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童年教案范文

童年教案范文

童年教案

童年教案范文第1篇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着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童年教案范文第2篇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童年教案范文第3篇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童年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冀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心放歌《种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种太阳》,表达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

2、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种太阳》。

教学难点:歌曲中抒情部分和活泼部分的表现要准确。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打一物)劳动英雄红面孔,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学生回答。(老师做简单评价,表扬学生)

   3、师:你知道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代表什么吗?(温暖和光明)

二、新课教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太阳有关的歌曲。

播放课件(音乐视频《种太阳》)

师:1、听完这首歌,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种太阳)

2、种出这么多的太阳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送给南极、送给北冰洋、挂在冬天、挂在晚上)

3、师:出示整首歌的歌词。(学生自己朗读歌词,指名朗读歌词)

(一)学习第一乐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将这段歌曲来演唱一遍。(出示第一段歌词)(学生认真看歌词,认真听老师唱。)

 教师教唱这一部分。

 (师生共同演唱)

4、师:这个小朋友把种下的太阳送往了有需要的地方,这是多么美好的愿

望,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唱这首歌曲呢?(充满希望、带着美好憧憬)

师:让我们加上这样的感情来唱一下吧。

(二)学习第三乐段

过渡:太阳,送往了南极,北冰洋,甚至挂在冬天和晚上?那么,当太阳送过去以后那些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在歌词中寻找答案。

哪些地方有了变化呢?(学生回答: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说的不错,到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美好的希望来唱一下吧!(师生一起唱)

   师:这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我想我们内心深处也一定充满了感叹!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叹之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回答:啊!世界真美好啊!太好啦!……)

 (三)学习第二乐段(过渡句)

(1)师:原来太阳的作用这么重要。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种太阳吧!

(2)师范唱。

(3)和老师一起来种太阳吧。(师生共唱)

(四)完整演唱歌曲

师:通过对歌曲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希望把太阳送往有需要的地方,因为能送来温暖和光明,那你说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达这样的心情呢?(明亮、动听的、活泼……)

学生跟视频唱,跟伴奏带唱, 分组演唱,提示情绪!

三、创意课堂

  师:发挥想象,你能做一个小小词作家吗?

 歌曲中的小朋友非常有爱心,把太阳送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地方,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光明和温暖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发挥想象,改编一下歌词?

  例如:一颗送给送给——(残疾人),一颗送给送给(敬老院),一颗挂在挂在(教室里),一颗挂在挂在(每个人心里)。

四、情感延伸

师:同学们,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人和事,我们的国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山区仍然有一些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看那些瘦弱无助的孩子,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生计,在寒冷的冬天还要上山拣柴;一个个孩子在冰冷的教室里,小脸蛋冻得通红;孩子们没有像样的教室,只能在外面,或者在充满泥水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师:看到这些图片,大家会萌发出什么样的愿望呢?(学生自由畅谈。如:我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给贫困山区的人们画许多粮食,给灾区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画一间房子,再画一间教室,让他们有家回,有书读,过上幸福生活……)

师:同学们都有着这么美好的愿望,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愿望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吧!

(师带着学生演唱歌曲)       

童年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冀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心放歌《种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种太阳》,表达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

2、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种太阳》。

教学难点:歌曲中抒情部分和活泼部分的表现要准确。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打一物)劳动英雄红面孔,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学生回答。(老师做简单评价,表扬学生)

   3、师:你知道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代表什么吗?(温暖和光明)

二、新课教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太阳有关的歌曲。

播放课件(音乐视频《种太阳》)

师:1、听完这首歌,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种太阳)

2、种出这么多的太阳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送给南极、送给北冰洋、挂在冬天、挂在晚上)

3、师:出示整首歌的歌词。(学生自己朗读歌词,指名朗读歌词)

(一)学习第一乐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将这段歌曲来演唱一遍。(出示第一段歌词)(学生认真看歌词,认真听老师唱。)

 教师教唱这一部分。

 (师生共同演唱)

4、师:这个小朋友把种下的太阳送往了有需要的地方,这是多么美好的愿

望,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唱这首歌曲呢?(充满希望、带着美好憧憬)

师:让我们加上这样的感情来唱一下吧。

(二)学习第三乐段

过渡:太阳,送往了南极,北冰洋,甚至挂在冬天和晚上?那么,当太阳送过去以后那些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在歌词中寻找答案。

哪些地方有了变化呢?(学生回答: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说的不错,到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美好的希望来唱一下吧!(师生一起唱)

   师:这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我想我们内心深处也一定充满了感叹!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叹之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回答:啊!世界真美好啊!太好啦!……)

 (三)学习第二乐段(过渡句)

(1)师:原来太阳的作用这么重要。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种太阳吧!

(2)师范唱。

(3)和老师一起来种太阳吧。(师生共唱)

(四)完整演唱歌曲

师:通过对歌曲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希望把太阳送往有需要的地方,因为能送来温暖和光明,那你说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达这样的心情呢?(明亮、动听的、活泼……)

学生跟视频唱,跟伴奏带唱, 分组演唱,提示情绪!

三、创意课堂

  师:发挥想象,你能做一个小小词作家吗?

 歌曲中的小朋友非常有爱心,把太阳送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地方,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光明和温暖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发挥想象,改编一下歌词?

  例如:一颗送给送给——(残疾人),一颗送给送给(敬老院),一颗挂在挂在(教室里),一颗挂在挂在(每个人心里)。

四、情感延伸

师:同学们,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人和事,我们的国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山区仍然有一些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看那些瘦弱无助的孩子,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生计,在寒冷的冬天还要上山拣柴;一个个孩子在冰冷的教室里,小脸蛋冻得通红;孩子们没有像样的教室,只能在外面,或者在充满泥水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师:看到这些图片,大家会萌发出什么样的愿望呢?(学生自由畅谈。如:我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给贫困山区的人们画许多粮食,给灾区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画一间房子,再画一间教室,让他们有家回,有书读,过上幸福生活……)

师:同学们都有着这么美好的愿望,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愿望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吧!

