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篇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六年(4)班 赵伯罕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却显得孤单、寂寞,很多人没能感受到它们的温暖。然而,有一档节目,却像一架望远镜,使这些散落的星星重新放出光芒,射进每一个人心灵,它,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自2010年7月9日开播以来已播出1000余期。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大学,雅俗共赏,将许多晦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于民众之中,正如它的栏目宗旨一样——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如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在《百家讲坛》中,出场过无数位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是众星璀璨,百家争鸣。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于丹、王立群、曾仕强这三位讲师。

于丹,三位讲师中唯一的女性,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清新浅显的讲述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每逢讲课,她总是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让每一位观众感到放松,继而豁达地去接受她所讲的一切。

和于丹相比,王立群教授则更显幽默风趣。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便是他最大的特点,记得在《百家讲坛》说吕后、项羽时,他讲了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又用公安部长、边防军等词语把我乃至全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而在三位讲师中年纪最大的曾仕强教授则更像一个活泼的老顽童——笑容满面,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演讲水平更是出神入化,一句看似粗俗的话语,细细品味,却蕴意万千,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明的古文图刻,也能在他的讲解下,化腐朽为神奇,深入人心。

或严肃,或滑稽,或生动诙谐,或引人入胜,正是这些史学大家们,演绎起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2篇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六年(4)班赵伯罕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却显得孤单、寂寞,很多人没能感受到它们的温暖。然而,有一档节目,却像一架望远镜,使这些散落的星星重新放出光芒,射进每一个人心灵,它,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自2010年7月9日开播以来已播出1000余期。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大学,雅俗共赏,将许多晦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于民众之中,正如它的栏目宗旨一样——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如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在《百家讲坛》中,出场过无数位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是众星璀璨,百家争鸣。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于丹、王立群、曾仕强这三位讲师。

于丹,三位讲师中唯一的女性,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清新浅显的讲述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每逢讲课,她总是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让每一位观众感到放松,继而豁达地去接受她所讲的一切。

和于丹相比,王立群教授则更显幽默风趣。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便是他最大的特点,记得在《百家讲坛》说吕后、项羽时,他讲了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又用公安部长、边防军等词语把我乃至全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而在三位讲师中年纪最大的曾仕强教授则更像一个活泼的老顽童——笑容满面,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演讲水平更是出神入化,一句看似粗俗的话语,细细品味,却蕴意万千,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明的古文图刻,也能在他的讲解下,化腐朽为神奇,深入人心。

或严肃,或滑稽,或生动诙谐,或引人入胜,正是这些史学大家们,演绎起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3篇

资格问题

舆论批判张悟本,第一个关键就是张悟本的资格,比方说他的学历、他的资质等。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张悟本的确做得不对,没有资格就没有资格,何必用虚假手段为自己贴金?纵观中国历史,从扁鹊到华佗,从张仲景到李时珍,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医,哪个有权威部门给他颁发的资格证书?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有真本事才是实质,资格那都是等级制度的产物。当然,现代社会人心浮躁、鱼目混杂,各种各样极欲赚钱的手段,都以欺骗他人为目的。因此,由权威部门认定资格,也是现代社会的无奈,但未必是时代的进步。对于这一点,张悟本真的应该向“百家讲坛”学学。“百家讲坛”上已经出现了好几位中学老师,讲得也挺受欢迎。人家并没有因为要让听众接受,就把自己的资历改成教授,中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说的内容受欢迎就行。反过来,即便是真的大学教授,在“百家讲坛”说得不好,听众也不买其账。张悟本的错误就在于,明明是一个中学老师,讲得还挺受欢迎,偏要把自己装成是大学教授,何必?被人抓住一个装饰上的把柄,痛打一顿,这也是他自找的。饮食养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这一传统对大众对社会都有利,但是,它会伤害医药等部门的利益。因此,对于张悟本的资格问题,我们也应该警惕,个别人是否是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非我族类”的张悟本痛下杀手――你敢抢我的饭碗!

内容问题

张悟本所讲的内容有没有道理?我认为,道理有一点,但未必说得全对,其中有夸大的成分。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卫生部来说,与公众健康有关的大事情多了,性质上比张悟本提倡大家吃绿豆、吃长条茄子更严重的事情多了。政府部门不多花力气去管那些事,兴师动众地拿张悟本开刀,很了不起吗?难道就因为张悟本是一个没后台的下岗职工?再比方说,转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在我看来,远比100个张悟本都大,卫生部偏偏不管,只让那些农业专家、转基因专家来担保人类的健康问题。转基因专家们在人类健康问题上的资格,比张悟本更值得怀疑,卫生部不管他们,只管张悟本,岂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说,老百姓为何欢迎张悟本?固然有包装宣传的作用,但是,生不起病,看病难,看病贵,难道不是老百姓转向张悟本的原因?正常渠道没有给百姓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人们只能去找便宜的非正常渠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把张悟本拿下,也不等于现今医疗就没问题。拿下张悟本不是关键,关键还在于给公众提供放心、合理的医疗保障。如果把张悟本现象视为“邪气”,那么,“正气”不足,才是“邪气”上升的原因。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4篇

阎崇年: 《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

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他用生动的讲述方式,穿越了大清王朝296年的兴衰荣辱,使清代的12位皇帝个个鲜活起来,并成为让新版《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走上《百家讲坛》,对阎崇年来说,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2004年,《百家讲坛》正准备开一个题目,叫做《清十二帝》。按计划,准备请12个学者分别来讲12个皇帝。当时,编导打电话给阎崇年,请他来讲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早在1983年,他就曾写过一本《努尔哈赤传》。但阎崇年自己却有些犹豫:“我不行啊,这哪讲得好啊?”回想当时的情景,他坦承并非有意推托,而是真的心里没底。“我从没有当着电视观众滔滔不绝地讲过一个小时,平常采访个三五分钟、七八分钟倒是有。所以,我最后只得对编导说,‘好吧,试试看。行就行,不行的话,你们给毙掉就算了。’然后,我就去了。”

