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管理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军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需要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军队院校管理的核心是对学员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学员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行事,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能。在军校学员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加入军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应激心理及挫折管理等相关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恰好可以帮助管理者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心理学可以揭示军队管理活动中军人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调节军人心理活动,规范军人行为,调动军人工作的积极性[1,2]。

作为一个军队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教育是一垅地---需要艰辛;教育是一盘棋---需要谋略。

首先,基层主官是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基层主管虽然不承担培养学员文化知识,技术实践能力的任务,但是却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要培养符合同志“五句话”总要求的合格军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工作的首位,这就需要我们这些管理者在平时的会议上做好引导,生活中做好监督,行为上做好表率。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

其次,基层主官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格完善的过程,基层主官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基层主官能否成为学员的引路人事关培养的大局。发挥好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好兄长的表率作用,我们就要在工作生活中坚持学员“五同”,为学员树立榜样。

例如:在训练中队干部冒雨与学员一块训练,在各种任务中队干部能够身先士卒与学员同吃苦共患难,可以大地调动学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队干部严格值班制度,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三跟”,即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每一名队干部在落实条令条例、遵章守纪等方面都是学员可以参照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学员会发生很多与人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他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比如:与同学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虽然彼此双方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心理过不去这个坎,从而导致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工作气氛很是紧张。这时候通过队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心里辅导,学员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从而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基层主官是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员的发展。队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管理的新方法,采取“抓学促管”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来积极配合学员队的管理工作。我们感到,只要大家都去抓学习去了,学员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违犯纪律了,这样不只是学习搞好了反过来又促进了队里的管理工作。

活严相济,宽严结合,以学员为本,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在全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主要是在考风考纪、内务卫生、军容风纪、请销假及落实其他规章制度和各项秩序上严格。平时多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关心学员的生活疾苦。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有时学员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友情关系。

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大家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作为基层领导就要深入学员,关心承受能力差的学员,多关心他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我队一名来自农村的同学,性格孤僻,不合群,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一旦有问题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经常调换宿舍。队党支部高度重视,多次和他谈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平常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开会时多表扬其取得的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同志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其人际关系也有很大改善。

第四,基层主官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对学员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把学员当亲人,想方设法为学员排忧解难。对生病住院的学员,给予很好的照顾,放假时圆满完成了学员离校、返校订票,派车接站、送站等工作。

队干部坚持跟队听课,掌握全队学习动态,定期做教学管理形势分析,每月定期向旅里汇报教学管理情况,为教育管理和带好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吃力的同学,倡导全队同学开展“一帮一”,争取“一片红”。一年来,我们共接待学员家属来队20多人次,队干部每一次还亲自为学员父母联系住处,学员们对队里的工作都非常满意。

一学年来,我队的行政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我队学员的寒暑假均全员时返校;学校和旅里组织的内务卫生和军容风纪检查一直名列前茅,各种秩序规范、正规,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对水电设施出现的问题,及时联系水电班进行维修处理,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学习生活。超级秘书网

第五,基层领导是学员的心理辅导者。因此,基层主官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学员的学习策略,并在管理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管理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管理,争取精益求精。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员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以新的管理方法和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员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3,4]。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满怀自信的沉浸在生活的乐趣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通过本次心理学培训和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相信在心理学的帮助下,通过我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在基层管理方面一定能走出一条能出精品,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管理道路[1-4]。

参考文献

第2篇

心理学善管人者,能够洞悉他人的心理特点,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管人者,受累不讨好,不仅得罪人,自己还被搞得焦头烂额。管人靠攻心,做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需要细心,善解人意;需要了解人的个性,关注人的需求欲望。同样,学生处中队管理也需要用计攻心,即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运用心理学方法去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运用心理学去加强中队的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做到中队管理因人施教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也就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等部分构成

(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行为风格叫做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高校学生的生源很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由于地域、风俗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差很大。

1.气质差别

所谓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等特点,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1](P73-74)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只具有某种特定的气质,有可能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如:有的学生具有胆汁质和粘液质两种气质类型。

因此,在进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学生进行批评帮助时,要考虑到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大,而抑郁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小,不善于坦露自己的思想,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批评时,要时刻注意方式方法。又如,新学生刚入学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警察院校的环境和新的制度,而对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性格差别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P76)影响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但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理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我省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在生理和环境上都存在差别,因此学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

