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2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独立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许多株一簇簇

榕树大

近:一株干:不可计数绿

根:垂伸茂盛

枝:卧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3篇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笔者主要是按照以下教学过程开展教学:一是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就是通过向同学们介绍鸟的生活习性,询问学生公园中哪个时间短鸟比较多等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导入课堂;二是泛读课文理清层次,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泛读,理清课文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三是识记生字,由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子进行讲解和书写,引导学生朗读生字、书写生字;四是精读课文感受情趣,就是由教师或者让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作者所描写的主要景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采用的描写方法;五是全班统一进行课文感情朗读,并总结全文;六是课外延伸,深化大自然的茂盛和魅力,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会了生字,了解了课文所要表述的内容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是该模式扔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再一方面,长期的灌输式阅读会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为改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使用尝试教学法开展《鸟的天堂》课堂阅读教学。

1.教学准备

首先,提前将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有4人或者5人,同时制定和强调课堂规则:一是每组在集体展示中表现优异或者在小组中个人发言表现优异,则奖励“棒棒券”,每周五根据“棒棒券”的积累张数按照规则减免周末作业;二是如小组在课堂表现不佳,如准备不充分、讨论中说闲话打闹、活动参与不积极等则按照规则扣除“棒棒券”,到周五若“棒棒券”为复述,则增加周末作业;三是将小组视为一个整体,原则上实行同奖同罚。

其次,编制尝试学案。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相对差一些,所以要编制尝试学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编制学案既要体现教学重难点,还要为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提供指导。《鸟的天堂》尝试学案的主要内容有:

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会课文中生字词;(3)能够用自己话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不同时间段作者经过鸟的天堂时所遇到的不同场景;(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描写的生命景观之美;(5)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尝试过程:(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字词典或者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自主探究,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作者看到的大榕树是什么样子,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第二,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大概是在什么时间,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4)迁移拓展,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2.教学过程

首先,课堂导入。笔者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公园中鸟类、小区中鸟类等为例,导入课堂。

其次,字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课本中已圈画出的生字词的读音、大概意思和笔画,当堂听写生字词,对错误率较高的字词加以强调并当堂订正(棒棒券)。

再次,引导学生再次品读《鸟的天堂》内容,并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小组间的全班交流。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发放“棒棒券”,对于表现不好的小组扣除“棒棒群”,并进行记录。

接着,结合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进行深入文本,品读内容。在此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表达的意境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比较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和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景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要对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在品读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理解鸟的天堂所形成的原因在于大榕树所提供的环境,同时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优势大自然赋予的,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引导学生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最后,写法迁移学以致用。《鸟的天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说明“鸟多”,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都有哪些鸟呢?这些鸟的名称是什么?怎么用一个词来形容“鸟多”呢?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学以致用。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4篇

一、在师一生、生一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

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师一生、生一生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促使对话生成。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校的张老师没有搬出教材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把握差异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尝试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能预设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那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考虑到最后一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老师范读后鼓励学生质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教师的高明之处还不在这里,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自主地来解疑。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生2:我认为巴金爷爷是想保护环境。师:和前面同学想法一样。其他同学怎么想?生3: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一般小鸟都留在树林里,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成熟鸟儿的时候,就要飞出森林去找更广阔的天空,巴金爷爷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要飞出去做更多的事。

三、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在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文本:“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结合观察雪人的图片,然后思考:冬天里雪人会怎么想呢?有的说:“雪人很高兴,因为在冬天里它能和小朋友玩。”有的说:“雪人很自豪,因为它觉得自己很漂亮。”有的说:“雪人拿着扫帚很神气。”你看,学生在多元解读中显示出童真童趣,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唯一的答案呢?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5篇

[案例](初建)《会走路的树》,某老师按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师:有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它探出了小脑袋,东瞧瞧,西看看,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小鸟看到……想到……)

生:(举手发言)略。

师: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听着音乐在音乐中想象吧!

