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篇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2篇

1 实验实践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从国内相关院校以及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实践教材建设情况看,目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详实、规范实用的实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十分缺乏[5]。上海海洋大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与完善的问题:首先,在实验、实践教材建设上没有系列化,正式出版的实践教材很少;其次,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缺少深度和层次性,缺乏相关课程群组的关联与集成,较常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育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再次,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单一,缺乏考核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采用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样的案例的方式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6]。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更好地发挥高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作用。工程力学基础尤其是工程流体力学是海洋类大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本课程大纲、环节模块以及相关课程群的梳理,调研分析现行课程实验实践内容、条件以及不足之处,利用模块化层次化的架构,探索实验实践中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鉴于上海市教委对大学生创新的鼓励与项目的加大投入,本文提出对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优化管理方案的研究,通过本科生创新思路、想法以及项目的综合分析利用,推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进程。针对实验实践环节条件与教材完善,学生创新思想引导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内容深化,以及实验实践教学多方式灵活考核方法等方面展开探索,对现行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进行研究。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优化管理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模式,优化工程综合类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块与层次,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综合管理提升以及本科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提供服务和参考。

方法实施的主要流程包括:

1)以工程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对象,分析现有教学大纲,理清各个环节模块关系,研究构建学校、学院其他与之相关的课程群模型,完成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匹配与互补的体系架构;

2)总结现有实验实践课程开设情况与条件,分析与现有课程群组的关联关系,总结尚缺的环节条件;

3)调研分析现有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工程流体力学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完善更新实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

4)以现有大学生创新思想需求及项目为基础,深化扩充现有实验实践教学案例、内容、环节及模块;

5)按照模块化训练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以及综合训练模块来进行。

3 实施效果及分析

以上海海洋大学大三下学期本科学生为对象,针对开设的工程流体力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课程,采用上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整理大学生创新思想及项目,融入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中,推进完善教学内容。

2)基于层次化、模块化的递阶式研究方法,分析并构建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机制与体系。

3)结合理论教学条件内容,在基础训练模块中,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应用及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4)在专业训练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分析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得的基本的实验技能,综合多课程群组的综合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设想。

5)在综合训练模块中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综合性实验,结合现有和预想的创新思路项目,此类实验着重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接近实际工作,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6)利用实验与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验证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方法通过两届学生课堂实施进行验证,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效果与学生表现良好,课堂质量以及互动明显提升。分别对两届4个班的48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分析显示:42名学生喜欢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课程改革模式,3名学生选择一般,3名学生选择不喜欢而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43名学生认为该方法值得推广到其他相应课程,4名选择一般,1名选择不值得推荐;对于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映较多的是除了大学生创新思想引导,还应加入更多的工程案例,因此融入合适的工程案例是继续改进的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课程引导,思路源于课程实验与实践,新增获5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4 结束语

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验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以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实践课程为例,本文提出的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在于改革优化现有的工程力学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突破实验实践教学传统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及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与提升,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项目与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完善运转,更好地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给予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孔鹏.高校文科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2):26-28.

[2]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144-146.

[3]程瑛琨,孟庆繁,刘成柏,等.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6(2):116-118.

[4]阳国亮,曾冬梅.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

4-6.

[5]程永强,苗淑清,张建文,等.地方工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5-9.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类;实践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60-03

一、前言

当前,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化,进而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生产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专业中,由于机械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其技术人才社会的适应性较广、需求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热点[3,4]。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能力上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与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比相差甚远,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或无法快速适应工作上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直接满足社会生产对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在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文中结合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从其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还比较薄弱,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设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高[5,6]。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当前大多数机械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机械类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实验、实践环节,或没有从工程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加以融合。对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学生所掌握的大量专业知识只有在实际工程实践应用中才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中产品的加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针对不同结构的零件,能够正确地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及工序设计;二是针对不同的产品,正确地编制其装配工艺规程。准确、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在熟练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实际生产中产品加工进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而现有大多数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实践教学方式大多以金工实习或生产实训为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学习机床的基本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方法,并不清楚零件加工的具体过程及依据的专业知识,学生实践过程中对于产品加工的整个过程只能直观的加以接受,不能较好地将理论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如何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该课程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及综合性薄弱,教学方法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材的选用与实践教学思想不配套,许多课程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知识较少,而适合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公开出版的相对欠缺[7-10]。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节,更无法了解、掌握到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技术,同时较强的理论性使学生过多关注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学习,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此外,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习偏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较被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深入理解。现有部分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是在许多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应用,只有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条件下,才能对该课程应用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与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联系密切,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综合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生产中的具体要求与需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高校在现有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大多数课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考核单元,相互间缺乏联系,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之间缺少联系,课程设计设置体系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现阶段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该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与管理,其考核目标也较为模糊,设计题目与内容专业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这些都对学生课程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达到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筹划和设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特点,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加强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实施中应着重对如下几点进行建设。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其中课程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相辅相承,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单独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自身的特点,突出实用化及层次化,可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到实验中,并按照学习过程中由浅入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同时,在时间及空间上加强实践与理论课程间的联系,将实验与实训内容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地进行安排。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授课过程中可分阶段的安排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讲解机床夹具时,可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课堂讲解时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就比较容易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时,组织学生进车间实训,选择一个具有多种工艺方案及加工方案的典型零件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深入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实时安排生产实训及课程设计,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常规加工设备、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

2.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理论教学安排上体现层次化与模块化,按照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连续性及相关性,安排先后次序,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及综合应用三部分,并根据课程知识点建立学习模块,循序渐进、依次有步骤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专业特点及实际教学条件,合理选择教材或编写部分适合于本校专业人才建设的便于实施的理论教材及实践指导书,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需要编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资源,如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软件、电视录像片、CAI教学课件等。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夹具设计、装配技术与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11,1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并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技术方面的现状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再根据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先后次序安排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促进、加深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实际生产中典型案例对相应知识点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与实施;最后通过综合设计与分析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提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特点,在传统讲授法外,探索使用以下教学方法:(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通过习题及课堂讨论,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条件下,能够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对较为抽象,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利用专业实验室或工程训练中心现场教学的方式,边教边学边做,从而降低课程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3)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科研中的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等有所了解和掌握。(4)针对学习重点及知识的综合性,给学生下达实际生产中相联系的零件工艺编制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视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视屏的播放及操作,进行问题的讲解、分析与解决,将抽象的内容较为直观的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困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为对象,分析了现有课程教学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教学情况,从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建设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他们专业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4.

[2]谢心灵,张承康,姚贵明,徐宋兵.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72-75.

[3]徐勇,邢邦圣,王长全.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202-204.

[4]郭建华.重视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124-127.

[5]李建强,陈鹏,黄海洋,刘宏艳.完善工程实践体系促进工程实践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07,(5):50-51.

[6]明兴祖,唐川林,周静,杨子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22.

[7]姜海,许泽银.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1):63-66.

[8]连奎.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4):74.

[9]晏建武,张丽玲,彭阿芳,等.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0,31(3):12-14.

