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

贫血的护理诊断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贫血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35-02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一般都以Hb量低于正常参考值95.0%的下限作为贫血的诊断标准。贫血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疾病,各种疾病都可伴有贫血[1]。由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贫血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贫血的症状大都比较轻微,常常不被患者或家属觉察,但能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本文对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的住院患者进行Hb和RBC的检测,以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贫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市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2010年12月20日在床的老年患者共50人,其中男20人,女30人,年龄均大于60.0岁,平均年龄(76.0±5.6)岁。

1.2方法

1.2.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数量(PLT)等。血常规检查采用针刺法采集手指末梢或耳垂新鲜血液,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Hb采用目测比色板法(HCN)。

1.2.2问卷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进食方式、活动能力及是否进行长期康复治疗等。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进行面对面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100.0%。

1.2.3诊断标准

贫血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编写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在海平面地区,成人男性Hb量<120g/L,成人女性<110.0 g/L,孕妇<100.0 g/L即诊断为贫血。贫血程度分级,Hb:≤30.0 g/L为极重度贫血;Hb:31~60.0 g/L为重度贫血;Hb:61~90.0 g/L为中度贫血;Hb:≥90.0 g/L及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为轻度贫血[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患病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住院老年患者贫血患病率

50位住院老人中,诊断为贫血有12例,贫血患病率为24.0%。其中轻度贫血10例,占20.0%;中度贫血2例,占4.0%;无重度及以上贫血。

2.2不同条件下老年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

男性、年龄≥80岁、不能自己进食、卧床不起和不参加任何康复活动(>3月)的患者贫血患病率比较高(表1)。

3讨论

国内文献报导,老年人贫血患病率为7.0%~28.0%,占同期住院老年患者的57.5%[3]。本中心老年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为24.0%,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其中8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贫血患病率高于80岁以下组,说明高龄老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减退,加上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所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贫血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且75岁以上老人的贫血一经确诊,多为中重度贫血[4]。

老年人贫血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是疾病影响和营养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是可以通过提供合理膳食而得到预防的,专业护理能有效维持患者的良好营养状态。能下床行走的患者贫血患病率较卧床的患者低,这可能是由于适度的活动有益于食物的良好消化和吸收。康复治疗组贫血患病率低于非康复治疗组。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运动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全身状况[5]。

老年人贫血是一种被低估的、潜在的疾病状态,积极妥善的治疗可以减少原发疾病的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下降10.0 g/L,死亡危险增加13.0%,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能提高终末期器官功能[6]。因此,早期发现老年人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贫血应当受到关注。专业的、经过培训的护理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减少老年人贫血的发生、改善贫血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8-2339.

[2]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

[3] 沈建良, 杨平地, 岑坚, 等. 老年贫血81例诊断分析[J]. 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3):148.

[4] 高丽霞, 吴克雄, 冀红红,等. 老年贫血218例病因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0,37 (1):22-24.

[5]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8.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方法:对321例高原妊娠合并贫血的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结果:孕妇由最初的对疾病的不认知到孕妇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熟悉并掌握预防措施,积极参与护理和治疗,最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论:在高原本身缺氧的情况下,做好饮食及药物护理,及早纠正贫血,防止并发症发生,对降低高原妊娠和并贫血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原妊娠缺铁性贫血孕产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1-02

贫血是高原妊娠期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诊断标准较非孕妇低,当红细胞计数在3.5×1012/L、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血细胞比容。当母体严重缺铁时,使骨髓造血功能极度低下造成重度贫血,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一定危害,甚至可危及生命。护理的关键是做好高原饮食及药物护理,及早纠正贫血,防止并发症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我科收治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孕产妇321例,年龄23~36岁,平均29.5岁,其中初产妇263例,经产妇58例,城镇人口145例,农村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打工族)176例,孕前确诊78例,孕期确诊243例。按照其血红蛋白100次/min,需及时休息并对症处理,防止心力衰竭发生。为增加胎儿血氧供应,吸氧2次/d,30min/次,坚持自计胎动次数,密切观察胎心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临床表现

高原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有:①高原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部分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如轻者皮肤粘膜略苍白,无明显症状。重者面色黄白,全身倦怠、乏力、头晕、耳鸣、眼花,活动时心慌、气急、易晕厥,伴有低蛋白血症、浮肿、严重者合并腹水。

3临床诊断

(1)病史中常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的病史,例如高原缺氧、月经过多、寄生虫病等,营养不良也是常见因素。

(2)实验室检查:孕妇贫血的诊断标准相对降低,即红细胞计数

4护理评估

(1)详细、全面地了解妊娠前有无全身慢性疾病及慢性出血史、高原氧含量、月经过多史、营养不良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经济状况,妊娠后进食情况、急慢性出血和妊娠合并症等。

(2)评估贫血的程度,高原妊娠期贫血的程度分为四类;轻度贫血:RBC(3.0~3.5)×1012/L,Hb100~81g/L。中度贫血:RBC(2.0~3.0)×1012/L,Hb80~61g/L。重度贫血:RBC(1.0~2.0)×1012/L,Hb60~31g/L,极重度贫血:RBC≤1.0×1012/L,Hb≤30gm。

(3)身心状况评估,症状及体征;轻度贫血症状不明显,重度贫血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4)社会心理评估,重点评估孕产妇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支持系统,对有关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自我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5)诊断性检查评估,血象,骨髓象及血清铁的浓度。血清铁低于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300μg/dl,铁饱和度明显减低到10%~15%以下,当血红蛋白降低不明显时,血清铁降低为高原缺铁性贫血的早期重要表现。

5护理措施

5.1一般护理。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减少孕妇对病情的恐惧。根据病人贫血的程度,轻症者可下床活动,重症患者应给与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与孕妇一定的照顾。

5.2特殊护理。①高原缺氧、饮食方面应注意使用的营养,应给与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铁剂含量多的食物,并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以免引起孕妇的厌食。②注意口腔护理,防止贫血病人发生口腔溃疡。注意饭前饭后的漱口,指导孕妇刷牙时用力勿过度。③注意孕妇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定期洗澡,更换被服,护理人员应协助孕妇做好晨晚间护理。④在高原严密观察胎心及胎动,遵医嘱给与氧气吸入30分钟,每日两次,或根据病情需要根与氧气吸入并给与左侧卧位,定期进行胎心监护。⑤重度贫血病人应提前住院治疗,纠正贫血并选择分娩方式。⑥分娩后易发生产后出血,应该压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并做好记录。⑦遵医嘱给与治疗贫血的药物。并给与出院指导,产后42天门诊复查。

5.3补铁护理。根据贫血程度,选用铁剂治疗。一般从妊娠20周以后开始补充铁剂,这样可明显改善铁缺乏情况,达到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目的。血红蛋白在3.7mmol/L(60g/L)以上缺铁性贫血病人,采用口服补铁为主的方法,常选用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目前主张每日服用二价铁200~600mg。为了促进铁剂吸收,口服补铁时应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稀盐酸。还应注意用药期间忌饮茶水。口服铁剂宜在饭后服用,可减少消化道反应。如果口服疗效差或病情严重的贫血患者,可采用注射方法补充铁剂。常用的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铁注射液,注射补铁的利用率高,可达90%~100%,但铁的刺激性较强,注射时应深部肌肉注射。另外,在用药过程中要使病人了解铁剂的作用、副反应以及用药途径,取得病人的配合。

6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解高原缺铁性贫血对母婴的危害。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孕前期贫血。向高原妊娠期生理性贫血的病人介绍高原缺氧及饮食治疗的作用,让其纠正偏食习惯,进食含铁量较多的食物,加添含铁量丰富的强化食品。向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讲明药物名称、用药目的、剂量、方法、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严重贫血不宜母乳喂养者,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不宜母乳喂养的原因,并教会人工喂养常识及方法。做好出院指导,如:产后一个月内禁洗盆浴,产后6周内禁止性生活,注意避孕等;护士应让病人了解产后42天返院检查的内容、具体时间、地点及联系人等。产褥期间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7讨论

