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篇

1.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不足

学校的工作主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在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上缺乏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无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服务。有些学校的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均存在的一定问题,不能够胜任学校后勤和资产管理的工作。在部门的设置上,学校通常由设备部门和教务部门对教学仪器进行管理,后勤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校办管理学校的无形资产,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等,财务部门对账面进行管理。结构看似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对上述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和监督。也有部分学校将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工作统一归于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造成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出现权责不明晰,责任无法划分,更无法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2.学校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内控机制缺乏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力度。对于中学的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工作来说,正是由于工作中存在上述问题,才使得学校缺乏相关高效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监管机制,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得到强化,部分中学只是将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交给总务处和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尤为突出的是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些资产没有配备相关的登记管理制度,资产去向不明,应报废的资产没有及时报废,会计核算上也未及时体现,容易导致学校的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等现象。在相关设备的维修和维护上,缺少足够的相关专业人才来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加大了设备的维修难度,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后勤进行采购时,内部控制活动监管不到位。一方面,缺少严格的设备购置申请审批,采购不按照预算来执行,审批较为随意;另一方面,购买物品的渠道不正规,有的甚至不能开具相应的发票,没有及时按物品类别入账,造成资产和后勤物资清核时账实不符,不能做到对号入座。

二、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的观念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学校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日常化,经常开展后勤和资产管理的工作会,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校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因此要改变陈旧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国家统一供给的理念,要鼓励、吸引、依靠社会优质资源来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服务,使得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其核心作用。再次,应该以法律为基础进行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工作,比如后勤工作中的校园的绿化和保洁服务,应该与相应的后勤公司在合同的基础上展开工作。最后,还要把握好学校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强调市场性而忽视了学校最根本的教育和服务性,要保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邗江中学以节能为主要指导思想使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实现由观念到制度的创新。该中学后勤主管部门分主任、保安班长、当班保安员等职务,统一管理教室和各个办公室的用电情况,设置正常的开灯时间。另外针对节能、采购、资产保管任务分配到班级,要求班主任对本班级的任务承担全部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

2.加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

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应该根据工作的特点进行人员的分配和队伍的建设。目前中学中普遍存在管理梯队层次性差,常有一人身兼数职等现象。因此,要对人员进行科学分配,建立合理的管理梯队,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对工作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励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另外,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能,提高其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和掌握,提高后勤服务和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对后勤和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对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进行统筹管理的机构。比如苏州中学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处,下设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三个部门来完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其中,资产管理部主抓基建房产等工作;财务处负责财务工作;综合管理处负责后勤等方面的保障和协调工作,各个部门由资产管理处统一调配。在后勤物资和资产的采购和应用上,要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经学校批准确认,经招标等程序进行采购,采购一些价格适中、质量有保证、用途比较广泛的设备。扬州梅岭中学对校园卫生管理、校园绿化管理、水电管理、学生寝室财产管理及维修、校医室、学校餐厅、基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对各项工作予以量化评比。

3.加强学校的后勤物资与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建设

在加强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的人员和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建立固定资产和后勤物资“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制度,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和员工对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州中学采用责任制的方式,将后勤物资和资产保管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物资和资产进行编号,并建立管理卡制度,管理卡上标明该项物资和资产的购置时间、运行状况、保管人信息等资料,以明确责任人。学校还应当做好后勤物资和资产的增减记录工作,对于因人员调动和离职等情况产生的资产变动做到及时上报。此外,要建立内部审核机制,由财会部门抽调审计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学校物资和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使得内部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审计的重点应当包括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资产的完整性等等。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物资和资产的盘查和清点制度,对物资和资产定时进行盘查,并针对盘盈和盘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查明根源。

三、结语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 抢险救援 单兵素质 战勤保障 要求作为公安机关一支重要的现役警种,拓展职能后的消防部队承担着社会抢险救援的重要职责,如何着眼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根据几年来的基层岗位实践,笔者认为在以消防官兵单兵素质为主的软件上,除具备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外,在专业技能上尚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经验积累、与职能匹配的文化程度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包括从容的心理状态和坚定的心理意志。在以救援装备为主的硬件上,则应不断完善与现代灾害现场相适应的战勤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以下几点认识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消防同仁商榷。1.多角度、全方位磨砺公安消防单兵素质。

1.1直面困境,高点思维。《消防法》的修订把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行动由过去的好人好事转化为份内的天职,随着消防官兵作为一支骨干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场越来越多的走向前台,使他们成为和平环境中经受鲜血、危险、灾难和恐怖考验的最大人群,而现阶段的士兵又正是我国出生人口高发期的独生子女,先天的优越环境和现实的特殊职业经历形成了强烈反差;警力资源的有限与现实任务的繁重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与救援现场的复杂多变又形成了第三个剪刀差,而随着火灾、建筑物坍塌、车辆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的发生,落实“救人第一”的方针,迅速、安全地解救被困人员又成为抢险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站高起点,科学谋划,才能运筹帷幄,打赢实战。

1.2强化素质,破解难题。实践证明,在抢险救援现场,被困人员生命受到的威胁较大,在时间紧迫、行动困难的状况下,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心理安抚方法和技巧,可为营救被困人员赢得时间,为此,消防指战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

1.2.1较强的心理素质。

对消防指战员本身而言,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危险、紧张、复杂、困难和突变性等因素会对消防员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被困人员,消防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克服惊慌、恐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避免判断失误,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积极的帮助。

1.2.2足够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防指战员迅速的掌握被困人员的心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并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如果消防指战员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会做出影响被困人员情绪的举动,进而使救援过程变得复杂甚至阻碍救援。

1.2.3敏锐的观察判断力。

通过观察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来察觉、判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正确的判断可以促使消防指战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安抚,配合救援工作开展。

1.2.4一定的生理医学知识。抢险救援现场越来越趋于复杂,消防指战员必须能够应对多种条件下的困难。大多数被困人员心理上受到惊吓,身体也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消防指战员要对人体被毒烟熏烤、中毒、缺氧、虚脱、骨折、软组织挫伤等现象发生时机体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被困人员与正常人的表现差异、行为的改变,通过其意识紊乱、语无伦次、烦躁不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现象,及时掌握其“动态”,防患于未然,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1.2.5广角度的专业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传统”消防安全与“非传统”消防安全的界线被打破,“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更加广泛,破坏力也愈加明显,对部队现有职能的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最为突出的是如各种新型石油化工、能源、皮革等污染性危险产业急剧扩张,城市规模、城市容量急剧扩大,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荷载成倍增加,城市灾害应急防控功能的不足更加凸显,消防官兵必须具备广泛的专业涉猎和常识积累,以应对各种突发现场。

1.2.6临机应变能力。面对各种化学灾害的相继频繁发生,特种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和功能欠缺,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施救。据统计,化学侦验车等消防部队特勤装备配备缺口达60%以上,一些先进的化学侦验、探测设备、特种器材更是寥寥无几。20__年在处置河南省某二甲酯槽车翻车事故时,因无侦检设备,无法确定物质属性,导致现场5名消防战士中毒。因此,必须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及时采取简便易行的土办法、土设施快速展开施救,尽力挽回损失。

1.3立足现实,提高独力处置能力。尽管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地方应急联勤联动机制,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逐年增多,社会应急救援任务明显加重,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体制分割、力量分散,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警力、装备、训练以及处置能力必须尽快适应,完成独立情况下的抢险救援任务。胡主席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十二字方针中包括英勇善战。其中英勇是精神,善战是技能,要靠过硬的职业素质做保障,回应人民新期待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2超前发展,纵深完善现代战勤保障体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灾现场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抢险救援的成败。建立消防机关级战勤保障机制(一级保障)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在此不作赘述。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灾害现场的救援需要,应本着全纵深、广角度的战略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县(市)、区级战勤保障体系(二级保障)。

2.1建立二级保障的必要性。有专业学者曾做过调查,如果一级战勤保障消防部门所有车辆一起出动(包括油罐车、炊事车、器材车等),到百公里外的地区支援,油罐车在装满油料的条件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公里/小时,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2个小时,且如果一次补给不足还需返回基地再次运输,仅从时间和油料消耗上来看就已失去现实意义。如果在当地建立相应的组织,则可随调随到,真正提升战勤应急保障

和快速反应能力。2.2建立二级保障的优越性

2.2.1便于管理,战备性强。建立二级保障站,将过于分散的单位、人员和物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并作为实战单位昼夜执勤,既增强了后勤保障人员的执勤战备观念,又可减少管理层在时间、精力、费用上的消耗,更便于装备器材的维修保养和存储点验。

2.2.2反应速度快,保障能力强。二级保障站接到增援命令后,不用临时组织,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快速出动。尤其在大型现场,二级保障站可根据平时制定的保障预案,各类人员按部就班地实施展开,快速为现场提供有力的初期保障,为消防机关级保障消防部门到达现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3配置合理,机动性强。二级保障站在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置上更贴近实战、立足于实战,着眼于本区域的初期保障,合理的配置了救灾现场后勤保障方面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装备器材,战时可根据不同的现场、不同的需要合理补给,避免了盲目行动所造成的浪费。日常备战时二级保障站则是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可随时或定期为中队服务,保养维护车辆器材,运送各种物资,为一线部队的执勤备战提供可靠保障,真正做到“粮草先行”。

2.3二级保障的基本模式

2.3.1机构设置:在相临的县(市)、区里每3个消防部门设1个二级保障站,人员可从地方聘用。

2.3.2装备配置:主要依托地方单位,建立长期支援合同,随时听从二级保障站调用。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勤转型理论;后勤建设;启示