师: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看到了……。

师:如果你是那只小鸟,回到家以后,你会怎么告诉家人你这一天的见闻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妈妈、伙伴们我今天去了……,看见了……非常有趣。”

生1:妈妈、伙伴们我今天去了蝴蝶谷,看见了五彩缤纷的蝴蝶,真是非常有趣。

生2妈妈、伙伴们我今天去了鸟岛,看见了许多小鸟,非常有趣。

生3我反对,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能去那么远吗,如果他们走到鸟岛恐怕要累死了吧!

师:你真聪明,鸟岛很远很远,所以小朋友的想象要合理,要学会合理的想象。

[案例](重建)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小鸟和小树的初遇后,小树带着小鸟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第二年春天当小鸟和小树再次重逢,这时的小鸟已长成了大鸟,而小树也变了,它是原来的大驯鹿的儿子。今天就让我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篇课文可以编成几幅连环画?讨论好后每人轮流说一幅,最后选一幅你们小组中感觉最精彩的画面,来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们小组觉得可以画5幅画。第一幅就是树林里有一棵金色的小树和一只小鸟相遇了;第二幅就是他们每天在一起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他们成了好朋友;第三幅是小鸟长大了它向这棵树告别,飞往远方;第四和第五幅是第二年的春天小鸟回来了,又碰到了一棵会走路的树,他们在这里有两次对话,所以就分成两幅画来画。

生2:我们小组觉得第四和第五幅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呀。虽然有两次对话,但我们可以在对话框上做上个记号。

师:(追问)一幅画面如果出现两次对话,怎么做上不同的记号呢?

生3:可以用数字表示,第一次对话的两个对话框的左上角上都写“1”,第二次的都写“2”。

生4:我觉得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第一次对话框里的字我都用红笔写,第二次我可以用黑笔写。如果更简便的话,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画两次的对话框。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怎样的想象才更利于学生童心的飞扬?在我看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语文课堂中的想象:要摈弃随意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期待,呵护童心

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如果随意找一些想象说话的训练点往往会产生凌乱性,凌乱的想象说话,既肤浅又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引导学生想象的价值,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度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并适时、适量地加以利用,如果不加选择,不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让学生失去了热情,练没了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文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文体的特点,准确寻找最佳想象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期待所产生的积极因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想象方式。

2. 语文课堂中的想象:要摈弃简单化,有利于扫除学生的想象障碍,走进童心

不能把引导学生想象当作教学的一个走过场的程序,简单打发,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引导。首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更熟悉这些文字,让学生充分地走进语言、感知语言,并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次,要有方法指导,如上述案例重建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画面出现两次对话时,教师给予了充分地引导。

3. 语文课堂中的想象:要摈弃单一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童心

有时教师会把语文课堂上的想象力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寻找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的切入点,学生根据教师抛出的切入口展开一段或一句想象说话。这种为想象说话而说话,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学生配合老师上课。要让儿童能在想象中童心飞得更自在,就必须真正地站在儿童的立场,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如运用绘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作话中画,说画中话。多样的展示方式,才能让学生的想象更有创造力,才能让童心把课内外的语言联系起来。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6篇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应该自已去亲自尝尝,同样,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秋天》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秋天画:又高又蓝的天,黄澄澄的稻子,秋风吹来,黄叶飘落,燕子南飞。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低年级的学生感受不大,在教学这课时刚好是秋天,不妨带着学生出去体验一下生活,领略外边的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看到的景色。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二、让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

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三、解放学生思想,让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之花色彩缤纷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智慧理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47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智慧的理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动成长的桥梁。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答行为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课堂理答泛泛而谈;二是缺乏情感性,理答淡而无味;三是缺乏智慧性,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从容应对,慌手慌脚……要想使课堂理答在语文教学中彰显魅力,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善于倾听是智慧理答的前提

(一)教师要主动倾听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想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理答,教师就要善于倾听,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倾听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发言重新整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在课堂理答时才能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二)教师要善于等待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发言结结巴巴或者词不达意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面带微笑,善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包容,变紧张为不慌张,从而为师生之间的轻松沟通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智慧理答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教师要积极回应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不光要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还要在心里面做好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回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教师的积极回应可能只是寥寥数语,但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找准时机是智慧理答的关键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理答

