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市场;营销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电力体制随着发展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在多方面的面临竞争下,比如电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电企业间的竞争、替代能源的能源企业与发电企业竞争等。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觉醒服务意识,开始客户对服务经理逐步实行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逐步应用。但随着经济逐步的发展,社会应进一步提高电力服务的需求,在产生了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新问题下,新的困惑出现了。电力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和生存要看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市场最新信息以及未来发展,在电力企业下营销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分析

1.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快市场化进程,初步形成全国范围的市场化格局,经济发展从主要受投资能力制约转为受需求增长制约。据测算,我国已达到 60%市场化程度。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时是国内市场环境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将用户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升。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下电力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程序,有力于电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劣势

同时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时,也呈现出电力需求市场的各个变化,从而将电力企业的营销创新发展更快:电力需求市场逐步转变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决定电力市场的需求增长因素。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增强电力需求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电力需求增长地区间的不平衡。电力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第二产业仍是电力市场的主体,保持继续快速稳定增长,但其用电比重逐步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应提高。开始显现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电力需求市场下电力价格的影响日益突出。用户提出了对用电服务质量和电能质量更高的要求。

3.机遇

我国加入WTO,有利于积极有效利用电力公司的各种有效资源,将先进管理引进公司,更好的了解国外市场,市场范围和扩张业务领域,公司实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对电力改革更高的标准和期望予以提出,要求打破垄断,建立统一、引入竞争,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以市场和竞争机制取代计划手段,要在更大范围内源资才能合理配置,提高电力经营、生产、建设各环节的效益和效率,已基本成熟企业竞价上网条件。

4.挑战

当前我国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上,对提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是较大挑战,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煤气、天然气与电力等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现行的电价制度,尚没有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不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

1.观念创新

经营新形势时电力企业应进行快速了解,要对两个转变尽快实现:在市场观念的转变下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计划用电为主转变到以电力营销走向主要的轨道;以效益走向为中心的轨道。一切要围绕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的需求要进行

服务和服从,对市场营销的领导予以加强。不断加强并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积极将旧的工作作风 “坐等上门”“人求于我”、等进行改变,以适应群众要求及社会需求。   

2.技术创新

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在电力市场营销下进行全过程实施,促进营销流程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在县、市供电企业现有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中,将营销环节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进行加速。其次是对网络电子付费方式的推进,方便用电和交费的客户。还要大力推广长寿命、多功能、高精度并具有有效防止智能窃电功能的电表,以遏制窃电歪想法势头。通过计划监控在地方电厂的实施下,有力于大网大机组的运作,将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进行提高。

3.服务创新

客户的排忧解难在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下很好体现出来,要做到一切真正为客户着想,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安全、快捷、方便、清洁、可靠。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客户用电了解的情况,做一切用电安全知识的工作。同时要将电力传统的业务进行改革,将业务范围扩大,给传统业务焕然一新。

4.组织创新

我国电力企业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内部的管理调整,使之与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相适应。比如抄表公司要在城区成立,要将公变台区管理逐步推广,营抄秩序的规范,将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出台各项管理制度,整章建制加快,将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对外树立。也要成立停送电协调办公室,把客户供电企业线路、变电站检修以及客户业扩工程施工结合起来部署,统筹兼顾,客户的节假日和生产淡季要特别要考虑。

5.市场创新

在新世纪下,电价政策要在电力企业下积极运用,将市场份额进行争取。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的电价优惠,工业用电市场将很好稳定;将分时电价差拉大。将分时用电市场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启动。对居民生活用电的电价实行两时段,使居民合理用电;对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及其他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同时要进行用电推广,电能的使用进行增加。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电力营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和

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服务的工作是必将得以历练的,同时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的水平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松怀,温步赢,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市场;营销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电力体制随着发展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在多方面的面临竞争下,比如电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电企业间的竞争、替代能源的能源企业与发电企业竞争等。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觉醒服务意识,开始客户对服务经理逐步实行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逐步应用。但随着经济逐步的发展,社会应进一步提高电力服务的需求,在产生了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新问题下,新的困惑出现了。电力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和生存要看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市场最新信息以及未来发展,在电力企业下营销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分析

