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实践

1.毕业论文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掌握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能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地撰写各类商务文书是衡量现代商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学生实际情况和商务文书撰写的难易程度,英语(国际商务)学生选择商务报告中的调查报告(SurveyReport)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调查报告具体要求:调查报告由2人共同完成,学生需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或其他调研方式。要求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英文,其中含1000字中文概要,调查问卷样卷和访谈提纲样卷为中英文对照版。

2.行业人士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文书的撰写规范,行文要求,专业安排了行业人士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调查报告撰写的培训方案:调查报告撰写指导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撰写过程进行宏观指导;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开题指导。

3.调查报告双导师指导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是依据北京城市学院办学目标和特色,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通过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与来自其他学院跨学科或者行业的合作导师“双导师”联合指导,重点实施理论学习环节、调研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等双导师式培养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选题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指导教师严格把好选题关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校外合作导师提出若干个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既体现了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入第七学期的学习和第八学期工作岗位的实习,我们将理论环节的学习提前到夏季小学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合作导师进行联合讲解。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报告准备等环节。调研实践环节。在夏季小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学生要开展为期约4周的调研活动。在调研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调研实习实践活动,补充学生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商务实操能力。在这一环节,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也需要及时与校外指导老师沟通,协助学生完成调研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学生在调研实践活动后,即完成问卷发放和访谈活动,回到学校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学生需要在这个环节听取校内英语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展开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双导师综合评定给出毕业设计的成绩。答辩环节。采用校内老师和行业人士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对调查报告中涉及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提问,双导师以及答辩专家组综合评定后给出每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对于学生各项成绩的评定,第一指导教师占总成绩的60%,第二指导教师占40%。专业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严格进行前期、中期检查与考核。如果因为教师指导不力,学生没有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将追究校内导师的责任。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不认真、投入不够、完成质量差而又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部将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弥补了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实战经验的弊病。“双导师制”将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从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巩固发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4.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要适当调整。

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是引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杠杆和指挥棒。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创性、实效性,即毕业论文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研究真实做出来的,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在评价程序上,整个撰写过程采用双导师(校内英语教师与行业专家)综合评定和指导,在评审的各个环节均采用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双评审制度。评分标准也相应地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论文,例如在选题上要评定“选题是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要评定“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较为清楚地说明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上要评定“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表对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和数据进行恰当、科学、有效分析”;在调查报告整体质量上要评定“研究结果摘要部分:论述清晰;正文部分:理论运用正确,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论述充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论与建议部分:结论正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调查报告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全文专业术语使用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审标准都结合实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得体性和公平性。

三、政策建议

1.深化毕业论文以及配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提倡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鼓励英语社团组织承接社会项目;等等。

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课题研究、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等,并且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学校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企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以此来增进教师对社会的了解,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也可以将具有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各类人员融入到教师队伍里。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加快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步伐。

3.毕业论文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化。

毕业论文体裁可以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特点,体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将其拓展为商务实用文书的撰写和商务情景的模拟。前者包括标书的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营销方案等,后者包括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务洽谈、产品推荐会情景模拟等。毕业论文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均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各尽所长、发挥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3]李志生.建筑工程招投标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摘要: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的男生,每每到了毕业时候都格外的发愁,由于学历的限制许多工作种类的限制,导致英语系男生经常会处处碰壁。对此作出了该现象的具体分析和相关的处理办法,能够更好地做好英语专业男生的就业指导。

1案例情况摘要:优秀男生遭遇就业难

我系2004级商务英语专业欧姓男同学,已于2007年7月毕业于我校。现在一贸易单位任职销售代表。该同学的就业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最终柳暗花明。欧同学入学报到时,曾多次向学院提出要求退学。经我们了解摘要:该同学家在粤东农村,父母靠经营杂货店维持生计,生活本不宽裕,还要承担其和弟弟教育费用,该同学认为高考“失手”考上大专本非所愿,同时也希望自己退学把学费留给明年要读大学的弟弟,自己则可以步入社会打工减轻家庭负担。经系领导和辅导员老师耐心劝说,并在协助其办理了缓交学费和布置了勤工助学岗位之后,该同学放弃了弃学的念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该同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直勤奋刻苦的学习,每个学年均获得我院的一等、二等专业奖学金,在并在二年级时通过了英语六级。同时家境的艰难,反而使其在相对其他的同学更早熟、能吃苦,在系里担任生活部部长,新生班主任助理和班长等多种职务,学生工作深受老师、同学的好评,2006年6月,欧同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转眼到了毕业就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在校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却在其中屡屡受挫。刚刚上完就业指导课的他,对找工作还是布满了信心,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的预备了自己的简历,看着简历上充实的校园经历,心里还是洋洋自得的。为了能更好的预备面试,欧同学还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抽出了一笔钱预备了一套正式的面试服装。一切预备就绪,他开始频繁的参加各大高校组织的各种大型招聘会,简历倒是投了不少,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却如泥牛入海,毫无音讯。这时的他开始着急了,于是就改在网络上放简历,和根据报纸上的广告投递简历,过了段时间还真有了点成效,也有了两三家公司让他去面试,抱着喜悦的心情,他预备充分地去了面试,可是每次都遭到了婉言的谢绝,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更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女性员工。如此一来,本来自信满满的欧同学,顿时感觉前途渺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摘要:是患上了“应聘惧怕症”。据我们的调查和总结,发现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该同学同班男同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就业难现象。

