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

肝病预防与治疗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妊娠合并  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

        1  治疗

        1.1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1.1 急性肝炎期

        应绝对卧床休息,慢性肝炎也应适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营养,饮食适宜低脂肪、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轻松的精神状态。

        1.1.2 保肝治疗    

        护肝药物可选择肝宁、益肝灵、肌苷等,有去脂作用,可辅助减轻肝脏负担。多种维生素可改善肝功能,如维生素c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增生,每天2g口服;维生素b6参与脂肪和氨基酸代谢,并可减轻肝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每天200mg口服;维生素k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的合成,维生素k 10mg,每天1次肌注。atp、辅酶a和细胞色素c可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能促进肝细胞代谢,有利于疾病恢复。

        1.1.3 酌情多次、少量输入新鲜血、白蛋白或血浆

        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改善凝血功能。

        1.1.4 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50万~100万u肌注,每天1次,3~6个月为1个疗程,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及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肝炎病毒,适用于肝功能尚正常、无显著黄疸和出血倾向者。

        (2)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  乙肝患者可使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4ml,每天1次肌注,一月后隔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功能。

        1.1.5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可获较好疗效,并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中药以舒肝理气、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蒿汤加减,也可用猪苓多糖注射液,每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用丹参注射液12~16ml,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可改善肝脏血循环。

        1.1.6 重症肝炎的治疗

        (1)保肝治疗每日胰高血糖素lmg、正规胰岛素8u、10%kci 20ml及肌酐20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可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人体白蛋白,每周2次,每次5g;或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浆也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同时富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及某些免疫因子,有利于病情缓解。

        (2)积极防治肝性脑病重症肝炎时,蛋白质代谢障碍,使血氨升高易导致肝性脑病,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天宜<0.5g/kg。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氨和毒素的吸收。服用乳果糖10mg,每天3次;或用白醋30ml加生理盐水60~100ml保留灌肠,以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已发生肝性脑病,给予左旋多巴,开始时0.1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以后每12小时增加0.05g,直至明显好转后逐渐减量。有人主张用支链氨基酸250ml加入等量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每天1次,10~15天为1个疗程,可使昏迷者清醒。

        (3)dic的防治dic是重症肝炎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出现dic需用肝素治疗,因肝脏灭活功能已下降,故肝素用量从低剂量开始,首次给予25mg静脉滴注,以后动态观察酌情调整用量。临产期间及产后24小时内不宜使用肝素,否则可引起子宫创面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发生dic应及时补充新鲜血和凝血因子。

        2  产科处理

        2.1 妊娠期

        一般多主张早孕期的急性肝炎经积极治疗肝炎继续妊娠。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因妊娠可使病情加重,应积极治疗,在病情稳定时终止妊娠。妊娠中、晚期不宜终止妊娠,因此时由于手术、失血、用药、创伤、产程中消耗等可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恶化。肝炎孕妇应避免超过预产期结束分娩。个别重症不适宜继续妊娠者,应在充分准备下考虑终止妊娠。

        2.2 分娩期

        在计划分娩前数日肌注维生素k,每天20~40mg。备新鲜血及各种止血、凝血药物以应急用。阴道条件较好、胎儿不大、估计短时间内产程顺利者,多主张阴道分娩。尽量缩短产程,可在第二产程中使用产钳或吸引器助娩,避免产妇用力。对重症肝炎,如估计产程进展不顺利,在积极保肝治疗和纠正凝血功能后,及时行选择性剖宫产,抢救成功率往往比保守处理要高。产后禁用镇痛药。无论何种分娩方式,都要操作轻柔、快捷,以减少创伤。胎儿娩出后即刻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避免胎盘、胎膜滞留,以减少出血。

       2.3 产褥期

        继续保肝治疗,加强营养,卧床静养。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或血,以利肝细胞和伤口的修复。产褥感染可使肝炎迅速恶化。故产时及产后应选择对肝脏损害小的广谱抗菌素以预防感染,如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3  预防

        3.1加强宣教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防范意识。讲究卫生,注意营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避免与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患有病毒性肝炎者应避孕,待治愈后1年以上再怀孕。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灸针及压舌板。

        3.2甲型及戊型肝炎

        切断传染源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①保护水源,不饮生水;②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③搞好饮食卫生,禁食不洁及不熟水产品;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⑤注射甲肝疫苗或丙种球蛋白可预防甲型肝炎,尤其有甲肝病人接触史的孕妇;⑥母亲为甲肝者,其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可产生被动免疫,阻断甲肝水平传播。

        3.3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

        预防重点为防止血液和体液的传播:①严格执行献血员、血液及血制品的肝炎病毒检验工作,以杜绝传染源;②妥善处理肝炎产妇的胎盘及被母血、羊水污染的一次性床单、敷料等物,应及时焚毁;③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vac)可有效地建立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孕妇未曾感染hbv,而有乙肝患者接触史者,可肌注hbvac,方法为即刻30μg,一个月后l0μg,6个月后l0μg;④母婴传播中乙肝发生率最高,我国乙肝疫苗免疫计划已在全体新生儿中广泛开展,以预防母婴传播。方案如下:不做hbsag筛查的孕妇,其新生儿使用乙肝疫苗l0μg三针免疫接种法。对单纯hbsag阳性或hbsag及 hbeag双阳者,其新生儿第一针用301μg,第二、三针用101μg或30μg的三针免疫接种法。三针接种时间间隔为: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1月龄注射第二针,6月龄注射第三针。经济条件允许者对hbsag和hbeag双阳者的新生儿联合用预防效果更好,有效率可达95%。即出生后即刻肌注hbig lml(>200iu/m),1~2周后开始接种hbvac20μg 3针(间隔同上)。

        3.4婴儿喂养

        产妇在肝炎急性期不宜哺乳,以减少母、婴传播及避免加重母亲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婴儿在产后及时注射了乙肝疫苗,可以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中乙肝病毒含量高,建议不要母乳喂养。

参 考 文 献

[1]姚珍薇,吴味辛.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9,(04).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妊娠合并  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

        1  治疗

        1.1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1.1 急性肝炎期

        应绝对卧床休息,慢性肝炎也应适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营养,饮食适宜低脂肪、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轻松的精神状态。

        1.1.2 保肝治疗    

        护肝药物可选择肝宁、益肝灵、肌苷等,有去脂作用,可辅助减轻肝脏负担。多种维生素可改善肝功能,如维生素C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增生,每天2g口服;维生素B6参与脂肪和氨基酸代谢,并可减轻肝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每天200mg口服;维生素K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的合成,维生素K 10mg,每天1次肌注。ATP、辅酶A和细胞色素C可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能促进肝细胞代谢,有利于疾病恢复。

        1.1.3 酌情多次、少量输入新鲜血、白蛋白或血浆

        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改善凝血功能。

        1.1.4 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50万~100万U肌注,每天1次,3~6个月为1个疗程,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及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肝炎病毒,适用于肝功能尚正常、无显著黄疸和出血倾向者。

        (2)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  乙肝患者可使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4mL,每天1次肌注,一月后隔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功能。

        1.1.5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可获较好疗效,并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中药以舒肝理气、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蒿汤加减,也可用猪苓多糖注射液,每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用丹参注射液12~16mL,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可改善肝脏血循环。

        1.1.6 重症肝炎的治疗

        (1)保肝治疗每日胰高血糖素lmg、正规胰岛素8U、10%KCI 20mL及肌酐20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可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人体白蛋白,每周2次,每次5g;或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浆也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同时富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及某些免疫因子,有利于病情缓解。

        (2)积极防治肝性脑病重症肝炎时,蛋白质代谢障碍,使血氨升高易导致肝性脑病,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天宜<0.5g/kg。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氨和毒素的吸收。服用乳果糖10mg,每天3次;或用白醋30mL加生理盐水60~100mL保留灌肠,以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已发生肝性脑病,给予左旋多巴,开始时0.1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以后每12小时增加0.05g,直至明显好转后逐渐减量。有人主张用支链氨基酸250mL加入等量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每天1次,10~15天为1个疗程,可使昏迷者清醒。

        (3)DIC的防治DIC是重症肝炎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出现DIC需用肝素治疗,因肝脏灭活功能已下降,故肝素用量从低剂量开始,首次给予25mg静脉滴注,以后动态观察酌情调整用量。临产期间及产后24小时内不宜使用肝素,否则可引起子宫创面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发生DIC应及时补充新鲜血和凝血因子。

        2  产科处理

        2.1 妊娠期

        一般多主张早孕期的急性肝炎经积极治疗肝炎继续妊娠。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因妊娠可使病情加重,应积极治疗,在病情稳定时终止妊娠。妊娠中、晚期不宜终止妊娠,因此时由于手术、失血、用药、创伤、产程中消耗等可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恶化。肝炎孕妇应避免超过预产期结束分娩。个别重症不适宜继续妊娠者,应在充分准备下考虑终止妊娠。

