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程咨询企业,绿色建筑评估咨询,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on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a simple analysis of consulting industry starting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hen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WOT consulting market is briefly analyzed; finally th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logo

中图分类号: TL372+.2

1.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启动背景

1.1绿色建筑评估咨询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绿色设计咨询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早在2008年,即专业的绿色设计咨询公司进入中国的第5年,国内绿色建筑设计咨询的市场总量就达到了近12亿多元。

从2003年LEED认证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专业的绿色建筑认证评估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在随后的8年里,随着LEED评估体系逐渐被商业地产公司在大范围内的使用,众多项目逐渐培育了一个新兴的设计咨询行业——或称之为评估咨询行业可能更为确切一点。

2006年起,中国本土“绿标”的颁布与实施,更是给这个行业的发展描绘出了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1.2国内政策背景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从提倡、鼓励发展变为奖励乃至强制。纵观2012年以来国家层面上的“红头文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也越来越加重了“鞭策”与“激励”的色彩。

2012年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提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167号文件将力推我国绿色建筑由“启蒙”时代向“快速发展”时代转变,凡是对绿色建筑事业发展有所追求者,均可从中得到明确的宏观政策导引。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是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业务必将成为工程咨询企业绿色业务的增长点。

2.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行业现状

2.1行业现状及特点

据《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调研小组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去除大型建筑设计院下属的业务部门,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为主营业务,或副营业务的公司不少于116家,其中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咨询机构为23家。因为进入门槛低,尚未对企业资质有要求,每年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

2.2行业业务类型

2.2.1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节能优化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

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

热舒适性评估。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诱导式地道通风。

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小型风力发电设计。

2.2.2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为基准,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估认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认证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两类。

2.2.3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示范项目认证

为适应住宅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依照《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及其管理办法,对申请的住宅小区进行评估认证。

2.2.4 LEED咨询认证

LEED咨询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其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2.2.5绿色建筑咨询全过程管理

协助业主从项目的规划到正式运营,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开发,确保项目充分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规划阶段: 小区环境分析,能源规划建议,节能技术论证。

设计阶段: 建筑能耗分析,日照采光分析,节能方案设计,节能产品选择。

施工阶段: 施工期间的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施工废弃物管理。

验收阶段: 建筑调试计划。

项目结束: 能耗监测,物业建议,宣传展示,教育示范。

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主要分如下几种:

LEED(美国);

BREEAM(英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如上分析,因为准入门槛低,且目前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对企业资质提出相关要求,因此每年将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因此可以预见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性将会比较大。

3.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SWOT分析

3.1优势

工程咨询企业结合公司现有的工程咨询等专业团队资源,易于对绿色评价工作进行引导、整合,也更容易形成企业自有的服务产品架构,并能形成产品连动性,产生品牌利润与结构利润。其盈亏平衡点由企业自己决定,不受规模经济的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为先导,可以在占有市场信息资源方面领先一般企业。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业务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经济分析评价优势,为业主提供绿色建筑价值工程体系,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工程咨询企业利用原有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工程咨询企业跟设计院相比,更愿意花费人力资源与成本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咨询服务。

3.2劣势

工程咨询企业与设计院比较,公司通常会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往往无法单独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业务,在设计评估咨询业务方面通常只能采取配合或合作的形式介入。

工程咨询企业与从事绿色环保产品研发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比,公司缺乏相应科研力量的技术支持,在数据的获得与计算整理方面需要与之合作。

3.3机会

1)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与绿色评价标识咨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目前正是该项新兴业务增长时期,对工程咨询企业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业务尚未全面开展,国家对资质尚无明确要求,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工程咨询企业在设计资源与科研资源相对缺乏,但投入成本也相应较少,通过共赢合作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3.4威胁当前国际总体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必然造成建筑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咨询业务量,但这种风险已经属于大环境风险,不属于行业内竞争风险。

2)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对政策依赖性强,政策性风险较大

3)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对拟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将会面临较强的同业竞争力。

4. 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方略与建议

4.1市场定位要正确

1)建议工程咨询企业以全过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类型,避开与大型设计院开展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咨询服务的竞争;

2) 建议工程咨询企业选择一至二家业绩良好的中等设计院及科研院所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4.2市场策略应得当

1)工程咨询企业应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价值服务,全过程+经济+便捷+价值工程=客户需要。

2)工程咨询企业应做好绿色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一方面营造积极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其在业界的影响力。

工程咨询企业应提前介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积累从业经验,培养从业人员,建立有影响力的示范性项目,利用企业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5.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拓展业务渠道的良机;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被提倡和鼓励。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业务,发展前景是无比广阔的。作为工程咨询企业,应该紧紧抓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争取在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业务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更好地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 绿色建筑[M]. 朱玲,郑志宇,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 [J].新建筑,2005(4):33-34。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建筑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绿色建筑概念的产生,建设项目的全面造价管理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论文重点分析绿色建筑的概念及与一般建筑的区别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经济,阐明了其实施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 意义 发展趋势

在尽量降低项目对环境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优目标。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不应该仅仅站在项目自身的角度,只考虑项目自身的财务效益,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一、绿色建筑的概述

1.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应用了资源、环境、经济、健康的集成思想,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2.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一般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 一般建筑的生产、使用忽视能耗影响。绿色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一般建筑忽视与环境的沟通。绿色建筑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建筑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1.绿色建筑的经济分析

绿色建筑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对绿色建筑的地域性、亲近自然、经济性方面的考虑较浅、较少。尤其是绿色建筑不能以经济性资料加以说明,也正是阻碍绿色建筑在国内发展缓慢的原因。目前,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从经济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一些研究。如运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等方法,但是经济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很多,如在信息不对称对绿色建筑供给的影响,环境价值理论的经济角度考虑较少。

本文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绿色建筑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绿色建筑的推广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结合信息经济学、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论证绿色建筑推广的意义,消除开发商关于绿色建筑投资回报的问题,用科学资料说明投资回收的可能性。从经济、政策、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发商在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在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会从被动到主动的绿色建筑行为变化。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广绿色建筑,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受开发商广告轰击下错位的概念,使得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绿色建筑,而简单认为绿色建筑等于豪宅。开发商则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资,并不产生的收益,或者仅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而打出“绿色”广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政府、地产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货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绿色建筑推广仅靠政府一些强制政策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不够的。

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化进程

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局限;发展要符合国情,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绿色”,忽略建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初期推广阶段,应该在成本与利益的权衡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规划地进行。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墨西哥绿色建筑协会组织专场演讲会上强调,“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中国提出了建筑节能发展的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从2005年到 2010 年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城镇建筑达到节能 50%的设计标准,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 65%的标准;开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 25%,中等城市完成 15%,小城市完成 10%。第二阶段:从 2010 年到 2020 年,实现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东部地区实现节能 75%,中部和西部地区争取实现节能 65%。”

2.规划设计合理

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室内通风气流与小区内气流相环接。从而使环境气流、小区气流和建筑换气气流合理组织,避免局部蜗旋或滞流区造成空气质量恶劣和夏季热量滞积。对夏季夜间气流,强化夜间通风,利用室外冷空气降温,可节约空调运行能耗。这里没有做这方面的测算,就不再进行分析。建筑物南北朝向、南北间距宽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冬季日照,对居住者的眼睛和身体都很有好处。小区内建筑东西紧靠:利于相互遮阳。小区建筑间绿化树林,是阻挡冬季风屏障。屋面蓄水覆土种植。除了能够降温、节能、提高顶层房屋价值,屋面的利用还能给居住者带来美的视觉、小范围的空气净化等作用。小区的山墙、阳台绿化。能够使得建筑室内温度的降低,同样可以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

四、结语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绿色建筑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本文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时,并不是单纯对绿色建筑自身考虑的,将绿色建筑市场供给和绿色建筑政策导向也作为绿色建筑外部问题的一部分,对其经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总之,绿色建筑的生产和使用是达到对涉及各方共赢的效果,其经济效益是可以看得到,并能够为各方受用的。

参考文献:

[1]宋建明.绿色楼顶全球很时髦.文摘周报.2007(8).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the today's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house has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green housing market.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marke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policy, this paper uses the system dynamics princip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promotion of green residential, uses Vensim PLE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ausal feedback, system flow chart, and the simulation of green residential market in Jiangsu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angsu green residential market will have a great development space, supply and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ris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green house in the next few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green housing market were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incentiv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promote the consumer's cognitio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should be se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incentives.

