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蝌蚪找妈妈》 思想主题 改编艺术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作《小蝌蚪找妈妈》的作者是方惠珍、盛璐德。方惠珍,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幼儿园长,盛璐德(1912-1985),为其学校教养员,作品由盛璐德创作,方惠珍整理记录。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1979)中,与《萝卜回来了》、《小马过河》并列低幼(幼儿读物)一等奖,盛璐德1980年去北京领奖。因其改编选入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而受到儿童的熟知。1960年被改编成水墨动画片,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广为世人流传。其艺术上的成功,也为教师和研究者所推崇。

一、不变的及其意义:池塘、蝌蚪、寻找、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及其改编,其思想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知识性——大自然。儿童文学史[1]把《小蝌蚪找妈妈》认定为科学童话,这就肯定了其中的科学知识的表达。较为明确的是小蝌蚪的大脑袋、长尾巴成长为绿衣服、白肚皮、四条腿青蛙的知识。当然里面也有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以及原作和改编的生活在池塘里鱼虾、乌龟、螃蟹、鹅、鸭子等动物。季节变化的知识,冬去春来,冰融化了。青蛙是冬眠的动物,也是个科学知识。作品注重科学知识的表达,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童话的繁荣”[2]377的气氛有关。

2.教育性——全面地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免不了具有教育意义,实际上,一切对人的思想有所提升的作品,都具有教育意义。建国后,受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促进了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刻意表达。“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及其性质——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成为当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支撑点。[3]《小蝌蚪找妈妈》的教育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被儿童追问和思考的问题上:“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一位老师通过课堂的互动,得到的解答是:鲤鱼和乌龟故意不说清楚,它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渐渐地长大了。[4]另一个原因是小蝌蚪找的心急,没耐心问清楚。《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育儿童如何认识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即“十分自然地向儿童宣传了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辩证法”。[5]茅盾在1962年看了根据童话改编的同名动画片时,题诗咏道:“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错认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此事诞,此中有哲理。”[6]即揭示了故事中要认识全面的辩证法哲理。

3.意识形态性——隐喻历史。“意识形态是文本里公开或明确的要素,流露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或者道德方面的观念和信仰。”[7]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认同、歌颂,也是自然的现象。然而,今天很少有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小蝌蚪找妈妈》(1959),这也许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逆反或忽视。事实上,在(儿童文学)艺术领域,每逢建国10周年总有献礼作品的产生。这和时代氛围有关联,并非后人臆造硬套。“到1959年建国10周年前夕,童话创作基本保持发展的势头,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为向建国10周年献礼而出版的一些著名作家作品集,更是本时期童话创作的一次检阅。”[2]241《小蝌蚪找妈妈》也应归入献礼作品行列。在“小蝌蚪”、“找”、“妈妈”的关键词上,体现了对几度建国的试验、探索,最终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新中国)。“妈妈”在文化中是祖国、国家的代名词。“找”,则是主动探寻,近现代历史中仁人志士探寻救国建国的道路证明了这一点。乌龟、鹅之类的不是妈妈,青蛙妈妈则是和小蝌蚪自身一样的存在、来源于自身,是成长的蜕变,也即郭沫若在女神中嘶喊的“涅槃”。动画片《宝莲灯》(1999)是献礼片,故事流传久远,被广泛改编,但主要故事情节都是沉香劈山救母。这配合和呼应着党带领人民三座大山、建立新国家的历史,意识形态性极强。《小蝌蚪找妈妈》与之殊途同归,隐含着国人对近现代历史的集体无意识,即在反复的探寻中,终于找到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4.终极追问——探寻生命本源。人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何处才是人的归宿(精神家园)?此类终极追问一直是艺术难以释怀的、深藏的夙愿。怀乡追忆、伤春悲秋都是典型的表现。《小蝌蚪找妈妈》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寻找母亲的过程,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诉求,也是在满足一种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或者是在表达一种对母体(本源)的精神皈依。”[8]把妈妈理解成母体、生命的本源,无疑是深刻的。但与传统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的伤感不同,《小蝌蚪找妈妈》的基调是儿童的、成长的、积极的、欢快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国初期火热的时想。

二、改变了什么及其意义:颜色、动物、长大

《小蝌蚪找妈妈》写于195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1963、1982年等多次出版。1959年的初版,钱家锌配画。1982年版,杨永清配画,故事文字受到了动画片的影响,略有改动。原作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后,故事文字被适宜改编。我们比较早期版本(1959、1963)和后期版本(1982)及小学版本,总结主要变化。

颜色。有教学者质疑《小蝌蚪找妈妈》存在缺陷,认为作品没有交代无法回应孩子们的提出的从小蝌蚪(黑色)到青蛙(绿色)的颜色变化问题。提议改动一节为:“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它的身子也渐渐变绿了。”[9]这在童话原作里是被交代的,只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减省改编掉了。原作为:“……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

动物。从各个版本的中间故事情节的安排来看,小学语文版只让小蝌蚪遇到一个乌龟,加上开始部分的鲤鱼,仅有两种动物。强调了“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舍弃了大鱼(大金鱼)、大白鹅、大螃蟹、虾、鲶鱼等之前对童话故事的改编想象。童话原作的三个动物(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设计的三个层次的反复,符合民间故事的叙事传统。动画剧本版另加了乌龟、鲶鱼,没有必要,语文教材版的减省为一个乌龟更是不应该。也许是照顾低幼儿童的缘故,但小学一年级(7岁左右)对故事的理解力,已足以让他们能够读懂和接受原作。事实上,盛璐德的故事就是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反复形成的。在一次全市幼儿教学观摩课上,时任幼儿园长的方惠珍才推荐整理,交给出版社出版。[5]