一、外军后勤保障转型理论

1.信息增能理论

一段时间以来,部队后勤保障力生成仍然依靠传统的物质要素,力求通过量的积累达成保障力生成的质变。

事实上,战争对客观条件的需求较为苛刻,量变不一定带来质变。后勤工作重心将转向如何充分发挥后勤信息的能力,后勤信息成为后勤保障力增能的主要内容。

2.速度后勤理论

作战方式、作战节奏的转变,导致传统的基地化后勤保障已不适应新的战争形态需求。后勤保障应更加凸显后勤反应时间的重要性,更加倾向于强调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建立以配送为基础的保障系统,由数量型向速率型后勤转型。

3.精确保障理论

与传统强调地面作战的后勤保障理论相比,如“越多越好”“以防万一”理念,美军强调按照作战部队需求,提供精确后勤保障。其具体指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最少的劳力、手续和费用向士兵提供准确保障同时明确精确后勤的前提条件即准确掌握后勤需求、需求的准确性、技术条件等。

4.军民融合后勤理论

军民融合后勤理论主要是指除军事性极强的核心后勤职能由建制后勤力量实施外,部队精简后勤力量,不断提升后勤利用民力的层次,压缩战场后勤摊子,拓宽承包商保障范围,减少后勤建制力量带来的额外负担。

二、对武警部队后勤建设的启示

1.构建集约高效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体系领导机构应高度集中,在战略层次,设一名高级后勤主官及领导机构面对全部队;战役层次,设战场后勤部及一名后勤主官面对战区;战术层次,设战斗后勤部及一名后勤主官面对基层。后勤保障体系的职能机构实现以后勤自动化信息系统为基础, 促进后勤职能、保障任务、保障机构联结和组合,形成部队后勤保障一体化。

2.构建可视化物资保障系统

美军的全资产可见系统通过赋予后勤物资具体的代码信息,将物资的数量、地理位置、质量情况数字化,便于储存与检查,已得到战争实践检验。后勤保障过程用隐形“管线”实现物资保障的可视透明。物资由静B储备向动态物流管理转型,以配送“管线”代替实体仓库,并逐步实现直达配送代替低效的逐级前送,及时满足一线部队的后勤需求,准确及时获取作战部队后勤需求信息,实现精确配送。数字化物资系统可及时跟踪、准确调动物资,实施有效保障,减少中间环节,从源头实施直达保障。物资保障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补给源头到战斗部队各级后勤的运输控制和物资管理。

3.构建三维立体投送系统

“极、难、险、重”环境下,地面部队的携行能力受限,地面车辆的伴随保障能力受阻,直升机能够承担垂直投送后勤物资的主要任务。同时,立体投送能够较好地克服空间地理限制,实现后勤保障空间的跃升。

4.建立模块化保障单元

后勤保障单元化、模块化是主要发展趋势。美军后勤理论指出:后勤单位必须模块化,易组合和灵活机动;后勤分系统应具有多功能、可部署和可扩编性。平时应按积木组装法训练某些后勤保障分队,确保保障力的维持;战时可及时组建新的后勤保障综合体,发挥整体合力。模块化建设是对后勤保障力量单元进行基地化训练,为编组多功能后勤部队“生产”各种“构件”。与此同时,构件模块会根据作战需要和不同保障任务灵活“拆卸”,按需“组装”,像拼积木一样抽组多功能后勤保障单位。

5.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

武警部队后勤应逐步由被动补给向主动配送保障方式转型,由自我保障向军民一体化保障体系转型。应结合部队体制编制改革,以重点方向为主,衔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规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布局。同时,应结合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特点,建设职能部门互联互通、紧密配合沟通机制,定期开展训练演练,贴近实战需求抓保障力生成。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4篇

曹文礼(1983-),男,浙江临海人,本科,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武警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后勤应急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

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等多样化任务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职能。但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恐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毒气泄露、公共卫生事件、冰雪灾害、地震等非常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 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各项任务的完成将寸步难行。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初级指挥院校的后勤科目涉及的应急保障的研究很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组织指挥不够顺畅。当前,在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头指挥、多头申报,以及联合保障协调不到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从各个支队实际情况看,军需、卫勤、运输、油料等专业科室虽然采取了模块化、战斗化抽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成训练,与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保障效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抽组采取“预编”、“预任”的做法,容易造成人员不固定、责任难区分,管理不规范,加大了组织指挥的难度。

四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五是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充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范围广,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给养供应、物资补给、运力投入等都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而当前应急物资储备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特需物资储备比例不当,战备物资器材管理不严格,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警地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予以利用。

六是应急训练不够扎实有效。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存在盲目性,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训非所用,训用脱节;抓不住训练重点,存在重战士训练轻干部训练、重专业训练轻合成演练的现象,尤其忽视与军地保障力量的协同训练;后勤科技练兵的意识不强,人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着应急后勤训练质量上台阶。

七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当前部队后勤干部来源少,改任的多,不懂,不会的问题突出;院校后勤专业学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后勤专业干部和技术兵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和到、地方进修深造机会少,受训比例偏低,高科技和信息化人才缺乏。

二、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理清后勤工作的思路、把握后勤建设的方向。要始终坚持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因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七点:

(一)提高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质量。近年来,部队动中抓建、动中施管、动中保障日渐常态化。在动态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在指挥方式、保障手段、物资储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的理论来指导。各级要切实把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理论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总结后勤保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常抓常议;要倡导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紧贴武警部队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超前研究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既适度超前又满足现实需要;要大胆创新,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力争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后勤应急保障实践,提高保障能力。

(二)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无论是处突、反恐、维稳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工作需求多样,任务艰巨繁重。所以要集合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社情,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规模,超前预测遂行多样化任务作战条件下的物资消耗和人员配置情况,增强预案制定的针对性。要充分设想各种突况,着眼提高独立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预测研判,从难、从细考虑各个阶段的保障重点,多做准备,适应各种情况。要不断通过后勤应急保障演练和实践,制订完善并形成适应多种不同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预案,做到一种情况多个预案,一个预案多个配套计划,以此牵引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预案,使之在人员编成、任务区分、车辆使用、保障手段、组织指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三)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要按照“层次简化、要素浓缩、反应快捷、高度权威”的要求,在军警地现有编成下,采取编内预任的形式,成立省、市、县(区)三级后勤应急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一要做到集中统一,指挥突出一个“联”字。一体化指挥要求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体系。统一筹措通用物资、专用物资,统一指挥后勤保障,统一协调地方力量。二要科学编配,抽组围绕一个“快”字。在保障分队的模块组合上,应坚持就近就快原则,切实解决因抽组单位分散而造成组织协同困难、集结慢、保障展开不同步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快速稳妥保障的要求。三要合理组合,技术体现一个“精”字。针对当前应急保障技术力量编制少、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应做到以总队应急保障力量为基础,支队级为补充,执行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强或直接补充到力量较弱的专业保障分队。

(四)大力加强后勤应急装备建设。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新的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应急行动目的不确定,行动方针不断变化,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显现出复杂性增强、时间短促的特点,无疑为加强后勤应急装备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高科技后勤保障装备少、骨干装备配备率低的情况下,应加大投入,加快后勤骨干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步伐。坚持以动态和野战条件下部队保障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配套、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编为部队配发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野战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在当前经费供应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为重点方向部队按编配齐专业装备,以尽快形成应急保障“拳头”力量。各级要通过科学组训、升级改造的办法,充分挖掘现有后勤装备的保障潜力,使现有装备发挥出整体保障效益。同时,根据部队需求搞好后勤高科技装备的研制,着力提高部队所处的环境和可能担负的任务实际,提高后勤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并适当配备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的特需装备器材,以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

(五)充实完善后勤应急物资储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所需物资总量进行科学测算,立足应急,遵循“突出重点、品种配套、平战结合、钱物并储、警地一体、讲求效益”的原则,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易消耗的物资,突出保障区域内社会筹措困难的物资,突出应急保障所需物资,切实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区别任务需要有所侧重,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警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进一步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形成通用物资警地连供、通用装备警地联修、通用设施警地共建、通用技术警地共享、通用人才警地公用的警地一体化储备模式,采取签订协议、军警民共建、紧急征用等方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探索定点储备、虚拟储备、货币储备等储备模式,尽量减少物资储存和周转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畅通物资筹措渠道。基层中队(连)应加大军需、战救药材等物资的储备量,以满足持续、独立保障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六)扎实抓好应急后勤保障训练。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后勤保障专业性高的情况下,加强后勤保障专业训练至关重要。武警部队应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按照“全员、全装、全任务、全天候”的要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紧贴任务抓训练,加快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四种能力。超前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结合预定任务地域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特点,适时组织贴近实战的综合拉动演练,提高军警地一体化协同保障能力,达到快速、准确实施前送供油、粮秣供给、物资补充、伤员救治等保障目的,努力缩小训练与保障任务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要突出搞好后勤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后勤首长机关要进行室内想定作业训练,着力提高组织指挥、上传下达、协调指导能力。后勤专业分队要突出抓好快速反映、快速机动、快速保障训练,如物资分队要抓好搭建帐篷、快速装车卸车、搬运物资和野外加油、供电的训练。要突出人装合练,围绕装备的性能,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和“一兵多用”训练,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使新装备迅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突出智能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后勤官兵在复杂环境、多变环境下搜集信息、分析情况、临机应变的能力;突出心理训练,着力提高后勤官兵在复杂、艰苦、残酷环境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加强后勤应急保障人才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决杜绝“外行”挤占“内行”、“关系”挤占“能力”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选好后勤专业人员,建强后勤专业保障队伍,把好入口关,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作风过硬、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选拔到后勤应急保障队伍,确保队伍的质量。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具有武警部队特色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机制相适应的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拓宽地方技术人才进入部队工作渠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改善部队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满足部队急需。调整目前后勤干部专业区分过细和定位过死的培养和使用思路,走出一条后勤干部和后勤专业技术兵横向多专业交叉和纵向多层级进修培训的培养和使用路子,不断提高后勤人员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与考评晋级机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适应遂行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任务的需求。(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财务系会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小林.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8-10

