强对物质应用的科学风险的意识和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树立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体会化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科学济世的意识和情怀。通过开发有效、安全的氯系消毒剂产品的探索过程,树立物质应用的科学风险意识,认识到科学方法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规避风险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经验。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强氧化性概念的形成;安全有效的氯系消毒剂开发的决策过程。

难点:氯气的强氧化性概念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

模块一:氯气的制备

环节1: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非洲埃博拉病毒疫区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疫区的环境消毒采用了何种消毒剂?该消毒剂如何制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利用发现法引入含氯消毒剂。

环节2:聚焦氯气,制备氯气。该含氯消毒剂由氯气作为原料制备,因此,必须先制备出氯气。教师播放氯碱工业视频,展示实验室所制备的氯气样品,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教师讲解氯气的毒性。

模块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1:由表及里,形成概念。教师演示氯气分别与铁丝、铜丝、氢气反应。提问:这些反应表现了氯气怎样的化学性质?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氯元素化合价和电子得失的分析,建立“氧化性”概念。

环节2:聚焦氯水,探究成分。教师将20mL水注入装满氯气的矿泉水瓶子中,盖紧,震荡。提问:氯气水溶性如何?氯气的水溶液具有怎样的颜色?如何解释?引导学生得出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的结论。

环节3:深度探究,促成发现。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一般能够杀菌消毒且同时具有漂白性。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干燥的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比较。提问:氯水中的漂白性成分是什么?在观察氯水光照产生氧气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发现氯水中漂白性物质为次氯酸。

模块三:开发安全、稳定和高效的氯系消毒剂

环节1:关注应用,聚焦风险。教师提问:既然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由漂白性推理得到),能够杀菌,那么能否用氯水作为疫区环境的消毒剂?是否存在什么风险?播放视频:某市自来水厂氯气泄漏事故,消防队处理泄漏氯气的现场。提问:消防员用碱液或石灰乳处理氯气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氯水挥发出有毒的氯气,而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因此,氯水不能作为环境消毒剂)。

环节2:积极尝试,探究创新。教师提问并引导探究:次氯酸钠能否杀菌消毒?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漂白性代替杀菌性进行实验)

环节3:深度探究,促成发现。讨论:对次氯酸盐和氯水两种消毒剂进行对比,分别从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便于储运)进行风险比较,做出决策:次氯酸钠能否作为环境消毒剂使用?

环节4:展示应用,体现价值。观看视频:非洲埃博拉疫区中国医疗志愿队的卓越工作电视片。中国志愿者在诸多国家撤退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非洲埃博拉疫区,帮助非洲人民战胜埃博拉疫情,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展示在非洲疫区所使用的消毒措施(环境消毒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体现化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

环节5:风险评估,学会决策。教师提问:次氯酸盐是否具有绝对的安全性?播放视频:某家庭主妇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混用而引起中毒的新闻报道。总结讲述:物质的运用,不可能有绝对的零风险。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采取正确的行动方式,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此外,人们对物质运用风险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比如,氯气曾经被认为是很好的自来水消毒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氯气消毒会产生一些有机氯化物,对人体健康不利。目前国际上逐步使用更加安全的二氧化氯取代氯气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因此,揭示潜在的风险,需要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因此,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模块四:知识线索整理

通过对本节课堂叙事的回顾,将叙事的情节整合为知识线索(如何用氯气作为原料制备安全高效的氯系消毒剂),建构完整的意义链。

三、教学反思

1.构建课堂知识叙事结构

知识叙事结构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全局性因素。良好的知识叙事结构在推动知识意义的建构和促进认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本教学设计从非洲埃博拉病毒的疫情消毒需要出发,引出氯系消毒剂的制备探索,最终以中国医疗志愿人员采用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帮助非洲疫区战胜疫情的情节作为收尾。该知识叙事的设计试图将氯气制备、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目标融汇到“科学造福人类”和“中国的全球意识”等时代主题中,赋予知识学习以现实意义。

2.科技风险和决策能力教育

当今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决策面临着多重风险的挑战;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给人类社会在环境、健康和生命财产等多方面的风险。因此,在中学进行科技风险教育和科学决策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教学设计以安全高效的消毒剂制备为线索,通过信息收集、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进行学习,按照风险认知、风险研究、风险决策和风险反思的线索,体会化学物质应用的风险,培养科技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从科技风险教育的角度践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9篇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20分钟),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变压力为动力,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突出其实用性价值,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二、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0篇