贫血属于高原妊娠期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近年来,WHO相关资料统计指出,孕妇中超过50%合并有贫血,以缺铁性贫血(IDA)最为常见,在95%左右。高原妊娠期合并重度的贫血会对母婴造成严重影响,孕妇容易继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引起感染、早产、流产甚至胎死宫中。经过以上方法,证实我院321例孕妇明显减少了孕妇、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因此,临床上需要对高原妊娠期出现贫血的孕妇给予重视。在高原本身缺氧的情况下,做好饮食及药物护理,及早纠正贫血,防止并发症发生,对降低高原妊娠和并贫血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预防高原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对已发生高原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孕妇,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2000

[2]田玉琴,杨存珍,贺金文.妊娠期常规补铁的研究进展.1999(01)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类型;诊断与鉴定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及遗传等因素导致机体长期无法提供足够血红蛋白,引发机体产生疲劳、头晕、易怒不安及畏寒等症状;贫血常见人群为女性、儿童和老人[1-2]。因贫血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所以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3]。我国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难以诊断贫血类型,所以血液检验对医师诊断贫血类型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在贫血诊断与鉴定中血液检验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与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查的100例贫血患者,经检查有62例为缺铁性贫血,38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我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5~50岁,平均年龄(26.69±5.47)岁,病程2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38例,男24例,年龄4.5~51岁,平均年龄(27.59±4.35)岁,病程2.1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血液其他鉴定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住院检查,嘱患者禁食、水;于次日清晨由同一组护士抽取3 ml静脉血,注入无菌真空采血管中。护士在1 h内送检。检验科由同一检验师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检验试剂检测。护士及检验师均按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本次操作[4]。

1.3血液检查指标 观察两种贫血症状的诊断指标:RBC、MCV、Hb、MCH等;检查其灵敏性和特异性[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计数数据以n表示,计量数据以(x±s)表示,以t检查,差异为P

2 结果

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可得:观察组红细胞计担RBC)为(5.17±0.32)×109/L,对照组RBC为(3.72±0.56)×109/L;观察组MCV为(56.23±0.46)/fl,对照组MCV为(72.29±0.96)/fl;观察组Hb为(101.24±12.45)g/L,对照组Hb为(82.24±10.45)g/L;观察组MCH为(21.03±1.12)pg,对照组MCH为(18.03±1.72)pg。观察组特异性为63.78%,对照组特异性为67.99%;观察组灵敏性为95.89%,对照组95.67%。经统计,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RBC、MCV、Hb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性和灵敏性比较,观察组同对照组血液检查数据统计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人体RBC计数中,男性为4.8~5.8×109/L,女性为3.8~5.1×109/L,儿童为6.0~7.0×109/L[6]。贫血常见血液检查指标即为RBC计数减少,其临床症状不显著,轻微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从而因长期缺乏正确治疗引发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且贫血致病因素复杂,种类繁多,如不对症治疗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引发患者机体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血液检验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重要意义。

贫血的表现及发展是缓慢进行的过程,特异性较弱,临床症状不显著,因此,对贫血类别诊断及对症治疗增加难度。女性及儿童老人常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引发贫血。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别。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为:体内铁离子摄入不足,造成RBC携氧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贫血症;显微镜下缺铁性贫血RBC形态较小,颜色偏浅[7]。巨幼细胞性贫血发病机制为:机体VicB12和叶酸缺乏,导致RBC合成障碍,引发RBC变大,而且妨碍RBC成熟,从而导致贫血。两种贫血症的致病因素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可得,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

综上所述,经血液检验在各种贫血诊断与鉴定中临床效果显著,红细胞的相关指标数据鉴定所体现的差异对鉴定不同贫血类型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6):62-63.

[2]梁丽丽.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34-35.

[3]张俊.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86-87.

[4]许必伦.探究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8).

[5]魏书丽.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165-166.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ICU;应用

[Abstracr] Objective: Discuss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gene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screening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 Of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s survey 1354 cas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proceed blood routine detection、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 and Mediterranean anemia gene 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ree kinds of screening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relationship.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MCV 80 fl or less Mediterranean anemia for standard screening, α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35.87%, β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6.74%; In MCH 25 pg or less for screening criteria, α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38.48%, β 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15.28%; With the MCV80 fl, MCH 25 pg or less joint criteria for screening, α 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29.26%, β 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5.96%; By 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 HbA2 > 3.5% for screening criteria,β 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0.26%, send a quick zone screening α Mediterranean anemia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98.00%. Conclusion: The MCV, MCH and 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 can be used as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screening method of a kind of simple、convenient、fast, but not as a gold standard,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gene testing detects in guidance of eugenic and superior nur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MCV; MCH; 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 Mediterranean anemia gene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亦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它是一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珠蛋白基因缺陷而导致一种或几种珠蛋白合成障碍,造成血红蛋白中的α类和β类珠蛋白比例失衡,以致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型地中海贫血一航无明显症状。对地贫的筛查诊断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血液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脆性检测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地贫的基因诊断已被应用于临床。现对1354例在读小学生进行血液分析、血红蛋白电泳和地贫基因检测,分析地贫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检对象:随机选取德宏州乡镇小学在读学生1354人。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杭州博日荧光定量PCR仪、日本东亚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美国CVP凝胶成像仪、韩国COMBI分子杂交箱、北京六一厂31B琼脂糖水平电泳仪

1.2.2 试剂: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提供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检测试剂盒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 ABO溶血病; 早期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9-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母体和婴儿血型不合,婴儿受到母体同组免疫抗体进而发病,也就母体接受过异种抗原的刺激,产生了免疫抗体,母体血液中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参与循环,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进而发病[1]。其中新生儿中ABO溶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至于其他血型则极为少见。ABO溶血病多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发病症状较轻,但换血率却比较高,在发病时伴有黄疸等并发症,因此,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极为重要,否则就会造成新生儿贫血、心衰,甚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从而留下神经系统的后遗症[2]。本研究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0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0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5~26 d,足月分娩20例,早产10例,A型血19例,B型血11例,母体血型均为O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患儿参与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早期出现黄疸症状并伴有溶血性贫血;母体和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排除其他原因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病或肝胆疾病;用改良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或经抗体释放实验呈阳性[3]。

1.3 方法

1.3.1 实验室检查 所有入选新生儿均行实验室常规检查,若母亲发生不明原因流产、母亲和婴儿血型为ABO血型、有死胎史、前胎新生儿在新生儿期有ABO溶血病的病史或有黄疸病史,均需要进行抗体释放试验、OCOOMBS试验、游离体试验血型抗体三项试验。母亲和新生儿合室期间用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动态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筛查。若新生儿的动态监测结果接近上升速度或接近接受光疗治疗的水平,每小时上升速度大于3.5 μmol/L,

则新生儿可以转入新生儿科准备接受光疗治疗。在患儿接受光疗治疗时,用微量血红胆素动态监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每12小时1次,同时,在新生儿转入儿科当天做常规检测,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生化检测,5 d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查。

1.3.2 光疗治疗 新生儿确诊为ABO溶血病后,胆红素升高值与中华儿科学会制定的光疗治疗标准接近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光疗治疗。将患儿放入光疗箱中,箱内温度为31 ℃~33 ℃,进行连续光疗治疗。箱内灯管与患儿的皮肤距离在35 cm,光强度维持在8~12μW/(cm2・nm),每24小时用MINKLAT型蓝光强度仪对箱内的光强度进行测定,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时,要覆盖眼部、臀部、外以尿布包裹,身体其他部位,每隔4小时医护人员帮助患儿翻身1次。在患儿进行光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光疗治疗后,若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到103μmol/L,可停止光疗治疗。

1.3.3 药物治疗 新生儿确诊为ABO溶血后,在早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根据患儿体重按照1 g/kg给予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方式,6~8 h滴注完毕,或者使地塞米松,在10%葡萄糖溶液100~150 ml中加1~2 mg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

1.3.4 辅助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法,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为了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抵抗力,所有患儿在喂养时均足量摄入人乳或配方奶;所有患儿均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剂量根据患儿的病情确定;所有患儿可采用静脉滴注茵栀黄的方式,1次/d,每次2~3 ml(kg・d),1个疗程为4~5 d,2~3周后重复治疗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30例患儿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

30例患儿接受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30例患儿接受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 μmol/L

