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认识角教案范文

认识角教案范文

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2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重点: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手段: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角如果老师将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那现在这几个角都是直角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我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入手,再现场动手剪掉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剪了一个角的图形,除了有直角外,还有一些角,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口述: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那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吧!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口述

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课堂活动下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怎样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这个三个角的大小?并用你的三角板比一比。在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黄色方框的内容。对照下面的图,认一认比直角小的角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第一次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其他两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2、看一看。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学时最认真。学生认真看书自学,动手比一比。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3、做一做(略)

4、议一议。(1)更正。如有不同答案的请举手,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2)说说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收。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第⑥号角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较多。怎样才能正确判断?指名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小结:有的角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它是什么角时,我们最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评析:在评议分一分的结果时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尤其是第⑥号角,鼓励学生在无法用眼睛直接判断时,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通过“比一比”,巩固了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对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画锐角和钝角

1、自学指导(二)(课件出示,教师口述)

请仔细观察方格纸中画的锐角的顶点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两条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并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出一个钝角。评析:这一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格纸的特点,怎样利用方格纸画角,关键在于确定定点的位置,其中一条边要与方格纸的边重合,这样便于观察画的角是什么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2、看一看:学生看锐角的画法,并画出钝角。

3、做一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二);抽生板演。

4、议一议:(1)更正;(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抽多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法。

五、当堂训练

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

2、用小棒摆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钝角。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4篇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五、拓展升华: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6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称,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⒊培养学生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品质和迁移类推能力;

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哲学思想。

一、课前谈话(语速慢)

播放“哪咤传奇”音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哪咤传奇》吗?孙老师也特喜欢看,因为小哪咤是一个爱动脑筋而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这一节课上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孙老师真佩服你们,小小年龄就很有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来,为自己加加油——我真棒!我一定行!

小哪咤特别喜欢研究数学知识,他呀,写了一首奇怪的数字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

1

2、2

3、3、3

4、4、4、4

5、5、5、5、5

6、6、6、6、6、6

7、7、7、7、7、7、7

8、8、8、8、8、8、8、8

9、9、9、9、9、9、9、9、9

他的好朋友小猪熊总是记不住这首诗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绝招赶快告诉它吧!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小结:这个方法真妙!小猪熊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用几个几来说相同的数,真是又快又准确。

好方法就要把它用起来噢!大家现在一定能记住这首诗了吧!来,让我们一齐来说一遍。(做手势)

二、探究新知。

⒈分乒乓球,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师:咱们中国可是乒乓大国,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乒赛上,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哪咤今天也赠送了一些乒乓球给各组同学,到底有多少只呢?想知道吗?好,请各个组长带领大家数一数,小哪咤要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吆!

(要求)一看哪组数的最准确,二呢要看哪组数的方法最多。

⑵各组汇报

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数的?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

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我们组是×个×个数的,数了×次,一共有×只”的格式汇报,接着追问:将数的过程列成加法算式你会吗?

师:这组小朋友说的真棒,表达得非常清楚,其它组也要这样说噢!

表扬汇报得好的组长,让其它组来学习。

师:你说得太多我都记不住了,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听明白吗?

引导得出6个2,3个4,4个3,6个2、12个1等情况,同时写出总个数12,并针对汇报6个2、12个1等复杂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叙述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课件随机点击)

⑶读算式

黑板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引导学生读这些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相加来读比较方便。

⑷观察算式,发现相同加数

引出“相同加数”这一概念,并及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说。老师质:什么相同,以示突出“加数相同”这一新概念。

⒉由特长算式,引出乘法

⑴可爱的小猪熊和小哪咤今天他们准备搞一场写加数相同的算式竞赛,可好玩了!你们想参加吗?那这边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小猪熊队,口号是“猪熊猪熊力量无穷”。那这边的小朋友做调皮的小哪咤队!口号是“哪咤哪咤把你吓傻”。你们真的很勇敢,看谁能获得冠军,(课件点击头像)比赛开始。

请听要求:每小组只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但这名选手的写字速度要快!

(课件出示)第一轮:

请听题:哪咤队2个5相加,小猪熊队5个2相加;(要写出结果)

⑵宣布比赛结果,说说比赛的体会,反思比赛的过程。

下面我宣布小哪咤队获胜!颁发奖状(课件演示)

哎!我就奇怪了!小猪熊队怎么就输了呢?