2020年,学院党委根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按照新修订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2020年XX省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护全校师生身心健康,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确保学校成为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阵地。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经验总结

(一)强化引导教育,推动意识形态学习常态化。2020年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中重点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学习内容,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抓好全体干部党员教师集中学习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鉴别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师生党员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通过课程、讲座、主题班会、各种学校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巩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好网络核心媒体,牢牢把握校园活动政治导向。严格学校官网、广播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管理,将“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平台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提高网络舆情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对学校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典型成果进行系列策划和集中报道。建立重点报道机制,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加大学校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舆论氛围的营造,加强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舆论引导。

(三)加强排查监管,建立反恐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严抓校园疫情防控,确保学校安全平稳运行,同时强化风险研判,围绕可能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科学分析、提前预判、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抓实主要工作。制定《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反恐防暴应急预案》,以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建立校内学生安全稳定信息网,及时获得影响和可能影响校园安定、团结工作的有关情况、信息,由保卫处上报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妥善处理;加强对校园网、贴吧等网络阵地以及校园内喷涂张贴内容的管理,严防有害政治信息在校内传播,确保学生思想稳定。主动回应师生关切,及时化解各类矛盾。

(四)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根据思政工作队伍配备标准,通过公开招聘、校内转岗、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思政工作队伍选配工作。利用思政课堂积极推进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重点抓好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学生的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借助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及时推送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信息宣传疏导,强化思想教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推进部署,制度落实、落细不够;二是意识形态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薄弱;三是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御意识形态问题的主要风险问责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校干部职工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定期研究部署系统党建、宣传、反腐倡廉、干部教育及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浓厚工作氛围,凝聚工作合力。要把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队伍。在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各类培训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大对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的监督考核力度,以压力带动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加强宣传力度,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建立完善宣传机制,统筹推进全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牢牢把握领头作用,贯通上下联系,高效整合新闻资源,提升宣传效率。监看及时、管理到位,进一步严格信息审核机制,严格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巡控制度,确保校内网上网下信息安全、阵地安全。通过安全稳定信息网、意见箱等多渠道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对立观点和偏激意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深度辅导,通过校园宣传栏、主题党日、班会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四)努力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抓好理念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随时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动态,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风向标,动态调整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学习,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防止热点问题引发师生争议和矛盾,一般风险炒作升级为政治风险。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新常态 金融职业道德 道德风险 金融从业人员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金融新常态指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金融业整体增长速度逐步回归正常;二是金融结构调整日趋频繁,开始进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期;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日趋多样化,金融脱媒、去实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四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步入快速通道,金融干预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五是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发展重要分支,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引擎。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人为因素在金融风险诱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金融新常态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从业时能否遵守有关金融准则、是否善于规避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顾忌他人利益等,进而影响、决定金融风险或危机是否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快速得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金融行业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更是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成为当前金融运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金融职业道德有两种培育方式,即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期间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思想塑造期,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将职业道德教育托付给金融机构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着重考察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性越来越强,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金融职业道德,毕业走上金融工作岗位后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概念和行为准则模糊,极易成为金融风险的爆发点。因此应该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

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蔡庆丰等(2009)提出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及对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做“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侯定凯和李明(2009)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片面重视学生经济利益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如何做人的教育,财经类高校应该将伦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操守素养同时提高。梁琪(2009)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1]。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2]。连英祺(2011)提出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会被放大。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3]。

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上往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或者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不是只有师范、法学和医学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才需要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紧密相连的金融专业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忽视这一点,片面重视对学生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认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影响不大,职业道德教育只是枯燥理论的灌输,而且教学资源有限,金融职业道德应该由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作加以培育才能得见成效,于是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省去职业道德教育部分[4]。

2.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本科院校也不可缺少,因为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成为金融从业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目前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有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类似课程,而本科院校一般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者都只具有一些和金融职业道德稍微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公共课,往往是一个年级同时上课,不分专业,从而造成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这些公共课涉及的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太少、太肤浅,而且偏重理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5]。