(师带着学生演唱歌曲)       

童年教案范文第6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庆祝建党100周年,教育系统关工委决定

2020—2021学年在全国中小学校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XX小学隆重举行“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三、活动时间

2021年3月-7月

四、参会人员

全体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活动

1.时间:2021年3月

2.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通过质朴庄严的仪式,帮助青少年了解党旗含义,学习党的历史,号召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做小小追梦人,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二)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

1.时间:2021年4月

2.要求:邀请“五老”辅导员为青少年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述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在鲜活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不断增进爱党之情。

(三)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青少年主题观影活动

1.时间:2021年5月

2.要求:通过观看影片,撰写观后感,让青少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明白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明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是为了什么。激励青少年好好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征文上报要求:

1.文件名命名:XX市+XX小学+年级+姓名+作品名称。

2.文体以记叙文或者散文的形式,杜绝抄袭。字数限制在1000字以内。

3.以word形式报送,标题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正文仿宋GB-2312,单倍行距。

4.截止时间4.20日下午,班主任将学生作品上传至央视网媒体,电子版交于少队部。

(四)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活动

1.时间:2021年6月

2.要求:结合“六一”文艺汇演,组织青少年唱响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的优秀歌曲,传唱红色经典,礼赞百年华诞,用激昂嘹亮的歌声,表达爱党爱国之情。举行以“唱支红歌给党听”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每个班级准备两首红歌。

(五)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绘画活动

1.时间:2021年7月

2.要求:为迎接庆祝建党100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全校组织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要求主题明确,版面设计独特,表现形式新颖,注重色彩的搭配,整体富有美感。每班上交至少六幅作品,在收集的大量学生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奖励。

童年教案范文第7篇

一、“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理解儿童的过程

“成长档案”是理解儿童的窗口。多角度地了解、观察,有助于理解儿童。为了理解儿童,首先要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任何一份档案的涂抹或美图,都会导致对儿童的理解产生误差。真实性包括档案的含金量,同样是“一等奖”是哪个等级的、获奖比例是多少。其次要保证档案的全面性。成长档案不是光荣册、荣誉簿,也不单是学科分数、各项评比的结果,不仅是数据,还应该有现象的描述、事件的记录。档案的多样性,才可能体现儿童的客观性。

“成长档案”的建设遭遇了现实难题。极少数学校是奉命搞“成长档案”,学期初提要求,学期末收上来检查归档,这是为档案而档案。有的学校第一年“轰轰烈烈”,有动员、培训,中期有检查,期末有展示交流,装帧得漂亮、装得厚的被评为“优秀”,等“成长档案”风刮走,就冷下来直至无声无息,这是为展示而档案。

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努力地探索怎么建设“成长档案”,也有不少心得和经验,但因为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应试压力大,使建设“成长档案”力不从心。分数是硬的,“成长档案”是软的,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只能选择放弃或随意应付。忙碌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建设“成长档案”,会发现,我们把成长的背景也归档了。我们理解儿童,是要置放在一个背景中去理解的,这个背景越广阔,我们站得越高,我们对儿童的理解越理性。

每一次搜集、整理和归档,都是一个和儿童对话的过程。儿童用自己的档案默默地告诉你:他(她)在想什么,他(她)此刻是这样的人,他(她)在成长,也渴望成长;档案更告诉你,儿童的成长之路很多时候是不平坦的,但一路的风景很美。

二、“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发现儿童的过程

儿童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他(她)不是缩小的成人,他(她)自有自己独特的世界,有着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成长的规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漠视甚至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当下,更显走近儿童发现儿童的紧迫性。

通过档案,去发现儿童的学习规律。学习是儿童的主要任务,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是儿童最重要的体验。事实上,学习不应仅以分数论英雄,教师通过档案,努力发现儿童的学习潜能,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把潜能发挥出来变成特长。

每一门学科都有学习规律。如作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可以称之为“写作”,到了高年级,只能称之为“作文”。前者,能自由书写;后者开始“察言观色”。这实际上不是儿童成长误入“歧途”,是教师作文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如果教师始终把好作文的标准定义为“写真事、说真话、抒发真情”,顺应儿童写作规律,学生的作文只会越写越好。

如儿童的美术作品,有些教师往往用“画得像不像”作为标准,那就很难读懂儿童的画了。儿童画的线条、色彩等,是他(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他(她)们表达的自由,是读懂他(她)们的作品,而不是“指导”。

通过档案,去发现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的心灵世界,受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家庭教育等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发现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由于生理原因、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一些儿童的人格发育状况令人担忧,像一颗小苗受到了病虫的侵害。如,有的儿童具有“暴力倾向”,有的“懦弱”。深入了解发现,原因之一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简单粗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缺乏同情心,心里总是留有阴影。因此,建设“成长档案”,不能忘记搜集儿童家庭、周边环境的档案。

通过档案,去发现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成长是满足儿童需要的过程。如低年级的儿童,更需要“玩”,高年级的儿童需要“有趣、思辨”,禁锢就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安全需要尤其重要,每一次考试后报分数,每一次教师请家长处理不当都是损害儿童的安全需要。如,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导致大量儿童的厌学,就是损害了儿童学习的需要。

三、“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正因为每个儿童都不一样,我们的世界才绚丽斑斓。在平常的教育中,发现一些教师“插手”太多,包办代替太勤,反而成了儿童成长的负面因素。随着成长,儿童有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何况,能力也就是在解决“成长的烦恼”中得以培养的。

学校要陪伴儿童成长。很多成长档案都来自于学校层面,如各类检查评比的结果。一所学校管理学生越细越严,所谓的“半军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档案袋是厚了,但反映的却是对学生的严格的控制。不可否认,有些学校的“成长档案”是为学校的“严格”管理服务的,档案的内容涉及学生在校一日的全部内容,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时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取消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检查评比,把成长的自还给学生。

社会要陪伴儿童成长。现实是,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有的地方只能满足儿童“长”的需求;有的地方达到了研究“成长”的层面;有些区域探索“成长档案”,研究如何让儿童成长得好、成长得符合规律。因此,建设“成长档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份好的“成长档案”必定有社会各界的身影和声音。学校不是真空,何况教育本来就是为培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人做准备的。

教师要陪伴儿童成长。教师是儿童成长最近的人,也是儿童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有人说,儿童是教师的镜子,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也可以说,我们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样的档案。档案,只是一个结果,它会提醒我们尽量少去打扰儿童的成长。很多时候,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能够做的是安静地陪伴在身边,有时帮他(她)擦去眼泪,有时扶一把,有时饱含着哀伤默默地注视他(她)们,有时为他(她)们祝福……他(她)们的心灵世界之门,我们最好不要轻易敲响,但要努力温暖他(她)们,与他(她)们同在;因为他(她)们在成长。