[10]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大学转型;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5-03

[作者简介]林俊良(1986―),女,广西贵港人,硕士,钦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评价。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重视学生的实践。这样,学生既有本行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学知识更接近岗位,对产业调整适应更快。应用型大学的试点,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提高教学内涵和质量。

钦州学院是目前广西沿海唯一的公立本科院校,是北部湾大学的筹建单位,同时也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学校之一。学校在筹建北部湾大学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应用型大学转型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来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是高校为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调整的过程。而培养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建立发展的灵魂与宗旨。而转型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一、实践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在于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既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也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过程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曲艺[1]提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可以说,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是高校完成转型发展的可行方法之一。

根据地理学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三大分支。课程所选用教材是赵荣主编的《人文地理学》(第2版),属“十五”部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以总―分―总的形式,将工业、农业、民俗、人口、宗教及政治等几个主要的部门地理囊括在内。其中工业、农业又是经济地理的范畴。资环学院将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实践教学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活动。

二、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王国梁[2]认为野外教学是课堂必要的延伸,可分为短途实习与长途实习两种,其中短途实习也称专题实习,为期1~2天,行程200千米以内;长途实习也称综合实习,为期15天左右,行程1000~2000千米。目前钦州学院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与经济地理野外实习结合一起,为人文经济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的时间为一周左右,即两门课程一起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平时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完成。学生真正参与到野外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另外,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路线涉及区内的其他城市,为了到某个点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师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乘车路途上,不仅在实践教学点开展活动的时间减少,也增加了师生路途疲劳感,以致实践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所想。还有,由于学院资金、教师资源及个人时间精力等问题,难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文地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地方性不明显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地方性取决于实习的路线,而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则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资环学院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围绕广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具有生产规模的企业、工业及东兴东南亚民族风情等面向广西特色的人文经济物象。让学生通过实习相应地了解掌握广西人文经济历史与现状不仅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也帮助其提高主动观察、思考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北部湾的开发、北部湾大学的筹建、应用型大学的转型等学校所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得不引人深思。培养服务地方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职责与使命之一,需要从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方面体现,但是对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来说,人文经济野外实习是该课程实践教学中突出地方性的核心内容。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充分体现地方性特色。

(三)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从实践教学的授课形式来分,可分为直接实践教学与间接实践教学。直接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到真实情景所发生的教学活动,包括野外实习、调查活动等;间接实践教学则指教师为了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讨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间接地体会到某情景所发生的教学活动。根据人文地理学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除一次人文经济野外实习的直接实践活动外,大部分实践教学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即间接的实践教学活动。经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75%的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内容偏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与社会发展衔接性不强;希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到更多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其实,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尽可能地搜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视频和案例,将其融入到课堂中。或许在传统教学中,该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是社会知识的更新、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及“90后”学生追求个性、向往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课堂上简单的视频与案例讲解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另外,由于授课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连续的讨论。当学生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和发言多次因为没有时间而未进行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受到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为改善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不仅需要在增加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时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更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野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堂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实践知识的教学活动。资环学院将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这不仅考虑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而且结合了教材内容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及学生发展条件的转变,一周的野外实习难以满足人文地理学教学的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师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乘车上,真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比较少,以致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学院可为学生增加一次人文经济综合野外实习,也可适当地减少实践教学点或缩短野外实习的路程,合理安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节点,让学生能更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内容。此外,课堂实践活动也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经费及时间精力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中所需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都由野外实习完成与实现,而课堂的实践教学正满足与弥补了教学现实中的这一缺陷。教师可通过视频、模拟、组织讨论、观点辩论及课后调查等方式间接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若身临其境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此外,增加专题性的短期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及时地掌握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安排如图1所示。

(二)突显地方特色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从侧面反馈课堂教学的欠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面向广西、面向全国,更要突出地方特色。在此主要讨论四个专题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学院地方特色指向海洋性、北部湾区域性。专题性实践教学为短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时间为1~2天。

实践教学安排如下:专题一组织学生调查并分析钦州市人口、民族组成的情况,培养学生查阅、获取资料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专题二属于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种养模式及优势工业等。其中,莲藕套种(套养)水稻(鱼)农业示范基地位于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基地模式为“藕+鱼+鸭+稻+鹅+沼气”,改进了广东桑基鱼塘模式,充分利用与发挥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此外,位于钦州市南部沿海的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工业技术水平与规范管理也是值得让学生了解与参观的。专题三包含内容较多,组织学生参观三宣堂、冯宫保、冯子材墓、天涯亭、广州会馆、基督教堂及建于明清时的灵山县大芦村古文化住宅群,并对比钦州老街骑楼及沿街建筑物的变化。专题四组织学生就时事政治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习思考问题与现场反应能力。

由于人文地理学学科的综合性,专题性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体现连贯性与承接性,环环相扣。在进行某一专题的实践活动时,又会涉及另一专题的内容,这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三)提高经费支持

实践经费的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按时开展,在增加外出次数的情况下,若实践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提高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经费支持,既提高学生配合的积极程度,也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完成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使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CDIO;实践教学;跟踪档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0-02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第二课堂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面向社会的窗口,学以致用,增强自信,提升创新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可以摸索和推进教育创新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依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特色和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定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第二课程体系建设

遵循“多方面个性化培养、人人成才”的理念,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补充,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可以更加灵活的进行制定。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目的,以通过统筹设计教学活动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为手段,参照专业培养方案、就业方向、专业教师研究领域、学院实验环境、校企结合程度,以此构建结合专业特点的素质拓展教育结构体系。在创新知识的获取阶段,可以通过学生广泛参加各类科技活动、鼓励同学参与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过程并鼓励教师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建立学生研究型小组开展个性化教学,完善学生发展档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重视讨论和交流,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入CDIO教学模式,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开发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立体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程群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教师是关键:在“智能家居系统”实践教学模式中,题目及内容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走访专业公司,了解市场需求,采纳相关课程教师实际工程实践经历。在设计题目内容时紧扣实践教学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电子产品研发过程,结合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的考核要求拟订合适的题目及与社会认可的行业资质认证相结合。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教学内容设计

以二级项目引领的《智能家居系统》cdio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课程鱼骨图(见下页图1)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实践内容结合CDIO标准及大纲要求课题分解模块部分。

1.系统级模块设计。CPU选型,传感器选型,系统结构,数据传输方案,软件平台。功能单元电路:前置,放大,AD。图形用户接口:LCD选型,键盘接口电路,驱动级程序设计。组网模式:蓝牙、WiFi、以太网、USB、CAN总线。

2.完成内容。课题要求:教师介绍课题基本情况与需求,提供或要求学生从任务分解中给定的课题中选做一个或依据给定范围自拟题目,教师认可后制定任务书。方案论证:要求认真阅读任务书,利用先修课程所学,完成方案分析、论证和计算,分组完成设计。设计环节分为:题目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具体电路设计。焊接与调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安装与调试,达到任务书的各项指标。

总结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分析,论证和实际技术实现来撰写设计总结报告。依据专业方向定位,以及当今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较为灵活地设定实践内容。也可以采用以老师承担的工程项目和学科竞赛题目要求的实施过程为专题内容,展开相应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每个专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铺垫和验证性实验环节;综合性实验欣赏和设计环节;自主创新实践环节。在三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打破单一课程建设模式限制,采用项目驱动原则,将项目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模块,以模块为主第一课课堂教学内容为辅。在各自模块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所涉及理论课程所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指导教师职责,同时明确项目组内每一成员分工和目标,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理论、实验、交流和再实践等环节,设计出一种能够逐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设计过程。

