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1.1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模型假设有两个理性个体,即博弈方为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活动中,政府对金融机构可采取给予资金补贴或不给予资金补贴两种策略,而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对农户放贷,或者不放贷。由博弈双方策略空间里的策略可以组成4个策略组合:(补贴,放贷),(补贴,不放贷),(不补贴,放贷),(不补贴,不放贷)。在考虑博弈支付时,这里以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金额的数值来度量政府所获得的政治收益,金融机构放贷越多,政府获得的政治收益越高。具体模型参数及释义如表1所示,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1.2新型合作供给主体的非对称鹰鸽博弈模型由于在面对农村潜在客户资源时,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选策略(争夺或合作开发客户资源)与“鹰鸽博弈”模型中的可选策略(鹰策略或鸽策略)存在一致性,因此,我们选择鹰鸽博弈模型作为基准模型。在经典“鹰鸽博弈”模型中,假设有两个理性个体,它们都有两个策略:鹰策略(简记为H),鸽策略(简记为D)。

对于该博弈参与方,由它们策略空间里的策略可以组成4个策略组合:(H,H),(H,D),(D,H)和(D,D)。经典“鹰鸽博弈”模型中,假设暗含了系统弈双方实力是对等的。结果,当v>c时,此博弈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H,H)且是进化稳定的;而当v<c时,此博弈不存在纯进化稳定策略,但有一个混合进化稳定策略均衡(p,1-p),其中p=v/c,为博弈方采取鹰策略H的频率。当v<c时,此博弈含有2个纯策略纳什均衡(H,D)和(D,H),但二者均不是进化稳定策略。王瑞武等在经典鹰鸽博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双方实力不对等假设,并运用博弈理论发现博弈双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大小依赖于博弈双方实力比率的大小。而本文研究的博弈参与方为大型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双方实力也不对等,且在王瑞武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博弈参与方在两方面实力不对等时,其合作可能性受非对称强度的影响,并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做了进化稳定性分析。

本文中,博弈参与人两方面的实力不对等主要表现为:大型商业银行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明显的资金优势,而在农户信息,即金融机构所拥有的我国农村地区农户(或金融机构其他潜在客户)的信息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当博弈双方均采取鹰策略,即对我国农村地区客户资源进行争夺时,受到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综合实力(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即为其所占有的资金资源及信息资源之和)大的一方受到的伤害比实力小的一方要小;当双方选择合作,即共同开发农村客户资源时,对合作收益的分配也应该是综合实力大的一方得到的收益高。因此假设:(1)博弈参与方所拥有的资金、信息总资源均为单位1,大型商业银行(简记为A方)所占据的资金及信息资源分别为k,s(这里0.5≤k<1,0<s≤0.5,可理解为资源占有率),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简记为B方)所占据的资金、信息资源分别为1-k,1-s;(2)双方均采取鹰策略时的冲突成本c大于固定收益v,这是由于当博弈参与者双方都争夺客户资源时,受各自劣势影响所致;

2结果与分析

2.1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结果

从模型1均衡结果可以看出,对农村金融机构不给予补贴是政府的严格占优策略,农村金融机构放不放贷,取决于放贷回收率p与放贷利率r间的关系。(金融机构不放贷收益大于放贷)时,金融机构依然会选择不放贷,致使政府补贴资金不能有效地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这也很好地从理论上解释了金融机构选择策略性不放贷是政府补贴机制面临的“道德风险”(指政府给予金融机构补贴以鼓励其放贷,但金融机构拿到补贴后不放贷,或转贷到其他非农领域)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因此,为实现农村金融的高效快速发展,政府更应在制定规则、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上下功夫,仅通过发放补贴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不可持续、低效的。

2.2新型合作供给主体博弈均衡结果

2.2.1均衡点讨论根据各参数取值范围及x0的表达式可知,当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m给定时,x0的大小只受博弈双方综合非对称强度参数t的影响,利用数学软件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可得x0关于t的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m给定时,博弈双方综合实力非对称强度越大,二者选择合作的概率x0越大,当二者综合实力相当,即t=1时,博弈双方选择合作的概率达到最小。因此,混合策略均衡解中的合作概率x0与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的综合(资金、信息两方面)非对称强度正相关。即是说,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的综合非对称强度越大,二者选择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而当博弈双方综合非对称强度一定时,从图1可知,博弈双方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m越小,二者选择合作的概率x0越大,即x0与m负相关,这符合理性人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趋利本性。

2.2.2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供给的进化稳定性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博弈方采取的混合策略记为I=PD+(1-P)H,则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博弈方A)而言,其混合策略IA=xD+(1-x)H。再用E(H,D)表示个体选择H策略而对手选择D策略所带来的回报(其他策略组合所带来的回报也由类似的符号表示)。根据梅纳德•史密斯和普瑞斯[给出的进化稳定策略(ESS)的标准判别条件:J≠I,有:因此,对于博弈方A,当v<c时,混合策略IA是进化稳定的。对于博弈方B,证明过程同理。所以,对于整个博弈系统,混合策略均衡(IA,IB)是进化稳定的。结合上述关于均衡点的讨论可知,当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信息两方面综合非对称强度越大,二者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且这种以概率选择合作的混合策略均衡是进化稳定的,从而从理论上保证了二者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合作供给的可持续性。

3结论与建议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问题由来已久,依靠央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政府补贴措施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且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非对称性鹰鸽博弈模型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拥有资金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与拥有农户信息优势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供给的可能性,且有: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非对称强度t越大,二者合作的概率P越大,另外,以概率P选择合作的混合策略的进化稳定性从理论上保证了二者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合作供给的可持续性。结合本文研究结论,重点提出以下4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大监管力度,用好助农补贴。虽然本文提出仅依靠政府补贴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低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补贴政策,如“支农再贷款”、“扶贫贷款贴息”等,仍将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巨大支农助农作用。为使政府补贴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落到支农实处,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支农再贷款中金融机构对央行贷而不还的道德风险、打击金融机构对政府贴息的“受息而不放贷”或放贷到非农业领域等败德行为;第二,在充分调动、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改革金融制度,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积极引导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大型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了契机;第三,有针对性地组建合作平台,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合作可能性较大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好牵线、服务工作;第四,不断规范和完善合作机制,指导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科学地选择“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不断拓宽我国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渠道,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不断推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将越来越浮出水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一些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和全世界资本流动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此同时,离岸金融中心也给我国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离岸金融中心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私占国有资产和公众财产的“有效途径”,成为资本外逃的助手,对央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重大压力。通过离岸金融中心,企业可以通过虚增资产和虚增经营业绩进行欺诈,外资企业可以转嫁金融风险。本文将从信用、利率和汇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对离岸金融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违约、犯罪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给离岸金融业务的债权人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分为违约风险(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对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与信用价值风险(借款人信用评级的降低导致市场价值下降)。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是针对非居民,其储蓄者和贷款者皆来自国外,且来自不同国家,因此离岸金融机构对其客户信息的掌握难度很高,使其很难深入把握客户的财产状况及信用状况,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背景的了解存在困难,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离岸金融业务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为了便于分析,本出如下假设:(1)假设离岸金融的信用风险只涉及存贷款业务。(2)假定只有一个离岸金融机构,一个非居民贷款者,离岸金融机构所在的政府机构没有提供信用担保。(3)假设信用风险函数R=f(p,l,d),其中,R为信用风险,p为非居民贷款者违约的概率,l为离岸金融机构的贷款额,d为非居民贷款者贷款抵押品的市值。P代表的意义为信用风险中的违约风险,d代表的意义为信用风险中的信用价值风险。(4)假定非居民贷款者的违约概率P是贷款期限t、非居民贷款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的空间距离s和非居民贷款者的信用评级k的函数,即P=g(t,s,k)。非居民贷款者的违约概率P与贷款期限t和距离s成正比关系,贷款期限越长,空间距离越大,则非居民贷款者的违约概率越高。非居民贷款者的违约概率P与非居民贷款者的信用评级k成反比关系,即坠P坠k<0,非居民贷款者的信用评级越高,则非居民贷款者的违约概率越低。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由信用风险带来的离岸金融机构的损失来代表信用风险,由此构成离岸金融机构的损益函数为。

2.由于信用风险是由违约风险和信用价值风险两部分组成,因此现讨论:(1)违约风险的动态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即信用风险与违约风险成反比关系,信用风险随着违约风险的增加而降低,因为当d>(1-r1)*l时,离岸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抵押品价值足够大,在收回利息的情况下,即使违约情况发生,抵押品也足以弥补离岸金融机构的损失。反之,则贷款者的违约风险越大,离岸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越大。综上,由于离岸金融机构对国际上非居民贷款者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对其财务状况掌握有难度,且贷款抵押品大都是房产等财产,泡沫效应较大,实际价值低于评估价值,因此通常是贷款抵押品价值不足以弥补违约时离岸金融机构的损失,即d<(1-r1)*l,所以,信用风险R随着违约风险P的增加而增加。而信用风险与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期限成正比,与空间距离成正比,与非居民贷款者的信用评级成反比。贷款期限越长,空间距离越大,则信用风险越高。非居民贷款者的信用评级越高,则信用风险越低。

