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一、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一)努力推动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构建“大群体”工作格局。坚持落实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体育协会、新闻媒体等积极作用,深化政府引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的群体工作良性运行模式。强化体教协作,组织好中小学篮球、排球、跳绳、田径等青少年赛事。不断探索与胶东在线等媒体的合作方式,通过社会报名、全民海选等形式,降低参赛门槛,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依托社会力量,组队参加市第八届运动会中的老年人、职工、残疾人运动会。

(二)以体育惠民为主线,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遵循“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门球、围棋、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组织好全民健身启动月、全民健身日、秋季长跑等大型活动,打造体育舞蹈、拔河等区级品牌赛事。鼓励各街道(园区)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体育项目,抓好“一街道一品牌一特色”活动。

(三)加强体育社团组织规范化管理,不断壮大体育社会组织规模。成立乒乓球协会、轮滑俱乐部等2-3个社会组织。实行激励机制,对组织得力的单项协会或俱乐部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四)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动员和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业人才等面向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一批群众受益、影响面广、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每半年举办一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人。组织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

(五)加大城市社区场地设施投入,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通过体育公益金的引导和示范,带动社会多渠道投入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健全室外健身器材配建与维护管理机制,完成前三批健身器材更换工作。协调相关街道(园区),尽快建好龙海家园、和平广场健身场地,抓紧建好“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积极配合和推进区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场改造项目。

(六)完善群体制度,规范基础工作。结合实际,进一步量化2013年社区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定期督导各街道电子信息上报工作,做好群体活动宣传。着力规范社区体育基础档案,做好城市社区场地设施调研工作。

二、全力打好市八运会,积极准备23届省运会出山赛

(一)着重加强冬训工作,组队参加各级年度比赛,磨合队伍提高技战术。抓紧调整训练项目、加大训练投入、健全考评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尽早完成选材组队工作,及时完善阶段训练计划,建立市运会备战模式。

(二)全力做好市八运会决赛阶段组队报名、参赛和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好23届省运会出山参赛工作,确保运动员参赛资格万无一失。打好市八运会各项比赛,确保区竞技体育水平居全市首位。

(三)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强化教练员综合素质。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加强与市级以上运动队的沟通联系,畅通人才输送渠道,为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继续加强渠道建设,全力完成体彩年度销量目标

(一)大力开拓市场空白,探索发展行业即开网点。淘汰停机和长期落后网点,对落后站点定期进行上门督促和面对面辅导。加快推进即开进商场、超市工作,扩大竞彩网点规模,有效提升全区网点质量,确保全年有效网点数不低于90%,高频站点比例保持在90%以上,星级网点占比不低于70%。

(二)细化体彩管理机制,做好“六项职责”的落实和跟进。提高对网点的服务及管理水平,将全区所有销售网点实行建档分类,分级管理。举办2期全区体彩销售网点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营销技能。深化“五统一”工程建设,争取年内达到70%完工率,切实提升体育公益形象。

(三)组织好“大乐透”和竞彩新玩法的推广工作,稳固现有彩民群体。举办每周末及节假日即开小卖场,积极发动大学生、待业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即开销售。不断扩大人群面,确保完成市局下达的体彩销量确保任务。

四、改进工作作风,夯实体育队伍建设

(一)落实八项规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六项措施的要求》,制定每周工作小结制度,每周一召开工作调度会,加大工作督查力度,杜绝消极作风。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责任制,细化年终考核工作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周四组织政治理论集中学习,促使干部职工提升综合素质,各项重点工作提速增效。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若干意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承担好十四届省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为重点,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推进改革、优化管理,全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着力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以着力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1、继续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充分发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县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以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为重点的“三纳入”工作,向多领域延伸,重点推动县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投入;积极做好十四届省运会乒乓球项目赛事在我县承担的相关筹备工作。

2、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好以“迎省运”为主题的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全年全县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80次以上;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和《条例》颁布实施五周年纪念日,集中组织开展两次大型体育健身活动。

3、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促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积极组织、协助各单项协会、俱乐部、体育爱好者参加市级各类全民健身竞赛活动;积极开展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示范乡的创建工作。

4、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和扶持各体育协会、俱乐部建设;大力宣传、推广新修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科学健身项目、方法,不断增强群众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全县体育人口比例;加强对健身站点的培育和规范工作,积极争创全民健身优秀示范站点,宣传和普及健身气功。

5、落实年度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年内完成50人以上的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任务,重点保证在全县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乡镇有2名、行政村、健身路径受赠单位有1人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参加一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努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水平;制定和落实“十二五”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注册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6、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加强国民体质监测骨干的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好100人以上的监测工作。

(二)以迎接十四届省运会为动力,扎实推进竞技体育全面工作。

7、加大迎省运宣传力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跑”、“我拍”、“我舞”、“我写”等群众健身娱乐系列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做好迎省运乒乓球单项比赛筹备工作。

8、按照业余训练发展规划,加大业余训练力度,确保训练人数不少于150人;加大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力度,继续向省、市体校和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苗子,输送到市体校训练的人数达到10人以上,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1人以上,积极引进部分省外优秀运动员落户;争创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精品县。

9、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积极选派基层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参加各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努力提升全县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执教能力和执裁水平;发挥专业教练的作用,积极组建单项训练队。

10、以完成十四届省运会金牌任务为目标,不断夯实训练、竞赛和保障基础,加大训竞工作力度,力争实现金牌总数保五争六目标;积极组队参加全省青少年锦标赛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加强与推进体教结合,鼓励优秀体育老师参与业训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苏区振兴发展为机遇,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11、着力推进体育中心建设。加强与有关单位、部门和施工单位间的配合、协作,抢抓时间完成县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十四届省运会比赛场馆能够保质保量按期交付使用。

12、加强公共体育场地的运营管理,会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加强对辖区内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检查工作。

13、制定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全面做好乡级、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选点、申报、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宣传推行《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新标准,为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健身设施。

14、完成好体育场地普查等工作任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本着务实、细致、耐心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我县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体育产业普查和全县体育事业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制度,完善档案管理。

15、把握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做好争项争资工作。向省、市体育局、财政厅申请支持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专项资金;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雪炭工程”项目资金;抓好、用好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我县体育项目补助资金。

16、加大体育工作力度。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站点建设,创新管理机制,确保我县体育工作规范、安全运行,同时,努力做好即开型的发行工作,增强体彩销售的市场竞争力,力争2014年销量实现1530万的目标。

(四)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努力提升体育服务水平。

17、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按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三个环节梯次展开,从严从实解决“”突出问题。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工作指南,以“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为行动准则,扎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努力提升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和群众中的位置。

18、完善和落实机关管理各项制度,认真落实机关体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等相关制度及考评办法,弘扬苏区精神,充分调动体育队伍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备战省运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体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体育工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体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执政能力、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体育工作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当前,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全市广大体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从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体会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体育部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促进我市包括体育工作快速发展。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体育工作,在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育壮大体育产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群众体育有新发展、竞技体育有新突破、体育产业有新增长,把全市体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机制,务求体育产业取得新增长

体育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力量去推动,发展体育产业,是推动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以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鼓励多种成份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与开发,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们要积极开阔思路,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要落实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支持各种经济成份兴建适合大众健身需要的体育场馆(场所)、俱乐部和健身基地等,有效整合体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投资,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活动,把发展体育产业与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把体育产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等,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全市各类体育场馆的经营者、管理者,要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根据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争取场馆经营不断上新台阶。要把体育发行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体彩宣传力度,积极开拓体育发行市场,不断扩大体彩销售额,引导体育消费,增强体育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务求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增强群众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区是全民健身的两个重点领域,也是体育工作的重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要按照省上的安排,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健身锻炼的好环境。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和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的职能作用,确保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条件,壮大骨干力量。各县市区、各级群众体育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以“迎奥运”为主题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常年不断,不断打造精品,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内涵和水平,做到五个结合,即传统与时代特点的结合,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开展比赛与经常性活动的结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群体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继续加强体育设施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确保体育设施安全使用和健身群众人身安全。要按照省上的安排,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创造条件开放体育设施,逐步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工作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高度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务求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竞技体育是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参与体育竞赛的成绩和人数,体现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的精神面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谋划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巩固优势项目,拓展强势项目,突破弱势项目,打造精品项目,投入更多精力、财力,突出抓好竞技体育,并力争取得新突破。市、县两级体育部门,选项要准,标准要高,行动要快,以在各类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抓好训练工作,抓紧项目调整,抓实人才输送,重点发展与省运、全运、奥运接轨的项目,形成拳头和特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模式和方法,提倡科学管理和科学训练,重视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教育,抓好教练员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努力扩大我市竞技体育的优势范围和覆盖面,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选手。