3.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脱节

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三字经式说教、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案例教学、缺少具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等。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高校金融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跟上实际金融发展步伐,更不要说原本就落后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说教,相关案例短缺且陈旧不加以更新,同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将实际金融业务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和书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度和接受力无法提高。

三、金融新常态下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需求。风险性是金融新常态下的典型特征之一,既有系统性风险,又有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无法消除,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加以分散,道德风险是典型的非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损害不可测。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金融新常态下应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其次,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业需求。金融行业是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引人注目,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求非常高。如果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那么将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如此培养出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十足的“经济人”,忽视自己应有的“道德人”角色,虽然专业上过硬,但道德水平低下,能力越强的人犯的错越大,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四、构建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的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路

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高校期间是培养金融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期间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规范从业后的自我行为,有助于适应金融新常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创新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1)针对不同阶段学历教育进行针对性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本专科阶段主要以行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投放和收回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毕业后在金融机构工作的要做到吸收存款不欺诈,发放贷款不盲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毕业后在企业投融资部门工作的要做到不盲目、不骗贷,合理规划投融资需求。研究生阶段主要以意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和制度研发时的道德意识性教育,降低主观因素对金融产品和制度开发的影响。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市场需求,风险控制制度要实际、有效、可操作,不能存在人为欺骗因素,更要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金融产品或制度缺陷。

(2)侧重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贯穿其中,引发学生对案例多方面地分析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金融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以金融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项目为导向,同时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学生是主角,老师起引导作用,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现实金融市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知[6]。

(3)聘请拥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兼职讲授。

高校金融专业应该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聘请金融机构的优秀员工作为校外兼职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及职业操守教育[7]。聘请来的校外专业人士凭借其丰富的实际金融工作经验,将金融职业道德融于实际金融工作中,便于赢得学生好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度。

(4)将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中。

相比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而言,在所有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足够职业道德内容,用渗透、熏陶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更可取[8]。高校金融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依赖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公共课,应该让所有金融专业课老师担负起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任务,在金融专业课中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并从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金融职业道德境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专业人才。

2.丰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1)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信用,信用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包含诚信,诚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目前高校中借故旷课、考试作弊、剽窃论文、材料造假等诚信危机事件较严重,如果在校期间这些诚信缺失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从业后将会演变成职业操守问题[9]。而金融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诚信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如积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在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比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诚信意识,将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相关法律教育。

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会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律,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对少部分人来说,道德教育作用甚微,需要用法律强制约束其行为。因此如果要使金融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教育[10]。金融类从业人员经常与钱打交道,面临的诱惑较大,如果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主动以法律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经得住金钱和诱惑的考验。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还有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高风险行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果人存在道德风险,那么委托人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11]。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设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类似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风险定义、分类及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树立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薄弱。高校在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炒股大赛、银行技能大赛、保险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抗打击能力、心理调整能力等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琪.浅析金融危机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10):4-7.

[2]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3]连英祺.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浅析[J].金融经济,2011(8):106-108.

[4]方建珍,杜伟岸.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9(8):5-8.

[5]何森林.高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75-76.

[6]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7(11):59-60.

[7]陈伟滨.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90-92.

[8]郑晓丽.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6-190.

[9]王启亮,李六杏.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1):61-63.

[10]蔡庆丰,朱默涵,尹皎.从次贷危机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J].金融教学研究,2009(5):71-73.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风险意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89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健康风险日益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群体也被裹挟其中。健康风险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态,以及因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重大疾病发病率、抑郁发生率、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风险状况不容乐观。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作为直接利益方的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辅助功能,强化学生自身对健康风险的规避意识势在必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社会教育最小的单位细胞,应该在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1大学生健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媒体报道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2012年,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疾病问题。而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另外,在每年数万因为疾病不得不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断学业的人数正在急剧增长,使大学生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发展到对生命的威胁和使家庭陷入重大困境的严重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大学生健康风险问题的关注和有效预防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

111对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依赖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及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用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用上了平板电脑和kindle,上网载体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上网更加便捷,也使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调查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频率超过两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5个小时,且实际上网时间比原计划时间长;超过80%的大学生因上网时间太长而忘记了原来的计划;超过90%的大学生有过熬夜上网和上课上网的经历。[1]对126名国内大学生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 697%,轻度网络依赖占235%,严重网瘾占5%。[2]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网络中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健康风险。