说到底,建设“成长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成长。

四、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儿童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是“教学相长”。要学习儿童的纯真,特别是在当下,师德状况令人担忧,教师更应该向儿童学习。要学习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很多教师因为年龄等原因,过早地丧失了想象力。事实上,无论是教育工作还是生活情趣,都离不开比较丰富的想象力。要向儿童学习求学的欲望。只有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思想才可能保持年轻状态,老有老的美丽,主要指的是气质――气质来源于思想。

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捕捉、分析“档案”的能力。教师要有“大档案”的意识。一种档案是纸质的,是可以放进档案袋的;还有一种档案是需要捕捉的,如儿童的表情、儿童的声音、儿童的感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后者更为重要。纸质的档案、相片甚至视频,虽然越来越丰富档案,但无法替代教师观察的现场感、亲近感。不是每一份材料都有必要归档,因此,教师要有选择能力,标准理应是“成长”,因而必须真实、必须全面、必须典型、必须有史料价值。

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人文情怀。要尊重“成长档案”,从内心深处懂得它的珍贵。“成长档案”也有私密性,切不可未经儿童同意公之于众,也不能在同事之间流传,有的档案要永远藏在心间。“成长档案”应该在儿童离开母校后带走,它永远属于儿童自己。教师的人文情怀还表现在,儿童的成长是要有榜样的,最好的榜样是教师。要用教师的美,装扮“成长档案”的美;用教师的文明,装扮“成长档案”的文明;用教师的勤奋好学,装扮“成长档案”的勤奋好学;用教师的成长,装扮“成长档案”的成长。

童年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方案教学;教师;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24.1

一、方案教学的由来

“方案教学”是基于杜威的观点,1918年,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威廉•H•基尔帕特里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方案教学法》倡导方案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1989年,由凯兹和查德主编的《 探索儿童心灵世界:方案教学》一书真正将方案教学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们的广泛关注;1991年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市立幼儿园―戴安娜学校当选《新闻周刊》评出的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之一,从此瑞吉欧•爱米里亚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学前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其最大的特色便是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将方案活动纳入到课程中对幼儿有着巨大的潜在益处。[ ]当儿童被视为中心时,他的而且兴趣被充分激时,儿童学习效果会是最好的。它重视对幼儿的发展性质和对幼儿当前学习的理解,另外,它还致力于进入儿童的思维,包括进入儿童的审美意识、道德意识和其他智力活动。

二、方案教学的内涵

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茨和查认为,方案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主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 ]

方案教学强调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儿童内在的动机驱动下进行的活动,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取要从事的任务,选择自己能够操作的主题活动,让儿童自发地探究。在方案教学中,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又互相进行配合,同时在不断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作品水平,也提高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方案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活动的进行以及儿童的需要,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方案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者以下角色:

(一)教师作为倾听者、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

方案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师在倾听儿童对生活中或学习中相关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对其语言和行为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解释,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儿童表达或呈现出兴趣的部分,同时做好关于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经验、记忆和想法的观察记录,这将作为后面活动进展方向的依据。教师要相信儿童的潜力,给予儿童尝试的机会,耐心等待合适的介入机会,要“耐心等待儿童奇迹的发生”[ ]。

(二)教师作为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在方案教学中,明确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之于儿童就是一个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的伙伴,而不再是权威者。教师和儿童需要共同合作参与方案活动的发起和准备、进行和发展以及活动的高潮、总结和评价阶段。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促进者,真实、接受、移情式理解是对待学生的重要态度。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为儿童提供活动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上的引导和支持。对儿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激励,使儿童有新的收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螺旋上升的趋势。

(三)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者的角色

在方案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更为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者的态度,这是教师工作保持动态的核心。作为学习者,教师始终都与儿童处于共同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以儿童为师;作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还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作为反思者,教师还要结合观察记录进行不停地反思,对过去经验有意识地回忆和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作为评估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也作为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反思,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行动和思想上全方位不断提高。

(四)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联络者的角色

马拉古奇说过,“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是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教师是环境的组织者,不仅在物质环境创设所准备的材料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要具有具有形象性、可操作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同时,创设一个安全、信任、包容、理解的精神环境,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成为儿童的学习的精神支持。

另外,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积极配合,以及提供的多种资源,教师就好像桥梁一样,根据方案活动的需要去联结家长和争取、获得社区的支持、帮助,形成家长、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总结及启示

“方案教学不只是教学法、学习法,也包含了教什么、学什么。它强调教师要以合乎人性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同时还强调孩子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方案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多个角色是一个整体贯穿于整个方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自我角色的正确认识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多中角色不是相互独立和固定不变的,是相辅相成随着活动的进行和转变而转变的。

方案教学带来的是一种思维观念的革新,对儿童认识的又一次革命。把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能以及创造力;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魅力,用心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自我创造,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体验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方案教学另一个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就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开放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儿童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真正吸收方案教学相关的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我国国情,运用到实践中区,比直接套用这套已成的教学模式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Katz,L.G., & Chard,S.C. (1989).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Norwood, NJ:Ablex.

童年教案范文第9篇

依据波兰1991年9月7日颁布的《学校教育法》及其修正案,3至5岁儿童可就读于幼儿园。从2004-2005学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推行一项6岁儿童接受学龄前义务教育的计划,6岁儿童就读的是0年级(可由幼儿园或小学举办)。霍尔认为,0年级只是重复1年级的课程内容,降低学龄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从2009年开始,波兰教育部实施两项计划以推进这一教育改革。其一,将6岁入学的儿童分为两部分:1-6月出生者与7岁儿童一起进入1年级就读;7-12月出生者仍就读0年级,年满7岁再正式入学。其二,从2009至2012年,6岁儿童按照比例逐渐递增,随同7岁儿童就读1年级。

但从2011年儿童入学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教育部已考虑是否停止该方案。霍尔重新评估了此项方案的合理性。她称,上半年出生的儿童被强制入学,然而下半年的儿童却可以自由选择,这一做法不尽合理。根据全国2000多个乡镇城市的资料显示,新学年有23%的6岁儿童进入学校,但有些地方家长不愿意让儿童6岁入读小学1年级。霍尔担心,2012学年将造成小学入学人数暴增,即2005-2006年出生的儿童将会一起进入小学1年级就读。

依据2012年1月27日波兰议会通过的《学校教育法(修正案)》,降低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年龄的进程被推迟。新修正案把这一义务推迟了2年,规定从2014年开始6岁儿童进入小学1年级接受义务教育。在这2年的改革期间,5岁儿童将开始接受1年义务学前教育准备,父母有权选择是否让他们和6岁儿童一样,继续在0年级或在小学1年级就读。2012-2013学年和2013-2014 学年,假如家长愿意让儿童继续进入小学就读,小学校长有义务招收6岁儿童进入1年级。