归结为猪熊队没取胜的原因是加数的个数多,式子长。

⑶发明符号

质:这个算式真的很长。(板书:2+2+2+2+2=10)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将这很长的式子来一次减肥变短呢!小朋友们你能发明这样的符号吗?

小结:1、数学可离不开猜想哟!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长大了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古人很早也发明了一种符号叫乘号。想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2、了解得真多,连乘号都知道啊!对!这种神奇的符号就叫乘号!想和它交朋友吗?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4)(课件出示)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七十几岁了,我出生于1631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能简便的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变短。

(5)让学生联想:观察乘号,说说这像什么呀?(拼音X,做错题的X,睡斜的加号等)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⒋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⑴这道式子太长,怎么将乘号用上去呢?有谁知道的?

请大家看,引导:这儿有几个2,5个什么,写上5和2后,老师:现在我们只要轻松地把这个新朋友请到这个新家来就可以啦!这就是乘法里的乘号。(板书:乘号)5×2是哪道算式变来的?对!5×2也就是表示5个2相加。那么它的结果是多少呢?(板书:10)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指导读算式

有谁会读这个算式?齐读一次。

乘号和加号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学乘号可别忘了加号哟!要学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把这两个算式一起读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哪道读起来更简单些呢?

⑶2×5出示

调皮的小猪熊呀很不服气,他终于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变成了另外一道乘法算式。想知道吗?眼睛闭上不准偷看哟!。板书:2×5=

眼睛睁开,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他们只是调了个个儿。2乘5也表示5个2相加(用手势提醒)。那么他的结果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5个2相加可以写成……(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对这两道乘法算式也都表示5个2相加。他们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齐读黑板上的板书。

⒌介绍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那乘号两边的数我们就叫……(板书:乘数乘数)前面叫……后面也叫……加法的结果叫和,那乘法的结果叫……(板书:积)他只不过比和多了两条腿。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乘法

(板书:认识乘法)

⒍刚刚的比赛有些不公平,想不想再来一次呢!

第二轮:3个10相加10个3相加

第三轮:根据算式摆一摆圆片,看谁动手能力最强。

请根据算式,摆圆片:5+5+53×5

怎么你们两队摆得一样呢?

三、巩固引伸。

小朋友们愉快地和乘法交上了朋友,也一定想用乘法做一些游戏吧!哪咤为我们设计了四关,你们敢闯关吗?有信心获得胜利吗?他可请来了小猴博士做裁判哟!

⒈第一关:(口答)

选择你喜欢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⒉祝贺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小朋友们的猜数能力怎样呢?肯定也是顶呱呱吧!

第二关:猜一猜,看谁猜得准。

5+5+5+5+5+5+5=5×=7×

×=4+4+4+4+4

3×7=3+3+3+3+3+3+

4×=4+4+4+4+4+4+

(用作业纸,小组讨论后展示)

⒊小朋友们表现的太棒了!小哪咤请大家帮个忙,淘气的小猴子在大森林里迷路了,你们快快送他们回家吧!

第三关:连一连,看谁连得对。

出示:4+4+4+4+46×4

2+2+2+2+22×5

4+4+4+4+4+44×5

5×2

⒋我替小猴感谢大家,你们真的很厉害,不仅和加法交上了朋友而且还认识了乘法,哎!如果这两个朋友同时出现了,你还能分清吗?

⑴第四关:想一想,看谁想得快。

想尝试一下吗?

3+22+5

3×22×5

让学生要题板上写出答案,并质疑是怎么想的。

⑵自己编一道乘法算式,算出它的结果。

总结:大家团结一致,终于顺利地闯过了四关,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勇敢和聪明庆贺一下吗?其实乘号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着很多的用途,只要小朋友们能发扬今天的学习精神,一定会学得更好!

四、总结延伸。

⑴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7篇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2、两条直的线两条直的边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8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初步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①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直接出示三角尺,问这是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叫三角尺吗?你能找到其中一个角吗?(学生找角).了不起的孩子们.接着出示长方形纸张,钟面,剪刀等让孩子们找角.引出课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唤起学生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让学生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观察实践,引导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

这些物品中都有角,你能找到角吗?指一指角在哪?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初步感知,指角

(1)师:说起角,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把自己找到的一个角,指给同桌看看。学生找角,同桌互相指)

(2)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可见,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们给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说边板书)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角

(5)创造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明白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边是直直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老师也创造了两个角,你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2、游戏互动发现角的大小。

同学们可真聪明!做出了这么棒的角.

