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电源市场研究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运营;风险管控;电源电网协调;市场环境;电网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75

1 概述

随着常规化石类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多种绿色能源已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多种电源的装机容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在社会与环保的需求下,电力运营管理有三个目标:(1)以优先调度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前提,保证火电和水电为主的电网经济和安全运行;(2)着眼于国家产业和能源政策的指导,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下,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电力运营风险监控;(3)积极建设电网交易平台,开展电力市场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

2 影响电网企业运营管理的风险因素

多种电源电网运营风险主要有以下不确定风险因素:上网电价、燃料价格波动、负荷动态需求变化(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智能电网条件下用户的用电模式变化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电网运营主体的收益变化,从而导致多种电源电网运营风险的产生。

2.1 燃料价格波动的运营风险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可变成本主要包含燃料费、水费、排污费、销售税金及附加员工工资,其中燃料费所占比80%。我国发电侧装机容量中75%的机组是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火力发电机组的燃料价格直接受国际国内电煤市场的影响,政府没有任何补贴。近年来,国际国内电煤价格受市场的供求平衡而不断波动,并且波动巨大,对发电侧火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成本及发电运营主体获利产生深刻的影响。因燃煤价的剧烈波动带来不确定性已日益成为发电侧火力发电企业运营管理中最大的风险。在电价不变而煤价上涨的情况下,火力发电企业的收益必然会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反之,同理。

2.2 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运营风险

在电网运行中,用电负荷随时都在波动,因此作为电能的提供方(发电侧)需要事先对所供电的区域的负荷进行预测,再制定安全的发电计划。然而电力负荷变化是受经济、社会、气候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因而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传统模式难以准确描述电力负荷的实际变化规律(传统的单一固定式模型的预测方法只考虑一种变化趋势或单一因素的影响)。随着技术和科技的革新,负荷预测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负荷预测的精度和符合度不断提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负荷预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对发电侧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例如在发电企业生产期间,对所供电区域电网负荷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的经济调度和运行可靠性。由于各个发电机组结构组成不同、发电原理不同、机组容量不同,因此每个机组发电的边际成本不同,机组的启停机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电网运行中宜选用边际成本低、启停时间小的机组承担基荷;同理,承担峰荷应是边际成本高、启停时间长的机组。发电侧的发电企业原则上应根据负荷预测来综合调度机组进行有序发电的,负荷预测不准确就会造成综合调度模型失真,从而造成电网调度机组

失误。

2.3 上网电价变化带来的运营风险

对于发电侧(各类的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来讲,上网电价是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因此,上网电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发电侧(各类的电力企业)的发电量和收益。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的存在,上网电价会随着电力市场的交易情况实时变化,因此上网电价的波动变化会给发电侧的运营管理带来一定量的经济风险。在发电侧与需求侧竞价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市场出清价是由完全市场竞争得出的,所以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随机性。

2.4 市场环境下用户的用电行为模式变化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销售在市场环境下,用户的用电行为模式会向更利于自身优惠的方向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用户可以根据实时电价调整其用电时间和用电量。然而每个用户对实时电价调整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因而每个用户行为变化程度也不同,这一变化因以往从未实施过,其导致的用户负荷变化目前还没较合理的模型预测。新的电力负荷预测就需要迎合当前新电力市场的特性,更多关注相关实施环境的变更,并更具自适应性,此外随着分布式发电、充电墙(桩)普通用户的推广,更多的公众用户可以实现与智能电网及时互动供电。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影响负荷预测准确性的因素除了传统的天气、季节、类型等,实时电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绝不能忽略此影响因素,忽略此影响因素做出负荷预测的结果将会产生重大偏差,基本失去应用价值。

2.5 智能电网带来负荷变化

未来智能电网需要容纳较大比例的主动负荷(可储能负荷),例如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主动负荷(可储能负荷)与传统的负荷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三点:(1)主动负荷具有双向性,即可以充电时视为负荷,也可以在放电时视为电源。例如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2)因为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充放电时间是随机的,电动汽车更是连充放电地点也是随机的、不确定的,造成主动负荷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负荷是不可控的,可以采用一定的经济、政策、技术措施控制主动负荷的随机性,进而使得主动负荷具有一定可控性,这将减少负荷剧烈变化对电网稳定性、供电可靠性的

影响。

2.6 风力、太阳能等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带来的新挑战

多种电源电网将要接纳相当大比例的新技术非常规能源。风力、太阳能等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发电的特点有如下两点:(1)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具有随机波动性或间歇性,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风速的变化等;(2)新技术非常规能源的不完全可控性,例如太阳能要遵循季节更替、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风电则随着天气变化,白天可能风轻云淡、晚上却风声大作。海洋能、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这些新技术非常规能源作为新电源都有其自身特点的间歇性与不可控性,对智能电网的供给和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带来调频、调峰以及稳定性显著影响,也对发电侧运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

面对数量、比例不断增加的新技术非常规能源,混合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管理就应对电网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只有对建立起的电网新结构要求新技术非常规能源的发电侧运营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才能保证供智能电力网络的稳定性增加。例如: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接入电网,针对其出力的间歇性与随机性,对其启动、停机、有功功率控制、无功/电压调节、低压穿越能力提出要求;电网为了减少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存储容量和调度措施、控制手段来对其进行修正,用户侧容纳主动负荷来承担。随着多种电源进入电网、电网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电网运营管理除了面对传统的风险因素的作用外,还要遭受来自智能电网方面、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新型不稳定、干扰因素的挑战。

3 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的策略

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控制措施应注重以下五点:(1)电网在制定电网规划时应考虑运营风险因素。企业通过优化供电电网规划设计,增强电网网架结构,调整多种可再生能源,对电源电网的规划项目实施次序,提高电网系统抵御风险能力;(2)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在制定自身生产计划安排时就应将运营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和夏(冬)高峰、丰(枯)水期、重要保电、配合大型工程建设等特殊时期方式时,应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与随机性、智能电网主动负荷带风险管控措施;(3)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应将物资储备和管理相结合,通过加强电力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生产设备调控,提升电网输配变电设备整体负荷的适应性水平、电能质量水平;(4)加强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应急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各个发电企业、输配电网络的应急预案和体系,建立健全电网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形成机构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同时加强及时和长期电网稳定控制和减少电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范围;(5)将多种电源电网的运营风险控制纳入技改检修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和标准、日常生产工作计划、培训教育计划中。

参考文献

[1] 陈广娟,谭忠富,郭联哲,等.煤电价格联动下火力发电企业的风险分析模型[J].现代电力,2007,24(2).

[2] 郭联哲,李晓军,谭忠富.煤价波动对火电厂上网电价影响的数学模型及动态分[J].电网技术,2005,29(7).

[3] 李存斌.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 李存斌,,陆龚曙.基于模糊数相似度的智能电网运营风险综合评价[J].华东电力,2012,40(9).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可再生能源 市场发展

面对目前社会资源能源匮乏的环境,可再生能源作为关键的核心替代性能源,亟需开发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以应对全球变暖以及能源匮乏等问题,实现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商业化开发和广泛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科学发电的技术手段,现阶段上网电价工作系统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快改进该系统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有利于完善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概况

在电力营销模式中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沼气及潮汐能等,在将其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省去了煤石油及天然气的使用,从而也就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城市的绿色化。我国政府对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引进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及补助科研技术人才,以此促进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稳定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电力企业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化的电力营销机制,另外制定的电力价格也不够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再生能源再缺乏以与传统电力竞争各具优劣,难分胜负等问题都阻碍了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的发展。

二、阻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的问题

(一)电力营销市场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发电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可再生能源是环境友好型二次能源,但由于其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直接阻碍了其市场营销。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蕴藏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分布却相当不均,尤其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例如、甘肃及内蒙古等地区蕴藏丰富,但是这些地区因市场需求小,开发能力落后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等问题,致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下。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价格存在劣势

目前可再生电力能源的价格与传统电力能源的价格相比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同时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垄断性市场,它的竞争机制并不完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虽已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保护可再生发电能源的市场营销,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在本质上解决不完善的竞争市场问题。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比利用煤发电的价格高很多,但是煤电的优惠政策却更多,其执行效果也就更好,这严重阻碍了太阳能发电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煤电等非再生能源发电矿物需征收相应的能源生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但我国尚未建立该项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营销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只是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电厂,其成本较高,技术及设备也都是进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费用,使得购网、上网及销售的用电价格较高,从而制约了电力营销市场的发展。

(三)政府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市场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

国外可再生电力能源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取得较好效果,与政府的大力扶植及国家倡导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虽然也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但制定的优惠政策不足同时又缺乏可行性,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因此未能从本质上推动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其市场化营销。

三、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动力研究

(一)合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

我国政府尤其是相关电力部门要根据可再生电力能源在各省市的具体分布,结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开发发展的工作思路,改进并规范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使风能、太阳能及潮汐能等友好型二次能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使其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

1、固价电价系统

固定电价系统应明确规定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电价格,是由政府根据相应的发电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传统电力能源发电的价格而直接制定市场中各种发电能源的市场价格的,同时相应的电网企业应该依据既定价格支付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必要的费用。