童年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实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展了“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其核心内容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能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成为美国学前融合教育运动发展的先声。本文将以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现状作进一步阐释,希望能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力开展“回归主流”运动,很多有轻度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得以返回普通学校的课堂之中接受教育。但“回归主流”运动主张的是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正常教育环境中,为其提供的依然是特殊教育服务,没有意识到正常教育环境也应该顺应特殊教育的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到了80年代,“一体化”(integration)概念开始普及,这一概念虽然比“回归主流”概念有实质进步,但也只是强调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儿童一起在同一课堂环境中接受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融合。直至90年代,上述两个术语逐渐被“融合/全融合”(inclusion/full inclusion)概念取代,融合/全融合教育不再局限于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安置”服务,而是更关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实质上的深层交汇,在强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无发展障碍的同龄儿童在同一课堂里一起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强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适当教育服务。目前,在美国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各种类型和程度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服务。

二、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制定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强有力的手段保证了学前融合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1.开端计划

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立法最早源于1965年的《经济机会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经济机会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合作开展“开端计划”(Head Start)。开端计划旨在为贫困家庭的3~4岁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营养和保健服务。该方案实施伊始并没有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但是在1972年美国政府进一步规定,在开端计划的受益人群中,被诊断为存在发展障碍的儿童所占的比率要高于10%,促使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得以和正常儿童一起在开端计划的各个机构中共同接受教育。

2.障碍儿童早期援助法案

1968年的《障碍儿童早期援助法案》(Handicapped Children’s Earlv Assistance Act)是第一项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年幼儿童制定的联邦法律,它直接促成了第一个针对年幼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计划(the Handicapped Children’sEarly Education Program,HCEEP)的制定。1969年至1970年间,联邦政府共建立了24个HCEEP示范性早教项目,这些项目为联邦政府后来出台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法案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的年幼障碍儿童都需要HCEEP早教项目,并且能从中获益。1975年至1980年间,接受政府资助的HCEEP相关项目已达200多个。1983年,HCEEP吸纳了“年幼儿童州计划项目”(Early Childhood State Plan Programs),将接受融合教育服务的特殊人群的年龄范围正式扩展为0~5岁。

3.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

1975年,美联邦政府颁布了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法案,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EducationAct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该法案指出,美国社会要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适当教育,为每个符合规定的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当时该法案的适用对象并不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但是随着该法案的不断修订。到2003年时,有关婴儿、学步儿和学前特殊儿童的各项教育权利逐步得到完善。

1990年,《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更名为《有能力缺陷的个体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和原法案相比,新的教育法案提倡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将“残障”儿童更名为“有能力缺陷”儿童,避免对特殊儿童及其家长造成直接伤害。IDEA提出了零拒绝、非歧视性评估、免费和适当教育、最少限制环境、合法诉讼、家长参与等六项基本原则,强调早期干预和帮助的重要性,主张为0-3岁有能力缺陷的学前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提供享受个别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s Family Support Plan,IFSP)的机会。另外,IDEA还注重在经济上为有能力缺陷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所有3-21岁的个体,无论缺陷的类型和程度,都有权接受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

1997年,联邦政府公布了IDEA修正法案。修正法案强调要将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放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之中,重视3~4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5岁学前教育项目之前的过渡适应教育。IDEA修正法案还提出在3-9岁有能力缺陷儿童的障碍分类中增加一类“发展迟缓”障碍,允许各州根据具体情况将那些在认知、身体、社会、情绪或适应性方面存在发展迟缓障碍的儿童纳入特殊教育的服务范围。值得一提的是,IDEA修正法案将3-9岁儿童存在的个体能力缺陷共分为11类,分别是特定学习能力缺陷、情绪紊乱、智力落后、自闭症、发音损害、言语损害、听觉损害、视觉损害、创伤性脑损伤、其他健康损害和发展迟缓,另外还特别强调专家对儿童具体障碍的鉴定要推迟到儿童满9岁之后再进行。

在美国,特殊教育对象的年龄始于0岁,政府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度很高。相关立法规定,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有权获得免费的融合教育服务,有权进入为正常儿童提供的早教服务项目中接受教育;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鉴别、诊断的评估程序必须是非歧视性的;必须为每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制订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定期评估他们的进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家长有权参与当地教育政策、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制订,有权对教育机构作出的有关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任何决策提出质疑。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立法日趋完善,更为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正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开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现状

1.学前融合教育原则

在美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特殊幼儿部(Disability Early Childhood,DEC),主要负责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服务于存在能力缺陷或发育迟缓的年幼儿童;另一个是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for Youn Children,NAEYC),负责全体0~8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活动。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同,特殊幼儿部与全儿教育协会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上有所差别,但是随着近年来融合教育的发展,两个部门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双方的理念和实践也逐渐走向融合,制订了共同的学前融合教育原则。

(1)有目的地投放材料,重视为学前特殊儿童投放可以吸引他们参与社会性游戏和合作性游戏的材料。

(2)隐性实施辅助教育策略,通过以个体发展目标和需要为基础的游戏活动,或者个体自发游戏,内隐地实施辅助措施,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社会往能力的发展。

(3)以同伴学习为主体,为小组儿童设计空间和活动,提供多套材料,提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观察并模仿同伴的活动,增加同伴榜样示范的机会。

(4)增强语言的线索指导作用,通过选定语言符号的方式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示范演示鼓励学前特殊儿童运用言语线索解决问题。

(5)强化直观教育手段,给予学前特殊儿童更多的图画、口语、手势和身体提示,为其提供直观的指导。

(6)及时反馈,增强信心。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即时反馈,鼓励他们产生更多的适当或者理想行为,这也有利于实现成人的反应行为与儿童的具体能力和功能水平之间的匹配。

2.学前融合教育形式

美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形式较多,本文从受教育对象、教育场所和具体教育方式等方面加以阐述。

(1)学前融合教育注重为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包括特定学习能力缺陷、情绪紊乱、智力落后、自闭症、发音损害、言语损害、听觉损害、视觉损害、创伤性脑损伤、其他健康损害、发展迟缓等11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2)为5岁以下学前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的主要机构有保育学校(大多为半日制,招收3~4岁幼儿)、日托中心(均为全日制,招收5岁以下幼儿)、家庭托儿所、公立学校附设的幼儿园等。

