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高校学生学籍制度管理运行的情况分析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衍生物,其在保障高校学生权利,明确高校学生义务,指导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等方面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经多次的修改,其内容日趋科学化、人性化和现代化。在《规定》的指导下,各高校也结合本校校情制定了更加详细、明确的学生管理规定和细则。然而,在实际的学籍管理运行和实践过程中,因对该制度的宣传、细化、执行、监督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学生学籍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学籍管理中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问题。

(一)学籍管理制度关于学生权利的救济内容相对偏少

无论是2005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还是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的学籍管理规定,大多是将学生学籍的取得、保留、撤销以及学生休学、退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可以说是刚性规定比柔性规定要多。这些学籍管理制度更强调学校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功能,而对指导性文件《规定》所强调的人本、育人和服务功能没有凸显出来,关于学生权益的激励方式和学生权利救济途径、程序和部门没有进一步明确。

(二)缺少对特殊个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对某些特长、专长特别突出的“偏才”的学籍管理办法较为缺乏,有“破格录取”的规定,而“破格毕业”、“将功补过”等特殊人文关怀和权益保护的政策规定很少,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少数个体学生发展和成人成才的需要。

(三)高校学生对学籍政策的领悟不够全面

就高校对学生关于学籍制度的学习、宣传普及方面,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和湖北省普通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发现许多高校仅在学校入学教育时向学生讲解了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并发放相应的学生手册。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管理部门人员在学生违规或有违规倾向时,才向学生讲解某一方面的学籍管理办法,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制约和约束以促进对学生的管理。这些做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规定》的认识十分粗浅甚至根本不知晓,容易违规,甚至在违规后不知所措,有时还会使学生利用极端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学籍权利或者错过权利救济时机。

二、健全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制度建议

(一)改革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各高校可以以《规定》为依据,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完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申诉的学生权利救济办法。具体来说,在事前,通过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宽松学生休学年限、强化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等途径,争取让更多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在事中,严格尊重事实,深入调查,多方取证,做到依法办事,按规办事,达到以处分促管理、促教育的目的;在事后,允许学生通过正常的学校途径和社会司法途径对自己的权益进行维护,并对学生权利救济方式和具体途径进行进一步落实和规定,对具体救济组织和机构进行科学规划,对分级诉求的办法予以告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学生的权益。

(二)创新学生学籍管理体系

在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上,可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创新学校学籍管理体系,真正让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学校出台规定时,可由学校领导牵头,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公约”;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转专业、转校、休学等情况,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劣势、兴趣爱好等,制定相对人性化的可执行的特殊政策;三是在学生毕业测评体系中,可增加专长培训、考核的辅助学分评价指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重视特殊个体的培养和发展,在灵活调整政策的同时不失公平公正,真正做到人人都能成才。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鉴于学籍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提倡应随着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适时改革。特别是如何在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搭建起高校“人才成长立交桥”,是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让学生能在“立交桥”里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资源上的沟通交融,或实现不同层次间的转换衔接,改变目前我国三类高等教育三轨“平行”、缺乏共享的不利局面,逐步营造交叉渗透、互惠互利、共赢互进的氛围,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度。

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内容尚待完善

以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为纲领性文件的现行我国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就其制度本身的缺陷,最明显是以下两点:1)国家扩大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自,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中涉及的13处相关条款学校拥有自主审批权。当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2)重视管理控制,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尽管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担部分内容成了学校对学生单向要求的“规范性”行为,体现了学生在单一模式下被动使用学校资源的群体管理特点。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

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重要工作。但学工线与教学线的不同归属,让各高校在学籍管理的实际操作、处理及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学生违纪,浙江省内各高校处理情况很不一样:有些高校划为两块,与学业相关的考试违纪由教务处负责,其他违纪的由学生处负责;有些高校都由教务处负责;也有部分高校都由学生处负责。从学生违纪文件机构看,有些高校尽管考试违纪是由教务处负责,但文件却是由学生处,教务处只提供违纪材料。这些从执行程序上导致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管理脉络不畅。

(三)运行过程中法治观念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工作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初步构建了以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教育法规与教育规章为主体的法规体系。然而,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还是相当不完善和不健全的,表现为法律法规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冲突、法律法规制订时的疏漏、立法上存在的诸多空白、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差等问题。

三、落实改革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关键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管理才能上层次,上水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学籍管理工作被视为简单低级重复的劳动,配备的学籍管理员学历层次偏低,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使用技能。只有领导真正认识到学籍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执行。

(二)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人力保障

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随着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位注册等的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日常教学水平的标志。

(三)落实“依法治校”是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法律保障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区全日制公办、民办中小学。

第二条(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

第一款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新生(小学一年级、初中六年级)入学的依据依次为:

1、按户籍就近免试入学

学生户籍与其监护人(一般为父母)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按户籍地址就近安排。

2、按住址就近免试入学

户籍地址与住址分离的本市户籍学生,需待区域内按户籍入学新生安排后,视各校招生情况,再按房产证(产权人是学生本人或其父母)地址,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3、其他特殊情况的入学