2处理办法摘要:调整心态、对症发力

针对欧同学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首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其重塑信心。第一,对其进行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从国家的宏观就业状况入手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有普遍性的新问题摘要: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就业形势本不容乐观。从学院整体就业形势和学院其它专业就业形势大抵和我系本身专业就业人数相仿。同时,在本专业就业状况比较,顺利实现就业的男同学也不多。其次,我们为其制定了新的就业策略。一方面,建议其扩大求职范围,转向销售、助理等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第二方面加强简历投递针对性,参加一些专门针对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专场供需见面会。第三方面,发动各方资源,积极为其提供给聘机会。经历多次失败之后,慢慢地欧同学也开始改变了观念,决定先找一份工作,然后“骑驴子找马”,再找更对口的工作。终于在2007年6月在一个鞋业批发市场觅得一份销售代表的工作,工作虽然很累,但还是偶然可以遇上一些国外的买家,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

3新问题反思摘要:结构性矛盾是症结

从表象来看,欧同学就业过程经历了不少波折,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司空见惯的个例,不值一提。但揭开现象的面纱,触及的是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本质。所谓“结构性就业难”,通俗点说是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所谓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考察欧同学整个就业过程,导致其就业困难的结构性矛盾至少存在三个方面摘要:第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庞大就业需求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二、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第三、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性别结构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性别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人才供需矛盾角度看,来源于人事部人才市场的一项2006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数据很能说明新问题摘要:2006年外语类人才总需求人数仅23269人,其中本科生14948人,这无疑注定了大量如欧同学这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外语类毕业生不甚平坦的求职之旅。有专家分析,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及近几年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这些均在客观上造成外语类专业过热的繁华景象,社会上甚至流传一种说法摘要:只要英语好,工作不愁找。但一味忽视市场吸纳能力和实际需求的扩招,培养出来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外语人才,最终必然导致外语类人才高消费现象出现。因此,欧同学百般周折,最后也只能暂时放弃了专业对口的期望,既是一种就业策略,更多的是无奈的

现实选择。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有关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研究较少,其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高尔夫英语词汇教学、高尔夫英语教学方法的问题进行的探讨,较少有研究关注高尔夫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鲜有研究去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因而也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研究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考察探究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后,大学英语教学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寻根求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步骤,以推动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英语教学之后,必然使传统的教学目标、模式、教材等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诸多失调现象。高尔夫英语作为一门应用为主的职业英语,既需要高尔夫的相关知识,又不同与普通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从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失调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优化措施,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生态氛围,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以求重新达到高尔夫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高尔夫英语教学生态的失衡

(一)创新意识不够:缺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色高尔夫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有什么区别?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注重什么?目前的高尔夫教学集中在对高尔夫英语词汇的讲解及对高尔夫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和资料比较有限,有些学校自主开发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与实际场景中所出现的对话场景还是会存在较大差距。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无缝对接”是高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而高尔夫英语教学由于其专业特色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对于高尔夫知识本身的掌握是基础,对于高尔夫活动的日常场景对话的运用,为涉外高尔夫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储备。

(二)高尔夫英语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欠缺大多数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是专任英语教师,由高尔夫专业教师来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较少。教师们通过对高尔夫专业知识的了解,来对高尔夫英语的专业词汇讲解,对话的分析来进行高尔夫英语的教学。高尔夫专业知识的缺乏及高尔夫实践的不足,使其很难讲英语语言知识并与高尔夫很好的结合,因此,高尔夫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很难体现出高尔夫的特色,跟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学差别不大,只是词汇教学体系是高尔夫技术的相关词汇。

(三)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尤其是从事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也是机械与被动的,再加之不能及时地运用,因此存在词汇记忆困难,学完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英语思维的养成。目前的教学集中在词汇的教学及高尔夫阅读文章的翻译,使学生对于高尔夫英语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词汇的记忆上。而英语对于从事高尔夫服务工作而言,是需要注重其运用的。能用流利的英语和高尔夫技能完成高尔夫前台涉外接待、会籍销售、外籍教练翻译、外籍会员高尔夫球艺助理等工作任务是当今形势下的高尔夫英语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三、如何实现改革

