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提升学校建设水平;以创建“书香校园”特色学校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发展目标

1、特色发展前情回顾

随着我校“建立读书生态,打造书香校园”这一特色学校创建理念的提出,我校创建“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步子越来越坚实。通过几年的实践,菁菁校园,书香阵阵,学校1400余名孩子的童年时光,在书海中浸润墨香;在阅读中滋养精神;在书香中净化心灵;在阅读中养成习惯,初步形成“书香校园”的特色

2、特色发展总体目标

从现在开始,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自主创新,主动发展,创建“书香校园”,实现特色学校发展目标,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阶段目标与工作措施

1、第一阶段目标与工作措施(2009年8月——2012年7月)

围绕特色发展目标,打造“建立读书生态,打造书香校园”的基础,努力做到“文明教育特色化,师生行为规范化,‘三风’建设优良化,创建活动风格化”,创建“书香校园”。一是开展争当文明少年、文明班级活动和和谐教研组活动,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表彰,促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二是将构建“书香校园”与争创文明城市活动相结合,积极争创“精神文明“单位。三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做到教群体形象好,行为举止文明高雅,语言文明,无体罚、变相体罚和歧视学生的行为发生。四是学生养成教育效果好,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团结友爱,受到来宾和家长及社会的称赞。

把建设“生态校园”作为构建“书香校园”的基本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育人环境建设,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教育化”的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建设“生态校园”。一是按照“五化”要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将教学楼、校园划分为教学、活动、办公区,使其分布合理。二是学校建设方面,体现美化校门、净化操场、绿化校园、亮化和教育化教学楼与围墙的做法,使人与校园环境和谐,规划建设合理,校园富有诗情画意。三是每层楼道都安排设计成文化艺术长廊,各层突出一个主题教育,校园的围墙设计布置各种体育运动图案,使校园充满了灵气和诗意;四是校园绿化采用高大的香花槐树与低矮的丁香、迎春花树和碧绿的爬山虎及盆花相结合的手法,力争在有限的场地实现校园绿地面积达到30%。

2、第二阶段目标与工作措施(2012年8月——2014年7月)

把建设“书香校园”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所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优质的教育。一是在校园、教学楼和各教室制作、悬挂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教育名言和艺术照片。二是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策略和治校方略,以及学校校风、校训解读、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指南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悬挂在教学楼、校园前最令人瞩目的墙壁上。让昔日沉睡的墙壁、楼道开口说话;三是每层楼安排一个教育主题,让昔日空白的墙壁、楼道变成了“隐性教本”和“书画长廊”,将校园和教学楼装扮得更加靓丽,更加富有诗意。四是实施“阅读工程”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书柜,制作一面墙报,使每个班级的书柜都图书琳琅满目,随时为学生提供文化快餐;使每个班级的墙报都饱含浓浓的书香,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五是学生文化课程及体、音、美等综合评价达到优良等级,抽测成绩连续三年位居本地同类学校前列,并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六是关注学生的特长培养与发展,80%以上学生的特长在校内得到培养与发展,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较高。八是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学生获奖面大,层次高,学校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取得良好成绩。

四、特色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

成立特色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学校其他领导担任,组员有各处室负责人和各班班主任,做到各司其职,职责分明,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副组长负责检查考核工作,组员负责相应的具体实施工作。

2、加强管理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生幸福的伴侣。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倡导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强化读书意识,激发读书热情,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学生阅读能力,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智慧、提升能力的育人目标。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有利于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学生、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各部门、各乡镇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领导,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形成培育“书香校园”的工作合力,不断将我县“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二、“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开展中小学校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有计划开展中小学校图书馆(室)标准化、等级化建设,每所学校有上等级的图书馆(室)、阅览室,并逐步提高图书配齐率。推进数字图书馆(室)建设,有效整合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资源,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校园图书馆(室)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年前,全县中小学图书馆(室)达到省定标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示范性图书馆(室)建设。

(二)加强中小学校图书馆(室)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采编、流通、检索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图书馆(室)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向各级各类学校延伸,提高学校获取先进文化信息和素质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发挥公共图书馆、校园图书馆(室)及其他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益,设置多层次、多主题、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流,成为学生、教师的自觉行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开展“书香校园”达标创建工作。制定富有磐安特色的“书香校园”考核标准,年启动“书香校园”达标创建工作,力争到年末,通过“书香校园”认定的学校达到全县学校总数的80%以上。

三、年度工作重点和步骤

将年确定为我县“书香校园建设年”,重点开展“书香校园”创建试点、未成年人读书节、图书进校园等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系列活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书香校园”创建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城区学校今年要制定专门计划,启动“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并在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门资金用于“书香校园”创建。农村学校中,确定县实验小学大盘校区、深泽乡中心小学、双溪乡中心小学、尚湖镇中心小学为“书香校园”创建首批试点学校,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二)举办全县未成年人读书节。根据省未成年人读书节的安排,定于今年至月间举办全县未成年人读书节,时间一个月。今年全县未成年人读书节活动主题确定为“传承国学文化,弘扬社会美德”。以国学文化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提高文化品格,培养未成年人“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全县未成年人读书节由县教育局、县文广新局共同主办,全县中小学全员参与,具体方案由主办单位另行制定和部署。

(三)开展图书管理员培训和图书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图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发挥县图书馆专业技术力量的作用,为全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进行一次全员免费培训。县图书馆开展“流动图书车”进校园活动,选择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书刊,全年面向中小学流动图书10万册次以上,并形成长效机制。

(四)开展读书征文比赛。各中小学利用暑假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各校按学生数的1%推荐“亲子共读”优秀征文参加县评比。

(五)开展首批县“书香校园”认定工作。月底前完成县首批“书香校园”认定工作,通过认定的学校颁发“磐安县书香校园”的奖牌。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对“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县府办、教育局、文广新局、财政局、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文广新局各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指导下属业务部门、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领导,确保“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健全,工作务实有效。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学校宽广优美,占地面积220亩,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分为教学区、运动区、教职工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等四个区域。其间校道笔直,草坪如茵,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读书育人的理想场所。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有教学所需的各类实验室,有多功能电脑室、投影室、语音室、学生阅览室、音乐室和美术室等教学功能室,办学条件优越。学校以“育人为本,质量为基,立体培才,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勤奋学习,认真做事,磨砺成才,报效祖国”为校训,以“严明、勤奋、务实、进取”为校风,以“笃志、乐业、严谨、创新”为教风,以“励志勤学,敏思创见”为学风,坚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逐渐形成了“管理形式活、教育思想新、教学工作实”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享受书香,感悟幸福,构建和谐”是我们的口号,我们提出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这一高度上,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我们认为,创建书香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才是解决我们当前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师生们不爱读书,人文素养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最好选择。现将我校近几年创建“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是我校的一项长期治校思路, 1995年5月,学校就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和语言学科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2010年5月,根据《广东省“书香校园”评选活动实施方案》,我校正式启动创建“书香校园”。我们重新调整了活动领导小组,所有学校领导均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徐闻中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和各项读书竞赛活动等方案及评估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读书活动更有效,进一步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我们加大了投入。仅2010年5月来,我校投资近200万元安装教学平台和阅读橱窗。阅读橱窗由各科组有计划定期展示师生作品。而平台的建设更是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信息量,学校还要求语言学科要成分利用平台,搞好读书活动。

学校还安装了网络电子阅读平台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读平台室均配备了专门管理员,加快了图书走近师生的步伐。另外为了增强图书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制定班内的图书借阅制度,每生捐5本以上的健康书籍进行交流阅读,定期更换书目,拓宽书源,使学生有书可读,全力发挥图书的功效。如今,学校图书阅览室和班里的“图书角”已成为学生的欢乐天地,同学们都在那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手棒书籍美美地读起来,读书成了校园亮丽的风景。

三、认真筹备,精心组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建设书香校园的意义

1.建设书香校园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和智慧开启未来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总理于2009年2月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直播室与亿万网民在线交流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2.建设书香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加强学生阅读工作,使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建设书香校园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校园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有利于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

4.建设书香校园是提升师生精神境界的要求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也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用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引导人、感化人、塑造人,使人真正成为“人”。

二、书香校园建设中图书馆的定位

1.建设书香校园,学校图书馆不可缺位

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和全面性等特点,要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的“集散地”,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涵盖的博大精深,也发挥着现代媒体无法替代的职能与作用,理应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2.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职能部门,图书馆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等“客”上门,图书馆的功效无疑会大打折扣;唯有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切实加入到书香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我校图书馆在书香校园建设中的实践

如同应试教育以考试作为载体一样,素质教育也需要有活动作为载体。书香校园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必不可少。一些活动需要多部门协调,也有一些活动学校图书馆可以单独组织。对于前者,学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对于后者,学校图书馆应该精心组织。下面谈谈我校图书馆的一些实践。

1.创设物质载体

(1)图书馆建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写的史书”,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更具有精神功能,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三面落地的玻璃幕墙如翻开的书籍伸向乐群湖,可以说集学校最美风景于斯处。馆藏资源丰富,既有门类齐全的纸制图书,也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图书;既有历年来的报刊合订本,也有相当数量的视听音像资料;图书馆古籍库还收藏有《四库备要》《万有文库》及《大英百科全书》(学者版)等珍贵文献。

(2)设立校园书店

2009年11月9日,无锡新华书店匡园书屋正式在我校开业。该书屋位于学校教学楼一层大厅,秉承着“让图书接近学生和让学生亲近阅读”的宗旨,书屋建设兼顾购书和阅读智能,学生即便课间休息也有机会品味逛书店和勤阅读的乐趣。匡园书屋的设立,不仅是新华书店集团服务我校师生的举措,更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使有着百年办学历史、从岁月深处飘来的幽幽书香在新校园中更为浓郁、更加芬芳!