(1)生理性因素

首先,由于相貌、身高、体重等不同而产生性格的差别。学生会因社会文化评价与自我管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等性格形成。晋北学生体格较为健壮,性格外向,较活跃,脾气暴躁;晋中、晋南学生相对性格内向、沉静、胆小。其次,由于性别不同产生性格的差别。男生比较具有好强心、进取心、创造力,对政治、国内外时局及学校和中队组织的活动较感兴趣;女同学沉静、腼腆,对艺术及美的欣赏能力较强。

(2)环境因素

首先,由家庭环境而产生的差别,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沉静,进取心强,吃苦耐劳;城市学生性格外向、好强,但毅力不够。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从个体到群体,有来自于媒体的,有来自于时尚的等方方面面不同渠道的文化信息,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性格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不可以改变,后天性可以改变。因此,中队管理者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后天性培养。由于我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官,警察职业及其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更注重培养和锻造警察特殊的性格。警察的特殊性格主要指:勇敢、机智灵活、果断、顽强坚韧、自制力强等。

3.能力差别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特征。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以及实践活动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别。

首先是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水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这种能力高低大小的差异,就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成“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常”、“中常”、“低常”的划分是一致的。

其次是能力的类型差异。学生在完成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以极不相同的结合为基础。有的学生感知能力突出,有的学生记忆惊人,还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等等。再次是能力的性别差异。女学生在语言表达、短时间记忆方面优于男同学,而男同学在空间知觉方面、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观察的掌握上都优于女同学;在记忆力方面,男同学的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偏重喜欢自然科学,而女学生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优于男同学,叙述事件情绪色彩明显,感受性强,思维方式呈泛化性,缺乏分析,容易受到暗示。

因此,中队领导在管理上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能力不同,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区队干部选拔、工作安排时要做到人尽其才。有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工作取得最佳绩效。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低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会表现出“无法胜任”,其后果是给工作带来极大损失。如:让一个对音乐不感兴趣,没有感知的学生去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歌咏比赛,他会感到枯燥无味,采取消极态度;反之,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高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也会表现出不满足现状,客观上“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二是在学生处中队对学生的训练和管理中,既要提高学生的特殊能力,又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如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培养:队列训练,小型拉练等;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文艺沙龙,书法小组等;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演讲比赛、球类比赛,中秋、元旦晚会,班务会等。

(二)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一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1.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警察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成员,这就使警察这个职业的需要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与一般社会成员相比其共性的有:生理健康的需要、友情与亲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自尊和民主的需要。

学生的各种需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级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学生刚入学时,友谊与亲情的需要占主导,那时的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友谊和亲情的需要就表现得很强烈;当适应环境后,则倾向于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及自尊和民主的需要,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文体活动来消除训练和学习的疲劳;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面临毕业,成就的需要就占了主导,大家都会回想过去几年来的成就,以及打算怎样将这些成就延续到未来的工作中。

为此,我们中队领导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询问,弄清他们在各个阶段的需要,把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2.学生的动机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心理倾向。[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行为动机,对各种各样的动机加以分析,认准哪一个动机是真实的、主导的,以便对症下药。动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中队干部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动机的形成受环境影响,为此中队干部要千方百计地创造一种士气高昂、人人争上游、比学赶帮超的团队气氛,这样就会激发中队每个学生都追求高尚的目标。

二、认真研究和探讨中队的集体心理特点和规律,增强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集体心理特点

每个学生既是单个体,又是集体中的成员,因此,研究学生集体心理是必要的。所谓学生集体心理是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集体同其他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行为上互相影响的互补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以地缘情感或相同爱好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二)中队领导根据学生集体心理特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

提高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使学生有充分参与管理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感到主人翁地位,这样群体的结合力就会增强,效率就高;反之,谋求表面一致,搞形式主义,害怕人言,我行我素,则会削弱群体的结合力,效率就低。

2.实行合理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包括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合情合理,使之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当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用这些规章制度等衡量是非决定褒贬,对于违背规定的学生要积极劝导帮助,对坚持不改的学生,大家公开给予批评,使之收敛或放弃原有态度。

3.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非正式群体,包括同乡型、同爱好型等。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好,使同乡、同爱好同学之间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学生中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同爱好的学生去做,可能比中队领导去做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同爱好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伙,感情用事,形成一个利益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学生中队的团结和稳定。

