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

小班课程教案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记者:高明一中作为广东省首批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优质高中扩容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走上小班化教育之路?换句话说,高明一中选择小班化教育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陈国光:总的说来,小班化教育模式具有增加生均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关注度及学习参与度,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越性。具体来说,之所以选择小班化教育,主要有两个背景:首先,在近年来国家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班级管理和教育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发生改变,需要探索一种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我们反思各地各校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现:除了上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之外,班额过大也是阻碍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因素。新课改在很多方面都是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设计的,但却忽略了国外先进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小班化教育,所以要想新课改顺利推进,小班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其次,佛山市近年来实行大市统一招生,学生可跨区报考,导致了我区优质生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都出现大量外流,我校生源逐年下降;而师资质量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提高,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管理越来越严,靠加班加点搞补课,搞题海战术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是穷途末路。我校要想在短时间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一条出路就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和沟通动员,全校教职工统一了思想,上级部门在人事和经费上也大力支持,让我们先行先试,一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小班化教育试验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记者:如此看来,学校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可谓是恰逢其时:既受到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启发,也受到本地教育生态小环境的影响。那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高明一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呢?

陈国光: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得到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但毕竟是在先行先试,而且小班化教育改革并非纯粹就是减少班级学生数那么简单,其中,需要各种有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的配置与支撑,所以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探索过程。

早在2004年,我校就积极稳妥加入到全省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2007年,学校反思了三年来的课改实验工作,发现新课程理念非常先进,并逐步深入人心。而且,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本到位,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逐年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促进,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也不断完善。但同时又发现,我校新课改与大多数学校一样,处于理念和形式层面上的务虚的东西较多,而可操作的实务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建立,换句话说就是缺乏一个突破口或者说一个抓手,结果导致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总觉得无从下手。有鉴于此,我校认为有必要在后一阶段的课改中摸索并建立一套教学模式,使学校的新课改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中国计量学院 计算机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得到国内外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介绍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试点实践效果。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1 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模式。日本、新加坡等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凸现出来,先后在学校里开设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代表当今计算机学术界和教学界世界水准的IEEE CS/ACM联合任务组于2000年3月6日发表的计算机学科示范教学计划CC2001报告草案(又称CC2001稻草人报告)及其计划在2001年10月完成的最终报告中,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14个方面,其中程序设计基础(PF)被作为CC2001教学计划中新增加的或是得到加强的6个领域中的1个。可见,即使是在现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技能依然极其重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计算机语言为基础,运用程序设计逻辑及特定算法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过于注重书本文字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能力[1]。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目前中国计量学院全校性的公共平台课程,是在校所有学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涉及面大,影响范围广,具有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特点,而且实践性比较突出,因而较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程序设计教学强调学用结合,以学为手段,以用为目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为用而学,让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和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践,力求创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和深入实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学会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更有实用价值。

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向全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公共课程,目前已经在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组织开展,在2013级财管专业2个行政班2013—2014学年第2学期的校平台必修课VB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试点。

课题研究的途径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班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标准,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对该课程做了新的划分,即将课程内容分为4部分:精讲部分、略讲部分、自学部分以及研讨部分,并对讨论课的组织形式提出实施方案。课程计划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第3章多分支选择结构selectcase、if嵌套部分,循环结构for以及do的适用范围;

(2) 第4章对用户自定义函数与过程的功能;

(3)第5章将借助拨号盘实例设计引发控件数组的需求性讨论;

(4)第6章以弹力球案例为引子,引起对容器控件坐标的讨论学习;

(5)第8章对文件读语句和逐行读语句的适用范围进行讨论学习。

3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方案

3.1 大班授课实施方案

1)教学对象。

一个专业,即2个行政班,约85人。

2)课堂时间。

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这些讨论内容分布在VB程序设计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中。

3)教学重点。

任课教师重点讲授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首先用1/3学时讲授VB语言的基本知识(如变量、表达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函数、数组等)和一些常用控件;然后用6个课时讲授软件设计方法的相关软件工程知识,再用4个课时对1个开发实例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利用语言开发应用程序上。

3.2 小班讨论实施方案

小班讨论课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及研究能力。小班讨论采用学生设计和教师主持研讨的方式展开,由2位教师各带领1个小班分组讨论,教师提前1周布置讨论主题,学生以 5人为1组选择讨论主题,每个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分工讨论内容;小组学生集体讨论,各组分别负责一种实现算法,每组汇集和整理该专题的需求算法、程序框图、伪代码及其相关的改进算法并阐述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专题实验调试过程的思路[2-3];最后每个学生完成该主题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主题报告或PPT并在充分准备后上台讲解,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实验实现设计方案,同时还要进行设计说明、讲解和答辩。

4 结 语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了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中加大了讨论环节比例,通过平时成绩10%、实验40%(常规实验15% +讨论考核25%)、期末考试50%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013级财管专业2个行政班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授课以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得到提升,学生之间形成相互讨论的良好局面,和其他同类课程的班级相比,学习成绩也大为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172)。

第一作者简介:周杭霞,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检测技术、高精度测量校验和智能算法优化技术等,zhx@cjlu.edu.cn。

参考文献:

[1] 徐成芳, 张琦, 赵颖. 关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模式的思考[J]. 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11(10): 132-134.

[2] 朱艳敏, 陈超.“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3): 62-63.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北京大学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2013年,学校提出了新时期的本科教育教学方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更加卓越的教学,而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具体的课程设计简要介绍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大班讲授与小班讨论(助教组织)”相结合的核心课程

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通选课的课程质量,学校着手建设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作为推进通识教育的前沿阵地,这一类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对基本问题的研讨以及相应的写作训练,奠定学校本科生共同的知识、理念和精神素养,训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批判性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校陆续开设了“《四书》精读”“《西方思想经典》系列”“中国古籍入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等高品质课程。目前,核心课程分为四大系列: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和人文艺术与自然,2015年秋季学期共推出13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采取“经典阅读”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大班讲授、小班讨论和课后写读书报告相结合(小班讨论一般由助教组织进行),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思考基本问题、形成基本理念,教学效果更加深入。

下面以“《四书》精读”课程为例介绍其组织形式: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文本解读、义理阐释和与当前世界的关联三个部分。该课不要求先修课程,讲授的文本主要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适合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教师在讲授中对课程难度进行了控制。该课程包含小班讨论环节。选课学生分为4组,每班20人左右,课后进行1小时的讨论,两周1次,一学期共组织8次讨论。讨论课的组织方式是助教讲解、学生提问、学生报告三结合。在讨论过程中,助教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可以提供一些补充知识。实践表明:充分的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助教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调整,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小班讲座+讨论课”的教学模式

“小班讲座+讨论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典型文献阅读、教师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前沿发展等,对当今各个二级学科的全貌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的习惯。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加强课程互动,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以学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今日化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始设于2001年春季学期,当时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讲座型选修课。2009年起,化学学院将“今日化学”改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上课时间由第二学期提前到第一学期,上课形式仍为大班讲座形式。2010年,化学学院对“今日化学”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将原来大班讲座的形式改为小班讲座加讨论课的方式,分别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7个专业方向的教师讲授。

