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感统训练教案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智学校;康复训练;实践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虚拟仿真艺术 警察办案 教育培训 设计

虚拟仿真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仿真技术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生成的将视觉、听觉融合为一体的沉浸式交互环境,用户以自然的方式,借助必要的设备与虚拟对象进行交互,二者产生相互影响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与此同时,用户会感受如同甚至超越真实场景般的体验。仿真技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突出行业特色,增强表现力。

一、虚拟仿真技术现状

目前,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交通以及建筑等领域,并将危险的、不能再现的多种环境逼真地再现于虚拟环境中,不仅增强视觉效果,而且提高了各项研究的效率,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虚拟仿真技术也普遍应用在教育领域,尤其高危行业,例如,飞行员的教学、刑警办案教学、汽车驾驶教学等。虚拟仿真技术在俄罗斯和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较为发达,尤其体现在军事方面的一些技术含量高、装备更新快、硬件条件相对不足的军事部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虚拟仿真起步较晚,虚拟仿真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够成熟。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一些行业不仅是资金技术的缺乏,更重要的是能否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操作。这就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手段解决现存的问题。

二、虚拟仿真警察办案教学系统

1. 警察办案遇到的难点

维护社会安定,保证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责,随着社会的转型,环境的变化,刑事案件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近年来,有关警察殉职的消息比较多,令人惋惜,究其原因,其一是犯罪分子手段残忍,二是办案人员实战经验不足。在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刑警需在掌握综合职业素质的同时,进行实战演习。

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只掌握理论知识是不能制服罪犯的,只有在掌握刑事办案的侦查规律、办案程序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与罪犯进行思想和行动斗争,警察具备了实战经验才能够胸有成竹,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抓捕犯人。警察训练的随机性较大,突况多,培训成本高,效率低,这成为警察训练的难点,关系到警察办案人员的生命安危以及能否顺利破案。

2. 虚拟仿真教学为警察行业带来转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不断发展,配合警察办案教学培训的虚拟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将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警察办理刑事案件的教学中,可较好地解决警察办案遇到的难点,模拟办案现场、技术室、抓捕现场等。实现办案过程的模拟训练、可根据需要部署现场、抓捕犯人,将警察伤亡率降低到最低甚至无伤亡率。

三、虚拟仿真系统的技术思路

1. 虚拟场景的制作

虚拟场景是通过软件建模描述场景存在的物品,包括模拟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等现实存在的物体。警察训练系统教学中,尽量还原案发现场,体现真实感,使训练者沉浸在办案过程。本教学使用Unity3D专业游戏引擎和3DMax软件结合建模,在不影响运行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模型面片数。

2. 灯光

灯光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环境的好坏,环境光能够烘托气氛,例如,暖色的灯光给人以柔和温馨舒适的感觉,冷色调的灯光预示坏事的发生,在警察办案教学中,灯光能够起到提示用户的作用(图1)。

3. 交互设计制作

办案系统不仅要有教学训练的功能,还要通过交互功能吸引用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整个系统与用户进行全面自由地互动,带给用户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感知等多方面的体验,使用户真实的感受“融入沉浸――接受挑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全过程。

此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中,交互设计包括:提取血液、脚印、毛巾等证据(物),为证物贴标签拍照,显微镜与电脑等电子设备对证据(物)的比对与排查,以第一视角与“上帝视角”探测案发现场、技术室和抓捕现场,场景内存在多台摄像机,根据需要切换摄像机机位等。依托刑警办案程序进行仿真,同时增添趣味性,帮助用户快速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训练目的。

结语

“警察办案仿真训练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套基于网络的模拟系统,实现了刑警专业人员办理案件过程的训练,可以弥补实际训练资金不足和保证人员安全等缺陷,解决了在训练中受时间、地点、犯罪分子等限制院校教学无法实际训练的难题。实践证明,针对警察刑事办案内容和过程的复杂性,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采用仿真系统模拟训练手段,不断建立综合完善的训练体系,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降低培训费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安定培养专业型人才提供保障。

[注:本文系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行业仿真训练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李冰,安川林.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06).

[2]倪乐波,戚鹏产.Unity3D产品虚拟展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09).

[3]康辉,于岩君,彭玲.远程讯问轻微刑事案件[J].检察日报,2007-3-21.

[4]施剑松.高校实践教育的“仿真工厂”[N].中国教育报,2014-1-7.

[5]邱建松.基于Unity3D的实时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制作,2012(12).

[6]陈洪,马钦,海.基于Unity3D的交互式虚拟农业仿真平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03).

[7]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1.

[8]王晓明,黄卫权.某型导弹视景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9]林蝶. 数字艺术教育中的实践分析[J].大众文艺,2013(22).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语言,使智障儿童感知觉、语言等方面发展迟延。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智力落后的程度越重,感觉统合失调也越严重。所以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与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就成为常用的干预技术之一,得到广泛应用。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智能开发和综合能力提升,在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是个体内外多系统参与的复杂活动,如果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则势必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过程中错误频发、学习效率低等现象。例如朗诵一段课文,会出现错字,丢字,看书易跳字、跳行等现象。

(二)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即使一项简单的活动也是多种感觉系统的参与。例如智力障碍儿童常表现出穿脱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拉拉链等动作缓慢并且笨拙;运动协调不佳,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均显现笨拙,不敢做跳高、跳远、走平衡木、荡秋千等运动;吃饭时常掉饭粒;常常站、坐姿势异常,端坐十分困难,等等。

(三)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个体间的人际交往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不少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固执于已经熟悉的环境和经验,排斥对新事物的学习与适应,常常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羞、喜欢粘人,对洗头和洗澡等都会反抗;在团体中独占性强,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之中。由于交往行为不当,不遵循交往原则,成为同伴中不受欢迎的人,难以融入群体中。

二、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个案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明,6岁,男孩,中度智力障碍。

1.现有发展水平。目前主要的问题: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不足,如不能完全独立穿衣服,不能自己独立处理大便后擦屁股,吃饭有挑食现象,吃饭过程缓慢,不能专注做一件事。触觉比较敏感,不愿意和小朋友玩,有时会没有缘由地大哭大闹。走路不平稳,有时会摔倒。基本无语言,只能说“爸爸”、“妈妈”,当他要表达某个物体或提出某种要求时,都只会用手指物表达,或是用点头、摇头示意,语言理解能力差。

2.个案主要存在问题

A.触觉系统失调;

B.前庭平衡方面存在不足;

C.本体感及精细动作方面还存在不足;

D.注意力及做事持续性差;

E.言语障碍。

(二)个案主要训练内容

1.触觉训练。所谓触觉是体表受到压力、牵引力等机械作用时相应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之一。触觉及其他肤觉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如感觉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传递个体间的情感及奖惩功能等。可以对小明通过大量触觉练习,如大笼球的挤压,双手的抚摸,每天坚持和他人进行一定量的拥抱,每天坚持用不同的梳子梳头,洗澡或洗脸时,用不同温度的水,让其感受温度变化,丰富其触觉系统,总的来说触觉系统的改善遵循以下思路,如温度变化,粗糙与光滑的物体,软与硬的物品,等等。

2.前庭方面问题。所谓前庭觉是指受地心引力作用及个体躯体移动(特别是头部运动)刺激形成的感觉。包括视听嗅味等感觉,头部和颈部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讯息和大脑功能区脑细胞的互动,都属于前庭觉。它不仅承担调控躯体平衡的功能,而且广泛参与个体的多种生理心理活动。我觉得可以通过对小明的前庭觉输入大量刺激信息,以帮其改变。如蹦床,花样走平衡木,用被褥裹起来做开飞机的游戏,等等。