        2.2 分娩期

        在计划分娩前数日肌注维生素K,每天20~40mg。备新鲜血及各种止血、凝血药物以应急用。阴道条件较好、胎儿不大、估计短时间内产程顺利者,多主张阴道分娩。尽量缩短产程,可在第二产程中使用产钳或吸引器助娩,避免产妇用力。对重症肝炎,如估计产程进展不顺利,在积极保肝治疗和纠正凝血功能后,及时行选择性剖宫产,抢救成功率往往比保守处理要高。产后禁用镇痛药。无论何种分娩方式,都要操作轻柔、快捷,以减少创伤。胎儿娩出后即刻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避免胎盘、胎膜滞留,以减少出血。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3篇

LAM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LAM为胞苷类似物,作用位点在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聚合酶,通过与三磷酸脱氧胞苷(dCTP)竞争整合入DNA链并导致其合成终止而发挥抑制HBV复制作用[1]。其特点是对HBV抑制能力强、起效快。能迅速减少血液和肝脏病毒载量,减轻炎症坏死,促进HBeAg转阴和血清转换,从而减轻和延缓CHB患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可有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但发生率较低,患者可较快适应和耐受;停药过早(<6个月)易致停药反跳,过量可致肌痛、关节痛、横纹肌溶解等,过敏反应罕见。

LAM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综合文献报导:①对HBeAg(+)患者,口服LAM 100mg/日可迅速抑制HBVDNA水平,连续用药1年转阴率可达78%;HBeAg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4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22%、29%、40%、47%;并可明显改善肝组织学[2,3]。有研究显示,在HBeAg(+)患者中,达到治疗终点疗效及其疗效持续性与基线ALT水平呈正相关,与基线HBVDNA水平呈负相关[4]。ALT>2×ULN(正常值上限)和>5×ULN患者3年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和60%。刘翔等报告[5],用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对治疗120例HBeAg(-)患者随机依次分4组治疗72周观察,结果: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0%、50%、90.3%、86.7%;72周时分别为:60%、73%、93%、93.3%。表明在治疗HBeAg(-)患者中,LAM疗效明确但耐药率高,ADV起效慢耐药率低,ETV和LDT起效快作用强。②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刘晶晶等用常规治疗(保肝、利尿剂、血浆、蛋白等)100例作对照组[6],治疗组6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类似物(其中LAM41例)治疗2年。结果对照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10%;治疗组分别为52.1%和78%;死亡率:对照组Child-Pugh C级28例,死亡13例(46.3%);治疗组Child-Pugh C级20例,死亡6例,为30%;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唐公恩报导治疗6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7],在综合保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随机分别加用LAM+ADV联合治疗22例,对照组A23例加用LAM和对照组B23例加用ADV,治疗1年,比较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组81.8%,对照组A43.5%,对照组B47.8;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各组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6.8±1.4分,对照组A 7.4±1.9分,对照组B 7.2±1.5分;提示LAM+ADV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且不易产生耐药。③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Yu等应用LAM治疗80例急性重型乙肝[8],结果显示,LAM治疗组病死率7.5%(3/40),对照组25%(10/40)。米立军等治疗64例慢性重型乙肝[9],对照组27例应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常规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LAM 100mg/日,用药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后ALT、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定量、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Bil、ALT、PT及HBVDNA定量均有明显降低,而ALB则明显升高;病死率:治疗组29.7%,对照组74.1%,有显著差异。④对CHB所致的肝纤维化治疗,LAM可有效的抑制HBV复制,延缓或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

HBV对LAM耐药的形成和临床耐药状况

HBV是高度变异病毒。其在复制过程中由于缺乏自我纠正功能,因此极易发生变异。通常这些变异绝大多数不在关键位点上,生物学意义不大。只有针对免疫或药物攻击发生的变异才导致耐药。当LAM长期作用于P区关键位点后,HBV为逃避攻击而发生突变,最常见的是M204V/I单点突变或合并L180M的联合突变。即聚合酶中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变异,204位上的蛋氨酸(M)被缬氨酸(V)或亮氨酸(I)取代,形成YVDD或YIDD变异。YMDD变异通常发生在LAM治疗6个月后,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治疗1、2、3、4年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38%、49%和66%[10]。从最初的基因变异,逐渐演变成中级的病毒学耐药,最后到临床耐药是一个进化升级过程。基因耐药阶段[11],变异病毒株含量少,仅能通过基因检测得知,随着变异病毒株不断复制,血清HBVDNA反弹升至103~106copy/ml时即演变到病毒学耐药阶段,此时尚未造成肝功异常和肝组织损伤,当血清HBVDNA继续反弹>106copy/ml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组织损伤,即升级到临床耐药阶段。

HBV对LAM耐药的预防及对策

首先是提高对耐药认识,别把耐药妖魔化,耐药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预防。在治疗有效的情况下耐药的发生率是较低的。耐药通常发生在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和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对此要特别注重检测,及时发现变异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治疗。ALT水平和HBVDNA载量是选择适应症的主要依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具体规定一般适应证:①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HBVDNA ≥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②ALT≥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欧美及亚太肝病学会(2009年)提出的具体指征:①HBeAg阳性患者,HBVDNA≥20000IU/ml(1IU/ml≈5.6Copies/ml),ALT≥2ULN;②HBeAg阴性患者,HBVDNA≥2000IU/ml,ALT≥2ULN;③肝硬化患者,HBVDNA≥2000IU/ml。

优选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根据适应症和患者具体情况(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病毒基因型、病程长短、机体免疫状态、临床类型、肝脏病变程度、ALT水平、HBVDNA载量、经济条件等)选择最合适的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以达疗效最大化。另外,选择治疗时机也很重要:当ALT持续或间歇升高≥2~10ULN时,肝脏炎症反应明显,此时机体免疫功能启动,处于免疫清除期,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而在免疫耐受期ALT处于正常或轻微升高,肝脏炎症轻微或无,免疫功能耐受,对HBV感染“熟视无睹”,疗效则差。

耐药的监测:要定期对HBVDNA、ALT、血清标志物等的检测,前3个月应每个月查1次,此后每3个月查1次。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抗病毒治疗过程中24周是关键时间点[12]。此时如果测得患者HBVDNA≤103拷贝/ml,说明疗效理想,出现耐药风险低,可以继续LAM单药治疗;如果HBVDNA≥103拷贝/ml,就表示出现了病毒学耐药,应及时加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对LAM耐药的处理:①首先要确认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于长时间脱落服药的患者应当恢复规范治疗。②进行耐药基因突变和HBVDNA水平检查,鉴别是初始治疗无应答还是病毒耐药,当HBVDNA反弹出现阳性(≥103拷贝/ml)应及时加药。③对LAM耐药挽救治疗:目前国内外均建议用LAM加ADV联合治疗[13]。对ADV有不良反应或肾功能明显不全,考虑改用替诺福韦(TDF)联合治疗,或改用ETV治疗,但剂量应加倍。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用足疗程。要认识到CHB得难治性和长期性,做好医患沟通与配合,树立信心实现控制目标,规范用药。对治疗终点,目前共识是:持久的e抗原血清转换,即e抗原阴转,e抗体阳转,HBVDNA转阴,ALT复常后继续巩固治疗至少6~18个月甚至更长,如仍能保持上述指标,方可考虑停药观察。

目前在我国批准上市的核苷类药有LAM、ADV、ETV、LDT四种,都可作为一线药选择。其中LAM应用时间最长、最为广泛,耐药发生率也最高。ADV抑制病毒能力较弱,起效较慢,但耐药发生率较低,对LAM耐药株有效,是联合LAM治疗耐药的“黄金搭档”。ETV是目前作用最强、耐药发生率最低的核苷类药,对于e抗原阳性和阴性及肝硬化患者,应用ETV治疗48周后HBVDNA都可控制在300拷贝/ml以下[14],但价格较贵。LDT具有较LAM更快速、更强的抑制能力和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治疗52周是HBVDNA转阴率61%,血清学转换率31%,耐药发生率5%。除ADV外,LAM、ETV、LDT这3种药都有相同的耐药位点,因此要避免单药之间的转换,以LAM耐药为例,加用ADV联合治疗,疗效优于换药。

参考文献

1 贾杰,吴彪,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机制的研究现状[J].新医学,2008,39(2):118.

2 程书权.关注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N].健康报,2003,10(30):8.

3 周东方,周俊英,赵彩彦,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临床荟萃,2007,22(12):908.

4 姚光弼,朱玫,马秀云,等.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7年结果总结[J].肝脏,2007,12(2):81.

5 刘翔,胡佳,等.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抗病毒策略对比[J].医药导报,2010,29(11):1456.

6 刘晶晶,王峰,刘元元,等.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随访[J].临床荟萃,2009,24(7):619.

7 唐公恩.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15):1314.

8 Yu JW,Sun LJ,Zhao YH,et al.The study of efficacy of 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hepatitis B[J].Dig Dis Sci,2010,55(3):775.

