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呼唤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品质教育实验,培养学生的严细精神、实证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学生克服了以往被动的学习化学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成绩有了新的突破。

2.实验目的 

2.1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塑造学生坚毅刻苦的品格,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2.2 通过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3 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得到了提升。

3.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师生从各类报刊杂志及教育网络搜集并下载有关资料,进行剪贴,并及时做好阅读笔记,师生在此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众多科学家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深深地为他们的严细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所打动,为他们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所折服,在第一阶段结束时,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每位同学的演讲都强烈的震撼着老师的心,把第一阶段的实验推向高潮,请听学生的心声:科学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他还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对整个化学的褒奖----看轻个人荣誉,执着追求事业。爱因斯坦在完成了“相对论”后说::“我死不死无关紧要,.广义的相对论已经问世了,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他们甘为事业捐躯的心怀是多么坦然。…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束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意志得到了增强,学习比以前更加勤奋刻苦,初三.三班的陈明同学有这样的体会,以前上网常常是操作无聊的游戏,现在上网我常常查阅有关化学家的成就及他们成功的背后艰辛的付出,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被他们的科学方法所吸引,我不再讨厌学习自然科学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是那么广阔有趣,自然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是多么重要,我一定学科学、爱科学,将来成为科学专家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产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充分利用平时所搜集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1 引用科学家故事:如在学习:“酸”这一节时,巧妙地穿插上“波义耳在实验室里无意将一束紫罗蓝花沾上盐酸雾,结果紫花变红,他顺藤摸瓜发现酸碱可使花的色素发生不同颜色

的变化,从而发明了酸碱指示”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酸的性质的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在偶然现象中扑捉灵感的兴趣。

2.1.2 引用科学实验:如在学习空气组成这一节时,可展示科学家拉瓦锡、卡文迪许、雷利、拉姆塞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现了科学家发现问提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了他们的科学价值使学生受到了科学实验方法教育。

2.1.3 介绍科技动态:当今世界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成果逐渐普及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适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技动态,如:清华大学化学系研制的新型减水剂落户莱芜,山东大学化学系研制的仿真皮皮革厂在莱芜试产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望。

2.2 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可应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基本操作的方法,学会实验测定的方法,学会对资料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科学方法的获得不仅可以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

2.2.1 强化思维方法教育。

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是认识综合转化的过程,思维是科学品质的核心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要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思维方法教育,对每个知识点都设计出合理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一章时,由于概念较多而且又抽象教师可启发学生从物质的分类入手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对概念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比较、分类思维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2.2 形成全面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具体体现,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它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化学实验的学习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学生在这形象直观事物的学习和研究中,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一切动手操作的机会,包括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由亲自动手做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同时在动手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促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另外,进行化学实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书写实验总结报告,甚至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这种预习——实验总结——创新设计,正是培养同学们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学完酸和碱的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区别稀硫酸和石灰水,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到了利用酸碱通性的不同加以区别,找到了多种方案,经过再度思考,学生还能利用加热两种溶液的方法加以区别。加热变浑浊的为石灰水,无此现象的为稀硫酸。通过这一实验的多方案设计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不仅用化学方法也可用物理方法区别稀硫酸与石灰水,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充分利用科学人物、科学事件、科学实验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迁移发散能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报告分析方法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6-02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关键的交流和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关系或老师主观的原因,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1)实验结果交流不全面,只有一、两个小组的汇报;(2)分析不深入,没有对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3)忽视学生丰富的发现,对学生发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由于担心影响正常教学视而不见。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必须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结果进行质疑,相互间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后,得到了亲身体验的、丰富的信息,如果此时学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探讨分析,那么,不仅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功不可没,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要抓住结论形成这个契机,根据不同形式的实验结果,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现象观察型结果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及分析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里,许多科学探究的结果是以某一种现象呈现出来,尤其是三、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实验中,学生提出了“水分、光线、温度、养分、合适的温度、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协调,12小组分组进行某一个条件的研究,最后各小组学生汇报汇总实验结果,全班一起讨论思考、比较分析推理,最后得出“水分、合适的温度、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而光线、养分并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相互的汇报和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做好实验数据处理,促进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路培琦老师说过“科学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小学高年段的数据收集比较常见,在实验中搜集了许多数据,如何处理,如何理解,就需要老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例如三年级《空气的压缩》,学生在压缩空气前,针筒里的空气读数为5毫升,堵住针筒口,用力推活塞后,空气读数为2毫升,学生就会很兴奋地说:“空气少了!”老师可以顺势问:“真的少了?从哪里漏走的?如果继续用力压,空气还会少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再思考空气的读数为什么由5毫升变成了2毫升,由于继续学生继续用力推针筒后,空气的读数并没有减少,从而想到是因为空气被压缩而体积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推理:假如空气是从某个地方漏走的,我一直压,它会一直少至0毫升。可是,我压到后来,读数并不是0毫升,还是2毫升。可见,空气不是漏走而变少的,是被我挤压缩小的。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就会对“空气可以被压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认识从表象提升到了本质,学会了抽象概括这种思维方式。