3.本体感方向的问题。本体感觉是感受个体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感觉。智障儿童的本体感觉能力训练是其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领域之一,对其提升动作技能水平有重要意义。让小明多运动、多完成多运动器官参与的复杂运动是提高其本体感觉能力的基本途径。下面以行走平衡木活动训练为例,介绍智力障碍儿童本体感觉训练活动设计。可以让小明学习多种走法,训练人员可以示范正走、侧走、倒走等走法,让小明学习不同走法并理解不同走法的含义。也可以训练人员提前告知并示范小明需要完成的走法,儿童依照训练人员的预设指令完成相应操作,例如,让小明“10步快速正走后5步慢速倒走”等。也可以在训练场地绘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曲线、三角形等,让小明沿着图形边缘完成图形行走,可以先进行睁眼训练再进行闭眼行走。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明在平衡方面有了很大好转,能独立行走架高平衡木,在穿脱衣服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一切都应以游戏方式进行,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不可以强迫或强制,只能通过孩子喜欢的事物转嫁(过渡)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上,让孩子自然地接受一切。

(三)相关辅助训练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通过学校、家庭的合作,对小明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加强衣食住行等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小明的生存能力,提高训练成效。

2.言语康复训练。小明伴有言语障碍,制约了与他人的交流,对他加强言语康复训练,能加强他与别人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以后融入社会。

3.文化教育。对小明加强文化教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切此内容的训练与感觉统合训练内容相辅相成,有利于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小结

1.内容和目标要适合学生实情。在训练过程中,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小明的接受能力,使小明在训练过程中,经过努力就能达到教师制定的目标,这样让他能有继续进行训练的意愿,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提高继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2.反复训练是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的特殊需要。要提高小明的能力,反复训练很重要。反复训练的次数和时间长短要适合实际,但反复训练不是简单重复,而且要设计更多的游戏。

3.家庭是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必须关心孩子的成长,理解孩子,同时和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采取客观、理智、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有爱心,有耐心,让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希望。只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重视,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孩子的训练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纲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2]刘焱编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61,467.

[3]王和平编著.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4]刘晓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4.

[5]张慧.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1.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队合作 实训教学法 微格教学 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37-02

提高高职高专类学校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实训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就英语教育专业角度而言,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应相辅相成。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组队,开展微格教学实训,运用团队合作体系项目的团队项目训练法,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团队角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完成现实的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团队合作在微格实训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为例,探讨“团队合作训练法”在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 “团队任务合作完成训练法”的内涵和特点

“团队任务合作完成训练法”是项目实训教学法的延伸和发展,也是设计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工作场景等行为导向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取向设计训练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团队、自选队长、自分任务,对总体训练任务进行实施方案的设计、分工、实施、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这一训练过程始终,从而达到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技能提高的总体目标。

团队合作训练法有四个特点:(1)团队是协作分工的关键组合基础。团队大约4~8人,也可以是一个班,是实施任务的主体。(2)自主性:从任务的领取到任务的分配、设计、分工、实施都离不开每一位团队个体人员,整个团队的管理与协作的主体都是学生。在老师的统筹安排下,将任务分到每个独立的团队,从实践操作训练中体验职业工作的每一步细节程序的操作流程及其特点。(3)综合性:一次任务训练必然有其必要性和规模性,要求的各方面知识、素质、能力也很高。如英语师资班学生的微格教学实训要涉及到微格教学的选题,备课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使用的声像材料、道具,教案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相关安排,教师课堂语言的设计与演练,教师上课导入的创新性设计等等。可以说,这个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实践锻炼试水的机会。经过完整的阶段性训练,学生会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策划力、执行力等整体能力和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等方面都获得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专业、专业和社会的密切联系。(4)实践性:真实的训练,压在头上必须完成的任务,未来职业的迫切需求,都是此次能力训练要达到的真实效果。也是实践操作的明细准则。“给你3~5 min,你能否讲清楚数字或颜色”是本次训练很多同学选择的讲课主题。由学生亲自选题、选材,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低龄孩子的教学方法,运用资料,试讲,讨论,再试讲,最后拿出本组认为最棒的那一种方案准备给所有同学讲,并接受所有同学的检查与评估。学生通过真实的可操作性强的亲身经历一定会大幅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合作型微格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2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的内容与程序

2.1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相关内容

(1)教师讲解内容:微格教学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微格教学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的五项基本技能:导入技能、板书绘画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技术技能;教案的设计与撰写;导入技能评价表的分层构成;导入的方法及案例观看;出示讲课内容范围(数字、天气、颜色、动物、水果等)。

(2)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自由分组,选出组长;确定讲课主题;分配任务岗:创意编导、记录员、资料员、道具制作师、勇当教师者、本组评价员、摄影师、信息员、教案的设计与打印员、做好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帮助别的成员完成本组的任务。

2.2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相关程序及要求:

(1)整体程序:建立团队(6~8人)― 学习微格教学相关理论― 观摩微格教学课程― 组内分工协调成员任务― 集体备课筛选胜出优秀者― 集体备课策划教学方案填好两个表(教案表格和课程评分表格)― 组内试讲组员提建议― 修改后再次试讲并录像― 根据录像再次修改不足之处― 正式讲解并录像留存― 组内组外互评老师总体评价提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记录员全程记录)。

(2)相关要求:完成符合标准的团队参与教案;每组人数不得少于4人,不能多于8人;讲课时全程录像,注意礼仪规范,语言规范;讲课时要用的道具或音像资料需提前准备妥当;讲课时间规定在3~5 min;上交两个表:教案设计表和课堂评价表;班长负责统计收集团队相关资料并上报,以备评分所用。

(3)团队建设要求:构建一支有分工,有职责,有计划,有纪律的团队,进而促成团队完成目标;建立团队框架。建队具体要求及组队任务:①人数:4~8人;②设计符合团队理念的组名、组训、组徽;③选出组长;④组员具体协商分工安排;⑤具体任务分工项目及实施。

(4)教案要求:教案设计应具有的特点:设计具体操作性强的课题;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被培训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是明确的,在教案中应该标注清楚;讲课步骤以及时间控制应该设定时间范围,教学内容与之搭配较合理;教案内容应涉及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技能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时间分配、教师技能训练点、准备视听材料说明、主导课程实施程序方法标注。

3 具体实施步骤

(1)训练前的学习与研究:组织学习,初步了解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教学技能及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音像示范,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分析上届学生的讲课视频)。

(3)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指导教师应按训练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微格教学训练教案,并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训练。学生至少应完成五项基本技能中的三项技能训练。各专业根据专业不同也可以确定单项训练技能,学生当堂团队设计并完成教案的编写,上交后由老师逐个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教师角色训练:进入角色对于刚参加训练的同学来说很难,多数同学即使已经站在讲台上了,还能笑得直不起腰来,更不要谈讲课了。因此,在学习学习完单项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先进行分角色饰演。每人都上台,哪怕是和所有同学打个招呼,简单开场都能起到锻炼胆量的目的。

(5)反馈和评价: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重放第一次试讲的录像,进行自我评价分析,组内互评,最后由老师逐个点评。各小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待训练结束,由老师存档打分备查。

(6)修改教案重新试讲,对点评和反馈意见加以利用,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微格汇报讲课。全程录像,并把视频在班级范围内共享。

(7)按组总积分评估每组每位学员得分。根据每位同学参与的次数和所做工作的质量给每组个体同学加分,其他兄弟小组也会打理性分数,加上老师的总体测评分,就是每个同学的分数。

4 “团队任务训练实训法”效果

在整个团队主题训练过程中,共组建43个团队,共有176人参加训练,共制作了37个ppt及相关道具,录制35个讲课视频资料,提交43份讲课教案,大约4周的时间跨度,在前后8节课里亲身体会了讲一节小课的所有环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训练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一位学生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将要讲一节微格课,以小组为单位,当时听到讲课这件事还是比较紧张的,毕竟这是大家第一次接触这东西,后来在准备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找资料,做ppt,写教案,做道具……在上课的前一天,我们还特意在班里掐时间试讲,修改ppt,这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就是老师。这种感觉既心跳,又有趣。”

(2)亲自操作有成就感:一位学生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的:“没想到我的实训竟然得到老师的表扬,真的让我又惊又喜。自信心也在那一刻得到了提升,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3)和专业相关,和职业挂钩,使训练落到了实处:英语教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是学校中优秀的学生。他(她)们做事认真,活泼开朗,敢于创新,敢于担责任,所以微格实训这样的课在上起来难度不大,他们的收效也十分明显。一个学生这样评价:“没想到这门课竟成为我本学期最喜欢、学到东西最多的课程。”