(3)学前融合教育有全融合、半融合、反向融合三种主要的融合形式。全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全部时间里都和正常儿童在同一课堂内一起学习。半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部分时间里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部分时间到特殊班或康复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反向融合则是一种特殊的融合教育形式,自1980年在纽约州的北西拉鸠斯市中心区域开始实施。反向融合是指在获得父母允许的前提下,将一两个正常儿童安置在招收有重度多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班级,这一两个正常儿童和班级里的特殊儿童一起参加从周一至周五、从早上9点至下午2点的学习活动。

不管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如何,评价学前融合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一致的,即从能否被所有儿童接受、儿童能否从这种教育中获益、父母和其他参与者对其结果是否满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前融合教育实施人员

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由养育者、教师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合作开展。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为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活动必须吸纳特殊教育专家、言语语言病理学和听力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学家、社工、营养师、家庭治疗师、指导教师和巡回教师、小儿科医师和其他医师等11种相关人员的参与,另外还需要托幼工作者、婴幼儿教育专家、儿童和家庭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的参与和帮助。

在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团队中,学前特教工作者、服务协调员、融合推进者和特殊教育管理者承担了重要的工作。

(1)学前特教工作者(early childhood specialeducator)

学前特教工作者指为0-5岁特殊儿童服务的专家,他们同时接受过学前教育和早期干预两方面的培训,具有较为扎实广泛的学前融合教育专业知识。学前特教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与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开端计划项目机构中的教师一起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服务。作为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或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的团队成员,学前特教工作者还负有制订教育目标、为家庭提供支持咨询服务、将幼儿的进步反馈给家长、评估幼儿的进步等方面的职责。

(2)服务协调员(service coordinator)

服务协调员是指在为3-5岁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时进行各方面协调的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协助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协调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服务协调员既可以是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是托幼工作者、治疗师等。

(3)融合推进者(inclusion facilitator)

融合推进者的职责是保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能够获得成功必需的支持和服务,还要获取相关资源,帮助教师解答有关学前特殊儿童的问题。

(4)特殊教育管理者(speci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

特殊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是保障所有相关的特教政策法规、项目计划等能够被恰当执行。

4.学前融合教育主要教学策略

在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课堂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策略(Activ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它是在综合了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和行为矫正策略后发展起来的,于1992年由Bricher和Cripe在《以活动为基础的早期干预》一书中首次提出。

(1)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定义

以儿童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前特殊儿童的个别化发展目标,同时有逻辑地运用自然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功能性技能的发展。

(2)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要素

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策略有四个构成要素。首先是以儿童为导向设置干预通路,即当儿童基于某种兴趣或动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导向,运用身体、语言、同伴帮助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及时作出反应或回馈。使儿童明白这是由他的行动引起的相关反应。其次是根据日常生活活动、有计划的或儿童自发的活动制订干预目标。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吃饭、穿衣、在学校吃点心等活动;有计划的活动是指在成人的组织和设计下才会发生的活动;儿童自发的活动是指只需要极少的外界支持或奖励就能发生或维持的,反映儿童固有兴趣的活动。再次是关注干预中的前件和后果。前件指儿童在目标行为之前表现出的事件,后果指儿童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表现出的事件。最后是聚焦在功能性技能和生成性技能的发展上实施干预措施。功能性技能指能让儿童以独立的、令人满意的方法参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技能。生成性技能指能推广到其他环境中的技能,如在任何场合下都会系鞋带等。

(3)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步骤

童年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工作介入

1、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产物,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了5800万人,并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高度密集在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区。在这些地区中,留守儿童结构以完全留守儿童或母外留守儿童为主体;母外留守儿童与单亲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地区,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的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分离,家庭的基本教育得不到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不能很好的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父母监护的缺失,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农村学校无力转变教育职能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观念淡漠,使得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直接照顾子女,很多家长都采取了隔代教养的方式,将儿童交给祖辈抚养。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儿童通常在祖辈那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也有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往往对儿童重养轻教。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特殊关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两种强烈反差,要么娇宠溺爱,要么放任不管,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监护人或忙于家务,或年龄偏大、思想落后、身体欠佳,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觉性,具体表现为经常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违反学校的纪律、漠视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荣辱观淡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失去信心,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2.2 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监护人的角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隐患,近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心理健康的发育易出现缺陷,严重影响了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且脾气暴躁,容易动怒,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不愿意主动交流。李庆丰在2002年研究中指出,代行监护之责的亲人或朋友,他们自身素质和心态对儿童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3 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因为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许多小学教学设备缺乏,甚至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其次,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经费的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这样,农村的教育经费来源就决定于县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只能勉强支付教室的基本工资,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由此造成师资的严重流失和缺乏。“单向流动”也是造成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农村的中小学里,一个教师身兼多职,需要带好几个年级、同时带几个班。同时,优秀教师向上流动,进一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发展缓慢,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因为长期缺乏新鲜力量的注入,一些比较年轻、比较优秀的教师向上流动,导致农村小学教学队伍严重老化,情形日益严峻。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3.1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针对上述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介入,去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童年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童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 具体应用

【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童话故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应用童话故事并提高童话故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以及童话故事的特点,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童话故事,不但使童话故事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使童话故事成为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当加强对童话故事的作用及应用情况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合理选择童话故事的类型和内容

1、对童话故事进行筛选,选择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童话故事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十分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童话故事都适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为了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当对童话故事进行有效的筛选,其中筛选依据应当为与小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童话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和象征作用的童话故事为主。只有做好童话故事的筛选,才能够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达到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目的。

2、注重童话故事对小学生的启发作用

由于童话故事是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选择了相对应的童话故事之后,就应当对童话故事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掌握,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童话故事的促进作用,使童话故事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并达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启发学生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3、做到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选择对应的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童话故事选择的针对性,应当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做好童话故事的选择,发挥童话故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保证童话故事能够有效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童话故事选择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秩序的混乱,无法发挥童话故事的积极作用。

三、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根据童话故事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1、童话故事选定之后,应制定与童话故事对应的教学方案

童话故事的选定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丰富和补充,选定的童话故事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根据童话故事发生一定的变化,提高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方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使教学方案能够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并围绕童话故事进行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

2、在教学方案中利用童话故事引入教学内容

选定了童话故事之后,应当在教学方案中引入童话故事的内容,并形成以童话故事为主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以童话故事为核心起到优化教学方案和提高教学方案实施效果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教学方案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保证童话故事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提高。