1.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快市场化进程,初步形成全国范围的市场化格局,经济发展从主要受投资能力制约转为受需求增长制约。据测算,我国已达到60%市场化程度。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时是国内市场环境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将用户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升。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下电力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程序,有力于电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劣势。同时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时,也呈现出电力需求市场的各个变化,从而将电力企业的营销创新发展更快:电力需求市场逐步转变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决定电力市场的需求增长因素。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增强电力需求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电力需求增长地区间的不平衡。电力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第二产业仍是电力市场的主体,保持继续快速稳定增长,但其用电比重逐步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应提高。开始显现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电力需求市场下电力价格的影响日益突出。用户提出了对用电服务质量和电能质量更高的要求。

3.机遇。我国加入wto,有利于积极有效利用电力公司的各种有效资源,将先进管理引进公司,更好的了解国外市场,市场范围和扩张业务领域,公司实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对电力改革更高的标准和期望予以提出,要求打破垄断,建立统一的、引入竞争,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以市场和竞争机制取代计划手段,要在更大范围内源资才能合理配置,提高电力经营、生产、建设各环节的效益和效率,已基本具备企业竞价上网条件。

4.挑战。当前我国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上,对提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是较大挑战,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煤气、天然气与电力等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现行的电价制度,尚没有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不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

1.观念创新。经营新形势时电力企业应进行快速了解,要对两个转变尽快实现:在市场观念的转变下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计划用电为主转变到以电力营销走向主要的轨道;以效益走向为中心的轨道。一切要围绕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的需求要进行服务和服从,对市场营销的领导予以加强。不断加强并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积极将旧的工作作风“坐等上门”“人求于我”、等进行改变,以适应群众要求及社会需求。

2.技术创新。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在电力市场营销下进行全过程实施,促进营销流程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在县、市供电企业现有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中,将营销环节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进行加速。其次是对网络电子付费方式的推进,方便用电和交费的客户。还要大力推广长寿命、多功能、高精度并具有有效防止智能窃电功能的电表,以遏制窃电歪想法势头。通过计划监控在地方电厂的实施下,有力于大网大机组的运作,将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进行提高。

3.服务创新。客户的排忧解难在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下很好体现出来,要做到一切真正为客户着想,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安全、快捷、方便、清洁、可靠。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客户用电了解的情况,做一切用电安全知识的工作。同时要将电力传统的业务进行改革,将业务范围扩大,给传统业务焕然一新。

4.组织创新。我国电力企业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内部的管理调整,使之与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相适应。比如抄表公司要在城区成立,要将公变台区管理逐步推广,营抄秩序的规范,将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出台各项管理制度,整章建制加快,将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对外树立。也要成立停送电协调办公室,把客户供电企业线路、变电站检修以及客户业扩工程施工结合起来部署,统筹兼顾,客户的节假日和生产淡季要特别要考虑。

5.市场创新。在新世纪下,电价政策要在电力企业下积极运用,将市场份额进行争取。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的电价优惠,工业用电市场将很好稳定;将分时电价差拉大。将分时用电市场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启动。对居民生活用电的电价实行两时段,使居民合理用电;对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及其他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同时要进行用电推广,电能的使用进行增加。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价格变动 定价影响因素 竞争导向 产品组合定价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在市场自身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讯为主,众多增值业务提供商和ICP参与的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呈现出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各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如火如荼,从早期的卡费打折、时段优惠、节假日优惠模式,到包月制和各种业务组合套餐,再到无月租、移动商务电话、手机补贴、佣金等模式,另一方面这六大运营市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强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中的实力。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层出不穷,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在固网领域,由于受到移动业务的分流和替代,市场容量日益萎缩,各个固网运营商之间市场争夺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为争夺市场,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竞相降价,价格成为最有效的市场“利器”之一。同时,在激烈的价格战下,市场上存在着各种相似的价格套餐,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在产品购买过程中,除了产品性能、服务种类等因素外,价格一直是影响用户是否选择某项业务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电信运营市场上,价格成为市场上一个关键因素,对一个运营商的赢利程度、市场份额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一个正确的定价能准确地抓住市场中的消费对象,能准确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二、电信行业的成本结构特点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能够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电信行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其特点如下:

首先,从成本的角度来说,电信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产品,除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电信产品的边际成本近似为零。在电信业务中,通常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网络,一旦网络建成,大部分成本变成沉没成本,电信企业的资产构成以固定资产为主,在电信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相当大,而且随着产品量的加大,其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