5 结语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了解学生,把握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切实训练,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相关训练,这样的教育教学手段还有待系统化、规模化。在学校方面,以最小的投入争取获得最大的成长效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最高追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技法;创新能力;教材编写大纲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2] 张英光. 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2,10:6-7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6篇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采用实地写生、临摹资料等方式搜集素材,并进行造型训练。

(一)图案写生

在图案的基础训练中,写生是不可缺的手段。通过实地写生,学生进一步熟悉生活,学会收集和积累设计素材。写生的方法有线描写生和色彩写生两种。线描写生要求学生用单线的形式对造型进行塑造,要求学生造型严谨、结构明了、用笔肯定大胆,并注意画面疏密变化。从最简单的单个物体写生到复杂的场景写生,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色彩写生依据则自然光线和环境的变化展示美,可以运用淡彩写生、复色写生等技法来表现。

(二)造型训练

造型训练是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迷茫,在这一环节,笔者用了4课时进行示范和讲解。下面以一个花卉图案造型训练为例。

1.特征分析

以牡丹为例,花瓣的形态有长、宽、圆、转等各种变化,花在自然生长过程中有侧、正、俯、仰等多种姿态。传统的牡丹图案的花瓣大多在正侧、俯仰之间进行变化,其中又以正仰面和正侧面的花瓣为多。花头由花梗、花蕊、花冠、花托、花萼组成,花冠有合瓣花冠和离瓣花冠两种,因此花瓣的形态要根据花瓣的不同而呈现形态各异的姿态。所有的花头有一根与花柄、花心相连的轴心线,这个是牡丹花的特征,也是所有花头的基本规律,因为无论花头怎样变化,均离不开轴心线。

2.造型训练

花卉造型训练是一个主观的表现过程。图案变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写实和写意。写实变化是根据写生的花卉图案进行本质的提炼,描绘出主观对花卉造型最直观的感受。写意变化则是抓住形态本质特征,大胆地运用夸张、抽象的方法,依据写生的花卉进行概括、提炼。以写实为基础,适当做归纳简化和夸张手法的处理,对写生素材的花卉中不完美的部分加以调整、补充,使对象的美和形式感更加明显。追求形象鲜明及形式美感,追求高度的提炼和极度夸张的统一,以满足艺术造型的理想化。

3.变化的表现手法

(1)变形法根据花卉特征、设计的要求

进行装饰变形,可以用简单的点线面来归纳、统一,当然变形要符合整体,符合花卉的特征,变形有趣协调而又美感。

(2)省略夸张法加强整体特征的表现就是省略

在不失自然形态特征的前提下去掉繁琐的部分,抓住物象最美的、最主要的特征,通过概括、归纳、省略,使物象更纯、更简洁。夸张是强调、突出自然物象中最具经典性和鲜明特征的部分进行强化处理,使被表现的形象特征显得更加鲜明、更加生动、更加典型、更有魅力。

(3)创意法联想、象征寓意、分解组合

创意表现手法在之前的素描课中已经得到了训练,在这一表现手法上,学生很快就能上手。笔者加以引导追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引导学生以独特而清新的阐释方式来表达,并以独具匠心而新颖的形象画面去感染观者。

(4)添加法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理想

添加法是必不可缺的。在提炼、概括、夸张的基础上,设计者根据设计需要添加装饰纹样,以增加图案联想的色彩。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大胆地把民间图案和民族图案加入。图案的融入,不仅使原有的图案更加丰富多样,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二、图案构成要素及形式美法则

任何事物都有增加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图案创作,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如:线条、色彩、节奏、比例、构图等形式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使人们透过其形式认识其内容,获得审美的感受。装饰图案的内容随着时代和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形式上来讲,图案艺术注重形式美、外在美,强调形式的表现,在装饰图案的创作中,有一些关于形式法则的创作规律。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等。在这一教学环节,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图案教学的本土文化内涵。在作业方面要求学生运用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大胆地进行创意自由造型和设计训练,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三、图案在民族陶艺课程中的应用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模式,训练模式牵引教学模式。当前,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发展的深刻变化,构建信息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班次组织开展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是当前任职教育政治工作实践性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清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开展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有助于促进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

近年来,大量信息化技术含量高的武器装备、指挥信息系统相继列装部队,部队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在装备配发方面,院校虽然在实装上大多落后于部队,但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却普遍领先于部队。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着眼学员岗位任职能力需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教学功能来组织实施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能够使学员深刻体验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的真实环境,能够较好地将部队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与院校基于信息系统集成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仗在一起打、统一背景训”的目的,提高院校教学效益。

(二)积极开展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是采集完善战时政治工作数据的迫切要求

数据是构成任何信息系统的基础。在应用中逐步补充完善数据,是系统不断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这一类系统所必需的特性。在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中,学员需要调用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形成合理化的决策建议。由于政治工作固有的特点,其对数据的需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能会涉及部队编成、武器装备、战场环境等军事领域的数据,还可能会需要民族、人口、宗教、政党、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等其他诸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对信息系统而言,学员实际需要的数据就有可能超过基础数据库的边界,所以根据使用需求情况及时采集完善数据库就成为了政治工作数据采集的重要方法。

另外,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组织者一般都是政治工作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在与学员研讨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案就会成为经过理论论证的“专家知识”,其分析判断过程经过综合后将以知识库的形式进入基础数据库,成为系统的资源。所以,系统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对研究者进行支持,同时系统也将在高水平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增长和积累,从而为后续训练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三)积极开展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

基于信息系统政治工作想定作业将挂图、沙盘等教学器具承载的内容数据化,作业条件从形式上看不仅有文字和要图式,还有动态演播式和态势图等多种样式。形式多样的作业条件更便于学员以一种“预实践”的方式体验战争,对于没有实战经验的学员来说,在全面了解想定作业条件、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学员必然想急于知道理论上的相关阐述,自己怎样做才符合要求,促使学员在回顾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对战时政治工作基本知识的认知。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想定作业提供作业条件的简单化做法,更重要的是,它能真正地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战场,使学员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反思,在反思总结中得到提升,在不断提升中逐步成熟,以此来解决和平时期战时政治工作的训练和演练难题。

二、客观分析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运用单一

基于信息系统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以信息技术、数据库、专家支持系统和数学模型为基础,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作战信息的收集、处理、分发,通过计算、推理和仿真等手段,辅助各级学员制定政治工作方案,解决政治工作面对信息化战场复杂的组织指挥、繁多的工作内容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难题,可以实现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的科学化。学员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信息化指挥平台的操作技能,同时也进一步熟悉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基本流程,掌握了指挥节奏,增强了信息意识,真正实现了“未来仗怎么打就怎么训”。

但是,在组织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中,无论是组训者还是学员都存在重视应用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文书生成功能,忽视作战评估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辅助决策功能。习惯于依靠经历、阅历对一般性、通用性想定情况进行推理判断,做出程序化处置,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系统对特殊条件、极端情况、非智力要素、现实情感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信息系统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在低水平徘徊,对学员全方位的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数据利用率低

在组织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中,我们会在使用想定基础数据时产生大量的想定情况数据。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对敌、我、友三方人员的思想和情感施加影响来保障军事行动目的的实现,是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人的思想复杂多变、相对隐蔽,政治工作能否对其施加有效的影响,在没有实战检验的条件下很难得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中学员的报案不会存在唯一的标准案。其结果既可以导致在一定随机分布意义下的统计性的共性内容,也可以引起在一些非常规条件下的“出奇制胜”的个性内容。对于前者来说,可以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积累数据的分析获得支持,反映出当前战场态势的基本规律,其结论可以作为情况处置的基本案收入想定情况数据库;但对于后者,则是对抗的各方根据自己对战场情况的判断做出的悖于常规的怪招妙招,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产生不确定性却有利于自己的新战场态势,其结论更应该收入数据库。两类情况是帮助后续学员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进一步作业的想定情况数据,政治工作专用信息系统应该对此提供智能辅助,通过建立相应的推理系统来辅助学员决策。

