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理选用;玉米;杂交品种

多年来,就我国而言,玉米生产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较为突出,降低了作为大宗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率和竞争力,玉米生产中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省玉米生产基本是普通玉米,品质不适合专用,往往造成积压、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也使得农民生产玉米的效益下降。因此,提高我省普遍玉米的商品品质,对提高我省玉米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重要的。

一、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性

近年来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据分析,在玉米增产因素中品种的贡献率占30%~40%。因此,加速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发展玉米生产及增加粮食总产的关键措施。

1.生产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农业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老品种的增产潜力有限,群众迫切要求更换品种,一些适应性好、优质、丰产、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推广很快,如紧凑型玉米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加大了种植密度,提高了光合利用率和玉米的群体产量。生产水平提高后原有品种不适合,需要尽快更换新品种。原有的部分老品种已经推广多年,虽然这些品种以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在玉米生产中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带状种植等新技术推广后,其增产潜力不大,而且老品种还有亲本出现混杂变异,杂交一代的抗病性明显降低等问题。还有些老品种叶片平展,不利于密植。因此,加速推广替代原有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耐密的接班品种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发展优质玉米品种的需要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和消费者重视质量的新形势下,现行的玉米品种结构及品质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优质专用品种的生产已成为发展趋势,而且在现行粮食收购政策出台后,品质差、档次低的品种已逐步退出收购范围,这就对引进、选育、繁殖、推广优质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展玉米产业化的需要发展玉米产业化需要玉米专用品种。为适应市场对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的需求,在品种更新换代中要特别重视对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要加强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引进筛选和培育具有不同优良性状和市场需求的专用优质资源材料和自交系,为新品种的选育打好基础。

二、科学购买良种

怎样科学购买良种是农民朋友普遍关注的问题。选购玉米良种必须把握如下原则,防止走入误区。

1.选用已经审定的晶种凡经审定的品种,都是经过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抗逆性、生育期、品质等进行多点观察,然后根据气候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正式通过审定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农民朋友在购买种子时首先看看经销种子单位有否该品种的审定证书或正式文件的介绍,否则不要轻易购买。

2.选择‘三证”、“一熙’齐全的单位购买种子建议农民朋友在购买玉米种子时首先看看销售单位有否“三证一照”,一般说“三证一照”俱全的单位销售的种子质量可靠些。所谓“三证一照”就是指种子部门发的“生产许可证”、“种子合格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及工商行政部门发的“营业执照”,还应注意发证时间、法人代表是否一致等。

3.品种适区对路选择的品种成熟期要适合当地的生态条件,保证常年能够完全成熟,平均安全成熟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追求高产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心理。而越是成熟期长的品种产量会越高,这是生育期的长短与产量高低成正比的科学规律。但不能盲目选用生育期过长不适合当地有效积温条件的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应先将所种植区内的基本条件了如指掌后,再拿它与品种介绍的积温要求对号人座。最好再留有100℃~150℃有效积温的余地。切莫拿上一年突出的高温和过低的有效积温做依据。应将近5年内的有效积温的平均值来对照。这样才不至于浪费积温或超越积温所带来的损失。农民购种时,还要将本地种植区内历年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也要充分考虑进去,才能取得理想的高收益,否则再好的品种也白搭。

4.高产优质高效选择的品种既高产又优质才能实现高效。要根据不同用途,选择相应的专用类型品种,并提高规模效益。可能有的品种产量一般但品质较好,而有的产量较高但品质差一些,这就需要农民反复比较科学选购。无论普通玉米还是专用玉米的销售都离不开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品质的优劣又影响了广大消费者是否认可。单凭种子经销商把品种说得天花乱坠,而销路打不开,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种,最好不要去购买。特别是一些甜、糯玉米等专用品种产品销路有限,需要对市场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种植,才是最稳妥的上策,避免一旦种植后发生得不偿失。

三、玉米种子质量的鉴别

l影响玉米种子质量的因素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杂交种需求急剧增加,由于一些种子部门的技术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制种田的田间检验和去杂、去劣工作不及时,致使纯度降低;再者,有些地区种子生产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繁育、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也有些单位和个人滥引、滥繁、滥调、乱卖等较为严重。总之,玉米种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交系繁殖田去杂不及时杂交制种田由于亲本纯度不高,去杂、去劣不严格、不及时、不彻底,或母本自交系去雄不及时、不彻底,致使异品种株、本品种变异株或母本系散粉,产生非本品种的杂合粒和母本系自交粒。

(2)隔离条件不符合要求使异品种花粉传人,产生异种杂合子粒。

(3)混入异品种种子由于种子收获、运输、晾晒、脱粒、贮藏中疏忽大意,混入了异品种种子,

(4)无证繁育个人无证繁育的种子,质量问题很多,但仍非法出售。

2.玉米种子质量的鉴别,方法鉴别种子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很复杂,一般来说可以参照下列几点进行鉴别。

(1)纯度影响玉米杂交种纯度的杂株,一类是混杂株,一类是母本去雄不彻底造成酶母本自交株。前者的粒型、穗型与典型杂交种有明显区别,易区分;后者从形态上与杂交种无法区别,但由于接受的花粉来源不同,子粒胚乳层的颜色及透明度有不同表现。这种父本性状在杂交当代直接表现的现象称为花粉直感。据此,可直接将杂交粒与母本自交粒区分开米。

