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篇

本文将以我校研发并实施的“中秋课程”为例,说明我们怎样把《新教育的一年级》当作课程研发的蓝本和课程实施的操作手册,以启发大家思考怎样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轻松、快捷、高效地开发、实施课程。

一、中秋课程之范例

《新教育的一年级》这套书,以纪实性的故事来展现新教育孩子、教师及父母们怎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作品。书中的144个故事,都是新教育实验的真实案例。书中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与新教育各类课程的操作方法。这套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按月分册,每个月一册,每册一个“每月一事”的主题与相应的课程。比如九月这册,主题是“求知”,在这册的12个故事中,详细地介绍了“开学节”“教师节”“中秋节”和“阅读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情况。因此,我校在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时,就直接利用书上的课程资源,研发学校课程,并按照故事中花儿老师的操作方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在9月这册书上的《月光亮一周》和《中秋夜》这两个故事就是专门讲中秋课程的,特别是《月光亮一周》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由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整合成的全学科的中秋课程。其中,6首与月亮有关的儿歌童谣用于晨诵,8个故事用于绘本课或午读,1支歌曲用于音乐课,也可作为中秋课程的主题歌;“中秋诗会”就是中秋课程的结束仪式。这个故事里,既有中秋课程的资源,又有课程实施的思路,还有课程整合的操作技巧,为我们学校的课程研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中秋课程之开发

《新教育的一年级》给我们提供了中秋课程成功的范例,我们采用了“拿来主义”,直接把书上的课程拿到学校,一是结合学校实际,分年级增添课程内容;二是针对年级与学科特点,研发学校全学科全员参与的中秋课程。

研发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学校行政和课题研发组在《学期课程方案》中规划“中秋自然之月”主题课程。

第二步,学校课程研发组根据《学期课程方案》要求和《新教育的一年级》上的课程资源,整合各学科资源,开发出有5首童谣、3首古诗、6个绘本故事、2部电影和4首歌曲(包括一首英文歌曲),涉及晨诵、午读和各学科课程的中秋课程。下面是我校开

发的 “中秋自然之月”课程的内

容表。

第三步,大队部根据学校中秋专题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活动方案;教导处、学科组根据中秋课程内容,细化学科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

三、中秋课程之实施

学校研发出了“中秋课程”,大队部制定好《中秋课程实施方案》,怎样把课程落实到实处,考验着学校管理与课程推行力度。因而,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了课程有效实施。

1.明确课程意义,落实学科

责任

为了确保中秋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召开教师大会,学习《中秋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意义,落实和学科课程与工作责任。

下面是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师责任:

语文:

晨诵:《月亮走,我也走》《和月亮对话》《中秋夜》。

语文课:学习古诗《古朗月行》《海上生明月》《嫦娥》。

午读:绘本故事《圆圆的月亮》《月亮,你好吗?》《月亮的味道》《松鼠先生和月亮》《月亮生日快乐》《我带月亮去散步》

数学:

晨诵:《月亮绕着地球跑》

《月亮》。

数学课:一年级学习比较大小;

二年级学习月历、农历、圆、半圆、天日、旬、上弦下弦等相关知识。

午读:电影《猴子捞月亮》《常娥奔月》

音乐:

学习有关月亮的歌舞,一年级教《小白船》,二年级《月亮船》。

美术:

学习制作中秋有关剪纸、泥塑等,如剪中秋团花、捏月饼、捏嫦娥、捏月亮等;制作月亮、地球、太阳等头饰或服饰。

体育:

游戏《月亮绕着地球跑》《天上有个小月亮》。

英语:

学英语儿歌或英语有关月亮的歌曲。

信息技术:

拍摄中秋课程的相片、视频。

班主任:

教唱歌曲《天上有个小月亮》;举行班级“中秋自然之月”课程结束仪式,总结课程成果。

通过这样的分工,每个学科明确了教学内容,每位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职责,确保课程的实施;学校利用 “榜样+底线”的管理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

2.分担课程内容,合力推进

课程

开学前,飓风大姐(郭明晓老师)就以“新教育一年级”为主题对全校老师们作了新教育的通识培训;随后,她又示范性地执教晨诵课和绘本课,对学校教师进行新教育课程的操作培训。但一两次培训并不能立即提高老师们的操作能力。为了学校教师尽快在工作中掌握新教育课程的操作方法,学校给每班配一套《新教育的一年级》作为课程操作手册。

老师们模仿书上花儿老师在晨诵、午读、中秋诗会中的方法操作,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提高自己课程的操作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出现新面貌。

晨诵时间,整个学校诗意荡漾,琅琅的诵读声,如波涛阵阵涌来;每间教室里的小娃娃,摇头晃脑,乐陶陶。数学课上,《月亮》的诵读也亮起来了,“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就随着一声声的朗读,一次次大小的比较……

就流淌到孩子的心里;而那抽象的月历、农历,也随着圆月、半月变成了日与旬、上弦和下弦等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命里。美术课上,五颜六色的团花,在师生的剪刀下绽放;泥捏的月亮爬上了树梢;嫦娥在月宫中扑流萤,玉兔在桂花树下奔跑……中秋月饼也盛在了盘中,让人忍不住地想啃它几口……一个个作品,摆放在一起,又成了班级的一个大作品。中秋还未到,孩子们已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团圆的幸福美好。体育课上,老师与孩子们戴着美术课做的月亮、地球、太阳的头饰又玩起了《月亮绕着地球跑》《天上有个小月亮》的游戏,欢笑声就在学校的上空久久回荡;英语歌曲和诵英语儿歌也响起来了,久久传唱。

各学科教师各尽其责,全学科的中秋课程就得以整体推进;同时,家校携手的亲子阅读活动、中秋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推进,让学校课程整体推进。一周的中秋课程与本月的习惯养成教育也在整合进行,在各学科中秋课程推进中,坚持培养各种习惯,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到行动上,让“每月一事”的纬线贯穿始终,用各学科课程当经线来丰富拓展课程,既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又保证了课程