(三)实战动态对抗性不强

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具有很多的“发现”成分和“探索”因素,很适宜启迪、激发学员的发散思维。在组织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过程中,通过信息系统为学员提供一个接近实战的环境,提供更多“发现”和“探索”的险局、僵局、残局,使学员在对抗中感受到实战的动态性,完整经历和体验对预想情况处置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不仅包括对战场情况的分析判断,定下决心,实施指挥,而且要观察情况处置的结果,承担组织指挥的后果,尤其是体会到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在对抗中,学员作出决策不会是一厢情愿地设想其他方的决策和措施,而是在不断地对抗和选择中分析和探索最恰当的决策。在一个回合中的不当决策如果被对手利用,很快会在下一个回合中遭到反制,学员必须根据新的战场态势,进行再次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实施指挥的循环过程。对每名学员而言,这种因对抗性而形成的动态战场态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在对抗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发现静态思考所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三、对加强基于信息系统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的对策思考

(一)提供动态战场态势

一是构设基本案模型。在基于信息系统政治工作想定作业中学员会根据初始态势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形成不同的基本案。根据不同基本案所作出的决策指挥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战场态势,这一态势经过信息系统的态势表达模型转换后提供给学员形成系列动态想定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组训者应该在编写企图立案,进行集体备课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本着“一案多策、一策多情”的原则不断补充完善基本案模型,以文字、数据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决策者动态展示因决策不同而导致的官兵思想政治素质、军心士气状态、军人心理水平、政治工作态势,以及敌军思想、情感、心理优劣等变化。以此来保证学员决策的背景和条件在不断演变,促使其在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下连续决策,而不是在一个静态的决策点上进行分析。以动态推演的方式体现战争的复杂性,增加演练的真实性,增大训练难度。

二是大力推广对抗作业。战争系统是对抗的多方在生死之地的较量,而这种较量总是要打破平衡力争主动的,其过程和结果是不确定的。采用对抗方式进行的训练,可以完全改变“走程序”“演戏”式的传统训练方式,学员在不确定的想定情况中更能够感受到一种接近实战的氛围,更能够刺激出一些更深刻的见解。这种方式比静态的研讨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加符合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的实际。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想定作业的组织实施环节,组训者应该依据当前训练问题的需要,结合学员的报案情况,修正相应的态势数据、实力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快速提供和学员因为第一次决策而产生战场态势,使学员能够自主获取各种情报信息,融合生成想定作业条件。

三是封盘裁决讨论。这一环节是对模拟对抗结果的处理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抗作业结束后,无论组训者的“基本案”还是学员的“处置案”都会存在优长和不足,如果按照预先划定的原则方向强制性地往“基本案”上引导,或强制性地要求学员接受某一“作业案”,都可能忽视学员出奇制胜的指挥决策,甚至影响学员的创造性。因此,组训者应实时掌握学员作业情况,合理调控作业进度,及时为学员提供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平台,诱导学员在归案过程中采取多个回合的连续互动,分析比较各自优长,力争把各种方案盘活。促使学员在动态的决策点上对有矛盾对立、有意见分析的处置案进行分析研究,启发学员的发散思维。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一是熟悉培养对象特点和了解部队需求的政治工作专业人才。要组织基于信息系统政治工作想定作业,首先,要对培养对象进行分析,明晰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部队现实要求,分析学员己有的知识、能力,以及将来任职岗位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其次,根据学员知识和能力需求情况,明确指导思想、训练目的,科学设置训练课题;然后,编写基本想定,设计实施程序和方法,将相应理论和知识点融入到想定的编写之中,使想定成为学员知识需求的载体和寻找知识的引擎。

二是掌握基于信息系统想定作业教学模式特点的组训人才。与传统的想定教学相比,基于信息系统的想定教学在教学组织、教学实施、作业成绩评价等方面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对教员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专业教员除具备一定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指技合一”“通专兼备”的能力,既是一名能够组织实施战时政治工作的指挥员,也是一名能够传授知识的教练员;既能根据学员特点担当可强可弱的蓝军磨刀石,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担当提供难易适度作业条件的导演。

三是懂政治工作的技术人才。政治工作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如果政治工作人员特别是懂技术的政治工作人员参与的少,就不能很好发挥“需求牵引”作用。另外,如果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必备的政治工作基本知识也将导致系统开发偏离方向。因此,当前需要切实加强这个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得以依靠的信息技术力量。

(三)加强训练条件建设

一是构设符合未来战争特点的仿真战场环境。通过对战场地理环境、气象(候)水文环境、复杂电磁环境、媒体环境进行仿真,构设虚拟实战化的战场环境,使学员在没有硝烟却形象逼真的战场上,感受到部队行动、战斗进程、毁伤情况、组织指挥等,使指挥员游刃于整体与部分、精确与模糊、真实与虚假相交织的信息时空,使学员能“身经百战”,在虚拟的战场环境中体验生与死的角逐,磨练坚韧的战斗意志。

二是搭建与部队训练相兼容政治工作想定想定作业支撑平台。想定教学支持系统是基于信息系统的想定教学改革的支撑点。但是,基于信息系统想定作业训练平台建设不是“另起炉灶”,应本着改造利用和建设开发相结合的思路,积极盘活现有训练保障资源,确保教学使用平台与部队训练平台相兼容。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部队训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力研究解决部队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部队在基于信息系统训练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进入课堂教学,列入科研项目或课题;使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够尽快进入部队的实践环节。确保学员能够在战时政治工作想定作业教学中提高信息化指挥平台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熟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基本流程,掌握指挥节奏,增强信息意识,真正实现练为战、练如战、练战一致。

参考文献

[1]司马光.战略训练模拟系统原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2]穆庆生.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政治工作数据建设[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4).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飞行员;身心反馈;心理训练

飞行员驾驶高性能战机,身心负荷大,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心理压力增大,影响飞行安全。某部航医室运用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系统对65名飞行员进行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某部现役歼击机飞行员65名,均为男性;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5.6岁;飞行总时间410~3 926 h,平均飞行时间2 109.4 h。大体检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62名健康等级为甲等,3名健康等级为乙等。所有对象均参加日常飞行训练,每个飞行日飞行1.0~4.5 h,平均为2.5 h,均反映存在不同程度地身心疲劳现象。

1.2训练设备上海惠城咨询有限公司生产的惠城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系统V2.0(HC-SXZ-BZ),该系统采用生物反馈原理,结合智能传感器技术、三维实时动画技术进行身心反馈控制训练。设备放置在专用心理训练室,室内环境安静、优美、舒适,不受干扰。

1.3训练方法采用“教学-实践-应用”模式,首先运用设备示范教授受训者学习身心反馈控制方法,包括呼吸调整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自律训练、意向放松训练、深思松弛训练等五大类共16种放松训练方法。教学进行4周,每周进行2~3课时,每课时每种放松方法训练5~30 min,使所有受训者掌握放松技术。然后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共进行4周,每周进行2~3课时,每课时先复习每种放松方法训练5 min,然后进入三维动画实践应用场景测评放松方法掌握与运用程度,测评方法为应用指脉传感器记录受训者的训练前期、中期、后期的脉搏、压力指数和PNN 50(两次相邻心跳之间的间隔时间大于50 ms的值)的平均值。并实时显示受训者训练全过程的脉搏变化曲线图、心率变异性(HRV)指数曲线图、压力指数曲线图、身心控制综合指数曲线图。根据测评结果,对掌握不好的部分进行重复教学。最后进入“应用”训练阶段,共进行4周,每周训练2~3课时,每课时受训者在无系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复习放松方法5 min,然后进入系统的三维动画实践应用场景测评放松方法掌握与运用程度,对掌握不好的部分进行重复教学。