三、利率风险

为了研究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与风险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从而严谨地证明了利率与风险关系的关系。为了简化模型分析,而不影响分析结果,现做出如下假设:(1)假设离岸金融的利率风险只涉及存贷款业务。(2)假定只有一个离岸金融机构,一个非居民贷款者,一个非居民储蓄者,其行为均满足理性人原则,即其行为均是利己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3)假定P是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其会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会影响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这里指储蓄),因而P=非居民贷款者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投资成功率=非居民储蓄者投资成功率,因此1-P即离岸金融风险,P越高,风险越低,P越低,风险越高。(4)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从而rs与rl有相同变化趋势。(5)假设非居民贷款者的利益、离岸金融机构的利益和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为了简化分析,都用Y来表示。(6)假定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遵循货币供需关系变化,即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上升。(7)假定离岸金融市场非居民储蓄者的全部闲散资金都用来储蓄,离岸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储蓄全部用来贷款且无自身资产贷出,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资金全部用来投资且无自身资产投资,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用s表示。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三方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得出三方的行为函数。其中,p、Y、s的含义分别在假设(3)、(5)、(7)中给予解释,rs为储蓄利率,rl为贷款利率,ri为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回报率,d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三方行为函数,可以把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借方市场和贷方市场,借方市场由非居民储蓄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组成,贷方市场由非居民贷款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组成,通过对借方市场与贷方市场的分析得出r与p的动态模型:对于此模型p与r的关系,可以通过4个象限来解释,第1象限解释了p与s的关系,然后通过第二象限s与r的关系,第三象限rs与rl同步变化,进而解释到第四象限r与p的关系。图1中第1象限ps的关系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p与s呈正相关关系,随着p的增大,s是增大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高了,离岸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高的贷款,非居民贷款者也愿意借更多的钱用来投资成功率高的项目。图1中第2象限srs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s与rs呈负相关关系,随着s的增大,rs是减小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可以把储蓄者的存款看成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随着s的增加,当离按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货币的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存款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即s与r呈反向变化。图1中第3象限曲线的含义很容易理解,我们前面在假设4中已经说明,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了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且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有同向变化趋势。因此是一条以45°角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图1中第4象限便得到了r与p的关系,其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r与p呈反向变化。由于p代表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因此其反面既代表了风险。因为利率r与成功率p呈反向相关关系,所以可得利率r与风险呈正向相关关系。对应政策是,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四、汇率风险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且把汇率风险理解为汇率波动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率越高即汇率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越低即汇率风险越小。因此研究汇率风险,就简化为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研究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关系。为了使读者更明白,研究更严谨,现做出如下假设:(1)假定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外汇指本国以外的货币,现规定外汇即指美元。(2)假定采用直接标价法,1美元兑6元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1美元兑7元人民币。(3)假定人民银行对热钱流入的对策具有滞后效应,热钱的流入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4)假定套汇者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行为是在汇率低的市场以人民币买入美元,在汇率高的市场上再卖出美元,如在低汇率市场用6元人民币买入1美元,再在汇率高的市场上卖出1美元得到7元人民币,这样1美元通过套汇即赚取1元人民币。(5)假定国际上的热钱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在离岸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间流通。现讨论国内汇率的变化是如何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进而引起汇率风险的变化。其中,e表示在岸金融市场汇率,r表示国内通货膨胀率,mo表示由在岸金融市场流向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mi表示由离岸金融市场流向在岸金融市场的资金。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国内汇率e升高时,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率r的降低,即当国内汇率e升高时,会导致汇率风险的降低,反之亦然。所以对应政策是,由于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的汇率不一致,所以,当一国在岸金融市场汇率降低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以免国际热钱通过离岸金融市场渗透到国内,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

五、结论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是指现代金融市场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表现形式,即特指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以农村为目标市场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以及广大农村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笔者基于2011年2月和2011年7月在四川省甘洛县的实地调查,从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介绍和分析了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1甘洛县概况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与乐山、雅安2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155.94km2,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甘洛县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甘洛县全县总人口为21.2282万,比上年增加5224人,增长2.52%;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625人,农业人口为19.5657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5.7932万,比重为74.4%。2010年,甘洛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37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541元。由此可见,甘洛县的人口呈现出以农业人口为主,且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的特征。甘洛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在稳步上升,但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据笔者实地调查,甘洛县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而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供给方提供的服务主要为银行储蓄、银行信贷和保险业务。 2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分析 2.1供给分析 2.1.1各家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成绩。中国农业银行甘洛支行是甘洛县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农行结合甘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等多项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也提出“把支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仅2010年1~10月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326户,金额2010万元,均用于支持农户的种养殖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2010年2月才开始开展业务,但是到2010年底时已发放贷款83笔,金额达530.90万元。总之,各家金融机构正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开展涉农服务工作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2.1.2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 2.1.2.1金融基础设施薄弱,覆盖率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尽管农行在加大力度服务“三农”,但就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可以说是明显不足。农行从1993年起农行就开始逐步撤出农村市场,到2000年,农行已经撤销了所有乡镇的营业所。目前的中国农业银行甘洛支行仅在县城设有营业部2处,ATM机3台,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农行开始在各乡镇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点”,但仍有不少金融空白乡镇;而同样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之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截至2010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有营业机构8个,其中,县级联社1个,独立核算信用社7个,也就是县城占了3个,其他乡镇中只有5个乡镇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机构;甘洛县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主营业务就是小额贷款,但其营业范围目前也仅仅覆盖县城及田坝镇;而作为保险类金融服务机构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全在县城。总之,甘洛县金融服务机构的总体特征是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基础薄弱,覆盖率低。 2.1.2.2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且实际涉农服务有限。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供给方提供的服务本来就只有银行储蓄、银行信贷和保险3种业务。笔者实地调查得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甘洛县广大农户最终得到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只剩下银行储蓄一项。比如银行信贷,目前没有一家银行在农村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涉农贷款仅有小额贷款一项。农行虽有一些较好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农行的小额贷款至今尚处于筹备阶段,未真正实施,也就是说农行尚无涉农信贷。而惠农卡和惠农信用卡的发放量,至2010年末仅1108张和15张,相对于甘洛县近20万人口的农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农村信用社虽然有涉农的小额贷款,并且在支持农村种养殖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信用社的涉农信贷产品只有小额贷款一种,且服务范围同样十分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情况相似,虽有许多的信贷产品,但是针对农村的也紧有小额贷款一项,且仅覆盖到县城周边及田坝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涉农产品仅“母猪养殖保险”,且由于保险条款中规定“能繁母猪存栏数量30头以上(含)”,进而把广大普通农户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了。总之,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涉农服务的产品单一,且服务对象仅为广大农村的较小区域或广大农户中的少数农户。 2.1.2.3金融服务机构的涉农服务工作乏力。各家金融机构都有明确的涉农服务工作思路和目标,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中仍有不理想之处。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很好的政策措施没有执行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完成一定工作量,这与预期效果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这里并不是要指责金融机构的工作问题,而是描述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另一个现实状况。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也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需求分析实地调查表明,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可以说是“供给型金融抑制”与“需求型金融抑制”两种问题同时存在[1]。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的大部分农户,市场经济意识相对较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度也较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一小部分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强。 他们都希望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的产业来增加经济收入,希望得到保险公司分担经济风险。但是正如提到的“金融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足”,这种需求强度高,但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导致了“供给型金融抑制”问题的出现。#p#分页标题#e# 与“供给型金融抑制”相对应的是“需求型金融抑制”。 同样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但其中有一小部分农户和广大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大部分农户一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度却相对较弱。他们也有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事实上他们很少向金融机构寻求金融服务。 正如笔者在新市坝镇随机访谈了解的情况一样,很多农户经商都是靠着自己的家庭积累,遇到资金短缺他们就向亲戚朋友借,如果借不到,多数选择暂不开业或者暂不扩大经营规模。 3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浅析 3.1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从金融服务的供给存在的问题来看,根本原因是受甘洛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甘洛县的经济虽然在稳步增长,逐年提升,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甘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落后的,且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甘洛县,可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2]。这样的客观经济特征意味着,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限,规模有限,农村的金融需求相对薄弱,能带来的只有负担,没有利润。还有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微观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电、信不通,没有网络,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而且小额贷款的服务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因此,甘洛县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规模很难扩大,甚至还面临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甘洛县农村信用社就长期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2010年全县8个法人营业机构中,只有3个信用社是盈余社。同时,金融机构市场化不彻底,业务种类和利润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缺乏创新意识和为“三农”服务的积极主动性,也是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3.2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造成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导致“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则需要具体分析。因为“需求型金融抑制”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的小部分农户,另一部分则是居住在广大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大部分农户。对于前者而言,他们的金融意识和经济收入都相对较高,但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的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太繁琐,于是他们倾向于自我积累和向亲友借款,因此减弱了这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对于后者而言,由于经济情况,受教育程度,民族构成等方面都差异很大,所以情况要复杂很多。有的是害怕还不上贷款而不敢向银行贷款;有的却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原因,金融意识淡薄;有的是因为受观念的影响,耻于借贷。这些影响金融需求强度的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完善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引导,改善制约金融服务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要解决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解决安全保障和利润来源的问题。为此,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而且不仅要有政策引导,更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务工作,结果多半是工作量大,利润低,甚至有高风险的存在。因此,在完善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帮助改善外部环境,提供安全保障。也只有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加以关注,并为解决问题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而寻找出路,才能为金融机构进军农村市场卸下包袱,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然,政府在出面帮助改善客观经济环境,调动金融服务的供给工作的积极性,激活金融服务的需求的金融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金融服务的供给的工作质量的监督,不能让一些很好的工作思路再半途而废,甚至仅停留在规划书上。 4.2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当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甘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实质上就是农村相对太穷、太落后。只有加大农业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升级等,发展当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甘洛县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才能更好的调动金融机构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其涉农服务工作乏力等问题。 4.3提高金融机构涉农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有效地展开工作是非常值得金融机构思索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农户的客观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创新服务产品和内容;了解不同群体金融需求强度不同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规则,创新服务方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需求愿望,提高其需求强度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当然,作为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一方的农户也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学习金融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主动与金融机构进行互动。 5结语 综上所述,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方面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与“需求型金融抑制”并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村金融,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一个缩影,完善和发展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对整个西部民族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Grange检验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07-01