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容易遇到思维受阻的时候。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智慧理答帮助学生拨开重重迷雾,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也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由于这道题涉及面比较广,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立马显得无从入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理答:“蟋蟀挑选住宅时有什么要求?它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它的住宅怎样?请大家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连起来说一说。”在教师的及时理答下,学生很快突破了思维的屏障,熟练解决了课堂问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运用理答性的语言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这就是教师的及时理答对语文课堂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发生突变时理答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智慧理答巧拨妙引,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航道上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全文,正沉浸在给予是快乐的这种巨大的幸福享受中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觉得这不过是个理想或者希望罢了,且不说他能不能买得起汽车,长大以后,说不定他的想法就会改变了。”他的一席话浇灭了许多同学眼里热情的火苗、激动的火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理答:“你说的情况固然可能发生,但是这个小男孩能够在这个年纪做出这样的决定,本身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因为,在他的心里,首先考虑的是‘我’为别人做些什么,而不是别人为‘我’做些什么。这是他做人的准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教师的一席话让学生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发出意料之外的声音时,教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通过耐心的理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层,增强了教学的厚度与深度。

(三)在学生理解偏颇时理答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经验、背景等方面的限制,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对课文理解偏颇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理答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从而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见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那天》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道德难题的?”交流讨论后,有学生认为:“父亲的道德难题完全是自找的,如果他不说,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会责怪他,他只不过是一个幸运的人。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们家里经济窘迫的情况就会改善许多,他太傻了!”从学生回答的状况来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明显出现了偏颇。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是这样理答的:“一个人活在世上,贵在活得堂堂正正,问心无愧。你们想想,如果他那样做了,他这一辈子良心将会怎样?你觉得他会过得幸福吗?”这样的理答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理解上的错误,进而获得对父亲做法的认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对课文理解出现偏颇的时候,教师通过及时理答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审视课文内容,进而获得了对文中人物的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合理应对是智慧理答的保证

(一)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理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与期待,从而更加积极地深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理答,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学生也可以由衷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在课文开讲之前,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幸福。有学生说幸福就是快乐;有学生说幸福就是满足;还有学生说幸福就是平安、健康……学生们对幸福大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是这样理答的:“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说出幸福的含义。有三位朋友对幸福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的内心感受吧,相信你读完课文以后对幸福的认识会更深刻、更透彻。”教师充满激励性的理答,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阅读期待,进而使学生在耐心细致的阅读中收获语文学习的幸福快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为了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更进一层,教师采取了激励性理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发展性理答

所谓发展性理答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采取点拨、引导的方式告诉学生正确、充分、恰当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合理理答下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最佳注解。这样的理答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与习惯,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有学生说:“那‘鸟的天堂’可不就是鸟的天堂吗?还能是什么?”立马有许多学生随声附和:“是啊,是啊!”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语言的真正理解与认识呢?我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发展性理答的方式进行引导:“结合课文说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的确是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作者第一天在“鸟的天堂”根本没有见到一只鸟,到第二天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鸟,这给作者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鸟的天堂名副其实,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理答,层层引导,步步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出现困惑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了发展性理答的教学方式,层层诱导,点拨指引,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深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修正性理答

所谓修正式理答是学生在回答中由于思维或表达上存在局限,教师给予的纠正和引导,将零乱、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逐渐抽象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修正性理答的方式使学生明辨缘由,从而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我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有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位学生的发言虽然大体不错,但是与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主旨还是存在着一定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修正性理答的方式进行点拨与指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与人人平等的意思一样吗?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知道了“人人平等”更重要的是说人们生来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则侧重于只要是生命都有活着的理由,都要好好活着;而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则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生活,善待生活,并且尽自己所能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如此一来,在教师的修正性理答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进了一层,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回答不够完美、妥善的时候,教师采取了修正性理答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层。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教学效果更显著。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8篇

爆改教堂

在教堂里玩滑板,可不是在哪儿都有的机会。滑板运动团体The Church Brigade将废弃的教堂当作练习场,不仅有足够的空间,还有遮风避雨的屋顶。西班牙艺术家曼纽尔(Manuel del Busto)因巧合在网上看到这座被当作滑板场的教堂照片,心中一种难以言说的激动涌上心头。曼纽尔立刻与滑板运动团体The Church Brigade取得联系应该告知他们让教堂更绚烂一点。“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滑板团队也了解我的作品,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改造教堂的许可。”

