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画画教案范文

画画教案范文

画画教案

画画教案范文第1篇

本课与上节课《认识抽象画》形成一个知识单元。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本节课则在在大师作品中再次感知抽象艺术语言,学习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用各种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因此本节课与上节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抽象画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怎样创作一幅抽象画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因此本课要把重点放在点、线、面、色彩这些形式语言所构成的美感上,这样学生在创作时才能避免盲目创作,胡乱涂抹并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花弥漫,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法学法:谈话法、示范法、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对比观察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板贴、桌布等一次性卫生工具。

2.学生准备:画纸、颜料、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 准备教具、学具

2. 安抚情绪,为上课做准备

【示范导入,感知技法】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思考:我在创作中用了那些方法?

教师创作作品:(音乐响起)用泼的方法在画面上方泼出厚重的、大块的红色、黄色、黑色(丙烯颜料需要提前调好放在纸杯中),将颜料厚重的点在画布上,用玻璃刷刮成大的色面作为画面打底。甩出线条和点。使画面有深浅、疏密的变化。

2.交流谈话:你发现陈老师用的方法了吗?(生:刮、甩、点)用这些方法表现的这幅作品是哪种类型的绘画?(生:抽象画)

教师总结抽象画特点:画面并没有具体的物象,而是以泼洒出的形状、刮出的面、甩出的线、和点,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来表达情感。

3.交流谈话: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为它起个名字吧!

今天就让这幅作品带我们走进抽象画,一起来《学画抽象画》!

设计意图:已教师示范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创作技法,表达感受,与上节课紧密联系,为之后解决重难点做铺垫。

【目标精准,核心推进】

一、致敬大师,初步体验

1.初识波洛克:在七十多年前的美国,有一位抽象画大师,被誉为开辟了美国新抽象画时代第一人,这位大师就是杰克逊·波洛克。他用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方法进行创作,其老师在刚刚的创作中也借鉴了他的方法。现在让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他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的。(播放波洛克采访视频)。

2.谈话交流创作方法:你看出他的创作方法了吗?(将颜料滴、泼、甩、印··)

教师总结:波洛克在创作时都是将巨大无比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然后围着画布边走动边用沾满颜料的棍子、画笔滴甩,需要色彩浓重的地方,他甚至直接让颜料泼洒上去,形成不同效果的点、线,因此这种创作手法也被成为“滴流法”。

3.交流谈话,感知画面语言:滴流法呈现出的画面语言主要是什么?(大小不同的线、撒泼溅的大小不一的点)

谈话深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的粗线,哪些地方表现出的细线?点的大小又是如何变化的?(中间的大点是很用力、快速泼出来的,还飞溅出了很多小点。长长的线条是甩出来的,如果多甩几遍或者用力大点就会变成粗点的线条)。

4.组内交流,持续深入:画面中同时有粗细不同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富有层次,这种对比使画面更丰富)

教师总结:抽象画虽然没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画面中看似随意的点、自由自在线、其实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

我们从波洛克的作品中学习了滴流等方法,感受到了点线等画面元素的形式美感。今天咱们也来做

一把小小波洛克,请你选择喜欢的颜色,尝试1-2种方法进行体验,看谁的画面更好看。

在尝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在甩的时候,要拿一张纸挡住前面,不要将颜料喷溅到其他同学的身上。开始动手尝试吧。(绘画过程两分钟)

4.音乐停,你也停。你都用哪些方法进行尝试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画面吧!

此过程,首先在再次巩固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再次感受混乱的画面形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和谐之美。

教师总结,情感升华:同学们创作出的这么多不同形式的点、线,色彩、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

却又在互相衬托使画面丰富多彩。正如咱们学校的校训一样: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当这些元素跃然纸上,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或张扬、或内敛、或奔放、或有有序带给人无线的遐想。

设计意图:在感受大师的创举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尝

试中关注不同方法呈现出的画面元素的不同,深层解决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增强自信心。

二、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1.波洛克的作品就是这样,每一幅作品都是纯粹的点线面色彩交响乐,接下来让咱们走近波洛克美术馆,看看他的作品上呈现出了怎样的乐章。

(1)请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你在画面中感受到对比与和谐了吗?(线的粗细长短、点的大小、画面的疏密、色彩的冷暖、深浅)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将画面中的大的点遮盖,画面呈现出什么感觉?(单调)将差不多大的小点复制增多,形成的画面又有什么感觉?(乱)

(3)交流谈论:怎样修改画面会使画面不乱?(同一色彩,加入大的面···)

2.欣赏《蓝棒No.11》

(1)动画直击难点:其实波洛克在创作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看看他是怎样解决的?(播放蓝棒小动画)

(2)交流讨论:你找到答案了吗?(前方的蓝黑色直线)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中这些暖色的色线热烈、自由,好像要冲出画面一样,波洛克灵机一动,拿起散落在身边的木棍,涂上了蓝黑色,印在了画面上,好像妈妈拥抱住了调皮的孩子,使画面稳定了下来。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大师作品,感受形式美法则,在对比观察、探究发现、交流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综合所学,创作实践

(1)今天咱们学习了巴洛克的创作方法,领略了他的艺术魅力,如果你来创作一幅抽象画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你想用哪些方法进行创作?(学生自由回答)

提出创作要求:请你以组为单位完成一幅抽象画,表达现在的心情。

(2)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创作方法,关注作品的形式美感以及情感表达。强调卫生习惯与坐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中再次巩固重难点,在亲身体验中加强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举办小小巴洛克画展,将学生的作品有秩序的摆放在展台中,请同学们用自评、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导向以下目标:方法、形式美感、色彩运用、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不断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如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他们的探索之路蜿蜒崎岖,但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也应这些大师学习,探索创新,突破自我,希望我们的世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画画教案范文第2篇

本课与上节课《认识抽象画》形成一个知识单元。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本节课则在在大师作品中再次感知抽象艺术语言,学习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用各种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因此本节课与上节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抽象画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怎样创作一幅抽象画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因此本课要把重点放在点、线、面、色彩这些形式语言所构成的美感上,这样学生在创作时才能避免盲目创作,胡乱涂抹并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花弥漫,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法学法:谈话法、示范法、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对比观察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板贴、桌布等一次性卫生工具。

2.学生准备:画纸、颜料、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 准备教具、学具

2. 安抚情绪,为上课做准备

【示范导入,感知技法】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思考:我在创作中用了那些方法?

教师创作作品:(音乐响起)用泼的方法在画面上方泼出厚重的、大块的红色、黄色、黑色(丙烯颜料需要提前调好放在纸杯中),将颜料厚重的点在画布上,用玻璃刷刮成大的色面作为画面打底。甩出线条和点。使画面有深浅、疏密的变化。

2.交流谈话:你发现陈老师用的方法了吗?(生:刮、甩、点)用这些方法表现的这幅作品是哪种类型的绘画?(生:抽象画)

教师总结抽象画特点:画面并没有具体的物象,而是以泼洒出的形状、刮出的面、甩出的线、和点,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来表达情感。

3.交流谈话: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为它起个名字吧!

今天就让这幅作品带我们走进抽象画,一起来《学画抽象画》!

设计意图:已教师示范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创作技法,表达感受,与上节课紧密联系,为之后解决重难点做铺垫。

【目标精准,核心推进】

一、致敬大师,初步体验

1.初识波洛克:在七十多年前的美国,有一位抽象画大师,被誉为开辟了美国新抽象画时代第一人,这位大师就是杰克逊·波洛克。他用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方法进行创作,其老师在刚刚的创作中也借鉴了他的方法。现在让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他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的。(播放波洛克采访视频)。

2.谈话交流创作方法:你看出他的创作方法了吗?(将颜料滴、泼、甩、印··)

教师总结:波洛克在创作时都是将巨大无比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然后围着画布边走动边用沾满颜料的棍子、画笔滴甩,需要色彩浓重的地方,他甚至直接让颜料泼洒上去,形成不同效果的点、线,因此这种创作手法也被成为“滴流法”。

3.交流谈话,感知画面语言:滴流法呈现出的画面语言主要是什么?(大小不同的线、撒泼溅的大小不一的点)

谈话深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的粗线,哪些地方表现出的细线?点的大小又是如何变化的?(中间的大点是很用力、快速泼出来的,还飞溅出了很多小点。长长的线条是甩出来的,如果多甩几遍或者用力大点就会变成粗点的线条)。

4.组内交流,持续深入:画面中同时有粗细不同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富有层次,这种对比使画面更丰富)

教师总结:抽象画虽然没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画面中看似随意的点、自由自在线、其实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

我们从波洛克的作品中学习了滴流等方法,感受到了点线等画面元素的形式美感。今天咱们也来做

一把小小波洛克,请你选择喜欢的颜色,尝试1-2种方法进行体验,看谁的画面更好看。

在尝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在甩的时候,要拿一张纸挡住前面,不要将颜料喷溅到其他同学的身上。开始动手尝试吧。(绘画过程两分钟)

4.音乐停,你也停。你都用哪些方法进行尝试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画面吧!

此过程,首先在再次巩固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再次感受混乱的画面形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和谐之美。

教师总结,情感升华:同学们创作出的这么多不同形式的点、线,色彩、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

却又在互相衬托使画面丰富多彩。正如咱们学校的校训一样: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当这些元素跃然纸上,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或张扬、或内敛、或奔放、或有有序带给人无线的遐想。

设计意图:在感受大师的创举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尝

试中关注不同方法呈现出的画面元素的不同,深层解决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增强自信心。

二、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1.波洛克的作品就是这样,每一幅作品都是纯粹的点线面色彩交响乐,接下来让咱们走近波洛克美术馆,看看他的作品上呈现出了怎样的乐章。

(1)请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你在画面中感受到对比与和谐了吗?(线的粗细长短、点的大小、画面的疏密、色彩的冷暖、深浅)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将画面中的大的点遮盖,画面呈现出什么感觉?(单调)将差不多大的小点复制增多,形成的画面又有什么感觉?(乱)

(3)交流谈论:怎样修改画面会使画面不乱?(同一色彩,加入大的面···)

2.欣赏《蓝棒No.11》

(1)动画直击难点:其实波洛克在创作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看看他是怎样解决的?(播放蓝棒小动画)

(2)交流讨论:你找到答案了吗?(前方的蓝黑色直线)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中这些暖色的色线热烈、自由,好像要冲出画面一样,波洛克灵机一动,拿起散落在身边的木棍,涂上了蓝黑色,印在了画面上,好像妈妈拥抱住了调皮的孩子,使画面稳定了下来。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大师作品,感受形式美法则,在对比观察、探究发现、交流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综合所学,创作实践

(1)今天咱们学习了巴洛克的创作方法,领略了他的艺术魅力,如果你来创作一幅抽象画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你想用哪些方法进行创作?(学生自由回答)

提出创作要求:请你以组为单位完成一幅抽象画,表达现在的心情。

(2)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创作方法,关注作品的形式美感以及情感表达。强调卫生习惯与坐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中再次巩固重难点,在亲身体验中加强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举办小小巴洛克画展,将学生的作品有秩序的摆放在展台中,请同学们用自评、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导向以下目标:方法、形式美感、色彩运用、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不断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如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他们的探索之路蜿蜒崎岖,但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也应这些大师学习,探索创新,突破自我,希望我们的世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画画教案范文第3篇

本课与上节课《认识抽象画》形成一个知识单元。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本节课则在在大师作品中再次感知抽象艺术语言,学习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用各种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因此本节课与上节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抽象画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怎样创作一幅抽象画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因此本课要把重点放在点、线、面、色彩这些形式语言所构成的美感上,这样学生在创作时才能避免盲目创作,胡乱涂抹并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花弥漫,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法学法:谈话法、示范法、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对比观察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板贴、桌布等一次性卫生工具。

2.学生准备:画纸、颜料、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 准备教具、学具

2. 安抚情绪,为上课做准备

【示范导入,感知技法】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思考:我在创作中用了那些方法?