五、提高素质,加强体育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体育事业、做好体育工作的根本。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抓好广大体育干部的再教育和梯次配备建设工作,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干部队伍。通过培训、学习以及比赛实践的锻炼,大力提高教练员、裁判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体育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运用最新的科学训练成果,结合实际,科学训练,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教练员、裁判员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科研型”转变,确保我市体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工作要点》;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64-0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上影响高等教育,其下影响基础教育,横向上联系职业教育,又关系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教育分流的关键阶段,处于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位置和中心地段。尤其是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的严峻形势下,应该说,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那么,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是否对高中阶段教育有足够的关注,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是否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这迫切需要研究。

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纷繁复杂,我们选择以教育部每年年初的《教育部工作要点》①(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分析对象。其理由有三:一是《工作要点》主要是为将来一年国家的教育发展制定规划,并对全年重要教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涵盖了国家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全面和系统,这样我们既可以找到高中教育这个点,也可以涉及教育系统这个面;二是通过对近30年《工作要点》的分析,可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在这近30年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既可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在,也可追踪它的过往;三是《工作要点》是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直接引领教育实践,但在这些具体工作指示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政策“隐蔽地配置价值观,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表述” [1 ]。

对《工作要点》的解读,我们选择的是词频分析法。所谓词频分析,是指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选出频次最高的词汇来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其一,政策文本中对不同事物的言说构成政策的不同关注点 [2 ]。即政策是如何言说事物,言说的频次如何,言说的方式怎样,反映出政策对该事物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反映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其二,某一年度工作要点中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言说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对近30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连续性的追踪分析,从这条纵向的信息链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规律性走向。

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近30年的工作要点为素材,以词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提取并统计《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关键词词条、出现年份、密集度和词频,并结合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词频的对比分析,以考察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关注和地位变迁,反思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

二、数据统计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又与基础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出现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直接呈现,即以 “高中”或“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专门表达②,对该阶段的教育工作有明确指向性、针对性的部署与安排;二是间接呈现,即将普通高中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捆绑使用,高中教育泛化在“中小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来笼统安排。因此,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词频统计:一种是将直接提到高中教育或其相关词语作为统计对象,例如高中、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另一种是将间接提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等关键词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除了剖析近3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纵向变迁,我们也分别对同一时段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词频进行了统计,并通过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进行对比,横向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与比重(见表2、图2)。关于高等教育的词频统计,笔者以“高校”“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统计依据,所得结果是上述四个词组的总和。义务教育的统计是以“两基”“普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为标准,所得结果是上述五组词语的总和。

三、结果与分析

1. 专门论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较少,普通高中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彰显不够

《工作要点》直接提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次数少于间接次数,普通高中教育大都捆绑在“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里面笼统论及。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工作要点》中直接提及“高中”“普通高中”和“高中教育”的字眼少之甚少,在1988、1994、1995、1996等年度《工作要点》中,仅提到了一次。原文表述分别为:“广泛开展以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积极发展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多样化教育与培训(1994年)”“研究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和办学模式(1995年)”“拟定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1996年)”,显然,1988、1994年尽管提到了“高中”,但并不是直接针对高中本身。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工作要点》具体到各种类型教育的工作统筹时,基本都是按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几个大的类目来分别阐述其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普通高中教育几乎完全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零星论述或附带提及。以1991年《工作要点》为例,其中“关于基础教育”部分涉及的改革任务有:“继续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管理,整顿校园秩序”“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夹杂在基础教育中泛泛而论;而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大类目下,义务教育又是绝对的论述重点,普通高中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即使论及高中,也主要涉及的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于普通高中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性质与任务,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表述基本没有。

2. 《工作要点》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低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些年份,普通高中教育甚至成为了政策文本的盲区

从每年的《工作要点》来看,国家一般都会分门别类地拟定年度发展目标并作出工作部署。从词频来看,近30年来,高中教育出现的频率几乎都低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具体分布来看,《工作要点》在近30年的工作部署中,有11处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级标题给予重点关注,近70处关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安排出现在《工作要点》的二级标题。义务教育共6处出现在一级标题,近4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而高中教育仅有4处出现在一级标题,仅近2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可见,国家对高中教育关注远远低于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而且在一些年份的《工作要点》中,普通高中教育甚至直接被忽略。如2006年的《工作要点》提到的工作重点具体包括: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校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专门的年度改革目标设计,但普通高中教育完全空缺,而且这绝非偶然。2007年《工作要点》的工作重点有: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普通高中教育也基本缺席。再看2008年《工作要点》: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09年《工作要点》是: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都未见有普通高中教育的相关部署。2011年《工作要点》,普通高中教育也再次遭到冷遇,“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的大类目里,具体提到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仍旧未提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而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中,改革试点项目包括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也唯独没有关于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和工作安排。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呈现阶段性差异

纵观近30年的《工作要点》,国家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经历了四个阶段:

(1)混沌期(1987~1999) 这一时期,《工作要点》并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除了1993年,《工作要点》在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中提及要“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召开高中工作会议”。其他基本上都是混杂在“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泛泛而论,形式上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

(2)发展期(2000~200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两基”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和“九五”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受关注程度有所增加。“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2001年)“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2)“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2003)“继续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4)“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2005)等话语表达陆续出现。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要点》开始对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进行独立安排,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再到扩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范围,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再到更加注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有一批新鲜词汇的涌现,譬如民办高中、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等,都表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的时代。

(3)低迷期(2006~2011) 短暂的关注过后,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重新走入低谷。这一时期有关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专门论述基本没有,除了2010年《工作要点》二级条目中提到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年份《工作要点》中,几乎很少涉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即使零星提及,也基本是围绕2004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而展开,具体的论述包括: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6)、进一步扩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7)、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9)等。

(4)黄金期(2012~) 到2012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有所扭转。2012年《工作要点》关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中,除了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还有专门条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此,普通高中教育开始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成为《工作要点》中专门论述的重要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2013年的《工作要点》基本延续了前一年的发展思路,其年度改革重点包括: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2014年的《工作要点》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

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词频分布和地位变迁,不难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是在义务教育的‘下推’和高等教育的‘上拉’中得以被动式发展” [3 ],普通高中教育是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裹挟着前进的,其独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关注,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与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应该是当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义务教育的强调是必然的,必须的。我们从每年《工作要点》中有关义务教育的具体用词和措辞来看,也不难发现,这是项压倒一切的工作,类似表述有:要继续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1999);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完成本世纪的“两基”任务(2000);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2001);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地不断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2003);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等。有所强调,就必然有所忽略。在此背景下,同为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没来得那么紧迫和至关重要,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忽略就显得有些在所难免了。其二,与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直接为大学输送人才,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与经济腾飞,与拔尖人才培养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因而,也更容易引起重视与关注。其三,从普通高中教育本身来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高考招生制度不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改革步伐的瓶颈。显然,目前的高考要想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是不太现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有些停滞不前。一般来说,某一教育问题如果要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关注,那么这一问题应该是“社会教育现实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需改变’的问题,以及建立在教育现实基础上的‘需实现’的教育价值和利益诉求” [4 ]。而相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没那么“需改变”,同时,也不太“需实现”,政策的关注度自然就不那么多。

四、思考与建议

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国家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是教育性质和特定时展的共同要求,那么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一度被忽视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重新被认识,被重视。高中教育一如人体的腰,上连高等教育,下承义务教育,“腰”若不健康,不硬朗,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就很容易坍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实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5 ]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 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教育是向所有国民实施的非定向的最低限度的共同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尽管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具有一定的职业定向性。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尽管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国民性、大众化等特征,但普通高中教育无论在基础的程度和性质上都不同于义务教育,它除了更好地奠定“基础”,还需要“进行具有一定分化性质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 [6 ]。因此,它既不是义务教育在基础层面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教育。恰如《纲要》的阐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显然,高中阶段教育无论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它属于基础教育,但却是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决策部门不能把普通高中教育简单混同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设计。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其特殊价值,都需要有专门的政策安排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2. 宏观规划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

如果把2000年作为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规划的,进入2000年后,普通高中教育开始渐渐地以独立面貌而被政策关注。具体而言,2010年前的政策关注点更多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推广,2010年后的政策焦点更多集中于普及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显然,无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应该都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但笔者以为,这些更多都是当务之急,现实之需,眼下之要。政策的关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似乎缺少了对高中教育的长远谋略和战略规划,缺少类似于《为了21世纪的高中》(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机会与卓越:14~19岁青少年教育》(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3年白皮书)、《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使命》(美国,2001年)的宏观筹划。未来的高中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高中,究竟向何处去,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宏观、整体性地来谋划。

3. 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从近3年《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具体部署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关于前者,《纲要》中设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即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2020年达到90%。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自《纲要》提出已近5年,一些省份也就高中多样化进行了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高中究竟如何多样化,如何在高中阶段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 [7 ],如何特色化,如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 [8 ],对这些高中教育领域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和重点改革领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建议,也没有相关配套的举措或制度出台,致使各地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推动与进展。因此,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长远规划,而另一方面,需抓住当前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狠抓落实,切实推进。

注 释:

① 目前能查阅的最早《工作要点》是1987年的,因此,本文以1987~2014年间《工作要点》为研究资料,共计28份。

② 《工作要点》中一般都将职业高中,中职学校等放入职业教育类目中来专门论述,因此,一般论及“高中”“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指普通高中教育。

③ 1998年的《工作要点》是一个例外,该年度的专项工作是教育审计,所以基本未涉及各类教育的具体安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J].教育研究,2012,(4):35-40.