112运动不足、不当减肥的健康隐患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6年的一项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1/3。大学生活中的学习压力并不能算大,而且大部分大学有自己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们有较为充足的运动时间,却普遍缺乏运动兴趣,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电子产品中,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成了大多数大学生的消遣娱乐方式。运动量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肥胖。很多同学为了控制体重,而选择减少食物摄入、吃减肥药等极端方法,更加损害了健康。

113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的健康威胁

童萍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158%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郑天生等人对温州市大W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3%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这些调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3]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日常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经占419%。长期的作息和饮食问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响,是健康风险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态不健康带来的健康威胁

121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 838%,最低为383%。[4]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对人际波动的能力,当遭受拒绝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循环,造成健康风险。

122自我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或过度自负都会引起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潜力,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当对自己有认知偏差的人遭受学习上的挫折,或恋爱上的失败时,往往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是过度地责备自己,或是自负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做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压力大

由于当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吃过苦,当走出家门初见社会时,自己在家中独得恩宠的地位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压力骤然增加,当压力过度无处释放时,会表现出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焦虑、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形成较大的健康风险。

2因大学生健康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

21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患病大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展开了研究。王聪(2009)对290名曾经或目前患有较严重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45人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家庭自费,占845%,只有45人部分诊疗费用由医疗商业保险金或父母单位的医疗保险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认为,孩子正处于青壮年,不需要任何规避风险的方式,有的家庭对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风险来临之时,只能自己承担,如果自己无法承担,则要靠亲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网络类似于“轻松筹”的众筹平台,但是这个网络平台的性质到现在仍有争议,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身患重症的人无法受益,而这种方式的抗风险性是很低的,也间接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22不良心态导致的无度花销

2016年,网络上爆出的“裸贷”一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高校的女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而抵押肉体,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周转”堵上贷款的空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逼迫参与裸贷的大学生,以肉抵债,以惨痛的代价,为自己的欲望埋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学之后,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在面临健康风险时,家庭成为大学生征询意见较为靠后的考虑选项,同时家庭也认为,自己上交了学费,学校不单单有义务进行教育,而且有义务保证学生远离健康风险,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指导,任其在大学中自由地发展。

32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因为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家庭成员无法对大学生近期的困惑进行有意义的指导,通常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问题上。而且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于表达的性格,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迫切需要指导的有关情感、性方面的问题往往羞于开口,使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效力减弱

子女考上大学,年龄基本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给予生活费,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尝试在家庭中所不允许的新鲜事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因素,家庭中长辈的成员的学历,大都不超过大学,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对家庭中长辈的意见有较大的反抗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家庭对大学生抗风险意识的教育效力。

4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深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培养的内容

健康风险教育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身体、物质上的关心,更应该向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心理层面加以培养。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的配合,而不是认为自己付学费供大学生,就是把老师当作保姆,把学校当作托儿所。

42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导向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诚的指导,引导子女向自己诉说他们的实际需求,用客观冷静的角度给予指导,在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

43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技巧

首先从家庭与大学生子女的思想上看,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一方命令另一方的倾向,作为成年人的双方应该向朋友一样交谈,家庭中的长辈应该试着学习新的思想,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尽可能地包容、引导大学生子女。从家庭与子女的沟通形式上看,家长们要尽量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可以主动向子女求教,如微信、微博等,通过大学生子女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风险状况,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44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完善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机制

媒体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应该提醒家长,自觉地承担监护人的责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提高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良好局面。由于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作为最有力、最具时效性的教育方之一,应该主动承担大学生健康风险的教育。老师可以通过班级中的学生骨干,暗中密切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一旦觉察到学生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可以上罄鲜加以确认,由老师及时与家长采取沟通,合力采取措施。学校还可以为家长设立一个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建立起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更多关于健康风险教育的经验,总结更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19(5):31-35.