其次,从整个电信市场来说,观察我国目前电信市场的商品形态、生产商数量、竞争和垄断状况等,可以发现我国电信市场目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类型。

因此,在电信行业来说,边际成本近似为零,而用户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定价总高于其成本价格。因此,电信运营商通过不断降低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来扩大销售额,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中国电信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不同的厂商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在政府许可下,从企业自身出发,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为目的,制定符合企业和一定市场的价格。不同厂商在产品价格定制上会存在差别,即使提供相同服务也可能价格有差别。电信价格在逐渐开放的市场上呈现混乱状态。

第一,竞争的加剧。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各大电信企业的价格相应变化,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逐渐由完全垄断转变为寡头垄断。以前的价格过于从单个企业来进行考虑(当时的环境是只需要从自身出发),但是现在各大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改变价格政策,使价格更具竞争力和争取更多的客户。

第二,目标客户群整体状况和个体特征的不断变化要求对电信产品价格进行合理化。从初期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政府公务人员和高收入人群到现在几乎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通信服务,目标客户群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要求价格策略进行较大的变动和改革。

第三,技术的变革。由于新技术的引进,从而引起成本发生变化,成本的变化要求价格相应的做出调整。

四、电信产品定价原则及影响因素

1.定价原则

电信市场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从电信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电信属于国家垄断行业,政府对电信行业实施政府管制,虽然市场在逐渐开放,但总的来说,电信产品的价格制定还是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在制定电信产品价格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电信企业定价策略与电信管制的要求一致;

原则二: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企业的定位和目标相适应;

原则三: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企业的效率一致;

原则四: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相适应。

2.影响电信新产品定价的因素

尽管影响产品的定价因素有很多,但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包括竞争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服务因素和政府管制因素。

(1)竞争因素

现阶段市场上不断上演着价格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为同质竞争,而且在竞争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其企业资本、实力状况不同,在竞争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所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有区别。在定价过程中,需要对市场中所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统计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定价方法,然后根据竞争因素对定价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最终定价做准备。

(2)市场需求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格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供求。电信产品的定价也不例外,用户的需求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从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来看,电信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虽然不算很大,但是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会随着价格的变动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电信企业必须从顾客最大合理满意的角度出发,站在公司甚至是整个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整合,以期制定出满足消费者期望的价格政策。 在前期的市场调查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了解哪些是主导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序,综合评比,为后期产品定价做准备。同时,对于主导需求采用什么样的定价方法,对于次级需求采用怎样的定价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3)服务因素

电信行业是作为服务业出现在市场中的,这类行业最能赢取客户的关键就是企业的服务。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服务行业,也体现在非服务行业,如制造型企业等。现阶段,从成本角度来讲,良好的服务有利于用户的增加,客户忠诚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上升,因此,由于电信的成本弱增长性,用户的增加可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所以,良好的服务有利于企业产品价格的下降。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良好的服务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培训和具备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基础上的,而这些需要通过选拔人才和多轮培训等才能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这些同样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些均要考虑到成本中,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影响了产品价格的高低。

(4)政府管制因素

政府对于电信产品的定价管制分为以下几种:价格上限管制,价格下限管制,政府直接定价等。随著市场规范化,价格下限管制和政府直接定价逐步淡出舞台,如今价格上限管制占主导地位。在本地网及长途漫游这一块,政府采用的是上限管制的手段,而针对移动业务等其他业务,政府采用直接定价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电信细分市场,政府对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价格管制,避免价格过于混乱。很多电信业务价格调节之后,都要申报备案,方便政府对电信市场的控制管理。

五、电信新产品的定价方法分析

基于对成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电信产品的定价策略是以政府政策为依据,以竞争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根本目标的产品线组合定价法,也就是在进行产品定价的时候不能考虑单一的产品而是要从企业的提供的所有产品组合出发,以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1.对产品进行分类

按照产品需求规模和产品竞争力对产品进行分类,市场吸引力主要考虑目前的需求规模和盈利;产品竞争力则根据企业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来测定。

图1 产品细分图

2.根据产品类别分别定价

对于电信企业来说,一是和一些传统行业不一样,不是每一种产品都要制定相同的价格策略以保证企业形象的统一,二是因为其寡头垄断性的市场特点,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产品组合和价格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客户;三是由于其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最大化客户群体能保证更好的盈利水平,所以服务的差异化也非常关键,而服务又影响到产品价格高低。所以本文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的竞争价格策略。