[3]刘复兴,刘丽群.明确定位、多样发展、体制创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3,(4):34-37.

[4]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6][日]新海英行,寺田盛纪,的场真美.现代高中教育改革――日本和诸外国[M].东京:日本大学教育出版,1998.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一、对县教育工作评估设置应当遵循的原则

1.体现政府行为原则

县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实行的是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管理体制。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县政府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制定教育施展规划、设置充足的学校、确保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提供足量合格的师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并接受完规定年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应承担哪些职责尚不完全明确,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因此,在设置县教育工作评估时,应先突出政府行为原则,依法将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当履行的职责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其中,以让各级政府明确职责,从而主动履行职责。从目前法律规定和工作实际看,至少应将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师资建设、校舍建设、设施配备、财政拨款、经费筹措、社区教育、综合改革、少年儿童入学保障等内容作为考核政府的直接目标,以促使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2.体现阶段性目标原则

开展督导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督导指导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教育,保障教育事业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评估体系须设置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既要促进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又要促进某一阶段政府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目标设置要体现教育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规范,又要把近阶段的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分解到各项日程内,化解为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具体工作,全部赋予评估,以确保目标贴近工作实际。以笔者之见,借鉴国家推行五年计划和县政府任期五年制,以五年的教育发展目标为一阶段目标为宜。

3.体现重点评估的原则

督导评估如果对一个县教育工作覆盖不全面,就不可能在评估中准确反映被评估单位的教育整体工作面貌和水平,但突出重点的评估,就会违背教育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既失去了教育督导工作的正确导向,也会冲淡甚至妨碍县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的实现。因此,作为县教育工作评估的设置,既应当覆盖全面工作,以体现整体工作面貌,又要根据实际,确定重点评估,加重赋值,以体现工作导向。如“两基”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督导评估设置中必须予以重点突出,加重赋值,以确保“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

4.体现分类要求原则

由于经济、教育基础的不平衡,同一县内教育事业发展也会不平衡。因此,设置教育工作评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在确保县教育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确保经济、教育基础,予以分类要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即不体现政策导向性激发积极性,也会限制甚至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办法来体现分类要求原则:一是“区别要求,分类考评”,直接按经济、教育的发展基础,对不同地方分别提出同类指标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考核;二是采用“统一指标,分类加权”的办法,在同一评估中,根据不同地方赋予不同的权利系统进行考核。

二、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估方式,应当采用“两级考核、综合评价、统一奖惩”的方法

1.要实行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和政府教育工作的“两级”考核

以往教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往往把范围对象定位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上,而忽视了政府教育行为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对县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对政府教育行为到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评估,促其到位,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政府对县教育工作领导和决策的参谋部门,又是实施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部门,还是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协调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管部门。所以,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其职责履行情况,必须予以考核。然而,很多事情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解决。

2.要实行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估

一个县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整体效能的综合指数,既包含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行为,又有教育部门的积极参谋、协调和实施行为,还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具体实施行为和积极参与。因此,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了突出可操作性,可在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行为分别考核的基础上,把两者的分值相加,作为县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评价依据、予以奖惩。

3.要统一奖惩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时期,全州体育局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围绕全州工作大局,体育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州委、州政府对我州体育事业发展空前重视,不管是群众体育活动、竞技比赛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还是全国重大赛事举办和走出国门亮相世界的体育竞争,州委书记都亲自安排,州长亲自部署,他们的参与树立了亲民爱民、与民同乐的良好形象,营造了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亲自参加策划各种重大体育活动。政府对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空前加大,体育事业投入超亿元,仅州体育公园政府就投入2900余万元,各种体育赛事活动财政给予专项投入,体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增加,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连年举办全国性赛事,群众体育参与人数空前增加。竞技体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成绩排位前移;我州运动员岑南琴在全国运动会上获得激流皮划艇比赛银牌一枚,实现了我州全运会领奖牌的突破,获得年皮划艇激流回旋世界杯女子单人皮划艇冠军,成为我州竞技体育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省第九位世界冠军。体育产业不断壮大。总销售额突破两亿;实施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战略,山地户外品牌活动赛事实现新突破,兴义万峰林景区被“中国体育博览会”大会组委会授予首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体育旅游精品效应正在形成;民营资本(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开全省先河,这里是省第一个国家冬季训练基地。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州作为第一个地级地区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到卢生堡申办2013年第十三届IVV奥林匹克大会,我州以独特的户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申办的陈述内容,以及现场的宣传、组织、交流、展示等得到了IVV奥林匹克大会50多个成员国100余名代表的羡慕、肯定和好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州体育人才匮乏,体育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基本没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尖子,优势项目少,体育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社会投资体育规模偏小,农民体育健身覆盖率低,体育产业规模不大等,影响了我州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此,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各工作部门和全州体育战线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认真研究我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加以解决,推动我州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年的体育工作

(一)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将公共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抓紧制定《全民健生实施计划》,着力构建并完善亲民、便民、惠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一是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按照亲民、便民、惠民的原则,针对城乡和不同人群德尔特点,推进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州文明办、州体育局要加强对各县的指导和督促,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推进县级体育场馆“雪炭工程”项目。加快推进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工程(点)“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建设已列为“”督查室重点督察内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推进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做好城乡社区健身俱乐部创建工作,扩大城乡晨晚练点规模。州体育局做好培训规划,加大指导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培养一批高等级指导员,探索体育指导员与与全民健身设施的合理整合,争取7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40%以上的乡镇农村建立体育指导站,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引导、发动作用。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进一步向乡镇延伸,积极开展为农民群众送体育器材、送体育活动、送体质检测服务、送健身知识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体育生活,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发展,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州总人口的35%以上;全面落实今全民健身计划,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学校、乡镇、社团”五大平台。开展丰富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全民健身活动。今年是全民健身计划启动年,又是我州承办第六界省旅游发展大会之年,全州要以月日全民健身日为平台,州体育局、兴义市文体旅广电局要组织开展好千人太极拳、千人广播操、千人秧歌、千人腰鼓、千人气功、千名少儿交警操表演。各县(市)、区也要开展相应的月日全民健身活动,还要利用传统节日、农闲季节以及法定节假日,不断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创编的新优健身项目,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培养体育舞蹈,建立特色体育协会,形成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和基层体育健身团队,并形成传统,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以“天天运动、人人健康”为主题,注重“体育生活化、建设科学化、服务便民化”,做好农民、老年人、职工、妇女、残疾人体育工作,举办好关于今年的“全民健身日”活动,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及政府各部门都要有活动安排,活动安排内容和日程都要上报州体育局和州政府七科。还要举办好三省九地州老年体育协作赛。

(二)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推进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科学研究项目不布局,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国内外重点赛事周期,结合我州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我州运动员参加全省、全国、世界比赛等重大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加快项目结果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抓精品、突出重点、挖潜力,形成合理得奖牌布局;抓住我州的优势项目和潜力项目,实行重点支持、重点攻关、重点突破,保持和巩固5个左右重点优势项目水平;要使弱项变强,挖掘潜在优势项目实力,增加我州竞技体育新的奖牌增长点;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严格遵循各项目训练和青少年成长规律,选好苗子、着远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建设好利用好体育训养基地,制定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好培训计划,还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拓展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用途,把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逐步实施学生体质检测。兴义师院要发挥好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的作用,拟定训练计划,体育训练基地要成为体育业冠军的摇篮。另外,建设好训练基地个,利用好黔西南=州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组建好射击队。

(三)大力培养体育市场,推进体育产业实现新突破。我州的体育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要大力培养体育市场主体,管理好、经营好现有场馆,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以及体育场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努力在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资源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抓好体育销售。要不断加大有效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推进规范管理,在确保体育市场的安全和信誉的前提下,实现发行总量的新突破。同时,要加强体彩公益金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三是在培养体育消费市场上有新突破。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各类体育资源,特别是加强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对接,充分利用我州得天独厚的户外资源,积极申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重点打造“万峰林全国徒步节”、万峰湖野钓大赛、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等体育赛事,开发消费热点,重大开发和培养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以及体育休闲娱乐,形成共享资源、共享市场、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扩大、盘活社会体育资源,鼓励和引导更多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发展体育,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体育活动基地等,在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民营化进程实现新突破。