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百家讲坛》的编导就提出要请阎崇年吃饭。“吃人的嘴短。吃饭的过程中,人家提出要求,你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当时,阎崇年虽然不肯大包大揽一个人讲完《清朝十二帝》,却答应把自己还算有点研究的皇太极讲完。讲完皇太极,他又被要求加一集,讲顺治。“我说顺治不行,不要说全国,就咱们北京,研究顺治的专家就很多,还都有专门的著作。但他们一个劲地说,顺治有意思,什么出家做和尚的事,太后下嫁的事,还有董鄂妃的事啊,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我就又冒昧地加了一讲。”讲完顺治后,电视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阎崇年也觉得自己更有信心了,于是就硬着头皮讲完了康熙。“康熙讲完以后,收视率又上去了。这就叫‘上了贼船下不来了’。说康熙完了,你得讲他儿子雍正啊。雍正讲完了,得讲康熙的孙子乾隆啊。就这样,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此后,又讲清朝历史的几个重大问题,比如八旗制度问题、皇位继承问题等等,又给观众答疑,事情一做就一年了。“我人就很瘦了,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是不是闹大病了?怎么瘦成这样?其实还是累的。于是,就讲了38讲,暂时告一段落。”

从2004年3月走上《百家讲坛》,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70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搞清史和满学研究的,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易中天:教授也疯狂

谁也没想到,年近六十、讲历史做学问的教授也能“火”到这种程度,被粉丝称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现在走到哪里都会吸引无数的观众和读者。

这一切都源于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坛讲座”。从2005年4月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将一段三国历史“品”得有滋有味,易中天已经成为许多观众和读者心中的“超级教授”。

电视使得易中天登上了备受民间礼赞的偶像地位,而他的一批学术性著作也接连成了畅销书。2005年,他的《帝国的惆怅》出版4个月就卖出了5万册。《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第一版就印了15万册。2006年7月份出版的《易中天品三国》则通过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拍出了500万元的天价版税。

通俗、风趣、幽默,是易中天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但他本人并不赞成那种说他通俗幽默的讲座就是为了普及历史知识的说法。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相对于“普及”,他更希望的,是能带领观众和读者去“品读”。“‘普及’只是让某些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而‘品读’是去品味、去阅读,去发现历史留给现代人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刘心武的评《红楼梦》,再到自己的《易中天品三国》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易中天给出这样的理解:“不是民族的历史无人关注,也并非民族文化面临危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传播方式出了问题。”“学术,天下之公器也,属于大众,而非少数人的专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学术与传媒,本来就需要对接。”这就好比电影《修女也疯狂》演的那样,基督教的圣歌都可以用摇滚的方式唱,因此,“教授也可以疯狂”。

纪连海,曾经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历史老师,一位用讲单口相声的方式给学生们讲历史课的老师,在学生的推荐下走上《百家讲坛》,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开播5年来的最高收视率。

在走进大众视线成为“名人”之前,纪连海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一名历史老师。更具体地说,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其实,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被分到北京昌平的一所中学教书,由于那是个新学校,没有老教师“传帮带”,对于刚刚毕业的纪连海来说,如何当好一名历史老师成了困扰他的最大烦恼。因为历史是个副科,他在当学生的时候,就看到一些学生在副科老师的课堂上睡觉,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就开始思索如何让自己教的历史课能将学生吸引住。一次,他看到殷文硕先生整理的刘宝瑞《官场斗》一书,从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深受启发。当时,评书及相声很受大众喜爱,纪连海也是其中之一。为了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他开始给自己充电,买了一本相声段子,天天琢磨如何将“伏笔、包袱”等相声元素加到自己的历史课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学问的研究,也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2001年,北师大二附中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他从应聘的一百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最终录用任教。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

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80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定。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5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

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80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定。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5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于丹:走上《百家讲坛》是中了制片人的“计”

2006年国庆节,于丹走上《百家讲坛》跟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短短的7天时间,于丹就从北师大的一名教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学者明星,成为《百家讲坛》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说起《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跟于丹教授,还真是颇有“缘分”。早在万卫还在《夕阳红》栏目当制片人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那时候,因为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曾被万卫请来给工作人员培训。当时,于丹尖锐的思想、超强的表达能力及语言感染力就给万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栏目来,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成功后的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崇年听了特别欣赏。至于于丹和《论语》真正产生瓜葛,还要从2006年4月说起。那时,万卫和于丹同时受全国制片人研讨会邀请去上海讲课。两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时,于丹随口问起《百家讲坛》的近况,万卫提及一直想找人讲《论语》,已经找过多位主讲人试讲,他们虽然都对《论语》很有研究,出版过专著,但通常针对某一句原文应该如何解释、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并没有站在当下考虑,不适于大众传播。

于丹一听,脱口而出:“《论语》我熟啊!”而且非常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她的想法和栏目组的想法非常契合。于丹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经典,本科就读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时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文学,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经典非常熟悉,加上她读博士时又修习影视传媒,是当今影视传媒行业的高端前沿学者,讲《论语》可谓“万事俱备”!万卫的眼睛亮了,心中又惊又喜:“讲《论语》的人终于找到了。”

但万卫心里也很清楚,作为众所周知的影视传媒专业的老师,突然提出让她到电视台讲《论语》,压力实在太大了。所以,万卫决定慢慢来,等待机会成熟。他灵机一动,提出先请于丹给《百家讲坛》的《论语》系列节目当策划,于丹爽快地答应了。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5篇

这个城市现在又称贝拿勒斯(Benares),无论在印度教徒还是在佛教徒心中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在它的身躯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正由于这条河、这座城的神圣性,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和作家纷纷移居这里,结果这里也就变得更加神圣。我们车过恒河时已经深夜,它的夺人心魄的气势,它的浩浩荡荡的幽光,把这些天在现实世界感受的烦躁全洗涤了。