2结果

2.1评判标准受训者掌握了放松技术则能运用所学的放松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进入效果评定动画场景,场景显示受训者身心完全放松,如玫瑰花场景中的玫瑰花绽放得很灿烂、水滴场景中的水滴滴得非常慢、枯木逢春场景中的松树叶长得茂盛、瀑布场景中的水流非常缓慢且积水变少。而且训练报告显示,随着身心逐步放松,脉搏变化曲线呈现缓慢地下降趋势,心率变异性指数变化幅度呈逐渐增大趋势,身心控制综合指数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2.2训练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35名受训者掌握了16种身心放松方法,30名受训者掌握了10种以上身心放松方法。训练结束3个月内,受训者经常在飞行现场、办公室、家里采取所学的放松方法进行身心放松,均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反映飞行疲劳感减轻、心理压力降低、飞行成绩有明显进步。

3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战机逐步装备部队、空军战略转型不断推进、飞行训练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飞行员身心疲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必须运用先进的设备,系统地开展飞行员身心反馈控制训练工作,以提高飞行员飞行耐力、空中认知决策能力、战时应激适应能力。实践表明,HC-SXZ-BZ型智能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是开展飞行员身心反馈控制训练工作较好的设备。与传统的生物反馈仪相比,惠诚HC-SXZ-BZ型智能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不但应用了生物反馈技术,而且结合现代智能传感器技术、三维实时动画技术,在飞行员身心反馈控制训练方面具有明显优点。一是训练系统规范。采用“教学-实践-应用”模式,通过系统规范的示范教学、反馈训练与综合训练后,来访者最终能脱离训练仪器,在现实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训练方法。二是放松训练法全面。系统提供了包括呼吸调整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自律训练、意向放松训练、深思松弛训练等五大类共计16种放松训练方法。三是训练过程生动有趣。提供的生物反馈训练场景具有情景式进程、想象性感受、沉浸性体验等三大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生物反馈产品的画面单一、训练单调、无趣的缺点,从而提升了训练效果和实用性。四是训练方案可以自由组合。咨询师可以根据受训者的实际需求,对其训练方案进行自由组合,通过这些方案既能对问题人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又可以对正常人群的能力提升提供训练途径。五是训练效果实时监控。通过指脉传感器实时采集受训者生理指标,反馈训练效果。训练结束后,系统将对所监测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科学性数据报告,并反馈给受训者,帮助受训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训练效果。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听力;训练;方案

引言

英语听力的学习是当前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引人注目的研究问题。英语听力的学习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都是相遇外国人交流,和参加各种听力考试。可见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在英语的学习中,为了达到听懂的目的、内容、讲话人等有所了解,我们就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还要解决学生听力水平的问题。现在我们对中学英语的听力训练有很多研究,但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区分,做到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

1 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听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大多是通过说和听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且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训练的。在历次考试中都要有听力考试,上学时英语考试都有听力部分,出国留学要考“托福”,工作是有职称考试。因此,我们中学的英语就是高楼下的“地基”。打好“地基”,就要制定听力训练的最佳方案。

2 影响中学生听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2.1地域问题

按照狭义的说法,就是城区和农村的问题,地域的不同,就会造成不小的差异,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和硬件水平的差异。

2,2基础问题

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就要看小学阶段的积累。词汇量的积累多少,对英语的接触多少,都关系着初中英语听力的训练。由于农村学生一般都是进入初中后才接触英语,在语音方面,母语方言严重影响着英语的发音。对于语句中的连读、轻重、略读等语言形式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掌握,技能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词汇特别是习语、词组等作基础。

3 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系统性

3.1

听力训练的传统方式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教师大都只是采用听录音材料――对答案――再听录音材料这一简单模式。在听力训练中经常使用的听力策略通常有以下三种:为把握整体意思的听,为了解某些具体信息的听和为学习所听内容而进行的精听。针对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也应选用不同的策略。几种策略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刺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较好的听力训练效果。

4 听力训练方案的创新性

4.1听力训练前的准备

建立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常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英语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人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一些,起始阶段以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读写能力。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可见,国家教委对听力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听力作为“四会”能力之首,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从“听”入手进行实质性教学。无疑是进行听力教学最为通常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

课堂听力训练的准备

一、教师

在听力训练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训练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挑选听力素材。挑选听力素材很重要,既要适合学生又要达到目的。以防止无目地、盲目地训练,做无用功。其次,教师要很明白地掌握听力训练的过程,和每一过程训练的方法。再就是将听力素材改变形式先呈现在学生面前,或是以故事的形式,或是大纲的形式,给学生做足准备。然后还要备学生,那些学生适合回答那些问题,怎样使每个学生达到他的最好状态,达到每个学生的训练目的。

二、学生

在听力训练前,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准备出听力时需要的练习本!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素材的训练和了解!

总而言之,不打无准备之战1

4.2听力训练中方式的改变

4.2.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对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往往对英语缺乏新鲜感和兴趣,首先表现在对老师教的英语书写不以为然。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来一次不具署名的自我评价的对他人书写的一次评价,让学生们把评价看作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于听力训练这个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平时上听课就是教师放下录音,学生就看题要求,自己答题,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听完后对答案。统计分数,这样就完成了听力训练。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无聊、枯燥的过程,学生开小差并不希奇。那么,如何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为了听力训练的首要任务。

选材料对自信的建立和对英语兴趣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给出听力材料前,教师先搜寻这一方面的有关信息或者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更深地投入到训练中。

4.3听力训练的总结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0篇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在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然后在这2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则为对照班,具体抽样结果是:实验班级有二(3)、三(4)、四(2)、五(2);对照班级有二(2)、三(6)、四(4)、五(5),每班人数均为60人,无人中途退出。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升学任务,很难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故没有在这两个年级进行实验研究,这也是本次实验研究的缺憾之一。

1.2 实验方法

谢敏豪[1]提出:“通常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称为增长敏感期。一般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一个标准差( ±s)作为确定敏感期范围的标准,年增长率等于或大于标准值的年龄段为敏感期,小于标准值的为非敏感期。”依据这一概念界定和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通过查阅杨世勇[2]、李鸿江[3]、李洁[4]等人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界定,确定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6~13岁,正好对应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本研究以在敏感期内对灵敏素质进行促进,并兼顾其它同期促进的身体素质(如平衡素质)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体能发展的水平目标为依据,通过引进改造后的、针对发展灵敏素质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采用轻便、安全、易于开展的现代体能训练器材,如软梯练习、六边形训练器练习、敏捷训练圈练习、反应球练习和平衡盘练习等,制定了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实践方案,并采用准实验设计法,对实验对象实施为期3个月的干预教学实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日—2011年12月31日共计15周,其中包括实验前和试验后各1周的测试时间,国庆节放假1周和1周的机动时间,实际实验时间为11周。

2)实验过程:(1)实验前。首先对参与实验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进行测试。(2)实验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在课的准备部分(5~10 min)或基本部分(10~15 min)实施由任课教师依据方案选择和制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利用小学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在课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选用软梯、六边形训练器、敏捷训练圈、反应球和平衡盘等练习内容,以“课课练”的形式进行。对照组也采用“课课练”的形式,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如徒手操、慢跑和游戏等。也就是说,两个组别的教学内容除了对应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不一样以外,其它教学内容相同。每次课的负荷强度以达到本人最大储备心率的60%~70%为宜,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控制在1︰2,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使两个组别受到相同运动负荷的干预,即两个组别由同一任课教师任教,并采用相同的练习时间、练习组数和次数,负荷强度尽量一致(通过心率来控制)。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组别的学生使用同样的仪器、方法和标准,由与实验前测试相同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3)实验后。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为充分体现学生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对两组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值的平均数进行了检验,数据结果均以差值的平均数±标准差( ±s)方式表示,P<0.01表示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在课堂或课外采用小型问卷的形式,通过了解学生实验前后对相关锻炼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练习内容及方法的喜欢程度,对实践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并分析。

3)实验条件控制:(1)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后,进行测试前先咨询任课教师两个组别整体的体能情况,以保证测试成绩的可比性;(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从数据的差异性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3)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控实验组任课教师对方案的执行情况;(4)采用单盲实验法,避免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产生异常心态,从而减少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5)为避免两个组别在课外活动时间的运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期间对两个组别在校的课外活动内容和负荷量尽量控制到不存在大的差异或不对某个组别做单独的运动干预。

