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早教课教案范文

早教课教案范文

早教课教案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习体育教师 教案质量 课堂效果

1.前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才能根据更好的开展课堂教育。实习教案对于实习教师的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作用

教案编写是实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其次能够把握住教材与不同水平的衔接与联系;再次能够把握住教材在每次课的分配、与每次课前后的联系、每次课的重点与本教材重点的联系。

第二、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能够使教学手段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解决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向指导教师询问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第三、能够增加实习体育教师组织教材教法的经验。

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与传授技巧和方法,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组织教材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增加各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2.2 教案编写和实习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2.1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实习学生所编写教案的查阅发现实习教师教案编写格式和形式比较合理,但在课内容系统性不强,组织教法上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安排上存在不足,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实习学生认为课前编写教案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所以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有待于提高,在创造性与灵活性上要狠下功夫。

造成实习教案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待实习的态度,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很重视,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编写教案能力的欠缺。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自我总结才能提高教案的编写能力

2.2.2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与课堂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效果好坏相对的这次课的实习教案写的质量好坏成正比。也出现少数教案写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学的课堂效果好,经观察分析得出课堂效果好坏与实习同学的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临场应变、合理的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对实习教师态度等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

因次:实习体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必须得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做好课堂设计,考虑周密。

2.2.3 实习教师教案质量与学生对课堂效果满意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习教师教案质量写的较高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从总体上可以归结:对于实习体育教师来说,实习教案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效果的好坏。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第一步必须把实习教案质量提高上去。

2.3 对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思考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实习之前有足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与反思才能够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07级其中一个班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可以说是个榜样,这次教学习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人,这个班级实习的学生12人占总人数的10%,最终评出40个优秀实习生,该班被评上的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20%,参加跟队实习评上优秀实习生的占全班总人数的75%。优秀实习生荣誉是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各方面能力的肯定。该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该项荣誉呢?通过了解得知该班级在大三开始每星期就固定有两次出早操的时间,每次早操由该班的一名学生写教案并代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早操的教案全部要交给班主任,早操期间班主任在现场观看课后并进行指导,教案给指出问题并让他们做修改后再次交上。在这整整一学年内该们每人都认真对待每次早操并且坚持到学年末。该们班级的这种早操是在年级里面唯一的,在这一学年里通过班主任和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全体学生为他们这学期的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实习对于该班级来说是成功的,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前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当该发挥时候就从容不怕自信;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每位实习学生对每次课认真对待考虑周全全力准备,都会写出质量不错的教案。在每次课前对整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考虑周全,认真用心。

这可以对于以后的每届学生提供建议:能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每周固定的1-2次早操,每次都写教案上课,教案找班主任或者老师批改。提早为大四时候的实习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学校的术科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提早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己平时要主动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自己负责。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编写教案能够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2教案质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必须编写高质量的教案。

3.3 83%的教案质量编写较好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3.4 提高编写教案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30

[2] 黄利落.落实体育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兰州学刊.2008.6.15

[3] 赵激扬;莫超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调查分析[M].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0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早教师资 现状 对策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早教市场持续升温,家长重视对0到3岁孩子的科学培养,在鞍山这样的三线城市,大量亲子班、早教园频频开班,更有多个国外早教品牌迅速入驻,每到周末,各家早教机构人满为患。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提出以下要求: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应具有早期教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婴幼儿心理特点,善于沟通,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具有学前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或具有本科学历,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且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指导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必须达到1∶4到1∶5。

随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4年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解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进行调查分析。

本文所提出的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二、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

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将早教师资队的调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结构现状,二是专业能力现状。

(一)早教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从性别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为女性,男性教师的比例仅占到2%。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占58.3%,本科为16.7%,中专占25%。早教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趋势,大部分教师为35周岁以下,更有很多教师是没有生育宝宝甚至没有结婚的年轻教师。从所学专业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占83.3%,另有教育学、音乐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没有早教专业的毕业生。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来看,91.7%的早教教师上岗前都考取了育婴师证书或者早教师资证书。

(二)早教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现状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宝宝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宝宝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早教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等方面。

1.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在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方面,由于早教教师大部分都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过早教理论与实践课程和参加过育婴师培训,对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并不陌生。入职后,每个早教机构的活动方案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早教师资在入职前又参加了本机构的内部培训。且很多机构都有一套现成的活动方案供教师上课时候用。调查发现,入职后的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较强,体现在对现有方案的改编和根据不同年龄班婴幼儿的特点进行独立创编方面。

从活动的组织方面来看,早教教师的组织能力较强。大部分教师能够自如地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活动。活动组织的形式体现了以游戏为主,并且能够兼顾对幼儿的教育和家长的指导两方面。比如,每个环节之后,教师都能够向家长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及在家庭中如何指导幼儿等。

2.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教龄较长、有过生育经验的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掌握较好,也能够很好地把握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的发育问题和应对策略,对于婴幼儿的指导比较到位。比如,18-24个月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能够听懂指令并能说出由两个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特点设计发展婴幼儿语言的活动,如教幼儿说唱三字儿歌,并结合不同孩子的个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尤其是没有养育宝宝经验的年轻教师,对于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停留在学习过的纸面经验,经验的得来完全靠死记硬背。这些教师能够说出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但在婴幼儿每个发展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教育策略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活动中与婴幼儿的沟通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经验,往往只考虑到活动各环节的进程而忽视了婴幼儿的发展。比如,在鞍山市某早教中心调研听课时,在操作积木环节完成后,教师弹琴示意孩子们将积木物归原处,一个女宝宝没玩够,没有送积木,教师示意家长帮助孩子将积木送回,孩子仍旧坚持不送积木,这时老师过来强行将积木端走,留下孩子在原地哇哇大哭,后面的活动环节这个宝宝一直哭,不能配合教师的活动。这位教师为了保证活动的整齐划一和进程,没有考虑到婴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掌握与宝宝沟通的方式方法,才导致如此尴尬的结局。