9 米立军,郭鸿,金国华,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6):534.

10卢平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内科,2008,3(2):246-248.

11周霞秋.管理耐药-重检测、查变异、早加药[N].健康报,2010,12(14):8.

12中华肝病杂志编辑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重在规范:口服核苷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原则[J].中华肝病杂志,2008,16(6):473.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4篇

记者:请您先谈谈什么是肝癌?

杨教授:肝癌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恶变而来的癌症,而继发性肝癌(或称转移性肝癌)是由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癌转移到肝脏所致。通常所称肝癌是指原发性肝癌,而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占95%以上。所以,一般所称肝癌也即指肝细胞癌。

记者:肝癌的病因有哪些?

杨教授:肝癌的病因虽未最终阐明,但研究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与丁型3种肝炎病毒。我国肝癌病人中95%以上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

摄入黄曲霉毒素也易诱发肝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发现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动物肝癌。从有关资料来看,肝癌高发于温湿地带,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不少资料提示,黄曲霉毒素和乙型肝炎病毒有协同致病作用。

饮水污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水质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已发现污染的水中至少有百余种有机物为致癌、促癌和致突变物质。

记者:肝癌好发于哪些人群?

杨教授:肝癌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4倍。经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肝癌好发于“肝癌高危人群”。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肝癌发病率甚高。肝癌病情发展迅速,后果不佳,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

记者:肝癌高危人群指哪些人?

杨教授:40岁以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希望这些人每年至少检查1次甲胎蛋白和B超。

记者:肝癌能不能预防?

杨教授: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肝癌的流行因素尚未完全弄清,但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通俗地说,就是不喝污染的水、不吃霉变的食物、预防肝炎(尤其预防乙肝)。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记者:肝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杨教授:肝癌初起并无症状,病人一般不会主动就医诊治。等到症状明显,就医诊治往往已非早期,治疗棘手。肝癌常见的症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消瘦,甚至右上腹出现肿块等,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若出现以上症状,尤应警惕此病。

记者:肝癌能早期诊断吗?

杨教授:可以的。自AFP(甲胎蛋白)临床应用以来,肝癌的诊断有明显的进步,一些早期的病例亦因此被确诊。AFP如大于400微克/升,肝癌的诊断大致可以确立。当然,尚需辅以超声波检查,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诊断即可确定。如果能作CT检查,更可诊断明确。

记者:目前治疗肝癌有哪些方法?

杨教授:早期肝癌应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以图根治。据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报道,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达72.9%。还有报道,直径小于2厘米的微小肝癌,如无血管浸润,手术后5年生存率几近100%,相信其中许多病例可被治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可作介入治疗,即经肝动脉的栓塞化疗。此法疗效可靠,半数以上的病例治疗后肿瘤缩小,部分病例甚至可能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而被“二步切除”。放射治疗、局部酒精注射疗法对较小的肝癌亦甚有效;生物治疗、中药治疗等多作为辅助治疗考虑。

记者:为什么说战胜肝癌,大有希望?

杨教授: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已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将有希望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人类战胜肝癌,寄希望于此。当然,还期待着丙肝疫苗的问世、黄曲霉毒素的清除等。但是,目前需强调肝癌的二级预防。凡40岁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慢性肝炎患者,应每6个月作1次AFP与超声波检查,以图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乙型肝炎; 肺结核; HBV-DNA再激活

结核病和乙型肝炎均为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异常,从而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预防HBV再激活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该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起到了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0例。诊断均符合中国肺结核诊断标准[1]及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男102例,女5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02岁。其中肺结核123例,结核性胸膜炎28例,结核性腹膜炎9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26例,慢性乙型肝炎34例。入选患者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且肝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包括:(1)心理支持疗法。利用医务人员的特殊身份,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采用启发、疏导、同情、支持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增强信心,改善患者的种种不良心境,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对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结合其不同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解释和劝慰。心理支持疗法需立足于正面鼓励和说明。(2)认知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干预技术调整或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客观全面认识并了解自身的疾病状况,明确该病的复杂性及治疗的长期性,讲明该病的可治愈性,从而树立战胜肺结核和乙型肝炎的信心,使患者能坚持配合治疗。(3)心理暗示疗法。患者在就医期间,总会不断地打听、收集有关自己疾病治疗情况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尤其是治疗一段时间后,总是希望得到医务人员肯定性的效果评价。根据这一心理,医务人员可进行心理暗示疗法。即利用对患者心理活动有积极影响的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语言的、情绪的、药物的或参照物的。尤其对于某些过度重视治疗效果,唯恐病情恶化的患者,利用心理暗示疗法,常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评价指标 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抗结核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复查HBV-DNA及肝功能。HBV升高10倍以上,和(或)出现肝功异常者为HBV-DNA再激活。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80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6例,其中治疗1个月者发生5例,治疗2个月发生8例,治疗3个月13例,HBV再激活总发生率为32.50%(26/80)。对照组80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42例,其中治疗1个月者发生10例,治疗2个月发生16例,治疗3个月26例。HBV再激活总发生率为52.50%(42/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3]。一切外部应激源,如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精神的因素,均对机体有刺激作用。通过主观认识评价,产生相应的情绪,借助于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评价,影响机体,产生疾病或促进健康[4]。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者合并肿瘤或结核时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复制,可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直接影响原发病的治疗[5]。所以,如何进行HBV再激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结核治疗前后服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以预防HBV-DBA再激活的发生[6]。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HBV再激活。本实验显示,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可以预防HBV再激活的发生。其原因可能为:(1)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可提高患者对肺结核和乙型肝炎认识,不仅消除心理障碍及消极情绪,而且通过情绪、心理活动来影响免疫功能。可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解决心理困扰,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因而起到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2)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具有传染性,导致患者可能受到歧视,交友范围缩小,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开展心理干预治疗,以热情、诚恳的态度,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取得患者的信任,充分了解患者的思维活动,及时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消除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对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后,给予心理干预治疗,能起到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是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的治疗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肺结核诊断标准.北京,2008.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0.

[3] 王宪军,陈海燕.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41.

[4] 杨贤菊.A型行为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中华健康心理杂志,1998,1:181-182.

[5] 张天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华消化杂志,2008,28(4):286-287.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胸腺肽;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乙型肝炎;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070-02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hymosin-α1 in preventing Hepatitis B Virus (HBV) to reactivate

WEI Maozhou ZHENG Rong DONG Anshan WANG Hual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Weifa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on of thymosin-α1 in preventing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in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HBV infection after accepting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Methods Seventy tw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being in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ymosin-α1 1.6 mg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 times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limited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1 month, 2 month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every case tested liver function and HBV-DNA quantitative to observe the reactivate HBV happened number in each group. Results Twelve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P < 0.05). Conclusion Thymosin-α1 treatment can prevent HBV to reactivate in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in the period of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preventing HBV to reactivate.

[Key words] Thymos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to reactivate; HBV infecti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病与乙型肝炎均为我国常见传染病,临床上,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预防HBV再激活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仍没有既经济又实用的治疗措施。2009年开始笔者对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观察胸腺肽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72例,诊断符合中国肺结核诊断标准[1]。均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HBV-DNA 3.8×103~4.2×106 copies/mL,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1.0岁。对照组:病毒携带者21例,慢性乙型肝炎15例,HBV-DNA 3.1×103~4.4×106 copies/mL,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1~60岁,平均31.5岁。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抗结核治疗,口服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1.0 g,每天1次。治疗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Tα1,基泰,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

1.3 观察指标

治疗1、2个月及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和HBV-DNA。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HBV-DNA升高10倍以上和(或)伴有肝功异常者为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其中,治疗1个月发生1例,治疗2个月发生4例,治疗3个月发生7例,HBV再激活总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其中,治疗1个月者发生4例,治疗2个月发生6例,治疗3个月发生10例,HBV再激活总发生率为55.56%(20/36)。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HBV再激活发生例数及总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者合并肿瘤或结核时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复制,可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直接影响原发病的治疗[3]。所以,如何进行HBV再激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结核治疗前后服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以预防HBV-DBA再激活的发生[4]。但服用核苷类似物特别是拉米夫定易引起HBV变异以及停药困难等问题,这也是临床医师及患者担心的问题。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使HBV再激活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胸腺肽α1具有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可能原因:(1)HBV再激活是由于宿主、HBV、化学治疗药物相互间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主要与化学治疗药物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有关[5],所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起到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2)胸腺肽具有促使T细胞分化和成熟[6],增加T细胞前体数量[7],增强Th细胞的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发挥免疫保护功能[8],这也是胸腺肽预防HBV再激活的理论依据。另外,由于胸腺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胸腺肽也被用于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的辅助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笔者以为,把胸腺肽用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不但能起到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而且对结核病及乙型肝炎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也解决了应用核苷类似物预防HBV再激活所引起的HBV变异及停药困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肺结核诊断标准[S]. 2008.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0.

[3] Yeo W,Chan PKS,Hui P,et al.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J]. J Med Virol,2003,70:553-561.