(四)依法治体,推进体育法制建设实现新突破。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管理条例》等法规,推进我州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体育法制建设,出台《黔西南州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使我州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都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示范城”;阜新市;建设理念;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13-07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健身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2010年由国务院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共同提出了创建“我国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目标。“全民健身示范城”就是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的;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健身需求的;构建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具有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典型城市。目的在于通过建设我国“全民健身示范城”,逐步发展、壮大、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辽宁省阜新市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对城市全民健身事业建设的探索。在国家开展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工作中,阜新以此为契机,把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之一。提出了以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建设理念和实践途径进行了系列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研究。从机关社区、厂矿、学校和农村四个方面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健身目标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为基础;以篮球运动为核心项目;以蒙古族体育运动为特色;以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防病抗癌需求的健身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科学发展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健身思想凝练成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体系,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行为习惯。提高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态度,学会用科学的健身方法修炼身心,做到防病抗癌、健身养心;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改变市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本文通过对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在建设理念、发展规划等策略上的分析,为我国其他省市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1、阜新市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理念研究

1.1 健身体系的系列化

系列化是指体育文化中各要素自身的梳理和规范化,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和规范化,由此使体育文化各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就是要在全市建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健身体系,就是要让人民体验到健身的益处、感受到文化提升的品位。因此,文化健身体系的建设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与城市机关、社区相结合。城市企事业机关和居民社区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中人们表现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象。为缓解这种紧张、压力,在机关和社区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以提高人们的旺盛精力、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达到缓解人们脑部深度疲劳、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提高自信的健身目的。

第二,与阜新市职工体育相结合。阜新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具有较多的国有大型厂矿,厂矿工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极易出现煤工尘肺、哮喘等职业病。根据厂矿工人的工作特点,以体育健身活动达到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职业疾病为出发点。通过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人内分泌系统的发展、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第三,与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相结合。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富活力的阶段,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通过健身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峰值水平,让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健身文化的普及与学习,让学生在智力、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第四,与阜新市农村、乡镇的健身发展结合。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在经济、文化上与现代社会全面接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体育运动在农村、乡镇的广泛推广,不但要提高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要在文化层面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能力。促进我国农村、乡镇居民自觉健身、自觉运动、自觉学习的健康新生活。

1.2 健身层次的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已经进行系列化的体育文化要素使其集中起来从思想、结构、方法等各方面整合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呈现的过程。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理念和体育实践,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人类健康的调节阀。体育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技击游戏、拓展于社会生活,它以科学运动的理念满足机关社区、学校、农村、职工等不同层次社会人群的健身需求;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构建系统化的全民健身运动理念。

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任何其中一种,其生命就是完整的。全民健身活动的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中。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的生命质量的活动。

1.3 健身文化的信息化

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立足点,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的总精神为出发点,将健身思想贯穿于运动体验中,去传播体育文化,凝练和规范市民体育行为,使这种体验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形成家和、群和、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明确机关社区以身体活动为主;厂矿职工以身体运动为主;学校学生以身体锻炼为主;农村农民以身体娱乐为主的理念。让机关社区人群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人们的文化内涵;让厂矿职工通过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达到用科学的健身理念维护自我身体健康的具备健身机能与健身文化双发展的新一代工人;通过健身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将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广泛的传播于校园,让学生在智力、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让广大农民的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接轨,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文化层次和人生发展观念。将健身思想贯穿于运动体验中,提高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态度,提升文化内涵和提高文化品位;通过传播体育健身文化,凝练和规范市民体育行为。充分调动阜新市人民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参与到健身示范城的建设中。学会锻炼身心、防病抗癌的科学健身方法,优化市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和睦、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团团结协作、共创幸福;城市文明健康、欣欣向荣;国家社会和谐、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从而达到人的幸福、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形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2、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实践探索

阜新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从实现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城市体育运动文化品牌、发展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健身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实施。通过2012-2015年的一期发展阶段,力争实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初步规划目标。

2.1 实现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

阜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在加快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配以有效的监管体系,以此实现城乡公共健身服务的均衡发展。

首先,以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功能发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为重点,不断健全基层体育组织。探索以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以单项体育协会、社区体育活动站、全民健身站点等合力共建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在全市城乡近100多个社区中都设有单项体育活动组,30多个乡镇都设立了农村文体活动站,50多个公园都有文体活动站或晨晚练点。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组织为助手,以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2015年,把基层体育组织纳入到以政府为主导的,三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四级全民健身工作网络中。通过全社会共同协作,实现对全民健身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的格局。

其次,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让人们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下学会科学的健身。设立由政府支付工资,服务普通百姓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岗制度。在每个社区单项体育活动组、每个乡镇都农村文体活动站、每个公园都有文体活动站或晨晚练点都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首创了在街道专设一名专职体育助理制度,让现有的3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应用的作用。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到10000人,其中技能指导型的比例达到70%以上,达到全市每200位市民中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发挥他们在组织健身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维护健身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城乡人群开展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

再次,构建阜新市全民健身领导委员会,为阜新全民健身事业的跨越发展制定重大决策。委员会,每年都要至少召开一次全市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全民健身工作大会。制定阜新市创建全国篮球城市的各项任务,并将具体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成员单位。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管,把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各单位成员的绩效考核内容。把重要的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对各单位的考核目标,以提高贯彻全民健身工作的执行力度。对于没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的单位进行问责,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保证“全民健身示范城”系统的工程顺利实施。到2015年,初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2 建设城市体育运动文化品牌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阜新在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过程中,以篮球运动为特色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围绕群众篮球文化、篮球休闲文化和竞技篮球文化,以全民健身篮球比赛、花式篮球表演、优秀篮球运动员培养等篮球文化载,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以实现“全民健身示范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首先,发展以群众广泛参加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篮球文体运动。通过群众性篮球活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群众广度。在形成全市群众都参与到篮球运动的基础上,首创了篮球活动月、篮球操、篮球大篷车、学生篮球大课间、“百村千队”农民篮球赛、“万人千队”中小学生趣味篮球赛等全市规模的群众性篮球比赛。活动遍及全市两县五区,历时4个多月参与人数多达10万人次以上,曾经出现五位市长同时上场与“的哥队”、“环卫工人队”等同场竞技的盛况。到2015年,继续推进城乡群众性篮球比赛,实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百万人次。把阜新群众性篮球运动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健身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融入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全过程中。

其次,开展以篮球休闲运动为主,以其它体育运动为辅的休闲活动。通过发展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的休闲活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层次深度。在发展篮球花式表演、篮球健身操等篮球休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如网球、轮滑、游泳、安代舞、东北大秧歌、珍珠球等不同类型的休闲体育项目。使城市休闲体育项目达到数十项以上,开展以篮球为龙头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350项次左右,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多万,初步构成了适应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需求的休闲运动健身体系。到2015年,继续拓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运动,城市体育人口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把阜新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开展的休闲运动,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休闲娱乐文化,融入阜新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阜新全市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再次,围绕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培养,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通过发展具有国际级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竞技高度。通过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田径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创建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部级社区俱乐部、部级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30余所,实现夺得全国性比赛冠军50余次,先后培养出杨秀丽、张琳、韩玉成、陈晓丽等10多位奥运冠军、国际健将的优异成绩。到2015年,在继续建设部级运动基地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同时,实现把阜新篮球学院建成部级的篮球大学、引进CBA篮球联赛、发展国际篮球比赛的规划目标。在发展竞技群众篮球运动文化、休闲篮球运动文化、篮球运动文化中不断融合时尚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和科技文化元素,形成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把阜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篮球运动城市”。

2.3 发展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阜新有着悠久的群众健身运动传统,其蒙古、锡伯、朝鲜等30个少数民族的近百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阜新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民族体育运动、弘扬民族文化,阜新以不同少数民族在阜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基础,提出了发展以蒙古族为主以其他民族为辅的传统体育振兴计划。并从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和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大会两方面,建设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阜新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众参与程度为基础,在少数民族自治县率先发展了一批群众参与程度较高的民族体育运动。形成了如阜蒙县的安代舞、彰武县的高跷大秧歌、海州区的健身舞、太平区的太极柔力球、新邱区的太极拳、开发区的腰鼓等参与人次在万人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向周边地域辐射,促进传统体育运动的普及。未来,阜新将进一步提升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人口。把群众基础较好、参与程度相对较高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射箭、博客、摔跤、赛马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参与人次达万人以上。

阜新在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和魅力。通过结合农令时节、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开展以摔跤、射箭、赛马、拔河等为主题的蒙古那达慕大会;举行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的贞敖包文化旅游节;举办以博客、珍珠球等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其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使得每次活动参与人数均达上万人次,产生了明显的品牌带动效应。即发展了民族体育运动、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带动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第三产业收入的大幅增加。下一步,阜新将进一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大会的规模。力争到2015年将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会,举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体育文化节,形成阜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2.4 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健身体系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体育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城市社会不同阶层分化明显,推生了以社会资源占有率为特征的上等阶层、中等阶层、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体育的需求,阜新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以不同社会阶层需求为基础。按照基本性、差异性、均等性的要求,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健身体系。