关键词: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

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market promotion;system dynamics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31-04

0 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绿色建筑发展存在外部性,导致市场推广不畅,供应和需求总体偏低,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推动市场发展。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影响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已评出4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2.92|m2,是公共建筑面积的1.7倍左右[1],但这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还相差甚远。另外,地理分布不均也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绿建标识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整个西部地区的绿建标识项目很少。

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比较早,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都已形成了推动绿色建筑的有效机制。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Ayyoob Sharifi,Akito Murayama[2]和 Christopher Luederitz[3]等对评估绿色社区的原则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确定了绿色评价标准的核心方法和关键点。在国内,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绿色建筑时,大多集中研究绿色技术、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学属性、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方面,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静芳运用博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绿色市场中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提出在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绿色意识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需求的差异,各市场主体都不愿主动承担绿色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绿色市场动力不足[4]。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等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探讨了在绿色住宅开发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5]。

绿色住宅在我国发展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住宅市场进行仿真模拟,以辅助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或帮助开发商评估对绿色住宅的开发选择,让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1 系统要素

推广绿色建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且错综复杂。因此,识别和研究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反馈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系统动力学是主要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中各要素的反馈机制,通过综合推理、建立模型来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6]。

1.1 市场影响因素

①住宅需求。有需求才有供应的必要,绿色住宅的需求是绿色住宅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人口的增长与住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住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无疑也影响着绿色住宅的需求。

②住宅供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意愿是受短期利益所支配的,他们追求的是高回报和短周期。开发绿色住宅会产生经济外性,带来收益的减少,虽然政府对绿色住宅进行了补贴,但仍然很难使外部的经济内部化[7]。开发商对普通住宅和绿色住宅之间的博弈,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住宅销售价格。由于绿色住宅需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管理方法,导致其成本上升,进而使销售价格上升。绿色住宅销售价格是影响供给的直接因素,是衡量市场上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愿意支付建造成本的增加甚至是溢价支付的尺度。

1.2 技术影响因素

①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大多数开发商在投资时,首先会考虑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建造一个符合标准的绿色住宅以及它能带来的效益[8]。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得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高于普通住宅,一般的,绿色住宅会比普通住宅成本增加5%-15%[9]。只有当绿色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价格差高于其增量成本时,开发商才会考虑开发绿色住宅。

②绿色住宅市场溢价。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是在控制住宅其他所有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开发商销售绿色住宅时销售价格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销售价格的部分,也即消费者支付的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价格[10]。一般来讲,绿色住宅市场溢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绿色住宅的接受程度,开发商从市场溢价中得到增量成本补偿,所以把市场溢价作为系统要素,对开发商的投资决策有很大意义。

1.3 经济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影响着市场的消费结构。根据调查显示,当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不接受5%的绿色产品的溢价[11],而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100%购买绿色产品,其购买行为表现出绿色消费者的特征[12]。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由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消费水平通常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决定,所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应该是系统考虑的变量。

1.4 政策影响因素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在绿色建筑上的奖励主要是财政奖励,对不同级别的绿色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中规定,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13]。

2 绿色住宅推广系统模型构建

2.1 因果关系图的建立

市场、技术、经济、政策四个子系统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选取了相关变量,并结合绿色建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应用Vensim PLE软件建立和绘制了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共建立了4条因果反馈回路:

①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

该反馈链为正,属于增强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的需求就越大。

②商品房价格(-)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供求比(+)商品房价格。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商品房价格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溢价就越低,绿色建筑的市场接受程度则越高,从而开发商会更多的开发绿色住宅,促进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绿色住宅增量成本(-)成本负担比(-)新建绿色住宅(+)市场占有率(-)绿色住宅增量成本。

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随着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会越来越小,绿色住宅规模会越来越大。

④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住宅(+)绿色住宅总量(-)绿色住宅增量成本(+)绿色住宅市场溢价。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市场溢价越低,市场接受程度就越高,开发商会更多地开发绿色住宅,从而促进绿色住宅的发展。

2.2 存量流量图的建立

存量流量图是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之上对系统更细致和深入的描述,它不仅能反映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进一步刻画各变量的性质,它是一种结构化的表述,是通过图形来架起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桥梁。考虑到仿真的可操作性,将因果关系图进行简化处理,忽略了一些次要的、难以量化的因素,绘制的存量流量图如图2。

3 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模拟

由于在我国绿色建筑短暂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江苏省的绿色住宅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模型构建前提为:①本文模拟运行时间为2008至2020年,时间间隔为1年;②假定2014年至202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为正常发展状态,不会出现大的波动;③本文以通常的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进行模拟,未考虑概念炒作情况。

3.1 模型有效性检验

据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的总体仿真应符合的标准为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0%,且大部分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6%。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分析可知,各年度系统输出值和历史实际值的误差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所以建立的模型能够客观实际的反映真实情况。

3.2 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①新建绿色住宅和绿色住宅总量变化趋势,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绿色住宅总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刚刚起步,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缓慢。201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绿色建筑开发及总量都呈上升趋势。随着体系和制度的完整,到2020年江苏省绿色建筑的数量必定会有很大增加,这说明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②供给和需求分析,如图4。

从图4可知江苏省绿色住宅的供给总量较为缓慢,而在2014年之后,住宅需求有大幅度上升之势,供求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住宅需求上升的速度将高于住宅供给的上升速度。

③市场占有率分析,如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绿色住宅市场发展初期,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较高,说明在住宅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为购买绿色住宅支付更高的价格,市场接受程度逐渐增加,2012年以后,溢价率下降,表明绿色住宅的额外支付价格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上升,市场迅速发展,说明了绿色住宅市场的可行性。

④财政补贴调控模拟。

文中政府财政补贴假设为80元/m2,假设政府补贴为0,模拟结果如图6,图7。

从图6图7中可以看出,假设2012年以后政府补贴为0,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减少,绿色住宅总量也会明显减少,这说明财政补贴可以影响开发商的开发积极性,进一步影响绿色住宅的规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前后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会趋于相同,说明政府补贴会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速度。

⑤宏观经济调控模拟。

绿色住宅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本文将GDP增长率减低0.03,模拟结果如图8。

从图8中可知,降低GDP增长率使得建筑市鲎芰棵飨韵陆担这说明城市宏观经济直接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这也是绿色住宅地理分布不均的原因。因此,政府要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不同的激励政策。

4 总结

从模型仿真的结果看,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供给和需求均将不断上升,伴随着绿色住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可度也将有很大提升。由于实现房地产业的绿色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经济外部性较强,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绿色住宅市场的推广工作将很难快速进行。所以,发展绿色住宅市场,需要政府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一下政策建议:①政府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手段设立合理的经济杠杆,用较少的财政支出撬动较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启动器的作用。②加强宣传,促进消费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绿色住宅的观念,可以设立样板房,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防止开发商的恶意炒作。③绿色住宅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为了实现绿色住宅的平衡发展,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Ayyoob Sharifi,Akito Murayama. A critical review of seven selected neighborhoo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13(38):73-78.

[3]Christopher Luederitz, Daniel J. Lang , Henrik Von Wehrden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8):40-52.

[4]张静芳.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J].建筑科学,2010,26(6):57-62.

[6]钟永光,贾晓菩,李旭,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杨杰,李洪砚,杨丽.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研究[Jl.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4):298-302.

[8]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26-30.

[9]林敏.绿色建筑开发中多方利益主体行为分析[J].建筑经济,2012(12):63-66.