教师创作作品:(音乐响起)用泼的方法在画面上方泼出厚重的、大块的红色、黄色、黑色(丙烯颜料需要提前调好放在纸杯中),将颜料厚重的点在画布上,用玻璃刷刮成大的色面作为画面打底。甩出线条和点。使画面有深浅、疏密的变化。

2.交流谈话:你发现陈老师用的方法了吗?(生:刮、甩、点)用这些方法表现的这幅作品是哪种类型的绘画?(生:抽象画)

教师总结抽象画特点:画面并没有具体的物象,而是以泼洒出的形状、刮出的面、甩出的线、和点,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来表达情感。

3.交流谈话: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为它起个名字吧!

今天就让这幅作品带我们走进抽象画,一起来《学画抽象画》!

设计意图:已教师示范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创作技法,表达感受,与上节课紧密联系,为之后解决重难点做铺垫。

【目标精准,核心推进】

一、致敬大师,初步体验

1.初识波洛克:在七十多年前的美国,有一位抽象画大师,被誉为开辟了美国新抽象画时代第一人,这位大师就是杰克逊·波洛克。他用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方法进行创作,其老师在刚刚的创作中也借鉴了他的方法。现在让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他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的。(播放波洛克采访视频)。

2.谈话交流创作方法:你看出他的创作方法了吗?(将颜料滴、泼、甩、印··)

教师总结:波洛克在创作时都是将巨大无比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然后围着画布边走动边用沾满颜料的棍子、画笔滴甩,需要色彩浓重的地方,他甚至直接让颜料泼洒上去,形成不同效果的点、线,因此这种创作手法也被成为“滴流法”。

3.交流谈话,感知画面语言:滴流法呈现出的画面语言主要是什么?(大小不同的线、撒泼溅的大小不一的点)

谈话深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的粗线,哪些地方表现出的细线?点的大小又是如何变化的?(中间的大点是很用力、快速泼出来的,还飞溅出了很多小点。长长的线条是甩出来的,如果多甩几遍或者用力大点就会变成粗点的线条)。

4.组内交流,持续深入:画面中同时有粗细不同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富有层次,这种对比使画面更丰富)

教师总结:抽象画虽然没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画面中看似随意的点、自由自在线、其实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

我们从波洛克的作品中学习了滴流等方法,感受到了点线等画面元素的形式美感。今天咱们也来做

一把小小波洛克,请你选择喜欢的颜色,尝试1-2种方法进行体验,看谁的画面更好看。

在尝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在甩的时候,要拿一张纸挡住前面,不要将颜料喷溅到其他同学的身上。开始动手尝试吧。(绘画过程两分钟)

4.音乐停,你也停。你都用哪些方法进行尝试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画面吧!

此过程,首先在再次巩固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再次感受混乱的画面形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和谐之美。

教师总结,情感升华:同学们创作出的这么多不同形式的点、线,色彩、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

却又在互相衬托使画面丰富多彩。正如咱们学校的校训一样: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当这些元素跃然纸上,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或张扬、或内敛、或奔放、或有有序带给人无线的遐想。

设计意图:在感受大师的创举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尝

试中关注不同方法呈现出的画面元素的不同,深层解决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增强自信心。

二、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1.波洛克的作品就是这样,每一幅作品都是纯粹的点线面色彩交响乐,接下来让咱们走近波洛克美术馆,看看他的作品上呈现出了怎样的乐章。

(1)请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你在画面中感受到对比与和谐了吗?(线的粗细长短、点的大小、画面的疏密、色彩的冷暖、深浅)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将画面中的大的点遮盖,画面呈现出什么感觉?(单调)将差不多大的小点复制增多,形成的画面又有什么感觉?(乱)

(3)交流谈论:怎样修改画面会使画面不乱?(同一色彩,加入大的面···)

2.欣赏《蓝棒No.11》

(1)动画直击难点:其实波洛克在创作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看看他是怎样解决的?(播放蓝棒小动画)

(2)交流讨论:你找到答案了吗?(前方的蓝黑色直线)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中这些暖色的色线热烈、自由,好像要冲出画面一样,波洛克灵机一动,拿起散落在身边的木棍,涂上了蓝黑色,印在了画面上,好像妈妈拥抱住了调皮的孩子,使画面稳定了下来。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大师作品,感受形式美法则,在对比观察、探究发现、交流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综合所学,创作实践

(1)今天咱们学习了巴洛克的创作方法,领略了他的艺术魅力,如果你来创作一幅抽象画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你想用哪些方法进行创作?(学生自由回答)

提出创作要求:请你以组为单位完成一幅抽象画,表达现在的心情。

(2)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创作方法,关注作品的形式美感以及情感表达。强调卫生习惯与坐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中再次巩固重难点,在亲身体验中加强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举办小小巴洛克画展,将学生的作品有秩序的摆放在展台中,请同学们用自评、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导向以下目标:方法、形式美感、色彩运用、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不断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如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他们的探索之路蜿蜒崎岖,但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也应这些大师学习,探索创新,突破自我,希望我们的世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画画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各种图形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添加,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欣赏以及相互交流、启发,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通过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随意形想象、添画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教学难点:

巧妙结合已有图形的特点,添加成生动有趣的形象。

学情分析:

线条本身是极富表现力的,让学生了解它的丰富变化及其运用线条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范画和绘画用具。

学具: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趣:

播放课件,欣赏由线条制作的动画短片,引出画面构成元素的问题。

出示线条的多种表现方式方法,直线、曲线、浪线、虚线、折线、粗细线、断续线……

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情趣导入为主,首先体验线条强大的表现能力和千变万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讲授新课:

1、游戏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绘画游戏,怎么样?

2、画线游戏。

你来指挥,我来画,我们一起来随意画一条。要连贯画满画面。(师生合作共同画一条简单的线条)

3、想象练习:

同学们,我画的是什么?(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学生汇报。(根据随意线条所组成的的图形,充分的展开想象)

教师生动形象的添画。(

教师演示。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如何添画。)

4、研究探讨:

孩子们,看原本简单的线条中,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宝贝。如果我们把这条线画的在复杂些,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让我们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的画满画面。(也可以闭上眼睛画)看这些随意的线条,所组成的图形中都藏哪些宝贝呢?根据随意线条所组成的图形充分展开想象。

1.请2位同学到前面把他画出来

2.请大家也来快速的找并画出藏在你作品中的那些宝贝吧。学生展开想象并把添画作品。下面请同桌互换作品。请帮你的同桌找一找,哪些他还不曾发现的宝贝。互换作品后快速的展开想象把同桌不曾发现的宝贝添画出来。巡视辅导。(即使纠正存在问题的学生作品,使学生明确画随意线条时应该把握处理好线条的疏密关系。)

5.欣赏:

你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西班牙,有位名叫米罗的大画家。他也非常喜欢玩这种绘画游戏。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吧(电脑播放)。你能从画面找到些什么?我们的画和大师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强调构图及色彩的把握)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游戏和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课件,拓宽学生思路。)

三、学生创作:

我觉得大家能创作出更漂亮的作品来,有信心吗?(有)。那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一场精彩的

“想象大比拼”。我们比一比谁能巧妙的利用随意线组成的图形,添加出最多,最生动有趣的形象。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电脑播放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教师辅导要点:

(1)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2)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3)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喜欢的表现形式,大胆创作出生动的画面。)

四、欣赏评述:

1.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2.学生互相欣赏,简单说出自己的作品内容。

3.教师评述优秀作业。

总结:看,这些原本随意,甚至有些杂乱的线条,通过大家的联想、绘画,就变成了一幅幅漂亮的美术作品。难怪有人说: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看来只要你敢想、敢做,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成绩。

(设计意图:总结画面成功部分,学习他人的优点,交流意见。增进友谊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板书设计:

画画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设计;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

一、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动画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影视传媒、艺术设计、商业制造等众多领域。因此,我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纷纷开设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三维动画的制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的应用领域较广,综合性较强,并且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固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第一,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知识点的传授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通常用来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存在知识面广却不够精的问题。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脱节,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熟悉软件功能和掌握工具上,不仅忽视了实践环节中案例的学习与掌握,也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更不能独自创造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

二、研究目标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的能力。如何对高校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如何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这是高校计算机动画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具有直观性、操作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而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根据三维动画设计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三维动画情境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创作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和创作三维动画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案例实践教学的方法,简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案例或运用企业实际项目中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案例灵活运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设计与制作。不同于其他课程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进行课堂教学,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更强调课堂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三维动画的制作方法、技巧和创意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考虑在计算机三维软件环境下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分配任务和案例给学生,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学习和制作案例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交的作业、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其中,以教学案例的展示、讲解与学生作业为主。教学案例主要是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演示,通过课堂教学演示、文件共享、学生作业的上传与下载,从而满足学生学习课程的需要。学生作业的提交与评价主要也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作业能够详细了解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帮助教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内容,学生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钻研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方法

第一,调研法。对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组织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使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第二,文献研究。全面了解近年来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特点,使课题研究具有一个较高的立论起点。第三,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践教学的课堂探索,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实践”开展学习。从学生分工协作、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作品展示、教学效果等环节综合评价该课题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画画教案范文第6篇

“秋色”,是丰收的景色之意。“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间艺术活动的称谓,也作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总称。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独有的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过去秋色多在秋收时节的晚上举行,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明永乐年间发展起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通过游行 的形式来展出,并表演舞龙、舞狮、十番、锣鼓柜等助兴,让群众观赏评议。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佛山秋色”大巡游活动中,了解佛山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吹塑单色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及表现技巧,并结合自己对秋色活动的感受用版画语言表现出来,将刻版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7-9岁的儿童,他们在这一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作品大多能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常用夸张性的手法表达自我情感。由于少儿版画表现形式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转换这样不同形式的点线面及组合方式,促进少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另外吹塑版画操作简便,孩子容易接受。据所了解,现在的孩子们喜欢玩电脑,喜欢看日本动漫,但对家乡本土的传统文化艺术还了解甚少。面对这种现象,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也来关注我们的民间艺术文化。

三、教学目的

(一)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吹塑单色版画的相关知识。

(二)情感目标:感知生活,唤起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关注,发扬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对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加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版画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吹塑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将自己对秋色的感受用版画语言表现出来。

(二)注意把握不同刻法组织的韵律和节奏,借助单色黑白处理的技巧,把秋色的魅力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教学用具

各种秋色相关图片和视频、吹塑板、铅笔或圆珠笔、水粉颜料、剪刀、硬卡纸、排刷、调色板、水桶。

六、教学方法

(一)课题分为两个课时(1课时为90分钟)第一课时以欣赏·评述·构思为主。第二课时以造型·表现为主。

(二)采用演示说教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 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以“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环境,结合课前学生亲身参与秋色巡游的感受,引导其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评价和实践创作。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于课前让学生到现场感受体验大型秋色巡游活动,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灯笼等与秋色相关的道具,播放秋色巡游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活动的回忆。并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二)了解秋色,感受文化

1.让学生说说秋色巡游留下的印象,谈谈其中各色环节里的特点(灯色或人物的造型、动作、色彩上给你的感受),进一步考查学生看秋色的收获。

2.欣赏分析,掌握特点

(1)演示相关图片资料

(2)讲故事,讲解秋色的历史渊源及秋色表现形态里“七色”的分类和各自特点(飘色、水色、车色、马色、灯色、地色、景色)