体育健身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就是要保障每个社会阶层的公民都享有这项基本的权利。为此,阜新通过在社区、公园、广场、学校等区域安装、修建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体育器材及体育场地,以保障每一个阜新人都能从事最基本的体育健身活动。在“玉龙新城”修建一个多种场馆的综合体育中心,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设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主题公园和一个青少年户外营地。实施城乡中小学操场改造工程,将学校体育场改建为拥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同时免费对市民开放满足城乡群众的健身需求。推进城乡公园体育建设,在全市公园内普及可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具备多功能的健身场地及设施。到2015年,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占有面积达到2m2,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设施的基本需求。

社会不同阶层因占有着不同比例的社会资源,其体育需求透过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在体育需求中的差异性,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以篮球运动为基础,发展了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开展了,以贫困阶层参与为主的全民投篮大奖赛、万人徒步大会等。赛事横跨两县五区,历时6个多月,直接参与人数达10多万人次,并产生“超级投篮王”、徒步明星等代表人物;创建了,以工薪阶层参与为主的业余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组建了机关队、工人队、民族队、寺院队等一批特点鲜明的篮球队伍,在4个多月的比赛中引发了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从少数民族聚集地到藏传寺院不同人群的共同关注,即实现了实现少数民族篮球队与机关、厂矿、学校、农民等不同特色的篮球队同场竞技,更推动篮球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组织了,以中等阶层参与为主的千人网球赛、羽毛球精英赛等。虽然近1个月的赛程时间相对较短,参与的人数也不足万人。但比赛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不但满足了中等阶层从事高雅体育运动的健身需求,更推动了不同精英的跨行业交流,实现了强健身心和文化交流的双发展;首创了,以上等阶层参与为主的“全国篮球城市市长论坛”。通过邀请不同省市的领导、专家、学者到阜新来参加体育活动,实现在同场竞技中的沟通、融合,即锻炼了身体又为阜新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市长论坛成为历届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文化交流大会的“保留节目”,为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理念与创新思路。未来,阜新将继续依据社会发展的基础,到2015年推出更多适合社会不同阶层需求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群日月增长的体育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形成不同阶层的同时,也在时间与空间上制约了不同阶层参与体育运动的条件。为实现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阜新通过在原有体育设施的布局上,继续加大对城市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体育场馆、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建设为重点,逐步在各县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投入1 300多万元用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购置了所有县区篮球广场上的相关健身器材,对118个村屯的农民健身广场分别配备安装了各类体育设施;彰武县和太平区的“市民健身中心”、市内五区的“篮球广场”都已初具规模;城市体育主题公园和乡村体育广场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到2015年,城乡街道都要建成1个面积1000m2以上,具备较高数字化、标准化水准的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城乡体育设施一体化布局下的均衡发展,消除不同阶层人群参加体育运动的时空限制。在全市建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健康文化健身体系,让人民体验到健身的益处、感受到文化提升的品位。

2.5 构建层次化的建设规划进程和系统化的管理运行体系

2.5.1 构建层次化的建设规划进程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要求,试点工作自2012年1月份起至2015年12月底结束。主要实施步骤如下:(1)2012年1-12月,全市及各县区分别召开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动员会和研讨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析形式、制定策略;成立阜新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研究并制定全市及各县区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2)2013年1-12月,召开全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县、区及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布置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形成浓厚的试点工作氛围,为全面开展试点工作造势。(3)2013年1-5月,全市上下广泛开展试点工作,按照各县区、各单位任务分工,针对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试点工作力度。2013年6月,组团赴外省市试点单位考察,取长补短,保证我市试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2013年10月底召开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试点工作现场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4)2014年1-8月,全市上下全面、深入的开展试点工作,继续加大试点工作宣传力度,在全市掀起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的高潮,保质保量的完成试点工作任务。8月底,召开“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成果展示及研讨会,总结提升试点工作成果,深化推进试点工作。(5)2015年1-12月,继续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做好各县区、各部门试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验收,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完成“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的相关申报工作。

2.5.2 构建系统化的管理运行体系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取得应有成效,全市专门成立开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次,健全工作机制。各县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试点工作摆上政府重要工作日程,要实施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支持保障机制,组建专门机构、抽调相关人员从事试点工作并将试点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目标管理、定期督办、工作考核、档案管理、自检自查等运行机制以及试点工作责任机制;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完成试点工作任务较好的单位和负责人给予表彰,对试点工作中出现失误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及负责人予以追究。再次,加强舆论宣传。试点工作要始终做到宣传造势、舆论引导、活动带动。阜新日报、阜新晚报、阜新电台、阜新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要对试点工作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报道,开设专栏、开办专题、集中力量、集中版面、集中时段进行宣传,切实发挥好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3、阜新市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中的不足与对策

3.1 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3.1.1 不同层级体育活动的健身主题不突出 阜新市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目的在于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在已经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以篮球操、健身舞、柔力球为代表的健身性活动还较少,更多的是被具有较强竞技性的篮球比赛、摔跤、射箭等体育运动所代替。这些运动虽然也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参加其中,更多的人只能在场外加油、较好。这不但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从事体育运动的健身主题、健身功能并不明确,无法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的需求;而且也有碍于以“全民参与运动、全民身心健康发展”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示范城”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3.1.2 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 近年来,阜新城市的转型发展使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但阜新总体的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的总量使得对体育事业投入的总体支出依然不足。城市、乡村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一部分人民群众因经济原因参与体育的热情和频度较低,贫困地区群众的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还比较匮乏。这导致了“全民健身示范城”发展中体育健身活动的非均衡发展,影响了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施,不利于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1.3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由体育健身项目共给、体育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组织等一系列体育服务活动等组成的。它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们群众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完善健身服务的系统的总和。它是“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全民健身示范城”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阜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体育服务产品有限、群众体育健身支出过大等问题,还不能满足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对运动项目、运动空间、运动时间、运动交流等多元化的需求,是“全民健身示范城”中亟待解决的重要。

3.2 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发展的对策

3.2.1 不同层级的群众体育活动,应明确运动目标、突出运动主题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结构及需求特征反映着人们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它不但反映着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为达到体育目标而进行的运动路径,还体现着城市不同社会阶层社会体育发展的模式特征和不同阶层人群与体育、社会、文化错综的复杂关系。因此,在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基础上,应明确运动目标、突出健身主题,并以此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多种运动形式和运动方法,使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时都能满足其对体育的需求。如:在上层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以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为目标,突出强身健脑的运动主题;在中等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以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为目标,突出休闲娱乐的运动主题;在下等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中低强度的身体活动为木包,突出养身护体的运动主题。

3.2.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提高经济水平通过普及篮球运动、增加篮球人口,在打造篮球城这张城市名片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通过“冠名、立杯、赞助广告”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体育事业。通过发展高水平表演团队和引入高水平赛事努力培育阜新篮球竞赛的表演市场,加快发展以体育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阜新特色的高水平篮球运动表演、国际化篮球赛事带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赛事表演、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等产业的经济产值大幅提升。通过发展篮球运动、篮球文化和篮球产业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文化产业,促进阜新市经济的快速转型,提高城市的总体经济水平。

3.2.3 以不断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体育需求为了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府在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配备、丰富体育产品和降低体育健身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公共体育服务志愿活动制度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同时,还要针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发展特征,以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完善供给模式,将不同社会阶层公民均等地享有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降低不同社会阶层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非均等化。以城市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公共体育服务就在身边,并自由地、满意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目标,形成具有阜新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注意分析德育工作体系内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全面、开放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综合指导、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重要指针,德育工作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把德育影响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要坚持从整体着眼的、全面指导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实现综合指导。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兼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大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避免一切问题简单化。指导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关注的是“全人”的发展,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2]P266,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便能真正实现指导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采用学科交叉、全面借鉴的德育工作方法

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就要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先进工作方法。借鉴优秀方法。在传统德育工作方法基础上,诸如讲授法、活动法,再综合借鉴和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逐步总结出适应新环境、新对象、新问题的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提升德育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和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发挥网络优势。“网络德育”概念是随着计算机科学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而提出来的,开辟教育的“第三课堂”,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快捷性特点,加强博客等交互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良好互动,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增强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抓住重点

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改变德育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回答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现状,解决德育工作方式较为滞后、缺乏创新的问题,就要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抓住重点。

(一)坚持明确主体、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树立贴近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理念。明确大学生地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主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这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必须明确的前提。高校德育工作者需弱化自身的权威意识,把大学生视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努力开启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指导大学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除了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帮助其发展素质、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也要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引导和支持,使高校德育工作走出传统模式,增强其实效性。

(二)确立科学合理、重在可行的德育工作目标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其关键环节就是确立并贯彻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提高目标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而设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目标。不同的大学生,其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从不同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其整体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标,以便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可实现的目标才具有激发作用和引导价值,所以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必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趋势发展的要求,确立可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意义,防止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德育工作,尽量减少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的阻力。

三深入调研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发展坚持的理论原则和衡量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并据此设定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动态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工作内容,并不断在实践中更新德育工作方法,以此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制定切合实际、动态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