长大。原作中,长大的问题是通过青蛙妈妈用话来描绘的。小学语文版和动画版都是真的长大了的。小学语文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动画版通过旁白交代:“小蝌蚪,长大啦,换了个名字叫青蛙。小青蛙,志气大,要吃害虫保庄稼。呱呱呱,呱呱呱。”画面有青蛙妈妈和两只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叫着。早期版本是在青蛙妈妈笑着对小蝌蚪说话中交代未来长大样子的:“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1982年版本加了个结尾,把对话具体化了:后来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常常跳到岸上捉虫吃,还快活地唱着:“呱呱呱,呱呱呱,我们长大啦!我们长大啦!我们会捉虫,捉尽了害虫,保护庄稼。”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长大,还是在找到以后长大,在主题表达上有个强调的角度。前者比后者,显然更加突出了自我成长。

三、动画片版《小蝌蚪找妈妈》的几点议论

1.在动画史上开创水墨动画之路,成为一座里程碑,广为流传。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国产动画民族化风格开创阶段的成功之作。之前的《骄傲的将军》(1958)、《神笔马良》(1955)的民族化探索还处于摸索时期,运用了绘画、木偶的传统形式,而《小蝌蚪找妈妈》则另辟蹊径,开创水墨动画之路。在其后的《牧笛》(1960)、《山水情》(1989)之后,几十年里,水墨动画处于沉寂状态。

2..鸭妈妈和小鸭改编成了鸡妈妈和小鸡,由自然生态的和谐理想,转变为现实的逻辑思考。动画中动物们可以和平相处,不去照搬现实动物世界中的食物链。所以老虎、兔子、熊猫、猴子、小猪等可以在幼儿园的一个班级里(日本动画片《巧虎》)。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拟人的手法,对现实中儿童的比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深层的含义,即动物们可以和谐相处。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动物之间、乃至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交流,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隐约有着众生平等的意思。现实中,鸭子会吃蝌蚪,动画版就改成了水里去不了的鸡。但小蝌蚪能了解岸上的世界吗?也许要等待长大成为青蛙以后才可以。小学语文版又改回了池塘里的动物,但仍没有沿用原作的鸭妈妈和小鸭,而是鲤鱼妈妈和小鲤鱼。这仍有着吃的现实逻辑考虑。此外,动画版结尾加了小青蛙长大捉害虫、保卫庄稼的文字,写实有余,和谐不足。

动画的功劳之一是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齐白石不仅画过虾、鸭、螃蟹、乌龟、鲶鱼,也画过鸡(群鸡图、七鸡图、大公鸡)、鹅(双鹅图、飞鹅图)。但为什么把鸭子改成了鸡、不用鹅,不知何意?可能动画也怕鹅吃了蝌蚪,还想把场景从池塘里向岸上扩大一点,不单调。

3.注重母子之情的刻画。青蛙妈妈产卵后外出,中间回来看小宝宝、结尾找到小蝌蚪,尤其是赶走鲶鱼,主动保护。体现母子情深,首尾照应。不仅孩子要找妈妈,妈妈也要找孩子,符合所谓合情合理的情节的编织。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青蛙产卵后,卵需要4-5天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成幼蛙需要2个月左右,长成大青蛙则需要3年左右。这些,青蛙妈妈不会去细心养育的。几天的时间,青蛙妈妈怎会在池塘里找不到小蝌蚪?所以青蛙妈妈找小蝌蚪的时间延迟需要考虑和设计个为什么。小学语文版小蝌蚪都长成青蛙了,才找到青蛙,而青蛙妈妈2个月的时间,都不去找小宝宝,显然没有做亲情的考虑。这样,也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妈妈》并非是渲染亲情、也没有交代清应有的科学知识细节,而是有思想上的更深蕴藏。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主旋律动漫创作的理念与范式研究”(12YBB012)、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保证研究” (620)、长沙师范学校科研项目“儿童动漫研发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 (SBZD201104)。

参考文献

[1]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27.

[2]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77.

[3]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295.

[4]高玉梅.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A].杜振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C].2003.48.

[5]盛祖宏.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访《小蝌蚪找妈妈》的作者盛璐德[J].人民教育,1980(9).53

[6]金燕玉.茅盾与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儿出版社,1983.149

[7](奥)约翰·史蒂芬斯.儿童文学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M].张公善,黄惠玲,译.合肥:安徽儿童出版社,2010.9.

[8]罗才军.满足情感和事理上双重的阅读期待:《小蝌蚪找妈妈》[J].小学语文教师,2010(3):50.

[9]楼云丽.《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缺陷[J]. 教师之友,1997(10):20.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2篇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课标为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课所学的内容是(立定跳远),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体验各种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情境教学片段――小蝌蚪找妈妈

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

生:知道,老师你看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长长的尾巴。

生:我把脚尖踮起来轻轻地移动。

师:让我们一起游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池塘里快活地游着。)

师出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别处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的情境,你们边表演边思考一个问题――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师扮演鲤鱼妈妈,生扮演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蚌。)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模仿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虽然长出两条后腿,但我看到图片上的小蝌蚪还甩着尾巴在游,所以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图片上小蝌蚪的两条后腿有的伸、有的缩,我认为那是小蝌蚪在学蹬腿,所以我边蹬边甩尾巴。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扮演鲤鱼阿姨和长出了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六人小组进行表演。)

师出示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伯伯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乌龟伯伯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乌龟伯伯的情境,小朋友们边表演边思考――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着。)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模仿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双手举在头上当成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为刚长出的腿比较短,我把手放在身体旁边当小蝌蚪的两条前腿,边蹬边游。

生;我看图片上小蝌蚪的动作很像我学蛙泳的动作,边蹬腿边划手。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都很丰富,模仿的动作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演乌龟和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蛆进行表演。)

师出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图片井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跟睛。小蝌蚪游过去叫:“妈妈,妈妈尸青蛙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

师: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好吗?

生:太好了。

师:(边表演边念口诀)一前上摆,二后摆屈膝,三两脚蹬地跳出,四双脚轻落地。

师:老师把这动作取名叫“立定跳远”,小朋友觉得怎样?想学吗?