三、重视实验结果的偏差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知道实验是怎么做的,但叫他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他却写不出正确的假设、过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小水珠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时出现了假设和结论表述不完整、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设中同时改变几个因素、在实验现象后面写结论以及实验报告写的不完整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在针对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讨论交流时,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

科学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科学信息的一种通用语言。学生用口语表达与交流时,老师发现不了的错误在实验报告单上发现了。例如: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李程远同学说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小车自身的“重力”大小有关时,一部分学生听成了“动力”,引起同学们的不解。还有在填写实验报告单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等等。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能使学生的科学思想表达更规范、正确和严谨,真正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及其表达形式,逐渐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的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通过对假设、实验设计等的编写,使实验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得以预演,可以明显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学生把假设、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都确定并填写好,实验操作时就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填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使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在头脑中得以重现,不足之处得以显现。因此,填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对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的讨论交流,学生能能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弥补,把假设和结论写完整,假设中只改变一个因素,把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写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7篇

2007年5月《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子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在启动项目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具体的分工和落实,为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总结一系列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环境,我们决定了解我县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及我县小学科学教师的有关情况,特做此问卷进行调查。

二、调查组成员

《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子课题组成员。

三、调查内容及对象

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33份,回收29份,回收率87.88%。调查对象来自全县各乡镇学校,具有典型代表性。调查主要涉及教师基本信息、对科学学科的认识、学校实验开展及实验器材配备、教研氛围、自我成长等方面,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四、调查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9年11月8日

地点:实验学校阶梯教室

五、调查样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模式。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34题(不含教师基本信息了解),选择题30题,问答题4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是了解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识、学校实验开展及实验器材配备、教研氛围、自我成长等方面,及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

六、结果分析

我们在细致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统计,为了做好2009年我县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及做好科学课题工作,我们对我县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涵盖全县各乡镇及城关学校)及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特点

1、教师配备。

科学专职教师比例为10.34%。城关及个别中心学校有1—2名专职教师,但很多学校无专职科学教师。各校所开设的科学课都由其他任科老师兼任。且流动性大,大多数是带数学的老师兼任科学,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2、学历层次。

专科及以上的占89.7%,但所学专业大部分是小学教育及现代汉语专业且为职后学历,大部分的科学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师,相对缺乏科学知识背景。

3、年龄、职称结构。

中青年教师占75.2%,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不多,为20.7%,且科学高级教师仅为3.4%,绝大部分是其他学科的高级职称。属于科学高级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科。

4、任教科学年限

任教科学教龄在5年及其以上的占31.01%,大多数在五年一下,且具有不稳定性。科学学科在很多学校作为副科在处理,在优先满足语、数、英教学后,作为副科配给其他教师(以数学教师为主)以平衡教师的工作量,故而科学教师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这也导致科学教师必须作专业化的发展并提高。

(二)、对当前科学课程的基本认识

1、对实施科学课程不利的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人认为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影响了科学课程的开设,另有21.02%的认为教学设施影响了科学课程的开设。(众多的学校中仅中心学校及城关学校建立了科学实验室,还有大部分完小没有科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就更加的匮乏。)科学专职教师少,缺乏科学教研氛围,对科学教学质量的推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参加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受调查的29人中,仅有13.8%的人非常想成为专职科学教师或长期兼职教科学,而有13.8%的人不想成为科学教师。受调查者中63.2%的人认为科学课难教。在让他们自由选择任教学科时有79.3%的人不愿选择科学。由此可见科学课较其他学科难教,专业的教师比例太小了。