如何在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中7体现其特色?这离不开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也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等弱点,要进行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

(一)具备创新意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新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教学是否具备特色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高尔夫英语的创新教育,就是在高尔夫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尔夫英语学习和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涉外高尔夫活动中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灵活自如的交流。高尔夫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学得高尔夫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涉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课堂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二)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而开展进行的。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对教学的内容、手段、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高尔夫英语教学首先也应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意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裁判法中对判例的理解。张兰认为:课程始终以高尔夫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点,突出行业特色,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就业为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必须先树立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立足于涉外高尔夫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具体任务场景的模拟英语会话训练来完成的。其目的是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模拟高尔夫涉外活动中,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要实现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创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重视语言的灵活运用。高尔夫英语的课程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阶段,目前有关高尔夫英语的教材较少。进行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们需要将已有的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应当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不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教学资源上,更多的注重的是教学资源的创建与选择。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是要如此。通过对高尔夫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高尔夫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的口语交际与表达,并通过增加高尔夫服务相关知识和扩大高尔夫英语词汇,来加强英语技能的培养,并能用于表达和交流。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在学习高尔夫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途径。教学中要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口语能力的培养来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学习挥杆的课文后,就要求学生之间开展用口语教学的活动,上杆、下杆、送髋、转体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记忆单词,掌握口语的用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下要求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为主。通过创建高尔夫服务的模拟工作情景,来真实展现高尔夫服务各环节是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其在具体的涉外高尔夫活动中进行无障碍沟通。

(三)创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更是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最有效的途径,又能锻炼学生课堂知识运用能力。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给予补偿,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组织英语角,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课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和条件,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转化,强化学生听说能力。此外,还可以举行“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朗读大赛”、“涉外高尔夫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四)创新英语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开展英语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学生目前的学习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使用现代化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标准、地道,而且是真实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电影、电视、幻灯片等视觉媒体可以为学生准确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形象、直观地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在进行打球练习场景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在出发台及发球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挥杆技巧的描述、风向的描述这些基本高尔夫技巧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该场景,可以通过视频、动作示范等手段使学生更顺利的学会这些口语表达。通过多媒体、语音教室等多媒体手段的搭配使用和按需使用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人性化和立体化。

(五)创新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手段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确立新的学生质量评价策略,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时,还应该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应当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评价标准更加科学。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过程性评价包括了学习状况、教学互动、课堂讨论、能力评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不再拘泥于试卷考试,可以是口头表达、情景会话设计、模拟涉外高尔夫服务场景等多种形式。考试的内容也是随机从试题库中选择场景进行。合理化的评价方式是促使教学方式改变的关键因素。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层级式教学。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当前现状的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措施和意见。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当前现状的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措施和意见。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材模式;专业基础课;英文简读教材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for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y

LV Cui-ping, JIANG Xiao-hua, TIAN Yan-xia, GAO Jun-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ssisted by Chinese book is suggeste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eaching material for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eatures of course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tage of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compiling th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ource material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mode is to promot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mod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素质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相关教育尤其紧急。在实际中运用是掌握一种语言的最好途径,双语教育即是在运用的同时学习语言的方式,学生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1]: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1 高校双语教学教材现状

双语教育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学院和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东北高校双语教育目前的状态,效果和问题的调查中[2],发现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最低,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外因之一,选用合适的教材需重点关注。

教材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方面,按照英语所占的比例,有原版教材、改编版的国外教材、英汉对照教材和中文教材四种形式。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组合,看法各异,刘晓慈[3]等认为采用外文教材,而且只有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但[4]原版教材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原版教材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依靠原版教材建立学生扎实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整体上不符合我国国情。改编版教材虽选取了原著的精华,但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英汉对照教材由于所有的英文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易产生对母语的依赖。以上四种教材各有利弊,均不能完美的满足中国国情下双语教学的要求。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5]大量文献资料信息的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各种现代媒体技术,教材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有机结合,是教材群,教材库。

2 以英文简读教材为高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核心教材

如何选用教材,或教材组合,应以“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为准则,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而言,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核心必备教材,辅以中文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合适,有效教材应用模式。

2.1中国学生的双语状态,决定了书面双语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面向的必定是双语者,对单语人群无法进行双语教学。双语者[6]仅仅意味着拥有两种语言,不考虑对两种语言拥有程度的不同。以听,说,读和写四方面能力来评价双语者的双语程度,对每种语言的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同水平的。例如,一个英汉双语者,可能写英语强于写汉语,同时,说汉语强于说英语。一个双语者,可能两种语言均与母语无区别,也可能刚开始获得第二语言。阅读外文书籍或听外语的水平,包括三个阶段[3]:将先将外文心译为中文,再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达到直接用外文理解的阶段,才有可能听懂外语口语讲授。达到用外语思维的阶段,才能谈得上用外语口语表达。