4.增强群体意识

学生中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因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是需要友爱和温暖的。如果一个人天天处在冷淡、被排挤和打击的环境里,就会失去对这个集体的热爱,而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则能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这种温暖有时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激励学生去努力地学习、工作。

三、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之更好地为中队管理服务

(一)思想教育的心理方法

管理工作与思想工作就像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一样,再好的硬件没有软件的支持,也不能发挥硬件的最大功效,所以做好思想工作是相当必要的。而心理方法是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实施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成效的关键,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则更为重要。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说服、暗示、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四种心理方法最为常见。说服,是指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它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方法。说服的方法主要有:一面说理与二面说理、理性引导与情绪感染、认同策略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暗示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行为暗示、反暗示。榜样示范,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和典型,激起学生学习、效仿的动机。主要方法有:先进典型示范、反面示范。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青年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应该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主要教育方法有: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节,自我磨练。

以上所说的几种心理法,可以综合使用在同一件事中。

如:在一次法律课考试中,学生甲给学生乙看试题答案,被教务处教师查出,结果,学生乙被严重警告处分,学生甲被警告处分,学生甲因此感到受冤,整天闷闷不乐,其他学生各怀己见议论纷纷,搞得区队极不团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利用多种心理方法做好学生甲和其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首先,用认同策略对学生甲表示同情,缩小学生甲的心理

距离,使对方感到是“自己人”,然后再用理性引导的方法,给学生甲摆事实、讲道理,说明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指出他的错误所在是原则性不强,哥们义气太重,使他转变认识和态度,最后,用暗示的心理方法,暗示他只要好好干,肯定会得到同学们的肯定。2.通过这件事,给其他同学一个反面示范。告诫大家谁违反纪律,谁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然后再用区队会的形式,让大家查找在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中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狠刹了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而且使中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二)根据当前的形式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中队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思想教育

1.培养与调节学生的道德心理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学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然而,在极少数同学身上也表现出某些道德缺陷或障碍。

学生主要存在的不良道德心理有: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正义感、责任感、集体感缺乏;抗诱惑力降低。这些不良道德心理是在主客观条件的负面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有社会环境的污染,学生教育管理的缺陷等;从主观上讲,错误的道德认识、不良的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道德意志的发展。矫正学生不良道德心理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晓理诱导法。

通过教育引导、耐心开导,使具有不良道德心理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在说理时,要注意“抗药性”的影响,“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种常理,但是,良药用糖衣、胶囊包起来,可使人服药时不觉其苦又能药到病除。因此,说理应注意方法,如用中队那些后进变先进的事例,历史上一些典故寓言及名人轶事等进行教育,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以情动心法。以温情感化或强烈刺激引起对方情感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道德心理欠缺的人在生活中,常受到别人的批评甚至被人嫌弃,因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他人的戒心及对立情绪,要取得教育效果,就要从情感着手。一是要坚持用爱去感化,本着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原则,给他们鼓励、信任、关心,让他们从集体中获得温暖;二是引起情感上的震荡,详细地掌握道德不良学生犯错误的事实,在关键时刻,把事实摆得准确、充分、有力,使其无法辩解;道理讲得恳切、明白,引起强烈的内心冲突,使其感到内疚。

第三,激发自尊。通过寻找道德心理不良学生的优点,激发其自尊心,从而使不良道德心理转变。在教育中不但不能揭短,更要善于发现淹没在缺点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肯定,激发并保护其自尊心。超级秘书网

2.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不被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发挥20-30%的能量,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以发挥80-90%的能量。[1](P129)因此,激励心理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的方法主要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民主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

物质激励,是以奖金或实物等为诱因对学生进行激励,要求领导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把正确思想的引导同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我校中队的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学生办实事,排忧解难。

精神激励,是以表扬、奖状、嘉奖等为诱因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中队激励的主要方式。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尊严、成就、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对学生的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献身精神的激发作用更大、更持久。

民主激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让学生参与学生的管理及重大事情的决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民主激励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自主、被尊重等精神需要,而且能激发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并转化为较高的积极性。如何实行民主激励?一是要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信息反馈。

竞赛与评比激励,是指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争先创优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开展竞赛与评比能够激发起表现欲、成就欲,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团体竞赛还能缓和团体内部各区队之间的矛盾,促进集体合作,增强集体内聚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10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08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10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第4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第5篇