普通玉米杂交种,子粒类型可分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三种。杂交种的形状、大小一般都像母本种子。一般一个制种区的玉米杂交种形状大小比较均匀一致,购种时应注意;种子的大小、色泽、粒型、粒形等差距较小,且很近似,这种种子多数纯度较高。如果种子的子粒大小、色泽、粒型、粒形相差较大,说明这个种子的混杂率较高,这样的种子,一般不要买;凡是多数与您认识的品种固有的颜色、粒型、粒形不同,这样种子是假的或劣的可能性大。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绿化,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环境,开发建设单位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以市场为本,不仅提供良好的建筑户型,更加重视楼间的景观绿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使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成为了现实。。

1.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绿化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经济富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时俱进,同时为了适应业主需求推出了多种的建筑风格,如: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欧式的建筑风格等。第五园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是通过加入中式的园林符号与植物巧妙的配置,将传统园林艺术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对于欧式的建筑风格来说,如今主要以西班牙风格为主,无论是住宅类产品还是别墅类产品都将西班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北京的星河湾将景观设计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而近年来北京龙湖等项目可以说是景观绿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2.景观设计轻硬质景观,重视软质景观

由于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普遍重视,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而硬质景观作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居住区绿化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硬质景观设计搭配得当会成为全园的亮点。如果硬质景观设计的过多,则对园区的景观绿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还占用了本来就很少的绿地资源。。因此,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设计单位对景观设计也提升了高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必须的硬质景观设计的前提下,给景观绿化提供的相对宽裕的空间。

3.通过植物种类和数量提升绿化品质

植物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景观,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体,树冠丰满,树形优美的成年大树是绿化的好材料,能够在很短时间里产生绿化效果,并深受房地产中景观工程师的喜欢,但是由于成年大树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几棵大树点景,运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提升绿化品质,其实我们更强调的园林绿化要合理地进行植物搭配,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

4.打造生态景观,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们经常讲要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应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植物材料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顺应自然规律,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树木还有着造氧功能、除污功能、监测功能等。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植物的生态种植,讲究植物种植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

5.结语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整个设计界园林景观绿化的发展,只有将植物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与建筑规划的设计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精品,才能被广大的人民所喜爱,才能真正建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2]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蔬菜种植业;提高效益;策略与分析

蔬菜种植业不但可以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同样有着深远意义,甚至可以说,蔬菜种植业影响着国计民生,是民众生活的“菜篮子”。

1 现阶段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蔬菜种植关乎国计民生,如何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是每个种植户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种植面积与种植户的增加,导致蔬菜种植环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蔬菜种植业的经济发展。随着市场对蔬菜种植业需求量的增大,许多种植户盲目地跟从,进而导致种植水平与种植技巧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劣质蔬菜产品,不仅严重影响了种植业的效益,也使某些不法商贩由于蔬菜产品的缺乏而抬高物价。

1.1 蔬菜种类种植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传统蔬菜种植业下的蔬菜种类存在不合理性。蔬菜包括经济作物和常种作物2种,2种种植蔬菜的品种选择有利有弊。经济作物的优点就是其经济效益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常种作物优势在于种植的稳定性,种植种类为大家生活必须品,虽然收入相对稳定,但无法获得高额的效益回报。应结合这2种种植方式,使蔬菜种植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例如,在每季蔬菜种植前,给蔬菜种植者介绍市场行情与风险分析,帮助农户做出好的选择。

1.2 蔬菜种植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种植蔬菜时只定论种植蔬菜的数量,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法。对于蔬菜根苗之间的间隙问题与每种蔬菜需要的不同土地成分等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只是机械性地种植与收割。这样的蔬菜种植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地蔬菜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对蔬菜种植者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当地土壤成分分析、如何挑选适宜的蔬菜品种等理论知识,要求每户都能做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经过培训后,对于增加蔬菜收成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

1.3 菜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种植者往往在蔬菜出售方面并没有稳定的渠道,导致菜农效益的不稳定。当建立了科学的种植模式后,菜农的收成与蔬菜质量会成倍增加。销售渠道至关重要,传统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是由菜农收成后,运到城市中的蔬菜贩卖点或者由菜贩子进入种植地区进行收购。这2种销售方法稳定性不佳,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菜农的效益,在改革销售渠道时应以村、合作社等为单位,由全体菜农选举出一位销售代表。首先,销售代表进入城市各大蔬菜售卖中心,与蔬菜售卖中心管理者洽谈,商议好蔬菜价格及需要的蔬菜种类,做到种植蔬菜时有的放矢。其次,合理地分配蔬菜种植任务,确保所有农户都有益可收。这样可以使菜农能够更加合理、适量、稳定地种植蔬菜,保证蔬菜种植的效益。

1.4 菜农不顾长远利益,影响生态环境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菜农们更注重眼前的利益,这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意识普遍较差,某些地区或农民为了谋取地方利益或者个人利益,有时会通过破坏生态环境达到目的,以此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或使用药物对蔬菜进行催熟和供养,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蔬菜质量不佳,不仅损害了买菜者的健康和菜农本身的利益,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暮蜕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蔬菜种植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1.5 信誉与质量问题

菜农在种植蔬菜时会添加化肥或其它肥料,以增加产量,虽然产量得到了提升,但蔬菜质量往往不高,降低了菜农的信誉,虽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长此以往,客户逐渐流失,即使数量多但买家少,蔬菜无法售出,依然影响力了菜农的收入。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利益必须保证蔬菜质量,生产绿色、无污染蔬菜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办法,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才是提高蔬菜种植业效益的有效策略。

