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科特勒《营销管理》 现代营销学的开创之作

一个学科的确立总有伟大思想者和他极富盛名的著作出现,如同亚当斯密和《国富论》于经济学,彼得鲁克和《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于管理学。对于营销学来说,菲利普科特勒和《营销管理》便是无可争议的标志。这本《营销管理》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营销学教科书,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

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彼得德鲁克是敦促管理界重视市场营销的第一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术的华丽版本,和创新一样,它是企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科特勒之前,市场营销是4P营销组合(produ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的同义词,随着市场营销概念的不断拓宽,重新定义4P成为当务之急,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这是他的名言。

20世纪80年代 《定位》

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这本管理战略的圣经、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著作,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是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也是美国特劳特咨询公司总裁。他于1969年以《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论文首次提出了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观念,1972年以《定位时代》论文开创了定位理论,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1996年,他推出了定位论落定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身为实务型营销战略专家,本书作者与菲利蒲科特勒、迈克尔波特等学院派大师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始终抓住案例,从剖析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入手,总结出具体而又可供借鉴、学习的商战原则,《定位》是这样,《新定位》也同样如此。而且,其中许多战例就是作者在以往的咨询实务中创造出来的,例如饮料市场的细分、“莲花组件”的营销方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品牌定位……

20世纪90年代 全球第一部IMC专著《整合营销传播》

那个时代市场营销界最为重要的发展

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界最为重要的发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得到了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为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兴起于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近几年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度出现“整合营销热”。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随着营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因此其概念的内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过去几年内,整合营销传播(IMC)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营销人员、传播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

唐舒尔茨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营销大师之一,也是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整合营销传播》是第一本整合营销传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为20世纪后半世纪最主要的营销理论之一。为此,舒尔茨博士被全球权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杂志推举为“20世纪全球80位对销售和营销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W爱德华戴明、戴尔卡耐基、亨利福特、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等著名营销大师和营销天才并列在一起。

21世纪初,四大“畅销经典”,引领中国营销传播新世纪!

《蓝海战略》: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蓝海战略》为企业甩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

《执行》:如果不能被付诸实施的话,再周密的计划也是一钱不值。这也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内容。

《执行》中文版的推出标志着本书自发行以来第12种外文版本的问世。仅在美国,本书的销量就高达300 000本之多,它受到了广泛地赞誉,并被列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

杰克韦尔奇评点这本书说“一位伟大的实践者和一名出色的理论家共同讲述的关于如何将战略转化为企业运营实践的商业故事。”

戴尔计算机公司总裁兼CEO迈克戴尔说:“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如果你已经是一名CEO,并希望保住这份工作,我都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

《奥美的观点》系列:与世界广告学之父一起分享

奥美(Ogilvy)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传播机构之一,由被誉为广告学之父的大卫奥格威创建于1948年,奥美隶属于WPP集团。

从奥格威时期开始,奥美就有与同业分享经验的传统。从《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到《奥格威谈广告》再到《未公诸于世的选集》,从十年前在台湾地区首次出版的《奥美的观点1》到现在我们见到的《奥美的观点4》,无不闪耀着分享的精神。

《观点》是奥美整合传播集团通行全球的内部期刊。多年来汇集奥美菁英的文思,为奥美广告建构了一套缜密的思考体系与价值观,同时也透显出奥美的独特文化与风格。

《跨界战》:理论+实战,一本可以改变企业命运的书!

著有《大败局》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这样说:“营销界惯于推陈出新地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但若不接地气地流于形式,最终多沦为无根浮萍而迅速消亡……”

可见,企业营销人和广告人读书,不仅要有新观点,还要有实战性!在综合考虑这两点的基础上,近日,吴晓波向企业营销人和广告人推荐了一本《跨界战》,他说:“(跨界战)是基于丰富实战后的严谨之作,这让此书独具一格。”

本书深度解剖了跨界消费新时代和跨界整合营销传播新浪潮的来临,并揭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企业面临的种种新的市场挑战,从而提出了一种以“市场解构、跨界创新”为核心思想的策划新思维、新方法——跨界策划,并阐述了一系列凯纳策划在市场实战中形成的跨界策划的策略、方法、战术,也全案展示了云南白药牙膏、21金维他、今麦郎、娃哈哈、鳄鱼彩妆漆、孔府家酒等十多个经典的跨界成功案例。

《跨界战》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白药、娃哈哈、巨人集团、今麦郎、中信资本等产经学界29位学者、企业家的一致认可和推荐!

蒙牛乳业创始人之一孙先红说:本书值得你细细品读,它会带你走进跨界策划的新思维!

云南白药集团董事长王明辉说:跨界创新,让云南白药从传统医药产业迈入一个更广阔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而这本《跨界战》,开阔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思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崔保国说:跨界策划,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策划理念,《跨界战》是一本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书,它将帮助中国企业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销售与市场》社长、主编李颖生说:《跨界战》,为中国策划界注入了一个新的策划思维、一些独特的策略理念,将成为中国企业开辟市场新蓝海的一把利剑!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Index designed is efficient enough to reflect marketing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 Factor analysis avoid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cators and finds out key factors and facilitates marketing performan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assess market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direct the way for improvement.

关键词:跨国银行 营销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banks Marke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作者简介:张鹏宇,男,1985.3.15,九江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饶培培,女,1978.5.6,九江职业大学教师,方向:电子商务)。

一、营销绩效的概念界定

鉴于学界对本文中相关概念定义不一,为严谨起见,首先对关键概念进行概念界定。

1.跨国银行

目前国际上对跨国银行的定义看法不一。从国际金融界通行的标准来看,一家银行能否被称为跨国银行,不仅要看其国外分支机构的形式和数量,还要看其设立分支机构的所在国家数量。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对跨国银行界定为必须在5个和5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

跨国银行是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高级形式,而我国银行业处于银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如果严格按照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或者英国《银行家》杂志对跨国银行的概念界定,本文选取的五家中国的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基本符合跨国银行的定义,但是境内业务仍是全部业务的主要部分。鉴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跨国银行定义为一级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在10亿美元以上,在本国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人员。

2.营销绩效评价

绩效(performance)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绩效包含效率和效果(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两个方面。其中,效率是指为了达成目标,对资源的使用程度;效果是指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绩效评估就是对以往行为进行量化的过程,即对以往行为对当前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绩效评估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技术,通过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标准和程序,对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做出综合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 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

我们将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定义为:跨国银行的管理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建立符合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对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及其对跨国银行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评价和估计。

二、营销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步骤

1.2.1 构成要素

根据绩效评价的原理,结合市场营销管理的实际,本文认为营销绩效评价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一般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从理论上讲,每一位利益相关者都会出于某种目的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评价。在本文中,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评价主体除了投资者和管理层外,还有顾客和营销部门的员工,这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关注跨国银行的发展,有利于跨国银行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它是由企业相关利益方决定的,体现了评价主体的需求。本文以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绩效为评价客体,是跨国银行经营绩效的一部分,评价内容相对于经营绩效更加细化。

3.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实施评价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它是绩效评价体系的中枢。绩效评价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战略制定提供支持性信息;而是为战略实施提供控制性信息。本文旨在对12家跨国银行2008年营销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差距,找出原因;此外,有针对性地选择花旗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个案,对其总体营销绩效进行,找出其优劣势,为营销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提供了信息。

4.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内容进行计量分析所采取的经济单位。它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本文中体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指标有财务方面的,如平均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也突出了非财务方面的,如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度等。

5.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即评价的参照体系,亦即评价的对比标尺,是判断评价对象经营绩效优劣的基本依据。在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中常用的标准分别为年度预算标准、行业平均标准、国内先进标准、国际同类标准等。在本文中选用的是国际同类标准。

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获取绩效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果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与评

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和判断,实现若干个单项指标实际值到产生评价结果的技术转换。本文采用模糊综合测评和因子分析模型取得评价结果。

7.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是绩效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绩效评价系统的结论。评价结论可以用来与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差异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本文中评价结论与国际同类标准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1.2.2 实施步骤

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我们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提出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的步骤如下: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⑵评价指标的选取;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⑷评价方法的选取;⑸评价的实施;⑹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上述步骤,设计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流程。亚瑟・梅丹认为金融服务机构营销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包括:⑴盈利能力;⑵市场定位;⑶产品/服务;⑷销售和职员业绩1。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平衡计分卡2的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来。但是,平衡计分卡是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而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一部分,两者的七个评价要素都有不同。本文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构成了其主要框架,即财务、顾客、营销流程、营销部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然后,根据亚瑟・梅丹、Ambler、孙淑英等人提出各种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银行营销学、金融学和跨国银行实际情况设计具体指标;针对评价目的和评价体系特点,对财务指标选择客观评价方法,其余指标选择主观评价方法。

最后,运用选定的评估方法进行营销绩效评估得到最后得营销绩效评估结果,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修正,得到合适的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用评估结果指导跨国银行的营销决策。得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流程如图1。

参考文献:

[1] 吕丽霞.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6.

[2] 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万芳,彭娟.营销审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从家常小菜、私房菜到碳烤、豆捞、麻辣火锅、烧烤,云南米线……等等,美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首主旋律。虽然“勾兑门”对火锅饮食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火锅、豆捞等门店依然可以见到排队长龙。以豆浆中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永和豆浆也将业务扩展到了这一行业。前不久,永和豆浆捞正式营业。

永和豆浆捞无论在风味设计、装饰主题、还是在产品都力求突出清新的淡雅格调。据悉,豆浆锅底营养丰富,其与传统火锅相比既不油腻、又能滋润肌肤。火锅给人民一种概念-那就是食用后比较容易上火,豆浆锅底刚好弥补此缺陷,豆浆既能降火又能促进健康。无论菜类、肉类都可与其搭配,或武火或文火都能让那扑鼻的香味腾腾而出。

跨界,正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热词反复被提及,在不同的行业间被不断实践,同时也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潮流。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在这里将跨界营销的理念介绍给各大企业,其实就是着眼于这是一种新竞争形势下创造品牌奇迹的共赢之道。

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跨界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产品跨界、渠道跨界、文化跨界、营销跨界、交叉跨界等。其中,奔驰与乔治·阿玛尼就是典型的文化跨界合作,CLK敞篷跑车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阿玛尼的“少即是多、注重舒适”的设计哲学,彼此找到了共同文化语言,产生了特殊的文化跨界“化学效应”,成为跨界合作经典案例。

2003年,一些房产开发商与家电企业联姻,发起了“新家居生活”之类的活动,当时营销界称之为“异业整合”。从2007年开始,汽车行业热衷于与红酒、房地产、高尔夫、顶级私人会所和俱乐部等合作,营销界惊呼为“跨界营销”,有人甚至立马定论这将成为“最前沿、最火爆的营销潮流,风靡任何一个行业,彻底颠覆营销界”。

这个结论下得过早。早在2003年,就有媒体预测“不同品牌的营销合作”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营销趋势,因为企业总是局限于所在的行业挖掘潜力,同行业的营销手段彼此抄袭,很容易同质化,一些敢于冒险的企业便尝试引入其他行业的元素,寻求突破。但没有亲自操作过跨界营销,或者不熟悉品牌跨界营销内幕的人,很容易被当事人表面的客套话误导。

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合作”并没有普遍化,想通过“异业整合”和“跨界营销”改变营销现状的冒险者大多兵败而归,或者取得的营销效果并不如他们当初想象得那么好。然而,为了粉饰与合作者的关系,“生意”不成“人意”在,他们还是会对外界宣称双方的合作很满意,跨界营销很成功。跨界营销的真相如何呢?下面,我们先看网游企业方面的案例

