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 培养 技工教育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从此由“远之江湖”的媒体舆论正式成为“高之庙堂”的决策层共识。的确,随着社会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虽然“自动化”比“人动化”似乎更能顺遂社会经济的需要,但是对于“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灵魂仍需要技能人矢志不渝地传承下去。无论是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到实施“中国制造2025”,乃至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中国梦,无不需要技能人“苦其心志、淬其精魂”,形成专注踏实、精益求精的时代气质和工匠文化。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与世推移,从长算远略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个体层面的发展还是社会层面的进步,以及国家层面的复兴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淬炼。无论是坚定技工教育,还是打造技能强国,淬炼工匠精神,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

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灵魂的淬炼。工匠精神本身并不是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鬼斧神工,而是一种专注精神、敬业精神。古语云:“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定位,而每个人的工作也都是一种锤炼。有的人不思进取、碌碌终生;有的人急功近利、走火入魔;但也有的人,他们抱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进取之心,揣着一股坚定踏实的冲劲儿、精益求精的韧劲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终百炼成钢。所以要想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要淬炼高觉悟、高纯度的“工匠灵魂”,才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离不开工匠灵魂的淬炼。在经济飞速发展、资源日渐匮乏的工业文明成长后期,心浮气躁的不良风气弥漫,在热衷于“短、平、快”利益的驱动下,重塑工匠精神,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更具有休戚相关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中亟待跨越的关键时刻,如何看待和对待“工匠精神”,已经是必须要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技工教育的现状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近些年来,技工教育的办学以及就业形势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社会普遍存在轻视工匠、轻视技工教育的怪象。有些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文凭,宁可“坐而论道”的纸上谈兵,也不愿“脚踏实地”的独具匠心,甚至会将接受技工教育视为“朽木之才” “无奈之举”。可是,在工业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想法可谓本末倒置,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又何来的产业优化升级,何来的经济如日方升,一切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归根结底,对技工教育的“有色眼镜”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涣散以及工匠文明的迷失。因此,淬炼工匠灵魂在此刻凸显得恰如其分且至关重要。

三、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庖丁解牛”的娴熟技艺,更应该去做每个学生人生道路的点化者,在灌输技艺的同时,去塑造每个学生的“工匠灵魂”,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工匠”,而不是“工具”。那么,怎样去塑造“工匠灵魂”?又从哪些方面去协助学生们“淬炼工匠灵魂”呢?

1.爱岗乐业,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爱岗,就是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要高度认同。只有对自身职业和工作有高度认同,才能有向上向前的行为动力,才能从一而终地为了自己的事业终生奋斗。也只有认同自己的工作,并为此感到自豪,才能把工作当做事业和一种文化来传承。在这样的职业认同基础上,才能做到“心神往之,其乐无穷”。乐业,就是以职业和工作为快乐的源泉,不以工作为苦为累,而是从平凡的工作中得到生活和创作的乐趣。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以此为乐的人,比单纯爱好的人境界还要高些。所以,虽然“淬炼工匠灵魂”会劳其筋骨,但精神的满足充盈一样会令人甘之如饴。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行为艺术起到最好的表率作用,快乐愉悦地进行每一次授课,以高昂的热情感染每一个学生。

2.学会专注,坚持专注,体会工匠精神的真谛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坚持专注,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亦是在于此。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大多令人看起来有些“顽固”,甚至是“执拗”,大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为了一生挚爱的工作,会穷其毕生才智和精力,凭借满腔的执著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无法专注和坚持的人,是不能守住寂寞、俯首钻研的,是无法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成果的。只有学会专注,专注一个点,把一个点无限地精细,才能真正摸索到工匠精神的真谛。所以,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受的坚持,甚至是煎熬。

3.甘于奉献,有担当,不贪图名利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会很用心地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功利性,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所以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要加强W生的人文情怀教育,而非功利性商业教育,强化学生们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准确阐释“德技双休”的人才培养理念。

4.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不墨守成规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工匠精神并不是要求我们按常守故、墨守成规,更不是拘泥板滞,其真正的现实意义是在目前的环境要求下,做到守正出新。这才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也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时代气息。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造就出一批批素质好、技能高、能力强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劳动者。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是指生产一线的工人,是物品制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技艺和态度决定物品的质量;而“工匠精神”则是工匠对待工作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敬业专一,对产品品质追求到极致的一种探索、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重点、新目标。

二、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因为有鲁班、李春、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才有故宫、圆明园、赵州桥等世界奇观建筑;因为有赵慨、陶玉等瓷雕艺人的精雕细琢,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珍品。“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树立品牌的推动力,是产品立足市场的强劲支撑,毫无疑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2)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有所缺失。在我国现代社会,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功利化、利益化心理明显,社会普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部分企业只注重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在企业对短期效益的追逐中渐渐被淡化,产品粗制滥造,难出精品,难树品牌,更有不少新生企业犹如昙花一现生命短暂。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时代呼唤和需要“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认识和重视不够。企业的“工匠精神”来自企业的员工,只有员工具备了“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和竞争力。而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充分融合对接,着力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多年来形成的“就业第一”的办学导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传技”、轻“育人”的认识偏差,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牢固基础。

三、 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1)在课程教学中渗透 “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的学习是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渠道,因而专业课程教学毫无疑问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专业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并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和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专注耐心”这一宝贵的“工匠精神”。

(2)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润育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N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来体现的,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的。有职教专家指出:“作为高职院校,比培养一名大国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创新观念和职业素养,担负起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从制度入手,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做好宿舍值日,用心参与班集体的每一次活动,真诚对待身边人身边事,通过日常的规范化教育管理,使“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得以形成、渗透和固化,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成效。

(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练“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职教德育主线,组织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和塑造“工匠精神”。比如,开辟“工匠讲坛”,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校友给学生讲“工匠故事”;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积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竞技活动中树立做一名技艺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人生理想;成立以专业教师为导师的学生专业社团和各种科技协会,让学生在发展兴趣、提升技能、追求卓越中提练和养成“工匠精神”。