(注释:七色介绍——佛山灯色,品类丰富,材料独特,造工精巧,剔透玲珑,华丽夺目。灯的种类有传统明纱灯、秋色特艺灯、仿古灯、雕刻灯、竹织灯笼、剪纸彩灯、大型组灯等。“水色”,以水为意境,融扎作艺术、化装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有舞龙、“彩莲船”、“艇仔粥”、“紫洞花舫”、“陆地行舟”,以及水族动物化装表演等等。车色,又叫“车心”,是扎作艺术与化装表演巧妙的结合。秋色艺人以竹芴扎成花车、轿子、庭园,绘上诗画图案,配以彩灯腊盏,精巧华丽,中间留一个空洞仅可容身一人立洞中缓步而行,以英俊男子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故事,如“孔雀公主”“惜春作画”“华山圣母”等等。地色,亦称“地套”,指出秋景时表演的杂剧、化装表演和音乐舞蹈。秋色中的马色,可分为“飞报马”和“色马”两种。传统秋色赛会的飞报马,以壮汉扮演女将,自穿女大扣,背插令旗,乘坐精悍良马,威风凛凛,走在游行队伍前部,起着“报信”作用,其意义在于加强秋色赛会气氛,故又特称为“马务”。飘色,亦称“挑色”,是佛山秋色中的一朵奇葩。顾名思义,其意在“飘”或“挑”,形式独特,既“险”又“玄”。表演者在数米之上表演各种故事人物,而观者竟无从看出演员站于何物。“景色”大体包括像生艺术和仿古艺术,其艺术品丰富多彩,表现以无限的想象力,与巧夺天工的技能,主要有纸塑、腊制、雕批、粘砌等几大类。)

(3)从美术的角度出发(线条造型和色彩的美感),通过提问,引导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讨论、挖掘出秋色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灵感,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如:观察灯色上的图案和色彩有什么特别之处和美在哪里)

(三)欣赏版画作品,掌握表现技巧

1.简单介绍关于版画的各种知识 (版画的起源、现存最早的版画作品,种类等 )

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需要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进行制版,再通过直接拓印而完成。

分类:根据版面材料与印刷方法的不可分为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版画、麻胶版画、纸版画等。

2.展示名家套色版画和单色版画两类作品进行欣赏和引导学生自主评析,简单介绍吹塑版画的基础知识

提问学生分析两类作品有何区别?(一种单色、一种多色)

教师总结:一种颜色的版画叫单色版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色版画。

3.演示制版方法,掌握用吹塑板制版技巧,提供不同刻法所表现出的多样性效果作参考,加强构成画面线条疏密关系的意识。

绘刻技巧分为(结合范图讲解):

阴刻——画面上以凹线为主,黑底刻白线。

阳刻——画面上以凸线为主,白底黑线。

阴阳混合刻——很多作品是有阴刻,也有阳刻的混合刻制。

八、构思立意,表现与创造

(一)教师进行创作指导,明确要求。

以角色游戏情景代入,分组想象自己是秋色活动的一个巡游队伍,现在要为自己的队伍来设计出巡节目构思画面。

(二)构思——画稿刻版

1.设计画稿,用铅笔或圆珠笔刻画版,注意画面的布局,创作时适当播放相关的广东传统音乐,营造气氛,激发创作欲望。

2.抓住不同种类的“色”的艺术特点。在形象的观察和文化感悟中,表现秋色魅力。

3.在传统造型上可结合创新元素图案来创作画面。注意强化笔法所刻的不同的点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

(三)印版

在版上涂上水粉后盖上印纸,用硬物在纸背上磨印。

1.印刷时用单色水粉进行上色印刷,注意水分的控制,水不能多。

2.印时先均匀的用力,然后在重要的部位加重。

九、总结归纳

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从构图、造型、黑白关系、印制的方法上看学生是否基本达到要求。

十、拓展延伸

(一)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书籍或网络等其他渠道,收集不同种类的优秀版画作品和资料,了解版画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画画教案范文第7篇

要想提高案例教学的辅助功能,就要认真选取一些有趣味性、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案例参与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讲,案例教学辅助,有比语言、软件操作讲课更灵活的特点,更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便于学生掌握好学习知识。

二、案例教学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配合传统的一些教法去综合运用,不能偏颇。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用则用,用则巧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和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相结合,案例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形成教法互补,取长补短,使讲授的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使教法更具有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针对性,按照大纲的要求,圆满的达到教学效果才是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在讲授《动画设计》课程时,教师通常是课堂上将每节课程的重点内容逐一讲解和演示,最后再布置一些范例让学生自行练习。这这种情况下经常就可能会出现学生虽然每节课都学能学到一些知识,但许多时候却连贯不起来,软件操作程序步骤衔接不好,难以很好的组合运用。课一上完,学生做作业时,会有不少学生做作业有困难,反映课上会,课下不会,动画软件操作单一会,综合操作很困难,不知怎么下手,期末设计难以把课堂练习作品结合进去,连贯不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了折扣。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就需要有的放矢,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忙,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注意运用案例解决问题的实例步骤,方法以及思路启发学生,达到增加学生操作动画软件的综合能力。如在课堂学习Flas制作时,我把一个自己制作的Flas《乌鸦喝水》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乌鸦的聪明,使学生在观看Flas的过程中都开心大笑。但有心的老师会发现,许多学生只注意到Flas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对动画元素的观察。在学习Flas的课堂上,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将其引入正题:《乌鸦喝水》Flas虽然不复杂,但在整个动画片中却涵盖了诸多Flas元素,这些元素是每一个学习动画设计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机能——如图形轮廓及其勾勒、文本和声音以及按钮的添加与设置、动作表情的程式化设置等,这是要求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设计元素。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会布置学生自己来制作Flas中的各种动画元素,促使学生联想思考,结合教科书,结合案例,最终使学生学会寻找答案、结合案例学会如何操作,达到提高动手的能力。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四、案例分析法的效果

画画教案范文第8篇

1.了解扎染画的绘画步骤

2.探索点染、晕染、滴染的染纸方法,尝试运用吸管等辅助材料进行染纸。

活动准备:

1.宣纸、各色颜料、毛笔、吸管、勾线笔、抹布等。

扎染画具体环节

(L:老师 Y:幼儿)

环节一:宣纸扎染的认识

L:小朋友们,你们谁还记得平时老师教你们画画用到了哪些工具?

Y:勾线笔 油画棒 水彩笔 等

L:大家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都很好大家都知道我们之前用的画画工具,但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绘画工具——宣纸。

(向Y展示宣纸)

L: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拿宣纸画画,大家仔细观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L:看完了老师的操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怎么做的了。那我想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一位小朋友向大家展示一下老师的操作顺序,另一位小朋友在旁边向大家解释一下步骤。

(Y折宣纸放入颜料中染)L:这位小朋友和老师一样都是对折再对折,那我想问一下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其他的折法,可以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Y:可以折成一个三角形或没有形状的样子。

L:我们看到这位小朋友是把宣纸直接放入颜料中染,那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其他什么工具使用来在这个宣纸上染颜色?

Y可以动脑思考,然后L出示已准备的工具,Y可以补充一两个。

讲述的步骤Y:(以下仅供参考)

步骤一:将宣纸随意的对折或揉团。

步骤二:将对折或揉团后的宣纸的边角等地随意小面积扎染。(可以选择很多颜色,但扎染的面积不宜过大)可以加入毛笔、吸管、牙签等工具。

步骤三:将宣纸打开铺平晾晒30秒,然后用勾线笔在上面进行绘画。

L:好,现在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了绘画的步骤,那接下来老师就要让大家开始自己创作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要画什么,可以画任何东西只要是你想创作的。画完之后我会叫小朋友上来和大家分享。

在画之前老师有几个小要求要提一下:

1.大家用的工具一种工具只能沾一个颜料。

2.最开始我们是染背景色,不用颜料画画,我们最后再用勾线笔画想画的图案。

第二环节:

(Y绘画时L可以适当的指导和提醒)

L:现在大家都已经完成了绘画,那我想让一些小朋友上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创作这幅画的,在画上用了什么颜料、工具,最后用勾线笔画了什么图案。

总结和反思: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正式面对幼儿独立上课,十分的紧张。感觉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在内,导致在要开始上课之前还有问题要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因为紧张把原本在教案里的提问和要求也有遗漏,使小朋友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与我的假设有很大的出路,当我在他们动手时候再讲明要求时已经没有人听了。

我在做教案的时候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没有把宣纸的晾晒时间等问题计算在内,导致最后没有时间用勾线笔绘画,也没有时间分享,我的时间远远不够。

因为在上课前我没有进行过试讲等其他准备,导致我在上课时有时候会忘记下一步要做什么,和小朋友也没有什么很好的互动。

1.在示范的时候示范的纸不够大,不能保证所有小朋友都看得到。

2.减少无效问题的存在,最好做好问题能直接问到点子上。

3.要运用小朋友能听懂的词汇来表示,代替那些专业词例如“扎染”、“主题”等。

4.在面对小朋友回答到老师准备的问题上时老师要与小朋友有互动,例如老师可以说“哇塞,被你猜到了,你真厉害确实老师今天准备了.......”。

5.老师可以把准备好的工具直接向小朋友展示,不要再提问来浪费时间,而且老师要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不要上课的时候老发工具。

画画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生;螺纹;教学方法;兴趣

G712

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螺纹》是其中一个知识点,由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与前一章的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按照正投影法的真实投影,而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画法进行绘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本堂课,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较熟练地掌握螺纹的基本知识和规定画法,能在课堂上学会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绿色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发现式学习、小组式讨论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来更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与理念:

1.授课中注重体现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利用生活中的螺钉螺母等螺纹紧固件和生产用的螺纹成品,讲解牙型、直径、线数、导程(螺距)和旋向,通过学生课堂实验和师生互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根据《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制作了PPT课件,利用PPT进行动画演示和回放,让学生更直观的,加强对螺纹的理解和掌握。

3.设立学习小组,以分组讨论为主要标志形式,在组内自主合作学习,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老师讲授、总结,让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4.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并随机提问,让学生上台绘制螺纹,尽量让每个学生投身到课堂教学,都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并且在讲评时注意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

案例呈现: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教师拿出一套螺纹紧固件,并拆卸下来,要求一位同学上台拧紧。然后用启发式提问其连接原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显得很感兴趣,引出这螺纹的基本知识及规定画法”。

二、新课讲授(80分钟)

(一)螺纹的基本知识

(二)螺纹的形成(5分钟)

动画演示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加工过程。

(三)螺纹的结构要素(30分钟)

1.牙型

通过PPT演示不同的牙型特征: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

2.讲解螺纹的直径:

教师用模型和挂图讲解大径(公称直径)、小径和中径,学生一边观察模型,一边思考。学生拆下自己的钢笔笔帽,观察一对内外螺纹,分别找到各自的大径和小径所在的位置。

3.讲解螺旋线的形成,区分单线和多线螺纹。

螺纹是由螺旋线构成。沿一条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线螺纹,沿两条或两条或两条以上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纹。

老师拿上一个螺丝教学生判断单线和多线螺纹的方法:看着一个螺丝头,只要是一个丝口的就是单线螺纹丝,要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丝口是多线螺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例子,发现钢笔和圆规上都是单线螺纹,有人拿出饮料瓶,饮料瓶口螺纹的是单线,有的是双线,“小生活,大道理”,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知识,更有利于机械制图的学习。

4.通过图片讲解导程和螺距

螺距是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

导程是指同一螺旋线上相邻两牙对应点的轴向距离

导程=线数×螺距

教师给定相关数据要求学生计算

5.通过图片和模型讲解旋向

右旋与左旋的区别:按顺时针方向旋进的螺纹,称为右旋螺纹,其螺旋线的特征是左低右高,常见的螺丝、螺栓,如果不加以说明,都是右旋的。左旋螺纹则相反。

左旋和右旋各自有优缺点,右旋螺纹使用方便,但防松性能差;左旋螺纹使用不方便,但防松性能好。因为左旋螺纹防松性能好,防止煤气泄漏,煤气瓶上是左旋螺纹,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需要趁热打铁来学习螺纹的规定画法

三、螺纹的规定画法(45分钟)