市政动迁户子女、移民子女、转业干部子女、市政府协作办审批的大型企业职工子女、父母双方中有一方为本地常住户口而学生为外省市户籍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本市蓝印户口(学生本人)或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根据蓝印户口或居住证注明的地址,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就近统筹安排入学。

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参照沪教委基[2009]20号文件执行。

港、澳、台、外籍人员子女,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每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由教育局普教科根据市教委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制订,入学依据若有调整,以当年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规定的为准。

少体校、特殊学校的招生工作与其他中小学同步。

第二款由教育局普教科制定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事业规划和入学工作的政策和文件,根据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生源情况,对学区进行统一规划或适当调整,并于招生工作开展之前向社会公示有关政策、文件和学区安排。

第三款学校根据区教育局的招生文件要求,进行新生报名、注册、分班,并将新生信息报送区教育考试中心,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导入学籍管理系统后生存学生学籍号。

第四款本市户籍、在本区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其监护人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中小学生免学、缓学申请表》,学校于八月底前报送区教育考试中心,由考试中心汇总后报教育局普教科核准备案。

第五款按照《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学校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村民委员会进行调查,给予批评教育,并将未按规定就学的学生情况报送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由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提请其所在组织给予行政处分,促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第三条(关于班级学额)

本区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班级学额,根据市教委有关规定执行(高中年级班级学额不得超过48人,初中、小学年级班级学额一般控制在40人以内)。

本区中小学应按区教育局规定的招生计划,招生班级数进行招生,原则上不得突破学校办学规模。

第四条(关于转学的适用对象)

第一款义务教育阶段

(一)本区学校间转学

1、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学校原则上须予解决的对象:

(1)学生户籍随其监护人(一般为父母)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迁入转入学校学区的。

(2)市政动迁、移民安置、部队转业落户转入学校学区的。

2、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学校在班额许可条件下须予解决的对象:

(1)本市户籍、因学生父母在转入学校学区购买住房并取得房产证(不含购房合同)而住址变迁的。

(2)市政府协作办审批的大型企业职工子女或父母双方中有一方为学区内常住户口而学生为外省市户口的。

(3)持蓝印户口者(本人)或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其居住证地址在转入学校学区的。

如对口学校因班额原因无法接收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协调统筹解决。

3、个别确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学生,提出转学申请的,学校在接收完上述两类学生后,班额仍许可的前提下,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二)跨区县(省市)学生转学

学生全家迁居(本市迁往外省市,或由外省市迁回本市;本区迁往外区县,或由外区县迁回本区),需跨区县(省市)转学的。

第二款普通高中阶段

1、本区户籍,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申请回本区就读的。

2、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申请到本区高中学校借读的。

第五条(关于转学的申请手续)

第一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1类的两种学生,由学生或家长到原就读学校开具转学联系单,经转出、转入学校验证转学条件并盖章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学区对应学校原则上应无条件接受此类学生转学。

第二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2类的三种学生,由学生或家长到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双方学校验证,接收学校在班额许可条件下办理转学手续。

如学区对口学校因班额原因无法接收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协调统筹解决。涉及的学校应服从区教育考试中心的安排。

第三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3类的学生,原则上应严格控制。双方学校同意盖章,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第四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跨区县(省市)转学的学生,从本区中小学转出的学生,经接收学校同意盖章方可办理转出手续,转出学校在未收到转入学校接收函,学校不得擅自取消学生的学籍。

第五款凡属普通高中阶段转学的学生,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材料,并推荐安排学生到校进行测试,对符合转学条件学生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有特殊困难需从外区县转入本区(或本区转入外区县)高中学校的,由教育局领导核准同意后,按要求到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第六条(关于转学的申请时限)

暑假期间统一在八月底前一周内办理,寒假期间统一在开学前3天内办理。最迟不得超过开学第一周。

因市政动迁、移民安置、部队转业等特殊情况(须提供相关证明),经区教育考试中心确认,方可办理学期中途转学。

第七条(关于转学所需的材料)

初中、小学学生转学须提供:转学证明、学生成长记录册、体质健康卡、预防接种卡、体育合格登记表、学籍卡复印件(原件留存)等;高中学生转学须提供:高中录取材料(高中录取通知书、中考分数、录取学校资质证明)、转学证明、学生评价手册、高中军训证明、初中毕业生材料、高中阶段学籍卡(本市高中学生还需提供社保学籍卡)。

外省市高中学生转入本区高中的,在高中录取通知书、中考分数、录取学校资质等相关材料上需加盖原就读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用章,并提供高中学籍证明以及学校资质证明。

第八条(转学过程中的几条规定)

第一款本区各中小学发生学生增减、变动情况(包括转学)均须在规定时间到区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款办理各类转学手续都必须严格按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转出学校不得同时开出转学联系单及转学证明。