3、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从小学语文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语文学习中有良好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童话故事的应用是关键,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不但增加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了良好的期望,并在学习兴趣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注重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

1、童故事的应用要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适应

虽然童话故事的作用相对突出,并且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结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和框架下进行,童话故事的选择和应用只有满足这一要求,才能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2、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基于对童话故事的了解以及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其针对性,做到根据小学语文现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统一,避免童话故事的应用给现有的教学语文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影响,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县有的教学基础相结合。

3、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与此同时,考虑到童话故事的作用以及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影像,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童话故事的代表性,使童话故事能够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代表,使童话故事能够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推动,便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应用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现有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并且形成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有力促进,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为此,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童话内容。并做到根据童话故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应当确保童话故事的应用与现有的教学大纲融合在一起,提高童话故事的应用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参考文献:

[1] 龙小龙;;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6期

童年教案范文第13篇

>> “女童保护”项目:以常识阻挡性暴力 “女童保护”项目守护花蕾 百名女记者发起“女童保护”项目 在校女童保护实证研究 女童保护起步难 建立保护女童安全的社会网络 你听说过《女童保护》吗 “女童保护”内容常态化教学 做“女童保护”讲师,真“麻烦” 保护女童,父母先得做个明白人 保护女童,我们一起行动! 女童保护:性之盲,以及伤之痛 江苏徐州:将“女童保护”列入校本课程 女童保护:将性别平等从娃娃抓起 谁在施行性暴力 非洲:提供家庭用水,以助女童上学 女童性安全堪忧:请给她们筑起一道保护墙 加强普法教育和打击力度实现女童保护 《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留守、流动和智障儿童易受到害需增强女童性防范教育 以项目带动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女童保护”项目:以常识阻挡性暴力 “女童保护”项目:以常识阻挡性暴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墨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插图/ANKEL

颁奖词

从公益的角度来说,“女童保护”或许并没有太多创新的模式,也没有像“免费午餐”那样撬动了庞大的政府资源,但她们始终以温柔的力量传播常识,在安全失守的社会秩序中,关怀羸弱、抚慰伤痕。

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女童保护”公益项目获得了央视2014年度法治人物“年度最具网络人气奖”。这缘于过去一年中,该项目的志愿者“开展儿童防课程,普及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力求完善立法,形成保护儿童的长效机制”。“希望每个儿童上一堂安全课”,这是“女童保护”项目负责人孙雪梅在发起公益时的愿景,也是上百名志愿者用一年多的时间致力普及常识的落点。

由百名女记者联合发起的“女童保护”发端于媒体从业者深度介入公益已经常态化的土壤,自2009年开始,公益记者逐渐成为慈善领域内的独特群体。他们将职业天性中的社会责任感延伸到更广阔的行动层面,对社会观念和政府治理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广泛的公益专业化、社会化形成之前,他们仍将是修补社会系统疏漏、弥合法治罅隙的一支力量。作为公益记者群体的一个“小分队”,“女童保护”以普及安全课的方式,试图用常识的力量阻挡暴力侵害。 发 起

如同大多数民间公益源起于个案曝光后触发的情绪冲击一样,“女童保护”项目也是因为一起女童遭遇案的公之于众。2013年5月8日,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六年级小学生被该校校长陈在鹏及万宁市房管局职员冯小松携带到宾馆开房被犯的刑事案件曝光,引发了各界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担忧。“愤怒”、“觉得是个案”,孙雪梅说她当时的反应与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接下来不断发生的同类案件让她改变了看法,20天之内,被媒体曝光的儿童事件达到了8起。

其中一个细节是,湖南省祁阳县梅溪镇中心小学12岁的留守女童遭到生下女婴,而女童的父亲最初知道这件事之后的反应,竟然是先动手打了孩子一巴掌。当孙雪梅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愤怒”了。近10年前发生于她贵州老家的儿童被的事件、童年时曾亲眼目睹的小女孩被诱骗伤害的场景,都重新浮现。她开始相信,这样的事情应该每天都在发生。

彼时,孙雪梅是“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的一名志愿者,她所在的微信群里,开始讨论密集曝出的案件。“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喊话:“你们女记者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了?”这和孙雪梅的想法不谋而合,她也就成了“女童保护”的牵头人。2013年6月1日,设立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下的“女童保护”项目由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正式联合发起。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害。项目的核心团队中以“85后”的女记者居多,她们中的一些人是“免费午餐”的志愿者。民间公益发端之初的参与经历、“志愿精神”的价值确立以及所在群体的前期铺路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她们很快能够行动起来。从正式发起到项目运作,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 追求专业

2013年9月5日,“女童保护”的第一堂安全课设在云南省漾濞县的3所乡村小学,由于案件多发生于留守儿童之中,她们优先到乡村学校开展防教育课程。

在结合国内外儿童防经验、成员多地试讲的基础上,经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20多名一线专家数轮修订后,修改40多次,历时半年多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儿童防教案小学版”。2014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了议案或提案。

截至2014年7月23日,“女童保护”已在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吉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20多个省份相继开课,直接受益的学生超过10万人。与地方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合作,使得儿童防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发放防手册总数已超过12万份,培训教师志愿者千人。

与此同时,教案也在不断更新。每发生一个案件,团队都会分析它的特点和手段,研究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补充到教案当中。尽管一开始时讲授的内容并不完美,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能够以量化的标准进行评判,但她们以专业的态度在进行细节上的完善,许多人的观念和境遇或许因此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的声音和行动促使地方政府对“保护女童”这一原本边缘性的公共议题改变态度,并且推进立法完善。 与政府互动

与政府的合作比孙雪梅和她的团队成员想象中的要顺利许多。很多人问她,是不是遇到很多障碍,是不是“谈性色变”。“还真不是这样。”孙雪梅说道,尽管有些偏远地区仍然难以突破固有观念,有些地方原本答应让她们去但因恰好发生了案件而取消活动,但总体上并不是那么难以推进。

联系老家贵州习水县的教育部门时,孙雪梅曾经很担心当地不会欢迎她们去,没想到对方很快就答应,而且几个学校的校长都很积极地邀请讲课。“农村的情况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一位老师说,学生们可能不知道,但是老师们看到新闻报道的时候特别忧心,想在课堂上讲一讲,但又不知道怎么讲。”孙雪梅说,他们实际上很渴望这种知识,多数人还是愿意保护孩子。