贴着恒河一夜酣睡,今早起来神清气爽。去哪里?这要听我的了,向北驱驰10公里,去鹿野苑(Sarnath),佛祖释迦牟尼初次讲法的圣地。

很快就到,只见一片林木葱茏,这使我想起鹿野苑这个雅致地名的来历。这里原是原始森林,一位国王喜欢到这里猎鹿,鹿群死伤无数。鹿有鹿王,为保护自己的部属,每天安排一头鹿牺牲,其他鹿则躲藏起来。国王对每天只能猎到一头鹿好生奇怪,但既然能猎到也就算了。有一天他见到一头气度不凡的鹿满眼哀怨地朝自己走来,大吃一惊,多亏手下有位一直窥探着鹿群的猎人报告了真相,这才知,每天一头的猎杀已使鹿群锐减,今天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牺牲,鹿王不忍,自己亲身替代。国王听了如五雷轰项,觉得自己身为国王还不及鹿王,立即下令不再猎鹿,不再杀生,还辟出一个鹿野苑,让鹿王带着鹿群自由生息。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大概是在公元前531年的某一天,来了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来找寻他的5位伙伴。这位中年男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前些年曾用苦行的方法在尼连禅河畔修炼,5位伙伴跟随着他。但后来他觉得苦行无助于精神解脱,决定重新思考,5位伙伴以为他想后退,便与他分手,到鹿野苑继续苦修。释迦牟尼后来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真正悟道,便西行2D0公里找伙伴们来了。

他在这里与伙伴们讲自己的参悟之道,5位伙伴听了也立即开悟,成了第一批弟子。不久,鹿野苑附近的弟子扩大到50多名,都聚集在这里听讲,然后以出家人的身份四处布道。因此这个地方非常关键。初次开讲使一人之悟成了佛法,并形成第一批僧侣,佛、法、僧三者齐全,佛教也就正式形成。

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地方,有一个直径约25米的圆形讲坛,高约1米,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讲坛边沿是四道长长的坐墩,应该是5个首批僧侣听讲的地方;讲坛中心现在没有位置座位,却有一个小小的石栓,可作固定座位之用,现在不知被何方信徒盖上了金箔,周围还撒了一些花瓣。

讲坛下面是草地,草地上错落有致地建造着一个个石砖坐墩,显然是僧侣队伍扩大后听讲或静修的地方。讲坛北边有一组建筑遗迹,为阿育王时代所建,还有一枚断残的阿育王柱,那是真正阿育王立的了,立的时间应在公元前3世纪70年代初,那时这里已成为圣地。这份荣誉带来了热闹,差不多热闹了1000年,直到公元7世纪玄奘来的时候还“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大唐西域记》中的描写令人难忘。

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这里已显得过于冷寂。对于这种冷寂,我在感叹之余也有点高兴,因为这倒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这里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智者文明。

先有几个小孩在讲坛、石墩间爬攀,后来又来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过来的佛教信徒,除此之外只有我们。树丛远远地包围着我们,树丛后面已没有鹿群。听讲石墩铺得很远,远处已不可能听见讲坛上的声音,坐在石墩上只为修炼。

我在讲坛边走了一圈又一圈,主持人李辉和编导张力、樊庆元过来问我在想什么。我说:“我见过很多辉煌壮丽的佛教寺院,更见过祖母一代裹着小脚跋涉百十里前去参拜。中国历史不管是兴是衰,民间社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佛教在调节着精神,普及着善良。这里便是一切的起点。想到这么一个讲坛与辽阔的中华大地的关系,与我们祖祖辈辈精神寄托的关系,甚至与我这么一个从小听佛经诵念声长大的人的关系,心里有点激动。”

作为一个影响广远的世界性宗教,此时此刻,佛教的信徒们不知在多少国家的寺庙里隆重礼拜,而作为创始地,这里却没有一尊佛像、一座香炉、一个蒲团!这种洁净使我感动,我便在草地上,向着这些古老的讲坛和石座深深作揖。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6篇

[关键词]《百家讲坛》 科教类节目 商业化 现代媒介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12-01

一、《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要成功原因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1.加深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电视节目本身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文字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之前很多文化的节目最尴尬的就是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而《百家讲坛》开了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主讲人将严肃难懂的传统文化用有趣味性、故事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语言幽默、浅显易懂,再巧妙结合了动画、音效、视频制作等现代化元素,把晦涩的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受众的面前。

2.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百家讲坛》利用人好奇的天性,以勾起受众好奇心再满足其好奇心的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百家讲坛》在节目的编排上设置层层的悬念,不再像以往的科教讲坛类栏目一样的平铺直叙,主讲人慢慢地将迷雾层层揭开,将其缘由娓娓道来,节目往往结束的时候还会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前。

《百家讲坛》一改以往人们被动接受的过程,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需求,主动接受。这种风格看似随意,但又往往容易被受众喜爱,相比严肃拘谨的课堂教学,这种电视科教类节目就更受欢迎。

(二)从节目自身分析

1.节目内容选材结合“国学热”,以传统历史题材为主

“国学热”经历了长期的衰落之后,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明显的复兴态势,这也就引起了国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普遍关注和追求,不断加入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中。《百家讲坛》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引领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这样的题材选取不仅为我国科教讲坛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榜样”,更为节目自身在受众群中大大地提升了地位。

2.节目主讲人以卓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为主

《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阎崇年等学术名流,这些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就是最一般的主讲人也都不会低于相当于大学博导一级的学术水准。这些名家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而《百家讲坛》又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让观众都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他们的演讲。主讲人们都能够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情感性和学理性的融合与贯通。同时编导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借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在节目的结构上注重包装和生动,以规模效应和贴合观众来拉动收视。

3.商业化、大众化在节目中的成功运用

从2004年5月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节目一炮而红开始,《百家讲坛》也领悟到了发展的新出路,那就是走商业化、大众化之路,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节目也一度被誉为电视节目商业化的范例,为业界竞相研究和效仿。《百家讲坛》正是依托着央视强大的商业平台,将节目包装,主讲人也成了《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二、《百家讲坛》对科教类节目的启示

(一)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百家讲坛》形式上不仅以现代电视传媒为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融会贯通,更在内容上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解读经典和传统文化时,不免会对一些古文化产生误解或分歧。而《百家讲坛》不仅能纠正错误观点和分歧,更能帮助人们对经典文化的了解,从而纠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引领受众向正确的方向接受、解读国学。

(二)学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科教类节目的学术性,只有加入娱乐趣味性,才能形成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盛宴”。在传统社会中,受众习惯于仰望精英文化。这本不该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方式,却使人们一时间趋之若鹜,爱不释手。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原本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商品属性的存在并不会必然以贬低其精神性作为代价。如今《百家讲坛》中太多商业性因素,必然贬低了精神性。这使文化陷入了“媚俗”的囹圄,误导了受众的价值观。

科教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大众化为导向继续追求精英文化的本质,并借鉴《百家讲坛》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保持节目学术严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含有商业性的意义和目的,我们也不去反驳一款科教类节目含有商业性的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百家讲坛》的商业性具有必然性。对于《百家讲坛》这类节目而言,重要的还是“度”的问题,商业性还是文化内涵占了主导,都会影响节目的发展和前景。

【参考文献】

[1]长平.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热.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7期.