2、溢价电价系统

构建溢价电价系统一方面可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工程的基本电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解决电力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采用溢价电价系统的优势是既能考虑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工程运转的实际成本,又与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竞价过程相接轨,其运转的原则主要是以传统电力的销售价格为电力市场的参考系,从而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电价比例,通常会出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价格会受传统电力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种主要原则是依据不稳定且相互竞争的电价市场结合政府制定的固定电价奖励机制共同作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参考系。通过对国外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市场营销模式及国家政策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固定电价及溢价体系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并且效果显著,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并结合我国具体能源分布及市场需求完善并实施这两套发电价格定制体系,以健全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制度。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竞争体系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电力市场竞争体系是电力市场营销及企业发展的优先成本战略的总核心,针对我国电力市场不完善的竞争机制,首先应制定标歧立异的发展战略,其次需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层集聚力量制定发展目标战略方案。其中在发展战略上标歧立异是指旨在将电力企业所提出的电力产品或电力相关服务做到标歧立异,这样有利于确保在一定的产业区域内企业能够提出独特的电力产品;目标集聚是主攻该企业中的某个产品的顾客群体。总之这两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相应产品的对应顾客群体的具体需求或者达到降低成本的市场期待,最终有助于电力市场营销机制的建立健全。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营销的制度与法规

目前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现状并不理想,并且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基于现状,我国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可持续电力企业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多种手段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筹集资金,并引进技术人才,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营销的长效发展。在推动其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尽到其规划协调及后期监督服务等具体职能,制定开发能源及电力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为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调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提高其在电力市场的比重。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状况及市场营销比例的现状,我国政府及新型电力企业积极制定市场营销机制,规划发展战略,尽快实现电力营销市场的转型,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核心力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从我国现阶段的电力能源发展来看,溢价机制和固价系统由于易于操作且效果明显,对于政府和可再生电力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曾鲁,何芳.大型风电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理论分析[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1

[2]张晓宇.论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动力[J].电子测试,2015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

面对目前社会资源能源匮乏的环境,可再生能源作为关键的核心替代性能源,亟需开发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以应对全球变暖以及能源匮乏等问题,实现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商业化开发和广泛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科学发电的技术手段,现阶段上网电价工作系统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快改进该系统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有利于完善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概况

在电力营销模式中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沼气及潮汐能等,在将其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省去了煤石油及天然气的使用,从而也就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城市的绿色化。我国政府对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引进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及补助科研技术人才,以此促进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稳定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电力企业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化的电力营销机制,另外制定的电力价格也不够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再生能源再缺乏以与传统电力竞争各具优劣,难分胜负等问题都阻碍了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的发展。

二、阻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的问题

(一)电力营销市场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发电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可再生能源是环境友好型二次能源,但由于其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直接阻碍了其市场营销。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蕴藏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分布却相当不均,尤其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例如、甘肃及内蒙古等地区蕴藏丰富,但是这些地区因市场需求小,开发能力落后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等问题,致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下。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价格存在劣势

目前可再生电力能源的价格与传统电力能源的价格相比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同时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垄断性市场,它的竞争机制并不完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虽已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保护可再生发电能源的市场营销,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在本质上解决不完善的竞争市场问题。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比利用煤发电的价格高很多,但是煤电的优惠政策却更多,其执行效果也就更好,这严重阻碍了太阳能发电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煤电等非再生能源发电矿物需征收相应的能源生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但我国尚未建立该项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营销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只是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电厂,其成本较高,技术及设备也都是进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费用,使得购网、上网及销售的用电价格较高,从而制约了电力营销市场的发展。

(三)政府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市场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

国外可再生电力能源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取得较好效果,与政府的大力扶植及国家倡导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虽然也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但制定的优惠政策不足同时又缺乏可行性,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因此未能从本质上推动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其市场化营销。

三、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动力研究

(一)合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

我国政府尤其是相关电力部门要根据可再生电力能源在各省市的具体分布,结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开发发展的工作思路,改进并规范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使风能、太阳能及潮汐能等友好型二次能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使其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

1、固价电价系统

固定电价系统应明确规定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电价格,是由政府根据相应的发电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传统电力能源发电的价格而直接制定市场中各种发电能源的市场价格的,同时相应的电网企业应该依据既定价格支付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必要的费用。

2、溢价电价系统

构建溢价电价系统一方面可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工程的基本电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解决电力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采用溢价电价系统的优势是既能考虑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工程运转的实际成本,又与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竞价过程相接轨,其运转的原则主要是以传统电力的销售价格为电力市场的参考系,从而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电价比例,通常会出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价格会受传统电力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种主要原则是依据不稳定且相互竞争的电价市场结合政府制定的固定电价奖励机制共同作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参考系。通过对国外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市场营销模式及国家政策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固定电价及溢价体系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并且效果显著,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并结合我国具体能源分布及市场需求完善并实施这两套发电价格定制体系,以健全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制度。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竞争体系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电力市场竞争体系是电力市场营销及企业发展的优先成本战略的总核心,针对我国电力市场不完善的竞争机制,首先应制定标歧立异的发展战略,其次需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层集聚力量制定发展目标战略方案。其中在发展战略上标歧立异是指旨在将电力企业所提出的电力产品或电力相关服务做到标歧立异,这样有利于确保在一定的产业区域内企业能够提出独特的电力产品;目标集聚是主攻该企业中的某个产品的顾客群体。总之这两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相应产品的对应顾客群体的具体需求或者达到降低成本的市场期待,最终有助于电力市场营销机制的建立健全。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营销的制度与法规

目前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现状并不理想,并且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基于现状,我国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可持续电力企业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多种手段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筹集资金,并引进技术人才,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营销的长效发展。在推动其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尽到其规划协调及后期监督服务等具体职能,制定开发能源及电力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为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调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提高其在电力市场的比重。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状况及市场营销比例的现状,我国政府及新型电力企业积极制定市场营销机制,规划发展战略,尽快实现电力营销市场的转型,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核心力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从我国现阶段的电力能源发展来看,溢价机制和固价系统由于易于操作且效果明显,对于政府和可再生电力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陈澍 单位:北京华电北燃能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陶曾鲁,何芳.大型风电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理论分析[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1

[2]张晓宇.论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动力[J].电子测试,2015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4篇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演变。从的交流到全球范围内的跨地发展,华语电影研究中所选样本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关性,以及作为例证的典型意义,均涉及到资本(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的流动、传播空间(跨界传播、跨地传播、跨媒介传播)的延伸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的总体性与一致性,亦即华语电影研究的基础和边界。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志需要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正确的导向和选择。由此,合拍片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生产制作模式,借势市场中产业资源整合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空间资源的整合,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重要标志。

一、从合拍片到华语电影新形态

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电影的政策环境日渐宽松,合作制片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院线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合拍片的创作空间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展①。自2002年合拍片《英雄》单片票房创下2.5亿元占年度9亿元总票房②的27.8%以来,合拍片成为历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影片本身亦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③。2003年的国产片票房还未超过进口分账片,中外合拍片占据国产片总票房前十名中的六部。

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中有9部合拍片,其中《投名状》《集结号》《色戒》等位列票房前三甲。2008年的《赤壁》(上)成为亚洲区域内合拍④电影的“新代表”。而2009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总额62.06亿元中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占影片数量10%的合拍片,年度有21部中外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12部国产影片中有8部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占国产片总票房的45.7%。合拍片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在2010年度票房前二十名的影片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11部,合拍片占据年度票房65%的份额⑤,其中票房过亿的13部占本年度17部过亿国产影片的76%,合拍片的票房收益已成为稳固本土电影市场的绝对力量。2011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受理合拍影片93部、协拍片6部,获准立项合拍影片69部、协拍片4部,共计73部,审查通过合拍影片58部。⑥

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的数据凸显合拍片由量变到质变的演进已然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中,以的产业资源整合带动文化资源整合、空间资源整合的华语电影新形态已然形成:华语电影新的形态是指以电影市场为核心、覆盖东南亚电影市场并辐射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的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借助的资源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合拍模式成为全球电影制片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反映华人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生活情趣为传播内容的华语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力量”。

二、合拍片与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自2001年以来,合拍片平均每年的生产量超过30部⑦,票房收入成为快速增长的国产片票房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合拍片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多,间接促成了合拍片实践、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延展,香港影人的集体“北上”成为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得益于2010年6月台湾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1年成为台湾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标志性时间节点,新一代台湾电影人已经成为合拍片中的“生力军”。合拍片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的电影企业与电影人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

不仅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合作增多加深,从2006年起上海电影节开辟“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等中外合作论坛以来,来自政府、海内外制片机构以及电影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更为深入,其论坛实录《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也成为合拍片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2008年,在纪念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背景中,内地电影理论期刊和相关媒体集中刊发文章多角度探讨合拍片的发展与变迁⑧,研究扩展至美学、市场、产业化等领域⑨,特别是对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相当深入的探讨⑩。自此,以华语电影为核心命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渐增。如2008年7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电影艺术》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和工业”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09年以来,合拍片研究出现了“跨文化传播”瑏瑡的新角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魅力与困惑及市场需求以及寻找华语电影未来发展路向都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必须予以关照的重要因素。

调查研究2002年至2012年间合拍片的发展演进,深入分析合拍片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由市场、资本等商业因素诱发的“量变”而后转向跨区域文化融合的“质变”,进而通过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分析合拍片的生产,探讨华语影片以市场拓展和跨界、跨地、跨媒介的传播等电影形态的重要转变,进而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重构成为当下电影创作无法回避的现实需要。