3.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能力

调查显示,早教教师指导家长的能力较弱。在与早教教师的座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组织活动没有问题,最担心家长问问题,尤其是有的家长提出几个月大的孩子该吃什么辅食,孩子在家里面常出现的教育问题等。面对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些教师手足无措,因此,上完课这些教师就有“想逃”的欲望。当问到这些教师,指导家长工作有没有必要时,她们都点头表示很有必要,只是苦于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如何指导家长。在某亲子园听课时,走线环节,有一名20个月的宝宝不喜欢在线上走,而选择在地上爬,妈妈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妈妈威胁孩子说:“快起来,再不起来妈妈不喜欢你了!”孩子有些不高兴了,但继续在地上爬,这时,教师走过来拉着孩子的胳膊说:“快起来,要不老师和妈妈都不喜欢你了。”听到这句话,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该案例中,家长不了解20个月的孩子语言理解发展特点――孩子听不懂反话。教师不仅没有指导家长如何针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反而采取了与家长同样错误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亲子教育活动的失败。

三、鞍山市早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早教师资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调整早教师资培养相关课程

针对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和指导技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订师资培养方案时,增加相关课程和实训课时。比如将现有的育婴师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对婴幼儿的营养这一内容进行丰富,学前卫生学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拓展讲义内容,将年龄段由原来的3-6岁为主向下延伸到0-3岁,详细讲述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心理发育特点。增加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训课时,并将早期教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找到解决策略。

2.修订见习任务书

修改学生到早教机构见习的任务书。在现有见习任务基础上,增加参加早教机构教研活动这一项。在教研活动中,参与讨论亲子教育活动中各年龄段婴幼儿常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指导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职前经验。

(二)建立早教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可以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此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三)沿用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

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是自古以来教育领域沿用至今的传统师资培养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一半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熟手。

参考文献:

[1]服务标准化研究所.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http:///wzgg/201407/t20140721_19422.shtml.2014.4.

[2]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人民政府网,http:///,2013.6.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4篇

1.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其二是皮亚杰、温纳(wemer,h.)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对教育并不特别关注;其三是杜威、约翰森(johnson,h.)(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1saacs,s.)和米切尔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例如勒温(lewin,k.)、拜巴等人的想法也曾对斑克街方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拜巴曾在斑克街作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并在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一互动”(developmental—interaction)。“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概念可以运用于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将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5)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与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察而形成的;(6)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近些年来,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影响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方案的设计者们关注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整个儿童”的概念能够表明这个教育方案的最主要方面。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它应为儿童提供创造性的和让儿童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机会;它应给予儿童有意义的刺激,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片断的学习;它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儿童的社会民主意识。

2.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斑克街早期

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这些目标都很宽泛,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适合性而加以思考和具体化。

拜巴等人将以上宽泛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八条具体的目标,运用于对3--5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①(1)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操作,让儿童去满足自身的需要;(2)通过认知策略,促进儿童获得经验的能力;(3)增进儿童有关其周围环境的知识;(4)支持能提供各种经验的游戏;(5)帮助儿童内化对冲动的自我控制;(6)满足儿童应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7)帮助儿童发展有个性和能力的自我形象;(8)帮助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行为模式。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菜单”,而是将课程看成帮助儿童获得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经验的机会,换言之,课程是这些经验的总和,它是通过富有想象的计划和决策的过程而创造的。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课程是综合性的。

由于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社会学习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它涉及人们生存的环境及其所处的位置,也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基础就是学校不断给予儿童探究民主生活的机会。例如,该课程方案引导儿童理解家庭,从简单的家、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对国家、世界的理解(winsor,1957),注意到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内在联系的,儿童所学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得和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教育的基本点就是从经验中学。

经验、联系、关系、探究、社区和问题解决等是发展—互动模式的关键词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常以“社会学习”的问题为综合性课程的主题,教师为儿童获取社会学习和掌握重要技能的经验提供机会。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崔,共分为六大类:(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3)人类世代相传;(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5)个体和群体的行为;(6)变化的世界。学习的主题可以从对家庭的研究到对河流的研究,其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例如,三岁的儿童,课程强调的是儿童对自身和家庭的学习;而对于五岁的儿童,课程则强调对社区服务和工作的学习。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深理解。

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是那些能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并有益于获取新知的经验。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也相信,对于儿童而言,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儿童首先需要获取经验,然后,他们会通过再创造的过程,从已获得的经验中去理解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讨论、想象和建构等。

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整合了以下四方面:①(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造这些经验的机会;(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curriculumwheel)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与追随高水准学业成就的评价不同,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固然是基础,但是,在与环境互动时,儿童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同样重要,例如,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合作活动的能力、发动活动的能力,以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公民,等等。

运用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教师必须遵从和完成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此外,评价需要严格地和系统地依据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对儿童表现的观察(如阅读、数学、操作材料、与他人的互动,等等);儿童活动的文件袋(如艺术、书写、计算、建构,等等);教师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技能检测表所反映的儿童学习质量(如阅读和书写、航海日志、实验报告、编列目录、单元学习的总结,等等)。分析和总结这些资料,能使教师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能给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确定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深受心理动力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埃里克森和沙利文等人的影响。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此外,拜巴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反映在应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等方面。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根源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米切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的教育实验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这一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5篇