3.“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小班课教学”模式

“小班课教学”模式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与大班讲授相比,小班课更多采用研讨式和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而大班课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师生关系相对疏离。

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课堂规模较大、师生间互动交流较少、课程深度和挑战性不够等问题,2012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启动了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5个基础学科中进行试点。把本院系的低年级专业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采用大班授课(每周2学时~4学时)、小班授课(每周两学时)和一对一答疑(每位授课教师每周两小时答疑时间)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每个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15人,给予师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内容上,“大班课堂”授课内容适度粗化,增加课程深度和挑战性,在保证教学大纲整体进度基础上,着重提出学科基础和前沿开放性问题;“小班课堂”配合大班授课,由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研讨方式、文献研读、作业布置等进行精心设计;一对一的答疑中,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具体的学业指导。在师资配备上,选派院士、学者、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知名教授学者担任大小班授课教师。

这种教学试验的初衷是让学生景仰的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对学生有更多的指导,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挑战性,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自觉探求有效信息,挖掘事实真相。这种模式在工商管理、法学等专业课程中采用的比较多,它们将案例教学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课后,学生独立撰写书面案例分析材料,形成下一轮案例讨论的重要资料。

以“民法案例研习”课程为例,该课程采取讨论教学的方式,旨在通过案例研习,提升学生对案例的判断、分析和总结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课程不是灌输评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自己作出推断、释义和评价。因此,每节课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供学生分析讨论,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课后会整理出“标准答案”(虽然未必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供学生比照复习和参考。作业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协同批改,并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以开卷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核。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使学生形成一种“主体性”自觉和“实践性”习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世界课堂”模式

为营造与世界接轨的教学机制,学校的“世界课堂”也越来越多。“世界课堂” (World-classroom)是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所成立的一个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合作创新模式。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学习者为主体、跨文化而零距离”的全新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为身处异地的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相互和同步的互动平台,以达成“异地而能同窗、深度跨文化交流、教学以求互长”的学习效果。

以北大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台湾大学推出的“全球创新产品的设计原理与团队实践”课程为例,本课程以设计创新为知识背景,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实践多学科合作。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用互联网为基础技术来连接两个异地教室,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以高品质的声音和影像直接做“教室对教室”的相互讨论,强调两个教室之间全体师生能够“直接而全面”的互动讨论和及时交流。学校和南加州大学各派出一位主讲教授,引导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的学生就创新产品设计和实践进行充分互动交流,并且现场展示大量精巧设计和案例。双方学生可以利用空间音效设备,无障碍地向教师提问,或加入课堂团体讨论,也可以利用支持声音和视像功能的网络会议协同合作系统,从事课堂内外的小组项目互动合作。学期末,还将组织双方学生的真实会面,共同完成产品设计项目,产品设计成熟时可提供条件进入小规模生产阶段。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和案例讨论参与占20%、两个案例报告占30%、团队项目占50%。

6.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

从2013年开始,学校开始建设慕课课程,并将慕课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同步利用慕课资源在校内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自2013年9月第一批慕课课程上线以来,目前已开出52门慕课课程,学科覆盖理、文、工、医等领域,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学习者注册学习。学校组织实施了“北京大学慕课(MOOC)相关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已成功完成了13期教师培训,共培训教师近300名;搭建了专门服务学校师生的“北大课程在线(MOOCS&SPOCS)”课程平台,便利广大教师掌握现代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它的实质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增加了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下面以“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例,介绍翻转课堂的具体实践。该门课程授课时间是12周,共有43段课程视频和25个补充视频。首先在第一次课上,授课教师讲明了课程内容概要、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学习模式、课程学习成果评估方式,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与背景完成了自由分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上课前要完成以下工作:观看MOOC视频,并在线完成课后习题;报告组根据要求,阅读文献,准备课堂报告,期间可通过预讲等方式与教师、助教讨论;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回顾本周内容,强化主题;报告组进行专题报告(Journal Club)及现场演示(Hand-on Workshop),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Conclusive Remarks);课后,学生分组完成课程研究(Final Project)。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也不同于传统课程,评估内容包括线上作业与考试、课程研究报告、线下期末考试、课堂与线上论坛参与情况等,据此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和获得智慧分享,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更新,这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在2013年对学校在职专任教师教学行为的调研中发现,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愿意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比例高达78%;其次,是采用学生报告的方式,占47%;最后,选小班讨论的占24%。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参与程度低是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及学校培养目标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如何兼顾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具有知识系统性强、教学效率较高等特点,但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若放弃理论体系,片面追求案例陈述的事实,学生的知识就会十分分散,难以形成逻辑一致的知识体系,从理论高度上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将不同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又对课程知识有完整系统的了解,这一问题可能还需要授课教师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3.如何改善学生的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习负担、分数、学生评价机制等对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动力影响很大。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只要倾听、接受并牢记就可以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更习惯于接受现成知识,对于探索新知识普遍存在一种事不关己的惰性心理。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解决学生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单有教师的投入,没有学生对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的追求,同样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如何建立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1 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模式。日本、新加坡等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凸现出来,先后在学校里开设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代表当今计算机学术界和教学界世界水准的IEEE CS/ACM联合任务组于2000年3月6日发表的计算机学科示范教学计划CC2001报告草案(又称CC2001稻草人报告)及其计划在2001年10月完成的最终报告中,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14个方面,其中程序设计基础(PF)被作为CC2001教学计划中新增加的或是得到加强的6个领域中的1个。可见,即使是在现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技能依然极其重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计算机语言为基础,运用程序设计逻辑及特定算法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过于注重书本文字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能力。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目前中国计量学院全校性的公共平台课程,是在校所有学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涉及面大,影响范围广,具有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特点,而且实践性比较突出,因而较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程序设计教学强调学用结合,以学为手段,以用为目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为用而学,让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和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践,力求创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和深入实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学会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更有实用价值。

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向全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公共课程,目前已经在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组织开展,在2013级财管专业2个行政班2013―2014学年第2学期的校平台必修课VB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试点。

课题研究的途径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班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标准,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对该课程做了新的划分,即将课程内容分为4部分:精讲部分、略讲部分、自学部分以及研讨部分,并对讨论课的组织形式提出实施方案。课程计划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第3章多分支选择结构selectcase、if嵌套部分,循环结构for以及d0的适用范围;

(2)第4章对用户自定义函数与过程的功能;

(3)第5章将借助拨号盘实例设计引发控件数组的需求性讨论;

(4)第6章以弹力球案例为引子,引起对容器控件坐标的讨论学习;

(5)第8章对文件读语句和逐行读语句的适用范围进行讨论学习。

3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方案

3.1大班授课实施方案

1)教学对象。

一个专业,即2个行政班,约85人。

2)课堂时间。

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这些讨论内容分布在VB程序设计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中。

3)教学重点。

任课教师重点讲授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首先用1/3学时讲授VB语言的基本知识(如变量、表达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函数、数组等)和一些常用控件;然后用6个课时讲授软件设计方法的相关软件工程知识,再用4个课时对1个开发实例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利用语言开发应用程序上。