三、华语电影新起点

得益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政策,中国电影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已经形成,产业升级与市场结构进入立足长远的理性调整时期。新背景下的电影的性质、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要求一种关于“华语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野中对的电影进行整合性思考。这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至关重要。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5篇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演变。从的交流到全球范围内的跨地发展,华语电影研究中所选样本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关性,以及作为例证的典型意义,均涉及到资本(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的流动、传播空间(跨界传播、跨地传播、跨媒介传播)的延伸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的总体性与一致性,亦即华语电影研究的基础和边界。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志需要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正确的导向和选择。由此,合拍片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生产制作模式,借势市场中产业资源整合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空间资源的整合,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重要标志。

一、从合拍片到华语电影新形态

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电影的政策环境日渐宽松,合作制片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院线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合拍片的创作空间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展①。自2002年合拍片《英雄》单片票房创下2.5亿元占年度9亿元总票房②的27.8%以来,合拍片成为历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影片本身亦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③。2003年的国产片票房还未超过进口分账片,中外合拍片占据国产片总票房前十名中的六部。

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中有9部合拍片,其中《投名状》《集结号》《色戒》等位列票房前三甲。2008年的《赤壁》(上)成为亚洲区域内合拍④电影的“新代表”。而2009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总额62.06亿元中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占影片数量10%的合拍片,年度有21部中外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12部国产影片中有8部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占国产片总票房的45.7%。合拍片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在2010年度票房前二十名的影片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11部,合拍片占据年度票房65%的份额⑤,其中票房过亿的13部占本年度17部过亿国产影片的76%,合拍片的票房收益已成为稳固本土电影市场的绝对力量。2011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受理合拍影片93部、协拍片6部,获准立项合拍影片69部、协拍片4部,共计73部,审查通过合拍影片58部。⑥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的数据凸显合拍片由量变到质变的演进已然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中,以的产业资源整合带动文化资源整合、空间资源整合的华语电影新形态已然形成:华语电影新的形态是指以电影市场为核心、覆盖东南亚电影市场并辐射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的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借助的资源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合拍模式成为全球电影制片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反映华人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生活情趣为传播内容的华语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力量”。

二、合拍片与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自2001年以来,合拍片平均每年的生产量超过30部⑦,票房收入成为快速增长的国产片票房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合拍片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多,间接促成了合拍片实践、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延展,香港影人的集体“北上”成为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得益于2010年6月台湾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1年成为台湾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标志性时间节点,新一代台湾电影人已经成为合拍片中的“生力军”。合拍片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的电影企业与电影人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合作增多加深,从2006年起上海电影节开辟“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等中外合作论坛以来,来自政府、海内外制片机构以及电影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更为深入,其论坛实录《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也成为合拍片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2008年,在纪念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背景中,内地电影理论期刊和相关媒体集中刊发文章多角度探讨合拍片的发展与变迁⑧,研究扩展至美学、市场、产业化等领域⑨,特别是对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相当深入的探讨⑩。自此,以华语电影为核心命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渐增。如2008年7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电影艺术》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和工业”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09年以来,合拍片研究出现了“跨文化传播”瑏瑡?的新角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魅力与困惑及市场需求以及寻找华语电影未来发展路向都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必须予以关照的重要因素。调查研究2002年至2012年间合拍片的发展演进,深入分析合拍片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由市场、资本等商业因素诱发的“量变”而后转向跨区域文化融合的“质变”,进而通过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分析合拍片的生产,探讨华语影片以市场拓展和跨界、跨地、跨媒介的传播等电影形态的重要转变,进而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重构成为当下电影创作无法回避的现实需要。

三、华语电影新起点

得益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政策,中国电影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已经形成,产业升级与市场结构进入立足长远的理性调整时期。新背景下的电影的性质、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要求一种关于“华语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野中对的电影进行整合性思考。这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至关重要。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金融产业 结构优化 产业组织理论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充分认识电子金融产业的重要地位。电子交易是使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参与主体增多,交易规模扩大,投机性增强。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风险性、创新性要比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更加优越。发展电子金融,降低手续费、佣金等成本,创新期货、期权、股票等金融产品是金融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7篇

1.1竞争行为

动态竞争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竞争行动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企业行为。在竞争互动过程中,企业行为的一个可识别特征是市场性或非市场性:发生在市场环境中的行为,如价格变化、新产品的推出等,被认为是市场行为;发生在非市场环境中的行为,如游说、慈善捐赠等,被认为是非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能够管理公共事务及政府关系,是塑造及控制企业竞争环境的手段。田志龙等学者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整合非市场行为与商业活动来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因为不管企业如何关注公益事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在实现了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时,才能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持续下去。

1.2竞争行为的多样性

从信息角度来看,如果竞争行为所代表的企业意图比较明显,则容易引起竞争对手的反击或仿效。若竞争对手面对的信息是不熟悉或不确定的,则很难根据过去经验进行反击。Young等认为竞争行为的数量越多,企业的绩效水平越好。此外,企业采取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差异化竞争,更易使消费者以不同方式得到满足。在动态竞争中企业不是简单地以产品攻击或者反击竞争者的产品,它有众多的竞争手段和竞争形式可供选择。Karnani等描述了竞争对手之间同时在多个按地域划分的市场和多个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情形。在多个产业和市场上竞争给了企业更多的战略选择,同时也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因此,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若能抓住先动优势,创新性地实施多样化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不仅有助于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反击,还有利于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

1.3竞争行为的动态性

动态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是动态的,企业所发动的竞争行为会引起其他参与竞争的企业的一系列回应行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方面,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偏好快速改变,另一方面,许多行业的竞争规则不断地被改变,企业能更快地感知竞争对手并做出反应。在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在时刻关注着其他相关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的行动,并且适时根据其他企业的行为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策略和行动。企业间的竞争是基于一系列市场进攻与反应互动的动态过程。Smith等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以及盈利能力,都将被竞争行动的动态性所决定。因此,动态地调整竞争行为并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1.4动态竞争中的行为组合

谢洪明等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竞争行为就越表现出动态的特征,先动优势和创新就越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子商务行业,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得行业进入障碍的门槛大大降低,企业原有的优势地位也越来越容易被新来者所超越。企业不得不依靠不断的创新,并进行迅速地进攻与回应,运用动态的战略管理模式保持竞争中的战略优势。而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再简单地在某一领域或产品上展开竞争,某个市场或业务领域遭到攻击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在另一个市场或业务领域进行还击。Baron认为企业在应对防御竞争力量或实现市场方案时必须将市场与非市场战略都考虑进来。因此,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实施多样化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组合,不仅有助于应对及防御竞争对手,还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刘小平,等:电子商务企业竞争行为组合的选择与转换

2研究设计

2.1案例行业与样本企业选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已覆盖商业经济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支,在“十二五”期间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激烈,更适合我们研究企业竞争行为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进行案例研究。本文选择的样本企业分别是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原名卓越亚马逊)、当当网,对三家企业的竞争事件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样本企业选取的理由:第一,竞争行为的代表性强。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采取大量具有竞争力的行为参与竞争。第二,三家案例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大。根据艾瑞网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第三季度期间,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占比:京东商城占45.0%,亚马逊中国占6.6%、当当网占5.0%,它们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典型代表。第三,竞争事件易于收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电商企业的竞争行为经常被大量报道。因此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2.2竞争行为界定

参考已有研究对于企业竞争行为的界定,本文对电商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行分类,并列举了各类行为在电商行业中的具体形式,认为:市场行为主要包括推出新产品、进入新市场、联盟并购、降价促销和提高服务;非市场行为主要包括政治行为、公益行为和公关行为。对电商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行了分类和解释。

2.3数据来源与编码

结构内容分析法(Struc-turedcontentanalysis)是获取企业行为的一种重要工具,Chen等学者均是基于该方法研究企业市场、非市场竞争行为互动问题。结构内容分析法的独特性在于:研究样本的基本元素是企业具体行为,样本主要来源于公共信息,通过分析特定的主题、字词或者全文获得研究所需的数据,并探索各行为之间的规律。这种方法也极适合本文的研究。

2.3.1确定分析范围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可以增加案例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同时基于多种信息来源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加工。本文内容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案例企业自身公布、电子商务专业研究平台(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艾瑞咨询集团、亿邦动力网等)的相关新闻报道。竞争行为选择的依据:产生较大影响、符合前文对竞争行为的描述、权威媒体对此进行过大范围报道。竞争行为事件限定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

2.3.2行为变量界定首先我们以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作为分析单位,然后对竞争行为进行编码。作者首先通过浏览信息事件的标题,搜寻类似“发起”“回应”“在……压力下”“率先”等关键词,识别出与对象企业行为相关的文章,如果从文章标题就可判别出行为类型及特征,则直接进行编码,否则再次阅读文章及具体句子,界定行为类型并编码。对于每条信息只对一个竞争行为进行编码,如果出现两个或以上的行为,则只对一个主要的行为作为编码依据。最后得到企业竞争行为共234条(其中亚马逊中国94条,京东商城66条,当当网74条)。对于以上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在前文已进行了定义与界定。对所有行为进行编码及统计后,得到企业竞争行为统计。2.4数据验证为了保证内容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小组的4位成员分别独立地对20条新闻报道进行了预研究,主要分析企业的行为类型及特征并给出各自的判断结果。在第一次汇总时,我们分析结果的一致率为95%。根据Nunnaly的观点,信度程度在0.7以上时,表示前期的研究足够可信。为此,我们针对结果的差异之处进行讨论,共同确认行为的类型与特征,最终达成一致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检验对竞争行为进行编码的可信度,研究小组的4位成员再次分别独立地对另20条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我们运用Perreault和Leigh的信度指数来检测小组成员间的信度。结果表明各类别的PRL估计值均在0.90以上。根据Rust和Cooil[30]的观点,这是一个较高的数字。