第一,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需要。管理信息化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要求,需要综合管理、经济、计算机三个大的方向。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能找到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案例所展示的真实而典型的企业环境,要求学生带入角色,从问题出发,围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展开学习、讨论,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管理岗位职责,理解管理职能需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第二,适应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普通高校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的偏差越来越大。造成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要求,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只有通过案例教学在课程中让学生站在企业实际运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当相关角色。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的来源极其有限,缺乏高质量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案例

首先,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案例主要是由教师自己收集、整理。来源渠道有限,精力有限,财力有限,这些都使得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其次,信息管理专业的案例往往牵涉到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解决方案等企业比较核心的内容,往往不愿意对外公开。因此使得相关案例编写中要不回避关键内容,使得案例论述模糊,学生难以深入分析案例;要不仅仅留下条条框框,使得案例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2、学生缺乏案例学习的积极性

长久以来的教育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应试教学。而信息管理专业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由于学生长期单纯的校园生活,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再加上有些教师和学生对本专业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信息管理专业学的就是计算机、就是编程。因此,很难激发那些重视编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缺乏推动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高校对于教师工作的考核硬性要求的部分都是是关于科研成果方面的,对于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考核由于难以量化,难以衡量,因此往往为人所忽略。再加上搜集整理案例费神费心费力,这就造成很多老师更倾向于科研而不愿花时间研究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专业实际应用效果的措施

1、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素质。高校应该想方设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

2、重视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建立健全的案例库,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学案例的搜集和编写可以采取团队工作方式,以课程教学组的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和不断更新案例库。教学案例的采选过程中,注意典型环境下的典型矛盾带来的典型问题,结合学生的层次和接受能力,精心选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制定合理的教学课堂评价体制,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证

第6篇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企业管理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7篇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第8篇

这套软件的内容含有:个人基本信息、培训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奖惩情况、年度考核信息、工资待遇、家庭人员、受教育情况、人动等等,信息覆盖比较全面。最开始输入信息资料时比较花费时间,但一旦成功录入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打开软件点击鼠标每一位教职工的信息就一览无余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从而达到了一劳永逸的效果。如果想要改变或调整信息,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简单,这样以来以前因重复工作消耗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了。

二、学生学籍与成绩管理

信息化管理除了应用在学校的人事信息管理外,在学生的信息管理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档案管理逐步的走向制度化,对学生的信息管理也需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学期开始,我们都要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档案库,比如学生的简历、出生年月、出生地、家庭成员、家庭住址、每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父母姓名和工作单位等内容都会一一录入电脑存档,这样便能更方便的查询和调整学生信息。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管理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初中阶段的每次统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让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动态,学生成绩管理也作为了学校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教师通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成绩管理上,班级多,学生人数也多,因此要手工进行这项工作,就使得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艰苦。先将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输入电脑,然后使用学生成绩管理软件中的数据库管理,计算机就会自动使用设计好的各种程序将输入的成绩分门别类,进行汇总、统计,每位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就能精确及时地计算出,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同时也会被计算出来。教师要想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都可以查询各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这也成为了教师管理学生和学校考核教职工的有效工具。

三、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系统能精准快速地对考试的成绩进行全面分析,在每次考试以后,教师通过它的帮助会分析出自己所教学的学科的考试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制度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化,为了使与中考和高考阅卷方式接轨,每次考试中选择题部分将严格要求学生用2B铅笔涂卡,如果靠人工批阅的话速度很慢,也会有一定的错误率,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但使用机AB型读卡机,却能准确快速地读出答案,同时通过试卷分析系统,每个学生的总分数很快就能得出,连带这次考试的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失分率、每一道题的准确率、以及班级平均等都能准确分析出来,学生的答题能力和教师的阅卷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四、档案管理

