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篇

一、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己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而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

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s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檄、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檄,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骄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己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任务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培养其阅读古籍的能力。作为师范院校,还应考虑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而,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多属随文释义,多为语境义,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一方而,要尽可能联系中学己学知识;另一方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教学,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对字词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语境义,因此对通假字、古今字不作严格区分。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而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

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

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己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

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

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而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

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己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起来。

例如:中学课本对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的解释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古汉语教材未选辛弃疾的这首词。但是在讲授古汉语的词类知识时,我们可以提出疑问,即古代汉语教材为什么没有涉及取的这类用法?这就关系到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更涉及汉语语法史的相关内容。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而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而语写成的文言,而这种文言中取是没有时态助词用法的。时态助词在汉语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补充汉语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建立语言发展的观点,既深化学生的认识,也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对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了然于胸。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也要求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体系而无视中学文言文实际。据柳士镇先生统计,以2003年人教社中学课本为例,课内外合计,中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文总数约在250篇(首)以上。中学这么多的古诗文学习内容,理应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很好的铺垫。

因而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对中学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学生己经掌握哪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将大大有助于古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将来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2篇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已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面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6]7。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懿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7]11。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面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过秦论》“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等等。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已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6]624。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面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69-04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也是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类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改革质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课是为师范教育类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早在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就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项规定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但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来说,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对要低一些,这和学生的基础、课程类型、课时数,教学方法等有所差异有关。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本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为学习中文专业其他学科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并借此来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历时久远,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实用价值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普遍不重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大量压缩课时,这一现象给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使从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诸多困惑。为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通过各种方式对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尽管古代汉语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明确。在我们调查的所有问卷中,只有18%的学生喜欢古代汉语,有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古代汉语。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职院的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自然也就不端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学生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现象。

据调查分析,之所以出现大量学生不愿意学习该课程,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中最枯燥、艰涩难懂的一门课程。因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为古代的语言,特别是上古时代的语言更难懂,即使学习作品也是以古代的文字、词汇、语法等为基础的,再加上有的教材是繁体版,语言时代的差异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困难,一谈到学习古代汉语就觉得难学、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排斥。另一方面,学校对师范教育古代汉语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受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而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从实用性的角度就被大多数高等学校忽略,似乎古代汉语在就业中根本派不上用场,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古代汉语并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将来他们从事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很少用到古代汉语,用中学接触到的那些古文知识就足够了。其实不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将加大基础教育语文知识的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要受到重视,如果当代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古代汉语,将来很难胜任中小学的语文基础教育工作,对基础教育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们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也令人担忧,学校对此课程的课时安排逐年缩减,基本上不能够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中文专业中最难教也最难学的一门课程,课时量又少,根本无法达到本课程教学计划的目的。据分析,一方面是近年来打着就业旗号的各种考证现象的升温,使得学生为了就业而参加各种考试,学校也为此提供各种考证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开设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使得学生真正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时间大大减少,更不用说学生自学专业知识了,很少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买一些跟古代汉语有关的书籍,来拓展古代汉语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学校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弱。

(三)缺少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

我们对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进行了调查,大部分院校所选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相同。教材内容多而复杂,专科阶段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接受这些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又有一定的限制,再加上较少的授课时数,远远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目前使用教材的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不喜欢。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跟我们选取使用的教材有关。目前使用的教材,包罗万象,知识内容广而博,但难度大,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脱节,所以不太受高职院校学生青睐,教师使用起来也费劲,这也是导致大量学生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四)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单一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繁多,理解难度大,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法,知识内容讲完就了事,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正如钱毅所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1\]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动手能力强,我们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同时,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缺乏直观性、丰富性,有些教师,只是运用现代语言表述,很难直观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运用不太熟练,往往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不停板书,讲得沉沉欲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也极为不利。

我们对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转变,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是高职师范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往往因缺乏实践能力而被拒之门外,并且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使得高职院校师范生面临就业的严峻压力,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古汉语学习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学不好也无所谓的态度。更为严峻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该课程有偏见,认为古代汉语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既与现代生活脱轨,又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于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增加了许多所谓的实践技能课,大量压缩汉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教学时数被大幅度削减,远远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来古代汉语的专业性就很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这门汉语学科自身又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让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为改变目前高职师范教育古代汉语的这种教学现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探索。

三、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从高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目的及目前教学现状出发,并参考兄弟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与古代汉语相关的选修课。从我校近三年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削减来看,古代汉语的教学陷入巨大困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大量削减课时上做文章,其实这样未必有效。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谈何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对此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对待教学课程设置,如果确实需要削减,为其他课程让时间,可以变相增加一些选修课程的时数,例如可以围绕本课程知识,适当增加一些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对于教材,最好要精心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改革,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选取什么样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徐小兵指出,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高职古代汉语教材,师专古代汉语教材也很少,很多高职高专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所选教材均是通用教材。\[2\]针对高职师范教育的教材更是欠缺,多数选用传统的师范本科院校教材,而且选定一本教材连用数年,作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知识得不到更新,不能了解本专业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视野不够开阔,应对教师和学生都不利。因此,我们应大胆尝试从教材上下功夫,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并非都要面面俱到,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正准备着手解决这一重要课题。

再次,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并进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我们应该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他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高职古代汉语课程内容,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压缩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补充一些新颖且紧跟时展需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时捕捉语言学界的最新信息。这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近两年在教学中也一直在尝试,学生反响较好。

最后,积极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也在飞速传播,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科技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张志梅在师范专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就提出,古代汉语教学应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深入浅出”式、“身体力行”式、“手舞足蹈”式等,此类形式,张志梅称之为“佐料”法。古代汉语就像待烹的山珍野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表现形式则是“佐料”,“佐料”用得好,“山珍野味”才显得美妙。\[3\]古代汉语教学手段多样,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我们让学生更换角色,承担文选课部分篇目的讲读实践训练,一个班分为几个组,每个组承担不同的篇目,集体备课,分组训练。这样让学生当教师实践训练,一方面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提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以及结合地域文化寻找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古汉语知识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兴趣,又扩充了知识,实践能力也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从古代汉语教学目的与内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查了高职语言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学生感觉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枯燥乏味,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等。为了摆脱目前所面临的教学困境,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特点及近年来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深刻体会,尝试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进行以上改革探索,重新审视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代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钱毅.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 古文背诵 发扬传统 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汉语教学是文史方向的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如何发挥古代汉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和研究能力,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

1体现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古代汉语是现今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出版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大体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而在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则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而言之,从两位《古代汉语》编纂者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汉语研究的深化和教材的编写都对古代汉语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文言文掌握并能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古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学生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得对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理性知识,从而培养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当代大学生将来从事语言研究及其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意义”引发的“情境性教学模式”,“协作与会话”引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意义与经验”引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与反省”引发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难度与深度,这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心耐心教育,更需要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了解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