第三款凡符合规定,由外省市转入本区高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除外)的学生,必须向户籍所在区县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根据其居住地及学业水平情况,推荐安排到相应高中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决定是否允许转学。未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学校不得擅自安排就读。

第四款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第五款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转学。

第六款高中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和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学,学期中途不予转学。

第七款转学过程办理中,双方学校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款对本市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转学学生,转入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书面测试,不得擅自安排学生留级。

第九款外省市转入的学生,学校可按其实际文化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就读。

第十款转入学校不得擅自接收无转学手续及相关材料的学生。

第十一款在区少体校、启德学校就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学籍所在学校,由于特殊原因不适宜继续在少体校参加训练的,由家长向双方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原就读学校或学生户口地所在学校应予接收。少体校、启德学校中途不招收学生,此类学生日常管理均由两校负责(包括学业考试、毕业考试、综合测评等工作)。少体校、启德学校每学期上报区教育考试中心招生情况后,方可办理相关的借读手续。

第九条(关于学生借读)

第一款借读的适用对象

学校应优先解决的借读对象是:本市蓝印户口;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适龄子女;外省市户籍持学区内房屋产权证人员的子女;港、澳、台、华侨子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

在班额许可的条件下,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应逐步扩大招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应优先满足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童的入学需求。

第二款借读的申请手续

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由学生或家长持申请材料到借读学校提出借读申请,填写《非本市户籍学生借读申请表》,学校在班额许可情况下同意盖章后,由学校统一于每学期开学初一周内到区教育考试中心集体办理借读手续。

办理过一次借读手续的,在同一学段内持续有效。小学毕业后要求继续借读初中的,须重新办理借读手续,申请手续同上。

第三款借读生回原籍就读办理手续

借读生需回原籍就读的,须向借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盖章后报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相应手续。没有办理过回原籍就读手续的,借读学校不得为其提供学籍证明、成绩证明等任何材料。

第十条(关于学业评价)

学生评价结果的表达:小学阶段全部采用“等第制”、初中阶段提倡使用“等第制”、高中阶段采用“等第制”和“百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

采用“等第制”表达时,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应的“百分制”分数为“80分以上”、“60—79分”、“59分以下”;中学艺术学科的“等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十一条(关于学生留级)

凡符合留级条件(参照《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由学生家长提出申请,学校核准同意并加盖公章,每年6月底前3天报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留级手续。

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年级不设留级。

学校要掌握标准,严格控制留级学生比例,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

第十二条(关于学生跳级)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学业成绩优异,已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同意后上报,由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受理审核批准备案后,可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

跨学段跳级的学生须参加毕业考试和高一学段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第十三条(关于学生免修)

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某一学科已达到更高年级的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单科免修申请,经班主任、任科老师和教导处审核,报校长批准,允许单科免修。

第十四条(关于证书颁发)

各学段毕业生名单由区教育考试中心确认后,按市教委要求统一颁发毕业证书。

第十五条(关于学生休学复学)

第一款学生休学

学生符合休学条件的,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需提供区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

每次申请休学的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二款学生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提前复学的,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需提供区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后,即可复学。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经核准提前复学的,学校应将其编入原读年级学习;凡休学满半年以上,学生家长有要求的,可根据其实际学业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学习。

第三款休学延期

学生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须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由其监护人向学校申请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后,可继续休学。

第十六条(关于学生退学)

学生符合退学条件的,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大龄学生退学由监护人凭户口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退学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高中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八周或累计旷课十周以上,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者;或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的,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后,可按自动退学处理,由学校发给学历证明,证明上注明“自动退学”字样。

第十七条(关于学生处分)

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须经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除上述手续外,须经教育局普教科委托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

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一学期后,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一学年后,确有悔改表现,可撤销其处分。撤销处分的权限和决定处分的权限相同。

第十八条(关于学籍管理责任部门)

本区学籍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是教育局普教科,负责本区学籍管理办法的制订、修改和解释,并指导、协调和处理相关事务。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文章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情况下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就当前高校面临的学分制建设中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继而对完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金艳.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学分制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7-02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金艳.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2] 申翠英.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籍管理新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7-02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籍管理 协调 制度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办学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学籍制度是确保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各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优化过程中应做到,既能满足高校管理者管理的需要,又能使大学生在该制度下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

        一、高校学籍管理的制度建设

        美国学者Tenece E Deal 和Keat D Peterson 认为"学校的文化是指可以描述一个学校的特征并可以反映出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的一种深层形式。"[1]正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一样,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不同的校训体现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途径。胡国铭在《制度性文化建设: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途径》一文中说道"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2]那么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必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具体教育思想。

        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是一所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文化和历史的体现,是学校的一个整体人文环境。这样的人文环境,决定了高校独特的目标定位、发展思想。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泽芳在《大学的理念与追求》一书中曾说学校的目标应该遵循如下的客观依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规格;学校的现状、历史,亦即学校发展的基础;社会所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环境有可能发生的对学校有影响的变化因等。"[3]虽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业要求的规定是对大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但那并不代表是"千人一面"的全部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留给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如何