2、教师的教学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5.2%的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41.01%的人在教学中主要使用活动法。有37.9%的教师认为学生活动耽误时间,不如自己讲授的效率高,由此反映了我县科学教师的观念落后,没跟上课标的要求,把师生的地位没有摆正。

只有46.7%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21.3%的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性学习,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及时指导,一部分教师感到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无从指导,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还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错误。;有的教师对教学持畏惧、茫然态度;有的教师换汤不换药,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低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一部分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部分兼职教师把其他学科教学移植到科学教学中,忽略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本次调查中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70.4%的教师反映教具不够,75.2%的教师反映实验器材缺乏,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教师对校内资源或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加之校内教具及相关教学设施的不足,科学课程实施的阻力还很大.。

(四)、小学教师的培训需要

1、提升专业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我县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极少,科学课教师主要由原数学课教师(大约占70.5%)和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大约占12.5%)组成。原有的自然课教师中,感到能够或者勉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的不足17%,而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特别是科学实验操作),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

2、理解新课标

由于接受培训少,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有限,85.1%的教师要求专家带领他们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但新课标的学习不能空谈大道理,需结合教学实际。

3、吃透教材

从自然转到科学,教材变化很大,教师们急需掌握如何把握教材,理解教材,落实课标。

4、提供教学示范

调查中100%的教师都提出要提供教学示范,少讲理论,而且要求通过教学示范来提升教育理论、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5、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但教学资源不足是困扰我县科学教学的最大问题,70%以上的教师迫切需要掌握如何利用当地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同时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校内资源。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8篇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9篇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

实验过程:

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

1、 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 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0篇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评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我国的课改实验区近两年才开始对课题进行探索,使学习评价成为课改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进行探究。本课题要改变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现状,拟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方法。

二、总体设计

(一)政策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学习评价要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研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评价工作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评价工作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研究评价技术与方法,创立多种教学评价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是对评价范围与方法的大体构思,包括评价的范围、基本程序、主要内容与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据评价理论,又要适应评价实践的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评价主要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活动模式、自我评估模式、相互评定模式、综合测量模式。

3、健全评价的监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音乐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高度出发,自觉把关,学校行政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6—2003、12):①提出课题;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③召开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

⑵实施阶段(2004、1—2005、1):①课题实验全面普开;②写出实验报告;③对实验进行反复验证。

⑶总结阶段(2005、2—2005、5):①完成课题实验总结,并在全校推广;②提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转变是科研试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行为,我们采取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方法、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观摩活动,老师开阔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试验老师之间互帮互学、协调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制定研究计划,如:分单周、双周、每两周一次的大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总结,在回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二)反思现有评价状况,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回顾并反思学校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与新的评价理念相一致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与新评价理念相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都是以期末考试来决定评定成绩,这样的评价就不够全面,也忽略了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但是,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日常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评价是教与学并行的同等过程,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或学年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我们一般在学期前进行一次摸底测验,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参考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并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采取补救的措施。

(2)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1)采用激励法评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喜好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特别爱表现自己却有点惟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合作;有的能安静地听别人说却怕事不敢发言;有的十分好动,既不爱听讲也不爱动脑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些不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填写,然后在目标下方画一张“具体行动评价表”,内容有认真、投入学习 分钟;主动展示艺术才能;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等,每堂课后自评,优秀的项目画上一朵红花,两周累计一次,当某个项目优秀居多,达到预定目标时,教师奖励其一颗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刻激励他们朝目标不断努力。此外,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地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谁来评价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由谁来评价学生,谁来判断他到底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相对来说还有待进步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评价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实行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某种评判。