将学生分成6组每次大概6-8人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每一组的的表现进行点评。

老师:螺纹的画法与前面我们所学的正投影的画法是不同的,它不需要绘制螺纹的真实投影,只需按照国家的规定画法即可。

1.外螺纹的画法

老师:动画演示,讲解外螺纹绘制的注意点,并形成总结点

学生:选两组中的各一位代表上台绘制,全体同学仔细观察,思考黑板上的绘制是否正确,指派代表回答并上台改错。

2.内螺纹的画法

老师:动画演示讲解内螺纹绘制的过程,鼓励学生自行总结要点。

学生:总结内螺纹的画法要点:螺纹的牙顶(小径线)画粗实线,只看到端面时画:粗实圆。 牙底(大径线)画细实线,只看到端面时画:3/4圈细实圆。 螺纹终止线画粗实线。 在剖视图中,剖面线应画到粗实线处。

老师:补充学生的总结内容

3.连接螺纹的画法

连接螺纹相对较难,亲自在黑板上演示,在内螺纹图形的在基础之上旋入外螺纹图,旋合部分画成外螺纹。观察各组的练习情况,进行打分评价。从中挑选几个画得好的同学的在全班传阅。各组进行交换习题册,互评打分。

三、归纳小结(5分钟)

总结螺纹的结构五要素和规定画法

提问引导,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踊跃回答问题,师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老师用表格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清晰明了,课堂氛围相当活跃。

四、作业布置

1.联系实际,分别列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螺纹的结构要素。

2.习题集

案例u析:

本教学模式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实例法、情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讨论法)和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分解分析专业知识,找到符合学生兴趣的认知规律,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及课堂活动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劲头。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还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回答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上黑板绘制螺纹,各组进行积极讨论,并对黑板上的进行补充和纠错,教师对学生的绘图进行鼓励并实行相应的加分制度,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同时通过PPT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活灵活现的PPT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画画教案范文第10篇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节“造型·表现”课,陈老师对原教科书内容做了大胆的改动,舍去教科书中大量中外卡通、动漫作品的赏析,直言卡通形象的来源与创作方法。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使整节课的内容更加完整、过程更加流畅、环节更加紧密;同时也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课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们讲得面面俱到,结果反而显得没有主次。陈老师的课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个全新的视角,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1.可取之处

(1)三段式的作业练习_层层递进

本节课中,陈老师安排了3个作业环节。第一个表情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将卡通人物表情与真实人物的表情进行对比,体会卡通表情的夸张,并配以儿歌帮助学生记忆;第二个动作练习环节,教师给卡通形象加上会动的身体,引导学生根据表情想象动作,教师不断改变作业纸的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第三个练习环节,教师让小组合作完成有情境的卡通作品。三次作业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草莓哥”的植入——妙笔生花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植入自创的卡通形象“草莓哥”。红遍全球的“草莓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整节课围绕“草莓哥”展开了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例如,给草莓哥添加表隋、加上会动的身体,等等,使“草莓哥”这个卡通形象深入人心。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白了原来创作一个卡通形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创作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隋。

(3)“学生考老师”环节——直面偶然

陈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卡通造型的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素材,创作卡通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游刃有余。特别是“学生考老师”这—环节的设计,充分展现出教师直面偶然的勇气、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

2.值得商榷之处

该课课题为“卡通——动起来的漫画”,遗憾的是,在本课中,卡通形象却一直未能“动”起来。

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动画的基本原理,将连续的图片快速翻动,以呈现“动”的效果,再结合自制小动画“弹吉他的草莓哥”和教师手绘的分解图,完整地展示动画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对卡通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知。最后—个作业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并绘制出简单的连续动作或表情变化,装订成册后,再试着快速翻看,让他们体会“动”起来的乐趣。

点评二(张曦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

笔者有幸在沈阳赛课活动现场观摩了陈老师的这节课。仔细研读她的教学案例,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整堂课上得自然生动,教学过程有梯度,预设和生成也结合得较为完美。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1.可取之处

(1)关注学情,整合资源

对于孩子们来说,卡通是他们非常熟悉的题材。陈老师以猜剪影人物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升学生通过外形识别事物的能力。她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熟识的事物和抽象的外形联系在一起,为自己设计的“草莓哥”的出场制造了—个悬念。学生在教师提出的“红遍全球”的问题的启发下,不断搜索记忆,却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才生动“揭开谜底”——“草莓哥”的设计者就是老师本人。这种有趣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解除了学生对创作的畏难情绪。

(2)抓住本质,注重细节

面对教学内容,陈老师在处理好卡通外形的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卡通表情的设计上。她在讲卡通表情时,随机表扬了一名表情专注的女生,请她回忆一下生活中人们有哪些表情,随后课件出示生活中人物表情的图片与卡通人物表情的图片。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总结出卡通人物的表隋具有夸张的特点,这为他们大胆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标。猜测“草莓哥”动作和“学生考老师”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呈现出教学相长的美。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资源、联系旧知、自主吸纳、构建框架,实现对事物的内化和自由创作。

2.值得商榷之处

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给出了“文化衫”的概念,并且表达了对“爸爸去哪儿”这种商业文化衫的否定,给人以武断的感觉。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创作具有特色的作品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教师授课时应综合考量的—个要点。教师是否能以更科学的态度去启发学生客观地评价美术,让他们真正能够发现和探索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呢?

点评三(沈聪浙江省嘉善县洪溪小学)

1.可取之处

(1)纵观整节课,无论是开始的激趣阶段,还是之后的“夸张的表情”和“会动的身体”的表现手法的讲授环节,教师都以课件为依托,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达到让他们思维发散的目的。这一直观的方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夸张的表情”的塑造环节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真实人物的夸张表情,之后,又将“草莓哥”的不同表情的图片—一呈现,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同时,分析这些表情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看见”。

(2)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让课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板演,让他们认真观察,自己的想法是如何落实到现实中的,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由此突出本课的知识点。笔者认为,教师若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将互动教学与任务探究法相结合,并以小组合作和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增强实践体验。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本课的导人是以激趣为前提的,教师在其中设计穿插了“看剪影、猜卡通”等游戏,使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趣味性。之后,教师更是将“草莓哥”形象的构造方法、“夸张的表隋”的塑造方法,以及游戏型教学指导方法进行了有机串联,从而使课堂的趣味性倍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从游戏的角度人手展开趣味教学,并借助单元课内容的魅力和特点烘托游戏的趣味性,自然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两点建议

(1)展示内容过多

值得肯定的是,本课所展现的内容呈现分层递进的特点。但是从整体来看,其中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全部安排在一个课时内讲授,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惫。虽然部分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吸收消化的时间,课后极易忘掉部分重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2)提问形式局限

整节课几乎都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虽然教师也安排了“学生考老师”环节,但学生提问的内容大都是由教师设定好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提问缺乏自主性,无法问出自己真正想要求解的内容。我认为,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疑惑。此外,还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时间,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点评四(许灿安徽省亳州第十六中学)

1.本课优点

本课以问题直接导入课题,并以“看剪影、猜卡通”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以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为例,结合各种学习环节,如学生表演等,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探索卡通形象的表情、动作的表现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创作素材,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而教师的创作示范(“学生考老师”环节),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作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分层设置的作业要求,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的理念。教学拓展环节设置了情感教育内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值得商榷之处

本课技法探索的环节较多,教学内容过多,对于学生来说,要在—个课时内全部吸收有一定难度。

从本课教学过程来看,导入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技法探索因环节多、容量大,需要15至20分钟;评价、拓展环节需要6至8分钟。这样一来,留给学生练习实践的时间仅10分钟左右。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否顺利完成带背景的卡通形象创作,很令人怀疑;课堂练习环节的收效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点值得引起注意。

3.一点建议

本课可将表情与动作的表现两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这样,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探索可以更深入,练习的时间可以更充分,更能保证教学的有效}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助于保持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点评五(陈娟娟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这节课的设计十分贴近该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年龄特征。陈老师在短短一节课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认知、表现卡通,而且让学生创设一幅有情境的卡通作品,表达手绘我心、学会赠予。课堂首尾呼应,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

1.本课亮点

(1)教学内容选择适切,学生乐学

本课教学以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为引,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创作等系列活动来深度认知与表现漫画,孩子们积极投入,乐意表达。选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抓住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这节课的至高着眼点。教师由草莓延伸至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寻找创作素材,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鼓励他们勇于表现,使他们了解卡通来源于生活。

(2)教师直观引入与示范,突破教学难点

在本课中,教学难点的解决途径分析如下:教师通过自创的激趣化的卡通形象.引发学生思考,归纳出拟人的表现手段,并认识到卡通创作的原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例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模仿,而是以“猜儿歌”的形式来引导他们分辨不同的夸张表隋,让他们学会创作方法。教师的现场演示生动而直观,充分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表情小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草莓哥”设计表情,依据表情添加动作。

(3)媒材的选择得当,作业形式高效

本课选用了彩色绘画纸材,有效节省了学生在创作表现中的涂色时间,这样,就能将时间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卡通形象的基本造型、学会创意表现上。从最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业效率都很高,这与教师设计作业环节时的周全考虑是分不开的。

(4)习得造型表现,提高美术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丰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师在激发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提示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描述作品的构图,这正是学生学习美术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美术素养。

2.几点建议

(1)要求造型来源于生活原型,尽管是教师教学中采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造型的空间。学生虽然知道卡通形象来源于生活,但是对“高于生活”一词还需要进行实践和反思方能有所领晤。教师在作业要求的分层上显得不是很明确。有些学生的造型能力强,重在卡通造型,有些学生的画面情境营造得很好,教师可从多角度进行预设与生成,这样,后期的评价也就能够更加多样化。 ‘

(2)画面构图要点可以讲解得更加透彻一些。笔者从该课学生作业中发现,他们的卡通人物造型都偏小。而卡通形象表现的一个要素,就是夸张(包括夸大或缩小),它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建议教师在课上提示学生,主体物可以画得大一些,这样,画面就会更加饱满,可以充分表现出卡通形象的视觉冲击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点评六(林丽婷上海市青浦区颜安小学)

这堂课,陈老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可取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难度层层推进

在导入环节,教师开门见山,让学生知道卡通的关键在于“动”,并通过“看剪影、猜卡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环节,教师出示自己创作的“草莓哥”卡通形象,与学生—起探索不同表情、动作的添加方法;再让学生以自已的实践体验,赋予“草莓哥”新的表情和动态。此环节的设计逻辑清晰,从认知教师的创作方法,到细化创作的表情,再到动作的具体添加方法,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草莓哥”动起来的方法,而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甚至提出将自己的拐杖作为学生创作的元素。

(2)师生互动密切,用爱温暖人心

课堂的大舞台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而是—个师生互动的舞台。陈老师的教学,专业术语准确,描述细致到位,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易于交流的课堂沟通环境。课堂上,师生不单单有语言的互动,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微笑的表情、对学生充满关爱的眼神,温暖着每—个孩子的心灵。即使行动不便,陈老师巡回指导也绝不马虎,拄着拐杖走到每一个小组,观察着学生的创作过程并及时予以指导。

2.几点建议

(1)陈老师在“看剪影、猜卡通”环节时提醒学生,中国原创的卡通形象也在其中,这容易使学生误认为“功夫熊猫”也是中国原创卡通。笔者认为,此环节可以换成展示—个会动的卡通剪影小视频,使学生对卡通的“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学生作业展示作为美术教学的成果和延伸,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和收获快乐。笔者认为,对于五年级学生的能力而言,最后作品的内容实属比较简单。虽说是动起来的漫画,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却并没有达到“动”的效果,只是在平面上呈现,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涂色。因此,笔者建议,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可省略探究“草莓哥”基本表现方法这一环节,因为这与教师的示范环节有冲突。

点评七(朱传斌上海市松江区九亭中学)

认真研读了本课教学案例,深感陈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卡通造型“草莓哥”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教学脉络清晰,实用性强,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该课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也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本课亮点