        学籍管理制度中既有上至制度执行的管理者下至遵从制度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刚性"的规定,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培养规格、结业、毕业等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当然,学籍管理中也存在那些在规定性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自己选择的"柔性"条款。例如学生学习的年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学籍管理中的"刚性"条款体现的是质量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柔性"则体现的是在"以生为本"前提下的激励机制。

        现行学籍管理制度仍存在刚性过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籍管理制度应"人性化"的设置学生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采取"以生为本"的管理方法,以增强学籍管理的"柔性",实现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的统一。如何

        二、学籍管理部门应改进运行机制

        机制是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方式,反映着制度动态的一面,是关于体制所确定的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如何运行的问题。随着在校人数的增多,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学校实际上己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形组织模式,负责学籍管理的教务部门也不再是直接面对作为个体的学生。

另外,高校领导必须对学籍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教务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琐碎,不会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构成轰动力,这样经常会得不到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务部门的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的作用。没有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学校各部分工作将会割裂开。所以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为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做好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籍管理人员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素质要提高如何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忙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所付出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还包括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它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并一直被教育界提及。首先,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其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再次,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最后,学籍管理工作者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学籍工作已经脱离了过去手工操作的模式,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具备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那么很多高科技的工具、软件将被其所用,学籍管理的整体水平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处理好管理者与辅导员之间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关系

        高等教育具有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系统,即思想教育系统和管理系统,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得到落实和实现。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科学管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作为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学籍管理的实施、传达、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推进应该与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如何

        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实施都不是教务部门人员单方面的责任,只有通过与学生工作人员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宣传。并且学生工作人员还可以将其对学生的管理中掌握的第一手的资料反馈给教务部门人员,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直观反映完善、优化学籍管理制度。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是由专、兼职人员共同组成的。有的兼职工作人员自己本身就是学生,考虑问题还是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管理者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在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是管理者,但大多数学校在其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对其进行过学籍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学生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而错过对学生的最佳教育期。有的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虽然知道了学生有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但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使得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的错误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这就违背了学籍管理实施的严格性,增加教务部门执行学籍管理制度的难度。如何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校一级的管理条例,学生工作人员在上岗之日起不但要认真学习、准确掌握学籍管理制度,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制度,利用它来管理学生,更要在教务部门人员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过程中给予理解和配合,这对于学校、学生还有学生工作人员本身都是有益的。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才能完成,而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又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一方面,它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规范、准则和纪律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也为严格学籍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Tence E.Deal,Keat D.Peterso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Wisconsin: Wisconsin Press.1968,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籍管理 协调 制度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办学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学籍制度是确保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各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优化过程中应做到,既能满足高校管理者管理的需要,又能使大学生在该制度下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高校学籍管理的制度建设

        美国学者tenece e deal 和keat d peterson 认为"学校的文化是指可以描述一个学校的特征并可以反映出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的一种深层形式。"[1]正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一样,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不同的校训体现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途径。胡国铭在《制度性文化建设: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途径》一文中说道"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2]那么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必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具体教育思想。

        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是一所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文化和历史的体现,是学校的一个整体人文环境。这样的人文环境,决定了高校独特的目标定位、发展思想。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泽芳在《大学的理念与追求》一书中曾说学校的目标应该遵循如下的客观依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规格;学校的现状、历史,亦即学校发展的基础;社会所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环境有可能发生的对学校有影响的变化因等。"[3]虽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业要求的规定是对大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但那并不代表是"千人一面"的全部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留给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学籍管理制度中既有上至制度执行的管理者下至遵从制度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刚性"的规定,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培养规格、结业、毕业等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当然,学籍管理中也存在那些在规定性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自己选择的"柔性"条款。例如学生学习的年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学籍管理中的"刚性"条款体现的是质量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柔性"则体现的是在"以生为本"前提下的激励机制。

        现行学籍管理制度仍存在刚性过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籍管理制度应"人性化"的设置学生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采取"以生为本"的管理方法,以增强学籍管理的"柔性",实现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的统一。

        二、学籍管理部门应改进运行机制

        机制是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方式,反映着制度动态的一面,是关于体制所确定的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如何运行的问题。随着在校人数的增多,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学校实际上己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形组织模式,负责学籍管理的教务部门也不再是直接面对作为个体的学生。 

另外,高校领导必须对学籍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教务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琐碎,不会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构成轰动力,这样经常会得不到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务部门的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的作用。没有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学校各部分工作将会割裂开。所以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为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做好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籍管理人员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素质要提高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忙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所付出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还包括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它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并一直被教育界提及。首先,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其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再次,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最后,学籍管理工作者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学籍工作已经脱离了过去手工操作的模式,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具备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那么很多高科技的工具、软件将被其所用,学籍管理的整体水平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处理好管理者与辅导员之间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关系