研究表明,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古代汉语的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接受知识,一种是活学活用提问题。而面对古代汉语这门比较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就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都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尝试构建以问题为起点,以过程与方法为轴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勤抓古文背诵,增加文化修养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文学和基本理论知识两大部分。只有既重视文选教学,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文学支持理论,理论总结文学,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阅读古书的能力,并且熟能成诵,做好古代文学作品的积累,在平时生活中多体会、多运用,才能真正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另外,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以古代文学史为拓展。构成了大致的古代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以古代汉语为基础联系到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再进一步的延伸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并以中国文论为辅助深化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并接触相关理论,形成独立见解。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英语学习,对网络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古代汉语学习还要不要在语文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大学教授和语文教学专家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汉语对学生的文化积淀、思想修养和表达情趣乃至写作水平,都有很大影响。

4弘扬传统文化,傲立文化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入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代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另外,在文化产业竞争激烈的当代,承袭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的古代汉语课程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代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主要表现为诗歌、辞赋、散文等艺术形式,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呈现绚丽的图景。因此,随着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发展,中国古典文学在文化创意人的创意制作下,与广告、动漫、影视等结合,使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让人们领略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并为市场带来了高附加值产品,创造出更高的财富价值。

5激发文化动力,彰显中国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具有其独特性和特有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精神”,也可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导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学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加强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远离大众文化的不足层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时期对大学生来说讲求的是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毕业之后也许很多人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在这个时候,自强不息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生活的规律并不惧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作为建设社会的重要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也是未来社会的指向标,倘若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社会也必将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2)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的社会根基,是大陆型、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而影响中国最大的儒家也实行忠恕之道。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大学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不受商业经济利益化的影响,以达到至善的程度,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只有重伦理,倡道德才能让大学生不只是在意自己的利益而更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这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不以利益为纽带的人际关系才更加纯洁和坚固,才能以德服人,这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在商业社会中形成相互谦让宽容的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发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新定位和回归,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出版社,1999.

[3] 全,宋乃庆.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与数学经验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5篇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major course and an instrument as well for the Chines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the phenomena such as poor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fear of the difficulty and dislike of studying are very common. The problems that lead to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er, the social reality,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aims, the only way is to unfold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and present the necessary solutions.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问题;简论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teaching;problems;brief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09-02

0引言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是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工具课,一直受到各开课部门的重视。但是有人认为古代汉语教学从上世纪末以来,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观点是否公允,作为古代汉语教学者不做辩解。但是提出这种观点至少说明近一二十年来的古代汉语教学起色不大,个别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甚至陷入了窘境。作为主干基础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教学面临这种境况,不得不引起每一位古代汉语教师的深思。结合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古代汉语教学经历,发现目前古代汉语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有学生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现实方面的问题。要真正改变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揭示导致这种局面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地予以诊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学生古代汉语基础下滑,心存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学习心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势必影响到古代汉语教学。

1.1 高校扩大招生数量以来,各类高校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传统学科基础的掌握在整体上明显不如扩招以前的整体水平。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招生人数比扩招前翻了几番。我们假定中学教学质量不变,只看扩招,通过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扩招是把原本录取不上的学生录取上了。比如原来每门课平均分达到80分才能达到录取分数线,现在可能降低到50分,这样势必造成大学入学的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下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过去宽泛了,对外界的了解也比过去多了,但是这却分散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十分密切的传统课程的学习影响最大。这造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性薄弱、甚至缺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极端生疏。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都给古代汉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2 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心存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所开设的课程中最难学、最枯燥乏味的一门课。古代汉语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它所涉及的字、词、句、语音、语法、修辞与现代汉语差距很大,所以古代汉语学起来枯燥乏味,读起来诘屈聱牙,有时感觉是在读天书。即使经过刻苦学习,古代汉语综合素养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大幅度提高。这样,很多学生必然产生畏难情绪。

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配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翻译参考书越来越多,学生贪图简单,只读译文,不读经典原文,导致学生接触古代经典原文的机会越来越少,文言文感悟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学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二是古人行文简略,省略较多,有时失之过简,造成文意的跳跃,甚至脱节,理解起来不连贯,要真正读懂古代经典原文,必须反复推敲上下文,费时费力;三是古代汉语距今年代久远,其语言所传递的社会生活、文化信息与今天差异太大,要读懂古代文献,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天文、地理、历法、礼仪、习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阅读古文往往茫然不知所云,这势必挫伤阅读的兴趣。学生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这给古代汉语教学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1.3 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是阅读古代文献、了解一些古代词语、句式的用法,培养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才,学习古代汉语还可以帮助提高理解、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医学等学科的必备利器,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古代汉语在时间上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很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不上,以为只要以后不接触古籍,就没有必要学习古代汉语。

另外,要学好古代汉语,要求学习者必须静下心来,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字一句细心地、慢慢地品味、咀嚼。而目前社会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倾向普遍,古代汉语又不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但是这些效果的取得需要循序渐进、长期积累才能凑效,这也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消学习古代汉语的想法。

2一些古代汉语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存在问题

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其专业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综合素养也是参差不齐,部分古代汉语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2.1 一些教师本身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方面有欠缺古代汉语是一门具有复杂知识体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知识繁多、内容复杂。要讲好古代汉语,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有较强的语言方面的综合素养,对古代字、词、句、语音、语法、修辞的特点、古今差异以及发展演变规律必须烂熟于心。其次要真正讲好古代语言,必须把古代语言放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否则很多问题只能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都达不到。因此古代汉语教师在有较强的语言素养的基础上,还必须熟悉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礼仪、习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背景。除了具备上述两方面素养,古代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名优秀教师具备的一般素养,这也就是有的古代汉语教学者所说的古代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对古代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激发学生试讲的能力。笔者认为除上述素质以外,古代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古代汉语教师,才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增强古代汉语课堂的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同时具备上述综合素养,谈何容易,没有多年的刻苦磨砺是不能达到的。一些古代汉语教师缺乏这种综合素养,课堂上就不能左右逢源,古今贯通,举一反三,讲授内容枯燥乏味,这必然影响到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死板单一有些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敷衍应付,在教学中不能主动地去探索教学方法,不能主观能动地驾驭教材、主宰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上课照本宣科、做教材的传声筒,知识对号入座,一个萝卜一个坑,条条框框地罗列知识。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死记硬背,没有余暇去思维想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也变成了教材的附庸,学得枯燥乏味。

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教师缺乏教学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外,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知识素养有缺陷也会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还有两方面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有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研究的倾向。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属于雕虫小技,不屑于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从2000年以来,古代汉语方面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但是教研方面的成果不多,尤其是高质量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研成果非常匮乏,甚至有些古代汉语教师基本不进行教学研究。有些古代汉语教师自身专业素养非常深厚,但是不进行教学研究,没有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成功地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二是古代汉语教师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古代汉语教师无视这些变化,仍然坚持单一陈旧、越来越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的局面是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2.3 只讲不练习或缺少练习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压缩专业课时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感觉到学时不够,教学内容讲不完,于是就剥夺学生练习的机会,采用多讲少练甚至基本不练的教学方式,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违背了教学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如果只讲不练,学生疲于接收知识,没有吸收、消化的机会,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学习疲劳,挫伤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自然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

目前,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上世纪60年代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常用词属于通论内容,其实质是文选、通论两结合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也基本沿袭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编写体例,没有多少实质性创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王力先生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思想对古代汉语教学确实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笔者也没有挑战王力先生所确立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权威性的意图。然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经过这么多年没有多大调整,这本身就说明其中存在问题。上世纪60年代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与目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似乎没有因为这些差异而调整教学内容。文选与通论相结合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其宗旨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应该随着教学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对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内部调整。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目前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加之目前大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较上世纪60年代有明显的下滑,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该做些什么样的调整,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面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普遍下滑,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必须把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成功的教学范例。正是因为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影响到了古代汉语教学效果。

总之,导致目前古代汉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问题引起的,我们首先必须正确地揭示、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古代汉语教学才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另撰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5.