[2]李 广.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32-33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警部队 遂行多样化任务 后勤保障

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其后勤保障也呈现出许多特点。一是部队遂行任务突然,情况紧急,涉及面广,政治影响大,后勤保障“确保”的职能更加突出,必须全力以赴保到位。

二是部队遂行任务涉及范围广,性质不同,动因复杂,部队行动规模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后勤必须快速反应,实行一体化保障。由于各类突发事件、灾害事故的发生普遍具有突然性、联动性、灾难性,所带来的危害,既有对人员、物资、装备、设施的硬损害,也有对当地政治、文化的软破坏,事态发展走势不易判定,部队处置救援行动难以事先确定。在处置过程中,有时多种矛盾交织并存,部队具体行动方式多变。因此,后勤必须着力提高应急应变和一体化保障能力。

三是参战力量多元,部队行动转换频繁,对处置能力要求高,后勤必须提高指挥协同能力和专业保障能力。遂行多样化任务往往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军(兵、警)种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部队担负不同的任务,有些任务对部队的处置救援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这无疑要求后勤在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搞好协同保障的同时,还要重视做好专用装备和器材的保障,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的专业化保障水平。平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搞好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所需要的专用装备(器材)储备,才能不断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

二、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杭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坟川、王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三、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的对策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确立能力标准。各级后勤要认真总结分析近几年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的经验教训,结合部队担负的任务实际,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段,对可能担负的保障任务进行认真梳理,研究构建部队遂行多种不同任务后勤保障能力指标体系,细化各专业保障能力构成要素及具体指标,以此牵引后勤各项建设和保障准备工作落实。同时,针对部队担负不同任务后勤保障的特点,分类研究制订保障预案和实在管用的保障措施。要充分考虑任务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物资筹供能力、自然气象条件、交通道路设施和保障资源分布等因素,多准备几种应对措施,特别要注重研究提高部队后勤的独立保障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实施联勤联保。遂行多样化任务通常是军警地、诸军(兵、警)种联合行动,由于任务多样、力量多元、行动联合、情况多变,组织保障复杂,必须树立“大联合”保障观念,建立一体化后勤指挥体制,实施军警地联动联勤联合保障。通过建立军警地联勤保障指挥体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军警地各方职责,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军警地保障资源共享机制,对各类可供利用的保障资源,按照就近、就便、急需的原则,统一调配使用;积极探索“合同式”保障、“采购式”保障实施办法,加快建立可靠的社会化保障网络。通过建立军警地预警信息通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军队和有关专业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并明确有关情况通报预警的方法、程序和时限,确保后勤在第一时间做好各项保障准备。

三是做好预置预储,加快装备研发。武警部队各级要认真落实后勤战备储备标准和携运行标准,根据部队担负任务特点、专业需求、以及当地物资供需情况,除加大特需物资器材、野战食品和专用装具的储备外,还要在重要方向、重点地区、重点部队和危害多发地提前预置预储遂行任务所需的装备和物资器材。要加快专用后勤装备的研发和配备,特别是要加快研发和引进适应各种复杂环境、能够在不同地区执行任务的后勤装备和轻便多功能的应急救援救护器材等,不断提高部队后勤综合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先标,韩建军,张宗凡.对提高新形势下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 2010,(18).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武警部队 后勤保障 军民融合 对策研究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富国强军新局面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后勤领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利于充分整合军地保障资源,降低整体保障成本,提升综合保障效益。相较而言,武警部队和地方联系较为紧密,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当前武警部队后勤保障军民融合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

一、当前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面临的困难

(一)理论研究滞后,改革实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武警部队上下围绕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改革的顺利启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层次仍然比较低,缺乏对深化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的深层次研究,对深化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改革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理论研究的低水平和滞后性,致使部分改革实施单位对深化改革的目标认识不明确,信心不坚定,从而制约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改革实践缺乏法律支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市场打交道,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与市场上的其他主体相比,部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有一套特殊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军队与市场的各种交易行为,使其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共性,又能够满足部队后勤保障的特殊要求。现实情况是,当前在后勤保障军民融合立法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特别是在运行机制、领导责任、劳动人事、经费保障、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服务仲裁和执行等方面,法律制度严重缺位[1]。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军队与市场主体合作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一方面导致地方经济组织介入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使得武警部队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不断增多。

(三)业务部门控制权部分丧失,改革动力不足

随着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许多后勤业务部门不再从事直接的后勤保障工作,也不直接管理后勤保障实体,其职能将逐步转向计划筹措、协调社会力量以及监督合同执行情况等。业务部门职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对人、财、物的控制和使用,影响了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既得利益,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改革产生某种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改革的内部动力不足,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内部阻力,影响改革发展的步伐。

(四)市场发育不均衡,交易代价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上讲,与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仍不发达,从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来考察,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加之武警部队驻地较分散,一些单位驻地偏远,缺乏规模大、实力强、资信好的服务企业。一方面,由于高资质的服务企业数量少,造成合作伙伴难找,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形成行业垄断,比如伙食这一块儿,普遍出现一家单位多个食堂由某一家公司承包的现象;另一方面,个别单位为了追求政治效益,急于完成改革任务,仓促与地方公司签订合同,一些条款有可能考虑不深不细。

二、深化军队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创新,为深化改革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武警部队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以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化。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应围绕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加强对策性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从全局出发,对深化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的内涵、外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运行模式、配套政策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为国家和军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各单位要针对地区环境和自身特点,加强军民融合改革的运行方式、组织形式、实施步骤及配套措施研究,为扩大改革范围,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提供理论支持;三是具体实施单位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增强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改革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

新的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法规制度的完善和法律意识的普及。武警部队必须参照国家机关、地方高校和外军通行的作法,按照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抓紧出台《军队后勤保障军民融合促进法》、《军队采购法》、《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与后勤保障军民融合密切相关的法规制度,对军民融合保障的目标、范围和方式等加以规范,对地方企业的资质认定、军地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效益评估以及纠纷调解等给予具体的确认,确保军地双方合作稳定、运作规范[2]。

(三)建立科学的经费补偿机制,激发改革单位的积极性

从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看,要提高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必须从改革单位的实际利益出发,尽快建立起科学、可行的经费补偿机制,弥补因改革造成的各种经费缺口,真正实现改革后保障水平稳中有升。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建立各项经费补偿模型,适时调整经费标准。要根据不同经费的供给特点,建立相应的经费标准调整模型,适时预测不同部队需求和供给条件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费供应标准,建立起动态的经费标准调整机制。二是加快军人福利货币化改革步伐。军队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有偿服务的需要,尽量压缩集体福利投入比重和实物供应比例,提高军人工资福利货币化的水平,将交通、医疗、住房、服装等实物保障项目逐步以货币形式发放,以提高军人个体的社会消费能力。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改革创造更加稳定的运行环境

实行武警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保障力量为部队服务,武警部队和社会保障实体之间是平等的价值交换关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承包商的逐利性,部队需求与地方供给之间存在着先天的矛盾。为有效保障武警部队这个特殊消费集团的供给,地方政府必须综合运用计划、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加大对市场的调控力度,为改革创造稳定的运行环境。武警部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职能。地方政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尽快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武警部队后勤保障军民融合改革中来;二要做好中间人,政府要为武警部队推荐实力强、信誉好的承包商,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协调好武警部队和承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2]。

参考文献

[1]王永恒.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D]:[硕士学位论文].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9.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7篇

军事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往往优先用于军事领域,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影响了军事作战行动,影响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实施,也深刻的影响了卫勤保障的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本文就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作战条件对卫勤保障的影响及要求做一浅显探讨。

1 复杂电磁环境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1.1 卫勤保障范围扩大 传统意义的战场上,主要是金戈铁马的较量,是面对面的厮杀,当时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战伤和疾病的防治。而且由于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尽管火线的战伤救治救护和疾病的防治都很迫切,但优良的卫勤保障却只能远离战场。火线上大批伤员的救治多由技术水平较低、使用设备比较简单的卫生人员来进行。后方医院即使有再好的条件,再高明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未来战场上的军人要面对来自物理极限、环境和地理极限、体能极限、武器系统以及心理耐受力等诸方面的挑战。战场军人的健康不仅受到武器系统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的威胁,而且受到疾病、心理、战场环境等多种危害因素的威胁。由此可见,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战场军人所面临的环境比以往战争更要严酷。卫勤保障将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减少危害因素对人军人的威胁,同时也将尽可能的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受威胁的军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2 卫勤保障效能增强 “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意志而引发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1]。技术进步与作战方式的关系如此,技术进步对卫勤保障方式的影响也不例外。当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注入,有更多高新技术含量的设备、工具用于卫勤保障,必将使其保障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作模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卫勤保障的各个领域才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能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1.3 卫勤指挥水平提高 战时卫勤保障的医疗后送组织、卫勤力量的调度、伤员流疏导、各种运力的使用都需要掌握大量有关的信息,这是完成卫勤指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我军过去由于通信手段落后,卫勤指挥很难得到必要的信息,主要靠的是按计划的惯性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勤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战争由于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得战场可视化性大大提高,卫勤指挥员可以实时地了解战场情况,掌握进行决策的各种必要信息,实施更为科学的卫勤组织指挥。