那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要求:你能用活动角摆出一个较大的角吗?怎么使它变小呢?(生随教师要求活动变换角的大小)

同桌游戏:偷偷摆出一个角,然后拿出来比较,谁大谁就赢。

师生游戏: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它的边很长,你们谁敢来和我比?

(

师生互动游戏

)

教师小结(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说):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开的口大,角就大,叉开的口小,角就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

小?

(书42页3题)

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想法。(电脑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角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轻松攻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体验感悟,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微课学习画角。

(3)追问:应该怎样画角呢?

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

第1题

判断角。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第2题

看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第3题

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机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知识内化

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微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9篇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2、两条直的线两条直的边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案例教学 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通过运用案例,教师可以更深入地阐发理论、描述原理、解释现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教学效果。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法。

虽然案例教学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普遍运用,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手段与方式却经常表现出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其案例教学的效果更是因人而异、良莠参半。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涉及案例、运用案例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最好诠释。因此,在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解释案例、归纳案例的各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深刻的解剖。案例教学法常常被以一种相对肤浅的手段与形式呈现,使得学生经常感受到案例教学的“金玉其外”,也时常无奈于案例教学的“败絮其中”。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与方法,那么所谓的创新手段也不过是一种夸夸其谈、敷衍了事的形式而已。如果不能对案例教学法的诸多核心要素与环节加以妥善运用,那么这种方法将名存实亡。因此,为了更好地诠释案例教学法,我们必须着重突出其中的本质因素,并将它发展到可以熟练运用、清晰把握的层面上。

案例教学中最佳的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角色获得对案件的深度认知。“角色”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有的认为,角色指社会结构中为它规定的规范形式;①有的认为,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②也有的认为,“角色是对在一个群体内和社会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所期待的行为”;③还有人认为,“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④长期以来,角色概念在社会人文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和美国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个概念,形成了现代角色理论。其后,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发展了角色理论,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日常生活的符号互动论。

角色理论强调在特定情境中人的行动逻辑,这一方法可以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用以分析人的动机、策略、行动、思考轨迹和现实效果。而在法学教育中,了解并掌握处于纠纷及其解决中的个体的行动逻辑是尤为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法律原则与规则、理解现实社会的样貌。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这一方式的主要手段是案例教学,即运用案例解释法律规则,但这一方法却并没有充分运用角色理论的现有成果,也未能将角色扮演法充分注入其中,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为此,本文力图运用角色理论的成熟成果,充分阐释案例教学中如何运用角色扮演法以达到良好教学互动的过程,以期拓展法学课堂教学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融入对案件的准确分析,建立起生动、鲜活的案件语境,描述清楚案件中各个人物与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多种人际关系、权利义务、社会环境与现实状况等一系列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以融入其中的角色扮演法来完成。如何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案例中多种人物之间的内在冲突以彰显法律矛盾,是关系到是否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案例是否实现知识增长的成败所在。

首先,角色扮演法依赖情境。“情境”指呈现案件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果想要让学生达到对案例的深入洞察,对情境的形象性营造就显得极为重要。任何一个案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演化的。去除社会的大背景、案件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勾连,单纯强调案件的某种职业特点,并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现实中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吸收实践经验。因此,角色扮演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营造特定情境下的案件的真实感与现实性。

情境营造有多种手段,其主要方式是描绘案件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从偶然因素经事态变化、人际互动、情景迁移而形成的一条必然发展路径。在这其中,自然与人文因素都应植入其中,理论与现实的平衡考量也不应排除在外。因此,它是一个集合了对世俗社会全面描述与呈现的动态过程。情境的营造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即一问一答,可以通过对学生疑惑之处的解答,以摸清学生的思考路径,排除思考路径中的种种障碍,引领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通过完整的话语描述、案例故事的全景呈现与充分叙事,以气势恢宏的宏大篇章书写一系列记忆深刻的故事画面。无论采用怎么样的形式,情境营造对教师的言语表达力与形象塑造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也预示着师生教学互动的开始。