[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 萌芽时期(1952—1960)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以来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课程没有教纲、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而定。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使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大纲》也成为了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此后语文教学论文,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1959—1960年期间,古代汉语讲义印制及相关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面世杂志网。1959年,朱星先生主编的《古汉语概论》出版,由于内容复杂繁多,教材并没有推广出去。但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60年,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出版,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是古代汉语新、旧教学观念的一次转变。总体来说,虽然这两部教材存在许多缺陷语文教学论文,但它们开创了古代汉语教材的先河,为后来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发展时期(1961—1965)

60年代初,北京大学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时期,有了统一的教材,即王力版的《古代汉语》出版。

1961年,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小组以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制定一部统一的古代汉语教科书。1964年,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这本书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完全分离,互不相关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个部分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王力先生创设的“三结合”教学体系对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教材的出版成为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那一时期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的新水平。同时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以后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直至今日,王力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教材。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使用。并且,国内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按照王力先生创立的“三结合”教学体系来进行的。

这一时期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提问方式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停滞时期(1966—70年代末)

文革时期,古代汉语初具规模的教学体系遭到破坏,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进入停滞时期。

四、成熟时期(80年代—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学科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又逐渐恢复。80—90年代末语文教学论文,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增多。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问题越来越全面。教材建设、教学理论探讨、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构成了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如: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创立之初到90年代,据粗略统计古代汉语教材有40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王力本和郭锡良本采用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许嘉璐本采用通论、文选、教学参考合编型;张世禄本采用文选、通论结合型。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其中文选的选材范围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向前推至商周,向后延至明清。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在理论探讨方面,认为教学对象与五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相互区别开来。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研制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对现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逐渐减少。因为教学对象在入学之前相比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另一方面,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古代汉语的分支学科的细分化也使古代汉语的知识范围有所减少。

总之,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杂志网。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古代汉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语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等。

五、完善时期(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依旧沿着王力的研究思路发展,但却是在不断系统化,趋于完善。

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难点的分析;强调学生对古代汉语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并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活动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安排上,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语文教学论文,做到课时减少而教学效果不降低。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文选”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精读部分为课堂教学部分,泛读部分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部分。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学期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也大大提高了古代汉语教材的知识新颖性和先进性。许多高校也逐步组织课题组编纂古代汉语丛书,古代汉语教材更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古代汉语的教学课堂。教学手段上实现了革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堂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趋于完善。我们的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未来的古代汉语是要向交叉性、边缘性方向发展。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为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2]李玉洁.改革古代汉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研究与实践,1995.

[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4]李彦.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余霞.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5.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深入浅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22-01

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因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而感到自豪,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是我国人民的瑰宝,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古典文化的沿袭以及传承,各大高校开设的古汉语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我国古典文献。为了减少古汉语学习过中的枯燥和烦闷,古汉语的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深入”和“浅出”。

一、高校古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设立课程的意义

1.古汉语具有丰富的学习体系

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很多,因此古汉语的学习内容也十分丰富,整体体系可分为:语法、词汇、修辞、音韵、文字、古书注解以及训诂等内容[1]。这些丰富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古典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探讨,使其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2.古汉语学习是进行古籍整理的需要

要想更好的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合格古文素养的工作者队伍,所以开展古汉语的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人们对古籍的研究并不是十分的充分,为了更好的开展古籍的整理工作,更优质的继承我国众多的优秀古典文化,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古汉语的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3.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目前人们使用的汉语是对古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很多词汇是对古汉语的继承,有些词汇是根据古汉语演变过来的,可以讲,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现代汉语的掌握和学习。在对当今方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很多的方言源于古汉语,现今很多的方言可以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文集中查找到。在《红楼梦》中,曾有一句话,“下流的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还打起老婆来了。”这里的挺尸不是指直挺挺躺着的尸体,而是“睡觉”意思[2]。在现今社会中,很多人们对“挺尸”的理解也是直挺挺的尸体,而在四川人中,“挺尸”就是睡觉,是他们的方言之一。在其他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现今方言的踪迹,所以说,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二、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深入”

1.在古汉语教学中“深入”的体现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深入是指要使教学的工作深入到古汉语体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对古汉语有着全面的了解,能够勾画出古汉语的基本框架和面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古汉语的正确知识体系,通过和现代语言比较研究,更好的分析古汉语的文言知识。

2.古汉语的教学要掌握比较教学

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语法都是从古汉语体系中发展出来的,很多词汇是直接从古汉语传承过来的,所以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现代使用词汇和古汉语的比较。例如在先秦汉语中,“是”这个字是被运用为代词,没有进行判断的意思,而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表示为判断,是一种肯定的语气。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对古汉语的语言和现在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字词理解,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获得良好的成绩。

3.需要构建丰满的知识结构

古汉语的教学需要讲究循序渐进,要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步骤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讲,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先从古汉语的文字入手,因为我国的文字多为表意,每个汉字的字形结构都与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古汉语教学工作中的第一步。

在掌握文字后,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古汉语词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已学文字的本意为基础,掌握词汇的引申方式,争取对古汉语的词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掌握,方便学生对古文的阅读。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古汉语的音韵以及语法知识,解除学生学习古汉语的障碍,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三、教师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浅出”

1.古汉语的教学要“浅出”

整体来讲,古汉语的学习过程相对其他的课程来讲要更为枯燥和晦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生产低沉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浅出”,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讲授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传授其他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举一些让学生容易明白的例子,教学氛围更为趣味化,讲授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2.教师运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

前文说过,古汉语的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为枯燥,所以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使用现在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学习的趣味。新媒体可以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很多器物名称的文字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字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兴媒体对这些文字进行趣味化的处理,找出文字相对应的器物图片,将文字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这些器物名称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3.注重教W例子的通俗性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例句一些通俗浅显的例子对古汉语的知识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请”有两种用法,请对方做什么事情和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事情[3]。可以看出,第一种意思是现在人们使用的意思,第二中的意思主要用于古汉语中,这样的用法较为有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着深刻的记忆,可以加深学习效果。