3.2 小班讨论实施方案

小班讨论课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及研究能力。小班讨论采用学生设计和教师主持研讨的方式展开,由2位教师各带领1个小班分组讨论,教师提前1周布置讨论主题,学生以5人为1组选择讨论主题,每个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分工讨论内容;小组学生集体讨论,各组分别负责一种实现算法,每组汇集和整理该专题的需求算法、程序框图、伪代码及其相关的改进算法并阐述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专题实验调试过程的思路;最后每个学生完成该主题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主题报告或PPT并在充分准备后上台讲解,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实验实现设计方案,同时还要进行设计说明、讲解和答辩。

4 结语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学案;知识点题型化;理论实践化;有效方法

前言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遍愿望、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十多年对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作了调整,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正适应了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小班化教学在我市逐步推广之际,我校今年也实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位即将担任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及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我校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作这个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前我们老师针对50~60多人的班级一般是采用传统式“填鸭式”教学:由老师讲,学生听,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与老师并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知识的收效甚微!那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我们是固步自封呢还是勇于创新?答案是显而易见。这是我们课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拟解决的问题

重点要解决的内容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又如何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将课本上理论性的知识怎样通过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先制定学案,在学案中体现:①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便于学生理解;②自学内容,学习内容具体化和精细化,将目标分解,每一小目标与相应的内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基础知识部分全员过关的习题,互帮理解部分的思考题,只要求学生程度好学生县进行思考,对思考的观点在课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并让中下层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认知和理解;③突破重难点,发挥集体备课的智慧,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重点把握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力争编出能适合学生实际的学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已知的知识和教材内容上能找到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及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简到难,言之有理,说之有据;④典型例题、过关测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得。将课本得知识点渗透于各种题型中,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的形式解答题目从而理解课本知识,老师可以当场批改,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的学习的失误,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解题中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吸收;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愉快学习;这样知识点不抽象,“理论实践化”,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有针对性的练习,却不需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地记忆,“见多识广”,从而可以灵活地应用它们,增强综合解题能力。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学生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团结合作互助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去领会题目隐含条件,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审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数学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解题来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实践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中,温馨、快乐的学习,获得成就感。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那么对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学的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2、享受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

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案、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控制、作业批改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得到:

1、探索并形成数学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样式”,丰富课堂的有效策略。

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享受愉快的数学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

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5、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6、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掌握知识,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分类阅读关于小班化教学和《数学课程标准》等有关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

以研究对象中的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老师个体为分析单位,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特别是考试成绩较好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追踪调研,重点建立小班化数学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归因。

3、教育教学实验法

通过观测与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上课准备学案,备课时即备教材,更备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四环节:情境激趣——合作讨论——展示演板——点评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经验总结法

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研究阶段(时间)、研究方法、阶段性目标、研究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1、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②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学习有关理论;

③主要研究内容: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

④阶段性成果:构建相关的理论支持体。

2、调查分析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写出调查问卷。

②阶段性目标:调查学生参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③主要研究内容: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

④阶段性成果:写出调查报告,对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和一些教学反思。

3、探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②阶段性目标:得出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③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写出体现“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使用的学案,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④阶段性成果: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4、完善整理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②阶段性目标:将实验课题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③主要研究内容: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发表关于“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论文。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3] 山海教育出版社《小班化教育》、《山海教育丛书》

[4] 《数学课程标准》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师范 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问题与策略

[作者简介]佟凤仙(196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基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46-02

一、引言

高职师范专业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目标,采用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高职师范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能激发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兴趣,培养师范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探讨高职师范案例教学法当前存在定位问题与相关提升策略,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不过,尽管案例教学对师范生培养有很大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类课程案例资源比较匮乏,针对性不强

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能否提供适合师范生的教学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师范生对于课堂案例评价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将分别阐述。首先,从案例的针对性出发,只有10.7%的学生认为课堂课题的案例符合教育实际情景,针对性强,并认为有些案例如“范跑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对教育理论找到了现实的结合点。有68.4%的师范生认为课堂上呈现的案例有时符合教育现实,但大多数没有针对性。有20.9%的学生认为案例完全没有针对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有7位教师在谈到案例教学遇到的困难时,都提到案例选择空间小,撰写案例难度大。

(二)教师缺乏引导技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不到位

在对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45.7%的师范生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被访者多次提到,教师引导失误,致使讨论没有效果。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角色转换和适应不够重视,加之缺乏教学经验,造成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实践发生偏差,形成“角色差距”。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从传统的讲授者向案例的提供者转变,教师除了提供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外,还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访谈中有6位教师谈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短时间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工作。

(三)案例教学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案例教学对环境的要求可分为班级规模和教室的桌椅排列两个方面。我国由于高职师范生人数多,教师缺乏,再加上教室、教学设备以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上。对此,分别选取一个68人的大班和31人的小班进行观察,发现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中,纪律明显好于大班,同时,45分钟内,大班只有15人发言,18人参与小组讨论,而在小班中,23人发言,28人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学生主动发言相对较少,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同学会自由发言,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我国传统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是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于前排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互动较多,就座于后排位置的学生参与互动少。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这种排列方式势必会使得前排学生与后排学生难以进行交流,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改善案例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笔者借鉴国外案例教学一些有益经验,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案例,积极构建师范课程案例库

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教训库,由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典型教育案例组成,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规划。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的案例,在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可以采取以校为本,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由专家参与逐步引领构建的策略。

1.学校通过教师直接撰写和收集案例的方式积累校本案例资源。研究发现,在谈到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时,提到“生动案例”“真实案例”“教师亲身经历或发生的案例”次数最多。为了改变当前师范教学案例缺乏的现状,急需要一线教师参与案例的编写和收集,应鼓励教师到中小学考察,根据师范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撰写真实教育案例。在撰写教学案例前,教师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并且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借助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同时在收集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处处留心,及时收集。教师可建立自己的收集册,把收集到的案例教学资源归类后存入。其二,注明出处,以备查阅。对收集到的案例要及时注明出处,可备使用时查阅、核对。其三,适当整理,以备使用。所收集到的案例,大多是原始形态。在收集到案例后,可根据使用的意图做出或简或详的分析,附在所收集的案例后,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积累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努力做到共享案例资源,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案例资源库。

2.专家参与校本案例的考核和审查,建立高级师范案例数据库。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更需要做好案例分类整理工作。这需要专家参与选择针对师范生的有效案例,在对校本案例进行考核和审查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教育类课程内容来说,既需要一系列的专题性的案例,又需要整合各方面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性案例;从案例课程功能来说,选择的案例既需要培养学员分析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又需要培养学员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具体决策与采取行动的能力。总之,整个师范专业的案例以及各门相关课程的案例都应该统筹安排,专业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体系。