3研究结果

3.1竞争行为选择

3.1.1竞争行为选择的规律:三种组合类型我们统计了案例企业连续四年(2010-2013年)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实施情况,发现电子商务企业通常以组合的形式实施竞争行为,并且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田志龙等学者也强调市场与非市场行为整合实施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有助于实现企业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真正统一。本文归纳出三种主要的行为组合类型:扩大范围型、提高地位型、获取资源型。各组合类型对应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a.扩大范围型。电子商务企业实施“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主要为了实现其多元化战略目标。一方面,企业通过采取推出新产品、公益捐赠、创新服务等竞争行为,确保现有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采取进入新市场、促销降价、联盟合作、政治活动等竞争行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或进入到新的市场领域。三家案例企业中,当当网和京东商城都是从专业化经营领域逐步向多元化的经营领域扩展,亚马逊中国凭借卓越网的资源基础,直接进行多元化经营。例如,当当网在2011年期间,通过提升物流服务、政治活动等竞争行为,扩展到国际化妆品等经营领域。b.提高地位型。电子商务企业实施“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主要是为了抢占领先地位。当企业在某一领域处于落后地位时,为了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企业通常采取创新技术和服务、推出新产品、联盟并购等竞争行为,以扩大网站规模、提高利润率;同时积极促进与政府或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资源优势得到政治保护,从而推动市场地位的快速提升。三家案例企业各自拥有领先的领域:京东商城以3C领先,亚马逊中国以服务领先、当当网以图书领先。当企业处于其他非领先领域时,大多会以市场挑战者参与竞争,或利用其资源优势成为市场补缺者。例如京东商城在2012年2月启动电子书刊业务,以市场补缺者的角色抢占图书领域的优势地位。另外,京东商城还采取销售联盟策略,通过广大媒体合作伙伴扩大品牌知名度。c.获取资源型。电子商务企业实施“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主要是为了强化并丰富其优势资源,进而提升竞争力。优势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产品、人才、设备等)和无形资源(技术、专利、品牌口碑等)。企业为丰富其优势资源,通常会采取推出新产品、创新技术等竞争行为,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保持与其他企业资源之间的差异化;同时注重慈善捐赠、公关活动等竞争行为的实施,以强化企业的优势资源。例如,亚马逊中国在物流配送环节上,一方面,首创性地推出多种物流模式(如“慢递”服务),以丰富其物流配送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推出多种个性化服务(如“订购省”服务),并不断扩大物流配送中心,以进一步强化其物流配送服务。

3.1.2竞争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认为,外部竞争环境以及组织内部力量是驱动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战略包括决策和行动两个部分,行动应符合决策的要求。因此,为实现不同的战略目标,电子商务企业需采取相适应的竞争行为。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电子商务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三种:经营范围、市场地位、优势资源,其中经营范围和优势资源属于企业的内部力量,市场地位属于外部竞争环境,因此这也正好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经营范围”属于全面型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包括:从一个领域进入到另一个新领域、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需要采取较全面的“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市场地位”属于进攻型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为了抢占在某一市场的领先地位,因此需要采取具有对抗性的“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优势资源”属于防守型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为了保持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因此需要采取具有防守性的“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

3.2竞争行为转换

3.2.1竞争行为组合转换的规律动态竞争理论认,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战略转换,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企业竞争行为动态转换的过程验证了这一结论。但在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案例研究中还发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是以组合的形式实施市场与非市场行为,这说明,整合实施竞争行为比单独实施竞争行为的竞争力更强。表4总结了2010~2013年期间,三家企业竞争行为组合动态转换的过程。其中,S表示实施“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R表示实施“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P表示实施“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每个月份对应的字母表示企业在当月所实施的行为组合类型,如亚马逊中国在2010年1月实施的是S(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相邻月份之间实施不同的行为组合,表示企业在实施了一种行为组合后,向另一种行为组合转换的路径。表4中的行为组合转换路径包括:S-R转换14次、R-S转换5次、R-P转换20次、P-R转换17次、P-S转换14次、S-P转换11次,共81次。其中S-R和S-P(25次占30.9%),P-R(17次占20.9%),R-P(20次占24.7%)是比例较大的4种路径。根据表4,我们可发现:a.企业以“经营范围”为战略目标的情况下,首先实施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一方面向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转换,另一方面向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转换。例如,亚马逊中国在2012年2月实施了扩大范围型的行为组合后,3~4月份就实施了获取资源型的行为组合(亚马逊中国携手罗莱等四大品牌举办春日床品大促活动)。另外,亚马逊中国在2012年的8~10月实施了扩大范围型行为组合后,在11月份实施的是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如推出“亚马逊主页”服务)。b.企业以“市场地位”为战略目标的情况下,首先实施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然后一般向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转换。例如,京东商城在2012年8月实施了提高地位型的行为组合(京东商城与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签约)后,9月份就实施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京东商城上线网页游戏联合运营平台)。c.企业以“优势资源”为战略目标的情况下,首先实施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然后一般向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转换。例如,当当网在2012年2~3月份实施获取资源型行为组合(当当网推出“广告服务”)后,4月份就实施了提高地位型行为组合(当当网与酒仙网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可总结出三种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以及在不同的战略目标下,三种竞争行为组合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一般情况下,当行业竞争不激烈、企业自身发展水平较低时,电子商务企业会将“经营范围”作为战略目标,致力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当行业竞争较激烈时,电子商务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战略目标,在保持现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一方面,若企业在某市场的产品、技术等方面都有资源优势,则此时企业一般会将“市场地位”作为战略目标,注重加强在此领域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若此时企业资源不具有竞争优势,则企业一般会将“优势资源”作为战略目标,在丰富企业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竞争力。

3.2.2竞争行为组合转换的原因在动态竞争中,战略转换是企业适应动态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手段,一旦企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就需要进行战略调整。为了实现战略转换,企业需要重新匹配各种资源以支持新的战略意图。组织战略由决策和行动两部分构成,战略转换意味着企业的决策和行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其中决策的变化会导致行动的变化。电商企业的决策表现为不同的战略目标,而行动则体现为不同的行为组合类型,因此,当电商企业的战略目标发生改变,会导致其竞争行为组合的相应改变。

4研究结论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势力;政府管制;市场化改革;效率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32-03

1 引 言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电力生产与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如图1所示,发电装机已与美国基本持平,发电量和用电量均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力大国,但人均装机、发电、用电及电气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大。在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有效的,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关系,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反过来采取能源保护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林伯强,2003)。能源与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电力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需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而探索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成为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中国电力产业的效率而言,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似乎表明,电力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实现电力产业的效率的明显改进,换句话说,改革的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和管制措施并没有发挥效果,中国电力产业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X-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电力产业已有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且是技术进步消除了效率损失后的结果。因此,电力市场效率的改进是目前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大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供给,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一旦由于发电能源投入不足而出现短缺,将直接制约着我国国民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升产业效率,高效利用能源,实现持续发展是关乎电力产业未来发展出路的重大问题。

2 文献综述

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0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多元化融投资改革阶段(1985—1997年)、政企分开的改革阶段(1998—2002年)、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电力市场化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吴昌南,2011)。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厂网分离”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结构中发电环节的分离,电网企业仍然在输、配、售电环节具有垄断地位,我国电力产业的市场模式仍处于单一买方市场阶段(林伯强,2004;谢洪军,任玉珑,2006)。

国内外学者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方面对一些比较典型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周定山,2005;朱治中,谢开,于尔铿,2005;郭丽岩,2010)。在发电环节和零售环节引入竞争,而输配电以及系统协调环节则仍应保持垄断经营的状态是现今许多发达国家电力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电力市场建设不可能靠自己形成并自我维持,几乎所有的电力经济学家(Joskow,2001;Stoft,2002;Hogan,2003;Harvey&Hogan,2001)都认为,电力行业的可竞争市场结构(Hogan,2001)是不可能由市场和市场参与者自身来形成的,电力市场需要严格的市场设计。电力市场的机制设计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的问题,扩大发电厂商的市场势力,影响短期调度效率,扭曲市场价格并降低长期投资效率(李虹,2004)。因而,在电力行业重组期间,特别是初期,电力市场设计和严格的行业监管对于保证电力市场的竞争性非常关键。

作为转轨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是一个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同步进行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在非自然垄断环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于良春,2004)。针对目前市场主体、要素市场、电力需求的特殊性以及政府监管的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电力均衡的体制,应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电力均衡中的作用(于良春、杜琼,2005)。