一、背景及研究现状

房地产金融由于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和在现代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引起了欧美国家的研究兴趣。Mark Carey(1990)发展了一个土地价格模型,来研究房地产的繁荣与金融的参与的关系。给出房地产周期一个直接明了的解释[1]。Herring和Whator(1998)通过构造一个信贷市场模型,研究了房地产繁荣与银行危机的关系。合理地解释房地产繁荣所导致的瑞典银行危机、美国银行危机、日本银行危机和泰国银行危机[2]。邢文雯(2007)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与房地产价格有正的相关关系[3]。彭杰、黄娅妮(2009)分析了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现行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4]。

二、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

Granger从预测的角度给出了因果关系的一种定义,并将这种定义下的因果关系成为Granger因果关系。选择1993- 2008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居民储蓄存款额、证券市场股票流动市值和商品房销售额的年度指标作为分析数据。用表示商品房销售额时间序列、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时间序列、表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表示居民储蓄存款额、表示股票流通市值时间序列。为了降低异方差影响,对原数据分别取对数,得到ln、ln、ln、ln、ln。检验见表3-1:

通过以上Granger检验可得出结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的对数指标ln、ln是商品房销售额的对数指标ln的Granger原因,而居民储蓄存款数额的对数指标ln与证券市场股票流通市值的对数指标ln则不是引起商品房销售额对数指标ln变动的Granger原因。反之,商品房销售额的对数指标ln是引起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数额、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市场股票流通市值的对数指标ln、ln、ln变动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数指标ln的Granger原因。

三、结论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信贷市场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银行市场的货币发行只是单方面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而证券市场上的股票流通则只是单方面受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然是相互促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信贷市场的发展存在双向的Grange因果关系。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有力支撑与推动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信贷市场的参与支持直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它们之间的发展具有共生性,这种共生性是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是,与此同时,这两个市场又是经济风险蕴含的重要的载体。在现实中,如果这两个市场的关系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这种积累的风险将会导致更大的破坏力。

参考文献:

[1]Carey, Mark S., Feeding the Fad: the Federal Land Banks, Land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Farm Credit Crisis,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y, 1990;

[2]Richard J.Herring, Susan Wachter, real estate booms and banking bust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1998;

[3]文雯.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J].财经论坛,2007年第15期:P137-139.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浪潮,使整个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直至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地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日益流行并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金融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的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日益流行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和制约因素。因此,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概念

(一)金融工程的涵义

金融工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独立于金融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属于金融创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金融工程发展史上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honFinnerty),他将金融工程定义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产价格和规避风险,挖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新预期的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同时其将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新型金融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提供解决某些金融问题的方案。

金融工程作为20世纪70代金融管制放松的产物,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促进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种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从CDO和CDS这两个金融衍生品10年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见图1)。

总的来说,金融工程就是运用金融市场上现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发展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需求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产品,实现预期目的。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涵义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尤其是我国资金短缺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完善,相关制度还很不健全,应当更加重视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和相关机制,保证市场可以在一个高效率的水平上运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加成熟,免受到外来金融机构的强大冲击。

市场是提供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场所。在市场中依靠价格信息,引领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并实现资源的配置,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可以帮助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金融市场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市场,它的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从金融市场内外运用资金的角度可以把金融市场效率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内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营运效率,即金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投资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外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的价格是否可以根据有关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作出反映。它反映了金融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

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

金融工程的产生是金融市场交易对于更高市场效率不断追求的产物,反映了市场追求效率的内在要求。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金融市场的需求

金融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主要有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内在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等,但从本质上来看都是金融市场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超出金融市场能力的需求,特别是在追逐利益和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这种需求更是突出。而一旦产生这些市场没有办法满足的投资需求时,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就很难顺畅进行下去,而这无疑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在满足不同参与者交易要求的情况下,也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向前发展。同时由于有了满易者需求的金融产品使其经济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金融工程的促进

首先,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造出的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运用金融工程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在合约的性质、期限、支付要求等方面各有特点,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丰富了个人投资者的选择,为他们构建个性、有效的投资组合,壮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推出的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比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次,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大量的创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等提高了交易者的满足程度,进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运作效率。

最后,运用金融工程方法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投融资的便利程度,其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上满足市场上不同金融主体的需求,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在追求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推动了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而金融工程的不断创新从某些方面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金融工程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发展金融工程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无论是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有着明显而巨大的不足。从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金融市场组织管理能力偏低、投机性较强、抗风险能力偏低,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无稳定均衡的内在作用力。从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来看,目前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运用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策略

推动金融工程的发展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应当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事业建设,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大幅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分析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经验,同时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使我国的金融工程的发展更加适用于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宏观上来看,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使用,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方法设计新型金融工具和融资方法。由于一国金融市场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来源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使投资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寻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有效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具体措施

金融工程其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创造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首先,已有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我国要尽可能地利用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商品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通过资产组合来使其尽可能满足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需求,可以使交易及时迅速地进行,或者把某些基础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领域,继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创造,如金融工具多元化、灵活化。根据不同投资者的要求,设计符合其要求的各项金融工具,由于其新颖灵活,一般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交易的成功率较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比较顺畅,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再次,通过金融工程的创新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和融资技术,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技术的改进,从而使金融中介机构组织形式上发生改变,传统的金融格局被打破,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处理业务之间的摩擦,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最后,通过金融工程业务的不断发展,迫使政府修改相应的法令、政策,放宽金融行政管制,进一步提出阻碍金融市场顺畅运行的不利因素,从而增强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政策法令的修改、金融管制的放开,又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了金融创新,从而加快金融工程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工程对金融市场效率提高的作用表现

第一,规避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导致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剧烈波动使得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面临着随时随地存在的风险,且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普遍较低。于是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上普遍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所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投资者的这种需求。一个效率很低的市场上,由于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分散转移风险的职能,可能会导致风险的积聚和集中爆发,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

第二,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对金融资产在市场上的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使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而金融工程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设计整套的相关机制,让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了解内部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对称,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

第三,增加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金融资产持有者将其资产出售、变现。流动性越高,金融资产就越安全,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与其成正比。正常情况下金融市场越不稳定,资产持有者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就越高。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新出的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机制,初衷就是为了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金融资产持有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其变现,进而能够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艳.金融伦理与金融市场效率:[博士后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3.管涓.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肇庆学院学报,2001.3

4.王广谦.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金融研究,1996,2

5.李青.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9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品种不断丰富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2006年1~12月,一号棉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148,034手,同比下降80.90%;累计成交金额为3079.47亿元,同比下降80.44%。白糖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58,683,19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504.72亿元。PTA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34,44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49.79亿元。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9,340,332手,同比下降11.72%;累计成交金额为5067.21亿元,同比下降10.41%。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6104手,同比下降97.14%;累计成交金额为8.42亿元,同比下降97.24%。(见表40)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收益率;股票市场有效性;时间序列

一、数据的分布特征

1978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近来由于实施经济开放政策,中国大陆自1985年起允许公司得以资本股份方式募集资金。1991年起为能透过股票市场吸引外资,发行以人民币标示面值,以外币认购和进行交易,只供中国境内外的外国和港、澳、台的自然人或法人购买的股票(B股);境内居民(自然人)不得买卖B股,只能在A股市场中投资,长久下来,A股的平均本益比愈来愈高,至2001年初A、B股之间的价格差距约为四倍。