结论: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深入的体系构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汉语学习基础,同时要对学生学习古汉语有着逐渐深入的计划,让学生先从文字的基础掌握开始,逐渐学习古汉语的其他知识。同时,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减少学习的枯燥感可以进行“浅出”,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用通俗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古汉语的掌握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亮.试论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3:81-84.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教材建设

一、古代汉语课程的形成和教学定位

我国是一个文献积累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中华悠久辉煌的文明创造,依靠历代文献得以记载和保存。历代文人学者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熟读经典。因此,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一直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传统语文学在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方法。如:通过学生阅读记诵,逐步熟悉古代文章,感知古代语言;通过塾师疏通文字、辨章析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文言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古文的水平。这种教育方式使学习古代文献典籍成为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最终才会具备阅读古籍、撰写文言文的能力。今天看来,这种传统语文教育方式,虽然也有效地培养了一代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甚至名家大师,但是其缺陷则是十分明显的。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这种长期沿袭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与传统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中文学科是最早建立的学科门类之一。以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为使命的中文学科,研究传习古代文献典籍和语言文字是其基本任务,因此,古籍原典研读和古代文字、音韵、训诂类课程自然是中文学科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书阅读能力对中文学科师生来说也是他们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现代大学建立的初期,传统语文教育方式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那些从小就接受过传统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阅读古籍原典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公立大学、私立和教会大学进行了接管和改造。20世纪50年代初,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教育革命”。中文学科进一步划分出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在少数院校设置)等专业,统一制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由于在新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压缩,古代典籍专书研读和传统语文学类课程(文字、音韵、训诂)减少甚至停开,与以往相比,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接触的古文也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设立一门古代汉语这样的课程,以担负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尝试,各高校对古代汉语课程逐步形成共识:古代汉语课程应定位为“工具课”,“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应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这是5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成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有一些调整,但总体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三门语言类基础课程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期间,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高校的中文学科没有经历这样的调整,其课程设置未有大的改变,自然也就没有开设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古书阅读的能力,一般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古代汉语语感的培养、古代语言规律的认知和古代文史知识的掌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多种统编和高校自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大体上反映了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定位和认识。1961年教育部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由北京大学王力先生主持编纂了《古代汉语》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经验为基础,注意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集中了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工作,修订和审定过程中还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保证了教材的编纂水平和质量,是同类教材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这部教材1962年初出版,1980年进行了修订,至今还是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首选的教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建构了文选、常用词与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对高校古汉语课程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几十年来,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虽然也有所改进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总体看来,以文选、常用词与古代汉语通论为基本格局的体系则没有大的改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做法,如:有的高校采取以通论讲授为主、以文选教学为辅的安排;有的高校只讲授古汉语通论,不讲授文选或将文选作为学生自修内容。

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课程虽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明确的,但是这门课在提升学生古书阅读能力方面似乎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的变化,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2)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阅读习惯变化迅速,网络阅读、电子文本流行,学生获取知识趋向浅表化、碎片化,对阅读古代文献缺乏兴趣,对古代典籍十分陌生。(3)学生学习目的的变化,全国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有606所(统计至2013年),这些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或综合类、师范类等不同类型,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多元化。(4)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整体地位相对下降,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多数并不是兴趣所致,而是不得已的选择。(5)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语言类课程境况更是不佳,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和学生学习侧重于文学类课程,语言学课程教学课时压缩,学生学习意愿下降,教学难度加大。

面对上述情况,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显得难以适应。具体说来,这种不适应有两点较为突出:(1)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对象的不适应。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都是以通论为主,着重讲授古代语言文化知识,辅之以文选串讲。这样的安排对已具备良好古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效果或许较好,但对较少接触古文、又没有意愿在古代文选上下功夫的多数学生而言,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虽然多数学生通过课程可以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但由于接触古文有限,缺乏足够阅读实践,使这些知识难以有效转化成阅读古书的能力。(2)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不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古代汉语课程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往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提高,关键是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课后研读文选更是加深课堂内容理解,逐渐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下降,这个环节的学多落空,使得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难以真正实现。这样的分析或许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有些教师不一定认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古书能力普遍下降,古代汉语教学对提高他们的古书阅读能力收效甚微,则是不争的事实。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环节出现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教材的影响。(1)由于教材的编纂与教学目标的偏离,如有些《古代汉语》教材,就是以介绍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的“通论”为主的,使教师在教学安排时与实现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2)由于教材的编纂和调整更新滞后于教育对象的实际变化,这样的教材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创新受到局限,不能根据受教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一般说来,编纂思想科学、切合教学需要的高水平教材,不仅直接关系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影响甚至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质量教材,较好适应了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和教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一部教材不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并适应教学的实际,那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活动都会产生难以避免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面对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在总结古代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进一步推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结合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下方向:(1)古代汉语教学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为目标。(2)古代汉语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3)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是学习古代汉语所不可或缺的,但知识的讲授要服务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实现古汉语教学改革提出以下路径:(1)探索建构古书原典阅读的情景,以尽可能地再现古代文献的总体结构、记载形式和表现方式,消除学生对古书的陌生感。在文选阅读情景中,养成阅读古书的爱好,逐步积累阅读古书的经验。(2)尝试以古代书面文献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围绕古代文献阅读来组织安排古代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知识。(3)借鉴语言习得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方法,改为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研修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大学生阅读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获得古汉语语感,掌握古汉语知识,以实现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古书的实际能力。

三、古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新编《古代汉语》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都会体现在教材编写中。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上述教学改革的思路自然也应体现在古汉语教材的编写之中。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上述设想,《古代汉语》教材的编纂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材编纂要更加切合提高古书阅读能力这一基本教学目的。(2)教材的内容构架要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便利。(3)教材内容安排和编纂方式要更能体现课程特点并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4)教材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大的空间。

按照这些原则,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们新编纂了一套《古代汉语》教材。[2]这部新编的《古代汉语》,在吸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教材的优点和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体现我们对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在总体构架上,这部教材不再按照文选、常用词、通论,或文选、通论的安排来编写,而是以文选为教材的基本构成,使学生通过对古代文献样本的研读、记诵,逐步熟悉古书的样式、体例和古人的书写习惯,培养古代汉语语感。古汉语通论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贯穿于全书,使学生在阅读文选过程中逐步获得文字、词汇、语音、语法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教材在各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些代表性的古籍插页,以便学生对照比较,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增加对古书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文选阅读,逐步消除对古文的陌生感,拉近与古书的距离,养成古籍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古代原典文本阅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提高直接阅读古书的能力。