(1)由点到面,辐射扩展

教师通过自身设计创作的“草莓哥”卡通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现表情和动作,并由“草莓哥”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对“草莓哥”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她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学生分享,可以称得上是—位高水平的教师。

(2)发现规律,活学活用

教师以不同人物表情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眉、眼、嘴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规律,对他们接下来尝试表现不同的表情很有帮助。

(3)作业设计,激发创意

教师采用四人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在降低个人完成难度的同时,也强化了小组合作完成作品的意识。作业要求也考虑到了分层设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了不同难易程度的两套作业要求,主题与背景的设计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意表现空间。

2.值得商榷之处

(1)教学用语还需斟酌

教师出示“草莓哥”剪影后,学生因对其十分陌生而无法猜出,此时,教师故作惊讶:“不会吧?”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反应在课堂上不太合适,1以乎有种轻视学生的意味。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回答,如,“大家不认识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此外,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措辞也应当多加斟酌。尤其是在教师为灯泡添画了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后,问学生“这幅画怎么样”,这样的提问过于笼统,是无效的。

(2)教师展示的表情过多

教师要求学生为“草莓哥”添加表情,同时学生又可以模仿屏幕上老师画的表情。笔者认为,教师展示的表情过多,会对学生的自由创造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表情。

(3)学生作品较为雷同

笔者特别留意了学生的作品,发现学生作品的表情都较为雷同,作品中的卡通形象大多是欢陕的表情,动作多为举着双手。这也许与教师在之前激发学生设计动作的创意还不够深入有关系。

3.其他教学方法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除了可以采用观察法、对话法、尝试法和练习法,还可以采用游戏法、感知法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情提示进行填字,也可以提供两幅作品让学生对它们的构图进行比较分析。

点评八(黄华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作为一节视觉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效结合的“造型·表现”课,陈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和创新,师生互动融洽、教学形式新颖、教学效果理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本课优点

(1)分步推进是高效课堂的实现策略。本课教学环节设计得自然流畅,从激趣导入、欣赏感知、表现方法探究、分工合作,再到交流展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互动探究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全神贯注,在创作、展示中收获自信和认同感,整堂课轻松自然、妙趣横生。

(3)感知体验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将自主创作的“草莓哥”进行故事化的描述,拉近了学生与探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大量的卡通形象表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知资源库;教师现场进行“灯泡”卡通形象创作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学方式很“接地气”。

2.值得商榷之处

(1)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了解“卡通”名称的由来,给人以文字说教之感。美术教学应当直观、简洁,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从经典的卡通画人手,让学生先有直观的视觉体验,再介绍这是什么绘画形式,从而赋予课堂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2)范画的选择面略窄。,要想让学生的思维灵感得以激发、个性思维得以张扬,场景的布置、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学生生动、个性的“形象感知体验”等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较短时间内选取几幅经典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感知。各种表情的“草莓”范作丰富,但卡通形象的表现有些粗糙,没有展现出画面形象的简练、线条的优美和表现手法的巧妙。在“找素材、画卡通”环节,教师在进行板演示范时,也应从画面整体效果、布局、色彩等方面加以考量,做到每一次示范、每一幅范画都有示范性,体现严谨性。

(3)应充分借力,让名作发挥效应。教师一系列“原生态”的范画、演示,让这节美术课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师如能在感知欣赏、拓展交流等环节再添加一些名家名画,会有助于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4)教学重点未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漫画”的知识铺垫和“动”的卡通形态,让学生在赏析了简洁、概括、生动、夸张的漫画的基础上,探究面部的表情,把动作、动态精准性作为重点,掌握表现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微视频演示等方式,将某个卡通形象进行动态还原,或者制作不同的动态形象,让学生感知动态与静态、动态形象的连环动作变化,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现力。

(5)在环节六中,教师让小组分工合作,每人各创作—个卡通形象,再组成—幅情景作品。作为现场比赛课,让众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同时绘制的形象,很难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而且,课堂收尾时显得有些拖沓。建议在第七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使用收集的卡通作品后,将环节八的内容与之结合,删去向学生赠送“爸爸去哪儿”广告衫,从而使课堂收尾更加简洁有效。

点评九(王蓓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

看到《卡通——动起来的漫画》这—课的课题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陈老师的教学案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层次鲜明,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参与者、交流者,师生互动和谐。本课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都明白,不同的欣赏角度,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在这一课中,陈老师让学生将草莓作业纸横过来或者倒过来添加动作,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陈老师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教学中,她出示的卡通画,并不是从书本或画册中照搬的,而是自己设计的,令学生耳目一新,不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明白了原来卡通画可以自己创作。

3.陈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首自编的关于画表情的儿歌。为了让学生猜一猜它描述的是哪几种表情的画法,她还特意删除其中的表隋提示,而将画法保留。为了让学生记住匦法,教师用儿歌填字形式来记,而不是用语言反复叮嘱,这样,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教学达到—个高潮。

4.在作业环节,教师的分层作业设计能使学生自己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达成目标的方法,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也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开阔创作的空间。

5.教师在课的结尾向学生赠送礼物,先拿出一件“爸爸去哪儿”广告衫,但是教师否定了这件礼物的创意,因为这是从商店里买来的。然后,教师拿出—件自己亲手绘制的“草莓去哪儿”广告衫,让学生在惊喜之余也能了解到,我们既能从生活中寻找卡通创作的素材,也能将卡通作品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十(厉坚芳浙江省嘉兴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1.可取之处

(1)抓住细节,渗透方法

教师通过“草莓哥”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表情”和“动作”这两个关键点,进行趣味性渗透教学,学生学得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卡通形象的创作方法,非常有效。

(2)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在作业环节,教师设置了两种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这个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为中心”的思想放在教学首位,做到了因材施教,值得学习。

2.改进建议

(1)让评价更加多元化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课的教学是深入而有效的,那么,学生的作品肯定也是非常精彩的。我建议,教师可以尝试多元化评价,比如,将师评和学生互评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围绕卡通形象的夸张、变形等方面进行评价;围绕有趣的卡通故事进行评价。

(2)让拓展更加有深度

“草莓去哪儿”的广告衫时代感很强,以此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很有视觉冲击力。那么,如何把这个拓展部分做得更加有深度呢?建议教师,既可以从草莓本身的意义出发,也可以从学生的心愿出发,进行深入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想,一定会给人以惊喜的效果。

点评十一(张玉彦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卡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之一,然而,将趣味的内容和活泼的课堂形式有机结合,是需要运用技巧的。仔细研读陈老师的教学案例,结合笔者在赛课现场听课的记录,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设疑引导巧妙、演示直观精彩,既受学生欢迎、又受同行赞许,是一堂成功的课。

1.可取之处

(1)设疑生趣,巧妙引导

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如本课的“激趣导人”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卡通形象,而是通过“看剪影、猜卡通”的形式,锻炼了学生通过外形特征识别事物的能力。一举两得,岂不妙哉!教师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认识了“草莓哥”之后,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被激发—大名鼎鼎的“草莓哥”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由此解决了本课重点“掌握卡通形象的基本造型方法”。

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积极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陈老师除了在语言方面进行引导,还通过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创作方法。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卡通人物的表隋与真人表情的差异,由学生自己悟出卡通“夸张”的效果,并设计卡通形象的表情。总而言之,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游戏、交流、动手练习等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功地探究了卡通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步步达成教学目标。

(2)直观演示,精彩拓展

“教师做了扎实有效的示范,卡通表隋、动作的画法演示和‘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带给学生有感而发的激励”,这是笔者在现场听课时记录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现在看来依然有同感。示范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技法的教学方法之一。陈老师通过直观的示范,将卡通形象的造型方法(夸张和拟人)和技能有序而又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并在最后环节精彩地完成了学生的考验,用扎实深厚的美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小结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展示的作品集结成册,赠送给福利院,超越了审美创造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实现了德育思想的升华。

2.改进建议

唯—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的示范环节可以再缩减些。例如:动作添加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算难点,给“草莓哥”添加动作的环节,可由学生演示,教师把握好时机,在众多学生摸不准或难以掌握时再出手,这时的课堂示范会显得既实用又精彩,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点评十二(吴宝莲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本课教学设计严谨务实,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环节流畅而富有动感。整节课精彩纷呈,老师的“精彩‘教”和学生的“有效学”被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优秀课案例,值得我们学习。研读之余,谈几点认识:

1.亮点之一:以“趣”为线的阳光型课堂

这节课中,陈老师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以“卡通之趣”为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发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氛围自然、轻松而喻悦。这条线即“激趣(导入)一识趣(揭示创作方法)一知趣(学习夸张的表情和会动的身体)一做趣(师生画卡通)一思趣(卡通的应用)”。以“趣”为线,陈老师带领学生品尝着学习的快乐,学生由“被动学”变成“我要学”,让优化教学变成水到渠成的自然,很好地诠释了高效教学理念。

2.亮点之二:以身说“法”的教学魅力

要想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以身说法最行之有效。本节课中,陈老师四次以身说法,轻松驾驭课堂。

①“草莓哥”的闪亮登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知道了给草莓加上夸张的表情和会动的身体就可以百变革莓哥,激发起他们学习卡通的兴趣。

②教师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卡通创作的要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③教师板演灯泡卡通造型细节,增强自身魅力,让学生打心眼里儿信服,无形中走进学生的心里。

④教师自己设计的“草莓去哪儿”广告衫给学生带来的惊喜恰如一支兴奋剂,定能让学生们有一种回家小试牛刀的冲动。

3.几点细节的思考

①自编卡通画表情儿歌部分。陈老师真是有心人,注意了汉字的前后押韵,令观者读来朗朗上口。不过,我们阿以在其基础上精益求精,使表达更形象到位,让“慧眼”与“巧手”及时相伴。比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可准确到“眉开眼弯嘴角翘”:“画人哭,泪如泉水喷薄出”只强调了流泪,忽略了其他器官特征,可具体改为“嘴撇眼细泪涌出”;“画人惊,张大嘴巴瞪眼睛”,这个瞪眼睛和前面说“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中的瞪眼有重复之嫌,不防修改为“O形嘴巴大眼睛”。

②在学习夸张的表情部分有一个表情小练习,陈老师让学生添画“草莓哥”表情。同时,陈老师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自己创作的各种“草莓哥”表情作为示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此处可做改进。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但凡有了范作,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框死,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美术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给出QQ常用表情。让学生自己去组合创作,从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③教师展评学生画的“草莓哥”表情的时候,可以增加让学生表演自己所画表情这一环节,让其他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找寻画作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从而加强对表情儿歌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画画教案范文第11篇

本课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探源寻泉”木刻画》的第1课,融合了美术学科“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以探究温泉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版画学习,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文化学习”和“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体验学习。让学生感知木刻画艺术的特殊语言及其文化美学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行为素养和审美情趣。

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木刻版画,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作为美术校本课程,学生通过木刻画创作参与“探源寻泉”活动。用作品呈现“汤家家”:温泉体验第一站、南京古猿人遗址、石窟壁画、明文化村、民国建筑、七坊农家乐等家乡风土人情。汤山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传承有序,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温泉名镇。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木刻画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美术学习,已有一定造型能力。学生十分喜欢操作互动的课堂形式,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对版画知识了解较少,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范例剖析、教师引导、自主探究,让他们亲身制作并体悟印版效果,为学生今后在印刷技巧方面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做适当的铺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金陵派版画的介绍,了解版画的种类及艺术特点,用自己熟悉的校本文化素材搞创作,扩大和延伸版画学习效果。

技能目标:认识和掌握版画的造型规律,由模仿进而独立创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木刻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家乡文化的情感,养成讲秩序、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木刻画线条表现技巧、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木刻画的刀法和刀味的合理运用,木刻画作品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版、刻刀、颜料(油墨)、滚筒、印纸、木刻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提示课题

1.教师展示剪贴纸版画、镂刻纸版画和吹塑纸版画学生作品,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介绍过的版画还有哪些品种?