(二)多渠道完善案例教学引导技巧,做好案例教学角色转换

在案例课堂中,高效能的案例教师总是善于巧妙引导讨论,而不是控制支配案例讨论。在善于引导的教师的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是自由衔接的讨论,起承转合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高水平的教师引导,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讨论的具体方式,制订案例引导计划。引导计划主要包括案例呈现的程序、讨论的时间、应当达到的目标、介入的标准及方法等。这需要案例教师能够预测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职责和角色,确定自己介入案例讨论的时机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理解案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的概念框架或基本理论,营造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耐心等待热烈讨论情形的出现。其三,在教学后应该反思案例教学过程,可以自我录音、录影来改善,也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作为改进参考。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扮演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和案例分析的组织者角色:(1)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对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因明确它是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教育学的立场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同时对小组发言人的语言、教态等都要作适当的引导,为以后师范生能有规范的教态和教师语言打下基础。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重述或回述学习者的观点,将学习者个别的言论改为全班共享的语言,而不是下结论,或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评价。(2)案例分析的组织者。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在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案例分析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注意。有的案例可以随堂讨论,而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可以进行辩论,不一定都要完全采用既定的形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三)精心营造最佳环境,促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班级规模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可以让师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如果班级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保证学生必要的预习和准备时间,以使其对问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思考,避免课堂讨论草草收场而影响效果。在时间分配上,通常精心选择4~5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其余的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案例讨论的基本方法,又节约了每门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时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在探索最佳案例教学课桌排列方式时,选取一个自然班,分别采用秧田型、马蹄型和圆形课桌排列方式。结果发现,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方式是马蹄型课桌排列和圆形课桌排列。与传统座位排列的课堂相比,马蹄型的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在圆形座位排列的课堂中,从空间特性上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的平等关系的形成。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及其实际的需要而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既可选其中一种,也可选几种加以混合。

此外,案例教学可适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国,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在教育类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和计算机模拟、网络技术等结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让他们看到自己所作的各种决策所产生的教学后果,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与责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以它的高度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是当前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案例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继续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程乐,冯文全.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董静娟,王金峰.论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09(29).

[4]勒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汪虹,王丽玲,刘玉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一、大力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尽可能分配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实力相当。小组人数4~8人不等。教室内小组的座位摆放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放置。

(2)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学习小组的管理涉及到组长的产生和培训、组员的培训、组内的分工。组长可由班主任确定,也可让学生通过竞选、投票等方式产生。组长的作用相当大,涉及合作学习能否开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对组长进行有效培训。如明确组长的角色,让组长组阁,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同学的意见,让组长组阁学、常规组长,并明确组长、学、常规组长的职责分工。同时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潜能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要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3)学习小组的评比: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而新的方式则采取捆绑式评价,评价整个小组。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个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忽略,可在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不能过于随意,并且必须有记载,否则将失去公平与制约。所以除了班级值日本外,必须设置小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组评价的载体,在设计上以量化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内容,对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内容的记载。由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组长,管理和记载本组当天所有事务;由班长安排班级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和记载全班各组当天所有事务。进行了评比,就必须及时反馈,也必须有落实,否则,评比与评价将会失效。比如在班级有专门的“小组评比公示栏”、“个人评价公示栏”,每周由学生处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表扬各班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每学期评选优秀学校小组及组长,个人的评比结果与期末评先评优挂钩。

二、突出加强《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导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CPU,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水平,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草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定稿,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②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③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课时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导学案》的使用要求是: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预习(独学)。要坚持先独学,再对学、群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老师总结点拨。也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导学案》,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三、结论

总之,不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践行生本教育理论,还是具体去操作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都需要去打破传统,去否定,去颠覆,都是一项任务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繁杂。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集团队的力量,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教育的出路。

参考文献: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

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

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

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

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实行走班管理的原则

1、为了组织师生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走班上课,我们将本着“从小处着眼,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选课、走班原则上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2、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自主填报选修课程选择志愿,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并结合师资与场地条件,组建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班。

3、选修课程教学班管理实行课程导师负责制。课程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选修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由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的选修课程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课程导师。

4、教学班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选修课程导师应在课程第一讲前,以原行政班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走班学习小组,固定学生座位,确定教学班教学座位表,每次教学中学生座位不允许随意调换。

二、教学班编班

1.随机分班:根据学生网络选课系统的随机报名情况,进行分班。

2.确定座次:教学班学生的座次安排遵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座次相邻,学习小组的成员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原则。固定学生在教学班的听课位置,确定学生座次表,注明学生姓名、行政班号。

三、编制选课走班课程表

1.教务处编排出选课走班课程安排表,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年级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个人课程表,并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2.课程表的编排原则

(1)同一走班单元同时排课原则:同一走班单元的学生必须同时走班,同时上同一节课,避免出现学生无课可上的现象。

(2)走班教室尽量不连续使用原则:尽量避免走班教室前后两节连续使用(尽量防止前一批学生还未完全退出,后一批学生在门口等待进入现象的发生)。

(3)走班选修课程课时相对集中原则。

四、实行年级管理,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

1.管理形式

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从制度上弥补原来班级管理的“真空”,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在全员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行政班和教学班、行政班班主任和课程导师之间是支撑关系和互补关系。

2.教学班管理:

(1)课程导师:

选修课课程导师是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要求一岗双责: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及时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向原行政班班主任反馈,问题比较突出的要协同行政班班主任及时解决。

主要职责:

1强化德育教育,形成动态稳定的班集体;

2负责选出教学班班长及各小组组长,组建教学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3安排好座次;

4安排好卫生值日;

5设计考勤登记表,组织好考勤;

6搞好学生课堂听课评价,维持好教学秩序;

7组织好学科考试及学分认定等。

(2)教学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1班内设一位班长,直接对任课教师负责,如有问题直接和课程导师联系。帮助课程导师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考勤、课堂纪律维持、安排值日等常规工作。

2组建教学班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班长和来自各行政班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成,负责纪律、卫生等各项工作,各小组长每天要向行政班主任汇报本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

3组建教学班学科班长委员会,课代表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学科班长(课代表)一般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担任,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收发作业、分发学习材料、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

(3)教学班学生守则:

1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服从任课教师的管理,按指定位置就座,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向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请假。

2认真按照课时计划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2分钟到达教室,下课1分钟迅速离开教室,保证课间得到休息。

3自觉爱护所在教室的公物,不得翻动其他学生物品。

4认真听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按时完成并上交作业;自觉认真地参加模块考试(包括修习不合格后的补考)。

5自觉爱护所在教室的环境卫生,不随地乱吐、乱扔东西。走班时自己的课桌上锁、清理好自己桌面,为其他走课同学提供方便。来往走班走廊上安静有序。

3.行政班管理:

(1)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行政班班主任做好,行政班学生的表现,是考核班主任的主要依据。

(2)行政班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各项管理工作,还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自己班级学生所在的教学班中,加强和教学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走班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4、学生管理

(1)每一位学生应根据有关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兴趣特长,在行政班班主任和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科学合理自主选择相关选修课程,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xx省电子选课系统的选课申报,打印所选课程的课程表。

(2)根据选修课程开课安排按时参加所选课程的学习。为保证重要物品安全,在走班教学时段,钱包等重要物品应随身携带。在选修课程学习中,按指定时间、指定教室、指定座位参加学习,不得翻动所在教室行政班学生的物品,自觉维护选修课教学所在教室的卫生与课桌等公共设施,认真按时完成选修课作业(作品)。