[2]宦志先.百家讲坛的“火”与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郧阳师范高等学报,2007年,第03期.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7篇

1965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栏目主讲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如果说通过《百家讲坛》,易中天掀起了“三国热”、刘心武搅动了“红楼热”,那么无疑,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正在全国观众心中带动起一股“论语热”。

一个女人,要具有怎样的魅力与能力才能够在中国如此成功地讲解国学?她的成长、她的经历、她的做人哲学,又和《论语》有着怎样的渊源……

在国学熏陶下成长

谈起成长经历,不得不提的是家庭对于丹的从小培养。于丹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时,父亲就给于丹讲《聊斋志异》,并开始跟姥姥练习毛笔字,很小就学唱昆曲,4岁开始看《论语》等先贤著作,到5岁半时,已经把《红楼梦》看完了。

于丹说话非常有条理,这是公认的,但她说:“我从小很自闭,基本上不说话……”童年时因为孤独而开始写日记,一直到现在都不间断。 于丹说,这个习惯也是《论语》影响的。《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论语?里仁》)。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及时反省,另一方面,把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拿来跟自己做对照。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两条,那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制,同时,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于丹高中时,数学、外语和历史勉强及格。高中老师给的评语是:能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文明有礼貌,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

上了大学后,于丹的性格却来了个大转变。大学里于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过学生会的主席,研究生协会的主席,不过到现在,很多熟知于丹的人回忆起来,于丹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头衔还是她学生时代玩委会主任的头衔。大学时,于丹本科读的是中文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又是先秦两汉,到了博士时才改为影视学。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和于丹的成长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女人的师大生活

生活中,于丹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有点糊涂,不靠谱。于丹在北师大呆了二十几年了,但还经常找不到教学楼,经常夹着一摞讲义,在师大校园里气急败坏地揪住一个人说,“快把我带到教四楼”。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于丹老师出名的不仅仅是她独特的教学能力和她出口成章的口才,有时候她的授课地点听起来就让人称奇:咖啡厅里、酒吧里,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把课上。

于丹是一位拥有良好的语言智慧和童真烂漫性格的女性,走下讲台她跟学生完全没大没小,同事说她“就是一小孩”。

然而,大家都只能对这“小孩”望其项背。于丹的同行说:“她讲话真的是很有感染力,一般我们开研讨会策划会请她去,很多人都说求求你了,让我讲话千万不要排在于丹后边。她的语言她一旦介入,别人几乎就压不倒她了。我们一般都是要把她放在最后一个去发言。我觉得可能这是天分,她可以迅速地把一件事情高度凝练并且高度概括高度提升。”

平时除了教学,于丹常常做的就是四处做讲座搞策划。自1990年以来,于丹先后为中国电视台的《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环球》等栏目担任撰稿人,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和《新闻调查》等栏目的策划。

百家讲坛:“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2006年“十一”黄金周,这个“生活中的普通小女人”从北师大的讲台走到了观众面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开讲《论语》心得,一举成名天下知,被称为“学术超女”、“女易中天”。

之前《百家讲坛》的主讲大部分是一些“老头”,而一身靓丽套裙的于丹改变了这个形象。更引起争议的是她极端个人化的解说方式。比如论语中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直被人看作孔子歧视女性的话,而于丹则将“小人”理解成小孩子,称孔子讲的是女子和小孩子都有天真的个性。

一位《百家讲坛》的“粉丝”觉得: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辅以或直白如话,或诗意如歌的个性语言,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令人拍案叫绝……

提及《论语》,于丹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温馨的劝导。

她说,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得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别人怎么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第一句话就以绝对的高度,一锤击碎了几千年人们对经典膜拜的梦想。

于丹曾用“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试图诠释孔子给人的印象,她在后序中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追捧者认为,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也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

《百家讲坛》让于丹为更多的人所知,那么,这使得她的生活有所改变吗?于丹的回答是《庄子?逍遥游》里的一段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夸你,鼓励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内心也不再往前走了;当全世界都责难你时,你内心可以不更多地沮丧,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定力,而外在再多的声音也只是另一种声音而已,人由此做到宠辱不惊。

说到生命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于丹觉得是她的快乐,这比学问更有用。她虽然有着很多种身份,但她还是希望人们在认识她的时候,可以知道她是个有幸福感的人。

在今天,人们都企求坐拥千万,有贵房名车,物质满足取代心灵富足。而于丹的幸福观却与此相反,她更接近于《论语》中包容、理解、知自己的境界。她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穷无关,与内心相连。她把枯燥的《论语》、《庄子》用最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懂得道在人心,道不远离;懂得什么叫君子坦荡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百家讲坛》 历史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看《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纪连海等主讲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和喜爱。究其原因,我觉得是他们在引经据典讲授历史的同时极尽诙谐调侃之能,把一些产生在现代、形容现代人的词语运用到历史人物身上,从而使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活起来,真正做到趣说历史。由此,我想到历史教学,如果我们都能像他们这样讲课,一定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也一定会更有效果。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会学”,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体现出来。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是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却使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活了起来,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学习。那么,我们可以从《百家讲坛》中学习什么呢?