2 结语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植被调查;植被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模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在一起,而且重申和强调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规划议程当中,风景名胜区已经是兼备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以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功能的重要区域,风景名胜区事业己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事业。

1研究背景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在世界的经济份额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传统、粗放的观光旅行,缺乏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植被资源过度、超负荷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执法不力、管理不严,风景区开发者、管理者及游人的环境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风景区旅游在创造繁荣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利于旅游地及附近地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抚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区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往来等等。植物的景观效果与植物本身的客观现状、立地条件以及人们的认知开发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联。

3 植被恢复概念的提出

植被(vegetation)是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土壤来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恢复第一步是要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木林、草地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植被合理稳定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关系[2]。生态恢复是指运用适当措施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利于利用并恢复其原有的潜力[3]。

4 植被恢复的发展阶段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以恢复生态学为基础,但是恢复生态学本身还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4],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属于恢复生态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生态恢复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成果。

钟祥浩等指出在封禁条件下,遵循环境生态系统演替原理,让退化的生态系统自然地恢复或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恢复,经过一系列的演替变化,最终达到其初始状态或者进入最优化的生态系统状态[5]。黄春晖,高峻指出把生态构建作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6]。何跃军,叶小齐等认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生态演替理论为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先排除干扰,再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环境系统,从而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7]。岑慧贤,王树功指出干扰与演替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8]。

何正盛认为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也就是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限制因子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以及二效益相统一的原理[8]。宋乃平等指出植被重建的理论基础应归结为顶级群落理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与循环理论、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以及地域分异理论[9]。肖天贵等认为生态重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生态重建的复杂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协调重构上,可持续发展是生态重建的基本理论基础[10]。目前,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是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该理论是Vander Valk提出的[11]。

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重建的第一步,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步骤,也是现代生态学中重要研究内容 [12]。

5 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

5.1 保健型植被恢复模式

孙爽[13]提出构建养生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来改善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利用群落植物空间层次的错位关系,营造出关系协调、功能显著的复层混交林。养生保健型群落的园林意境能达到自然美和功能实用的统一和谐,使园林比自然更典型,使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居民能在视觉、听觉、嗅觉乃至体疗方面均受益。建立人工植物群落的要求,也就是提高绿化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景观质量,提高植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即提高循环能力[14]。

5.2 近自然型植被恢复模式

陈存根[15]提出“近自然林(near-natural forest)”是根据顶极群落理论,选择地带性树种,培育成近自然林应有的健康、稳定、多样的混交林。既具有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生长迅速的特点,又满足天然林稳定、持续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风景区营造近自然林,首先要判断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特征,通过生态型绿化建设“近自然”群落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它以生态学的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乡土树种,即当地自然植被的主要乔木、灌木,运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方法,经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从而超常速、低造价地营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实现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16]。 在风景区进行生态型植被恢复,营造“近自然”群落,就是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确定该目标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5.3 野生常绿阔叶型植被恢复模式

吴征镒 . 1998, (6):165一168.

作者简介: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并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产生的效益,以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这时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及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种类、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景观性原则

应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并对整个群落的效果有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创造“四季景观”提高观赏价值。

2.3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等。

3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3.3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

3.4 适当补充草本花卉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绣球前可植美人蕉,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堰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 生态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植物时应注意: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考虑植物的景观性,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时,宜选择松柏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带来活泼气氛;考虑植物的经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无飞絮的树木。

5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即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 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6.1 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绿化面积,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6.2 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以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像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6.3 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如松栎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虫,可从根本上降低管理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7 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在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外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玉米 覆膜种植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46-01

在玉米覆膜种植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各类覆膜种植方式特点,保证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玉米覆膜种植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种植效率与质量,提升玉米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1 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对比分析

在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比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其对比数据,保证可以提高分析工作效率与质量,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分析材料与分析方式。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不同玉米种类与宽带对其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可以选择1.5m与2m的宽带,进而提高其对比工作的科学性,同时,要对玉米与大豆等进行空行轮作,这样,才能保证对比工作的合理性[1]。

其次,在实验对比期间,相关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有机质砂壤褐土对其进行处理,有机质的含量在0.9%左右,同时,还要配置170mg的碱解氮、6mg的速效磷、170mg的速效钾。选择农用肥料2000公斤左右,三元复合肥适量,有利于提高覆膜生产田的管理效率。在一定的检测过程中,可以得出较为良好的实验对比结论。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种植方案,保证可以提高种植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增强其工作效果,优化不同玉米覆膜种植的分析体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2]。

2 玉米不同覆膜种植影响情况分析

对于不同玉米覆膜种植方式而言,不同的种植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区分方式就是不同土壤类别的种植。主要因为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土壤营养含量的不同,也会导致玉米覆膜种植效果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速效磷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其产值就会有所升高,碱解氮较高的情况下,产量差异就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玉米种植质量,增强玉米种植效益[3]。

其次,在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下,玉米产量也会有所不同,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就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玉米不同覆膜种植中最为主要的技术应用阶段。

3 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方式

在玉米不同覆膜种植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合理的选择种植措施,保证可以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增强其后续发展力度。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玉米不同覆膜种植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根据其产量差异的分析,对于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而言,在得出结论之后,就要合理选择相关种植方式。然而,无论是玉米种植产量的差异,还是经济效益的差异,都是将覆膜玉米与大豆等作为间作方式,因此,相关种植人员在利用玉米覆膜种植措施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玉米与大豆的种植比例,可以将比例控制在2:2左右,进而提高覆膜种植效率c质量,增强其经济效益,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