复活节时,曼纽尔赶到利亚内拉小镇。他没有设计任何草稿,便直接在墙上作画。“我需要感受建筑本身,然后再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巨大的穹顶、宽广的墙壁就是曼纽尔的画布。就这样,曼纽尔与3名助手,开始了为期7天的改造。“我们配了3驾降机和一些长梯,用掉了500罐蒙塔纳彩色喷雾剂和40加仑(约151升)7种不同颜色的墙漆。”他们每天都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在升降机上高举手臂作画,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

教堂改造的整个过程十分紧凑,在完成全部工作时曼纽尔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只是看着眼前描绘着多彩几何图形的教堂静静发呆。“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功派对,找了3名DJ。现代流行音乐回响在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教堂里,这样具有冲突性的体验都来自于媒体和公众的力量。”通过这座教堂,曼纽尔想要传递他的艺术主题――关于自由、爱与生命的欢愉。他想让人们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不要担忧身处何地何时,甚至“你”是谁。万事皆有可能,人生也是无极限的。

教堂的穹顶都画上了彩虹,又被高大的窗子一格格划分开。整个风格是曼纽尔标志性的几何图案,形状不一却又有着潜在的统一性。在曼纽尔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曾探讨过自然之力与人类的冲突、现代与古代的异同,自我毁灭和存在主义。但是在改造圣芭芭拉教堂时,他只想让自己更自由。“我并没有刻意去表达某种特殊的含义,你只需看见这座教堂就能明白这些图案的寓意。我会表现一些冲突的概念,比如自由与压迫,这些自相矛盾的概念能让人得出自己的体会。”正如圣芭芭拉教堂,曾经作为神圣的礼拜之地、神灵护佑之所,却在时间的磨蚀下渐渐破败。而现在这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内发生了冲突性的变化,时尚的街头涂鸦艺术取代了古雅的油画,7色的几何图案,抽象的动物、人体成为教堂的主题。

艺术是自由

每天,曼纽尔都会收到大量询问他艺术项目的邮件,所有访问都渐渐变成了陈词滥调,而圣芭芭拉教堂的改造却不同于以往。“这将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最古典的作品,它又有着艺术历史感,是属于我的西斯廷教堂。”曼纽尔感叹道,“教堂的坡道和穹顶形成了完美的几何结构,这与我标志性的几何艺术风格不谋而合。”

所以在完成圣芭芭拉教堂的项目之后,曼纽尔又在摩洛哥将另外一座废弃教堂变成360度壁画环绕的靓丽风景。依然是色彩缤纷的几何图案,动物和人的面孔被绘制在教堂的外墙上,人、狮子、熊、鸟……还有一些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每一张面孔都对应着教堂两侧带着栅栏的窗户。窗户被改造成皇冠造型,栅栏则成了禁锢小鸟的鸟笼。这11张面孔代表着自然,皇冠和鸟笼表示人类居住的灰色社会。这件作品也被命名为“通往自由的11个海市蜃楼”(ll Mirage5 foFreedom)。

这座教堂整体被刷成亮黄色,建筑细节处也同样使用明亮的颜色作画。散布在入口通道的是一系列符号――三维恒星、树木,大门口还有一只展翅向天直飞的五彩巨鸟。曼纽尔将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义为受街头文化影响的流行超现实主义。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他都喜爱使用几何图案和高饱和度的色彩,混合统一的动物和人体图形。他说自己每天早上起床时都是愉悦的,每天活着都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他所从事的艺术能够允许自己到处旅行,在当地画壁画,装点足迹到过的地方,很有纪念意义。

他也总会让自己从其他领域和艺术风格中汲取养分,不只是改造教堂,雕塑、大型装置艺术、摄影、绘画……宽泛的艺术类型驱动着曼纽尔去感受前所未有的自由高度。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化;自主;对话;感悟

追求具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改变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文化为课堂增辉。文化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充盈于课堂之上,渗透在师生之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不易被人所意识到。

文化的课堂,似甘露,润物无声,能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心灵;文化的课堂,如清泉,令人渴望,能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文化的课堂,是佳酿,醇厚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

文化:让学生在自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便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时候。课堂教学中,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在“需要”,使之成为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要激发学生的潜在需要,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收”有“展”,体现的是教师的从容与豁达,一种文化的侵染。

一位教师在上《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灵动

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语言形式,而是超越了这种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教学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同时它又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下面是《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鸟的天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什么加引号呢?它指什么?