[4] 杨虎天,魏强华. 提高对风湿病免疫抑制治疗后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认识[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0):577-578.

[5] 张天成,许国铭.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J]. 中华消化杂志,2008,28(4):286-287.

[6] Frasca D,Adorini L,Doria G. Enhanced Frequency of Mitogenresponsive T-cell Precursors in Old Mice[J]. Eur J Immunol,1987,17:727-730.

[7] Frasca D,Adorini L,Doria G. Enhancement of Helper and Seuppressor T Cell Activities by Thymosin al Injection in Old Mice[J]. Immunophar,1985,10:41-49.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护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1-0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炎,具有迁延不愈的特点,如不及时加以治疗,则容易发展成为肝癌或者是肝硬变,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目前,该病虽然可以明确确诊,但是还不存在治愈该病的特效疗法[1]。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为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则可以有效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本文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共研究了54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年龄最大的为65岁,平均为43.7岁。有3例患者存在高血压,有5例患存在并冠心病。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同时采用心理护理、一般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护理。

2 结 果

经过治疗以及全面的护理,54例患者的病情均得以好转或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3 讨 论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所以应根据该病的特点进行护理。首先在患者入院治疗时,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因为当患者刚开始入院时,对于周围的环境较为陌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所以护理人员应以真诚与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与患者家属,然后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以及相关医护人员的情况,并认真询问患者病情,将相关检查与治疗方法告知患者,以便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情绪[2]。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进行交谈,并在交谈当中向患者灌输一些日常保健知识,如患者提出关于预防与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难点问题以及重点问题,则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从而消除疑虑,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并积极接受治疗。相关研究发现,相对于甲肝患者来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时的抑郁程度更深,当病情加重时,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卑感与绝望感[3]。对此,护理人员应将治疗该病的正面报道告知患者,以帮助其对抗忧郁与恐惧心理。

在患者出现黄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叮嘱其注意休息。让患者卧床休息,以便减少热量消耗与体力消耗,同时预防形成过多的乳酸以及分解过多的蛋白质,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让患者卧床休息,也可以使其肝血流量得以增加,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与营养给肝脏,有利于控制病情。当黄疸症状逐渐消退时,可以让病患者起床活动;但需要注意活动量应适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量活动。如患者没有出现黄疸症状,日常生活无需他人照顾,则可以让其进行轻度活动;如患者无黄疸症状,同时血清ALT值正常,则可以在相应指导下,进行部分工作。此外,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无需过分强调补充维生素以及高蛋白等,指导患者多食用鱼、牛奶以及豆制品等,并摄入足量的水果与蔬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食品,以预防出现脂肪肝,同时禁止患者饮酒。当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应当指导其食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如合并肝性脑病,要严格控制摄入的蛋白质。

因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所以临床用药应做到科学合理,以便抑制病毒的生成,同时将疾病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积极预防出现肝癌以及肝硬变。在实际的情况中,部分患者因经过长期治疗而得不到明显的效果,从而失去对于正规治疗的信心。对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避免其为了尽快治疗疾病而出现滥用药的现象。告知患者滥用药物不仅不会促进疾病康复,同时还可能导致肝脏负担加重,恶化病情,只有做到用药合理与科学,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对于临床医生所开出的药方,护理人员应积极敦促患者服用相关药物,并不得对治疗方案进行随意更改。

综上所述,要护理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保证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则护理人员不仅要协助临床医生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将常规护理工作做好,积极预防出现感染;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定期复查以及进行自我保护。让患者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接受临床治疗,并保证患者合理用药,以预防病情恶化出现肝癌或者肝硬变。

参考文献

[1]喻美贞,帅再亮,余桂珍.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护理杂志,2010,32(15):9018-9019.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8篇

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显示,乙肝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疗程仍存在错误认知。同时,乙肝患者的依从性急需提高;

调查还提示,乙肝患者渴望疗效能预测。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乙肝患者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帮助患者做出正确预期;

最新国际“4P医学管理模式”能有效帮助乙肝患者管理疾病。

前不久,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肝基会)、《生命时报》、搜狐健康频道联合推出的题为“让乙肝患者明明白白治疗”的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在广西桂林正式公布。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乙肝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的诉求。

对于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疗程的预期过高,超过五成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同时,乙肝患者的依从性急需提高。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仅有34%的患者没有自行中断过治疗;此外,近九成的患者希望明确知道疗程,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

本次调查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推出,为期6周,有超过3000名乙肝患者填写了有效的问卷。调查显示,52.5%的患者尚未认识到抗病毒的作用,仍有53.5%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来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在新闻会上指出,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对治疗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现实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DNA阴性和e抗原血清转换。而知道这个正确答案的患者甚至不到1/4。”万谟彬教授指出,“参与此次调查的网友,近3/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如果考虑到教育程度的因素,可以说,全国乙肝病人对于治疗的认识水平可能要更差一些。”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在新闻会上指出,针对患者对疗效和疗程的过高预期,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通过患者教育实现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性(participatory)。通过个体化治疗并预测疗效,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科学认识乙肝治疗的疗效和疗程。同时,医生要把患者教育放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背景下考虑,患者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在新闻会上也指出,乙肝患者需要接受更为系统的患者教育。据了解,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家园项目”自2007年4月启动至今,已推广到了28个省,社会成效显著。项目累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达26.4万份,开办慢性乙肝健康教育讲座共计300余场,成为乙肝患者教育的重要平台。

本次调查发现,乙肝患者对疗程给予了特别关注,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近85%的调查者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患者开始治疗时,除了希望了解疗效、副作用以及费用等信息外,也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54.7%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49.0%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此,万谟彬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乙肝患者关注疗程,希望预先知道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这并不奇怪。但是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同,乙肝病人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对疾病以外的因素格外关心。”本次调查显示,除了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外,担心影响工作、就业,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是患者开始治疗的重要动因,其比例分别占到了46.3%和48.4%。此外,由于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之间,他们在发病前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万谟彬教授认为:“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他们一方面求治欲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尽量减少疾病治疗对生活的影响。关心疗程,希望尽早结束治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受此影响,不少患者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 近25%只能接受为期一年的治疗。当疗程超过患者的预期时,10.8%的患者会要求医生更换治疗方案或者找其他医生寻求帮助,20.9%的患者则选择治一段再看看。庄辉院士强调:“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不仅关乎治疗效果,也关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疗效的预测,有助于他们保持很好的心态。如果患者对疗程存在先入为主、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认识,一旦目前的治疗方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为他们能否坚持治疗埋下隐患。”此次调查显示, 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认识到乙肝治疗不能随便停药的只有五成,66%的患者曾经自行中断过治疗。

目前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并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预期。万谟彬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提示患者的基线特征,如治疗前ALT的水平、DNA 的载量、甚至HBsAg载量及基因型都会对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临床上也倡导采用“路线图”的方法指导患者用药,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疗效。现在,临床医生使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治疗时,往往就参考“路线图”的概念来进行疗程中的管理。根据路线图的建议,患者服药24周时需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如果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00copies/ml),则为完全病毒学应答,这类患者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到第二年,将有近一半的患者可以实现“双达标”,在“双达标”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年后,如果仍维持应答,则达到停药标准;如果24周时,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在300-10000copies/ml之间,则为部分病毒学应答,此类患者需了解其服药的依从性并加强随访;如果病毒载量仍高于10000copies/ml,则治疗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同时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换药。万谟彬教授指出,“借助路线图,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化验指标的变化,为患者预测疗效。”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9篇

中国政府对乙肝防治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为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2002年开始,我国实行新生儿和儿童的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计划,效果显著。那么,从2002年至今10年间,乙肝的防治出现了哪些变化?技术上有哪些进展?未来有哪些新技术或新治疗方法值得期待?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中国在预防和管理乙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被接种者仅需承担注射费用。自2005年起,儿童乙肝疫苗注射改为全部免费。为了进一步扩大疫苗接种的范围,2009年政府启动了另一个两年项目,以帮助1994年至2002年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免费乙肝疫苗接种。

在降低乙肝发病率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1992年和2006年的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全国的乙肝表面抗原总携带率平均水平从9.75%降到了7.18%,从高流行水平降到了中等流行水平。

作为中国慢性乙肝防治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12月颁布的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明确了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并首次明确和凸显了“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5年来,随着《指南》在专科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推广,抗病毒治疗的地位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010年12月,更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修改了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并首次提出“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最好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以上几点,可以说,正是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可见,比较过去十年,乙肝防治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

防治理念明显改善

乙肝防治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乙肝预防更加重视。自2005年6月1日起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完全免费。2009年4月卫生部《全国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项目实施方案》,对全国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2010年12月启动编写《中国成人乙肝免疫应用技术指南》。

广大医务人员和慢性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认识明显提高,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比例由原来的19%提高到41%。