本文将分别从股票价格指数和个股价格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指数数据将采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上证指数,而个股数据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选取。本文还涉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本文所研究的原始数据是上证指数每日的收盘价。我们知道股票指数的收益率可以被定义为资本升值,因此忽略了股票红利收入,还可以表示为:

中国的股票市场并不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它是在中国政府的指导下产生的,所以中国股市具有极其明显的“政策市”特征,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收益率波动幅度很大。1992年5月21日收益率最高达71.9%,1995年5月23日收益率最低跌到-17.9%,从1990年12月20日到2006年12月20日上证指数收益率均值为0.073%,标准差为0.0278。如果将超过3倍标准差的样本点视为异常值,则整个样本区间中存在60个异常值,这些异常收益率的绝对值都超过了8.345%。从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行T+1和涨跌停板限制以后,波动幅度下降。从该日至2003年11月7日期间,只有5个交易日收益率超过了3倍标准差,这些日期存在一些特殊的事件冲击。因此我们取样从1997年开始。为了保留2006年7月21日到2006年12月20日共120个交易日的数据用作模拟比较,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样本数据包括2001年1月2日到2006年12月20日共1815个交易日的收益率数据。

利用这组数据经检验样本数据峰度为9.165,超过正态分布的峰度。在5%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收益率序列正态分布假设进行Lilliefors、Cramer-von Mises、Watson和AndersonDarling检验,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

假设收益率服从广义t-分布:

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出收益率广义t分布参数为:位置参数μ=0.00029273,规模参数σ=0.009786,自由度υ=3.0645。从图示可以看出,与正态分布拟合曲线相比,日收益率数据存在尖峰厚尾,但用广义t-分布可以很好地拟合日收益率。最后,利用ADF检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自相关检验,说明收益率以及收益率平方序列均存在明显的自相关。

若现在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没有人能够利用任何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则市场是强势有效的;如果现在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相关信息,没有人能够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分配方案的信息中获得超额收益,则市场是半强势的:如果现在的股票价格充分地反映了所有过去价格的信息,没有人能够通过分析价格的变化获得超额收益,则市场是弱有效的。

1.市场有效性检验方法。市场的有效性假设是为了测量某类特定的信息交易是否能产生超额收益,具体地,检验市场有效性的方法有以下三类:①检验资产价格的变化模式。这种方法根据特定的历史信息,考察在某一时间序列中,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性。②考察基于某些特定公开信息的交易策略,检验这些交易策略是否能获得超额收益。③考察特定交易者,对于不同有效程度的市场检验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市场的弱有效性检验。检验市场弱有效的主要方法是随机游动检验(单位根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

随机游动检验的原理是:如果证券市场达到弱有效性,则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将呈现出随机状态,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预测的确定趋势,也就是说,在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为零,其中,相关性检验就是随机游动检验的基本方法。

游程检验是一种检验证券价格波动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不正常数据的影响,当证券价格上升是用“+”号表示,下降是用“—”号表示,同一标志的一个序列是一个游程。当样本足够大时,总游程趋于正态分布,如果证券市场是弱有效的,则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各种统计指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过滤检验是一种交易策略检验。当股票价格从基价上涨一定的百分比时买入股票,而当该股票价格从这之后的最高点下跌同样的百分比是,就卖出该种股票。此外,日历效应检验(例如,周一效应和周末效应)也可以用于检验市场的弱有效性。

(2)股票市场的半强有效性检验。检验半强有效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将公司按规模大小分组,然后根据投资于规模较小公司的证券组合,检验这种策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投资于市盈率较低的公司的证券组合,检验其年均收益是否显著地高于那些市盈率较高公司的证券组合。

②检验市场是否有过度(或延迟)反应。该方法以信息公布时间为分界点,把整个交易期间分成组合形成期间和检验期间两个时间段,按组合形成期间各证券的累计超额收益大小分别构成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并在检验期间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平均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差异。如果赢家组合的收益率低于输家组合,则表明证券价格有反向修正倾向,证券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如果证券市场中过度反应,则投资者可以通过反向操作而获得超额收益。

③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这种方法要检验专业投资者在不占有内幕消息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依靠专业技能(包括技术面分析和基础面分析)获得超额收益,。

(3)股票市场的强有效性检验。在许多国家,公司内幕人员的交易受到控制,必须定期报告。这样,内幕人员的交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己经成为公开信息。而且,研究表明,采取跟进交易策略的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尽管各个国家的证券法都严厉禁止内幕交易,但实际上内幕人员总可以利用其他特定关系进行内幕交易,所以,对强有效性的检验没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2.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的实证研究。根据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在弱式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证券的当前价格中已经反映了该股票所有的历史价格信息,股票价格变动与其历史行为无关;在半强式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证券的当前价格中不但反映了该股票所有的历史价格信息,还反映了所有有关的公众信息,包括公司公布的报表所揭示的财务状况,已公布的公司经营计划等所有历史的和当前的公开信息;在强式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证券的当前价格中不但反映了该股票所有的历史价格信息和有关的公众信息,还反映了只应为少数人所了解的内幕信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的股票市场显然不具有半强式有效性,因此,对中国的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集中在它是否具有弱式有效性上。

我们从沪市ST板块中随机抽出选取十四支股票,从深市的ST板块中随机抽出选取八支股票。我们把沪市十四支股票按照流通盘大小加权组合用于代表沪市ST板块,同时我们把深市八支股票按照流通盘大小加权组合用于代表深市ST板块。所用的价格是收盘价,因为我们考虑到收盘价是多次均衡的结果,能够比较充分的反映交易日的信息量。同时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无效或弱有效的特征,因此我们主要检验弱有效性的存在。

作者分别用ADF法和BDS法对弱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沪市上证指数通过了市场弱有效性检验。深市综指按流通盘子组合也通过了市场弱有效性检验,深市ST板块(2000年7月3日~2001年12月31日)的按价格组合没有通过市场弱有效性检验(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按价格组合中每种股票的股数是一样的,本文认为,作为真正的市场,各种股票的流通股数是不一样的,因而此种组合就没有能够如实的刻画真实的市场,得到组合非弱有效的检验结果也不能否认深市ST板块是弱有效的。该组合没有通过检验的原因可能是组合中小盘股的比重相对于市场来说加大了,而小盘股的股价在实际中容易纵,使得组合没有显现出弱有效性。在本文随机选出的ST股票中大多数通过了市场弱有效性检验,有8只例外:ST东北电和ST特力A是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ST成百、ST吉发、ST鞍一工、ST联益、ST海洋和ST宏业是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

参考文献:

[1]靳云汇 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1998,(3):40~45.

[2]高鸿祯:投资决策—技术分析与金融工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发展;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竞争性测算指标的选择

市场的竞争性通常以集中度来反映,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竞争性越强。国际国内测算市场集中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产业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普遍反映CRn虽然能够反映前n大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但是无法反映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变化。HHI弥补了这一点缺陷,能够反映每家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是如何变化的,并且数据灵敏度较高,通过“平方和”对前几家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扩大。

赫芬达尔指数是用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一般而言,HH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但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值乘上10000进行放大表示,故HHI值介于0-10000之间。该指数的具体公式为:

HHI=

其中,X——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总规模

Xi——第i个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

n——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数量

美国司法部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出下列标准:

表1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二、汉中市金融市场发展和竞争性分析

从1996-2013年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可看出,2004年以来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和贷款HHI指数一直大于1800,属于高寡占II型,说明汉中市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金融机构在汉中市金融市场占较大份额,市场竞争程度弱。

从横向比较看,汉中市贷款HHI指数大于存款HHI指数,而且差额逐年加大。1996年,汉中市贷款HHI指数比存款HHI指数高出228.63,到2012年,这一差额扩大到910.03。虽然在2013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拉低了贷款HHI指数,但由于其贷款份额仅占全市的1.89%,影响较弱,因此这一差额仍高达672.87。总体上来看,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高于存款市场,而且这一现象在18年间呈持续扩大趋势。

从纵向比较看,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呈下降态势,而贷款HHI指数呈上升态势。2013年存款HHI指数较1996年下降了8.29%;2013年贷款HHI指数较1996年上升了12.15%。说明汉中市存款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而贷款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

从汉中市金融市场内部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工、农、中、建四家行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贷款市场功能逐渐弱化,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脱颖而出,逐渐占据贷款市场,成为汉中市贷款市场鳌头,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汉中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30%。

二是受金融机构经营策略转变等影响,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于发展存款业务,实施存款立行策略,汉中市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其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6.24%上升到2013年的23.10%,提高了16.86个百分点。

表2 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

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合并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测算。

三、加大市场竞争度的建议

一是在机构上,建议适度放宽政策限制,增加税收优惠。实行“引进来”策略,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允许符合条件的优势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

二是在业务上,建议工、农、中、建四家行合理下放信贷权限,适当下放审批权限,促进其充分运用资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绝对资金优势,应改进经营方式,拓展信贷业务种类,在满足个人贷款需求的同时,积极满足企业贷款资金需求。

三是在管理上,应注意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资产质量;引进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确保业务拓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栋,王静然.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J].武汉金融,2000(4):7-9.