的丰富性、还保证了课程的精确性。

3.主题联结成一体,全校团结显效果

学校以大队部为主导,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家校携手的“中秋自然之月”课程告别仪式――中秋诗会,是各学科团结合作,推进课程的又一有力措施。

在准备告别仪式时,老师们团结合作,把自己在实施中秋课程中的特色呈现出来,再结合班级课程特色,调整修改补充,把6首童谣、3首古诗和6个绘本故事,2部电影和4首(一首英语歌)歌曲与一周的教育生活进行整合,全力以赴,把诵读、写绘、歌唱、舞蹈、讲故事、看电影、做游戏、剪团花、捏月饼融为一体,力争整体展现出中秋课程带来的美好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们在各班的中秋诗会上看到,随着欢快嘹亮的歌曲《向着明亮那方》,开启了“中秋自然之月”结束仪式。在诵读中秋儿歌童谣时,孩子们感受中秋节的喜庆气氛,更深入地了解中秋文化;在回忆绘本故事、展示听读绘说作品时,孩子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以及和月亮发生的趣味故事。有孩子说,月亮跑了,但月亮已经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观看学习活动中的剪影时,孩子们在照片中寻找着自己,同时也在精彩丰富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关于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传统佳节中秋传统文化;在和老师一起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中,有孩子说,嫦娥看到我们这么快乐,一定会后悔当时偷吃了灵丹妙药,现在,她只能“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当然,她听到我们的歌声,也会少一些寂寞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孩子的成长是显著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吕冬梅老师教学《古朗月行》的收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能把每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才能让生命走向卓越 ―― 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秋课程的美好。

中秋诗会不仅卷入了老师学生,还深度卷入了新父母们。他们在告别仪式前,早早来到学校,和老师一起吹气球,挂花篮,切水果,摆月饼,为班级大家庭的第一次团圆努力着……仪式还未开始,教室里就充满了浓浓的中秋味。在告别仪式上,他们合唱《水调歌头》时,婉转的歌声,动听的旋律,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起来,把每个家庭成员的心联结起来;孩子们在父母们的歌声中情不自禁地“起舞弄清影”……班级大家庭的第一次团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温暖着每个人、激励着每个人。

全校12个班,各班的“中秋自然之月”课程告别仪式各有特色,但每个班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吃月饼,大家团坐在一起,伴着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把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吃着月饼,分享着快乐:诉说着月亮的味道,讲述着自己和中秋月下的故事……感受中秋的美好!

告别是在活动结束后,大家齐声欢呼“月亮,你好吗?中秋快乐!”父母们、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久久不愿离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充盈着整个学校、丰盈着每个人的心。

从我校的中秋课程不难看出,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把《新教育的一年级》当作我们研发课程的蓝本,让它成为老师们的操作手册,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就能变得轻松、快捷、高效,我们就能真正地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充分地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你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2篇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 实践教学 观察能力 科学思维 探索能力

一、引言

《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易懂爱学,有些内容远离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与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有效地强化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运用科学文本,解读大自然的科学奥秘,这将对学生日后各门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1][2][3]。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科学课在实践教学方面作探讨。

二、选用典型案例,培养观察能力

案例的选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并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些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放大镜观察实验

科学老师在引领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时,可以准备食盐、白糖、味精等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会发现平时在厨房间熟视无睹的食盐和白糖清晰地呈现为立方体形状,而味精则为柱状,它们都有一定的几何外形。这些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惊喜,这个小实验也充分体现了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放大镜的一些功能和特性。

案例:放大镜功能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按照一定的距离平行地放在一起,仔细观察蜗牛和蜥蜴标本。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分别进行观察。最后,学生可以看到更大的蜗牛和蜥蜴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应该将放大镜的原理给学生做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效地积累科学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5][6]。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2)结合教材和案例,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实际活动中学习;(3)梳理概括,归纳整理,让学生在享受成果中丰富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个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香樟树生长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每天都会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走廊,细心的同学发现有一棵香樟树与众不同,植株上部的树叶全部枯萎,而离地面大概一米高的树干部分却长出枝条,叶子还是绿绿的,而直立在旁边的其他香樟树枝叶繁茂。同样的生存环境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态结果,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棵香樟树大部分树皮被人剥了,树干发黑,甚至有刀砍过的痕迹。好奇的学生就向科学教师提问,此时教师让学生先去做一些调查。学生经调查发现,是经常路过的晨练老人所为,因为他们听信“吃树叶、啃树皮”能治病的说法,把这些树皮剥下来泡茶喝。

针对这棵香樟树上下部分生长情况截然不同的现象,科学教师因势利导告知学生,树皮与木质部中间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部分,其中有运输有机物质的筛管,可以将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送到植物的根部及其他各个部分。将树皮横切面剥光,无疑是将树木的营养通道打断,没有了水分和养分,树木不久后可能就会死亡。

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消除疑惑,有效地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四、探索科学奥秘,培养探索能力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培养其探索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2)激发探索欲望;(3)重视探究过程。

案例:月相分析

学习了月相变化的科学知识后,学生初步懂得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为了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真相,科学教师让学生利用晚上和家长一起到学校新建运动场锻炼身体的时机,要求学生坚持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月相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的天空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等信息。在布置这个科学实践活动作业的同时,科学教师也来到学校运动场,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就聚在一起,于是科学的话匣子也就被打开了。在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并且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写在笔记本上,把月相变化的不同形状按时间发展顺序绘画出来。经过一个月的坚持,学生收获颇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将搜集的素材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教师请学生结合月相变化的观察记录图片进行现场描述。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自己的观察体生动地描述出来: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是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上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在下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有的学生总结到,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并结合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助于科学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农村学校一线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科学课堂内外的生活细节、实验现象和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然现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阅读科学文本,深入领会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会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新科学教育的理念;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文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入“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四个教育支点;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科学表达语言,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凸显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思维、善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恩泉.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学周刊,2012,16.