(3)自觉遵守选修课程考勤制度。学生如不能按时上课,除按学校日常请假制度规定外,须向行政班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填写“选修课请假二联单”,一份由行政班班主任保管,另一份交走班组长。

(4)学生参加选修课程学习应按时到达上课或活动地点,否则将视为迟到。下课或活动结束前离开将被视为早退。迟到或早退超过十五分钟者,按旷课处理。学生未办理请假手续而不上课,将视为旷课。迟到、早退三次以旷课一节论处。

(5)选修课考勤与课程学业总评成绩挂钩。考勤分是学业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考勤分规定如下:旷课每节扣2分;请事假每节扣1分;请病假每节扣0.5分;请公假每一课程超过4节的部分,每节扣1分。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一般为18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能认定学分。

(6)旷课、迟到、早退是严重的违规行为,视情况将接受诫勉谈话和纪律处分。诫勉谈话:旷课1-3节,班主任和课程导师教育辅导。旷课达4节或以上者,行政班班主任和课程导师及时汇报年级组,由年级组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谈话,该课程需要重修方能取得学分。同时根据情节按照校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理。

5、学分管理

学分认定采取过程表现及终端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各项之间进行权重分配比例及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的综合成绩(100分)=课程学习过程成绩(满分40分)+终端考试(考查)成绩(满分100x60%)。其中:过程表现成绩(满分40分)包括:出勤分10分(缺勤按规定扣分,扣完为止)、课堂表现15分、作业分15分(不交作业者,每次扣1分,扣完为止)。

2.文化课科目所涉及的知识拓展类课程终端评价原则上采用考试形式,测试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要求统一命题(满分100分),难度适中,试题力求反映所开课程的核心要求,既能让达到该课程修习最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3、选修课所涉及的技能、兴趣、实践类课程的评价原则上采用考查形式,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结业表现、作品展示、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终端评价。

4、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分之二及以上方可认定学分。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途径累计后的学时数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一般为18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能认定学分。

5、课程结束后,课程导师依据相关规定对选修学生进行课程修习综合成绩评定,选修课程修习综合成绩按照100分计,总成绩在60分及以上的给予学分认定,未达到60分的,不认定学分。对不能认定学分的学生应注明原因后报学校教务处,由学分认定委员会给予复议,对于复议后学分未能认定的学生由行政班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并说明情况。对于因终端考试成绩而影响学分认定的学生可以申请补考或重考,通过后方可认定学分。

6、课程管理

课程导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建立课程档案,不断完善丰富课程资料。学校对每一课程导师发放档案袋,该课程相关材料放档案袋,每一周期课程教学结束后由课程导师汇总课程档案后交教务处存档。

1、各教学班课程档案袋内材料应包括:

(1)汇总信封袋封面注明:班级名称、授课教师姓名、授课地点、学生数。

(2)班级组成:选课学生名单、教学班班干部名单、座位表。

(3)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纲要、课程目录、各课时课程内容和各课时教案。

(4)考勤表。记录每次考勤的时间及每一位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请假单,最后是出勤统计。

(5)选修课程作业登记表:记录每一次作业的收缴情况并对每一次作业分A、B、C、E进行评价。其中A、B、C、E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6)学生作业原件:每次作业(作品)每行政班选一份作业原件装入档案袋内(具体到一位学生至多选一次)。

(7)课程终端考试(考查)试卷。

(8)课程的综合成绩评价表:含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分、终端考试(考查)成绩、综合评定成绩。

(9)课程自我评价材料和学生课程满意度抽样调查表。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1篇

因材施教为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互补进行分组,实施小组负责制。首先在每次备课组活动中共同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然后各小组根据编写思路由小组不断完善编写成稿并留存电子版,最后在下一次备课组活动中提交审议。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实施一单元一组,一制一审。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但由于我校分特长班、实验班、励志班、旗舰班等不同系列班级,学生基础不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系列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安排和合理取舍,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

“导学案”为构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摸索出“导学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创建出了一套适合教学实际的相对固定的“课前预习,学生反馈,小组合作,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上课前,实施导学案先行下发,由导学案引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课下,我通过批阅导学案,充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导学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上课时,重点讲解。一课讲完,还有相应的“导学案”的总结反思和训练,此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达到强化知识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推进“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进“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讲解、评价等过程中,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此,在“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教学生、学生训练学生”。通过学生的教和练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这样就真正达到了“以教促学,以教提能”的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及时记录,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总评定期表扬,建立“导学案”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四、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英语 小班化教学 个别学习指导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及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小班化英语教学的内涵在于制定最佳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强烈的成功感。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英语教学活动化”不失为小班化英语教学背景下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学校于去年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小班教学试点教学,由于兄弟学校没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在小班教学实施一年之后,体会最深的便是对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指导。

二、实施个别学习指导方案的原则

(一)充分性原则

学校在实行小班的同时强调让们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采用小班教学更容易让学生需享受教育资源,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小班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授课的优越性,把班级教学与个别指导很好结合起来,注重个体教育质量的充分性,指导中,增强师生交往密度和互动频率,提高学生接受指导的深度,让每个学生平均得到教师的关爱,辅导、教育的时间和精力的比扩大,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与改革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

(二)平等性原则

这里指的平等,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要求,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小班化的班级人数不多,可以将这种平等变为现实。“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还是青年,都应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受教育的机会。”

个别化教育是基于每个学生的,要面向全体,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充分的发展。

(三)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个别化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按自身不同的条件都得到发展。为引路人的教师,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并在小班化教学中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四)发展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层次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后,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之转化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创新,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高层次的发展。个别化学习指导应突出以人为本,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强调个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材之路。

三、实施个别学习指导方案的策略

(一)个别指导策略

“小班化”教学强调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多向交流、多维互动,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导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根据学生差异制定策略和指导方法,既要体现在课堂中,更要延伸到课外、校外,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二)控制学习策略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老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在课程标准要求下选择学什么,怎么学,控制其学习进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情感沟通策略

师生间建立一种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将有利于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有效实施。“亲其师而信其道”,随着沟通的加深,情感的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在一个25人左右的班级里,人数少,更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可敬的师长、可亲的朋友。学生享受更多的个别化的指导,有效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密度。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作为基石,课堂的气氛定然是活跃的,英语教学质量也将随之提高。

(四)鼓励成功策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经常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在于鼓励,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最棒的”观念,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五)开发潜能策略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小班化教育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为学生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个别化学习指导就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个别化学习指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方案的设计

具体见下表:

在填写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在分析学生家庭教育、本人学习、本人能力的基础上做出整体评价。其中A、B、C、D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需努力。同时,老师还应得到家长配合和帮助。在完成“学习指导方案”后,我让学生把方案带回家,要求每位家长写出:您是否赞同老师所写?您认为您的孩子在学习上还有哪些优缺点?您希望老师对您的孩子的学习指导在哪些方面还可进一步改进?等,以便老师从家长的反馈中能对学习指导方案做进一步修改。对学习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我采用所谓“选择被试”法,分别与其细谈,把未完成的方案给他们看,表明要与他们共同制定一份最合适的方案来帮助其取得进步。同时,注意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让每一份方案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完成。如此,不但了解了这些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清楚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对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应提出其愿接受的纠正方法,而对学生自己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则加以客观分析,使其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在方案中,所有项目都应在咨询和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填写,每一份方案都应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方案的实施