[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96-103.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部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66-02

引言

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问题,但并没有分析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会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问题,尝试着进行了剖析。

一、外部金融冲击的特性

这里将要分析的外部金融冲击,是指一国相对独立于农村金融的经济主体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它包括利率、汇率、债券、股市和期市、资产价格、流动性等的波动。

将国际金融市场予以抽象而专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并将国内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是出于从板块划分的角度简化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专门分析的考虑。很明显,将服务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波动看成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冲击,有利于在板块层面上说明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机理。

如果只以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即只是从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冲击来考察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就可从农村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受阻两个方面来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做出理论考察。

农村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或冲击,主要发生于金融市场对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运行的资金配置、支付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这种金融市场波动或冲击,通常在导致金融体系难以跨地区和跨时间地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使厂商难以根据市场供求所确定的价格来进行交易。也许是因为金融波动或冲击的这种效应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文献都将其作为界定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显著标志,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会在基本面未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波动,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以信贷危机为特征的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经济理论围绕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统监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运作、汇率和国际贸易等来展开以金融冲击是否发生为内容的制度性或体制性的解释,不仅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和国际贸易等的冲击,也包括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

从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来考察,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而单纯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农村金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外部金融市场可被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如果以静态或相对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这两个板块的金融关联或“传染”,能够拓宽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

如上所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内在风险,但从外部金融冲击对其客观存在的传导机制来讲,这种风险的内生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部金融冲击所淡化。

二、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农村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联来看,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资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流动性受阻时,如果农村金融市场与其相关性显著增加,那么,外部金融冲击就已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或加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检验,可以前阶段某一特定时空上这两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指标为参照系,在把这两类指标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映这两类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检验冲击发生后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流动性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即通过对这两组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外部金融冲击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关联。

如果统计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金融冲击已造成这两类指标的协方差明显增大,则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受外部金融冲击较大。

三、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

目前,中国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表现为:(1)场内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贷款缺乏效率,场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超过官方贷款利率,企业金融资产在高利率重负和资金流发生断裂时容易成为死呆账;(2)金融市场的大宗资金流动、拆借以及与此相关的债权债务被房地产“套牢”,大量金融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产形态上;(3)银行资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长期投资项目“信贷”到股票、期货和债券等市场,资产价格波动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保证,大量社会储蓄经由信贷体系或被市场蒸发,或被内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路径传递到农村金融市场。

从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涉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冲击传导的一般机理;二是将外部金融冲击的主要因素综合成波动传导的特征值,以作为说明这种波动传导的计量分析依据。

四、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农村金融在信贷运作、信息传递、监督管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是最主要的困难。其实,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是将其视为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来看待的。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乃至于出现金融危机时,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变化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一般机理可以理解为: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或剧烈下调时,通常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影响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资金的流动性,这种冲击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传导方式、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其中,对正规金融的直接传导显示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大要广,而对非正规金融的间接传导却反映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相对较小较窄。

但在现实中,这些冲击所内蕴的传导机理并不以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探寻有助于揭示这种冲击的理论分析方法。

将外部金融市场不稳定视为一种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最主要金融变量加以分类,并适当考虑对这些变量发生影响的相关的经济基础因素,就有可能依据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度来预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语

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是由外部金融冲击引发的,在理论分析上将整个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块,有利于对问题的说明。关于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研究,要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是一种抽象的删繁就简的解说,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没有从市场中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形成的具体作用过程。作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一种理论探讨,可考虑借鉴和运用西方金融“传染”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对外部金融市场如何引致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展开一些模型导引下的计量分析。如果能够在依据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选择变量,那么,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或许会取得某些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小芽.农村金融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 孙建平.当前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金融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6]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8] 王文莉.农村金融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9] 张军.农村金融向合作银行的转制研究——绩效、原因、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2009,(3).

[10] 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11] 王蕾.农村信用社内生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0篇

1 办公自动化软件特点

办公自动化(OA)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其不仅适应了科技化产业背景要求,也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相关要求,为行业经营:请记住我站域名创建了高科技平台。

1.1 功能性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企业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对计算机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办公事务处理所需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根据行业用户提供对应的功能,满足日常经营及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广泛的功能性特点。

1.2 多样性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多样性改造,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也呈现了不同类别,满足了办公人员多方面的作业要求。例如,金融行业办公软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样性软件用于行业分析,可减少人工参与金融事务处理的难度,建立了高科技经营模式。

2 金融市场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是我国新型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不同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而扰乱了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市场分析是对行业变化的预测性评估,应用计算机软件展开自动化分析活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2.1 客观性问题

强调调研活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场分析活动中的各种偏差极小化,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市场客观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无法人工预测的特性,市场分析失误会对经营者决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统性问题

金融市场分析是一个计划严密的系统过程,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资料。金融市场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积极选用自动化软件辅助办公,及时预测到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市场决策应对工作。

2.3 营销性问题

市场分析应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资料。资料是通过营销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各种未经处理的事实和数据,它们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而获得的认识和结论,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后的产物。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OA系统的核心构成,不同软件可以发挥出多种操控功能,用其作为企业经营调度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笔者认为,办公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必须发挥其功能,将软件功能用于市场分析的多个方面。

3.1 远程办公

远程调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业的各项信息,标准配置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极具价值的模块,为市场分析提供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OA系统根据金融市场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软件执行自动化程序提供真实参考,提升了办公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3.2 数据处理

Windows网站服务器与MSSQL数据库的完美结合,使得软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可利用多台计算机组成高性能应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场规模化应用。OA系统用于金融数据处理具有智能化优点,避免了人工参与数据处理的缺陷,使市场分析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3 安全保护

基于OA系统的企业办公软件,在市场数据保护方面也有显着的功能优势。例如,金融数据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数据泄漏的可能;提供数据备份工具,保护金融系统数据安全;这些可以防止商业竞争中数据库资源丢失,影响到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了产业结构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级

OA软件成熟度很高,可实施性很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户实际使用的基础上,OA软件历经多次版本升级,按照金融业经营改革要求进行调整。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分析的自动化趋势,企业要定期更新OA系统以辅助经营模式,为产业科技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1篇

1 办公自动化软件特点

办公自动化(OA)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其不仅适应了科技化产业背景要求,也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相关要求,为行业经营创建了高科技平台。

1.1 功能性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企业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对计算机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办公事务处理所需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根据行业用户提供对应的功能,满足日常经营及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广泛的功能性特点。

1.2 多样性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多样性改造,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也呈现了不同类别,满足了办公人员多方面的作业要求。例如,金融行业办公软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样性软件用于行业分析,可减少人工参与金融事务处理的难度,建立了高科技经营模式。

2 金融市场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是我国新型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不同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而扰乱了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市场分析是对行业变化的预测性评估,应用计算机软件展开自动化分析活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2.1 客观性问题

强调调研活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场分析活动中的各种偏差极小化,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市场客观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无法人工预测的特性,市场分析失误会对经营者决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统性问题

金融市场分析是一个计划严密的系统过程,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资料。金融市场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积极选用自动化软件辅助办公,及时预测到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市场决策应对工作。

2.3 营销性问题

市场分析应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资料。资料是通过营销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各种未经处理的事实和数据,它们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而获得的认识和结论,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后的产物。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OA系统的核心构成,不同软件可以发挥出多种操控功能,用其作为企业经营调度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笔者认为,办公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必须发挥其功能,将软件功能用于市场分析的多个方面。

3.1 远程办公

远程调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业的各项信息,标准配置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极具价值的模块,为市场分析提供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OA系统根据金融市场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软件执行自动化程序提供真实参考,提升了办公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3.2 数据处理

Windows网站服务器与MSSQL数据库的完美结合,使得软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可利用多台计算机组成高性能应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场规模化应用。OA系统用于金融数据处理具有智能化优点,避免了人工参与数据处理的缺陷,使市场分析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3 安全保护

基于OA系统的企业办公软件,在市场数据保护方面也有显著的功能优势。例如,金融数据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数据泄漏的可能;提供数据备份工具,保护金融系统数据安全;这些可以防止商业竞争中数据库资源丢失,影响到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了产业结构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级

OA软件成熟度很高,可实施性很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户实际使用的基础上,OA软件历经多次版本升级,按照金融业经营改革要求进行调整。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分析的自动化趋势,企业要定期更新OA系统以辅助经营模式,为产业科技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中美 金融 博弈 汇率 次贷危机

引言

当今世界强大的两个国家,中美博弈正向全方位扩展延伸。伴随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美金融博弈日益凸显。有学者认为中国与美国的金融博弈中凶多吉少,因为美国己经对金融工具非常熟悉,而中国市场还处在习惯于窖藏货币阶段,在金融博弈中我国几乎完全处于劣势。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美金融博弈关系中,中国并不是完全的被动方,而是可以通过减持美国国债、深化战略经济对话和相关国际谈判等手段及相互的国际谈判来为自己争取经济与金融上的利益。