1.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其二是皮亚杰、温纳(wemer,h.)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对教育并不特别关注;其三是杜威、约翰森(johnson,h.)(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1saacs,s.)和米切尔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例如勒温(lewin,k.)、拜巴等人的想法也曾对斑克街方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拜巴曾在斑克街作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并在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一互动”(developmental—interaction)。“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概念可以运用于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将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5)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与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察而形成的;(6)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近些年来,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影响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方案的设计者们关注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整个儿童”的概念能够表明这个教育方案的最主要方面。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它应为儿童提供创造性的和让儿童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机会;它应给予儿童有意义的刺激,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片断的学习;它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儿童的社会民主意识。

2.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斑克街早期

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这些目标都很宽泛,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适合性而加以思考和具体化。

拜巴等人将以上宽泛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八条具体的目标,运用于对3--5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①(1)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操作,让儿童去满足自身的需要;(2)通过认知策略,促进儿童获得经验的能力;(3)增进儿童有关其周围环境的知识;(4)支持能提供各种经验的游戏;(5)帮助儿童内化对冲动的自我控制;(6)满足儿童应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7)帮助儿童发展有个性和能力的自我形象;(8)帮助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行为模式。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菜单”,而是将课程看成帮助儿童获得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经验的机会,换言之,课程是这些经验的总和,它是通过富有想象的计划和决策的过程而创造的。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课程是综合性的。

由于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社会学习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它涉及人们生存的环境及其所处的位置,也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基础就是学校不断给予儿童探究民主生活的机会。例如,该课程方案引导儿童理解家庭,从简单的家、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对国家、世界的理解(winsor,1957),注意到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内在联系的,儿童所学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得和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教育的基本点就是从经验中学。

经验、联系、关系、探究、社区和问题解决等是发展—互动模式的关键词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常以“社会学习”的问题为综合性课程的主题,教师为儿童获取社会学习和掌握重要技能的经验提供机会。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崔,共分为六大类:(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3)人类世代相传;(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5)个体和群体的行为;(6)变化的世界。学习的主题可以从对家庭的研究到对河流的研究,其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例如,三岁的儿童,课程强调的是儿童对自身和家庭的学习;而对于五岁的儿童,课程则强调对社区服务和工作的学习。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深理解。

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是那些能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并有益于获取新知的经验。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也相信,对于儿童而言,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儿童首先需要获取经验,然后,他们会通过再创造的过程,从已获得的经验中去理解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讨论、想象和建构等。

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整合了以下四方面:①(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造这些经验的机会;(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curriculumwheel)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与追随高水准学业成就的评价不同,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固然是基础,但是,在与环境互动时,儿童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同样重要,例如,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合作活动的能力、发动活动的能力,以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公民,等等。

运用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教师必须遵从和完成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此外,评价需要严格地和系统地依据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对儿童表现的观察(如阅读、数学、操作材料、与他人的互动,等等);儿童活动的文件袋(如艺术、书写、计算、建构,等等);教师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技能检测表所反映的儿童学习质量(如阅读和书写、航海日志、实验报告、编列目录、单元学习的总结,等等)。分析和总结这些资料,能使教师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能给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确定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深受心理动力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埃里克森和沙利文等人的影响。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此外,拜巴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反映在应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等方面。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根源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米切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的教育实验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这一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6篇

1.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其二是皮亚杰、温纳(Wemer,H.)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对教育并不特别关注;其三是杜威、约翰森(Johnson,H.)(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1saacs,S.)和米切尔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例如勒温(Lewin,K.)、拜巴等人的想法也曾对斑克街方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拜巴曾在斑克街作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并在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一互动”(developmental—interaction)。“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概念可以运用于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将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5)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与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察而形成的;(6)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近些年来,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影响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方案的设计者们关注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整个儿童”的概念能够表明这个教育方案的最主要方面。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它应为儿童提供创造性的和让儿童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机会;它应给予儿童有意义的刺激,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片断的学习;它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儿童的社会民主意识。

2.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斑克街早期

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这些目标都很宽泛,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适合性而加以思考和具体化。

拜巴等人将以上宽泛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八条具体的目标,运用于对3--5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①(1)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操作,让儿童去满足自身的需要;(2)通过认知策略,促进儿童获得经验的能力;(3)增进儿童有关其周围环境的知识;(4)支持能提供各种经验的游戏;(5)帮助儿童内化对冲动的自我控制;(6)满足儿童应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7)帮助儿童发展有个性和能力的自我形象;(8)帮助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行为模式。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菜单”,而是将课程看成帮助儿童获得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经验的机会,换言之,课程是这些经验的总和,它是通过富有想象的计划和决策的过程而创造的。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课程是综合性的。

由于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社会学习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它涉及人们生存的环境及其所处的位置,也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基础就是学校不断给予儿童探究民主生活的机会。例如,该课程方案引导儿童理解家庭,从简单的家、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对国家、世界的理解(Winsor,1957),注意到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内在联系的,儿童所学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得和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教育的基本点就是从经验中学。

经验、联系、关系、探究、社区和问题解决等是发展—互动模式的关键词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常以“社会学习”的问题为综合性课程的主题,教师为儿童获取社会学习和掌握重要技能的经验提供机会。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崔,共分为六大类:(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3)人类世代相传;(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5)个体和群体的行为;(6)变化的世界。学习的主题可以从对家庭的研究到对河流的研究,其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例如,三岁的儿童,课程强调的是儿童对自身和家庭的学习;而对于五岁的儿童,课程则强调对社区服务和工作的学习。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深理解。