学生自评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下结论,初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们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如学生唱完一首歌,让学生自己评价完成得怎么样,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满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脸的图案来表示。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他们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坚定学习的信心,学会自我肯定。互相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多彩的果树”评价表,根据评价的内容学生进行互相观察,共同评价,然后把相应果子帖到树上,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他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教师家长评价主要是教师、家长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要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才能是教师、家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通过 这样多元的评价主题进行评价,一可以改变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弱势地位,二可以从各个评价主题的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与人生,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教育性。 转贴于

(3)艺术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它记录了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艺术学科的学习情况,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因此,我们特别地设置了“艺术成长记录袋”,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档案袋的设计尽量做到;简约、主干、体现特色,内容包括a.个人档案: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嘿!这就是我”,可以贴照片也可以让学生画自画像;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并介绍家庭成员的爱好特长;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的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B.成长的足迹:包括最得意的音乐小创作(节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参加艺术类各种竞赛的奖状,及照片、音像带等;学习成绩单,被奖励的星等。C.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日记可以用文字、绘画、自编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设立优点单,把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对你的鼓励语,自己的优点写在上面;有 “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妈对我说”、“老师对我说”等栏目,学生经常看看,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2、在实践活动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认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实践活动如:音乐课让学生创编小品、音乐剧并表演;或组织一台联欢会;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要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通过测查,评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都较好的反映出来。

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举行“小百灵歌手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选拔、甄别,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先开一个演唱会,人人参与,特别是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同学,要肯定他们上台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参评,先评出每个人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校级的比赛普及广,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此外,学校每年六一节举行“百花园艺术节”,全校人人参与,有的参加大型集体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场上现场作画;元旦举行“迎新年”文艺汇演;学校器乐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期末考核与评价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强调:小学生的勤奋来自于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我们认为期末的评价与考试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设了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手段较灵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免试;学生觉得自己在考试中那一项表现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许第二次考试,如音乐考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种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同学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重考,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学生体验到成功,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不断的追求进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查、平时表现、参加时间活动情况而定,实行“模糊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改变了学习状况,进一步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试验班级经过试验,最另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进步,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实验班的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体音美的课程,他们个个自信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高。如:四年级试验班的同学,音乐老师让他们创编音乐剧、小品,在他们自己组织的表演会上,同学们全体参与,积极踊跃,创编并表演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富有创意的童话音乐剧、成语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们把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歌曲或经典的歌曲经过歌词、旋律的加工创编,应用于剧中,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体会到的互相合作及集体创作所带来的快乐。由于实施了新的评价措施,衡量评价学生尺子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都被挖掘出来,他们学习起来都充满自信,特别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影响的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是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样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形成积极探索、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氛围,试验组的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级课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地总结,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得奖课例及论文成果,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五、工作体会及今后设想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1篇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实验报告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人,高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通过“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想象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为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他的教育目标,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这是幼教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验园对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时间与对象

1、实验时间:20__年10月—20__年8月。

2、实验对象:__县第一幼儿园。

二、实验内容

1、通过开放的身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思考的习惯。

3、引入“田野课程”理念,研究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实验过程(分四步进行)

1、实验前后我对幼儿及家长进行了测试,其内容为:

(1)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主动性好奇心。

(2)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及科学教育能力.

(3)不同年龄的幼儿实验前后的能力对比。

测试题及标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统一制定分头进行。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家长培训

实验前进行了家长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如下:

(1)讲解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意义。

(2)培训实验内容

(3)指导家庭进行实验教育

我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到幼儿家中指导家长进行科学活动。同时定期让家长到幼儿园来与教师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活动,从而达到培训家长的目的。

3、实验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3-4周岁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带领幼儿探索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这个阶段我设计了主题班会《我是环保小卫士》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来自与幼儿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主体探索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有益兴趣养成幼儿好奇好问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习惯。

第二阶段4-5周岁幼儿期,以观察研究自然科学现象,观察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素养。我设计了《霜花》《冰雪系列游戏》等活动注重环境资源对幼儿活动的影响和支持。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广泛调查和综合开发,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突出体现“田野”活动所倡导的真实自然开放的教育情境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第三阶段5-6周岁幼儿期,了解关于力、电、磁等简单的物理现象及简单的化学现象。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水注》《你能把它们分开吗?》《飞翔》《有趣的转动》等重视幼儿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半结构(富有弹性的)的课程设计,以幼儿的需要为活动的发展线索,同时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验,总结出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4、总结成果阶段