时间 血清胆红素含量

治疗前(n=30) 173.14±38.6

治疗后(n=30) 24.16±11.2

t值 34.374

P值 0.0000

2.2 30例患儿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预后

所有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4例(13.3%),其中皮疹1例,发热1例,稀便2例,经对症调整,所有患儿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后全部治愈,未发生死亡情况,未发生黄疸病症,不需要换血。

3 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在诊断和治疗上“早”是关键,早诊断、早治疗能够防止新生儿发生黄疸疾病,减少换血的可能性。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早期诊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新生儿在出生36 h内发生黄疸;二是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母亲发生原因不明的流产、死胎、死产或前胎新生儿黄疸或确诊为ABO溶血病;三是严密监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若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急速上升,要作为重点监护的对象,对血清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密切的检测,将母亲和新生儿的血标本送实验室做血型抗体三项试验,尽早根据试验结果做出诊断,便于患儿能够及时得到治疗[4]。早治疗,国内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换血率较高,因此若患儿的胆红素接近光疗治疗水平值,要及时治疗,减少患儿换血的概率。对于胆红素增长速度过快,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需要换血进行治疗。若患儿明显伴有贫血的情况,则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酌情决定输血。在治疗的方式上,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儿已经发生黄疸和胆红素较高,要立即采取降低血清胆红素,降低方法为光疗治疗、药物治疗、交换输血等,从而避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5]。因此,若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值接近光疗水平值时,要及时进行光疗治疗,及时光疗治疗能够控制胆红素日上升的幅度,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峰值,使峰值控制在换血水平值以下。光疗治疗是通过光学效应,使脂溶性Z型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光胆红素和E型胆红素,由于光疗的治疗方式改变了胆红素的结构式,因而使光胆红素和E型胆红素通过胆道和肾脏排出,这个过程就是光疗治疗的结果[6]。因此,光疗治疗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小,并且通过优质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患儿接受光疗治疗的同时,优质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患儿治愈率。在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观察患儿的贫血程度,若新生而的血色素检测结果低于145 g/L,则可诊断为贫血。溶血病为轻度,无贫血表现症状;溶血病为中度,则明显表现出贫血症状;若为重度溶血病,则表现出水肿、贫血性心脏病、心衰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贫血情况,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贫血程度做出判断。二是患儿是否发生肝脾肿大的情况,在发生溶血病时,肝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因此护理人员要每天对患儿的肝脏进行触诊,并观察是否出现腹胀、腹水、皮肤黏膜出血点等情况。三是保证母乳喂养足量,采取母乳喂养方式是通过患儿的吸吮,增加结肠的反射,促使肠蠕动,使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变短,减少胆红素被小肠的重吸收[7]。四是保证患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能够通过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减少患儿发生黄疸的概率。若患儿胎粪发生延迟排出的情况,护理人员要遵医嘱对患儿实施灌肠处理。五是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眼部护理,患儿每天要沐浴1次,更换尿布要及时,防止发生尿布性皮疹[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ABO溶血病早诊断和早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该研究结果与孙海芳等[7]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母亲孕期IgG抗A/B效价的动态监测”研究中所得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防止黄疸的发生,减少换血,进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8]。同时也表明,早诊断和早治疗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金莉.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19(1):33-34.

[2]李薇,陈自励.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383-385.

[3]高宗元.40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诊治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5):747-748.

[4]王彬.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81-382.

[5]李伟生,杨辅直,陈晓玲,等.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治及转归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0):1429-1430.

[6]杨文勇,和润泞,蔡德康,等.血型血清学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92-894.

[7]孙海芳,喻芳明,方巧兰,等.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母亲孕期IgG抗A/B效价的动态监测[J].检验医学,2011,26(12):850-853.

[8]周益强,肖倩,冯尚克,等.IgG亚型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1,32(2):182-184.

[9]粟明丽.微柱凝胶技术在检测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54-156.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6篇

临床诊断大范围

胃病的诊治:凡是发生在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我院85%门诊处方不分型,临床诊断统治称为“胃炎”,胃部稍有不适就用抗幽门螺杆旋菌(Hp)的药物。有的处方甚至抗酸、抑酸、胃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全部使用,反复使用。这样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引起Hp耐药及全身的不良反应。胃部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道反流病。胃炎分急性和慢性胃炎,两者病因不同。导致急性胃炎发病因素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起病急,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有Hp阳性者,才按规范使用抗Hp药物。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病变,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病的种类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对于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黏膜表层上皮,若有糜烂、出血,就应该使用抗酸剂、抑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功能,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炎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内为低酸或无酸,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治疗无效时,应使用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对于伴随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症状者效果明显。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药物治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两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酸和胃蛋白酶,在这方面治疗是相似的。胃溃疡的发生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减弱所致,主要选择胃黏膜保护剂,如采用以胶体铋剂或枸橼酸铋钾为中心的治疗方案。十二指肠溃疡是以迷走神经亢进为主,是胃酸和胃蛋白增加所致,应选用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即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中心的治疗方案。H2受体阻滞剂为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难治性溃疡,胶体铋剂可减少溃疡的复发。一般H2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药应该用至溃疡愈合,继续减量维持治疗数月(3~6个月)后停药较为恰当,如果当做镇痛药用,短暂服药,不但不利于溃疡的愈合,突然停药还可导致胃酸反流,引起胃出血甚至穿孔。

糖尿病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糖尿病的诊断多数未分型统称为“糖尿病”或“高糖症”,诊断不规范。糖尿病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其治疗方案不同。1型糖尿病主要是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这类患者在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终身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残存的β细胞功能。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这类患者占90%。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8~12周的正规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血糖仍不能控制时,应选用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有效,但作用慢而弱,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可单独使用或采用两类药物合用,部分患者也可合用胰岛素。

贫血的诊治:从我院门诊处方得知,临床诊断为“贫血”的患者未注明哪一类型的贫血,也未注明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红细胞计数,难以判断用药的合理性。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包括: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病为缺铁性贫血);②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病为巨幼细胞性贫血);③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的为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在治疗方案的对症选药时也各有不同。缺铁性贫血首选铁制剂,巨幼细胞贫血大多系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国内多见婴儿期、妊娠期或其他营养不良者。选用维生素B12或叶酸能在短期内彻底纠正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多数与自身免疫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常用于自身免疫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应用雄激素和蛋白同化类固醇及免疫制剂治疗。

高血压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高血压临床诊断未分级,也未注明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具体数值,使药房人员难以判断高血压患者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危象,对其药物的治疗,也只能根据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相互作用等来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

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

有些处方把“咳嗽”“头痛”“头晕”“腹痛”“腰腿痛”等临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主诉以及疾病在身体的反应,临床诊断是医生把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仔细的检查分析后,对患者的发病机理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它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如果诊断不准确,就不能正确用药。如“咳嗽”,多种呼吸道疾病均可引起咳嗽,呼吸道受到物理或化学的刺激也会引起咳嗽。中医学将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湿、凉之分,不对症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咳嗽是外在表现,造成咳嗽的各种疾病才是内在因素。故症状视为“标”,内因才是“本”。所谓标本兼治就是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要兼顾,因此必须查明原因,确定诊断。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仅给镇咳药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还要根据感染性质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加上适当的镇咳药及祛痰药,控制或消除病因,咳嗽自会缓解或消除。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咳嗽比较突出,用镇咳药难以奏效,主要是平喘,哮喘缓解后咳嗽便能好转。肿瘤引起的咳嗽,并不是镇咳药能解决的,只有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病情好转后咳嗽方能缓解。总之,临床症状必须查明原因才能进行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不能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临床诊断不全

我院有的处方,临床诊断书写简单,难以确认疾病的名称。如“术后”“8月孕”“COPD”“ST”等。“术后”是表示手术后用药,但须注明手术部位,这样才能对所用的药物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8月孕”是妇女怀孕的正常现象,如怀孕者患有疾病,应同时注明疾病的名称,有病者才能用药。“阴…”不是临床诊断,也不是临床症状,即使药师能从科室和处方中所用药物及医师的签名上判断出“阴…”即是“阴道炎”或与“阴道炎”有关的疾病,也是临床诊断不全或诊断不明。“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缩写,“ST”则不知道是什么疾病,是自创的,不规范。