生:太好了,想!

老师把立定跳远再示范一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一看完成动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师:轮到你们练习时看谁把动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妈妈旁边。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练习。(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声中练习。)

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思考

1.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讨。

2.本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效。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创设情境并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把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本课把教材内容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中紧紧扣住故事发展的情与景,使情景交融,学生的练习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3篇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1、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示: “找”字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谁可以用它来组词?

生:找人 找东西 找到 寻找……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群小蝌蚪――课件出示: 小蝌蚪图片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看它像什么?

生:豆芽 逗号 鼠标 小汤勺

师:那我们看看课文是什么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1.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 (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师:了解小蝌蚪样子,我们再看妈妈样子,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青蛙样子句子。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青蛙外形图)

【 教育专家们常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结构相似,我就以第一自然段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⑵读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 看图对比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打破常规按顺序进行教学,大胆进行教材的重组整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我们知道小蝌蚪和妈妈相貌相差太大了,小蝌蚪很难找到妈妈,他想出什么办法呢?

生:问人

师:他问谁?

生:鲤鱼阿姨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这幅图内容?

三、探索生长过程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身体长出看到上去

问:。

答:

(2)检查练习

(3)理解“迎”

师:小朋友,你们是如何理解“迎”呢? (引导观察图:鲤鱼在小蝌蚪的什么位置?)

师:迎上去后小蝌蚪什么称呼?说什么呢?

生:鲤鱼阿姨 ……

师:看多有礼貌的小蝌蚪呀!请同学们有礼貌的读小蝌蚪说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鲤鱼阿姨什么回答?

(4)角色表演读对话

【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师:小蝌蚪了解到妈妈特点――四条腿 宽嘴巴。他就急着找妈妈,它把谁误认做妈妈?

生:乌龟 ――――课件出示: 图课文第三幅图

师:课文哪段写这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把这部分作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小结学习方法,让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内容。这样突出重点,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完成思考题

课件出示:思考题:

长出 看到 上去

小蝌蚪叫着:。

小蝌蚪知道妈妈:

(3)检查汇报 (小组长汇报)

(4)小结出答案 (课件出示)

(5)理解“追” 为什么这时是“追上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

师:虽不是妈妈,可他从乌龟嘴里知道妈妈是 大眼睛,绿衣裳 这时小蝌蚪对妈妈更了解, 他又出发,过几天,他发现尾巴变短了,游更快了,不知不觉游到了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学生读) ,他披着 (学生读) ,露着(学生读) ,鼓着 (学生读)。他们高兴地叫道:(学生读) 。(老师读青蛙的话)。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后什么做?

(2)齐读最后一句

(3)想象说话

师:见到妈妈以后,它们向妈妈诉说什么呢?

生1:妈妈找你好辛苦呀!

生2:妈妈原来你在这呢!

生3: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

【语文课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师:说着,他们尾巴不见,和妈妈一模一样,和妈妈一样时,小蝌蚪身体发生几次变化?

四、给图片排序

1、先让个学生把错乱的蝌蚪成长图片摆好。

2、然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练习说话。

【新课标提倡“语文课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即手、口、眼、耳、脑)”,本环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师:......青蛙天天捉害虫,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家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六、回顾小结

师:课文写小蝌蚪几次去找妈妈?第一次不知道妈妈长得怎么样,找不到;第二次只从鲤鱼那里知道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还找不到――只知道一部分的特点,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第三次小蝌蚪把鲤鱼阿姨和乌龟告诉他妈妈的特点综合起来,对妈妈的特点有了全部的了解,终于找到妈妈,由此看来,我们只有了解事物全部特点,才能很快地找到这事物。

七、拓展练习(任选一题)

1、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如何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4篇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助推器,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

一、教师随机点拨,让问题“活”起来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充满灵性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及时点拨。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讲解完第N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用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到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一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二、借助情境,让课堂因“问”满堂生辉

课堂提问,如果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有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都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课文《美丽的公鸡》的第一幅彩图,画的是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得意洋洋的样子;第六幅彩图,画的是公鸡打鸣,帮助人们做事的样子。教学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把这两幅彩图联系起来,组成新的情境设问:“看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比一比,想一想,哪一幅图的公鸡美?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公鸡的行为,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设问,结合画面的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分析比较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提问,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使教学满堂生辉。

三、把握提“问”的度,让“问”彰显效益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还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几个“度”。第一,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第二,适宜的广度。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突出重点,还要做到灵活把握,切忌面面俱到。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理解,难以突破。第三,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如教学《月光曲》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贝多芬听兄妹俩谈话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兄妹对话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人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妹妹是“随便说说”吗?2、妹妹为什么要对静哥说“随便说说”?3、从妹妹的“随便说说”中,你会对她如何评价?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到“随便说说”,你会怎么想?怎样做?这些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所蕴含的知识面既大又广,直人中心。

四、课堂提问重在实效,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一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5篇

儿童音乐剧是丰富多彩拥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它由多个专业领域来构建成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很多方面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它运用到儿童教学当中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音乐剧没有单一的音乐风格从科特威尔《街头景象》中的歌剧特征到弗雷德里克洛维《窈窕淑女》的小歌剧风格,以及列昂纳德伯恩斯坦《西区故事》中带有爵士灵感的音乐和高尔特麦克德莫特的摇滚音乐,音乐风格可谓千变万化。其次就配器而言,从古典管弦乐队、爵士乐队到摇滚乐队也是变化无穷。另外,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与对白都交替进行,但也有一些作品很接近歌剧,只有很少的台词,例如安德鲁洛依德韦伯的《艾薇塔》。因此要区分音乐剧与其他音乐作品类型并非易事。