五、教学实践

目前针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二、三年级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27位同学,针对各自兴趣和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具体落实到多个兴趣小组,分别为:物联网、智能车、机器人和“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针对多个兴趣小组配有专职教师,在实验室、人力资源、校企资源给予适当倾斜扶持。通过讲座、培训、企业实习、赛前辅导、老师研究课题的参与等多种形式引导同学科研和创新能力锻炼。这其中涵盖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应用系统,所涉及应用领域有:通信、控制、计算机应用、嵌入式、物联网技术等。结合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开发配套实验资源,包括: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应用系列、无线信号收发系列、ZigBee/GPRS/Wi-Fi/蓝牙网络通讯等实践内容、智能家居实践系统,逐步完善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库。通过上述内容的设计和实践,老师和同学共提交了7份发明专利申请。同学们参加了多种学科和企业组织的相关竞赛:北京市电子设计、TI物联网大学生设计竞赛、北京市计算机应用设计大赛。在这些赛事中取得了骄人战绩,获得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市级一等奖,TI杯华北赛区的一等奖,及多项校级一等奖。

六、结束语

本文在探讨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们在实践过程实践内容的差异以及自身的个性化特点,提出了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档案跟踪方法的教学方法。基于CDIO理念设计了以二级项目引领的《智能家居系统》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极大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et al.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Gardners Books,2007.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6篇

1.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知识

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严格按照正规商务谈判的程序和流程来进行,因此就需要明确商务谈判的具体要求,把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进行小组分工,让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通过模拟谈判实践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来对知识进行探索,找到学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助于学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

2.提高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兴趣

在模拟谈判实践过程当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模拟实践,通过情景教学和亲身体验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提升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体验当中,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合理的小组分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团队内部能够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从而有利于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尽可能发挥自己在团队中最大的价值。

2.有助于发现问题,便于教师指导

通过模拟谈判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够更为直观地通过学生的表现来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例如,在商务谈判理论教学当中,明确指出报价必须准确清晰,从书本上来看,大多学生对这一点要求的体会不大,但是在模拟谈判实践当中,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就能体会到实际生活当中需要满足报价清晰明确这一要求的难度有多大。不仅如此,在模拟谈判当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都能够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知晓其学习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因此,在商务谈判教学中进行模拟实践,有利于教師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指导。

二、商务谈判教学中模拟谈判内容选择要点

1.内容要切合实际

在对商务谈判教学中模拟谈判的内容进行选择时,必须注重内容与实际的切合,模拟谈判的内容必须和实际谈判的内容保持一致,在具体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以一些企业、部门以及专业的谈判内容作为参考,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谈判要求,同时在确定了谈判的内容之后,还需要将问题发生的背景、市场情况以及谈判双方介绍等告知学生,作为谈判准备的资料。而且在对于谈判内容进行选择时,也必须充分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谈判的要求加以确定,使得模拟谈判能够有效地进行。

2.案例从自身入手

学校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以虚构的身份以及谈判对手进行的,这样往往不能够有效地体现实践性,而且也不具备实战性。所以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真实的案例,并且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尽量从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入手,因为从自身入手选择案例可以进一步增加师生对案例的认识,能够更加真实地激活学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谈判技能。

3.阶段分解击破

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严格按照商务谈判的过程特点对整个谈判进行阶段的划分,分阶段地进行模拟谈判实践,从而使得每一个阶段谈判的重点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明确,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谈判技巧。而且分阶段进行模拟实践也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各个阶段的谈判要点以及技巧,对于学生商务谈判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商务谈判教学中模拟谈判实践策略

1.把握模拟谈判实践的可行性和多样性

在进行模拟谈判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对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注重其可行性,同时也需要关注谈判内容的多样性,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的商务谈判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可行性方面,主要应该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展开谈判,比如说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企业来进行模拟,同时应该避免不熟悉的技术领域以及行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模拟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发挥。同时注重内容的多样性,通过多样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谈判对象以及谈判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应变能力。

2.谈判主题符合教学需要且情节逼真

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谈判的主体必须和商务谈判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不能够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之中,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教训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情节的逼真,因为模拟谈判实践就是为真实的商务谈判做准备,所以通过更加逼真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对真实的商务谈判有更加深的感触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在进行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适当地邀请一些企业谈判专家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向学生介绍其丰富的谈判经验,更加有助于学生谈判知识的积累以及谈判水平的提升。

3.及时进行模拟谈判实践总结和分析

学校在进行商务谈判模拟谈判实践的时候,必须及时地进行模拟实践总结和分析。模拟谈判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现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纠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商务谈判的相关要求。因此在模拟谈判实践的过程中,在谈判结束之后,必须及时地进行分析和总结,而且分析和总结应该在每一个小组谈判完成之后就及时进行,从而为后续小组的谈判指明方向,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以及错误。总结和分析是模拟谈判实践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总结以及分析可及时地发现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商务谈判的细节加以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模拟谈判实践教学在商务谈判课程学习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能够促使理论联系实践的实现,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本文对商务谈判课程中的模拟谈判实践内容的选择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学校商务谈判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本文就商务谈判教学中的模拟谈判实践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学校商务谈判这门课程模拟谈判实践的有序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清.《商务谈判》模拟谈判演练研究:理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李国强.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谈判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7):67-68.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7篇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级的专门人才,面向学术和科研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初级的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和T程的需求。我国早期的人才培养注重教育精英化,但随着我国快速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用人单位逐渐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而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下移,对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调整。但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尚缺少这样的思想准备,多数仍有攀高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抓手,包括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准则,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1 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中、初级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石}I{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是“学术内芯,应用包装”的伪应用型软件人才;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忽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等软件人才必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软件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忽视企业所急需的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2 融实训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完整、丰富及融于最新技术的实训为手段,以完善的基于课程整合及融入实训的课程体系、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课程群的教材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针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软件开发专业,建立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实训于整个教学计划全过程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实训体系包括知识点实训一课程实训一综合实训一毕业实训,并在2—3年级暑期安排企业综合体验实训,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及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必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郑州大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新颖的、融实训的、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了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改革方法。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群,可以理顺软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优化软件类课程的结构,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课程内容,使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设置、实训设置及教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最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融合实训与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合理的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是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群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结构及内容的确定和划分、教学计划及教学学时的分配、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并设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群建设以课程整合为根本,而融实训于课程群建设,使实训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训,基于实训方式,可以分为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单元设计知识点实训,用于巩固基础性知识,是最小的实训方式,绝大多数课程都有知识点实践环节。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中的知识单元而设计的是知识单元实训,知识单元一般是一个课程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概念,是多个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的融合,对此设计一些与整体概念相关的实践,使学生对知识单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群中一个完整课程内容的实训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常以大作业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形式出现,是对一门完整课程的总结。课程群实训是对一个课程群知识内容的实训,是对学生更加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联系理解,常在特定的学期进行;课程群综合实训用于对一个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群设计实践环节,比如在某一平台上进行简单的项目开发,使学生掌握特定平台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环节;毕业实训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IT公司、企业的开发环境,通过项目分组、 团队作战、撰写开发文档、自我解决问题、使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还需要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根本,以连贯的实训体系建设为保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上,需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建成了一批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ERP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等,用于支撑与国内外IT公司、企业合作的多个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上,学校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实训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课程体系为本,构建了知识点实训、课程实训、平台(学期)实训、公司模拟实训、毕业实训等多个实训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和实训的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学院为了保证学生实训的正常进行,还对承担合作的实训公司进行层层筛选,对实训公司的实训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向学生通告合作实训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实训内容,对学生在实训公司进行实训过程的监控等,最终保证学生实训的顺利进行。

2.3 教材建设

传统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课程本身出发进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从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及结构之间的衔接,经常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漏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轻视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听懂了但是做不出的怪圈。