新编《古代汉语》教材虽然确定以文选为基础的构架,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编哪些篇目、这些篇目如何安排,则是一项不易处理的工作。我们认为,教材选编的篇目应该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典范,因此选文应以上古汉语那些源头性经典文献为主,适当选编部分两汉之后的文言文代表性作品。所选编的篇目,按照古代书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分为四个单元。考虑到出土文献最真实地反映了“同时文献”的面貌,是古代文献的珍贵依存,有必要让学生接触这些文献,因此教材还选录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内容专列为一个单元。在经、史、子、集各单元中,教材又将所选编的篇目分为若干课,每课都由甲、乙、丙三个类别的文选组成:(1)甲类文选,是教材提供的精讲精学篇目,有编者较为详细的注释,供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和对象选讲。(2)乙类文选,选择有古代传笺注疏的篇目,编者进行标点断句,必要时附加简单注释。这类文选教师可选择性示范讲解,主要供学生研修阅读,在阅读古书传、笺、注、疏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熟悉古人的阅读习惯和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方式,掌握古代形成的关于古书阅读的传统语文知识。(3)丙类文选,选录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古文篇目,以白文方式出现,以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进行标点断句的训练。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文选分为三类,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经验,实践证明古汉语文选部分采用“今注、古注、白文‘三阶梯’”的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

古代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知识除贯穿在上述各类文选及注释之中,本教材设置“知识链接”项目,对课文涉及的重要语文现象和文史知识,以简洁、明了、通俗的解释性文字,随文链接,系连出相关知识点,穿插在教材不同部分。为了便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总结,避免通论化整为零后知识呈现过于零碎,在教材附录中,我们编写了《古代汉语知识概要》,简略介绍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文体、文献等方面的知识,为教与学提供便利。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对思考练习题和延伸学习作了专门设计,除教师讲授篇目外的文选可作为阅读或白文标点(如乙类文选)训练外,每课都安排了课后思考练习。在相关知识概要介绍中,列出有关重要参考文献,为学生延伸阅读,扩展和巩固所学古汉语知识提供参考。一些研究型大学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延伸阅读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知识。

总之,这部教材体现了以文选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方法,可根据教育对象的程度,采用引导性、专题性讲授与研讨性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修、练习相结合,以教材文选为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等不同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有效提高。这样的教学思路,对已经形成自身教学习惯和风格的许多教师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挑战。

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不仅仅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古代汉语或类似课程的,还有那些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学科专业(如历史、哲学、中医学等)。凡是涉及古代历史文化的专业学科,都需要阅读古代文献,也都面临一个提高古书阅读能力的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对这些相关专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古代汉语是通往古代文献的津梁,古书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具有基础性长远影响,凡是有志于了解、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读者,也都可以将这部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力. 古代汉语・序[M]//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三版:1.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激趣

古代汉语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语言工具课,更是文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和相关专业学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1]。利用构建主义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兴趣,更好达到古代汉语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分三部分谈谈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一、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它始终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爱学、不易学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从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方面探讨的,如王洪涌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改革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肖瑜的《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广西大学学报》2007.2);有从教材建设方面探讨的,例如柳士镇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中国大学教学》2003.6);有从教学内容方面探讨的,如李先华的《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5);也有从教学方法方面探讨的,如季云起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13),张振羽、谢序华的《古代汉语教改的关键在激趣》(《凯里学院学报》2007.2);更有各方面综合探讨的,例如薄守生、赖慧玲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7)。总的来说,前人的研究对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是,新时代下,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出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高校学生依然普遍对古代汉语有着畏难情绪、恐惧态度及回避的意识,这种情况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汉语“激趣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化解学生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进一步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二、古代汉语激趣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激趣教学”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进而能够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主动进行学习,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体味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使古文活起来

要想使古文活起来,首先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古文素养,使语料烂熟于心,拈之即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古代汉语课时一缩再缩,文选列的虽多,奈何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自学,如果对古汉语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希望他们能自觉扩大阅读了。那么古代汉语教材和课堂上经常会使用的古文例句,大多成为孤立的,是学生所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个一个的例句举出来,学生不能理解句子的语境,干巴巴的文言文,听起来毫无趣味,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补充例句的语境,增强例句的趣味性,使一句句古话活起来,使一个个古人动起来。

例如,讲到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引用时,有一个例句:“故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首先,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一诺千金”引起学生对此谚语的兴趣,知道此句谚语就是后来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史记·季布列传》给大家补充大将季布的相关故事,引发学生对季布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翻阅《史记》的兴趣。

讲古书注解,介绍重要学者时,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形象、鲜明、直观的认识。例如介绍马融时,可结合《后汉书·马融传》进行补充介绍: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活了八十八岁,貌美才俊,学生数千,东汉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此人性格高傲、热情放达,史书传云:“行动浪漫,善鼓琴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其室者。”这样,通过补充,话语不多,马融其人已跃然浮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对其兴趣倍增。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史书,了解一些历史人物,诸如卢植、郑玄等,增加他们对古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古代汉语的趣味性。

(2)使古物动起来

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下,古代相关的文物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具直观性。因此,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跨越三千年的时间长河,可使古代的文字、器物、服饰、古籍文献、人物、历史事件等重活于今,使学生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习。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发展演变、古代的用字这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古老的汉字形体活生生地动在学生眼前,《左传》、《论语》、《史记》等文选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

例如,讲解《左传·鞌之战》等文选时,我们可以借用视频把古代的车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把古代的战车通过多媒体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常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讲解《论语》时,我们可以适时播放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视频,生动有趣地把孔圣人和他的弟子们的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此以来,毫无疑问学生对《论语》相关篇目的理解会更深,想必也更有兴趣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3)使古今连起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教学中需以今比古,善用方言解决相关语言现象,善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现代社会各种新的语言现象,古今一体,从而减少古代语言的晦涩感,使古代语言形象化。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一词,王力教材相关注释为“恐惧的样子。”[2]郭锡良教材相关注释为:“叠韻联绵词,恐惧的样子。”[3]“觳觫”一词在《孟子》中首次出现之后,后世诗文中亦常出现,有的成为牛的代称,例如《池北偶谈》卷十一:“时见牧人蓑笠,御觳觫,归村落间。”有的则保留了形容词的用法,例如《蟹略》卷一:“亦不见蟹躁扰,亦不见牛觳觫,此亦是蟹箴。”后来所指范围扩大,不仅用于牛,也可以指驴,《耕学斋诗集》:“石磴牵确驴觳觫……”,还可以指人,《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六:“今见出关觳觫之状,视关内如……”对“觳觫”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 亦有释义:“【觳觫】面容憔悴。闽语。广东潮州、汕头。翁辉东。”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比如“觳觳掉”、“觳觳掣”、“觳觳颤”等:“【觳觳掉】发抖;哆嗦。闽语。福建厦门。【觳觳掣】闽语。福建厦门。1、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2、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觳觳颤】战抖。闽语。福建厦门。”[4]《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记由“觳”组成的词条,均是闽方言,或作动词,或为形容词。在文选教学中,讲到这个词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现代方言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方言去思考古代的一些词语。就笔者来说,“觳觫”一词绝对不仅保留在闽语之中,河南方言中亦有体现,不过它的读音在方言中稍有变化,河南方言中的【和萨】一词正是形容人或动物因恐惧、寒冷等而颤抖的样子。