4)测试内容和方法:(1)十字跳,目的是测量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由起点双脚跳入第1区,接着连续跳至2、3、4区,再跳回1区,连续跳时间为10 s,记录10 s内跳的次数,每跳1次得1分,每跳错1次(如错格、踩线、双脚不同时起跳或落地)扣0.5分,受试者因意外中断动作或特殊原因影响成绩时,允许重测1次。(2)十字辨向折返跑,目的是测量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测量方法:受试者站于两直线的交叉点,听到方向指令,快速起动跑至线端并立即折回,以脚踩交叉点为完成1次,连续跑4次。用秒表记录每次跑到时间,4次累加即为测验成绩。每人测验2次,以较好1次的成绩为准。(3)单足闭眼支撑站立,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静力性平衡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由双足直立姿势开始,单足支撑站立,非支撑腿向前伸直,使脚掌离地面约10 cm,两手叉腰,闭眼维持平衡,计单足独立的持续时间,支撑腿的前脚移动即停表,取3次测验中的最佳成绩。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成绩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组别实验前后通过组间比较后,无论是十字跳得分还是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且二年级学生从统计结果中的标准差分析,在十字跳测试中,对照组要大于实验组,在十字辨向折返跑测试中,对照组小于实验组,这说明相同练习对学生的变换方向跳、灵活控[lunwen.1K 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制身体的能力和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四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从两组统计结果的标准差分析,实验组都大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实验后成绩差别较大,个体的提高幅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五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十字跳成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两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学生的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变换方向跳、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

2.2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平衡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灵敏素质的促进练习,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提高较大,二年级呈显著性差异(P<0.05),三、四、五年级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灵敏素质与平衡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三、四、五年级的标准差数值很大,这说明在学生平衡素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3 对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临近结束时,利用体育课前和课后时间,以分批发放的方式,采用小型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26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93%。

采用统计软件,对问卷中3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内容为:(1)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概念、作用、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基本运动术语);(2)喜欢的锻炼内容(软梯、小栏架、灵敏训练圈、六边形训练器、反应球);(3)对练习方法的喜欢程度(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喜欢、讨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所调查的灵敏素质相关知识的掌握都在60%以上,尤其对概念和作用的认识超过了85%;实验所提供的在现代体能训练中被广泛应用的器材很受学生欢迎,其中软梯、灵敏性训练圈的喜欢人数超过了90%;实践方案所提供的练习方法很受同学们喜欢,其中很喜欢的人数达到了91%以上,这说明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在小学阶段实施是可行的。

3 讨论

3.1 实验效果的显著性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验干预,方案中所设计的练习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受试学生的影响效果都呈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同样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可见,现代体能训练中的一些针对性练习方法和手段在经过“学校化”改造后,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可行和有效的,特别是现代体能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和器材普遍具有样式多、趣味性强、轻便柔软、安全性好、色彩鲜艳、易于普及和开展的特点,很受师生的喜欢,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现代体能训练的好多内容不过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备一些安全轻便的器材,在课外和家中练习。因此,根据敏感期特征,制定具体的体能促进实践方案,不仅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实施措施,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新思路。

3.2 利用敏感期,采用“课课练”形式是提高灵敏素质的有效策略

在敏感期内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早已被认可,但是进行实践检验的研究并不多。吴键[5]提出了通过“课课练”来有效解决学生体能下降问题,还提出了把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引入体育课堂的研究设想,但没有对“如何引入”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敏感期,对传统“课课练”内容进行改造,注入新的内容,“课课练”形式确实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课课练”的时间和运动负荷量,避免把“课课练”上成“训练课”。

3.3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

对于实验组来说,三、四年级学生的两项测试成绩较对照组都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有很大关系。这一阶段是小学生身体成长更慢、更稳定的一个时期,是从出生至青春期期间最慢的增长时期。同时,在这一阶段,体重的增长要大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身体的重心较低制以及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强化。如果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获得较好的基本动作技能,那么这个时期也是熟练掌握基本位移和平衡动作的最好阶段(从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可能也是数据统计结果中,特别是在平衡素质的统计结果中,出现这两个年级的标准差数据过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教学角度来讲,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教师应适当增加这一时期灵敏素质练习的内容比重。

3.4 实践方案的内容应尽量“个性化”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每组数据统计的标准差数值都较大。从体育统计学角度分析,标准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7]。这也是本研究的缺憾之一。为提高实践方案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认为,应使实践方案的内容尽量“个性化”。如在实验前,可以根据测试成绩,首先进行班内个体差异评价,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然后在教学组织中,按照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实现高效教学,从而也提高实践方案的实操性和可行性。

3.5 重视身体素质间的转移

由于各身体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故本实验在灵敏素质实践方案中设计练习手段时,在以促进灵敏素质为主的情况下,有意增加了部分促进平衡素质的练习。从对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平衡素质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灵敏素质是人体的一项综合素质,它与速度、力量、柔韧、平衡等素质之间存在直接转移与间接转移现象,平衡稳定性是大多身体素质的基础,且就转移产生的效果分析,平衡素质与速度素质之间存在可逆转移现象,再加上8~12岁又是平衡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难解释这一实验结果了。因此,在中小学生体能促进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一定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转移这一现象,只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容比重,让它们之间多产生直接转移,就可以使它们之间多产生良好转移,从而全面提高促进效果。

3.6 本实验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仅对“在同一年级的单元计划中,应注意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性和范围;学期内教学内容方面纵向要有量、强度和难度的层次体现”这一观点进行了验证,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但缺乏对教学内容组织的“纵向顺序性、连续性和关联性”的验证,不利于研究结果形成系统的结论,这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敏豪. 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2.

[2]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3.

[3] 李鸿江. 青少年体能锻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4] 李洁.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05-206.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色彩构成 方法论 对比构成

1.定义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色彩构成的概念

色彩构成是艺术与设计的视觉造型基础,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是按要求将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而色彩构成就是在正确的色彩原理指导下,利用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传达情感,构造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色彩效果。

3.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

3.1色彩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系统地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以及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思方法和色彩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色彩的性质并掌握色彩艺术创作的应变能力,把握色彩调和与组合的多种途径,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色彩构成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依靠学生的手工制作来掌握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先通过知识的讲解,进而穿插色彩基础图片的观摩及设计成品与色彩构成的关系之间的观摩分析来理解色彩构成课程,最后通过学生的色彩基础,例如:色环、色谱、渐变、明度变化、纯度变化、色相变化、色彩间的变化等训练来达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的目的。

4.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流程,例如色彩的基本认知、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以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和与设计实践的关系等构成了普通的教学流程,以下是对教学流程的基本认识。

4.1基本认识

通过对色彩的原理、分类、色彩的混合及色立体的解释来认识色彩。

4.2形式法则

对色彩本身所具有的均衡、节奏、韵律、单纯化、主次、呼应、点缀、互补等现有形式法则进行逐一介绍,使学生认识各种色彩之间的基本关系。

4.3对比构成

通过举例说明和解释色彩之间各种对比的效果,如色彩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及三要素的对比,在三要素对比中强调: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对比及所表现出的长短色调的调和变化。

4.4调和构成

通过对色彩调和的说明、色彩调和理论的解释及色彩调和构成方法的介绍来阐述色彩通过调和所表现出的调和关系。

4.5色彩的心理效应

各种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色彩感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另外,不同的色彩及通过色彩的调和能够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也是色彩心理效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4.6教学流程的优缺点

色彩构成教学从色彩的定义、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认识、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构成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学习色彩构成的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色彩构成及色彩构成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构成效果。在课程的讲述及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通过每一章节课后的作业训练来达到掌握每一章节授课内容的目的。

通过课后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一般情况下因为学时的限制,或者作业数量的限制,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及构成知识比较凌乱,掌握一般情况下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基本了解色彩构成的原理及基本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色彩和构成法则做到整体的认识、了解、掌握、熟练运用,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举一反三,这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色彩构成有着极高的要求。