角色扮演法的第二步是角色进入。任何一个案例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人物关系,比如法律案件包括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各类人物。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小社会,人物之间的交往直接决定着案件发展的走势。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思考轨迹与利益需要,代表着不同方向的社会现实。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学生也必须全面接受角色的种种优势与劣势、欣喜与痛苦。因此,角色扮演法的第二环节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诸多角色予以分配,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让学生进入该角色中的现实考量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角色的苦与乐,将自我融化在案例的真实情境,并不断寻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径。角色进入实际上是用一种戏剧手段来实现学生与案例中人物的对话,以舞台扮演的方式获得某种虚拟的真实感,营造对不同于学生本人思维的现实处理方式的感觉。

角色扮演法的第三步是角色发挥。传统的案例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往往直奔主题地要求学生马上对角色作出反应,即要求在案例中直接沿袭人物的行动轨迹去思考,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强加给了学生某些不自然的因素与过于主观的意见,不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案例。其实,对案例的深度把握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学生初次扮演与己迥异的角色并不能快速地融入其中,需要一个消化与发挥的过程。教师应当在学生刚刚扮演角色之时,暂时地脱离对案件的要求,让学生在案例之外、社会之中自我的寻找所扮演人物的行动轨迹。比如,让学生扮演被害人时,可以不必过于强调案件中的受害情节,而是强调案件之外的被害人的生活状况、工作能力等因素,体会在何种程度下被害人的身心痛苦将会最大化和最小化,确立被害人的苦难承受空间。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思考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所遭受的身心伤害及其后的长久苦难,才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被害人全力力争的执着和抗争手段的多元。这说明,对背景的展开直接决定了角色进入的效果和发挥的空间,它也会进一步夯实了案例教学中角色扮演的恰当性与有效性。

角色扮演法的第四步是角色互动。角色互动是在角色发挥的基础上实现多角色之间有机互通的一种方式。纠纷的产生、发展及其解决是一个多方主体互动的结果。案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会选择最佳的行动路线、最有效的行动策略。其纠纷的解决必然是一个多种路线混合、多种策略相互消长的博弈结果。而这种现象恰恰可以被完整地呈现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让扮演角色的全部学生自由交流、多方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多的自由讨论与辩驳的时间,让每一个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其他角色的影响下寻找、改变自己的策略,让每一个未扮演角色的学生切身感受到角色互动所带来的美妙的不确定性和真实感。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处于课堂中的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热情。角色互动依赖于学生间的良好交流,也依靠教师从中的整体性协调。这既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也考验教师的协调能力。

角色扮演法的第五步是角色反思。在角色互动的基础上,每一个处于案例中的人物的行动逻辑均已明了,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重新认识这一行动逻辑,看其是否符合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实践中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中的正确做法“输入”给学生,使其有参照的标准,由学生来比较标准要求与实际行动的偏差情况,以明确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建立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评判准则,实现从“书本上”到“现实中”的过渡。角色反思意味着学生此时应当跳离出角色身份,不再拘泥于角色内在的是非曲直,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寻求社会法则中的应然规范,表达出对角色的客观而专业的评价,形成对案例的深度剖析与理性分析。

角色扮演法的最后一步是回归文本。所谓回归文本是指脱离案例,将案例中的所有体悟、感受以及所获得到的道理、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理论上的整体认知,回归书本,以形成对知识的深化。任何案例教学,其最终的落脚点绝不在案例之中,而是在案例之上。引用现实的目的恰恰在于脱离现实、回归文本。一般而言,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就案论案,以例评例,难以从案例中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角色扮演法的终点却恰恰在于强调对文本的回归,即获得理论上的全新认知与深切感悟。

角色扮演法是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升华。它提炼出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戏剧原理注入到案例教学之中,强调以角色互动的方式有机地实现对案例的认知,使学生建立起对案例中人物的深度体会,从而进一步地呈现出现实社会之种种,强化案例所带给学生的反思。这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不失乐趣。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无穷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而不断切换角色、人物,实现彼此互动又可以充分发挥、深度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水平,使其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它意味着,学生无需走出课堂,即可深切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境,并从中作出充分彰显自我个性的选择。它能使学生在接触知识的同时,同步了解到现实的种种形态,获得理性与感性的共识。可以说,角色扮演法是对案例教学的最好诠释,也是将案例教学的精华集结于一身,并加以升华的最佳手段。

注释

①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63.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11.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师角色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其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能力差等问题较为明显.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本状况分析

