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唐卫海,刘希萍.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治铌.隔代教育不可心软[J].家庭教育与家教,2006(01).

4.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06.1.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4篇

一、拉家常,亲近距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虽然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总认为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忙于农活,无暇顾及教育孩子。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抓住祖辈家长喜欢聊天的特点,在孩子入园和离园时总是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及时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说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孩子很关心、观察孩子很细心,也便对我们的工作有了热情。

二、备现场,循循善诱

有些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工作历程中形成了相对比较保守和传统的思想。他们的思维缺少变通,他们从小受了不少苦,认为自己小时候够苦的了,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造成了对幼儿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替代,从而阻碍了这些孩子的能力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我就采用了“现实说话”的策略。

策略一,现场观摩法。

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是很多幼儿园的惯例,但在我们班,是根据孩子最近的发展情况或是祖辈家长反映的情况等不定期地开展家长观摩日活动。

策略二,小品示范法。

有部分祖辈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家的孩子,但苦于没有方法。针对老人的特点,小品示范非常有效。

三、抛问题,互动交流

在孩子的教育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与祖辈家长的交流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困惑,认真梳理孩子的问题、祖辈家长的困惑,引发大家的碰撞与思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老人们比年轻父母更喜欢议论。

1.共性问题大家议。

如小班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相当一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就组织祖辈沙龙,把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怎样做比较好,并邀请做得好的家长上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以点带面,共同配合,做好家长工作。

2.个性问题小组议。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晚上电视看得很晚,不愿意休息。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就组织具有相同困惑的祖辈家长们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午间休息、离园后的一段时间,召集这些个别家长共同商量对策,并积极实施;一周后再进行信息反馈,进一步帮助祖辈家长们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意识和方法,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分类别,有效沟通

千家万户,一个孩子一个样,每个祖辈不一样。作为教师,我们要熟悉孩子,了解祖辈家长,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有效指导。

1.按性格,耐心引导。

教师要把握好祖辈家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

2.按事件,精心备案。

在幼儿园,老师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遇到孩子磕磕碰碰的事情,作为老师,要做到小事不能忘、大事不能乱。具体流程是:如实记录事件――清楚地向家长讲述――真诚得到理解――事后电话寻访――撰写事件信息反馈。每个事件我会一一备案,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祖辈家长的特点和想法,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5篇

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存在,它已经成为指导家长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祖辈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发现教育方法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教育任务,提高家庭教养质量。这类隔代家长学校可以由幼儿园,也可以由妇联、教育部分等政府机关,还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单独举办或者多方联合举办。

1.增加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

为了让更多的祖辈家长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兴建的隔代家长学校数目不小,而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管理。因此,为了解决投入和管理的问题,可广开门路,多方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只需将举办形式和培训内容改得更符合祖辈家长即可,相对比较容易实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部分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宏观指导,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投资者进入家长学校行业,分担办学成本。还可以等通过让居委会、村委会等提供办学场地等条件,引导有能力的家长、教育者举办免费的隔代家长学校。

2.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大多数不懂教育规律,教养是凭感觉、凭经验,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斟酌,要针对不同的隔代教育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因此培训的内容可以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指导祖辈们按照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去教育孩子。隔代家长学校也可以在进行教学前做些简单的调查,了解来学习的祖辈们最想了解什么、目前的教育困境在哪里,以此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更能提高祖辈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许多幼儿都会在一定的年龄走入幼儿园。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为主要的是这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解决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幼儿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做得好可以适当弥补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足。

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在隔代教育的幼儿入园后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幼儿更多关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祖辈家长在接送幼儿、主动向教师关心幼儿情况等时候传递给他们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的变化,以便让祖辈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进程,教师也才能有针对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以此来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2.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建立与家庭的育儿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家园合作过程中,要重视对隔代教育的关注,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家园合作模式。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书面联系或电子邮件、QQ等现代化的家园沟通方式并不是十分适合他们,幼儿园在与祖辈家长进行育儿合作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到幼儿家庭中进行家访,和老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与育儿指导;召开家长会,请老人们走进幼儿园;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提供祖辈家长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进行指导。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虽然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教育孩子首要的责任人是亲生父母,父母必须要对孩子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辈家长的参与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人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在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即使工作再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父辈真正回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2.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互补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将父辈与祖辈的优势相结合,每一个问题发生时父辈和祖辈要及时沟通,父辈要看到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当出现矛盾时,父辈们首先要尊重祖辈的劳动价值,肯定他们为幼儿的付出,然后再去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较为艺术的处理两辈人在教育方面的矛盾。最好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分工,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四、结语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6篇

    刘某(男)与王某(女)因感情不和,在一年前经法院判决离婚,当时六岁的女儿刘小丫判决随刘某生活。由于刘某常年在外地工作,刘小丫一直与刘某的父母生活,作为中学老师的王某也按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抚育费。现王某在与刘某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变更抚育关系。刘某认为,刘小丫在与其祖父母生活过程中,身心健康发育都完好,并出示小丫幼儿园老师的关于小丫在幼儿园聪明活泼的证明。而王某则认为,刘某虽长期在外工作,但有条件与小丫共同生活而未尽此义务。虽然祖父母对小丫关心颇多,但不能代替父爱,且刘某也已再婚,定居外地,欲另生育生子。其举出了幼儿园关于小丫在与母亲生活二天后,星期一上幼儿园与母亲依依不舍的证据。如果不变更抚育关系,现在的一月一次的探视使小丫不能享受到充分的母爱,而且刘某父母经常为这一点权利设置重重障碍,为了小丫的身心健康发展,法院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