通过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中美贸易争端及博弈分析,美国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一直是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发起国之一。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在博弈中必须也只能积极应对,并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1. 中美经贸关系回顾

中美经贸关系从1979年中美建交开始到今天成为紧密经贸合作伙伴,中美经贸关系回顾如表1所示。

作为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迅速,双边经贸合作发展不断扩大。近年来,中美贸易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双边贸易额已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4467亿美元,增长了182倍。

随着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与中国间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据中方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始于1993年,为63亿美元;到2003年为586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其对华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2003年为1240亿美元,在2000年时,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最大的逆差国。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美国2010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730.7亿美元。美国国内将其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汇率制度,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中国政府采取措施调整汇率制度,促使人民币升值,从而引发了持续多年的中美汇率战,中美间的金融市场博弈也日益激烈。

然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国际地位都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美中两国作为全球第一、第二两大经济体,在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等要素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经贸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经济和谐发展。

2. 中美金融市场博弈主战场——汇率

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美国认为中国赚取了其巨额利润,夺走了其就业机会,一面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采取了单边加增反倾销税等强硬措施,制造贸易摩擦;另一面对人民币汇率接连施压,这严重损害了两国贸易的正常进行和发展。

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之争肇始于2002年,在随后的两年内达到白热化,成为各国政府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半数以上的海外重量级金融机构将人民币持续升值列入了2005-2006年国际外汇市场的展望报;同时在美国的策划下,国际社会日益对中国施压,要求政府允许人民币升值,从而帮助改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失衡状况。在此期间,美国总统布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则政部长诺斯等美国政府官员多次要求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放弃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并明确表示希望人民币升值。与之相应,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从最初的完全排斥“升值论”,到“小幅升值无损整体经济”,再到做出“将长期缓慢地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表态。国务院、人民银行、则政部官员在不同场合反复声明,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行不正当竞争。就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最终会走向某种方式的浮动,但由于当前的国内经济状况,人民币并不适合完全放开,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和时间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12年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421,相对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月平均汇率8.2765,已升值了30.5%,图1为2004年至2011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图。

事实上,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并非对美国完全有害,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呈互补状态,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商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服装、鞋类、玩具、五金等,这些产业在美国已经是夕阳产业。因此,美国从中国进口,合乎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正是他们的消费需求实现了中国商品的价廉物美,也实现了美国中产阶级消费者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梦想。如果这些商品不从中国进口,那么美国消费只能从其他国家花更多的钱来进口。例如,在2006年12月的美国圣诞节市场上,由人民币升值而使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价格上涨了5%左右,玩具价格上涨了10%左右。虽然人民币升值符合美国国内部分制造业厂商的利益,但这也加重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的负担。

然而,美国看似在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2011年美国的国债负债额突破了14万亿美元大关。14万亿是个标志性数字,因为14万亿正好等于美国一年的GDP。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不能超过利息额度,就意味着美国将不可能还上这一笔贷款,如果美元贬值,这笔债务将缩水,大大缓解还款压力。而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2012年7月份中国增持了241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当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6月份的7764亿美元增至8005亿美元,中国同时持有超过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无疑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3. 08年金融危机中美弈分析

美国在08年金融危机(下称次贷危机)中用提振“经济信心”,使美元再一次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当多数人还在危机的惯性中恐慌时,

美国人步步走向胜利,这其中金融博弈应对我们有所启示。

3.1美国在次贷危机中的博弈分析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定义为“百年一遇”。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高超的战略战术令人惊叹。

3.1.1注入国家信用。

现代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它的根基是国家信用,因此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虽然“次级债券”是企业信誉,因为它会触发美元体系崩溃,美国毫不犹豫地以国家信用替换企业信用。美国几乎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息、降税、直接救助、总统财长的信心喊话、“限空令”等等。所有这些行动都围绕一个核心,就是注入“国家信用”,以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

3.1.2外交应对。

在注入流动性、救助金融机构方面,美联储往往与多个国家的央行采取一致行动。财长保尔森多次访华,谋求并取得了中国对危机中美元的支持(如在特定时期不抛售美元资产甚至增持)。实际上,美国只要稳住中国、日本这两个美元最大持有国,美元就高枕无忧。

3.1.3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纵横驰骋,输出通胀,完成危机转嫁。

本次次货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的财富湮灭数额巨大。为了减少损失,部分金融巨头借助资金优势,在石油、农产品和金属期货上赚取利润。据统计,2008年与2003年相比,涌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资本增长了近20倍,达到260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的资金用于石油期货交易。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哈利勒就曾表示,油价被人为炒高40美元,照此,并以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39.528亿吨,交易量约占56.8%作为基数来估算,炒家一年就可从原油市场赚走6255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我国为原油进口就多付出了233亿美元。以我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7.6%估算,全球石油贸易中因炒家炒高油价而多付出的金额就达6131.5亿美元。

3.1.4炒高原油对应美元贬值

美国政府不用担心美元有什么问题,中国在美元问题上己成骑虎之势。好处是一举三得:一是本国金融财团获利巨大,巨大的获利会促使美元回流走强;二是各国需要更多的美元来支付进口原油和农产品,美元恢复走强。三是高价原油使中国等原油输入国通胀率大为提高,控通胀必然抑制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世界经济对美元的依赖。

通过得当的应对,美国虽然发生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根据2008年第二季度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3%,增幅不仅远远高于1.9%的初步数据,同时也高于经济学家2.7%的预期。美元指数不跌反升,从今年三月份最低的70.68点,涨升到2008年9月11日的80.38的,高低点涨幅高达13.7%。危机中的美国股市跌得也不多,从2007年10月9日道琼指数最高点14198.10点,至2008年9月19日的11389.75点,仅跌19.78%。

3.2中国在次贷危机损失分析

美国为应付“次贷危机”使出全身解数,是一场美元保卫战,自身利益的防卫战。很难有证据证明是直接针对中国而来,但是中国却是此次金融博弈中的最大受害者。

3.2.1美元减息、美元注水,都是弱势美元政策,会促使美元长期汇价进一步走低。2008年中国持有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元贬值通过汇价传递中国损失最多。

3.2.2美元贬值促使以美元定价的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价格走高,中国是这些商品最大的消费国。2009年中国由于铁矿砂今年的涨价就要多付出了266亿美元。

3.2.3原油期货市场上的高度炒作,已估算09年比08年中国要多付出3100亿元人民币。而去年的原油价平均价位78美元,已经很高了。

中国持有“两房”债券就高达3760亿美元,几乎占海外持有该债务总量的三分之一。美国政府救市会造成中国损失,如果美不救市,“两房”债券失灭,中国损失更大。中国骑虎难下。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中资金融机构亏损浮出水面: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中国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借贷债权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7000万美元,华安QDII因雷曼破产可能导致其损失1亿美元左右。合计3.7亿美元,大部份将被损失。

国际农产品涨价、高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置换而形成的国内购买力、弱势美元所引起的人民币汇差损失,这些因素都会通过通货膨胀表现出来,并直接反映到CPI的中,在PPI中也会叠加。而国际资源性产品的涨价所引起的通胀则直接反映在PPI中。至2008年8月份虽然我国CPI已下跌到4.9%,但PPI仍高达10.1%,可见,金融博弈通过通货膨胀的链条传导给我们造成损失的严重性。

4. 中国在中美金融博弈中的策略和方法

4.1 积极争取在国际上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目前已有97个WTO成员国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不在此列。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屡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等指控,中国已连续l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争取在国际上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为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的上发展铺平道路。

4.2 重点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

中国要在中美金融博弈中获胜,还需修炼内功,将重点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主要有以下措施:

4.2.1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经济增长下滑过快,中美金融市场博弈日益激烈,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保增长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当前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需求大幅收缩。而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4.2.2结构性减税;

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推进税制改革,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4.2.3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一般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

4.2.4补贴消费,如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等;

4.2.5万村千乡计划,启动农村消费;

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孕育出25万家连锁经营的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2.6增加就业。

结束语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与美国的金融博弈中节节失利,蒙受巨大损失,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金融体系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罗桓.中美关系之汇率战[J].中国商贸,2011.10.