第二,在玉米不同覆膜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利用良好的间作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种植质量,主要因为在良好间作方式下,可以提高玉米种植的通风性与透光性,改善玉米的种植性状,并且促进各类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转,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各类器官的生长与发育,提高玉米粒重,使得玉米种植产量有所提升。

第三,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土壤养分差异较为明显,尤其在种植三年以后。首先,覆膜玉米与草木樨的间作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种植效率。而玉米与大豆间作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使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可以达到相关标准,这样,就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种植价值。然而,在不科学的覆膜种植情况下,土壤的肥量就会越来越少,影响着玉米种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玉米覆膜种植效率,导致覆膜种植强度降低。

第四,当前,在不同玉米覆膜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改变种植方式,保证可以提高玉米覆膜种植经济效益,增强玉米覆膜种植科学性。在此期间,相关种植人员要将传统的玉米覆膜种植方式,改变成为玉米与草木樨或是玉米与大豆间作的覆膜种植方式,并且保证在一定年限之内对其进行轮作,主要因为玉米覆膜连作种植方式会导致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因此,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选择轮作方式,进而提高玉米覆膜种植产量与质量,减少种植企业的经济损失,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在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合理选择种植方式,保证可以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进而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还要摒弃传统的玉米覆膜种植方式,逐渐革新玉米覆膜种植措施,科学选择玉米轮作品种。

参考文献

[1]马常生,李成虎.旱地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方式水分效益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4(14):18-18.

[2]秦永梅,韩凤英,王晓玉等.覆膜与露地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16):3857-3859.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模式;配置原则

1 园林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1858年,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以“绿草地”为主题的植物配置方案,获得了头奖,1892年,他又将波士顿公园、绿地、林荫道连接起来,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宝石项链”绿色锥地,他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殊荣。早期在西方,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主导着西方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其景观以规矩式居多。常常将各种植物修剪成几何体或者动物状,如紫衫尝尝被修剪成绿色的城墙型,锦熟黄杨则常常被用来做绿毯造型。而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配置方式逐渐被田园风所取代,设计家们往往根据自然,按照森林、草原、沼泽等景观来组织园林的植物配置。

而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则是以自然为基础,栽种错落有致,有着一树一木一石一草成一景的美妙,以期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的程度。宋朝到清朝是我国园林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对园林进行配置时对花木的选择都极为重视。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常常以宫殿建筑为背景,结合古松、古柏等树木的苍劲挺拔以及桀骜不驯营造出雄伟威严的气势,而在南方的水乡园林中,往往注重清新淡雅,突出枫树的温彩流丹,垂柳的婀娜多姿,古松的峰峦叠嶂以及梨树的轻装素裹。近年来,我国已经将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列入整体规划中,并着人对各大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模式进行调查,并结合美学原理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改进,达到植物空间构景与建筑、道路等构筑物的和谐统一。

2 植物园林配置的四大原则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加强,很多学者已经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升了植物配置的内涵,提出了配置时应准循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对实际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原则

地球是一个自然存在的物体,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的景观造景以及园林植物配置都应该从自然出发,尊重环境、保护生态,因此生态原则也就是园林配伍配置时要准寻的第一原则。利用生态学原则,遵照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植物。同时应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例如,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草木、藤木等,它们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耐干旱,有的爱潮湿,在对植物配置时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可以使得各种植物配置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2 艺术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植物的栽种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改善,也往往需要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对于园林植物的欣赏性以及创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园林配置往往都很重视艺术性,以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引起共鸣。植物是千娇百媚的,形式各种各样,在景观配置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到植物的形态、色彩以及季节可能带来的变化等因素,根据美学原理,结合园林植物的形貌、色彩、质地以及线条等因素,提高造景的艺术观赏性。

2.3 季相原则

季相在植物的景观中占有重要位置,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季节的一种特殊反应,不同的季节植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合理的搭配,使得四季有景。在南方,四季变化不明显,植物配置受季相约束小。而在北方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大多数植物会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叶子变为黄色,冬季景色则相对孤单,因此,在植物配置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搭配方式,在种植开花类植物的时候,应考虑与其它常绿、落叶乔灌木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可以使四季有花,常年景色宜人,避免了冬季因气候原因引起的枯燥感。配置时上层应选择树冠稀疏的落叶性大乔木,下层为比较耐荫的花灌木,林下种植耐荫地被植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水、肥,又有利于形成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和谐持久的景观。

2.4 经济原则

城市园林配置在考虑其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经济性。对于珍贵的树木要避免滥用,多用乡土植物。因此该类植物对本地的环境适应性强,种苗易得,运输成本低,且存活率高。本地树木的大量应用还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使得各个地区景色各有千秋,避免重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还应在不妨碍其功能与美观性的同时,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易于养护的植物,还可以选择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植物,实现美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山区县市;特色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3] 董诗连.福建省尤溪县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68-72.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鲁东南地区大棚番茄、冬瓜、西瓜一年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山东省莒县位于鲁东南部,年平均气温12.1℃,年降雨量873mm, ,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184d(天),属温带季风气候。以前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效益不高,为提高大棚种植效益,笔者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和大棚结构性能,和菜农一起进行了蔬菜一年多茬栽培试验、示范,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出大棚番茄、冬瓜、西瓜一年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每667m2 产值22000元,目前这种栽培模式种植面积达100hm2,从而有效提高了大棚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在鲁东南地区及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 大棚结构