(3)设立“阅读岛”

为丰富我校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学校在实验楼一楼大厅设立“阅读岛”。“阅读岛”与匡园书屋实行差别化服务,这里主要提供报刊阅览,凡我校师生均可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阅览,里面的报刊亦可带回教室阅览,但需及时归还。

(4)各班教室设立小书房

学校在各班教室设立“班级小书房”,统一装修并配置书桌、椅子及书架等设备,小书房图书一部分由学校统一购置,一部分由班级学生自行捐赠,图书保有量均超过200本。在管理上,每班设2名学生志愿者具体负责小书房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并进行学期考核,考核成绩纳入红旗班评比。

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以匡园书屋和“阅读岛”为两翼,以“班级小书房”为触须,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文化环境,力求让学生有“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美好意境,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

2.优化馆藏资源

(1)以纸质资源建设为基础

①保证经费投入:图书采购经费列入学校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②固定采购团队:图书馆成立采书专家组,由各教研组选派一人组成,人员相对固定,负责学校图书馆每学期一次的大宗图书采购工作。

③强化校店联系:加强学校图书馆与市新华书店的联系,及时沟通信息。

④加快流通速度:集中人力进行新书编目加工,及时上架流通,同时多渠道做好新书宣传推荐工作。

(2)以数字资源建设为补充

①北大Apabi数字图书馆:学校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拨专款购入北大方正的Apabi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并已陆续购置126个图书包,共计10 290册。

②中国知网全文期刊库:2009年,学校又斥资购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该数据库含1994年至今的各学科、各类别期刊2 000余种,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一个“用”字,不管是纸质资源抑或数字资源,都以是否便于师生利用为出发点。纸质资源采购上坚持“种多册少”,管理上坚持“全开放、全开架、全接待”。数字资源保证校内每网计算机都可无障碍访问、下载和阅读。

3.组织读书活动

(1)针对教师—“百万百卷读书行动”

2010年10月10日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在这天,学校举行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百万百卷读书行动”启动仪式。该活动的具体目标是:在5年内,学校投入100万元经费用于满足教师的读书需求,使5年内每位教师人均阅读图书数量达到100本。年均阅读20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要让教师成为阅读者。

(2)针对学生—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近年来,学校在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断补充图书馆藏书、改建匡园书屋、举办读书征文活动、邀请名家大师来校讲学等。

①“读书月”活动鼓励全员参与。2010年11月15日,我校首届“读书月”启动,全校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月”活动包括“国旗下的讲话”“图书漂流”“书签设计”“朗诵会”“我来推荐一本书”“黑板报设计评比”等多种活动。可以说这一活动的启动,进一步强化了校园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②匡园讲坛邀请名家进校园。让学生聆听大家的至理名言,感受名师的精神风采,与他们进行智慧的对话、心灵的沟通,是学校教育的梦想。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匡园大讲堂活动办公室,专门负责该项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已有曹文轩、周国平、康震、刘强等多位名家走入匡园,撒播文化。

③阅读课进入正式课表。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即将语文阅读纳入课程系列,语文阅读课两节连排进入正式课表。语文阅读课在图书馆阅览室进行,以语文教师为主、图书馆教师为辅,共同承担。

④激励形式图书化。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及竞赛活动,除必要的奖状证书外,物质奖励均是购书券(可在校园书店直接消费)或图书,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我校图书馆在建设书香校园中的思考

学校图书馆积极参与书香校园的建设,发挥着自己独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1.多方协作很重要

书香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图书馆的力量显然无法实现。因此,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调动学校内各部门的力量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由学校校长室负责,由一位主管校长牵头,以学校图书馆为基地,学校相关处室(如课程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教师发展处、后勤服务处)和各级部通力合作,有效地保证了该项活动的开展。

2.活动策划求细致

活动的策划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策划书是活动开展的基石。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校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求,认真做好每次活动的策划书。策划力求细致、详尽,尽可能描绘出活动的宏观图景。比如,我们

(下转页)

(上接页)

将活动分为前期准备、过程追踪、结束汇总等阶段,在过程追踪中又要求强化重点,兼顾其他。

3.活动宣传需到位

学校图书馆要采用多种方式做好阅读活动的宣传工作,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我校图书馆在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校内资源,包括校报、校刊以及学校网站,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我们还利用图书馆自有的宣传栏,制作亲近学生的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通过多措并举,不但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活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图书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4.活动实施要给力

书香校园建设要有诸多活动作为支撑,而活动效果的达成依赖于活动实施的力度。因此,学校图书馆在创新读书活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以我校图书馆为例,阅读活动的策划涉及诸多项目,如果要面面俱到,以图书馆的现有资源,结果必将面面俱“倒”。所以,我们每次确定将2~3个项目作为重点,集中精力将其打造成品牌活动。另外,对于业已确定的活动,我们实行项目负责制,并签署责任状,做到责任具体到人。

五、结束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对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背景下,学校图书馆应将书香校园建设视为图书馆的使命,努力探索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积极投身于书香校园建设工作之中,并借此提升学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阎雅玲,陈红.最是书香能致远:以区域大阅读推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3):15-17.

[2] 陈淑贞.创建书香校园,促进内涵发展[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8-29,30.

[3] 李中英.营造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品位:浅谈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点[J].教师,2010(32).

[4] 黄炜添.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0(8):30-31.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必要性

(一)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需要,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按照专家型、职业化的要求,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将“书香校园”建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加强学习,勤于思考,精于研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需要

阅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职业素养,深化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浓厚学术氛围,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健全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

(三)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文化活动载体,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深化落实大学文化建设各项任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原则

(一)总体目标

一是党员干部通过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忙于事务无暇读书学习的现象,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干部;二是教师通过读书活动,能够激发发展潜能,丰富文化底蕴,开阔学术思路,浓厚学术氛围;三是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党总支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都是“书香校园”“书香学院”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校应当将这一优良传统贯彻到“书香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读书学习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干部职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可持续性的原则。“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开展的工作,应列入阶段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三、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主要内容形式

(一)基本学习内容

一是干部职工层面。高校可以参照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的学习书目,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和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其他能够提高干部职工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书目为基本阅读内容,结合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计划,确定具体书目,制定阅读计划。二是学生层面。高校应以《教育部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100种》和各学院学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所需经典书目为基本阅读内容,结合各年级学生实际,选择推荐阅读书目,并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引领经典阅读活动逐步深入开展。师生员工的阅读内容不限于推荐的书目,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增选书目。

(二)具体活动形式

高校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书香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干部师生积极参与。一是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读经典、学原著”活动。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激发创新思维能力,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模式。二是开展好“读好书、谈心得”活动。大力倡导“与书为友,开卷有益”的书香意识,引导干部职工读好书、好读书,通过读书汲取营养,增长才干;通过交流,增进共识,愉悦身心。三是开展读书实践活动。通过诸如“读书活动月”活动、“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读书的乐趣”电子报展览等活动,丰富载体渠道,增强吸引力,激发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搞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总结表彰。高校每年都应做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的总结工作,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书香团队”“书香学院”“书香班级”“书香宿舍”和“书香明星”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各相关单位应不断丰富读书活动内容,创新形式,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领导宣讲、专家辅导、交流研讨、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

四、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具体要求

(一)基本任务

高校应按照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全校性师生读书活动。一要着眼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普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深化师生员工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通过广泛开展经典阅读、学习交流等活动,培养师生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让读书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三要把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与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魅力,丰富以科学精神和学术文化为中心的高校文化内涵。

(二)营造浓厚氛围

一要营造书香文化环境。要在公共场所适当位置悬挂条幅标语,利用宣传板、橱窗、墙报、电子屏幕等阵地张贴与“书香校园”建设有关的宣传画、名人名言等,营造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让读书的益处深入人心;二要结合学校班团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读书普及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生社团、学生班级浓厚阅读氛围;三是设置“书香园地”。在校园网站(含各学院、单位部门二级网站)、校报、宣传栏和固定教室,设置“书香园地”,定期“好书推荐”“名人名言”“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和“读书心语”等文章,由师生相互介绍自己读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四是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将图书馆、阅览室建成开放性的阳光书吧,全天向师生开放。图书管理员做好管理工作,保证图书馆、阅览室内有安静、温馨的读书环境。同时要做好图书推荐工作,自己学习并及时向全校师生推荐优秀图书;五是加强舆论宣传。要发挥好校报、网络、广播等舆论阵地的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各单位实施“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持续深入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三)提供条件保证

一是丰富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要继续丰富馆藏图书,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学校条件,开辟经典阅读书架、经典书目阅览区,编写经典书目阅读索引等,同时要充分发挥网上图书馆的有效作用。学院图书资料室要为师生的阅读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保证资金投入。学校最好能够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要筹措一定的经费,选购部分经典图书,供师生借阅。三是优化校园环境。后勤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和卫生工作,增加书香文化设施,如开辟读书角、增设文化长廊和文化椅等,进一步优化校园读书学习环境,创造更加优良的育人环境。

五、加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

高校各部门应成立“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部门负责人任组长,具体负责“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最好能够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研究制定“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开展“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沉浸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师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氛围,把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根据县教育局的有关精神,开展此项活动。

二、创建目标

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三、创建口号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每天晨读课校园内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2、各班选好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读书组织委员,组织班级晨读、晨背和午间阅读。

3、各班读书组织委员作好借书、分书等准备工作,阅读要求学生静心、投入,充分体现自主、自觉的学习风气。

4、读书时间为:晨读、午间阅读、每周一节读书课、双休日、放假时间,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5、语文教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1)围绕每月阅读主题,备好课,上好指导课:①ji发兴趣 ②读物介绍 ③阅读方法指导等。

要求学生做到:低年级——学生读后把书名、标题记录下来并摘抄精美词句,由家长签字证明;中、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要求教师做到:①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②有布置有检查,每周至少批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

(2)反馈交流课,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①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文诵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②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趣味性较强的读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开展不同形式的写作比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记叙文、读(观)后感、想象作文、童话等竞赛,检验读书、积累的成果。④三~六年级学生每个月每人编辑一份读书手抄报,丰富课余生活。

(3)及时检查评价阅读的成绩。

6、组织参加学校语文组、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有低年级讲故事、朗读比赛,中、高年级征文、手抄报、演讲、知识竞赛等。

7、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播送学生的读书作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8、学校图书室每周定期做好各班借书登记工作。

9、 教师、学生、家长共读书,一同打造书香校园。

(1)学生读书系列活动

①各班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②各班学生结合每个月的读书主题办好读书手抄报(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4份手抄报)。