(1)对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都小的产品,应该使用最低价格维持一段时间后,如无回转可能,则应放弃产品或者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2)对于竞争性产品,虽然企业竞争力很强,但是由于市场规模不大,企业应该用这类型产品塑造企业形象,所以此类产品应该用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3)投资性产品,此类产品市场吸引力比较高,竞争性企业做的比自身企业要好,因此应该应用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吸引客户;或者比竞争对手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但价格不变。

(4)竞争性产品,这类产品是企业的主力军,由于此类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很强,因此在价格上要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适当的促销吸引目标客户的注意力,扩大客户群。

六、结论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电信行业的价格现状,分析了现在价格的混乱状态;然后通过对电信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分析,得到了客户群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企业盈利的增加;接着分析定价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产品组合的定价策略来最大化客户群体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永涛:电信业竞争性定价模型与策略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16

[2]林锟陈昌伟:中国移动市场的双寡头竞争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5:80~81

[3]马慧朱治国:浅析我国电信业务定价[J].通信世界,2005,29:19~20

[4]轩言:电信企业产品定价的理念、策略和方法[J].信息网络,2003,8:1~4

[5]曾进唐守廉: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拉姆齐定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67~70

[6]刘立:电信市场营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0~161

[7]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9~90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产业;监管需求;演变

一、电力价格监管需求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产业;监管需求;演变

一、电力价格监管需求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6篇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WWW.133229.COm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 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 h.shi,1992,“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必要性;策略

电力企业的业务扩充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用户的用电申请,并根据电网供电可能性办理有关业扩报装的各项业务,从而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开始转变用电管理观念,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电力营销上,注重对电力市场的开拓和完善,以此来促进自身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如何开拓业务扩充工作并进一步立足电力市场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营销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电力企业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企业早已脱胎换骨,其迅速发展以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有效缓解了电力长期短缺的问题,进而引起用电量的增长、供电和售电行为的产生。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纽带;其次,电力企业能够迅速掌握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用电需求信息,为国家、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必要依据;再次,电力企业具有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意识、市场选择意识的增强,各种能源比如天然气、石油、太阳能对电力的替代性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力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而电力体制改革使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逐渐成为市场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因此,电力企业要立足市场,并为国家、社会、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提升电力企业业务水平、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

2 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2.1 转变工作思想

新社会形势下,电力市场售电关系也在发生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指导思想不利于供电企业进一步开发新的电力市场和参与能源市场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当从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价格意识和法律意识着手,不断转变工作思想,为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顺利开拓奠定基础。

首先,服务是企业和市场都不可缺少的,企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所以,电力企业在走向市场、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环节,创新服务手段,努力为用户提供最为优质的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塑造企业在用户心中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实现电力市场的开拓,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以某电力企业为例,该电力企业广泛实行了承诺制,承诺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也做到了上门服务,并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听取用户意见和建议,掌握了电力市场的动态发展,基于此,该电力企业不断对电力营销工作做出改进,调整营销策略,有效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适应了市场发展,并实现了业务范围的开拓。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天然气、太阳能、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出现使电力不再是能源市场的主导,这就要求电力企业树立竞争意识,充分发挥电力环保、快捷的优势,从服务、质量以及价格上树立全面的竞争观念,不断提高电力能源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电力企业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对能够使用电能进行替代的能源消费市场进行挖掘,不断开发电能的市场竞争潜力。

再次,作为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价格是影响电力企业进行业务扩充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必须对合理的电价以及电价政策进行利用,不断吸引消费者,形成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扩大电力市场占有率。比如,对于工业用电市场,企业可在水期季节降低电价,也可推行超基数的电价优惠政策,对于居民的生活用电,企业可制定两时段电价,而针对农村用电,企业大可实行同网同价法。

最后,我国有关电力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对电力的经营者、投资者、使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企业要立足市场、实现业务扩充工作的开拓,员工就应当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观念,严格遵守《电力法》,进行依法管电和治电,并对供用电合同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合同的约束作用,将阻碍业务扩充工作的所有不利因素消除。

2.2 转变工作机构

电力所具备的特性决定了电力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各个专业、各个部门协调进行。面对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在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中,电力企业不仅要对报装手续和有关工作环节进行简化,还应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合理配置资源,转变业务扩充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行制,通过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电能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不断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此外,可充分利用电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将供用电关系准确、及时反映出来,向市场传递用户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供求信息,进而实现电能的优化配置,使电能向需求量大的行业和空间流动。