一、让语言生动、有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个个能说会道,语言生动有趣。如易中天在讲到汉朝人所说的“诺”时形象地指出其即是现在我们所说的“OK”;在讲到空城计时说道:“诸葛亮带着两个小孩子,焚着一炉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像这样的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语言的例子在他的话语中常常可见。就这样,易中天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为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在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候,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对学生说:“商品输出是指将在国外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到中国销售,而资本输出则是利用资金在中国土地上开办工厂,直接利用中国的资源、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在中国销售。”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理解了资本输出会比商品输出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也压制了中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在讲到“‘’时人们对的个人崇拜的程度”的时候,我用“铁杆粉丝”来形容,学生在笑过之后,把该内容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可见,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呆板、枯燥,在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让课堂充满激情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纪连海告诉记者,他在《百家讲坛》中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我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纪连海的激情感染了亿万观众。我们应该怎样去打造激情课堂呢?在历史课堂上,当讲到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时,我们就需要用激情呼唤出学生的激情。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我播放了《甲午风云》的一些片段,并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补充了邓世昌的爱犬救主的感人经过,学生无不被邓世昌的精忠报国之心所感动。在讲到《》时,我借助一段视频向学生再现当时的情景,并跟着剧情的发展一起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山东”等口号,学生在观看完这一段视频之后,激情被激发了出来,同时也体会到了当时学生的愤怒之情,从而进一步去感悟“五四”运动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缺乏激情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让激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三、让课堂留有悬念

《百家讲坛》的演讲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悬念开始,以悬念结束”。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悬念的设置在《百家讲坛》中随处可见。易中天曾这样回答记者:“你要层层设置悬念,因为《百家讲坛》一共43分钟,43分钟你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将会引起收视疲劳,这个时候你要把握观众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或者有精彩的语言,或者抛出包袱。”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真假曹操”开头的一段旁白,把悬念设置得很是巧妙:“他曾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呢?”这样的悬念吧听众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听众也充满着好奇地等待着他的进一步演讲。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设置好悬念,学生就一定会被我们吸引。在讲《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户聚集在一起,顶着坐班房的危险,在一份实行“包产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地留下了鲜红的手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创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先河?粮票、布票、油票等怎样悄然失去了它当年的价值?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怎样推动了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大潮?当听到“顶着坐班房的危险”时,有的学生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皱紧了眉头,充满了好奇心。在一个一个的问题的吸引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最后,我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又留下了一个问题:在国内,我们在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农村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的突破。那我们国家是如何在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世界的挑战的呢?这样,学生在课后就会去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一课的学习也做好了准备。

当然,我们让《百家讲坛》走进历史课堂,并不是照搬《百家讲坛》的所有方法,毕竟历史课堂不同于《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大众,主要满足的是观众的猎奇心;而历史教学面对的是求知欲望极强而判断能力较低,在心智品行等方面亟需引导的中学生。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教学和《百家讲坛》的定位绝不可雷同。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张嘉宁.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中学文科历史论坛,2006.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9篇

一、在曲折中探索

说实话,我是一位老“课改”了,十年前课改开始,专家们在台上讲,我会后不知所云。

为什么十年课改理念不能深入我心呢?剖其原因,有这么几点:1、专家们只告诉我们课改如何好,但没有深入到教学一线中来,不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改,或应该如何改,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一线老师嘴上“喏、喏”,但心里却打上个问号:专家们,你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什么样吗?这样下来何谈成绩呢? 2、多媒体当道。课件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吗?在最早的多媒体进课堂也是从听优质课上学来的。刚开始是如获至宝,教师省力省事,学生爱看。但普及开后学生的热情就凉了下来。试想当今铺天盖地的媒体早已让学生心生厌倦,家中上百个频道都频频换台,课堂上的课件又能吸引学生几分钟呢? 3、课程改革的确势在必行。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应试教育改革了吗?学校是重视你的改革还是你的成绩?分、分、分不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命根吗?4、常年的重复教学造成知识的陈旧老化,没有更新,固步自封。5、教师自身不思进取的惰性……

种种原因,使我在教改这些年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在探索中学习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的无语,不知从何说起。开始时我对待国培学习的态度就不端正,好奇之余,又揣测无非是和往常一样,听专家的长篇论述,听几节“表演”课而已……认真听完专家的一节课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真没想到 “国培计划”竟然给我课堂注入生机;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惊喜”!

专家们请来了一线教师,在讲座中有许多知识正是困绕我多年的疑难,鲜活的教学案例,简短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大量疑难困惑,一时令我醍醐灌顶。在专家讲座和名师示范课的引领下,我开始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找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争取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

通过国培我明白了许多:课堂中教师只是引领者,不要急于“告诉”,要教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探索……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工于教学设计;精于课堂讲解;妙于师生互动;勤于辅导批改;善于总结提升!正逢期中考试,在八、九年级的复习中我遵循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检测了学生在学生在复习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这,都要感谢国培!

二、在学习中感悟

通过2个月的紧张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国培计划学习感悟和国培的优势总结有以下几点:

1、远程培训方式灵活,时间和空间自由,交互性强,适合在职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为工作繁忙的老师提供了便利。 2、培训有监督机制,有进度、有计划、有辅导员解决疑难。

3、教授和学者走下“圣坛”与一线老师共同教研。对边远一线的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论坛交流方式独具匠心。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和心得,即可通过论坛交流,也可以以日志形式记录。更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向同行们求助!

5、国培计划是我们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次绝好机会,也是教育教学探究的一个展示平台。

6、交流范围广。在QQ群可以不限地域的交流。国培计划作业形式设计丰富,可操作性强。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0篇

8月1日,一档主打“口才”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在安徽卫视播出。联想此前的《百家讲坛》和《开讲啦》等节目,可以感受到演说类节目从形式、内容到主旨的悄然流变。

“演说类节目能够占一席之地,说明‘演说’这一‘听觉艺术’是具有‘可视性’的,但把它改造成电视节目,还要仔细斟酌什么样的‘演说’适合电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胡智锋表示。

因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节目创新的思维不得不向更多的维度发散,即使是既有元素的排列组合,也有可能产生出人意表的化学反应。

从讲座到真人秀

“口才是重要的人生本钱,甚至也是生产力,相信正被更多的人认同。”安徽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主任柴焰表示。

《超级演说家》8月1日首期收视CSM46城1.095,位列当晚同时段收视第一。而此前的《百家讲坛》在2005年不仅取得高收视,更曾掀起一阵社会文化风潮。2012年开播的《开讲啦》在不断刷新央视同时段收视纪录的同时,口碑也扶摇直上。

仅从“说”的角度看,《百家讲坛》《开讲啦》和《超级演说家》可谓同出一脉,但不同的包装手法和制作理念让它们呈现出的类型特点、风格迥然不同。“一日三餐,新食材的发现是很难的,差异在于对有限材料的组合,关键是做法不同,品质不同。”胡智锋说。