教学中以今比古,古今连为一体,想必会消除古语的晦涩感,增强古语的形象性。

(4)把古字用起来

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古文基础较薄弱,即使是对古文有兴趣的同学,对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繁体字,也往往不知是何字,更不用说古文中其它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辨识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们对古代汉语产生畏难心理的一个原因。因此,“激趣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古字用起来。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读古代典籍,适时举行有关古文识别及书写的各类小竞赛,引导学生使用古文创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代入感,消除他们古代汉语“学而无用”的认识。例如讲解“六书”理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洛阳最大公园隋唐遗址公园石头上所刻篆书显示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需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使之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阅读更多的古代文献,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大多数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和提高古籍的阅读能力而开设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一般的旧版古籍,从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课程内容多,既有文言文阅读,也有文化常识学习,还有大量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此课程学习内容以先秦语言为主,年代久远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很大难度,而现代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也使学生对“古文”越来越漠视;另外,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进程,各专业基础课都在大量压缩课时,古代汉语课更是由原来的周四学时逐步缩减到现在的周二学时,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在课时内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再“怕”学古代汉语,而是“喜”学古代汉语,才能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使古文活起来、使古物动起来、使古今连起来、把古字用起来”是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使古代汉语教学更易于进行,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注释: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37~48页。

[2]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页。

[3]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32页。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14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7314.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0.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1篇

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01 文学院 45 501 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优势学科) 45 050101 文艺学 5 _01文艺社会学

_02文学阐释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 _01 汉语言文字应用

_02 对外汉语教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5 _01现代汉语

_02古代汉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5 _01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

_02地域文献与文化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1古代汉语 文献学基础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0 _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_02唐宋文学

_03元明清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析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10 _01现代文学

_02当代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 _01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_02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3外国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02 生工学院 35 0710 生物学 35 071001 植物学

(省级优势学科) 7 _01植物资源学

_02植物生物技术

_03植物天然产物研究 

_04植物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5

_01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_02动物资源研究与管理 

_03动物生理生态学 

_04动物分子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普通动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8 _01微生物资源保育与应用开发

_02微生物代谢产活性物质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5 _01维生素D类药物的研发

_02植物细胞逆境适应

_03细胞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 _01食品生物化学

_02功能基因组学

_03应用生物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1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03 机械工程学院 20 0802 机械工程 2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 _01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_02数字化制造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 _01机电控制及其自动化

_02机械设备检测与诊断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级重点学科)

5 _01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

_02新型机械传动的设计与研究

_03逆向工程与造型设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4 车辆工程 4 _01汽车节能与能量转换技术

_02制冷系统优化设计、节能控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省级优势学科) 10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10 _01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_02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及控制

_0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_04金属材料强韧化 

_05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0材料科学基础 

或841大学物理 

或842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2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传统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古汉语课就是这样。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古代汉语的教学应该加强教材的改革,合理安排课程,把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以培养有较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古代的知识,特别是古代的语言更感生疏,而古代汉语课正是为增强学生阅读、利用文献能力开设的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它对学生未来从事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从事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以及更好地运用现代语言文字,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之一,过去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这门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在未来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它将变得更加重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的深入,古代汉语课的改革,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培养未来社会新型人才做出贡献。本文拟从教材建设、课程安排、素质教育、考试方式及内容等诸方面,探讨古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

一、教材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于教材的改革。如果不首先在教材改革上下功夫,而谈教育改革,那就只能在教学方法上做些改动,达不到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从设置古代汉语课以来,至今已有几十种教材问世。这些教材各具特色,是编著者多年教学与科研的结晶,为古代汉语课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古代汉语课教材的改革,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与文选的体例及其选材范围的处理上。就基本知识部分而言,一方面,应将它与现代汉语知识区别开来,在比较中突出古代汉语的特点,切忌与现代汉语重复,凡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内容不应该编入其中,以往有的教材就忽视了这一点,完全按《现代汉语》的体例编写“古代汉语知识”的内容,如按部就班地讲古汉语词类、句子成分,使教材显得臃肿,同时,学生也难以从中把握古汉语知识的重点。然而,现代汉语终究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过来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另一方面,又应该从寻根究源的角度,分析古代汉语某些特殊现象的演变轨迹,显示其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如现代汉语中“打扫卫生”一类结构的来源,就应写进“古代汉语的特殊述宾关系”一节之中。就文选部分而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诸如选材的范围、编排的顺序、注释的详略及其与基本知识的关系等等,都是值得考虑的。我们应该从确定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文献作为“文选”的选材范围,选取的文章应该照顾到各个时代、各种文体,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围绕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来选择文章。选文的数量不宜太少,否则学生缺少课余自学消化的材料;也不能太多,否则教师难以确定讲授篇目。文选的编排顺序,以往的教材大都是分文体按朝代编排的,这并不恰当。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古代汉语知识点,分类编排,以往少数教材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但是还做得很不够。只有从有关文选中分析总结出古代汉语的特点,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理性知识,才能处理好文选与古汉语知识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严密的理论知识结构。

二、课程的安排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又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所以,将该课程安排在什么时候开设,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关于古汉语课的安排,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中学尽管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也有一些零星古汉语知识,但是就系统而言,绝大多数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其中一些深层次的知识,诸如音韵,他们更是闻所未闻的。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难度很大的,既抽象又枯燥。因此,大一是不宜开设这一课程的。笔者曾了解到有所学校为使汉语课的教学以由古到今的发展线索进行,在大一就开设古代汉语,结果事与愿违,学生非但没有认清汉语发展的历史,反而许多必须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与他们在中学所学到的文言文知识相差无几。了解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的难度太大,很多知识“很玄”,难以接受。第二,应考虑到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何处理好古代汉语课与各门相关学科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的,二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安排时必须考虑它们的衔接。那么究竟先开设哪一门呢,如上所述,按照汉语发展演变的顺序,先古后今,其效果并不理想。古汉语难度较大,必须在对现代汉语知识从理论上有了系统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课中的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学作品选上,而关键又在于疏通字词句,古代汉语课可与之相伴进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某些专书的语言研究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都是在掌握了古汉语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某些方面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自然是应该在古汉语课之后开设的。综上,古汉语课既不能开设太早,否则学生无法接受;也不能开设太晚,因为在它之后还有一系列后续选修课。第三,应考虑理论知识与文选两部分的合理安排。以往有的学校把两部分分别集中起来讲授,或者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文选;或者先讲文选,再讲述理论知识。不管采用哪一种,其实都是不妥的。因为至少有两大缺点,其一是这样安排容易把文选与古汉语知识割裂开;其二是老是讲文选或讲理论,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文选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穿行,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牢固地掌握古汉语的理论知识,又迅速地提高阅读古文献的能力。

三、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古代汉语课的职责与其他课程一样,也包含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它通过有关文选的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阅读与应用古文的能力。这就是客观上的作用。就主观而言,我们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两方面的结合。比如编写教材中选材时,就应当既考虑知识的全面系统,又注意它在道德、能力、认识社会诸方面的教育作用。文选部分选材范围广,从上古一直到近代;涉及面大,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从道德教育方面考虑,可以有意选择部分我国传统礼仪方面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选入有关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科技文化等材料,让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国、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感情。从能力方面考虑,可选入一些中国历史上在科学技术、政治文化诸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类人物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自信心理。诸如此类,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若有意识地加以安排,无疑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无益处。从教学的角度讲,我们又不必完全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原则。书本上的东西是僵死的,但教学中的讲授却是灵活的。