目前,网游市场增长趋缓,一些大公司尝试跨界营销的战略。比如盛大和腾讯。“盒子计划”失败之后,过去几年来盛大在网络文学、SP业务、视频版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借助其强大的运营能力,盛大网络旗下的盛大在线近几年来也展开了平台化运营,与巨人网络、金山、蓝港在线等网游厂商展开联合运营与跨界营销。

与盛大和腾讯相比,完美时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网络文学、影视剧方面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同属于娱乐产业的游戏和电影、电视之间有很高的关联度,可以用不同的载体来传达相同的文化题材,并提升这一文化题材的影响力。很早以前完美时空就借助电视剧和电影改编过《武林外传》和《赤壁》两款网游。去年,完美时空成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之后投拍的《非常完美》,与完美时空旗下《热舞派对》的相关元素相融合,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就了解到了完美时空的游戏,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据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尽管《非常完美》轰动一时,带给完美时空的收入却只有2000万元左右,但作为网游公司并不十分在意其收入:完美时空每月都有数千万元的广告费用,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电影等娱乐行业,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推广网游产品,并可以获得新游戏的题材,对完美时空来说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在网游题材日渐匮乏,版权费用高昂的情况下,完美也与盛大一样投资了纵横中文网,通过网络文学获取更多游戏题材。完美时空改编自网络文学的《诛仙》现在已有近千万注册用户,每年数亿元营收,而这与小说《诛仙》近3000万的读者基础分不开。谭小芳老师表示,握有大量现金的网游企业,在网游主营业务发展不畅的情况下,进军电影、网络文学等与网游相关的其他娱乐产业,不但可以与网游形成协同效应,还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就是网游企业跨界营销的魅力吧。

啤酒与服装、房地产与奢侈品,可乐与音乐……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通过跨界营销希望获得双赢,但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跨界营销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凡客诚品最近在不同行业之间,开展了方式不同的跨界营销活动。如果你去麦当劳吃早餐,就能获得一张价值30元的VANCL兑换礼品卡;如果你去苏宁电器购买家电,只要穿着VANCL的服装,就可以享受100元的优惠。反过来,如果你在凡客诚品进行了网购,凭借苏宁电器的会员卡也可以享受5元的优惠。

啤酒与服装、房地产与奢侈品、可乐与音乐……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通过跨界营销希望获得双赢,甚至希望增加品牌协同效应。但跨界营销并不是两家企业走到一起,做个联合促销那么简单,要考虑两个品牌的受众群是否重合度高;要考虑两个品牌是否属于一个梯队,门当户对;要考虑两个品牌内在属性上是否有着一致的调性。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的跨界营销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诸多没有创新或是激活效应不佳的跨界营销活动,往往结果平庸,甚至会造成品牌负面效应。再看一个案例

备受世界葡萄酒迷们关注的法国“博若莱”鲜葡萄酒从20日开始在日本上市。这是“博若莱”鲜葡萄酒按惯例每年的首次上市选择在日本。位于东京郊外的箱根的小涌园温泉浴场推出了“博若莱”温泉,客人们泡在“博若莱”鲜葡萄酒温泉中举杯庆祝。法新社称,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一年一度的法国“博若莱”鲜葡萄酒开瓶日。由于时差原因,日本饮者得以先尝为快。日本各大超市,甚至是24小时便利店都在20日开始销售这一鲜葡萄酒。而东京的各大餐厅也从夜里开始供应“博若莱”。上面的案例中,法国红酒与日本温泉跨界营销的案例应该给我们温泉业者很大的启发吧。不仅跨了行业的界,还跨了国界,好生了得。

谭小芳老师建议,温泉景区要打破常规,跳出红海,就是要大胆子尝试“跨界营销”,把汽车、家电、保险、动漫、摇滚、电影、信用卡、培训、拓展、会议等“兄弟姐妹”团结志来,就是一个“营销大家族”。谭小芳给你带来的只是思路和碰撞,真正的实践还是每个营销人自身功力的体现。品牌时代,有一种品牌行为叫跨界,犀利无比。

果汁+牛奶,诞生了销售红红火火的娃哈哈营养快线之类的果奶饮品,称之为“品类跨界”;TCL利用其销售渠道及网络优势在国内五地的市场独家销售飞利浦彩电,称之为“同类渠道跨界”;可口可乐做促销时以联想产品和腾讯QQ币做促销奖品,称之为“促销跨界”;卡帕与东风雪铁龙C2-VTS新车上市的合作,并推出命名为“C2-Kappa炫装”的特制服装,不但在东风雪铁龙专卖店展示销售,也进入卡帕在全国的100多家旗舰店,称之为“营销跨界”……毫无疑问,跨界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并有越来越猛烈之势!

谭老师最近看到了一则广告,是保洁公司的碧浪洗衣粉和海尔公司推出的洗衣机联合推出的广告,事实上,它已经打破以往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产品在进行营销传播时单打独斗的格局,给各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每个业内人士去深思和探究,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营销工作中,我想那可能能使你的营销工作如虎添翼。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你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的界定它的“属性”,下面,我们不妨来个头脑风暴举个例子,将太阳能和洗衣机进行联合营销传播这个联合就有可行性。为什么呢?老百姓为了洗涤衣服方便省力,保持身体清洁卫生而买洗衣机,但是别忘了光勤换洗衣服就能使身体卫生清洁,防止因不卫生而引发的疾病吗?不可能!除了经常换洗衣服之外,还必须经常洗澡,而且必须是热水澡。很多人认为夏天冲凉水澡挺爽,其实从生理学的角度即使是在夏天用温水也比凉水更适合人体的机理。所以,笔者认为将两者进行结合也不无可能。

再比如最近的奥克啤酒与关山景区的跨界案例来说,跨界营销的发展确实为企业的销售和品牌的建设,比如奥克啤酒和旅游风景区的有效合作、实现资源对接,给双方的发展都提供了契机。我们都知道酒类销售买断行为大多发生在餐饮终端、夜场终端等场所,而同旅游景区签署独家经销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啤酒类行业来说应该是一种创新。当然啤酒行业在进行跨界营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消费者是否具有共同性。每个行业中的每个企业或者是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如果两个进行跨界营销的行业在开展跨界营销的时候没有共同的消费者资源,其开展跨界营销行动一定会失败。2、品牌追求一致。这个问题应该和第一个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品牌有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角色感,而这个角色感就是品牌的消费群体对文化、利益等方面的追求。如果两个行业没有一致的品牌追求在进行跨界营销时就一定不会跨界成功。

汽车行业更是如此。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汽车生产商不再局限于价格、促销等常规的竞争手段,对营销方式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新,品牌联合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无论是两年前东风雪铁龙与Kappa的合作,还是最近斯柯达与红星美凯龙集团跨界联合以及长城汽车与壳牌的合作,他们都印证了联合营销对于汽车品牌的吸引力。

例如东风雪铁龙与Kappa的品牌联合。东风雪铁龙继承并凝聚了雪铁龙品牌“创新、品位、舒适”的精髓,而Kappa作为源自欧洲的品牌,在运动的底蕴中,融入了更多活力、时尚、浪漫的元素。而东风雪铁龙与Kappa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但双方的目标消费人群,在运动和品位方面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两者之间的品牌联合,很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营造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

越是大品牌,公司治理会越规范。在大企业里,营销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考评被限制得死死的,大家都想着各扫门前雪,不关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没奖励,做差了遭批评”的事情,员工都会本能地往外推,不闻不问。所以合作邀约的对象如果找错了,不是直接找到对方说话有点分量的管理者,而是下面的普通事务主管,邀约函很快会被当作废纸丢到垃圾篓里。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营销;全球营销战略;新d市场跨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8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再受到国界和地域的约束,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着最优化的配置方式和高水平的配置效率,呈现出世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竞争。对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而全球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论和战略架构,已经成为指导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成功迈向国际化道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全球营销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Levitt(1983)提出,即在不同的国家以相同的价格水平和促销方式,通过相同的分销渠道,销售相同的产品。文章包括了全球营销的两个基本假设:国际市场的同质化和顾客偏好的一致性。时至今日,关于全球营销的内容通过学者们的孜孜以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观念总括起来有三种观念:

标准化观念:以Levitt为代表的标准化战略成为全球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标准化观点认为通讯和交通的飞速进步已经使全球市场出现同质化趋势,另外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制定标准化战略获得规模效应,包括批量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制定价格、促销、渠道的标准化结构、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标准,等等。

适应性观念:包括产品适应性战略、定价适应性战略、促销适应性战略、渠道适应性战略等。就产品适应性战略而言,公司可以根据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对产品和战略进行修正,以扩展本土市场基地和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企业有必要将价值链中采购、生产、研发等各项具体活动根据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发掘要素成本差异,从而协调各市场的活动来构筑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整合观念:标准化和适应性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企业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成功的关键是要同时进入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力量,并且在这些市场上对竞争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

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出口营销作为全球营销的起步阶段,它为企业的后续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出口营销指的是将本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地以出口方式销售到国外。这种营销战略单纯着眼于产品输出,而生产要素的配置仍然局限于国内。一般的情况是企业在国外仅仅设立分销机构,投资、研发、生产等活动均在国内进行。事实上,出口营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仅要受到东道国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还要受到国外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和国外有力竞争者的挑战。

随着出口营销的弊端日趋显现,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营销战略。多国营销战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在出口上占据优势地位,使得日本贸易顺差加大,与其他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贸易摩擦,出于避免甚至消除这些摩擦的目的,日本企业开始在国外寻找生产基地,多国营销战略由此产生。它建立在对国家或区域差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行“多国设计、多国生产、多国销售”的新营销观念,企业往往集中力量进入各国,开设新的分厂或子公司,建立新的营销机构,扩充海外市场与销售。主要特点:(1)目标市场多国化;(2)营销决策分散化;(3)产品生产差异化;(4)资源配置当地化;(5)营销策略组合差别化;(6)营销绩效考核当地化。诚然,多国营销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东道国消费者的偏好,更快地响应东道国市场的变化,更好地化解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由于市场过于细分,往往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管理费用增加,规模经济因此被削弱。

随着跨国企业全球营销活动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指企业通过全球性布局与协调,使其在世界各地的营销活动一体化,以便获取全球性竞争优势。全球营销有三个重要特征:全球运作、全球协调和全球竞争。因此,开展全球营销的企业在评估市场机会和制定营销战略时,不能以国界为限,而应该放眼于全球。实施全球营销战略的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营销战略并进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投资等一系列活动。

二、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

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学术界做出了许多努力。Cavusgil和Zou等(2002)在对先前学者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补充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正式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IGMS)。该模型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组织内部驱动因素:市场导向、管理导向、组织文化、组织能力、国际经验;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外部驱动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素、竞争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另外,作者将全球营销战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子战略:全球市场参与程度;产品、促销、价格、渠道的标准化程度;市场活动的集中程度;市场活动的协调程度;竞争活动的整合程度。该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全球营销战略模型对企业经营业绩存在积极的营销,并且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程度各不相同,跨国企业可以依照统一的战略分析框架制定合适的全球营销战略。

三、结论

对于新兴市场企业而言,它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原理和优势,因此需要针对新兴市场企业的新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事实上,先前关于营销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新兴市场进入市场的地位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一: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营销战略的选择更加具有渐进性。Johanson和Vahlne(1997)提出的企业国际化动态模型/国际化过程模型/IP模型以乌普萨拉大学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假定知识的缺乏是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的重要障碍,而这些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从海外运营的实践中获得的验知识。另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小步推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过程是:企业通过开始出口业务,然后在东道国建立销售机构,最后在东道国开始生产活动。该模型强调两点:经验知识或专门知识尤为重要;跨国企业投入的增加将会小步进行。

事实上,新兴市场跨国企业作为“后来者”比先前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获得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因此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战略的选择上,应发挥这一优势,按照跨国公司发展规律适时推进从出口营销到多国营销乃至全球营销的战略升级。

结论二:是否国有对新兴市场企业全球营销战略选择起到调节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是否国有对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基本不存在影响,但对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而言,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Luo和Tung(2007)从国际多元化和是否国有两个维度的衡量将新兴市场企业分为四类。(1)小企业:非国有跨国企业,地理位置和产品类型范围窄。例如中国中兴通讯、印度帕特尼电脑系统公司、俄罗斯卡玛斯、土耳其阿奇立克;(2)世界舞台上的候选国:非国有跨国企业,地理位置和产品类型多元化。例如中国海尔、俄罗斯卢克石油、印度塔塔集团、巴西航空、泰国正大集团;(3)跨国:国有跨国企业,通过广泛的海外投资进行企业扩张。例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墨西哥石油公司;(4)受委任的专家:国有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聚焦于少数几个国家,利用竞争优势完成政府托管职能。例如,中国五矿集团、俄罗斯石油公司、印度巴拉特重型电气有限公司、巴西电力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南非盎格鲁金矿公司。作者指出:国际多元化宽窄影响企业的全球一体化,是否国有则影响企业的自主性。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所有权结构是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必然也是影响后发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考虑新兴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时,我们需要而且应该将其纳入整合模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Cavusgil S T,Zou S,& Naid G M. Marketing 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l.