[2]吴向东.情境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2012,5.

[3]姚兆岩.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的学习.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4]何丽娴,陈足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科学教育,2012,1.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4篇

一、品词析句,回归本位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丢弃华而不实的做法,还课堂以本真,还朗读以本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途径,抠词抠句,辨词析意。请看案例1,《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师:“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个部分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景物?

生说理由。(略)

生再读:“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师: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才华呢?再看这一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生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略)

师:所以刘备怎么说?

生: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诸葛亮后来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生说:赤壁之战……

师:诸葛亮是否真的如一条龙?

生各抒己见。(略)

师:比较三个句子前后部分……

生:三个都是比喻句。

师生一同分析三个比喻句的作用。(略)

师:课文通过情境描写和三个比喻句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个能人……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细品慢嚼,体会情境描写的方法及情境描写和比喻句对表现“诸葛亮是个能人”所起的作用,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以此滋润学生的言语,培育学生的心智。

二、据意识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从心理表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品的形式,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请看案例2,《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课文的题目是《祖父的园子》,作者想表达的是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和自由。但课文为什么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植物、写动物们的快乐和自由?

生:(略)

师:因为“我”的心是快乐、自由的,所以“我”身边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快乐的,自由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叫做——

生1:借物抒情。

生2:寄情于物。

师:对!课文中像这样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再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请看这一句:“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轻轻读这一句。作者眼中的天空为什么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师:你们渴望有这样一个快乐和自由的园子吗?我们可以在心中建立起这样的园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我们心中的园子……好,睁开眼睛,拿起笔,把你心中的园子写下来。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7分钟后师生交流。)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的内容去体会作者言语表达的形式。通过读,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然后写自己“心中的园子”,把读中的体会、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这是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内容向形式的延伸,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三、依托文本,有效拓展

依托文本,进行合理拓展,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课堂更具语文味。根据在课堂上出现的时间,拓展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种。课后拓展比较常用,这里仅就前两者做些阐述。

1.课前拓展。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我出示杏林子的照片和介绍她的感人事迹的一段话。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段文字,让孩子走近杏林子的生活世界,了解她的不幸和她对生活的信心、希望、勇气……这样的文本拓展让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生命生命》一课,容易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

2.课中拓展。阅读中遇到难点、疑点、空白点时,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季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样的情感,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后,我适时地出现了有关“我”吃月饼,两段文字资料:

(一)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二)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5篇

首先,有效的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你们凝视这个字,说说想到了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月”。)

生:我想到了朦胧的月色,显得和谐宁静。生:我想到了皎洁的月亮挂在深蓝色的天空。

生:我想到了每当月圆的时候,也就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生:我想到了许多优美的描写月亮的诗歌。师:那你能说几句吗?

……

师:“月”在我们眼中,显得如此美妙。它有的时候,代表美满和团圆。但是有的时候,也预示别离、忧伤、凄凉……而当我们面对这中秋之夜的月(投影出示中秋满月图),总会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

每个语文教师,都想在阅读课堂开始的那一刻,以尽快的速度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的感官第一时间作用于学习对象。于是,文本的导入便成了老师们所必须认真考究打磨的环节。于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便成为了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策略。很多时候,老师总是以优美动人的音乐,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图片,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等,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案例之妙就在于:从“月”之诗歌和凝月沉思,学生很自然地沉浸于月的优美与宁静之中,于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情境就展示在面前了。

其次,有效的朗读指导——

师:嫦娥一口吞下了仙药,预示着怎么样的结果?生:嫦娥吃了仙药,立刻就飞了起来,飞向了月亮?师:能够成为仙人,那不会死,不是很好吗?生:不是,嫦娥成仙了,她就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后羿。师:还离开了谁?生:离开了她爱着的那些自己接济过的乡亲们,离开自己温馨的家。师:嫦娥一直飞向月亮,越飞越远。可是,她依旧面向大地,面向(生:)她深爱的后羿和乡亲们。虽然此刻,碧蓝碧蓝的夜空和洒满银辉的郊野如此的美丽。但是,嫦娥此刻的心,你懂吗?生:难过、悲伤。师:如此的凄美,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

很多的时候,教师所期待的学生精彩的朗读呈现,总是捉迷藏一样姗姗来迟,甚至不会出现。究其原因,其实学生没有感动于文字,没有在对话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与主人公和作者同步的喜怒哀乐,所以朗读只能给人“无病”之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学生朗读水平因为老师的指导而有效提高的情况。因此,让学生用心、动情,是学生呈现出精彩朗读的前提。

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先引导学生直面嫦娥奔月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精美的同时,走进嫦娥的内心世界。感受嫦娥舍不得离开深情的大地,舍不得离开深爱的后羿,舍不得离开那洒满银辉的郊野、舍不得离开她接济过的人们……学生感同身受,有了充沛朗读情感奠基,学生朗读怎么能没有效果?学生一定会在那朦胧凄美的意境中,通过有效地朗读,与文章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再次,有效的课堂练笔——

师:嫦娥在遥远的月宫,凝望着她的后羿,凝望着她曾经生活过的郊野,凝望着美丽的人间。后羿和乡亲们呢?生:乡亲们和后羿一起也在凝望嫦娥,期待嫦娥能够回到美丽的人间,有很多话要说。师:他们要说什么?生:后羿跟乡亲们抓住了逢蒙,对他进行了狠狠地惩罚。他们要把这好消息告诉嫦娥。师:他们想告诉嫦娥的事情,仅仅这个吗?生:他们还要告诉嫦娥,现在人间非常幸福。人们过得很好。生:他们要告诉嫦娥,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总有一天,后羿会去月宫与嫦娥相会。