三年来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家长幼儿社会的认可。我也得到了锻炼发表了多篇论文。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我们在实验前后对幼儿家长,幼儿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

1、对幼儿家长的测试结果

表1幼儿家长实验前后科技教育状况的比较

具有科技教育意识

具备科技教育能力

实验前

10

45

实验后

45

70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科学意识及教育能力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对幼儿的测试结果

表2小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8.53

11.6

6.67

9.53

7.55

11.22

7.54

8.97

S

4.87

3.21

4.5

4.32

2.6

4.07

2.35

1.89

Z

12.36__

15.03__

15.86__

17.87__

P

0.01

0.01

0.01

0.01

注:n为样本数量,X为平均测试分数,S为样本分数的相对平均分数的标准误差,Z为检验计算结果(按照显著水平0.01或者0.05计算),P<0.01表示实验对照显著性的可靠程度为99。

表3中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12

13.9

10.9

12.4

8.87

10.9

9.49

12.6

S

4.13

5.65

5.75

6.12

3.76

6.48

4.99

7.35

Z

9.5__

5__

8.12__

3.7__

P

0.01

0.01

0.01

0.01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2篇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评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我国的课改实验区近两年才开始对课题进行探索,使学习评价成为课改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进行探究。本课题要改变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现状,拟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方法。

    二、总体设计

    (一)政策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学习评价要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研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评价工作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评价工作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研究评价技术与方法,创立多种教学评价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是对评价范围与方法的大体构思,包括评价的范围、基本程序、主要内容与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据评价理论,又要适应评价实践的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评价主要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活动模式、自我评估模式、相互评定模式、综合测量模式。

    3、健全评价的监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音乐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高度出发,自觉把关,学校行政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6—2003、12):①提出课题;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③召开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

    ⑵实施阶段(2004、1—2005、1):①课题实验全面普开;②写出实验报告;③对实验进行反复验证。

    ⑶总结阶段(2005、2—2005、5):①完成课题实验总结,并在全校推广;②提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转变是科研试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行为,我们采取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方法、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观摩活动,老师开阔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试验老师之间互帮互学、协调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制定研究计划,如:分单周、双周、每两周一次的大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总结,在回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二)反思现有评价状况,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回顾并反思学校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与新的评价理念相一致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与新评价理念相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都是以期末考试来决定评定成绩,这样的评价就不够全面,也忽略了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但是,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日常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评价是教与学并行的同等过程,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或学年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我们一般在学期前进行一次摸底测验,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参考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并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采取补救的措施。

    (2)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1)采用激励法评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喜好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特别爱表现自己却有点惟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合作;有的能安静地听别人说却怕事不敢发言;有的十分好动,既不爱听讲也不爱动脑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些不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填写,然后在目标下方画一张“具体行动评价表”,内容有认真、投入学习   分钟;主动展示艺术才能;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等,每堂课后自评,优秀的项目画上一朵红花,两周累计一次,当某个项目优秀居多,达到预定目标时,教师奖励其一颗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刻激励他们朝目标不断努力。此外,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地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谁来评价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由谁来评价学生,谁来判断他到底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相对来说还有待进步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评价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实行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某种评判。

    学生自评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下结论,初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们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如学生唱完一首歌,让学生自己评价完成得怎么样,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满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脸的图案来表示。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他们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坚定学习的信心,学会自我肯定。互相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多彩的果树”评价表,根据评价的内容学生进行互相观察,共同评价,然后把相应果子帖到树上,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他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教师家长评价主要是教师、家长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要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才能是教师、家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通过 这样多元的评价主题进行评价,一可以改变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弱势地位,二可以从各个评价主题的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与人生,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教育性。