对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更有经验,如对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更加明确;对治疗终点认识更符合实际;对抗病毒治疗的态度更加积极;对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认识更深刻;对耐药预防、耐药检测和耐药救治的经验更丰富;对优化抗病毒治疗更加重视;对联合抗病毒治疗的认知度提高;对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更加积极。

在消除乙肝歧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2010年2月10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在入学和就业体检中取消乙肝病毒指标检测。

阻断母婴传播新法起效。给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自怀孕第7个月起,每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并无科学依据。近年来不少研究证实,此种方法不不能提高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所认识。目前,应用此种方法的医院已越来越少,更多的医院是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联合免疫,以预防母婴传播,并已取得明显效果。

防治技术进展迅猛

十年来,在乙肝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进展:

研制成功新剂型乙肝疫苗,20克和60克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60克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可用于对初次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人群,将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应答率。

乙肝疫苗优化免疫策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将指导进一步完善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可明显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HBsAg定量检测技术用以指导乙肝抗病毒治疗,可优化治疗,缩短疗程,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疗效,降低治疗费用。

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的肝脏弹性测定仪 (Fibroscan)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势在于无创伤性、操作简便、重复性好,能较准确地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可用于慢性肝病患者随访。

在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支持下,开展了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优化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获得阶段性成果。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已经批准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该药抗病毒力强,耐药发生率低,有望不久将来会在我国上市。可以说,这是乙肝防治近期值得期望的新技术

坚持抗病毒治疗,回归正常生活可期

尽管如此,我国乙肝防治仍然任重道远。2011年7月14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来临之际,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公布了一项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针对正在或曾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大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66.82%的受调查者对通过抗病毒治疗能否回归正常生活,实现“轻松生活”持悲观或怀疑态度,每3位乙肝患者中仅有1位认为乙肝抗病毒治疗可让他们重返正常生活。此次患者调查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抗病毒治疗的规范化程度仍然不高、全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认识仍然不足,乙肝患者仍然面临包括治疗压力、经济负担、社会歧视等诸多问题。这种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实际上,在过去10年中,抗病毒治疗作为乙肝治疗的基石地位得到了确立,医生已普遍认识到坚持抗病毒治疗是延缓乙肝疾病进展,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关键,是帮助乙肝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选之路。

因此,乙肝患者必须意识到只有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才能把病毒持续降到最低、延缓疾病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这是乙肝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乙肝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共同努力,为患者早日回归“轻松生活”创造必要的外在条件。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0篇

酒精性是由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过量饮酒可加重肝脏负担,已知乙醇进入肝细胞以后,经过肝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体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三条途径氧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使其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纤维化,严重时可致肝硬化,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肝”。笔者认为预防酒精肝的治疗、预防、护理,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方法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1]。可有肝脏肿大和压痛。并可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治疗酒精肝的效果好的方法都有什么,酒精肝最我们国家的发病率是很高的,这种疾病对身体的健康的危害也是很大的[2]。

1.1 戒酒 戒酒是治疗酒精肝的必须措施,酒精肝患者戒酒后其预后可得到显著改善。戒酒后,轻型患者可于数周或数月内缓解临床症状及肝脏发生的病理改变。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于数月内缓解脂肪肝症状。对于肝纤维化与肝硬化者,可有效延长器生存期[3]。

1.2 营养支持 酒精肝患者中超过75%的患者营养不良,有资料研究显示,酒精肝患者的死亡风险与其营养不良的程度直接相关,营养不良的程度越重,其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对酒精肝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是绝大多数患者治疗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后续治疗的基础,酒精肝程度严重者,可采用全肠道营养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发挥其潜在的协同治疗效果。

1.3 肝移植 在传统观念例,酒精肝是肝移植的禁忌症,随着医疗器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在酒精肝患者中也逐渐开展肝移植治疗。有资料显示,酒精肝患者行肝移植后的生存期为1-3年,越有10%的患者病情复发,术后是否再饮酒是预测患者是否发生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之,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方法的,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治疗。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制订治疗的方法,方法合适了,就可以很好的治疗了,可以尽快的摆脱疾病困扰了[4]。

2 酒精肝的预防

预防酒精肝最为重要的是控制饮酒频次及量,避免摄入过多究竟,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确保肝脏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应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肠及肝脏的负担。

3 健康教育

无论脂肪肝还是酒精肝,其发病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应酬多,喜饮酒,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加上精神萎靡、生活散漫,都是酒精肝发病的原因[5]。饮酒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以伤害肝脏为甚,是酒精性肝病的根本原因,故而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除此外,想要根本上预防酒精肝发生,就要注意劳逸结合。酒精性肝病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节,劳逸适量。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掌握动静结合的关系,急性期应采取“以静为主,静中有动”的原则,以休息为主,限制过多的活动。稳定期应采取“动静结合,动静适度”的原则,做到生活自理,适当休息。恢复期应采用“以动为主,动中有静”的原则,活动量循序渐进,以无疲乏感为度,避免劳累过度,耗伤气血。肝胆之病,易于郁滞,应以疏泄条畅为佳。若情恋不畅,精神抑郁,则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诱发或加重疾病症状。应帮助病人克服和消除恼怒,忧郁、疑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与疾病治疗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另外,平时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以及体质强弱不同,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

4 讨 论

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或加重的因素较多 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 饮酒年限 酒精饮料品种 饮酒方式 性别 种族 肥胖 肝炎病毒感染 遗传因素 营养状况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的 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 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 然而 由于个体差异较大 也有研究显示饮酒与肝损害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酒精饮料品种较多 不同的酒精饮料对肝脏所造成的损害也有差异 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空腹饮酒较伴有进餐的饮酒方式更易造成肝损伤 女性对酒精介导的肝毒性更敏感 与男性相比 更小剂量和更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酒精性肝病 饮用同等量的酒精饮料 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明显有差异 种族 遗传以及个体差异也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汉族人群的酒精性肝病易感基因乙醇脱氢酶(ADH)ADH 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分布不同于西方国家 可能是中国嗜酒人群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并不是所有的饮酒者都会出现酒精性肝病 只是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表明同一地区群体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 酒精性肝病病死率的上升与营养不良的程度相关 维生素A的缺少或维生素E水平的下降 也可能加重肝脏损害 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使酒精性肝病的进展 而饱和脂肪酸对酒精性肝病起到保护作用 肥胖或体质量超重可增加酒精性肝病进展的风险 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对肝脏损害起协同作用 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饮酒 或在酒精性肝病基础上并发HBV或HCV感染 都可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倍,耿威,张丽丽等.酒精肝诊治与预防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222-223.

[2] 梁铭.酒精肝诊治与预防的临床研究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7):55-56.

[3] 江韶辉.酒精肝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2):537.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重肝;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56-2

重肝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进行的内科综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为重肝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治疗方法,给重肝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已成为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手段,由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吸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组成,其中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目前人工肝最常用和主要的方法[1]。血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滤出并丢弃含有毒素及致病物质的血浆,代以置换同等量的同型新鲜血浆,同时补充患者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保持内环境稳定,代替肝功能,赢得肝细胞修复时问,使患者过渡到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等待供肝赢得时间[2]。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发生低血压、低血钙、过敏反应、精神紧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我科于2003年10月~2009年8月对90例行人工肝血浆置换的重肝患者实施有计划的护理干预。明显减轻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了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人工肝治疗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0例重肝全部是来自2003年10月~2009年8月我院住院的重肝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理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分型标准[3]。对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仪器与材料:北京伟力血浆置换仪,P2S(中空纤维膜型)血浆分离器,血路管,穿刺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生理盐水,血浆。

1.3方法:将所有病例按治疗时间分为2组。2003年10月至2005年l2月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32例治疗72次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8~68岁、平均39.5岁。其中慢性重型肝炎26例,药物肝炎2例、亚急性肝炎4例。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58例治疗110次设为干预组。其中男44例、女14例,年龄22~63岁、平均38.2岁。其中慢性重肝49例、药物性肝炎3例、亚急性肝炎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l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2护理措施

2.1干预组

2.1.1术前干预

①心理干预:目前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病情都较重,药物疗效不显著,加之对人工肝支持系统了解甚少,害怕穿刺,担心在手术中发生意外,另外加上费用昂贵等问题,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忧虑和恐惧。预防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取得其高度信任,对患者的言行、情绪、配合治疗及饮食睡眠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摸清患者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原因,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其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情绪。同时积极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向患者及家属阐明人工肝治疗虽然费用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相对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好。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以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其依从性。

②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大多不了解人工肝治疗方法,心理压力较大,对其安全性及疗效缺乏信心,担心治疗失败或治疗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简要讲解人工肝治疗的原理,效果和方法。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初步了解,可介绍典型成功病例,消除患者顾虑。最大限度减轻其紧张心理,取得配合。

③评估患者病情:如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情况。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凡血压偏低、心率快、体温高须纠正以后才行人工肝治疗。

④环境的准备:治疗室单独设立。严格消毒,每次进行治疗前对治疗室行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治疗室内安装空调,使室温保持在220C~260C。根据病情予以保暖,以促进末梢循环。