5.色彩系统训练方法的提出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色彩构成书籍在系统地讲述了色彩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列举了很多图例,之后在每一章节的课后都制定了一些作业,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色彩构成,通过制作课后作业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构成知识。从多年色彩构成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不能完全明白色彩构成的实用意义,以及在其他课程方面的作用,如图案设计课程、包装设计课程、VI设计课程、环境艺术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针对色彩构成学习的实用性问题和它对其他课程的作用,我们总结出一套色彩构成学习的方法,即将整个课程的学习通过某项固定的设计方案表现出来,这个设计方案可以选作图案设计方面,也可以选作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通过色彩构成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再加上色彩构成课程的讲述,学生在明白色彩构成原理的同时,也能达到色彩构成与其他设计综合运用的实际效果。

6.训练方法的运作方式

为了清楚地表达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步骤及重点,在这里对方法论进行了有步骤的顺序排列。

6.1先将色彩的基本知识即色彩原理进行讲述,通过某些小实验使学生看到色彩的来源及色彩在大自然中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然后将色彩的分类、属性、色彩的混合、色立体等色彩原理进行图片讲述。

6.2作为色彩构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重点,在讲授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需要进行形式法则训练图形的确定,运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形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图案的基础上因为色彩的变化,图案的效果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来自于对视觉的点缀、冲击、偏差、隐晦,也有可能来自于对感觉感情上的清爽、开朗、明亮、苦闷等。

6.3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将固定的主题或者图案进行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训练,例如在对色彩的认识训练中,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将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色彩的单纯化、色彩的主次、色彩间的呼应、色彩的点缀、色彩的互补等进行逐一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主题图案中通过色彩构成法则的形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假设所固定的主题图案是为了某项环境艺术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所固定的图案,那么通过这样的色彩构成训练就可以使这些效果变化丰富多样,同理,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使学生随心所欲地对内心所向往的图案进行描述。

6.4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对比训练,让学生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对比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三要素对比的训练,明白在同一主题图案中三种不同对比所表现出的不同颜色效果。

6.5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还是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调和的训练,这其中既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有秩序的调和,又包括类似调和中的同一调和、近似调和,以及对比调和中的主色调调和、面积调和、隔离调和等调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并掌握在同一主题图案的情况下因为色彩的调和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6.6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同样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心理效应的训练,将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进退与缩胀感、兴奋与沉静感、华丽与朴实感,以及色彩联想的色彩表现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同一设计主题图案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手段能达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理效果。

7.训练方法的连续性

色彩由认识到逐步复杂训练的加深,同时也要求我们对训练方法保持前后顺序的同一,这样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及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运用法则,如果没有按照步骤或者缺失其中一步,就会使学生在色彩构成知识的掌握方面思维与训练手法混乱而影响效果,因此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连续性也至关重要。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高校师范生;实效性;研究

一、微格教学训练对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意义

1.可以帮助师生克服角色扮演问题

高校师范生在进入实习期之前,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教师”这一角色,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逐步认识、体验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减少自身过度紧张的心理压力。另外,由于微格教学是控制和操作相结合的训练过程,如果教师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帮学生改正过来,并让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地观察所有受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评价他们的表现。为了帮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这一角色,指导教师应尽量帮助他们创设一种轻松的交流学习环境,让大家互相讨论研究,让所有的受训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进而缓解心理压力[1]。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微格教学主要是进行模拟教学训练的一种实训方法,可以快速提高所有受训学员的讲课能力。一方面根据微格教学法的特点,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细化分成若干教学小单元内容,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扎实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可以较快提高受训学员的师范技能。另一方面,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在实习之前需要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快速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微格训练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训练环境,通过试听设备记录所有学生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所记录教学过程了解自身在教学时的所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如何提升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1.提供丰富的培训技能示范

高校师范生的重要课目就是让学生学习、训练师范技能,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辅之以规范的、经典的示范素材(以视频为主),让学生反复观看模仿,再运用微格训练手段,教师提出训练的要求和目的,让学生提前通过训练材料、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但要注意针对不同的训练需要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最终效果[2]。学生要对自己的讲课视频建立系统档案,反复观看,师生共同观看,以利提高教学水平。

2.科学合理地设计微格教学方案

由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这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训练中,许多学生都没有按照指导教师提前通知的训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只是大概列举了几个教学步骤,缺乏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等特点。学生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有一种懒惰的心理,总觉得自己临时发挥就好了,也不了解编写微格教学方案的重要性。然而微格教学方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备课内容,不只是通过简简单单的文字内容记录就可以达到目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两个技能,所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而且还要仔细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方案要反复修改至少3次。

3.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角色扮演意识

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所有的受训学生都需要进行不同角色扮演。笔者通过在相互合作过程中观察发现,部分“教师”角色扮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压力较大,浑身不自在;而“学生” 的角色扮演者要么就比较听话,要么就显得心不在焉,不认真,这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很大差距。

通过微格训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各种角色所应担负的责任,最终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师范生通过规范的系统的微格教学训练,辅之以经常性的巩固练习,如相关理论课程的课前5分钟演讲带板书训练,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上台率”“亮相率”,长期坚持,学生的师范技能将会有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警察职业技能;信息技能

作者简介:靳慧云(1958-),女,辽宁人,浙江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网络安全及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基于岗位应用的公安信息化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实践研究”(编号:ZC09082) 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5-02

一、 公安信息化视野下警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内涵很广,包括工作技能、办事能力、身体体能等多个方面。警察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的控制技能、快速处置重大事件的能力、协同作战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而在公安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这些能力无一不与信息密切相关,信息技能构成了在公安信息化视野下的警察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

公安信息化就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应用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实现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其主要目的是落实“科教强警”战略决策,在现有的公安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和不断完善全国公安通信网络和全国公安信息系统,推动公安各业务系统的应用,与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在这个大的信息化背景之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信息化操作的民警将失去执法权”已经成为共识。一个“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受益”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因此,作为警察职业技能中的信息技能要求,更显突出,备受关注,成为当前警察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重要任务。

警察,出于职业的需要,信息技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规范化采集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以实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公安信息化应用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全警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是公安信息化下警察职业技能教育中的一项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二、警察职业教育中信息技能教育的缺失

(一)在教学上,缺少警务信息技能的相关内容

虽然,警察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与实际工作保持同步,但在警察职业技能教育上,特色不够突出,教学内容实战性不强的现象仍有存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缺少警务信息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与实战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尽管这源自许多客观的因素,比如公安网的保密性、学员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等等,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警务信息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因为这种缺失将导致在信息化背景下警察基本的职业能力缺失。

(二)在方法上,缺少足够的实际操作训练

尽管一些院校注意并开展了警察信息技能教育,但并未深入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讲授居多,训练技能的环节较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际操作和熟练掌握信息技能的机会。同时,缺少必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难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更做不到实情、实景和实战训练,其结果是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信息技能,难以达到实训的预期效果。

(三)在师资上,缺少有经验的复合型教师

案例和实训项目的设计是整个信息技能训练最重要的环节,虽然,我们的教师一直以锻炼、定期调研等多种形式保持与基层的密切联系,但是,毕竟大多数时间是在院校内工作,在以信息技能为重点的案例和实训项目设计上,特别是以真实案例、疑难案例、甚至未侦破的案件为实训材料时,任课教师仍感势单力薄,往往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却难以如愿。建立和强化院校专职教师与住校教官的协调配合机制是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工作。

三、公安信息化视角下的警察信息技能教育的改进

(一)以公安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警务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警务信息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教育训练内容的公安职业特色,是提高警察信息技能的基础。公安院校是培养职业化公安人才的专门学校,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新时代对公安人才有更高的期许,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要充分突出鲜明的公安职业特色,特别是对信息技能的传授方面,应该摒弃冗长的传统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公安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也是体现公安专门人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