[1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1]阎俊.影响绿色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56-58.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1、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011年10月,无锡市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2012年,无锡市被列入住建部评选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2年,经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无锡太湖新城成为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城区之一;2014年,无锡市获得首批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称号,标识着无锡市绿色建筑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截止2015年12月,无锡市(不含江阴、宜兴)共有6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730.51万平米。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5个,总面积20.1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2.76%;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30个,总面积351.4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8.11%;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25个,总面积358.95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9.14%。无锡市一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大,接近50%,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其次,也接近50%,而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小,不足3%。

2、调研样本

本研究通过收集绿色建筑项目的申报书及自评估报告,统计分析无锡市绿色建筑项目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及关键定量指标。本研究共收集了24个绿色建筑项目,包括住宅项目8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4个、一星级项目3个);办公与商业建筑项目16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6个、一星级项目9个)。

3、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3.1住宅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8个住宅项目全部为设计标识,其中,有6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有2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56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1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日照模拟优化、本土植物选用、提高绿地率、场地风环境模拟、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以及铺设透水地面。图2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性能围护结构、节能灯具、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外遮阳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图3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雨水回用系统、节水灌溉系统以及雨水径流控制、采取雨水入渗措施。图4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5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室内隔声降噪措施以及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无锡市住宅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12层以下住宅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日照模拟优化、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雨水入渗措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等属于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技术措施,已经在无锡市传统的建筑中广泛采用。

3.2办公与商业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16个办公与商业项目全部为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且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88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6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光污染控制、场地风环境模拟、本土植物选用、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车分流、景观照明入射控制、场地噪声模拟以及提高绿地率。图7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效冷热源系统、节能灯具、能耗分项计量监控系统、空调系统部分负荷时段高效运行控制、节能电梯、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全新风运行、过渡季节新风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高性能幕墙。图8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用水分项计量、区域中水利用、雨水回收系统以及节水灌溉系统。图9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10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隔声降噪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采暖和空调的可调控性、无障碍设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以及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无锡市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大型公建节能率需达到65%以及至少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系统。本土植物选用、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高效冷热源系统、过渡季节新风利用等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有利于业主减少使用过程的成本。

4、绿色技术体系汇总分析

表1汇总了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高频应用技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住宅建筑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住宅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32项)、二星(26项)、一星(26项)。可以看出,三星级绿色建筑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多于二星级和一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数量一致。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高频技术应用方面,一星级绿色建筑向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难度并不大。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办公与商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15项)、二星(13项)、一星(9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7项)、二星(6项)、一星(4项);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9项)、二星(7项)、一星(5项)。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44项)、二星(42项)、一星(30项)。可以看出,随着绿色建筑星级的提高,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增加。

5、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住宅建筑56项、办公与商业建筑88项),给出了不同星级住宅建筑及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本研究为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可供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项目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志军,叶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建议[J].建筑科学,2012,(02):1-7+22.

[2]叶祖达.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1引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绿色建筑随之被众多的国家实践并推广;2003年,由于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需要,中国建立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GOB-AS);2006 年,建设部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划分3个绿色等级,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随及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可见,绿色建筑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实施过程,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在建筑相关专业开设绿色建筑课程也刻不容缓。

2课程现状及改革方向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专业自2010年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对接市场助理建筑师岗位所需技能――建筑节能设计及计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建筑单体节能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节能软件操作4部分。主要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建筑节能的观念,掌握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将低能耗的理念贯穿整个建筑方案设计,熟练运用节能软件进行节能计算,并掌握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要求等内容。

近年来,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出了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旗帜,推行力度由上至下步步强化,建筑各界纷纷反映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根据友绿网(iGreen.ORG)的《中国建筑行业绿色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行业在未来5年内将面临绿建筑“人才荒”,其原因主要是绿色建筑相关职位在中国建筑行业都属于新兴职位、各大企业对绿色建筑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各大高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对口专业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的输送渠道等。面对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其专业课程也急待改革,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绿色建筑知识技能的毕业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能作为绿色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建筑节能技术》便义不容辞地成为专业绿色建筑改革的先驱,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后并一致赞成将《建筑节能技术》更名为《绿色建筑技术》,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对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更新和拓展,期望能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渗透到本专业其中设计课程中的效果。

3课程改革整体思路及框架

3.1岗位知识技能分析

通过对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为助理建筑师,那么符合市场需求的助理建筑师应该具备的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技能呢有哪些,带着这个思考,对目前市场上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剖析,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分析,得出《绿色建筑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室内外声光热风环境模拟以及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讨,并充分结合该专业长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色,总结出了“专题授课+模拟实操+专用周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模块的课程框架。

3.2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绿色建筑技术》这门课程开设在建筑设计专业二年二期,共计60课时,周课时为4节,采用“专题授课+模拟实操+专用周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模块的课程框架,表1绿色建筑设计岗位知识技能分析

序号设计流程具体内容需具备的绿色建筑岗位知识技能点1方案设计阶段编制《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书》,对设计方案进行绿色优化:

①从项目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罗列出可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②针对项目设定的绿色建筑星级设计标识级别,确定绿色建筑六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目标,明确对应的技术策略。

③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如声光热风环境,分析得出最优化结果,协助设计院优化设计方案。

④以上技术和方案优化都需要权衡考虑成本造价,并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①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③室内外声光热风环境的计算机模拟

④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2初步设计阶段编制《绿色建筑初步设计报告》,优化方案设计后的初步设计报告:完成初步设计文本中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技术措施3施工图阶段编制《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深化初步设计后的技术落实:

①精确绿色建筑措施技术用量,并有效地落实于施工图,且符合标准规范。

②完成施工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及《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备案表》等相关工作。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其中专题授课与模拟实操模块交替进行,专用周课程设计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具体安排如下。

3.2.1模块1――专题授课

目前,绿色建筑知识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够深入和系统,首先得安排专题理论授课,课程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纲领,总共设置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6个专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要领,针对每个专题都设置了重点小任务,供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3.2.2模块2――模拟实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便开始了建筑环境模拟技术研究,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涌现了大量的模拟软件,以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建筑环境(建筑内外的风、光、热、声环境)模拟分析软件主要有英国IES软件、生态大师Ecotect、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等。通过对本地各设计院调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湖南省内各大小设计院),显示采用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院占湖南省内各大小型设计院总数的8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为国内开发软件,界面通俗且简单易学,而英国IES软件、生态大师Ecotect等国外分析软件的英文界面较为晦涩,学习时间较长。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讨,并结合实际情况,一致同意对学生教授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3.2.3模块3――专用周课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和模拟技能,在专题理论课程和软件实操课程完成后,在学期末设置一个绿色建筑专用周课程设计,以本学期完成的公共建筑设计课程作业为对象,进行绿色建筑优化设计。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优化设计,从而学会将低能耗的绿色理念植入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并且整体掌握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以及达到对模拟软件的强化训练的效果。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4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1师资团队

在原有《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团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绿色建筑多专业综合性,积极吸纳暖通专业、擅长软件及企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加入。

4.2教材选取

初步选用《绿色建筑概论》(董靓和孙世钧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及《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实操手册》(由课程教学团队与软件公司共同编制完成)三本教材。

4.3硬软设施

多媒体教室、配备AUTO CAD和斯维尔绿色建筑分析软件的学生机房。

5结论

通过对基于建筑节能的绿色建筑课程改革,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不论从国家形势政策方面还是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在建筑设计专业开展绿色建筑类的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的。

(2)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应在学校阶段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除了掌握传统的AutoCAD、SketchUp以及PhotoShope等软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分析软件,并在设计课程中加以运用。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7篇

摘 要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快速恶化和能源的进一步枯竭,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势在必行!建筑业作为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备受社会关注,而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其建造比普通建筑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绿色建筑的大课题之下,着重针对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的跨国项目中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研究。在阐述绿色建筑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比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商磋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重要风险因素。希望能激发更多对相关课题和领域的探索,又能够为跨国项目中的企业提供一些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 国外施工企业 绿色建筑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下,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状况,并进行深刻反思: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遭到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论点被相继提出。