        高等教育具有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系统,即思想教育系统和管理系统,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得到落实和实现。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科学管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作为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学籍管理的实施、传达、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推进应该与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实施都不是教务部门人员单方面的责任,只有通过与学生工作人员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宣传。并且学生工作人员还可以将其对学生的管理中掌握的第一手的资料反馈给教务部门人员,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直观反映完善、优化学籍管理制度。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是由专、兼职人员共同组成的。有的兼职工作人员自己本身就是学生,考虑问题还是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管理者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在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是管理者,但大多数学校在其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对其进行过学籍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学生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而错过对学生的最佳教育期。有的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虽然知道了学生有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但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使得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的错误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这就违背了学籍管理实施的严格性,增加教务部门执行学籍管理制度的难度。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校一级的管理条例,学生工作人员在上岗之日起不但要认真学习、准确掌握学籍管理制度,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制度,利用它来管理学生,更要在教务部门人员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过程中给予理解和配合,这对于学校、学生还有学生工作人员本身都是有益的。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才能完成,而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又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一方面,它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规范、准则和纪律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也为严格学籍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tence e.deal,keat d.peterso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wisconsin: wisconsin press.1968,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籍管理 协调 制度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办学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学籍制度是确保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各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优化过程中应做到,既能满足高校管理者管理的需要,又能使大学生在该制度下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高校学籍管理的制度建设

美国学者Tenece E Deal 和Keat D Peterson 认为"学校的文化是指可以描述一个学校的特征并可以反映出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的一种深层形式。"[1]正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一样,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不同的校训体现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途径。胡国铭在《制度性文化建设: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途径》一文中说道"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2]那么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必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具体教育思想。

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是一所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文化和历史的体现,是学校的一个整体人文环境。这样的人文环境,决定了高校独特的目标定位、发展思想。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泽芳在《大学的理念与追求》一书中曾说学校的目标应该遵循如下的客观依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规格;学校的现状、历史,亦即学校发展的基础;社会所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环境有可能发生的对学校有影响的变化因等。"[3]虽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业要求的规定是对大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但那并不代表是"千人一面"的全部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留给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学籍管理制度中既有上至制度执行的管理者下至遵从制度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刚性"的规定,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培养规格、结业、毕业等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当然,学籍管理中也存在那些在规定性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自己选择的"柔性"条款。例如学生学习的年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学籍管理中的"刚性"条款体现的是质量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柔性"则体现的是在"以生为本"前提下的激励机制。

现行学籍管理制度仍存在刚性过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籍管理制度应"人性化"的设置学生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采取"以生为本"的管理方法,以增强学籍管理的"柔性",实现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的统一。

二、学籍管理部门应改进运行机制

机制是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方式,反映着制度动态的一面,是关于体制所确定的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如何运行的问题。随着在校人数的增多,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学校实际上己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形组织模式,负责学籍管理的教务部门也不再是直接面对作为个体的学生。

另外,高校领导必须对学籍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教务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琐碎,不会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构成轰动力,这样经常会得不到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务部门的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的作用。没有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学校各部分工作将会割裂开。所以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为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做好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籍管理人员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素质要提高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忙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所付出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还包括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它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并一直被教育界提及。首先,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其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再次,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最后,学籍管理工作者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学籍工作已经脱离了过去手工操作的模式,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具备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那么很多高科技的工具、软件将被其所用,学籍管理的整体水平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处理好管理者与辅导员之间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关系

高等教育具有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系统,即思想教育系统和管理系统,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得到落实和实现。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科学管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作为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学籍管理的实施、传达、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推进应该与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实施都不是教务部门人员单方面的责任,只有通过与学生工作人员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宣传。并且学生工作人员还可以将其对学生的管理中掌握的第一手的资料反馈给教务部门人员,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直观反映完善、优化学籍管理制度。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是由专、兼职人员共同组成的。有的兼职工作人员自己本身就是学生,考虑问题还是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管理者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在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是管理者,但大多数学校在其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对其进行过学籍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学生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而错过对学生的最佳教育期。有的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虽然知道了学生有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但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使得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的错误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这就违背了学籍管理实施的严格性,增加教务部门执行学籍管理制度的难度。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校一级的管理条例,学生工作人员在上岗之日起不但要认真学习、准确掌握学籍管理制度,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制度,利用它来管理学生,更要在教务部门人员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过程中给予理解和配合,这对于学校、学生还有学生工作人员本身都是有益的。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才能完成,而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又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一方面,它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规范、准则和纪律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也为严格学籍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Tence E.Deal,Keat D.Peterso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Wisconsin: Wisconsin Press.1968,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学籍管理;完善制度

在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学籍的管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对每个学生身份的核实,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等。因此,学校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并将这些有价值的记录放到学籍里,其目的就是要管理好学籍,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铺路。