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并且用动态发展的目标衡量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注社会实际。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最终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不是单纯在理论层面的空洞探讨,也不是任凭主观想象进行制定。及时告知大学生社会的实际道德状况,运用相关的德育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诸如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等社会现象与德育教育不相适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鼓励大学生努力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设定动态目标。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调整时也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停滞不变的目标不但不会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科学考察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促进的高校德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只有德育工作目标切实可行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确立实践化、生活化的德育工作内容

现实生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基础,只有深入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关注大学生的发展,研究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功能和价值。提供生活化的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是丰富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更不应该是把政治理论强行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所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能用理论灌输取代社会实践。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实践化,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度;再比如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对大学生疑惑的问题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这就远比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实际,更能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鼓励整合德育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外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和德育工作方法,也被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断吸收和借鉴,转化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德育工作经验,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优良做法,也需大力提倡,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促进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和完善、增强其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德育工作评价方式

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并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坚持实践方法,克服评价的主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德育工作评价也应坚持实践的评价标准。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是否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是否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是否对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有价值等,必须通过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把制定好的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工作方法等同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变化情况、德育工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才能科学判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辨证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全面、发展的、历史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3]P291。把全面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从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队伍等方面全面考察和评价。把发展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紧跟时展,充分了解社会情况,及时观察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动态,克服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静态滞后性与时代、社会发展情况和大学生需要变化的动态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使用宏观的比较方法和微观的比较方法,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把历史的视角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把高校德育工作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评价,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进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展德育工作体系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一、以教育试验引领教育理念的更新

2010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试点工作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大胆试验。

张掖市在实施13项教育改革项目中,制定了符合上述原则并结合实际的五项原则和改革路线图。这无疑会改变过去以统一认识、统一部署、同步推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观念,启示和引导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更自觉地从多元的视角观察、思考、处理教育问题,培养和树立新的教育改革意识:通过试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意识;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出发点的意识;调动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增内在动力的意识………等。从而使改革更切合当地(校)的实际、更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教育试验推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张掖市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充分吸纳了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大调研的成果,梳理出了全市和各县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反复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13项改革试验项目,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试验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基本框架和改革路径。方案提出的“坚持专家引领,提升试点项目工作效能”,“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本土专家,使试点工作自然地成为本土专家涌现和成长的过程”,“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集聚改革思路……”等理念,为县区(学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开展试验拓展了思路,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临泽县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力争通过四年时间的改革,形成校园核心价值引导体系,校园核心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质量提升管理体系,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育人“四大”体系,完成十四项具体任务的总体目标。精心选取课改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特色亮点突出、办学水平在同等校园项领先的23个学校先行试点,着力突破32项素质教育综合改革重难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县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稳步实施。《甘州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第三幼儿园和第四幼儿园为改革研究基地,分别成立幼儿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托管部分乡镇新建幼儿园,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新办幼儿园达到优良教育水准,明显缩小全区幼儿教育发展差距。山丹县提出,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与任免挂钩、教师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职称聘评挂钩新机制。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确定,依托本校和市特教中心,构建全市筛查、指导、培训、咨询、辅导一体化的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肃南县、高台县、民乐县以及张掖中学、张掖市幼儿园等学校(园)的改革项目都明显体现了,以项目引领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取向。

三、以教育试验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

张掖市教育改革试点内容包括,素质教育4项、教育均衡发展3项、推进学前教育2项、师资培训1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1项、学校特色培育1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1项。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直面张掖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如,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缺乏后劲,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制约因素多;城市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差距明显;教师素质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不相适应;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特色优势不明显的;现行办学体制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相适应;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困难重重等诸多问题。张掖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这些问题,难点是这些问题,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也在这些方面。深化张掖教育改革,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些问题,盯住目标不动摇、把住关键不松劲、破解矛盾不放手,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促进发展。

四、以教育试验加快师资队伍专业成长

有专家说,任何教育改革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基本条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为所有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搭建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解决了他们参与改革探索缺乏目标、缺乏指导、缺乏氛围和缺乏动力的困惑,使他们可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13项改革试点项目,无论“构建中小学高效课堂模式试点”,还是“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试点”;无论“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试点”,还是“工学结合、合作办学模式创新试点”……等等,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只有调动全市一万多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汇成张掖教育势不可挡的改革大潮。

张掖市提出“到2015年,培养一支由名师3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400名、教学能手500名、教学新秀1000名组成的梯级名优教师队伍”的目标,13项改革试点项目就是最有效的试验场、最有力的助推器。

五、以教育试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贯彻学习全教会精神,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二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四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改革试点任务;五要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六要凝智聚力,将国家发展教育的意志和云南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作为全民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共谋教育大计,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使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使云南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目前,云南教育进入到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历史时期,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大批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即使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基本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明显增加,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编制《云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组织召开好全省以及各州市教育工作会议,既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谋划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的具体要求。

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要全面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价值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现代管理和领导教育的能力建设,扎实抓好“十项”工作。一要扎实抓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和坚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这是云南省对国家和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重点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两基”职责、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二要做好云南教育在“桥头堡”建设中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以呈贡高校新校区为依托,建设“一个家园、三个平台”的“桥头堡战略”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建设一批国际化学校,推动云南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三要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要处理好校安工程进度和质量保障的关系,实现质量、速度、规模、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克服困难,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确保今年确定的排除250万平方米D级危房任务圆满完成。要坚定不移、求真务实地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费,落实学校医务、后勤、保安人员,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

四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推进12区域性职教中心(职教基地)建设为重点,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发展30个职教集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高校“质量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切实做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确保录取率达70%以上。

六要狠抓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20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要加强“四体系”、“五机制”建设,“四体系”即建设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和管理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五机制”即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科研保障机制。

七要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工作。学前教育在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中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总书记、总理的讲话都要求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政治敏感性和事业责任心,要切实抓好我省千所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工作,切实做好玉溪市学前教育发展试点工作。八要全面加强学校的现代管理建设工作。管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树立向管理要教育质量,向管理要教育价值,向管理要教育尊严的理念。全面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现代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认真抓好千所现代管理示范学校的工作。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1篇

2011年:开局精彩

2011年是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职业教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改革创新。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很好地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为做好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动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到2020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鲁昕副部长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2011年职成教战线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会上,鲁昕从三方面总结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一是启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提出了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组织力量启动了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二是统筹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调整教育部部内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一个司局统筹管理中高职的格局;印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中高职科学定位、有效衔接、办出特色、协调发展。三是推进56个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10个重大专题理论研究、18个重大政策专题调研,为推进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

促进质量提高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从鲁昕副部长的讲话中,我们注意到,教育部在去年职成教工作会上强调的包括管理制度、办学机制、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多方面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一年间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管理制度方面,2011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组织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研究起草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国家重点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配合有关方面拟定和公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通过一系列举措,健全了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办学标准化建设、督导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办学机制方面,教育部通过制定行业指导政策、完善产教对话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等项工作,加强了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以德育工作、专业和课程建设、教材创新、顶岗实习保障机制、技能大赛内容形式创新、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保障体系方面, 2011年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政策不断得到完善。鲁昕指出,去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国家助学金135.9亿元,资助了906万名中职学生;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学生。同时,中央财政在2011年全年的投入达到“十一五”时期总水平,一大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骨干高职校和实训基地得到大力建设,形成了一批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优质资源。辽宁、上海等7个省市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和实施了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职教事业科学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正在构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在2011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多部文件,对“十二五”时期职教师资工作进行了部署。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以上,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其投入水平超过“十一五”时期5倍。

保证办学规模

没有规模就难言发展,对于肩负着调整教育结构重任的职业教育来说,“努力保证办学规模”一直以来都是工作重点之一。

鲁昕在会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对2011年职业教育“保规模”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肯定。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08.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10万人。中职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100万人,占招生总数的12%;高职积极进行分类入学考试试点,采取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注册入学等方式录取学生规模超过招生总数的17%。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东部19个对口支援省份共面向、新疆两地招生6300人。

鲁昕同时指出,在这一年中,教育部在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她表示,2011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成绩十分显著,亮点纷呈。

2012年:着眼于提高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使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因此,2011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把全年经济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十二五”规划纲要开篇更是以“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进一步提出2012年要切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这一进程中,没有技术不行,没有人才更不行。“转方式、调结构”的国家战略对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提出了新任务,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鲁昕指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重点在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这八方面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

鲁昕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应对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转变发展方式,急需人才支撑。《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都对下一阶段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以体系建设带动内涵发展,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

——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鲁昕指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变革的大趋势。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既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倒逼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的战略选择。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能否顺应产业发展指向,紧跟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是检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并据此建设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贯穿职业教育各个方面。