……

师:是呀,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你们能不能替后羿和乡亲们给远在月宫的嫦娥写封电子邮件呢?字数不要多,100字左右吧!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文本字里行间走上几个来回。这样,慢慢地让学生将文本读透。对于一些文章虽然文字已经结束,但对于意味犹存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沿着作者的思路,拓展作者意犹未尽之处。于是,将阅读与练笔有效结合在一起了,这是延伸教材内容,深化教材主题的妙法。在这一案例中,可以设想,学生有了之前的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候,让学生练笔,可谓阅读与习作在课堂上和谐共生。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6篇

1.课本被屏幕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生:读过。师: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生:“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故事———“草船借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第40集,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那一部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观看,上课还可以看电视,多快乐的事!看了大约五分钟后老师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却只要三天。老师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老师播放借箭部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语文课堂上,学生无需翻开课本,但这样的课堂有效吗?整个课堂没有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时间,怎能体会到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怎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2.思维被画面取代案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了帮学生理解“探”字,老师播放直观明了的动画,引导说:看见了吗?这就叫“探出头来”。学生的想象被取代,思维被剥夺,失去了“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机会。省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根据作者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毫无益处。

3.老师被机器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首先播放威尼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看完后,老师问: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到处都是水、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停顿。听完范读后教师问:围绕小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学生交流:写了三方面的事,分别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然后大屏幕投影小艇的图片、独木舟的图片、新月的图片、水蛇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比较,感知比喻写法的好处,最后在欣赏威尼斯的风光中结束这节课。整堂课教师过于依赖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范读少了,工整规范的板书也被电脑所取代,在学生眼里,教师只是一个电脑的操作者、课堂的旁观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为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整体功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弱,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让色彩鲜艳一些,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本课出现的词语都与春天有关,新课伊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动感画面,并配上欢快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课文中的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都出现在画面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生认识字的笔画顺序时,也可借助动画效果,在屏幕上用描红的形式展示生字的笔顺,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提高识字能力。而面对中高年级,电教媒体教学应该逐步减少形象性的声音画面,而应注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为了帮学生深入理解“大不相同”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说说“大不相同”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别处可能是什么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当时的中国别处情景的图片,配以凄凉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房屋破旧,凄苦冷清;这里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别处或行或站的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使学生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下了铺垫。

2.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电教媒体我们在设计、使用电教媒体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因此,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去考虑电教媒体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我用大屏幕将课文插图投影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此时不仅文中的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似乎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学生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音乐把他们从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令人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充分联想……

3.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适度使用电教媒体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短暂的录像观看过后,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找出描写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词语去体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去朗读促进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讲到五位壮士准备跳崖部分时,我投影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五位壮士的表情、动作、衣服,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位壮士写具体。在学生静心写话过后播放《红旗颂》,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读出自己写的话,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7篇

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文章以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把“学案”教活、用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有效预习

上课之前,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结合“学案”,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自行解决“学案”中“整体感知”里的所有问题;以自己的习惯、情趣朗读课文,提升对文本的领悟程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还经常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预习。例学习《再塑生命》,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学习《出师表》,就让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智慧化身的事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立开放的问题评选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质疑生疑,就是经常要求学生除了“学案”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之外,你根据文本内容还能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讨论,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谈讨,以此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2有效诵读

诵读是理解文本的先驱,有些文段读一读即可,有些文段则需要反复品读,揣摩,方可到达意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等都要以一种“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间接地体验到文章的“美”,入境入情地掌握和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例《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的一段话: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就指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方面反复读,尤其四个“我要开花”,怎样读效果好,怎样读才能读出百合的心声等等,引领学生读出百合花坚强、执著、自信的品质,从而领会百合花精神,也学会能坦然面对现实。这段话在“学案”设计上虽作为赏析语言的重点,如果忽视诵读,同样起不到好的效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比较重视诵读,他认为只有反复地读,反复地揣摩,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发现文字背后的精妙;才能理透文本内涵,发现话里行间的奥秘。当然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也是组织诵读的良好方法。作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是忽视不得的。

一些好的篇段、章节,适时的背诵一下,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语言特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例《雨之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心镶嵌绿野大地。”作者赋予雨生命、灵气、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像雨这样的自然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积累这样优美的句子,对于描写其他自然之物都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对其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背诵任务也是有必要的。

3有效提问

提问要讲究技巧,虽然“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上课时,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学案”上的问题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索然减半。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巧妙地变换角度,真正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提问要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发展,体会到思考、创造的快乐。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领会作者赏月的闲情逸致中夹杂的淡淡的忧伤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验,很难领会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我并没有生硬的灌输,而是从“苏轼是一个闲人吗”这个问题切入,再让学生去朗诵、领会文章中关于写月色的句子,学生于“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体验到了“闲人”的深层含义。只要找准了切入口,即使很难理解的文章也能上的活色声香。

3.2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同样一个问题,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例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重点、难点,怎样能让学生不觉枯燥地走进课文中呢?我抓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落魄者,而不去帮有地盘的刘表、曹操、孙权等人”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8篇

一、激发想象,培养个性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让学生触摸文本,潜心理解,同时还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程,超越文本,适当拓展,促使孩子们有的放矢地阅读、思考、交流、表达,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徜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真正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想境界。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教学片段

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告诉我们:“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充满童趣的想象让人叫绝,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

生(摇头晃脑):我觉得月亮像一个酒杯。它每个月都要满满地斟上一杯,然后细细地品味,到月底喝光后第二个月又斟上满满一杯。

生(充满向往):老师,我觉得月亮像一张摇椅,人躺在上面特别惬意。有一次我还梦见自己在月亮摇椅上玩耍,太过瘾了。

生(若有所思):月亮像一张脸,一张写满思绪的脸。月圆时,是她笑得开怀;弯月时,是她抿嘴含笑。

……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本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在这明月照耀的夜空,享受这一轮明月所带来的那一份欢愉与遐思时,他们的思维也由单一向多向发散,细细品味,有理有据,意味深长。儿童的心灵是需要燃烧的火种,他们那些新鲜生动的创意是心中对美的追求,也是个性才华的萌芽。

二、关注细节,美丽心灵

语文课堂因为细节而美丽。因为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承载着教育的深远意义。“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深度的把握,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最深情的体恤。”因此,在课堂的细节设计上应充分凸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更加真实有效。

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师:黄河那万马奔腾的气势使我们胆战心惊,羊皮筏子又轻又薄,体积之小,载重之多,又令我们提心吊胆。那么,谁又能够做这黄河的主人呢?