目前双语教学的对象,中国大学生多数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用语基本为汉语,听说读写均是汉语强于英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读的能力强于听、说和写。进入大学,开始接触外文专业书籍,阅读尚很困难,需要心译为中文再理解,要完全听懂外语讲授新课,是不现实的。如应用汉语教材,讲授为双语,或英语,利用其弱项(听),可能没听懂,也可能当时似乎听明白了,马上忘记了,无法复习与强化。学生与教材的接触比与教师接触的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均需接触教材,阅读是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在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国双语学生的英语强项,要充分利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双语应用水平。因此,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双语教学必用英文教材,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杨儒贵[7]在“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文中提到,他在美国大学工作时,经常听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反映,一开始听课效率很低,幸亏有书可以阅读。留学生尚且如此,对国内大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的双语教材建设落后于课堂教学,使双语教学进展艰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双语教学,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重视课堂的口语双语,克服哑巴英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双语教学的书面双语,以培养弱势语言。这是取长补短,在双语教学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必须选择。

2.2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课程和学生特点,决定英文简读教材的核心位置

克拉申(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设认为人们通过理解稍超出于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如果理解性输入有足够的量,习惯就会自动发生。高校双语教材应依据“理解性输入”这一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尤其是语言知识水平来选用编写教材。同时以国外语言专家(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8]的“需求分析”作为评价所选,所编写教材的标准,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

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学业和社会的转折期,至关重要。专业基础课[9]牵涉面广、涉及学生多,影响力大;学时少,内容多。同期开设课程多,学生[9]课业负担重;习惯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心理不稳定;外语不过关,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低。此阶段学生必须跨越中学和离开家庭等方面的障碍,努力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接受主动学习的现实。应及早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与兴趣。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处的阶段和学生的特点,主要解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解决对英语语言(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理解问题。遵循“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的准则,英文教材必须简,侧重于语言能力、专业词汇,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服务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双语教学目的。专业深度可配套成熟的汉语教材解决,少数精英学生可自行配备原版教材。形成以英文简读教材为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的教材选用模式。

3 英文简读教材的编写设计原则

首先,英文简读教材中英文以简练,准确,实用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等需求,与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课堂的可操作性相衔接。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学生通过阅读此外语教材能获取信息,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完成作业和考试。正如苏玉成[4]在《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的几个如果:如果教材中的英文句式更简练一些,如果教材中的非专业用词更常见一些,如果教材中的关键词和知识点都有中文注释,如果……。这些“如果”旨在简化英文教材,降低阅读难度,适应课程特点,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需求。

其次,灵活编排体例,更新教育理念。教材不仅为了专业而专业,为了英语而英语,教材的编排要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体现自主,开放,达到专业,英语,文化三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教材采用活页形式,留空白,方便学生记录思考补充。学生参与教材的补充、完善和改革,关注教材的应用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是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具体实践,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动力。

再次,教材内容和和章节顺序按照我国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来组织。教材内容要系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完整地表达专业知识;精挑细选,深度适宜、数量恰当;方便教和学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留有余地”,点到为止,为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材内容还要反映学科间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学生接受新的、各个交叉领域的更为专业的知识设下“接口”[10]。

最后,强调两点:一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学,药学),专业术语要给出正确的音标。以书面双语为起始,同时厚积薄发,培养口语双语。二是双语教学,不抛弃中文。双语教学[11]要求对专业内容的两种语言的认知。注重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中外双语的掌握和应用。英文简读教材中需给出专业术语及名词的中文解释(如以脚注或旁注的形式)。

4 英文简读教材的素材来源

双语教师教案可作为编写英文简读教材的基石[12]。双语教师教案的编写是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实践双语教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载体。双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等都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中。中国双语教学已经实施多年,双语教案已具备,以此为着力点展开对英文简读教材编写,将事半而功倍。同时,信奉“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期刊,选用原汁原味的简洁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减少英语语言问题。

5 结束语

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符合专业阶段及学生水平,适合学生的需求。集外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之精华,以简练为特色。采用活页形式,发动学生的力量,不断精简完善教材,是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进步。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从学英语转到用英语学,活化思维,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英文简读教材以教师教案为基础,充分利用“拿来主义”,能极大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共同完善,提炼教材,使教材,教学充满活力。此种教材选用模式,应用模式及教材群教材活化的意识适合普通高校专业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秋华,洪霞,刘艳山,等.论学科英文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11-612.

[2]Yaoxiang Li,Lihai Wang. A Survey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1(4):353-357.

[3]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07-272.

[4]苏玉成.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2):182-184.

[5]吴绍春.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_美国林肯内州大学教师运用教材的特色和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2):57-60,70.

[6]Baoren Su.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A Look into Sino-U.S Bilingu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1,1(2):264-268.

[7]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78-279.