如当我们涉及到封建的“君臣、父子、夫妇”之礼教讲解时,首先应讲明原始儒学中“君臣、父子、妇夫”关系的真实内涵,批判后期封建社会僵化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特别要批判那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盲目服从的思想。但同时也应指出其中的积极成分,讲明尊老爱幼,讲究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反对盲目地服从任何人,但我们主张要尊重他人,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当我们讲清其中的道理之后,虽是封建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另外,古汉语课教学同样需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文选的讲授上,为使学生将知识学活,提高其应用能力,适当地让学生标点、翻译一些白文,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再者,实地考察对古汉语课教学往往也是非常必要的。限于资金,不可能远离本地去考察,但各地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意地增加部分地方史材料,在结合课堂讲解的同时,去有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教师可结合实地资料,加以讲授。这种作法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往往可取得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取得的效果。也无形之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总之,古汉语课教学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地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中做出贡献。

四、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直接对学生学习起导向作用。如何使古汉语课考试起到它的导向作用,这是一个需要实践与摸索的问题。就考试内容而言,目前主要是两大块,一是知识介绍部分;一是文选部分。前者主要的考试形式,不外乎选择、填空、改错、名词解释、问答几类;后者也只有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白文标点及段落翻译等几种类型,这些形式对检查学生掌握古汉语课知识的情况,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出题往往局限于课文之内,所以很难了解学生真正的应用能力。因此试题应适当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若能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阅读古籍,那么由于学生平时经过练习,有了较强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对考试增入课本以外的部分知识就不会感觉困难。同时由于考试要涉及到一定的课外知识,也促使学生不得不去阅读有关的史籍原著,因而也就增强了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考试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回答式、笔答式可以混合使用,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为原则。再者也不必局限于教师出题,学生考试的形式。如请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互相交换进行考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基础教学;语言文字;文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7-02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段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之中,各地民族的语言与文字也在不断地整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汉语以及记录文字。在文学家的笔墨之下,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在语言文字之中,写出了无数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美,成为人们心灵追求的桃花源。而我们在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从古代汉语中学到了什么,能掌握多少文言文中蕴含的语言文字技能以及文化知识成为研究中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中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所接受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一方面,能够学会古代汉语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同学占52%,他们认为古汉语文字语言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断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基础知识运用,在阅读中更好的接受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使自己人格更加高尚,加强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这些基础知识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另一方面,认为将其作为选修的占44%,他们认为语言文字枯燥乏味尚且难懂,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没有多大用处;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最主要是学了没多大用处,将其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用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当然,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可必修,也可为选修,他们觉得仅仅当成爱好和兴趣足矣,没有必要深挖,研究。

我们总结,学生接受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程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下的原因从主客观加以分析得到:

主观上来讲,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古代汉语中文字和语言缺乏足够的兴趣,分离现实与古代之间的联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死记硬背的情况比较多。逐渐导致学习的恶性循环,不再对其有兴趣。进而出现一种古汉语课堂之上休闲娱乐的情景。

从客观原因上来讲,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待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够深刻,造成教学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即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只是出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

这样一来,如何让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中学文言文变为学生们乐于学习的知识,成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客观事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否定。而真正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们喜欢的天地,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已达到古为今用,追求古今贯穿的大境界。所要运用的必要手段,在于能否驾驭古代汉语中语言和文字等这些基础能力。

在我看来,中国古典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语言文字的母体和土壤,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作为历史上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否则,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只能是个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甚至会闹出笑话。

我们从《史记·项羽本纪》中举个简单例子,拿“破釜沉舟”的“釜”来说吧,我们知道“破釜沉舟”这个词的引申意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将事情干到底。但对于它的原意,很多学生却不甚清楚,以至于有部分中学生将其解释为:用破斧子把船凿沉。这就是典型的因古代汉语中文字不清晰而导致的错误。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派秦军主力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往营救,由于兵力相差悬殊,项羽引兵渡过漳水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各个奋勇,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具体分析来看,“釜”, 形声字。从金部,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形状类似于锅。“破釜沉舟”则就是将做饭的炊具砸碎,把渡河的船只凿沉,以示无路可退,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比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如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等都同其近义。假如我们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且知晓它们的来源出处,便会避免以上的笑话,反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美。

故我们说,语言文字是思想的酒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从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亦可谓民族的面孔以及灵魂。汉字作为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一,无论是结构的匀称规则,还是形象的简约奇特,无论是读音的音韵旋律,还是字义的丰富深奥,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结绳记事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深入来讲,若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的构造方法,那么便可事半功倍了。如上面提到的“釜”为“形”“声”结合的形声字,还有画出来的象形字,用符号表意的指事字,两字并一字的会意字,派生拆来的转注字,同其音借其意的假借字。这些我们都是必须要学习掌握的。

举个例子来说,《郑伯克段于鄢》这片经典文选中,我们分别讨论下古代汉语中的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特点。

“姜氏何厌之有?”这句话中,我们注意到“厌”这个字,我们多理解为“讨厌、厌倦”,如喜新厌旧、不厌其详等其中的“厌”都是这个意思。这句之中“厌”具体分析来,从结构上,可以说其为形声字。厭,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有:“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意为吃饱,后作餍。《论语》中说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苏洵《六国论》也有:“秦之欲无厌。”苏轼《教战守》中说道:“求之者无厌。”这些都表示“厌”乃满足的意思。我们再来看这句话“颖考叔,纯孝也”中“纯”这个字,我们现在经常说专一的意思。例如纯粹、单纯等。另外一层意思为“丝”,在《论语》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这里“纯”乃“丝”的意思。详细来讲是说,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那么,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其为形声字,从糸(mì),屯声。从“糸”,表示与丝线有关,本意为蚕丝。《说文》上也有,纯,丝也。作为形容词来讲,为纯正、纯粹之意,如“文王之德之纯”意为文王的德行之纯粹,深得民心意味,我们在这能够看出。

再者,我们针对上面两个句式讨论一下古代汉语中语言特点。首先,讨论下宾语前置这个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一般来讲,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那么,“姜氏何厌之有?”,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即为“姜氏有何厌之?”这句属于以此来讽刺姜氏不满,而偏袒共叔段的心理状态。文中也有同类句式,如,“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其是之谓乎?”用“之”复指宾语“是”。由此来看,宾语前置可谓古代汉语中极为常用的句式。若是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非常有益处。