    (3)艺术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它记录了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艺术学科的学习情况,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因此,我们特别地设置了“艺术成长记录袋”,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档案袋的设计尽量做到;简约、主干、体现特色,内容包括a.个人档案: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嘿!这就是我”,可以贴照片也可以让学生画自画像;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并介绍家庭成员的爱好特长;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的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b.成长的足迹:包括最得意的音乐小创作(节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参加艺术类各种竞赛的奖状,及照片、音像带等;学习成绩单,被奖励的星等。c.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日记可以用文字、绘画、自编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设立优点单,把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对你的鼓励语,自己的优点写在上面;有 “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妈对我说”、“老师对我说”等栏目,学生经常看看,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2、在实践活动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认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实践活动如:音乐课让学生创编小品、音乐剧并表演;或组织一台联欢会;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要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通过测查,评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都较好的反映出来。

    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举行“小百灵歌手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选拔、甄别,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先开一个演唱会,人人参与,特别是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同学,要肯定他们上台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参评,先评出每个人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校级的比赛普及广,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此外,学校每年六一节举行“百花园艺术节”,全校人人参与,有的参加大型集体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场上现场作画;元旦举行“迎新年”文艺汇演;学校器乐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期末考核与评价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强调:小学生的勤奋来自于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我们认为期末的评价与考试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设了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手段较灵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免试;学生觉得自己在考试中那一项表现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许第二次考试,如音乐考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种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同学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重考,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学生体验到成功,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不断的追求进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查、平时表现、参加时间活动情况而定,实行“模糊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改变了学习状况,进一步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试验班级经过试验,最另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进步,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实验班的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体音美的课程,他们个个自信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高。如:四年级试验班的同学,音乐老师让他们创编音乐剧、小品,在他们自己组织的表演会上,同学们全体参与,积极踊跃,创编并表演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富有创意的童话音乐剧、成语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们把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歌曲或经典的歌曲经过歌词、旋律的加工创编,应用于剧中,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体会到的互相合作及集体创作所带来的快乐。由于实施了新的评价措施,衡量评价学生尺子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都被挖掘出来,他们学习起来都充满自信,特别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影响的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是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样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形成积极探索、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氛围,试验组的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级课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地总结,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得奖课例及论文成果,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五、工作体会及今后设想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3篇

(1)将地沟油加热,并趁热过滤

(2)将过滤后地沟油加热到105℃,直至无气泡产生,以除去水分和刺激性气味,

(3)在经过前两步处理后的地沟油中加入3.5%的双氧水,在60℃下搅拌反应20 分钟,再加入5%的活性白土,升温至60℃,搅拌25 分钟可以达到最理想的脱色效果 。

【2】 草木灰碱液的准备:将草木灰倒入塑料桶内,然后倒入热水,没过草木灰2cm即可。在静置2天后,需要放一个正常的鸡蛋进行浮力实验,如果鸡蛋能浮起来,说明浓度达标了。如果不能,就再静置久一点。 仔细过滤;为了防止碱液灼伤皮肤,最好戴手套;

【3】称取200g精炼地沟油和量取1000ml碱液分别置于两个烧杯中,放在不锈钢锅里水浴加热,用温度计测量两者的温度达到45摄氏度时,将碱液和精炼地沟油缓缓倒入大玻璃缸里混合,加入50ml酒精,再放入不锈钢锅中水浴加热,同时用电动搅拌棒搅拌。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政治课;文史学;结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带来的中考、高考的改革,应对考题不再是单纯的难度较量,而是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的竞争,是整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竞争,它着眼考查的是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以后的学习潜能,所以,如何把握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整合素质,已成为师生的共识。政治学科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接受理解有一定难度,灵活运用更显乏力。如果能打破"隔行如隔山"的束缚,把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典故、重大事件以及语文中的名人名言名句等恰当地运用于政治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而且能使 学生构建起政治与语文、历史学科联系的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整体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课题假设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政治与语文、历史的联系,就能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激情,提高学生把握学科间知识联系的能力。

三、研究变量

1、自变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科学地运用政治与语文、历史的联系。

2、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高涨,把握知识问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提高,整体素质提高。

四、研究对象

1、高三年级147班、148班、149班为三个实验班、150班为对比班。

2、147班着重研究政治与语文结合

148班着重研究语文、历史与政治结合

149班着重研究历史与政治综合

五、研究中坚持的原则

1、因势利导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励性原则:在学生搜集材料,证明自己所论观点的过程中,大力鼓励和表扬做得优秀的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使之形成比、赶、超的良好氛围。