(4)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在理论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进行系统的培育引导,还要注重在具体的实习实训中进行强化和提升:一是在专业实训中养成“工匠精神”。专业实训是高职生在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开展的技能操作训练,是学习和养成“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教师要结合培养目标切实制订好培训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有效的方法手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实训实习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布置实际工作任务、开展产品质量大比拼等活动,利用实践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直至全心追求“工匠精神”。二是在企业实践中强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靠长期工作实践积累,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已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要注重在校企合作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充分利用企业文化、优秀员工的事迹熏陶和感染学生;通过严格管理、规范流程、认真考核、制订奖惩制度等,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服务技能和提高服务质量,自觉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专注敬业、精益求精,从而使“工匠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相关概述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本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主要是强调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点。(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同时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与对标准的坚持上,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3)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2.工匠精神的功能(1)激励功能工匠精神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能够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规范功能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拥有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就可以很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做到自律与他律,在工匠精神约束下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3)指导功能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指导企业领导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工匠精神对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工作。(4)育人功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其还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其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中期我国由于物资较匮乏,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因炒股、投资房地产等快速富裕起来,这就导致很多人更加追求这种见效快的致富之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有学校办学理念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办学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或者是文化知识,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经常会出现重技轻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对知识与技能单方面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院校内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进而会导致社会上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理念,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的是相一致的。同时,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与需具备的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乐于投身工作,这对学生以后工作会起着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这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保证其效果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中将工匠精神进行阐述,对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园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的基本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当着重强调专心学习与专心工作的理念,其中专心是工匠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专心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工匠精神被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析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的目标。其中专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心、专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专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就业,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此外,为了在高职院校内部更好地推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工匠精神讲座、活动、比赛等,从而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且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则需要将工匠精神列为考核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益友。在市场营销中要想充分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多到企业中去进行一定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培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与企业进行自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在各种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工匠精神为考核指标的教师专项考核系统,对那些在专项职能考核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概念与重要性的阐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虽然在校内修建了实训实验室,但这些也只是对市场营销的一种模拟,学生在实验室中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市场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可独立承担责任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专心、专业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实践平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5.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在创业之前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创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不断深化,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积极创业,其中双创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指路灯,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将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对创业项目进行确定、审视、修正与实践,并做好每个环节中的小细节工作,将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划,进而确保学生创业能取得成功,实现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文精神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全面融合

一、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彰显是研究型高校大学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与彰显构成了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特质[2]。进一步而言,以理工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中更加突出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上的特征,人文精神方面的要素就相对欠缺;而以商经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中则无形之中更加彰显了人文精神与商业精神,同时,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就显得不够突出。但无论以何种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都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只不过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文化中的特质更为突出。亦即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的文化是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一方面,通过以文化人,使学生在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优雅的审美情趣等做人基础及通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本专业与相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判别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职业理念上树立起“质量至上、用户至上、荣誉至上、责任至上”的意志品质,在工作态度上秉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在全面全程培养中树立起包括职业态度与精神理念、创新创造等在内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当立足于以下方面以促进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首先,必须将人文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的基础。裴斯泰洛奇说:“要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3]表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必需的人文素质这一重要依托。在我国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已由过去的手工艺人与生产一线动手操作的能工巧匠转向了被广泛描述为工作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及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教育工具性功能,即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面来看,使学生拥有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性功能,即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方面来看,显然需要培养学生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工匠精神视为职业精神的范畴,看作是从业者的职业态度、精神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此为核心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及大学文化,从而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文化架构中必须突出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融合的特征。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以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指导。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的根本大法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章程以及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应在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彰显其中,这是高职院校的文化之魂。最后,高职院校校训一定要高度凝练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教风建设上,一定要突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教师特色。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共有的高尚师德、信念坚定、仁爱学生、精湛教法等“人师”引力,还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过硬的实践技能、持久的创新能力等“经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要确立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完美至真的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将学生当作“工具人”来训练与培养,从而使学生不仅拥有技术技能方面的“工匠能力”,而且是具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在学风建设上,一定要突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特色。如加强人文课程教学、举办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开展有利于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的课外活动、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大力宣传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等等,以引导良好学风文化的形成。

二、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灵魂与核心来抓,而且必须全面全程地贯彻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之中。这既源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源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现实职业能力,即所谓“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以及未来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时必须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迁移能力[4]、综合研判能力、求新发展能力等的需要。而非过去忽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单一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工匠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5]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工匠精神是职业人做人与做事的相统一、人文素质与技术素质的有机融合。这决定了必须从三个维度理解工匠精神:第一,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内核。其强调德与才的互为表里,既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习惯。因此,不仅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要以专业技术的高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更高追求,从而培育工匠精神所需的技术技能。第二,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思维。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真正的工匠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或技能集合。”[6]说明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工匠式思维,学生才可能具备工匠式技术技能。第三,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道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锻造出职业必需的工匠精神,前提便是要履行上述道德规范。而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则需要采取如下途径:首先,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树立工匠精神的新理念。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6],但是高职院校并未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量轻质,重传技轻育人的人才培养误区,时至今日“实用够用技术技能”的人才观仍未得到纠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其次,要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作用。从人才培养的逻辑上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然会体现出学识、素质、专业、技能、创新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统一,但现在仍存在着将学识与素质、素质与技术、专业与能力等相割裂的做法。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将上述各要素嵌入人才培养中,使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工匠精神达到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的有机统一,人才培养规格下的工匠精神就是达到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有机统一。最后,要塑造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加强对新时代大国工匠、敬业典型、创新高手、能工巧匠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工作观、担当观等精神文化的宣传,将“羡慕工匠”“尊重工匠”“成为工匠”渗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信仰与价值追求之中,塑造“润物细无声”的工匠精神,培养必需的文化氛围。