音乐剧与传统的音乐、舞蹈等课程又完全不同。因为这些课程只能就课程体系内的知识进行串联,相对独立。而如今我们看到音乐剧带来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非常豐富。课程内容吸引人且活泼。比如我们往往能看到很多孩子虽然喜欢音乐,但是非常讨厌上音乐课。为什么?音乐课太枯燥。教学方式太刻板、内容单调不能让孩子感受到音乐与他个人的连接,乐器的操作性又很难以快速上手。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喜欢上音乐课呢?答案是,音乐剧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各色的人物形象,孩子们很难不被这些吸引,自然注意力都会在课堂的引导下完成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音乐剧中无论是题材还是音乐或者舞蹈,都可以结合最新的流行元素。孩子或者青少年是最容易追寻和抓住流行风潮的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走在了社会文化的前沿。所以音乐剧对于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

音乐剧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学生大多停留在欣赏或者只是了解一下皮毛的地步,真正学习下来又需要多年的坚持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不管是哪种专业都不能让孩子快速深入并实践起来。而音乐剧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非常容易代入角色让自己乐在其中。

在进行儿童音乐剧排练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需要互相演戏、对唱和舞蹈的配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互相协调:对台词、对位置、对动作。在这一项活动里孩子们充分友好地互相交流学习,为共同学习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基于培养孩子音乐剧的想法,本人创作了两部小型音乐剧在小学一年级的群体中进行实践教学并组织孩子们演出,获得了多方好评。这两部音乐剧是《丁丁公主历险记》和《环保小卫士》,每部音乐剧分为三幕。以第一个音乐剧为例,共五首歌曲十五个台词段落加表演,精练而不缺失内容。全剧讲述了丁丁公主不喜欢和朋友分享后经历了一段奇幻旅程,自己却学会了分享。其中有与小朋友们开心一起游戏的歌曲《我和你是好朋友》,丁丁被带到了奇幻世界中《黑暗的世界》与其他巫妖王共同舞蹈,都是本剧里的经典歌曲。在学生排练歌舞表现部分还分别演出了几个小品节目,边唱边舞的原创歌曲,《梦想舞台》《星光》,都是富有青春活力的歌舞形式。

在准备排练一个儿童音乐剧时,首先需要通过一学期十几节的课程规划完成整个音乐剧。首先我们最需要的也是音乐剧里的根本就是剧本。剧本的选择要依据学生内心需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内容和结构不能冗长,故事要短小精练,主题要鲜明,要表达当下少年儿童的心情心境,能让孩子在学习音乐剧中同时感受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正能量。歌曲歌词不能绕口,要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然后对剧本的细节部分进行创作,比如歌唱演唱,同时需要跳舞,要进行舞蹈的编排与创作。对服装道具和台上布景的制作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音乐方面,在歌曲创作上要尽量靠近演出同学年龄段歌曲和音域,在节奏旋律变化上也要以年龄层的特点考虑。以本次我创作的歌剧内歌曲来说,歌曲的表达上更直白,如开心就要拍拍手,好朋友就要一起走等明朗欢快的歌词。节奏上不要出现很多的切分,附点等节奏方便孩子快速视谱演唱。歌唱与舞蹈的结合是一个综合形式的艺术。边跳边唱也可以说是当今多元化社会最流行的表演形式。据说在人类降临社会之初,首先进入生命内容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唱歌和舞蹈。当小生命脱离母体来到人间,第一次的放生啼哭和抓挠舞动,就是生命最初的歌唱和舞蹈。歌舞中的唱歌部分主要让儿童学习正确的呼吸、发音、咬字和节奏音高等技巧,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让儿童建立积极的歌唱状态,充分调动歌唱的积极性,不断培养他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展现独特的台风和表现力,做一个充满自信的小音乐剧演员。形体舞蹈部分不仅要求有优美的体态,良好的协调性,而且要求学会队形的流动及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是与唱歌的结合,边唱边跳。每一课在进行歌舞教学环节要进行几大块内容:首先进行呼吸训练及简谱音符和节奏、节拍的认知,简单旋律的模唱及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然后处理儿童艺术歌曲的学唱及对歌曲难点处理及内涵理解等内容。尔后在学习歌曲基础上拓展歌曲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孩子学会编创歌曲,合作表演,增强集体意识。针对每个歌曲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歌唱的教学要点包括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运用气息进行歌唱,懂得不同的起声方式,能够熟练掌握乐谱旋律,载歌载舞演唱。形体舞蹈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学会正确的体态,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并训练其单一灵活性,学会多种步伐,为以后舞蹈中的复合运动和队形流动打基础。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培养初步唱跳结合的意识,课前活动热身和游戏启发环节,增强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戏剧表现是一门深奥的综合艺术,他集合了语言、文学、舞台等多种元素。学习戏剧表演,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各国文化的了解。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底蕴,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戏剧表演,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戏剧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丰富多彩、活泼生动又贴近生活的表演练习能不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感受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等。戏剧表演就是让孩子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使自己变得开朗、活泼、善于表达,掌握沟通技艺。戏剧表演的内容具有游戏性、戏剧性、创造性等特点。在玩的同时全方位培养自己。戏剧表演和舞台息息相关,要让孩子认识舞台,认识并理解角色,学会刻画人物的基本形态。让其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对事物最基本的情趣,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表达,对规定情境与相关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主要训练爆破音及发声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以自己的理解通过舞台行为处理事件的矛盾。让孩子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的塑造,同时了解舞台,对舞台有基本概念。

在学校我们从剧本核心知识点与教学方法搭配,运用活动方式让孩子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以教学方案举例。

第一幕

歌舞内容《快乐的蝌蚪》的台词内容:孩子们快来,孩子们快走,妈妈妈妈,太黑了。

歌词《快乐的蝌蚪》所有歌词,戏剧表演内容:在春天的池塘里,水面高低起伏,污水出现,水渐渐变黑,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场景位置变化:跟着青蛙妈妈,蝌蚪在场地中游玩黑水出现,妈妈被迫走左边,蝌蚪在右边下场。