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是那些能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并有益于获取新知的经验。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也相信,对于儿童而言,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儿童首先需要获取经验,然后,他们会通过再创造的过程,从已获得的经验中去理解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讨论、想象和建构等。

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整合了以下四方面:①(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造这些经验的机会;(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curriculumwheel)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与追随高水准学业成就的评价不同,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固然是基础,但是,在与环境互动时,儿童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同样重要,例如,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合作活动的能力、发动活动的能力,以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公民,等等。

运用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教师必须遵从和完成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此外,评价需要严格地和系统地依据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对儿童表现的观察(如阅读、数学、操作材料、与他人的互动,等等);儿童活动的文件袋(如艺术、书写、计算、建构,等等);教师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技能检测表所反映的儿童学习质量(如阅读和书写、航海日志、实验报告、编列目录、单元学习的总结,等等)。分析和总结这些资料,能使教师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能给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确定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深受心理动力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埃里克森和沙利文等人的影响。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此外,拜巴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反映在应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等方面。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根源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米切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的教育实验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这一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教材;英语学习;三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53-1

一、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1.提前定目标。为了不浪费早读课的每一分钟,笔者通常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将早读课的内容告诉课代表,让他在下晚自习时将内容写在黑板上,那么第二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清楚这堂早读课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到教室后不观望,要想过关只有认真读书,不可能蒙混过关。

2.严把口语关和默写关。早读要做到大声朗读,并用心去记,动手去写。如果默写刚学的单词,在开始上早读课的时候,老师或课代表还要领读,让每一位学生都会开口读,不至于学的是哑巴英语。这样做既能使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能学得轻松,学得有自信一些,同时也为初三的人机对话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抓口语的时候,教师有时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比如课代表到老师那儿过关,组长到课代表处过关,最后组员到组长那儿过关,这样层层把关,确保每个学生口语都能过关。除了抓口语外,早读课还抓默写关,在上早读课前就告诉他们何时默写以及过关的要求,对记忆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慢慢提高对正确率的要求和放宽过关时间的限制,可以让他自习课的时候到组长那儿重新过关,总之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3.及时复习。学好英语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反复复习学过的单词、词组和语法。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刚学的知识一开始遗忘的速度比较快,后来遗忘的速度会减慢。所以每隔两个星期笔者会要求他们把前两周的所记忆的内容重新再复习一遍,直到熟练为止。

二、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

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会相差很大,除了客观的因素以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思考者、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老师只是一个领路者,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呢?关键就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了三案,即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

1.预习案。预习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预习,自学完简单的知识同时找出重难点,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做到胸中有数,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就会带着疑问去听。这样肯定比上课前一无所知效果要好得多。

2.探究案。探究案就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难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众所周知,老师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课堂效果也十分差。为了改变这一种满堂灌的旧模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将多媒体教学带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不仅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融合在一起而且生动形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在讲7BUnit3 Integrated skills时笔者将枯燥乏味的听力教学融合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了寻宝,必须过五关。第一关复习了路标,第二关学会画简单的路线,第三关学会识地图,第四关做听力排序,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听力画出路线,这样层层深入,过关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望胜利的欲望,加上形象生动的PPT,学生不感到枯燥,使不同智力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图文并茂,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较多,这样还有利于口语水平的提高。

3. 训练案。每堂课下课前十五分钟完成本节课的训练案,改变以往一堂课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旧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检测了学生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老师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来调整教学进度。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工作量 专业技术职称 作业与教案 评价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学教育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教学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制度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管理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然而在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体制中,还继续沿用旧的管理模式,旧的体制与旧的模式已阻碍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后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突显,这就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思考。

一、一言难尽的教师工作量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仅学生用教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上由32开本变为现在的8开本,内容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与原来有较大的不同。如英语学科的教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就作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与此同时,为适应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客观上对老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的内隐性、效果的滞后性与长期性),也决定了教师工作量的复杂性。教师工作无论从难度和数量上都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因此调整和理顺各学科教师额定工作量,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变味的专业技术职称

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专业技术职称来衡量,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现状。近年来教师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术职称,有一些条条款款来进行了规范(如:工作年限、学历、研究水平等),这些条款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情况总是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满足评审条件,还要排队。其主要原因是名额限制。笔者所在中学评高级职称,够资格条件的有几十人,但每年就2-3个名额,就这也是退休人员退出的名额。同时,由于专业技术职务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因此成了滋生教育腐败的又一特殊领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高级职称已越来越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变味。

(二)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在中学的另一怪现状就是具有高级专业职务的一些人,反而不在教学岗位或很少在教学岗位上。同时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的老师,一旦职称通过就会不思进取,一劳永逸。因此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理顺岗位与职称的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让专业技术职称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吧。

(三)非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由于专业技术等级与工资和待遇挂钩,但在学校还有一部分非专业人员存在。如后勤人员、工人等,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人也设法挤入专业职称队伍,把专业职称庸俗化,功利化。这种情况在各级学校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无奈的作业与教案

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如何写教案,教案书写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写所谓规范的教案,如何对教师的劳动进行评价,也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话题。

(一)传统的教学设计按要求分为目的、重点、难点、过程、课时、教具、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课后记载等内容。而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设计要求,多媒体的应用等,教学过程设计更加复杂化。即如何书写所谓的教案,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若真有所谓的标准,则教师工作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如何体现。