[2]Johanson J,Vahlne J 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1.

[3]Levitt T.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4]Luo Y,Tung R 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

[5]焦勇兵.企业国际营销战略阶段演进轨迹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6.8.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具体动因、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战略以及本土化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跨国企业的几个方面,论文集中讨论了本土化的具体动因,重点讨论了本土化的战略,并就本土化的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本土化 具体动因 战略 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技术、市场、顾客、竞争已经跨越国界,促成了全球营销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也为营销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但市场的全球化无法抹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宗教、风俗与传统。在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最为理想的营销模式是“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 本土化战略就是指国际营销者在进入某国市场之后,努力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实体的发展战略。本土化的实质是一种开拓国际市场的导向或思维方式,即在出击全球市场时,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人才战略、R&D 战略、财务战略,去与当地企业或当地的跨国公司一争高低。

一、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具体动因

(一)适应东道国市场环境差异,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市场开拓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世界各地的融合和交往都达到了空前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地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其麾下共有85万家子公司。据统计,2001年,全球所有外国子公司共有雇员5,400万人,这些外国子公司的年销售额近1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据悉,目前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和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球GDP总值和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差异同样存在。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单纯的依靠全球化策略注定收效甚微。根据市场营销原理: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营销的首要环节。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市场细分的依据有很多,比如: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里变量、行为变量等。显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大的细分市场是以地理为变量的,具体看来,是以国家为变量的。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组成一个国家,并不仅仅在于其经济的统一性和一体化,更体现在其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对跨国企业而言,实施本土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市场的开拓。

(二)拉近与当地公众在心理和文化上的距离感

菲利普•科特勒曾经从两个角度表述了市场营销的含义:从社会角度看,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易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也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取其所需所欲之物的社会过程;从管理的角度看,营销就是发生在当一桩潜在交易中至少有一方正考虑着如何从另一方获得所渴求的反应时而形成的那些目的和手段的过程;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很显然,无论是社会角度还是管理角度,企业要实现价值的转让,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种产品,只有消费者从心理上接受了,才会有购买行为的发生。前面我们论述了当今世界文化差异存在的现实,因此,如何把握好当地的文化,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从心里层面上让其认同产品、认同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的本地生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复杂:文化的、个人的、心理的、社会的等等。无论是文化、个人还是心理、社会,每一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特点,盲目的照搬企业固有的模式只会让企业的发展寸步难行。

(三)市场竞争策略的需要

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有众多的竞争者。在短时期内,消费者数量的变动不会太大,市场的容量也相对稳定。竞争力越强,就意外着市场占有率更大,当然,企业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社会,尤其在商界,这一表现更为明显。每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跨国企业,其竞争更激烈,面对的问题更复杂。纵观各跨国企业,无论其采取多少种不同的策略,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本土化。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成功的先决条件,万变不离其宗,跨国公司在本土业务的展开,必定是首先从当地的特点出发。因而,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本土化是必经之路。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战略体系

(一)人力资源的本土化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员工是其基本构成,员工的文化背景、工作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人力资源本土化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选择当地的员工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当地的消费者,因为员工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其自身的思考方式、价值观是与当地人们一致的,因此在接触和交往中会比外来的人更顺利;其次,能够有效的把握当地人们的心理和消费习惯,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培训。由于文化的差异,员工对于企业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可能并不熟悉和了解,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以便能够保证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和执行力。培训可以保证企业有序平稳发展的同时,最大的发挥本地员工的优势。

(二)资本运营的本土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资本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企业的发展,与其融资情况息息相关。所谓的资本运营本土化,简单来说就是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当地,通过将当地人的资本融合进行生产和发展。一方面,本土化的资本运营有着不可取代的便利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进行及时的融资,另一方面,对企业本身的发展及其有利,当投资一方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回报,而企业本身的发展与回报率是直接挂钩的,这样一来,投资者必然会关注、关心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产品品牌的本土化

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O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 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13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四)服务营销方式本土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在购物的需求上也千差万别。为此,服务业在经营过程要尽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千方百计满足当地居民的购物需求,实现本土化营销。在这方面,法国家乐福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据报道,1975年家乐福就在巴西的圣保罗开设了超市,现在已经在巴西全国发展到20个分店。超市的商品90%以上都是当地采购。另外,家乐福还花钱雇了歌手和乐队。专门在停车场为顾客演唱。阿根廷的家乐福出售的牛肉都是就地取材,不是来自潘帕斯克草原,就是来自巴塔戈尼亚。中国的家乐福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自行车还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北京和上海的家乐福出售的矿泉水多是散装的。而不像其他国家多是6瓶装的纸板箱。出售的面粉和粮食也多是小包装的。在中国南方的家乐福超市,人们可以买到烤乳猪、活甲鱼和蛇等。我国台湾人为纪念亡灵爱烧纸钱,家乐福每年销售6500万张纸钱。59%的马来西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的家乐福超市里,专门设立了供穆斯林职员和顾客祈祷的地方。这种“变色龙”式的本土化战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拓国际市场时就开始实行了,30多年一直是家乐福经营的法宝。“与所在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按照当地的民情民意办店”。是家乐福的宗旨。家乐福的本土化经营战略,使其迅速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9200多家分店。服务营销本土化可谓家乐福成功的法宝。

三、跨国企业本土化应注意的问题

近来,菲利普•科特勒等学者认为用5个层次来表述产品的整体概念会更准确,这5个层次包括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哈佛大学教授莱维特就也指出:一方面,不同的市场存在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供给方的差别也同样存在,另一方面,灵活的生产技术往往可以使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更加容易,企业必须在标准化和适应性之间做出动态的平衡。因此,本土化不是绝对概念的本土化,而应该是将全球核心产品或核心产品的主要部分标准化,而其产品或产品的其他部分客户化或定制化。亦即企业产品的核心部分是不变的,企业需要做出调整是其他部分。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即在其可乐中占不到1%的神秘配料的核心技术是一样的,企业只是根据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消费者不同的口味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有的国家人们喜欢喝甜味的饮料,可口可乐公司就会将饮料做得更甜,尽管如此,构成其独特风味的核心技术是一致的。另外,它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这些都不涉及核心产品的变化,因此,所谓的本土化,应注意是除核心产品之外的本土化,而不涉及产品核心部分本身。本土化还应注意本土化与企业本身特点的衔接性,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本土化而丧失企业本身的特性,某些成就企业其自身的特性。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看待一个企业文化的成败与优劣,最关键的就是看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因而,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无论进行怎样的本土化策略,构成其核心的价值观不应受到冲击,相反,应该不断强化这种价值观,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的核心价值体系。

四、综述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跨国企业本土化也是跨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除了依据不同的文化、地区、国家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还应该注意保持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产品核心部分,只有这样,跨国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吴晓云.全球营销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3]费恩斯•特朗皮纳斯,彼得•伍尔莱姆斯.跨文化营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一体化营销和当地化营销的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打破了区域和行业的限制,营销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企业行为,一体化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这种一体化营销要求将全球看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全球大市场化进程的竞争中具有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强调在营销策略上淡化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标准化的营销策略(包括营销过程的标准化和营销内容的标准化)服务于全球目标顾客。这种营销方式又称为“标准化营销”,其理论假设是:一方面,国际市场“同质化”和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一致;另一方面,实施标准化营销可以降低成本。

在市场、成本、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体化营销已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但由于企业实际情况、消费者的个性与文化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还必须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实行当地营销。

所谓“当地营销”,是指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出发,通过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和当地化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当地化营销战略的实质强调适应性观点,这是相对于一体化战略中强调一致性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而言的。当地化营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重新细分市场和定位;产品的当地化;渠道的当地化;促销的当地化;品牌的当地化。

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继续支持了当地适应性战略的观点。Whitelock&Pimbelt(1997)从营销哲学方面对全球标准化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们认为全球标准化观点过于强调规模经济性,强调降低成本,这会导致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而是根据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最终导致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扭曲。另外,他们从竞争和消费行为方面对全球标准化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全球标准化战略通过规模经济性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价格的做法往往会使其他企业采用价格竞争的方法来应对,容易使企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泥潭中,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积极从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也不利于社会的技术进步。

二、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

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究竟应该采用全球标准化战略还是因地制宜实施当地适应性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争论的问题。

早期,Elider(1961)就主张在全欧范围内采用标准化的广告。Perlmutter(1969)建议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采取全球导向的战略。支持全球标准化观点的人认为企业选择全球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性,在R&D、制造、销售、物流、传播等方面实现成本的节约。

但是,全球标准化战略从一开始提出来就遇到了反对者。Lenormend(1964)批驳了Elider广告标准化的观点,他认为在欧洲各国存在各自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媒体的可用性不同、语言不同等等,都是广告标准化的障碍。当地适应战略的支持者认为,用世界市场同质化假设和规模经济性理论来支持全球标准化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他们认为,采用完全的全球标准化战略是“过于简单的方法”,“只是一个次优解”,在实践中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学者对跨国公司营销问题的研究也较多。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施卓敏(2002)提出,“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再是解释消费行为差异的最重要变量了。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趋同特征。”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基于在华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得出相应启示。

寻舸(2004)对三个在华跨国公司的营销案例进行研究:德国大众汽车、美国可口可乐和日本三洋。

陈秀平(2005)以伊莱克斯、可口可乐、宝洁这三个世界5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战略四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中国当地化营销策略,提出了在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雷雨(2005)从4P的角度详细分析宝洁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进而得出:宝洁公司赖以在中国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是它将国际化标准和中国市场的当地化完美结合。

三、跨国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研究

在华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化营销战略还是一体化营销战略受到一体化与当地化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阶段,各种价值取向冲突进一步体现出来。以外商投资分布为例,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其中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组装型企业大约占总项目数的60-70%,对于我国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较少,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性。此情况说明,在华跨国公司受到投资密度、技术密度对一体化的压力是相对较小的。

第二,在降低成本方面,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经营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在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生产。或者通过建立为多国市场服务的大型工厂,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或充分利用生产经验。跨国公司在华建立全球制造中心,提高当地化生产和采购程度,主要是为了构筑以中国为轴心的全球性生产格局,充分利用中国优质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和全球竞争的战略目标。这种集中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向其他地区进行战略供给,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更能体现出全球战略的价值。目前,松下、索尼、东芝、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正在逐渐将其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心转移到中国,接收全球定单从事加工生产,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另外,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降低营销成本,也是在华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化营销的一个驱动因素。