大棚宽9m,长度60m,为增强保温效果,在寒冷的季节,大棚膜外加盖后5cm的草苫,草苫外再加盖一层棚膜,以增强保温效果并起到防雨雪作用。

2.茬口安排

番茄于11月下旬播种, 2月中旬定植到加小拱棚的大棚内,翌年5月下旬收获完毕;冬瓜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定植到棚内,8月下旬收获完毕;西瓜7月下旬播种,8月下旬定植,10月份收获完毕。

2 搭配品种

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番茄选用“L-402”,冬瓜种植“一串铃”,西瓜种植“京欣1号”。

3 定植前准备

番茄定植前深耕30cm农业论文,结合耕翻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6000kg,氮磷钾含量各15%的复合肥100kg,草木灰50kg。定植前20d(天)盖大棚膜,每667 m2大棚用80%敌敌畏乳油250g拌上锯末,与3kg硫磺粉混合,分10处点燃,密闭一昼夜,放风到无味时定植。为防害虫危害,大棚放风口处加盖防虫网。

4 番茄

4.1培育壮苗

4.1.1播种:把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6h(小时)捞出洗净,置于25℃环境中保温催芽。当催芽种子70%破嘴时播入已浇足水的营养钵内,播后盖营养土0.8~1.0cm。

4.1.2苗期管理:苗床温度白天20℃~25℃,夜间15℃~18℃。定植前7d(天)开始炼苗,白天炼苗温度15℃~20℃,夜间10℃~15℃。

4.2定植

按小行距40cm、大行距80 cm,株距35 cm的规格定植番茄,定植后盖地膜并浇缓苗水。每株番茄留三穗果摘心,每穗果留大小一致的果实3~4个。

4.3定植后管理

4.3.1 温湿调控:缓苗期温度:白天25℃~28℃,晚上不低于15℃;开花座果期:白天20℃~25℃,晚上高于10℃;结果期:8~17时,22℃~26℃;17~22时,15℃~13℃;22~8时,13℃~7℃。要通过地膜覆盖,滴灌或暗灌,通风排湿,调控温度等措施,把棚内湿度控制在最佳范围。

4.3.2肥水管理:座稳果前不追肥,座稳果后每667 m2追氮磷钾含量各15%的复合肥15kg,第一穗果始收时,每667 m2追磷酸二铵5 kg,尿素8 kg,硫酸钾10 kg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4病虫害防治:发生灰霉病,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发生病毒病,用20%盐酸吗啉胍.铜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现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杀。药剂防治病虫害,本着三要三不要的三条原则:晴天用药,不阴天用药;上午用药,不下午用药;交替用药,不单一用药。

5 冬瓜

5.1培育壮苗:种子浸泡8h,放在28℃的环境中催芽,70%种子出芽时播种,苗床白天温度25℃,夜间17℃。

5.2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5月上旬将已育好的冬瓜苗套种到每一条带两行西葫芦中间,株距50cm。白天温度25~28℃,夜温不低于15℃。定植后,主蔓长到30cm时,引蔓上架 。结瓜前控制浇水。采瓜期,每10~15d浇一次水,并随水冲施复合肥8kg。

6 西瓜

6.1育苗:用60℃热水浸种10min(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用25℃的温水浸泡,小粒种子浸8h(小时),大粒种子浸10 h(小时),将浸泡的种子包在纱布里搓洗,用湿布包好放在26℃~28℃的地方催芽,待70%的种子出芽时即可播种。为实现西瓜抗病、高产,西瓜采用嫁接。

6.2定植:定植前先在种植行上盖一层地膜,然后打孔定植,每667 m2栽800~1000株。

6.2温度调控:缓苗后白天温度20℃~25℃农业论文,夜温不低于15℃;开花结果期,白天温度25℃~28℃,夜温不低于17℃;膨瓜期,白天温度30℃左右,夜温15℃。

6.3整枝授粉和留瓜:采取三蔓整枝,即在主蔓上离开根际5~7cm处,每侧选留一条健壮测蔓。当主蔓上第一雌花开放后授粉,使第一个瓜坐住暂留,待第二个幼瓜鸡蛋大小(坐稳)后,再将第一个瓜摘掉,每棵西瓜选主蔓第二雌花留瓜。第一茬西瓜采摘后7d(天),再给侧蔓上的雌花授粉,留二茬西瓜。

6.4病虫害防治:发生炭疽病,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发生疫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发生病毒病,用83增抗剂100倍液喷雾,也可用20%盐酸吗啉胍铜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生蚜虫 ,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药剂防治病虫害,本着三要三不要的三条原则:晴天用药,不阴天用药;上午用药,不下午用药;交替用药,不单一用药。

5.经济效益

第一茬栽培番茄,每667m2产量6000kg,收入12000元;第二茬种植冬瓜,每667m2产量2000kg,收入3000元;第三茬种植西瓜,每667m2产量2500kg,收入7000元,全年总收入22000元。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栽培技术

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不仅影响着种植者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大豆种植收益的增加能够为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质量及数量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加之,其种植范围较广、种植面积也较大,培育技术的改进是种植的关键。在大豆种植及生长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对其成活率以及产量造成影响,管理方式不合理、天气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豆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根据这些因素对种植技术进行合理改进才能使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 大豆选种