生齐答:艄公!

师: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艄公的技术高超?

生:如履平地

师:除了艄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镇静和机敏

生:勇敢和智慧

生:真诚和沉着

……

让学生关注细节,抓住细节处朗读、感悟,是课改中不能撂下的训练。学生读、悟,他们就能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表达,就能接受作者的思想、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三、真诚评价,创造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尊重和启迪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由地借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表达个性化的解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

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你如何感受这份醉人的香味?

生(自得其乐):我感受到的是百事可乐的清爽,三得利啤酒的醇厚,光明特浓牛奶的浓郁,味道好极了!

(掌声热烈)

师:你的回答与众不同,这槐花可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哦!

(众生笑)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反思文化;科研;发展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说过:“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办学实践证明,只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2015年2月以“反思特色文化”为亮点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成为哈市普通高色学校。学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内涵发展品味的助推器。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哈尔滨市规划重点课题――《反思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通过科研引航,在针对不同主体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教学风格展示课、高三团队合作反思、学生反思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让反思发生在青年教师身上的研究――课堂教学考核课

案例:2014年3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具有三年教龄的白老师提前三分钟走进自己的课堂准备上课,一转头,发现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备课组组长以及三个学年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走了进来。上课铃声响起,讲台上白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但随后恢复正常, 逐渐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台下听课者对照课堂教学考核表逐一考核打分。下班前白老师将反思评价表、反思日记一同交到教导处。第二天下班前,接到教导处课堂考核书面90分的评价时,白老师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青年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要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该发挥好外力作用挖掘其潜力。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注重他们专业成长的研究,以课堂考核课为依托激励和督促他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如案例中所提到课堂考核课是考评组对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根据制定的课堂考核表逐一打分,然后根据被听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表和反思日记综合评分,依据不同分数采取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议三种反馈方式通知本人,对于考核分数排在后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者,考评组会跟踪听课考核。课堂考核课要求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技能意识、效率意识、特色意识进行自我反思。白伟教师在反思日记中这样写到:“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是幸福的。蚌的痛苦孕育着珍珠,破茧后才有成蝶的美丽。”

二、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

案例:2014年12月16日下午十二点半,前来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早早就来到主楼电教馆,电教馆内座无虚席。上课铃声响起,教数学的于老师稳步走上讲台开始授课。整节课于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她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总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于老师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韵味醇厚。课后于老师做了个人课后反思汇报,博得众口称赞。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名师“不意味着功成名就,从此可以坐享其成。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校注重名师培养,将名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素养深厚,拥有教学专长,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教学业绩。得到同行认可,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在学生、家长、学校中有良好口碑。响鼓还须重锤敲,快马还得加一鞭,为了克服名师的职业倦怠、消极心态,更好地发挥其引航作用,增强其幸福感,同时也为了激励名师,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注重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便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每学期都会选出一位名师做教学风格展示课,届时邀请哈尔滨市学科教研员、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兄弟学校优秀老师就教师的教学特色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要求做展示课的教师提炼、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特长,使他们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让他们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内涵。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教学风格展示课这个舞台,让我尽情演绎自己的风采,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让反思发生在团队身上的研究――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

案例:2015年3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三教学楼二楼会议室温暖如春,这里摆放着鲜花和水果,心理教师杨老师坐在主席台开始阐述自己近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次哈尔滨市一模学生成绩不理想,对各层次的学生均产生了压力,一周的时间内心理咨询室接待了11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同时加强了和班主任的合作和与科任教师的交流。反思中我也发现,自身由于以怕耽误考生学习为借口,没有主动找学生沟通,心理测试问卷还有待改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及时改正,团队中有的科任自身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疏导不够……总之我们团队会精诚合作,做好学生的保障工作……”这是杨老师参加今年三月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的掠影。

当代教育家刘京海说:“教师专业化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如何攻破此难点,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开展了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方面的研究。每周进行一次高三学科备课组团队反思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高三班主任团队反思交流,每三周进行一次高三班级学科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高三整体团队的反思交流,高考结束后高三团队的反思交流,所有交流均在严谨、务实的氛围中进行。学校校级领导参与其中,指派信息技术教师全程录制,回放整理作为研究资料。团队合作反思模式得到了高三教师的认可和肯定,高三组于海丰老师这样说道:“我们高三教师现在就是一个拳头,是一个用汗水与心血精心打造的幸福卓越的团队,我们躬耕不辍。”于老师这样写到:“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不是一个人的成绩,备课组是一个整体,不能有单独行动的例外。”

四、让反思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研究――特色课程开发

案例:2014年10月10日下午,高一三班孙亮怀着期待的心情,跟随其他70名选报“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特色课程的同学,来到了坐落于哈南工业新城松花路9号中国云谷的夏青艺术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依次参观了“前言、求学之路、播音岁月、授业解惑、播音成就、恒久缅怀和结束语”七个部分。无论哪个环节,孙亮都认真地记录着,孙亮在自己的反思感悟中写到:“我深情缅怀用声音记录世界,传递正能量的夏青老师!会铭记这位从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走出的优秀艺术家……”