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建筑业、工业、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建筑业几乎占到50%,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据住建部预测,受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005到2020年的15年间,中国的城市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150-200亿m2。[1]基于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以及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能够缓解建筑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带来成功的建造经验,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完善,进一步增强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正确评估,当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未能及时预见的阻碍,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本文意在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督促施工企业能够对中国的绿色建筑有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案,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确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内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目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成本节约、技术科研、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1996年,我国在“九五”发展计划中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建设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立项,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2004年设立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真正地进入绿色建筑的推广阶段。

2006年3月,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此后,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逐步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内涵、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等问题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方向,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及蒙顿率先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包括互相不信任的行为、员工间的冲突行为等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行为进行研究。“风险管理”一词是在美国学者格拉尔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1952年)中被首次提出。1955至1964年间,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正式诞生,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84年,Tyebjee & Brun率先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建设项目成功识别、规避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不安风险因素。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研究起步依然较国际晚,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80年代初,周士富教授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使用“风险”一词。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为后续学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日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概念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3]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则明确定义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

“绿色”概念即3R 概念:①减少环境污染(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②减少资源消耗(Reducing resource use);③减少能源消耗(Reducing energy source use)。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内涵,即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兼顾建筑物本身的坚固、实用、美观要求的同时,又要求建筑物本身及其建造过程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污染少等特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内的延伸,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的基础思想是以人为本,极力提倡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全寿命周期,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建筑主要在施工以及使用阶段需考虑其社会影响,绿色建筑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项目的回收利用,这整个寿命周期都与人类、自然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建造中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绿色建筑的建造对绿色技术有较大依赖,必须有先进的绿色技术提供支撑,其最终的效益良莠不齐,也由权威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检验,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建造。可引入绿色专项咨询机构,由绿色专项咨询工程师负责绿色目标方面的监理实施。

绿色建筑收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后期使用中的成本节约,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带来的财政收益――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国内生产力增益――在建筑物的有效生命期内(50年)大概每年每平方英尺可节省50至70美元,这将是兴建绿色建筑所需额外费用的10倍。[5]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正与普通建筑逐步拉近,绿色建筑的未来价值潜力无限。

(二)风险

风险是指发生某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种类不确定;二是这种损失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等,总是客观存在于工程项目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不确定性给风险的防范增加多重难度。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事先难以准确估量的,不可轻易忽视。加之,绿色建筑在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上,未形成成熟的建造体系。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决策到最终的资源回收,环节越多,不可控因素也就越复杂,其风险相对普通建筑要大得多、难的多,风险识别评估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风险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努力防范、减少、转移和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存在,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美国系统工程研究所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沟通。本文着重风险的分析评估方法。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三、绿色建筑行业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决策。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列举美、英、日三国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普遍做法。

1.美国。

美国大部分州目前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广至今。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它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6]其评估体系大框架由五大方面构成: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认证等级。由于采用的是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这一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美国除出台相关强制性的法律以外,也强调自愿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在1998年启动的“能源之星”项目,激励节约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它作为一种节能的认证标识,包括建筑物的节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能源之星”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信息不对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2.英国。

英国作为较早发展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其推广手段是以强制性为主。《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作为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于1990年提出。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它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6]BREEAM涉及9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含生态、垃圾、污染,由至少要有两位注册评估师对绿色建筑项目出具评估报告,并根据总体综合打分和评级(通过、良好、优秀、优异或杰出)。

3.日本。

2002年,日本国内由政府、企业和学者联合成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创建亚洲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估体系(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mental Efficiency)》。改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分为“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两个主要部分,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与“能源之星”相类似的,日本政府施行了环保积分政策。两者都是自愿性政策,不同之处在于:“能源之星”是针对节能产品与建筑的标识,而住宅环保积分是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是一项激励民众消费的政策。

(二)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像LEED这样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其中具体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部分构成,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涉及项目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并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但这一体系仅针对奥运建筑进行评估,还不能推广至所有类型绿色建筑。

实际的运行中对法律标准解读因人而异,名为达标的绿色建筑实则不能完全达到绿色节能减排效益的建筑难免存在。绿色建筑不能够准确评估,缺少政策保障,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除此之外,有关政府和部门还未出台一些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三)国内外行情对比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从数量、涵盖范围看急缺广度,且完整性、系统性看更缺深度。这一国情给中国绿色建筑建造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掌握中国的市场,一时难以实现由原本外国建造背景下的认知向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行情认识的大转弯。

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尚未被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仍较多的采用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虽然国内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年均的认证建筑增长数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美国认证注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个1638个,累计9622万平方米,去年增长数在除美国的海外国家之中位列第二。[7]

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国的优秀绿色建筑建造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建设。再看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近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绿色建筑注册认证数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行情不仅仅是前景展现,关键论证了其续航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

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除了一般项目所具有的普通风险因素以外,还有着特殊的绿色风险因素。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施工企业承包商的角度,探讨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一)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因素

提出影响承包商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根据本文关于绿色建筑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行业概况对比,针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特殊条件,对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进行强调。

本文将着重分析承包商的风险与外部风险,按风险内容分成: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万欣、秦旋在其《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8]一文中通过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62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清单。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重要性排名前15的关键因素。文中与承包商有关重要风险如:承包商管理能力差、缺乏有绿色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不仅适用于普通绿色建筑项目中的承包商,也同样适用于外国的施工企业。这些因素与两者分别的关联性差异也不尽相同,将被纳入清单之中。

诸如“缺乏与设计单位沟通、配合”风险,虽对普通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模式、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各相关方顺利沟通、配合,将可能对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风险。综合考虑将其纳入到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与周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资金风险”列风险清单之中。同时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相关的风险等未涉及的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的普通建筑项目。因此,这类风险在本文中将不予讨论,突出针对外企与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主。

(二)项目风险清单的制定

提出风险清单,将以此进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本文综合三种类型共13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模型。三大类型为:管理技术风险因素、政策法律风险因素和经济市场风险因素。

管理技术风险包含有7个风险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成本估计偏差、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偏差、与设计单位/分包商/监理单位协调不到位。

政策法律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变化、缺乏绿色建筑保障制度。

经济市场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外汇风险、企业资金风险、建材、设备价格风险。

五、绿色建筑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先后被应用于多方面研究领域,成为现今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有较大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具体层次,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把研究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关键的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即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矩阵形式为:

根据“1~9比率标度方法”(如表5-1),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完善判断矩阵。一般而言,表中赋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三者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表5-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如2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判为bij,则因素j比i比较判为bji=1/bij

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k,计算满足

(5.1)

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5.2)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求解过程可借助YAAHP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各因素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1)由上述求得的特征根求CI:

(5.3)

在上述(5.3)式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2)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见表5-2。

表5-2 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1.59

(3)当阶数大于2时,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5.4)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最后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还有层次总排序,是针对具体的方案层而言的,即判断各方案在这些措施层面下的效益总和,从而进一步进行方案的优选决策。本次的模型构建,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选择,故不需要用到层次总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再赘述。

(二)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

以评估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为决策目标,前文列出的风险因素清单建立准则层与措施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1。

图5.1 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别对三个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2.专家确定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对于调查对象的身份及其权威性难以把控。为避免各种偏差数据影响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在此处改用专家的方式,缩小调查对象人群分布,提高权威性。

通过对数位专家的,综合多方意见,获得影响绿色建筑各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如表5-3、表5-4、表5-5和表5-6。