1.1 选择适宜的品种

种子是大豆种植的基础,也是大豆生长的根基,所以在开展大豆种植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种子的选择工作,优质的种子是提高大豆产量,增强大豆种植质量的基础,同时还能够保证大豆栽培工作顺利开展。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及土壤条件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在对大豆进行种植之前一定要根据种植地区额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综合考量该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大豆是一种对光和热条件要求非常高的作物,所以对大豆品种的选择一定要非常严谨,如果品种选择错误不仅不能促进大豆质量提升,还会对大豆种植经济效益的增长造成阻碍。

1.2 精挑种子

大豆种子精选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种子本身的质量将会最终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关系到后期的苗齐、苗壮和苗全。通常,大豆种籽粒大饱满的会能够让最终的大豆产量增加大约20%,由此可以看到大豆种子精选对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所以,在种植大豆前,一定要对大豆种子进行选择,可以采用人工粒选或选种器。

2 土壤整合

2.1 合理耕种以及土壤翻整

高质量的土壤是大豆种植产量提高的前提,所以对土壤的整合也是进行大豆种植的重要保障,在开展种植活动在之前对土壤进行合理的翻整能够促进土壤质量的提高,为大豆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科学的耕作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土壤活力,为土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造动力,同时也为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创造便利条件。具有高透气性、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技术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产生杂草的数量,为大豆生长的健康状况提供充足的保障。翻整土地是大豆种植的一个基础环境,能够有效调整种植地区的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需要借助机械工具的力量才能进行。

2.2 合适土壤区域的选用

大豆种植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土壤,土质对大豆的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选择好的土壤,首先,要地理位置良好,方便排水和灌溉;其次,要有深厚的土层,其中以沙土壤为最优。要想让土壤中的养分可以被大豆充分吸收,在种植时,必须要实施秋季翻耕土地,可以使大豆种植中让土壤快速熟化。土壤肥力下降时,要施加一定的有机肥,并实施合理的翻埋,对土壤必须要实施深度的土层疏松,翻耕之后要实施科学的打垄,进行大豆的垄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地块的温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耕作层,增强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排涝抗旱的能力,创造条件来提升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播种质量和保证大豆的出苗率。

3 种植技术

3.1 科学的密集种植

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密集种植,通多对单位面积内大豆重视数量的增加来确保大豆常量的增减,从而提高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益。然而,密集种植需要高度种植其严谨性及合理性,还需要结合种植地域的土壤给力状况、大豆的品种、其生长习性及该地区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才能开展密集种植的规划。不同品种的大豆所适宜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对植株种植的要求也有所差别,有些品种的大豆可以进行密植,而有些品种的大豆并不适合密植,所以在进行大豆密植时切忌盲目密植,否则不但不能使大豆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2 施肥方法

大豆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施肥对最终的生产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后的大豆产量和种植户的收益,在化肥的投入上不能节约,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大豆整个植株的生长。另外,在施肥时,将施肥深度加深,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稳定,可以确保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使整个植株生长茂密,增强抗倒伏能力。

3.3 植株生长过程的管理

大豆田间管理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较长,其对大豆最后的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豆的种植生产效益就必须重视大豆的田间管理。田间有杂草时,要及早清除,防比草比苗高的现象出现,抑制大豆植株的生长。尤其是大豆生长至第5周后,植株开始进入到最为旺盛的成长期,大豆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此时田间如果存在杂草会严重影响到大豆植株的生长。因此,此时必须要重视大豆田间杂草的清除。

3.4 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对大豆的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会导致大豆的绝收。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豆经常爆发的病害有霜霉病、褐斑病、大豆菌核病及大豆根腐病,这些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大豆的生长。每一种病的发病时间有很大差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治。一般采用化学的方法来防治,如大豆菌核病需要用豆病绝杀剂来进行医治。大豆虫害一般有蚜虫、食心虫和豆天峨,可以采用生物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来进行防治。

结束语

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运用能够更有效提高我国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益,气候的考量、种植的选择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等都也都是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增加的重要方式。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栽培技术的选用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予以充分的关注,同时要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无论是种子的选用、技术手段的应用还是施肥方法的运用都需要用先进科学的理论加以约束。另外,还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在大豆种植区域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并在灾害发生后对其予以及时的补救。这样一来,我国大豆生产收益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豆;小垄双条;密植;产量;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62-01

大豆是明水县的主栽农作物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的价格不断上涨,其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提高大豆栽培的产量和效益是目前明水县大豆生产中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广和应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新的栽培模式[1-4],笔者于2007―2009年进行了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树人村试验地进行。属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 300~2 500 ℃,无霜期125 d。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pH 值6.9,有机质含量3.0%,碱解氮含量166.5 mg/kg,速效磷含量19.1 mg/kg,速效钾含量189.8 mg/kg。供试材料选用适合明水县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抗病虫、高抗倒伏的优良大豆品种绥农14。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小垄双条密植大豆(45 cm垄)(A);常规垄栽培大豆(65 cm垄)(CK)。