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就是档案管理,它的精细性能反映出一个学校管理的层次深度。在以前的档案室里,会有出现很多重复或者多余的资料,这些纸质资料日积月累,使得橱柜林立,就连找一份资料也常常要用很长的时间,而且档案室通风差,一到阴天下雨时,那些纸质资料就容易发霉甚至损毁。随着时展,信息技术也不断的改革,档案管理软件的不断开发,比如公文管理、收发文记载、组卷的归档、公文的组卷、档案管理、自由库管理等,都能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也成熟的进入信息化。每年到了年底,可以将各类信息汇总刻成光盘,这样不但节省空间还便于存放,资料的查询也变得简单而快捷。学校在管理教师及学生的个人档案资料时,使用档案管理软件也显得既省时省力又方便。教学做为一个学校的核心工作,而要衡量和评价一个教学质量、教学文书、技术水平及学校管理,教学档案成为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一直以来,教师依据教学档案信息为参考制定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学档案信息的其他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所以,学校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教学档案信息,首先我们要认识教学档案信息的特点,研究其功能,然后探讨教学档案信息可以带来的作用。要重点突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强化教学档案信息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和加强对教案的管理。第一,要转变在教案管理上传统的思想观念,为了适应学校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要牢牢把据教案管理的根本前提和基本目标,开发利用好教案的有效信息作用,逐步的由传统松散型转向科学规范化、网络化的集中管理。第二,在教案集中管理推动以后,为了更好更多地满足利用者需要档案信息来开展的工作,我们要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强化和树立用户意识。第三,直接影响教案信息质量和信息利用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教案信息环节质量管理和教案书写优劣,因此要加强和提高教案文书的写作质量,保证教案书写的规范性,同时确保教案的利用。第四,提高管理者的计算机能力与综合素质,扩大教学服务的范围和信息来源,实现教案信息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组成众学科的教案信息网,做到信息资源共享,这样教学工作变能更好的开展。

五、图书管理

图书管理也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当老师和学生借阅图书时,首先必须办理借书卡,然后再进行登记借阅的图书,常此下来一年要更换好多次借书卡,非常的麻烦。往往要在图书馆呆上半天的时间,因为光是查找一张借书卡就得花费很长时间,更不要说要找一本图书,面对橱柜林立和摆满书柜的图书,常常也是头晕眼花。在新书上架之前,要先在借书卡抄写上内容简介,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图书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使用让工作变得简单快速起来,省去了一连串繁琐的事情。先将编贴好条形码的图书通过条形码识别器扫描进电脑,就能通过软件进行对图书的操作与管理,这样既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还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学生的其它信息管理等。在学校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应用帮助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更现代化的方向,与此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以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信息也将可以跨地区调阅,信息传递的范围空间都变大了,从而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省时、省力、省能源的同时不必要的开支也为学校节省去了很多。信息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扩大和发展,加之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也在不断的呈几何级数增长,它所面临的信息资源范畴已不在是只有传统的文献型的信息资源了,还涉及到了很多种新型的信息类型,各个领域、各个的部门都得接受信息管理的这一挑战;信息管理技术采用了大量网络、数据库、联机分析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已经从传统处理文献的信息管理技术范围突破出来,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更简单快捷。信息管理员的工作任务也早已不是传统的文献信息处理,他们的工作要求也需要更加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所以他们也必须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人才,在组织内部被称之为CKO或CIO,在社会组织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阶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学校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应用还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

六、结语

第9篇

管理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使图书馆的管理适应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大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法及措施。

1转变图书馆的管理观念

管理理念是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的前提,所以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要先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由于受传统藏书楼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只是简单地把图书馆的管理理解为管理好藏书,重视藏而轻视利用、重视书的价值而忽视人的管理作用,这些理念成为了束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桎梏。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根据新时代下图书馆功能的转变和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要勇于改革。总的来说,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坚持系统、发展、信息性、效益性和竞争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管理效率质的飞跃。

2创新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

大学图书馆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重视图书馆的全局战略性谋划与活动。首先,要重视高科技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充当着提供信息的机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多种多样,图书馆不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优势来源。因此,图书馆管理战略要从现实局势出发,从长远发展出发,将高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因素。其次,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设计战略。图书馆管理者要能够立足于外部发展环境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特点,采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设计战略。最后,坚持正确的战略创新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全程管理原则、整体优化原则以及全员参与原则等。这就要求图书馆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要超于社会平均水平,要与所处的环境保持互动,适应并利用环境的变化来发展自己。