⑤患者准备:病人严格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治疗前一餐鼓励进食进水。并在术前排空大小便。

⑥物品准备:治疗室除常规配备人工肝治疗仪外,还配备心电监护仪、氧气装置、恒温器、输液架、抢救药品及器械等。

⑦建立体外循环:术前为患者进行颈(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高流量的双腔导管,保证血流量充足稳定。

2.1.2常见并发症的干预

①血浆过敏反应: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除各种过敏源外,与供血血浆中抗白细胞抗体有关。为防止血浆过敏反应的发生,均于置换开始时给予非那根25mg肌注,治疗中用生理盐水500mL+氢化考的松100mg在治疗中维持静滴的措施防止过敏反应发生,术前须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核对血型、日期,了解患者有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出现畏寒、寒战、全身荨麻疹等过敏迹象,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注,或异丙嗪25mg肌注,适当补充钙剂,以缓解症状。正确保存和融化血浆,应在水温不超过37℃水中震荡融化。治疗中应密切观察,争取在最早时间里发现患者发生的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迹象,以便尽早遵医嘱予及时处理,将患者因过敏反应带来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②血压下降:多为一过性血压下降。于治疗初出现,主要考虑为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浆置换时血浆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移人组织中造成血容量减少或血浆置换过程中血液输出速度过快,输出量过多等原因导致血压下降。针对这些情况,采取的预防措施有:血泵速度从50~70mL/min开始,根据血压和病人反应以10mL/min的速度缓慢递增至120mL/min的速度维持,一旦出现血压下降,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和血滤出速度,同时快速输入平衡液,必要时用升压药。部分患者过于紧张、疼痛刺激也可造成血压一过性下降,要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应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末梢循环,当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或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给予氧气吸人并输入林格液或升压药。

③出血倾向:重型肝炎患者本身存在凝血机制障碍,血浆置换时经过肝素化过程及大剂量血浆置换,常引起血浆中大量凝血物质及血小板丢失,使患者出血或原有出血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患者深静脉置管处渗血不止。采取的预防措施:治疗前应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在保证管路畅通情况下尽量减少肝素用量,治疗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遵医嘱及时处理。

④枸橼酸钠毒性反应:因血浆中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可竞争性地与体内钙结合,使血钙降低,表现为口唇、面部、手足发麻或有眼花、胸闷、下肢抽搐,经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后迅速缓解。为预防枸橼酸钠毒性反应,常规术前予以1O%葡萄糖酸钙10mL+5%葡萄糖50mL静脉滴注,能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

⑤感染:重型肝炎患者白蛋白及白细胞均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在血浆置换过程中丢弃大量含有致病因子的血浆而造成免疫球蛋白丧失,进一步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极易并发感染。因此,术前要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护好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穿刺结束后,固定好单针双腔管,并予3M敷料覆盖;术后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每1~2天局部予0.5%的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夏季每天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观察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痛及有无脓性分泌物,以及病人的体温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治疗环境应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2.1.3术后干预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每天监测体温、脉搏、血压,观察神志、插管处是否有淤血、皮下出血或血肿,导管有无脱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②嘱患者卧床休息,如为股静脉置管,嘱病人屈腿角度应大于90度,鼓励并协助患者做主动或被动的膝关节伸屈或踝关节运动,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密切观察下肢有无肿胀,以及肢体色泽、温度是否改变,浅静脉是否充盈。

③导管的护理:用抗生素(肝素、万古霉素混合液封管)正压封管,防止导管堵塞。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外口管路末端用纱布包裹,减少了感染的发生。固定好导管防止脱落,如发现导管阻塞切忌向内推入,以防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可负压抽吸将凝块吸出。如发现局部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置管处定期更换敷料,有污染及时更换。

④饮食干预。人工肝治疗后由于体内毒素暂时性下降,及内环境的改善,以及部分人工肝治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防过敏。术后患者食欲可有不同程度改善,而此时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胃肠道水肿充血未完全恢复。突然进食过量尤其食入过多蛋白质,可引起血氨升高。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冶疗后24~48h内应控制饮食,可少吃多餐流食,给予高糖、低脂易消化食物,适量优质蛋白及含维生素较丰富的饮食,出现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酌情给予冷流质或禁食。

2.2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如:术前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创口的护理等。

3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干预组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讨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行血浆置换治疗可使患者生存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血浆置换的过程中及治疗后各种并发症常有发生。对人工肝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了解到血浆置换的相关知识,缓解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血浆置换治疗的顺利完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段钟平,郑素军.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80―681.

[2] 曾斌,郑会丰,林爽丽.小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伴发肝衰竭的多器官功能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乙型肝炎;抗病毒;恶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了解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二年间接受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5年左右的恶变情况。男176例,女111例;慢性肝炎155例,代偿期肝硬化9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39例。干扰素治疗组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慢性肝炎68例,代偿期肝硬化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0例;核苷类药物治疗组118例,其中:男78例,女40例;慢性肝炎60例,代偿期肝硬化3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2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组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慢性肝炎27例,代偿期肝硬化2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1.2 判断指标 甲胎蛋白≥400ng/ml,肝脏MRI检查提示占位性病变,肝组织活体穿刺病理检查找到瘤细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扰素治疗组恶变1例,核苷类药物治疗组恶变8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组恶变11例。男14例,女6例。具体见表1。

3 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少,但疗效不甚满意,特别是不能完全改变病毒性肝炎的最终转归,甚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仍然2%的恶变率。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三位,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新发患者,其中43.7%发生在中国,WHO(1983年)肝病预防会议指出乙肝病毒与 HCC有密切关系,两者相关性高达80 % [2],我国80%~ 90 %的肝癌患者有 HBV感染的背景[3]。据调查,我国乙肝高发区与肝癌肿瘤高发区是一致的,而肝癌肿瘤组织内,也可以发现乙肝病毒,说明肝癌肿瘤和乙肝病毒关系密切,乙肝病毒可以入侵肝细胞的细胞核内,整合到肝细胞的DNA上,导致肝细胞在分裂和复制的时候出现突变,变成癌肿瘤细胞。有报道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应用IFNα治疗可以降低肝细胞癌的复发[4]。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活性的糖蛋白,是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5],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肝炎病毒一旦进入机体,将迅速启动天然免疫应答并触发炎症性反应,干扰素除对肝炎病毒本身发挥作用外,还能够调节单核细胞的募集和成熟,减少单核细胞产生的各种促炎因子而抑制炎症,产生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已有干扰素作为一种肿瘤的治疗佐剂的相关报道[6,7]。2007年,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肝脏研究中心经过对台湾地区23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俗称“大三阳”)和233例匹配良好的未经治疗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干扰素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干扰素预防慢性肝炎相关肝癌的发生多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表明,干扰素单独或者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患者能够推迟和预防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对丙型肝炎患者的前瞻性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者,即使是对干扰素治疗不应答者亦能有效预防肝癌的发生。

目前抗病毒治疗的观点都要求首选快速、强效抑制病毒、高e抗原转换率的抗病毒药物,但本文发现在使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仍出现较高的癌变率,而干扰素组恶变率较低,虽然本次调查中干扰素组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入选,仍认为可能与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有关。限于本文样本数较小及区域化因素,尚不能完全表达主题,但本文所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仍不失为首选方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未再细分类,有必要研究各自抗病毒药物单项治疗时及其以后的可疑恶变率,以供临床选择参考,造福于广大肝病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6):324329.

[2] Karpoff MM; Tung C; Ng B Interferongamma protects against hepatic tumor growth in rats by increasing Kuffer cell tumoricidal activity [外文期刊] 1996(02) doi:101002/hep510240214.

[3] Wong PV; Mc Peake JR; Portmann B Clinical course and surival after liver transplatation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complicated b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995.

[4] Parve MK, Sehgal D, Sarin SK, et al Inhibi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forms by recombinant interferongam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12(19):30063014.