2.3 深化企业改革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而电力企业在市场中是独立的经济组织,经营和盈亏都需要自主负责,所以,面向不断发展着的电力市场,电力企业必须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推动企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着的用电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在对业务扩充工作进行开拓的同时,也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将各种新型技术应用于电力生产经营中,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之,电力企业应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大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将企业内部、外部的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建立切实有效的竞争机制,以为企业发展增加新的活力,开创企业业务扩充工作的新局面。

3 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想要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就必须转变工作思想和工作机构,深化企业改革,以不断提高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顺利完成业务扩充工作,开拓电力市场,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靓.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 (11).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  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 h.shi,1992,“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0篇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Yang,X.andH.Shi,1992,“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82(2):112-116.

[2]辛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6]何锦义,刘晓静,刘树梅.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5):32-34.

[7]刘志彪等.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5-66.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服务

随着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在优先发展能源等基础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如何占领市场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尤其是目前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问题。市场经济下,如何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重新获得生存和发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的电力市场营销战略,使电力企业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1 全面了解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电力工业发展迅猛,改革开放20年来电力建设在我国增长尤为迅速,电力企业在我国垄断地位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撼动,随着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以及所承担的义务越来越清楚。伴随着电力市场的供需的转变,导致很多电力机组容量得不到充分发挥作用,而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使电力产品销售服务质量很差,另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了电能供应不足但电力企业销售困难这种相互矛盾性的电力市场。因此落后的电力市场营销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要求,为了避免供电企业不规范的现象,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因此加大做好电力宣传,促进电力需求增长。规范优质服务,电力企业必须进行观念及形式上全方位的转型,使电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研究市场,探索用电管理的创新模式。增强企业宣传力度。电力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变前,电力企业无竞争意识。要树立电力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把营业窗口变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主要阵地,使得企业员工形象都与企业密切相关,特别是营业窗口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与客户及公众直接接触。更要充分利用客户的窗口集散功能、辐射功能,做好企业形象的宣传。

2 努力创建电力市场营销新局面

2.1 加强电网改造建设,有些地区电力线路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客户对电能的需求。因此电力企业要实现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增加部分地区电网的覆盖面积,为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满足广大居民的用电需求。

2.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竞价上网降低电能源头成本,提高并稳定有市场份额,增强电力能源的竞争力,对一些重点客户应进行及电力产品的研究,实行灵活电价促销措施,促进电力市场增长。稳定市场已有份额,以边际成本分析为指导,促进电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3 要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和服务理念。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加强电网深化改造和建设。并积极调查研究客户的满意度,树立优质服务的新观念,重视客户的合理化建议,跟踪全过程并持续改进客户满意的阶段性和多样性特征,加大要求供电企业对客户跟踪服务。并完善供配电网络以满足广大用户的切实需求。在改进目标,创新服务上加大力度。同时运用现代化通讯平台来监督促进优质的服务方式,并同时严格规范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来让客户享受到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各电力部门要改变过去过度的分散管理、互不协调的局面,统一管理各方、统一协调各面、使得电力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挑战各种竞争要求。在营销环节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着力解决客户反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客户服务的情况,使客户感受到便利、经济、安全的消费心理。

2.4 实施差别化战略。依靠电力产品质量、性能、品牌用户服务等方面来赢得竞争优势,在服务上具有特色,利用用户对本企业的信任避开与其他电力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本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缓解购电客户的压力,为客户与电力企业建造一个沟通平台。要使本企业在电力销售服务方面有特色,价格必然会高于其他电力销售企业。要有以电力销售为基础的服务设施,有先进的服务配套系统。实现销售售前宣传和咨询服务,免费为客户提供用电材料运送等服务,并且要定期检查和回访,对在用电过程中的突况要及时作出响应,对突发问题做出及时抢修和解决。其次是职工在思想上以客户为重点,不断创新客户与供电企业的地位平等地位吗,真正做到电力为人民服务。

3 加强电力企业自身建设。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2篇

1.1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营范围的影响

1.1.1企业内部的商务模式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以Intranet为平台,将企业内联网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商务工具,用来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并为企业内部通信和联系提供快捷的通道,加强内部联系。

1.1.2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商务模式(B2C)