生:第一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认为那里不是鸟的天堂,后面不加引号是因为他最终明白了那里真的是鸟的天堂。

师:当别人告诉作者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时他就有点怀疑,当他第一次在那里没有看到鸟时就更怀疑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了,那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呢?

生:榕树。

师:那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

生:鸟的家园。

师:还有吗?

生:鸟的世界。

生:鸟儿自由生活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师:假如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鸟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只小鸟,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你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个游客,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鸟的天堂呢?

生:我是一株大榕树,我认为自己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相信,几百甚至几千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别的“大榕树”还有没有补充啊?

生:我是大榕树,我有强壮的身体,因为我有不可计数的气根垂到地上并伸进泥土里。我还用许许多多翠绿的树叶为鸟儿创造了优美的栖息环境。所以,我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应该为这株美丽、慈爱的大榕树鼓鼓掌。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每天都想唱歌。

生:啊,这里真美!我终于找到我的天堂了。

师:多么幸福的小鸟啊!

生:我是一名游客,我是慕名而来的,我目睹了大榕树的生机与活力,倾听了百鸟齐鸣的盛大演唱会后,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生在民主平等氛围中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沟通;同时,面对对话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常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价值主动引导、点拨,营造出一种对话生成的教学文化。

文化: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感情不是强加的,而是体会、感悟出来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得以实现的。

案例:《丰碑》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示范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这只队伍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情况下前进的?从哪些段可以看出?

(2)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3)指出描写将军及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教师分析并不断生成问题,学生齐读一、二段。

教师询问学生在冬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

(学生谈感受,通过比较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十分镇定的样子,衬托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用难过和敬佩的心情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这段话。

分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最后归结到文章主题: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军营的丰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深化着思想认识,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语文感悟学习的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构建人格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直面文章,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从中悟出文本内涵、寓意及情感,从而体味文本表达的精湛。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有效拓展;语文;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159 -02

案例一: 《鸟岛》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了解了鸟岛,认识了许多鸟儿。课前,老师还布置大家收集关于“鸟之最”的资料,下面谁给大家拓展介绍一下。

生1: 现存最大的鸟——非洲鸵鸟,雄鸟重55公斤,高达2.7米,体长约2米。

生2:现存最小的鸟——目前人们都认为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其实生活在非洲的麦粒鸟比蜂鸟还小,它遍体长着细密的容貌,翅翼透明,以前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昆虫,然而它是有两条腿的鸟,脚上还长着爪子。

生3:数量最少的鸟——我国的朱鹮、美国的兀鹰、毛里求斯的茶隼、新西兰的几维鸟的数量最少。

……

课堂上,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读资料的过程中,大量的生僻字使得二年级的学生一读三停,疙疙瘩瘩。而老师却在不断提示字音之后频频点头示好。课堂教学在学习课文时掀起高潮,此时自然知识的交流让课堂又跌入低谷。盲目拓展,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文教学。

案例二:《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听了《二泉映月》,不难看出阿炳真不愧是音乐大师。他还给后人留下哪些作品?你们知道吗?

生:《听松》和《寒春风曲》。

师:你们一定了解了不少中国音乐巨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1:我知道聂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写的。

师:是的,聂耳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创作的旋律多数催人奋进,与和阿炳的作品有所不同。

生2:冼星海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他曾经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

师:想感受一下黄河那磅礴的气势吗?下课后,老师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

近十分钟时间,课堂上充斥着音乐常识积累,音乐的旋律暗暗浮动,这俨然成为音乐课的一个缩影。在教学中,老师关注了拓展,关注了学科的整合,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氛围,却忽略语文课堂的“本位”。

案例三: 《军神》教学片断

课文

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沃克医生究竟为什么断定年轻人是军人?

生: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这到底是怎样的伤势呢?