2.视频展示《窥妻祝香》《乌衣兆梦》等金陵派版画作品,重点介绍金陵陈氏继志斋版画。继志斋所刻的版画,线刻已颇为细致,且基本为阳刻。同时,保留了金陵派早期版画疏朗,以人物活动为主体的风格,是明万历中晚期金陵派版画的杰出代表。

【设计意图】

以学生作品欣赏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课前搜索的资料,激发学生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主动探究的热情,对《“探源寻泉”木刻画》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

二、交流互动,范例剖析

1.欣赏名家作品:马蒂斯作品《椅上的桃子》,展示教师转化制作的同图黑白版画。

教师:版画的构思是版画创作的首要环节,具体构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师生共同归纳:版画构图要围绕一个主体,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构成一个较为完整而饱满的画面。黑色形态在构图中起主导作用。构图时还要考虑刀法、肌理的运用等问题。

2.形象转换(构思与构图)

教师展示“汤家家”形象标志(雕塑),介绍其中内含的文化象征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雕塑“汤家家”的形象元素转换成木刻版画的新面孔“汤佳佳”同学,主题明朗。

教师小结:版画创作要从发生在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从而创作出有趣的造型,使作品有生命力。

【设计意图】

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范例并做一定分析。本环节以教师转换名家作品形式,让学生大胆尝试版画起稿构思及大色块布局,促进学生认识和掌握黑、白、灰处理方法。

三、辅导刻制,学生初创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木板上试一试三角刀和圆刀,讨论刻出的线条有何不同?

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迹与笔在纸上的痕迹有着不同的艺术感觉。圆口刀给人感觉轻松自然而温和,三角刀善于刻制线条,给人感觉强烈、刺激、理性。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要根据画面的需要

决定。

2.学生将画稿拷贝到版上,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铅笔转画画稿,也可以画在复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

3.先用三角刀刻轮廓边缘线,再逐步完成亮面。教师介绍起、行、收、转这4个过程刻出来的线条,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好用刀的速度和力量。注意用刀安全,左手勿置于刀前。

4.磨印完成:印是重要一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木版上均匀滚墨。如果是用较结实的白纸拓印,可以用木蘑菇等弧形器磨压。在局部拓印滚油墨时要注意不能移动纸张。如一次套印不够理想,可以再加颜料重印,直到满意为止。印刷时要十分细致,完成的作业要干净。

5.简介装裱、签名、保存的方法。

6.作业要求:可以选择流泉廊、足浴亭、碧玉潭等作背景,表现游客在“汤佳佳”同学带领下体验温泉文化的场景。作品要体现木刻画的风格和特点,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

学生作业时,教不轻易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其得到要领,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木刻画技法和制作步骤,帮助部分学困生越过画稿或刻版难题,优化学生作业

效果。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优秀作品,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与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再次巩固本课要点。

五、课程拓展,迁移学习

推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年级《“探源寻泉”木刻画》展示、交流。

将自己的《“探源寻泉”木刻画》木刻画作品制作成藏书票、贺卡等,赠送给在“汤家家”体验温泉的游客。

【设计意图】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续挖掘学生对版画的兴趣,让学生对身边的温泉文化“标本”进行对应研究,进一步学会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案例反思】

1.第一节课后,学生看到自己的处女作面世,那份欣喜溢于言表。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传递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祝福。可见,校本课程《“探源寻泉”木刻画》是接地气的艺术活动。

2.为配合课程建设,还需要建立以《“探源寻泉”木刻画》为主题的校园网站,让学生能在网站中全面了解“金陵木刻画”的历史知识、传统作品、现状以及创新情况。利用网站互动式信息沟通平台,组织学生在网上参与课题设计、调查、投票等活动。

3.为厚实“探源寻泉”内容,还可以寻找《“探源寻泉”木刻画》与语文、社会、思品、英语课程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画画教案范文第12篇

王大根教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书中提到:“就像识字后就能阅读各种文章—样,学生只要掌握美术基本语言(艺术语汇),就有可能识读各种美术作品,也能按美术的规律来表现。”当前,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已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看画展》教学案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个优秀范本。教师着重从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两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理解美术语言在作品主题表达上的重要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视觉阅读过程的有序推进。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整体性浏览,再围绕色彩、造型、构图三种语言进行有侧重点的逐个分析,接着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评述,最后进行拓展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导教”是本课推进过程中的—个亮点。如,在作品的逐个分析中,教师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积概思考、自主表达,然后针对学生阅读上的薄弱点、缺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已有认知。

第二,对比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本课多次采用对比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和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切实提升了阅读的有效性。教师主要采取两种对比法: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阅读,如,《草垛》和《核去核存》两幅作品,其亮色调与灰色调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色彩在画面气氛营造上的作用;同—幅作品不同表现方法之间的对比阅读,如,对《核去核存》进行了由“灰”到“鲜”的色调置换,使学生进—步感受到了色彩的作用。

第三,阅读点拨语言的用心组织。本案例中,教师的点拨语言非常精彩,围绕目标循循善诱,融激励与诊断发展功能于—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师总是能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帮助学生阅读到更美的风景:如“美”与“不美”的点拨,“像”与“不像”的引领,都让我们领略到—位优秀教师的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觉阅读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时刻都能保持学习的激情,是本案例需要商榷的地方。仔细研读整篇案例后,我发现其中视觉图像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以统一的整体呈现为主;互动交流的方式略显乏味,以师生的一对一口头交流为主;不同环节间的学法有些雷同,以看看、想想、说说为主。学生在比较单一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疲乏的状态。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改进:

第一,优化图像呈现的方式,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如,“分步呈现法”,在学习基本形构图方式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步呈现画中的主体,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构图,逐步建构视觉图像的基本概念。

第二,除了案例中所呈现的交流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对多”“多对多”“生对生”等不同的口头交流方式,并适当补充书面交流、电子交流等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便于教师及时落实有效的指导。

第三,适时变换学习的方式,使学习过程呈现由扶到放、由紧到松的节奏变化。如,实践运用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至两幅美术作品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尝试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主性的阅读与评述:课前,教师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如魔灯平台)布置特色展厅(如儿童展厅、名家展厅等),链接相关网站,网罗学习工具;课中,鼓励学生分小组进入展厅,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互动区进行评述和交流。以此来突破时空限制,能使课堂学习充满蓬勃的张力。

点评二(张月红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1.可取之处

(1)情境创设,营造展馆氛围。“展厅”为学生营造了—个不同于教室的学习环境,它带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艺术的崇敬和尊重油然而生,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学生从观众、导览员身份的转换过程中,更体会到置身于展馆的感觉。这样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板书设计清晰、简洁。本课板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是很突出的,“能看到美的眼睛”不仅表明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几个角度,还非常形象地解读了几者之间的关系,即本课教学重点:认识色彩、造型、构图与绘画作品主题的关系,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此外,简洁的板书,也使相关美术语言更醒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联系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讲解和生活实例的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色彩”要素时,让学生分析教师的服装色彩,使学生感觉非常亲切,觉得色彩就在身边,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接下来的授课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又如,教师在学生分析《作业脸》后提出:虽然《作业脸》看起来不美,但很多孩子喜欢它,为什么?在分析《小闹钟》后又提出:你觉得这个闹钟画得像不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自身感受谈体会。由于作品和自己的生活相关,学生感受深刻,讨论起来积极踊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对比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中,“对比”的教学方法效果突出。例如,教师改变了《核去核存》和《草垛》的色彩效果,学生发现,色彩作为一种美术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教师改变了《全家福》与《和爸爸去海边》的造型风格,使学生理解了造型对表达作品主题的的作用。对比的运用,直观、醒目,学生感受深刻,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商榷之处

(1)教师的板书浓缩了本课知识点,课堂上,学生参照板书进行了两次记录,分别在学习构图、文化两个要素之后。但我觉得,对于六年级学生可以再放手一些。比如,可以在学习文化要素之后,鼓励学生在理解板书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几者的关系,可以是知识树形式、表格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这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当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参照教师的板书进行记录。或者,教师也可设计—份检测卷,通过检测卷或学生记录的反馈,反思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设计。

(2)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要素之后,便进入总结拓展阶段,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之感。我觉得,教师可以在“因势利导,引入文化,拓展知识”环节准备一些和“画种与风格”“民风与习俗”“生活经历”相关的作品。教师边总结,学生边欣赏,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文化要素的关注,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

点评三(谢晴 重庆市朝阳中学)

《看画展》是—堂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很长—段时间以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板书设计往往容易被教师们忽略,不少教师的课堂板书是对课件中出现的课题与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也有些板书是各式材料拼贴而成的华而不实的装饰;有些教师认为板书是“传统、刻板”的教学形式,甚至怀疑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看到于宏老师的课,寥寥十个字、几条曲直的线组成的那只“眼睛”最后在黑板上定格时,板书设计之精妙让我震撼,使我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感悟: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加深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下面就以该课板书“眼睛”为出发点,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1.于老师的眼睛

于老师有一双慧眼,她敏锐地发现了“眼睛”的价值—一“眼睛”不仅是目标,也是过程。首先,板书“眼睛”很好地构建了这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艺术语言分析(色彩、造型、构图)到文化内涵解读,构建了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其次,板书也体现出教学的行进过程,教师描画“眼睛”的过程(瞳孔—眼仁—眼眶)与课堂的教学进程(主题—艺术语言—文化)紧紧相扣。从知识的整合到方法的形成,再到情感、态度随着教学过程逐渐升华,教师最终带领学生到达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学生学习本课“可观”的收获。去掉板书上的几条曲、直线,我们看到了本课的五个知识点-主题、色彩、造型、构图、文化。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拾到的贝壳,它们虽然可爱,却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而当教师用“线”将它们有序相连时,就组成了“艺术鉴赏方法”这条美丽的项链。板书把无形的鉴赏方法具化为“可观”的“审美的眼睛”,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成为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最好的毕业礼物。

3.笔者的眼腈

透过这节课,我看到的既是本质,也是方向。于老师描画眼睛的过程是由里(瞳孔)及外(眼眶),这也是本堂课由表(艺术语言)及里(艺术本质)的深化过程。现在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因为缺乏对这种艺术本质现象的探究,而把一节美术课上得像班会课、语文课,甚至科学课,让美术课失去了本该有的味道。这只“眼睛”为我们提供了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方向。美术教师可以考虑在板书上做一些细微的变化,分别为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和重难点:初中生可多在“眼仁”部分(色彩、造型、构图)增加空间、材质、肌理等艺术语言;高中生则可侧重对作品文化内涵的学习,去解读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

与于老师笔下的这只眼睛对视,看到它由平面渐渐立体,用它审视我的教学,内心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打开了心灵的眼腈。

点评四(方继梅安徽省淮南市师范附属小学)

1.本课亮点

(1)慧心灵性创情境。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看画展的经历和体验。于老师心思缜密灵巧,准备充分,在教室内摆放展板,模拟展厅,营造画展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自由观看,形成直观感受,为课堂上的欣赏与评述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可谓一举两得。

(2)匠心独具提示图。完整、简洁而又独具匠心的提示图是整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是突出主题,为主题服务的知识点被教师板画成圆心和三个不同的扇面,形成同心圆;随后,它们又在上下弧线的连接下演变成心灵的窗户——眼睛,使学生同时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板书设计简约精妙,赏析绘画作品的方法一步步呈现在那美丽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里!