目前有关电力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改革与机制设计两个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本国电力产业问题的同时,密切关注他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制度创新和运作方式,旨在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机制设计寻求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无论是市场化改革还是机制设计,无论是调整电力市场结构还是规范电力企业行为,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实现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较为分散,即使涉及电力产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方面相关内容,大多只是用来佐证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机制设计的中心论题。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电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电力产业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本文是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总结与深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3 电力企业的市场势力

在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规模经济会使垄断成为一种可选择的市场组织形式,行业内的企业依托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高效率优势,具备不受任何干预的市场势力。所谓市场势力就是企业将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通过市场势力影响其自身的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用来衡量产业完成其符合社会利益的任务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效率和技术进步,也被称为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维斯库斯、哈林顿、弗农,2010)。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可以有效控制市场,获取市场势力,但是市场势力本身会造成企业效率的损失,表现在X-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面。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上市场势力的作用,会允许经营者用他们自己的目标去替代所有者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X-非效率就会出现。电力企业依托不受干预的垄断势力通过产量控制的手段达到抬高价格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产量控制和抬高价格不仅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市场势力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效应,但在稀缺资源的利用问题上,哈佛学派学者给出的最佳方式是实行所有权垄断或归口管理(谢泼德,2002),市场势力也就由此产生。其实在资源行业或者对资源存在严重依赖的产业,政府管制下,适度的市场势力则发挥着对保护资源、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正面效用。

目前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发电能源,极具稀缺性,通过所有权的垄断或归口管理,一方面,电力产业内的市场势力的存在明确了资源所有权,强化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电力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大,需要大型电力企业的较大市场份额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这与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电力产业目前的市场组织形式为单一买方市场模式。就发电市场而言,2002年年底,经过对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拆分重组后,在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基础上,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除国家电力之外,还有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国投电力、长江电力以及深能源、申能源、粤电力等发电公司。我国发电市场的竞争主体虽然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发电市场从一个垄断市场变成了竞争性的市场。市场的选择以及各种优势往往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原国有电力公司,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国电公司分拆出来的五大集团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市场势力,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的发电市场,电力行业的分拆重组以后,发电市场基本上形成的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而不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于良春,马甜,2006)。

与此同时,由于电力本身的同质性,在电力产业的输配电环节,电网企业为获得一个地区的输配电权而进行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垄断者。因而不同电力产业市场势力之间的竞争应当在政府管制之下,从输配电环节转移到用户服务差异化与电力普遍服务的质量上,确保中国国民与企业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能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供电服务。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寡头垄断市场分为松散寡头垄断市场和严格寡头垄断市场,其中前者是可以存在有效率的竞争的,因而通过一定的政府管制措施,限制电力产业中的寡头企业通过合谋、默许合作、合并、固定价格等方式形成市场势力,对发挥电力产业规模效应、提升竞争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电力普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

从管制理论和实践来看,政府管制是应对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现实中的许多行业是由少数大厂商主宰的,市场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以及公共产品都会导致市场的失灵,政府有必要通过价格激励,管制法规或是直接控制的经济行为来对这些领域进行管制,其中经济管制是与竞争政策互补的产业监控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经济管制的作用更多地集中于一些特殊的产业领域,包括公用事业、电信、电力、交通等在内的网络型产业。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不仅包括经济管制,还包括健康、安全与环境管制(维斯库斯,哈林顿,弗农,2010)。

Baumol(1982)和Sharkey(1997)修正了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指出规模经济将不再成为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电力产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一直都是政府管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电力行业重组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其核心就是在电力行业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李虹,2004)。谢泼德(2002)认为多数自然垄断行业(包括电力产业)都包含了自然垄断和自然竞争的部分。李虹(2011)认为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具有网络特征的产业中普遍存在着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业务,就电力产业而言,非竞争性业务包括高压输电网、低压配电网,竞争性业务包括发电和售电环节。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正在由高度计划、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向市场化过渡。国家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打破垄断后,电力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寡头之间通过博弈选择竞争或是合谋。如果寡头选择竞争,则由于电力产品的同质性,其竞争方式和竞争行为都会趋同,价格竞争会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但是如果采取合谋的方式,那么由于电力产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征,价格垄断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福利的丧失。因此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行为的管制显得十分必要。以电网公司为例,当同时有两条或者更多的网络线路需要扩展时,网络公司之间的合谋将使得监管机构更难对它们进行甄别,低效率网络公司的向下扭曲变大,高效率网络公司的信息租金增加(何广涛,阙光辉,蒋靖浩,2004)。

就目前而言,中国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已经进行了多项的改革,包括融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新的管制机构、管制目标与职能的重新定位等,未来还需要在电价设置、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中国政府应针对电力产业中的不同业务环节,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与管制举措。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技术创新、在提升电力产业运营效率的同时,提升中国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是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5 结 论

我国的电力改革不仅需要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也需要建立新的政府监管体系,转变政府行业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手段。中国电力产业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电力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与途径,通过市场化改革调整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在市场化改革中通过严格的市场设计约束电力产业企业行为,共同影响电力产业市场势力的形成与效力的发挥。在规制企业市场势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政府管制,形成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规范引导企业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与研发创新活动的合力。在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发挥市场势力和政府管制的共同作用,鼓励引导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该行业效率的提升与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skow P.L.Californias Electricity Crisis[J].Oxford Review of Policy,2001(17):365-388.

[2]Stoft S.Power System Economics:Designing Markets for Electricity[M].IEEE/Wiley Press,2002.

[3]Hogan W.Transmission Market Design,Electricity Deregulation:Where to From Here? Conference at Bush Presidential Conference Center[D].Texas A&M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3.

[4]Harvey M.&Hogan W.Identifying the Exercise of Market Power in California[D].HEPG working paper,2001.

[5]Hogan,W.Power market Restructuring:Reforms of Reforms[D].HEPC working paper,2001.

[6]Sharkey W.W.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7]Baumol.W.J.Panzar and R.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Market Structure[M].New York:Harcout,Brace. Jovanovich,1982.

[8]国网能源研究院.2012中国发电能源供需与电源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周定山.西方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及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W.基普·维斯库斯,小约瑟夫·E.哈林顿,约翰·M.弗农.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陈甬军,覃福晓,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虹.非竞争性市场秩序研究——基于电信、电力、铁路垄断产业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3]吴昌南.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基于电力普遍服务实施机制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4]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11).

[15]林伯强.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J].经济研究,2004(3).

[16]谢洪军,任玉珑.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与环境绩效——基于DEA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9).

[17]朱治中,谢开,于尔铿.俄罗斯电力改革中的市场设计述评[J].电网技术,2005(14).

[18]郭丽岩.竞争性电力市场态势与走向:由四个新兴市场国家生发[J].改革,2010(3).

[19]李虹.电力市场设计:理论与中国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4(11).

[20]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21]何广涛,阙光辉,蒋靖浩.网络扩展中的合谋与信号发送[J].世界经济,2004(12).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44-02

1概述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发展迅速,各种高功率、高比容量、循环性能优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将不断冲击消费者的体验,锂电池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对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的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日本和韩国是锂离子电池生产大国,日韩企业通过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与开发新材料来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始终保持着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与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占据着高端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引领地位。我国与日韩等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且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因此,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意识,技术提升和新品开发紧跟市场发展与需求的步伐,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地促进技术成果的经济效应与经济效益转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中科技创新的核心方面

2.1“创新思维”与“市场思维”相结合

一项科研项目立项与否、立项时机、投入经费,是企业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对于市场占有率低,市场不熟悉,还没有量产的产品,先建立基础的产品工艺,进行技术储备,一旦市场有需求就可以迅速投产,抢占市场先机。对于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相对认可的产品,做深入的研究与提升,再做深、做细,占领细分市场的绝对优势。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思维”与“市场思维”的分离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未来一些年,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的发展,正极材料的选择会随着电动汽车发展,多条路径共同前行。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紧随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的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从中突围,获得市场认可,而技术落后或脱离市场需求,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会遭到淘汰。

2.2“基础性研究”与“创新性研究”齐头并进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专项专用,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基础性研究”与“创新性研究”,孰轻孰重,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基础性研究在对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进,市场占有率高,投入市场,直接可以生产、包装、销售,短时间取得可观的利润。而创新型研究则注重新品的开发与创新,走在市场的前沿,研发成果不一定很快投入市场,客户对研发成果也处于试用阶段,一旦市场成熟将迅速进入市场,抢占先机,占有市场绝对优势。基础性研究是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关键,而创新型研究是公司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关键,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利器,二者缺一不可。电池正极材料市场更新换代快,企业始终要站在研发的最前沿,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广一代,对产品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在变化无常、更新换代频繁的电池材料市场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2.3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最重要的一部分,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防止科研成果流失,获取垄断利润来弥补研发投入,同时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锂电池确实迎来了全面的发展机遇,较高的专利壁垒成为阻碍中国锂电池行业飞速发展的障碍,我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经历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加拿大和美国对磷酸铁锂实施专利保护,锰酸锂材料目前工艺技术和设备掌握在日本手里,美国3M公司掌握三元材料核心专利。2011年3M公司授权优美科对低钴元素的三元正极材料化合物进行生产,并可以出售给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家用电子消费品的生产商。2013年7月3M公司与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以扩大使用的镍、锰和钴(NMC)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3M公司通过专利许可和授权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减少材料成本的波动,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2.4与客户携手共同发展