三、在工匠精神中厚植职业道德教育

深厚的人文道德修养与娴熟的精湛技术是“工匠”的两个双重保证。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内在契合之处在于“精”“诚”二字。“精”指工匠要有娴熟精湛的技术,在专业技术技能中必须表现出精心、精细、精准、精责;“诚”指工匠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其敬畏职业精神的集中表现[7]。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终极目标。首先,要科学界定工匠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标准。工匠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行为和专业道德、专业伦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批判性思维等的基本素质,以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而工匠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标准无疑必须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细节极致的精心、一丝不苟的态度、专注耐心的要求、专业敬业的行为[8]等核心要素。因此,坚持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坚守教育共性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无疑是现代职业教育重建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迫切任务。其次,构建“技能教育+道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要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位,必须构建“技能教育+道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9],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全新评估。一是以过程中的多次评价代替期末的一次性评价;二是评价主体由单一学校教师评价变为企业师傅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并重及第三方监督实施的多元评价主体;三是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由传统的仅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单一维度向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元维度转变;四是专业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从“独白”教学方式转向“对话”教学方式[10]、从“说教”教学方式转向“体验”教学方式、从“显性”教学方式转向“隐性”教学方式[11]、从“灌输”教学方式转向“浸润”教学方式、从“定制”教学方式转向“个性”教学方式、从“粗放”教学方式转向“集约”教学方式、从“理论”教学方式转向“理实结合”教学方式、从“书本”教学方式转向“社会生活及实践”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系统构建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合新模式。第一,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匠精神教育体系。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坚持党的立德树人原则,路径在于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新模式,重点是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养成及德技之间的水乳相融。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性,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到学生的全部课程之中,并由专业课程思政群、人文教育课程思政群、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群等组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全覆盖。通过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的贯通性,在学生的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将过去单一的思政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延伸到企业实践思政教学课程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覆盖。第二,构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共行机制。要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入学生的脑海与心田,就需通过距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和学生亲些、亲些、再亲些,与学生熟些、熟些、再熟些,对学生好些、好些、再好些等方式,掌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并确实具备比学生高些、高些、再高些,较学生强些、强些、再强些[12]的能力,才能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学内容上,在思政课程中注入专业元素,将古代优秀工匠文化、当代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船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职业道德案例引入专业课程,增强专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开展专业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程热起来、活起来;通过在专业课程的见习、实习、实训、实践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不断增强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融为一体。第三,构建工匠精神提升贯通培养新方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教育和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社会能力,将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之中。从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人文素养的养成与内化。

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由于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在本质上契合、目标上一致、模式上融合[13]、价值上契合、培养上契合、过程上契合、思维上契合等关联性[14],决定了工匠精神在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时,不仅要加强创新创业理想教育、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重视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而且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工匠精神引领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与学生能力素质评价制度等,以引导师生积极支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二是要把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就必须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标准、培养师资、择优企业、评价主体及机制等进行优化,重新制定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工匠精神。三是搭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平台既包括已有的校内实训体系,也包括合作企业可以用作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以各类技能竞赛、工匠比武、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带学,以项目促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社会转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6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被迫来到中职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浑浑噩噩过日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升学率和就业的办学理念,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却轻视“育人”工作,片面追求高考上线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深化课改,将职业素养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扎根、开花、结果,实现中职学生的人生华丽转变,实现中职学生自身的“中国梦”。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注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对精品有执著的坚持,将工作做到极致。

2. “工匠精神”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必须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匠人”,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中职学生“人生梦”。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 “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近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等,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品质、创意、人文关怀、参与感。于是,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最关键是重塑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细节,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

2. “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不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 “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四、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与高考接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社会和家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 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工匠精神培育成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由侠础

3.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4.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问题是职业教育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双师型的教师匮乏,另一方面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口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解决师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从企业聘请优秀的员工来中职任教。二是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建立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和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中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是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酒店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酒店行业应倡导“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内在价值的体现。在酒店服务过程中,应改变“差不多精神”,使酒店工作人员不只是将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敬畏职业,对产品负责,追求完美。工匠精神对酒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其具备专注、执着、耐心等良好品质。工匠精神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心做事。例如如家酒店总经理认为:当前大部分酒店缺少的就是用心,如果可以用心将产品、卫生、礼貌等做好,就已经成为工匠,可以使行业发生极大的改变。提倡酒店行业工匠精神时,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做到不忘初心,用真心做好本质层面的东西。例如某酒店,虽然只是四星级,但是它却拥有7星级的服务品质,网络上3000个评论,有2999个都是好评。在客人进入到酒店以后,有免费提供洗车服务,礼宾会与客人聊当地的名胜古迹,为孩子提供免费玩具和主题蛋糕,到房间以后,服务员会泡好当地特色茶水等等。这些服务都十分细心和周到,体现了酒店行业的工匠精神。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酒店转型升级与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群众收入水平的增加,群众对美好生活开始向往,这使旅游业必须要释放需求能力,而酒店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住宿区域可以让人游玩一天后得到放松,所以酒店也迎来发展高峰。酒店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引起了国际酒店集团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而这些酒店集团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作为支撑,我国酒店想要在这市场中取得绝对优势,在升级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升其服务意识,借助工匠精神来创造服务精品,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职院校教育发展中,其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中职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所以,需要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发展和需求的人才,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高质量就业,得到企业的认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职院校教育与发展的重点。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酒店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全新调整,为酒店行业输入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专业人才在酒店企业受到重视。如果中职院校酒店化管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重视技能,忽视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的教育层面,那么就会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失去自身价值,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去,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酒店行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工匠精神的融入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内外需要。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其教育与培训方式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学生技能方面得到了诸多企业的一致认可。但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质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缺少且行业发展需要的因素。当前,在中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有享乐主义和“佛系”青年的思想,对工作岗和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时间要求是自由,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就想当经理,不想从底层做起,服务意识薄弱,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就后退。这些不良思想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就业,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出现这些心理活动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而引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这些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1.加强院校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说是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只有加强师资的工匠精神,才可以让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实践交给学生。但是因为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可以,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难以胜任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所以,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对教师开展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过程中既要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评价教师的教授技能,着重考核教师是否对学生实施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2.借助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工匠精神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特点,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弘扬工匠精神需要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发挥自身作用,共同配合。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从院校角度分析,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和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相应的奖惩方式。为教师提供可以到企业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然后向学生讲述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型技术,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