不断被曝出的女童被案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安全失守的警醒,她们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性教育”意识的启蒙,代价过于沉重。

当然,地方政府更多的觉醒,并非来自“观念”,而是“任务”。2013年,教育部、公安部、和全国妇联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防教育。当他们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地方试图推进《意见》落实却无从着手。多个地方政府开始主动联系“女童保护”项目。

“有一个省原本想做讲课的教案,但是发现太难了,看到我们已经有成型的教案,就主动跟我们联系了。”孙雪梅说,只要政府的观念转变,就不难跟他们合作,而且政府会发现做预防成本很低,主动性便会增强一下。

目前,福州、青岛、淄博、淮安等多个城市的妇联已经跟“女童保护”联系,希望她们能去讲课。北京市妇联向20多个非政府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其中就包括开展35场女童保护讲座。“留守儿童多的地方现在跟我们主动联系的比较少,实际上那里更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尽快落点到留守儿童多的地方。“孙雪梅说。

从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开始,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过在政府与社会关系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合力的形成并非易事。相比之下,“女童保护”项目更容易与政府找到共识,不需要占用太大的公共支出、与地方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并没有多少关联性、女童遭遇案件在官方思维中敏感程度的降低,都使得地方政府多少愿意改变原来的忽视态度。

童年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早期特殊教育;障碍者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82-05

0~5岁是有发展障碍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早期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广义上是为所有0~5岁(有的州规定是0~9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早期发展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早期评估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等,狭义上是为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0~5岁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和相关服务。多年来,美国政府制定、颁布和修改了大量相关法案,以突出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权利,并且对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职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对象的资格、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不同学科的协作、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等规定不断细化,使美国0~5岁有发展障碍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权利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目前,美国颁布(修订)的最新而且与早期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部法案是2004年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该法案强调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B部分对3~21岁障碍者的特殊教育和相应服务作出了规定,C部分则规定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项目(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1〕《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于2005年7月1日生效,但实际上直到2006年8月14日美国教育部才颁布了该法案修正案的最终文本,该文本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6年10月12日,法案的名称也改为《障碍者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2〕但习惯上仍被称为《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本文也使用这一称呼。最终的法案修正案的许多条文与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面向学前到高中阶段普通教育的联邦立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内容相呼应,力图使两个法案在操作层面上保持更多的一致性。

通过文献检索、在美国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观察以及与当地专业人员的讨论等,笔者对目前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尤其是对《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重点和新变化

1.对于障碍类型的规定:谁可以获得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哪些儿童具有法定资格可以接受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法案具体规定了13种障碍类型,包括自闭症、聋―盲、聋、情绪紊乱、听力损伤、智力障碍、多重障碍、肢体损伤、其他健康损伤、特定学习障碍、言语与语言损伤、外伤性脑损伤、视力损伤(包括盲)。〔3〕另外,为了与C部分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的早期特殊教育相呼应,B部分还增加了为“3~9岁患有发展迟缓的儿童(各州情况不同,也可能是3~5岁)”提供相关服务的条款。各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展迟缓”的评估标准。“发展迟缓”的界定标准可以是未满5岁(有的州延长到9岁)的儿童因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因素,在知觉、认知、动作、语言及沟通、社会情绪或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但其障碍类型无法确定者;也可以是指未满5岁的儿童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心理发展或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等方面有异常或有可预期的发展迟缓现象。“发展迟缓”概念的增加,使得按照原先的13种障碍类型的规定无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在经过正式评估(多学科协作的评估)后,如果儿童被确定存在发展迟缓(根据各州的标准)或者被诊断为患有某一已知的障碍而可能会导致发展迟缓,比如唐氏综合症,他可以依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和支持。IDEA(2004)规定各州要为“需要获得相应服务的患有此类障碍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提供适当的早期干预服务(见表1)。〔4〕

2.对于教师的要求:谁来进行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高资质的教师”的要求相呼应。IDEA(2004)要求“核心学科的任教教师”必须有州级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或者通过资格考试、至少已获得本科学位等,“核心学科”包括英文、阅读或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5〕而“教授多门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达到其所教学科要求达到的专业要求等。另外,教育部的官方条文解释中还指出,如果某个州的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项目是属于小学和初中学校系统的,那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对中小学教师的“高资质”要求也适用于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教师,〔6〕即这些州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符合该州关于教师资质的要求。

3.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谁来参与早期特殊教育

家长在发现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和教育进行呼吁、与教师和其他服务提供者进行协作以确保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DEA(2004)确保了家长在儿童早期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家长在儿童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干预服务过程中享有参与权和决定权,但是也明确了家长要承担的相应义务。

IDEA(2004)强调了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对“家长同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为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时家长必须参与,家长有权对学校系统的决定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异议;家长必须同意让儿童接受早期评估,在家长同意进行评估后的60天内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评估(除非该州有更短的时限),而如果家长拒绝提交同意书,地方当局要根据司法程序按照州级法律规定的评估程序进行评估;在确定儿童享有特殊教育服务资格后,如果家长拒绝或没有提交同意儿童接受早期特殊教育服务的同意书,地方教育局则不承担责任。〔7〕《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再次强调了“程序性保障”的重要性,详细规定了当儿童与家长以及学校出现纠纷时各自可以采取的司法行动。〔8〕

4.过渡和衔接:从C部分到B部分

一般而言,接受C部分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在2岁半时开始进入一个衔接时期,以确保其能平稳地过渡到接受B部分的服务。此时要评估儿童在3岁时是否可以继续接受适当的服务或者确认其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服务。一般的衔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多学科评估来确认儿童是否仍然具有法定资格享有B部分的服务和支持,二是在评估基础上制定一个特定的衔接计划。但是,因为经费和评估诊断等程序性问题,有些获得C部分规定的特殊教育服务的婴幼儿在3岁后无法顺利得到后续的适当的教育和服务。IDEA(2004)增加了一些要求,以促进从C部分到B部分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如发展迟缓的概念在两个部分中得到统一,儿童在C部分的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后续衔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等。为0~3岁儿童制定的服务方案被称为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服务协调人的工作是组织多学科评估并负责确保儿童可以获得该方案规定的各种服务。而IDEA(2004)规定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为3岁后儿童提供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以此保证儿童可以享有具有延续性的早期干预服务,不会因为法律本身的年龄分段限制而中断或受到影响。