(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过去单打独斗。封闭的备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合作、共享的工作理念将渗透到教师的工作中。那么电子板教案、无纸化教案与传统书写方式的教案之间,共享与独创之间矛盾突显,更显无奈,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现阶段书写教案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应付检查,谁都认为必要性不大,但又不得不写,突显很多无奈。如何写出更实效的,适用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案,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作业的单一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不仅使学生不堪作业重负,而且形式单一,主要以做习题为主,更多是无效与重复。这从一个侧面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书面作业之外还应该有其他作业形式。因此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反映了教育目标及理念的变化,涉及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同时大量教辅的拥入,使作业显得更加难堪。

四、痛苦的评价问题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教育教学的评价单一,唯“分数”论英雄是评价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主要标准。近年来尽管也有过程评价的提法,然而举步畏艰。评价问题关系学生减负的问题,评价问题关系教学变革问题。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其核心和关键还是评价问题。从根本上讲,如果能把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优劣的标准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不再是难题。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最终由教师来落实,对教师的评价问题,最终将决定新课程改革是否落在实处。

五、无序的作息时间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文书档案课程教学;应用

文书档案课程在秘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培养应用型文秘人才的关键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档案管理系统开始实现了信息化。这意味着我们在文书档案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与新的时代形式紧密结合,将基于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积极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符合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一、对教学目标和定位进行调整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学区别于本科教学的地方。高职院校开设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密切联系。基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文书档案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目标定位。这意味着对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的熟练掌握,早已成为学生在日后就业中必备的技能。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多是基于原来的纸质档案管理的,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难免存在不匹配的地方,这是需要我们及时做出调整的。

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用于文书档案课程教学的方案

1.在理论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完善的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理论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改革教材编排体系,有意识地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整个教材编排都应当遵照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中心来展开。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意识。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早已走过了纸质时代,电子档案管理是当今时代所普遍采用的。所以,一个不能掌握、不善于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人,即使受到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也是难以适应档案管理岗位的。当学生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认识,就会了解到今后的就业形势,自觉主动地学习电子档案管理系统。2.多渠道搜集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资料和案例供学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采用网络搜索等手段,多渠道地搜集电子档案管理资料和案例供学生分析。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学习的手段,让学生针对这些资料和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交给教师打分。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进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地搜集资料和案例。教师在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时,要充分结合他们平时在资料、案例的讨论中的表现。3.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对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学,有足够的场地开展教学。(2)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一些教师从大学一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他们虽然理论知识完备,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难免有些着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进行考察,为他们补上实践这一课。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邀请一些培训师,为教师进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这样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其次,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导致他们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对这部分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提高对电子档案管理教学的认识,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便于他们顺利地开展教学。(3)组织学生进行见习见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见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对人的要求,熟悉工作节奏。院系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学生见习环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大二、大三的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在计算学分时,要将学生见习的情况计算在内。

三、结束语

文书档案课程是秘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早已实现了信息化。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中,我们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入手,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

参考文献: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0篇

摘 要:案例教学法能提高政治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较为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文章从结合政治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促进学生间的活动交流、寻找恰当的教学时机穿插案例等方面,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政治教学;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12-01

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教师若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则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政治知识。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学原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为政治教学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一、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并结合案例总结经验,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考虑教材的难易度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然后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政治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启发,提高思想认识。

(2)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所教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学生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案例中的人和事与自身进行对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交流与探讨,从中学习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学生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会无形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下面从结合政治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促进学生间的活动交流、寻找恰当的教学时机穿插案例等方面,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政治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在开展政治课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政治理论知识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将这个案例作为政治理论知识的信息载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案例的内容,理解案例所表述的政治知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对书本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进一步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例如,在讲解“自立自强”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案例,对学生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的一些案例,如向学生讲述洪占辉的例子,让学生在正面案例的教育下学会自立自强,明白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2)促进学生间的活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仅提供案例,但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则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分享案例时,还要注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案例中渗透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关于初中生早恋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早恋这一问题发表自身的看法,然后适当地选择一些反面案例,让学生相互讨论,明白早恋的害处,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到初中生早恋会影响正常学,影响健康成长,从而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这样,结合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寻找恰当的教学时机穿插案例。脱离理论教学的案例会造成所学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脱节,而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就需要找准适当的时机,同时要将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时机,结合政治理论知识插入相关案例,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插入案例的时机比较灵活,要依课堂教学实际而定,可以在课堂讲解前插入案例,可以在课堂讲解中插入案例,也可以在课堂讲解结束后插入案例。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三鹿奶粉事件”等不诚信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在恰当的时机穿插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时要善于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的政治理论知识,找准案例教学的时机。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对案例的看法,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最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3).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1篇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后行政、德育、后勤等所有工作皆围绕着教学工作开展。可以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除去教学,其它一切工作均为空谈。而教学工作重点在于持继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宗旨,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推到了地区教育的发展,只有提高教学质量、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为国家、人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区镇第一初级中学成立于1983年,教学历史悠久。2005年出于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原三中、五中合并到一中。作为镇的窗口学校,新一中获得了空前发服,但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学校属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学校,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班级比较多,不便统一管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亟待成长……

经过三年的摸索,一中寻找出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以创建市级优秀乡镇中学为目标,确定本年度教学工作重点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育观念,狠抓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及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结合新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灵活扎实地搞好教学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二、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有效的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工作有:

1、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本年度,我们要继续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自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教学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行政落实,由各级行政领导带头进行学习,并监督学习进度,并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强化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专用时间(双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主的业务学习;

借助外援,适时聘请新课程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同时,组织收看优秀课改教师的录像课;