③继续开展好每学期一次的校级优秀诗文背诵活动。

④各班鼓励学生去图书室借书,并开展借书评比活动。

⑤各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书籍告诉我”读书知识竞赛。

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建立年段、班级文学社团,使其成为宣传学校的一支生力军。

⑦开展好每学期一届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建议: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春季的读书节;每年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秋季的读书节)。

⑧开展“每月一星”推荐、表彰活动。原则上每班每月推荐一人,在升旗仪式上通报表彰,并请一名学生进行事迹介绍。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评选“每月一星”和上“书香荣誉榜”的依据之一。

⑨各年段每期开展一次“书香班级”或“书香中队”评选活动,并为选上的班级或中队挂牌。

(2)家庭读书系列活动

①印发《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

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在《亲子读书手册》上签字。参考学校推荐书目,为孩子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校园读书节时,邀请家长参加。

③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④开展“亲子读书――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五、具体安排

2011年:搞好基础建设,形成精神合力,营造书香氛围

教师:进行主题研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知识积累;

学生:博览群书,知书识礼,积淀人文传统。

2011年: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师生在阅读中成长。

2012年:总结与提炼,形成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2、2011年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6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少先队、各班级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1)“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启动仪式。

(2)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书香校园组织委员会”。

(3)设计行动标识、行动口号、阅读宣言。

(4)做好以突出书香特色的环境布置,添置图书,可采用学生志愿捐书等形式充实班级图书架。

(5)各班级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并在黑板报中设立班级“书香荣誉榜”。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读书会;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2-0024-04

读书会在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丰富阅读推广服务手段、提供阅读分享平台以及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会活动,在引导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香港公共图书馆读书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读书会的运营策略,以期为内地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服务提供参考。

1香港公共图书馆读书会运营策略

香港公共图书馆读书会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用户群体的不同设立了“家庭读书会”和“青少年读书会”两种服务方式。虽然香港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服务时间不长,但是在服务质量的控制、服务手段的设计、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及活动的宣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值得内地公共图书馆的学习。

11 对用户进行分组,成立不同读书会

读书会以阅读和分享为主要活动方式,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阅读的兴趣和关注的主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避免参加读书会的用户年龄跨度过大,香港公共图书馆按照用户的年龄段对用户进行分组,成立了专门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青少年读书会”以及专门针对幼儿及其家长的“家庭读书会”。其中,“青少年读书会”根据阅读文献的语种不同又分为“青少年英文读书会”和“青少年中文读书会”。考虑到参加“家庭读书会”的家长有老年人用户,在中文的使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家庭读书会”以粤语为主,整个活动主要使用粤语进行交流。各读书会针对的对象及活动形式见表1。

12 控制活动人数,制定严格的会员准入制度

为了保证读书会的质量,为参加读书会的用户营造一个舒适、宽松、自由的氛围,香港公共图书馆制订了严格的会员准入制度,控制每场读书会的人数,让读书会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下进行。香港公共图书馆规定,参加“青少年读书会”的用户80.%通过学校或者老师提名而恚20.%在图书馆内公开招募。报名的用户向图书馆提交报名表,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会通知用户办理入会手续。如果申请入会的用户过多,图书馆将以公开抽签的方式决定20.%的用户人选。参加“家庭读书会”的用户全部通过公开招募获得,如果申请的人数超过限额,图书馆也将以抽签的方式确定。用户入会之后必须参加4―6次的读书会活动,如果参加活动的次数太少,会员资格将会被取消。

13 项目推动,招募专业阅读推广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常重视阅读推广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的阅读推广项目,努力将香港建设成为“阅读之城”。这些阅读推广项目有专门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儿童及青少年阅读计划”“一生一卡计划”“阅读大使计划”;有专门针对妇女用户的“自在人生自学计划”;还有与社区共建的“共建学习型社区阅读计划”和“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等[3]。香港公共图书馆依托这些阅读推广项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并在活动中招募了一批专业的阅读推广人员,为读书会的举办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例如在“阅读大使计划”中,公共图书馆与香港教育城合作,招募和培训阅读大使,让阅读大使加入到读书会的组织中,缓解了图书馆人力不足的困境[4]。香港公共图书馆还利用“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将图书馆读书会活动推送到社区,让社区居民更加方便地得到图书馆服务。

14 采取激励措施,制定优惠政策

为了鼓励读书会的发展,香港公共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学校和用户参与到读书会中。香港公共图书馆规定,参与读书会的用户可以优先获得与作家见面的机会,在“与作家见面”系列活动中可以比普通用户提前一周优先预约。此外,对于参加读书会活动次数较多的用户,香港公共图书馆会根据其阅读量颁发记录年度阅读量的证书,并对阅读不同题材书籍数量最多的用户颁发“杰出表现奖”[5]。“青少年读书会”的80.%的会员由学校和教师推荐而来,因此,学校和教师对活动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了会员的数量及质量。香港公共图书馆为了提高学校及教师的积极性,定期到中小学宣传读书会活动,鼓励教师推荐读书会成员。

15 提供网上交流平台,促进阅读伙伴关系成长

香港公共图书馆为“青少年读书会”和“家庭读书会”设置了专门的网上讨论区,鼓励读书会成员及导师通过网上讨论区分享观点,促进阅读伙伴关系的成长[6]。讨论区仅限会员使用,根据会员的身份设置了教师、中学生、小学生、家长以及企业等五个版块,每个版块根据身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内容模块。例如教师版块包括了“学与教资源”“专业发展”“互动社群”“特殊教育需要”以及“户口管理及工具”等五个模块的内容,而家长版块则更多地关注孩子教育和升学的问题,包括“教养及成长”“子女学习支援”“子女升学选校”以及“活动资讯”等内容[7]。此外,讨论区还提供香港阅读城的链接,用户可以在讨论区中边读边讨论,及时将自己的阅读想法与其他用户进行分享[8]。

16 以图书馆为核心,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

虽然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是推动读书会的中坚力量,但是连续、长久地运营读书会活动完全依靠图书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图书馆为核心,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香港公共图书馆注重与学校、网上讨论区支持机构以及香港教育城合作,利用多方的力量组织和举办读书会活动。香港教育城是香港官方在线教育平台,由“优质教育基金”赞助,前教育署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本着建立“无界限学习环境”的服务宗旨,香港教育城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及阅读服务,推动了读书会的发展[9]。香港公共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不仅体现在通过学校推荐获得读书会成员,而且还体现在定期到学校举办读书会。图书馆联合学校和香港教育城,定期到学校举办读书会活动,招募并且培养阅读推广大使,开设赠书奖励,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到读书会中。

2香港公共图书馆读书会带来的启示

读书会是阅读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全民阅读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内地,受惠于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和推动,各种类型的读书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的“敏读会”为例,读书会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参与,促进了闵行区的阅读推广。内地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制定科学的会员准入制度,采用激励措施,广泛建立服务合作,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读书会活动,进一步提高读书会的质量和水平。

21 制定严格的读书会运营制度

读书会能否长久、有效并且稳定地运营,与其是否具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运营制度息息相关。香港公共图书馆注重读书会运营制度的建设,对读书会会员的选择、人数的控制、活动的主题以及活动的时间和频次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纵观内地读书会服务,虽然有定期举办读书会,但是却缺少对读书会的质量控制和制度建设,有些基层馆甚至混淆了“读书会”和“茶话会”,将读书会简单地理解为用户聊天聚会的场所。因此,在今后的读书会活动中,公共图书馆要明确读书会的服务目的和服务宗旨,加强读书会运营制度的建设,对读书会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机制进行合理地设计,确定读书会的运营模式,发挥读书会在提高馆藏利用率、搭建交流平台以及促进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22 注重读书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香港公共图书馆注重阅读推广服务队伍的建设,不仅为读书会配备了专门的服务馆员,而且还与香港教育城合作,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读书会志愿者,邀请作家参与到读书会中,为读书会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内地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做法,与一些公益组织或者教育组织合作,建立读大使培养项目,提高阅读大使的服务能力。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注重馆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有计划地培养馆员策划、组织和评估读书会的能力,并且锻炼馆员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图书馆读书会服务建立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

23 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参与读书会

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服务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丰富用户精神文化生活的举措。但是,由于读书会对很多用户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参与读书会的积极性。因此,公共图书馆除了利用多种渠道宣传读书会外,还要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参与到读书会的活动中。以香港公共图书馆为例,图书馆为读书会成员优先预约与作家见面的机会,授予参加活动次数较多的用户“杰出表现奖”,并颁发证书。借鉴于此,内地公共图书馆可以为每一位参加读书会的成员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读书会会员参加活动的次数和阅读图书的数量,并对积极参加活动的用户给予奖励。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给予参加读书会的用户一定的特殊借阅权,如适当延长他们的借阅期限和增加他们借阅图书的数量,优先满足读书会成员的文献需求,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读书会中。

24 整合各项资源,建立服务合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会服务,图书馆要注重整合各项资源,广泛建立服务合作机制。首先,内地公共图书馆可以参考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做法,与学校合作,从学校中招募读书会成员,并且定期到学校举办校园读书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加读书会活动。其次,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书店建立伙伴关系,利用书店的资源开展知名作家见面会、读书会推荐书展、读书会论坛以及新书会等活动。再者,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服务团体合作,招募社区图书馆之友,延伸读书会服务范围,扩大读书会用户群体。例如,内地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制订“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在社区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从社区中招募并且培养一支专业的读书会志愿者队伍,为读书会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实验学校“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xx实验学校秉承“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川南知名”学校为目标,实施“名校工程”战略,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上,坚持积淀校园文化,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学校永恒的主题,初步形成了书香校园特色。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积极营造读书氛围

我校长期以来,把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书香校园”工作领导组,形成了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各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书香校园”工作网络,具体负责“书香校园”工作的规划、统筹、实施和考核等工作。学校制定了《学生读书节活动方案》、《教师读书活动方案》、《蓝青工程培养考核制度》《名师工作室职责》、《教研组考核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与师生读书的相关制度,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了制度监督和保障。学校大力提倡师生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师生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风气。

二、加大投入,硬件保障,努力丰富文化资源

要打造“书香校园”,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读书环境。XX年至XX年期间,我校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针对师生实际,切合时展,整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了新的图书室和阅览室,重新装修学生教室,改善读书活动软硬件环境。XX年,我校争取上级行政部门投入图书购置经费达60余万元,至 XX年拥有藏书4万余册,电子图书24万册,其中期刊种类图书150余种,工具参考图书156种,各类图书结构合理,副本量均不超过五册,年均图书增长率5%以上。