表5-3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1

管理技术类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技术管理 1 4 9 8 3 5 7

成本 1/4 1 6 5 1/3 2 3

工期 1/9 1/6 1 1/2 1/8 1/6 1/4

安全 1/8 1/5 2 1 1/7 1/5 1/3

经验人员 1/3 3 8 7 1 4 5

业主要求 1/5 1/2 6 5 1/4 1 3

单位协调 1/7 1/3 4 3 1/5 1/3 1

表5-4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2

政策法律类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 1 3 7

政策变化 1/3 1 5

保障制度 1/7 1/5 1

表5-5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3

经济市场类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外汇 1 1/5 4

资金 5 1 8

建材设备 1/4 1/8 1

表5-6 准则层要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管理与技术风险 1 7 6

政策与法律风险 1/7 1 1/2

经济与市场风险 1/6 2 1

3.层次单排序。

(1)计算表5-3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5)

特征根 (5.6)

(5.7)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权重 0.401 0.135 0.022 0.031 0.250 0.103 0.058

(2)计算表5-4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8)

特征根 (5.9)

(5.10)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权重 0.649 0.279 0.072

(3)计算表5-5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1)

特征根 (5.12)

(5.13)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经济市场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权重 0.199 0.733 0.068

(4)计算表5-6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4)

特征根 (5.15)

(5.16)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要素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权重 0.758 0.091 0.151

4.多层次排序。

综合准则层与措施层的权重,进行多层次间的排序,计算最终权重,获得总风险排名如表5-7。

表5-7 风险因素总排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1 技术管理 管理技术 0.304 2 经验人员 管理技术 0.190

3 资金 经济市场 0.111 4 成本 管理技术 0.103

5 业主要求 管理技术 0.078 6 法律法规 政策法律 0.059

7 单位协调 管理技术 0.044 8 外汇 经济市场 0.030

9 政策变化 政策法律 0.025 10 安全 管理技术 0.023

11 工期 管理技术 0.017 12 建材设备 经济市场 0.010

13 保障制度 政策法律 0.007

由表5-7可知,企业自身“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及“资金风险”三个风险因素分别位列风险因素排名的前三位。政策法律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风险排在第六位。由此可见,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与经验人员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影响较大,如建材、设备价格和保障制度这类外部因素则相对影响较小。因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应更多地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

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管理技术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管理与技术上的风险是众多风险之中相对重要的风险类型。对这一类型的风险防范要求企业应重视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人员的聘用和专业培养,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或是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在具体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与有资质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公司协作,指导项目中与绿色施工技术相关的建造工艺。企业还应注意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工程款结算的方式和时间、工程量清单等的核实进度,对施工成本应进行详细认真的核算,避免陷于被动。

(二)政策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外国企业刚接触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时,就应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总体上把握。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核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应关注政府政策决策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经济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风险中存在着不少不可控风险,可通过合理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即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来分解风险、降低风险;在资金储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的波动,提前预留出必要备用的资金,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与损失。

七、结论

1.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与行情的对比,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2.结合绿色建筑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将影响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权重赋值,计算其最终权重,得出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三项关键影响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和“企业资金风险”。

3.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企业在绿色建筑项目中重视风险的规避,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N].中国建设报,2006.3.29(1).

[3] 戴维・纪森著.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建设部.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美国重推绿色建筑.中国房地产报,2006.11.30.

[6] 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 Jacob Kriss.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Releases Ranking of Top 10 Countries for LEED Outside the U.S.[EB/OL]. USGBC:1 May 2014.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Case study of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Li Bao-xin1,Yu Ying-yu2,Liu Xiao-fang1

(1.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Tianjin300074;

2.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264005)

【Abstract】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exist in LEED, Green Mark, and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s essential part for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s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ugges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ee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is proposed and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is studied as study case.

【Key words】Green Building;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1. 前言

(1)绿色建筑作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均有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等级规定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2)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缺少完整详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分析过程;往往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验证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否达标;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叠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初投资较常规系统高,上述问题可能会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盲目堆砌技术违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3)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LEED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标准对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对我国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思考,并结合天津市某办公楼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

2. LEED评价标准中可再生能源利用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1][2]。LEED标准鼓励和认可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分为两种形式: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和异地绿色能源。鼓励采用项目现场可再生能源的自给来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与经济负担,其评价是基于场地内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量占建筑能耗费用的比例,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如图1所示。异地绿色能源在于鼓励建筑应用电网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至少为期2年的可再生能源合同来从异地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来满足建筑35%的电耗。

图1LEED NC标准中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

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3. Green Mark评价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Green Mark标准是由新加坡建设局制定并主导实施的、实践比较成功并在亚洲国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套评价标准。该标准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分根据建筑的预测能源效率指标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电耗的比例来进行(表1),最高得分为20分[3]。

4.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申报中最常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此标准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天津市绿建标准)是结合天津市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而制定的,天津地区的所有绿色建筑项目均应依此标准进行评价。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规定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满足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25%,或可再生能源提供采暖(制冷)满足建筑热(冷)负荷的10%或者地热供暖满足建筑热负荷的20%),得分20分,并设有优选项鼓励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对应的评分如图2所示[4]。

图2公共建筑中优选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图3天津市某三星级办公楼方案示意图

图4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模拟分析

5. LEED、Green Mark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内容对比

5.1LEED标准、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建标准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各标准都将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评价建筑绿色与否的重要内容,鼓励建筑对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应条款的评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励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的采用。

图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确定思路

表2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优选项达标分析(公共建筑+设计标识)

5.2其不同点为:

(1)LEED标准除了鼓励采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外还对异地绿色能源的应用进行鼓励,对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合同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计算,LEED标准基于建筑的能源账单,Green Mark标准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总电耗的比例,天津市绿建标准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为一次能源后占转为一次能源后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3)LEED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不同,其中LEED标准认为地源热泵等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形式不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对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标准的较高等级评定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根据天津市绿建标准申报三星级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优选项(12条)参评的条件下,至少需要满足9条,得分不低于14分。设计标识阶段优选项达标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一般公共建筑项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积比通常会成为制约因素;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一般不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外遮阳以固定式外遮阳为主;利用旧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优选项得分无法满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项数也不满足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的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绿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及案例分析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天津市某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该建筑面积为20000m2,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图3)。场地位于浅层地热能较适宜区,并具有地源热泵埋管区域。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属较丰富的二类地区,总辐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数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顶遮挡较少(图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思路

根据项目功能及定位,进行绿色建筑预评估,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同时注重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终满足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图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与经济适用性比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生活热水的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冷供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节蓄热。地热水供暖系统以地热水及其尾水梯级利用作为供暖热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表3),本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空调系统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其中生活热水作为空调系统的一个用户末端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最总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30%,远大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要求的10%,为项目达到三星级提供有利条件。

表3本项目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7. 结论与展望

LEED、Green Mark标准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对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内容具有启示作用,应完善天津市绿建标准中对异地绿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进合同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考虑在内,不同的项目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结合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较,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级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对于地热水供暖系统,在有资源条件的项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热井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9篇

1.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

目前,对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李静和田哲[6]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6个方面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研究;吴俊杰、马秀琴等[7]通过计算住宅楼全年负荷和CO2减排量及协同效应,计算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经济效益;刘秀杰[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结合外部理论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杨婉等[8]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曹申和董聪[9]分析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项成本和效益的内容和特点,定量计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10]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定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能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根据绿色建筑效益形式的不同,环境效益又可分为CO2减排效益、健康效益、建材寿命延长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的排放量必然还将增长[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不是实现CO2减排,每十年全球的气温平均将升高0.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结合当今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

1.2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节能手段[12]如下:(1)护结构节能护结构是建筑节能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护结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增大门窗面积来增加采光和通风面积,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提高门窗密闭性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术节能智能化技术节能是对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冻机组以及照明设施等实行最优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较大,室内外照明系统应综合考虑节能光源、灯具和附件,为了节省电能消耗,绿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延时或声控开关,同时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节能措施。除节能灯具外,节能措施还包括设置节能电梯、暖通空调、室温调节器、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资。暖通空调系统应控制设备的能效化比、管网系统的输送效率。设置集中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建筑可以安装新风系统对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够取得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阳能和地热能,是最易获取的再生能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CO2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2.3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2.4数据处理