出示资料:

资料:

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战士们慌忙把他抬到一家药店里,把头部包扎了一下。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学生自由读,读后谈谈体会。

生1:我觉得伤势很严重。我从“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看出这是让平常人难以忍受的重伤,可年轻人竟然能忍受,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生2:我从“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看出来伤势很严重,年轻人很快失去了知觉。

生3:我从“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中感受到伤势很严重。大家都知道眼球连着脑神经,而且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却要把它摘除掉,肯定情况很严重。

课堂上,老师抓住沃克医生的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进行拓展。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伤势之重,可他却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最终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顽强的意志。这一拓展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案例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有效拓展应姓“语”。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强调学科整合,提倡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但是,无论如何拓展,语文课堂必须学语文,拓展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

因此,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更不能让所有学科齐上阵。因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不姓“杂”与“繁”。语文课堂,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关注字词句篇的教学,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时,不管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应该像“案例一”和“案例二”那样,其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一切都应从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性质出发来进行,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否则,语文课变成了其他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为了拓展而盲目整合。

二、有效拓展要适“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有效拓展,倡导课内外衔接。但是,语文课堂里的拓展延伸必须适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拓展活动,在最适合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见好就收,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喧宾夺主。

同时,拓展延伸应根据其作用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期进行。如为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促进对课文理解,为新课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的拓展可以放在课前搜集阅读;用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实践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得的知识、方法、技能,巩固、发展课堂教学成果的拓展适宜安排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补充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资料可以在课中拓展。“案例三”《军神》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和平年代、生活幸福,哪怕手指被划一个小口子,学生都会觉得受到莫大创伤,所以他们不能深切感受伤势之重,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及时补充受伤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坚强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白金声著.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 语文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法律的无知进而无畏。要减少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出现,就得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但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法制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学校的育人平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经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推广。本文拟简要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保持一致的。因此,为了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教育逐渐渗透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一定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养成遵法守法的好习惯。又由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处于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法制教育的必然性,因为此时的他们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只有接受了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少年,才能为他们走向成功找准正确的方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教授读书认字的功能,也兼有部分法律教育的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课本内容来渗透,也可以通过作文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展开。多途径、多方面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既能够在巩固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和视野,还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得到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收获。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是孩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溺爱现象,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分百满足,导致他们一旦接受了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快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加上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当,许多孩子最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面临这些状况,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仅仅为了学习汉字和句子而学习语文,而是要深刻的挖掘语文课门的内容,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中的法制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做人的作用,从而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然后让学生自由的熟读课文,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之所以是鸟的天堂就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让人们去捉鸟儿们。接着,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从而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她们不但学会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的生字生词,还学会了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进而还可以呼吁学生们一起思考“爱鸟护鸟”的宣传语,进一步加深这一法律常识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

在小学教育中,作文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做过或遇到过的点点滴滴的事情,教师再以这些事情为案例进行普及法律知识。例如:为了教授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法律常识,教师要求学生们写家里长辈的作文。首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你想写家里的哪位长辈,她/他曾经做了什么事让你最感动或者印象深刻,想想她/他为什么会为你这样做?然后教师先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要不要回应长辈对我们的爱?应该如何回应?最后在拓展至法律的角度讲解孝顺长辈、赡养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样简单的一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到了家里长辈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加孝顺长辈、尊敬长辈,另外还能让他们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总结再到法律常识的结合,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孝敬和感恩长辈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是很好的习惯。通过写日记,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日记,教师能够洞悉学生心理内部的真正想法,同时,通过对日记的批阅,还能及早的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缺点,再通过面对面的聊天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对他们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学生日记里记录都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事中必然有一些是能够和法律案例挂钩的,因此,教师在规范学生行为,沟通心里想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这些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

(三)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进行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词语、句型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和别人进行沟通。因此,在学习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并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我们在学校经常举行的班级讲故事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教师先让同学们自由的收集材料,然后由学生们将她们的收集的材料讲述给大家听,接着就由其他的孩子们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评分。通过大家讲述的故事,学生们自己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守信用的利弊,继而得出要做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把诚信和法律知识相联系,告诉同学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以后进入社会要做到的,从而强化了诚信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普及学生法律常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继而重新整合教材,深刻挖掘课本知识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和日记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2篇