CCTV-10《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对记者表示:“《百家讲坛》是以学术为基础,偏讲座类的节目。”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作为《开讲啦》的策划人认为,《开讲啦》是“特别知道‘演讲’本身魅力和价值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制片人兼总导演曹志雄则表示,他一直想做一档“说话的比赛”。

《百家讲坛》最初的形态源自录播高校教师的课程,之后经过改版定位更加清晰,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上。“节目组在选题和对演讲嘉宾的要求上也有更多主动性。”聂丛丛表示,演讲嘉宾先要进行试讲,再根据他们的特长策划主题。“不是演讲,而是演讲类的电视节目,就要符合电视节目的特质和属性。”

在“我说你听”的单边传输下,《百家讲坛》注重的是内容与讲述方式的通俗性和趣味性。“这类节目火不火,取决于选题和演讲人讲故事的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

杨晖把《开讲啦》称为“TV2.0时代的自媒体发生器”。“TV2.0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是个性化、互动性、精准和体验分享。”在《开讲啦》的舞台上,主讲人被“当众孤独”,以“第一人称”的制式和“观自我”的体验式分享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没有提示器,没有演讲稿,节目营造的是个人谈话场。”而青年代表的现场提问既是听者与主讲人的互动,也是一种对主讲人的审视。

在聂丛丛看来,借鉴了真人秀形式的《超级演说家》已经脱离了演说类节目的原貌。有PK,有晋级,有赛制;现场有4位导师、有300位观众评委;上台演讲的主角不再是名人、学者,而是草根选手;舞台方向逆转,从听某个人说,到评某个人说——《超级演说家》正是一档以真人秀包装的“说话的比赛”。

“近几年国内引进的多档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对《超级演说家》的前后期设计与执行,均有参考价值。”柴焰表示。不过,曹志雄进一步解释说,节目的真人秀部分是为了呈现完整的信息场,而非节目形态的核心。“这个节目并不仅是发掘说话的技巧,演说的核心是要表达观点,有东西要告诉大家。”

故事的力量

“演说类节目的魅力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其实,并非只有杨晖一人有这样的看法。聂丛丛从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故事,“对百姓最有用,最容易被接受,而历史本身就是故事。”这也就是本来以“百家”为选题范畴的《百家讲坛》偏爱历史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原因。该节目的嘉宾身份也多为学校教授、文化学者等。

《百家讲坛》对历史、人文素材在讲述方式上强烈的故事化处理,甚至让有些人诟病为“评书化”的节目。对此,聂丛丛并不认同,“我们还是坚持以思想引领故事。”

相比《百家讲坛》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开讲啦》的故事则偏重于情感与励志。“借助名人分享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给青年人的成长提供心灵鸡汤”,胡智锋分析道。《开讲啦》对主讲嘉宾的要求是“即兴演讲,真诚,说人话,要体现正能量”,杨晖说,《开讲啦》最大的创新是给央视带来“语境的创新”。

在主讲嘉宾及其演讲内容的甄选上,《开讲啦》践行了杨晖“TV2.0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走进百余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青年人想要听谁的演讲,关心什么样的话题。以调查结果为依归邀请嘉宾。“我们的目标观众群就是青年人,但想不到还吸引到35-55岁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看。”

杨晖对记者表示,《开讲啦》也是适应媒体环境变化而生,她的TV2.0理论即是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观众特征,需要我们尝试将互联网传播规律用于电视节目创作。”

如果说《百家讲坛》满足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开讲啦》为青年人从情感上提供了内心的支撑,那么《超级演说家》则体现了大众对意见表达的诉求。曹志雄认为,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大众需求,“唱的是别人的歌,但说的是自己的心声。我们是为选手提供一个表达对世界态度的舞台。”

“节目创意往往是这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关心什么,什么就可能是下一个大家热衷观看的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柴焰表示,从今年开始,安徽电视台将更加有意识地发展语言类节目,“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语言类节目次第登场。”

国外演说类节目

谈到电视上的演说类节目,赵曙光甚至认为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竞选演说。

国外同类节目为国内熟知的是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于1984年共同创办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英文缩写)。

“TED是看天下,内容更专业。”杨晖表示。

TED并非电视节目,而是TED大会嘉宾的演讲视频。每人不超过18分钟的演讲涉及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社会、心理等领域。从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截至2010年4月,TED官方网站上收录的TED演讲视频已达650个。

国内网络论坛《一席》即仿照TED而创建,并于2012年8月起,以每月一期的频率,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演说分享。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神化专家 电视媒体 专家形象

传播效果研究成果显示,当下的受众开始主动培养自己的“理性”意识,表现之一是他们听取专家的言论;另一个表现是,现代化的电视观众打破了原先孤立的状态。这种集结并不是观众内部的自发自觉的融合与团结,而是借助于第三方的力量。专家的吸引力可以是专家的专业性和个性化的个人因素,在这个集合里,观众有相同的需要,因此需要组成集体。电视媒介针对观众群的某一需要推出不同的电视节目和电视专家,这中间就难免出现一些鱼龙混珠的现象。

一、媒介建构的假专家及其危害

1、大众媒介塑造的假专家形象。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由电视媒介构建的“养生专家张悟本”。他的包医百病的葵花宝典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蔬菜养生、包医百病的神话不胫而走,果蔬价格火爆,供不应求,绿豆从每斤4.8元猛涨到每斤批发价10元。如果仅仅凭张悟本自己信口开河,公众是不会相信的,公众相信的正是电视媒体。但是吹出来的神话终究是要破灭的,无非是破灭时间长短而已。正所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各大媒体相继披露了张悟本学历、经历造假的事。然而,事情并不会随着张悟本的轰然倒塌就戛然而止。

张悟本事件并非“前无古人”。胡万林,曾经“一把芒硝治天下”。1998 年3 月27日,终南山医院因“所有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行医资格”被取缔。1999 年1 月16 日,胡万林因涉嫌非法行医罪被逮捕。2000 年9 月,胡万林被判处有期徒刑15 年。还有林光常、刘太医等等。