3创新大学图书馆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的创新是图书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机械化、永久性的,这种组织结构方式在当代环境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技术和管理的要求。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组织应该是一种动态联盟方式,这样才能够释放出图书馆的活力,才能很好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矛盾。因此,图书馆组织机制的创新,首先要从图书馆的功能性出发来确定分工的程度,优化整合不同部门,将一些可有可无的部门撤销,将一些功能类似的部门合并,如有新增业务则可新设部门。其次是分配权限,优化权限,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沟通渠道顺畅、有效。最后,根据图书馆的特点、管理体制、服务功能、组织规模来确立合适的组织机构。

二结语

第10篇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第11篇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第12篇

关键词:转变创设教学情景探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转变”,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呢,就是一个“转变-探究-创新”的过程。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创设情境,利用新教材,激发创新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旧教材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倾向,强调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繁、难、旧。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加而轻视知识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新大纲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从教材表面看,新教材的内容总量减少,难度降低了。但在课程的实际操作中正好相反,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变成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感兴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跟着教师走”变“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讨论形成知识体系。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为能切实用好化学新教材,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探究式学习的培养,应努力做到:

2.优化教学情景,诱发探究动机为创新做好准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要深入班级,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探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3.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感悟创新苦乐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例如,在学习了酸雨的有关知识后,学生提出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模拟实验”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生的探索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这样,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质疑技巧。

翻开新课本,跃入你眼帘的是,新课本比以往课本多了许多彩图,多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多了许多学与问,多了许多实验,多了许多资料卡片;少了习题。这许多的不同,给我们做教师的启发是什么?它告诉我们,再不能用课内灌输、课外习题强化来教学生,再不能用大量的练习来换取学生的高分;而应非常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凝视那些彩图、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资料卡片、以及有关化学用语的中英文对照,想想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历程,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欢喜,学得有余味,积极主动的学。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科学质疑是加强双向交流的重要技巧。下面我就在新课标要求下,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我质疑。

心理学认为:激发质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所以,我在一节课结束时,有意留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例如准备学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些准备工作,比如把课本中“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这些化学用语的英文单词注上音标,有条件的同学可到医院要一张象教材图1—14的体检单,假如是自己的体检单更好,先研究体检单中的单位符号。这样学生可能会有一种文理交融的感觉,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感觉。多多少少都能带着好奇与希望得到解释的心态走进我们的课堂。这样就为我们创设一节漂亮的课堂提供了好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中及时设疑。

课本中提供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就是质疑,新课本在内容上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这为我们在课堂上使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提供了双向互动的条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土壤。例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血液化验单中的有关数据与单位符号进行研究,第7项中的白蛋白43.9g/L,第13项总胆固醇4.27mmol/L。白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胆固醇多了人就不健康,这是许多同学都知道的。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张化验单中会有几种浓度单位符号?你知道4.27mmol/L的含义吗?这种学好单位符号与人体健康挂上钩的及时质疑,当然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

及时设疑要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在最佳处设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金属氢氧化物中的氢氧化铝时,我们特别强调在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在引导学生做完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后,设疑:1、能否用NaOH溶液代替氨水制Al(OH)3?2、从酸和碱的定义出发Al(OH)3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三、不刻意追求课堂的完成性。

课堂上注重质疑教学,需要更多的时空,因为探讨一个疑问,有时可能会派生出若干个相关的疑问,这样可能会出现预先备好的课完不成,有些老师也许要拖堂了,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估理念更新的问题。以往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我们非常注意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要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过去不少人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敢于大胆地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好一堂好课的标准,灵活运用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课,而不应该面面俱到。允许现在的课堂中“教学环节不完整”,那么我们的自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等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四、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就是说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从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个角度说,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间除了师生关系外也是伙伴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学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要注意淡化自己以往的中心位置,突出以学生为本,质疑提问要多样化,打破传统教学中质疑提问由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思维定势。运用“你需要请教的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等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激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主动探索。例如:进行Na与H2O反应的教学时,在强调安全问题后,让学生先做实验,再质疑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得到的信息?学生七嘴八舌的把话说开,你一点、他一点、Na与H2O反应的现象就归纳出来了。互动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我们不要把自己神化,要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有与当堂所学无关的,也有超过我们设定的教学难度的,还会有我们老师自己也一时无法回答的,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要以微笑从容应对学生,课堂没时间回答的课后回答,无法回答的可与学生共同探究、或共同上网查询,或请教他人后再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会看不起自己,学生对勤奋好学的老师永远都是敬佩的,与学生在课后的共同学习,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又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问题,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也许还能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