1.备课

小班教师的备课要备到每个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的活动方式,采取何种措施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等。要预先准备多套方案,视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推出,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对个别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一般来说,中上的同学注意点拨,差的同学重点为他准备,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

2.上课

优化课堂教学应做到给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提倡“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的形式,结合使用集中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注:多种形式分小组,大六人,中四人,小二人组);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沟通;关注每个学生,努力使课堂不留死角;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学习方法。争取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3.作业

作业要求“精”求“细”,注意分层次,有弹性。体现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避免“吃不饱”、“完不成”的状况。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不能忽略。对个别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求其易”、“舍其难”的现象要进行干预并指导,鼓励同学们选择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与挑战性的作业,使整体水平提升,差距缩小。批改作业时不放过每一个细小处,对两头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评讲。提出答题中的错误及纠正方法。要求学生当堂订正。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作业的分层和多样化

比如在阅读课完成后,我布置了两类作业:a.指定作业:要求每个同学放学后反复听几遍课文录音,熟记课文中的重要语句;b选择性作业:用正确语音语调背出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运用所学词汇写一段缩写。

(2)作业实行当面批改、自我批改和相互批改

让学生参与批改、讲评,如发现学生的好作文可让其抄在黑板上,当堂朗读让学生欣赏评说,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讲评,让学生各抒己见。

为培养学生自我作业习惯,每次作业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批改,给出等级评价。老师在批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在作业做得好的同学的自评后面写上“同意”、“继续努力”等简单评语,肯定成绩,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在错题下面可以写上“须努力思考”、“请认真检查”,并在学生的自评后面写上“希望你今后的作业会更好!”等评语。

此外,相互批改的方法能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增进学生间相互了解和帮助,体现小班互相合作自主学习的精神。

4.辅导

个别指导时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方案,辅导时因人而异,方法多样。优生以扩充与提高为主,中等生以补充与转化为主(向好转化),差生做到多关心,多辅导,多接触,多面批。

如我们班俞同学的基本情况都是A级。我对她提出了及时积累词汇、多看英文课外书籍、多听课文磁带、模仿纯正发音、收听外语新闻等要求。又如,我们班李同学在学习上,他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打骂声中长大,对学习毫无信心,并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主动找他爸爸谈心。指出他这样管教儿子的弊端,同时在他父亲面前尽量经常表扬他,从而缓解了他们父子间的矛盾。在学习指导上,我特别注重加强对他的个别辅导,鼓励他独立完成作业。在上课时我根据个别辅导的情况尽量让他来回答问题,并借机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测验与考试

在测验与考试的内容上,不仅要考察学生对认知的掌握程度,还应重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测验、考试的形式也应灵活多变。可以口试、笔试、实践操作测试和综合考试;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可以有免试、兴趣考试、个别考试、分组考试等;根据时间安排的不同,可以有平时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即兴考试等。在考试和测验时,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只作为练习和实践训练或学习的一个“过程”而已。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3篇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有关教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高中学校课程方案要报所管辖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课程方案形成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科组提出科目开设方案。各科组根据学校规模、学校教室、功能室、实验室和教学设施等资源及本科组的师资、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和预测的学生修读情况,在本学年结束前提出下一学年本学科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二)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对各学科提交的科目开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并在本学年结束前公布下一学年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开设表。

(三)学生选课。学校在公布课程方案后,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及选课指导意见,并对学生提供选课辅导,学生根据意愿和学校课程方案自主选课,填写高中课程修习计划表。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执行修习计划过程中如确实需要可调整高中课程修习计划,但必须在学期结束前10周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在下一学期进行调整。

(四)学校排课。班主任及有关老师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学校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排出下一学期课程表。学校按每周35学时进行排课。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平均每周3学时,保证必要的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在校内开展研究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应不少于3个课题的研究。

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每学年安排一周(按5天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生产劳动、军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其中高中阶段安排军训不少于7天。

社区服务由学生在课外时间为社区提供公益性的义务服务,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把意见反馈给学校,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学校要提供更为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学校在每周的课程表上要安排班级活动、校本教研等活动的固定时间。

(五)学生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含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名字等要素的个性化课程表。

学校课程方案形成后,学校形成了学校学段(或学期)课程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包括课室、实验室、操场、自习室等)安排表。

二、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

学分由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负责认定。国家承认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按照规定认定学分。学分分值为整数。普通高中学校的学分本省内互认。外省转入的学生的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的修习情况、考核成绩并对照课程方案进行转换、认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二)学分认定的依据

1.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

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可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

选修网上课程及大学课程的修习学分,由所在学校作出相应规定并公布后后予以认定,但最多不超过6学分。

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或另选。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由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有关标准或办法并公布后按有关程序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共15学分。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其学分认定条件为: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在社会认证机构获得的技术技能证书与相应学分的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三)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四)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三、学生档案

(一)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

(二)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班级管理

(一)实施新课程班级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行政班设立班主任和成立班委会。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供学生存放学习用品。积极开展以行政班为主的各种集体活动。

(三)教学班要设立科代表或教学班班委会。任课教师要负起教学班的管理责任,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

(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引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五、其他问题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

所有普通高中必修课必须100%开设,选修一课程的开出率省一级学校应达到所提供模块的80%以上,市一级学校应达到70%以上,其他高中原则上达到60%以上,选修一课程开出率暂时不能达到60%的学校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

选修模块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确定,学生选课比较集中的模块应尽量开设,不能开设的课程要对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并尽快创造条件开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学校课程方案,制订有关规定,引导和鼓励学校间在师资、场地、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

(二)教学质量监测

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方案,定期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测试和评估,有效地监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将不定期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以确保我省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三)学生毕业资格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在每年秋季开学一个月内将高一新生名单分别报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4篇

摘要: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的教学中,为了满足师范生学到教学技能的愿望,布置了编写教案、编制课件的作业,教学理论讲授结束,开展小试讲。实践表明,方案短时高效,满足了师范生学到教学技能的愿望。

关键词:教学技能;编写教案;编制课件;小试讲;微格教学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十多年的教学中,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在本科班大三第一学期开设,54学时,每周一次3节连排课,上18教学周。到2006级历史本科班时,根据学院的规定,教学理论部分和教学技能成绩各占50%,理论部分期末时出卷考试。教学技能培养部分由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和小试讲组成,分别占教学技能总成绩的30%、30%和40%。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活动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开出,关键点有三:一是在第4周讲完教学设计一章后,随即布置编写教案作业;二是在第6周讲完第八章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手段后,布置编制课件作业。第9周籽课件与教案一同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课代表的电子邮箱;三是10-1 8周进行小试讲。

一、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是师范生在中学历史课程最新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和体验教学设计理论的过程。具体说,编写教案的过程涉及教学理念的实施、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钻研、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教学讲授过程中的导入、概念讲授、提问、补充材料、课堂练习及作业设计、时间的分配等数个环节的安排落实。教案是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文字作品,也能锻炼师范生文笔。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如下:

以新版人教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Ⅱ、Ⅲ为依据,每人编写1课时的教案。三册教材共87课91学时,如果不够全班分配,没有安排的师范生可以再按照学号顺序再从必修I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按课次顺序连续排定,也可以按照学号和课次顺序任选一课。这样,全班师范生全部演练完毕时,每位师范生就能最大限度地感知最新版本的三册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形成一条完整的教科书

教案格式不拘一格。既可以是通篇文字的文稿样式,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等。无论何种格式的教案,都要包含下列要素:标题、班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导入、系列概念的讲解设计、系列讨论题的拟订、重要知识点处材料的补充、小结、作业)等。

教案字数不少于3000字。即要求师范生写详细教案,写清在教学中遇到的所有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或环节。

提倡师范生参照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教案。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教案是师范生编写教案的过程中的优质资源,提倡师范生博采优秀中学历史教案和教师教学参考书等材料的长处,使师范生充分感受优秀教案的设计技巧。可以说参照编写的过程就是模仿学习的过程,就是师范生内化加工,消化吸收和形成自己的教案的过程。也是他们快速成长进步的过程。编写教案为师范生编制课件和小试讲奠定了基础。

二、编制课件

编制课件是当代师范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在唐山师范学院的历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有计算机理论和上机课,但师范生没有编制过中学历史课件,他们对编制一个适用的中学历史课件有较强的神秘感和强烈的渴望。最初,师范生并没有提出学习编制课件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中也没有将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要求,但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让师范生学会编制课件的任务。我们认为让师范生学会制作课件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每位师范生依据自己所写的教案编制一个PPT课件。

2002级历史本科班以前带师范生编制课件的做法是:在每位师范生撰写好一个完整教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小试讲的演练对自己所写教案的教学重难点、板书、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设计有了较成熟的把握,加上对带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见习课的观摩,师范生对自己所备的那节课,如何以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心里也就有了数。接着就是教师讲解制作课件的程序,带领他们编写制作课件的脚本,准备素材,最后一个环节是上机操作,每位师范生编制一个普通的PPT课件。

2004级历史本科班时,教师只讲解了编制课件的基本步骤,由师范生自己完成编制,结果全班55个人,都独立编制了课件,不少师范生编制课件的水平比教师还高,实现了教学相长。

提倡师范生到互联网上搜集参照优秀的课件作品。这种做法使师范生大开眼界,看到了全国各地水平很高的中学历史教师的课件作品,实现与中学历史教学前沿的结合,也使得编制课件活动本身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编制课件的活动中我们强调要将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课件为我所用,消化吸收。

三、小试讲

之所以叫“小试讲”,理由有三:其一,演练是在大学校园内的尝试,而不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环境中的真实讲解,故为“试讲”。其二,从时间上看,每个师范生每次进行试讲的时间往往只有5分钟左右,故称“小”。其三,从内容上看,小试讲强调要讲授一个教案(即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小试讲讲出来就是一个以教案核心内容为核心的“小麻雀”。

设计小试讲的目的就是锻炼师范生在着眼全局、抓住一节课核心的能力,锻炼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将一节课的教学核心讲述出来的能力,培养其将来在讲一节课时找教学核心或重点的意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讲解的意识。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的是教学技能本身,更锻炼他们教学设计时找准每一课内容的中心,锻炼他们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和讲求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实际上,在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找准一节课教学核心的意识和能力。

对每位师范生在小试讲中的具体要求是(每项10分):

评好小试讲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理论认识水平的关键,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要鼓励。教师要千方百计找师范生的长处,比如,有的师范生口齿伶俐,有的幽默,有的讲解流畅、逻辑性强,有的板书字体清秀,有的板书快速形象等等。这些长处教师应该适时地挖掘出来,公之于众,使试讲生增强自信。同时教师应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合理赞赏。例如师范生讲解的何处符合什么教学原则、重难点内容处理得如何好,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运用得怎样合理等。这样,使师范生的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要纠错。在称赞的同时,教师又要切实指出师范生的不足之处,使师范生在纠错中成长。中肯地指出师范生在小试讲中的缺陷,对进行小试讲的师范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对于经受着同样过程的其他的师范生来说也会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的借鉴作用。

三要抓好师范生之间的相互评课。让尽量多的师范生有发表评价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对别的同学的看法。这是锻炼他们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和锻炼胆量的又一个好途径。

四是利用好微格教室。将小试讲引入微格教室,目的就是把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的功能发挥出来。在微格教室的小试讲,电脑录像后,师生到讲评教室讲评交流,教师及时到位的点评会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帮助,师范生再修正准备,到下一次时就会有很大提高。

四、反思

反思是改进教学的良药。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每届师范生都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各届师范生的建议,有下列感受:

历届师范生都迫切希望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中学到教学技能。从1998级的专科班到2001级历史本科班的连续多届师范生,到第4周时都要主动提出上讲台演练的要求。2002级历史本科班及以后的各届,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讲清教学技能演练活动的具体安排。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同步进行值得提倡。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演练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论指导则不能很好地上升到教学理论和规律的高度,不能迅速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理论的讲述如果不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演练活动相结合,则不能实现迅速提高他们教学技能,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述也很难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结合。在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演练活动中,讲好教学理论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是围绕教学技能培养完善教学理论的挑战。

师范生喜欢多放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践表明,教师结合录像讲解理论的形式是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培养以及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良好途径。

规划好占课程50%的小试讲时间。持续9周的小试讲,隔周演练一次,演练后的第二周讲评,下周再小试讲。每届每位师范生的小试讲有4、5次,每次每人3-5分钟,有的师范生提出:“多次小试讲,时间再长一些,3分钟什么也讲不出来。”其实,小试讲占课程总时间的多大比例不是教师随意决定的,而是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教学论这类实践性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多为50%,折合成教学时间的话就是最多占课程总时间的50%,即9周。还有,3-5分钟说清某一课时的核心内容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师范生在课下对自己所讲那节课内容的重点和核心要把握清楚,否则就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经验显示,教师只有事先科学规划并组织好每次小试讲,并督促好师范生在课下高质量完成教案和课件作业,才能实现多次小试讲,才能为师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扎实的教学技能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微格教室的作用。将小试讲放在微格教室进行,有利于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录像设备的优势,对于迅速纠正师范生的神态、语言和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再就是能让每位师范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演练。学院有9个微格教室,如果每次小试讲在9个微格教室同时进行,那么,每位师范生进行演练的平均时间就比在一个教室中多9倍的时间,师范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机会也成倍增加,能最大限度地给师范生提供演练机会。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师范生对在一个题目下演练4、5次感到厌倦,教师可以让他们演练不同的题目。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编写教案;编制课件;小试讲;微格教学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十多年的教学中,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在本科班大三第一学期开设,54学时,每周一次3节连排课,上18教学周。到2006级历史本科班时,根据学院的规定,教学理论部分和教学技能成绩各占50%,理论部分期末时出卷考试。教学技能培养部分由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和小试讲组成,分别占教学技能总成绩的30%、30%和40%。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活动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开出,关键点有三:一是在第4周讲完教学设计一章后,随即布置编写教案作业;二是在第6周讲完第八章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手段后,布置编制课件作业。第9周籽课件与教案一同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课代表的电子邮箱;三是10-1 8周进行小试讲。