而对于“颖考叔,纯孝也”这句话,我们讨论下判断句式。古汉语中,判断句大都是有标志的,我们大致将这种标志概括为四类: 1.以助词“者、也”为标志。 文言句子中有下面的格式,应作判断句考虑。 ⑴“……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等。⑵“……,……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文中所提“制,岩邑也”以及“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僖公四年》中也有“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⑶“……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⑷“……者也。”句末连用“者也”,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较常见。如:我们学过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2.以副词“乃、亦、即、皆、素”等为标志。试看下面几句: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②此亦妄人也已矣。《孟子·离娄》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④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汉书·霍光传》⑤且相如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乃、亦、即、皆、素”只是副词,不是判断动词,它们只起帮助判断的作用。 3.以动词“是、为”作标志。 先秦古汉语判断句中“是”一般不表示判断,大都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可忍,孰不可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渐渐多起来。如: 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用动词“为”表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②小惠未遍,民弗(是不会)从也。 另外,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那么,我们能够总结出判断句这一常用句式有这么几个作用:1.表示类属关系,如,“滕,小国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3.表示比喻效果,如,“曹公,豺虎也。”4.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借用《庖丁解牛》其内涵表达我们所要论证的思想。我们由研究宾语前置及判断句等句式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中语言的构成它自身也是含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只要掌握其用法,不断积累经验,多读多练,那么也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当然,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也会游刃有余,既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也使我们学习到蕴含其中的中国文化。

从上面来看,古代汉语作品中包含了作者超乎寻常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真挚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准确的理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诠释作品的思想内容,无疑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消除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和文本进行交流、沟通的障碍。反之,若对作品的语言文字一知半解或者理解的不够准确,在似是而非的模糊感中则可能消解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所以说,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可以促进和拓宽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理解空间,使得古代汉语课堂特色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王力等.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刘 倩.论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性作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

[4] 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6.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4篇

一、《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仍采用填鸭式教育,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知识,边讲解边让学生抄笔记。教师一味注重自己讲,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接受程度,学生的大脑被教师所讲的知识灌满,但是却没有消化理解的时间。并且,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抓紧时间讲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古代汉语》知识比较深奥复杂,而学生的知识不够充分,思想不够成熟,难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因而放弃了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忽视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问题。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枯燥而生涩,与现代生活脱节。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古代汉语的知识基础,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古代汉语知识。尤其在音韵方面,古代音韵知识十分复杂,加之学生对古代音韵不了解,接触不到真实的古音,难以理解教师讲的音韵知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学习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采取做笔记、背诵笔记的方式来应付《古代汉语》考试。一旦考试结束,便会将古代汉语知识扔掉,《古代汉语》教学没有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问题。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都是按照教材对字、词、语法、文章等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古代汉语》教学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研究汉字和语言的能力以及阅读古书的能力。而现有的《古代汉语》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学习过《古代汉语》,但是仍然不认识繁体字和古体字。

二、《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理念,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古代汉语》学科的认识,不能单纯地将《古代汉语》视为工具课程,而要将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联系,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古书阅读能力;其次,教师应改进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宣传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核心,也是《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直接w现。针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古代汉语》教学应将基础知识、古书阅读、古汉语使用、传统文化纳入到《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中,在讲解基本的文字学、词汇、训诂学等知识时,引入语言学理论,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系统性。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政治、军事、宗教等文化,将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第15篇

一、专业主干课程对比

天狮学院和天津地区的独立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都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大部分。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总共20学分。天狮学院的学科基础课包括学科导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基础英语、语言学基础、外国文学、汉语写作、教育心理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总计67学分。

通过调研发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差异并不明显,以中文主干基础课程为主。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天津天狮学院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现代汉语、汉语语音与语音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学、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应用语言学、汉语修辞学、语言学综合教育、外国文化概论等。而其他高校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概要、古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要略、汉语史、应用语言学概要、现代汉语语法学、心理学、教育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法(实践)、语义学、汉字学、高级英语等。

通过对比院校间的基础学科设置不难发现,其他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清晰明确,作为以中文专业为依托的本科专业设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和重点。而天狮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较为广泛,一方面因为天津天狮学院在大学一年级实行大类招生,故而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英语和文学素质,另一方面考虑到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故而通识类的学科较多,比如英语类、文学类、汉语写作和学科导论。

第一,天狮学院因为有语言大类招生的前提,在大一阶段更加重视通识教育,故而把英语类、文学类、古代汉语和汉语写作等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而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外语类院校在学科基础课程中仅设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仅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学科基础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在专业必修课中,天狮学院将汉语教学拆分成更小的板块,分为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音教学与语法教学四块,这样教学内容更加细致深化,更符合招生实际情况,因为独立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远远低于像天津外国语大学一样的一本类大学,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这样的学科设置可以给学生打下更牢固的学科知识基础。

第二,其他院校把天狮学院设置在学科基础课程中的一些科目放到了专业必修课程里,表明院校间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具备哪些必修科目存在着共识,只是对于哪些学科应该放在基础地位,哪些学科应该放在必修科目中存在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调整了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内容,但总体内容大致相当。

第三,其他院校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概要、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理论)和汉语国际教育法(实践)等专业课程,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出学科特色。最后笔者认为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从学科基础课中移出,可以归为专业必修课一类,毕竟这两门课程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

二、专业选修课对比

纵观各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最具差异性的部分是专业选修课部分。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的外语类院校充分依托自己的外语优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不仅紧贴学科定位,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亮点有:

第一,给学生提供了多项小语种课程作为备选,这样设置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汉语外派教师志愿者一般被派往不同的国家,不一定说英语,因此掌握另一门外语可以增加自己海外教学和求职就业的几率,尤其是天津地区以韩国留学生居多。二是为学生进行汉外对比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学生多接触不同语系的外语对于他们进一步进行学科探索不无裨益。

第二,涉及广泛的语言学类课程。比如说英汉对比研究、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与汉语研究等课程。这些语言学入门级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既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求学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从事语言教学实践储备理论知识。

第三,文化类选修课程丰富。比如中国佛教文化、环渤海地区文化、书法与绘画、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研读、汉语方言与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这些文化类课程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贴近专业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中国文化素养,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有无法分割的联系。学习语言的同时选修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或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对本专业的学生不无裨益。

反观天狮学院的国际汉语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设置,与国际汉语教学的定位相差较远,如电子商务、个人理财规划、行政学、网页设计等课程,而且可供选修的科目也比较少,其他院校在选修课方面可供借鉴的地方颇多。

三、培养方案的完善建议

第一,加强专业选修课的“专业性”。参考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关键是要打好学科理论基础,拓展学科视野。建议增设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类型课程(如英汉对比分析、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课程),给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二,增设一个或两个小语种教学。比如增加韩语教学,一方面,受当前韩国流行文化的影响,韩语是当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外语学习种类;另一方面,天津地区日韩企业占大多数,韩国留学生也是留学生主体,因此学习韩语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增设文化类、国别教学类课程。为了拓展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视野,更好地适应当地国家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增设相关国别教学类型课程。

第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的留学生语言教学,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与留学生结为语言伙伴,一方面有利于本科生发挥所学,在实践中推动教学,另一方面更加符合学科特色,完善学科培养方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