3.实施现代化学徒制践行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实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教师与师傅联合对学生教授知识,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这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现代学徒制在落实工匠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其方向十分明确,有着多元化特征,实现了招生招工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另外,现代化学徒制不仅融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能手直面交流,既可以近距离体会到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工匠精神的传递者。

4.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讲好开学的第一课。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第一课十分重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从入学开始,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向学生重点强调酒店行业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因为酒店行业属于服务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在开学第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精神。例如讲述与旅游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餐桌礼仪等等,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为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奠定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设置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讲好第一课以后,中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之余可以为学生构建实践课程,例如,教授学生一些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礼仪和常识以及文化背景,实现寓教于乐。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掌握基本职业素养,另外,课程内容还需要包含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核心。最后,需要创新教育方式,重视教育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基础阶段,院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另外,院校还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健全成绩考核机制,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课成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7篇

《辞海》曰:工匠即手艺工人,“工匠精神”来源于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artigiano”。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体现,它是指执着于产品的每个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价值观。过去工匠精神多用于制造业,随着“十”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提倡。工匠精神的核心应当落实于追求精品的产生。从出版行业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应当融入论文审读校对、出版物编排和印刷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工作中,致力于追求更低的误差与更高的出版质量,运用精雕细琢的方式确保精品的产生。在编辑身上,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结合,二者共同凝聚为出版物的质量。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也提出应该坚持工匠精神,认为出版行业需要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在各行各业中加强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是社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此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就应该在编辑培养工作中引入工匠精神,特别是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青年编辑领域贡献相应的力量。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

(四)教育青年编辑工作者坚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态度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的工作态度决定工作品质,决定人一生的成就。新时期,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术期刊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青年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在培育优秀青年学术期刊编辑的过程中,要想促使青年编辑形成工匠精神,就应该教育青年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学术出版编辑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保证所出版的学术刊物能够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出相关学术信息。同时,教育青年学术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促使编辑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编辑人员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推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做到极致,打造精品编辑形象,争取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和肯定。只有这样,将青年编辑工作者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术期刊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够紧抓机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迈上新的台阶。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工人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理念的不断吸收,是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两次特殊的发展机遇之后(第一次是在民国初年,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数量上,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六章十四条中明确指出: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上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尚不具备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更高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要求还不能满足。第二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般的职业态度。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正如职业教育在中国萌芽之时,黄炎培等学者提出: “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第三是促进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速成,忽视了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的品格修养的教育,使职校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够深刻。

我国职业教育从民族资本经济的萌芽时期,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期,到如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社会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观念,教学体系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理念的转变。

第一,职业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转变传统思想,政府、学校要充分地给予产业部门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企业等产业部门可以负责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提供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指导学生技能实操和技能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负责文化课和基础课程的评估和教学,指导产业部门优化教学。这里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的经验。学生从入学开始,每周安排三天去工厂实习,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最终的毕业考核成绩来自于政府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工厂的实践考核成绩。

第二,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理念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平快”,要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手艺的同时,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就培养勤奋进取的向上精神。要有在以后的岗位上不甘平庸,努力成为高级技工的职业理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技工,但是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使职业教育的成果略显尴尬。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第三,提高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在古代经常出现在皇家宫廷,既体现了工匠们德才善美的境界,也体现了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所以,工匠精神也是品德和修养的体现。职业教育要重视教学,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总之,在世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浪潮的推动下,迫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9篇

一、深思,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深度探索和深度认识的习惯,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如,在讲授“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后,按照以前旧的复习方法,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公式复习一遍,接着让学生完成各种练习题以巩固相关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题海式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关于乘法计算知识的思维导图,对乘法计算的方法进行梳理,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尝试用各种不用的方法解决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发挥、互相展示、互相点评,使学生既掌握计算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也让学生体会到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多次思考的工匠精神。

二、深剥,在内容上深造“工匠精神”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面对教学上的重难点,教师与其不停地说、不停地讲授,倒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怀疑,去探究,去挖掘,让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知识之光。秉承深度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进行交流和学习。例如:通过设置“不用量角器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此时,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就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1所示。

但是同时也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也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2所示。

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此时,教师不必急于直接解决这一问题,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有学生说道:“这样分是不正确的。因为要求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而图2的方法分出了不属于四边形内角的角度,因而用图2的方法求出的内角和并不是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位学生的一番话让其他学生恍然开悟,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后得到的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么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60-05

Abstract:Currently,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be closely corrected to Craftsman ship Spirit.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ut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professionalism into forming of the Craftsman ship Spirit,and can we develop senior personnel adapting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Professionalism;Craftsmanship Spirit;Path

2016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旨在倡导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过程中,技术人才既要在专业技术方面精益求精,又要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爱岗敬业,把职业技术与职业精神融入到创新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作者注)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重要机构,无疑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乃至传承等方面要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通常把职业素养放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以此推动和鼓励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并将其与就业市场、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新常态”下,职业素养所涉及的诸种要素已被上升到“工匠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与评价,那么当前中国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该与这一要求相适应,才能够把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做好,既要培养出具备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能让这些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守得住、有传承、敢创新,按照“工匠精神”的思想高度来规范、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结构转型与“中国创造”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此,该文要论述的重点就集中在:(1)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与“工匠精神”对接的重要意义;(2)高职院校贯彻“工匠精神”的路径与方法。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与“工匠精神”对接的重要意义