基于课程群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确划分,优化了课程结构,所以根据课程群进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会出现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课程群内容和实训方式的融合所划分出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对课程教材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依据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别设计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实训等环节,最终具有实践背景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IT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变得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引入软件行业的企业工程师授课,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另外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教师能够耳濡目染,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聘请具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经验的IT企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举办由IT企业、公司及实训机构参与的教学研讨会,使学院教师能够与企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便于高校教师敏锐地了解软件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根本。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而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课下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也是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针对重在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课程群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划分之后,可以明确软件人才培养基础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节,对于软件人才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因此,对于软件问题的求解应该先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时,需要在相关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层层剖析,把理论知识和相关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案例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另外,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使教师在讲解事例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能够在课堂上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快速掌握相关内容。

除了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课上教授之外,课下科技创新的指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兴趣小组及科技创新基地,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兴趣实验室指导学生,以项目为依托、以兴趣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为 了使学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在奖励制度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对参与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学期及学年考核加分;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考虑各个荣誉奖项的获取。

4 建立新型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学院在软件人才课程考核方面实行过程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课程群中的知识单元,教师教学过程完成就马上进行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即在知识单元实训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单元的考核,上一知识单元考核不通过,不能进行下一知识单元的考核。过程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时时具有压力、时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应付考试才进行学习及实践。另外,针对课程实训,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在机房进行的课程实践考核。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的考核,学院主要以机房项目考核为主,对项目进行成员分工、团队合作,最终的考核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实现、项目解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学院应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采用反馈机制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群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划分,根据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动态调整知识点、知识单元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训,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互,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5 结语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多维、多角度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更多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8篇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提高质量的主渠道,其根本功能就是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论证和补充,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一方面,高校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以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教学文件不完备,随意性较大.近年来,随着“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规格的要求,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缺乏质量标准和规范,不能较好地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内涵阐释

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能力的程度,教学质量标准则是衡量教学过程规范化和达到目标与否而制定的准则,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的标准性工具[1].教学质量标准需要由教育活动自身、人的发展和社会要求三个层面来衡量[2].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实践是教学手段和形式,更是教学内容和过程.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检验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所以,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形态,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质量满足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应包括教学过程质量、教学内容质量和教学效果质量三个方面.

2.1实践教学过程质量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过程,其环节要素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实践教学过程,关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其质量标准要素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条件配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项目实施计划、实践活动组织过程安排以及教学总结与反馈等.标准要素是否周密完备、科学严谨,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所以,无论是对于一门具体的实验课程或课程设计、实训项目、毕业论文(设计),还是实习、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其教学过程质量的高低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用来指导和约束教师有序、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评价的工具.

2.2实践教学内容质量

教学内容是指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一般包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课程内容,以及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实践教学内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其质量标准要素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等,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质量标准的衡量尺度.实践教学内容质量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求教师在专业培养范畴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教材和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科学加工与提炼.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多元性和指向性.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

2.3实践教学效果质量

教学效果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下的教学收获,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认知、同化和迁移应用知识的结果.实践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性,其质量标准要素包括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是教学效率高低的综合反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很难具体化或量化.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从学生的“所得所获”出发,兼顾“学生参与度”,综合衡量教学效果.即针对具体知识点(或教学目标)掌握或达标的程度,量化在“教学质量”上.一般认为,“教学质量高”,自然就“教学效果好”.实践教学具有内容多元、过程开放、活动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其教学效果更加难以直接考量.所以,可以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低进行考核,也可以从单项具体质量标准达到的程度来评价.

3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

3.1分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从教学环境上亦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中,大凡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环节,均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所以,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存在文理区别和专业差异,质量标准不宜一种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可以依照学校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分别制订实验课程质量标准、实训项目质量标准、实习质量标准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标准等.

3.2系统化设计原则

按照教学设计理论要求,在制订各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系统设计,同时要兼顾教学要求、技术规范、操作技能等.要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出发,提炼和设计质量标准要素,使其系统化,而不是随意罗列的要求.

3.3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活动的规范,是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和尺度,也是评价管理的观测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质量标准应以条目形式呈现,明确实践训练的内容与要求,明确培养的技能与技巧,明确达到的目标与效果,做到在教师、学生、社会岗位以及评价者和管理者面前,都是明确具体的东西.

3.4兼顾评价与监控原则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从逻辑关系上,应该先制订质量标准,然后实施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学评价是质量监控的手段,也是对质量标准的检验过程.所以,制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要兼顾评价与监控,不能建设成两套标准(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令教师无所适从.另外,不能“用评价标准替代质量标准”,二者内涵不同.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创新应贯穿大学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针对“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重点探讨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以期对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锅炉是用以生产热水或蒸汽的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系统三大主机之一,对火电的高效、洁净和安全生产及其重要,因此,“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最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锅炉原理”课程主要讲授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锅炉的炉内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锅炉的传热过程、锅内水动力、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和先进锅炉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锅炉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及锅炉设备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创新型培养目标转变,具体到“锅炉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创新应贯穿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已有较多的探讨和实践研究,[1-4]本文从“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重点讨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必须符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定位,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秉承我校办学理念,实施“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思想,培养吃得苦、下得去和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应以“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人才的宗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始终围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意识、重在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实现基础性验证实验、测定试验、创新性科研训练实验和拓宽知识面的演示实验的“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育创新。“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应实施从理论到实际、从传统到创新、从课堂到工程项目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思想,围绕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实践训练中切实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进行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二、“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尚无可参考材料,根据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锅炉原理”课程大纲的要求,基于我校的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资源以及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建议,科学制定“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 

1.“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对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实行“工程化”设计思路,并遵循四个原则,即实践训练内容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内容设计层次化和实施方式多元化。 

(1)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多课程之间紧密联系化。鉴于“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处于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之间的中心地位,因此在设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之前,先对我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等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比如“大型锅炉运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知识点讲授情况以及实践实验训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总结,做到了然于胸,确保“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紧密联系,力求通过该课程实践训练,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热工学知识、燃烧学知识在电站锅炉中加以应用,达到学生对锅炉原理中炉内燃烧、锅内传热及水动力和烟风阻力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锅炉原理”课程本身知识点之间的顺序决定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次序,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脉络清晰。因此,训练内容应严格按照锅炉原理本身的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客观认识实践、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和工程实践训练三大内容。 

客观认识实践主要是对锅炉实物、锅炉机组整体模型、锅炉重要设备的直观认识,如在开设“锅炉原理”课程前进行电厂认识实习,对锅炉的实物直观认识,在“锅炉原理”课程第一节绪论课和锅炉组成课讲解后进行模型实验,通过模型参加实验、拆装模型和动画模型模拟巩固加深锅炉机组系统及组成知识。 

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笔者通过几年的“锅炉原理”教学发现,锅炉的水循环内容是该课程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原理性演示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等难点。该部分主要是对自然循环原理、直流锅炉原理等的演示验证实践内容。 

工程实践试验主要是对锅炉的三大计算能力的训练实践,包括锅炉辅助计算、热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和强度计算的实践训练、锅炉热平衡的实验和锅炉机组运行仿真实验训练。 

(3)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层次化。内容设计要贯穿层次化的思路,内容的难易程度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对训练中的每一个内容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总体地位和重要程度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级定位;同时,根据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对同一内容也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在满足分级定位要求和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上,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宽设计。比如锅炉的计算,对于普通的学生则只要会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各受热面热力计算和简单的水循环计算即可,而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更进一步进行较复杂的水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和烟风阻力计算,并完成一些计算程序的编制。 