1.3试验实施

播种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5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和根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深松整地或平翻整地,耕翻深度20~22 cm,深松25~30 cm,耙平耙细,耙茬深度12 cm;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以进行耙茬或旋耕,耙茬深度12 cm,旋耕深度15 cm,起成45 cm的小垄,或不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常规栽培的大豆采用常规方法整地。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22.5 t/hm2以上,播种时施种肥二铵105~150 kg/hm2、硫酸钾60~90 kg/hm2;或施45%大豆专用肥225~300 kg/hm2,施于种下6~8 cm。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10 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 kg/hm2、钼酸铵200 g/hm2(或其他叶面肥)溶于500 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在终花期初荚期喷第2次。5月4日播种,小垄双条密植大豆用2BT-3型播种机进行45 cm垄上双条播,或平播后起垄,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37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常规垄栽培大豆用2BT-2型或3型单体播种机进行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25万株/hm2,播种深度镇压后4~5 cm。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

由表1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密植受生物群落、温、湿、热、光等因素的制约而表现为各生育期均拖后,开花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而结荚期和鼓粒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2 d,成熟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

2.2产量效益

由表2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株高偏高,但株荚数、株粒数及百粒重均较常规垄栽培大豆低,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保苗株数较高,产量达2 875.5 kg/hm2,较常规垄栽培2 421.0 kg/hm2高454.5 kg/hm2。保苗株数增加,成本增加,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效益为5 886.6元/hm2,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效益5 542.2元/hm2增加344.4元/hm2。

3结论与讨论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由于采用45 cm小垄栽培大豆,有效地增加了大豆保苗株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增加了大豆植株间的群落效应。因此,采用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必须选择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优质大豆品种,以减少由于密植带来的倒伏、染病等灾害[5-6],导致产量下降,从而影响大豆生产的效益。

4参考文献

[1] 吴玉梅.庆安县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1):41-42.

[2] 武元春.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33.

[3] 董全中.伏秋旱对大豆密植栽培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16-117.

[4] 关文学,于海波,李春华,等.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5.

[5] 张凤泉.大豆45 cm窄行密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27,134.

[6] 高同彬,何付丽,赵长山.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J].大豆科学,2008(3):536-538,542.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植物品种权保护 玉米产业 比较优势

一、引言

我国于1997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品种保护联盟,《条例》也于当年正式启动实施,农业部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1999年6月玉米列入农业部第一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截至2011年4月30日,我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已达2755件,授权1411件,位于所有作物品种之首,玉米品种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公告)。《条例》实施十多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迅速,制度效果日益凸显。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实施,将创新回报机制引入育种领域,调动了育种者培育与研制植物新品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间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各国农业竞争力的差异,而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品种权保护力度的不同也将会影响到区域农产品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中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国内学者围绕与该制度有关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周衍平(2001)剖析了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变迁。蒋和平(2002)比较早的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周宏、陈超(2004)首先运用计量模型论证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有正向推动作用。吴立增、刘伟平、黄秀娟(2005)构建了分析植物品种权人收益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胡瑞法等(2006)采用系统模型从总体上研究了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价格与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李道国、谭涛(2006)探讨了在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育种企业与农民之间实现均衡的条件;黄武等(2007)采用截面数据,以销售量为主要变量考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与种子企业R&D的关系。陈会英、周衍平、赵瑞莹(2010)利用14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对植物品种权人出让品种权的意愿、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从目前的文献看,国内学者对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整体对育种者、农户、企业或育种产业影响,研究尚未具体到某一农作物品种权的保护对特定农产品产业的经济影响。本文试以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研究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国内各省(市)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及理论模型

1、解释变量: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PVP)

本文选取2009年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数量的比重作为考察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变量。一般认为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的保护力度越大。

2、被解释变量:衡量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变量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则其应该专业化生产两种商品中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放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商品,即具有相对劣势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两个国家的生产总量都将增加,资源都将得到优化配置,双方都将获得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对研究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各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区域间自然条件、玉米育种和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业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各地区玉米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范围的可行性,本文选取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作为衡量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资源禀赋系数(EF)

资源禀赋系数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在世界或全国的份额与该国或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或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通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玉米产业的资源禀赋系数计算公式为:

EFi=(Vci/Vc)/(Yc/Y)

其中,EFi表示i地区的玉米资源禀赋系数;Vci表示i地区玉米的产量;Vc表示全国玉米的产量;Yc表示该地区农业总产值;Y表示全国农业总产值。一般认为,如果EFi>1,则说明该地区玉米产量丰富,具有比较优势;EFi

(2)区位商(LQ)

区位商(又称区域专门化率或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一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通常是指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该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率与同期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玉米产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i=(Sci/Si)/ (Sc/S)

其中,LQi表示i地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Sci表示i地区玉米种植面积;Si表示i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Sc表示全国玉米种植面积;S表示全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通常认为,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玉米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该种农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上述变量的选取和定义,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EF=α0+α1PVP+μ1

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LQ=β0+β1PVP+μ2

实证模型选择2009年区域玉米品种权申请比重、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的截面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根据上述调查和计算数据,运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进行了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注:方程1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方程2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LQ);?鄢、?鄢?鄢、?鄢?鄢?鄢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均为双尾检验。)

表1显示了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出两个回归方程。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均较为理想,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45,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2.647和5.005,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 25.04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以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2拟合效果更好,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60,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3.544和6.559,分别在通过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43.02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

由于采用截面数据做样本的模型估计往往会因为不同样本点上的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异方差性,所以本文采用戈德菲尔德―匡特(Goldfeld-Quandt)检验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异方差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程1和方程2的G-Q检验F统计量分别为0.553和0.483,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F0.01(10,10)=4.85,两方程的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两个回归方程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均不存在异方差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已有10年多,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国内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通过计算反应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玉米品种权保护与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回归关系。通过分析模型表明,玉米品种权保护对提高地区玉米产业比较优势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1、加强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