1.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

案例指的是通过对特定的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使其反映出生活中某个特定内容.行政管理案例则是对行政管理实践中某个方面特定内容的真实场景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后,充分结合行政案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把握案例中蕴含的行政原理,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要点、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管理部分的基本事实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行政管理的基本状况,分析行政管理能力,并针对行政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解析,以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认识,培养学生行政管理能力.在适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从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转化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使学生成为行政管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2行政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转换教师角色的必要性分析

在行政管理专业中适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所决定的,也受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制约.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管理素质、综合性的管理能力等特征的专业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够学习和把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需要具备处理突发状况及紧急事项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分析,通过案例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谈论、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利用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行政管理思维,并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受到行政管理学科社会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事务往往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机关的公共产品管理活动,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单纯依靠理论讲解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而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分析、讨论,才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行案例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充分的实施必要性.

2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其以理论教学为主,习惯上使用板书和课本进行教学,他们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策略过程中,往往由于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而不愿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甚至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观念制约了案例教学的适用,也使得教师无法在案例教学中恰当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几个简单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将案例教学法简单化、片面化,不能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模拟案例的环境中进行谈论和分析,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要利用案例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以案例为中心,甚至每节课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这种方式过于夸大了案例教学方式的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事实上案例教学以实践视角为指导,其需要依托于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理论认知,其不可能完全取论教学方式.

2.2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案例教学需求

当前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对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均以理论教育为基准,忽视了教师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教师甚至直接从政治学或者社科学转就业而来,自身的行政管理基础薄弱,特别是经济学和法学知识知识欠缺,且原有知识较为陈旧,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另外,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以负责人的教学态度研究学生的特征,把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经过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并积极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方式的顺利开展.

2.3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把握不足,案例使用不规范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到角色误区中.部分教师采用了自由教学法,提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仅仅提出一个教学任务或者讨论论题,就放任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和分析;部分教师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担任了“演说者”的角色,提出一个案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以后,就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演讲,忽视了学生作用的发挥;部分教师则认为自己应当在学生之间承担“裁判者”的角色,当学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就容易为学生居中裁判.上述几种方式都损害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让学生充运用自己的思维,开动脑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这几种角色定位都是不恰当的.另外,案例教学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征和学习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分析,选用的案例或者篇幅过长或者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

2.4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不强,师生缺乏双向交流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不管是对教学任务的安排,还是对学生作用的分析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种错误的角色认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倾听者,其被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思考,也不愿参加问题分析和讨论,甚至当有想法时也不愿表达,学生主动性受到制约.另外,由于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教育中每个班级的授课人数一般都在50到60人.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学生在整个教学阶段中都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过.

3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容及应用的分析,针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教师的角色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有意识的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能力等方面进行发展,从而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推动教师观念转化,重视教师角色定位

推动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重点是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认知,正确分析教师角色定位,让教师在案例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法只有充分触动到学生的感觉器官,并激发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发挥其积极的意志作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效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案例教学方法中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定位,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引导者、辅导者角色,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学习目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作为倾听者,要能够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对案例的分析;作为学生的导演者,为学生安排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分配;作为学生的答疑者,要为学生解答遇到的疑惑,并纠正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分析学生解答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处理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2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完善教学物质条件

行政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推动,同时案例教学法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足够的行政管理知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知识,同时又要能够从行政管理事务中提炼出适当的案例,并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组织案例教学.因此,高校必须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足够的专业学习机会,通过组织培训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增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利用挂职或者顾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深化教师的实践认知.同时教师还要强化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进行专业研究,促进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另外,高校还应当在物质条件方面进行完善,适当运用小班教学方式,通过控制班级人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还要充分改善学校的物质条件,为学生准备案例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促进案例教学的推进.

3.3搜集案例资源,根据学生情况适当使用案例

鉴于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重要地位,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合理促进资源共享,推进高校合作.当前诸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许多教学案例过于陈旧,甚至学生们能够在网上搜索到答案,因此,搜集案例资源,促进案例资源更新是推进案例教学的关键性因素.高校作为重要的资料搜集者,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竞争机制,鼓励众多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到案例创新过程中,强化案例更新,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案例的选择和适用,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按照案例的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的消化吸收.