临床诊断与所用药物的适应证不相适宜,这是我院门诊少数处方的问题。如诊断为“咽喉炎”的联用“胃复安”,诊断为“关节炎”“腰腿痛”的联用“硫糖铝”“奥美拉唑”;诊断为“胃炎”的使用“卡托普利”、“天王补心片”等,这种非适应证用药是极不合理的。有些患者患有多种疾病,临床医师应在临床诊断中注明,方能兼顾用药,对症下药是用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所用药物如果不对症,不仅没有疗效,浪费药物,甚至还可由于不良反应而给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如果临床诊断不全。所用药物不对症,一旦患者稍有与此有关的意外发生,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94-02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即因某种原因胎儿红细胞由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侯群,也是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在产前不易作出诊断,围产儿死亡率高,现将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2例严重FMH病例诊治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35岁,孕4产1,孕期经过顺利,孕39周因行胎心监测提示反应差,呈正弦波,并伴有一次减速,生物物理评分提示胎儿呼吸运动减弱,考虑胎儿窘迫急行剖宫产术,顺利娩出一男婴,重2 700g,全身皮肤黏膜苍白,肌张力稍差,Apgar评分1~8分,予清理呼吸道及吸氧后肤色仍苍白,即转入新生儿科。胎盘、脐带检查未见异常,急查血型为O型,血常规为WBC 9.7×109/L,PLT 253×1012/L,Hb78 g/L,红细胞压积为0.217,网织红细胞0.098。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阴性,游离

抗体阴性,释放实验阴性,母血型为0型,Rh(+),血常规及地中海贫血筛查均正常,即予输浓缩RBC 30 mL,复查血色素好转,此后又输浓缩红细胞2次,共约60 mL,出生后1周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健康出院。

1.2 病例2 患者29岁,孕1产0,孕期经过顺利,孕38周自觉胎动减少半天入院,行胎心监护为无反应型,考虑胎儿窘迫急行剖宫产术,顺利娩出一女婴,重2 900g,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反应、肌张力稍差,呼吸稍急促,Apgar评分1~6分,予清理呼吸道及吸氧后,肤色仍苍白,即转入新生儿科。检查胎盘脐带无异常。急查血型为O型,血常规WBC 24.5×109/L,PLT 288×109/L,RBC1.48×1012/L,Hb51 g/L,红细胞比容0.17,母血型为B型,Rh(+),血常规及地中海贫血筛查均正常。即予输浓缩O型红细胞30 mL,复查血色素好转,此后又输浓缩红细胞30 mL。出生后即查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含量为5.1%,估计胎儿失血量约128 mL,出生后1周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健康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1954年Chow首先报道了大量的胎母输血可以引起新生儿严重贫血。其后,又相继有胎母输血导致围产儿死亡的报道。胎儿血液漏出可以发生在绒毛形成后妊娠期的任何阶段或分娩时。大量FMH尚未有明确定义,有学者以胎母输血超过150 mL为标准,也有学者以80 mL为标准,胎母输血综合征患者的围产期胎儿死亡率为33%~50%[1],而发生率为0.1%~0.3%[2],胎母输血综合征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脐动脉和绒毛间隙存在压力差,胎儿代谢产物可进入母体。因此,胎儿血细胞也可循此途径,特别是绒毛有缺损时,血细胞可直接进入到绒毛间隙的母血中。胎母输血综合征的发生常与产前出血、腹部创伤、胎盘血管畸形、胎盘早剥、羊膜腔或脐带穿刺、外倒转术等有关,而大部分的胎母输血综合征则病因不明[3]。

2.2 临床表现 FMH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早期宫内诊断较困难,临床表现与胎儿失血速度有关,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出血可造成胎儿严重贫血、宫内缺氧甚至死胎,Maass[4]等认为5%宫内死胎由FMH引起。FMH在产前可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监护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或晚期减速,异常生物物理评分,B超可发现胎儿水肿、肝肿大,产后新生儿则表现为严重贫血,皮肤苍白不能用苍白窒息来解释。Giacoiat[5]发现胎母输血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贫血(35.2%),胎动减少(26.8%),不明原因胎死宫内(12.5%),胎儿水肿(7.5%),胎儿窘迫(6.67%)及胎儿生长受限(3.3%)。

3 诊断

FMH产前诊断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些可疑的临床表现,如胎动减少,胎心监护胎心率正弦曲线表现及胎儿水肿,而此经典的“三联征”是胎儿血液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一段时间后的晚期表现[6]。因此,当存在胎母输血综合征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新生儿贫血、死胎、死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水肿时应作下述实验室检查。

3.1 红细胞酸洗脱实验 是传统检测FMH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取母体外周血作涂片,放入酸液中,由于母血红细胞与胎儿红细胞耐酸性不同,母血红细胞破坏而被洗脱掉,染色后变成空影。而胎儿红细胞形态完整,显影呈红色,在显微镜下计数胎儿红细胞和母血红细胞个数并计算出比例。胎儿出血量计算公式[7]:母体血容量×母血红细胞比容×胎儿红细胞在红细胞酸洗脱实验染色百分比/胎儿红细胞比容(母体血容量一般以50 mL计算,胎儿红细胞比容以50%计)。该实验敏感性高,但费时、重现性低,而且血涂片的厚薄、酸液的温度、pH值、着色过程、计数涂片时的主观印象等因素均可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3.2 母血胎儿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胎儿血红蛋白较稳定,不受血液凝固的影响,因此,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用于胎母输血综合征的诊断有效。胎母输血综合征时,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含量可>3%。同时可计算胎儿出血量的多少,胎儿出血量计算公式为;胎儿出血量=母血胎儿血红蛋白含量×母血含量×(1-胎儿红细胞比容)[8]。

3.3 母血中胎儿红细胞鉴定 流式细胞仪是近年来采用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比红细胞酸洗脱实验更准确。取母体外周血用特异性HbF抗体标记定量检测母血中的胎儿红细胞[9]。

4 治疗

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胎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胎母输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有产前宫内输血治疗和产后新生儿治疗两种。

对于未足月胎儿可采用宫内输血治疗的方法,可以延长孕周,减轻胎儿水肿的症状。

对于成熟胎儿,一旦诊断明确,应尽快终止妊娠,产后根据新生儿贫血程度积极输血治疗。母胎Rh血型不合时,可在FMH发生72 h内预防性应用RhD免疫球蛋白,常规剂量的RhIg(即300 ug)只能结合30 mL的血,因此对于大量FMH患者往往不够,而要根据实际计算出的出血量决定免疫球蛋白的剂量[7]。新生儿出生时根据贫血程度及时给予输血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本文所报道的2例FMH患者中,产前表现为胎儿监护异常,例2表现为胎动减少和胎心监护异常,例2测定了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含量,且明显增加。例1虽未行母血胎血红蛋白测定,但根据所作检查,可排除溶血性贫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诊断为FMH。2例患者由于诊治及时,新生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Sueters M,Arabin B,Opekes D.Doppler sonography for predicting fetal anemia caused by massive fetomatemal hemorrhage[J].Ultrasound Obstet Cynecol,2003,22:186-189.

[2] Rybid C,Deruelle P,Le Goueff F,et al.Long-term prognosis for Infant after massive fetomatemalhemorrhage[J].Obstet Cynecol,2007,110:256-260.

[3] Sebring ES,Polesky HF.Fetomaternal hemorrhage:incidence,risk factors,time of occurrence and clinical effects[J].Transfusion,1990,30:344-357.

[4] Maass B,Wurfel B,Fusch C.Recurrent fetomatemal transfusionin two consecutive pregnancies[J].Prenat Diagn,2001,21:791-793.

[5] Giacoia GP.Severe fetomaternal hemorrhage:a review[J].Obstet Gneycol Surv,1997,52:372-380.

[6] Wong C,Levine D.Increased systolic peak velocity in fetal middie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shown by Doppler sonography in acute fetomateranal hemorrhage[J].J Ultrasound Med,2005,24:243-246.