第三,普遍的需要、消费者需要的差异以及产品调整的需要。如果产品满足的是普遍的需要,并且在进入各国市场时几乎不需要做出调整,那么跨国公司采用一体化经营就非常合适。而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许多战略业务单位(SBU)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即存在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或者产品必须进行相当的调整才能在地方上具有竞争性,那么有必要实施当地化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跨国公司纷纷推行产品、营销和服务当地化战略,竞相丰富产品谱系,向中国市场推出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此外,分销渠道的差异,中国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状况等情况,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当地化的压力较大,谁当地化程度高,谁更了解市场,谁更了解中国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率先占据领先地位,确立在中国市场上的先发优势。

四、跨国公司当地化的特征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的当地化、产品的当地化、销售渠道的当地化等三个方面。

(一)管理人员的当地化

大量启用具有中国背景的高管人员和本地管理人员。

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重用华人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目前,由华人经理人员替代外藉人员掌控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高管人员结构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

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许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已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如诺基亚公司在中国已拥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公司管理层从总裁到区域经理都由华人担任。

摩托罗拉公司明确地将当地化列为公司在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公司于1993年7月在中国设立摩托罗拉大学,每年为摩托罗拉的员工、合资企业的中方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以及中国政府官员提供超过一万人次的培训。

(二)产品的当地化

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当地化。

如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赛欧家庭轿车来抢占逐渐成熟的国内低端市场。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和中华牙膏原来都是纯粹的本地品牌,经过对其收购的当地品牌注入国际经验、资源和技术,并不断推陈出新后,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已成为西方科学技术和中国天然成份绝佳组合的、专为黑发而设计的洗发水领域第一个使用这种成份的品牌。中华牙膏成份包括了金银花和野,成为中国的天然成份与联合利华的技术在口腔护理上成功结合的典范。

(三)销售渠道的当地化

着力扭转通路不畅的被动局面。中国市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动作不规范,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市场渠道存在很大差异。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定位、分销渠道、沟通方式、服务策略等都有着独特之处,销售渠道成为中国企业最具有优势的领域。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为了提高销售渠道的当地化程度,有的公司通过与中国当地企业进行合资,利用中国公司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及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有的大力推行服务本地化策略,提供本地化服务,建立全国性营销服务网络;有的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对原有的渠道进行变革。

例如,安利在母国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受到了非法传销活动的冲击,成为了中国政府严令禁止的销售方式。为了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安利公司以“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重新开业,将全国的分销中心转化为超市或柜台式店铺,允许经销商开的零售渠道直接销售安利产品。

五、结论

总之,通过上述对一体化――当地化营销策略的分析,可以知道,实现营销的国际化,是跨国公司的最终营销战略目标。在市场、成本、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营销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然而,为了实现营销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必须适应各国市场目标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化与当地化的有机结合。

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变更的环境下的特殊情况、消费者的个性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华进行营销时,还必须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保持特色,从市场实际出发,采取当地化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同仁堂 跨国营销进入模式 营销策略启示

一、百年老店同仁堂跨文化经营实践

同仁堂的海外营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三个发展过程。

首先,早期自发阶段。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很早就在日本、东南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无论从产品的销售规模,还是企业的影响力来说都不很理想。产品出口地域局限,销售量小,影响力有限。早期营销主要秉承产品营销观念,继承了创办者乐氏家族“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产品标准化的基调,对所有顾客,无论国内国外,一律提供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的产品。

其次,探索阶段。自1993年以来,同仁堂成立集团公司获得独资进出口,直接开展门诊服务和全方位的营销权,并首先在香港登陆。在此期间,同仁堂在跨文化营销中采取“保存传统精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策略,其实质是在注重传统产品观念基础上揉入了现代营销观念,为同仁堂中成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北京同仁堂与香港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利用“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及多年从事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国际市场销售的优势,在香港建立国际研发和营销中心,按国际GMP标准进行生产加工,按照国际惯例积极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

二、同仁堂海外营销进入战略

首先,立足香港市场,逐步扩大影响力。对民族特色产品实施跨文化营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与自身文化差异最小的地区开设分店,以独资形式在当地立足,既可以进入市场,又能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和信息,为下一步的远距离扩张做准备。同仁堂海外发展道路首先在香港开设分店,打开同仁堂通向“世界贸易之窗”的通道。香港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同仁堂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定在香港是非常合理的,也为同仁堂进入东南亚市场和欧美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借船出海。与和计黄埔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同仁堂来说真正称得上优势互补。正是这次合作,使同仁堂成功地打入了欧美市场。对于同仁堂这样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企业,要真正从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走向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实施跨文化营销。从短期来看,与和计中药的合作,将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全力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从长期来看,以香港为基地,与和计中药的联手,将使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在国际市场上规避市场风险,树立国际品牌,全面了解世界不同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为下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直接出口。自从获得独资进出口经营权后,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的进出口公司就承担着集团公司的产品出口任务。每年参加“广交会”或其他类似出易会是其重要的业务方式。同仁堂的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较高,保证了相当数量的出口额。

三、同仁堂跨国营销战略及启示解析

首先,现有产品必须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从产品的特性来看,并非所有的民族特色产品都可以实施跨文化营销,论证民族特色是否能克服文化差异是首要工作。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特别是在大中华文化圈。因此,同仁堂有理由认为其产品具备跨文化营销的可行性,至少是文化差异不大的目标市场完全具备营销的条件。要想进入欧美市场,除了要让个别患者药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威的国际认证(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从法律和科学的高度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增强目标市场文化认同感。

其次,注重产品文化营销。民族特色产品同样有必要采取标准化战略,并具备可行性。民族特色产品必须保证在全球市场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否则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同仁堂的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国外消费者对此早已认同。如果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偏好而改变产品的某些特征(口感、名称、包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一般的消费心理是购买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正宗货,因此同仁堂的标准化战略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的。同仁堂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办的独资分店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同仁堂”风格,无论是店堂装饰、匾额,还是产品陈列都几乎是北京总店的不同规模的“克隆”。这完全符合营销标准化的战略。从经营效果来看也是相当不错。同仁堂香港分店开业当天就出现了排队买药、排队候诊的可喜场面。

最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总体进入战略。文化差异越小,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也越小,目标市场实施跨文化营销难度相对较小,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北京同仁堂的跨文化营销实践,首先选择的是以“大中华文化圈”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市场,以合资及独资形式最先进入在文化上与中国大陆最接近的香港,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以相近文化进入战略作为前奏,积累跨文化营销经验,然后用相异文化进入战略快速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可能会更利于加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同仁堂跨文化营销的成功,除了其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以外,准确的市场选择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个企业的经济决策需要文化的渗透,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对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巨大。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工业社会兴起时独领的价值观即经济成就、经济增长、经济理性已被环保意识所取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6%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是根据生产商或产品的环保声誉做出购买选择的,53% 的美国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放弃了某种产品的购买,更有高达76% 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企业要面临市场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运作,是对跨文化营销理念的最佳阐释。价值观的不同对跨文化营销者是一个信号,它召唤着营销人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个企业的经济决策需要文化的渗透,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对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巨大。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工业社会兴起时独领风骚的价值观即经济成就、经济增长、经济理性已被环保意识所取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6%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是根据生产商或产品的环保声誉做出购买选择的,53% 的美国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放弃了某种产品的购买,更有高达76% 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企业要面临市场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运作,是对跨文化营销理念的最佳阐释。价值观的不同对跨文化营销者是一个信号,它召唤着营销人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一、20世纪市场营销理论演进中的文化意蕴与承传

市场营销(Marketing)作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提出大约有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以供给过剩为特征,较多地促进了推销行为的盛行,却很少使人注意到文化环境与销售的关系。在50年代的探索时期,推销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但对产品质量、功能和外型的重视多少带有物化文化的味道,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对营销行为的影响。1956年史密斯(Smith)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和消费群体这一具有文化意义的概念。当然,50年代最突出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观点应该是1957年麦奇特里克(Mckitterick)的营销哲学,他第一次提出了营销工作应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导向的观念。

在60年代的市场营销理论成型期,较为突出文化问题的理论,一是莱瑟(Lacer)的生活方式理论,他指出营销工作者要重视生活方式对购买者的影响;一是霍华德和申思(Howard&Shenth)的购买者行为理论,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动机、知觉、学习、决策等购买过程行为的影响,也使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70年代,以科特勒(Kotler)为代表的社会营销理论的形成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而使市场营销进入了社会化的时代。同时,赖斯和屈特(Ries&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则引领出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更深入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市场营销或战略管理理论都仅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一个方面来考虑,并未对其特别地重视。也是在70年代,差异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盛极一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更是占领主导地位。各国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实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因。

80年代是营销的全球化时代,可以说,正是全球化才真正引起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其重要的理论标志是利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的标准化(levitt,1983)这一理论命题。利维特认为,那些管理良好的公司已经把经营的重点从顾客定做的项目上转移到向全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上,这些产品具有先进、实用、可靠和低价的特点。而正是利维特,又创造了一个“消费多元化”(thepluralizationofconsumption)的概念来补充他的全球同质化理论(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由一个市场组成,这个市场包括那些有多种偏好的人们,是个异质消费者的新世界。

9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营销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不同的竞争者趋向于产品同质,竞争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将体现在非产品的人员、服务和形象方面。(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营销工具和营销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由此而带来了促销和分销渠道更加趋向于直接的沟通和购销行为;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着信息爆炸,信息多源化差异也造成了购销双方的矛盾心态和观念冲突。(3)消费者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更趋于理性、成熟和自我保护。但在信息交流上,则较多地体现出群体性,而且在购后也产生越来越多的集体行动。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将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鉴于文化营销与跨文化营销在多数情况下往往相互交错,甚至具有等同的含义,在无特别说明时本文主要以跨文化营销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分析。

二、市场营销中的文化要素问题

文化要素的划分不仅是跨文化营销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涉及文化的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与文化的多定义与无边界有关。此前有关跨文化营销的研究较多地借用了人文社会科学有关文化要素的理论。从这种理论出发,可从各部分或各层面将文化划分出众多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又可被进一步分解,甚至可以被无限地分解下去,这却带来研究和分析上的繁杂化。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在此明确与营销有关的一些文化要素。当然,在此所列出的仅仅是涉及跨文化营销问题的主要文化要素,而非反映有关营销问题的文化要素全部。(1)价值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营销者(售卖者)的价值观,包括经营思想、营销理念及基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购买者)的价值观,包括指引其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意识、态度和对价值的评判。(2)行为。是在价值观作用下的企业和个人在购销中的活动表征。包括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及行为影响因素,对企业来说还包括与行为相关的组织和制度。(3)语言。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要素,并与行为要素密切关联。主要有品牌名称、广告语等。(4)物态形式。是文化的具体物化,其同样隐含了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产品和广告形态。

三、跨文化营销理论体系的建构

由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本人认为跨文化营销理论可分为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跨文化营销管理理论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三部分。