科技研发不是单纯地埋头搞研发,而是通过上游客户了解市场、分析市场,进而确定研究方向,确保产品顺应发展潮流,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与客户的交流,联合开发、整合上游企业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电池材料制造商北大先行与电池制造商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成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上下游技术交流与合作,北大先行成功地将其掌握的低电压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锰锂LiFe06Mn04PO4技术应用在电动汽车电池上,普莱德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配套应用在首都电动公交、电动环卫清洁车和电动出租车等近3400辆电动汽车上。四家公司的联合,促进新技术的市场导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标志着新材料电池的发展已进入车用动力电池时代。

2.5加强同行、同产业及高等院校间协作,联合创新

加强同行、同产业间技术协作,整合优势资源,展开联合创新,开发颠覆性的技术,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强化生产技术在同行业中的领先优势,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共赢。宁波杉杉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某株式会社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展开合作,借助合资方的技术优势、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加快公司锂电池材料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杉杉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同时,与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高等院校的合作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技术市场化。如湖南杉杉与中南大学,北大先行与北京大学建立的合作,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前沿技术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拓展企业的产品种类,壮大了企业的技术力量。

3结论

新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创新的变革时代,唯有不变的科技创新,企业才有望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与市场相整合,依靠公司技术实力,结合客户、同行及高等院校的技术、资源优势,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强化企业―顾客―竞争者―市场互动的理念,方能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市场上占有稳固且长久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0篇

一、主要任务和目标

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完成本市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规划工作,掌握风力资源分布情况,建立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风电项目储备。引进培育具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试验测试等功能的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做好配套电网建设,实现风电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利用。

二、基本思路

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落实出台风电发展扶持政策,做好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规划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统筹优化风力资源配置,探讨推行风场出让公司化运作,实现风电的规模发展,提高风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内容及要求

(一)主管部门和运作机构

市发改局是我市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我市风力发电项目开发权许可的前期审查和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的组织协调。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价、风电发展规划、研究论证等内容。

成立专门从事风力发电开发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风电开发公司”),参与全市风力发电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委托有关咨询或技术单位,具体承担我市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的实施,探讨推行风场出让公司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寻求通过招标等有偿出让的方式,优化风力资源配置,实现风力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二)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价

市发改局会同市气象局、风电开发公司等部门、单位通过招标或委托形式,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技术单位承担风能资源测量工作。风能资源测量方法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风能资源测量设备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计量标准。委托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实施风能资源评价,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交评价成果,建立风能资源数据库。对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价成果、风能资源数据库,实行全市统筹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有偿管理使用。

(三)风电发展规划

风电发展规划以风能资源评价成果为基础,按照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规划选定风电场场址并初步拟定开发顺序。

近海海域(滩涂)、沿海陆域、内陆山区丘陵地区,风力资源相对丰富。要重点围绕内陆山区丘陵测风开发,严格控制特殊保护区域,避开湿地候鸟迁徙地带等区域;严格控制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国防工程基地、董家口港区和临港产业区等海域及沿海陆域的开发。

风电发展规划应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建设发展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及海洋功能区规划等相衔接。

(四)研究论证

我市风电场项目在确定开发权前应开展有关研究论证工作。前期预可行性研究,包括风能资源测量、风能资源评价、项目业主确定前开展的研究论证等工作,由风电开发公司负责,其前期工作成果可实行有偿转让。

陆上风电场项目在确定开发权前应取得规划、环保、电力等相关部门的初步意见;海上风电场项目在确定开发权前应取得海洋渔业、规划、环保、电力等相关部门的初步意见。

未经许可,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风电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工作。

(五)开发权授予

我市风力发电项目开发权通过招标或委托方式确定。风力发电项目原则上均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开发权。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开发权的风力发电项目,应符合国家和我市的特许经营管理的相关规定。

获得风力发电项目开发权的企业必须与市政府就项目开发区域、项目规模、土地利用、项目预期效益及对当地自然、经济、生活环境影响等方面签署协议,与电力部门签署上网系统接入协议和上网电量购售合同,并按协议和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

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与风电开发企业签订风电开发协议或意向性文件。取得风电项目开发权的企业未经原授权机关许可不得擅自转让风场,倒卖项目。

(六)项目审批

被授予开发权的单位,应依法组建项目法人,并按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向市发改局及时报送风力发电项目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发改局初审后上报市和省发改委核准,之前应当取得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批复文件,海上风力发电项目还要取得海洋、海事等相关批复文件。

(七)开发权出让

要加强风电进入报批手续项目、已签约测风项目和在谈项目的风场使用管理工作。坚持风场有偿竞价出让基本原则,合理确定风场出让基准价格,风电场开发权由风电开发公司统一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已进入报批手续的项目,在保证投资方申请开发权许可过程取得的权益基础上,按照基准价扣除其前期工作费用或按照半价收取风场出让费用;对已签约开始测风项目,统筹纳入全市风能测量评价工作;对在谈项目风场一律实行市场化运作,有偿竞价出让。项目开发权确定后,项目投资方支付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偿付前期工作经费支出和补偿项目所在镇(村),扶持当地经济发展。

(八)建设用地

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应本着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尽量使用未利用土地,少占或不占耕地,避免破坏性建设,并尽量避开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依法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按实际占用土地面积计算和征地。其中,非封闭管理的风电场中的风电机组用地,按照基础实际占用面积征地;风电场其它永久设施用地按照实际占地面积征地;建设施工期临时用地依法按规定办理。

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由市国土资源局初审后上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预审。

四、加强组织领导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新常态 汽车研究院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呈现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产业结构向高端水平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向创新驱动转换等特点。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也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汽车产销增幅放缓,行业间的渗透和竞争加剧,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汽车集团的技术管理部门和研发体系的枢纽,汽车研究院负责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具体实施重大的研发工作。在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进行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对汽车研究院的追求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下文安排如下:首先对经济新常态下汽车研究院转型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提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汽车研究院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总结结论。

2经济新常态下汽车研究院转型必要性分析

2.1消费者对高品质车型需求越来越强烈

据国家发改综合司、品牌联盟旗下影响力品牌(r)平台及尼尔森等多家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中国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发展到对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新的消费主体、更多样的消费需求和更强的消费能力,令高品质消费成为中国消费品市场未来最大的机遇。

中国汽车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中国正从初级消费市场向成熟级市场转变。但在消费升级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的今天,具有独特功能的高品质车型才能在高端化的道路上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各个汽车细分市场都有更多的高品质车型进入。汽车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汽车研究院必须积极追求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转型。

2.2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节能减排、应对大气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严格整车油耗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欧美国家和日本纷纷设定2030年目标,并以每年4.4%、4.5%、3.9%的速度严格油耗排放法规;我国也设定了2020年目标,并以每年5.5%的速度降低总体排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主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总理批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在家“十三五”规划中,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将通过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建设统一标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方式来推广新能源汽车。截止至2016年12月,我国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共59项,包括了推广、行业规范、充电基础设施、电池综合利用等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将达到500万辆。而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0.7万辆,占新车销售比例1.8%,保有量突破100万辆,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目前,广汽传祺、北汽、上汽、江淮、吉利、比亚迪等汽车企业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下大力气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世界各国企业都处于摸索阶段,各汽车研究院若想实现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院目标,在新能源领域激烈竞争市场中占据主动位置,则需积极追求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转型。

2.3汽车企业改造升级需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等多个场合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正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要赶超核心技术。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两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这将成为汽车产业推进产业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在此背景下,汽车研究院的转型升级将有助于汽车产业传略转型目标的实现。

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汽车研究院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3.1以集成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引领智能和网联技术潮流

随着智能化、联网化汽车的快速兴起,围绕人机交互、传感器、移动终端、大数据、车联网技术、安全技术、V2V(vehicle-to-vehicle)通讯技术、无人驾驶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发展趋势逐渐明朗,集成性大创新是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创新领域。

(1)汽车研究院应以全球性和集成性视野整合国际国内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合作,面向全球引进高端智力资源、搭建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以推进自主研发,积极展开研发、人才和信息的交流。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多元化方式增强创新研发技术,依托广汽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试制、试验等方面的能力。

(2)加大研发支出。研究院研发支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欧盟委员会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大众汽车以136.12亿欧元位居榜首。要提高研究院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3)大幅提高有效专利申请项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中国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作为汽车研究院的员工,不仅仅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技术攻关问题,更重要的是走在产品开发前面争取前瞻性技术的突破,汽车研究院可考虑将专利申请纳入绩效考核中。

3.2合理超前布局、将自主品牌打造为拉动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1)在产品规划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汽车研究院坚持遵循由“市场到市场”的原则,通过各种轻松而富有创意的分享方式收集新生代对未来出行方式的畅想、建议,洞察35年的用户需求,为未来汽车研究院的自主品牌产品布局及车型开发提供新视野。并以创新的方式和渠道倾听销售经理及用户声音,深入研究用户亟需解决的痛点,为真正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提供支撑依据,持续保证汽车研究院的产品开发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最终打造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明星产品。

(2)面向全球汽车市场加快新产品开发。以自主品牌企业为核心,顺应国内外汽车市场需求,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销车型。把握当前国内SUV车型高速增长的机遇,以SUV车型为新车型开发向导,加快SUV车型的开发速度。在积极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面向南美、西亚、非洲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有针对性的传统燃油汽车产品,面向重视环保的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推介新能源汽车产品,积极实施自主品牌“走出去”战略。