[5] 龙晓玲,张晓敏,付四毛干扰素治疗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123124.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丙肝感染;现状;护理;免疫力

[中图分类号] R692.5;R512.6;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6-015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inf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60 hemodialysi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before and after intensive care were selected. Before strengthening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strengthening nursing as the research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isk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intensive care(P

[Key words] Hemodialysis; Hepatitis C inf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Nursing; Immunity

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著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同时受输血、手术以及透析等因素的影响,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要明显高于肾脏疾病非透析患者以及健康人群。当前情况下,丙型肝炎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存活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这就需要医院加强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我院通过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的现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加强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加强护理前(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选取加强护理后(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2~69岁,平均(42.6±3.7)岁。研究组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23~65岁,平均(41.5±2.9)岁。入选标准:患者病情稳定,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精神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普通护理,研究组应用加强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2.1 健全丙肝病毒防控制度 当前我院透析室均根据《血液净化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管理,主要内容:合理布局透析室,配备充裕的防护设施,丙肝患者分机进行血液透析,同时保证护理人员固定,单个护理人员同时负责不超过5台透析机[2]。丙肝患应用的物品以及设备如血压计、病历、治疗车以及机器需要做好标示,同时注射器以及血路管等使用一次性器械。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具体的护理管理流程,最大限度避免感染源通过血管而进入到患者的身体内部[3]。在此基础上,医院要建立丙肝病毒感染报告机制,科室以及有关的职能机构需要定期统计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如果透析室的患者数量增长迅速,需要定期增加设备以及病房,从而确保在不同的透析班次之间可以有效消毒透析机,降低丙肝病毒感染潜在隐患[4]。

1.2.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要让护理人员意识到血液净化中心往往是丙肝病毒扩散的重要途径,而预防院内丙肝病毒感染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有重要的价值。医院需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熟悉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以及具体技术,严格落实消毒隔离相关规定[5]。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同时新进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需要提供综合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丙肝患者隔离措施、透析机消毒与清洁以及药物分发。要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规范,并且制定配套的奖罚条例,确保护理人员严格执行。

1.2.3 护理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为了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需要从以下途径加强管理。第一,在进入血透室之前换鞋、更衣并且戴帽子与口罩。第二,进出血透室严格洗手并且做好消毒[6]。第三,接触或操作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物的时候戴手套。第四,整理、清洗以及收集污染物的时候穿戴套袖、围裙。第五,出现手外伤的护理人员要避免进入透析室,同时护理人员要避免皮肤受损,遭到锐器损伤之后要及时挤压伤口,在挤出伤口位置的血液之后进行反复冲洗,冲洗之后使用碘酒进行消毒[7]。第六,护理人员需要每年检查丙肝病毒抗体,出现传播疾病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调离。

1.2.4 完善透析操作规程 第一,在血透室的布局方面,需要严格划分不同的区域,设置丙肝感染患者的单独治疗间[8]。丙肝病毒阳性的患者需要使用固定的透析机,确保阴性以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制作、储存药物以及无菌物品的地方要同治疗间和污染物储存间严格划分,病室当中清洁物品存放车需要同患者保持距离,防止遭到患者的污染。第二,在医疗器械应用方面,血液透析治疗过程当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多种多样,既有一次性的用品,也有非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的用品主要包括血路管、透析器、冲洗管以及注射器等,在使用之后需要焚烧登记[9]。非一次性的用品,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消毒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第三,护理人员的操作方面,在操作过程当中要每次治疗更换手套,其中丙肝感染患者需要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避免共用病室当中的各种物品。患者治疗结束之后,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毛巾来擦拭透析机的面板以及可能遭到血液污染的位置[10]。

1.2.5 重视污染物处理 除了一次性的用品以及呕吐物收集容器等需要焚烧之外,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例如床单、废液桶、听诊器以及血压表等,需要在患者治疗之后进行消毒。第一,废液桶消毒,使用大号塑料容器盛入含氯消毒液,浸泡废液桶1 h之后清水冲洗干净。第二,床单消毒,床单位需要配有两套被套以及床单等,还可以使用特制床单,平铺在透析床的枕头以及床单之上,让患者仅仅接触到特制的床单,在血液透析下床之后,护理人员取出特制床单之后清洗消毒。这样能够节约床单位更换的时间,同时预防交叉感染问题。第三,血压表消毒,使用之后要打开袖带,使用止血钳夹住一端挂起,持续照射紫外线1 h。第四,听诊器消毒,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反复擦试。第五,丙肝病毒阳性的患者使用过的管路、透析器、穿刺针、血压表以及听诊器等,需要做到专室专用以及消毒处理,从而预防交叉感染。

1.2.6 加强丙肝病毒患者管理 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需要在透析之前进行检测丙肝病毒的感染状况,同时检测血清抗HCV以及HCV-RNA,从而排除透析之前已有的丙肝病毒感染患者,以体现出血液透析之后丙肝病毒的阳性率,同时对丙肝感染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问题。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需要每半年进行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检测,如果患者属于阴性转阳性,一方面需要及时上报,另一方面还需要分析诱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改进预防控制制度,避免丙肝病毒感染的扩散。我国《血液净化操作规程》当中明_规定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分区分机进行透析治疗,并且感染区的透析机不能治疗非感染患者,同时还需要为感染患者准备专用的物品。除此之外,丙肝病毒感染患者还应当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1.3 判断标准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出现的丙肝感染阳性例数,并计算阳性率。阳性标准方面,B超、CT或MRI可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同时使用QOL量表以及VAS量表分别评估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疼痛程度。QOL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1]。疼痛度使用VAS量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无痛是0分,轻度疼痛是1~4分,中度疼痛是5~7分,重度疼痛是8~10分[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丙肝病毒感染情况比较

加强护理后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丙肝感染的概率明显下降(P

2.2 两组患者QOL评分以及V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疼痛评分无明显区别,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P

3讨论

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可以说是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其中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最为常见。近年来临床上血液筛查机制以及乙肝疫苗接种的日益完善,使得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风险越来越低,但是丙肝病毒的感染问题依然存在,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存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时候,普遍存在着贫血问题,同时促红细胞素没有应用之前,输血治疗临床上贫血治疗的重要途径。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频繁进行输血以及穿刺,容易给丙肝病毒的传播提供条件。患者在感染丙肝病毒之后,会破坏自身的肝脏功能以及结构组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患者的丙肝病毒阳性率为30%左右,明显要高于健康人群的1%。近年对对献血人员的检测日益严格,同时检测项目越来越多,并且通过接种疫苗而使得丙肝病毒的感染得到控制,不过血液透析环节的丙肝感染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13]。在这一环节导致丙肝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透析过程当中的交叉感染。透析室的消毒制度执行不够严格,从而诱发丙肝病毒的交叉感染问题。比如透析患者的数量增长比较快,没有执行丙肝病毒检测,同时没有落实透析治疗设备的有效消毒,使得患者出现丙肝交叉感染。首先是患者数量增长问题加大了丙肝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大部分的透析室因为患者数量以及仪器设备都比较多,导致空间较为狭小,机器每天使用的频率约为3次。尤其是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少数透析室为了确保患者可以得到透析治疗,使得透析机的每天使用频率超过4次。这样一来班次交替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比较短,无法完整有效地执行机器的消毒步骤,甚至出现简单水洗来替代消毒的问题,埋下了丙肝病毒感染的隐患。其次,透析室没有严格执行丙肝病毒检测机制,从而使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出现感染。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血液透析室在接收患者进行透析治疗之前,并不会及时进行丙肝病毒的感染检测,同时在透析治疗过程当中,也不会定期检测患者的丙肝病毒感染状况,因此未能及时发现感染患者以及阴性转阳性患者,导致在透析治疗的患者之间出现病毒的交叉感染问题。再次,患者共用透析设备以及透析机消毒不够彻底,会加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少数医院在透析治疗环节没有分区进行丙肝病毒阴性以及阳性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手卫生不够彻底,在治疗不同患者的时候手套更换不够及时,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交叉感染问题。

第二,透析器污染问题。透析机污染也会导致丙肝病毒的交叉感染。丙肝病毒颗粒能够借助于空心纤维破口来进入到透析液当中,借助于反渗入血而船舶丙肝病毒。除此之外,透析器在运输、装配以及使用的环节,有可能出现微小的断裂问题,使得病毒迁移而污染透析机。同时部分透析机的消毒处理不过完善,透析器以及管路持续使用埋下了丙肝病毒感染的隐患。

第三,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也是临床上血液透析 患者出现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人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护理人员比例更高的那些透析中心,丙肝病毒的发病更高[14]。推测其原因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同时透析治疗的患者数量过多,同一护理人员负责过多患者的操作,因此工作压力比较大,使得丙肝病毒的防控措施执行不够彻底。在很多时候同一个护理人员还需要同时负责丙肝病毒感染阳性以及阴性的患者,从而出现交叉感染问题。

第四,输血因素。输血会加大患者丙肝病毒的感染风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认可,有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每进行1次输血治疗,感染丙肝病毒的几率就会上升1%左右[15]。不过随着促红细胞素的应用以及血制品质量的严格把握,输血因素诱发的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降低。

第五,透析治疗的持续时间。透析治疗的持续时间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患者透析治疗的时间越长,那么出现感染的几率也就越高,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够明确,推测同透析操作不够科学、医疗用品消毒不够彻底以及透析中心的管理措施不够健全同相关。除此之外也可能因为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太长,治疗过程当中需要进行血管穿刺或者留置导管,使得患者暴露血液的机会增多,容易出现交叉感染问题。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之前血清肌酐水平过高,同时白蛋白以及总胆固醇等标过低,那么在治疗过程当中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险性就会明显上升。这就需要在透析治疗环节做好护理干预,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加强护理后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丙肝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P

综上所述,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现状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避免患者感染丙肝病毒,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薇,彭国平,姚璇,等. 2010-2013年湖北省艾滋病和丙肝哨点监测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15,15(9):1269-1272.