二、评论与分析

1.立法趋势:法律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美国最新的特殊教育立法,包括《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的最新修订案中都提出了一个概念,“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严格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科学研究的程序来获得与教育活动和教育计划相关的可靠的有效的知识。立法的依据和教育的依据都应该立足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有效性的理论才能付诸实践。

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专业人员和家长的不断呼吁等有关,也表明了教育立法除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发展性,反映最新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成果,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保障和促进现实中的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面临的挑战

第一,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有多部立法,各部法律对自己涉及的领域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但这样在实践层面上会产生很多问题,特别是衔接的问题。〔9〕尽管立法者试图加以平衡,但各部法律间还是有很多互相脱节的地方。在《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内部,从C部分到B部分的衔接问题在实践层面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虽然《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核心学科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作了规定,但是对于那些不是教授核心学科的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或者咨询服务的人员,比如行为干预等领域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问题,法案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导致美国目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10〕

第三,虽然立法本身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特别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适当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如何应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四,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涵盖并针对所有问题。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法律也存在缺陷。〔11〕正如前文提及的,目前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是早期特殊教育法没有涉及或没有给予足够指导的。另外,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原因,许多法律条文的操作在各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难免存在优劣之分。如何确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三、对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启示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的立法,但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许多条文都指出要在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干预。例如,2008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了“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在《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有相关的倡导性规定。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明确和系统的关于早期特殊教育的立法。〔12〕

我国的早期特殊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和评估系统、大量的早期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特别是0~3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仍有待提高等。虽然我国和美国的国情存在差异,但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些立法理念、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早期特殊教育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其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对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应以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政府应该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开展各项基础性的相关研究,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二,完善现有的法律政策体系,增加保障早期特殊儿童权利的内容,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早期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评估和诊断、早期教育和服务、经费投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问题作出规定。在发达地区可以率先试点建立特殊儿童通报系统,完善特殊儿童诊断和评估制度,并构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阶段的多元安置模式,探索全方位的家庭支持模式,有效开展早期干预。

第三,完善师资和专业人员建设体系,特别是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基础上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资质要求和标准,〔13〕同时关注各类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如育婴师等,借鉴美国多元化的早期干预服务内容,扩充我国早期干预服务的专业队伍。我们也要加强并鼓励包括特殊教育学、医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早期发展领域内的多学科协作以及多方合作,提高家长和社会团体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参与度,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四,通过立法进一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它不仅对于个体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受教育对象,将年龄扩展到整个学前阶段,障碍类型从狭义的特殊教育向广义的特殊教育拓展,同时还要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3〕〔8〕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A.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EB/OL〕.〔2008-08-24〕.idea.ed.gov.

〔2〕〔6〕ZIRKEL P A. The new IDEA〔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7,(30):5-7.

〔4〕DANDHER J,SHACKELFORD J,HARBIN G. Revisiting a comparison of eligibility policies for infant/toddler program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4,(2):59-67.

〔5〕Department of Education.Assistance to states for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preschool grant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inal rules〔J〕.Federal Register,2006,156:1-307.

〔7〕HYATT K J.The new IDEA: Changes,concerns, and questions〔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07,(3):131-136.

〔9〕HARDMAN M L.Outlook on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J〕.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2-8.

〔10〕BOE E E,COOK L H.The chronic and increasing shortage of fully certified teacher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J〕.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443-460.

〔11〕SMITH B J.The federal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xt century: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0,(1):7-13.

〔12〕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13〕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DEC)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Position statement:Personnel standards for early edu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EB/OL〕.〔2008-08-24〕.省略.

An Updated Review o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Implement in America

Su Xueyu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Toby Long

(Center of Child & Human Development,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20057)

童年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开明国语课本 反思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革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该书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图,于1932年首次出版,先后印行40余版次。这套78年前的老课本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更是跻身热销图书行列。

1 《开明国语课本》为什么受欢迎?

从1932年至2010年,一套距今近80年的课本缘何如此受欢迎呢?笔者在反复阅读此书并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将《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归纳如下:

1.1 意象优美

《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如《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你也锄我也锄》、《窗外雪花飞满天》等,这些课文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有四季风光,又有农人的艰辛劳动。课本中丰富的取材,活泼的问题,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一些意象优美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1.2 贴近生活

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闻、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东西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中也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3 探究精神的培养

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开放的探究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比如第十八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的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它以儿童的视角的视角来观察,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是儿童的口吻,语言生动活泼,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和太阳对话。课文写出了儿童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和今天推行的“标准答案”相比,《开明国语课本》更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

2 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与《开明国语课本》相较之下,现行教材多以成人的视角来揣测儿童,以成人世界的规则来打压约束,课文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既无生动也乏活泼。

2.1 事实的缺失

课本中有些文章的内容不真实,有些是为了达到说教的目的编造事实。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中都有爱迪生用智慧救母亲的描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编造出来的谎言。还有一类课文,难以肯定其描述的是否属实,但因其描写的拙劣,破绽百出,很难让人信服。再者,现行教材中母爱和母亲的形象过于理想化,很难见到真实生活中的母亲。在人教版《日记两则》、《看电视》和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妈妈的爱》中,母亲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此等母亲形象,难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2 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虽然对标准答案的抨击一直不断,但标准答案在教学中的地仍然不可撼动。标准答案给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一旦被确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机制就立即被激活了。标准答案的权威使中国的教育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下转第16页)(上接第9页)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已经安排好的一切;等号右边是惟一的答案。当我们的教育穷的只剩下标准答案,儿童的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3 教材中儿童视角的缺失

就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来看,大部分课文都重在说教,缺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文章。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字里行间充满了说教和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再比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中:“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孩子还不明白“爱”和“祖国”的概念,又怎能做到“爱祖国”呢?教材中那些缺乏儿童视角的作品,往往成人读来都觉得索然无味,又怎能奢望孩子们喜欢呢?

3 《开明国语课本》对教材内容选择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选择现行教材的内容时,可以借鉴《开明国语课本》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3.1 教材内容要真实,贴近生活

首先,教材要真实,以情动人,编造出来的课文是不能感动儿童的。古人说,书犹药也。教材是儿童的必用药,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拿假药来毒害儿童。要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真实的故事,真情和真实是教材最好的亮点。其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会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内容是对生活的拓展和迁移,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3.2 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摒弃教材中的标准答案,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把“1+1=2”变成“1+1=?”不再约束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儿童去发现和探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习惯于接受和传授定理,久而久之遗忘了去探索新的规律。我们一直在总结身后,却不会去放眼眼前。封闭式的教材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定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