第二幕

歌舞内容,《鱼妈妈》《鸭妈妈》《小松鼠》所有歌词内容:哎,我们的妈妈到底在哪里呀?孩子们快走快走。鸭妈妈鸭妈妈你能带我去找妈妈吗?鸭妈妈与小鸭子、小蝌蚪对话;小松鼠的歌词内容。戏剧表演内容:金鱼表现无奈伤心,蝌蚪着急找妈妈,金鱼妈妈说:快走。鸭子妈妈上场表现悠闲。场景位置变化,金鱼妈妈带领小蝌蚪上场,对话,转圈,分开。鸭妈妈上场遇见蝌蚪鸭妈妈退场。蝌蚪在场继续,松鼠上场,与松树对话,蝌蚪退场。

以上内容为课程主要教学点,围绕课本教学点设计游戏活动内容举例子:

1联想自己在春天池塘里舒服的情景做出舒服的动作,单独找同学表演。随著老师旁白的变化,突然黑水来了,表演变化为遇到黑水。看同学是否能表演顺利。

2以歌词为教学内容。用带节奏的念词方式边说边做舞蹈动作,看谁能把歌词说得最流畅,且动作不错。(需要背词)

3根据老师对场景的描述需求要求同学马上反应自己在舞台上的位置与动作。如蝌蚪遇见鸭妈妈了,看见鸭妈妈并与鸭妈妈互动。蝌蚪遇见黑水被冲得难受。蝌蚪遇见松鼠。考验孩子熟记位置和对描述变化的反应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

如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目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对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谈几点个人感触。

一、实施兴趣性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很难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只会让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所以,这就需要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去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从小就会吃孑孓,长大吃虫叫哇哇。”“蝌蚪!”“是小蝌蚪!”……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没错,是小蝌蚪,有这样一群小蝌蚪,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于是踏上了寻找妈妈的征程,那么,途中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它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引出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视频等于一体,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使语文教材中死板的内容和冷冰的语言文字以直观形象、色彩绚丽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获得多重方位的刺激,在短时间内较快地掌握知识,从而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描述和我们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认知只会停留在表面,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于是,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多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并介绍它的视频片段,于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景象立刻真实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看着眼前的画面,震撼了,不时地发出惊叹声……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神奇的景象有了直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意愿来进行,学生极少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个性被压制,学习主体性被忽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对语文新知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制订了一份预习导学案,具体内容如下:(1)看拼音写词语(具体略)。(2)多读几遍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内容是什么?(3)课文中,“再见了,亲人”是 对 说的,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4)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5)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想法。(6)预习之后遇到了哪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心得。这样,我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对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使用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进而不断地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定时;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出声朗读;动笔

习惯的核心是独立,无需督促。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动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学习习惯的优劣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智力较高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而占学生总数60%的智力集中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将显著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将达到或接近智力较高的学生的水平。即使是智力较低的学生,也可以借助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较好的成绩。外国学者对世界800位科学家作了跟踪30年的调查,凡有大成就者,80%都不是智力异常发达者,而且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者。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呢?

读书的时候,精力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敷衍马虎,不绕开走,不仅能学到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语文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认真读书会受益匪浅。

一、定时读书

把读书当成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用来读书,我要求全班学生早晚读书半小时,各小组长认真负责:齐读,分角色表演读,小老师领着读……,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周峰读书认识汉字,每天10个,一年下来,记住了3000多个汉字。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养成习惯。到那时,如果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

二、在课前预习中读书

上课前可根据课文中的预习提示或根据老师的要求与提示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认真读书,小组同学边读边画,兴趣浓厚。例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读书读的生动活泼,主动靠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去发现新问题。

三、在课堂学习中读书

上语文课时,要随着老师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在“炼字”、造句、布局、谋篇上的妙处,精彩之处还要圈圈、划划、认真琢磨。小组合作读书时认真理解交流,然后让学生看图书资料,再深入体会感受。我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绘画,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讲解时我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巧设巧引,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低沉抑郁的气氛,学生专注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老师情感脉搏和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愿意读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阅读理解水平提高了。

四、在课后作业中读书

课后作业时,要对上课时学习的内容复习巩固,可根据作业题的要求,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养成“先阅读课文、后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着力提倡出声朗读

小学生最主要的读书形式是朗读,就是出声地读。要求读时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即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要读得正确清楚、流畅、连贯、响亮,并注意借助停顿、语速和语气等技巧,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

六、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教育家徐特立的名言,不仅总结了徐老读书的经验,也是一切有成就的名人学者共同的读书习惯。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8篇

何为教学民主?所谓的教学民主,它表现为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摒弃陈腐的师道尊严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胆地想、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勇敢地说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情感的课堂、能动的课堂、收获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选择信息。

一、学会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精神,必须破除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绝不能用“高分”、“听话”这唯一尺度去衡量学生。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的四个段落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即先写“空中出现了什么”,接着写“它是什么样的”,最后写“怎样变化”。

二、学会多角度思考。

所谓多角度思考主要表现在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上,要让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丰碑》一课中,文中结尾是:“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肯定句式或双重否定句式等形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胜利不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敢问、会问的过程,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修正,逐步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2)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什么样?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围绕上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词句,找到了答案,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学会选择信息。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不同,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兴趣对词句的品尝和积累作适当选择,并能根据学习目的和课文语言的特点选择学习重点,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抓住“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学生体会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接着,教者又引导学生用这一句式来描写课间十分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创造因素,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主要方式如下: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增强学生造句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整句和散句等。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可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习《兰兰过桥》一课,我请学生扩句:爷爷把( )的塑料桥放进了提包里。学生填出了“轻巧”、“像雨衣一样大小”等多种答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缩写、扩写、改写、续写文章。