根据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民警信息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公安信息化知识和警务技能。为此,从警务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和训练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警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操作;常用信息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计算机安全与维护知识与操作;利用Word制作公安文书;利用Excel制作案(事)件数据处理及相关警务数据处理;利用PowerPoint制作案(事)件调查或相关工作汇报[2];利用公安网搜索引擎在公安网上进行串并案信息搜索;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与警务相关的社会信息等等。第二部分是警务信息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安信息化基本知识、公安部“信息系统和资源库”的操作与使用;部省地综合应用平台的操作和使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和使用;用于时空轨迹[3]分析的一些单应用系统;网上作战常用的工作法、技战法及经典案例等等。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校内机房实训+模拟实战平台实训”的新的教学方法,突出训练的实战性,是提高警察职业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1.在警务信息技能教学中,将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打破传统的单一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构建并形成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警察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授课过程。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公安实际中的真实案例以及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设计和遴选公安案例作为实训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操作,这种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广大民警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网上作战的经验、提炼了公安信息应用的工作法和技战法,为教学结合公安实际提供大量的资源。及时地将实际应用的信息知识、新方法融入在教学中,贴近了实际。尽管这种教学还不完全是实景、实情的真实过程,但通过优化设计,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感。

2.在警务信息技能教学中,建立模拟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受能力、采集能力和初步的系统应用能力。实训是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的主要方法。由于公安计算机网络的性和实时性,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和实训直接在公安网上进行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模拟公安网的实训平台,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学生可以完成规范化的信息录入实训,而规范化的信息录入和海量的数据是信息应用的前提,因为公安信息的应用以及信息研判的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信息源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由于系统是模拟的,学生拥有各种系统的权限,可以保证模拟网上侦查实训的顺利进行;三是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同时进入某一系统时,带宽足以保证实训正常进行。总之,建立一个虚拟的公安应用实训平台和专门的情报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系统中、虚拟的环境下,完成从数据录入、信息查询、分析研判等一系列的操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规范化的信息采集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3.建立案例和实训项目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提高学生主动应用公安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案例和实训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育训练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讲,案例库应包括三大类的实训项目,一是虚设案件,让学生网上展开侦查,由于此类实训室是按照常规的工作套路进行设计的,因此能够在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训练;二是疑难真实案件,此类实训案例是基于已经侦破的真实案件设立的,所以,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结论与案件侦破过程对比,查找不足,提高适用性,主要训练的是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三是未破案,这是一种拓展训练,学生可以开展讨论,如果说前两类实训项目是练的话,第三类则是真实的“战”,学生在校其间就可一定程度的置身于公安实战。这种突出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在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训化、教学与公安实战的一体化”的要求。

(三)以服务实战为宗旨,构建“教师+教官”的新型教学团队,拉近教学与公安实战的距离,是提高警察职业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当今警务工作模式由传统方式逐渐向传统+信息化方式转变,并且越来越青睐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公安实战一线的鲜活案例以及提炼的工作法与技战法,无疑对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解决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难题,一方面,承担公安信息技能教育与训练的教师到基层锻炼,学习和了解一线民警公安信息应用现状,亲身参与公安信息应用的过程,了解公安机关的需求;另一方面,聘请基层公安信息应用能手作为驻校教官进驻学校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三年一个周期,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另外半年时间回原单位工作,以保证与实战不断线),教师和教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形式、共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共同备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警察职业信息技能教学和训练紧密联系公安实际的程度,同时,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基础,应用是关键。用足、用好公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警公安信息应用意识和技能,显然,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知识和技能主要途径,而信息技能是当今警察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构建“警务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警务信息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和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好的达到提高警察信息技能的目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安信息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作为警察职业基本技能的信息技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能教育和训练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4篇

 

 

 

1.1研究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同时也为作为体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操教学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自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JeanAy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据此研发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感统训练方法以来,感统理论及其训练方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儿童教育领域。而在我国,感统训练教育模式则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儿童教育活动。

 

 

 

1.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根据感统训练方法、手段与特点,我国体育界有专家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并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一个问题由此产生,即:当前这些研究多是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兴趣,如何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认识、接受、吸收感统训练并运用到常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来?简而言之,感统训练如何在更大范围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实施?

 

 

 

“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不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及经验”2]。该研究则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一次体操教学行动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旨在融合跨学科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化发展,由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2.1实施对象

 

 

 

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2014级入学新生,6个体操教学班,共120人。

 

 

 

2.2前期准备

 

 

 

(1)凝练相关感统理论:感统理论包括感觉统合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发生机制等)、感统失调(表现、成因等)、感统训练(操作手段、遵循原则等),感觉统合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和学习障碍的矫正3个层面[3]。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并非是对爱尔丝博士庞大感统理论的深入细致学习,而是抽取其教育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行动中。人体有视、听、嗅、味、触、前庭与本体7种主要感官,在体操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利用并有效发展的是后种,即: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行动研究理论假设为:通过体操教育可以有效刺激人体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2)购置感统训练器材:感统训练有专门训练各种感官的教学器材,通过这些器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诱发顺应性反应,由此增强和改善大脑接受与输出信息的整合功能。根据此次教学行动研究,有计划性地购置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包括万象组合、大滑梯、小滑板、独角凳、过河石、触觉球、大陀螺、A字架组合(含横、竖抱筒)、1/4圆、平衡板、跳条、17件体能训练组合、8件触觉平衡板等专用器材。

 

 

 

2.3实施过程

 

(1)理论导入:该部分以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分别讲授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感统训练器材介绍、体操教育与感统训练的相关性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感统训练融入体操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等,为随后的教学行动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感统训练器材的学习与使用:该部分主要集中在体操课堂教学前半部分(约15min),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训练器材的功能(如万象组合可以训练本体觉并强化精细动作策划能力、大滑梯小滑板组合可以刺激前庭觉与本体觉发展、触觉球可以有效发展触觉与前庭觉等)、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大陀螺的转速控制、大滑梯小滑板组合的保护手法等)。体操教学时段为一学年共128课时,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实验班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

 

 

 

(3)运用体操技术动作拓展感统训练方法:该部分主要集中在熟练掌握某个体操动作或技术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个体操动作和技术如何促进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体操器材如体操垫、双杠、单杠、平衡木、肋木、跳箱、山羊、跳马等发展其他感统训练形式与方法,使感统训练与体操教学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与目的。如通过讨论,研发出“双杠两杠间四肢轮换攀爬”(有效发展前庭觉与本体觉以及手眼脚的协调)“单杠悬垂波浪摆动”(有效发展本体觉与前庭觉)“双杠横向滚动”(可以有效发展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等体操融合感统训练的练习形式,在丰富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精神。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在体操教学考核环节,以课后作业形式,采取分组讨论、集体创编、成果展示的模式。通过该环节,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集思广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教学活动。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与“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形成,青少儿户外活动空间的锐减以及剖腹产儿童的增多,诸如“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空间结构与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等问题日益增多,有效解决当前青少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感觉统合教育重要解决的热点。通过前期学习与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知识以此解决这些当下问题,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操教育价值并赋予学校体操教学的新视角与新途径。

 

 

 

3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行动研究历时3年,涉及体操教学6个班级,参与实验学生人数达到120人。通过系统学习,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体操动作与技术解决当前青少年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解决“身体运动协调障碍”问题上,融合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较之传统的感统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学生于该学年(2015〜2016学年)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的3所学校(初中)的体育课堂中,所有参与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学生,均能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创设出各种身体锻炼形式,在枯燥的体操动作学习中注入丰富的练习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任课班级学生练习体操的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有实习生为有严重“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的个别学生,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感统训练方案,获得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4结语

 

 

 

针对当前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有学者指出需要“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4]。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当前体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而且进一步促使体操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当以矫治“问题儿童“为宗旨的感统训练,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感统教育活动时,当感统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存在教育价值的契合点时,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吸纳感统训练理论的精华,这既是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种扩充,也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教体艺[2003]7号,2003.6.19.

 

 

 

[2]宋虎平.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11.

 

 

 

[3]AyresAJ.Sensoryintegrationandlearningdisorders[M].LosAngels:WesternPsychologicalServices,1972.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第15篇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