[2]程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及需求情况调查[J].社会观察,2013,370(7):54-55.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3篇

摘要:通过分析小学生体育活动存在的安全问题,旨在建立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防范理论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安全系统的含义,并探讨了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人-机-环境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提出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的风险防范理论体系。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健康体育成为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小学体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小学体育活动一直没有摆脱的安全问题的考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频频发生在全国各地区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见表1),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还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原因复杂、后果严重的特点。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来自行为、心理、环境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加上诱发因素的作用,事件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活动项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学校特殊体育活动(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险活动(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体育活动伤害(sports injury)的预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体育活动环境与设备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责任(responsibility)认定(John Ginnever,2001)。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具体探讨的问题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体育教师胜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体育活动环境的监督(supervision)、体育活动设施的维护(maintenance)、医疗条件的保证(medical insurance)、传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实证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与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领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对一年内1260起学校伤害事故进行了分析,其中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背景、原因与特征,建立了伤害事故的模式,创建了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学,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

国外关于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实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化的角度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如对学校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评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对体育活动的各类环境设施确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对各项安全指标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级评估,目的是为管理者更新与维护体育活动设施提供依据[2]。另外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对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来自体育活动人员和环境的风险种类,具体分析了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晓燕,2000;杨刚,王丹,2001)、预防分析(霍炎,2003;吴国正,2004);学校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伤害专题研究(舒华200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要求(傅兰英,2000);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杨亚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风险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但是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体现出突发性、偶然性、破环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现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经无法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从本质、发展规律中得到正确认识。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研究需要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借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为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1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risk)的伤害。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4]。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的表现由于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空间布局不同而有所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同。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和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是失败的,所以,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就是指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地讲就是学生、教师的生命、身体不受危害,体育活动环境和体育器械、设备避免破环(damage)和损失(loss),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到来自外环境因素的骚扰和威胁,同时避免遇到危险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体育活动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对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环境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钱学森(1988)认为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活动环境共同组成的,在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考察安全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认识安全系统要素,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而从事故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指导我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但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是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5]。

依据上述理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形成 “人一机一环境事故系统”(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统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器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环境――不良的活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与体育活动环境、器械设备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3.2.1 人的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两个方面。

3.2.1.1 行为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点,离散性是指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分散于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和计划,但当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小学生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行为的观念较弱、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体育活动过程中行为风险因素重点体现在教师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将教学计划合理化,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过关、对学生照顾不周、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适应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3.2.1.2 心理风险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证安全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引起认识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7]。

叶龙(2005)将事故发生前的人的心理状态总结为侥幸心理、冒险行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状态。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见表2)。

3.2.2 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器械(equipment)、设施(facilities)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风险、安装风险和使用风险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对随身佩戴物的检查。

3.2.3 环境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单个性(uniqueness)特点,单个性是指学生每天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风险多少和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活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险活动场地(adventure playground)、传统项目活动场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运动场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场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户外、自然环境活动场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8]。

3.2.4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时,将发生事故与伤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人流和物流两条轨迹交叉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体育活动当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单一的因素,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关键因素,也有推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

3.2.5 管理因素对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管理失误能够影响和改变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的至少一个环节。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而且管理实际上对每一个事故链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够加以控制,甚至通过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体育活动中的管理疏忽体现在没有严格遵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规则;对教师、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缺乏;教师、学生的安全训练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不够;体育活动环境维护失效;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失误多种多样,这些因素会加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破坏,如安全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足,淡化安全意识;对环境管理的失效会加重校内人员和外环境人员对环境和设施的破环;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经常造成正在从事不同活动学生的相互影响,极容易引发事故;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使体育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由此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体育活动当中一直无法避免的猝死现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10]。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体育活动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吸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特点以及解决方法的途径,提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活动中外显和潜在风险进行界定、分类和特征描述,对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形成的复合效应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4.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

4.1.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分析,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1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受到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专业素质和风险认知、风险洞察力的影响。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决策(risk-based decision)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制度性的工作,风险识别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对象、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风险,而要分析体育活动作为完整主体所具有的全部风险。

4.1.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来源及类别

风险的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深入、全面地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分类。按风险的来源我们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行为风险、组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教学经验风险、心理风险和自我管理风险;学生自身的风险包括体能风险、健康风险、伤病风险和心理风险;校方的风险主要是管理经验风险和决策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

4.1.3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大体上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汇总和分类。在第二阶段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项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为主,确定量表的初步内容;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验证理论假设,确定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结构。