(4)实施方式多元化。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因教学学时、实验室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必须多元化,即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三位一体,课堂演示、实验室参观验证实践和电厂实践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实践训练中采用比如计算机程序模拟、动画设计模拟实践、锅炉事故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实践训练。 

2.“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具体内容设计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其前期基础课程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还开设了后续课程“锅炉运行”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实践性强,“锅炉原理”课程通常设置有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为1.5周。实际上,仅靠课程设计和6学时的实践训练难以达到学生牢固掌握锅炉原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包括锅炉原理6学时实验课、1.5周课程设计、16学时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实验,但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过程贯穿第5至第8学期,延续2年时间,实践训练教学包括13个内容,90小时。具体内容和建议学时如下。 

电站锅炉机组实物模型和虚拟模型实践,2学时。标准煤样工业分析验证性实验,4学时。混合煤工业分析测试实验,4学时。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2学时。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多管水循环验证实验,1学时。直流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锅炉综合测试项目设计实验,13学时。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训练,32学时。锅炉水循环计算训练,10学时。锅炉烟风阻力计算训练,6学时。锅炉启停仿真训练,8学时。锅炉运行仿真训练,8学时。 

三、“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实践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课题在2008提出,在2006、2007和2008年级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通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和加深了锅炉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我们对2006和2007年级的学生进行锅炉实践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研究生复试(锅炉及锅炉相关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还是就业面试(热工学和锅炉等口试)过程中,学生对锅炉相关考题从容自如,安之若素。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实施的方式还需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2] 赵雪峰.“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97-98.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少课时;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潘钦锋(197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78-02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了大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工程类课程进行合理地改革,以便在有限的授课时数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结构是指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由若干构件连接构成能承受荷载和其他作用的受力体系。建筑结构类课程就是以这一受力体系为研究对象而开设的一些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一般以“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工程”等多门课程分别开设,对于其他专业则多以“建筑结构”、“工程结构”或者“水工结构”等课程开设。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涉及建筑结构类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建筑学、给水排水、水利水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该类课程一般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课程现状

1.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应能体现该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但经调查比较,发现应用型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并无明显的差别,即有些应用型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这势必导致难以制定出对应用型专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现在有许多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办院校,也都明确它们不能够再走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而要走应用型的道路,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应用型教材。[1]教材的编著者及出版社出于发行量的原因,往往把几个相近专业的建筑结构类教材合并编著出版,使得市面上鲜有针对性较强的专用教材,更不用说应用型教材。另外,教材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滞后,较少体现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内容。

3.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建筑结构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开设建筑结构类课程之前,学生一般要先经过“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建筑结构类课程是对这些课程的综合,并涉及到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该类课程的主要特点。

4.课程实践性强

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大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有的则是直接来源于对广泛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家颁布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和规程,并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适时修改。可见,该类课程实践性较强。

5.教学课时数有限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水利类专业中,几乎都开设了建筑结构类课程,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总课时有限(基本都在50学时左右)。课时数有限、内容多,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1.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编制定位准确的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结构类课程教学大纲应体现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

2.结合教材建设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该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加上教材的局限性,使初学者往往对各章节的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不明确,很难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因此,仅依靠教材进行授课很难使学生达到把知识点由点及线再提高到面的程度。要让学生融会贯通,还需发挥好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合理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牢记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迷信教材、不把教材当做指挥棒,提倡应用型高等学校,包括许多新办院校、地方院校,尽可能地自编或者合作编写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1]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只要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就可以调整授课章节顺序或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增删。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采用多元化、多维度教学手段。[2]对于基本概念、材料性能、建筑构造及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等叙述性内容的讲解采用PPT课件进行演示,归纳出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学习理解。对于房屋构造组成、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及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破坏特征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表达或者播放教学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此法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既可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又可节约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门窗、楼梯、楼屋盖等的类型、组成与构造也可结合实物案例作现场讲解,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掌握课程内容,形成整体概念。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推导等,则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参与具体推导过程,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式工具箱软件,以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3]必要时还可以安排自学与组织课堂讨论,而且各种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前应安排、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学习,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4]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由于建筑结构类课程自身的特点,实践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该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该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常因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等原因忽略了实践环节,使得培养的学生对工程应用缺乏了解和认识,以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实践基地、校园内外各类现成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等)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制定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在授课时综合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法。[5]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感性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

1.实施情况

根据上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对课程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福建工程学院的部级重点建设项目(施工馆)这一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及大学城附近校园内外的各类现成建筑物及构筑物,把它们作为实践教学的素材。教材方面,着手编写适合各自专业的应用型教材。在此之前,我们暂时从众多教材中遴选出相对适合的主教材,并结合具体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课程教学讲义,使其作为主教材的补充,摒弃了教材中的过时内容并添加了一些有关的新动向和新成就。如:采用现场参观教学,把教材不同章节中适合现场参观讲解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以减少现场教学的安排次数,提高效率;针对现有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土建及水工结构基础》缺少有关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和可靠度理论方面的内容,在授课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能较好地从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跳跃到泵房及水池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样,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砌体结构中的粘土烧结实心砖,授课时就可以对过时的相关内容进行删除,以节约课时。针对教材相对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内容,授课时需及时补充更新,以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工程动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以PPT课件为主,结合课程内容,在授课环节中播放钢筋混凝土梁受弯及受剪破坏和砖砌体受压破坏演示实验录像。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钢筋混凝土梁和砖柱的破坏过程、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深了对相关计算公式、适用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并引入了开放式工具箱软件;结合校内具体工程实例及施工馆内各种工艺模型,理论联系实际,现场教学讲解房屋的组成、门窗、楼梯、楼屋盖、墙面及地面装饰等知识点;布置建筑物的组成、梁与柱(墙)的连接等讨论专题。

2.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基本能够使建筑结构类课程在授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下达到教学目的,保证在教学计划时间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了学生死抱教材应付考试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余时间里学生也更愿意就课程内容与教师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学习信心,不再认为建筑结构类课程是枯燥无味的、难于理解的课程了。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对具体工程问题能有较直观的认识。从学生方面得到的反馈表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成效。

四、结束语

在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任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受教者与施教者共同配合完成。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敢于尝试,就能找到相对合适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对应用型专业的课时数少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现在所取得的仅仅是初步的成就,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来一定能够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程来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建材,2009,(6):316-318.