——提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

鲁昕指出,从总体看,我国三次产业目前还存在发展粗放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201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并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核心就是全面推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次产业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必须尽快把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部署,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支撑国家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鲁昕指出,近几年,发达国家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在规划“十二五”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素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水平。职业教育要针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为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鲁昕表示,在实施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2010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和细化了国家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作为支撑,国家还先后制定了十几个省或跨省域的专项规划和意见,推动各区域进一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认真研究分析所在区域的需求,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专业和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鲁昕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责任重大。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特别是提高新生代产业工人城镇生活和就业能力,使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使命。为此,必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使职业教育切实成为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提高服务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的能力。

鲁昕强调,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不小,但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渐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加快,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式,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与产业的对接,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新职业、新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既要为解决就业总量压力,又要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作出贡献。

——提高服务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能力。

鲁昕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社会要和谐,都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又是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帮助实现的。而教育结构取决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需求。现阶段,我国最大量需要的是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战略,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进而打造我国现阶段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鲁昕副部长在会上进行了部署。她指出,2012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思路,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以体系建设为引领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鲁昕表示,所谓整体推进,就是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要用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全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她强调, 2012年要重点做好编制实施《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做好《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的研究起草和贯彻落实工作,明确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政策着力点;并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鲁昕同时指出,按照“三步走”战略,今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中高职衔接。她要求,2012年要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成果,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要以此为立足点,加强中高职在10个方面的衔接,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提高质量是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在多个方面共同推进。鲁昕副部长围绕制度建设、德育工作、师资建设、农村职教、投入保障、科研工作等方面,对2012年职业教育实现质量全面提升提出了要求。

鲁昕指出,2012年要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立法进程。二是完善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三是健全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四是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

鲁昕强调,德育工作是今年的重中之重。通过主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支撑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构成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方面,2012年要做四件事:一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基本制度;二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育人;三是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四是加强德育课教学。

鲁昕提出,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工作,在2012年要坚持建设、改革两手抓,实施重大项目,健全管理制度。除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等重大项目外,2012年将制订职教教师职业标准、健全教师培养国家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平台等项工作。

鲁昕强调,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2012年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她指出,要贯彻有关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整体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研究制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国家制度和政策,面向未升学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启动创建部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市、区),健全农村职成教育网络。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鲁昕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按照4%进行了安排。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4%”,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倾斜领域之一。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好经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一是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以强化内涵为导向,继续实施好现有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装备水平。要使职业教育的装备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保持同步。三是整体设计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四是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鲁昕在会上对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工作予以重点强调,明确要求,已出台政策的地方要抓紧落实;还未出台政策的地方,2012年底前一定要完成政策的出台工作。

鲁昕还强调要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制订“十二五”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科研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和资源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近年来,教育部在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启动于2010年的职业教育与行业的产教高端对话活动,已成功举办17次,促成合作资金达7亿元,形成了校企合作多方统筹与搭台的局面。一些地方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条例,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对于2012年如何进一步深化这一工作。鲁昕从两方面提出了要求。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2篇

今年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把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主题,突出坚持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体育高水平运动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核心价值,着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与政府共同办体育格局的形成,大力倡导市民形成科学的健身理念,做好市民身体素质的评估,充分评价体质评估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突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继续实施高水平运动带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学校体育既是社会体育人才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要注重学校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产业是保障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法规政策进一步引导体育产业有序发展,使之成为服务社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一部分。

努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突出青少年体育发展,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协调,抓好学校体育,各训练单位要立足训练,扩大外延,强化“立足省运,目标城运”的宗旨,拓宽后备人才输送途径,重点加强人才的培养输送工作。二是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着重强调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指导。三是要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信息引导体系,重点强化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四是完善体育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体育科学行政管理体系,强化体育管理制度的出台、体育基础性工作。五是注重体育宏观战略的发展,建立科学发展的科学论证专家服务体系。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宏观长远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六是注重发挥体育资源整体优势,建立局属事业单位内外资源的互动体系,强化局属事业单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年,要以即将召开的市体育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寻求政策法规上的突破,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1、参加湖南省第届运动会。省运会是衡量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要立足实际,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积极参加年省运会,备战2011年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

2、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要从体育场地的落实、经费的使用、老百姓健身理念的形成方面形成系统,形成评价体系,要加强监督、确保落实,打造成为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大民生工程。

3、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要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继续推进全市游泳场所等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4、研究制定体育“十二五”规划。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体育工作的“十二五”规划,各直属单位要制定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5、重点开展一项重大的、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要将市民身体健康体现在创建“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重要内涵上,在全市举行一次以“健康、快乐”为主题的有影响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以宣传推动的全民健身,积极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6、重点培植体育产业,积极推动体育产业行业管理。在行业管理方面开展1-2项有影响力的活动,重点打造竞技表演市场,通过活动的开展,打造体育产业的知名品牌,宣传形象,拉动全市消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7、组织实施体育专业规划。市体育专业规划已编订完成,已通过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批,今年要积极争取市政府批准出台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规划实施。

8、启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结合当前体育工作的发展实际和体育产业发展现实要求,推动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改革。今年将以体育中心为先期试点,重点启动体育中心综合配套改革工程。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3篇

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要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笔者认为,学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着力树立两大理念:一是学校工作始终要以教学为中心,一心一意抓教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聚精会神抓教学、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教学工作服务,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二是学校工作要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规律办学。教育本身是有规律的,要想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现象。如: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大搞应试教育。当前,按教育规律办事,就要认真推进新课程实施,转变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真抓实干,切实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

二、学校管理工作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正当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学校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出台相关举措时,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要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要让师生员工切实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和做人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校管理工作切忌处处以“卡人”为目的,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体谅受管理者的正当要求,维护受管理者的合法、正当权益。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具有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处于对立的地位,从而真正搞好学校管理。

三、学校工作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学校工作在指导思想上也要坚持和贯彻这一要求。学校教育涉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个方面,学校只有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保证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要做到并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切实摒弃只注重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发展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第二,学校要按国家的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第三,学校要增加对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投入,为其加快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并加强师资培训和配置,提供合格、足量的师资;第四,在智育工作方面要注重文理协调发展,防止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综合平衡发展。

四、学校各方面工作要努力做到统筹兼顾,提高工作的协调性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争全国体育百强、创全省体育强市、保体育先进”的工作目标,坚持普及群众身边的体育知识、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的原则,立足六项重点工作,抓好三项部级比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实现“两个率先”为根本目标,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全年开展6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承办3项部级比赛,即全国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女子门球赛和冬泳艺术节。参加市以上比赛8次,培训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争创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1个,向省级以上专业队输送1-2人,成立单项体育协会1-2个。建设10个全民建身点,协助1个乡镇建设1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筹建市全民健身中心综合馆。新增4个体育销售点。

三、具体措施

(一)以强化学习为突破口,促进落实工作任务执行力提升

一是用共同的组织愿景凝心聚力。抓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民健身条例》和市情的学习和宣传,围绕服务全市新发展战略和体育工作争创全国体育百强市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打造诚信体育,树立体育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实现体育工作晋位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体育工作者市情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执行市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真正把服务冲刺百强目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敢于创新、敢于竞争、敢于超越,创造性地推动全市体育工作跨越发展,努力建设幸福、健康。

二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实效。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课题调研等学习形式,完善日常学习管理制度。克服思想散漫、纪律松懈、政治上低标准、工作上低要求、制度上无约束等不良风气,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到事业上,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把功夫下在落实上,把本事使在工作上,树立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三是用丰富的学习载体满足需求。创新载体,活化形式,使学习贴近干职工需求,富有实际成效。安排到全国体育百强县市实地考察,开阔干职工视野,创新思路。开展“三万”知民情,解民优,帮民富活动,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开展体育“四进”活动,在群众“盼”上出思路,在群众“急”上用真情。

(二)以抓好赛事活动为重点,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一是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积极探索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围绕建设幸福、健康,精心承办3项部级赛事,同时举办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中小学生单项运动会、农民趣味运动会、迎新长跑等系列活动,推进居民晨(晚)健身练习点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办体育的作用,加强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优化体育协会组织结构,吸引社会上有实力并且热爱体育运动的企业家担任协会主席,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和能人志士进入协会,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源为发展体育事业服务。发挥体育总会、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每个体育协会组织年初制度具体的全年活动目标任务和赛事安排,通过组织比赛、活动来扩大协会影响,鼓励筹措社会资金投入赛事活动,利用社会组织力量赞助冠名。全年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个,各单项体育协会每年活动至少5次以上。

三是加强群体骨干培养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机制。按照“能指导、能组织、能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继续培训工作,做到既增量又提质。开展十佳体育社会指导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体育骨干队伍的作用,以满足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促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扎实开展。

四是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工程。用2-3年时间,分批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乡镇和社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监测对象的档案,按照监测结果分类开展健身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健身水平。结合全民健身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条例宣传工作,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

五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扶持,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筹建市全民健身中心综合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要求建10个全民建身点。努力解决体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体育体制创新,发挥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多元化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引进高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对场馆制定免费开放时间和贫困学生凭证免费健身的优惠政策,使体育资源与社会普通百姓共享。