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语)。当代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而是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地恰当地处理一些意外之事。那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案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灵活应变的案例鸟妈妈的家在哪里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有《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叫,鱼儿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嬉戏等。小朋友看了这美如仙境的课件连连赞叹:啊,真美!真好玩!教师也顺势借助这情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分学习小组议一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已见,叙述自己的理由。这时洪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课文写得不对。树林就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的家在哪里?小河是鱼儿的家,那池塘里、大河里、大海里的鱼就回不了家了。”师:(老师先是一愣,随机就作了临场应变)是啊,洪枫同学提的意见很对。课文中只说树林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鸟爸爸的家呢?小朋友,你们说,该怎样说才对呢?大家一起来改一改。生:改成“小鸟、大鸟的家”。生:改成“鸟儿”就行了。师:对,改成“鸟儿”就包括了所有的鸟。树林是鸟儿的家。师:“小河是鱼儿的家”又该怎样改呢?生:改成“水里”就可以。师:呀,我们的小朋友真会读书,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跟课本较真。你们真是认真好学的孩子。让老师代小朋友们写封信,告诉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们修改了文章,使这首儿歌更美了,好不好?生:好!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书本上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书本已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之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习的本来面目。盲婆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当教师讲到“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时,一些小朋友提出了对课文的不同看法,认为课文没有写清楚“盲婆婆是先天的瞎子,还是后来瞎的?”教师事先没有想到学生会关注这个问题:盲婆婆是天生的瞎子,还是后天造成的?师:(顺水推舟)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盲婆婆是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眼睛瞎了,那课本上这样说就无可厚非,就对了。如果盲婆婆一生下来眼睛就看见,那课文上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的清波”就不行。大家来动动手、动动口把它改一改,不要模糊不清,要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师生达成一致: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师:我们现在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享受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生:(大声地读起来)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师:往后我们就可以这样读这一小节了,现在我们把它写到书上去。学生动手写上这一句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诗句。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并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且力求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更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没有权威,没有了圣人,有的是师生相悦诙谐的情景。教师处理恰当,既尊重学生又尊重事实,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不断探究、合作学习。一、应对干扰的案例世界有啥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但同文字打交道,还必须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消极、对抗的情绪。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的课堂上有这们一段精彩场面。师: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看到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情不自禁地说:世界多美呀!小朋友,你能说说周围的世界有多美吗?生:大街上有一幢幢漂亮的房子。生:我们学校门前有一个新建的街心花园,一到夜晚,五颜六色的彩灯全亮了,很漂亮。生: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生:我们学校有绿茵茵的草地、假山、喷水池。我们的学校像花园一样美丽。生:(刘柳自言自语,轻声地说)有什么美?我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师:(初听一愣,随后亲切地问道)刘柳同学,你能把你的想法大声地告诉大家吗?生:(刘柳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你们看大街上房子多,树木少,树木也不是绿茵茵的。街道上到处是一层灰,黄乎乎的。再看我们的章江河,由于大家不注意卫生,已经变成了一条黄而浑浊的小河了。我爸爸说这都是没有统一规划好、乱开发、乱搞建筑惹的祸。师:噢,你能告诉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在哪儿上班呢?生:(刘柳说)我爸爸在环保局上班。我爸爸常常对我说要保护大自然,开发好大自然。师:(老师微微点头笑)我们班又多了一个环保小卫士。现在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造成了天空不够蓝,树木不够绿,河水不够清,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了我们周围世界的美丽。要使大自然恢复她原本的生态平衡,要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比小鸡所看到的世界还更美丽,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先分学习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再选出发言人来谈一谈。生:要保护花草树木。生:要禁止乱砍乱伐。生:要人人动手多种树。生:要多造花园和植物园。生:要保护好动物,不要乱捕杀动物。生:(刘柳)我爸爸说,要统一规划,不要盲目开发,乱建房屋。要人人动手清除章江河的脏物。师:大家都说得不错。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多种花草树木,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统一规划把房屋建设好,我相信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能比小鸡所见到的世界还要美。你们愿意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吗?生:愿意。师: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什么美?”一句出乎意料之外的话,但上课教师没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是马上调整教学,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把学生从世界并不美的原因着手引到怎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孩子们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讲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自主探究的天地。教师在学生提出意见时,改变原来精心设计的教案,顺着学生学习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索。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学生敢想、敢说、敢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大大显现出教学的民主性和探究性。这节课,干扰不仅是意外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上课教师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自如地把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从容应对。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3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智慧理答;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四、激励赞赏,激情投入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与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可采取以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