一、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是师范生在中学历史课程最新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和体验教学设计理论的过程。具体说,编写教案的过程涉及教学理念的实施、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钻研、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教学讲授过程中的导入、概念讲授、提问、补充材料、课堂练习及作业设计、时间的分配等数个环节的安排落实。教案是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文字作品,也能锻炼师范生文笔。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如下:

以新版人教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Ⅱ、Ⅲ为依据,每人编写1课时的教案。三册教材共87课91学时,如果不够全班分配,没有安排的师范生可以再按照学号顺序再从必修I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按课次顺序连续排定,也可以按照学号和课次顺序任选一课。这样,全班师范生全部演练完毕时,每位师范生就能最大限度地感知最新版本的三册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形成一条完整的教科书

教案格式不拘一格。既可以是通篇文字的文稿样式,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等。无论何种格式的教案,都要包含下列要素:标题、班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导入、系列概念的讲解设计、系列讨论题的拟订、重要知识点处材料的补充、小结、作业)等。

教案字数不少于3000字。即要求师范生写详细教案,写清在教学中遇到的所有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或环节。

提倡师范生参照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教案。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教案是师范生编写教案的过程中的优质资源,提倡师范生博采优秀中学历史教案和教师教学参考书等材料的长处,使师范生充分感受优秀教案的设计技巧。可以说参照编写的过程就是模仿学习的过程,就是师范生内化加工,消化吸收和形成自己的教案的过程。也是他们快速成长进步的过程。编写教案为师范生编制课件和小试讲奠定了基础。

二、编制课件

编制课件是当代师范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在唐山师范学院的历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有计算机理论和上机课,但师范生没有编制过中学历史课件,他们对编制一个适用的中学历史课件有较强的神秘感和强烈的渴望。最初,师范生并没有提出学习编制课件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中也没有将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要求,但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让师范生学会编制课件的任务。我们认为让师范生学会制作课件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每位师范生依据自己所写的教案编制一个PPT课件。

2002级历史本科班以前带师范生编制课件的做法是:在每位师范生撰写好一个完整教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小试讲的演练对自己所写教案的教学重难点、板书、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设计有了较成熟的把握,加上对带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见习课的观摩,师范生对自己所备的那节课,如何以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心里也就有了数。接着就是教师讲解制作课件的程序,带领他们编写制作课件的脚本,准备素材,最后一个环节是上机操作,每位师范生编制一个普通的PPT课件。

2004级历史本科班时,教师只讲解了编制课件的基本步骤,由师范生自己完成编制,结果全班55个人,都独立编制了课件,不少师范生编制课件的水平比教师还高,实现了教学相长。

提倡师范生到互联网上搜集参照优秀的课件作品。这种做法使师范生大开眼界,看到了全国各地水平很高的中学历史教师的课件作品,实现与中学历史教学前沿的结合,也使得编制课件活动本身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编制课件的活动中我们强调要将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课件为我所用,消化吸收。

三、小试讲

之所以叫“小试讲”,理由有三:其一,演练是在大学校园内的尝试,而不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环境中的真实讲解,故为“试讲”。其二,从时间上看,每个师范生每次进行试讲的时间往往只有5分钟左右,故称“小”。其三,从内容上看,小试讲强调要讲授一个教案(即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小试讲讲出来就是一个以教案核心内容为核心的“小麻雀”。

设计小试讲的目的就是锻炼师范生在着眼全局、抓住一节课核心的能力,锻炼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将一节课的教学核心讲述出来的能力,培养其将来在讲一节课时找教学核心或重点的意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讲解的意识。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的是教学技能本身,更锻炼他们教学设计时找准每一课内容的中心,锻炼他们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和讲求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实际上,在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找准一节课教学核心的意识和能力。

对每位师范生在小试讲中的具体要求是(每项10分):

评好小试讲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理论认识水平的关键,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要鼓励。教师要千方百计找师范生的长处,比如,有的师范生口齿伶俐,有的幽默,有的讲解流畅、逻辑性强,有的板书字体清秀,有的板书快速形象等等。这些长处教师应该适时地挖掘出来,公之于众,使试讲生增强自信。同时教师应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合理赞赏。例如师范生讲解的何处符合什么教学原则、重难点内容处理得如何好,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运用得怎样合理等。这样,使师范生的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要纠错。在称赞的同时,教师又要切实指出师范生的不足之处,使师范生在纠错中成长。中肯地指出师范生在小试讲中的缺陷,对进行小试讲的师范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对于经受着同样过程的其他的师范生来说也会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的借鉴作用。

三要抓好师范生之间的相互评课。让尽量多的师范生有发表评价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对别的同学的看法。这是锻炼他们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和锻炼胆量的又一个好途径。

四是利用好微格教室。将小试讲引入微格教室,目的就是把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的功能发挥出来。在微格教室的小试讲,电脑录像后,师生到讲评教室讲评交流,教师及时到位的点评会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帮助,师范生再修正准备,到下一次时就会有很大提高。

四、反思

反思是改进教学的良药。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每届师范生都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各届师范生的建议,有下列感受:

历届师范生都迫切希望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中学到教学技能。从1998级的专科班到2001级历史本科班的连续多届师范生,到第4周时都要主动提出上讲台演练的要求。2002级历史本科班及以后的各届,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讲清教学技能演练活动的具体安排。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同步进行值得提倡。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演练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论指导则不能很好地上升到教学理论和规律的高度,不能迅速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理论的讲述如果不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演练活动相结合,则不能实现迅速提高他们教学技能,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述也很难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结合。在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演练活动中,讲好教学理论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是围绕教学技能培养完善教学理论的挑战。

师范生喜欢多放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践表明,教师结合录像讲解理论的形式是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培养以及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良好途径。

规划好占课程50%的小试讲时间。持续9周的小试讲,隔周演练一次,演练后的第二周讲评,下周再小试讲。每届每位师范生的小试讲有4、5次,每次每人3-5分钟,有的师范生提出:“多次小试讲,时间再长一些,3分钟什么也讲不出来。”其实,小试讲占课程总时间的多大比例不是教师随意决定的,而是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教学论这类实践性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多为50%,折合成教学时间的话就是最多占课程总时间的50%,即9周。还有,3-5分钟说清某一课时的核心内容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师范生在课下对自己所讲那节课内容的重点和核心要把握清楚,否则就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经验显示,教师只有事先科学规划并组织好每次小试讲,并督促好师范生在课下高质量完成教案和课件作业,才能实现多次小试讲,才能为师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扎实的教学技能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微格教室的作用。将小试讲放在微格教室进行,有利于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录像设备的优势,对于迅速纠正师范生的神态、语言和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再就是能让每位师范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演练。学院有9个微格教室,如果每次小试讲在9个微格教室同时进行,那么,每位师范生进行演练的平均时间就比在一个教室中多9倍的时间,师范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机会也成倍增加,能最大限度地给师范生提供演练机会。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师范生对在一个题目下演练4、5次感到厌倦,教师可以让他们演练不同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