就一般意义上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团队精神等。学校培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依托两个方面: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但无论哪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具体深入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就会使教育目标或培养手段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不但使得人才的培养脱离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前者作为市场要素会被市场淘汰,后者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会阻碍社会良好风尚的养成。简言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需要。唯有实现这双重任务,高职院校不仅在职业素养方面实现了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面向未来的、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正如所说的那样:“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就“自然科学”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的学习方面,而就“社会科学”视角来看则应主要表现在职业精神的养成方面。“工匠精神”唯有在这双重教育职责全面实现后方可真正落实到社会现实中来。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对接“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应被摆在首要位置。

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在约束力,否则再高明的职业技术也不会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众的作用,相反优势还会对社会全面发展起到破坏作用。就此而言,良好的个人品德或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培养职校生抑或未来的技术人群――“工匠”具有良好的、对社会与大众有益的职业道德呢?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无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或可说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基础就是伦理道德,德性教育构成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明的坚实内核。这便可以作为当代教育,包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来源。即便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下也不可缺失。正如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这一讲话精神不仅指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工作中所依托的思想来源,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德性教育在职业素养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职业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多少差异,但究其根本来说,其具体内容都应该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也是必须贯穿于整个职业素养内容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始终。

(2)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素养或“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起支撑作用。

如果说职业道德是人才的思想土壤或根基的话,那么技术则是人才的脊梁,起到支撑每一个个体职业生涯关键作用。无论是对工业化以来已有成熟技术的消化吸收,还是对新技术的把握与利用,都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每一个建设者的价值。把职业技能当作日常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来对待,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

职业技术或技能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旅行,更要在工厂的实际生产线上得到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正确性,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丰富未来所需的经验,这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意。《光明日报》曾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塑造“工匠精神”的典型事迹[3]为例,来推广“工匠精神”塑造的成功经验。苏州农职院拥有多达300多处实践基地,这成为其大学生实践的广阔舞台,在丰富的实际操作实习基地中,大学生充分检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促使自己适应去适应技术革新与进步,这就等于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了几重保险,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还未走出校门时就已经开始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示,不仅能够适应自身技术的岗位要求,也充分适应了整个市场的需要,既增长了自身技术经验的积累,也为未来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团队精神在职业素养的培育或“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精神是基于现代生产的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生产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融合决定着分工与降低成本是不可分割的生产要求,这种生产的本质状况要求生产环节在被分解为不同的过程之后,需要协作配合才能既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生产主体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现代生产的这种普遍状况不仅存在于国内市场,更是国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培养,必须要面对且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在市场竞争中适应这种状况得基本素养。就此来说,团队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融入的思想要素,更是毕业生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工匠精神”的塑造过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正如前述所提到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先进事例一样,其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与培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精神,而且在相互协作过程中实现了创新与发展。“我们不是单纯筑一个园林,而是将项目融入教学,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让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碰撞”[3]。实际上,团队精神的培养究其举措,并不是单一教学手段或某一个具体措施就能够一蹴而就的,它是多项教育措施的综合结果,这其中既有分工合作完成某个生产过程的具体体验,也有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一个参与个体内心的自我发现,更有个体之间思想上的共融共通。只有在技术上分工协作且熟练地流程化,再加之思想上的团队精神,才能取得市场竞争力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效应,进而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上述两个要素如果缺失,在现代生产特别是市场国际化局面下,终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4)有助于充分领会职业素养的社会意义。这一点意在指出职业素养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一项劳动技能,而是更要在深层次上领会这种职业技能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就像经常提到的例子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训练一个人学会鞠躬,但是可以说这个孩子没有受到教育,因为他并不理解鞠躬的社会意义,而只获得了机械的肢体动作。教一个孩子学会鞠躬,其中包含了形成孩子对鞠躬的社会意义的认识”[4]。鞠躬相对于鞠躬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来说,显然后者更具有根本性意义且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素养教育就相当于“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维度的教育目标,唯有在这个层次实现了教育目标,才可以说达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又符合现代“工匠精神”的社会需求。“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不仅需要技术技能的熟练与精湛,更需要对“技术技能”坚守的社会意义有着坚实的把握,这种把握不需要语言的夸张渲染,更需要在技术传承中的精耕细作。

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功能或目标要想在“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维度内实现,远比学会鞠躬这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更具难度,更不易被学生接受,在大多数受教育者眼中,学会某个技术动作或一套职业技能,只要能满足自身生存就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但这恰恰是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领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不仅要教会学生谋生的技术技能,更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诸如“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思想深度,并能够自觉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去。

2 高职院校贯彻“工匠精神”的路径与方法

既然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国家战略“工匠精神”的对接具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其具体的培养路径是什么呢?在该文看来,试作如下论述。

2.1 打好“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

这一点就要立足于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教育是比专业技术教育程度更困难、效果更长时间检验、在实际“工匠精神”培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工匠精神”与“工匠”相比,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坚守”与“传承”,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正确义利观,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获利是其本质要求,以资本投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利益经济,但这仅是就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而言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认获利目的,但是也不仅限于这一目的,因为无序、不良的市场竞争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自由市场竞争阶段被充分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这些已经被总结发现的弊端。

这番论述转化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措施,那就是必须从思想理论上让当代大学生清楚懂得:在两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之中,什么样的路径是当前中国所需要和要走的,不能在理论上分不清对错、什么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前提下,已经被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所俘虏,而自身却浑然不知,这是一种理论的迷失。其危害远比未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大得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打着自由竞争旗号行扰乱市场秩序之实,这是一种隐蔽的思想戡乱。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体系中,这些思想的“澄清”是学校教育的重任,唯有这种理论工作做好了才能给未来的“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但这这一理论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优缺点等有充分认识基础上才能完成。

自由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依赖于亚当・斯密及其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并将理论推理的基础置于具有“利己心”[5]的个人这里。简言之,市场经济的建立,源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也是这一现代生产基本组织样式的本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指出,围绕这一经济制度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体系无不都植根于上述基础之上。但当植根于资本私有制土壤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传入中国之后,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这些社会思潮时,往往不加区分的全盘接受,诸如:对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态度。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传承“工匠精神”,最终在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较多障碍的思想根源。