3.3构建全产业链为方向,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

(1)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攻关。汽车研究院应与国内外重点专业高校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打造高层次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尤其在高质量电控、电机、动力电池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加强攻关。

(2)要借助新能源汽车创业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大项目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院应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大项目的立项和项目运作,增强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3)以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为方向完善研发体系。加快与插电式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供电设施和网络平台的开发,根据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未来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还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如果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提升,那么汽车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将是产业链上的大环节。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国内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大约5万吨,到2020年报废量可能达到12-17万吨。

4结论

本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综合考虑我国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市场、消费趋势、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对我国汽车研究院追求从“跟随”到“引领”转型升级必要性、转型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我国汽车研究院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为相关的行为主体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与肖俊涛, 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1):第123-125,137.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新体系 电网 规划 思考

一、国内外电网规划研究动态

近些年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加快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电网的发展来说,则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智能化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美中欧已经形成了三个版本的智能电网概念。发达国家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网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网架结构稳定、成熟,具备较为充裕的输配电供应能力,电网新增建设规模有限,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偏重于配电层面技术的开发,更强调对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国网公司提出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努力实现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2010年国网公司公布了今后十年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制定和推广统一的智能电网标准也是国网今年的重点。建设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和各电压等级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共识。

二、电网规划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

电力市场中电网规划的技术目标可以采取最小化成本、最小化剩余输变电容量等多种形式,不过其根本目标是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市场的用电需求,减少系统的输变电容量限制,从而提高供电企业在地区性市场支配力。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和潮流变化、外部环境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如何量化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并将电网建设的风险降至最低,是电力市场中电网规划的一个关键内容。

1.未来电源规划的不确定性

厂网分开后,电源规划是发电企业以及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内部决策,国家实行项目建设核准制管理,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一个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电价波动情况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作为电网企业是配合做好全省能源规划,发电新的机组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企业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网规划来说都是不确定的因素,给电网规划带来较大的困难。

2.2未来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

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的主要依据,它为电力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随着经济发展低碳化、能源发展清洁化、电网发展智能化这一新兴发展趋势,市场还将向用户侧开放。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除了要进行以前传统规划中的中长期负荷预测以外,还应考虑电力市场对用电负荷的影响。由于电力市场中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会实时发生波动,不同时期的电价水平也将会有变化,考虑用户的需求弹性,则负荷水平也会随电价的波动而变化。这种新情况对电网规划中的负荷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未来外部建设条件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电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总体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电网投资比重长期偏低,还存在骨干网架和配电网“两头薄弱”问题。电网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缺乏协调统一,导致电网发展规划难以有效落实。城乡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分别由城乡规划部门和供电企业编制,造成两个规划在区域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同时,地方政府的各类专项规划很少将电网规划纳入其中,对于电网发展规划中明确的站址、线路通道用地没有预留,甚至出现规划建设的站址、线路通道用地被批给其他建设项目,电网项目被迫重新选站、选路径的现象,增大了电网建设难度。受公众法律意识、环保、维权意识增强,造成规划、征地、拆迁、施工影响等电网建设投诉越来越多。受国家输变电工程核准制规定,核准支持性文件办理的时限要求、内容、环节等进一步增加工作量和难度。

三、新体系下电网规划工作思考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3篇

NING Hao

(Library of Wuhan Commerci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56,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of the Library of Stand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is mutual connected inseparabl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s guided by the service, including business database, electronic books, electronic journals, printed books, printed periodicals, audio-visual materials. The service is to help user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obtain releva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 Requests service, Class Support service, Research Guide service.

【Key words】Stand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将自己定位为斯坦福商学院的工作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作业准备参考资料,帮助斯坦福商学院培养有很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以便引领未来社会的变化发展;收集斯坦福商学院相关学科与深度研究的信息,保持斯坦福商学院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地位。

1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于1933年建立,开始只有1000册图书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所重要的研究型图书馆,它是一种公共智力资源,支持斯坦福商学院的教学与研究。馆藏资源包括数字和实体文献,涵盖了广泛的管理课题,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和国际贸易;还收藏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的信息与统计资料。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拥有19万册印刷型图书,有专业性强的研究资料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此外,图书馆还收集了成千上万份美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报告,订阅了500种现刊。

1.1 数据库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重点提供商务专业数据库,按专题和字母两种方式排列。同时也提供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医学专业图书馆的数据库。

商务专业数据库的专题分为:分析报告,文章,公司研究,经济指标,金融市场,产业与市场,国际市场,经济数据和统计,统计资料。

每个专题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子专题下列举一系列数据资源导航,导航包括资源名称、网址、资源性质的简要说明。例如文章的专题分为期刊文章和新闻文章两个子专题,期刊文章子专题下的资源有:商务资源大全(商务期刊全文,包括哈佛商业评论);商务与管理全文文章;心理学资料(从19世纪到现在的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文献);经济学术期刊全文,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文章;从2000年到现在的电子版经济学杂志。新闻文章子专题的资源有:时事通讯(报纸、杂志、公司财经和股票指数);华尔杰日报,从1994年至今;商业期刊(美国各大城市的地方商务新闻,包括商务期刊的所有版本,书目;世界新闻入口(提供美国和国际的新闻全文)等。

为了解决用户在检索数据资源时遇到的困难,每个专题主页上除了按子专题分栏目清晰地列举相关资源外,还设置了图书馆员咨询专栏,用户可以用提交咨询申请表格或者网上聊天的方式获得图书馆员的帮助。例如公司研究专题下设工司名录、风险资本、合资管理、公司档案与财经、行政管理等子专题,每个子专题栏目中列举了一系列相关资源,另外还有咨询专栏,公布了咨询馆员的传真电话,并有对话框可以直接在网上向咨询馆员提问题。

1.2 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

1.2.1 电子图书

电子图书来源多样。主要有下面系列:

1)7天24小时可看图书 :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财经方面的电子图书。

2)电子藏书:16000多种各学科图书。

3)我的图书馆: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的 Springer图书。

4)牛津学术在线: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电子图书。

5)探险旅行技术图书。

以上资源大都是商业性电子图书,只能用于非赢利的教育用途。

1.2.2 电子期刊

通过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的其它图书馆,可以找到能利用的电子期刊。通过斯坦福大学的用户登录界面,校园外也可以访问电子期刊。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专门编辑了商务类电子期刊,全文期刊文章来源是馆藏电子期刊和馆藏印刷型期刊。

谷歌学术资源:包括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章、技术报告、学位论文、专著等。

课程一览表有1190种课程的编号、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可以用专用的搜索引擎查找,课程储备资料是印刷型图书,因此在图书馆前台借阅。任课教师也可将备课资料放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上。

2.3 研究指导服务

斯坦福商学院在学术方面的优势享誉全球。斯坦福商学院现有教师126名,都是商业领域公论的专家,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知识的创造者,在他们引领的研究领域前沿进行着生机勃勃的探求。师生比为1比6,学生直接受益于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近距离获取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指导。

作为一个研究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研究指导服务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专门为教师提供研究指导服务。商业研究馆员与斯坦福商学院的教师合作,按用户要求提供研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图书馆提出专门的研究支持要求。图书馆也为商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研究者提供商业学科的研究指导。

2.3.1 研究咨询

斯坦福商学院图书馆长期为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提供怎样进行商业研究和数据库检索方面的咨询。包括一些专题研究咨询,例如公司和产业市场研究等。

研究咨询还包括研究工具方面的咨询。例如图书馆员用实例讲解的方式,说明了在各类数据库中为自己的文章建立永久链接的步骤。

图书馆员将视频资料作为研究工具提供给用户,包括CNN新闻视频,ABC新闻视频,CBS新闻视频,华尔街杂志视频和音频,商业周刊视频,雅虎新闻视频等,这些权威的大型新闻视频资源可以使研究者迅速直观地掌握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焦点热点问题。另外还有专题演讲和访谈视频;超过12,000种教育影片,都可作专题研究的工具。

2.3.2 数据资料与书目编辑

为了方便研究者查阅商业学科方面的研究资料,图书馆员按主题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一级分类的类目是:就业、公司和组织、经济数据、财政、产业、全球商业、市场营销、研究工具。每个一级类目下按需要再分为若干个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

每个二级和三级类目根据自身的特点,提供非常专业化的信息资料。例如公司和组织的二级类目包括:公司发展历史、公司开办与倒闭、案例写作者指南、公司信息、公司报告、企业、财经、特许经营等。每个栏目提供多种途径、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有图书、期刊、分析报告、博客、视频资料、统计数据、公司名录、排名、文献数据库等。

再以三级类目公司报告为例,提供公司年度报告和精选的公司档案。为了让读者能理解公司档案的类型,对每种档案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内容索引部分指明每个报告的文献类型:缩微型报告、研究数据库中的报告、历史的年度报告。

2.3.3 资料获取帮助

对于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知识和检索经验的图书馆员,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资料。例如MBA职业资料的搜索与获取,财经市场数据的搜索与获取等。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4篇