[3]白凤军.引入开放式工具箱软件进行混凝土基本原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84-87.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井冈山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适应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IT教育

1 背景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形势良好。然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及就业率逐年下降,IT企业对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质量及数量却不断提升,这已成为目前地方高校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IT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多数不能适应IT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往往受各类因素影响而难以得到真正实施或取得较好的成效。于是,国内外有关高校和机构针对如何有效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有关“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并在1000多所大学的20多万本科生中得到了有效实施。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也进行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是以技术为主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针对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IT企业对该类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现状与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受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表现在:

(1)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期间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而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2)多数学生在个人能力发展过程中缺乏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大学生科技作品等相关成果多数由大学生个人取得,这反映了一些地方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软件工程等工科领域离不开团队合作,为此,地方高校如何创造有利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对提高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忽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一些地方高校受区域及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时往往只关注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忽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目前,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如何在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地方高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2 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滞后。

受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的不同步影响,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给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及条件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及比例不合理。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数比例偏少,有关课程的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中的比例较大,而针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项目开发等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偏少,从而导致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难以适应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基础和学生素质及能力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基础及生源质量较弱,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没有充分结合专业发展背景及实际需求来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从而难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师资不足。

随着软件行业及IT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专业教师及实验人员已难以适应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及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人数扩大的需求。目前,多数地方高校无论是师资数量还是教师教学及管理理念都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具有一定行业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的创新实践教学师资,在引进软件工程专业师资时受高校政策影响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条件,而忽略对引进人员在项目开发及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方面的要求。由于师资的专业实践水平不高,教学计划中有关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通常难以正常完成,从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外,受实验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影响,实验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随意性较大,且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对学生的实验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手段或方法,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条件不够。

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速度快,投入也较大,而受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及观念影响,软件工程学科所需实验教学设备往往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设备及数量已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此外,受地方高校办学区域及环境条件限制,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实习实践基地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其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和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

3.1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在课程实验方面,校内实践与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知识点安排相应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按给出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潜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知深度,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行选择课程设计主题,提出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他们在指导老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并达到设计目标,最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系统或软件等成果。课程设计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2)学科竞赛。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我们定期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截至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已获得部级二等奖1次和省级一等奖2次。学生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增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3)项目驱动。

为了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引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构筑了以“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进行独立选题、项目设计与研发,不仅让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巩固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拓宽了其专业视野,还培养了学生在项目研发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综合实训。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训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方面,在实训内容方面嵌入了一些IT合作企业所需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并聘请企业高管或项目研发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即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知识结构的滞后性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依据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采取课程置换和学分互认的方式,将学生必修的部分课程交给与我们合作的IT教育培训机构,以实训的形式修读学分并进行考核及成绩评定。通过改革实训形式和内容,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掌握了项目设计与开发技能,积累了项目开发经验。

3.2 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了解软件行业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先后与美国(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慧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1)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及各阶段不同的学习目标,定期邀请IT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技术或项目开发的工程师以讲座或短期培训的形式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针对当前IT行业软件开发的最新方法或技术,培训机构人员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向学生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2)组织部分大四学生以项目实训的形式到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学习。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两批毕业生前往上海、昆山等地的IT教育培训机构,有计划地通过项目实战形式对学生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训。培训机构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并根据当前IT企业对行业人才需求标准,通过项目实例为学生讲授有关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IT教育培训机构的集中实践,学生体验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和开发方法,在毕业之前深入了解并掌握项目开发的有关技能,储备项目开发经验并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前沿开发技术,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到IT企业就业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采取订单或定制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目前,IT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与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平台,根据用人企业对IT人才提出的特殊需求,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为已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即将毕业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岗前培训方案。采取这种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既缓解了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因此,受到了高校、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一致认可。

(4)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与多家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为了弥补地方高校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并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机构的实训项目,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通过双方互派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结合实习实训项目有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15)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IT人才实际需求的不平衡。由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应紧跟市场需求,并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生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应该能够胜任IT行业工作,而IT培训机构能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引入IT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与实践类优势课程,既增强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将来就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实践教学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担任IT类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教师到IT教育培训机构参加IT培训、参与软硬件的研发。为了激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创新性,我们还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设奖助学金以激励学生,并以软件设计与开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项目合作研发方面的团队精神。

3.3 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

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用人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所学即为IT企业所用。从软件工程专业开办以来,井冈山大学先后与上海英夫泰尔克、昆山杰普软件等IT用人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和见习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经过一定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学校利用教学见习组织学生到IT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让学生了解IT企业的项目研发及实施流程、运作方式,接受IT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理念,并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工作,系统地体验IT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2)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后,我们通过选送或学生自荐的形式,组织学生到Ⅱ用人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IT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3)通过订单式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IT用人企业的办学新思路,积极与IT用人企业合作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采取IT用人企业定制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互换的方式实施定制培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尽快适应IT用人企业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IT用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此外,为了更好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我们在制定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经常邀请IT行业专家及IT用人企业领导提供教学教改及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以便根据IT用人企业要求及时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我们还不定期组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

4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创新

近年来,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并得到良好效果。

4.1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软件工程学科及IT产业的发展较快,我们紧紧跟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强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计划中主要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项目开发、综合能力等方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采取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教学形式,包括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能力培养是以专业课程为对象采取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能力。项目开发主要针对学科竞赛、科研课题、企业实战项目等实践内容,让学生系统掌握从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编码到测试等完整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学生体验了项目开发过程和具体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实现由学生到软件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完成一个毕业设计,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4.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我们采取了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

(1)以实验项目为主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采取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相适应,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对学生需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现场集中教学,为专业能力创新奠定基础。

(2)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通常采取编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给各小组拟定不同的实验课题,并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3)以项目开发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选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和课题,在导师的帮助下自己拟定实践方案和设计方案,自主完成项目开发与实践过程。由于项目开发通常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项目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传统的实践成绩考核方法往往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评定成绩时主要对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量化后进行综合考核。

(4)以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主,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资源互补,又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针对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各类创新实验室等综合实训场所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而毕业实习则主要采取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或组织学生到IT企业或相关机构完成。

5 建议

为了解决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与现有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师资队伍较弱之间的矛盾,使实验室建设及各类资源尽快适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增强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力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学校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对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进行了完善和深化。由于以往的实践教学大纲主要依据原有的条件进行制定,随着专业发展及IT产业需求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时,除了包含常规的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及主要内容外,还必须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实践技能及训练要素等,并给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学大纲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中,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形式,还须详细列出课程实践考核评价指标。

在实习教学大纲中,制定实习内容与要求时应结合实习基地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按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或完成的任务给出实习成绩,从而真正反映学生实习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为了拓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除了设置与课程理论学习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结合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同JavaEE的整合,同时跟随当前应用开发趋重RIA的特点,加强Flex技术的学习,增加JavaEE和Flex的架构集成技术,以培养市场严重紧缺的具有相当经验的RIA、云计算开发人员。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不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紧贴IT行业技术的用人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而要在校企双方的计划安排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具体的项目或开发案例,在校企合作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或项目研发小组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项目研发及解决问题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如实践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师资结构与水平也得到完善与提高。然而,受地方高校办学历史及基础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在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协调教学计划中正常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大学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或质量工程等课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真正发挥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互补功能。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方面,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与日益发展的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及IT产业相适应,从而确保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6 结语

软件工程是一门随IT产业不断发展而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任务,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的研究可为下一步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张红延,卢苇.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4-87.