4.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

4.2.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含义及内容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每项风险单个发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几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但当大量的小概率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时,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风险评估就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1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分析,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那个环节上发生;第二,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会造成恶劣影响,如学生猝死事件;第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四,风险可控性分析,风险原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服务的。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课前周到细致的检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

4.2.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风险评估调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风险评估调查表》是在确定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让体育教师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级评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4.3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转移(transfer the risks)、风险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风险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活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13]。

4.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回避风险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严格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客观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的方法种类很多,对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险,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学校可以为体育教育相关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很难划分责任界限,轻者兴师动众、赔礼道歉,重者对簿公堂,无论结果如何,对双方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打击。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3.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见表3)。

4.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承担风险,它是一种由活动组织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像器械丢失现象,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担风险;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消耗,也应该由学校承担风险。

5 小结

5.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强体育活动安全与风险的理论研究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5.2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表现出全程性、整体性特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

5.3 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形成“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机为事故直接因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设备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缺失对人、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策略。借鉴风险管理技术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龙哲,宋存义. 安全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鹏程,陈宝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张景林.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4-8.

[10]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

[11]范明志,陈锡尧. 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 体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杨亚琴,邱菀华.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8.

[13]汪忠,黄瑞华.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张进福,郑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 2001,(1):15-21.

[19]李晓燕. 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3):98-104.

[20]韩振勇. 校园伤害事故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3):26-29.

[21]杨刚,王丹等. 对学校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的探析与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 2001,20(4):120-121.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常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步入了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营造了有利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高校是国家创新创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然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经验少,创业教育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缺失便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而且,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事实上明显弱于重点高校和一些普通院校,加上自身资金、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尤为薄弱。民办大学生创业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能力不足,这给创业增加了诸多困难与风险,甚至造成创业者或企业面对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处境。因此,做好民办高校创业法律教育,使创业学生了解国家创业政策,熟悉法律知识,增强创业法律意识,对实现依法创业意义重大。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忽略或者轻视了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关创业的法律知识空缺或很少涉及,尤其是多半非法学专业学生创业法律常识贫乏。知识的缺乏成为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阻碍。所以,民办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这是创业成功的重要抓手。

(一)有助于丰富创业基础知识

大学生创业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如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税收政策等。成功的创业者应具有充足的专业基础知识,突出的社交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办法。这些有的源于课本,但更多的是平时的积累。法律是大学生创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知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创业者,才能提高其创业的成功度。

(二)有助于提升创业法律意识

大学生通过学习创业法律基础知识,熟知与掌握创业法律法规与政策,具备较好的法律能力,在创业过程中,运用法律思维方法参与创业活动,将对创业法律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创业法律意识。这种法律意识能够较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三)有助于管控创业法律风险

创业是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法治社会里,法律风险可能出现在学生创业的任何时期,如:合同风险、劳动关系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及税收风险等。因此,有效的创业法律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高效掌控创业风险。

(四)有助于最终实现依法创业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时刻受到法律规则的调整、指引、约束和保护。大学生创业实则也是一个法律行为,自然会享有法律权利并承担法律义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势必遇到诸多法律问题,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在准备创业时通过创业法律教育掌握相关创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在进入市场时知法、用法,实现依法创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现状与问题

因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较晚,创业教育起步也晚,导致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经验底蕴还不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至今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在“创业法律教育”方面,很多民办高校不重视创业法律教育,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业法律课程或内容。少数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民办高校,其课程体系也并不完备,创业法律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开展,或者已开的创业法律教育课是以教师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创业活动来说,无疑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创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创业法律知识不足

大学生创业者对法律及国家政策的熟知度和操作性较弱,不会充分有效利用国家在税收、融资、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外,大学生在创业期间因法律知识缺乏,运用法律知识维权的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者在经营企业过程中遇到与相关方当事人的矛盾或纠纷时,不善于协商调解或利用法律处理争议,以维护其正当权益。

(二)创业法律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创业法律意识贫乏,致使其创业常“走弯路”,创业成功率较低。创业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薄弱,遇到棘手问题,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避免创业风险。当前民办院校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多体现在项目的申报、审批,计划书的制作等环节上,忽视了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学生创业前缺乏必须的法律意识和规避法律风险的应急方案。