一、建设学籍管理制度的意义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和履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有责任管理好学生的信息。同时,学校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包括学生入学开始、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和学习成绩的记载等各个方面。

2.学生可以在各方面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学生时代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时期,他们脑海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新知识和学习生活技能,时间久了,就会在心理形成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驱使他们自己成长进步,追求完美成为他们学习管理好自己一言一行的动力。

3.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在学校里,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来填写学生的学籍。然而,只有学习成绩是不够的,学籍里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要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兴趣爱好等等。因此,学生开始努力在各方面做一个好学生,希望学籍里能有对他们发展有利的因素,这样的行为约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件事。

二、在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的一些学校,由于学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学校教学秩序的混乱。其中,有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没有选择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是通过调剂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眼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就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2.学校不重视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的变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奖罚、对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审查等。学籍管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一些学校,经常有老师不重视对学籍的管理工作,有的学校没有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导致专业学籍管理人员短缺。

3.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受到来自世界不同领域的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的社会价值要以发展为前提。在我国一些学校,在管理学生学籍的工作中,由于学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低,学生只好遵循他们固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学籍管理的主动权和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发生矛盾,同时,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

4.服务态度差

学籍的管理工作是复杂的,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要熟悉工作思路,能够建立明确的学籍管理系统,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然而,有的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极差,这样就会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所以要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

三、学籍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1.利用电子文档,对学生信息进行储存

学校对学生信息要及时进行备份储存,由于学校学生的数量多,信息量比较大,一些学校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少,对信息处理的方法也很少。因此,学校要保证学生信息的完整性,可以利用电子档案对学生学籍进行储存归档。

2.利用电子文档的同时还要制订传统的纸质学籍

我们在用电子文档对学生学籍进行归档储存时,要知道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在操作的时候出现网络故障。因此,我们也要采用传统的纸质学籍,因为纸质学籍是通过手写来完成的,其原始性和可信度很强,对于原始学籍的保存和收集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方式更可信、更完整。

3.建议

也许每个学校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学生在校学籍的完整性。其中,学生学籍的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入到工作当中,在实践中弥补不足,在管理观念上要与时俱进,要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做到在实践中结合新的思想方法,使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

四、怎样培养学校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

1.学籍管理人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

我们知道,学籍是一个学生的身份,学籍管理的工作任务重。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他人学习。同时,在行为举止上要做到谦虚待人,在语言表达上要条理清晰。

2.管理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谨的工作作风代表了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自身形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要把工作做好,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只有建设了完整的学籍管理制度,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籍管理制度的意义重大。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地在实际中摸索管理的规律,从而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学籍的管理方法很多,不论哪种方法,其目的很明确,都是完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梁渝佳.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罗辉.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探索.北京教育,201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子注册制度 学籍学历管理 改革思路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要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电子注册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这一重大举措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和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项措施能够有效打击制作使用假文凭的社会不良现象,维护学校的声誉,保证了人才的真实性,给高校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行毕业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规范化改革深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电子注册制度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一)什么是电子注册制度

高校学历证书是受教育者在学习的专业知识、技术到达的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需要完成国家规定和社会认可的学习过程后,由合法教育机构颁发书面证明,证明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是将高等学校学生的信息进行数据的电子化,再通过网络的方式上报省教育厅,在省教育厅审核通过的基础上,上报国家教育部记录备案。这种学籍和学历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数据在网络上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国家、省、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三级管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加强高等院校法制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学籍学历管理的发展过程

很多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生数量和教学计划在学籍和成绩的管理方面开发适合学校管理的计算机系统。这样管理方式的出现,为高校在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上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最近几年,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电子注册制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管理思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网络化的学籍学历管理,使全校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最新的学籍成绩信息创造了条件。目前大部分的正规高校已经将建立完善的电子注册制度,作为提高学生学籍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实行电子注册制度的意义

实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有利于加强高校对学生从招生阶段到毕业阶段的规范化,打击社会上存在的制作销售假文凭的不良现象,杜绝不符合规定的招生现象,保证正常的办学秩序和良好的教育质量,保障国家学历证书制度的公信力。这种通过网络注册的证书和学籍管理方式,技术上的可行性强,管理时的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减轻高校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出错率更低,便于实现过程管理,方便控制,提升效率。实行电子注册制度最重要的是,公开在网络系统上的学籍和学历信息能够为聘请员工的单位检验相关证书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发挥电子注册制度的作用促进高校学籍学历管理改革

(一)确保在校学生电子注册的准确性

要想发挥电子注册制度的作用,必须保证电子注册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平台中登记记录在校生名单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在校生名单数据要与教育部平台中的名单数据一致。其次,确保平台中在校生学籍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在校生学籍信息要与教育部平台中的信息一致。

(二)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

电子注册制度是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要想发挥好制度的优势,就必须将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改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第一,学籍文档的规范使用,文档必须按照层次进行编号,将改动内容、信息的变化进行标注,使其清晰明朗易于查找。第二,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真实性的核实,可以通过本人签字、资料核查等方式保证上网数据的真实可靠。第三,由于有了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规范了学历证书的管理,确保了毕业证书上网数据的准确无误。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