本文直接获取的有用数据包括绿色建筑的申报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节能率。申报建筑面积有85个有用数据,建筑总能耗有50个数据,节能率有56个数据(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85项绿色建筑总面积为285.075万m2,具体如表2所示。数据整理后,总共有36组有用数据。经计算,绿色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13.14kWh/m2a~154kWh/m2a,相应的基准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37.38kWh/m2a~346.03kWh/m2a。它们在每段范围的分布如图5和图6。其中单位面积能耗和基准建筑总能耗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单位面积能耗=建筑总能耗/申报建筑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基准建筑,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面积能耗,具体的比例以及能耗见表3。根据表3,则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绿色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48.49kWh/m2a基准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131.78kWh/m2a则苏州市2012年底之前绿色建筑比基准建筑节约的总能耗为:(131.78-48.49)×285.075=2.37×108kWh/a相当于减少使用标煤2.9×104t,减少排放CO27.54×104t。根据2012年CO2的减排价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为1.21亿元。

3结论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绿色施工理念;建筑工程;管理策略;分析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助推下,建筑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提升了城市化建设水平。在实际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粉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给人们生活居住带来不便。低碳绿色理念是伴随着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新型施工理念,是一种时展号召。针对现阶段建筑工程建设问题和缺陷,各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对建筑工程绿色和环保施工技术迭代和更新。笔者旨在研究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必要性,分析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策略,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对于建筑行业来讲也是如此。尤其是绿色生态环保大背景下,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工程建设需要。为了提升工程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工程建设市场需求,需要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是实现建筑工程节能减排需求重要手段,从而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其次,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可以更好规范建筑施工行为,使得基层施工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管理,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1]。最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尤其是新型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建筑使用者人身安全。由此可见,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建筑工程建设行业革新的必然趋势,更是绿色生态环保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

2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问题

虽然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革新和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是从绿色施工理念应用的视角,其实还是存在着一些有待提升的问题,影响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效率。笔者认为,现阶段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施工企业缺乏绿色施工管理意识。绿色施工理念是近些年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逐渐展现出来的新型施工理念。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绿色施工管理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深入分析绿色建筑的时代意义,使得绿色施工管理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次,施工企业重利润轻管理现象严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目的是利润和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2]。可以说,利润和效益是施工企业的根本和根基。但是,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来看,部分施工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利润轻管理现象。比如,施工材料选择上,采取价格低廉的非绿色建筑材料;比如,在绿色施工技术提升上不到位等,都大大地影响到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益。再次,绿色施工管理缺乏科学性。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单纯迎合国家绿色方针政策,或者单纯满足市场需要,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却缺乏科学性和精准性、针对性,使得绿色施工出现问题。最后,绿色施工管理缺乏监督机制[3]。部分施工企业虽然在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是由于缺乏绿色施工管理监督机制,对发现的绿色施工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使得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无法真正得到整修弥补。

3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3.1落实低碳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开发可再生资源

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属于自然和常态情况。无论何种类型的建筑形态,都会出现或多或少能源损耗。为此,我们在实际低碳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单位要着重做好建筑物节能设计,通过建筑物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和目的。比如,设计单位可以从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平面布局、建筑进深、建筑体形系数、建筑表面面积系数、建筑长宽高、建筑朝向等等因素入手,对建筑物能耗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再比如,设计单位还可以对建筑物墙体、热缓冲区、遮阳区、门窗、屋顶等部位进行合理设计,使得建筑物本身护结构,可以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另一方面,低碳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电能资源、热能资源等,都属于清洁能源利用范畴[4]。比如,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用来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太阳能光电玻璃等,利用太阳能资源将太阳能转变为建筑本身热能。再比如,风能可再生资源,可以借助风能资源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制热装置,可以使得风能转换成建筑物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形态,为使用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资源。

3.2培养绿色施工人才队伍,重视现场能源和资源管控

绿色施工理念和技术的贯彻和落实,单纯依靠传统施工人员和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绿色生态环保大背景下,必须要培育出新型的绿色施工人才队伍,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支持。绿色施工人才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为此,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绿色施工人才的引进,聘请高素质、高水平、高绿色技术标准、高能力的施工人才,进入到建筑工程建设企业中,为工程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此外,对于现有的施工人才,除了要根据施工需要进行更新换代以外,要对保留下的传统施工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在绿色施工知识和施工技术方面的视野和水平。另一方面,施工单位要尽力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5]。然而借助新型绿色环保技术和科技,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现场环境污染,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要积极引进环保工艺设备,在各种环保技术手段配合下,在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更好保护施工现场环境,坚决杜绝能源超标和资源浪费现象。

3.3注重施工技术创新,更多选用新型绿色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不断蝶变和更新,一些新颖的绿色施工技术和绿色施工材料,逐渐进入到建筑工程行业当中。比如,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源热泵技术,夏天可以通过对室内空调热量的引流,借助冷凝器或蒸发器,将热量引流并暂时储存至地下。而到了冬天,可以利用热泵技术将储存于地下的热能,直接引流出来进行供暖。地源热泵技术,在冬夏之间的反复能量交换中,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了对煤炭和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另外,建筑施工单位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具备一定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要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比如生态水泥、高性能建筑材料、绿化混凝土等,提高绿色施工材料的覆盖率。甚至在进行建筑材料选择中,也尽量选择可循环使用建筑材料,例如优先使用钢结构建筑,同样也可以提高建筑材料使用寿命[7]。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可以增加废水回收与过滤系统,对生活废水进行回收再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更多选择绿色施工技术和绿色施工材料,实现绿色生态理念的创新发展,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应用。

3.4迎合绿色施工需求,构建起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迎合新时期现场绿色施工需求,可以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构建起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使得各个部门和相关施工人员,都可以在绿色施工管理机制约束下,更好地开展各自工作。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构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理地设置绿色施工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设置2~3级机构:一级机构可以由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组建;二级机构可以由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来担当,并设置专门人员对接施工单位;三级机构可以由施工单位下属的分包单位进行胜任,直接对施工单位和施工品质效益负责[8]。其次,对于设置好的绿色施工管理机构,要坚决落实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制度,要划分出明确的区分,使得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范围,尽量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绿色施工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复杂且环节错综,为此要建立起完善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实现各个单位之间“0障碍沟通”。比如,可以借助新科技形式,搭建线上沟通与交流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绿色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筑工程建设行业革新的必然趋势,更是绿色生态环保背景下,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进行创新的必然结果。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应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需要从绿色施工人才培养、绿色施工组织机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绿色施工技术创新、绿色能源资源管控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应用水平和效率,实现绿色施工理念的全面贯彻,促进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吴艳.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7):48-50.

[2]郭龙清.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房地产世界,2022(3):152-154.

[3]董英红.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65-66.

[4]唐文静.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探究[J].工程与建设,2021,35(6):1381-1382.

[5]苟发祯.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居舍,2021,23:133-134.

[6]张腾腾.绿色施工理念下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158-160.