(3)点拨自如交流中。于老师语言清晰准确,能敏捷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从学生的话语中找到关键词而导向本课目标重点。可以说,这种从容地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于老师独特的个人魅力。

2.值得商榷之处

(1)学法缺失的遗憾。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教学。本案例中不仅没有明确的学法呈现,而且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也不足,没有学生的第一印象的呈现,谈不上学习前后认识的转变,更没有冥思苦想、乐思善辩的生本课堂的特点。孩子们与画面、与作者、与自己,甚至与老师的情感对话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逐一欣赏总结,使学生最终学会了老师预设的赏析方法。我个人认为,这样被动的欣赏学习是遗憾的。

如果让学生结伴自由选择展厅慢慢欣赏,各个展厅设置—定的欣赏提示或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看一看、评一评、议一议、辩—辩,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在全班师生交流时再适时点拨、质疑,相信学生们—定能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提出独到的见解。

(2)难点突破的勉强。于老师带领学生在三个展厅欣赏,分别得出色彩、造型、构图对于主题表达的重要性,找到欣赏的落脚点,重点就突出了。但是造型和构图两点的突破稍显牵强——造型的概念是教师给出的,而构图是用“大主体、基本形和满构图”等概念概括了。其实,造型和构图是分别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美的方法,应当让学生深入感受,慢慢揣摩和了解。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分析、绘制、争论画面的构图问题,得出调和对比、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应该更有意义。

点评五(白帆上海市爱国学校)

《看画展卜课,框架清晰,设计巧妙,教师通过三个展厅的情境模拟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看画的“武器”——“看什么”和“怎么看”。

1.本课亮点

(1)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巧妙运用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色彩、造型、构图与作品主题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号展厅中,于老师通过改变《草垛》《核去核存》这两幅作品的色彩,让学生反复进行比较,最后自己得出了“看色彩”的结论,可谓是在备课中下足了功夫。

(2)教师的板书有创意。能把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用文字与图画的形式进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耳目—新,相信学生会深受启发,学会用这样的眼光去欣赏作品。

(3)在评析环节,从所选择的作品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作品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如,《作业脸》《,J、闹钟》等,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几点建议

(1)本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学生的学法。三个展厅的学习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有时只是让少数学生参与。本来“欣赏·评述”课是以学生的“赏”“述”为主的。笔者建议,在第三展厅,教师可以出示代表三大构图基本方式的图片和与之相应的名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以“连连看”的方式自己进行总结与配对,进而得出结论。

(2)在评析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书写简短的评价,再让学生上台交流,这样,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在写的过程中去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认识与理解,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体验过程。这—环节中,教师讲得有点多,意图把学生引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这样,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很有限。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与文化背景不同,看画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于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这样能引导学生对所产生的不同意见进行争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再者,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的评价—定要从三方面来讲解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毕竟有的作品只涉及了某种绘画语言,不必牵强。

点评六(褚蔚清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看画展》一课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把知识点较好地串联起来,诸多亮点,令人耳目—新,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这堂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欣赏课,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欣赏课常见的流于理论的“枯燥”,精心设计了—个有趣的情境,即参观画展,且展览的都是学生作品,拉近了学生和展品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观察者和导览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和思考,从而理解和掌握绘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绘画语言。

其次,教师为教学而设计的问题是循序渐进的,思路清晰。与“色彩”“造型”“构图”等基本语言对应的展品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最后,通过板书“眼睛”,把绘画的基本语言和所要传达的主题以及文化背景完整地串联起来,一目了然,学生对绘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教师在结尾处通过欣赏毕加索这样的大师艺术作品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启发学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赏析名作,从而走近大师名作,在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中有所运用和延续。设计该环节是可以将本课目标有所递进的。不过,个人认为,儿童画和经过学习美术基本语言后创作的作品,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画面呈现是否经过精心的组织。毕加索感叹儿童画,实际上是感叹儿童的天真质朴。如果教师过多强调儿童创作中对情感的表达,那么就失去对绘画基本语言学习的意义了,可能会对学生在认知上造成误导。

点评七(樊福锐安徽省淮南市师范附属小学)

这节课不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而且教师的板书简明扼要,逻辑性和概括性很强,对于“怎样看展览”这一教学重点的提示、归纳和总结明确而有效。

1.本课亮点

(1)注重美术语言的讲解。在本课教学中,于老师将课中所涉及的美术语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课上所学到的美术语言进行欣赏和评价,从认识美术语言的层面开始逐渐转入理解和应用的层面。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在观众和导览员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学习从主题、色彩、造型、构图,以及文化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美术作品,使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美术语言欣赏和评述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

(3)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于老师在课前把一些美术作品陈列在画架上,为课堂营造了—个与教室不—样的“文化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几个虚拟的“展厅”。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犹如身临画展现场一样,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生动。

(4)注重课堂细节的处理。于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彰显了她较高的专业素养。比如,让学生及时记录下学习内容概要;在观展时,教师手搭学生肩膀,与学生轻松交谈,不经意间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几点建议

(1)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不够。本课教学中,教师预设过多,生成较少,学生基本上在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框架中进行学习活动,想说什么、会说什么,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由此缺少了必要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体验。

(2)美术欣赏的表达方式有些单一。美术欣赏活动是从“看”开始的。除了看,表达也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中提到了美术欣赏活动的三种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和动作。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适当增加用文字描述的环节,可以给他们提供表达不同感受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缺少必要的教学拓展延伸。本课欣赏活动所概括的几个方面,主要针对儿童画这个比较小的范围。为了不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形成思维定势,教师还应不断拓宽他们的欣赏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课结尾的总结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提示学生可以从诸如思想内涵、形式语言、画家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更多的方面,去认知其他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

点评八(熊澍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

《看画展》教学案例,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有几个优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从图文中可以看到,于老师教态亲切,端庄大方,她身着红色衬衫和灰色外套,并且在参观一号展厅,分析色彩对主题的作用时,还就自己的服饰色彩向学生提问,并就学生的回答,启示学生保持“既要满怀热情,又要冷静思考”的学习状态。

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简洁明了。于老师的教学环节有五步,即课前交流、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实践运用、总结拓展,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第三和第四步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第三步的“学习新课”,主要从色彩、造型和构图三个方面分析其对美术作品主题的作用;第四步的“实践运用”,分别对应挑选了《生命线》、《作业脸》和《小闹钟》这三幅画进行了赏析,并且在评析第四幅作品《闽越遗风》时,引入了作品诞生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知识,让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和文化的深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欣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于老师在这堂课中所选的图例,几乎都是基于孩子的世界来挑选的,朴实而又易于学生理解。

美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看画展》一课是儿童的一种浅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艺术作品是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桥梁,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看画展的观众,其审美心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情感、幻觉以至错觉等差异性因素。而《看画展》这一课的终极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提示为出发点,将欣赏活动中想象的自由性和作品意象的制约性统—起来。冷静反思于老师的课堂,笔者提出几点商榷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专业。如“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于老师说:“如果在看画展的过程中,知道从美术的角度来说应该看什么,或许就能帮助我们解疑答惑。”其实,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看什么”,因为展厅里的作品已定,而是“怎么看”,也就是如何欣赏。又如在评析《小闹钟》作品时,有的学生说“像”,有的说“不像”,教师此时如果能适时抛出“艺术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一审美理念,这样的语言才更专业,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2.在“实践运用”这一教学环节,于老师安排了评析《闽越遗风》这一幅作品,并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文化”这个概念,即对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文化的关注,但只是点到为止。建议教师可以联系前面的范画,将这一点讲得更透彻一些,使学生明确“笔墨随时代”。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化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大阅兵》《核去核存》《生命线》就是画家以近年来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自然灾害为素材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两组《和爸爸去海边》《全家福》的图例,以及《收白菜》《吃火锅》等画作,都深深地打上了我们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烙印;而《我是守门员》和《作业脸》,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的喜好和内心世界。

3.为了让课堂实践活动更具体,可以在“实践运用”环节的活动最后,让学生从本课的图片中任选—幅,撰写一段美术欣赏文字,字数不限,巩固教学效果,并促进美术和语文这两门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点评九(黄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优点

(1)教学准备充分恰当。在授课现场,大幅作品的展示场面、各种画面素材的呈现,让学生零距离地感知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情境,从学习内容到探究形式都充满着趣味性,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贴近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参观礼仪,渗透教育效果好。

(2)教学语言精妙准确。作为一节“欣赏·评述”课,于老师能针对小学生美术知识经验基础较为薄弱和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状,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组织张弛有度:从导入的亲切沟通,到点拨分析的精准到位,再到环节过渡的巧妙灵活,以及拓展延伸的升华提升,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语境中交流探知。

(3)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本课利用三个模拟展厅,通过“课前观察感受一问题设问交流-观察比较分析-实践运用展示—探究交流生成”这一思路,从影响绘画主题要素的色彩、造型、构图进行探析交流,并拓展运用,逐项落实,知识点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节奏流畅、灵动。

(4)教学策略艺术生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分步实施课前导“引”、课上导“析”、拓展导“思”这—路径,让学生课前欣赏感知,课上互动探究、交流分享、拓展反思应用,生成有效感知、理解体验、反思生成的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充满律动。

2.值得商榷之处

(1)小组合作效度不够。在对作品赏析过程中,应深挖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自己设问,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深度不够。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个性、张扬的探究欲望,在个性、开放、实践的环境中浸润思想、收获快乐。在欣赏探究时,对作品主题、构成元素寓意和作品间的联系等问题,应让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提出和解决在观察欣赏中遇到的问题,让双边活动更接“地气”。

(3)应进—步完善评价杠杆作用。作为“欣赏·评述”课中的评价,可以通过动态展示交流和静态纸面反馈等形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发展状态,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效果,从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实施中,从更多的维度去实施教学评价。

同时,在导入环节中,在处理“学生对抽象作品的认识”时,虽然教师在有意地引导学生往教学主题上靠,但一句“你们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没有理解作品主题”,处理得有些急躁。须知,对—幅作品的认识和了解,通常要看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历史背景和创作者艺术素养等诸多因素。

点评十(谭宁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中学)

1.本课精彩之处

(1)角色设计有梯度。本课条理清晰,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情境模拟中展开,不同的是,在观赏者和导览员的角色互换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知识从感性体验转换为理性思考,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梯度,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而情境的不同设定,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欣赏方法的运用贯穿始终,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海浪—般,推波助澜,将课堂知识一步步推向高潮。

(2)目标达成有深度。对典型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意在通过不同欣赏角度的呈现,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寻找画面主要的对比关系,引导他们感受不同的美术语言对于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而教师设计的实践运用环节的再次观展,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和应用,意在突破学生欣赏能力及方法的转化这一教学难点,拉近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学习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在总结拓展环节,大师作品欣赏的巧妙过渡,丰富完善了作品欣赏的思路架构。

(3)欣赏方法有广度。从整体上看,本课教学以直观的欣赏展开,具体、恰当、明确地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构图、文化等方面对作品的主题加以赏析,用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掌握作品欣赏的方法,为以后学生进一步的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实践运用有亮度。本课的升华之处在于实践运用环节的再次观展。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有了—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有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空间,更深入、更全面地去欣赏和诠释作品,让学生从“我会欣赏”转变为“我会创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交流中掌握鉴赏的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去传承经典作品。

2.建议

从总体上看,这节课准备到位,预设充分,却也略显不足,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同仁们—起探讨。

(1)可以适当增加自主鉴赏的作品或环节,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实践运用和总结拓展环节,教师还可以出示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更多作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自丰鉴赏美术作品。

(2)欣赏课教学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还应更紧凑些,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诠释自己的观点。美术作品的赏析应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体验的模拟除了兴趣的激发之外,还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这也为学生以后更加全面地挑选作品和举办画展做好铺垫。

点评十一(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通过对《看画展》教学案例的研读,便知道这堂课一定是相当成功的。总的来说,制胜的关键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那点儿事”,尤其是“生成”及激发课堂生成的方法与过程。

重点来谈一谈这节课的“生成”。

1.问翘化设计

这节课整体架构严谨,但造就极强生成性的关键因素则是“问题设计”。比如,在第—环节中,教师以导览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关注看展的“造型、色彩、构图”。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极易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可喜的是,于老师充分关注了这种不确定性,并成功设计了每—个能“驱动”下—项任务的问题,有效地以问题推进的形式启发了学生,使课堂高潮迭起。例如:教师以自己的着装颜色为例,引导学生认知“色彩”对主题的烘托作用。能让每—个问题都有效,实在是高明。