1.4 卫勤理论飞速发展 卫勤理论特别是伤病员后送理论是卫生勤务的核心理论[2]。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技术发展、作战模式变化和军事医学技术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争将是非线性部署、非线性作战、非线性保障的新模式,非线性战场伤员流的特征,一是全方位分布,战术地域、战役后方、战略后方都有可能发生伤员;二是伤员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伤员数量多、救治任务重,部分地区伤员数量少、救治任务轻。卫勤保障将强调三军联勤,军民结合,点与网结合,伴随保障与机动保障相结合的新分级救治体制。

2 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对卫勤保障的要求

2.1 要提高卫勤组织指挥的时效性 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情况复杂多变,战斗力极易被削弱,对卫勤指挥要求很高,加之,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环境恶劣,对卫勤指挥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做好参战兵种卫生联勤保障工作,必须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一是建立联合卫勤指挥机构。在战役后方指挥所建立卫勤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参战各部队卫勤保障工作。二是完善联合卫勤指挥网络。高原高寒地区作战信息传递十分困难,要做到卫勤指挥通畅,必须改善通信及指挥条件,建立一套完善的远程医疗系统和指挥网络,并保证上下级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信息传递通畅。三是完善机动卫勤保障方案。结合作战地区实际情况,周密设想和考虑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定一套操作性、针对性强的作战卫勤保障规定、方案和预案。

2.2 要合理设置救治阶梯 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战争强度增大,作战将会更加激烈,由此造成的战伤就会更加严重复杂,如不及时给予确定性治疗,死伤比例将会大幅增加。因此,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应当合理配置救治阶梯,建议战术区撤销营救护所,战役区减掉一线或者二线医院,将其医护人员加强到连阵地抢救组和师救护所,或留作预备力量,实施机动保障。

2.3 要及时救治后送伤病员 伤病员救治和后送是卫勤保障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未来高强度的作战的情况下,及时的救治与医疗后送对于减少人员伤残(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应本着“军地一体、上下结合、统一计划、重点突出”的原则。一是要积极向前延伸卫勤力量。卫勤力量应尽可能的靠前,并增强火线抢救力量,扩大救治范围,减少后送压力。二是要加强阵地火线抢救。行动前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使全部官兵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和伤病员搬运等战救自救技术。为解决后送距离远、时间长给伤病员救治带来的问题,要在一线完成输液、止血等急救措施。三是要力争安全快速后送。适应各种作战地形、气候条件,利用直升机、卫生大轿车、专用救护车等多种后送工具。组织伤病员安全快速后送至关重要。四是组成军地卫勤力量相结合的卫勤保障“网点”。把地方支援的卫勤力量配属于部队不同层次,执行不同任务的医疗救治机构中,以加强和补充部队的卫勤保障力量。

2.4 要做好药材筹措与储备 一是要优化储备结构,定点供应保障。战备药材储备是完成战时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针对目前战略储备现状,应形成一线要点式、二线机动式、三线基地式的总体保障格局。减少周转环节,以便战时缩短运输距离,减少部队快速机动时的携、运行量,增强战斗力。二是要进行分类储备,满足特需保障。针对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的伤情特点,加大战救药材和特需药材的储备量,减少普通药品量。在储备方式上要灵活掌握,可以分散到营连携、运行;血液保障应以后方空中投送为主,以就地采集与使用血液待用品及自体血液回输为辅,战地医院要多储备“O”型血和代血浆。氧气供应依托制氧站保障,应急情况下以自行保障为主。师救护所配备可充氧气袋的小型制氧机,分队配连级供养器,班配氧气袋。液体保障由后方医院根据机动需要,扩大产量,增加袋装品,保证及时供应。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研究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加强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研究,是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后勤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准确把握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的本质内涵和素质要求

对空军后勤来说,是信息化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后勤建设的第一资源。就素质特征而言,除满足新型后勤人才的共性要求外,必须突出信息素养,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信息观念、敏锐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稳健信息心理等重要素质。

信息知识丰富。微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军事运用。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理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具有完善合理的信息知识结构。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信息技能娴熟。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系统的运用能力和信息化设备的驾御能力。必须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设备的技术性能和重要特征,必须具备快捷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化保障装备研制和数字化改造的能力,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装备信息化水平。

信息心理稳健。必须具备坚强意志和稳健的信息心理,在纷至沓来的信息刺激和舆论攻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常的态势判断力和指挥才能,始终做出正确抉择。

二、科学确定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目标:以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重要论述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为指导,以空军“高新人才”战略为依据,以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战争空军作战需求为牵引,促进和推动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三支信息化后勤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后勤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指挥和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后勤指挥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指挥人才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高超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科学谋划和组织协调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制定信息化后勤保障预案,妥善处理信息化后勤保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信息化条件下空军攻防作战需要。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迅速解决技术难题、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的后勤保障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保障人才全面,及时排除信息化后勤保障的各种故障和技术难题,实施信息化后勤保障。

培养和造就一支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信息化理论创新发展和关键信息技术攻关的后勤科研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科研人才具有很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科学谋划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研究和提出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保障和信息防护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丰富和完善空军后勤理论体系。

三、积极探索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形式

信息化后勤人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素质要求的新型后勤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空军后勤人才尽快适应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保障的时代要求。基本模式有:

(一)联合教育。

充分利用军内外教育机构在信息化人才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益。主要形式有:

军地联合。选择信息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培养“国防生”、“4+x”教育或者选送人才进修等方式,为空军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

军内联合。军种之间建立长期和固定的信息化教育协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部队及时向院校提出信息化后勤人才的具体要求,为院校信息化教育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和人才教育实习场所,为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创造条件。

军外联合。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后勤教育的交流与协作,加强国际间军事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军后勤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方法,了解当今军事科技和后勤建设发展的前沿信息,推动空军后勤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共育信息化后勤人才。

(二)分类教育

根据后勤信息化建设对人才不同需求特点,按指挥决策型、开发研究型和勤务保障型对信息化后勤人才进行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信息化指挥决策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履行指挥职责的后勤领导和参谋、助理进行教育。使其在理解国家军事战略意图、精通军事后勤、善于宏观谋划的基础上熟练使用信息化指挥设备和信息网络,具备很强的信息化战争后勤组织指挥能力。

信息化开发研究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人员进行教育。重点培养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和新武器装备技术保障能力,使其成为精通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掌握空军后勤理论、解决空军后勤信息化保障重大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

信息化勤务保障型人才教育。主要针对空军后勤各专业和新武器装备部队保障人才进行教育。教育方法是在院校各专业设置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岗位变化式循环教育。针对空军后勤人才岗位的变化,尤其是非领导岗位进入领导岗位,或领导岗位上的纵向、横向层次调整,及时组织短训、轮训,实施专业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及相关知识教育,尽快适应新岗位对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要求。

自主开展网上学习。研制信息科学网络版课件,运用军队校园网和军事综合信息网,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内容,使其随时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初《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战士报2004年9月28日.

[2]《关于科技与人才论述选编》,总政干部科技文职干部局编印,2002年1月版.

[3]《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郭若冰、杨树旗、张启华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后勤保障;商业运营机制;美军

中图分类号:{E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将商业运营机制引入军队后勤领域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趋势,也是各国军队后勤改革的重点。美军后勤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二战以后发展迅速,上世纪九十年代又率先提出军事后勤革命,其早已成为世界军事后勤领域的领头羊。美军是后勤保障领域中引入最佳商业经营方式的先行者,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美军将优秀的民用商业公司,如沃尔玛公司、IBM、宝洁公司等最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模式,创造性的引入军队后勤保障之中。了解美军后勤保障中的商业运营机制,有助于从全球视角加深对军队后勤保障中商业因素的认识,同时对于推动我军后勤保障创新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运用现代商业的管理理论

1.供应链管理

2001年10月由美国防部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办公室发起,美国后勤管理学院研究的《国防部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颁布实施,这表明美军后勤保障迈入新的管理模式。美军近些年提出最新的“感知与响应后勤”理论,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感知与响应军事需求的柔性军事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概念是借鉴商业供应链柔性概念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中心始终围绕客户的需求,与传统管理的不同,它关注的是客户对服务和保障的满意度。近期美军又将供应链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供应商上,通过对供应商的管理,将其纳入战区后勤保障机制中,以规避供应商保障所带来的风险,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可靠性。美国防部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供应链,每年消耗80亿,雇佣的员工超过百万。为了减少供应链的开销,同时还要保证军事效率,必须有一套平衡的相互关联的绩效评价体系监控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商业绩效评价普遍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分析哪些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因素以及评价这些关键因素,通过绩效评价促使企业完成目标。美军根据“平衡记分卡”并针对军事供应链的特点从用户满意度、供应链成本、敏捷性三个角度评价和平衡军事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2.全寿命周期管理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特征,它强调技术、组织和人员素质的集成,采用并行的、小组化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增强企业应变的竞争能力。为了提高后勤保障效能,美军将商业域中的全寿命管理模式引入后勤保障领域。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现代管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理论和方法。通常,新采购的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需求论证、技术演示验证、研制生产、部署使用、退役。美军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整体,把后勤保障绩效作为衡量保障质量的一个指标,突出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维修成本。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武器装备从设计伊始就考虑其在使用过程中维修成本问题,并将其作为绩效指标对供货方进行准入和退出管理。虽然,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支付的费用比机构维修的花费多,但武器装备平均寿命时间,要比机构维修所获得的平均寿命时间多。因此,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所需维修费用反而比机构维修费用少。二是风险转移。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承包商所遵循的原则由过去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变为维修越少,产品可靠性越高,赚得就越多。这样一来,大部分风险就转移到承包商身上。共担风险的结果就是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从而节约了费用,提升了战备水平和战斗力。