[7]曾建.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新策略探讨[J].居舍,2018(4):114-116.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推行节能减排,寻求和探索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2010年9月20日召开的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据有关数据显示: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方法,作为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建筑业的节能是最有潜力的。

一、我国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属于高能耗和高环境污染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社会总能耗的50%,产生的污染物约占总量的34%,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2%。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建筑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建筑所需的几大资源如土地、钢材、水泥、墙砖等材料都是高资源消耗的产品。目前我国建筑采用最多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1平方米房屋所需消耗的几大资源情况如表1。

按照我国当前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每年需增加的资源投入如表2。

其中消耗的钢材约占全国钢产量的50%,而这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惊人,约消耗6亿吨标准煤,占据全社会终端能耗的30%。

2.传统建筑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以上,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每新建1平方米的房屋(包括从材料生产与建筑、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的全过程)就要排放约0.8吨的二氧化碳[1],如按照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每年会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业的发展是以大量的吞噬资源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而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它标志着我国各生产部门必须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筑业作为一个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建筑是势在必行。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传统建筑是相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的,传统建筑是指用泥土、砖、混凝土、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砌成的、封闭的、通风效果差、保温隔热性能低、污染严重的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存在如下差异:

1.两者注重的时间周期不一致。绿色建筑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维修以及改造和拆迁)出发,将建筑的前期成本与运行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力求使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降至最低。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的前期成本,而很少考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成本,结果造成建筑的总成本居高不下。

2.两者的耗能情况不一样。由于传统建筑为了降低建筑的前期成本而采用保温隔热性较差的建材与低端的技术,结果造成耗能非常大。而绿色建筑讲求广泛使用环保建材、绿色新技术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能耗与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十分之七以上[2]。

3.两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不同。绿色建筑在设计师非常注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关因素,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环境中。而传统建筑的设计一般是封闭、通风不畅的,室内的环境差。

4.两者考虑的主体效益不同。绿色建筑立足于整个社会角度层面,将建筑物看成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体,统筹考虑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自身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时候不惜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来达到自身的经济效益。

5.绿色建筑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其设计目标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传统建筑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可见,目前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开发路线。开发绿色建筑之路就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发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一直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界定不清楚,人们只看到了绿色建筑显性的、内生的可量化的成本,而忽略了其带给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外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效益[3]。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一直到建筑拆除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总费用。包括前期的初始成本(如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等)与后期运营成本(如日常运营费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新重置费用等)。

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来看,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是由建筑的初始成本Cs和后期运营成本Co构成的,即总成本Ct=Cs+Co。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绿色建筑在一个适当的技术功能水平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即寻求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环保建材等与投资成本的最佳契合点P[4],例如:在为绿色建筑提供电力照明情况中,可以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也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但究竟是采用它们中的哪种绿色技术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技术的投资成本与它们各自的发电量(技术功能)之后,再确定哪种技术是更加经济可行的。如图1:

图1 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关系图

图1揭示了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的变化关系:随着绿色建筑的技术功能的提高,建筑的初始成本会增加,后期运营成本会降低;反之,随着建筑的技术功能降低,其初始成本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增加。

2.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效益

从绿色建筑的涵义来看,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5]。

(1)环境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采用较环保的建材与减少污染、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等措施,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了建筑物理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即产生了减少污染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

(2)经济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节水、节材、节能(“四节”),所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四节”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

(3)社会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取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能减轻所在地市政公用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的处理负荷,并使居住健康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即产生了市政公用设施减负效益与居住健康和舒适性效益等社会效益[6]。

3.开发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据统计,和传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相比,对同一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技术和手段,其平均增加额外成本约为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7]。设绿色建筑成本为Cg,传统建筑成本为Ct,用ΔC=Cg-C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g,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t,用ΔE=Eg-E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环境效益;同理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经济效益为ΔF=Fg-Ft;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社会效益为ΔS=Sg-St。将这些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利率i折现到基准年,即净现值NPV:

NPV= -ΔC

一栋建筑是采用绿色建筑方式还是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是属于互斥方案,所以当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可行;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不可行。

四、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开发的对策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机制还未成熟,如果仅由市场来决定绿色建筑的供给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

1.加大绿色建筑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工程。并通过加强监督使这些试点城市的绿色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开发。通过这些试点工程的良好效果来达到推广绿色建筑的开发。

其次是为开发绿色建筑的各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可以为绿色建筑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二是减免税收;三是放宽贷款金额和降低贷款利息。

2.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评价指标不够具体,定性指标偏多、定量指标偏少等等。如果不及时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势必会造成评价结果使人难以信服,最终会模糊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这将给伪绿色建筑提供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可以参照外国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等等。

3.规范绿色建筑市场

由于绿色建筑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建筑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借“绿色”之名的伪绿色建筑却很泛滥,为了防止开发商滥用“绿色建筑”的标签来达到提高房价的目的,政府必须规范绿色建筑市场。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监督,抬高绿色建筑认证准入条件和标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来保障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

4.加大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难以推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这类认识还不够充分,未能全面了解这类建筑的优越性,有的人甚至把绿色建筑看成了高档建筑的代名词。为了改变人们这些错误的观念,政府就必须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从而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绿色建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建筑需求时,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1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1.1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增长时期,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35亿平方米,城镇建设投资每年高达数万亿元,规模巨大。但是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耗用了大量土地,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约25%。面对我国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形势,怎样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发展绿色建筑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改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传统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2 发展绿色建筑能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1.2.1 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嚣、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1.2.2 室内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2发展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2.1外部性的内涵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 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 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交易或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主要借助于市场手段。但如果市场机制作用缺少某些必要条件,如完全的对称信息、完全的市场竞争等,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将难以实现,市场机制也将“失灵”。由于产权、信息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及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其自有成本和自有利益安排生产和消费,并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这种不对应的情形,就是外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危害,而自己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去补偿该损害时,便产生了外部不经济。

2.2 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分析

绿色建筑在其生命周期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用户或企业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或投资的行为,除了给个人带来一定的效用外,还减少了整个社会能源的使用,并减少了大气的污染,周围其他人因此获得一定环境收益,此外还带动了与节能相关的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向采取节能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由于时间效益等诸多效益,这时节能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节能主体的个人收益。因此,用户或企业建筑节能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不能享有其全部社会效益,但是却承担了社会成本,生产绿色建筑因此就有了外部经济性,所以外部性是推行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非绿色建筑没有把外部成本算在内,所以非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大于其内部成本,表现在非绿色建筑高耗能,还污染了环境,所以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存在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主体范围的影响,给后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或额外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非由行为主体承担,而是由他人或社会承担。在建筑领域也是如此。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污染。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建筑业的绿色进程必须加大力度。

2.3 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经济原理

只由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决定产量,无法保证全社会的收益最大,此时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干预。按照传统的政策分类,政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政策,另一种是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政策是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来达到一定的目标。这种政策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推广,目标明确,可以直接管制企业的行为,效果往往迅速而明显,但是这种强制性政策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够灵活,而且强制性政策对每个生产者都强制性地实行同一个标准,而不考虑各个生产者之间的成本差异问题,如果某些生产者的执行成本过大的话,会对绿色建筑的推广产生反作用。

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解决绿色建筑问题中的作用,这种政策鼓励通过市场信号来影响政策对象,以做出行为决策。这种政策相对于强制性政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低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市场就不能保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3.1 注重建筑经济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绿色建筑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前,大家多注意绿色建筑的先进性,很少考虑其经济性。绿色建筑要与经济相关联。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的指标太少,量化分析不够。我国在概念上并不落后,但在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上存在着太多的缺陷,项目实施时定性的因素过多,定量的因素太少。

3.2 加强绿色智能自律

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竞争很激烈,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造成了不良影响,低价中标使绿色建筑系统工程质量下降。国家应尽快制定应对措施制止这种混乱局面。给承包商留出一定合理的利润,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绿色建筑能对各类建筑元元素的原始价格、运行消耗进行测算,把各专业专家、学生、使用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利益。

3.3 管理应细化

绿色建筑的建造管理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建设单位、建筑单位、系统集成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的工作质量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工程质量。理顺这些部门的关系,细分职责,使绿色建筑工程得到科学的管理。在建筑业面向“绿色建筑”转型时,我们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总之: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 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海洋公园场馆 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中的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得到兴建,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得这些场馆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通过对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创新和对生态知识的应用。我们将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场馆建筑设计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来探寻海洋公园场馆绿色技术的应用之道。

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价值

绿色技术的本质是探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重点在于强调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日益加剧,“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得不到支持。人与环境是种互动关系,唯有对当前的技术进行模式转换,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过度到绿色技术,才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进程。

绿色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内进行,例如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不仅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也使相邻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改,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如果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

二、武汉海洋极地世界的绿色技术探索

(一)武汉海洋极地世界基本情况概述

武汉海洋极地世界主要包括展示区和工作区:

1、热带馆:恒温热带鱼类,内部展示区全部为玻璃构造,设有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