[2] 金鑫. 中美博弈之人民币升值[J].致富时代,2010(11).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SWOT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48-04

一、引言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又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nal Financial Market)或欧洲货币市场(EuroCurrency Market),初期曾称欧洲美元市场(Euro Dollar Market),是指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各种金融交易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体系之外的该货币[1]。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开始兴起的,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离岸金融市场依靠高度自由化的金融体制,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资金的高速流动,也为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竞争的新趋势,而我国离岸金融业则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经验显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便利。因此,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巨变的时机,建立健全离岸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和推动金融国际化。本文试图借助SWOT理论框架,分析影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探讨其今后的发展路径。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对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方法。当前,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优势、劣势何在?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是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superiority)

1.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政治局面安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局始终稳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表明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证离岸资金的安全,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2.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在时区位置上能填补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空缺,与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相衔接进行连续交易。我国东部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新加坡所在时区之间,与新西兰、惠灵顿、悉尼、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一个重要“接力站”,这对于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来说十分重要[2]。

3.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就与离岸金融交易密切相关的通讯设施来说,我国金融业已广泛拥有具有世界先进的通讯设备、技术装备、软件设计、信息媒体、便捷交通、安全设施、环境保护及其他支持服务业,其效率在不断地改进,基本能够满足非居民的各种服务,以便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借款人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此外,我国已经拥有一批既懂国际金融理论,又有国际金融经验的专业人员,能够初步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

4.有一个强有力和负责任的政府为后盾。政府推动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美元交易中心,马来西亚纳闽岛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等都是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结果。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发展离岸业务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这是个前提条件[3]。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态度、决策与行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面对国内的历次重大灾难和1997年、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充分证明了中国有一个强有力和负责任的政府,有勇气、决心和能力应对各种问题。

(二)劣势(weakness)

1.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方面还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国内金融、银行体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中发展成长,初步建立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以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多种金融机构、多种金融服务功能、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共同存在、协调发展的框架基本完备、运转稳定[4]。但是,商业银行改革、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货币政策调控等仍然需要继续完善,需要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规制。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有的特性,完备的金融法规和法律系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我国目前有关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框架还远未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新加坡、东京和纽约等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约和保障离岸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的发展,以便控制金融风险。

3.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及其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为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1989年我国开始试办离岸业务,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经一度中断,直到2002年6月才得以重新恢复。与周边的离岸金融中心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参与主体少,交易量小,业务范围窄,交易对象、交易目的和产品定价也与之存在一定差异,离岸金融业务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影响离岸金融发展的经济发展、开放水平、资本实力、从业经验、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监管水平等内外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和研究,从而在发展的具体措施上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三)机会(opportunity)

1.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当前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离岸业务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为非居民提供商业银行服务,不受金融地域限制,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具有充分开放、程序简单、豁免税负、自由经营、全球流通等近乎极限的便利功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强本国金融竞争的一大特征,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的金融业走向国际舞台,最大程度上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必须尽快扭转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顺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5]。

2.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世界经济和金融力量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种转移是渐进和持续的,而非跳跃式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其中美国增长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11.9%和9.3%。正是依靠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在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之际,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这三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正是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3.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伴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必然产物。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贸交往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所接受,特别是在边境贸易中被广泛用作计价、支付和结算货币,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量不断增加[6]。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兑换,资本项下的各种管制也在不断放松,自由兑换的程度必将不断提高。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我国的货币当局不可能允许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则成为一种必然,只有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才可能回流或是结算,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7]。因此,借助于人民币离岸化的次优选择,可以加快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4.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从各个层面向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形成了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市场调整和发展的契机。这次金融风暴将给国际金融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国际金融的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中国不仅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传染,而且还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最受全球投资者青睐的市场,使中国的金融机构成为最受国际投资人(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追逐的投资目标[8]。我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建设,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在抗击国际金融风险时也会形成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保护伞,在加强风险预警与控制的前提下,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创新,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和金融稳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威胁(threat)

1.离岸金融市场蕴藏一定的市场风险。离岸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它所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动会对各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会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干扰和冲击,即使是内外分离型模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离岸资金与国内资金的相互渗透问题;另一方面,从离岸金融市场本身来分析,自身也存在系统性的管理风险[9]。由于离岸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如果离岸市场管理当局对离岸金融业制定不当政策和缺乏有效监管通常会加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离岸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机制,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生链式反应。银行危机会引发股市、房地产危机以及债务危机,并进一步把风险或危机传导、扩散到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最终酿成经济危机[10]。当然,世界上许多国家吸取了很多危机防范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成熟的调控机制、强大的市场干预,证明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在有效监管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对我国政府的监管能力和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离岸金融市场是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分离,不受货币发行国和市场所在国政策、法规、税制、金融和外汇管制的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离岸金融经营管理监管和离岸金融税收监管等。由于其彻底的国际性,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特征,使得一项普通的离岸金融运作都可能涉及金融市场所在国、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母国、筹资者母国、资金提供者母国等多个国家的事项,是一个虽然受到多头监管但经营环境依然宽松、自由且不受单方完全控制的市场,对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业的监管难度。大量资金的流出流入,如离岸资金冲击国内信贷,造成国内信用规模失控;离岸资金与国内资金出现较大利差时,发生大规模的套利转移;商业银行从离岸金融市场筹资向国内企业贷放,扩大所在国的外债规模;政府为反通胀或抑制经济过热而采取措施时,国内机构从离岸金融市场采取逆向操作等。在一定意义上,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使得国内的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效果可能会偏离预定的目标。

三、政策建议

(一)创建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的离岸金融模式。我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近期应该选择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相隔离的严格内外分离型模式,即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分开,账户之间不能混淆,禁止资金在两种账户之间流动,美国和日本属于此种类型。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的金融自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可以有效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并减轻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近期我国还不宜发展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因为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来看,不管是向外渗透还是向内渗透,都不利于风险控制[11]。等到离岸市场运行稳健、市场秩序稳定、监管法制成熟,并积累了足够的市场管理经验之后,有选择、有重点地适度发展有限制的渗透型市场。

(二)以政府的政策推动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12]。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三)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离岸金融管理法规体系。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13]。政策推动模式会使离岸市场在短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但缺乏法制的完善会给离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做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确保健康稳定的离岸金融秩序,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高度自由灵活、快捷便利、高效新型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和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了出路。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选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运用政策优势,加快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鲁国强.当代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64-67.

[2]于莹.浅析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基础[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98-100.

[3]高材林.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货币市场,2008,(3):23-27.

[4]秦池江,等.金融体制改革纪实[J].经济研究参考,2008,(50):20-36.

[5]刘冲.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8):18-19.

[6]姚莉.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国情国力,2007,(11):22-23.

[7]曹蕊.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及其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8.

[8]王松奇.全球化下的机遇与挑战――30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J].银行家,2008,(10):11-16.

[9]鲁国强.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3-5.

[10]徐兆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1]许明朝,高中良.论中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70-76.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SWOT分析,香港金融市场,策略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随着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健和快速发展,香港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制定符合香港市场发展的策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引入SWOT 分析法,从香港金融市场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出发,找出影响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分析香港金融市场当前发展策略与其特定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关程度,预测分析其处理和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探索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SWOT分析

(一) 内部优势(S)

1. 拥有庞大的海外网络及电子设备

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及扩张首先表现在在海外设立分支网络,建立先进的电子交易设备和通讯资信设备。仅以香港银行业为例,美洲银行在世界36个国家设有46家分行,为世界各地的同业及客商提供大型全方位批发性金融服务;美国大通银行在香港设立地区服务中心,通过先进的电脑网络直接和美国纽约分行清算系统连接,与美国清算部达到时间、信息、效率上的一致。另外,香港金融业的国际性也表现在国际性金融业务的规模与收益上。

2.与国际各大金融市场具有联系密切

香港金融业与国际各大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机构的设置、交易的同步、人才的培养、制度的引进等方面。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约有80家在港设有分支机构;香港其他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等,也与国际金融市场相互渗透与合作;由于香港没有外汇管制,促使香港银行业加快在电子商贸方面的投资,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香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香港金融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3健全的香港金融监管体系和稳健的银行体系

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详尽完善的金融法.全面而规范的管制手段是香港金融市场应对震荡和冲击的重要保证。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香港金融市场有所冲击。但银行整体经营稳健,即使在1997年底,资本充足比率仍保持在13-15%的水平,远高干国际上8%的标准。香港银行与地产有关的贷款比重虽大,但在房地产价格回落二成的情况下,据有关专家估计银行出现坏帐的机会不大。

(二) 内部劣势(W)

1.香港产业结构转型迟缓

由于地产和金融回报率较高,投资回收期短,从80代中期开始,香港经济的发展主要以服务行业为主,香港的产业结构严重依赖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房地产和金融产业也的确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香港经济结构却未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资本型的成功转换,这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滞后会使经济的调整过程放慢。所以制造业的萎缩将使得香港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比较脆弱。

2香港联系汇率的脆弱性

香港现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与美元汇率挂钩的地区。香港没有外债、外汇储备庞大,财政经济基础稳健,香港联系汇率有实施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但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导致了香港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香港已出现结构性财政赤字,若政府不能在合理时间内平衡财政收支,将不得不放弃联系汇率制度,使港元贬值,以挽救当地经济。另外,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失去了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也失去了调节汇率政策的主动性,一旦有投资者狙击港元,将对香港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香港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因联系汇率制度的存在大大削弱。

(三) 外部机会(O)

1内地民营和中小企业有大量融资需求

香港银行业的国际融资经验和网络正是这类企业所需要的。相对于内地而言,香港约有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香港银行很了解中小企业的需要;香港银行丰富的国际经验,容易使内地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在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对内地的中小企业而言,香港银行看重企业的现金流量、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和诚信,以及还款能力。