五、质疑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

新课本安排的习题数量不多,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课后空闲太多,而刻意拼凑一些课外练习给学生做,这样会违反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仔细研究课本,我发现课本上设计的习题是非常丰富的,为我们开展质疑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面的第7题:铝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金属,但它的价格比铁的价格高。为什么?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请调查这两种金属的相关信息,如存在、开采和冶炼等,然后回答。

再例如:第54面第8题: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习题不同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实验设计、推断、计算等,我们千万不能冷落了它,因为这是最高层次的习题,,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质疑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们,让学生自动去查、去问、去讨论。当然,我们评价学生完成这种习题的的方法也要改革,从鼓励学生学习的高度去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重视质疑教学,要严格控制质疑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质疑教学要注重质疑的阶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或对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以有些质疑要避免一步到位,不要对学生问到底,也不要让学生回答到底,给学生留出深入学习的空间。例如: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盐时,课本介绍了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并安排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束时,我们就可以学生问:你知道为什么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告诉学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在选学了六个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才能得到解释。当然也有学生问我:是不是所有的硫酸盐都能净水?回答的方式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2003年7月第8次印刷

第四点: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参考《走进新课程》第9面第三自然段。

2、宋心琦主编的《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第五点:质疑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参考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面及第54面。

第14篇

一、机智速算背景

小学生现在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几年、十几年后工作几十年打基础和做准备的。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靠死记硬背和照搬套用昨天的书本知识能够顺利地解决明天的实践问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替代,就业和工作竞争将日益激烈。因此,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是否拥有书本知识和拥有书本知识的多少,而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机智速算理念

(一)一个人的更重要价值是能做机器不能做的事情;做事的过程是完善做人的过程;一个人的更高尚追求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受益!(二)最快最好的方法永远不是前人发现的,也永远不在书上,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让知识为我所用,而我不能为书本所累,成为书的奴隶!(三)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学习的最大收益是受启发和创新!(四)教育过程应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浓厚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建立坚定成功信心"的引导和培养过程!(五)教育就是要培养超过家长、超过老师、超过书本和赢在起点、赢在创新,向原有方法和智力极限挑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

三、机智速算概念

机智速算有狭义机智速算和广义机智速算之分:

所谓狭义机智速算,就是根据具体算式,合理、灵活地利用基本算法、运算性质、定律和生活常识等快速、简捷、准确的计算。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固定的算法和模式,怎样快就怎样算。机智速算不同于以一种算法为模式,靠延长时间和增大练习量的机械重复来提高计算速度的机械速算。

世界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算从1加到100的和是50个101等于5050的算法就是机智速算。我们介绍的27+38=25+40=65(或和的十位数是5+1=6,和的个位数是2+3=5);91-56=31+4=35;87+95-84=3+95=98;38×65=19×130=2470;800÷30×21=800÷10×7=80×7=560等等都是机智速算。学生实现机智速算是知识融会贯通和增长智慧的重要标志!

所谓广义机智速算,就是利用一切现有条件和可创造条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进行更优化决策和取得更优化结果的过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实施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战术、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利森小时候总是在别人给他的5分硬币和10分硬币中选择5分硬币等等都是广义机智速算。机智速算思想认为,一切处理信息的思考和决策过程都是计算过程。成语中的"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等都是机械速算;"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和"算无遗策"等都是广义机智速算的结果。

概括地说,狭义机智速算是更快和更优化地处理数字信息,速算具体算式;广义机智速算是更快和更优化地处理非数字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狭义机智速算是学习手段和途径,广义机智速算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因此,机智速算是站巨人肩上,敲成功之门!

思想是方法的灵魂,方法是思想的外化!机智速算不是一种具体的速算方法,而是一种超常发展、赢在创新的思想,一种坚信还有更巧办法和一定找出更巧办法的不懈追求精神,一种同中求异找特点、异中求同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一种以变求新、以新求活、以活求巧、以巧求简、以简求快、以快求效的良好学习和工作习惯,一种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内在动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机智速算教育思想

(一)还学生快乐童年,给学生成功信心!(二)相信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赢在创新!(三)教师是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要对学生的未来和一生负责!

教育是帮助学生成功,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制订和实现’三超两赢,成为最好的自己’目标的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学习是由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会做到会做,又从会做到巧做的主动探求和积极实践过程!

五、机智速算主要成果

第15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