学籍管理工作政策性、规范性强。证书注册信息在社会公开,有很强的透明度,证书所具信息必须与教育部网上登记的信息完全一致,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差错和疏漏,必须细致、规范。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要符合基本的要求,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丰富的网络知识。对于电子注册的实际操作不同于以前的书面操作,数据和文件的错误产生的影响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的相关使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业务知识,提高操作水平,做到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

结束语

总的来说,电子注册工作在我国各大高校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才能逐步完善。电子注册工作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高校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改革,提升了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教育改革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声军. 新形势下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探讨[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管理;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9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学籍管理中,也应该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地将传统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优势,共同为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效率努力。

一、高校传统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是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学主义教育的管理思想,重视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用各种制度来约束管理行为。但是,高校传统的学籍制度管理模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制度管理模式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约束作用,认为学生是受管理者,学生不能参与到管理中,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对于专业及课程的选择上,学生的自由及兴趣更是受到了制约;其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籍管理者认为学籍管理只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并没有意识到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服务的效能,导致部分学生在选课中为“凑学分”而出现盲目选课、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这需要学籍管理者在工作中加以反思。

针对高校传统学籍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现状,贯彻我国对教育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战略方针,高校的学籍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要从创新管理理念上入手,建立起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改革要遵循的原则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必须提高对学籍管理的重视,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改革传统的制度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步伐。

对高校学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权威性原则:无论何种学籍管理制度,都必须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制度的管理效力,并促使学籍管理形成人人平等的局面,有利于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二,程序化原则:高校学籍管理应该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因此,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程序,以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其三,法治化原则:学籍管理与利用都会涉及到学校规章制度问题,在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提高法治化认识,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公平处理学籍管理问题。

三、高校学籍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模式的建立

当前的高校学籍管理,已不能只注重制度管理,而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到管理中,将人本管理模式与制度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籍的认识,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到管理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制度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科学、正确地选择专业、课程。在很多高校已经大力推行学分制度,将课程分成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个人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以学分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还有的学校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免考制度,也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要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

第二,学生既是高校学籍管理的被管理者,同时也可以是学籍管理的参与者,这就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人本管理的认识,允许学生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来。在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过程中,高校可以对学生的需要、意见等进行调查,将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将学籍管理当成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籍管理中并加以重视。但是在鼓励学生参与学籍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制度管理的约束性,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与鼓励下,积极地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模式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过程中,要能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建立既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籍管理新模式,从而真正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佟志华.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修订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二、学籍档案按学年度统一编号后立卷归档。做到排列合理有序,装订整齐规范。

三、每学期结束,班主任要如实把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学习和奖惩情况及时填入学籍档案。

四、学生入学、休学、借读、转学时,要及时按规定办理好有关手续,做好登记和有关材料的归档工作。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户籍制度 弊端 改革

户籍制度是国家实施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将居民户籍分为城镇和农村两个模式,在这一体制下,我国高校学生户籍纳入城镇集体户籍管理。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就业方式多元化以及户籍政策改革,大学生户籍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寻求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及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户籍制度确立最早、历史最长、管控最严的国家,户籍制度一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建立了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新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户籍政策也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严格控制、适当控制、部分放宽三个阶段,但二元户籍制度的性质尚未得到根本动摇。大学生户籍制度是国家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适应国家管理需要形成的。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经历了户口迁移管制和户口迁移基本自由两个阶段,这对保证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及掌握学生人口基本信息、强化学生户籍管理、促进人才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行的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双重管理。即学生户籍管理与社会户籍管理一样,均由公安机关负责,通常由高校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日常管理。迁移、办证、出具户籍证明、审批等权限在公安机关,高校保卫部门只负责学生集体户籍信息保管、借阅、查询,实际上并无相应的管理权限。二是迁移自愿。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指出,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2003年,公安部“户籍管理七项便民利民措施”要求,大中专院校学生入学后是否迁移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决定。受这一政策影响,大学新生入学迁移户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农村籍学生和中小城市籍学生的户籍迁移比例仍居高不下。三是按照城镇集体户籍政策管理。根据《户口登记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集体户口既不属于暂住人口,也不属于流动人口。高校学生集体户口属于城镇集体户籍的一部分,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目标和人才流动紧密相连,但实际管理中又不同于城镇常住人口户籍,主要受当地政府的户籍政策影响较大。

目前高校学生户籍管理主要表现有四大特点:一是周期性。高校学生户籍迁移主要集中于每年的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期间,周期性较强。二是人数多。随着高校的扩张和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的兴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的目标,涉及户籍迁移的大学生居高不下。三是密度大。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户籍迁移时间紧、人数多,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办理迁移手续,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的工作、学习、生活。四是服务型。高校学生户籍迁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户籍服务,方便学生入学、就业、生活。