[2]林国璋,郑大鹏。独立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1(26):275-276.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创新应贯穿大学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针对“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重点探讨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以期对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锅炉是用以生产热水或蒸汽的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系统三大主机之一,对火电的高效、洁净和安全生产及其重要,因此,“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最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锅炉原理”课程主要讲授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锅炉的炉内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锅炉的传热过程、锅内水动力、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和先进锅炉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锅炉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及锅炉设备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创新型培养目标转变,具体到“锅炉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创新应贯穿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已有较多的探讨和实践研究,[1-4]本文从“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重点讨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必须符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定位,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秉承我校办学理念,实施“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思想,培养吃得苦、下得去和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应以“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人才的宗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始终围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意识、重在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实现基础性验证实验、测定试验、创新性科研训练实验和拓宽知识面的演示实验的“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育创新。“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应实施从理论到实际、从传统到创新、从课堂到工程项目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思想,围绕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实践训练中切实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进行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二、“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尚无可参考材料,根据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锅炉原理”课程大纲的要求,基于我校的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资源以及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建议,科学制定“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

1.“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对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实行“工程化”设计思路,并遵循四个原则,即实践训练内容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内容设计层次化和实施方式多元化。

(1)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多课程之间紧密联系化。鉴于“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处于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之间的中心地位,因此在设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之前,先对我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等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比如“大型锅炉运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知识点讲授情况以及实践实验训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总结,做到了然于胸,确保“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紧密联系,力求通过该课程实践训练,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热工学知识、燃烧学知识在电站锅炉中加以应用,达到学生对锅炉原理中炉内燃烧、锅内传热及水动力和烟风阻力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锅炉原理”课程本身知识点之间的顺序决定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次序,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脉络清晰。因此,训练内容应严格按照锅炉原理本身的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客观认识实践、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和工程实践训练三大内容。

客观认识实践主要是对锅炉实物、锅炉机组整体模型、锅炉重要设备的直观认识,如在开设“锅炉原理”课程前进行电厂认识实习,对锅炉的实物直观认识,在“锅炉原理”课程第一节绪论课和锅炉组成课讲解后进行模型实验,通过模型参加实验、拆装模型和动画模型模拟巩固加深锅炉机组系统及组成知识。

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笔者通过几年的“锅炉原理”教学发现,锅炉的水循环内容是该课程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原理性演示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等难点。该部分主要是对自然循环原理、直流锅炉原理等的演示验证实践内容。

工程实践试验主要是对锅炉的三大计算能力的训练实践,包括锅炉辅助计算、热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和强度计算的实践训练、锅炉热平衡的实验和锅炉机组运行仿真实验训练。

(3)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层次化。内容设计要贯穿层次化的思路,内容的难易程度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对训练中的每一个内容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总体地位和重要程度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级定位;同时,根据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对同一内容也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在满足分级定位要求和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上,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宽设计。比如锅炉的计算,对于普通的学生则只要会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各受热面热力计算和简单的水循环计算即可,而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更进一步进行较复杂的水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和烟风阻力计算,并完成一些计算程序的编制。

(4)实施方式多元化。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因教学学时、实验室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必须多元化,即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三位一体,课堂演示、实验室参观验证实践和电厂实践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实践训练中采用比如计算机程序模拟、动画设计模拟实践、锅炉事故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实践训练。

2.“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具体内容设计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其前期基础课程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还开设了后续课程“锅炉运行”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实践性强,“锅炉原理”课程通常设置有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为1.5周。实际上,仅靠课程设计和6学时的实践训练难以达到学生牢固掌握锅炉原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包括锅炉原理6学时实验课、1.5周课程设计、16学时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实验,但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过程贯穿第5至第8学期,延续2年时间,实践训练教学包括13个内容,90小时。具体内容和建议学时如下。

电站锅炉机组实物模型和虚拟模型实践,2学时。标准煤样工业分析验证性实验,4学时。混合煤工业分析测试实验,4学时。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2学时。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多管水循环验证实验,1学时。直流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锅炉综合测试项目设计实验,13学时。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训练,32学时。锅炉水循环计算训练,10学时。锅炉烟风阻力计算训练,6学时。锅炉启停仿真训练,8学时。锅炉运行仿真训练,8学时。

三、“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实践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课题在2008提出,在2006、2007和2008年级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通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和加深了锅炉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我们对2006和2007年级的学生进行锅炉实践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研究生复试(锅炉及锅炉相关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还是就业面试(热工学和锅炉等口试)过程中,学生对锅炉相关考题从容自如,安之若素。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实施的方式还需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2] 赵雪峰.“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97-98.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闫俊红(1978-),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文涛(1963-),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20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56-02

一、“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光电检测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光电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视。目前国内开设“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高等院校达50多所,专业覆盖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物理、探测制导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1-3]

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充分结合教育教学背景及教学资源,以培养宽口径、综合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以光机电算一体化为主体,以光电为特色,开设了“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课程衔接了“工程光学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等,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光电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口径。“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具有内容多、应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各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都做了很多探索。[4,5]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学开展情况,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出了改革探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是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测量与自动控制、智能仪器设计等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变化,我校“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经历了几次改革。第一,为适应光电检测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开设了本课程,共50学时,包含了光电子和光电检测两部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光电传感、检测原理及光电检测系统等几部分。第二,由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调整,为满足我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学时数进行了改革,内容上着重光电检测及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学时更改为32学时。第三,为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及教育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以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检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开设“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专业的多样性,应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了解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光电检测的基本方法,又能对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有整体的把握,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目前“光电检测技术”教材内容各有优缺点,有些教材较注重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而对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内容介绍较少;有些教材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但对于光电检测领域新技术、新发展的介绍较少,使教材内容落后于光电产业的发展;有些英文教材在光电检测技术新发展方面的编写较为突出,但对光电检测技术及光电检测系统的整体性上把握较差,且与教学大纲不符。因此必须结合本专业需求,合理选择“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做到基础知识重点讲授,难点重点精讲细讲。例如光电检测器件是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着重讲解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参数及应用范例,而对于光电检测器件的偏置电路、前置放大电路、匹配滤波等前期课程中已经涉及的内容进行略讲。光电探测器分为光电效应型和热电效应型,由于热电器件在“热工测量仪表”课程中为重要学习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热电器件一章改为自学。而涉及计算机接口等内容由于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中详细讲解,在本门课程中将其删去。

(2)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补充反映专业特色的内容。结合我校冶金背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加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对光电检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成果进行了补充。例如在光电检测方法的讲解过程中以智能机器人定位技术为例介绍光电器件的应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讲解光电位置传感器时,以光电位置传感器用于智能汽车防追尾系统为具体案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激光器、光电耦合器件CCD的过程中,结合器件的应用背景,把器件最新的制作工艺、应用前景介绍给学生,并将光电耦合器件CCD的成像原理与手机采用CMOS的成像原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补充与冶金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光电检测系统。例如基于CCD的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以光电耦合器件CCD获取锅炉内部燃烧图像,用图像信息确定炉膛内部的温度分布,确定锅炉内部燃烧机理,及时有效控制锅炉燃烧效率,达到锅炉温度控制目标。结合科研课题“基于CCD的比色测温研究”,将CCD的应用领域进行拓展,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光电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立足培养综合实践型人才,加强光电检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教学环节学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预期的目标,必须对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作出调整。光电检测实践教学以我校光电检测实验室为基础,秋实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媒介,构建实用型光电检测实验教学平台。在具体实践教学中,采用基于项目设计的实验教学方法,合理保证基础验证型实验,并结合集中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综合型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我校光电检测实验室的主要实验设备有CSY-2000型光电检测实验台,包含光电传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及自动控制模块等。在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光电探测用光源、光电探测器原理及特性等验证性实验,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对象搭建实用的光电检测系统。秋实电子实验室致力于鼓励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在光电检测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结合秋实电子实验室现有设备,可以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例如智能机器人视觉系统、智能小车竞速系统、智能小车防追尾系统等设计,帮助学生在完成“光电检测技术”基础知识、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达到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并结合科研课题增设创新型实验,以具体的科研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光电检测的最新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科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又能灵活运用基本原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1)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光电效应的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制作动画效果,将涉及半导体理论的抽象原理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并以日常生活中光电探测器的应用为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讲授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过程中,量子转化效率、光电响应度、光谱响应范围、光电响应时间等性能参数均为抽象的物理参数,而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又是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关键,在讲授中以光电检测系统中光电器件性能参数变化对系统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为例进行讲解,以直观的数据将抽象的物理参数简单化。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绪论部分引入光电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为例,引出光电产业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以创新型实验为例,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参数设计光电检测系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改变考核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均采用卷面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课程采用卷面考核成绩、课堂提问、综合设计作业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课堂提问成绩根据课堂提问结果给出,及时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设计作业成绩以学生所完成的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报告书给出,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三部分成绩结合起来,合理反映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结合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接着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加大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最后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先河,等.光电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4.