[7] Salim R,Ben-Shlomo I,Nachum Z,et al.The incidence of large fetomatemal hemorrhage and the Kleihauer-Betke test[J].Obstet Gynecol,2005,105(5pt):1039-1044.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5月一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贫血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50例患者都进行专业形态学诊断确诊,观察组主要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7_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土5.3)岁,对照组健康者主要包括男性25例,女性25例,健康者年龄在7_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5.4)岁。本研究对那些具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还对精神异常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两组在基本信息和相关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共100例参与者都在清晨进行静脉抽血,要保证两组参与者都处于空腹状态,抽血量为2毫升,把抽取到的血液都放到专业抗凝管当中进行摇匀,接着把两组血液标本放到计数仪器当中进行细胞计数,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对患者贫血情况进行诊断检测。

1.3观察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h

(2)红细胞比容(MCV)K

(3)RBC/MCV。

(4)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b);

(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h(6)红细胞比容宽度一变异系数(RDW一CV)。

1.4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学相关研究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在血液检验相关指标上对比情况经过检验结果对比析,在MCV、RDW以及MCH这三个指标上,观察组是比对照组要高的,而在RBC和RBC/MCV这两个指标上,观察组是比对照组要低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C0.05)。

3.讨论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9篇

胎母输血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即胎儿红细胞由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是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主要病因之一。1954年由Chow首次报道,其后相继有文献报道,但至今无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成果。由于本病发病隐匿,在多数情况下不易做出早期诊断,故一旦发生,围产儿死亡率较高。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该病引起的围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14年1月28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3~36岁,分娩孕周33+~41周。经产妇1例,初产妇27例。单胎26例,双胎2例。足月产17例,早产11例,其中双胎均34周终止妊娠,单胎早产为33+~36周终止妊娠。自娩2例,其余26例为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分别为:初产臀位,胎心监护异常,胎母输血综合征。轻度子痫前2例,孕妇Rh阴性血型2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确诊的28例的胎母输血综合征病例,胎母输血综合征因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孕期明确诊断主要依据红细胞酸洗脱实验法和新生儿血红蛋白含量检测。本课题通过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胎心监护及实验室检查,新生儿血红蛋白含量、新生儿预后及并发症,探讨胎母输血综合征临床特点,早期诊断,降低围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

1.2.1临床表现①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动计数<6次/2小时或减少50%;②胎心监护异常:基线变异平直伴有自然减速、无应激试验为无反应型、催产素激惹试验示频发中重度变异减速或晚期减速、持续正弦曲线。

1.2.2实验室检查①红细胞酸洗脱实验法(Kleihauer-Betketest,KBT)查母血中红细胞含量,正常值0~1%,不超过3%。KBT≥3%作为胎母输血综合征诊断依据明确诊断。②新生儿贫血诊断标准:正常新生儿出生血红蛋白为140~200g/L,平均为170g/L,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诊断为新生儿贫血。

1.2.3终止妊娠时机及方法胎母输血综合征在确诊前多出现胎心监护异常,提示胎儿窘迫,在本院孕28周后,或新生儿体重≥1000g,新生儿存活概率增加,为抢救新生儿,一旦确诊,需充分与孕妇及家属沟通,知情同意后可尽快终止妊娠。①时机:早产(孕周<37周):争取促进胎肺成熟完成后行剖宫产;足月产(孕周≥37周):一旦确诊即计划终止妊娠。②方法:自娩:经产妇或宫颈Bishop评分≥6分严密监测胎心监护情况下行催产素点滴引产经阴道试产;剖宫产:初产妇未临产,胎心监护异常,剖宫产终止妊娠。

1.2.4新生儿处理出生前确诊后,宫内输血;生后少量多次输血治疗,同时少量静点人血白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改善新生儿预后。

1.2.5围产儿预后存活、死亡及常见近期及远期并发症。随访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及有无窒息,新生儿死亡率,儿科检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近期并发症及产后42天新生儿体检体能及智力发育情况等。

2结果

2.1临床表现。①胎动减少(10/28):做胎心监护发现异常。②胎心监护异常(25/28):14例胎心监护NST为无反应型伴基线变异平直及自然减速,复查胎心监护无明显好转。4例因胎心监护异常,做催产素激惹试验,出现晚期减速。③正弦曲线(15/28):6例表现为持续正弦曲线(胎心监护40分钟),伴基线变异平直,正弦曲线幅度>15bpm。其中4例多次胎心监护异常,24小时后复查胎心监护出现正弦曲线。另外4例为部分正弦曲线,正弦曲线幅度<15bpm。④胎儿腹水(1/28):孕30周不明原因出现大量腹水,母亲查TORCH系列及B19病毒结果阴性,除外病毒感染引起胎儿腹水。红细胞酸洗脱法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含量为6%,于孕30周脐静脉穿刺取脐血查血常规,胎儿血红蛋白56g/L。⑤新生儿贫血(13/30):28例病例30个新生儿,其中13例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贫血。

2.2诊断28例病例均采用KBT法明确诊断。21例产(术)前因反复胎心监护异常伴基线变异平直、自然减速、正弦曲线或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反应型伴部分正弦曲线,Rh阴性及胎儿腹水,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含量高于3%明确诊断。其余7例因生后全身皮肤苍白程度与Apgar评分不符,急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含量,高于正常上线值,同时新生儿查血常规确诊。KBT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含量为4.6%~13%。2例术后查母血中甲胎蛋白分别为3000ng/ml、>3000ng/ml,1例术前查甲胎蛋白413.26ng/ml。其余未查母血甲胎蛋白。新生儿血红蛋白31~178g/L,13例血红蛋白<130g/L。

2.3处理血红蛋白<9g/L新生儿9例,生后少量多次输血治疗,输血量约100~190ml,同时少量静点人血白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改善新生儿预后。其中1例新生儿出现输血反应(溶血),同时伴有严重酸中毒,低血糖,家属放弃治疗后新生儿死亡。孕期胎儿出现腹水的病例,于孕30周行脐静脉穿刺,取脐血查血常规,胎儿血红蛋白56g/L。脐静脉穿刺输血13ml。其后,定期产前检查,B超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及腹水情况,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反应型。孕33周,复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7.5%,再次脐静脉穿刺输血20ml,于孕33+周行剖宫产术。阿氏评分均为10分。生后查直接Coombs试验阴性,除外母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血红蛋白89g/L,少量多次输血125ml,预后良好。

2.4围产儿预后及并发症28例孕妇,30个新生儿存活29例,新生儿死亡1例。新生儿出生正常24例,轻度窒息6例。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0g/L)5例,并且生后查血气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严重低血糖1例;失血性休克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590~3640g。存活新生儿产后42天随访,发育良好,未发现异常情况。远期随访新生儿1年,发育良好。

3讨论

3.1发病情况及机制胎儿血液漏出可以发生在绒毛形成后妊娠的任何阶段或分娩时。75%以上妊娠可发生胎母输血综合征,输血量几乎少于1ml。目前大量胎母输血定义不完全明确,一些作者认为胎儿胎盘流失到母体的血量为150ml,也有作者认为漏失量超过80ml即可定义为大量胎母输血综合征。胎母输血综合征患者的围产儿死亡率为33%~50%,而发生率为0.1%~0.3%[7]。约3.4%的胎死宫内由胎母输血综合征所致,新生儿死亡中胎母输血综合征占0.04%。胎母输血综合征可发生于妊娠各个时期,多发生于产前及产时。本院28例病例中,2例合并子痫前期,2例孕妇Rh阴性血型,其余均无明确病因。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死亡率为3.57%。

3.2临床表现有胎动减少或者消失,胎心监护异常多表现为基线变异平直、伴自然减速、晚期减速等,典型图形为正弦曲线。Giacoia报道,胎母输血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贫血(35.2%),主诉胎动减少(26.8%),不明原因胎死宫内(12.5%),胎儿水肿(7.5%)。本院28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病例,新生儿贫血13例(43.3%),胎动减少10例(35.7%),胎儿腹水1例(3.57%)。Maréchal和Chef将正弦图形分为大幅(≥15bpm)及小幅(<15bpm),认为前者胎儿可能已有酸中毒。上述3例新生儿生后查血气均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支持上述观点。因此,对于大幅正弦图形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及早做相关检查,尽早处理。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儿;贫血发生率;病因分析