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只是我校特色课程的一个缩影。我校依据创建反思特色文化实际情况和办学基础,坚持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我校制定的特色课程体系是以反思为核心理念的体系,这一理念作为灵魂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课程之中。在不断摸索中,我校的特色课程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类。必修类包括: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学科渗透课、心理课程、经典诵读;选修类包括社区志愿服务、走进动漫、走进云谷、走进731陈列馆、走进夏青艺术纪念馆、走进企业;活动类包括读书活动、军训活动、高二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艺术节、人生规划活动等。每一种课程都制定了以不同反思点为内容的具有多种评价主体的学生评价表。每一种课程的落脚点都侧重学生深刻的反思感悟。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了反思习惯,将反思作为一种品质。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好奇心和兴趣,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才会感到轻松愉快。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绘声绘色地巧设课文中的意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进入求知的情境之中,忘我的追求知识,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课开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先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夜空图,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传来了月亮姐姐甜甜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参观这美丽的夜空。”孩子们看到月亮在跟你们说话一个个兴奋极了,都挥舞着小手跟月亮姐姐打招呼,我适时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咱们和月亮姐姐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好吗?”“好!”学生的兴趣高极了。导入新课的情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快就使学生进入了学文的状态。自然地进入,真情地投入,学生情绪盎然。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悟文章内涵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情并茂的朗读既能够展现艺术境界,又能够唤醒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内涵。例如《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写晴朗的夜晚天空有一个月亮,后两行写我的想象,诗句优美,赋予想象。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读文,在读文中感悟。于是在学生通读完全文后,我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夜空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夜空里,金色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学生的目光一下便被吸引了过来,这时,配乐朗读声适时地响起,带领学生走进辽阔的夜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此刻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去朗读,感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追求美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愿望。

三、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培养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能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举一反三。在《小小的船》这一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我先出示了一张图片:一个小朋友正悠闲地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向远方眺望。然后我问学生:“假如你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来到这小小的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答案各具特色,有的说:“我看见了万里长城。”有的说:“我看见了白色的云朵。”有的说:“我看见了北斗七星。”还有的说:“我看见了宇宙飞船。”……总之每个学生的答案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的创造潜能。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

四、故设疑问,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会文;个性体验

崔峦老师曾撰文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朱自清也曾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对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谓是朗朗书声,“读”领,可见,教师对朗读的重视是非同一般了。然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促思,借助语言文字为依托,在读中深悟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属于自己的感受呢?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指导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仅仅是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在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镜头一]

“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皮鞋匠看到了什么?读――

2.月亮慢慢升起来了。读――

3.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读――

4.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再读――

5.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很远很远,读明白了――

6.什么样的海面?突出这个词,读――

7.海面变化怎样?强调这个词,再读――

8.洒遍了,不是一点点,还可以读――

9.面对这样的一幅画面,内心感受的是什么?读――

10.跟随文字,我们走进了温馨的画面中,捧书,一起来――

11.宁静温馨的画面是音乐家对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深深的祝福,男生读――

12.流淌的音乐,是连接贝多芬和穷兄妹情感和心灵的桥梁。女生读――

这是特级教师李其玉老师在讲座中,以《月光曲》为例,关于指导学生朗读的示范设计。听着李老师的引导,我不禁陶醉于那美妙的情境中。更不用说,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中,无需言语,已深深地走进了文本,沉浸在其中了。

李其玉老师说,常常在听课时,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完这个句子(段落),你看到了什么,把它读出来。”“带着开心的(悲伤的、着急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段落)”这样的朗读指导,其实仅仅是教师让学生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学生真的看到了吗?真的感受到了吗?真的走进文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聆听着李其玉老师关于朗读指导的,不由得想起自己前不久刚上过的一节课《秋天的雨》,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最重要手段,把美读课文定为这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总觉得学生就是没读出自己想要的那个味。

[镜头二]

出示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用心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美吗?美在哪呢?

生自读。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美了呀?

生1:银杏树的叶子,还有红色的枫叶。

师:那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读得并不理想。)

师: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

上完这堂课,不停地反思着:“为什么这么美的语言,学生就是读不出感受来呢?”李其玉老师已经给了我答案了。

一、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基调

不同的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如同唱歌时我们要定个调一样,我们得把握文章的基调,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二、品析“文眼”,巧施技巧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句段的“眼睛”,渗透技巧。如,李其玉老师在《月光曲》的朗读指导设计:“什么样的海面?突出这个词,读――”“海面变化怎样?强调这个词,再读――”朗读的技巧即重音的突出就自然而入。

三、创设情境,激情引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品读中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李其玉老师《月光曲》片段的引读设计:“月亮慢慢升起来了。读――”“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很远很远,读明白了――”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低年级 绘本 阅读 悦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5

调查发现,以图为主的课外阅读材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丰富的色彩、有趣的人物形象,对低年级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进行绘本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渐渐地走向“悦读”。

一、选择喜欢的读物,播下“悦”读的种子

孩子的一切是捉摸不透的,前一分钟嘻嘻哈哈,后一分钟就能安安静静。绘本往往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编排,精美的插图、精彩的内容、有趣的形象、夸张的造型,一个个生动活泼,就像孩子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乐于接受。第一次接触绘本教学,是听了盐城市第二小学梅艳老师执教的《月光男孩》一书。从孩子闪光的眼神中、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了解了绘本的魅力,知道自己找到了让孩子快乐阅读的钥匙。我第一次推荐给孩子的是《爷爷一定有办法》一书。教学时,我用实物投影的形式把它呈现给孩子。从绘本中尝到“甜头”的孩子,每次发现我拿着绘本走进教室,都显得特别兴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就要使他们爱上阅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读物,绘本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一旦有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会沉浸在阅读之中,享受着这样的过程。这样,就会激发起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点燃他们阅读的火焰,埋下“悦读”的种子,并逐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悦”读奠基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思考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享受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一)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绘本的插图与情节会引发出孩子爱幻想的天性。让孩子们自由地想、大胆地猜,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爱幻想的心理。绘本的故事情节给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阅读绘本,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故事情节的空白。如,《月光男孩》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大地一片黑暗,只有池塘的水面,光滑又明亮。月亮低头一看,发现水里还有一个月亮,他好奇极了。”

教学时,梅艳老师这样引导:

师:这时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月光男孩呢,他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生:月光男孩,月光男孩,肯定是住在月亮上的啊,或者就是住在天上的,因为他的身上每天都能照到月光,所以才会叫他‘月光男孩’。

师: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那月亮为什么要请男孩把另一个月亮带回来呢?