(三)以备战市运动会、省十四运会为抓手,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一是不断提升教练员业务素质。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进修、深造,组织教练员外出学习、观摩,开展教练员执教能力认证,实施教练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按照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结合职称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完善教练员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和培训力度。开展优秀体育教练员评选活动。

二是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积极备战省、市运动会,实行重点突破,提高竞训水平,加强业训工作的督查评估工作,确保业训重点项目、考核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各类比赛,多层面、多途径发现、选拔、培养优秀体育苗子,扩大训练规模。

三是不断提升竞技成绩。每年对在训学生和新招学生进行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测试评定,重点项目为每位学生建训练考核档案。

(四)以城乡均衡发展为目标,促进体育产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我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推动体育休闭旅游业发展。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依托优越的山水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挖掘、发展体育文化,不断提高体育休闲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全民健身户外一日游。

二是规范体育健身市场建设。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政策扶持和市场管理,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发展。进一步抓好危险性大的体育经营项目的备案、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抓好游泳场所的安全管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三是努力促进体彩销售上新台阶。继续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扩大体育销量,使体育销售稳步增长,确保年度目标完成。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销售场所、兑奖场所及办公区域的监督检查,确保销售的安全运行。做好增点工作,努力做到既增点又增量。抓好专管员的队伍建设,严格管理销售网点队伍,规范市场。

(五)以体育强市建设为核心,促进体育设施再完善

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是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是挺进全国百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全市体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体育工作,创新发展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科学发展,努力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讨论稿已在今年的全省体育工作会上进行了讨论。要求县(市)加快速度建设“两馆一场”,即:体育馆、游泳馆、带看台的标准体育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岱梨同志在省体工会上要求,全省县域经济领先县(市)要带头实施。市体育工作会上与我市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建设带看台的标准体育场。根据今年市委体育工作专题办公会议精神,全市体育工作要围绕建设体育强市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做好市体育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体育局与市规划局选址并预留建设用地,体育场分步实施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建设体育强市的步伐。

(六)以践行科学发展为载体,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再提速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当先锋号、建功新”、“治庸问责”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创新型、学习型、效能型单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继续组织体育工作者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开展“四进”活动和送体育健身技能、送科学健身知识、送体质健康检测、送体育健身器材“四送”活动。

体育发展工作要点范文第15篇

一五”规划为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海上花园城市、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要转

变观念、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建设海洋体育强市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一是要认真学习《*市加快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决定》,把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作为二OO六年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立目标,增强信心。要通过各种手

段加大对加快海洋文化名城(海洋体育强市)建设的宣传力度。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好《*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三

是要进一步强化贯彻执行力度,制定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建设“小康健身工程”为基础,全力打造海岛特点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20*年,要对全市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充分挖掘社区现有的场地空间,本着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原则,重点建设好社区健身路径、篮球场、室(内)外乒乓球台、羽毛球

场、嗒嗒球场等健身设施,以满足市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认真抓好全民健身月活动。

20*年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市、县(区)两级要着重办好规模大、示范性强、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大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切实指导好乡镇、街道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市本

级在全民健身月活动期间要办好全市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外来建设者运动会、全市健身秧歌大赛、全市渔农村家庭运动会、市级机关运动会、全市普通人群锻炼标准达标赛等大型赛事。组队参加浙东

片海洋体育展示活动。

(三)积极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

加强渔农村新型社区的体育建设是年度群体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要做好体育科普下乡工作,把国民体质监测送到乡镇渔农村,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并经常性开展体质监测工作。

指导渔农村开展《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活动与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休渔期,农闲期和节假日,广泛开展渔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明显、趣味性强的群体活动,并通过印制科学健身指导手

册,组织开展体育健身咨询等活动,搞好体育宣传,提高海岛渔农民的科学健身意识。二是要继续加大对渔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向上争取,市、县(区)、乡镇街道共同投入的办法,在

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40条以上全民健身路径和若干室外乒乓球台及室外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三是送体育培训下乡,组织有关人员在全市进行体质监测检测培训、普通人群达标培训、四种健身气功骨

干培训、健身拳操培训等。

(四)大力开展群众体育争优创先工作。

以争优创先为抓手,推进我市的群众体育工作。要把争创全国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月先进单位、省体育强县(区)、省体育强镇(乡)和体育先进街道、社区工作作为年度我市群众体育工作重要抓手

。20*年力争一县、二街道(社区)、三乡镇达标。要加强各县(区)及有关乡镇的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加大对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的表彰力度,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

工作总结和第二阶段工作的启动,在全市范围评比表彰一批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加大体育对外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中国体育报、省体坛报及本市各媒体,加大《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体育法〉办法》及*市关于建设海洋体育强市等内容的宣传

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市体育信息工作考核,办好《*体育工作信息》,建好《*体育网》,开展体育信息交流,促进体育工作开展。要加大我市体育对外交流工作。20*年,要重点抓好我市老

年门球队赴韩国门球联谊活动。要进一步加大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六)全力办好各级各类赛事。

20*年,全市要重点办好*群岛自行车邀请赛、全国沿海城市舢舨大赛、第十届市级机关运动会、全市业余网球公开赛、第八届全球通健康俱乐部趣味体育运动会、全市第六届新春围棋联谊赛、

市残疾人体育比赛、第十一届“检验检疫杯”桥牌赛、“足协杯”足球联赛、第十届“乒协杯”乒乓球赛、全市渔农民乒乓球赛、全市业余象棋赛等体育赛事。

(七)不断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

建议市人大对全市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浙江省实施〈体育法〉办法》的情况进行检查。

市局将组织检查组,对《关于加强体育公益金援建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路径安全管理的意见》、《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贯

彻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写出纪要,提出改进举措。制定出台《*市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根据新修改的《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对全市游泳场所安全进行检查。

三、以备战省运会为重点,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高。

今年是我局的“竞技体育年”,要紧紧围绕在省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这一核心目标,凝聚全市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排除一切干扰,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完成省运会的参赛任务。

(一)加大业训投入力度,全力备战省十三届运动会。

20*年上半年要继续抓好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的备战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提高优势项目的竞争实力,以确保在省运会上取得理想成绩。

成立*市备战省十三届运动会领导小组,根据参赛项目设置情况,归类管理,分别施训、责任到人。

狠抓运动队的赛风赛纪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体育代表团在省运会上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做好新一轮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要根据*实际,围绕“强基础,创特色”这一目标,调整我市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海洋特色、海岛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重点要抓好沙滩排球、网球、棋类及海上运动

等项目的布局与普及。

切实加强业余训练网络建设,扩大运动员训练基数。业余训练网络要全市一盘棋,对省、市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重新调整、突出项目重点,以体传校为依托建立常年训练的业余运动队若干支

,使我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切实成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

加强县(区)业余训练工作,根据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扶植2-4支业余训练队,基本形成我市业余训练网络。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

要进一步加大教练员队伍建设力度,组织各专项教练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适度引进优秀教练员及选送本市教练员外出锻炼。要继续抓好岗位竞聘制度改革

,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切实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开展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带动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

在抓好组队参加省年度各项青少年比赛的同时,要继续会同教育部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沙滩排球、青少年网球比赛等。以竞赛促训练,从竞赛中发现人才。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促进竞训工作开展。

要在贯彻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市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市竞技体育输送奖励办法》、《*市体育特长生升学转学办法》,以激发广大专、兼职教练员的业余训练工作

热情,积极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使我市的竞技体育有新的发展。

四、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出发点,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一)要做好全市体育产业调研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加,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居民正确的体育消费,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

长点,是下阶段我市体育产业工作的重点。要在做好全市体育产业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二)要与旅游等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开展体育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动员社会力量办好海钓大赛、舢舨大赛、泥滑大会、全国沙滩足球邀请赛、民间民俗体育大会等体育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各类

赛事活动,让体育旅游休闲业成为我市体育产业的新亮点。

(三)要适度引进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和体育表演项目,以激发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

(四)要不断开拓电脑型体育市场,扩大布点,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各县(区)要加大对电脑体育的宣传力度,确保20*年电脑体育销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

(五)要进一步强化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对危险性大的体育经营项目进行重点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管理。要培训、复训一批救生员,对全市游泳场所开展一次大检查。不断规范体育市

场,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五、以新城海洋体育中心工程为“龙头”,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一)新城的30000座位现代化体育场、3000座位体育馆建设全面开工。

(二)定海城区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开工建设。

(三)按照省“四个一工程”(一个体育场、一座体育馆、一

个游泳池、一座健身中心)的要求,督促指导县(区)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

(四)建设好以健身路径为主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渔农村新型社区建成40条以上的健身路径、6片以上门球场,及若干室外乒乓球台、篮球场。要根据海岛特点,加大对沙滩排球、短网场地的

建设力度。

六、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要进一

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实力量,积极发

挥各群团作用,促进事业发展。

(三)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工作。要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作为

机关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早步骤、早落实,要通过争创这个抓手,促进单位整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