3.4发挥学生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作用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例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造小组中起到作用,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让自己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其在行政管理专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角色转换不积极等问题的发生也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更好的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高校和教师都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明确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从而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虹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2〕苏曦凌,黄舒婧.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吴江,叶永成.强化网络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手段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陈路芳,谭玉龙,杨建亮.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调查对象[J].高教论坛,2009(08).

〔6〕李中生.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行政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与对策

尽管导学案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那它将会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科学的利用导学案教学,让导学案教学对学生起到真实的教育教学作用。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际教学意义

部分教师在采用导学案教学时,通常教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组研究和讨论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根据对导学案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分析,导学案教学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教案意义,当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学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面,而是在谈论的过程中无所事事,摆出一副小组合作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样子,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团队意识,导致学生很难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虽然数学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导学生,为学生布置教学作业,但多数教师在对导学案认知时产生错误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课堂作业也缺乏实际的作用。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教学作业时,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的大量的做练习题,使得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面对大量的习题时,学生无法理解哪道题才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发生混乱。

3.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上文提到,通常教师在采用导学案教学时,会选择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却对学生缺乏引导,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不理解小组合作的意义,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受到限制。

4.缺乏拓展性

其实,部分教师对导学案都缺乏真实的了解和认知,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实则不然,导学案注重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教师看重学生的学习成果,那教师将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也很难为学生拓展学习范围。

二、针对导学案教学在小学数中应用提出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为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为自身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因此,在课前,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研究教学方案,将导学案融入到教学方案中,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实施导学案。这样教师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展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教师要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只有教师合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知识。

2.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让学生在学习时依旧教学体制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数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在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时,教师应激励与鼓励学生,让学生勇于面对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年级下册《锐角与钝角》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让学生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然后,在进行锐角与钝角的教学,使学生自主正确辨认锐角与钝角,让学生会画钝角与锐角。

3.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的利用导学案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研究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并学会正确的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属于小数互化的方法,让学生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学自主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的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交流。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谈论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使学生研究圆周率的近似值,从而有效的求出圆的周长与面积。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从而主动和小组成员交流互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合理的应用导学案教学,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才能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二)[J].教育探索,2012,(07):12-23.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数学;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05-03

[作者简介]黄玉敏(1969―),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学案导学”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施、运用导学方案,与小学数学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合理调控,转变学生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相互协作、主动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因而,“学案导学”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运用“学案导学”法有效组织课前预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然而,要让学生问,必须以课前的预习、思考为前提。

(一)精心设计学案

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和教师不够重视有很大关系,即使是有预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看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预习的作用,精心设计预习的学案。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必须清楚通过这个知识点,学生要学到哪些知识,为什么要学,如何学。学案的设计还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发挥学案对学生预习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学案导学了解这个知识点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案在课前下发,学生依据学案主动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数学经验,去操作、实验、思考,尝试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在预习之前,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学案:1.圆的周长是什么?2.猜一猜、量一量自行车轮转一圈有多长?3.能不能像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那样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引进行预习,很快明白该知识点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是知道圆的周长和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常常会产生疑问,激发好奇心,学习的注意力更集中,久而久之,会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形成良好的预习氛围

然而,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身的自控能力弱,要改变他们被动预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要把学案设计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数学经验等有详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时,教师要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员之间实现知识、能力、特长互补。教师组织课前讨论、互助,对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让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预习中产生问题,并进行猜想和争论,把课前预习变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老师应对预习活动做得好的小组及成员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激发每位小组成员预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常举行各个小组之间的预习活动比赛,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展示小组预习成果,这样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氛围。

二、运用“学案导学”法让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逼着学生机械式地学习,满堂彩、填鸭式,落后的教学方式无疑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转变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除了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外,还要根据学案在课堂自主学习。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学案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讨论有关问题。合作需要平台,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对组内处于心理弱势的成员,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学案:1.什么叫做长方体、立方体?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什么?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4.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关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以及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对上述问题作出推理、判断和归纳。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发数学思考,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理解数学、享受数学、获得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建立在对学习的知识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的一个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在学习上也有所收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无论多好的学案,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这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老师就需要倾听、观察,以亲身介入,并利用认知冲突、课堂生成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设计的学案如下:1.什么是内角?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指什么?3.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吗?然后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由组内成员进行总结发言。生甲说:“我认为三角形越大,内角和越大。”生乙说:“不可能,应是三角形的角越大,内角和越大。”生丙说:“大家听我说,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现在大家都无法确认谁是对的。那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三角形撕开,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再量一量,再说说你的操作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大胆地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不再对数学产生恐惧,从被动的“要我思”变成“我要思”,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适时引导,归纳提升