一是市场营销的文化环境。

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来研究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问题,较多地围绕在文化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影响,其分析的方法和途径是以消费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一般历经动机的产生、收集和研究信息、评价和选择、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定论,因为人们已知道购买者行为不是本能的,而是学来的。进而是由文化决定的。文化是人们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因此,购买者行为在不同的国家也不相同,或更准确地讲,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相同的,因为许多国家有多种文化(特普斯特拉,1996)。购买行为中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还有消费创新和时尚形成的问题。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采用,通常由个人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其他影响消费者试用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并不是同一个文化背景中所有消费者采用创新产品的速度都相同,有人很快,有人则根本不采用(所罗门,1991)。并且,从采用到是否能形成时尚也是文化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一般都认为,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人们在消费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偏好,追求某些时尚,因此产生了带有社会群体特征的消费文化。或者说消费文化及其所体现的消费观念,实际上是渗透到群体消费行为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分析消费心理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可以看到,沉淀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念对其购买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消费者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根据其所获得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对自身形象的认同,依照一定的文化作用力,选择不同的购买行为。

二是跨文化营销管理。

跨文化营销管理的问题,首先是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决策对文化环境的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讲,其仍是营销文化环境研究的范畴,不过是以企业等营销机构作为思考文化问题的出发点而已。跨文化营销管理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跨国经营中企业内部由于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从事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跨文化冲突问题。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处于一企业共事,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管理中按照各自的文化定式行事,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碰撞,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摩擦,这往往是跨国企业经营和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胡军,1995;何伟俊,1996)。同时,营销人员还要处理对外沟通中的跨文化问题。因此,就文化而言,市场营销人员应当具有两类知识才能应付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一类是关于某种文化的具体知识,这往往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学会。另一类则是抽象知识,即一种充分理解和体会不同文化特征和形式之间微妙差别的能力(凯特奥拉,1989)。所以,为解决跨文化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跨文化培训”就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贾春峰,1998)。通过对营销管理人员文化移情的培养,才能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对它文化的认识、了解、适应和融通,从而富有成效地开展跨文化营销工作。

三是营销要素中的文化含量。

(1)产品是在各个营销组合要素中被认为最直接地体现文化价值的。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更多地关心能否得到需要满足的量的问题。但是,当物质文明进入高级阶段而不再担心商品的短缺时,消费者购买倾向于选择高文化含量的商品,文化附加值也就成为产品竞争中的关键。因此出现了与消费文化相对应的商品文化概念,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有关产品中文化要素的思考,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必然重新审视全球标准化与本地化差异的问题。其实,很多跨国公司都采取大的方面标准化,小的方面本地化的做法。尽管它们所追求的大规模标准化形成的成本节约,使得小范围本地化的费用增加显得微不足道,但仅靠产品本身微弱的差异性同样不可能应付不同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差异需求。

(2)广告被认为是仅次于产品的第二重要的文化营销要素。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更为重要,它实际是跨文化营销的一把双刃剑。广告一方面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并且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特点,避免与当地文化、宗教禁忌等相冲突,成为文化适应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文化改造的武器,即积极主动地使用文化策略,通过消费者教育充分发挥广告策略的作用,利用广告宣传巨大的影响力,改变市场上消费者群体中的革新者与观点领袖的态度及价值观,使其成为主流文化的引导者。

(3)价格和渠道这两个营销要素曾被一些人认为没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实际上它们同样反映出文化对其影响,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的特征。价格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有两点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在没有民族主义影响和不触犯东道国反倾销法规的情况下,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利益,也可能冲破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是在全球营销中要做到统一产品价格是十分困难的,各国使用货币不同,国民收入不同,关税、运费不同,使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定价总是根据消费者心理、竞争对手反应来加以考虑的,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分销渠道是进入一个市场必须打通的营销环节。而跨国公司想在进入一个国外市场的拓展阶段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是不现实的,或者说,其只能借助于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来销货。另方面,统一的渠道策略虽然有助于使企业的市场形象更具一致性,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购买行为和选择购买场所和途径都形成固有的习惯,这同样需要纳入跨文化营销的策略方案中。

四、新观念:文化为企业可控的营销要素

文化对营销的影响是否单向是长期争论不休的跨文化营销理论命题,其背后实质上是文化是可控要素还是非可控要素的问题。现有文献表明,多数的观点认为文化是非可控的,其理由在于文化的社会性、泛义性和抽象性。但本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他们已越来越多地将文化当作可控要素去操作,而且这种观点在理论上也站得住脚。

(1)文化为人所创造,同时具有可传播性。企业针对自身的商品(服务)和购买者心理,将经营观念、语言和一些营销做法等传播出去,并影响市场消费。这意味着文化要素是跨文化营销管理的对象,是可控的。

(2)企业进行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对文化要素的投入和运作时机)可控。如产品、广告的设计、制作和推出,完全属于企业一种有程序的营销活动,甚至可以控制其所取得的效果。当然,其前提建立在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1篇

( 山西省长治市晋东南会计学校,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幅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逐步健全,跨国公司在国内风起云涌,打造品牌经验的缺乏,成为打造跨国公司的一大瓶颈制约因素。本文试图以市场营销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打造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实际,浅析市场营销视角下跨国公司的演变。

关键词 :市场营销;跨国公司;品牌战略;演变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07-01

1 跨国公司品牌战略的演进

1.1 品牌标准化战略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各国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对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跨国公司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要融入世界文化当中,创造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的品牌。例如:继“晶体管的索尼”之后,索尼在彩色电视机开发中研制出索尼标准化的彩色显像管“特丽珑",打造出让世界著目的品牌。

1.2 品牌本土化战略

跨国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跨国企业在确保满足和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根据国外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全球化覆盖面越广,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也会存在大相径庭的差距。跨国公司作为全球性的消费载体,对其自身有着非常特殊的要求,并且要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打入国际市场。

1.3 品牌定制化战略

对于跨国企业在面对某个消费国家提出的特殊性消费服务时,不是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是主动对产品在该国的市场营销情况进行调查,在进行可靠充分的调查之后,进而对产品进行相应改进,这种战略也被称之为品牌制定化战略。如: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表明,日本企业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品牌消费,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这就说明,品牌定制化战略与其他战略不同,它是一种有风险的战略。

1.4 品牌全球化战略

对于品牌的全球化战略是跨国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品牌全球化不仅仅是指品牌宣传范围的全球化,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改品牌树立统一的全球规范,这一行业规范要充分融合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围绕这些消费的核心观念,进行创新发展。

2 对中国内地跨国企业的启示

2.1 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具有全球意识

人的因素永远是摆在实践活动中的首位,对跨国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跨国企业自身存在着特殊的发展形式,在进行市场营销时要时刻关注要进军市场的目标国。如:索尼从最初生产磁带录音机,做到全世界质量最好、品质最佳的国际品牌,再生产电视机等。每一项产品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赢得优势,这都是市场营销人员都必须时刻思索的问题。

2.2 应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所谓的比较优势就是中国从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指导经济建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理论,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较优势这一理论依然对跨国企业的发展有着无可厚非的指导意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消费服务永远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如:沃尔沃汽车,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沃尔沃汽车都十分注重汽车的安全性能,从而获得了国际范围的认可,赢得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3 实施“思维全球化,经营本土化”战略

在品牌标准化的战略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经营,充分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全球化产业链之中,提高制造、研发和品牌设计等一系列想、营销效率,逐步让企业占领国际市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企业在全球各地的消费市场,要交由一线的营销人员进行调研。此外,目标消费国家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消费特点,譬如日本,他们很少通过产品说明书的文字来了解家电产品,而是依靠报纸和电视新闻这些新闻媒介来了解各种各样的家电品牌,这与日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品牌要想在日本赢得市场,就要通过各种媒体的渠道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加快的步伐,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如此激烈的发展背景下,跨国公司要想获得立足之地,就必须要打造属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形象,并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全文以市场营销为出发点,在对跨国企业国际营销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的深入研究、探讨跨国企业品牌战略的演变,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丝.论跨国公司品牌认可度与本土化战略的关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142-143.

[2] 许斌.跨国公司在国内制剂营销市场领跑的秘诀——品牌战略、专利保护和营销创新是三大法宝[J].农药市场信息,2011,26:13.

[3] 宗永建,李灵稚.跨国公司在华品牌战略及其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0-72.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策略中标准化和本土化的优劣势比较,探讨了企业应该选择适当的营销战略来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的特有需求,也就是要走一条标准化与本土差异化相融合的道路,即全球本土化的战略模式,并引发了对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一些思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必然抉择。但针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着标转化和本土化(差异化)的争论。前者认为企业选择标准化营销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的大幅度节约;而后者则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是着眼于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究竟这两种营销策略孰优孰劣?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营销时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标准化:一种常规的做法

标准化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公司通常会选择标准化。有专题研究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更倾向于营销战略的全部或部分标准化。主要因为采用这种营销策略有如下的好处:

1.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优势。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研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性,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售价,增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推动世界各地顾客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同时提高质量,顾客将偏好世界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成本的节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研发方面,而且表现在采购、分销、促销、广告和物流等方面。另外,标准化能改善计划和控制,更好地利用人员,从而为管理方面带来规模经济。

2.塑造统一形象,形成世界品牌。采用标准化营销的企业通过设计世界通行而且统一的、技术先进、性能功效优良的产品标准,然后为此产品设计一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至于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采用能被大部分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传播媒体,通过周密的CI形象设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从视觉、听觉等不同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刺激,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难以忘记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然,标准化营销策略忽略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认为全部消费者只存在一种相同的需求,置个性需求于不顾,把那些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细分市场抛在一边,这种做法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毕竟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天然差别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时代,标准化营销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需求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二、本土差异化营销策略的竞争优势

本土化营销是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差异化营销战略,采用差异性战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当地市场特定的需求,而且能维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赢利。具体来说,相较于标准化的营销策略,本土差异化的营销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1.有利于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形成的特定价值观,消费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本土化一方面避免了外来文化的特质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隔阂,以及这种文化的强制和侵略。另一方面,营销本土化根据不同市场的状况,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营销战略。这不仅符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而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

2.有利于企业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融入了当地,能充分享受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和制造成本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企业通过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3.准确把握当地市场需求,获得当地竞争优势。本土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使跨国公司具备了了解各个市场的能力,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的盈利机会都是以消费需求为转移的,所以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潜藏商机,跨国公司将世界市场按照国家细分,将市场营销计划的权限下放到各个分公司,根据各个市场中的消费需求情况定制营销计划,所有的行动和手段都合乎当地的需要和偏好,这可以使各国市场中商机得到最大利用。

但本土差异化营销也存在其特有的劣势。首先,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公司往往很难形成成本优势。由于差异化营销要求公司根据差异化需求制定差异化营销组合,所以公司无法在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实现规模效应和利用区位优势。其次,本土差异化营销易于导致品牌认知偏差。在不同细分市场中,公司的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模糊。最后,本土差异化营销不利于企业在全球的协调控制。为进行差异化营销,分公司需要有较大的自,这虽然有利于发挥分支机构的创造性,但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协调控制的难度。

三、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正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跨国公司必然以全球范围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实施营销过程中,在分析标准化与本土化两种营销手段利弊优劣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地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差异化与标准化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公司在“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战略思想下实现全球“全球标准化营销”与“本土差异化营销”的双轨运行。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国际市场宏观细分,各子市场内实行标准化。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都有其独特性,并构成一个独立的子市场,尽管无视市场差异会导致营销的失败,但企业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计划。折中且有效率的做法是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细分,即根据某种标准将整个世界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由许多国家或地区组成,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针对各个子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企业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但在每一个子市场内部则实行高度标准化的策略。