[8]史希平.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0-71.

[9]江捷.一种新型的双语教材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63-65.

[10]刘永安.从素质教育看双语教材的编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1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诊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8-100.

[12]赵海燕,吴瑾瑾.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7):115-116.

作者简介: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英美文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英美文学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文学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导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思路,并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借助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3.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如理解能力、语言艺术和表演才能,等等。笔者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阅读作品和提出问题等,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所要讲解的诗歌和散文片断;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在分析讲解之后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也可以选取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最后是课后总结,譬如让学生在课下花一定的时间(几周或一个月)来阅读课堂上讲解过的文学名著,同时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写成读书笔记,并尝试着对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文学评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而要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价值,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则需要每位英美文学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 比较文学

论文摘要: 英美文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英美文学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文学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导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思路,并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借助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 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3.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导入

随着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学者Smith(1976)认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英语的使用不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是为了向西方传播本民族文化。他的观点得到了Robert McCrun(1986),David Graddol(1997)和Swerdlow(1999)等人的赞同和补充。Crystal(1997)进一步强调,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表达使用者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观点。他们的观点已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共识。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培养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系统掌握,旨在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融入英美文化,从而更成功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用来沟通和交流。很少有专门介绍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即使有大多是对个别单词和表达的翻译介绍,这样的中国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单向的交流,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受到强势文化的侵入,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对中国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样学生在日后的交流中不但无法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而且很可能由于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此同时,也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却无法实现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成功的交际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交际双方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交际基础是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也不是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面学习。所以在学生力求掌握地道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学会用英语思维的同时,也应该能够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样不仅不能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英语掌握扎实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更加激励他们学习求知的需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其表达耳熟能详,但是却对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先进的,应该全盘接受;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和土里土气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崇洋的情绪,造成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能够鉴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够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由于大学学生尚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情绪势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语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 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在最近五年中,一个词“校企合作”;被教育工作者们经常提及,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校企合作的,又是如何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又应该指向何方呢?首先,我们看一下校企合作的含义:对于校企合作,一直没有权威的概念。它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变化发展而来的。其次,高职院校校开展企合作现实状况。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多方的努力,校企合作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重要办学理念之一,并且也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与开拓,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表面功夫,派学生进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它本来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华而不实。

2、校企合作没有规范,只要与企业沾点关联就是合作。学校运作校企合作,应该有一定的规范与标准,不能与企业二字沾边就算合作。如果稳扎稳打,在建议基础上改进提升也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人员一般很难理解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专业建设方案,而学校也很难接受或做到其建议,极易出现“两张皮”;,不了了之,很难促成实质性成果的转化。

3、出现学校利用学生赚取劳务费的情况。有些学校片面理解校企合作,将其看做利益创收的新途径。于是有了媒体上不断出现的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劳资纠纷,甚至有学校与工商税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学校安排学生进公司实习看似合情合理。问题在于,一是企业性质,能够大规模地招收实习毕业生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这些岗位对技能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点文化、手脚健全即可,不一定要高职学历才可。二是学校或明或暗地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这些费用绝大多数来自于学生的实习工资。如果它被用于学生实习管理与就业专项资金未必不可取;但若用作其它的途径,甚至于被学校当作创收的手段那就有些偏离轨道了

。4、难以保证企业的利益。很多企业在一开始还不能适应学校主动出击的低姿态,持怀疑态度。因学校机制与政府机制本质相同,仅要“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学校开始会许下美好承诺,但后期环节麻烦不断,对于纠纷,因学校地位的特殊性,难以与学校对质公堂。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持乐观态度,无合作意向。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一阶段的出路。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专业 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问题

高职教育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这与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等方面连续不断地的取得提升,是教师新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职院校教英语专业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方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等。

例如,郭巧棉通过依据Fessler的教师生涯周期理论对18所高职院校的180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具体需求层次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展业发展具备阶段性历程。石磊则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阐释,并从创新教师知识基础、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加强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同学者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

目前,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中已成为普遍问题,尤其新教师队伍中体现尤为明显。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眼中,职称晋升的重要性要高于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同时,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及教学任务来看,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更谈不上外出进修或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教育教学理论及科研发展等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便会降低,对自身专业发展也是武侠关注,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实现专业发展的知识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情境知识、教学推论技能和应变决策、教学理论。而获得这些专业知识,他们必须充分学习并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文化知识。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大多仅仅接受过岗前培训,而关系专业发展的知识培训及学习则相对较少。同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对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知识、教师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这块普遍缺乏,既无法满足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也达不到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自身专业发展的自

高职院校中,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自。自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学术活动、进修培训权等方面。同时,在衡量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时,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自是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大多肩负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或进行深造。

目前,大多数教师选择假期实践参加短期培训,但是真正由专业培训机构或高职院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却很少,且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的培训班更是少之又少。在培训中,将培训的重点集中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研讨,但是关于这些理念在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却关注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自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来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被束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难以实现。

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基于前文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正确的思想、健全高职院校考核分配制度、充分保障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加强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等方面来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制约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时展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既要擅长英语课堂教学,也要了解和关注高职教育理论及外语教育发展趋势等,关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努力学习英语相关行业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侧重研究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希望对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所益处。

参考文献:

[1]吴琼.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81-83.