[2] 彭芹,谈佳,刘大双,等. 维持性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调查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5):334-337.

[3] 吴灵萍,罗群,王来亮,等. 宁波市2010―2013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登记报告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6,28(8):1000-1001.

[4] 章武战,陈俊华,刘生华,等. 抗HCV筛查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风险[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9):100-103.

[5] 朱蓓,王月芳,周育峰,等. 常熟地区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血液净化,2015,14(4):213-215.

[6] 朱亭亭,黑发欣,肖丹朝,等.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现状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2):2790-2792.

[7] 吴传芳,谢和宾,姚小红,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进展[J]. 中国血液净化,2015,14(4):234-236.

[8] 孙桂霞.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交班报告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4):490-491.

[9] 王晓静,黄敏捷,陈颖. 丙型肝炎的预防与健康宣教[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19-119.

[10] 汪林峰,马立彬. 持续性血液透析乙型及丙型肝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598-599.

[11] 莉,牟方胜,李巧玲,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HCV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丙肝治愈率的影响[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3):213-214.

[12] 李智慧. 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成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44-45.

[13] 李静,王利华,程丽娟,等. 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6,5(3):123-127.

[14] 李智慧. 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成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44-45.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年龄

[中图分类号] R725.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50-02

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合并症或并发症多,预后情况各不相同,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临床医师和儿保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现对2002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7例IHS患儿的病因、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儿均符合IHS诊断标准[1]。男50例,女37例。就诊年龄:≤28 d 12例,29 d~3个月46例,3~6个月23例,7个月~1岁6例。病程:≤1周42例,>1周45例。

1.2 方法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症、治疗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

87例IHS患儿病因明确66例(75.86%),其中感染因素59例(89.39%):人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感染41例(均为HCMV-IgM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9例,其他病毒感染9例。非感染因素7例(10.61%):胆管发育异常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21例未找到明确病因(24.14%)。

2.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以皮肤、黏膜黄染为主要症状,肝脏不同程度肿大;纳差及拒乳67例,脾脏肿大58例,呕吐56例,腹泻30例,大便白27例,夜惊、多汗25例,咳嗽25例,发热16例。

2.3 合并症

本组共发生合并症68例次,仅一种合并症40例(58.82%),2种或以上10例(14.71%)。其中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28例次(41.18%),佝偻病19例次(27.94%),婴儿腹泻病10例次(14.71%),真菌性口腔炎5例次(7.35%),尿路感染3例次(4.41%),消化道出血2例次(2.94%),肝硬化伴腹水1例次(1.47%)。

2.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4.1 肝功能检查全部病例谷丙转氨酶(ALT)均异常升高(正常值<40 U/L),最高达480 U/L;87例均有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最高可达400 μmol/L(正常5.1~17.1 μmol/L);17例碱性磷酸酶(AKP)>150 U/L;HBsAg阳性者10例。

2.4.2 腹部B超检查87例患儿均有肝脏肿大,58例脾脏肿大,9例显示肝内胆汁淤积,1例肝外胆道闭锁。

2.5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均接受综合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保肝、退黄、利胆),病因明确者对因治疗,同时治疗合并症(合并感染者应用有效抗生素,合并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合并胆管发育障碍者接受小儿外科干预治疗)。治愈78例,黄疸于入院5~21 d消退(平均13.5 d),肝脏恢复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8例病情好转带药出院,1例肝硬化伴腹水自动出院。87例IHS患儿住院治疗时间15 d~2个月。

3 讨论

IHS可由多种病因如病毒、原虫、细菌等感染引起,少数由非感染因素引起,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原因不明确。CMV感染在我国相当普遍,儿童感染率高达83%以上[2],据刘慧等[3]报道,CMV侵入人体后可长期或终生存在体内,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感染持续加剧,可造成肝细胞纤维化,最后导致肝硬化而失去治疗机会,是目前儿科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对IHS患儿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必要的。非感染病因中胆管发育异常常见先天性胆道闭锁及胆管发育不良,其引起IHS的机制认为是肝内外胆管发育障碍(主要是肝内胆管发育障碍),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肝内胆汁淤积,进而影响肝细胞的营养代谢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4]。

本组病例临床上普遍表现为黄疸、纳差、吐奶、肝脾肿大,说明本组患儿有较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和较严重的胆汁淤积现象。实验室检查也支持这一点,ALT及TBIL升高,部分患儿明显升高,而ALT是评价肝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IHS多有合并症,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较多见,可能是由于肝脏损害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机体发生营养障碍[5],同时网状内皮系统防御及吞噬功能降低易导致各种感染。临床工作中应重视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肝脏是维生素D代谢的重要器官,由于肝脏损害,肝细胞线粒体内25-羟化酶活性不足,使维生素D在肝内羟化发生障碍,25-羟胆骨化醇生成不足,同时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障碍,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影响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2例合并消化道出血,与IHS代谢障碍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损害婴儿肝细胞、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以及胆汁淤积排泄不畅,影响维生素K合成关系密切。因此,IHS患儿及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很重要。

IHS是儿童罹患的主要感染性疾病,韦立功[6]对住院小儿肝脏疾病18年回顾调查中提到,小儿肝脏疾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小儿肝脏疾病突出的好发年龄阶段,首要疾病仍然是婴儿肝炎综合征(85.42%)。临床上应重视该病的防治。早期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案退黄、保肝,改善症状,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病因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大多数预后良好。有较多资料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取得满意疗效;胆管发育障碍者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治疗,防止发生肝硬化,本组1例患儿(胆道闭锁)因治疗时间较晚,出现肝硬化伴腹水而放弃治疗。对病因未明的IHS患儿治疗应合理选择药物,以免用药不当而加重肝损害。

[参考文献]

[1]嫣希光,段恕诚.婴儿肝炎综合症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2,19(2):120

[2]王培鑫,陈洁,黄晓磊,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8例肝脏病理改变[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2):54-58

[3]刘慧,蒋玉红,陈艳萍,等.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肾功能改变[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4):533-534.

[4]李晓峰,蔡耘,窦娟,等.婴肝综合症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分析-附238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9):592-594.

[5]袁玉荣,熊安秀.婴肝综合症62例病因与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45.

肝病预防与治疗范文第15篇

严格控制以预防

国内外在丙肝的预防方面积累不少成熟有效的经验,只要控制好以下这些因素,大多数丙肝都是可以避免的。

1 严格筛选献血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和转氨酶严格筛选献血员。目前一些国家开始检测HCV抗原及核酸,窗口期感染者也能检测出来,血液安全程度更高。患者要注意使用正规途径来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严格掌握血液及其制品的适应证,能不用的尽量不用。

2 预防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要到正规、消毒严格的医疗机构接受牙科手术、内镜检查、美容手术、肌肉和静脉注射。静脉吸毒者应积极戒毒,同时一定不能共用注射器。生活中不要共用剃须刀、牙具、针灸针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

3 性传播的预防:有性乱史者应自我约束并定期检查。HCV感染者在时使用安全套,不仅保护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4 母婴传播的预防:对丙肝核酸阳性的孕妇,要到正规、有经验的医院生产,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5 长期透析患者的预防:应定期检查丙肝,尽量减少与其他患者的血液接触。

及时规范的治疗

1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丙肝的主要手段,可以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病毒复制,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及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一般隔日一次注射,每次300~500万单位,疗程一年左右,价格比较便宜。长效干扰素又叫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在体内代谢慢半衰期较长,每周一次注射即可,疗程也是一年左右。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优于单用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治疗48周,持续病毒核酸转阴率可达54%-60%;普通干扰素肌肉注射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核酸转阴率为44%~47%。利巴韦林价格低廉,如果没有禁忌证,尽量与干扰素配合应用。

干扰素有不少不良反应,包括早期的发热、厌食、白细胞减少,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乏力、流感样症状、精神抑郁等。利巴韦林也有恶心、贫血等不良作用。因此,抗病毒治疗与否、怎样治疗、如何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何调整治疗方案等问题,需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2 其他抗病毒治疗:如果已经有肝硬化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不能耐受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的副作用,可以尝试应用苦参素及胸腺肽等治疗。有些在治疗前估计对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如有些病毒亚型感染),可以配合血浆病毒过滤治疗,原理是先通过类似透析那样的体外血液循环,把血浆中过多的丙肝病毒迅速滤过掉,再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效果会得到提高。

3 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酒精会加速疾病发展,降低抗病毒药物效果,所以应戒酒。劳累不利于肝脏功能回复,偶尔还能引起重型肝炎、肝衰竭,所以丙肝患者应适当控制体力活动的强度。但若肝功基本正常,一般都可以上班。如果转氨酶异常,建议给予输液或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如水飞蓟素、双环醇等。

4 营养支持治疗:如果患者消瘦、面色灰暗、营养不良,需逐步改善精神状态,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肉汤等。如果肝硬化明显、白蛋白下降,可以口服纽娃等复合肝营养制剂,能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态,部分患者长期应用后面色也可以得到不同改善。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