[2]雷玉堂.光电检测技术[M].第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3]郭培源,付扬.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

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目前的教学环节设计当中,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由于学生的课程实践环节与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交叉,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能反而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得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专业涉及到的主要实验与实践课程分为两类,包括:一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与模拟交易在内的金融实验课程,这一类实验涉及的课程包括投资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比较广泛,开发出来的实验软件相当多,主要是针对公司所进行的财务分析,针对外汇所进行的汇率分析,以及相应的证券、外汇、期货等的模拟交易;二是包括一些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的实验课程。这一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学等在内的课程,注重的是对于一些金融理论的解释与运用,以及针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的对象包括投资组合模型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引用、风险资产与风险价值的计算、利率风险(债券的价值、久期、凸性)、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与运用等。这两类实践尤其是后者在金融专业教学环节中尚未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协调,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之间的协作程度比较低,也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很难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中进行很好的结合,所以实践环节就成了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第二,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交叉。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将之设计成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往往这些内容正是串联起相关金融核心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第三,金融学课程的一些实验与实践环节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尤其是投资组合和资本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像已有的一些财务分析软件和模拟交易软件,需要用到简单的数据库,或者通过EXCEL等基本的电脑程序来传授,这样也增添了相当的工作量,所以导致这一类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开展。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

作为经济学当中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分支,金融学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以货币、银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扩展到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学科。在金融学的学习中,对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工具的定价与风险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以理论学习为主,但却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辅助。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竞争力。所以说发展项目所提出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竞争档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实施范围包括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公司金融、财务、资产评估等。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金融理论实践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或者进行的一般分析。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与金融理论相关的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以及资本结构相关理论,提高实际的操作与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证券交易软件、EXCEL等工具建立分析框架,将金融市场各类相关的数据运用到各种模型当中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在于,以协作的精神将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通过大型作业的设计与应用,辅之以前期大量的实验成果,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前期实验内容。整合与实验相关的金融学理论与知识,实现实践课程的分类管理。通过整合课程的实践内容,按照相同的特点归类,前期安排7到8次实验课程,每次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让学生对金融学的实践运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与理解,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学几大核心内容:模拟外汇交易及证券交易软件的其他功能运用;证券收益与风险的数据提取与计算;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证券投资组合运用基础;多项证券组合的最优权重计算实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练习;资本结构案例分析与实践;公司金融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在前期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协调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结构,将与实践有关的内容重点落实到最后的大型作业。通过课程重点设置,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次大型作业的设置,系统完成对学生《金融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提升:熟练运用证券投资软件;熟练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熟练掌握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熟练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对外汇交易工具的分析;熟练掌握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实践形式与考核方式。大型作业的安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在课后以团队形式完成这一综合性的任务,并上交电子稿;第二阶段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书面作业,进行演示和课堂讨论。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

要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关键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以金融学理论的逻辑框架为基础,系统讲述教学内容,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大学和国外大学金融学教学优点,重视细节和系统性,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基础有比较好的了解。二是前期实验的实用性。大型作业的前期试验安排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试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相对比较难的理论;三是学生对工具运用的熟练性。大型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各类工具,包括软件的应用、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收益和风险相关内容的设计。四是课程时间安排的科学性。金融学最好是安排成2+3的授课形式,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试验时间,保证能够在学期第10周之前能够完成该大型作业的所有内容。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第一步是金融学课程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整合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任务就是将主要的一些实践内容按照逻辑框架,配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建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第二步是设计金融学理论相关实验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将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应用实践内容进行归类与分析,并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主要是通过EXCEL中的一些工具如规划求解来设计和解决投资理论中的实际运用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试运行。第三步是从学期一开始在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中引入相关实验内容,在每次3节课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预计通过一个学期的准备,基本实现相关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第四步是课程负责人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互动,协调各自的教学重点,将大型作业的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按照课程的特点完成实践内容的安排,以相关课程为辅,推行实践教学计划。

(二)实施方法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5篇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不懈地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讨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科学管理的观点,旨在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与社会竞争力,达到培养以及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应用电子技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是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实践环节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配置的学时也很高。现如今,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均采用了很多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相应专业的技能培养,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形成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改革模式:进行学校与学校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生产与教学结合,拓展工学结合、创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联合培训中心等。只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不少难题,更甚者不容易实施。因此,不但要坚持不懈地坚持工学结合、生产与教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思路,而且还要注重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效力,让其得到足够的发挥,并结合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达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从而解决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一直以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都会安排有实践内容(实验或者实训),只是往往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脱节的现象。因为有时会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再进行相应的实验或者实训。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进行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办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参与该教学活动。违背了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宗旨。(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实践教学内容往往偏向于某些课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内容与社会实际技术相差较大,即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某些课程所开设的实践内容中,验证性的实验较多,而侧重于学生创新思维、设计类的内容很少;可能由于仪器设备的原因,在实践内容中,安排软件仿真的项目较多,而实际制作电路实物的项目较少,这样就让所做的实际项目得不到验证。因为仿真时往往比较理想化,而实际制作却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仿真与实际会相差很远。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查找故障、分析故障、解决故障以及综合调试的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如何更好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是大部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遇到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1)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学起步晚,实践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基础薄弱。(2)作为我国最近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也还没有建成一套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相对应的管理体系的标准。或许每个高职学校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对应的管理中有自己的特色与亮点,只是大部分高职学校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估计还是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因为他们把应该集中管理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分开管理。(3)一些具有优势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由于某些原因而被当成摆设——闲置。基于以上原因,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更加感到缺乏。所以,除了增添各方面的投入以外,还得进一步增强高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建设高职校内实践教学的各种有用资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应如此。

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科学管理

对于高等职业学院来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体制要完善,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也要不断地加强建设开发以及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可以很好地处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1)为了能够扩大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从各个尽可能的方面来选取、安排实训实验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收集、积攒相关实验实训的资料,这样就可以给相关实践教学供应更多可选取、参考的资源或者信息;也能够给相应课程真正系统的实践训练供给更多的资源和基础。另外,对于同一实训项目,可以采取插件元件和贴片元件分别单独来进行,也可以采用插件与贴片元件结合来完成,达到多元化。再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渐渐加入一些需要学生设计的实验以及实际电路设计的实验实训,从而达到培养以及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2)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设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的质量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训实验内容单独分开进行的现状,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要对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创建一个彼此互联的流程,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接着在实践教学的教材方面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革,让本专业内各个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做到信息互相借鉴、参考以及共享,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也达到实践教学结果的再利用价值。(3)在教师方面要做好稳定工作,同时创建相应的评价机制。管理方面要予以实践教学教师相应的支持、鼓励待遇,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创建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就是要对每一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际技术水平方面进行相应的考核。

4结束语

以上谈到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科学管理的观点。如果各高职院校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模式,选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及方法来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对本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社会竞争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巧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08,(17).

[2]陈林杰.高职院校核心技能课综合化路径实践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

[3]蒋求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实训室建设探索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