安装了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建成并开通网络阅读平台。学校建立了网络中心,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全校设有50多个信息接点,给每个班级,办公室配置了端口。我校现有4间计算机网络教室,150多台教学、管理计算机,130多台辅助教学笔记本电脑,53套移动多媒体教学系统,确保了班班都有教学多媒体设备。实现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便捷的阅览,实现了图书室对图书分类、检索、借阅、管理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图书室的工作效率,图书流通率和师生到馆率高。学校为方便师生阅读图书,专门建设了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阅览室桌椅整洁、书籍整齐、光线充足、环境舒适。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优美的读书环境成为书香校园的一大亮点。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享受书香,感悟幸福,构建和谐”是我们的口号,我们提出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这一高度上,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我们认为,创建书香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才是解决我们当前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师生们不爱读书,人文素养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最好选择。现将我校近几年创建“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学校还安装了网络电子阅读平台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读平台室均配备了专门管理员,加快了图书走近师生的步伐。另外为了增强图书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制定班内的图书借阅制度,每生捐5本以上的健康书籍进行交流阅读,定期更换书目,拓宽书源,使学生有书可读,全力发挥图书的功效。如今,学校图书阅览室和班里的“图书角”已成为学生的欢乐天地,同学们都在那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手棒书籍美美地读起来,读书成了校园亮丽的风景。

三、认真筹备,精心组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为了提升师生们的阅读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引领老师、同学们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发展人性,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愉悦身心,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推动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的建设,特举办一常德朗州科技职业学校“书香人生路”的读书活动,这次活动的重要目标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活动主题 书香人生路

三:活动时间 4月4日——6月20日

四:活动目标

1:4月,按照“书香校园”特色方案,整体构建书香氛围,构架学生,老师, 学校职工三个读书体系。

2:5月,持续推进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凸显校园“书香特色”建设书香校园主要措施

3:6月,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环境,让校园内外充满书香

五: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具体实施计划(4月8日——6月20日)

1在校园的宣传栏,过道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学校的 后花园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标语

2通过班级宣传栏布置,设计“书香班级”,教室里设置“读书台”,读书台上的 书定期到学校图书室更换,也可以自己买,与全班一起分享.

3加强学校过道宣传栏建设,为师生展示读书成果提供平台,精心设计校宣传栏,张贴学生书法与绘画作品,为学校增添书香气息。

4创作学校专刊{蓝天白云下},发表学生习作,将学生优秀收集整理的习作,将好的 作品向报刊推荐。

5由学生科、教务科主持,成立专门的书香小组定期督促检查读书活动;

第二阶段:汇报、表彰(6月10日——6月20日)

1、在老师、学生当中评选“书香老师”、“书香班级”、“十佳读书明星”等集体、个人奖项;

2、 刻录《 “书香人生路”活动集锦》光盘给全校学生和学生家长观看。

附:评选依据:

① 一期结束以班为单位或老师个人汇报活动方案和总结;

② 各班提交的读书活动相关文字等原始资料;

③ 教务科、学生科、检查师生读书活动的过程性记录

六:活动内容

学校统一安排部分:

1、分年级提供师生读书参考书目。

2、老师、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学生科,教务科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3,活动结束的时候,会为做的好的班级,个人及老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附:师生读书汇报推荐活动

1、“读书改变了我”(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师生)

2、“书香人生路”演讲比赛(师生)

3、“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

4、“读书日记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5学生科,教务科可组织读书手抄报展览等读书活动。

6、读书沙龙

7、“我为朗科添风采”捐书活动:每名同学可为灾区同学 捐一本书。

以上活动仅供参考,学生科,教务科可根据实际情况策划汇报方案。

学生活动部分:

1、 “每天必读,读中积累”读写活动:教育学生每天都要阅读自己选定的图书,并能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和积累本相结合。以此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读书、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2、“书海流韵”交流活动:每月最后一周班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活动阶段汇报、展示、交流。同时,根据各班阅读活动情况,由教务科推荐,随时进行班级读书活动典型的全校交流展示活动

3、“好书推荐”活动:评选出中学生最喜爱的书籍并向全校同学推荐。 。

教师活动部分:

1、 “每天必读,读中积累”读写活动:老师每天都要阅读自己选定的图书,并能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不限,但要标明作笔记的日期。

2、“好书推荐”活动:评选出老师最喜爱的书籍并向同行推荐。

3、“书香人生路”汇报活动:教师进行本学期完了要进行读书总结、汇报、展示活动。

七:活动要求

1、多方紧密配合,营造读书大环境。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广播站要为本次读书活动服务,开辟专栏,及时报道信息,使读书节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

2、 认真制订活动汇报方案,方案要重过程、重落实、可操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详细写出读书的内容、时间、读书笔记的要求、每月读书汇报的形式、读书活动的形式及要求等。

3、读书汇报活动要求做到立体和平面、有声和无声、阶段和汇总相结和,开展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香港;新市镇;变迁

中图分类号:F299.276.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53-07

新市镇,顾名思义是指在市区之外兴建的新的城市区,中国内地一般称其为卫星城。香港新市镇是在香港政府行政力量的引导下,作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有目标有规划地建立起来的,它是香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香港新市镇建设构想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启动于60年代,大规模发展于70年代,到目前香港已开发了9个新市镇,即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天水围、将军澳、东涌/大蚝,并继续规划和实施新的市镇计划。

1.目前对香港新市镇的研究

香港新市镇建设是香港人口扩张及经济实力增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香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市镇建设集中在新界地区,是香港城市化向新界扩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新界地区的城市化。通过新市镇建设,不仅使香港人口得到合理分布,而且使新界地区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人心归属的新支点。新市镇的发展和建设改变了香港的城市面貌,形成港九母城与市镇新区(子城)相结合的城市新格局。它以其完善的规划布局、优美的市镇环境、迅速崛起的多元经济,而被誉为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正是新市镇建设,提高了香港整体城市化水平,并最终促成新界地区向都市区域的迈进。

从目前香港与内地的研究状况来看,涉及香港新市镇建设的成果很多,论文类的如A•B•蒙乔伊的《香港的住宅建筑和新城镇》[1]、郑天祥的《香港的新市镇》[2]、邹时萌的《香港新市镇的开发建设》[3]、郑天祥的《荃湾香港建设规模最大最有成效的一个新市镇》[4]、李蓓蓓的《香港的新市镇建设论析》[5]、秦虹的《香港的新市镇建设》[6]、胡雨村、沈歧平的《香港新市镇住宅发展模式浅谈》[7]等,都是直接关于新市镇建设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人口扩张、公屋政策、交通问题等方面着手,对新市镇建设进行了探讨,但大部分属于描述性的,对新市镇进行深入分析的不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其他的论文如方慕坤的《香港城市发展的趋向》[8]、温长恩的《香港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毛麒瑞的《香港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体系》[10]、潘国城的《香港城市规划》[11]、刘家麒的《香港的城市规划》[12]、吕政的《香港工业用地的开发和利用》[13]、黄君华、杨志威等人的《香港公共房屋发展模式》[14]、钱本德的《保护生态环境 更保护精神环境──记香港新市镇将军澳的建设》[15]、王纪武、张丽璐等人的《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16]、张骁鸣的《香港新市镇与郊野公园发展的空间关系》[17]等,从香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城市发展规划、公屋建设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新市镇的发展。

涉及香港新市镇建设方面的专著并不多,有关新市镇的内容大多仅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加以论述,或者作为香港城市发展中的某个环节进行研究。《现代香港经济》[18]、《香港房地产管理实务》[19]、《香港交通与市政管理》[20]、《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21]、《香港房地产的发展与管理》[22]、《香港城市建设与管理》[23]、《东西方的纽带――香港》[24]、《香港发展地图集》[25]等就属于此类著作。另外,由彭华亮主编的《香港建筑》[26],从建筑学的角度,将新市镇建设和城市建筑布局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对新市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由苏泽霖、陈金永合编的《地理研究与区域发展》[27]是一部内地与港台三地学者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其中有数篇文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香港新市镇的开发;袁镜身著的《城乡规划建筑纪实录》[28]则是一部香港城市规划实例集锦,对于了解香港市区及新市镇新村规划、各景观规划、社区设施建设规划等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解香港各规划景观打开了一扇窗户。除此之外,关于新市镇方面的著述《漫游香港新市镇》[29]是从新界旅游景观的角度对各新市镇进行介绍,《变迁中的新界》[30]则从新界整个地区发展状况讲起,较为全面的分析二战后①,尤其是70年代以来新界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新市镇建设中的不足有诸多讨论。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与香港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及新界城市开发等问题有关的学术专着、香港各类年鉴、报刊资料及香港和内地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并利用互联网等辅助手段,力求全面客观地探析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必然性、历程及其特色,进而对新市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新市镇建设的社会历史意义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其有益的城市发展经验,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在分析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基础上得出,香港新市镇建设是花园城建设理论的延伸。

2. 新市镇建设是香港解决经济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的手段和策略

2.1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香港新市镇建设是战后香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和策略。战后香港经济结构经历了四次转型,每一次结构转型都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不同要求,且随着香港经济的每一波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社会问题,也要求香港重新考虑城市规划,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香港新市镇建设正是适应上述需要而产生的。

战后香港利用世界经济局面的变化,迅速由转口贸易向工业化阶段转变,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第一次转型。香港工业中以轻工制造业为主,小型企业比重很高,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小型工厂大部分分布在港九市区的住宅楼宇之内,或者是在地下的铺位里经营。由于生产场地拥挤,道路狭窄,又缺乏仓储等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酿成大祸,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水等也给周围环境带来很大危害[31]。这种状况限制了香港工业生产的发展。之后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地产商又兴建了大量的工厂大厦,分层租售给小企业主,这些分层工厂大厦经过合理的用途分工及与其他设施一起得到合理安排后,有效分布在港九市区各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适宜服装、玩具、塑胶、钟表等小型轻工业生产的工厂大厦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的冶金、机械制造、化学等大中型重化企业,难以在工厂大厦内进行生产。同时,市区拥挤的工业生产环境、日益攀升的高地价、高租金,使市区工业失去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原有的市区工业发展模式不适应香港经济发展的需要,香港经济进入由工业化向经济多元化转型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再次向以高技术产业、高增值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转型。这些业务主要集中在市区,为了确保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港府将注意力转向对市区环境的改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以便为新的经济结构转型寻找市区发展空间。对于传统的工业部门、占地较多的新兴技术产业及部分服务业来说,港英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其向新市镇发展。特区政府推行重振工业的政策之后,新市镇又成为香港未来高科技工业首选的后方投资基地,香港地产商注意的焦点。