前述分析是从市场经济的产生路径及其对社会其他领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当前中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或“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这是基于思想根基的根本性分析,任何具体措施的实施与贯彻都必须正视这一根本状况,否则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会打折扣,进而会影响长期的教学效果。

2.2 职业素养的实践环节,即理论的现实化方面,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需要在实际生产环节中得到应用与加强,工厂阶段的实习与应用被凸现出来。任何技术的熟练程度都是在不断工作运用中得到强化。这种技术的从认知、到熟练再到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个体必须经历的磨练,同时也是职业素养得以养成并提高的过程。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一点还是需要当代大学生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重利益轻积累的倾向时有发生,这就会影响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技术积累的底蕴不够深厚,眼光围绕市场利润来决定自身生产活动、技术学习活动等。技术的学习、熟练乃至创新都需要“宁静致远”的心态及其长期积累的结果方可实现。没有对传统技术的熟练掌握,就不会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任何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特别是意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当前状况下,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坐得住、耐得住”的精神牢筑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技术学习与传承中具备基本的心理与精神素质,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乃至于最终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2]。技术的创新与传承需要建立在对已有技术的熟练掌握基础上,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技术要素是显性的,对于支撑起“工匠精神”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2.3 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内在实际出发

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及其对就业问题的影响,还是论及职业教育的诸方面内容,都应该看到职业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90后”大学生的内在实际是指这一群体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接受程度。就这一群体的综合特点来说,他们不太容易接受教条化、生硬化的教育内容,而在图文与视频等方面乐于接受。这一特点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正如杜威所说过的那样:“在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6]。杜威强调的是学生实际状况与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教育者要传达给学生的教学信息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受教育者会在心理上排斥甚至拒绝教育内容,这种职业素养教育不仅在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职业素养这一最终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个人经验特别是知识基础、对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内容了解,就成为职业素养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关键点。

应该看到,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采取生动灵活、非教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个人经验、实践教学等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对职业素养诸方面内容感兴趣。也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熟练加以运用,增强自身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兴趣与信心,这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直接说就是其自身的经验基础。就具体路径来说,教育者必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克服“知识之上”的传统错误认识,也要避免“技能之上”的现实错误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知识之上”的错误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由来已久,只要把知识记在脑子里就实现“满腹经纶”从而能够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观念上的错误,而且往往也会演变成为一个部分群体性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首先要在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中要予以摒弃,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其错误就在于是一种观念的错误,一旦观念根深蒂固则难以根本扭转,这种思想性的错误观念必须随着思想修养的提升而逐步实现改变。唯有从思想上根本性转变,才能指导自身教育活动不再走入“知识之上”的误区。“技能之上”则是另一种极端性思想错误,其根本错误之处就认为只要掌握了某种专业技术,不仅能够获得高薪,还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不亚于前者,因为知识上的禁锢已经阻碍了职业技术的再进步。现代生产的分工特点决定着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传统情况下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工人必须在不断吸收新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实际需要,故步自封只能是自我淘汰的根源。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有些技术进步的成果可能来自国外,因此,就外语语言技能来说就成为职业素养的一个现代内容,传统条件下一个技术工人不需要看懂外文技术资料就能够在车间实现自己的生产活动,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全然改变了这一点,最终使“技能之上”的观念成为一种禁锢自我的障碍。“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诸环节都必须克服前述两种错误观念,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找到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教学课时的分配、工厂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切合度等。唯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既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又具有完善技术的劳动者――这便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塑形成功的起点。

总之,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在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前述“鞠躬的社会意义”等思想内容。恰恰是后者所代表的思想内容才是技术技能的关键支撑。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在职业活动中才能最终形成,它不是完全在课堂之内完成,但又离不开课堂教育过程;它不是放在车间并通过技术劳动的生产过程就能够自动生成,同时也离不开这个实际的操作过程。唯有把“武装头脑”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能具备“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踏实、专业的生产技术,更需要的是对这种技术的“社会意义”的传承与诠释,这种诠释不是用“口述和语言”来完成,而是用“技术的社会意义”来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及其所属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这双重教学任务来展开,把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集合起来,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好教育基础,才是高职院校的任务所在。思想与精神和技术都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这两种具体内容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内核”,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围绕这双重要素展开工作,才能够在新常态下实现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把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与未来大学生现实工作,特别是塑造、传承“工匠精神”结合起来,不仅为中国全面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更能够在创新发展领域融入“工匠精神”进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2,201.

[3] 苏雁,许学建.敬业 专注 创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塑造“工匠精神”三部曲[N].光明日报,2016-7-18(4).

[4] 王凯.教学是一个道德概念――相似性概念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3):25-28.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势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开展。物质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要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和设计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学设施、绿化工程、宣传橱窗等处建立工匠精神文化的形象宣传展示,营造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精神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表现为学院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完善校园文化体系、突出技工院校的文化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对德国企业有些许了解的都知道,“物美价廉”同德式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位于德国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博飞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德国企业瞄准的永远是产业最尖端,不惜代r制造出质量最高的产品是许多德国企业矢志不渝奉行的准则。因此,高质量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之一。

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笔者一名朋友参观过德国知名钢笔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有经验的师傅不断拿钢笔笔尖在纸上来回划来划去,耳朵仔细听笔尖和纸摩擦的声音,以此来判断笔尖是否是合格产品。朋友笑称,难以想象一个人成年累月就负责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德国,百年老店并不鲜见。博飞介绍说,许多德国企业往往是认准了一个行业的缝隙市场,不断积累技术,成为行业领先者,再不断投入扩大领先优势。专注确保专业,使得德国家族企业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不会因为一段时期内的不景气而放弃或者改变方向。

德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也是工匠精神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如今,拥有一技之长的工科生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是最抢手的人才。笔者在参观斯图加特附近的戴姆勒工厂时,厂方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一名老工人,说他已经为公司工作了40年,甚至有不少祖孙三代都在同一个厂里工作的情况。企业看中员工的技术,员工以为企业效力为荣。企业同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珍惜在不少德国企业都能感受到。比如,德国博世集团将在公司工作的人都称为“伙伴”(associate),而不是员工、雇员或者工人。