从回归结果来看,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与反映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指标(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PVP之间的关系为:

EF=0.483+17.25PVP

从模型看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将提高17.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玉米品种权保护有利于提高玉米产业规模效益

区域品种权保护力度与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的关系为:

LQ=0.436+15.312PVP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在当前的情况下,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提高1个百分点,当地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将提高15.3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当地玉米产业的规模效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3、政策含义

一般来说,玉米育种的技术实力较强、新品种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玉米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较早、力度较大(如吉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相应的这些地区保护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较快、规模较大。玉米优质良种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提高了当地玉米单产水平和玉米总产量,也有助于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了玉米产业在全国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建议玉米种植传统大省继续加强对品种权的保护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保护和激励玉米育种创新的机制。合理协调育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注重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畅通品种权交易实施渠道,通过市场交易转让,促进植物品种权的合理流动,实现品种权产业化。最终运用品种权保护制度服务于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玉米产业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衍平: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蒋和平、孙炜林: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J].知识产权,2002(3).

[3] 周宏、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 吴立增、刘伟平: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品种权人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

[5] 胡瑞法、黄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补贴;农产品支持价格;种植决策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农业发展遭遇了严重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比较农业补贴政策能够直接增加农户收入而言,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扮演了农产品价格的“托市”角色,间接地发挥了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

本文就国内专家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分析了两类农业政策在引导农户生产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的研究综述

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考察农业补贴政策效力强弱,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或者说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它是否能够促进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或不变。据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产品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程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胡继亮(2009)通过调查湖北380户农户,对中部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作者借助Logist模型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如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的价格、非农收入等和非经济因素如农户家庭特征、受教育程度、农机械数量,都会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作者认为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越高,种植的商品粮越多。另外,作者认为粮食直接补贴的水平越高,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可能性较小甚至为负,原因是,一方面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至今,当地粮食的种植面积已得到了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一方面,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的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种粮的预期收益下降;另一方面,当地的种粮直接补贴只是和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挂钩,而不是和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从而无法有效地激励农户种粮。作者关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和马彦丽、杨云(2005)、周清明(2009)以及蒋和平、吴桢培(2009)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吴连翠、蔡红辉(2010)在研究粮食补贴对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时,分别做了理论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分析方面,作者首先把农户种植行为放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去,假设农户是理性人并追求种植收益的最大化,对设立的目标函数进行收益最大化求解。作者发现,当粮食作物补贴的力度大于经济作物补贴时,农户会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当粮食作物补贴的力度小于经济作物时,农户会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量化分析方面,作者对2007至2008年安徽地区421户种粮农户进行了调查。作者研究方法和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探讨粮食补贴影响农户种植行为时,不仅要关注粮食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方面所得的总体收益,还要关注粮食补贴政策的边际收益。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综述

相比较研究农业补贴政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对最低收购价格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绝大多数还集中在政策分析领域。

政策分析方面,认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研究结果大致如下,贺伟(2010)认为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但发挥了粮食价格的托底作用,引导了农户的预期,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热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杨光焰(2006)从收入效应(提高了农户收入)、替代效应(农户种粮而不是其他农产品)以及稳定效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三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农户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作用下提高了种粮预期,扩大了粮食生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关于现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足之处的研究结果大致如下,杨光焰(2006)从扭曲效应(最低收购价格实际上扭曲了粮食的实际市场价格)、“暗补”效应(最低收购价格实际是从流通环节对农户进行补贴,效率较低)和滞后效应(最低收购价格虽然稳定短期的粮食价格,却会带动下一轮粮价的上涨)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现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不足之处;刘睿(2009)认为,虽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粮食的生产和农户收入的提高,但是它的实质是价格管制,从长期来说,该项政策带来的益处必将会被它自身造成的效率损失所抵消;王为农(2012)认为政府推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目的在于获取粮食的最大化,而不是种粮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农民可能无限制地企盼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格,而实际得到却不多。针对现有最低收购价格的利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改进方法。蔡贤恩(2007)认为最低收购价格应该以生产成本标准、市场供给标准和平均利润率标准作为其制定出发点;冷淑莲、冷崇总(2004)指出,在保证粮食最低收购政策的稳定实施的同时,应做好粮食的配套措施(如保证收购资金的及时到位,培育多元化的收购主体),消除农户的惜售心理,尽可能防止炒作粮价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

国内的专家学者关于农产品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分歧和共识。分歧在于,有的认为相关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总体收益是正,而有的却发现为负;共识在于,双方都认为农产品补贴政策的边际收益已经为负,通过进一步运用农产品补贴政策引导农户种粮预期,激励农户生产的效力空间有限且代价较大。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最低收购价格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结果来看,现有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短期内提高了农户的种粮预期,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热情,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种粮农户的务农收入。但是最低收购价格扭曲了粮食的市场价格,从长期来说,粮价的上涨又会进一步抬高最低收购价格。这一“循返往复”势必会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弱化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可持续性。除此之外,我国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目的在于获得粮食产量的大化,而不是种粮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种粮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会无限制地企盼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格,然而最低收购价格的上调总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认为有通过实际必要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做进一步的探讨,评价政策的功效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蔡贤恩.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7(9):78-83.

[2]胡继亮.中部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湖北省农户的调查[J].经济前沿,2009(10):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