香港新市镇就是应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市镇建设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政府工作的重点。香港经济的历次转型过程中,新市镇都成为市区转移出来的产业的接收重心,不仅促进了新市镇自身的发展,也使其充当了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市区空间的任务。这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对建设新市镇提出的要求。

2.2 缓解城市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

另外,新市镇建设也是缓解香港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客观要求。人口膨胀是香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开埠以来,港英政府推行自由港政策,实行自由出入境和自由移民制度,吸引了大量人口迁移到香港,这在香港发展的早期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了香港的繁荣。但是,二战后,香港人口急剧增加,据统计,1951年香港人口由战前的不足99万人增至200多万人,到2001年,香港总人口已达670多万,可以说从1951年开始,香港人口大约以每隔10年增加100万的速度增长。这些增加的人口在新市镇未大规模开发之前,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港九市区,而港九市区建设已趋饱和,人口增长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沉重负担[32]。

作为移民城市的香港,随着人口的集聚,住房问题也毫无例外的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住宅紧张及住宅质量低下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并非易事,香港土地资源缺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问题越来越尖锐,地价越来越高。香港除进行填海造地、在半山区建楼等土地开发工程外,还通过向高空发展,来扩大现有土地的使用效率,致使香港建筑物越来越高,建筑面积越来越密集。港岛从二三十层的住宅楼房,到五六十层高的大厦,在战后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迅速崛起,使香港变成了一座“水泥森林”。由于长期无序的城市发展,加之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港九市区产生一系列交通、失业、犯罪、环境污染等大都会通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一现象在战后五六十年代尤为严重。这些城市问题对旧的港九市区集中发展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香港急需开拓新的市区发展空间,改变旧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战后,香港各界要求政府制定拓展计划,发展新界的呼声日益高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大学建筑工程学教授戈登•白朗就曾出面敦促政府重新考虑制定新的拓展计划,发展新界,并在舆论界掀起一场关于香港城市开拓计划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香港城市规划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日后香港城市发展及新市镇的建设规划奠定了舆论基础[33]。从50年代末开始,港英政府相继决定在香港建设新市镇,并于70年代初将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城市发展政策来执行。于是香港新市镇建设作为开拓市区经济发展空间、解决香港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被提上工作日程。从此,新市镇的开发成为香港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3.省略.gov.省略.gov.hk/tdd/chi/towns/index.htm#nt.省略.gov.hk/planning/p_study/comp_s/swnt/con_report/summary_c.htm#4.

因规划先后及规划理念的侧重点不同,香港9个新市镇事实上产生了前后“三代”的划分。

第一代新市镇是指最早起步的荃湾、沙田及屯门3个新市镇。1954年,港英政府依据英国“花园城”理论构想,在观塘进行了新市镇的实验性建设,由于经验不足,观塘只是开发成为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高尚住宅区。为了解决香港人口及工业发展的需要,1959年港府又通过在荃湾实行新市镇的计划。荃湾新市镇包括葵涌、荃湾和青衣等区,吸取观塘新市镇的经验,荃湾新市镇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都较观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大量的房屋、货柜码头及工业区纷纷在荃湾建设起来。1965年港府又推出沙田和屯门新市镇计划。借鉴观塘、荃湾建设中的不足,沙田和屯门新市镇在设计和规划上考虑相对比较周详,规模更为庞大。沙田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并由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并附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为了有效分散市区居民,香港在沙田新市镇还建了大量的公营及私营的屋村;另外为方便居民就近就业,沙田还规划了四个工业区等;对于居民娱乐休憩、交通网络的完善等也考虑周详。70年代,屯门和荃湾、沙田一起被列为第一代新市镇,进入发展期。屯门新市镇贯彻新市镇的“自给自足”理念,在市中心毗邻地区规划了工业区,为居住在周边的大型住宅区如蝴蝶湾、良田、屯门南、屯门北等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屯门因和市区相距较近,香港政府修建了公路及轨道交通系统,便于新市镇与市区及其他新市镇的联系。

第一代新市镇利用临近海旁的便利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活动,为新市镇增辟大量建设用地。它们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人口也较多,被称为“大新市镇”。第一代新市镇从70年代初大规模发展至今,成功分散了市区人口,其中沙田新市镇约有人口63.5万,荃湾人口最多,目前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达80万,屯门人口则突破了50万。除此之外,在第一代新市镇中,居住在公共房屋中的人口占各新市镇人口的百分比也很高,达70%左右。第一代新市镇建设从开始起步,就强调“自给自足、均衡发展”的规划理念,被称为是“自给自足”的一代[36]。

第二代新市镇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元朗、大埔及粉岭/上水3个新市镇。相对第一代,第二代新市镇是从传统的墟镇改建、扩展而来。未发展为新市镇时,大埔已是新界主要的墟市。香港在大埔市中心及附近一带建设了大量屋村,市镇边缘及半山经过平整的土地上兴建大量低密度的屋苑。与第一代新市镇一样,除了工业用地外,大埔亦建有多个大型政府及休憩设施服务居民。粉岭/上水未发展为新市镇时,也是新界的墟市。该市镇以九广东铁的路轨为主轴线,在市中心的周边建有大型住宅区,区内交通十分方便,除九广东铁外,粉岭公路贯穿整个新市镇,将其与大埔和元朗连接起来。新市镇同样设立了工业区,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为了保留新市镇的田园特色,粉岭/上水新市镇的中心位置保留了乡村发展的模式,成为这个新市镇的特色之一。元朗新市镇坐落在元朗、锦田平原的中心,亦是发展多年的墟市。元朗市中心位于青山公路―元朗段两旁,市中心兴建了多个住宅区及与之配套的商业发展区。近年又继续开发元朗市镇的周边地区,例如元朗公园、鸡地、元朗旧墟及元朗南一带。元朗设有香港第二个工业,另外在其西面则是东头工业区。这些工业区为区内居民以至区外人士提供就业机会。为了方便居民出行,香港在第二代新市镇之间兴建了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加强新市镇与市区、新市镇与新市镇之间连接。

第二代新市镇发展至今,大埔人口约为30万,粉岭/上水人口约25万,元朗约20余万人。即使在远期的规划中,第二代新市镇中最多也只是容纳30万人左右。和第一代一样,虽然第二代新市镇也强调“均衡发展”,注重创造良好、完善的居住环境,但它更强调保持原有的自然乡村风貌,选址皆位于香港古老的墟镇,港府在此除兴建“公屋”外,还在当地专门划出乡村发展区,帮助原有的居民建设“丁屋”⑥,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因而,第二代新市镇可称为是乡村改良第二代。

第三代新市镇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开始拓展的新市镇,包括将军澳、天水围及目前正在开发的东涌/大蚝新市镇。

天水围新市镇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居住环境相融合,新市镇以两个市镇公园为中心,大型屋村分布在公园四周,而在新市镇发展的预留区北部,则计划发展为香港湿地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在交通方面,香港建成了通往天水围的三号干线及九广西铁,大大方便了天水围的居民,亦令天水围居民不用再依靠屯门公路进出市区,减轻了屯门公路的负担。在20世纪60年代,将军澳一带还是渔村及重工业生产基地,至1982年,港英政府正式宣布发展将军澳为新市镇。因将军澳邻近市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故在规划时特别发展以地铁站为中心,将高密度住宅及地区中心设在区内五个地铁站(即宝琳、坑口、将军澳、调景岭及将军澳南)附近,而低密度住宅则设在市区边缘。将军澳的市中心规划有政府设施、市镇公园及文娱广场,同时发展商业及住宅区。东涌新市镇以线形发展,南倚北大屿山山脉,北面则为东涌湾。东涌市中心设在地铁东涌站侧,而其东面及北面则为公营房屋发展。另外,市中心以西的小山预留为未来发展市镇公园所用。机场铁路除了连接机场外,亦为东涌居民提供市区线服务等[37]。

可以看出,第三代新市镇不再刻意强调自给自足,而特别强调兴建集体运输系统的重要性,以此吸引更多的市民到此定居。第三代新市镇基本靠填海造地,或通过地盘平整工程提供发展用地,因而其建设可说是没有任何依托的从零建起,受高度及周围环境的限制很少,致使成片的高密度[39]住宅楼宇拔地而起,整个市镇建设向高空发展,犹如“水泥森林”,被称为“水泥森林”第三代。第三代新市镇的人口增长相对第二代新市镇为快,将军澳的目标是从现在的29.5万增加到52万,天水围计划从24.5万逐步增加到34万人,目前发展着的东涌仅有2万多居民,未来的目标是容纳32万人[38]。后两代新市镇由于人口容纳量及发展面积较第一代新市镇为小,又被称为“小新市镇”,其公/私住宅的居住人口百分比在50%以下。

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在规划的新界东北及西北发展区的新市镇计划,可称为第四代新市镇。第四代新市镇以环保为设计主题,其整体发展目标是要把新开发的市镇建设为具备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而又各具特色的新市镇。这一代新市镇的规划仍沿用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原则,以确保新市镇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分配,特区政府正加紧筹划。

香港新市镇从最初完全理想化的“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到高密度发展的“水泥森林”,再回到未来均衡发展的“环保”型新市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的特色,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规划策略,充分显示了新市镇建设中的独有个性与特色。

4.余论――香港新市镇建设是霍华德花园城理论的延伸

香港新市镇是与花园城市一脉相承的,它运用“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两大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是花园城理论的一种延伸。只是香港的新市镇建设比花园城规模更为庞大,规划更为完善。

花园城理论是19世纪末由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提出的一项城市改革理论。霍华德是英国开明的社会改革家,世界花园城运动的创始人,他于1898年写成《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PathofRealReform)[39],书中提出“花园城市”构想,在他的构想中,希望通过建设花园城镇,来安排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工业,并使其“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⑧。