这是对教材的再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乌鸦和狐狸》一课后,请学生改写:假设乌鸦和狐狸又一次见面了,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又如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可请学生续写:那个人看到心爱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四、编演课本剧。

这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等过程中,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像《小壁虎借尾巴》、《东郭先生和狼》等教材内容都是编演课本剧的好素材。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有效性;有效提问;聋语文课堂

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提问。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登入科学的殿堂,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手语表达意思的局限性,有些任课教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把一些交流的内容简要化,使得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阐述最后经常变成“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成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这样,问题比较封闭,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挑战性,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有些教师的提问比较单一,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枯燥、乏味,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些提问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益,是无效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那么,如何在聋语文教学中做到有效提问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特性:

一、提问应有挑战性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理解,提问后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入学教育的指导看图时,我不急于提出:“图上画了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而是问到:“你看到了什么?”我的话题刚一提出,各种答案就出来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到:“我看到操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操场上有两个漂亮的花坛”、“操场中央有一群孩子在跳绳”、“有四个学生在拍球”、“两个孩子在滚小圈”、“三个学生在看墙报,一个同学把手搭在另一个同学的肩膀上” ……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对画面产生感性的认识,所以学生对画面能进行详细具体地描述。如果所提的问题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答案大多是: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是没有挑战性的,只是简单地回应教师的问题,学生不会积极地观察画面,理解画面,达不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和积极动脑思考的效果。

二、内容应有发散性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想象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且提问要有创意,具有开发性、发散性,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使他能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的导读环节时,我问学生:“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你有哪些办法来把铁牛捞回来呢?”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从方方面面来为捞铁牛设计了方案:可以用潜水艇拉回来,可以让飞机用铁绳绑着飞到地面上再放着,可以叫很多大力士游到水下一起用力顶上来,可以叫上奥特曼一只只抱上来……等等,学生回答的内容就更丰富多彩了,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独立构思,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挖掘和开发。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

聋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的提问设计要既简洁扼要,又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根据聋生的特点和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地展开,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可将第一层次的问题抛给他们,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于反应较快、脾气较急的学生,可将一些突破常规的问题抛给他们,语调要显得沉稳,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如在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设计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学生在回忆课文的内容,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只要学生记住故事的内容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觉得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②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③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就能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状态,逐步引导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的道理。

四、过程要有互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要创设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提问语言就要产生互动效应。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后,我是这样问的:“你还想知道海底的哪些奇妙知识呢?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帮你!”又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后,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种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同学帮助答的教学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究和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学》.有关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的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0篇

1.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感觉累,注意力会容易被分散。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是儿童一个共同心理现象,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这是因为儿童的脑神经发育系统不够完善,大脑的抑制功能还不够强大的缘故。

2.学生的理解能力

低年级学生都是以具体,直观的思维为准,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孩子的理解能力是较差的,比如说认识钟表和方向与位置上,孩子在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数学内容的本身的枯燥、乏味、抽象,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爱竟争,爱表现

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表扬,喧闹的班级,只要说表扬哪个同学,其他同学都会效仿他的行为,希望下一个表扬的同学是自己,他们还很爱比较,爱比赛,有着连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集体荣誉感,如果上课进行小组赛,他们会因为自己组的得分与失分欢呼雀跃和伤心。

二、把握低年级数学课堂的建议

1.利用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下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学习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会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进位加法”之后,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这样一个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小蝌蚪身上的算式和青蛙妈妈身上的得数进行判断,用鼠标把小蝌蚪拖到青蛙妈妈处。选择正确时,小蝌蚪会说:“谢谢你帮我找到了妈妈。”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们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思考着每只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当为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耶!”游戏教学一般是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学习知识呢?良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生活,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参与能力,开发孩子们的智力,进而可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数学游戏的设计就尤显重要。

2.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如果要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在课上我会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操作,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和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数的组成”、“几和几”时,如果单纯的跟孩子说4可以分成哪两份,有几种分法?“学生积极动手摆好后,先请个别学生向其他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把”4“分成几和几,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分法,教师及时小结引导:4朵红花先向右移一朵,说明”3“和“1”组成“4”,写出分析式,然后引导对比1和3与3和1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正常孩子只会先摆出一种,在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思考到原来可以多种,也渗透了有序的思想。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具体操作的全过程在儿童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同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3.设置表扬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 高效 表演 想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堂,要引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起来,我认为教师、学生、文本互动起来是学生进步的关键。我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实效,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

有效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抓住语文对话,我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的?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地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不难看出,第三种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更具实效性。

二、表演――点燃创新的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内容,是促进儿童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体验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小学语文的三个目标,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例如我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的师生表演―― 师:下面两节写老虎和狐狸去森林的情景非常精彩。请仔细读,读后再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要想演好,必须读好,合作得好。学生认真读完,老师点名五个小朋友,分别戴上头饰。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野猪应在什么地方?

生:它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小朋友们纷纷发表意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上表演的过程,不仅仅是演出的几个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过程,而是培养全体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群体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经常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思考、发现,在表演中感受、体验、创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教学古诗、写景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丰富地想象,化文字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在画中想象。如教学《燕子》,可让学生想象百花争艳的春光图,结合燕子的静态、动态描写想象她的活泼可爱。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延伸情节,在读写中想象;利用空白,在补写中想象。另外,还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让学生在模仿中想象。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情景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形式之一,情境创设有多种形式如:故事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

例如:创设童话情境,把数学学习变成童话角色扮演:

【案例】《可爱的小青蛙》

本课是一节巩固2、3、5乘法口诀的复习课,大量的口算练习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将书上干瘪瘪的教学内容连一连创设为有趣的童话情境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在边听故事边解决问题,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小蝌蚪找妈妈:星期六,小明到河边捉了许多小蝌蚪,回家后妈妈告诉他:小蝌蚪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所以小明就把蝌蚪放回了河里,可是这时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怎么办?你能帮帮它吗?