(三)创业法律课程缺乏

我国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仍在探索时期,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指标体系,更没有将创业法律基础课纳入该体系。通常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课中,涉及创业教育的一些内容。这两门课往往开设时间短(一般仅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通常每两周才上一次课),很少涉及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纵然高校开设有公共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是专门针对学生创业开设的,所学内容与创业缺少关联性。甚至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系统法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少有老师专门或串讲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或案例。学期临近结束,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突击复习,疲于应付。这些导致创业法律教育缺乏,于是在普及创业者的法律知识,增强创业者的法律意识,提升创业者的法律素养,锻炼创业者的法律能力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创业法律教育师资不足

高校创业法律教学要求讲课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硕的创业实践经历。然而,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庞杂,多由高校行政人员或学生管理人员兼任,法律知识不精,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有效完成创业法律知识的系统讲授,不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难以充分理解、运用法律和指导学生养成法律思维,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三、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建议

创业法律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各民办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通过开设创业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升创业综合素养,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降低创业风险,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一)加快完善创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各高校应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熟悉相关法律事务和企业创业运作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学校应广泛招募由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校友和企业法律顾问组成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教师主要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导师重点介绍创业运作、规制和救济等方面,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创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或创业团队,有学校或导师联络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或开展网络实训及模拟企业管理,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开设创业法律基础课

随着我国立法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创业的大力支持,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会越来越多,大学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法律法规,因此,可结合创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通常包括商事组织法、商事主体行为及其规制法、解决商事争议的法律等。

1.商事组织法。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是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依据《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按照出资人的责任承担形式的不同,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种: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这三部法律对企业的成立条件、程序、出资人责任形式、资金要求、风险程度、企业的经营管等方面规定了不同的内容。这需要创业者对企业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便于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

2.商事主体行为及其规制法。企业创办后都需要依法与其他商事主体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对商事主体行为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国家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知识产权法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主要涉及民法、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商标权法、专利法等。在此《合同法》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每一次交易几乎都通过合同来完成,故大学生创业者应熟悉合同的要约与承诺,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等,借助合同控制风险,确保企业规范经营,规避法律责任,保障自身权益。

3.解决商事纠纷的法律。在创办和经营企业过程中,往往会与经销商、消费者等各种利益主体产生争议或纠纷,熟悉不同的法律救济途径,可以使大学生创业者在订立合同之初或纠纷发生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这主要涉及《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此外,在劳资双方发生劳动争议时,则需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以解决。可见,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开设创业法律教育课很有必要,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而言,了解和熟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势在必行。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

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与提升法律意识,使创业大学生能够做到知法、守法,遵守市场交易规则,尊重交易习惯。民办高校通过创业法律基础课传授学生创业法律知识,通过开展创业法律校园宣传、开展创业法治讲座与知识竞赛等形式推进创业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法律,信仰法律,具有创业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处处依法办事,运用合法手段经营企业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健康体育成为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小学体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小学体育活动一直没有摆脱的安全问题的考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频频发生在全国各地区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见表1),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还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原因复杂、后果严重的特点。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来自行为、心理、环境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加上诱发因素的作用,事件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活动项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学校特殊体育活动(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险活动(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体育活动伤害(sports injury)的预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体育活动环境与设备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责任(responsibility)认定(John Ginnever,2001)。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具体探讨的问题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体育教师胜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体育活动环境的监督(supervision)、体育活动设施的维护(maintenance)、医疗条件的保证(medical insurance)、传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实证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与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领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对一年内1260起学校伤害事故进行了分析,其中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背景、原因与特征,建立了伤害事故的模式,创建了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学,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

国外关于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实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化的角度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如对学校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评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对体育活动的各类环境设施确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对各项安全指标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级评估,目的是为管理者更新与维护体育活动设施提供依据[2]。另外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对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来自体育活动人员和环境的风险种类,具体分析了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晓燕,2000;杨刚,,2001)、预防分析(霍炎,2003;吴国正,2004);学校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伤害专题研究(舒华200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要求(傅兰英,2000);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杨亚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风险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但是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体现出突发性、偶然性、破环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现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经无法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从本质、发展规律中得到正确认识。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研究需要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借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为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1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risk)的伤害。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4]。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的表现由于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空间布局不同而有所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同。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和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是失败的,所以,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就是指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地讲就是学生、教师的生命、身体不受危害,体育活动环境和体育器械、设备避免破环(damage)和损失(loss),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到来自外环境因素的骚扰和威胁,同时避免遇到危险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体育活动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对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环境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钱学森(1988)认为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活动环境共同组成的,在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考察安全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认识安全系统要素,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而从事故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指导我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但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是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5]。