2.产品标准化,促销本土化。相对而言,企业在国际促销方面很难实施标准化的运作。这是因为:各国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促销是营销组合诸因素中对文化差异最敏感的一个。语言与教育、宗教、审美观、广告媒介甚至政府规定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的促销策略。可口可乐饮料在所有国家中的定位都是一样的。它表现了一种开心、美好时刻和享乐的全球形象,有着独一无二秘密配方的产品和红白两色包装。但在国际广告中它不得不考虑各国文化的差异,可口可乐公司一个深受好评的广告表现了橄榄球运动员琼·戈丙尼在艰苦的比赛后把他的运动衫赠给一位给他一瓶可乐的小男孩,但这个广告在北美以外则进行了一些更改。在南美洲,广告的主角换成了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而在亚洲则使用了泰国的足球明星尼瓦特,到了中国之后则使用了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3.产品核心标准化,产品外观或附属特征差异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适度的适应战略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出既能不失去规模生产效益又能反映各国消费者特殊要求的生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偏好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基本上是在和标准化产品同样价格、同样效率下实现的。有很多产品其内部构件和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式样、牌号、包装装潢或附加功能等产品表象上,而非产品内核上。如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列”就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的标准化产品,但它随后推出的多种语言版本,方便了各国使用者的操作和运用。

4.品牌形象标准化,产品差异化。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是竞争的利器,是推动企业扩张的引擎。要想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统一、独特的企业形象,企业要能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使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企业生产的产品。麦当劳堪称这一策略的典范,麦当劳对其标识、广告、店面装潢和布局等进行标准化,无论处在哪一个市场,麦当劳都使用相同的标记、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情调的餐厅格局,并对服务标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而它所提供的食物却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在法国有葡萄酒,在德国有啤酒,在巴西提供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东南亚地区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的奶昔等等,但无论产品怎样改变,麦当劳的全球品牌形象却是永远不变的。

四、对实行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企业的思考

1.开展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和研究。公司的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的有效性依赖于公司得到的市场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全面正确的了解市场和理解市场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和开发市场,所以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研究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基础。正确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不止有助于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而且在之后的营销活动中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当地适应性调整,从而避免了营销计划的错误。

2.从文化境遇中学习,缩小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了解。在各国营销环境各要素的差异中最大的差异应该是文化差异,而且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最深刻、最无形,所以营销管理者应该对文化差异保持警惕,并且从文化境遇中学习差异,缩小差异,增进不同文化的了解。经营者如果能比较快地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和非文字行为,他就能较快地克服文化冲击。而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集中应付文化境遇,特别是那种在处理营销事务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境遇,使营销人员搞清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的涵义,换句话说,就是使他能适应各种文化境遇,最终达到跨文化的交流,为他制定营销策略,采取营销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既要求全球协调,也要求一定程度的国别适宜性,企业组织形式上也需要全球协调和国别适应性的配合。在这一点上雀巢公司实施的“模块组合营销战略”值得借鉴。雀巢公司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而行政权则基本属于各子公司主管,他们有权根据各国的差别需求决定哪种产品是否上市。鉴于雀巢公司的经验,跨国企业可以在组织结构上将整个公司的营销部门划分成直接运作于市场的多个规模较小的经营业务部门,灵活运作于所在市场,各个子市场主管有权采取独特的策略,同时又接受公司总部的协调,使企业形成“扁”、“瘦”型的网络组织,在此基础上,每一个独立经营的业务单位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其外部资源,对外部资源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配合。公司分布在各个市场中经营业务部门的主管应是该市场的本地人,总公司要让子公司拥有灵活的自主经营权利,从当地选拔人才,总公司仅提供各种服务和协调,促成各地区主管之间的跨国交流,而不完全依靠总部外派人员来加强对分公司管理。在选拔当地人才的同时,总公司应保持公司统一的企业经营文化,对各个子公司主管给予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如果跨国企业可以为其各国或者各文化中的员工安排符合公司经营文化的跨文化培训,那么不论差异如何大的各个市场中的主管和员工都能够有效的将公司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和当地市场情况相结合,达到真正在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之间实现平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以明: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J],2002(5)

[4]刘菊华:标准化营销利弊及适用条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跨界营销;品牌策略;品牌文化;产品跨界;渠道跨界

1 跨界营销国内外现状分析

1.1 跨界营销国外现状分析

1.1.1 国际研究

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在《水平营销》一书中就提到:“传统细分市场的逐渐饱和不断细分导致的过度零碎化,导致新品牌或新产品越来越难以获得成功,企业营销急需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他也曾说过:“未来的品牌世界将只有三种生存模式,统领主流市场的独立品牌,另类派别的小品牌,以及两个非竞争关系的独立品牌组合出的混合品牌。”

1.1.2 国际市场

早在1999年,Puma与时装设计师Jil Sander联手合作推出了高端休闲鞋的时候,CEO Jochen Zeitz就提出了“跨界合作”的概念;纽约的优衣库旗舰店成为全美第一家在店内引入星巴克咖啡店的服装零售商。由此可见国际品牌早已借助这股“跨界风潮”来彰显和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传统的营销思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需顺应形势,寻求突破,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在多种组织构成的有机系统中,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才能获取持续的成长空间。

1.2 跨界营销国内现状分析

1.2.1 政策导向

国家主席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只在媒体行业,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冲击下的各行各业,都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新浪潮中看到了机遇和挑战。传统商业和营销模式随着技术的革新,正踩在跨界和融合的步伐向移动终端迈进。当然这对企业的跨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跨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企业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1.2.2 国内市场

纵观国内市场,品牌单兵作战易受外界同类竞争对手干扰,从而削弱品牌穿透力和影响力。跨界营销很少为我国企业所运用,主要因为它并非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着执行难题。当然在世界互通有无的今天,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努力转变传统营销模式,趋向多元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多点经营模式。

2 跨界营销的案例分析

2.1 跨界营销的分类

为了学习先进案例和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和国内外专业网站等形式,针对房地产、首饰、服装、影视、电商、饮品、应用、汽车、器乐文化、酒类等多个行业的跨界营销的经典案例进行逐条阅读和细致分解,我们发现跨界营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产品跨界和渠道跨界。

2.1.1 产品跨界。是指不同行业,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两个品牌有相似的目标人群和共同需求而产生的营销活动。

2.1.2 渠道跨界。是指一种联合方式,两个品牌基于渠道共享和渠道交换而进行的营销合作模式,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2.2 产品跨界的营销案例分析

2.2.1 上海通用雪佛兰 + 牛仔品牌里维斯

上海通用雪佛兰与牛仔品牌里维斯,都在各自的行业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有着近似的目标人群――年轻时尚的消费者。所以雪佛兰在乐风、乐骋特别版上运用了大量的里维斯经典元素对车身进行装饰,如红旗标志、铜质纽扣、双马图章等,再配合特别制作的广告和软文,通过两个品牌的特质,打造各自行业独特的优势,这就是跨界营销的目的――实现双赢。

2.2.2 H&M的《模拟人生2》

2007年6月H&M宣布与美国Electronic Arts旗下的《模拟人生》开展合作,在虚拟游戏中为游戏人物提供与H&M现实同款式服饰,让虚拟人物可以试穿和购买该品牌衣服,H&M更邀请玩家自己设计服装,在虚拟展台走秀,经过投票后将得票最多的服装进行生产并在真实的H&M专卖店中销售。在这组案例中,H&M首先看中了《模拟人生》的知名度、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游戏传达的轻松、时尚、个性的生活态度同样契合H&M品牌理念,另外两个品牌受众的年龄层与消费层相互吻合,促成此次运作,共同扩大消费群体。

2.2.3 雀巢咖啡Dolce Gusto + MINI的“型趣相投”

雀巢咖啡旗下的Dolce Gusto(多趣酷思)胶囊咖啡机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以个性和创造力切入咖啡市场。2015年与英伦经典小车MINI推出了全球限量款――Dolce Gusto胶囊咖啡机MINI限量版。两品牌的跨界合作,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充分体现共同的DNA:有型有趣,型趣相投。

2.3 渠道跨界的营销案例分析

2.3.1 爱度钻石 +《单身男女2》

双十一光棍节,电影《单身男女2》首影。为给影片造势,爱度钻石赞助了“等爱求婚”钻戒,并与猫眼电影进行互动合作,推出有奖活动:“爱上最美的圆圆,看《单身男女2》得钻戒”。这也是爱度钻石首次尝试与电影产业进行跨界合作。据统计这次的跨界营销取得四方共赢:爱度成功推出“等爱求婚”钻戒;猫眼电影售卖额激增;《单身男女2》票房收红;消费者赢取电影票或钻戒。

2.3.2 远洋地产 + 京东售房

2014年11月9日,远洋地产宣布联手京东金融,拿出北京、天津、武汉、杭州等城市的11套房源发起“11元筹1.1折房,圆安家梦”的活动,通过众筹形式抽奖中房。本次跨界营销,与京东新推出的金融“小金库”和“白条”功能相互补充。远洋地产在利用京东扩大自己知名度的同时,也利用京东的渠道来改变以往线下既定的渠道,以互联网的形式卖房,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京东也在此次的合作中取得了提升知名度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双赢。

2.3.3 国美电器 + 微信 + 滴滴打车

“双十一”期间,国美在全国启动了主题为“颠覆日”的大型营销活动,并与微信卡包、滴滴打车展开跨界合作。用户只需扫描相应二维码,即可领取微信卡包国美专属100元优惠券,以及最高8元的滴滴打车红包。在这样的活动下,电商国美、APP滴滴打车和微信平台相互交换和分享平台,使三个品牌都获得了额外的两个营销渠道,在点对面的手法中,如此的扩张使得销量急速上涨。

2.3.4 央视春晚 + 微信 + 支付宝全民抢红包

央视春晚是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微信是目前华人移动互联网主流的社交工具,这两大平台在2015年除夕上演了精彩的强强联手大戏。据腾讯科技报导,2月18日春晚直播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18日20:00-19日00:48,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春晚微信祝福在185个国家之间传递了约3万亿公里,相当于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370万次;18日22:34春晚摇一摇互动出现峰值8.1亿次每分钟。

这些资料背后隐藏著阿里巴巴和腾讯联合大量品牌打了一场漂亮的以低价获取大量用户的整合行销战,而传统的电视行业也在新媒体时代逐步走上转型之路。电视节目摇一摇发红包的组合让这种免费模式互联网化,使得春晚、互联网巨头、品牌广告客户皆有受益,可谓“一箭三雕”。

大量案例说明,企业在跨界方式的选择上,使用“产品跨界”都是基于双方拥有共性,在品牌文化内涵和目标消费人群等方面有相同的目标、理念和方向,进行营销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品牌知名度、品牌认可度、品牌价值的提升,同时扩大消费群体,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而“渠道跨界”则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品牌相互交换、共享渠道,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品牌推广与宣传,提高品牌依赖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品牌价值与利润的共同提高。

3 跨界营销中的品牌策略特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所积累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技术都受到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行业的领导者还是参与者,都处于同一起点,而在总理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之后 ,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经过将跨界营销分成产品跨界与渠道跨界之后,我们发现成功的跨界营销中的品牌策略都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3.1 目标受众相似,营销一举两得

在跨界营销中选择合作对象尤为重要,定位相似的两个品牌可以进行契合度高的策略营销和宣传同盟,拥有共通的目标受众和效益理念,利用目标受众的共通特点进行时效传播,产生一个消费者可能进行两次消费的现象,扩张产品销量。

3.2 避免单独作战,发挥团队效应

每一种品牌,其特质都可以在一部分消费者身上体现,这部分消费者就是该品牌的目标受众,但是这些品牌的特质往往较为单一,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相同产业中,一旦出现特质相同的企业,就会对该品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时就需要找一个互补性品牌,通过多个特质来阐述给消费者,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品牌印象,产生更有张力的品牌联想。

3.3 交换渠道优势,一加一大于二

两个企业结合,相互借用对方渠道打造品牌形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企业进行线上宣传,互联网企业利用传统企业进行线下传送,而双方在传播自身品牌内容时需附合作企业的宣传点,这样在不加大成本的情况下免费获得另外一条宣传途径,就可以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3.4 明确产品定位,提升品牌价值