小组讨论不是优生的“作秀”,也不是教师的预设情境,不能放任自由,无限迁就。数学知识的复杂性、抽象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成的信息是多元、丰富的,同时也是杂乱的。所以在运用学案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适时引导,总结归纳。当学生出现差错、出现迷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给予正确引领。其实学案导学中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教师的“导”,即对教学内容、课堂生成、问题结论的引导;第二个就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就是为学生更好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而开展的。讲授并不是“注入式”教学的专利,讲与不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需不需要讲。当学生遇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或者当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大的困惑时,教师要讲的还得讲。例如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与它的形态有关,学生稍不注意就会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解释,使学生明白三角形内角的大小与它相邻的两条边有关。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豁然开朗,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改变不良的学习方式。

三、运用“学案导学”法实现知识的巩固及提高

复习是学生知识构建中重要的一环。运用学案进行复习,可以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一)运用学案完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先安排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逐次呈现其从属概念的原理。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学习完某一阶段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这就是复习阶段。教师设计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复习学案,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例如,六年级在复习平面图形的知识时,教师设计如下复习学案:活动一:小学阶段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用笔在练习纸上写出来或者画出来。活动二: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练习纸上整理出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例如图表、画图、结构图等)面积的计算知识。这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活动三:你在平常计算平面图形面积时,最容易出现哪些差错?最怕哪些类型?回忆下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说说容易出错的原因。遇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需要提醒你的小伙伴?以上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学生根据复习学案,在合作、讨论中完成知识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进一步达到复习目标的目的,还能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复习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复习全过程的指导

要想真正提高复习效率,只有课堂复习是不够的,还要教师把课后的复习环节落实好。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消化,实现知识的前后联系,把知识与学习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还要根据复习要达到的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水平设计复习作业,作业应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分层布置。在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回忆在作业、考试中最怕的、错得最多的题目或知识点,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分享经验。对于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反复强调。对于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最好是选择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习题,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来,主动复习,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案导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训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案导学”注重实效,针对性、操作性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长期坚持,会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情感方面更好地发展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三角函数 案例教学 有效解答

三角函数章节是高中阶段数学教材架构体系的构建“枝干”,同时也是教师讲解、讲授等实践的重点和难点。三角函数章节内容是初中阶段函数知识内容的“升华”,同时也是高等数学函数章节知识的“基石”,其作为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在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中运用广泛。常言道:根基牢,地动山摇稳不倒。要达到科学、高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就必须“打基础”、“重训练”,强化书本数学习题解答的有效训练。案例教学是不同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其需要着力主攻的难点和薄弱点。而案例解答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功效已经被教学工作者所共识。笔者现就三角函数章节案例的有效解答这一话题做探究和分析。

一、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师生深入互通,体现双向性。

教育运动学说认为,案例的讲授是课堂实践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实践进程的重要部分。案例的讲解应该体现并传承课堂教学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师与生对等交流、生与生合作探讨等多向、多边活动应渗透并融入在其中进程。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者的个体讲解或学习主体的自行探索的单向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在三角函数案例解答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引导功效发挥出来,组织和引领高中生进入到三角函数的案例讲解研析中,紧扣问题要解决的要求、思路的确定及方法的甄别等都需要深入互动、讨论,在深入的双边互通中,达到探究实效、共进互赢的期望。

如在“如图所示,α、β分别是坐标轴上的一个角,其度数分别是30°和300°,OM,ON分别表示角α和角β的终边。(1)分别求出与α,β两个终边的相同角集合;(2)求出始边在OM的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案例讲解中,教者实施互动式讲解活动,主要围绕在表示角的度数时,如何做好角度制或弧度制之间统一的话题,组织高中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教者根据所出示的数学问题及要求,在他们自主研析的基础上,与他们围绕思路的确定及过程的确认进行双边探讨活动,一起分析研究解题思路,一起辨析解题过程,并明确告知他们,找出在[-π,π]范围内与α、β都有相同的角度,再根据任意角的概念和角集合的表示法,可写出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时所有角的集合。同时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时要切实注意角度制和弧度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