[2]石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81-84.

[3]张放.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28-129.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办学定位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杨晓燕(1972-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 焦作 4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主义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3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3-03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中有1/3为理工院校,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渐上升。数量上逐渐增加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正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理工”这个氛围中更加有力地促进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些理工类重点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但是,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却仍然在苦苦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出路,并且结果不容乐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与时俱进,认真研究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发挥理工科院校资源优势,挖掘英语专业发展潜力,全面提升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探索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严格按照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输送了大量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他类型院校如师范类、综合类、外语类院校都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了重视。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理工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理工院校在发展英语专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亟须根治的症结。

1.办学定位问题。首先,对英语专业办学理念认识不清。秦秀白指出,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育“往往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个别理工类院校的领导甚至认为英语专业应为全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而对于高等英语教育的学科教育内涵恐怕并不清楚。

其次,对培养目标理解和认识不深。根据《大纲》要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规格、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但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常常一方面片面地追求“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导致不少理工院校在探索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设置课程,轻视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就无法把这一目标与其具体课程设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特色。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人文教育。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安排明显不足,专业技能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急需调整。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似乎越来越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其表现为英语文学课程和语言理论课程不足。胡文仲、孙有中认为“英语专业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总之,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背离人文教育传统的趋势。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足够的学科带头人,正常的教研活动很少开展。尽管近年来一大批英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充实到了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但大部分毕业生所学的仍旧是语言文学和翻译等传统专业,一些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批新进的年轻教师的加盟难掩其教育教学底蕴不足、经验缺乏的尴尬,有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系统教育知识素养,没有机会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把英语教学理解为工具性的技能训练。

这些问题的存在均要求理工类院校的领导多给予英语专业高度的重视,使其尽快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尽早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内涵,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加快学科建设力度,合理设置课程,以培养出特色鲜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解决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高校类型可粗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是办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这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明确的问题。高校类型与其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学科型人才,而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任何一所理工院校也应如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一般说来也应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保持一致。这就是说每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要在以培养学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两极的刻度上进行定位。

首先,要明确学科内涵和培养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驱动,不少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少理工院校的领导不了解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只注意到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个别院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是很清楚,制定的学科规划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因此,作为外语院系的领导应大力呼吁校领导关注英语专业的学科性,相关人员在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既不能不顾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味追求培养学科的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完全“工具论”至上,忽视英语的学科性只会使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窄。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纲》已经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理工院校也应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

其次,要深刻理解“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探索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了,但人们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有不同表述。张冲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除英语以外至少还有一门专业的初步知识”。但是根据“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复合型人才包括应用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类复合型人才,其中研究类复合型人才是指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实务工作应用领域理论素养或该外语语言、文学、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刘祥清也认为人们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概念理解不全面,英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结合同样也是复合。这样看来,不仅仅“外语+专业(知识、方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语言(文学、文化)”模式也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另外一种类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如“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和“双学位”等。根据颜静兰的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语+专业知识”或“外语+专业方向”,如“英语+科技/商务/旅游/法律”等。

理工院校开办英语专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另外理工院校也具有良好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传统,这样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理工院校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不深,过分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认为“英语+专业(知识、方向)”中的“英语”就是学习英语技能,而英语文学、文化等人文教育内容受到忽视,这是不足取的。此外,为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过分强调所复合专业的知识,减少英语技能课时和专业知识课时的做法不仅与《大纲》要求不符,而且也有舍本逐末之嫌,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不扎实。因此,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在强化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与本校的相关优势学科进行复合是较好的选择。

2.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满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大纲》规定了英语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就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目前的现状是多数理工院校非常重视复合课程的开设,开设的课时较多,这就相对减少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的开设学时,英语专业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冲击。根据胡文仲、孙有中的观点,要把《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要优先建设好《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各理工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遵照《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既要体现《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

首先,加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看家本领”。《大纲》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里所说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就是专业技能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多数高校在基础阶段较重视技能课的开设,但在高年级阶段受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影响,技能课程开设偏少,这种状况应该改变。特别是高年级阶段的翻译课程,若课时偏少,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处理技能课与知识课课时的矛盾,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技能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

其次,充实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第一,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第二,由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招生是文理兼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增设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如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修辞学、欧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英语戏剧与诗歌选读及英语散文选读等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另外,《大纲》对中国文化也提出了要求,而理工院校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很不理想。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一系列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西方文明经典导读、《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明比较、国际关系史等;还可用中文或英文开设中华文明经典导读、中国艺术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