品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产品填充内涵,并与跨界合作伙伴的品牌文化相互渗透而激活产品利益最大化,提升相互之间的品牌价值,塑造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以此作为定位的关键依据。不是找几个品牌做一锤子买卖,而是以相似的文化为纽带来紧密联系众多的消费者,最终在产品大卖的同时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有品牌持续力的营销才是正确的跨界营销方式。

3.5 想用户之所想,供用户之所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企业的营销行为已经从过去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都是在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所以对于品牌跨界营销而言,只有将所有工作基于该点,才能发挥实有效用。

4 跨界营销中的品牌策略研究

经过上述的数据收集、受众分类、定性分析、案例研讨以及品牌策略特征等方面的分解和归纳,站在产品跨界和渠道跨界两大类别的基础上,针对品牌策略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门别类的展示品牌在跨界营销过程中的实有策略导向。

4.1 产品跨界营销的品牌策略研究

4.1.1 品牌嫁接策略

①概念与内涵

品牌嫁接策略指某品牌将其具有标志性的元素嫁接到另一产品中,被嫁接的品牌作为载体生产出的新产品往往都是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或表层改进而形成的。通常被嫁接品牌会在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标明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功能特色或不同的使用者。

②原因与着力点

品牌嫁接策略的原因与着力点有如下三方面:一是被嫁接品牌可以充分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或将原有产品在难以获得更多关注和市场的情况下,通过嫁接而焕然一新;二是对嫁接品牌来说,可以依托于其他品牌,在自身花费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既定目标;三是对于品牌嫁接双方来说,可以通过推新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一步深化,加强品牌忠诚度,与此同时渗透对方品牌的用户群体进行转向依赖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③弊端与风险

品牌嫁接策略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风险:一是如果嫁接对象或嫁接点不适合,在推广中表达不准确都可能使品牌丧失它特定的意义,甚至造成曲解;二是随着嫁接时间的不断加长,可能会淡化品牌原有的个性和形象,增加消费者认识和选择的难度。尤其是一方品牌过于强大,致使另一方品牌被“子品牌”化;三是在嫁接期间会存在一方出现问题会导致双方的嫁接产品需要共同承担后果。

4.1.2 品牌联合策略

4.1.2.1 概念与内涵

品牌联合策略是指两个独立的品牌,在不以改变或新增自身产品为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基于共同受众和战略目标而合作的一种策略方式。它可分为同行业联盟和跨行业联盟。

4.1.2.2 原因与着力点

①同行业联盟通常出于培植市场的需要,在一个品类产品的萌芽期和发展期较为常见。其原因在于一个品牌很难单独培植一个市场。众多市场竞争者共同开垦一个市场,有助于该市场的快速发育与成熟。有的市场开始时生气勃勃,最后却没有形成气候,其原因之一在于参与者寥寥。多个品牌一同出现是支持一个整体性市场的必备条件。

②跨行业联盟在市场竞争激烈时尤为运用广泛,其原因在于行业内部的饱和与激烈竞争,使得品牌需要进行跨行业合作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链接与互换,以便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4.1.2.3 局限性与应对措施

品牌联合策略虽然有着很多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两个品牌可以仅仅通过资源互换和链接便能扩大各自品牌的资源储备,但是由于缺乏实实在在的共属成品,使得合作难以确切计算出合作所产生的价值。应对这一局限性,可以在品牌联盟之前和品牌联盟之后对受众进行市场调查,便于对策略后的效果进行全面可靠的统计分析,再结合策略实施中的状况对今后的联盟策略进行调整。

4.1.3 品牌新创策略

①概念与内涵

品牌新创策略是指一个或多个品牌为了创造某种新的产品或理念,采用的不改变原有品牌及产品,而是另外创造出新的品牌策略。

②原因与着力点

品牌新创策略通常适用于强强联合,可能处于介入彼此原有领域、共享用户、为实现长期联盟做试点等等。核心着力点在于双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新创品牌可以高效高质的完成其既定目标。

③局限性与应对措施

品牌新创策略在行使的初期通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新创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低、缺乏用户基础。度过初期难关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对新品牌进行捆绑式推广。二是巧妙选择时机、抓住热点进行借势推广。三是在新创品牌面临困难的同时看到其最大的机遇和优势所在,新创品牌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定位,在原有品牌的经验教训中做出新创品牌的高度性和新颖性。

4.2 渠道跨界营销的品牌策略研究

依照渠道跨界为划分标准也可分为三类:线上跨界策略,线下跨界策略,跨线跨界策略。

4.2.1 线上跨界策略

线上跨界策略指的是品牌原本推广方式在线上,同时所选择的跨界渠道同为其他类别的线上渠道。双方利用对方特有的推广渠道,进行渠道互换。在线上跨界策略的运用模式上,因为新媒体已具有强大影响力和高度的自体传播性,外加投放费用低、即时性强,已成为了品牌线上跨界必不可少的选择,同时新媒体也具有信息量巨大、信息碎片化、真实性难以考证等弊端。所以品牌在线上跨界的过程中,应根据品牌自身的特色和目标受众为出发点,在新媒体准确评估和选择相应的精准投放平台。

4.2.2 线下跨界策略

线下跨界策略指的是品牌原本推广方式在线下,同时所选择的跨界渠道同为其他类别的线下渠道。较完整高效的线下跨界策略应是“与周边环境巧妙结合的长期广告+富有趣味和高度参与性的短期活动”,利于在提高好感度的同时加深品牌忠诚度。

4.2.3 跨线跨界策略

指原本采用线上推广策略的品牌增加或转移至线下推广的策略,反之同样。其可通过“利用线上媒体全程跟进传播线下互动现场 + 同受众的多屏精准传递 + 相同核心内容的多角度二次传播”的模式让渠道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跨界营销的品牌策略可能同时所属于产品跨界和渠道跨界两个维度,也可能是所属于其中之一。应既以产品跨界的思维创造出最优质的产品,又以渠道跨界的思维将产品进行最优化包装和价值最大化的传播,综合两种维度的跨界营销案例,受众对其品牌的认知印象会更具创新的高度感、体验的多面性和记忆的深刻度。

可见在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营销及传播过程中,跨界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正不断的为人们所熟知,品牌间的“跨界营销”不仅够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还可以在“跨界营销”中,运用适当的品牌策略嫁接其它行业的品牌文化及价值,将品牌自身特性与被跨界方的品牌文化等元素相交集,发挥最大限度的优势,品牌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实现品牌价值的飞跃。在传播环境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寻求不同行业的企业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是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利润的必由之路。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例证分析的方法,简述国际和国内化妆品行业的现状,通过对欧莱雅的跨文化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发掘出欧莱雅集团通过对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运用,在现阶段将公司的全球化策略细延伸为跨文化战略,目的在于给我国的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做出三大启示:品牌跨文化,销售跨文化和研发跨文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己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在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际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国际企业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尤其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世界化妆品市场概况

1993-2003年世界化妆品和美容品的总销售额为每年24%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球美容化妆品销售总额是2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5,西欧占30,日本占15},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所有国家总共占30%的份额。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日用化妆品行业进行排名,宝洁、吉利、欧莱雅、高露洁、雅诗兰黛、汉高、雅芳、资生堂、莱士集团、花王获得全球10大国际品牌。如图1所示,世界化妆品市场的分割图中,西欧的市场份额最大,中国未入前三名。

二、我国化妆品市场态势

(一)化妆品市场格局

1.市场产品普及率最高的为护发品

据统计,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2007年1-11月份化妆品累计实现零售128. 3亿元,同比增长24. 11%,其中护肤品累计实现50. 2亿元,占化妆品零售总额的39. 1%,彩妆品累计实现12. 2亿元,占化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5%; 2008-2009年1-11月我国化妆品制造企业销售总额达46529424千元,同比增长15. 01%:200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

这些产品的主要目标对象直指白领阶层,其中主要的增长力量来自于护肤品和彩妆。六类主要化妆品之中,市场普及率最高的为护发品,美容类化妆品市场远未饱和,大部分人还是素面朝天,市场空间广阔。

2.品牌垄断愈演愈烈

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化妆品市场,行业品牌化竞争格局己经形成。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上,外资或合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己接近80%;而国内化妆品生产只有通过中外合资,推出中低档产品才能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据,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

如图3所示,化妆品占有率前十名品牌分别是:美宝莲、羽西、玉兰油、雅芳、欧莱雅、高丝、大宝、安利、小护士、资生堂。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宝莲、第二的羽西、第五的欧莱雅、第九的小护士,均属于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和护肤品市场相类似,彩妆品市场也是进口、合资品牌占主导地位。

(二)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

2009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仍高达800亿元左右。这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己经达到了一个市场迅速扩容的临界点,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会拉动消费需求,未来几年市场将会表现出鲜明的跳跃特征。预计市场跳跃将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第一,消费需求细分的深化与不断多元化,使得市场已有主流产品的销售空间将进一步扩容,形成整个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竞争加剧,促使企业把产品链的重心由以往集中度较高的类别转移到关注度较低的产品类别上来,如彩妆、运动用与旅游用产品等;

第三,消费主体多元化,以往比较边缘的消费群体如儿童、老人、男性等也将获得生产企业更多的关注。

第四,大众化市场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三、欧莱雅集团跨文化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启示

(一)欧莱雅集团简介

欧莱雅集团是世界着名的化妆品生产厂商,创立于1909年。现在的各类化妆品畅销全世界,广受欢迎。除化妆品以外,该集团还经营高档的消费品,并从事制药和皮肤病研究。欧莱雅在中国的商务始于1966年设立在香港的经销处。事实上,该公司1933年就曾对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进行过市场调查。旗下的主要有L’Oreal- Maybelline等十多个国际知名品牌。

(二)欧莱雅集团跨文化营销战略形成的理论背景

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称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国际生产模式”的邓宁(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论就是体现为这样优势的理论。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区位的特定优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FDI)的。

邓宁的理论道出了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人力自然资源的条件,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可体现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带来的“跨文化优势”。

从经营学的角度讲,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这会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但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正确全面分析和评价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根据公司特性发掘文化优势而作,是企业把握机遇,实现成功跨国经营的保证。欧莱雅在中国的成功经营堪称是实现跨文化优势的典范。两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距很大,然而文化的互补性也潜隐着跨文化的巨大优势。可以说,有效分析利用跨文化优势,是欧莱雅集团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欧莱雅集团的跨文化营销战略的启示

欧莱雅公司历来把尊重个体差异,并以多样化的产品和品牌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当做是自身的使命。每个消费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外表和身体特征,在年龄、肤质和发质类型上各有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多姿多彩。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美。对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且这一认知还将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头发造型、护肤、彩妆和香水产品的个性化选择表达了个体的独特性

欧莱雅的跨文化营销战略中给我国化妆品行业带来的最为突出的启示为以下三点:品牌跨文化、销售跨文化和研发跨文化。

1.品牌跨文化

(1)占领中国市场

从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欧莱雅的中国市场占领进入计划实际上是一个由多品牌管理战略和品牌当地化战略结合而成的“中国金字塔”。

金字塔第一层:收购美宝莲。1996年欧莱雅集团〔L’Oreal)以7. 58亿美元收购了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美宝莲品牌后,将美宝莲总部从孟菲斯迁到纽约。从此海外市场的美宝莲商标后增加了“纽约”两个字,一些原先躺在美宝莲研发实验室里的成果,因此也迅速推向了市场。该举动宣告了科技创新将与彩妆权威更完美的溶合在一起。同年欧莱雅公司和苏州医学院合作成立了苏州欧莱雅有限公司,并且在苏州建立了第一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专门生产美宝莲(Maybelline)系列产品口这一时期的欧莱雅集团,显然对企业为什么出去投资了然于心。该集团发挥了美宝莲的无形资产的优势,为进军中国市场奠基。