二、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各项户籍改革政策的不断出台,现行高校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模式的弊端

1. 户籍工作双重管理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管理。公安机关的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具体负责辖区内户口登记管理工作,高校户籍室没有户籍管理权,只是协助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学生户口迁移管理工作。高校学生户籍均要经历原户籍地―高校―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原户籍地反复迁移过程,在三年或四年时间内,高校和派出所要办理学生户籍2次限时集中迁移,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易引发信息误差,这种管理模式已与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脱节。

2. 现行高校户籍制度增加了学校对户口管理的负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以选择将户口暂时留在学校。户口可保留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往单位。此项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方便了大学生就业提供。但也正因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学生户籍去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给高校学生户口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大多数学生为了扩大就业范围,更愿意将户口留在学校而不再迁转回原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开证明、借户口卡、查户口档案等相关工作,增加了学校户籍管理部门的负担。两年期满后毕业生不能及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在未征得学生本人同意或授权,学校既不能直接将学生户口迁至回原籍,又无法联系本人迁移户口,学生户口超期积压在学校。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学籍管理

作者简介:韩文伟(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郭鑫(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21103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48-02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从入学取得正式学籍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与管理,它既是学生管理,又是教学管理。过于规范、标准的学籍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它以相同规格培养出的“千人一面”的人才缺乏创新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

虽然国内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纷纷对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很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更新和与时俱进。学籍管理中规矩繁琐、关卡重重,学制偏死、学习过程齐步走,专业壁垒森严,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制度,留降级、退学和学位制度过于苛刻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要以教育创新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等现实情况去构建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一、树立正确的学籍管理理念

先进的学籍管理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质量提高与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籍管理理念方面应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的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学生以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及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学籍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和利益;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2.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多年以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没有出现一起因学籍管理问题到上级行政部门申诉,也没有一起到法院学校的事件发生。依法治校一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的权威性。

3.要树立“以德育人”的管理理念

学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抓好从新生入学审查、学习过程的考核及培养到毕业资格审查等几个关键环节。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着紧密联系。应尽可能抓住日常管理和生活中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学风和校风。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学籍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保证每一名新生都了解学校的学籍管理底线,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二、精心设计各项学籍管理制度,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在贯彻“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和落实各项制度与规定,不断健全学籍学历管理相关制度。设计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籍管理制度。

1.本科人才大类培养及相应学籍管理

2009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推动了本科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按大类培养,即把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四个大类,在前3学期的基础教育阶段按专业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学生从第4学期起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大类内按照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从而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专业培养模式。这一新的培养方式,对学校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反复研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台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新版学籍管理规定、大类培养专业管理办法,并对学生留降级、退学等各项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流程,对专业分流工作进行了规范。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已经历了大类分流过程,进入到专业学习阶段,教学管理过程顺畅。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到了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满意的专业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创新潜能。

2.完全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管理

自2008年开始,学校进行了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改革尝试,学校设立了“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始了学生自由选课、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本科生导师制等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班的学生不限定学习专业,不进行留降级、退学清理。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为学生配备具有硕、博导师资格的教师作为学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重大科研活动,在实践中着实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选课制度上,学生横向可以跨任何院系、专业进行选课,纵向上学生可以跨任何年级进行选课,既实现了完全学分制又培养了学生宽泛的专业知识。在学习学制上,在学生自由选课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学制。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程学习情况,申请毕业专业,学校按照专业符合度和学分完成情况确定学生的毕业专业。

这些改革措施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应根据各年级“实验班”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从而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以保证人才培养既创新、开放,又规范、有序。

3.坚持学生个性化转专业和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

为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毅然废弃“本—硕、本—硕—博”连读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学生转专业”和“个性化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个性化转专业制度是在某一领域、专业确有突出学术、创新、个性能力的学生可以转到相应专业进行学习,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为个性化学生预留了一定的名额,根据学生个性、特长推荐到相应专业(包括跨专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些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学校努力搭建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大平台,切实推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4.“分流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专门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对大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流教学”,分别针对这三类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培养计划,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学习内容。

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一方面由就业部门和学生院(系)进行就业前的求职面试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与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求职技能。

对于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应开设考研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聘请学校最好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帮助指导学生考研复习。

对于已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学校允许其提前选修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提前进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或跟随导师进行相应科研活动。

“分流教学”不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以及“因材施教、按需培养”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以及更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科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5.推广与完善主、辅修制度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就业市场压力的逐步增大,社会对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传统的统一化的培养规格和单一的专业定向模式已成为制约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制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实施“辅修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领域的需要,辅修其他专业;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选修学习情况授予辅修学士学位或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这样既可以适应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要求,又可以满足学生个体性、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三、制定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应遵守的原则

在新形势下,高校制定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应向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转变。一定要突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应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个性差异,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去修订,使学籍管理制度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不是羁绊。

高校管理制度与学习氛围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籍管理制度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成才环境,构建个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