依据上述理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形成 “人一机一环境事故系统”(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统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器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环境――不良的活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与体育活动环境、器械设备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3.2.1 人的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两个方面。

3.2.1.1 行为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点,离散性是指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分散于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和计划,但当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小学生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行为的观念较弱、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体育活动过程中行为风险因素重点体现在教师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将教学计划合理化,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过关、对学生照顾不周、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适应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3.2.1.2 心理风险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证安全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引起认识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7]。

叶龙(2005)将事故发生前的人的心理状态总结为侥幸心理、冒险行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状态。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见表2)。

3.2.2 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器械(equipment)、设施(facilities)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风险、安装风险和使用风险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对随身佩戴物的检查。

3.2.3 环境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单个性(uniqueness)特点,单个性是指学生每天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风险多少和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活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险活动场地(adventure playground)、传统项目活动场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运动场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场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户外、自然环境活动场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8]。

3.2.4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时,将发生事故与伤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人流和物流两条轨迹交叉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体育活动当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单一的因素,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关键因素,也有推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

3.2.5 管理因素对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管理失误能够影响和改变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的至少一个环节。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而且管理实际上对每一个事故链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够加以控制,甚至通过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体育活动中的管理疏忽体现在没有严格遵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规则;对教师、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缺乏;教师、学生的安全训练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不够;体育活动环境维护失效;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失误多种多样,这些因素会加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破坏,如安全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足,淡化安全意识;对环境管理的失效会加重校内人员和外环境人员对环境和设施的破环;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经常造成正在从事不同活动学生的相互影响,极容易引发事故;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使体育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由此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体育活动当中一直无法避免的猝死现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10]。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体育活动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吸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特点以及解决方法的途径,提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活动中外显和潜在风险进行界定、分类和特征描述,对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形成的复合效应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4.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

4.1.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分析,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1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受到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专业素质和风险认知、风险洞察力的影响。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决策(risk-based decision)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制度性的工作,风险识别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对象、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风险,而要分析体育活动作为完整主体所具有的全部风险。

4.1.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来源及类别

风险的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深入、全面地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分类。按风险的来源我们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行为风险、组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教学经验风险、心理风险和自我管理风险;学生自身的风险包括体能风险、健康风险、伤病风险和心理风险;校方的风险主要是管理经验风险和决策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

4.1.3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大体上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汇总和分类。在第二阶段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项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为主,确定量表的初步内容;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验证理论假设,确定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结构。

4.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

4.2.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含义及内容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每项风险单个发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几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但当大量的小概率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时,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风险评估就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1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分析,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那个环节上发生;第二,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会造成恶劣影响,如学生猝死事件;第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四,风险可控性分析,风险原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服务的。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课前周到细致的检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

4.2.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风险评估调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风险评估调查表》是在确定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让体育教师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级评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4.3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转移(transfer the risks)、风险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风险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活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13]。

4.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回避风险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严格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客观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的方法种类很多,对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险,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学校可以为体育教育相关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很难划分责任界限,轻者兴师动众、赔礼道歉,重者对簿公堂,无论结果如何,对双方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打击。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3.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见表3)。

4.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承担风险,它是一种由活动组织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像器械丢失现象,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担风险;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消耗,也应该由学校承担风险。

5 小结

5.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强体育活动安全与风险的理论研究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5.2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表现出全程性、整体性特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

5.3 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形成“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机为事故直接因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设备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缺失对人、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策略。借鉴风险管理技术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龙哲,宋存义. 安全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鹏程,陈宝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张景林.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4-8.

[10]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

[11]范明志,陈锡尧. 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 体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杨亚琴,邱菀华.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8.

[13]汪忠,黄瑞华.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张进福,郑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 2001,(1):15-21.

[19]李晓燕. 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3):98-104.

[20]韩振勇. 校园伤害事故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3):26-29.

[21]杨刚,等. 对学校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的探析与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 2001,2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