金字塔第二层:引入巴黎欧莱雅。欧莱雅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总代表处,负责在中国经销欧莱雅公司各类产品。两年后,欧莱雅充分利用了区位优势,在苏州建立第二家生产厂家,生产巴黎欧莱雅(L’ Oreal Paris)系列产品,以期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引入欧莱雅是邓宁的内部化优势的完整体现,欧莱雅集团将拥有的财产通过内部化转让到中国子公司,这样就比通过市场转让给局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同时,该集团还将自身拥有特殊优势(peculiaradvantage)发挥得淋漓尽致,巴黎欧莱雅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产品特性、商标牌号,对中国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金字塔第三层:收购羽西和小护士。2003年,欧莱雅中国收购了“小护士”品牌。所获包括“小护士”品牌、除了创始人李志达之外的所有管理团队、所有销售网点以及位于湖北省宜昌一生产基地等。欧莱雅的中国此举,是为了借助一个我国本土成熟低端品牌,完善其在中国竭力打造的品牌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欧莱雅公司邀请了华裔电影明星巩俐作为其在大中华区的形象代表,力图全方位的将欧莱雅这个集团品牌本土化。紧随其后,欧莱雅集团又宣布已经和科蒂集团签定协议,收购其旗下的品牌羽西。这一时期,欧莱雅集团利用品牌优势进行并购力图将品牌本土化的意图完全暴露在中国消费者眼前。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是为了实现所有权优势中的商标权。通过对中国本土品牌的一系列并购,欧莱雅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运用,不断扩大在华的市场投资,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2)占领世界市场

欧莱雅在美国先后收购了Softsheen和Carson两个针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美发品牌,并讲这两个品牌合二为一,从而提高运营效率,他还提出为新的品牌加强研发的支持力度。为此,欧莱雅专门在芝加哥设立了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不同族裔发质特点。

除了占据美国非洲裔消费者的市场之外,欧莱雅集团的整合举措使得Softsheen·Carson品牌可以远征非洲大陆,甚至把目光锁定在了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城市大规模的黑人社区。

如今欧莱雅旗下的十九个国际品牌中,除了巴黎欧莱雅,还包括了日本的植村秀,中国的羽西和小护士,意大利的阿玛尼香水,法国的薇姿和雅漾,美国的美宝莲和THE BODY SHOP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

欧莱雅集团利用特殊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同时,也与当地某些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把投资企业的优势和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达到取得比单纯出口得到的更多的利益。这就是欧莱雅集团在跨国经营中为什么选择一些国家而不选择其他别的国家的解释原因。

2.销售跨文化

欧莱雅的营销战略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药房专售和百货公司柜台出售相结合。化妆品入市一般会进商场、超市,很少考虑药房。而欧莱雅公司则换了一种思维,认为在化妆品上市时,可以采用迂回战术,通路选在药房,按保健品终端来操作,待取得一定赢利后,再延伸到超市、商场,这样更能扩大销售,创造佳绩。

欧莱雅旗下的品牌薇姿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药房销售的化妆品品牌。但只是药店一种营销渠道,显然不符合传统女性的消费主流市场的观念。于是欧莱雅集团将药妆品牌推向了百货专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调查,欧莱雅集团认为百货专柜定位对旗下的碧欧泉这个品牌更为合适。于是,开始着手强化碧欧泉在百货公司渠道的表现,用生活方式味更浓的形象,使之与倩碧和娇韵诗等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在美国,欧莱雅的团队正在尝试让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摆脱过于依赖百货商店的情况。据《金融时报》报道,欧莱雅过去在美国近80%的业务都依托于百货商店这类渠道。这样的举措也在全球很多地方展开。欧莱雅的产品正在积极进入专业化妆品连锁店销售,不但进入像了Lidl这样的折扣零售商。还强化了互联网销售这样的渠道,甚至开拓像家庭购物网(HomeShopping Network)这样的电视购物渠道。

3.研究跨文化

近年来,欧莱雅集团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已将研发视为目前阶段优先级最高的工作。此外欧莱雅还倡导,除了科学家外,各个地区高级市场人员也会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去,与科学家们共同合作,一同发掘最有趣的信息,捕获机会,而遍及全球的研发中心之间又可以共享知识。比如,亚洲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位亚洲女性在涂睫毛膏时,通常每只眼睛会涂60下,而欧洲的数据却显示,欧洲女性通常只会涂10下。这些巨大的差异,都会成为欧莱雅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开发新产品的依据。

据悉,欧莱雅2008年的研发预算高达5. 8亿欧元,合8. 53亿美元,研发支出占了总销售额的3. 3%,例。这些预算不仅仅支持了位于法国的视为该行业内最高比发实验室,在该公司主要的业务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和巴西,都有相应的研发中心,共有3000多位科学家在这些研发中心工作。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化妆品市场有新的增长空间,但是却面临着外国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份额加大以及本土品牌被收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状。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的化妆品企业大多品牌单一,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也呈单一趋势。未能在掌握了本国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寻找国际化的比较优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市场上竟争力都处于弱势。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5篇

“囚禁是叛逃的理由”,我们曾因营销模式获得发展的自由,也曾因营销模式的囚禁选择“叛逃”,去创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之路,但走得远了,前一段路变成了后一段的理由。

当我们一路经历深度分销模式、终端盘中盘模式、消费者盘中盘模式和直分销模式后,才懂得知识创新和营销模式综合的重要性。

创建酒类行业跨界营销理论和模式,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善于勾兑营销资源,在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品牌裂变的同时,避免单独作战,寻求非业内的合作伙伴,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

这就形成了酒类行业跨界营销的两种战略思维,内部裂变和外部合作。

一、酒类跨界营销两种战略思维

跨界营销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营销思维模式,要敢于打破行业营销固有的营销藩篱,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整体性联动创新。跨界营销对于企业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

1、内部裂变式战略思维

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最为顺利成章的方向,伴随企业规模扩张,实力壮大,首先是“品牌裂变”,开发大量新品牌、母子品牌、买断品牌等,围绕每个品牌开发不同产品;其次是开辟新品类,从白酒品类延伸到黄酒、红酒、保健酒等品类,比如山东芝麻开花酒业从经营白酒向长城龙葡萄酒经营延伸,女儿红黄酒延伸到白酒品类等,企业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内部经营上的跨界营销战略思维。

企业品牌内部裂变式的跨界营销战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强化和提升主导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对品牌的不同体验。如安徽古井酒业在亳州和合肥建设星级古井假日酒店,使得古井品牌在商务消费领域得到快速提升和强化。

2、外部合作式战略思维

酒水品牌和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更多的表现在酒水的消费特性上,如基于“烟酒不分家”的消费习惯,白酒行业多寻求烟草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实现品牌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给酒水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

陕西西凤白酒品牌联合好猫烟草品牌,以盘整资源为突破口,强强联合,推出“好猫西凤酒”,一举成功,奠定西凤酒中高端品牌形象地位。同时我们经常看到徽酒许多白酒品牌也喜欢联合安徽烟草品牌进行跨界营销。   二、酒类跨界营销三种营销模式

“跨界营销”在营销界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是跨界营销在酒水行业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而且越来越多的著名酒水品牌,开始借助“跨界”营销,寻求强强联合的品牌协同效应。

如何实现“1+1>2”的品牌联合效应,关键是如何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和联合对象,如何与强势品牌进行创新合作,方德营销咨询公司经过深度研究发现,酒类跨界营销有三种营销模式可以创新。

1、以品牌为核心的跨界营销模式

一流的品牌与一流的品牌合作等于一流的品牌强势效应,二流的品牌与一流的品牌合作也等于一流的品牌协同效应,一流的品牌与二流的品牌合作只能等于二流的品牌递减效应。

以品牌为核心的跨界营销,更要立足通过与“彼品牌”的合作,进一步强化“本品牌”的文化核心概念以及消费体验。

在酒类跨界营销缺少案例的前提下,我们来大胆创新一下,设想一个案例。如高炉家酒,在秉承“家”文化概念和现代商务消费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寻找一个强势品牌来强化这一文化和消费体验,我认为可以考虑联合“如家快捷连锁酒店”,借助“如家”对商务人群的号召力,强化高炉家酒“家”文化,以及商务人士对“家”的体验,高炉家还可以创新个性新产品,比如小容量瓷瓶装商务休闲酒品,不但可以开辟一条新的产品推广渠道、销售渠道和品牌传播渠道,而且在目标消费群体选择上也极其吻合。

2、以渠道为核心的跨界营销模式

高炉家酒和如家快捷酒店的联合,不但是实现了品牌上的跨界营销,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销售和推广渠道。所以,以渠道为核心的跨界营销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模式。

国内很多酒水企业都针对婚庆市场推出大量的产品或品牌,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有江苏今世缘酒和四川全兴520酒,这些品牌可以联合各地婚庆公司、婚纱摄影公司、司仪公司、妇联、民政局等,开辟新渠道。

烟酒不分家,一些酒厂还可以联合当地烟草的物流公司直接对快速兴起的名烟名酒店渠道进行有效铺货,安徽皖酒可以联合皖烟配送渠道,黄鹤楼酒和黄鹤楼香烟如此等等。

3、以客户为核心的跨界营销模式

伴随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直接刺激的是跨界营销风潮的愈演愈烈,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是精彩的,跨界也是诱惑的。营销的创意与传播,保健酒成为了集酒水、保健品、礼品三个行业的典型跨界营销传播的产物,很快我们看到了椰岛鹿龟酒的“大国崛起”。

更难以想象的是,消费者的体验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跨界融和。记得大年初二,我到安徽肖县聚会,因为天气特别冷,大家都想喝黄酒,结果跑了很多商超都买不到,最后酒店老板建议说,将“干红”和“可乐”勾兑一起加热,跟黄酒的感觉一样好喝。尝试后果然如此。

“干红+可乐=黄酒”,难以想象的消费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古井干红”联合“可口可乐”是不是另外一种客户体验,同时也是一种跨界营销的创新模式。

这也是我在酒类实战营销专著《勾兑营销》一书中重点强调的“鸡尾酒效应”,勾兑即综合,综合即创新,消费者越来越疯狂于多种消费体验的勾兑创新。酒水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深度关注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开发多样化的新产品,比如果味白酒、果味黄酒,也可以仿照咖啡伴侣的营销手段,开发白酒伴侣,满足现代人群对白酒饮用的多样化体验。

三、酒类跨界营销关键点和注意点

我们处在一个动荡、躁进、焦虑的酒类营销时代,一个不断创新和快速颠覆创新的年代。消费需求变迁、渠道破坏、价格细分和竞争壁垒强化,标杆企业成功的营销模式和经验一再被接踵而来的困局撕破。深度分销、盘中盘、直分销等营销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甚至多种营销模式的勾兑,综合应用,无不在告诉我们,在各类企业参差不齐的发展过程中,绝对没有“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跨界营销,意欲为国内酒水行业寻求更为广泛、更为合适的竞合之道。但是,在为企业导入跨界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策略清晰。

1、酒类跨界营销两个关键点

第一点是,强强联合。与高手过招才能成为高手,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强势品牌联合,通过比附效应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第二点是,互补联合。比如基于“烟酒不分家”的互补性,这两个行业可以实现最好的跨界营销的协同效应。

2、酒类跨界营销注意点

首先,避免和竞争性品牌进行跨界联合。酒类跨界营销的满足的是在消费者体验的互补,而非简单的功能性互补;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