按照花园城构想,任何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临近的一个花园城市来接纳;每个花园城皆为自给自足的统一体,而非大城市郊外的居住区;为防止膨胀,限定每座花园城人口为3.省略.gov.hk/cf3.htm。

⑤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表格中一些数据在不同资料中会有所不同。

⑥“丁屋”制度是港英政府针对新界居民而制定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屋宇政策。“丁”是男丁。新界为英国的“租借地”,考虑到新界原居民的特殊情况,港英政府规定,凡新界原居民(即1898年英国租界新界前已经居住在新界的居民)的男性后代,年满18岁之后,可申请一幅屋地,只要交纳象征性的地价后,即可在其上兴建总楼面面积不超过700平方英尺,高三层,楼高不超过25英尺的住宅。一个男丁,一生只有一次这个机会。这种屋宇称为“丁屋”。“丁屋”不许转让他人,但可以出租;当户主按十足市场价格补足地价后,则有权出售该地段和房屋。“丁屋”制度是香港所特有的一种土地屋宇法例。

⑦香港城市建设实践中采取“高密度发展模式”,即为了优化利用土地,尽量发掘土地潜能,在城市建设中经过整体设计,使建筑区内的建筑物尽量向高层发展,这样在高层建筑楼宇之间留出更多的空间,使各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拉大,以容纳公园、休憩地、学校、商场、社区中心等,从而在整体上增加了绿化面积和活动空间,提高了环境质量。这种高密度发展模式在新市镇建设中得到了有效利用,也可以称为新市镇建设中的另一种特色。

⑧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花园城市)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见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译序”第18页。

⑨1918年由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最早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疏散市区过于集中的工业和人口,使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市中心的地域上去,所腾出的空间用以开辟绿地,从而有效的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旧城改建,以至大城市向郊区扩展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⑩盖迪斯:苏格兰生物学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是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11)受40年代英国规划思潮的影响,亚拔高比很重视工业的发展,在其规划中,东西九龙的大部分土地被划做发展工业,包括将旺角避风塘填为工业用地;将北角、柴湾分别发展为重工业区,使其和九龙的红、马头围并立等。在中区商务中心区的发展上,亚拔高比建议在海军船坞填海,以便商务中心区向湾仔方向发展。交通干线方面,除了九广铁路观塘支线外,提议兴建一条新支线由九龙塘经旺角、避风塘新填地、尖沙咀,再以海底隧道方式和中区连接。在住宅用地方面则主张将九龙中及九龙北的坡地发展为住宅用地,用以解决战后人口的增长所引起的居住问题。在他的规划中还建议有大规模填海工程,包括红湾、醉酒湾和荃湾等。见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1年2月,第128页。

(12)尽管如此,港英政府针对亚拔高比的建议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1947年为协助亚拔高比的工作,香港工务司总部成立了“城市设计组“,拟订香港初步土地用途图则及所需的调查研究,打下了香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1953年工务司署辖下的地政测量处成立一个“设计科“,目的在统筹工务司署内各个部门及政府其他部门的有关工作,为香港未来的发展作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委员会“的监督下,“设计科”完成了一系列规划图则的制定,到1958年末有70%以上的市区已展开了分区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科“也为新界的数个小市镇制定了发展蓝图等。除此之外,“设计科”人员还协助并参与多个与全港性具体发展有关的委员会及工作小组的工作。六七十年代制定并开始实施的西区“实验性重建区“的市区重建计划,就是在“设计科“的参与及工作下完成的。这些可以说是香港政府适应报告书中设立一个城市规划部门的建议而作出的反应。通过五六十年代的规划工作,为日后香港城市发展及新市镇的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参考《香港城市规划》,屋宇地政署城市设计处,1986年,第6-7页。

参考文献:

[1] 经济地理[J].1985,(3).

[2] 港澳经济[J].1985,(2).

[3] 城市开发[J].1985,(4).

[4] 城市问题[J].1986,(3.)

[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J].1996,(3).

[6] 城市开发[J].1997,(7).

[7] 住宅与房地产[J].1999,(11).

[8]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J].1985,(3).

[9] 中国土地[J].1985,(4).

[10]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0卷)[J].1994,(4).

[11]城市规划[J].1985,(4).

[12]城市规划研究[J].1985,(4).

[13]港澳研究[J].1985,(1).

[14]香港公共房屋发展模式(一)[J].建筑经济,1997,(12);香港公共房屋发展模式(二)[J].建筑经济,1998,(1).

[15]建筑学报[J].1999,(11).

[16]规划师[J].2002,(9).

[17]城市规划学刊[J].2005,(6).

[18] 郑德良.现代香港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87.

[19] 蔡育天,李百灏.香港房地产管理实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0] 吴国蔚,王湘丽.香港交通与市政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1] 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2] 甘长求.香港房地产的发展与管理[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

[23] 劳炯基,蔡穗声.香港城市建设与管理[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3.

[24] 张健.东西方的纽带――香港[M].长春出版社,1997.

[25] 薛凤旋.香港发展地图集[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

[26] 彭华亮.香港建筑[M].万里书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1989.

[27] 苏泽霖,陈金永.地理研究与区域发展[M].香港大学出版社,1993.

[28] 袁镜身.城乡规划建筑纪实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29] 陈迹.漫游香港新市镇[M].香港山边社,1986.

[30] 郑宇硕.变迁中的新界[M].大学出版印务,1983.

[31] 劳炯基,蔡穗声.香港城市建设与管理[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3:95-96.

[32] 陈栋康.香港的人口地理[J].经济地理(第6卷),1986,(1);高添强.香港今昔[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91;香港统计数字一览[J].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02年编订.

[33] 星岛日报[N].1956-06-08,(5).

[34][35][40] [41] [43] [44] 香港城市规划[M].屋宇地政署城市设计处,1986:19,19,6,6,19,19.

[36] 人民网:。

[37] 《香港地方》,见:省略/view.省略.gov.省略.gov.hk/tdd/chi/towns/index.htm#nt。

[39]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见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译序”第2页。

[41]《星岛日报》,1956年6月8日,第5版。

[40]《香港城市规划》屋宇署城市设计处,1986年.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倾情关注,帮扶发展农村阅读教育

“梁校长,我想向您提出一个请求:我在这个学校可以看到课外书,我觉得很幸福,希望您能帮助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建一个图书馆,让我的同学有书看……”这是宁乡县偕乐桥镇中心小学一个五年级女学生向“阅读·梦飞翔”项目负责人吐露的心声。从她的话语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进长沙市委会引进的“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计划已经深远地影响了部分农村学校,许多农村孩子因为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原来的阅读习惯,现在他们有书读了,喜欢读书了;但让我们担忧的是,满足所有农村孩子阅读的需要依旧任重道远。

从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农村学校在阅读教育方面,一是条件缺乏,很多学校没有图书室或图书室的环境比较差、书籍数量少;二是管理不善,图书室基本成为了学校的摆设;三是教师素质不高,特别是在阅读教育的认识水平上和管理能力上比较低;四是学生没有阅读习惯,大部分学生只看教科书,读的课外书很少;五是阅读教育没有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考核范畴。鉴于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和我国农村地区阅读教育的现状,民进长沙市委会一直以来倾情关注阅读教育这一事业,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阅读教育的发展进程。

牵线搭桥,引进“阅读·梦飞翔”慈善项目

改变阅读教育现状要有先进的观念,要有推进的载体。2006年,民进长沙市委会会员杨建辉、夏莹两位老师前往香港支教,看到香港学校对学生阅读教育非常重视,当她们谈到我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孩子因为缺乏条件而很少阅读书籍,这一点引起了香港爱心人士的高度关注。同年,民进长沙市委会主动牵线搭桥,争取几位香港爱心人士来到湖南考察。“如果不早点做工作,这一代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兴趣的黄金岁月就会白白溜走了;这一状况也将削弱他们的学习效能,减少他们未来改变其命运的机会,并将进一步直接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是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基金会负责人梁伟民先生考察后的感慨。

于是,在民进长沙市委会的积极争取下,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基金项目成功引入并推广到湖南。该项目引入之初,并不仅仅是只拿钱帮助建设学校图书馆,而是从长远的角度,从培养农村学生阅读习惯出发,在图书配备、师资培训、阅读习惯养成、考核评比、奖励制度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阅读关怀计划。

多方协调,赢得当地教育部门重视

项目的实施开始并非一帆风顺。一是项目开始并没有普及到农村每所学校,基金会对涉及项目学校的总投入每所也只有5-6万元,学校自身经费配套不充足;二是项目开始运作的标准很高,对学校开设阅读课程、教师培训、学生管理、督查考核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计划和流程,同时也将改变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因此,项目引进开始并没有引起当地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和关注。民进长沙市委会和香港爱心人士针对这一现象,四处奔走,经过市委会的积极协调和香港爱心人士的真诚奉献,“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计划最后在宁乡县开始逐步实施,并得到了宁乡县政府和县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教育局和参与学校不仅积极支持配合了这一计划,还主动参与,从图书室的投入上、管理制度上、考核细则上出台了许多好的措施和细则,为计划的推广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民进长沙市委会还积极发挥会内教师资源优势,配合“阅读·梦飞翔”基金项目开展了“城乡孩子手拉手”、“香港、长沙学子探访农村学校文化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阅读·梦飞翔”项目的影响力。

效果显著,实现农村孩子阅读梦想

“阅读·梦飞翔”社会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在农村地区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项目开始到目前为止,基金五期发展计划中已完成第二期,截止2013年上半年,基金会直接为湖南省农村小学建立图书馆112个、图书角4个、洗手间10个(5个在建),遍布宁乡、韶山、南县、凤凰、双峰等12个县市,投入资金累计800多万元,受惠学生超过65000人;同时,共有516名学生获得每年900元的阅读奖励助学金,192名学生获得96000元的表现优异(进步)助学金奖励;宁乡县菁华铺乡长槐小学等10多所学校获得上万元的基金奖励。

如今,项目学校图书室面貌焕然一新,内藏书籍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藏量增加,每所学校藏书都在6000册以上;室内圆形的书桌椅美观舒适,室内布置氛围浓厚,真正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环境。