水电是可再生的洁净的能源。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相当时期内,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煤炭和水电。我国水电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水电资源是我国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可持续能源。水电不仅在全国能源储量结构中具有等同于煤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水利防洪体系中,具有煤炭不可比拟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在全球性能源紧缺、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和我国电力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下,优先开发水电是国家制定的基本能源战略和方针政策,必须贯彻执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建设中,如何促进和加快水电开发,理顺基本建设程序,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各部门有关业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水电前期工作及其审查 在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基础上,水电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电工程通常要经过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之后,才能进入招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通称为水电工程前期工作。总结以往特别是最近的经验,大中型水电前期工作的周期,一般为3~4年,长则6~7年。从水电工程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特点而言,必要的前期工作时间和前期工作的投入是确保勘测设计质量和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决策准确和提高效率的基本保证。 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要求,水电工程必须分阶段开展设计,循序渐进,充分研究,科学论证,依法决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水电工程开发任务的要求,初步查明、分析和评价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对工程技术、经济、资源和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初步研究和论证,从市场需求和建设条件角度对工程规模和选址提出初步意见,编制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供项目法人确立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决策使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结合电力市场形势和发展规划,具体分析工程建设必要性,工程建设条件,对重大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计算工程投资和经济评价指标,提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供项目法人投资决策和政府主管部门核准项目开工建设使用。 大中型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的两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在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水电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工作的管理,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才能确保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实行科学决策。为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前期工作时间,条件较为简单的中小型水电站的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可以考虑合并,但需要在前期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工程技术、经济、环境影响和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履行部门职责,实行水电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是检查落实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基本手段,是项目法人决策项目进程和启动下一个设计阶段的前提和基础,是项目立项申请和核准的技术基本条件之一。水电工程前期工作设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性综合审查是必要的和适当的。综合性审查会议有助于与水电工程建设有关的各方,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互通信息,交流观点,统一认识,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明确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部署和落实有关任务,共同促进和推动水电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进展。 除综合性审查之外,水电工程还有不少的专项审查审批环节。这些专项审查审批环节过多,是造成水电工程立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周期过长、建设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审批程序繁琐的确与市场经济的形势不协调,容易延误工程决策,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局面,增大投资风险,特别是大中型水电工程,其开工时间、机组发电投产时间,受到枯期、汛期的制约,耽误一、二月时间,可能就会影响发电工期一年。因此,对于水电工程而言简化行政审批,简化立项程序,有关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服务市场、服务项目、服务项目法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水电工程的专项审查包括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劳动安全卫生、场地地震安全性、地质灾害评估等,每一项专题审查,还区分若干阶段,如大纲的评审,报告书的评审、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电力消费;节电潜力;协整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电力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性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导致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伴有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我国电力需求表现出刚性增长的特征。可以预计的是,在碳强度(2020年下降40%-50%)和“能源总量控制”的双重约束下,我国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等都将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基础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电力能源需求的影响机制,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不仅是做好电力规划、安排电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必要前提。考虑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等内在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山东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该省经济转型期间的电力需求,对于管窥我国其他地区的电力消费与节能降耗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对中长期的电力需求研究中,往往重视多种因素的分析。近年来,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刘畅和高铁梅(2011)[1]通过建立电力行业景气指数,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林卫斌等(2011)[2]考虑不同部门电力需求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构建不同的电力需求方程,分别预测了居民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个部门的电力需求。柳瑞禹和叶子菀(2011)[3]还从行业层面出发探求电力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因素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不少学者也开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相关的能源需求问题。如,范德成等(2012)[4]选取GDP、人口数、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作为变量,在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下,探讨了低碳经济实现水平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而徐敏杰等(2012)[5]则进一步地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主要行业产品产量,对比国内外分行业电力强度的变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

这些文献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仅丰富了电力需求的研究,而且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体现在方法上,协整模型因其较好地研究了多因素与电力需求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研究背景上,虽有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环境、行业部门、低碳经济等变化或差异对电力需求的基础影响,但却对经济转型这一关键特征把握不足,特别地,对节能减排的主要落实者——地方政府的关注还较少。基于上述评述,本文以具体省份为案例,拟采用协整方法,着重考察经济转型阶段的多个关键特征变量对省域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影响机制,以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受版面的限制,本文不再累述协整方法的原理(具体参见张世英和樊智(2009)[6]等文献),而是结合山东的省情,重点探讨经济转型期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被视为电力需求最主要的正向拉动因素,而电力能源效率则被视为主要的负向因素。此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普遍特征。这些因素对电力需求的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1)城市化率:人口增长亦是促进电力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人口总量增长,其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率的提高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09年的47.6%,保持不断推进的态势。城市化推动电力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远大于农村人口,使得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动了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到达刚性的能源高需求阶段。我国“十”提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可预计,用电需求很可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加快。将变量城市化率CI(城市人口/总人口)纳入研究范围,预计该变量与电力需求成正向相关关系。

(2)经济结构:目前山东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据最大比例,也是对山东当前经济阶段特征的一个反映。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特征对电力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把变量S(工业增加值/GDP)引入模型来反映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电价水平:电价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节能降耗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电价越高越容易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但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影响,电力价格仍然由国家行政确定,因此直接采用电价较难反映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而燃料价格较早地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且火电在中国电源结构中一直占有70%以上的比重,所以选择燃料零售价格指数(P)来反映电力价格的变动,燃料价格的上升会降低电力需求。

这里,按照通常的做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同时,为研究效率改进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用效率变量EF(工业增加值/工业耗电量)来表示每单位电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工业耗电量会随着用电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本文上述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三、模型结果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电力消费影响变量的分析,建立函数方程如下:

Qt = f (GDPt,CIt,St,EFt,Pt) (1)

其中,Qt为电力消费总量,GDPt为国内生产总值,CIt,St,EFt,Pt分别代表城市化率、工业化、电力使用效率和电价水平。

协整模型的方程为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

Q = 1.129GDP+2.851 CI - 0.421 EF - 0.804 P - 4.188S +0.721 (2)

(0.05674) (0.15379) (0.08621) (0.06412) (0.18851)

协整方程(8)表明,除了结构变化系数,所有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此外,就结构变化的系数符号而言,与能源需求的负向关系有悖于现实重工业的高耗能特性。因此,为确保弹性系数估计的稳健性,剔除结构变量后,重新估计方程如下:

Q = 0.952GDP+0.774 CI - 0.489 EF - 0.252 P +1.076 (3)

(0.02064) (0.06404) (0.03451) (0.02646)

由协整方程(3),总体而言,各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GDP、城市化率、电力利用效率、电力能源价格是影响山东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弹性系数角度,GDP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多大,即GDP每增长1%,导致能源消费相应增长0.952%。CI的系数为0.774,表明城市化的能源需求作用也较为明显。此外,能源效率和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也较强,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89和0.252。

四、电力需求预测

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指标,本文对情景中各个变量的设置主要结合1984-2011年28年的平均增幅和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情景设置的合理性。

①GDP。黄季和杨军(2006)[7]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20年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在近五年将保持在8%左右,2012-2015年在7-8%,2016-2020年在6-7%。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对未来山东GDP增长水平,同样设定2012-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阶段。同时又分低、中、高三种增速情景。

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GDP平均增长率为12%,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据此,设定2012-2015年低、中、高速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10%和11%。相应地,2016-2020年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设定8%、9%和10%。

②城市化率。按照徐敏杰等(2012)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为此,设定山东省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

③燃料价格指数。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燃料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幅稳定在12%左右。而近几年价格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平均10%左右,因此,设定未来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10%。

④电力利用效率。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电力利用效率平均增幅达4%,而近五年来平均增幅为2%,因此,设定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3%。

中长期电力消费量预测值 单位:亿千瓦时

三种不同的情景,体现了不同的电力需求发展态势。以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作为比对,或许更能清晰地观察山东电力需求的走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中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本文假定山东2012-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0%,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有所降低,达9%。预测结果表明,2008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将达6.8%,并增加到2020年的5956亿kWh。

在高速经济增长情景下,假定山东未来两个阶段(2012-2015年、2016-202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和10%。预测结果表明,比中速经济增长情景更为激进,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将增加到6114亿kWh,是2008年的2.24倍。

而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未来两阶段的山东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放缓至9%和8%),尽管该情景比中速情景下2020年当年的电力消费量下降了17%,并且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也有所放缓,但仍达5%。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的转型发展,既要求工业化带动的经济增量提升和城镇化的聚集联动效应,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都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发挥重要的影响。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禀赋相对富裕的山东而言,本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利用效率提升、城镇化发展和能源价格改革对该省电力需求的变化有着长期稳定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对电力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电力利用效率与能源价格提升对该省电力需求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根据上述经济转型的关键特征变量与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关系,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情景,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山东的电力需求。研究发现,即使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中,山东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也高达5%。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将给山东未来的节能减排带来明显的压力。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固然可以放缓电力需求,但其成本显然不是可接受的;依托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电力利用效率,同时坚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是保障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畅,高铁梅,中国电力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及电力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景气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1(1).

[2]林卫斌,陈彬,俞燕山.“十二五”及2020年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7).

[3]柳瑞禹,叶子菀.中国电力需求与行业因素——基于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5).

[4]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7).

[5]徐敏杰,胡兆光,谭显东,单葆国.中国中长期能源和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电力,2012(4).

[6]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黄季,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

作者简介:张 立(1979-),男,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电力经济理论与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