社会的认同也使得工匠精神在德国绝不仅仅局限于“工匠”之中,而是早就融入了普通德国人的血液之中。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德国人在一个活动现场要临时为摄像机牵一根缆线,线上一定会用胶布贴得平平整整,完事马上麻利地处理好,恢复原样。

一般理解,所谓的“工匠精神”包含严谨、专注、专业、长期坚持和精益求精等关键词。在不少人眼中,德国企业是这种精神的完美演绎者。

也正是因为德国企业这种执着于工匠精神的做法,让他们太注重于产品质量,而忽略了性价比和用户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导致不少企业走向穷途末路。不过,德国企业追求工匠精神之极致和纯粹也由此可见一斑。

意大利:追求完美成为企业文化

把产品和顾客视为生命,摒弃工业化的简单复制,尊崇个体的审美情趣,通过工匠的手与心体现对人和物的高度尊重――这正是意大利匠心精神的精髓,是意大利许多高品质产品得以传承百年、闻名全球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意大利的诸多行业誉满世界,如“奢侈品”“高端餐具”“豪华游艇”“超级跑车”……这些离不开意大利人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及对精益求精理念的追求。换言之,这是对极致的工匠精神的追求。在单一产品上,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以求创造出接近艺术品的工业产品。

但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作,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而这些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劳动者被称为“工匠”,他们对自身的工作极为认同,甚至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工匠,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正是如此,工匠非常重视技能的传承和产品细节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工业强国地位。

即便在如今的工业时代,意大利大品牌产品的制作上也都渗透着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因为自始至终的高品质产品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一点在记者参观有90年历史的意大利“国宝级”面料品牌诺悠翩雅的纺织车间时深有体会。

诺悠翩雅的主打面料是高端羊毛羊绒,这部分生产车间位于这家企业的发源地:阿尔卑斯山脚下小镇瓦尔塞西亚。在工厂附近,可以看到早年使用、现已废弃的数间老厂房,新的厂房就在附近。

企业继承人之一、副总裁皮埃尔・路易吉・洛罗・皮亚纳告诉记者,瓦尔塞西亚是个古老的小镇,厂址就在居住区附近,如果直接建立现代化厂房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会破坏居住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因此厂房都选在山谷低洼处,周围种植高大树木遮挡。

在存放羊毛羊绒原材料的仓库和梳毛车间,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净,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年产量为500万米的毛纺车间:仓库里的原料按照不同品种分别包成1立方米大小的包裹,整齐地放在储藏架上,梳毛机器用玻璃门包围,地面没有一点毛絮,空气中也没有令人不舒服的杂质或气味。

皮埃尔介绍说,车间干净一方面是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一方面也为保证产品的纯净。由于小山羊绒、骆马毛、超细羊毛等原料产量稀少且较为珍贵,加工过程中如果空气质量差,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纯净度,无法使珍贵原料发挥出最佳效果。

从工厂的污水处理车间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追求完美的态度。皮埃尔・路易吉说,这里之所以诞生众多毛纺厂,原因之一是附近的赛西亚河河水清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原料的纯净,因此诺悠翩雅为保护这条“母亲河”,主动升级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远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

高品质毛料主要好在纤维细、面料有光泽和面料支数高等方面,诺悠翩雅无论是从原材料还是工艺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皮埃尔说,中国人学习别人工艺的时候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在生产方面,需要用心做好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无法真正提高质量。按照皮埃尔的经验,要真正提高质量,除了采取最先进、最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技术设备外,对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

日本:无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识

日本产品最足以为外人称赞的还是其独具“匠心”。记者曾参观过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

日本人将技术、手艺出众的人称为“匠人”,并加以尊重。在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受到社会各界尊重,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颇受尊崇。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5.76元)的特别扶助金。

不过,“匠人”能传承下去,只有这些还不够。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会无孔不入地植入这种“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钻研技术的兴趣。

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而且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异常繁琐。由于原料并不便宜,所以利润也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算上原料和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完全是出于工匠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记者此前曾参观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这里刻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制造出精良的陶器、木雕、铜雕等工艺品。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竞争的环境下,只能以质取胜,强迫自己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自然,这也就需要培育出手艺精湛的蓝领工人。

在日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从而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来。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当前,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太少了。由于学术出版的数量很多,编辑为了经济利益,容易降低学术门槛。对一些作者要求比较急的书稿,缺乏认真的打磨,出版周期很短,有的两三个月速成。编辑忙着加工书稿,无暇策划周期长、社会效益好的精品书,成为低水平学术出版物的加工匠。很多有经验的高级职称的编辑,都忙于拉项目,策划选题,很少从事基本的书稿编辑工作,书稿的编辑都交给年轻的编辑来做。因此,学术出版的繁荣,亟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打磨的专业精神,亟需编辑从大量低水平图书生产中解放出来,做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提升学术出版的品质意义重大。

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应当有一种职业理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具体的出版工作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具有突出的策划能力

学术出版不能被看做一个摘果子式的活动,简单地把学者研究成果拿来进行加工出版。学者型、专家型编辑熟悉学术成果的传播规律,能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来组织、推动、引领学术研究。因此,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应具有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敏锐捕捉策划新的选题的能力。这方面的选题主要包括:一是追踪学科发展,策划比较厚重的、有创新学术观点的选题;二是适应党和国家需要,创新主题出版;三是推出群众爱看、耐看、获益的优秀人文社科普及读物,丰富广大读者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质,发挥学术思想春风化雨、启迪智慧的作用。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针对中外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策划了《理解中》丛书。自2014年推出以来,《理解中国》丛书已经出版中文版14种,英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文等版将陆续面世。在纽约书展、新德里书展、伦敦书展成功举办三次论坛,受到了国外读者的欢迎,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载体和桥梁。很多驻外机构表示对外交流中十分需要这样的图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把该丛书列为参与国际书展的重要图书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理解中国》丛书会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将该套丛书作为重点外宣图书推广;国内外媒体也对《理解中国》丛书给予积极报道。丛书还入选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经过三年的积累,《理解中国》逐渐成长为出版社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图书品牌。