学生的上课常规行为、学习和卫生习惯,都有明显的改进;学生不仅每天在学校有固定的时间看书,每周都可以到新图书室自由看书,平日也可以借书回家;每位学生都有个人的阅读记录册,都有个人的阅读感受。

通过教师培训讲座,老师们能够运用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生也开始学会学习技巧。有的老师说,“我们见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他们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比以前有进步,上课常规更大大改善”,“见到学生们的改变,我们真的感到很欣喜,也很惊讶”。

有部分学校的家长主动协助学校包书皮和做登录工作,并跟随学校老师到书店选书;也有很多家长向学校捐款增购图书。很多家长向学校反映,现在孩子们用在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多了。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安吉县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60所,全日制在校学生53 813人,在职教职工4 588人。2003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县;2007年,通过省级教育强县复查验收,15个乡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近年来,安吉县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构建,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装备水平提档升级,这些都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为了响应省政府、省教育厅提出的关于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号召和将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书香飘竹乡”计划建设目标落到实处,安吉县教育局紧密结合安吉教育实际,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广泛开展“浓浓书香满校园,琅琅书声遍竹乡”读书和师生共建美丽“书香校园”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书香校园”软件环境

提高认识,转变理念积极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气氛,着力建造“书香校园”,不仅是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安吉县教育局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创新活动形式、倡导阅读理念、弘扬校园文化。2008年年初,在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上,县教育局具体布置和贯彻省“书香校园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具体措施。这一举措,迅速得到广大中小学的积极响应,许多学校举行“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总动员,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班级主题班会,以出主题黑板报,悬挂宣传条幅,制作名人格言,建立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班班规、班风等形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2008年3月份,县教育装备中心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赴嘉兴等地学习考察,进一步汲取外地“书香校园”建设好的做法和经验。当年6月份,全面启动全县中小学首届阅读节活动,省市县等有关领导参加启动仪式,县教育局还向学校赠送图书。首届阅读节活动的启动,全面拉开“书香校园”建设的帷幕。

树立典型,交流经验一个没有文化引领的学校,是不能承担起教育发展的责任的。根据安吉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书香飘竹乡”计划,安吉县教育局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书香校园”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要求各校以创建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经组织推荐、实地考察,实验初中、高禹中学、递铺小学等17所学校成为安吉县第一批“书香校园”示范校,有效地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召开了全县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省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装备科郑鲁根科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安吉高级中学、孝丰镇中学、实验初中、递铺小学等7所中小学分别在会上介绍具体做法和经验;安吉电视台、《今日安吉》报为此分别作了报道,为引领全县中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大投入,夯实“书香校园”硬件基础

大力增加校园图书藏书量2008年以来,安吉县教育局将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放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年增15万册图书,生均年递增2册图书的目标。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县新增图书15.2万册,生均递增图书2.4册,投入经费243.7万元。目前,全县全日制中小学有图书馆(室)61个,面积11 048平方米;图书阅览室58个,面积5 140平方米;电子图书阅览室7个,面积468平方米;专职图书管理员33人,兼职42人;中小学图书馆(室)总藏书1 404 577册,生均图书26.1册。丰富的图书资源,温馨的读书环境,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提高师生阅读的情趣和效率,还能成为一种为学生施以教化的审美文化氛围。在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全县中小学以“书香校园”活动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2007年以来,共投入经费60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图书馆(室)、阅览室102个,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许多学校经过精心布置,合理安排,在校园内设立励志标语,开展读书小报展,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三风一训”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皆负起育人的功能,校园的文化底蕴被挖掘、文化特色被打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进一步形成。如递铺小学、安吉高级中学、昌硕高级中学、安吉实验初中、孝丰镇中学、安吉实验小学、递铺第三小学等,不仅在进校两侧的灯柱上、教学楼前、宣传橱窗上,精心制作永久性的读书励志标语;还在各层教学楼的走廊上,展出各班学生阅读优秀作文和读书小报;在校园草坪上布置形态各异的文化警示语,无不时时提醒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递铺小学还投资80多万元,建成全县一流的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情趣的高标准、规范化的图书阅览室和图书藏书室。

创新载体,丰富“书香校园”文化内涵

加强阅读指导,不断丰厚人生有选择的阅读,有方法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课堂既是学生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主渠道,为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益,很多学校都开设阅读课,专门由教师指导阅读。如安吉高级中学把每班每周一节阅读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认真做好阅读课的教育指导工作,提倡读者进阅览室,人人带文摘卡片。同时结合阅读课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展览学生的优秀文摘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目录,教会学生如何摘录卡片。又如安吉实验初中,学校将阅读课排入课表,每周每班开设一节阅读课,学生走进阅览室,在教师的指导下静心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图书馆还排出阅览轮流表,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作为规定的阅读时间,由图书管理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些做法在全县中小学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成为一种时尚。

丰富多彩的校园读书节、文化节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人文资源,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全县形成以校园文化节为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如安吉实验初中、孝丰镇中、山川中心学校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节和文化节活动,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开学之初,学校图书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结合学校实际,分年级列出本学期必读书目,期中统计各班的借阅率并反馈给班主任,期末组织相应的有奖读书问答活动,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由多位学有专长的教师开设“文学沙龙”“古典诗词鉴赏”“外国名著研读”等讲座,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双向选择。在这些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潜心阅读,或认真摘录,或互动讨论,或深入思考,或撰写心得,或畅谈体会,不断充实精神营养,丰富文化底蕴,学生的自身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其次,作为学校品牌活动的“三大节”和辩论赛,也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极好机会。艺术节,“音乐小论文”评比,使图书馆的艺术类书籍成为热门图书;科技节“科技小报”和体育节“体育小报”评比,使科技、体育类书籍急剧升温;而且许多学校每年举行一届辩论赛,上场辩论的选手或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但在他们身后往往有整个班级的团队支撑,学生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体会着读书的价值,感受着读书的乐趣。

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个学生的书包成为流动图书室一所学校最起码也有四五百学生,而只有一个图书馆(室),而且图书馆(室)开放的时间有规定,导致学生要借书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加亲近书籍,好书同分享,在全县提倡学校班班建立“图书角”,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手都能拿到书、借到书,随时都有书读,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学后,学生还可以将书借回家看,可以与父母、姐弟一起分享。让他们每天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目前,全县85%以上的中小学都建立班级图书角,如递铺小学、孝丰镇中、孝丰镇小、港口中心学校、山川中心学校、姚村小心、高禹中学、实验小学等,班级图书角存书达到生均1册以上,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又一个重要园地。在这一方天地里,智慧与思想发生美丽的碰撞,实践与探索实现亲切的交融,书香四溢。

征文评选,展示自我,品味阅读情趣主题多样的读书征文活动,则以形式自由、参与面广的特点,为更多的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已经成为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有效抓手。根据浙江省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浙江省电化教育馆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品味书香、喜迎奥运”读书征文和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安吉县中小学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广大中小学学生踊跃撰稿。经县组织初评,有10篇获得一等奖,15篇获得二等奖,7篇获得三等奖;其中有16篇征文推荐送浙江省、湖州市参评。

2008年10月,安吉县又开展主题为“书香飘竹乡,读书伴成长”的阅读征文评选活动。共收到中小学教师征文150多篇,学生征文260多篇。征文评委小组对征文逐篇进行评选,对获奖者进行表彰。本次征文活动,文章写作水平之高,篇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篇篇佳作,烘托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相对上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来说,仅仅12个字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显得很微小。“可千万不要小看这12个字,它将在2015年掀起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3月9日,北京第二书房馆长李岩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透着一脸的兴奋和期待。他说,当3月5日上午在网上看到李克强总理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时,他激动得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条状态:“总理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仅仅写进报告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千万个第二书房来落实。”

建设书香社会 为全民阅读推广指明方向

“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其实是很多人的共识,但站在国家的高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影响力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出版业一直被谨慎的乐观者称作‘不落的夕阳产业’,我想,看到政府这样的大力提倡,看到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地倡导阅读,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中收获对出版业的信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出版人的心声。

晓风书屋老板娘朱钰芳曾近距离感受过李克强总理对书店的热情。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盘点了去年全民阅读的亮点:201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倡导阅读;3月,“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启动;5月,“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1000所小学展开;8月,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和上海书展,使得“炎炎夏日读书凉”……

“这些推动全民阅读的成绩,是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精神带动下取得的,而今年又增加了‘建设书香社会’,所以今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更值得期待!”朱钰芳说。

的确,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赋予全民阅读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

“‘建设书香社会’将‘倡导全民阅读’的目标具体化了,也为全民阅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如是说。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告诉记者:“今年,李克强总理再次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增添了‘建设书香社会’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全民阅读推广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全民阅读推广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文化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

倡导全民阅读 铺就走向书香社会的坦途

如果说“建设书香社会”是方向,那么“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路径。如何筑就这条走向精神幸福的康庄大道?记者从一个个点赞声中听到了那些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设者们的思考。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和主题策划,设计全民阅读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标准、实施规范、保障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服务网络建设,指导开展本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第二,以典型为抓手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以抓好典型活动、典型人物、典型场所、典型机构的推广示范工作为切口,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努力探索全媒体宣传推广方式,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建立媒体工作小组,组建全民阅读媒体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及其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报道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王亦君认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仅要体现在文件重视,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

“阅读,如同衣食住行,应该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成为一种终身持守的自觉习惯。”韩敬群表示,阅读需要提倡,本身已经说明一些问题。“在目前的阶段,全民阅读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府引导,希望不久的将来,阅读会成为每一个公民如同举手投足一般的自觉自发行为,而不需要借助外力。”

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出版单位自不待言地要为建设书香社会添砖加瓦。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表示,出好书是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书香社会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书籍供给。“因此,策划出版大量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各地区读者的图书是出版人的使命。在强调专业化出版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众出版方面,出版普通人喜欢读的书,出版倡导理性、科学和文明的书。”

在汪晓军看来,在建设书香社会的征程中,出版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责无旁贷,须努力作为。“建设书香社会,也为出版业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及环境。而出版产业只要具备了繁荣发展的能力,就会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有力支撑。”