B2C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借助Internet开展在线销售,消费者借助网络在网上商店进行采购、支付。比如,亚马逊的在线销售书店。

1.1.3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B2B)

B2B指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除了在线交易和产品展示,还可以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1.1.4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商务模式(C2C)

拍拍网的强势介入让C2C领域形成了电商战国时代,淘宝、易趣、拍拍、有啊等,几家各有千秋,而又强弱分明。

1.1.5生活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P2C)

中国雅虎整合口碑网、谷歌中国推出生活搜索平台,在互联网行业逐渐兴起。生活服务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巨头看到了转型生活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走向P2C的模式。

1.1.6政府采购电子化商务模式等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1.2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资源配置、协同效应的影响

电子商务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可以定义为基于Web环境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基层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打破了组织间的障碍,降低了企业群实现协同、创建协同效应的组织成本。

1.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分析,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建立以下竞争优势:

1.3.1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可以成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降低采购费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和存货跌价损失。

1.3.2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实现与客户的双向交流,为企业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品定制或服务,实行一对一的关系营销。

1.3.3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集中一点的竞争优势

借助于网络,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调研、广告宣传,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开拓市场。

1.4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竞争模式的影响

对于工商企业而言,主要的市场竞争策略包括市场主导者竞争战略、市场挑战者竞争策略、市场跟随者战略和市场补缺战略。(科特勒)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用的电子商务业务市场,在识别主要竞争者的过程中,应结合电商产品销售的特点,把产品细分、市场细分、主要竞争者的态势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企业的内部报告系统、电商情报系统、电商调研系统、电商分析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和数据库,因此应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2动态竞争战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综合上述电子商务对企业环境的影响,考虑到电子商务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的动态性,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战略应是一个动态的竞争战略体系。

2.1动态竞争战略的原因

2.1.1经济全球化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专业化、商业化、网民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使任何一个网站也不可能“赢者通吃”,像可口可乐一样提供一类产品满足所有网民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填补市场缝隙,进行融合和联合,这种发展趋势,使市场更加开放,合作和贸易机会增多。

2.1.2市场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通过全球化营销来解决产能过剩,需要准确把握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在这种大背景下,就需要国际国内市场统筹规划,把企业经营的背景放到全球市场的大平台上去。国际贸易业务突飞猛进,使得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流速不断地增大和增快,国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这种国际化的商品交易业务必须有电子商务的支持。

2.1.3技术进步加快

服务的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企业需要与更多的业务伙伴打交道、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因此,就必须采用电子商务技术与模式来完善对业务的管理。

2.1.4竞争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进行竞争是大势所趋。由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双向交流机制,可以为企业建立更加细致客户数据库,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市场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2战略制定应关注的重点是竞争互动

2.2.1竞争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

由于电商竞争环境的动态性,不论采用科特勒所说的市场主导的竞争战略、市场挑战者竞争策略、市场跟随者竞争战略、市场补缺战略,还是迈克尔•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焦点集中战略,通过电商信息平台,长期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尤为重要。而且,竞争对手之间再也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的商战,为了共同的利益,完全可能走向战略合作和战略联盟。

2.2.2竞争对手只能够在互动中寻求暂时优势

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开放性、自由、共享,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并根据态势调整竞争策略,也只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暂时的优势。

2.2.3寻求暂时优势的办法包括改变规则和创新

企业在竞争互动中,谋求在一些方面做出适应市场、消费者的调整,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方法上主要是凭借敏感的市场视角,暂时改变市场规则和进行营销、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局部、一个期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2.2.4企业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对手之间的静态实力,更重要的是竞争的互动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是动态的竞争,企业由于改变规则和创新等获取的竞争优势很难长久保持,因此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仅取决于静态实力,更主要的是在竞争互动中发现市场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2.2.5动态竞争的策略

由于电商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加强与竞争对手的互动、与受众的互动,实施动态的竞争战略,动态的竞争战略,包括战略联盟、信号的管理与使用、有效利用资源的难转移性、采用多点进攻战略、提高执行速度和反映速度、尝试通过资源在价值链上的调整改变游戏规则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竞争态势,组合应用。

2.3动态竞争战略的实施

2.3.1发现变化的机会

战略思维也必须适应变化、率先改变,以有效地策划进一步的改变、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2.3.2制定实现变化策略