二、运用商业配送式模式

“配送”是近年来出现的商业用语。其涵义包括按用户需求主动为其送货到门、服务到户等意思,是相对于传统商业被动地坐等顾客前来商场购买商品或服务而言的。美军正在建设的“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系统”,正是来源于民用商业,特别是沃尔玛公司的先进的配送经营方法。沃尔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花费大约7亿美元建设了自己的计算机和卫星系统。在全球的4000多家分店通过网络系统,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这对于同行业的零售公司是不可能办到的。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在九十年代已达20个,每个配送中心都具有高度的现代化程度,送至此处的商品85%都是由机械处理,并且拥有强大的现代化的运输力量。商品从沃尔玛的配货中心到其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相对于其他同业商店平均每两周补货一次,沃尔玛可保证分店货架平均每两周补货两次。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有效的商品配送是保证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的存货周转及费用的核心。

美军认为,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保障是一种全新的后勤工作方法,是对传统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变革。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是以物流的速度代替物资数量,以信息的感知代替库存物资管理。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保障系统将包括:一个创新的政策、条令和方针体系;经过重新设计的后勤职能工序;经过改组的组织机构;带有嵌入式传感器和预测装置的新型装备系统;高级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援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操作和管理它的领导良好和训练有素的军职与文职人员。后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分系统组成。全资产可见性系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全球运输网络系统等都是建设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核心系统。配送的成功实施首要的前提,就是最大限度的驱除“后勤资源迷雾”,了解部队的实时需求,以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物资及时送达部队。美军全资产可见性系统的发展,为上述后勤要求提供了可能。精确的配送式后勤保障,关键是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后勤信息系统。美军认为,“没有一个全面覆盖后勤系统的信息系统,也就不可能有紧密衔接的后勤系统”,支持美军的这一系统美军称之为“全球战斗保障系统”。配送式后勤保障大大缩短了部队等待时间,提高了军事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运用商业最佳准则

美军对商业最佳准则的定义是:“私营企业用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那些方法和具体程序”。国防部要求学习商业部门如何更快而准确地确定市场需求,以增加公司的敏捷性并减少浪费;如何整合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有机流程,针对顾客需求调整这些流程;如何建立与外部资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将这些资源与上述有机流程以及买方的顾客联系起来;如何管理这些关系以实现买方和卖方的预期;如何审慎选择能满足上述要求的资源。美军并不是将最佳商业准则直接用于国防部,而是先建立试点,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文化”。尽量先不要触及国防部内与作战有关的部门,以免由于引入流程的失败会对国防部本身运作产生影响。目前,美国防部正在使用的一条最佳商业准则是“节约成本”,这是源于日本汽车工业战胜北美汽车工业所使用的商业准则,后由兰德公司分析对比引入军事后勤领域中。美军采用最佳商业准则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他们在长期适应市场经济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必然结果。近年来,美军先后提出一系列后勤新概念,如美空军提出的“灵敏后勤”、海军提出的“灵巧后勤”、陆军提出的“精干后勤”、海军陆战队提出的“精干后勤”等都是基于上述思想。

四、运用企业经营的先进理念

美军后勤保障不仅采用企业最佳营业方式,更重要的是吸收企业先进经营理念,企业先进经营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思想上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企业经营活动总是围绕用户,尽量满足用户各种需求。例如,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认为,“顾客第一”是其成功的精髓,沃尔玛最有名的服务“太阳下山”规则和“十步态度”规则也都是以顾客为出发点。二是经营质量上的快速性和实时性,商业配送方式的出现正是这一理念运用的直接成果,美国民用快递等流通机构在四五天内就可以将所需物资配送至世界各地,提供了效率和效益。三是经营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营手段的现代化,如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电子商场、网上购物等等。从而,商业的先进经营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美军“企业式”的后勤保障发展。

美军认为,最终用户即为作战部队,后勤保障活动要始终围绕作战部队的需求,服务于部队,并把服务的质量和作战部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后勤活动的绩效标准。在伊拉克战争中,阿里法贾恩基地是美军驻科威特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中心,能容纳8000人,该基地高度重视人性化保障,饮食花样多,中心还设有休闲和娱乐设施,多受部队的好评,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商业化的运营理念和方法,如平衡记分卡、速率管理、无货架管理、供应链管理、门到门送货等在后勤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推广,也贯穿于美军后勤保障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薛国安,王海,著.世界新军事变革热点问题解答[M].北京:出版社,2003.

[2]仲晶,著.信息化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7.

[3]库桂生,黄成林,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出版社,2004,4.

[4]王通信,著.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出版社,2007.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服务 保障

1.高校后勤工作的功能

作为学校的后勤工作部门,应充分体现自己的功能,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确立后勤工作的创新意识,在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如下功能:

1.1基础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扎实优良的后勤服务。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后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是基础工程的一环,有了扎实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才成为可能。

1.2保障

后勤工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师生生活、健体、医疗提供物质和服务保障。后勤保障不足或工作滞后,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将受到影响。对学校来说,后勤保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除了物质保障作用之外,通过后勤工作人员的良好服务和热忱的工作态度,也为师生提供了暖心窝的情感保障。

1.3经济

众所周知,办任何事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勤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功能,首先要明确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讲究经济效益服从并服务于社会效益的原则,其次要掌握市场信息。

1.4服务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后勤工作更要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避免办事推诿,服务扯皮,重钱轻管。后勤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开展。

1.5安全

学校的一切工作与后勤部门的安全发挥得好坏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安全工作,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可想而知。安全集中体现在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方面。应当定期对学校的房舍、运动器械、车棚以及消防设施器材设备等进行检查;学校的水、电、气、炉等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6科学

学校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学校的设施、设备、环境等都要体现一种科学、进步、向上的精神,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的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要确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努力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思想文化素质,树立科学观念,增强科学意识,如校园建筑的科学规划和设计,采购和流通,膳食要科学合理搭配等。

1.7先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学校来说,后勤工作的先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工作的超前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后勤工作的先行到位而开始的。第二是观念上的超前性。

2.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的探讨

2.1加强理论学习

要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要结合后勤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和引导后勤员工开展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后勤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上来。第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建设,能否在后勤各个单位的员工层面有着充分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能否化为广大员工行动的自觉和工作的主动,干部的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是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学管理、学业务,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第二,坚持单位员工定期学。按照理论学习安排,要积极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后勤干部员工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后勤总公司近年来一直坚持员工的培训工作,已举办了五期骨干员工培训班。后勤非在编员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班,要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优质服务意识,从而不断推动后勤工作迈上新台阶。

2.2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建立一支勇于开拓、富于实干的高素质后勤干部队伍。后勤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第一,思想政治素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还包括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良好的思想作风是形成领导威信的重要因素。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后勤领导干部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杜绝讲大话、空话,报喜不报忧。二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后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这既是对后勤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良好思想作风的重要标志。三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后勤工作面广、烦琐、服务性强,有些工作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要求后勤领导干部要有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精神。四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后勤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胸怀宽广,善于爱护和发挥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并主动承担应负的领导责任。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后勤干部要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勤业: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业: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第三,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后勤干部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2.3加强宣传沟通

要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必须从学校的大局出发,努力做好与教师以及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争取更多的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识、理解、支持和配合。第一,强化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后勤员工要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竞争意识、节俭意识和育人意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第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及时宣传后勤,解答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第三,完善沟通形式。一要建立后勤工作接待日制度。二要定时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这都是为了听取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能当场解决的要及时处理,一时不能解决或需要协调处理的要给予耐心的解释,事后及时予以反馈。三要在学生中设立专门联系后勤工作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使它成为学生与后勤之间沟通的桥梁。四要每学期进行一次师生满意度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四,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围绕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这一主线,积极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为载体来提高后勤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1篇

一、深刻揭示了战争形态演变对后勤依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大仗小仗都要打保障,离开后勤就打不了仗。”这是对后勤重要地位作用在新的作战形态下的最新概括,也是作好后勤工作的科学指南。