小儿贫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症状, 其主要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足[1]。贫血不仅能够引起小儿食欲减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改变, 还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对小儿智力的发育有所影响。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可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 因此, 科学有效的针对贫血的患儿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在本次研究中, 对本地区小儿贫血状况进行调查, 检测当地6个月~6岁4347例患儿的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 从而研究小儿贫血的发生率和贫血原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10月三角镇12家托幼机构体检及儿保门诊就诊的6个月~6岁小儿4347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4347例研究者中, 男2485例, 女1862例, 6个月~<1岁387例(男208例, 女179例), 1~<3岁1832例(男1024例, 女808例), 3~6岁2128例(男1253例, 女875例)。各年龄段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参加本次研究的4347例患儿进行外周血血红蛋白检测, 由专业的检验医师进行左手无名指针刺取血, 检查内容包括: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容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计算贫血发生率, 随后对诊断为贫血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贫血的病因。问卷内容具体包括4部分:贫血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家长因素(喂养人文化程度、母孕期有无贫血)、小儿喂养情况(添加辅食情况、有无偏食)、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是否托幼)。

1. 3 诊断标准 根据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6个月~6岁者血红蛋白(HB)的低限值为110 g/L, HB<110 g/L即可诊断为贫血。具体分度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7版的分度标准, ①正常值下限~90 g/L者为轻度;②89 g/L~60 g/L者为中度;③59 g/L~30 g/L者为重度;④<30 g/L者为极重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贫血发生率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小儿中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发生率为5.77%。其中男139例, 女112例。轻度贫血237例, 中度14例, 无重度贫血。年龄分段:6个月~<1岁109例, 男61例(中度6例), 女48例(中度4例);1~<3岁85例, 男46例(中度2例), 女39例(中度1例);3~6岁57例, 男31例(中度1例), 女26例。

2. 2 贫血原因分析

2. 2. 1 贫血与年龄的关系 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6个月~1岁最高, 为28.17﹪, 其次是1~3岁, 贫血率为4.64﹪, 3~6岁, 贫血率为2.68﹪, 各年龄段贫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2 贫血与性别的关系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患儿中男2485例, 占57.16%;女1862例, 占42.83%;共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其中男139例, 占55.37%;女112例, 占44.62%。男性儿童贫血率略高于女性儿童,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3 贫血与喂养人文化程度的关系 251例诊断为贫血的患儿中, 喂养人初中以下学历98人, 占39.04%;喂养人高中学历人87, 占34.66%;喂养人大专以上学历66人, 占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4 贫血与添加辅食的关系 对251例诊断为贫血患儿的辅食添加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230例(91.63%)贫血者未及时添加辅食, 仅有21例(8.37%)贫血者及时添加辅食。见表2。

2. 2. 5 贫血与偏食的关系 对251例诊断为贫血患儿的日常饮食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218例(86.85%)贫血者偏食, 仅有33例(13.15%)贫血者不偏食。见表3。

2. 2. 6 贫血与托管的关系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患儿中, 托幼2779例(2~6岁), 贫血63例, 贫血率2.27%;居家881例(2~6岁), 贫血31例, 贫血率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饮食结构却愈加不合理, 贫血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 尤其是小儿贫血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目前国内小儿贫血的发生率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发病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贫血发病率与父母的文化水平、地区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自然环境、人群构成等存在着很大的因果关系和差异。贵州盘县患儿贫血率为14.39%[3]。辽宁省大连市6个月~5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8.29﹪, 不同年龄组贫血检出率有差异, 其中6个月~1岁最高, 为18.64﹪, 其次是1~2岁, 贫血率为13.3%[4]。如果小儿贫血没有及时得到治疗, 不仅会影响患儿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功能, 还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对小儿智力的发育有所影响, 因此, 科学有效地治疗小儿贫血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 本地区6个月~6岁小儿贫血发生率为5.77%, 其中6个月~ <1岁最高, 为28.17﹪, 其次是1~<3岁, 贫血率为4.64﹪;3~6岁, 贫血率为2.68﹪。1岁内的小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间内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 一旦营养供应不足, 特别是铁摄入不足, 极易造成小儿贫血。近年来研究发现母孕期有无贫血与小儿贫血有直接的关系, 往 往由于胎儿从母体摄取的铁含量不足, 导致出生后6个月~<1岁的小儿贫血率较高, 如果这段时间进行及时的纠正治疗, 可降低贫血症状。其次, 喂养人和文化程度与家庭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小儿贫血, 缺乏基础的健康知识以及家庭条件的不足, 使得喂养人不具有为小儿提供合理饮食的意识。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提高素质。小儿在母乳喂养期以及断奶期对各种元素的需求量极大, 往往是单纯的母乳喂养所不能够提供的, 因此及时科学的辅助饮食对于降低贫血有很大帮助, 其次要严格控制偏食, 尽量做到饮食的全方位。小儿贫血与小儿的年龄、性别、家长因素以及小儿喂养情况有直接的关系, 研究发现偏食和未及时添加辅食为贫血的主要原因。230例(91.63%)贫血者未及时添加辅食, 仅有21例(8.37%)贫血者及时添加辅食。218例(86.85%)贫血者偏食, 仅有33例(13.15%)贫血者不偏。

地中海贫血在广东亦较多见, 本次贫血患儿不包括已经基因确诊的地中海贫血者。但部分患儿存在营养性贫血合并地中海贫血的情况, 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及铁生化指标的测定。

在本次研究中, 4347例小儿中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发生率为5.77%, 低于我国最近一次调查的5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生率。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的贫血原因, 本地区积极应对, 制定干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提倡合理的小儿饮食, 避免偏食和辅食添加不及时, 针对已出现贫血的患儿进行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云辉, 余晟, 邢绍鑫.铁之缘片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效果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7):96.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结肠癌病症;误诊;缺铁性贫血

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几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1]。由于其发病隐匿,缺乏具有特异性的早期症状,患者常不自觉,还伴有贫血等症状,因此往往被误诊为缺铁性贫血[2]。一旦误诊,常常延误肿瘤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3]。为探索研究结肠癌病症被误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总结临床诊断经验,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现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及结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结肠癌患者120例,有11例被误诊为缺铁性贫血。所有患者中有男性72例,女性48例,男女比例3:2,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54.3±4.1)岁,首诊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到确诊为结肠癌的时间为2~11个月,平均为(9.6±2.3)个月。在内科治疗贫血的过程当中,有8例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5例出现便血,4例发生肠梗阻,7例可触摸到腹部肿物,10例存在原因不明的腹部钝痛或隐痛。

1.2检查方法及治疗 11例误诊患者中有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6例经电子结肠镜确诊,肿瘤位于盲肠的有4例,位于升结肠的有5例,位于横结肠的1例,位于降结肠的有1例。有9例为低、中分化腺癌,2例为高分化腺癌。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远处脏器的转移,肺转移1例,肝转移2例,并行临床保守治疗,另外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并辅以化学药物治疗,6例行右半结肠肿瘤根治术,2例行姑息性手术。具体数据见表1。

2治疗效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经过随访发现,半年生存期的有1例,1年生存期2例,3 年生存期的5例,3年以上生存期的有3例。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脂肪、高代谢的饮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消化系统疾病的频繁,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结肠癌亦然[5]。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一般男女比例达到了2~3:1,一般男性的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及肥胖患者临床易感。乙状结肠与直肠的交界处为其好发部位[6]。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在消化道肿瘤中占据第3位。肿瘤的形态一般为溃疡型及息肉状。其临床分型主要有黏液腺癌、腺癌以及未分化癌[7]。结肠癌的肿瘤组织能够沿着肠壁环行蔓延,沿着肠管的纵径蔓延上下的同时还可以深入浸润肠壁的深层组织,一般沿血流途径、淋巴管途径及局部侵犯进行远处转移,另外还能够向腹腔内脏器作种植转移[8]。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结肠癌最为有效的方法。

贫血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也是结肠癌的临床症状之一,因此临床上常常将结肠癌的患者误诊为贫血。发生误诊的原因有:①医生在临床上对于癌症的认识不足,缺乏检测发现癌症的警惕性。②对中老年患者的特点不够重视,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很多症状不自觉,有时在医生接诊时表达不明确,而医生对于排便习惯等问题也容易忽略。③对于结肠癌诊断思维较为单一,有时医生在接诊时,往往考虑片面,对于病史及体格检查等有所省略,造成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这对于最终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结肠癌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有:①结肠癌的主要形态为溃疡型及息肉型,息肉型肿瘤的体积较大,菜花样生长,质地较软,并凸向肠腔内,若有质地较硬的食物残渣或粪便刮过,则容易导致其表面发生破溃和出血,肿瘤组织一般血运丰富,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贫血,而溃疡型本身就容易溃烂出血,能够引起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②结肠癌大多为腺癌,分化程度一般较低,但恶化较快,早期即可远处转移,若发生骨髓转移,则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而引发贫血。③结肠癌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吸收较差,因此容易导致恶病质的发生,贫血便是一大表现。在此次研究中,所有140例结肠癌患者共有11例被误诊为缺铁性贫血,误诊率为7.86%,说明结肠癌的临床特点较不明显,患者往往不自知而容易忽略,最终导致误诊。而1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并且不排除是在误诊时期内发生,说明一旦误诊,很容易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