生1:也许他在天上觉得太孤单了。

生2:可是,我们都知道水里的那个月亮其实是天上的那个月亮的倒影。

师:男孩怎么能把倒影带回天上呢?

(大家摇头)

师:好啊,都等不及了!我们快点去看这个寻找的旅程吧。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开头的文字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孩子读书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孩子们去想象。

(二)诱发孩子创造的灵感

阅读绘本,由认知到模仿再到创造是对阅读的升华。激活孩子创造的灵感,要以学生的阅读为起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拓展、延伸,让他们在阅读绘本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获得对文本的更深的理解。形式可以是续写故事、改编结局甚至改编故事情节,或者扩编人物对话、加入人物心理描写,或者谈谈阅读之后的心得体会等。这样激活孩子的创造灵感,让他们在阅读之后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同时尝到自己创作的甜蜜果实,使他们真正地从阅读走向“悦读”了。如,在《月光男孩》的教学中,梅老师以《月光女孩》的故事,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你觉得天上只有月光男孩和月光女孩吗?还有谁呢?”学生的答案精彩不断纷呈。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3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阵地。对于一个教育者而言,上好一节课如同耕好一方田,必须想方设法、辛勤培育,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撒播希望的种子。那么,如何让课堂教育更有效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李吉林老师说:情景教学要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以审美教育为手段,以感受形象为依托,引导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在情境中立体感悟、多重积淀。这样,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实效。

1.想象情景,解读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面对文质优美的课文,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走月亮》是一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中的“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充满了诗情画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认真地品,才能读出“走月亮”的诗意。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想象情境:“我”和阿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儿?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推而广之,用文字加以抒发。

月光在流,思绪在飞,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设置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既感受了文章的意境美,又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主要价值无疑更具实效。

2.模拟情境,寓教于乐

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模拟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再现课文的跌宕情节,细读了文本,发挥了个性。

如:教学《包公审驴》一文后,我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给学生表演的空间,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试想,学生喜欢了,教学目标不也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曼妙丰盈的想象力,有模有样的表演技巧,深刻地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挖掘文本蕴含的意蕴,使教学更有效了!

二、运用评价,温润心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激励功能。在教学中,恰当合适的课堂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1.真情评价,启迪心智

“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是教师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的良田。对学生进行充满真情的评价更能打动学生。

如:《一双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抓住“……”让学生拓展说话:“你还看到了什么?”思索片刻,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我看到了一车车粗大的木材。”“我看到了一弯弯清澈的泉水。”“我看到了一群群的可爱的动物。”……倾听着学生充满诗意的言语,我时而点头微笑,时而鼓掌赞许,时而竖起大拇指。刹那间,我俨然是一位忠实的听众,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真情评价洋溢着整间教室,没有了心距,评价的魅力在一定意义上启迪着学生的心智。

2.激励评价,促进成长

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的想象在翻飞,个性在张扬。我们若能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加以肯定或赞美:“你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呀!老师佩服你!”“你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将来肯定是大作家!”“从你的话里,我听出了你对太史伯的敬仰,没错,做好本分,是做人的准则!”……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老师一句句激情澎湃的赞语中,我们听到了拔节的声音,看到了花开的笑脸。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赏识别人,健全了人格,人文之花绽放课堂。

三、关注差异,呵护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差异,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使教学更有效。

1.独特见解,尊重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独特见解。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绝不能轻易下结论,亦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哪怕见解偏离了,也要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如:教学《包公审驴》时,在审驴情节时一个学生发言:“驴不会说话,包公却吆喝它,包公是糊涂了吧!”面对学生的想法,我没有及时给予答案,而是把球踢给学生。“你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你会思考,但是,包公真的是糊涂了吗?大家结合课文想想。”片刻,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包公使用了计谋。”有的说:“包公将计就计。”还有的说:“包公知道驴饿了,自然会主动去找主人,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小偷了。”“好一个顺藤摸瓜,将计就计,那包公为什么一定要威风凛凛地升堂,拍惊堂木,大声喊呢?”“因为是在审案,当然要严肃。”“因为包公在虚张声势以迷惑真正的罪犯。”……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精彩的思辨中体会了包公其实对案件的破解早已胸有成竹,只是将错就错。这样的文本解读妙趣横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攻自破。

所以,当我们面对“独特”的见解时,不妨缓一缓,用赞赏、接纳的心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班内学生的共同财富,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

2.动手练笔,百家争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习作中激活学生的思路,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彰显个性。

如学了《井底之蛙》一课时,我适时采用课堂随笔的形式,让学生议一议:井底之蛙跳出井后会说什么,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续写。

可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党的个性差异,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资源组织好教学流程,有些意外也能意外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来。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4篇