其一,后勤地位作用随着战争形态演变更加突出。传统观点总是把后勤放在从属地位,亦称“后勤从属论”。索普的《理论后勤学》一书中曾经形象的比喻后勤是:“战略之于战争,犹如情节之戏剧;战术可比之为演员扮演的角色;后勤则相当于舞台管理、置办道具及担任演出的种种维持工作。”显然,其核心是把后勤放在从属地位的。海湾战争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美军的军事理论界在总结海湾战争后勤保障经验教训基础上,在《陆军后勤》杂志连续刊发了多篇学术文章,集中探讨了“后勤与作战平等论”。主要观点:一是后勤与战略、战术具有平等的地位;二是后勤对军事战略具有推进作用;三是后勤原则适用于基本的作战原则,并能补充作战原则。由此可见,后勤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其二,后勤通过组织实施有力的“保障”形成战斗力。后勤通过对军事人员的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医疗保障、运输投送以及通过对武器装备和各种作战物资的计划、筹措、储备、供应、维修,从而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我们的古人在战争实践很早就总结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公元前199年,建安4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袁绍拥有雄兵72万,兵多将广,后勤实力强大。而曹操则比之弱小很多,但曹操看准了袁绍用兵无能、刚愎自用,安排天天醉酒、不谋战事的淳玉琼把守粮草锱重。曹操大喜,亲率精兵5000偷袭袁绍乌巢后勤粮仓,击中“后勤”这一要害,一举成功。袁绍随后接连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二战名将德国隆美尔将军在北非战败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的后勤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其实,在二战全面开始之前,不仅是后勤官们,战争指导者们都在为解决大规模作战的后勤问题,进行着紧张的“后勤战”。早在1934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之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1933年开始的6年半时间里,德国军费支出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60%以上。不难看出,德国一直在做一场大规模战争后勤准备。期间,苏军朱可夫元帅根据这种失衡的经济发展曾推断:德国是在准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可惜他的这种预见没得到重视。与德国相比,苏军装备陈旧、年久失修,不满员、不配套,后勤动员不落实。临战前,80%的飞机陈旧,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在中修。防空武器、远程火炮更是缺乏,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只能满足几周作战需要。因而希特勒军队得以在战争初期席卷欧洲大陆,长驱直入苏联腹地,兵临莫斯科城下,取得辉煌战果。从上述可以看出,德国得力于抢先进行了战争准备,提前把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后勤准备。

、、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历来高度重视后勤工作,都亲自抓后勤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打土豪、筹款子、建根据地、搞大生产,靠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遂行抗美援朝,对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西南沙海战等重大作战行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后勤通过组织实施有力的“保障”再生战斗力。后勤通过对作战人员的医疗救治、军需物资、运输投送以及对装备维修保障,使伤员迅速恢复战斗力、使受损的装备恢复战技性能,不断为夺取作战胜利提供持续有力保障,确保战斗力及时得以恢复。二战期间,德军入侵苏联,开始时势不可挡、长驱直入,兵临莫斯科。德军原来希望通过“闪电战”在冬季前结束战事,但由于德军战线过长、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伤员难以及时得到救治,武器装备失修,战事久拖不决,在莫斯科严寒的条件下,德军武器装备基本不能发挥作用,战斗力大大下降。而苏联红军不少部队来自西伯利亚,有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在苏军顽强反击下,德军不得不撤退。显然,没有后勤坚强有力的持续保障,就不能再生战斗力,就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总之,后勤是制约和影响其他一切作战手段的重要军事手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全时空、全过程的重要军事手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强后勤”。那种把后勤只作为打仗“配角”的认识,恰恰是军事上浅薄的表现。

二、精辟地阐明了随着军事发展对后勤依赖基点发生新的变化,后勤必须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

指出:战争形态越发展,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大。打现代战争,后勤必须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必须快速响应、全维参战、精确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要性。

其一,强大的现代化后勤是军队成熟的重要标志。战争年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军军事对后勤依赖的基点,主要体现在“缴获于敌”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后勤的地位作用有一定的局部性。朝鲜战争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军事对后勤依赖的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取之于敌变为主要的是靠自我保障。彭老总在总结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教训时曾讲过,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可能进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战争形态发生极大变化。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军队必须有独立、健全、完整、过硬的后勤保障系统,有完备的后勤保障体制,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储备,有配套的后勤保障设施,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只有把后勤的地位作用上升到更加突出的高度,才能确保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使我军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也才能使我军自立于世界强军之林。因此,有没有自己强大的现代化后勤,是军队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国家具有威慑和战胜强敌的重要象征。

其二,充分的后勤准备是取得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自一战以来,军事行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行动与后勤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显著地显现出来,推动了人们对后勤活动这一事物的理性J识。如:军队编制内的系统而专职后勤机构的建立;对后勤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这就是军事后勤的本质是对战争的保障作用。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越大,要求供应的品种繁多、标准与质量更高。进而使人们认识到,后勤保障准备是否充分,是影响战争发起时机、进程和结局的主要因素。二战中,盟军本来早已确定在诺曼底登陆,拟“开辟第二战场”,因为需求的大量后勤物资准备未按时完成而一再推迟。信息化战争使后勤保障的技术密集度大大提高,保障消耗规律更加复杂,消耗预计更加困难,适时、适量的后勤供应成为作战的关键性问题。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空中打击,打的大多是重要经济目标和军事设施,实际上是打击战争潜力目标、摧毁战争支撑体系、削弱对手抵抗意志。普京下令进行“新面貌”军事与后勤改革后,前不久,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果断行动,后勤保障超前筹划,提前预置、快速投送,有力支撑了作战行动,进一步验证了后勤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的道理。纵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是在进行了较长时间、全面系统的后勤准备之后,后勤先到位,占先机之利,然后才开战的。最终形成对敌方的强大后勤优势,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可见,在一切军事行动中,后勤的重要性来源于军事力量对物质与技术的需求。因此,后勤相对于作战力量来说,没有后勤,作战力量就无法生存。自人类社会出现相互残杀的战争以来,便产生了为战争提供物质力量最原始的后勤活动。两军对垒,巨大的物资消耗需要后勤来补充,否则,战争就难以为继。

三、科学预见到军事变革和高新武器越是向前发展,对后勤依赖就会越大,后勤的战略威慑更为凸显

指出:随着我国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竞争主动的重要力量。他还鲜明地指出:后勤保障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这是从战略高度对后勤重要地位作用的最新论断。早就指出:要加强我国战略后方建设,使之有更可靠的战略物质保障,这也是对敌人形成威慑的重要基础。历史实践表明,建国后,我军后勤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强后勤”,而强后勤的结果,就是为强国强军起到在战略上的“保证”与“支撑”作用,同时,对强敌则是极大的“威慑”。比如,起止于1964-1980年,三线建设,贯穿于三个五年计划当中,这是我国建国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和战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党中央和于上个世纪初,针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重点是在西北和西南,占当时国家总投资的40%,2000多亿。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令下,数百万各界英雄儿女,积极响应的伟大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峡谷、大漠荒滩,肩挑人背,艰苦创业,用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完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技院所,而且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备交通建设都得到极大改观。这在当时,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美苏来说是一个“极大威慑”。他们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后勤成为一种威慑力量是人们随着时展对后勤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按照以往人们对后勤的认识,后勤在敌对双方的较量中历来只不过是一种“保障”或“维持”力量。

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后勤。美军认为,在信息时代,后勤是一种新型的威慑力量。

四、高度重视推进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指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重要论述,是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最新探索。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双向拉动、相互促进的战略抓手。我军后勤最具军地通用性与两用性。我军后勤必须强化战略规划,狠抓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深度融合大战略。

其一,建构融合链条。后勤与经济社会联系越紧密,将地方资源转化为保障力、战斗力的速度就越快。西方国家军队社会化保障程度很高,部队通常提后勤保障需求,由地方实施配送保障,提高了保障效益,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我们要坚持把后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推动后勤军民融合由零打碎敲向全面系统拓展,由自主自发向集中统一主导迈进。一要吃透融合要义。后勤军民融合目的就是要打造国家与军队后勤资源共享的超大服务平台,一旦有战事,迅即形成整个社会强大的战时保障体系,这本身对敌人也是一种威慑。二要打造融合链条。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是军队后勤与地方相关部门、专业简单相加,而是要搭建职能明晰的军民“融合链”。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共同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集约建设,使军地资源融合得更深。

其二,落实“五个精准”。反复强调:“军队建设发展要精准,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后勤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推出的每项政策制度、开展每项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个精准”要求。要积极推动后勤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精准化。要克服不讲精准,凭经验、拍脑门办事的积弊。必须加强后勤深度融合需求论证,破解深度融合矛盾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将会有更多技术产品能满足部队需求,应尽可能地将后勤各项发展需求明确细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兼顾军地需求、统筹双方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军队有关部门要全面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综合实力。军地双方要在努力构建军地一体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统筹的军事设施保障体系、军民共享的医疗卫生体系、军地联保的军需能源体系、军地衔接的军人生活待遇体系、军地协作的军事采购体系、依托社会的生活保障体系、军民兼容的科技信息体系、以民掩军的海外保障体系、军地协同的应急动员体系上狠下功夫。只有将满足军事需求与经济效益等相关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有积极参与融合的动力,才能推动精准发力、精准落实。

其三,抓创新谋未来。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家经济与国防建设,资源总是有限的,创新驱动挖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创新驱动,各系统、各要素才能产生倍增效应。许多发达国家国防建设实践表明,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发轫于后勤,不仅推动保障领域的深刻革命,还带动了军队和经济建设。当前,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正在向更深层次推进,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创新精神。要紧紧围绕保障能力提升,依靠改革激发动力,形成适应后勤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思路。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在兼顾改革系统性、整体性的同时,找准推动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找实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解决好集成创新问题,促进军地有限资源的要素重组和互通共融,不断拓展融合的新领域,不断拓宽融合的新渠道。真正使社会资源为后勤所用、为后勤助力。努力开创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2篇