综上所述,结肠癌患者若临床症状不明显,则容易造成误诊,若有贫血症状则容易误诊为普通的缺铁性贫血,因此,临床医生在遇到贫血、腹部不适、腹部触及肿块、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乏力、纳差、消瘦的中老年患者时,应对其行常规的粪隐血检测,而若结果为阳性则应嘱其尽快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以作出明确诊断,以避免造成结肠癌的误诊。

参考文献:

[1]莫乃榕,陈华锋,哈晓冬,等.结肠癌49 例误诊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4):104-105.

[2]王庆锋,所剑,陈岩,等.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老年结肠癌60 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385-1387.

[3]宋书宁,张海燕,王丽红,等.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36 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84-1185.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一)[J].胃肠病学,2011,16(11):666-675.

[5]王中欣.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5):1195-1198.

[6]才洪良,刘宇红,朱红,等.结肠镜诊断大肠癌316 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6):932-934.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肾疾病 贫血 参芪当归汤

正常情况下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或EPO)的功能,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慢性肾衰时,肾脏促红素产生相对不足或不能分泌促红素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我们于2003年3月~2005年8月,运用参芪当归汤治疗肾性贫血35例,获得满意效果,并与对照组25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60例,均为本院肾病专科门诊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致肾性贫血的患者。其慢性肾衰的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慢性肾衰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标准[1],贫血诊断标准参照贫血国内诊断标准[2]。血清肌酐(Scr)>186μmol/L 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给药方法:一般治疗两组相同,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纠正酸碱失衡,治疗并发症及对症处理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当归汤,处方:生芪15g,当归10g,太子参20g,枸杞子10g,仙灵脾10g,大黄6g,薏米仁20g,女贞子10g,茯苓15g,山药10g。水煎汤剂口服,每日1剂。以上疗程均为2个月。

观察项目:①每周诊查1次,记录症状和体征: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腰酸腿软,面色枯黄,肢体浮肿,舌象,脉象等。②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Hb、HCT及肾功能。

统计学方法: 分类计数资料用X2检验,分组治疗前后对照资料配对用t检验。

疗效标准:符合贫血国内诊断标准和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3]。(1)显效:①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②Hb,HCT增加≥25%;③Scr降低≥15%或Ccr增加≥15%;(2)有效:①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②Hb,HCT增加≥10%而

结 果

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0例(28.6%),有效19例(54.3%),无效6例,总有效29例(82.9%);对照组显效4例(16%),有效10例(40%),无效11例,总有效14例(56%)。

两组症状与体征的比较:治疗组对肾性贫血患者疲倦乏力等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平均改善率为8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7%(P

两组Hb、HCT、Scr、BUN变化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b、HCT有显著上升(P

讨 论

肾性贫血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后必然出现的症状。一般认为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或尿毒症患者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有关。根据肾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我们认为肾性贫血的病机为脾肾虚损,气机失司,浊毒潴留,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若食养不当,运化失司,则脾精受损,气血乏源。同时,由于气机失调,体内水湿,湿毒,瘀血等浊毒潴留,导致体内毒聚,血亏,其治疗应以补脾化浊,益肾活血为则。人参、黄芪,现代研究认为能够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仙灵脾益肾,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丹参、当归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抗凝,促进纤溶,促进组织修复;大黄活血化浊[4]。因此,本方一方面可以保护肾脏残余功能,不至于过快进入终末期;另一方面有利于体内有毒物质排出体外,以减少因毒素刺激,抑制红细胞的生成而加重贫血。从而改善肾性贫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整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 (2): 131-134

2 张之男,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1-2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3篇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无慢性贫血史成人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无慢性溶血性疾病史的32例成人急性溶贫患者采用酶标比色法测定血清LDH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sTfR水平并与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溶贫患者血清sTfR水平为49.3±13.1nmol/L,对照组为15.5±2.1n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溶贫患者血清LDH水平为531.1±111.2IU/L,对照组为105.5±42.1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程度AHA患者血清LDH及sTfR不同。结论血清LDH、sTfR活性可作为无慢性溶血性疾病成人AHA诊断筛选。

关键词:

血清乳酸脱氢酶;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急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病,可由多种原因引发疾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破坏的过程,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感染、镰状细胞贫血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均可造成该病[1-4]。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icdehydrogenase,LDH)是一种人体组织内糖酵解酶,其活性增高常见于白血病[5]、恶性肿瘤[6]等疾病。红细胞中含有较高的LDH,急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时红细胞破坏增加促进LDH释放[4]。跨膜蛋白转铁蛋白受体参与细胞内铁离子转运,其数目与红细胞生成速度有关[7]。以往研究侧重于LDH与sTfR对溶血性疾病儿童患者[8]以及成人慢性溶血性疾病[9]的临床意义,而血清LDH与sTfR在无慢性贫血史成人急性溶血性贫血病患检测意义尚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对无慢性溶血性疾病史的32例成人急性溶贫患者血清LDH及sTfR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探讨LDH及sTfR在无慢性贫血史成人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无慢性溶血性疾病(地中海贫血)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32例,同时选取32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参照相关溶血程度标准[10]将32例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AHA。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缺乏密切相关检查项目者;严重肝脏疾病患者;慢性溶血性疾病(地中海贫血);精神病患者。特征见表1。

2检测方法

体检者于体检时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2mL,其他患者在入院后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处理并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标本的LDH水平,以LDH水平>240IU/L判定为阳性结果[8],采用ELISA方法测定sTfR。sTfR体外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医学公司,酶标比色法测定LDH活性试剂盒购自Beckman公司。

3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1对照组与AHA组血清LDH、sTfR水平

观察组LDH、sT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不同程度AHA患者血清LDH、sTfR水平

不同程度AHA患者LDH及sTfR水平均呈现随程度加重而显著增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三、讨论

细胞中LDH水平较血清高,溶血后红细胞被破坏,血清LDH水平升高幅度较大,检测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LDH水平对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本研究对32例AHA患者的血清LDH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HA患者血清LDH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HA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血清LDH水平呈正相关,即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血清LDH水平升高,这与Cobenas等[11]在研究溶血性尿毒症血清LDH检测与患者是否发生溶血性贫血的实验结果吻合,这表明检测血清LDH水平可作为判断AHA溶血性贫血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而LDH检测普通快速,可列为溶血性贫血诊断的初步筛选指标之一。血清sTfR可用于红细胞生成评价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因为sTfR随红细胞生成率变化,其机制可能是sTfR受到幼红细胞生成变化的影响[12]。本研究对32例AHA患者的血清sTf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HA患者血清sTf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检人员,且与溶血程度存在正相关,即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血清LDH水平升高,这表明血清sTfR可作为诊断溶血性贫血的一项间接指标,不仅应用于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对于急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同样适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血清LDH及sTfR水平可作为无慢性溶血性疾病成人AHA诊断筛选,LDH及sTfR升高程度与溶血程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陆娟.花粉致急性溶血性贫血1例.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7):612-613.

[2]章文,吴跃平,蒋一红,等.1例G-6PD缺乏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因天然抗-M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4,27(增1):81.

[3]张万智,刘青.头孢唑肟致急性溶血性贫血2例的赔偿思考.中国药事,2013,27(2):229-231.

[4]赵洪珍,曾红.蚕豆病患儿急性溶血性贫血的观察和护理.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3):205,207.

[5]赵敏.血清乳酸脱氢酶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价值.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35-137.

[6]侯振江,侯建章,周秀艳.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362-363.

[7]刘苒,程澍,陈宝安.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1):273-276.