维生系统是生命维护系统的简称,运用现代的水族科技模仿自然环境为养殖生物创造了人工的水环境。一个维生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具备五个系统:机械过滤系统、蛋白分离系统、杀菌系统、加温控制系统、生化过滤系统。

通过对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的使用,使海洋馆内的海水在系统的内部形成循环,大大的提高了海水的利用效率。

2、极地馆(含室外表演区):室外表演区为海象海狮,极地馆类为企鹅馆,北极熊,北极狼等极地动物。整个场馆的设计根据内部游览流线进行,增加了游览和观光的趣味性;顶部局部设大大小小采光顶,节能采光,馆内展示区全部设双层亚克力玻璃,根据温差计算设置不同厚度空气层,室外表演区既避免阳光直射,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3、主表演馆(含互动馆):造型为亲近自然概念——大鲸鱼带条小鲸鱼亲子游憩,大鲸鱼造型内部为朱表演馆,设伪虎鲸、白鲸、海豚等生物表演场所,设计观演人数1700,整个表演馆采用壳体建筑结构,金属屋面保温结合了声学设计,同时在地下室设置了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小鲸鱼造型内部为互动馆,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配备专业装备,下水与海豚游戏。

(二)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绿色设计谈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原则

场馆建筑设计的绿色技术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绿色场馆的基础。节约能源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的顺应自然界中的风向,根据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的进行场馆的平面设计和总体布局。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以及其他相关公园场所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场馆中的采光、空调系统都尽可能将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发挥到最大值,亚克力玻璃、玻璃采光顶等都大大增加了场馆的采光面积及趣味性,使场馆的光照基于自然光线的采集,因此减少了场馆内照明设备的使用,凸显了能源利用的绿色特性。

节约资源原则

节约资源原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尽量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同时要尽可能使资源可再生使用,尤其是对水、废纸、木料的再次使用。在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水的使用是最多的,在场馆内使用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能够将海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

回归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建筑本身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建筑内部应使用对人们、动植物不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室内空气清新、自然、湿度适当,使其中的游览者产生舒适的感觉。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游览人员与海洋环境的结合、人与动物世界的结合。在游览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原有的生物之间的隔阂,不断地产生互动,极地馆室外表演区及主表演馆附属的互动馆都凸显的亲近自然概念,让游客可以直接与海洋生物交流,做游戏,进一步的拉近了人类与各种生物的距离,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绿色、舒适感觉。

三、结语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对于海洋公园场馆建筑设计来说,绿色技术也是创新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唯有将人融入到大自然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休闲、游览场所。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全体建筑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建筑、场馆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森. 海洋公园场馆包装的视觉表现[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5:104-106.

[2]杜文更.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许剑峰,黄珂. 绿色工业·绿色思想·绿色技术——论可持续发展的电信建筑设计[J]. 工业建筑,2002,08:15-17.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4篇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范文第15篇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是无法估量的,而我国的建筑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远高于世界平均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建设理念正在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的内涵在于最大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项目的整个建设及营运周期内把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降到最低,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绿色地产是绿色建筑与地产形式结合的新型地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项目前期定位到后期营运整个寿命周期内采用合理的技术与策略,开发出节能、无污染、少浪费、高使用率的房地产产品。首先,在项目前期定位设计阶段,启动了绿色定位和绿色设计,将绿色开发完全融入项目开发过程中。其次,会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绿色定位,根据项目情况选用合适、正确的绿色技术和策略。最后,工程建设成本会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一、世界各国评价体系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

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自身环境的特点来推动绿色地产的发展,其中的主要手段为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考量绿色地产的准入与后期运营中的关键因素,并形成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成果主要有美国的LEED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台湾的绿色建筑九大评估指针系统、排序与地球环境关系等,各国所针对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评价方法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1、英国BREEAM评价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国家,于1990年提出的英国建筑研究环境组织评价法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该体系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为三个评价阶段。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检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等级。

目前,该体系已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系统不少参考或直接以BREEAM作为范本,如香港的“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加拿大BEPAC体系,挪威的EcoProfile体系等。

2、加拿大GBTOOL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截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使得有用的性能能够在国家之间交换,并为各个国家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提供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予以学习研究,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在权重体系方面,GBTOOL体系采用4级权重的方法,其中前两级权重固定,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方面,后两级可以根据使用GBTOOL体系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因此,GBTOOL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广泛的适用性,但同时这也使评价过程变得过于繁琐,导致整个评价体系在市场推广上难度较大。

3、美国LEED评价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其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其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2到8个子条款,每一个子条款又包括了若干细则,共为41个指标,总分69分的分值。而LEED 体系并未采用权重系统,而使用了较为简单的直接累加的评分方式,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评价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LEED 认证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国际上,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目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已有53个工程获得了LEED评估认定为绿色建筑,另有820个工程已注册申请进行绿色建筑评估。每年的新增注册申请建筑都在20%以上。凡通过LEED 评估为绿色建筑的工程都可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标识。

4、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大潮流背景下,在2001年4月,日本国内由企业、政府、学者联合成立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并合作开展了项目研究,最终于2003年开发出“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建筑物环境效率”概念,在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

CASBEE和BREEAM等评价体系一样,主要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权重,评价工具设为4级权重。CASBEE体系独创性地引入了建筑环境效率BEE,使评价结果变得简洁、明确。但是Q类指标和L类指标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同时,过多的指标使该体系复杂且不易操作。

综上所述,各国的评价标准均有侧重点,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依据资源利用情况等不同因素而制定的符合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都共同推动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顺利引导绿色地产市场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二、地产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

1、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概念界定。根据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可以理解为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间的差价,基准成本是指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的方案为基准方案所产生,以当地的材料与设备准入机制所规定的价格定价的产品。增量成本是指相对于基准建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星级认证等价要求采用技术上所增加的成本,不包括额外的装饰费用和开发商推广费用,以及超过等级认证所要求范围所产生的成本。绿色地产的增量效益指由增量成本所产生的效益,分为增量经济效益、增量环境效益和增量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为直接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接效益。

2、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已在市场承受范围内,通过技术的改进与进一步宣传措施,可按照不同体系的要求,大范围复制并推广。并已经在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实现。应尽量在项目前期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可尽量地根据项目要求与具体情况减少增量成本。随着绿色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绿色增量成本仍将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而绿色增量成本的下降与增量效益的提升能够提升开发商开发绿色地产的积极态度。

三、我国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建议

1、绿色地产在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在绿色地产刚刚起步和市场尚未形成之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多方主体博弈行为会使得市场转向非绿色地产市场,政府应当有效介入市场。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参与各方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各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专家评审制度与社会公示制度,来保障绿色地产市场转化为健康、有序的商品化市场。在绿色地产市场机制形成以后,市场上的多重主体对绿色地产的需求增强,进入正常的市场化发展轨道后,政府再慢慢退出,以市场引导绿色地产的发展。

2、绿色地产的大力推广依靠对研发技术的持续投入。绿色地产发展最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支持,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支撑体系,因此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和潜在的需求,根据绿色建筑标准开发符合标准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并以示范项目为平台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在项目中积极引进高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展绿色技术的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不失时机地自主研究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绿色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控制。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高达五分之四以上,因此,必须加强决策设计阶段有效的成本管理。尽可能地使参与各方信息有效流通,加强交流与合作,降低不必要的信息成本;打破专业技术壁垒,保证绿色地产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管理方面,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与营运成本,形成绿色地产的生产管理一体化。

4、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需要全社会环保观念的转变。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社会观念的革新转变才是绿色地产发展的最强劲的推动力和助推器。绿色地产市场更多地依赖于用户使用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更多的用户购买并使用,是市场形成的根本工作、任务和方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地产需求时,开发商的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如欧美许多家庭趋向于选择有绿色标示的住宅,市场自然迎合他们,从而得到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China Economical Weekly VIP's Opinion,2005(11)

[2] 李晓林:绿色建筑的黑白前途[J].绿色中国,2005(10).

[3] 金占勇、孙金颖:绿色建筑市场激励理论与方法[J].建筑科学,2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