如果按照普通大众的一般性生活观念来考量,我们基本上可以简要而粗略地认为后勤管理工作就是一切形式的社会组织当中所必须设置的基本性的日常化运营保障部门。事实上,从相对比较严格的学理性规范意义而言,上述论断是具有比较充分的判断性意义的。经过近些年来对后勤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将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进行一个比较初步的界定,为以后的关于在后勤管理实践活动中引入数据库技术打下一个相对良好而充分的理论层面的铺垫。其一,后勤管理工作能够为党政机关的职能性社会管理活动提供稳定而可靠的物资保障,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以领导国家综合建设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运转进程为主要工作职责的党政机关来说,后勤保障部门要为党政机关提供维持其日常化社会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办公自动化必须性硬件设备,无纸化办公设备日常化检查与维修工具,日常办公活动易损易耗品等基本性物资备品,以充分保障党政机关的日常化社会管理活动能够在良好而稳定的秩序中取得充分的发展。其二,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党政机关的日常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部门对党政机关内部已经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即时利用效能,从而实现整个党政机关的日常化社会管理效能的充分提高。后勤管理部门在做好了党政机关的基本物资保障工作以后,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实施科学有效的各类形态资源的组织管理工作,那么相应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常规化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是不会得到有效提升的。其三,后勤管理工作环节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各类团体性职工组织团体的优越性,进而充分实现有效调动广大职工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预期目的。众所周知,党政机关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与广大公务人员个体的客观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这里面往往会牵涉到很多的指涉具体员工个体的自身利益分配状况的实际因素,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引致一些可供放大的不利性后果,所以我们的有关后勤管理工作从业人员要充分领悟与贯彻近年来国家有关职工福利政策的具体性文件思想约束精神,为广泛意义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个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劳动保障关怀,以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和生活经历能够稳定有序地向着时间坐标的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其四,后勤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后勤工作往往都是一个党政机关团体性单位组织中的服务性工作分支部门,做好单位中的服务性岗位的日常化运营管理工作,有利于日常性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党政机关单位组织自身的文化特质的建立与养成和完备。

2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后勤管理的实例初探

在充分认识并领会上文所述的有关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的详细分析论述之后,为了使我们接下来的论述内容更加地具备现实应用层面的参考性价值,我们拟在这一个章节分目的内容展现环节中引入一个实例对象,我们党政机关后勤部门作为具体的对象性研究实例,并以此为基点展开我们接下来的论述。

2.1党政机关进行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化的基本方案

在党政机关的实务进展体系中,后勤管理实务环节是作为一个支持保障环节来开展其自在部门的工作内容的,现阶段,我国党政机关后勤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分项可以划分为文书事务类工作以及生活事务类工作两个基本的门类,其中的文书事务类工作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单位在进行日常化的政府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各类政策或者是指令文本的起草、印制、发放、存档保存等等工作实施环节以及党政机关日常化的工作事务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等等。对应地,这里所说的生活事务类工作则主要包括党政机关的工作场所之安全保卫工作,通信保障工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后勤服务性工作分项等等。进行党政机关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以后勤服务中心为主导,以机关后勤事业分布为中心,总体性地指导有关的后勤工作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性工作,将所有在党政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公务人员都当成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切实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

2.2基于数据库技术建立后勤管理系统

综合考量我国近年以来党政机关的后勤管理实务工作状况,我们给出了一种在党政机关的后勤管理职能部门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基本性的方案。我们在这里所建构的这套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后勤管理系统的基本性建构目标就是实现党政机关后勤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流程,我们以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客观状况为基本依据,将党政机关中所涉及的五花八门的后勤管理实务通过若干个数据库背景之下的子系统进行分门化的具象管理,我们依次建立了中心服务数据库、物业监管数据库、餐饮管理数据库、车辆管理数据库、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财务信息管理数据库、文档等办公自动化信息存储与处理等数据库分支,在建立分支机构的同时,我们还比较充分地保证了所有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在本单位数据库系统中的有效流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后勤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建设目标。

2.3简述党政机关后勤的数据库建构思路

首先,我们要基于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客观要求,将党政机关内所有的指涉后勤管理活动的物资实体在会计部门的配合之下进行盘点,并在盘点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具体的财产实体进行数据信息编码操作,以此来实现对后勤管理中所涉及的物资信息的数据库基础建构工作,其次,在实现实物形态后勤物资对象的电子化建构的前提之下,接下来就要开展有关党政机关内部后勤管理日常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建构工作,在这里我们要将所有的在党政机关后勤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工作细节都极尽可能地实施电子信息化操作,使我们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切实地为更大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工作之有序开展提供充分的现实助力。再次,我们在实施好上述的基本建构环节之后,还要在之后的实务运转环节中做好数据库后勤管理系统的运营保障工作,利用党政机关现有的局域网等平台,建立公文运转、物资管理、事务管理等符合工作实际需要的数据库模块,以促使整个数据库后勤管理系统能够从有效地发挥其设计工作效能。

3结语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时期;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00-02

1 引言

新时期我们处于一个社会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战争也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与之对应,部队后勤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部队的编制体制越来越精干,因此对后勤保障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新时期部队后勤保障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部队必须坚定把人才培养放在新时期后勤保障建设的首位,这也是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2 加强新时期后勤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

2.1 保持和恢复高效后勤保障能力必需要加强后勤人才培养

后勤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后勤人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后勤保障能力的高低。在信息化战争中,随着后勤保障从后方走向前方,后勤部队受敌攻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后勤装备遭到摧毁和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和比例也明显增大,后勤保障任务也日益繁重,这对后勤保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在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中拥有高效和快速恢复的后勤保障能力,部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后勤人才。

2.2 提高人才结构必须加强后勤人才培养

在信息化战争中后勤保障面临环境恶劣、任务繁重、装备易遭摧毁和破坏等复杂情况,后勤保障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应对这些复杂情况从而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因此,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人才必须具备较高学历和较高能力。美军后勤保障军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7%,其中拥有学士学位的军官占57%,具有硕博学位的军官达39%。相比之下,我军后勤人才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后勤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后勤保障人员的学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新时期我军后勤人才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才能适应现代后勤保障任务的需要。

2.3 确保后勤装备得到最高效使用必须加强后勤人才

与以往相比,新时期后勤装备的综合保障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具体表现在其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保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后勤装备本身也变得更为复杂和脆弱,对后勤装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进而对后勤保障人员的素质也就要求更高。加强后勤人才培养的可以提高后勤装备技术维修保障能力,能使受损的装备及时恢复保障能力,迅速再次投入使用,从而使后勤装备得到最佳运用,起到提高后勤保障效益的效果。

3 加强新时期后勤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培养后勤人才

信息化战争中虽然高新坚武器装备占据主导地位,但人的因素还是第一位,人员的素质仍然决定着战争的最终胜负。多年来,我军通过部队院校和岗位锻炼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后勤人才,形成了一套成形的后勤人才培养机制。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军事领域的不断变革,原有的后勤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够科学,人才选拔培养工作还不够健全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正日益成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究其根源,与当前我军后勤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不太注重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有直接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确立人才在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以实现人才价值为终极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使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努力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既尊重人才普遍性要求,又尊重人才的个性和多样化的要求。

3.2 营造优良的环境氛围培养后勤人才

后勤人才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氛围,营造优良环境主要从激励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营造奖惩公平的激励环境。对在后勤保障岗位做出成绩的优秀人才,部队表彰和大力宣传,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典型、宣传优秀事迹,营造做出成绩就会得到肯定的氛围,带动官兵向先进学习,进而激励广大后勤人员尽心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对工作消极怠工和犯错的后勤人员也要及时批评处罚,用以警醒其他同志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二是要营造能充分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部队领导要敢于放权,给那些优秀人才交任务、压担子、搭建舞台,有意识、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到情况比较复杂、矛盾比较突出、困难比较多的地方或者最适合他们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锻炼,去工作,使后勤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为他们早日成长为后勤保障的栋梁之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后勤保障人员跟普通百姓一样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在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不少难题和困难,如住房、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现实困难。这就要求单位领导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从而集中精力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

3.3 拓宽渠道多方面培养后勤人才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部队后勤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多元化。根据部队实际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军部队后勤人才培养要改变过去单一由部队内部培养的方式,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相结合多渠道来培养后勤人才。新时期后勤人才培养主要有四个渠道:(1)继续发挥部队后勤院校的主培养功能。部队后勤院校是培养各级后勤人才的主基地,是培养后勤人才的核心力量,所以必须坚持部队后勤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不放松。要确保所有从事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部队后勤院校的长期、中期或短期培养。(2)在工作中和岗位上培养锻炼人才。在工作中和岗位上培养是部队院校教育的延伸,可以使后勤人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理论来指导实际,用实际来印证理论,从而促使后勤人员可以快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后勤保障的实践性很强,在院校的学习只能从理论上进行讲解,要想后勤人员具备实际保障能力还必须有岗位的在职操作培养。要通过在具体执行保障任务和训练中不断进行探索,弄清引进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以便提高战时维修能力。(3)不断推动完善军地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和部队联合培养是培养后勤人才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一些培养条件限制多的特殊人才或急需人才,或者部队现有条件不能培养的后勤人才,可以采取军地联合培养的办法。如在地方高校中,设立专门为军队培养后勤人才的专业系或班。(4)直接吸收地方人才,充实部队后勤人才队伍。对一些财务、营房和给养等军民通用型的后勤人才,可以直接招收地方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入伍,或由部队委托地方高校进行培养,如此可加快人才补充速度和节约部队人才培养成本。