英语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除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外,还应包含有关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了解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而对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知之甚少,那么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凸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当开设这些课程(如科技、经贸等)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希望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理工或经贸等专业的学生竞争同样也是相当危险的,过分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不适当地夸大其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作用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建议根据《大纲》要求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比例,力争做到“少而精”。

同时,要凝练专业特色,其重点也在于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理工院校的优势学科的课程,要确保这些课程使用优秀的软硬件资源,包括师资和必要的实验室等。由于各理工院校条件不一,大多数理工院校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四、结束语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紧密相关。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也不应全国一个模式,应紧紧围绕本校的学科定位和办学宗旨,不断强化特色培养,合理设置课程,才能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付红霞,郭春梅.地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英语教师调查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外语,2010(3).

[5]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

[6]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7]石冠辉.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8]颜静兰.推进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A].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化;英语教学

在21世纪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是一门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培养高水平英语复合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高素质的高校英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品质的优秀人才,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方式研究尤为重要。

一、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高校英语教师。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简称高校英语教师。他们既是英语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又是英语学科的专家,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水平英语人才的任务,而且还要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传播和学习、继承并发展了先进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为各行各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英语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2、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以其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按照一定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专门的训练和不懈的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逐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种现实状态,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相关理论探讨

1、高等教育理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自1978年开始,已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一般教育原理的体系的指导下,对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第二阶段是吸纳和采用和其它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在第三阶段学者专家们者一方面继续以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却致力于建立起高等教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以此划分高等教育与一般教育以及其它学科的边界。研究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对一般教育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特殊作用进行探索;然后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般理论;再次是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中的具体理论;最后是将其他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融汇、贯通和应用。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发展指事物由简到繁、有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运动变化的过程,归属于哲学范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划可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所谓教师发展理论,就是指一种以探索教师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规律为主旨的理论。现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具体特点如下:第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第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具有丰富多样具体方法;第三,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划分视角,是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来划分的。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策略

(一)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善于利用反思性教学

首先,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道德情感。教师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有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满怀热忱地走上讲台,有没有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等等。其次,英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是什么,教学信念对教师本人的教学有何影响,新理念应该如果运用到教学中。再次,英语教师可反思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经常反思自己是拥否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基础,自己的普通文化知识是否广博,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教的内容,语言学知识能否胜任英语教学等。

(二)注重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觉醒,加速培养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教师必须长期致力于日常教学中,以实用性研究为基础,一寸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以当前的教育改革为背景进行研究,才能打开研究殿堂大门的锁。

高校英语教师现代化教育水平的培养。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堂中,计算机、语音室、录播室等多媒体的使用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操纵者和指挥家,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使用方法,不只使用最常用的powerpoint教学软件,更可适时的加入其他媒介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教师自学或者学校安排学习等方式学习一些简单的如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或者简单的如3dmax和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

(三)学校为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应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如组织教师培训和进行外出学习交流,为英语教师提供硬件设施等。学校应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并激发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动机,使他们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观念和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应通过对英语教师进行多方面课程评价和为其提供发展机会等方式,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2] 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 2004(4).

[3] 罗琴,廖诗艳.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教学反思角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2(2).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39-03

一、高职英语课程开发背景,以及现行的部分公共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的教学和课程,尤其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分专家和教师在结合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理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下,对其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开发,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也不例外。

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本文所探讨的英语课程开发指的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又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目前搜索到的由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规划公共英语教材有《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阶段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世纪英语》、《成功英语》、《职桥英语教程》等,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材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秘书英语》、《计算机英语》、《酒店英语》、《汽车维修专业英语(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培训教材)》、《船机专业英语》、《艺术专业英语》、《工程机械专业英语》、《烹饪专业英语》、《服装贸易专业英语》、《机械专业英语图解教程》、《工业分析专业英语(第2版)》、《现代物流英语》等。另外,还有一些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许多新开发出的课程替换了以往理论性太强的教材。但是,该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编著者与高职院校脱节

众所知之,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材都是普通大学的教授或骨干教师牵头编著的。他们编写的教材更具有权威性,较容易出版发行,更容易得到教育部和各高职院校的承认和采用。但普通大学的英语教授很少有高职高专的教学经历,也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些缺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材的名称变了、内容简单了,但里面的框架、知识体系不变。例如,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阶段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世纪英语》、《成功英语》等与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模式没多大区别,但这些教材的实际使用者却是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和学生。显然,高职教师需要的是一套能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教材、一套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材;学生需要的是能学会、学会就能用的职业英语。如果教材无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其结果就是教师教得越多,学生越烦;学生学得越久,英语知识和能力就越衰退。

2.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大,与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脱节