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笔记,进行业务交流(教师的学习笔记、论文等)——教师写学习笔记每月2篇,培养反思型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理论。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树点榜样。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与落实,切实发挥其辐射作用,真正起到学校教学中坚力量的带头作用:

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进行表彰;

各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做两节或以上的公开课,并上交打印稿及电子稿教案,学校组织老师听课。若条件许可,组织骨干教师做录像课并放到校园网上共享。

每个教研组每两周推出一节研讨课,并落实讨论,交流经验。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3、实行“培青催熟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开展“拜师带徒”活动,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指导同科组的一、两名青年教师成长;每年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让各科青年教师同台竞技,互相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第半个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茶话会,让其彼此分享经验,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难题。

三、教学常规管理

“无规不成方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学校必须形成制度的重点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优劣,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狠抓教学管理。

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与检查,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做到此项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奖惩分明。本学期一中以:早读;备课、上课;作业,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三个重点,以此三点全面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早读管理办法》、《教师教学检查办法》、《课堂管理规定》、《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教研组人员职责》等。

2.加强早读管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中要求所有学生早上一回校便即时进行早读。早读由班干部带头,每天安排班主任、课任下班督促,并在每班的《早读管理表》上进行记录;各班班主任为早读常规管理的基层责任人,可以自行安排早读科目,但安排内容必须上报学校教导处;各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对各班早读情况进行检查,落级领导进行全级巡查,层层管理,落实责任。

3.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常规管理力度。

备课:以《教师教学检查办法》为准则,普查、抽查与复查结合。开学初普查,两周内对有问题的教师教案进行重点复查;期中抽查全校教师教案;期末进行教案综合评优。

上课:以《课堂管理规定》为准则,由学校教导处进行检查监控。严禁教师上课无准备、无教案,严禁上随意课,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根本杜绝教学的原则性、科学性错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科学严谨,密度适中,不拖堂。提倡教师做到课前熟悉温习教案、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平时要有一周以上贮备课。

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不定期巡查,并实行推门课制度:在任课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听课,并抽查该任课教师的教案、作业、试卷等常规业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4.加强作业、辅导的检查力度

作业:根据学校《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规定,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必须适量,批阅及时、规范、正确,要有复批。提倡学科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书写批阅规范化、各年级统一作业本使用。组内教师做到随时自查,教导处定期检查与抽查,期中进行学生作业展览。同时,对教师批改要求进行细化,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语文教师一学期作文必须布置八篇或以上,全报全改,每篇旁报十个字以上,总批二十字以上。

辅导:学校以“保上层、促中层、稳下层”为学生辅导原则。重视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鼓励中层学生寻找自身优势,重视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以促进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各学科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采取个性化方法进行培养辅导。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指导、协助各班班主任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若出现问题比较严重的班级,则由行政领导下班蹲点,协助班主任带好班级。

四、教研科研

1.由教研组长带头,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本学年,各教研组奖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上报给教学处。教师由各年级备课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既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本学年我校以口语教学、应用题教学作为教研重点,将开展学习、研讨、赛讲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开口难,解应用题难的局面。

教研组工作落实细节:

教研组长例会:单周二下午3:15在学校图书馆召开,由负责教学、教研的副校长主持。

教研组工作:由组长直接负责;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并要求做好记录和总结;每个教研组每两周推出一节研讨课。在教研组的监督下,每位教师每学必须完成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找出优点、缺点,鼓励教师写作论文、课例、案例分析,促进交流,分享经验。

2.加强科研工作,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学年~学年度,我校获得了四个市级课题,科研任务很重,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使其服务于教育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1)紧密联系区教育局教研室,及时了解上级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掌握各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2)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题及年级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例行教研组会议结束后,必须由课题组长组织课题会议。

(3)规范课题研究制度,整体上按照实施方案的严格执行,各子课题的进程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各科研课题组要结合各自课题,列出本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学习安排、操作步骤、目标达成情况等。

(4)改革教科研学习的方式,变单纯的学专著,学理论为问题讨论、实践展示、反思交流等。在适当条件人,通过公开课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2篇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后行政、德育、后勤等所有工作皆围绕着教学工作开展。可以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除去教学,其它一切工作均为空谈。而教学工作重点在于持继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宗旨,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推到了地区教育的发展,只有提高教学质量、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为国家、人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区**镇第一初级中学成立于**年,教学历史悠久。**年出于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原**三中、五中合并到**一中。作为**镇的窗口学校,新一中获得了空前发服,但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学校属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学校,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班级比较多,不便统一管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亟待成长……经过三年的摸索,**一中寻找出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以创建市级优秀乡镇中学为目标,确定本年度教学工作重点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育观念,狠抓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及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结合新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灵活扎实地搞好教学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二、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有效的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工作有:

1、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本年度,我们要继续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自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教学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行政落实,由各级行政领导带头进行学习,并监督学习进度,并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强化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专用时间(双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主的业务学习;借助外援,适时聘请新课程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同时,组织收看优秀课改教师的录像课;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笔记,进行业务交流(教师的学习笔记、论文等)——教师写学习笔记每月2篇,培养反思型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理论。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树点榜样。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与落实,切实发挥其辐射作用,真正起到学校教学中坚力量的带头作用: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各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做两节或以上的公开课,并上交打印稿及电子稿教案,学校组织老师听课。若条件许可,组织骨干教师做录像课并放到校园网上共享。每个教研组每两周推出一节研讨课,并落实讨论,交流经验。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3、实行“培青催熟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开展“拜师带徒”活动,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指导同科组的