〔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疑,让学生怀着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助小蝌蚪,积极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这时学生们非常乐意,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小组的有效合作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大为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那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呢?

1.激发学生合作欲望,使合作有目标有动力。

2.培养学生交流习惯,在小组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和接纳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使思维更明晰。

三、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自主探索的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所以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呢?

【案例】《一个星期有几天》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我认为7的乘法口诀有9句,因为前面学的2至6的乘法口诀都有9句。

师:非常好。是9句。你能编制7的乘法口诀吗?

生:能。(学生开展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生1:(不会编)师就引导说,7的乘法口诀中,一定有7,根据6的口诀,找出一个有关七的口诀(六七四十二)在想想以前学的口诀中,还能找到7的口诀吗?

生2:我从2至6的乘法口诀中找出了七的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师:还有七的口诀吗?可以根据6的口诀之间的规律,想一想?

生3:后面还有七七( ),七八( ),七九( )(怎样补充完整?)

生:七七比六七多一个七,结果也就加上7,42+7=49,所以七七四十九,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

师:在你编写口诀后,自选你的伙伴或与老师交流。(编的快的孩子自己下位去找自己的伙伴交流、订正、分享。课堂活而不乱,孩子们兴致很高。)

生:我知道为什么要把二七一十四编成二七十四因为这样编口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口诀从小到大,结果每次增加了7。

师:现在请孩子们汇报你编写的乘法口诀。

生1: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

生2:还差一句一七得七

师:在编写口诀时,有没有要提醒的地方?

生1:注意口诀简洁,完整,如:二七十四,不要编成二七一十四,五七三十五不要编成五七三五

生2:口诀有9句,一定要编完整。

师:孩子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居然与数学家们想得一样。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些口诀。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3篇

一、关注兴趣点,适时投放相关图书,让幼儿喜欢上阅读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家长、教师硬塞知识给孩子的现象,如“好好看看这本书,其他小朋友都看过了。”“今天把这首儿歌背下来再出去玩。”等等强硬把知识塞给孩子,使孩子对书籍产生厌恶抵触心理。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学习障碍大部分源于阅读障碍,很多孩子在上小学和中学后也表现为阅读能力差、计算水平低、思维能力不足。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是: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我们应该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支持幼儿延伸兴趣,主动进行自主阅读。

每年的夏天,班级自然角总少不了小蝌蚪的身影。有一次吃完点心后,孩子们都涌向了自然角,看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喂它们吃点心……突然,妞妞跑过来,着急地说:“林老师,不好了,小蝌蚪变成了三条尾巴的‘怪物’了,你快过去看看。”乐乐略有所思地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这会不会是青蛙的腿呢?”“不对不对,腿的数不对。”通过倾听,我从孩子们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对青蛙的成长过程认知甚少,于是第二天早上就把绘本《小蝌蚪找妈妈》投放到阅读区中,果然,这本书赢得孩子的关注和喜爱,自然形成了自主阅读。在我的引导下,幼儿的兴趣点不断得以延伸,经历观察小蝌蚪――亲子活动――阅读图书――讲自己的认识――进一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蝌蚪的认识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幼儿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上阅读。

二、把握已有经验,支持幼儿自主阅读探索

幼儿的阅读不仅仅是“读”,更是“说”。《指南》在培养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目标中也提出: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大致内容。依据《指南》精神,我在语言教学中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导的做法,尝试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大班早期阅读《我的幸运一天》中,我先引导粗读1―3页,导入故事开端,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接着细读4―5页,引导幼儿观察、猜想和交流:“到底是谁的幸运一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都在仔细观察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表情和符号,比如小猪害怕时可以从神态(嘴张得大大的,眼睛吓得圆圆的)、动作(吓得两手张得大大的)等方面看出来,孩子努力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测故事的内容。面对孩子的略有所思和各有所疑,我在此做了个转折,没有给孩子讲述,而是请孩子带着任务进行阅读,即用“表情卡”和“疑问卡”标注自己看得懂(或喜欢)的画面和看不懂的画面,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内隐思考过程外显化。

三、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如何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呢?我采取以下策略来支持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1.设置情景,联想拓展

采用情景化策略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能促进幼儿发现、预测、思考、提问和表达等阅读能力的发展。比如,我在教学大班绘本阅读《猜猜谁做了什么》时,请家长“警察”妈妈来助教,“警察”妈妈先是给幼儿梳理了警察破案的三步骤――第一,观察现场,找到线索;第二,根据线索,有效猜想;第三,寻找证据,验证猜想。“警察”妈妈利用图片设置案发现场,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思考:房间里有什么?是谁的脚印?脚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能是谁做了什么事?谁能找到线索?并寻找证据链条来支持自己的猜想。最后,“警察”妈妈强调破案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这样的情景能使幼儿产生共鸣,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幼儿的自主阅读更具目的性、更准确、更深入。

2.淡化“图书本意”,注重幼儿自身的阅读理解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4篇

少先队科技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学校全面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的重要指示中尤其重要,它是少先队组织教育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好动的共性和发挥特长的潜能、学校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少先队组织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各种科技活动,培养孩子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增长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在少先队这块阵地开展好科技活动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供辅导员老师们共勉探讨。

一、体现一个“小”字

少先队员的创造性思维,除年龄幼小,个性差异外,还有知识累少和逻辑思维弱等局限。少先队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观察、小实验、小种植、小饲养、小论文”八小的科技活动,难引导少年儿童积极观察,认真思考。少先队辅导员要注意引导队员在观察中积极思维,在微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细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中队长蒋仁华放学回家后做作业时,看到水泥墙壁上凝结着许多小水滴,她经仔细观察,得知是水蒸汽在水泥墙上冷却的结果。后她将观察到的现象写成《墙壁“出汗”了》一文,获《小学生拼音报》首届知识竞赛一等奖。