社会共同参与让阅读成为国人生活方式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此,李岩认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第二书房从一家扩展到如今的七家,既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扶持,也源于很多致力于阅读推广的志愿者的鼎力帮助。“我们开在北京西城区的金中都图书馆,除了西城区政府免费提供的店面场地,搬家以及图书上架等几乎全是志愿者帮忙完成的。”

回忆起第二书房的发展历程,李岩期待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帮助,这样会让更多的阅读服务造福于民。他认为,“推广全民阅读是一项对专业精神、服务精神、牺牲精神要求较高的事业,期待着政府通过建立示范项目,大胆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路径与合作方式。”

“阅读虽是个人行为,而国家可为建设书香社会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图书馆建设、支持实体书店是两个具体措施。”采访中,许多人也表达了相同感受。

晓风书屋作为浙江省以及杭州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书店之一,在资金方面也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补贴。朱钰芳表示,晓风书屋今年仍会延续最近两年的“参与构建乌托邦书店”计划,通过倡导阅读,让更多人体会到阅读的美好,“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感受纸质书的美好,体会实体书店别样的风景,让实体书店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参与倡导阅读,书香社会才可建成,也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神力量。”在徐海看来,阅读让老百姓获得知识和文艺享受,能给全社会减少浮躁、消除戾气,提供正能量。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个学科的史料建设,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这 个学科当前理论研究的水平和预示着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作为近二十年才逐渐兴起的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料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的首届台 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香港作家梅子曾呼吁重视“资料搜集”工作,“千方百计设 立资料中心”(注:梅子:《参加首届台港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印象与建议》,见《台湾 香港文学论文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265页。)。2002年1 0月在上海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饶péng@①子会长展望 学科未来前景,再次强调“大力加强这一领域的史料学建设”。因此,有组织、有计划 ,全面而系统的史料建设(包括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研究等专题性史料,作 家辞典、文学大事记、报刊目录索引等工具性史料,创作回忆录、作家访谈等叙事性史 料,文学大系和选集、作家全集和文集等作品史料,作家自传、日记、书信等传记性史 料,文学活动实物、作家影音录像等文献性史料以及考辨性史料等),已是刻不容缓的 当务之急。

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工作。如新加坡 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的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 写了三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史稿》。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的《马 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的一个浩大工程”。又如“香港新文学史的拓 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她利用十年时间,整 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的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 报·星座》《大公报·文艺》的目录、索引。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的整 理,可为将来香港文学史的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接帮助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注: 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69、7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 作,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 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 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这些 珍贵资料的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不少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 些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说卷、 散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鹭江出版社的《东南亚 华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 50位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花城出 版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刘以鬯研究专集》;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陶然》等。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厦 门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的书刊,在寻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 等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珍贵史料。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 姚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避免了遗珠之憾。

由于世界华文文学资料相对不易搜集,因此,对于已有的材料,研究者也要避免“捡 到篮子都是菜”的弊端。任何材料,从发掘出来到成为准确可靠的史料,都还有一系列 鉴别整理的工作。被学界公认“为学精细,长于考证”的汪毅夫研究员,在这方面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他在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时说过:“我从文献、也从口碑,从馆藏、也 从民间收藏的文献收集史料,并以冷静的态度辨别、鉴定,发现了颇多似不起眼而很可 说明问题的史料。我还收集一批实物和图片,亦常于冷僻处发现其史料价值。”(注: 汪毅夫:《炽热的情感与冷静的态度》,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 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19页。)他在《<后苏龛合集>札记》一文中,对台湾 近代作家施士洁及其文学活动详加考证,得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如他亲到施士 洁祖籍地——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乡西岑村调查,访得《温陵岑江施氏族谱》,查看施氏 故宅、《岑江施氏重修家庙碑》、墓葬,并收集施氏后人口碑,据此订正了志乘中的错 误,认为“施氏生平应是1856年而不是有关史志通常所记的1855年”。又如关于台湾牡 丹诗社的创立年份,传统上有1891、1892和1895年三种说法。汪毅夫通过对牡丹诗社当 事人施士洁和林鹤年诗文加以考证,令人信服地推衍出“牡丹诗社应创于1893年正月” 的结论。

史料工作的意义,正如黎湘萍在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的台湾文 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研究基础的史料发掘和甄别,“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 和提倡的认真研究真正的学术问题的学风,这种学风在这个新兴的学科中,实在太缺乏 了”,这类工作“将严肃的史料研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的学术 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 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

香港学者黄继持教授认为:“资料的充分搜集是写史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史料或史 料不足的‘历史’只能是‘神话’(myth)。神话可以有情感上或训诲的功能,但往往认 知功能不足。现代史学建基在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在此之上始去建立其他方面的价值。 今日虽然有人对‘客观性’质疑,但写‘史’总不能脱离‘史料’。”(注:黄继持: 《关于“为香港文学写史”引起的随想》,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第80页。)大陆学者黄修己教授也认为:“一个发展健全的学科,应该 在基础、主体、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建设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基础层次”即 史料,他指出:“有了丰富、完整的史料,学术研究才有坚实的根基。”(注:黄修己 :《告别史前期,走出卅二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见《艺文述林2· 现代文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2页。)研究台港澳及 海外华文文学,毕竟不如研究大陆当代文学那么直接便利,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资 料的欠缺。由于长期的隔绝,加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卷帙浩繁,给研究工作带来相 当大的难度。南京大学刘俊博士在回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历程时,曾指出:“台港暨海 外华文文学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对它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研究资 料的匮乏和获取资料的不易这样的问题。时空的阻隔、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实力的悬 殊,使得大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常常因为获取资料的困难而处于一种相当被动 的状态,‘看菜吃饭,就米下锅’几乎成了早期这一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随着大陆对 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运用的日见普及,这种情形有所改善,但从根本上讲,研究 资料的问题仍然构成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瓶颈——资料的不能充分占有常常会对研究造成 伤害,而这种伤害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品质和诚信度。”(注:刘俊:《从研究白 先勇开始……》,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 月第1版,第297页。)再加上渠道的不通畅,许多华文文学资料不是收藏在各大图书馆 里,而是天女散花般流落在民间个人手上,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而一些资料的“垄断 者”又秘不外传,没有把资料当成“天下公器”,“全面公开”,“让更多研究者从不 同角度写成公允的评价或理论”(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 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4页。),更给这个学科的发 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香港作家梅子在1985年指出:“假如有更多的研究者,将自己拥 有的资料无私地拿出来公开交流,我们就完全可以期待不久之后,在这一领域里,国内 会有更新的突破。起码,有关的推介和研究,将可能永远摆脱‘抓到什么,就钻什么’ 的蹇局,走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点’也有‘面’的坦途。”(注:梅子:《建起一 座桥梁:散放温暖的鼓励——序梁若梅选编的<一夜乡心五处同>》,见《香港文学识小 》,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1月第1版,第327页。)

为了避免出现“资料垄断”的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在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一直致力于香港文学资料的整理 和研究工作。卢玮銮教授并且慷慨捐赠个人的剪报、目录,于1999年促成藏有丰富香港 文学研究资料的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香港文学资料库”。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系 统化的香港文学资料网,收有资料6万条,包括16种香港报章文艺副刊作品、40种香港 文学期刊索引和6000本著作。“香港文学资料库”除基本检索功能外,还提供部分文艺 副刊和期刊的全文影像。200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更是成立了“香港文学研究 中心”,卢玮銮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及召集人,该中心主要工作是将日渐散佚的香港文学 资料,做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并制定了长短期工作目标:

短期目标

1.将散见于校内各处的香港文学资料作系统性分类、编目和分析

2.整理其他大专院校和分散全港的相关资料

3.整理旧报刊及剪存新刊资料

4.定期出版研究通讯及刊物

5.将编整所得的资料上网或制成目录索引

6.举办不定期的小型活动,例如讲座或展览

长远发展方向

1.与海内外其他机构合作,拓展资料整理和研究领域

2.申请校外研究经费,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开展更具规模的研究计划

3.进行专题研究、编整教材及史料订正工作

在台湾,几十年来有关筹设文艺资料中心的呼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1992年9月《文讯 》杂志曾策划组织“现代文学资料馆纸上公听会”专辑,吴兴文、林景渊、林庆彰、秦 贤次、张默、张锦郎、杨文雄、郑明@②、隐地,龚鹏程等十位专家,就“我心目中理 想的现代文学资料馆”各自发表了意见。台湾“文建会”也在1993年9月7日召开“现代 文学资料馆”第一次规划小组会议,宣布初步的规划及发展目标。1998年,台湾世新大 学“基于文史资料保存及华文文学推广之实际需要”,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典藏 中心”。据世新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博士介绍:总计划由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启 方教授主持:第一子计划“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与网站之建置”,由该校图书馆赖鼎铭 馆长负责整理规划所有资料,由图书资料管理学系庄道明主任规划国际网络;第二子计 划“东南亚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英文系主任陈鹏翔教授主持,协同主持人 为钟怡雯和陈大为;第三子计划“美加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中文系廖玉蕙 博士主持;第四子计划“大陆地区华文文学研究资料搜集”,由王琼玲博士主持。目前 ,中心已收藏有台湾“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捐赠的该会所有档案、图书及作品,还希望 藉此扩大搜集全世界其他华文文学组织的档案、资料、私人收藏的著作及作家作品,成 为台湾乃至全世界收集海外华文文学资料最完备的中心。

在大陆,2001年10月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 ”上,汕头大学《华文文学》吴奕qí@③主编通报了汕头大学将要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网站这一讯息,表示今后不仅《华文文学》杂志上网,各种相关资料信息也上网,以赋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的活力。2002年5月29日于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饶péng@①子会长就史料建设工作做了部署,初步拟议在福州和厦门建成台湾文学资料中心,在广州建成港澳文学资料中心,在汕头建成海外华文文学资料中心。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着手编辑有关的文学总书目、文学期刊目录、报纸文学副刊目录、文学活动大事记、作家辞典、研究论文索引等一系列工具书,有选择有侧重地选编出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丛书,包括各国、各地区作品总集、各文体作品选、著名作家文集等。

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建设将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 更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需要大陆、台港澳和海外的互动,作家、评论家和 史料工作者的互动,研究机构与出版单位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成世界华文文学研 究的健康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艹下凡

@②原字左女右利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