2、假专家的危害性。在假专家行骗的过程中,最终被惩戒绝的不仅仅是“假专家”一方,而是包含了“假专家”、电视媒体和观众的三方,全部难逃危害。在“张悟本神话”的产生过程中,媒体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电视媒介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损害。媒介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传播的真实性、权威性、品牌战略密切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受众对某一电视媒介失去了信心,它的公信力与品牌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媒介建构的真专家及其影响

自2005年4月2日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邀请刘心武主讲。至2010年3月27日止,共计播出61期。该讲座基本囊括刘心武通过文本细读和原型研究,对《红楼梦》进行探索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心得,是刘心武研究成果的重要汇报。《百家讲坛》成为一批专家学者功成名就之地,专家有市场,为受众所信赖。专家的言论无论是对于受众寻求疑问的答案或追求实事的立场,还是对于媒介的公信力、舆论引导力而言都具有双赢的力量。

1、真专家的言论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真专家对某一领域有着专门研究,较之常人,有着更深厚的相关知识储备。专家的言论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必然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但是并非所有的观众都了解《红楼梦》的一些谜团,而刘心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红学的探究,他在《百家讲坛》上揭秘《红楼梦》。所谓“甄士隐”、“贾雨村”实则是“真事隐”、“假语存”。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对于《红楼梦》的喜爱源自于《百家讲坛》,对于《红楼梦》理解也是基于《百家讲坛》中刘心武的揭秘。

2、真专家的言论有助于媒介公信力的培养。观众信服刘心武先生的观点,继而发展成为对于《百家讲坛》栏目的信赖,他们会继续关注《百家讲坛》中其他专家的观点表达,再延伸到对于中央电视台其他栏目的关注,最终央视的媒介公信力得以巩固和提升。

3、答疑解惑是电视媒介中真专家形象得以建构的基础。观众内心存在疑问就会求助于书籍,以求答疑解惑。而电视媒介将受众需知想知却未知的难题,从权威的专家之口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观众就能快捷、便利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早期的服务型栏目的生存法则。我国电视的节目的特性之一是为人民服务,答疑解惑自然是题中之义。

4、专家言论有助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专家是某一领域内颇有研究颇具见识的人士,他们的言行举止易受被受众模仿与跟风。引导舆论是电视节目的共性,不同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专家知名度越高、学历资质越深厚,舆论引导力越强。

5、真专家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真专家独到的观点、精辟的语言,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于专家的埋首故纸堆、呆板、死气沉沉的老学究似的刻板印象,这是吸引观众的基础,观众愿意主动听取专家意见。而观众的关注又是建立权威、媒介公信力的基础,没有观众的选择性注意,所谓的建立媒介公信力、引导舆论、答疑解惑都成了纸上谈兵。观众总是能记住那些有特点的专家,像易中天教授低调的幽默,用现代的语言讲述历史的方式等。

三、媒体对真专家的“神化”

诸如上述原因,导致观众依赖专家,电视媒介更加依赖专家。这种强依赖性是值得反思的。假的专家的弊病不言而喻,真的专家就一劳永逸了吗?在媒介的建构下,真的专家一样存在神化的色彩。这种神化改变了媒介、受众和专家的关系。

1、电视媒体功能重心的转移:从传播渠道到教育平台

媒体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是技术性的设施。不论电视传播媒介身在何处,它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始终是其首要功能。信息的传播要尽量规避各种“噪音”的影响,电视媒体大量借用专家之口发表媒体的立场和观点,或任由专家言论的传播,其实是放大“噪音”的表现。受众自然有其自身的理解,专家的声音对于受众的理解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2、受众传播地位的倒退:从传播主体到受教育者。当下,受众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传受关系的主体间性”。即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开放地接受信息、寻求信息、利用媒介、参与传播、及时反馈,同时强调自身的权益。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同时又是信息实现的归宿,受众的信息反馈是验证传播效果的唯一途径。

3、专家角色形象的变化:从学者到电视人。所谓“仆人眼中无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不排除那些真正的专家在公众面前没有任何的“专家形象”包袱,他们已经从一个学者型专家转变成为媒体型专家。而这必然会分散专家治学科研的精力。2007年岁末年初,易中天可谓是“超负荷运转”,奔走于各个城市,出席各种年度盛会。易中天在接受中国新闻社专访时笑谈,“领奖领得手软,酒店的服务员误以为他是卖奖杯的”。据不完全统计,同样成名于《百家讲坛》的纪连海参加的电视节目包括:《英达故事会》、《家有儿女》、《中华达人》、《气喘吁吁》、《杨光的快乐生活》、2010年辽视春晚、《杨光的新生活》、《三国三人行》、《红楼三人行》、《美人计后计》、在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讲解礼仪等等。

真正的专家的神化结果是无论对电视媒介、受众还是专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电视媒体的专家形象呈现不能是夸大的、脱离生活的。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②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③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④[美]E.M.罗杰斯 著,殷晓蓉 译:《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2篇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讲求“语言美”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活说历史的直观鲜活美。历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灌输。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纪连海、易中天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从语言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入其境。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2.趣说历史的幽默机智美。信手拈来,妙语成趣。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幽默风趣,处处彰显机敏和智慧。我们再来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 “我甚至忽发奇想,荀如果是今人,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是啊,荀今生注定要独行,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惟一,现在,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假如我们的教学语言能时常幽上一默,给孩子们带来一些高雅、优美而又“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3.演说历史的情感节奏美。演说,就是带有情感、节奏、技巧地发表意见,说明事理。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为什么纪连海的历史课那么受欢迎?还在于其语言富于节奏美。听其讲述历史,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荡气回肠,或快速或停顿,无不摄人心魄,拍案叫绝。在历史课堂上,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语气激昂、雄厚;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不妨韵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至于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时,就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感叹道:原来听历史也可以听得这样过瘾!历史教学中象“说评书”、“讲故事”那样讲课,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悟说历史的深刻隽永美。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难免华而不实,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语言应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有丝丝入扣的联系,能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对文本个性的解读激起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探索知识的欲望。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3篇