3.4 建立健全后勤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后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确保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才能满足新时期部队对后勤保障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后勤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后勤人才成长进步的训练机制。部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定期组织后勤保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短期轮训、以会代训、函授学习等,促进后勤人才的成长进步。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对后勤人才的激励机制。选拔工作能力强业务熟练的同志到重要岗位,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相挂钩,杜绝任人唯亲、任人唯资等状况的发生,从德、才、绩三项提拔使用人才,从而激发后勤人才提高道德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成绩的积极性。第三是建立健全合理使用人才的应用机制。用人单位要建立人才资源资料库,详细动态地记录后勤人才的德行、能力和心得档案,全面考核后勤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后勤人才选拔、使用到其合适的工作岗位,努力使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岗位上,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屠恒章.政治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核心[J].学习时报,2007,4(2).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混合经济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 资源配置 模型

混合经济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质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流与交换,最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军队后勤与社会处在有序运行和良性协调的状态,实现军队后勤保障系统高效能的目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经济学依据是比较优势的原理:借助军事后勤保障社会化降低整个军队后勤建设的机会成本,从而着力加强军队核心功能部分建设,压减承担的非军事功能部分,进而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后勤向质量效能型后勤跨越的目标。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军队工作的诸多方面,也与地方许多行业和部门相关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既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需要,又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资源配置具有混合经济的典型特征。混合经济不同于中央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一种公共(政府)决策与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的经济。市场经济的目标在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及供需相对平衡;而国防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实现军事实力与国民经济发展均衡、协调一致。国防需求与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是国防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要求,同时,国防需求弹性(即军品的可替代性)也不同。

混合经济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模型

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条件下,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征是:以国民经济为依托,军事后勤系统与国民经济系统相互融合,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模型概述

市场和政府是配置资源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图1中的横轴代表军队后勤保障中市场调节的功能,而纵轴代表军队后勤保障中政府调节的功能。两个假定:第一,若军队后勤保障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则后勤保障效用处于横轴(市场x)上;第二,若军队后勤保障完全由政府进行集权的计划调拨管理, 市场不起作用,则其后勤保障效用位于纵轴(政府y)上。

在图1中纵轴与横轴间的任意点(x , y)代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不同配合状态:第一,越靠近纵轴的点,说明军队后勤保障中政府调节的份额越大;第二,越靠近横轴的点,说明市场调节的份额越大。

关于模型的讨论

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 图1中凸向原点的一组曲线如PP1和MM1等,是一种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其中每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表示的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产生的后勤保障总体效用是相等的。该曲线有如下两个性质:离原点越远,表明产生的保障效用越大;曲线的原点凸性说明,军队后勤保障效用相对任何一种调节力量的作用都是边际递减的。

军事后勤保障约束曲线 线段CD表示在既有制度框架下的调节力组合约束。图1中与CD平行的一组斜线分别代表在一定的后勤保障能力水平下政府所能提供的调节力量的组合。约束线的性质与特例为:第一,约束斜线离原点越远,说明军队后勤保障水平越高。第二,在特定约束线CD的后勤保障水平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后勤保障资源全部由政府集中计划管理,实现的是OC的政府调节力和零的市场调节力。第三,在特定约束线CD的后勤保障水平上,如果军队后勤保障资源全部由市场调节,实现的是OD的市场调节力量和零的政府调节力量的组合。

混合经济最优状态点 约束线CD与无差异曲线PP1的切点E代表在CD这种后勤保障力水平下能够提供较大后勤保障效用的两种调节力量的组合。可以推论:约束CD线上其他任何一点的组合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效用都小于E点。因为经过其他点的无差异曲线都只与CD线相交,均低于与CD线下切的PP1线。

由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的第二条性质与约束线的性质可知:在军队后勤保障实践中应该将两种调节力量匹配起来,单纯依赖任何一种调节力量都将使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达不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变迁最优发展曲线 从原点O出发,连接这结切点的线OZ代表一系列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最优状态,它包括了每一级后勤保障力水平上的最优配合点。这些最优状态的配合并不是两种调节力量在绝对上的相等,而只是代表它们之间的一种均衡(能提供最大的后勤保障效用)。

假如军队后勤保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能按照OZ的线路前进,它将是一条最优的发展路径。

混合经济下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

美军商业化活动方式与自主保障方式

美国的经济是一个市场经济成份占主导的混合经济体。主管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是隶属于美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的后勤局(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DLA ),该局下辖七个处和七个保障中心。用以完成后勤保障的计划、指挥与协调。

军队后勤保障是围绕战时及平时保障展开的,以精简和高效为其宗旨。其保障方式不断演变、发展、成熟,至今基本上形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商业化保障方式(我军称之为社会化保障方式),另一种是自主保障方式。据统计在最近几年中,DLA将其大约66%的后勤保障项目社会化。从表1与表2可看出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资源配置基本情况。表1列出了后勤保障社会化项目;表2列出了政府保障的项目。

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

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后勤与国民经济的界限实际已消失,两者已融合为一个整体,可以把后勤看作一个拥有生产力、物质力和财力的特殊经济体。对美国军方来说,后勤保障已经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民间(私营)的支持。第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美国联邦预算及管理局OMB要求政府应依靠竞争性采购来提品及满足政府需要。第三,以OMB的No. A-76公告为依据,作为联邦政府各机构进行预算方案编制,以及各种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及程序。第四,以OMB的No. A-76公告内容为标尺,来认定商业性活动的性质、范围及决定此类活动究竟应该由私营部门还是由政府部门以合同方式提供。

美国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体现在A-76公告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中,这三个原则保证了军事后勤社会化的有效资源配置。这三个基本原则为:帮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率;保持政府内部职能;依靠商业部门。

美国军队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执行特点

美国军队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执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每年DOD都由专门机构对二者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后勤保障配置方式转换,即由政府职能向商业化行为转换,或由商业化行为向政府职能转换,有时这种转换也发生在某一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无论在执行商业化行为还是固有政府职能进行后勤保障时,DOD都要求具体操作过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思考

英国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在《战争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军工厂允许私人经营、允许外贸,国内军需产品允许向社会采购,战争的资源保障才有扩产与扩张能力。从资源配置的弹性程度和资源开放程度考虑,我国混合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增加资源配置弹性与扩大资源开放程度成为新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客观需要。这决定了我国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有自己的特色要求。为做好我国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遵循我国新时期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建立有效的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与军队后勤自主保障纲要和明细目录表。为军队与社会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组织和数字化框架,提供可移动式动员物资能力配备和潜力动员执行模块(单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环节。第二,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寻求一条最优的发展路径。为此,必须强化我国军队后勤管理机构的后勤保障的计划、指挥与协调功能,以适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预期目标。第三、必须有专门机构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方式与军队后勤自主保障方式和保障部署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级的科学公正地评价,从而确定向军队后勤自主保障方式转换,或是军队后勤自主保障向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方式转换以及保障部署的机动调整,这在我国混合经济中市场经济成份不断扩大的进程中非常重要。第四、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活动必须适应信息时代高科技的要求,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第五、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加速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多种动员中心建设,实现军民科技成果互动循环转移,发挥军民科技产品“双向纳入”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建一,张瑞震.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0期

2.金春雨.中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情报,2002,5

3.张寓景,田文华,李婷,孙庆文.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社会化[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

作者简介:

彭学君(1972―),男,汉族,河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 本文重点探讨实现财务联勤保障的途径问题。

关键词 军队财务 联勤保障 途径

财务联勤保障要以财务联勤目标模式为牵引,以加强财务联勤理论研究为动力,以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向既定的目标推进。

一、转变观念,正确对待财务联勤改革

联勤改革相关单位应认真学习、理解军委、总部和战区有关联勤的政策规定和相关知识,统一认识,坚定信念,不断增强财务干部的联勤意识和大局观意识,正确面对利益关系调整,自觉拥护和支持改革进程,做到联勤、联情、联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财务联勤保障目标,必须对保障观念、组织体制、保障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同时也将会涉及到更深层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是树立集约化保障观念。彻底打破长期形成的军兵种单一保障、各自为政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联勤财务保障在后勤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更新观念。二是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上来,打破狭隘的局部和小团体利益观念,树立军队建设一盘棋的思想,自觉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不墨守成规,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联勤财务保障新内涵。三是强化依法监督观念。受体制转换所带来的角色多样性、特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旧的监督机制已打破,新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监督观念,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内部监督又有外部检查,既有群众监督又有上级专门检查,既有财务监督又有审计检查的功能齐全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

二、明确职责,完善科学的财务联勤组织体制

军队财务保障是在一定的组织体制基础上运行的,只有财务联勤组织体制一体化,才能实现财务保障一体化。组织体制一般包括机构的设置、职责分工以及业务关系。设置的机构是财务联勤职能实现的载体,军队财务联勤目标模式的运行,需要调整相应的体制编制,设立总联勤部财务部--战区联勤部财务部--联勤分部财务处三级财务保障系统,各级财务系统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部队以未来作战需要进行划分的战区为范围按建制自下而上的制定财务计划,预算由联勤财务系统根据计划制定,由设立在各个战区的财务保障中心组织经费保障。在明确联勤财务系统与建制财务系统的职责方面,根据财务联勤改革目标模式,战区内所有建制财务系统负责经费开支计划的汇总编制,联勤财务系统财务部门对建制财务系统的开支计划按经费使用单位进行分类汇总编制预算,然后将经费保障计划下达给区域财务保障中心,由其负责经费的划拨、支付与结算。

用法规协调建制财务系统、联勤财务系统与区域财务保障中心的关系。实现财务保障一体化,涉及到许多单位和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调整,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协调难度很大。在目标模式下,财务联勤系统和联勤部队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财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依靠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制定财务联勤法规,明确规定联勤财务系统和区域财务保障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各级部队的需求实施及时足额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