为了创造优势,推陈出新、发现竞争中的变化,就需要做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制定实现变化的策略包括改变竞争规则、表明战略意图的艺术、同时和连续的战略进攻等。

2.3.3培育实现变化的一般能力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市场营销 调整机制

【分类号】:F426.61

一、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营销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把这个观念植入到电力行业更是对电力行业以往经营模式的更新。不过垄断行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在生产销售服务上有所体现。

1.市场意识治理意识较为淡薄。作为电力企业核心任务的市场营销,就应该在遵循市场营销的要求下进行生产劳动。用电物资销售不动,服务模式不完善,售电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跟不上用电量的增长,使得电力企业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造成供不应求,需求大但卖不出的对峙局面。

2.电价问题。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造成了电力企业政企不分,长期的供求紧张,促成了粗放经营方式。近些年来,替代品市场出现,新能源与自然能源的开发与使用,风能,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使用,不仅价格灵活而且成本较低,对电能的冲击很大,所以电力面对着替代品的竞争。应尽快实现电力企业厂网分开,政企分开的实质性改革。电价并不受市场经济发展调节机制的控制,而是政府干预,由政府制定电价。而发电问题又涉及到能源市场的选择,面对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短缺问题,使用二次能源和清洁能源应成为主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也会同时选择电能之外的能源设备,便捷程度和操控程度也和电能相比及。通过性价比,选择能源使用,形成电力企业潜在的竞争力。

3.服务质量问题。企业以为客户提供服务为宗旨,电力企业也是如此,要提供优质服务满意客户,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的树立也是企业无形资产之一,取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垄断企业缺少活力,不会积极的争取广大客户,错误的认为为客户服务只是对口部门应尽的职责,而不是依靠全体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服务观念上很难做到一切以服务客户为主,从客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电力法》的颁布实施,清晰了供用电之间的权力义务的关系。要依法运营,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4.高素质人才缺失。电力营销整体团队素质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对手的优势,就会给企业自身和客户带来损失。因此,电力企业员工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内外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强化公司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体现在每一生产营销的环节中。人才是企业永恒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基业长青。

5.风险意识和观念的改善。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技术方面上,人员操作的不专业性,导致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在操作上,错误操作和违章操作也是潜在的风险。如今电力行业垄断地位日益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所动摇,已经有买方市场代替了卖方市场,以往以来优越感还存在,缺乏竞争意识。

二、我国电力市场营销措施

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的这个客观事实,树立新的供电治理模式,能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在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应市场的营销系统和机制。

1.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需求预测管理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为中心,实行多种促销策略,开拓市场,实现电力用户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思路调整到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宗旨上来,驾驭市场,同时提高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技能和意识。最大限度的考虑客户的需求,赢得信赖,增加企业效益。

2.顺应市场制定营销机制,采取灵活电价政策。要从源头降低电能成本,增强电能竞争力,巩固和提高在市场占有份额。适应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而对用电量使用的需求量的增长,我国社会用电较为集中于工业,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针对不同的用电客户制定相应的电价。显然,市场营销中电价成为核心问题,但是电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它不受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影响,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电力企业不拥有制定电价的自。

3.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建立良好的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在科技支持下,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设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完善其功能,实现电子化营销业务流程,实时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实现服务与营销相结合和统一,随时监测用电客户在用电方便可能面临的困难,提供多种便捷服务,便捷查询和损修投诉,开拓用电服务的功能,尽可能的对客户提供电力需求,确立有效、及时的用电服务标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客服中心,及时的解决和帮助客户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问题,发现和改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应借助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对广大客户进行电力服务的宣传和指引。控制电价,稳定市场份额和扩张发展,开创良好的电力市场营销的环境,从而促使电力企业事业发展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增长。

4.提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和提供优质服务。电力企业应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培训激励考核相结合,内部可采取分配和激励机制,以及用人机制。营销队伍的知识结构要整体提升,为开拓电力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人才,给员工贯彻优质服务的思想,真正形成认真、负责、专业、服务、竞争的意识结构,越来越为客户的需求和市场为重,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这要作为一项长久而持续的任务来抓,真正建立起长效的运作机制和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有较强的优势,为确保目标实现,应加大改革力度,认清形势,树立新型市场营销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以电力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及时调整营销机制,同时充分发动员工的创造能力与工作积极性。充分满足不同电力客户的需求,拓宽份额,使电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4篇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第15篇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