又如,我们策划“中社智库”图书,将智库成果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实现了出版形态创新。2015年以来,“中社智库”品牌中已推出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智库丛书、年度报告四大系列,共计80余种图书。“中社智库”尤其是国家智库报告,针对当今读者快节奏精阅读的行为习惯,倡导一趟高铁、一趟飞机、阅读一本智库报告,同时其规范的学术论证和大量的数据信息形成的“深度传播”,与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广度传播”相结合,受到智库专家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另外,智库报告也引起国外关注,还有多本智库报告被翻译成英文,向国外传播。我们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近30家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端智库以及地方智库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中社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将努力把“中社智库”这一出版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智库成果出版的高地。

再如,我们策划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系列丛书,包括《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报告》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度综述》三个系列。《学术思想史》志在追踪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演进历史。《前沿报告》每三年一次,内容包括三年来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重大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年度综述》按一级学科分类,每年度一次(内部出版),内容包含本年度国内外学科发展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代表作;该系列丛书将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历史与当下学术前沿的有机衔接,系统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和突出成就,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2.具有出色的把关能力和编辑能力

编辑是学术成果生产的最后把关人,学者型、专家型编辑要以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对书稿进行把关,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是要用“匠心”打造出来的,好的产品都是“磨”出来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对书稿进行政治把关;其次要对书稿内容的学术水平进行把关,包括书稿的学术观点、结构布局、论证等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有的可能要反复修改。再次,对书稿内容进行认真纠错,不仅要找出语句不通、错别字等硬伤,还要对引文是否准确进行仔细核查,对语句表达是否规范、严谨进行仔细斟酌,总之,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最后是遵守出版流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绝不偷工减料,为节省成本,缩减环节,此外,对图书的封面设计、印制等也要严格把关。

这就要求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具有一颗平常心,甘愿为作者做嫁衣,这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奉献内涵。

如何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1.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化出版管理体制。可以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让编辑策划出版自己学科的图书,不能做得太杂。鼓励编辑部门打造自己的学科优势,在自己的学科内精耕细作。只有这样,编辑才能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比如,我社根据学科划分成立了七大专业出版中心和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根据出版新形势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年鉴分社、国际合作部、大众分社。在做好自己学科的前提下,积极倡导跨部门、跨年龄的项目合作制,鼓励编辑加强合作、干事创业。二是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加强对编辑策划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职称评审中,加大精品图书策划情况和获奖图书情况的分值。三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把图书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关。如制定和完善图书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及时跟踪和通报;加强校对、质检与编辑的沟通,保证把经常出现的错误及时反馈给编辑;建立编印发协调会制度,理顺图书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保障图书的印刷质量。

2.加强教育培训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教育,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其次是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编辑专注学术出版,把一辈子做好书作为人生信仰和职业理想,还包括一种坚持的态度,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精神,注重细节上的打磨;一种责任意识,对作者读者负责,对出版社负责。对自己负责;再次,鼓励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注重学术知识和素养的积累。最后,加强编校素质的培训,编辑要认真完成总局要求的继续教育课时,积极参加各种编校大赛,打好基本功。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工匠精神 必要性 途径

一、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提升中职院校吸引力的需要。纵观历史,我国一直都重知识轻技能,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把“手艺人”看作是低等,有一技之长只是谋生的手段。现代社会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能进入到学术型的大学,那样孩子才有出息。而选择去读中职院校,绝大多数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没考上高中,不得不选择中职院校。这与中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整个社会对于高中和学术性大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师资投入、政策倾向、社会选择、就业择业等方面,中职院校毫无竞争力。而作为中职院校,如果能抓住机遇,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众多在各个领域里都能独挡一面、技术精湛的大国工匠,那么就会提高中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中职院校的偏见,职业教育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二)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目前全世界存在了两百年以上的企业有5500多家,这其中日本占了60%,德国占了16%,荷兰占4%,法国也占了近4%。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着一种工匠精神。就像德国的家族企业和日本的尖端品牌,正是工匠精神使他们延续百年,一直屹立于世界。他们对匠心、精品的坚持与追求,他们的精益求精,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价值所在。这些百年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敢于挑战。而我国现阶段的工人,大多是在流水线上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通过简单的培训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工人不懂生产,不懂企业,工作只是生存的必须而已。这样的企业不要说传承百年,连生存都是问题。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就一定要让工人具有工匠精神,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是中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对上千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多数企业更注重工人的人品与责任心。他们认为,工作经验和能力等等都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渐培养,但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做人品质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则应该是在学校就重点培养并慢慢形成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这三方面是中职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地方性与行业性,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劳动力市场却最终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是市场导向性的体现。所以,职业教育只有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将工匠精神发挥最大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并持之以恒,才能解决中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是中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是从业者所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具备了工匠精神,就能使从业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这些才是多数企业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的。中职院校学生有多层次的需求,他们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发展的需求。而中职院校也应该同时关注到学生的这些需求,要通过教育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存需求,即就业需要,而对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则关注不够。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就业,但职业发展却很难,因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所以,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更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久。

二、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德育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德育教育,更要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职业学校要以德育教育为主渠道,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精神。

(二)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中职院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学校在教育体系设置中,第一要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一丝不苟;第二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并能持之以恒;第三要让学生具有专业操守,乐于奉献。在整个专业教育中,要让学生逐渐具备工匠精神。

(三)实践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最终要与就业实际相结合,不仅专业的技术技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工匠精神同样要在工作实践中得以转化和提升。只有当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工作发生关系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精神。在职业精神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形成相关职业情感过程,例如可以校企联合,将学生带到企业,企业组织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情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工匠精神。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提高自我认识等。

参考文献:

[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06).

[2]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02).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 促进优质就业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