(1)专业英语教材只是中文版本的简单翻译,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难度太大。例如,《现代物流英语》、《专业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第2版)》等,都是相应中文版本的翻译或英文原版,大量的英文概述、文章阅读理解、课程结构从一而终。给教师的授课带来很大的挑战,不利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专业英语课堂就变成了枯燥的八股文形式,无趣味性可谈,无课堂活跃性可谈。

(2)专业知识层次太高,基本属于该专业大四优秀毕业生的水平甚至研究生水平。以《现代物流英语》为例,每篇文章的新词汇虽然在课后标出了20个左右,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新词汇不少于60个。每篇文章大约1000字,每单元至少有四篇这样的文章,而且要在一次课90分钟教完,让基础不好的高职生学专、学透,对于教师备课是极大的挑战。

3.校本课程开发者与授课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校本课程开发者一般是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能有优势,但专业知识有限。哪些英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如何在实践的情景模拟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结构,怎样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等,都是需要课程开发者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不管是专业英语还是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跨专业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极为少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更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的程序及解决措施

1.课程开发队伍的选择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好开发队伍。要使编写的教材既能顺利出版,又便于教师教学,还能让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对英语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相应的英语基础,就必须严格选择课程开发队伍。就公共英语课程开发队伍来说,其中必须有课程理论深厚、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也要有高职高专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还要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2.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确定英语课程开发的目标

没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而编出来的教材只能是简单拼凑,不能称之为课程开发。目前的教材有很多,但真正合适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只有开发能为高职师生带来教学便利和学习收获的教材才是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可见,高职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实用性和职业性,又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进行调查访问,首先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普遍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英语课程的目标期待;然后,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电话访问或访谈,了解就业后各岗位需要职业英语的情况;最后,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了解企业对员工英语水平的期待和目前该岗位员工英语素质的状况。只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3.运用课程开发相关理论撰写初稿

(1)职业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的概述。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有俄罗斯制、MES课程、EBS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

俄罗斯制是1868年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拉·奥斯创立的,其理论框架是通过分析生产技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要素,然后根据此制定课程计划,指导学生通过工厂实习掌握这门技术。

MES课程模式是有别于俄罗斯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模块训练”等基础上而开发的典型职业培训课程模式,其指导思想为实用主义哲学,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按以下操作步骤实施开发: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岗位职能;划分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模块;编制学习单元。

第三种模式为CBE课程模式,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考核,检验是否达到能力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专项技能分析——制定模块——教学大纲及评价等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最近的课程开发理论为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它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的一场大辩论。其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②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③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学习理论的开发方法可以简述为“行为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发理论支撑。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发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用性和职业性为导向。在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发领域很难确定目标职位,也很难根据岗位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不必死搬一个理论,应敢于吸收和借鉴,结合各种理论寻找适合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模式的理论支撑。

高职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应是未来普通岗位上必须具备的能力,即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出差、旅行用语,如自我介绍、问候、问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也包括在境外的宾馆入住、预订位置,还有在商场购物讨价、还价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用英语写信或E-mail进行沟通的能力,如网络沟通、交友、求职和娱乐等。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目标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或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编写教材或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实用性和职业性为指导,尽量避免在英语课程内容和编排模式上重复普通高校的版本,要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一些纯粹价值观或文学欣赏的内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发可参考雅思、托福及托业等考试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教学内容和授课进度。这类课程开发可参考由广州大学张权、宋专茂教授主编的《职桥英语课程》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3)以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为指导来开发高职专业或职业英语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专业繁多,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或职业英语千差万别,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让学生具备完成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英语能力,其对应的是岗位工作。因此,专业英语课程开发要建立在岗位情境的观察和分析下进行,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即按照“行为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程序开发英语课程开发。从“行为领域”出发,意味着课程开发首先应观察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学习领域”指在岗位情境的观察和分析下来确定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英语内容和层次;学习情境指根据岗位情境和学习内容来设定学习情境,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专业或职业英语教学。

4.选择合适的试点对象,探讨最佳课程结构和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

课程开发后到底能不能推广,实施可行性有多少?不管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还是专业英语课程,一定要先选择部分院校或个别班级进行试点教学,并注意记录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跟学生和授课教师保持沟通,并对试点院校和班级的教学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一来能验证课程开发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来可在实践中调整、完善教材内容,同时寻找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的策略和重点,避免教材出版后无人能教或学无所获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或用之不爽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权,宋专茂.职桥英语教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5]朱小晶,阮红缨.新职业英语:艺术设计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杨亚军.服装英语(服装类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赵晖.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艺术英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胡军.大学英语三级后续课程设计之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9]王红巧,郭丽杰.高职不同专业的英语需求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5).

[10]徐健,魏杰.高职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11]陈琴,陈婵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ESP英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以顺德职业技术为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