2内地企业利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融资

主板市场通过公司盈利水平,股本规模等条件来限定公司上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内地特大型企业成功在香港证券市场发行与上市,对内地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中国内地推出了QFII和QDII制度,为内地公司进一步进人香港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QDII(或QFII)制度,对中国境内来说,是指在资本与金融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允许境内(或境外)投资者通过特许的方式批准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境外(或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制度安排。

(四) 外部威胁(T)

1周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日本)前景不甚明朗

由于所处地区和贸易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香港金融市场。而当前日本虽然推出了多项金融改革和经济拯救措施,但其能否成功实现尚是未知数。近期日本海域发生的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核电站事故对日本的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还不好估量。

2国际金融投资环境变数较多

从国际金融市场看,一些大型的国际对冲基金由于投机失误,亏损累累,但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国际规则来约束它,一旦其筹集足够的资金,它们很可能再次发动冲击。国际炒家利用金融危机对于金融市场发起的主动冲击对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二、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的思考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发现内部问题是影响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内因是根本因素,不管外部条件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健壮性才是应对环境的根本。香港金融市场发展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要稳住内部已有优势,减少劣势,不断提高自身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1应当加强对香港金融监管体系和银行体系的建设

香港的金融监管不仅没有限制和束缚金融机构的自由经营,反而在有序的条件下保证了金融机构的自由运营。香港的金融市场正是在这个完善、高效的监管体系下,实现了世界上并不多见的金融自由。应当继续加强对香港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不断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催进银行体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2促进香港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是一个中小型独立经济体,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及就业稳定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从国际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竞争力最强的中小型经济体,它们的产业结构均大致呈工业35%、服务业65%的比例,并且掌握某一工业领域的领先技术,拥有若干传统的高增加值(不一定是高科技)制造品牌。因此,香港在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吸引制造业投资,重建新一代本土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香港服务业能够自由到内地投资、经营,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腹地。二是内地企业及居民能够很便利地来香港投资、旅游和经商(包括开银行户口、注册企业、洽谈生意、参加会展等),以刺激香港本土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本地的消费市场。三是制造业能成功发展,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至25%以上。

参考文献

[1] 刘刚,白钦先.基于SWOT分析的金融强国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0,(1).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swot

一、引言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又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nal financial market)或欧洲货币市场(eurocurrency market),初期曾称欧洲美元市场(euro dollar market),是指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各种金融交易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体系之外的该货币[1]。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开始兴起的,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离岸金融市场依靠高度自由化的金融体制,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资金的高速流动,也为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竞争的新趋势,而我国离岸金融业则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经验显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便利。因此,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巨变的时机,建立健全离岸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和推动金融国际化。本文试图借助swot理论框架,分析影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探讨其今后的发展路径。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对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方法。当前,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优势、劣势何在?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是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superiority)

1.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政治局面安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局始终稳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表明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证离岸资金的安全,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2.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在时区位置上能填补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空缺,与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相衔接进行连续交易。我国东部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新加坡所在时区之间,与新西兰、惠灵顿、悉尼、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一个重要“接力站”,这对于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来说十分重要[2]。

3.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就与离岸金融交易密切相关的通讯设施来说,我国金融业已广泛拥有具有世界先进的通讯设备、技术装备、软件设计、信息媒体、便捷交通、安全设施、环境保护及其他支持服务业,其效率在不断地改进,基本能够满足非居民的各种服务,以便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借款人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此外,我国已经拥有一批既懂国际金融理论,又有国际金融经验的专业人员,能够初步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

4.有一个强有力和负责任的政府为后盾。政府推动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美元交易中心,马来西亚纳闽岛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等都是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结果。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发展离岸业务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这是个前提条件[3]。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态度、决策与行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面对国内的历次重大灾难和1997年、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充分证明了中国有一个强有力和负责任的政府,有勇气、决心和能力应对各种问题。

(二)劣势(weakness)

1.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方面还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国内金融、银行体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中发展成长,初步建立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以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多种金融机构、多种金融服务功能、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共同存在、协调发展的框架基本完备、运转稳定[4]。但是,商业银行改革、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货币政策调控等仍然需要继续完善,需要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规制。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有的特性,完备的金融法规和法律系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我国目前有关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框架还远未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新加坡、东京和纽约等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约和保障离岸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的发展,以便控制金融风险。

3.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及其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为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1989年我国开始试办离岸业务,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经一度中断,直到2002年6月才得以重新恢复。与周边的离岸金融中心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参与主体少,交易量小,业务范围窄,交易对象、交易目的和产品定价也与之存在一定差异,离岸金融业务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影响离岸金融发展的经济发展、开放水平、资本实力、从业经验、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监管水平等内外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和研究,从而在发展的具体措施上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三)机会(opportunity)

1.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当前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离岸业务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为非居民提供商业银行服务,不受金融地域限制,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具有充分开放、程序简单、豁免税负、自由经营、全球流通等近乎极限的便利功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强本国金融竞争的一大特征,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的金融业走向国际舞台,最大程度上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必须尽快扭转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顺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5]。

2.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世界经济和金融力量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种转移是渐进和持续的,而非跳跃式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其中美国增长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11.9%和9.3%。正是依靠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在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之际,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这三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正是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3.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伴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必然产物。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贸交往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所接受,特别是在边境贸易中被广泛用作计价、支付和结算货币,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量不断增加[6]。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兑换,资本项下的各种管制也在不断放松,自由兑换的程度必将不断提高。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我国的货币当局不可能允许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则成为一种必然,只有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才可能回流或是结算,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7]。因此,借助于人民币离岸化的次优选择,可以加快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4.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从各个层面向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形成了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市场调整和发展的契机。这次金融风暴将给国际金融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国际金融的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中国不仅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传染,而且还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最受全球投资者青睐的市场,使中国的金融机构成为最受国际投资人(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追逐的投资目标[8]。我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建设,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在抗击国际金融风险时也会形成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保护伞,在加强风险预警与控制的前提下,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创新,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和金融稳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威胁(threat)

1.离岸金融市场蕴藏一定的市场风险。离岸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它所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动会对各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会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干扰和冲击,即使是内外分离型模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离岸资金与国内资金的相互渗透问题;另一方面,从离岸金融市场本身来分析,自身也存在系统性的管理风险[9]。由于离岸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如果离岸市场管理当局对离岸金融业制定不当政策和缺乏有效监管通常会加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离岸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机制,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生链式反应。银行危机会引发股市、房地产危机以及债务危机,并进一步把风险或危机传导、扩散到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最终酿成经济危机[10]。当然,世界上许多国家吸取了很多危机防范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成熟的调控机制、强大的市场干预,证明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在有效监管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对我国政府的监管能力和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离岸金融市场是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分离,不受货币发行国和市场所在国政策、法规、税制、金融和外汇管制的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离岸金融经营管理监管和离岸金融税收监管等。由于其彻底的国际性,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特征,使得一项普通的离岸金融运作都可能涉及金融市场所在国、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母国、筹资者母国、资金提供者母国等多个国家的主权事项,是一个虽然受到多头监管但经营环境依然宽松、自由且不受单方完全控制的市场,对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业的监管难度。大量资金的流出流入,如离岸资金冲击国内信贷,造成国内信用规模失控;离岸资金与国内资金出现较大利差时,发生大规模的套利转移;商业银行从离岸金融市场筹资向国内企业贷放,扩大所在国的外债规模;政府为反通胀或抑制经济过热而采取措施时,国内机构从离岸金融市场采取逆向操作等。在一定意义上,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使得国内的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效果可能会偏离预定的目标。

三、政策建议

(一)创建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的离岸金融模式。我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近期应该选择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相隔离的严格内外分离型模式,即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分开,账户之间不能混淆,禁止资金在两种账户之间流动,美国和日本属于此种类型。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的金融自主权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可以有效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并减轻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近期我国还不宜发展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因为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来看,不管是向外渗透还是向内渗透,都不利于风险控制[11]。等到离岸市场运行稳健、市场秩序稳定、监管法制成熟,并积累了足够的市场管理经验之后,有选择、有重点地适度发展有限制的渗透型市场。

(二)以政府的政策推动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12]。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三)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离岸金融管理法规体系。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13]。政策推动模式会使离岸市场在短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但缺乏法制的完善会给离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做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确保健康稳定的离岸金融秩序,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高度自由灵活、快捷便利、高效新型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和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了出路。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选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运用政策优势,加快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鲁国强.当代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64-67.

[2]于莹.浅析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基础[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98-100.

[3]高材林.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货币市场,2008,(3):23-27.

[4]秦池江,等.金融体制改革纪实[j].经济研究参考,2008,(50):20-36.

[5]刘冲.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8):18-19.

[6]姚莉.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国情国力,2007,(11):22-23.

[7]曹蕊.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及其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8.

[8]王松奇.全球化下的机遇与挑战——30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j].银行家,2008,(10):11-16.

[9]鲁国强.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3-5.

[10]徐兆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1]许明朝,高中良.论中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