夏秋季节,科技组骨干学生蒋娟婷仔细观察青蛙捕捉虫的能力与它发达的后肢,口腔,舌和眼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观察青蛙捕捉虫的种类、数量,可见保护青蛙对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于是,她以此题材撰写的《观察青蛙捕捉害虫的实验》小论文获常州市青少年科学小论文三等奖。

三、提倡一个“动”字

科技活动本身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要引导少先队员积极参与,让他们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发生兴趣。在活动中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是一年级的新生还是六年级的毕业生都要积极参与,校内教师都要辅导。活动“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情操,从而提高科学素质。

科技启蒙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介绍著名科学家幼年时代爱科学的故事和长大后发愤研究科学的事迹,并讲《人造卫星闹天空》等童话故事,组织学生猜科学谜语,引导少先队员制作富有科技含量的玩具、教具,日常生活用具等。我校科技组的少先队员,在江苏省青少年生物百项竞活动中,请教学校邻近的养兔专业张正方爷爷指导搞了饲养实验,并共同研讨出用少量生石灰垫兔棚,兔食中拌入少量生韭菜法,防兔瘟病,降低黄梅季节兔死亡率。这经验传播四邻八乡,提高养兔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学生的科技知识,提高队员们动脑动手和活动能力,还获常州市青少年生物百项竞二等奖。

三、培养一个“创”字

科技活动中,要拓宽思路,树立一个“创”字,坚持通过激发少先队员的创造思维,做到教育、教学、科技全面开花,发明、创造竞赛五花八门。开展“畅想、畅谈、畅画”等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大胆设想,介绍设想方案,消除队员发明难的畏难情绪。可采取六个结合,即小制作与手工课结合,小畅想与语文课结合,小巧手与劳动课结合,未来世界设计与美术课结合,知识竞赛与历史、地理课结合,生物百项实验与自然课结合等。这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感兴趣,把知识、趣味,实践融为一体。

学生有了小发明创造的愿望,就从他们生活范畴中留心制作的课题,并反复多次设计修改制作的草图,有了草图,队员们积极寻找制作材料和工具,并动手按图制作。91年,常州市教委,市科协举办的“常州市青少年工程师制作竞赛”中,我校科技组骨干学生张连制作的“我功能生活挂镜”,92年市举办的“常州市青少年自行车附件制作竞赛”中,张涛制作的“塔形洗刷器”均获常州市奖。少年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将为更大的发明创造奠定知识技能的基础。

四、突出一个“趣”字

每次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兴趣和吸引力。可以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鼓励并指导学生在“科技游戏”中尽情地玩耍,在未来世界畅想中敞开理想的心扉,在模型天地中寻找无穷的乐趣和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活动才会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为学生开辟快乐的开地,创造展示才华的天地。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第15篇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借助什么来诱发幼儿对手指印画的兴趣,从而喜欢上手指印画呢?从心理学讲,红红绿绿的颜色对小班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所以,开始时我只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们在纸上随意点点,说说自己点的什么。后来,我再给他们准备一些带背景的纸,如天空、草地、大树、海洋等,一次一种,让他们给背景添上各种点点,或变成雨点、露水、苹果、小鱼等。开始几次点画色时,由于手眼不协调,幼儿常常会把颜料到处点,添画不恰当,但经过几次练习,一个个终于印完了。每一次我都帮他们写上名字,装饰后贴在墙上,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极有成就感,都开心极了。有了成功的起始,接下来我又准备了一些稍微复杂的背景如桃树、林间小路等,让孩子们用手指添画桃花、鹅卵石等。孩子们在点画时,手眼协调能力明显不同,会越来越准确地点到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孩子们作画的兴趣也有增无减。

小班幼儿容易受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室内外的环境和墙饰的美化都作了精心布置,让幼儿感受到无处不存在着手指印画的美。这样,能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幼儿在受到这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我还在带领他们外出活动或散步时,随时给他们介绍美的手指印画图案,教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图形、动植物的造型,哪些是可以用手指来画的,哪些是需要添画的,积累孩子的经验,并给孩子留出一面涂鸦墙,让他们用手指在上面印出自己看到的或心中想到的画,促进心、眼、手的协调。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活动材料。就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他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只有自己亲身感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些有情节的手指印画,如小蝌蚪找妈妈、节日的气球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玩指印画,让小手随着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作画。例如在玩手指印画小蝌蚪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将小蝌蚪排成整整齐齐的,说是小蝌蚪在排队找妈妈;也有的幼儿把小蝌蚪的头聚在一起,尾巴朝外的,说它们一起在想找妈妈的办法……在每次活动中,也有些幼儿印出来的图案达不到心中想象的物体的形象,会和我求助。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有“物我同一”性(即他们会认为生活中的玩具、树木、小草等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的特点,为顺应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我教幼儿用两个指印画小鸡,但有的幼儿往往将指印分得很开。我悄悄告诉他们小鸡的头和身体分开了,会非常疼的,会哭的,孩子很快便会把它们连在一起。这一次次有趣的手指印画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这也说明他们的手、眼、脑已经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协调。

幼儿能够单独创作了,能不能合作创作呢?我觉得幼儿不仅是个体,他还是社会人,将来需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所以幼儿学会与他人共处,掌握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纲要》也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通过手指印画活动中互相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如手指点画《腊梅开花了》,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几张大纸,画好树干,指导孩子和同伴合作,一起为腊梅树添画漂亮的花。孩子们虽然站的挤挤挨挨,却是忙而不乱,一个个心、眼、手一致,众手齐动,点点成画。你点一下,我点一下,朵朵梅花开了满满一树。还有小朋友在天上添画出云朵,在树下点了几个手指印,添画上长着火柴一样手脚的小人呢!看着自己的成果,小家伙们争着介绍自己创作的梅花。看来让幼儿和同伴合作手指印画,不仅能促进幼儿自身的手眼协调,还促进了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协调,更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无穷的创造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