[8]刘冯,肖丁华,莫东华,等.血清乳酸脱氢酶在儿童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治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B):538-539.

[9]郑威波,王红芳,钟达宏.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联合红细胞参数对不同类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6-28.

[10]时昊,张日.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对溶血性贫血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24(1):51-53.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429-02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17岁,体重62千克。2009年12月21日因从二楼摔下致脾损伤,入我院外科抢救室。

2 血常规,血型检查。

2.1 仪器、试剂 。

仪器是希森美康公司的(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所用试剂均为配套试剂。ABO标准红细胞为本室自制O抗A(B),抗A,抗B标准血清,RHD血型试剂盒均来自(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血常规采血管为2mg/dl的EDTA-K2抗凝管(安徽信灵检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2.2 血常规标本的采集。

临床医生开具血常规、血型化验单后,由护理人员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静脉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反复颠倒混匀4-5次后,在管壁上写上患者的姓名,科别,床号后和化验单一并送到检验科。

2.3 标本的检验。

由于该血常规是急诊,检验人员认真核对化验单病人信息和血常规管壁上的科别、姓名、床号,二者相符;除血液清淡外,没发现标本凝固、有凝块或溶血等现象。于是反复颠倒混匀数十次后上机。血球仪性能稳定,配套的每日质控值在1SD范围内。

2.4 ABO血型,RH血型鉴定

取该标本,用抗A、抗B标准血清,ABO标准红细胞,RH定型试剂测得患者的血型为A型,RH(+)。

2.5 检验报告的审核,发出。

一分钟后,结果显示;WBC:15.6×109/L,BPC:101×109/L,RBC:2.4×1012/L,HB:65g/L,HCT:33%。检验人员一看化验单上的诊断信息是脾损伤,也不知道脾外伤到底有多严重,想到HB值的降低可能是脾损伤出血引起贫血,与诊断相符。于是签名后,将血常规报告单和血型单送到了外科。此时是上午9时15分。

3 输红细胞悬液800ml。

半小时后,护士将患者的输血申请单,配血血样和输血前五项检验单送到了检验科。根据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定,HB<70g/L才需输血,该患者符合急诊输血指针。检验人员复查血型,RH血型后,向石嘴山市中心血站电话申请A型,RH(+)的800ml红细胞悬液。供血者均符合《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一小时后,800 ml的A型,RH(+)同型血与患者血样经聚凝胺法(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配血相符后送到了外科护理站。病人在输血中和输血后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

4 血液输完后,再次检查血RT.

下午3点,护士又送来了该患者的静脉EDTA-K2抗凝血。还是按照同样的操作流程,同一台血球仪,血常规结果是:WBC:22.6×109L, RBC:3.97×1012/L,HB:121g/L,BPC:158×109/L,HCT:39.1%。上述五项值都比输血前有明显的升高,尤其是血红蛋白值上升了56g/L。一般来说,对一个体重60千克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ml的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可提高HB10g/L。也就是说该患者此时的HB值大概是85g/L左右,不可能上升到121g/L,之前的血可能有问题。

5 误差分析。

检验人员认真分析了这两次标本的核对、操作、审核过程以及仪器状态,都没有误差因素 。误差可能来自标本本身,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过程可导致分析前误差[1]。于是去询问护士的采血情况与送血过程,结果是病人正在输液时,该护士在患者输液同测的上端静脉采集了血常规。液体造成了血液稀释,血红蛋白和其他值都稀释性降低,[2]误给患者输注了800ml的血液。静脉采血切忌在输液的同时,同侧上端采集,要在输液端的对侧静脉采血,而该护士在情急中却忽视了这一条。血标本被液体稀释,造成血红蛋白值稀释性降低。而脾外伤病人脾破裂出血,同样引起失血性贫血,要紧急输血补充血容量,同时行手术治疗。检验人员只能根据诊断信息发报告,对于这种分析前误差,无法判断。

6 讨论

[3]不合格的标本,导致了错误的检验结果,错误的结果导致了错误的诊治。这一疏忽不仅误导了临床大夫,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多么大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的身体危害,浪费了血液资源,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静脉采血,看似简单,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使检验分析结果产生偏差,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真空静脉采血方法及注意事项,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检验科要不断加强与医护的沟通交流,规范护理静脉采血操作,使采血过程更加正确化,规范化,科学化。减少因采血过程不正规造成的误差,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保证临床血标本合乎检验要求,保证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的符合率,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从而减少医院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温旺荣,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6,8(3):16 17

贫血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22-0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由于因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贫血。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是明显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我院共收治2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精心护理并配合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5月门诊住院收治2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2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2-14个月。其中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Ⅰ型)16例,慢性恶化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型)11例。所有患者均有全血细胞减少,治疗前白细胞计数(0.5-2.8)×109/L,平均1.6×109/L,血红蛋白33.5-72.6g/L,平均52.2g/L,血小板计数(8-59.6)×109/L,平均21.3×109/L。其中有发热表现者15例,皮肤黏膜出血者13例,乏力27例,头昏20例,均无肝脾肿大症状。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 ①药物及化学物质原因:药物是临床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常见引发此病的药物有氯霉素,磺胺类药,四环素,抗癌药(包括抗白血病药),苯,三硝基甲苯,保泰松,异烟耕,驱虫药,杀虫药,农药,无机砷,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苯是工业用化学物品中用途最广,也是最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②电离辐射致病原因: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的长期超量接触可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破坏造血微环境,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病。④免疫、遗传、阵发性睡眠的血红蛋白尿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及妊娠可并发再障。

1.3 临床表现

1.3.1 急性型 早期即出现感染和出血,表现为高烧、畏寒、出汗、口腔或咽部溃疡、皮肤感染、肺部炎症;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眼底出血,颅内出血可致死亡。

1.3.2 慢性型 表现为倦怠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晕,面色苍白。感染及出血都较轻。

1.3.3 血液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色素型。

1.3.4 骨髓象 骨髓细胞显著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

1.4 治疗方法

1.4.1 防止与毒物接触,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1.4.2 支持治疗,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重视口腔卫生局控制感染,采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止血,对皮肤、口鼻出血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中怄神经系统、生殖泌尿及胃肠道出血,最好给病人输入浓缩的血小板块;输血,只需输入浓缩的红细胞。

1.4.3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目前最多用的雄激素。

1.4.4 免疫抑制剂,病人的发病与免疫是有关的,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每日100毫克静脉注射或口服。

1.4.5 骨髓移植。

2 护理方法

2.1 出血的护理措施

2.1.1 皮肤出血的护理 患者经常清洁皮肤、黏膜、毛发卫生,更换衣物及床单,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及肌肉萎缩,要给予患者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患者要经常洗澡,清洗时不要用过热的热水和酒精,同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使患者皮肤损伤。常给患者剪短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导致出血。

2.1.2 鼻腔出血的护理 为防止鼻腔黏膜干裂引发出血,平时用石蜡油为患者滴鼻,防止鼻腔黏膜干裂引发出血。如患者鼻腔少量出血时,以消毒棉球填塞,重者予以碘仿纱条填塞止血。

2.1.3 牙周出血的护理 患者平时使用软毛牙刷和清洁棉棒清洁口腔,有齿龈出血时予以冷盐水漱口,嘱患者切勿使用牙签剔牙。

2.1.4 颅内出血的护理 患者注意休息,不剧烈活动,尤其是头部。若患者有恶心、呕吐、头晕、血压升高,继而转为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立即将患者取平卧位,予以吸氧,头部冰枕,静脉快速滴入脱水剂,输入血小板悬液及止血、镇静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2.2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兆,应立即置患者于平卧位,头部置冰袋或冰帽。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要定时检查皮肤出血点、瘀斑及出血部位,肢体皮下或深层组织出血可将肢体抬高,深部组织血肿也可采用局部压迫方式积极止血。观察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是否出血,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腹痛、呕血、便血、黑便、尿血。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3 用药护理 丙酸酮不易被吸收。应需深部肌肉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用热毛巾敷,观察有无硬结、有无肝损害,定期检查肝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饮食护理 饮食可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为了避免口腔黏膜损伤,食物不宜过热。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

3 小 结

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部分患者短期内死于出血、感染,预后差。因此,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病情,加强营养,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控制病情发展,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静.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17-11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