一、风雨与阳光一路兼程。

作为一所学校的决策者,理所当然要敢于担当,勇于承受。

(一)风雨兼程经磨砺

1、不可思议的一天。

XX年元月24日,真是一个糟透了的日子,祸不单行。一是,带着晨风而来的监考老师,给我洗了一个冷水脸,错怪我们没给安排早餐,其实他们吃的早餐就是我们预先付的钱;二是,一个不名身份的qq网民突然侵袭了我的qq,用高手段盗取了我的qq密码,冒充我的名义到处骗钱,可幸我的好友个个是个精明人,都没上当;三是,县纪检委到我校清理乱收费,我人生第一次品味到受审查的苦涩,我人生第一次感受着用指纹作认证的惶恐。一天来:是“错怪”,是“骗局”,是“错误”一拥而至,真是祸不单行,可幸的是我承受力还不错,没有压倒。这一天,在我人生中是糟糕还是精彩说不清,总的来说这天不可思议。

2、好累的这三天。

从XX年2月26日至XX年2月28日,三天来,脑累,心累,体累,累得寝食难安,好难熬的72个小时,好难熬的4320分,好难熬的259200秒,不知说是烦心事确切些,还是说烦恼事确切些,不去追究吧,反正是烦字开头。但我还得感谢刁蛮,个别临时工的刁蛮,使我知道几分骨气;车队阻车的刁蛮,使我知道几分勇气。最终,有的是用钱打发了“烦”走了,有的是用舌战打发了“烦”走了。新的一天,新的一月又开始了——3月1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3、立案通知使我毛骨悚然。

XX年3月13日上午,县纪委和县教育局对我进行了教育乱收费立案通知,并重整了相关材料,还要我写了一份检讨书。又为我人生添了一道坎坷。一路来经过了调查取证、立案查处、见面谈话和处理定性,真是一个过程不漏的有序进行着。

4、在80个难熬的日子里。XX年1月24日县纪委到我校调查取证乱收费,3月13日县纪委就乱收费对我立案调查并整理见面材料,3月29日核准立案材料并进行见面谈话,4月15日下发处理结论。从1月24日到4月15日,整整历时80个日子,我真乱了,我真累了。在这80个日子里,忐忑总牵着我的神经,反省总没走出我的脑门,“很不是滋味。”

最后的告终:“xx省xx市xx县监察局监察决定书——关于给予xx行政警告处分的决定……”4月15日我在决定书上签了字,结论对我如此的公平,我终于能轻松地舒口气,也该放松紧弛的神经了,也该到喊醒自己的时候了,“绝莫违纪!”

深深的感受:通过多次与纪委领导们的接触,我也感受到领导们执纪的严肃,对人的亲和与诚恳,“谢谢了!”

(二)雨后斜阳现彩虹。

1、梦幻人生不是梦。

XX年5月22日,中心校党支总对我进行了入党转正座谈,我也写了一份转正申请书:“我是XX年6月20日被党组织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按照党章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到今年6月20日我的预备期已满一年,现申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下面,我把入党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向支部大会作一汇报……今天,我虽然向党组织递交了转正申请书,但我愿意接受党组织的长期考验。”

2、辉煌人生当珍惜。

XX年6月29日,一本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闪亮在我的眼前——鲜红的封面夺目耀眼,“荣誉证书”四个大字金光璀璨。“优秀共产党员”这六个字给了我至高无尚的荣光,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份量的荣誉,也是我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的最好肯定,当之无愧。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二、良心与责任引我负重。

良心驱使我努力,责任赋予我担当。学校工作沉重而富有使命感的担子几乎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是一个能者,还是个弱者连自己也说不清,就算是我想多干事,多干点事吧:一来身体要好些,二来人也觉得充实些。

1、 学风建设的设计者。

学校以学风建设活动为契机,开展“三比三赛”“三比”即:比学习习惯、比学习行为、比学习风气,制订了三比评比方案和细则;“三赛”即:生字或新词听写竞赛、口算或应用题竞赛、命题作文或看图作文竞赛,每学期一次。大大地促进了学习风气的好转。

2、 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作为一个校长,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确良引领者。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做到,推进课改“三到位”。

①宣传到位。我校借教师暑假教师学习班之机,学习了《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员报告”。

②责任到位。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落实,我校做到了班子健全,分工明细,责任明确。学校更好地推进课改工作,成立专门的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xx任组长,教导主任邓建红任副组长,王思思、周意群、赵青青、姚世欢、郭玲五位年轻教师为课改顾问。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四个作用:认知上的导向作用,实施中的保障作用,评价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③落实到位。我校以三年级90班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班,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全面推进课改。本年度以五位年轻教师开道先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王思思、周意群、赵青青、姚世欢、郭玲五位年轻教师率先上好公开课,把老年教师引进了一个全新理念的课堂。姚世欢老师代表xx完小参加了中心校英语教学比武,肖迎春老师代表xx完小参加了中心校科学教学比武,两位教师不负重扎,积极、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任务,得到了中心校领导和评委全体的好评。

3、 行风建设的受益者。

一年来,我以以县局《树师德·正行风》和《民生面对面,八诺心连心》活动为抓手,提高认识,积极投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为自己写师德周记,为学校写师德周志,从我做起,规范办学行为,从自身作起,民主理财,清廉治校,勤俭自律。

4、 校园文化的倡导者。

1) “阅读小超市”别有天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诚实、守信、守规等品行上得到熏陶,也使学校图书资源上得到充分的利用提供了保证。

2) 班级文化特色艳明。有的摧人奋进的班训,有感召力班宣言,有个性化的班牌,有约束力的班制度,有知识性强的班刊,形成了艳明的班级文化色彩和亮丽的班级文化风景。

3) 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一幅幅教师书画作品镶嵌与天蓝色墙裙交相辉映,成为了一道最亮丽的人文景观。

5、生活质量的策划者。

我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工会的引领作用,学校女职工的广场舞舞出了风采,男子篮球队活跃了校园。充分发挥工会的主体作用,关心教职工身体健康,学校支付1万余元为全体教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第15篇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