二、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讲练融会贯通,体现发展性。

教者是主体进程实践中的“引路人”,探究疑惑的“释惑者”,以及认知探索的“推进者”。教者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精准的“导引”形式,有力地推动他们开展探知和研析活动。高中生在研究、分析、探寻三角函数案例的进程中,会遇到许多“超越”自身学习实际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此时,教者就要发挥指导功效,在他们的解决三角函数案例的“练习”中,实施有效指导,弄清题意,理清层次,点明联系,从而确保三角函数案例解题深入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二者不是分割、不衔接的,而是联系、相贯通的,成为讲练合一的有机整体。

问题:已知角α终边上有一点P,它的坐标为(x,3)(x≠0),并且cosα=3/10x,求sinα和tanα的值。

学生进行解析实践:根据题意可知,这是关于三角函数与方程方面的综合性运用题,涉及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内容。

教师适当点拨:在该问题中,要求出sinα和tanα的值,还是要求出点P的坐标x,同时要注意α所在象限的位置进行讨论。

学生围绕解题要求进行思路完善,并着手进行该问题解答活动。

教师强调:关键要注意α所在的象限不确定时要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采用研析。

高中生按照教师点拨和强调,开展合作提炼解题方法活动,得出其解法。

三、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解析方略提炼,体现策略性。

在解析上述案例基础上,总结提炼环节,组织他们对刚才获得的解题思路及过程进行“回味”和“思索”,要求他们对其所确定的策略进行提炼和总结。高中生结合所得思路及所解过程,认识到:“该问题借助三角函数内容,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策略。”高中生在教师有序引导下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中,通过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三角函数函数区间的求解实现了有效解答,这其中蕴含了数与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数形结合”解题思想进行专题讲解活动,对该解题思想的本质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说明,并向高中生指出其在三角函数章节中的运用,并展示案例进行巩固强化,从而让高中生对该解题思想有切身、具体、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其解题技能和素养。

通过上述三角函数问题的讲解活动,高中生对解题思想方法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运用。教育学指出,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技能及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无论在三角函数章节,还是其他数学学科章节中,问题解答活动的讲解,应注重对解题方法或策略的讲授,对典型数学内容的应用,以题讲解,让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实践和辨析,对其有感性认知。同时借助于教师的科学专题讲解,对其内涵、特点及事项等方面深层次掌控,深层次地认知和掌握知识,保证在其方法策略运用中自如、高效、科学。

教师应强化课堂活动进程中问题解答的组织和推动,注重内在能力素养的培养,将数学解题变为主体前进和发展的“跳板”,开展精心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认识角教案范文第15篇

《护理营养学》课程结束,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自行设计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管理与分析。在数据录入阶段,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功能进行一致性和逻辑性核查,实施质量控制。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包含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教学内容6个条目,教学方法9个条目,教学效果7个条目。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审核,完成量表的编制、修订与完善。评估表采用Likert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量表条目,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测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结果

2.1教学内容评估84.82%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能够紧扣知识核心,案例与理论内容相一致。加深知识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的占80.65%。认为结合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特点的有89.29%;案例内容生动有趣的为80.95%;案例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占76.49%;认为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较为合理的有84.23%。

2.2教学效果评估85.11%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护理营养学》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的时时引导,增加了师生互动(76.38%);案例教学中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讲授(79.17%);增进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77.08%);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79.76%);提高学生分析(79.77%)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4.41%)和创新思维意识(79.16%),以及团队合作精神(72.02%)。有75.89%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印象深刻。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79.46%的学生认可案例教学法授课;仅有8.3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差或差。

3讨论

3.1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案例使用的灵活性,拓展教学空间。案例教学法内容生动、有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性链接[4]。加深了护生对《护理营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改革[5]。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看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和职业素质[6]。

3.2案例分析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供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的场所。讨论中教师巡回与指导,能确保紧扣主题、顺利展开。将案例教学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链接、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营养护理实际问题。

3.3小组学习是案例教学中训练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升学习自主性、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激发创造潜能。

3.4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主体,是教学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学生由配角转为主角、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由主角转为主持、由独演转为参演。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探索学习的模式[7]。

3.5传统教学法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与熟悉,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学生充分准备与积极参与。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发挥两种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绝非单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支撑以及考核形式等多方面的改变[8]。案例必须与课程有机结合,反映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