2.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为了促成这节课有效的生成,除了问题设计有效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与支持。上文提到,问题设计是促进学生思考和课堂生成的重要法则,但并不是说只注重设计问题就可以了。对于今天视觉化程度极高的日常生活来说,辅以感官的多元刺激才能凸显课堂生成的不可预见性。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问题设计”与“信息手段”之间的平衡,活用预设的各种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与生成,又似钓鱼—般,笃定地知道撒这样的“饵”一定会有“鱼儿咬钩”。那么,即便是天马行空、不可思议的“生成”,也都是在预设的可控范围之内,这才叫“活”而不“乱”。真是棋高一着!比如,在学习色彩对烘托画面主题的影响时,教师使用的是重新设色过的图片来对比说明;又如,在认识构图对主题影响的时候,教师将知识点概括成三角形、圆形等,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归纳水平;再如,教师的板书设计,既提纲挈领,又切中要害,堪称本课的一大亮点。

3.生成的预留空间

、在第—个环节中,于老师化身为导览员,帮助学生认识了色彩、构图、造型对于欣赏作品的重要性,这个铺垫做好了,到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要领,能够进行独立的欣赏和思考。但最让人意犹未尽的“生成”是,在实践过程中,看画展其实并不需要计较欣赏程度的浅或深,因为学生本身的经验水平有限,不可能有特别深入的见解,所以,课堂上也就能够出现多种评价标准,即开放性的回答。如,评价《小闹钟》的时候,学生们说像或不像,都是真实的,应该获得包容。而感到被理解和包容的孩子,心情是喻悦的。这种学习状态和预留的“生成空间”,是否就可以用来判定这节课是不是好课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生成”以外,这节课还有一些亮点值得肯定。

1.课的立意较高

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点,出于对美术学习实践应用价值的考量,设计出真正能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学习内容,既忠于教材又不完全依赖于教材。整体来说,本课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此设计是巧妙的。

2.学习方式值得推广

本课采用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先扮作导览员,在观展过程中时刻向学生透露“画展是这样欣赏的”等主要信息,然后再邀请学生来做导览员,并模仿观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习得了老师的欣赏态度和方法。

点评十二(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通过对本课教学案例的研读,可见于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掌控能力强,学生在“看画展”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色彩、造型、构图在表达主题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文化在作品表现时的重要性,处处闪现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本节课亦是如此,这里有两点与于老师商榷。

1.关于范图的选择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度过了绘画心理的象征期和图式期,逐步走向写实期,初步形成个性的审美趣味,希望欣赏与他们能力相仿或略高于他们欣赏能力的作品,以提升眼界、发展能力。《看画展》虽然是一节欣赏课,但范图的选择仍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案例中的大部分范画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审美需求,但是图6至图10呈现的儿童美术作品,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略显稚嫩,因此,教师可选择同主题的其他作品或者大师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此外,“看画展”的目的是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为以后能独立地欣赏其他各类美术作品而“看”,而于老师大部分时间仅安排学生欣赏儿童绘画作品,仅在“总结拓展”环节呈现了大师的抽象美术作品,局限了本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种风格的大师美术作品,并将这些大师的美术作品适当融入“学习新课”和“实践运用”环节,在大师与儿童的作品对比欣赏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色彩、造型、构图和文化在表达主题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作品风格中所呈现出来的—致性。

2.关于预设与生成

画画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讨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学科的枯燥而觉得无聊,长此以往,学生对此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几何画板其应用过程当中,操作性很高,是一种将数学图形与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的数学学习软件,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此种方法,在学生的视角看来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兴趣也能得到更长时间的保持,有助于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起来。

一、几何画板的功能与特点

最开始是由一家美国的技术公司发明了几何画板,后来我国将其引进数学教育当中,它能将数学知识当中的点线面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转换与展示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数学定理与数学公式具体化,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具有一定的特性和功能方面的优势的。

1.把抽象的知识与公式具体化

能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定律及公式通过技术生动、形象、具体地延伸出来就是几何画板最大的一个特点,对于较抽象与晦涩的数学知识来说,这样能将其变得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几何知识的学习当中,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重难点知识有所突破,发挥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操作灵活使初中数学学习变得动态

在几何画板的运用当中,数学知识点变得非常灵活,点线面的存在方式与组合千变万化,几何图形多种多样,数学规律变得更加具象及动态,学生操作尤为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自己动手操作,将几何图形进行个性化的组合、拖动,使自身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对其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3.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情景进行创造

在数学教材中,虽然数学知识的图片与文字有很多,但并不如几何画板所演绎出来的具体、直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了更好地体会图形与空间的变化模样往往绞尽脑汁,而在运用了几何画板之后这种情况便不会再发生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化,而直接、具体的感受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总的来说,几何画板就是一个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数学教学课堂变成数学实验课堂的方式,能大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优势

1.知识点呈现更直观

与初中数学早先刻板的教学方式相比,几何画板技术可以使

数学当中一些数量与变量的关系呈现得更加具体与直观。比如在初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其可以具体演示其中一个变量在经过

变化之后使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动态效果,将其中变量与自变

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地展现出来,使初中数学教学从传统的束缚当

中挣脱出来,为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操作简单易掌握

几何画板其操作方式非常简单,灵活性很高,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参与过程当中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有很大的帮助,能将学生从以往只能单纯在枯燥、乏味的课本当中汲取知识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也更容易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由晦涩难懂到简单易学,其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升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也都会有所提升。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运用几何画板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1.通过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对函数及其图像有更好的理解

对函数来说,其表达式一般为二次函数形式,比如y=3x-x2,y=2x+9等。学生如果仅仅通过对书本上的公式进行学习,很难理解其中函数式的含义,但如果运用几何画板来使函数式与数学图形

相结合,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在其对函数知识有深刻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虽然此前教师教学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的时候也会将函数图形展现在黑板上,但运用了几何画板技术之后,学生可以自行操作,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其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函数的时候,为了让其对y=-x+7与y=x+7的区别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在几何画板自己操作绘图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让其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绘制y=-x+7与y=x+7两个图形,再对两个图形分别进行观察与对比,

让学生说出两个图形不同的地方。

2.可以运用几何画板对勾股定理进行验证,使学生的能力在发现中提升

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几何画板来对其进行验证,学生对知识有了新发现,自然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例如,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学习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一个三角形,将其三条边分别命名为a、b和c,并分别以a、b、c为边长画长方形Oa、Ob和Oc。再通过分别计算得出Oc面积刚好等于Oa、Ob面积之和,证明了勾股定理成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画一个边长不同的三角形做进一步验证,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3.运用几何画板技术对几何学科角平分线课程进行教学,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几何学科当中,教师对角平分线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技术让教学更简单化。

例如,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创建∠ABC及它的角平分线BE,之后对∠ABE及∠CBE的数值进行分别测量,之后让学生拖动A点以观察角度的变化,使几何课堂变得新颖、生动、有趣,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也更有成就感及主体意识,这样,在教学方式有所简化的同时,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对的提升。

在几何画板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其与数学教学当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更真切、实际地对数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理解。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应用几何画板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对其教学方式与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并以自身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为基础,将几何画板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所教学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使学习变得简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积极、主动,有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画画教案范文第14篇

学校

教师

学科(版本)

美术辽海版

课题

刮出来的画

章节

第一单元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线条表现丰富性、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以线条表现的形式,加入小面积刮除的绘画部分,即线与面的搭配,使画面更加富于变化,在表现手法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对比了解刮蜡画与其他形式画作在风格、创作手法上的区别。

2.了解刮蜡画的基本创作方法,初步学会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学习运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刮画,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

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

重点:

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

难点:

尝试运用不同媒体创作刮出来的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分析

(白板使用功能)

导入

1、利用提问,导入本课。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已有的绘画经验,为学生理解刮蜡画与其他画作的区别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绘画经验观察作品,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其对作品创作工具、创作风格的直观感受。

2、展示一幅优秀的刮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刮出来的画》。

教师让学生回想,你都用什么工具画过画?你还知道能用哪些工具来画画?

学生谈谈对刮画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问:①欣赏了这副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②你有什么不同问题要提出?

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刮画作品

新授及创作

1、教师出示两张不同的范画(用黑笔直接画的效果和刮出来的画的效果)。

2、出示两种底版(单色底版和多色底版)请学生上台任意地在两种底版上刮图案。

3、教师提问既然刮画要先涂颜色,涂颜色你们会吗?(会)该怎么涂呢?

4、自主学习书中刮画底版制作的方法,想想制作步骤。

5、需要注意的问题。

6、学生讨论。

7、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8、给你的刮画取个好听的名字。

9、学生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教师提问:刮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呀?

师小结:以前的画是用笔直接画上去的,而刮画是先涂颜色再刮。

教师提问:为什么一张画刮出来是单色的,一张刮出来是彩色的?

学生观察比较并回答。

教师出示平涂和渐变的范画,让学生了解涂颜色也可以这样涂。

师生互动讨论:

(1)制作步骤:平涂或渐变的底色加涂深色刮画

(2注意点:涂色:先淡后深,一层盖一层

(3)学生讨论并实践利用手中的工具能刮出什么漂亮的,画工具不一样,刮出来的效果也一样吗?

作业要求:

1.大胆想象,画面内容要丰富。

2.涂色时颜色要均匀且厚,可单色,可多色。

3.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尺、牙签、钥匙等)进行刮画。

学生边刮画边想画的名字。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作业展示

展示并评价作业

画画教案范文第15篇

学校

教师

学科(版本)

美术辽海版

课题

刮出来的画

章节

第一单元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线条表现丰富性、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以线条表现的形式,加入小面积刮除的绘画部分,即线与面的搭配,使画面更加富于变化,在表现手法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对比了解刮蜡画与其他形式画作在风格、创作手法上的区别。

2.了解刮蜡画的基本创作方法,初步学会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学习运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刮画,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

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

重点:

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

难点:

尝试运用不同媒体创作刮出来的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分析

(白板使用功能)

导入

1、利用提问,导入本课。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已有的绘画经验,为学生理解刮蜡画与其他画作的区别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绘画经验观察作品,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其对作品创作工具、创作风格的直观感受。

2、展示一幅优秀的刮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刮出来的画》。

教师让学生回想,你都用什么工具画过画?你还知道能用哪些工具来画画?

学生谈谈对刮画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问:①欣赏了这副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②你有什么不同问题要提出?

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刮画作品

新授及创作

1、教师出示两张不同的范画(用黑笔直接画的效果和刮出来的画的效果)。

2、出示两种底版(单色底版和多色底版)请学生上台任意地在两种底版上刮图案。

3、教师提问既然刮画要先涂颜色,涂颜色你们会吗?(会)该怎么涂呢?

4、自主学习书中刮画底版制作的方法,想想制作步骤。

5、需要注意的问题。

6、学生讨论。

7、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8、给你的刮画取个好听的名字。

9、学生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教师提问:刮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呀?

师小结:以前的画是用笔直接画上去的,而刮画是先涂颜色再刮。

教师提问:为什么一张画刮出来是单色的,一张刮出来是彩色的?

学生观察比较并回答。

教师出示平涂和渐变的范画,让学生了解涂颜色也可以这样涂。

师生互动讨论:

(1)制作步骤:平涂或渐变的底色加涂深色刮画

(2注意点:涂色:先淡后深,一层盖一层

(3)学生讨论并实践利用手中的工具能刮出什么漂亮的,画工具不一样,刮出来的效果也一样吗?

作业要求:

1.大胆想象,画面内容要丰富。

2.涂色时颜色要均匀且厚,可单色,可多色。

3.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尺、牙签、钥匙等)进行刮画。

学生边刮画边想画的名字。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作业展示

展示并评价作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