一、两名青年教师成长;每年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让各科青年教师同台竞技,互相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第半个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茶话会,让其彼此分享经验,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难题。

三、教学常规管理

“无规不成方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学校必须形成制度的重点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优劣,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狠抓教学管理。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与检查,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做到此项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奖惩分明。本学期**一中以:早读;备课、上课;作业,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三个重点,以此三点全面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早读管理办法》、《教师教学检查办法》、《课堂管理规定》、《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教研组人员职责》等。2.加强早读管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中要求所有学生早上一回校便即时进行早读。早读由班干部带头,每天安排班主任、课任下班督促,并在每班的《早读管理表》上进行记录;各班班主任为早读常规管理的基层责任人,可以自行安排早读科目,但安排内容必须上报学校教导处;各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对各班早读情况进行检查,落级领导进行全级巡查,层层管理,落实责任。

3.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常规管理力度。备课:以《教师教学检查办法》为准则,普查、抽查与复查结合。开学初普查,两周内对有问题的教师教案进行重点复查;期中抽查全校教师教案;期末进行教案综合评优。上课:以《课堂管理规定》为准则,由学校教导处进行检查监控。严禁教师上课无准备、无教案,严禁上随意课,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根本杜绝教学的原则性、科学性错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科学严谨,密度适中,不拖堂。提倡教师做到课前熟悉温习教案、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平时要有一周以上贮备课。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不定期巡查,并实行推门课制度:在任课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听课,并抽查该任课教师的教案、作业、试卷等常规业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4.加强作业、辅导的检查力度作业:根据学校《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规定,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必须适量,批阅及时、规范、正确,要有复批。提倡学科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书写批阅规范化、各年级统一作业本使用。组内教师做到随时自查,教导处定期检查与抽查,期中进行学生作业展览。同时,对教师批改要求进行细化,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语文教师一学期作文必须布置八篇或以上,全报全改,每篇旁报十个字以上,总批二十字以上。辅导:学校以“保上层、促中层、稳下层”为学生辅导原则。重视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鼓励中层学生寻找自身优势,重视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以促进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各学科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采取个性化方法进行培养辅导。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指导、协助各班班主任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若出现问题比较严重的班级,则由行政领导下班蹲点,协助班主任带好班级。

四、教研科研

1.由教研组长带头,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本学年,各教研组奖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上报给教学处。教师由各年级备课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既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本学年我校以口语教学、应用题教学作为教研重点,将开展学习、研讨、赛讲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开口难,解应用题难的局面。教研组工作落实细节:教研组长例会:单周二下午3:15在学校图书馆召开,由负责教学、教研的副校长主持。教研组工作:由组长直接负责;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并要求做好记录和总结;每个教研组每两周推出一节研讨课。在教研组的监督下,每位教师每学必须完成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找出优点、缺点,鼓励教师写作论文、课例、案例分析,促进交流,分享经验。

2.加强科研工作,密切联系教学实践**~**学年度,我校获得了四个市级课题,科研任务很重,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使其服务于教育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1)紧密联系区教育局教研室,及时了解上级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掌握各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2)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题及年级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例行教研组会议结束后,必须由课题组长组织课题会议。(3)规范课题研究制度,整体上按照实施方案的严格执行,各子课题的进程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各科研课题组要结合各自课题,列出本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学习安排、操作步骤、目标达成情况等。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04-03

【作者简介】衡雪玲(1988-),女,云南省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曹能秀(1964-),女,福建顺昌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概况

近十年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目标。2002年初布什政府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0 Child LeftBehind Act),明确指出要着重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将阅读放在首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nrYoung Children)和早期教育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早期学习标准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幼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早期学习经验的获得和未来的成功。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在诸多会员、幼儿家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重新修改了《幼儿教育方案和认定指标》(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发展儿童在审美、认知、情感、语言、体能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该标准努力使儿童的学习达到最优。同年,从因“开端计划”(Head Start)而被重新授权制定的《入学准备法》(School Readiness Act)中可以看出,美国学前课程的目标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008年的布什总统国情咨文和2009年3月奥巴马在拉美裔全美商会上所倡导各州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改变各州课程标准混乱的局面,该课程标准面向K-12年级的学生,包括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主要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所培养的技能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2012年初,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实施十年后,有26个州纷纷提出在实施该法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美国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专注于改善办学质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同意给予各州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内容

由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有关英语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与数学标准(Mathematics standards)的课程目标包括:1.连接升学与就业;2.涵盖严密精确的课程内容与高层次的知识应用;3.基于各州现行标准的优点与经验之上;4.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开展学习;5.采取证据本位(evidence-based)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策略(CCSSO&the NGA Center,2010)。虽然《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权在各州,但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依旧是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总的发展方向。

(一)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的入学准备为目的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会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差异。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2005年战略规划》,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战略目标之一是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适宜的学前教育,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2002年1月8日,布什政府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美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应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联邦政府必须帮助缩小来自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2007年1 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为期5年的教育法案《2007为入学准备改善“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rd Start For School Readiness Actof 2007),该法案为无家可归儿童、流动儿童、身体残疾儿童及非英语母语儿童参与开端计划项目提供了机会。布什政府围绕开端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它对美国社会的稳定、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奥巴马执政初期,遇到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有关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具体表现为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学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与未来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非常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因而,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初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加大早期教育投入,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以幼儿未来发展和整体发展为中心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良好的开端,聪明的成长”(Good Start,GrowSmart)议案,在该议案的鼓励下,各州已基本上完成了适用于各类型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的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和语言发展方面标准的制定。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以发展教育适宜性为原则,既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也考虑幼儿的文化背景,做到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要是没有受到虐待,身体没有疾病,那么他们在学校都应该是非常渴望学习,并相信自己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学前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开端,学前期教育目标的实现能为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保证儿童拥有成功的早期学习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模式;保证儿童有机会继续发展他们个人的兴趣;保证儿童发展热爱学习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和将来的成功。