笔者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上了一堂校级生物公开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了基于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方式。该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习者学习。因此,教师提前设计好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情况,注重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随机抽取了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

2 教材分析和处理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知识,是安排在学习了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后,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在本节内容之后,教材安排了哺乳动物、动物的学习行为等内容,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次教学采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节的重、难点分别是鸟的基本特征、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一些细节,如鸟类是恒温动物等,以利于学生对哺乳动物一节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情况,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并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概述鸟的基本特征以及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并完成任务,提高分析总结与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约5人,要求每组学生提前预习鸟的相关知识。教师准备好问题、鸟的模型及相关图片;学生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学习并完成学案。教师随机抽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进行点评。

3 教学过程

3.1 利用科普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完成问题任务,问题任务的种类有很多,如游戏、问题等。在学习之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技信息来设置问题。所提出问题应贯穿整课堂,有一定的主线。本节课中,笔者讲述鸟类迁徙的科普知识后,提供以下资料并提出问题:鸟类为了生存,每年迁徙长达几千公里。从鸟类飞行时间之长,飞行速度之快,是什么样的身体结构使鸟类能够完成如此长远的飞行呢?

学生回答:因为鸟有翅膀、羽毛。

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对,有翅膀。那么,除了翅膀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进入“鸟”的学习!

导入的设计意图为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观看鸟类迁徙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2 基于问题任务,引导合作探究

问题驱动教学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将学生分组,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向小组分发学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并完成学案。学案如下:

【问题探究】

问题一: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二:家鸽或麻雀总是不停地找食吃,为什么?鸟的呼吸特点是什么?

题三: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鸟与人的关系)

【课堂小练】

鸟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鸽的身体呈 型,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有利行动作。

(2) 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 ,生有几排大型的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两侧有发达的 ,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3) 直肠 ,使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这样可以有利行。

(4) 飞行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体内的 经呼吸作用,散失到体外,以便保持体温恒定。

3.3 基于问题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和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回顾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学案中的问题任务。笔者通过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以及鸟的骨骼模型并提出以下问题:① 从鸟类的外观特征与骨骼上看,与之前学习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② 在生活中,触摸鸡与触摸鱼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此时,学生通过观察鸟类的骨骼模型及图片,思考鸟类与鱼、两栖动物的不同点,得出鸟类体表被毛、骨骼轻而薄、中空、不具有鳞片等知识点。同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鱼与鸡体温的区别。

此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生活经验与对鸟类骨骼的观察,促进学生对鸟类的认识具体化,得出鸟的体温是恒定的。并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教师再次强调鸟类的骨骼模型,并提出问题: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要提炼出此次问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鸟适应飞行的特点。教师辅导各学习小组完成学案,阅读学生的答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模型与图片,思考问题,完成学案。

此设计意图在于教师通过强调模型与图片来诱导学生分析并得出鸟类身体成流线行、骨骼轻而薄、气囊辅助呼吸、胸肌发达等适宜飞行的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4 基于问题任务,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除了学习知识与能力,还有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理解生活、适应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人的健全包括生理和心理。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极为重要。教师提出问题: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并完成学案。本问题的意图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让学生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怀。

3.5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在每个小组中随机选择2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对小组参与情况与汇报成果进行评价。

每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3.6 教师总结,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的总结,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杜绝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笔者通过此表对鸟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更正学案上回答错误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混淆概念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本节知识,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纠正学生错误的知识概念,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4 反思与小结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W策略是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为目的,注重问题间的内在联系。课堂通过师生的质疑、讨论、分析、思考、合作、评价和总结来完成的。为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为了展示真实、高效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本次教学以合作探究为模式,合理的运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辅助读图分析法。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教师强调对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的两方面评价,避免了仅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单方面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次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情况良好、主动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