3、学生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他们的翻译、归约,总结出自己欲求证的观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让学生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六、实验方法和步骤

1、课题研究方法

1.作品分析法:

结合名家的名篇,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对后人的借鉴意义,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出作品中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或经济观点。

2.个案法:

就是研究者以单一的人、机构或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实验、教育测量、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人员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对该课题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思考存在不足,使之上升为广泛使用的理论。

4.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这是教育调查研究中的一种主要和常用方法。

2、课题实验步骤

1.时间: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2.课题组长:曹瑞臻

3.内容:主要是涉及到语文或历史学科的政治学科中的知识点。

4.阶段:

1 )、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为初始阶段

在课研教师指导下,结合语文课的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整理与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历史事件、典故等,每两周一评,每月一总,做得好的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唤起学生自觉学习兴趣。

2)、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为发展阶段

在初始阶段基础上,选取一些符合课时教学内容的有代表性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总结,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内和 学科间联系体系。比如讲"纸币"时,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获得:在国统区内,一百元法币,在1937年可买两头牛……到1947年9月时连 一粒米也买不到。诱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既了解了纸币的含义,又了解了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也是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当时政府经济统治的腐败。又如讲"联系"时,利用苏轼的《琴诗》创设情境,播放古琴曲,既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又诱发学生思维,揭示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哲学道理。然后因势利导,设问苏轼是何代人、为何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什么,与其并称"唐宋散文家"的还有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间知识的共融性。

再如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时,让学生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了解近百年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因势利导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党的十六大说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改进党的领导等内容。

3)、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为提高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题目、内容,自己选取材料,发表自己看法,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比如:2008年以来,我国汶川、舟曲等地相继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做出各项部署,各地纷纷响应,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针对这一社会热点,鼓励学生查阅《人民日报》等报刊,详细了解各阶层人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在活动课中发表自己对此热点的理论分析,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评论每位同学对此热点的分析,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约总结,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知识休系,以此提高学生驾驭知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研究过程总结

1、学生积极参与意识高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行为应该时时注意受体的积极参与性。在教 育活动中,教师的功能在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健康的心理倾向,乐于接受并善于接受所学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参与意识才能提高。通过实验,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导向较以前明显改善,上课打磕睡现象很少出现,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意识显著提高。这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强大功效。

2、把握学科内、学科间联系的能力增强

学生在把握学科间联系能力方面,通过市组织的调研考试检测表明:语文、政治、历史三学科成绩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比较表明:被实验的学生理解能力、跨学科思考分 析能力较对比班明显提高,他们已经掌握解答问题的要领,对当今时事热点能够自主思考,多角度分析,见解有一定水平。

4、实验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意识显著提高,成绩不断攀升。现将实验中的具体数据列表如下:

上表中所列四次考试均为单人单桌,成绩可信。

通过上表对比情况可见,同是实验班,由于三个班学科间结合的广度、深度不同,语文、政治、历史三科上升的幅度不同,只有语文、政治、历史三学科都有效结合,成绩上升幅度才能更大。

八、研究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5篇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1.制定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稳步推进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省市有关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及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2006年制定如下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其中:(1)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修满4学分为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每位学生必选。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综合考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建议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或模块l(算法与程序设计)

(2)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推进福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宏观指导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理解新课程实验目的,掌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耳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年来,我们根据课标理念,开展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提供新教材的处理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和QQ群,拓展教师问交流的时空,共享教学资源,与教师们及时沟通,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为了进一步提高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多次举办全市性的教学技能评比,如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情况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本学期初我们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共收到20多所学校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情况小结,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抽样问卷调查工作,抽样学校包含各类达标校及私立校(如图1),共返回教师问卷94份,学生问卷3430份。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学环境上,机房硬件条件市区学校教学设备良好,能够满足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而一些薄弱校和农村校机房设备相对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机子老旧,经常出故障,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整实现其功能;二是学校连接的教育网速度较慢,部分课程内容所需支持的网络操作难以实现。

高中信息技术师资方面,从专业构成(如图2)上来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占65.9%,教育技术专业的占24.4%,大本学历的占92.5%,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年轻老师占58.40%。大多数高中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已具备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和学历要求。