(三)以幼儿的早期阅读识字、数学教育为焦点

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定了两项方案,注重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育。如果州政府实施了定位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科学研究综合阅读项目,那么在新的“阅读第一”(ReadingFirst)项目下则可以获得资助。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首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所有儿童有接受高质量和恰当发展的学前教育的经历。三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建立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到八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技能。《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再次强调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年级阅读水平,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与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的水平”,这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奥巴马总统延继了布什总统的阅读教育政策,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并在2009年签署了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重点提高儿童的口语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如,5岁~6岁儿童能够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认识对应的文字等。

(四)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指出,课程要帮助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让儿童有机会在交往中发展亲社会行为,用一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矛盾,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有行为困难和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都应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都有户外游戏活动,日常安排表注重静态游戏时间和动态游戏时间的平衡,注重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的平衡,并保障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2007年,美国科学院儿科(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文件显示,游戏不仅能促进行为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脑的生长。课程的设置应重视通过儿童游戏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亚利桑那州3岁~5岁幼儿学习标准,在语言与文字标准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游戏,在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书面材料环境中掌握有关书面材料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标准中也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别是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全儿教育协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认为游戏应居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思想,建构了游戏中心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工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幼儿课程目标的设置越来越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三、美国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幼儿为中心,目标注重参与性

美国各州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儿童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以社会学习领域标准为例,目标在于让儿童渐渐参与到更多的民主活动中,逐渐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制定相关幼儿教育目标时,应切实从儿童出发,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美国各州的幼儿教育目标较关注“儿童积极参与”,如在语言与读写领域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参与阅读活动,喜欢阅读;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要求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艺术领域则要求儿童积极尝试不同艺术形式,从中感受美、理解美;社会学习领域希望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家庭活动。因此,我们在制定标准时不应只看到儿童学习发展的结果,而应该更注重儿童发展的过程。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只有喜欢、愿意参与活动,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二)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目标体现适宜性

美国各州幼儿课程目标的制定大多参考了本州K-12的课程标准,有些州甚至制定了3岁~18岁的课程标准,这使得课程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呈现相关性。特别是数学、英语、科学等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领域,不仅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点,也能在目标适宜的前提下让幼儿在这些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以及缺乏适宜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目标,导致两极化现象严重。部分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质量过低,做不到与小学教育恰当衔接;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过分注重教学效果,致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适宜我国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无法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由国家层面宏观把控,地方层面认真履行,努力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的适宜发展。

(三)关注地域经济与文化特点,目标更具公平性与灵活性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4篇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公共基础课由语言、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数、理、化、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组成。主要专业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在教材的选用上,原则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专业课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同医药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双语课程的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五、总结

早教课教案范文第15篇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实施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

A.现代社会 B.工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农业社会

3.罗伯特·欧文于1809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为

A.人格形成学园 B.品格形成学园

C.体格形成学园 D.性格形成学园

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

A.幼儿园教师 B.产院的护士

C.幼儿的父母 D.幼儿的保姆

5.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概括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五个阶段的是

A.布鲁纳 B.伯林纳

C.贝尔纳 D.加德纳

6.已有研究发现,5—6岁是幼儿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数概念的期

7.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学前期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B.托幼机构中受教幼儿的数量

C.托幼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 D.托幼机构办园成本的降低

9.现代(当前)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A.托儿所、幼儿园 B.托儿所、幼儿班

C.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D.托儿所、幼儿班和学前班

10.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对象是初生到

A.10岁的孩子 B.14岁的孩子

C.16岁的孩子 D.18岁的孩子

11.儿童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大自然 B.家庭

C.社区 D.托幼机构

12.我国托幼机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明显的是

A.小学化、成人化 B.小学化、专业化

C.贵族化、专业化 D.贵族化、成人化

13.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A.幼儿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领导的指示和计划

C.幼儿教师的活动 D.幼儿的兴趣活动

1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

15.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育婴堂 B.保育院

C.幼稚园 D.保养所

16.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尚的动机是

A.对幼儿有爱心 B.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C.对教师职业向往 D.忠诚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17.“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40平方米 B.50平方米

C.60平方米 D.80平方米

20.教师对幼儿影响的是在

A.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B.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C.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D.幼儿的体育活动中

21.目前,从多数国家来看,幼儿班级的编班基本上是

A.按兴趣编班 B.按年龄编班

C.按能力编班 D.按性别编班

22.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这种生活指导方法适合于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3.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一种

A.矫正性教育 B.治疗性教育

C.发展性教育 D.干预性教育

24.幼儿园课程这个词,被我国幼教界普遍使用的时间是

A.20世纪上半叶 B.本世纪初

C.20世纪下半叶 D.上世纪末

25.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看法是

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B.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

C.幼儿园课程即教学进度 D.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26.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教育方案,即

A.“皮亚杰课程模式”方案 B.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C.确保“提前开端”计划方案 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2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个别差异” 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 D.“气质差异”

29.在获得师幼交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评价组织准备 B.评价方案准备

C.评价实施 D.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教育观

32.幼儿园物质环境

33.整个教学法

34.小组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37.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

38.简述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集中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40.评述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