目前影像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所见影片大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是大型企划影片,这类影片是主题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经费较充足,制作也较为严谨,一般而言,品质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五千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别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的中华历史五千等,这些主题完整,可以作为中国史教学的主要辅助教材。除以上中国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针对历史的某些主题深入探讨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国最近重要的考古遗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国》;以文物介绍为主的影片,如《国宝档案》。其次还有之前十分风的《百家讲坛》节目,《百家讲坛》开播已有数,初期并受重视,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讲坛》讲授《中天品三国》之后才大为风,中天以类似古代说书的形式,佐以学者考证及符合现代的语言形式,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中国十分风的节目,日后于讲述《论语心得》及《庄子心得》,以自己对于《论语》及《庄子》的见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又形成另一个高峰。虽然现在《百家讲坛》节目已像过去那么风,但能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大部分也是学有专的一时之选,如钱文忠讲《玄吴西游记》,钱文忠是季羡的学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讲授《玄吴西游记》深入浅出,十分受到欢迎。

二、历史课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学上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影像资只能作为辅助教材,教材的设计应该经由师讲解之后再用影像资作为辅助。大部分的影片长是四、五十分钟左右,使用影像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整节课播放同一部影片,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但这类影片是剧情片,剧情起伏大,学生的新鲜感会维持太久,久自然丧失观看的动。因此,适当的剪接内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师是配合自己讲授的教材内容,将影像资融入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因此,以一节课五十分钟为,一次要放太长的时间,约五到十分钟为宜,配合讲解时间,二堂课约二至三个片段,就足以解释及说明问题。尤其现今中学历史课程断被压缩,目前已呈现时数足的情况,五千的中国历史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而且每个星期只有二个钟点,单单是赶完进就十分困难,甚至会有太多时间可以做教材补充。而且历史课程上教师担负讲解的责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节课放个片子来消耗时间的教学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来从事辅助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占用太多时间,通常五至十分钟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说明一个议题,这也是类似《国宝档案》这些影片制作的原则,尽将影片放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又能完整的介绍一个问题,在辅助教学上十分。

三、课程影像选取注意事项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4篇

如此重要的禅宗,最根本的精神就保留在《坛经》里。后世禅宗无论怎样发展,都能在《坛经》中找到其原型。所以,阅读《坛经》,是了解禅宗的必备工作,也是让我们学会融入社会,平心静气的一件乐事。记得有位大学老师曾说,他无论去哪里出差,都要带上一本《坛经》,我想,这就是其魅力的最好证明吧。

历史上《坛经》的版本有好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法海是慧能的大弟子,他根据当时六祖讲经的记录所写的原本,被发现在敦煌石窟里,目前藏在大英博物馆。唐代时,惠昕和尚因考虑到“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对法海本作了一些删改。其刻本早已失传,只留下抄本保存在日本京都的兴圣寺里。禅宗发展到宋代,僧人契嵩又根据《曹溪大师别传》出了一个契嵩本,这也是后来宗宝本的原型。最后元代光孝寺的宗宝和尚在前三种本子的基础上总结出宗宝本,错误少,概括性强,文字流畅优美,可读性强,便成为明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本子。尽管这些版本因误抄错传或人为添加而存在着个别字词或者故事详略上的种种差异,学界在孰是《坛经》最初的原本等问题上纠缠不休,但却并不影响我们阅读《坛经》。因为考证是一回事,而领悟佛法,指导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新出一书,白色封面上只写着贾题韬讲《坛经》六字,外加上古红章一枚。感受设计的朴素大方之余,以为上古也跟风出版了某位学术超男超女的“讲坛纪要”,其实不然。作者贾题韬(1909—1995)乃当代佛学大家,也是中国象棋理论的奠基者。他出生于清末山西省赵城县罗云村(今洪洞县赵成镇),村民大多为贾姓,世代耕读。其父贾人俊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后来又任山西省解县税务局长,治家严谨,训子有方;其母笃信基督教,乐善好施,贾题韬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贾题韬自小聪慧,爱好象棋,十六岁在太原市象棋比赛中一举夺冠,十八岁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教逻辑学。1938年抗战,几近而立之年的贾题韬弃笔从戎,变卖家产,组织了一支约300人的学生抗日游击队,转战于霍山汾水之间。第二年年底,他因病离开山西,到往四川,自此再未回到过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这本书中,贾老的演讲按《坛经》的品目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之下又各立小标题,譬如“四谛法和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直了成佛”、“《金刚经》”、“佛性本无南北与世间法”、“参禅和轮刀上阵”、“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涅盘经》和不二法门”、“妙心比天大”、“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家一样可以修行”、“不怕吃亏和直心是道场”、“我就是真如”、“凡圣两忘,体露真常”等等,这些题名作为《贾题韬讲》一书的要点总结,犹如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将《坛经》乃至禅宗的基本精神及修行门径一一指明。

作为现当代禅林里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贾题韬对禅宗十分肯定,他认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禅宗,没有禅宗就没有中国佛教。在本书前言中他写道:“讲学术,讲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不应抹杀时代、地域、民族这些现实的存在。……用这种方法来看,说禅宗乃至天台、华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在唐末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中国文化。”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第15篇

一、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情感也是历史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高中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中学历史课应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引入多媒体功能,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到旧中国主权遭到践踏,国土沦丧时联系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让学生聆听饱含激情的配乐诗朗诵,让他们体会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再让他们从语文课本《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体会香港回归,扬眉吐气的光荣与自豪。前后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突破疑难,加深理解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使某些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视听并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使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经过。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再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后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历史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这和学生接触的材料较少有很大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只能用书本上的材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能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扩充学生的视野,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就为学生多看、多读、多听、多练提供了操作平台。

三、文史合一,百家争鸣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同样的内容学生更倾向阅读文学作品而不愿读历史课本,这表明大部分同学感觉历史的语言重在叙述事件,而文学中更多一些情感和联想的空间。实际上文学与历史同属人文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史、传类作品更是将二者完美结合,比如《史记》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中得到加强,如果能恰当地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语文知识来启发学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文学与历史“亲密接触”时,单调的历史变得灵动起来,不再冰冷得让人抵触,学生一方面学习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一方面参照阅读大屏幕上的文学作品,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心中将历史学习与死记硬背画上符号,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但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百家讲坛类的历史节目却很乐于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汉武大帝》、《康熙王朝》、《百团大战》、《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等影视中的相关片段放映给学生欣赏,将百家讲坛中有关历史的内容,带到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让他们也开讲坛,谈历史,百家争鸣。很多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大量的资料,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很多。

四、感悟历史,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