根据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各校基本按市指导意见开设课程,即高一上学期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高一下学期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以保证学生获得毕业所必须的学分,高二年段根据《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学校安排通用技术课程,各校基本无课时开设信息技术第二选修。因此80.8%的学校只能开设一门必选的选修课,各校开设选修模块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实施过程中,第一学期必修模块课时能满足大部分学校教学要求,第二学期因有会考任务,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若仅按会考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课时基本满足,但教学内容无法深化和拓展,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图3),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是认同的。老师们基本都能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内容,并选择多种指导性文本作为教学依据(如图4),改变以往就教材教教材或完全无纲的教学情况。

但在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上,30.8%的老师认为暂时不能实现,64.8%的老师认为基本可以实现,说明教师们对达成新课程的目标还存在一些疑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待深化;另一方面,目前的评价制度仍然是制约课程进步的主要因素。

2.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上主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并且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师教学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如图5)

根据学生问卷数据,90.20%的学生反馈老师会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教师尝试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支架法、演示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57.4%的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仍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技能课教学方式,学生反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的占78.40%,调查显示(如图6),49.40%的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学习。但从多数学校反馈材料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太好,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授,同学之间协作为主。

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不少学生初中阶段没能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再加学生主观态度上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能力弱,给自主学习带来障碍:二是尽管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但在机房教学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与老师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有关。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怎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反馈信息来看,绝大部分教师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把握学生是否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常用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调查、提问记录、观察法、学习过程记录卡、电子档案袋等,评价主体也注重多元化,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但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任教班级多,学生数较大。实施有效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建立、完

善评价机制,设计良好的评价平台是下一阶段教学研究的方向。

现有会考形式方面,必修模块只采用笔试的形式,且只考选择题,这种评价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可取。老师们认为仅通过笔试来评价学习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际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让不少学生散失了学习兴趣,降低其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无形中也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大部分学校反应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成绩都不错,合格率都在的99%以上,这样的高合格率并不利于反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市质检的考试情况比较好些,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成绩相对层次比较多,教师们建议采用作品+笔试的方式(如图7)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这既可测试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测试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方面(如图8),最希望教师采用的评价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前三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最希望的会考形式,有75,7%的学生选择“上机操作”,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考虑有一定出入,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即是学会相关软件的操作即可,在形成自己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理解上有偏差。亦即学生了解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不同步。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1.教材使用情况

2006年9月进入新课程实验,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它的弹性,从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应给教师一定自主伸缩的空间。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就“能否较好地使用本学科目前所选用的教材”,调查数据反馈完全能使用好的仅占11.70%,学生问卷中关于“你看过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吗?”,从来没有看过的占17%,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占32%。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对其学习活动没有实际帮助,从学生调查问卷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学科教学重视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各校反映目前使用必修模块教材存在内容跟不上信息时展、缺乏学科知识体系、内容不够严谨等问题。选修模块教材使用情况比必修模块情况稍好。但教师们反映某些教学章节顺序并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由于教材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料支持较少,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无法与他们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

由此可见,目前的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及教学规律还有一定的差距。

2.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一直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不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小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上课玩游戏,没有正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无法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地学习,造成支撑高中非零起点教学的前知识和前技能不足。为了能顺利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各校针对学生差异问题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从调研反馈显示,大部分教师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三类;

(1)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集体或个别补课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消除他们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畏惧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2)建立互助学习小组,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3)分层教学;制定多级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要求,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反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多数要承担学科教学及学校信息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多重角色的身份,使教师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减少,部分学校甚至要求信息技术老师把教学工作放在次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教师无法专心于教学,导致有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处于应付教学的状态。因此,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为学校增设相关技术管理岗位,让信息技术教师能回归教学,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其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1.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机制,提供有效的教学保障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有关的管理与实施机制,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课时、师资及设备等方面的教学保障,并为课程的良性发展提供导向。

2.以多元化的教研方式推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规范学科常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带动学科教学的深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科资源的建设,形成有一定辐射作用的教师交流沟通平台。

通过网络论坛及QQ群等形式,开展教学案例及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专题研讨,拓展了教师沟通交流的时空,丰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