    [分歧]:

    审理中,出现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刘某尽管在外地工作,其虽不能一直与小丫在一起,但这只是工作所需,也是生活所迫,刘某的父母自愿为刘某尽心照顾小丫,这种照顾对她的身心健康也并无不利之处,刘某已经尽到了抚养教育的义务,所以王某并无正当理由诉请变更抚育关系。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父母是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人和义务人,祖父母不能替代父母行使抚养教育义务。刘某在具备与小丫共同生活的条件下不与女儿共同生活,其未充分尽到了抚养教育的义务,而王某则有条件与小丫共同生活,对她的身心健康并无不利,所以王某的变更抚育关系的请求应当支持。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对于未成年小孩的抚养教育的义务、保护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定的这种权利义务的主体是小孩和父母,而不是第三人(包括祖父母)。

    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原因虽不同,但权利义务是相同的,其中有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按照此规定,抚养教育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又是子女应当享有的权利。

    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生活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顾,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并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的照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子女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而且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是无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所以本案中,作为母亲王某,对小丫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作为女儿小丫,也应依法享受法律赋予的母亲的抚养教育权利。这种权利义务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干涉。

    其次,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所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和保护,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其有尽保护和教育子子的权利义务。

    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是指父母有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权利和责任,以防止和排除来自自然界的损害和来自他人的侵害。当子女受到伤害、侮辱、拐骗时,有请求损害赔偿权和要求归还子女权。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加以必要的约束和规范,使子女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使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父母没有管教好子女,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是父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凡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其父母都有义务对受损害方给予赔偿。如果父母已经离婚,未成年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由谁来承担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婚姻法第 29 条也规定,离婚只能消除夫妻关系,不能消除父母子女的关系。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还是由母亲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律明确规定,对于本案中对小丫的抚养教育、保护和教育的权利义务始终在父母,法律并没有赋予第三人享有这样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被告刘某作为共同生活的一方未尽到完全抚养与教育的义务。

    如前所述,我们可看出,抚养教育、保护与教育并不仅仅指的物质、经济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身心的培育和引导。小孩来到世界上,父母就有责任让其健康地成长,这是作为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及应尽的义务。作为小孩,她也有权利得到父亲、母亲双方的关爱与教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只能得到母亲一方或父亲一方的爱和教育,得不到另一方的爱和教育,对小孩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和有缺陷的。而在女儿小丫出生至今,刘某并未尽到充分的抚养教育的职责。首先,其远在外地工作,即使女儿有个生病或学习上什么紧急情况,他都无法回来,不能给予及时的关爱。其次,既然是工作,又不可能经常回家,一年回来不过一、二次,能给女儿什么样的教育和关爱。第三,刘某已另与她人结婚,欲另生育子女,长期在外地居住,对这个女儿的关爱更是无暇顾及。所以仅仅经济上的保障和内心无法表达的父爱对于小丫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子女需要的是完整的父爱。更何况,刘某的工作并不影响其亲自抚育小丫。

    同时,根据离婚判决书确定的义务,小丫应随刘某共同生活,但事实上,刘某是具备可以将女儿随其生活的条件的,但其并未与女儿共同生活,而是在离婚后让女儿一直随其祖父母生活。所以从现实情况来讲,严格地说,刘某是未按判决书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且按照婚姻法第28条的规定,祖孙间产生抚养关系是有具体条件的,且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1、父母双方已死亡;或一方死亡,另一方确无抚养能力;或父母均无抚养能力的;2、孙子女未成年的,需要抚养的;3、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负担能力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刘某的父母依法是没有抚养教育小孩的义务;其次,祖父母这种帮忙性质的抚养不能替代刘某给予小丫的父爱,更不能替代母爱。刘某虽举出的所谓的随祖父母生活,在幼儿园表现好的证据,但父母的抚养与教育是任何第三人包括祖父母都是无法替代的。第三,如果刘某的父母硬是包揽下来抚养教育小丫,不仅是对王某抚养和教育女儿小丫的权利的侵犯,更是对小丫接受父母双方抚养教育权利的剥夺。

    第三、离婚判决对探视权时间的判决不合理,刘某父母的阻挠探视权行使的行为是不当的,其具备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的良好条件。

    原告为了能给予小丫多一点的关爱,多次向被告刘某交涉,但被告刘某置之不理;与其父母交涉,其父母更是一推了之,要原告与被告交涉。原来离婚判决确定的探视权的时间仅为一月一次,而且原告提出诉讼之后,更是见不着女儿一面,被告的父母又设置了种种障碍,此种做法是极端自私的,也是违法的。孩子不是对方进行报复的工具,这样做伤害最深的是孩子心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父母的爱是谁也代替不了,祖父母的照顾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

    原告提出要求抚养教育女儿有如下条件: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某中学任教,收入还可以,有足以给女儿接受良好教育的经济基础;二、其身为中学教师,具有教学育人的经验,能够科学地教育培养女儿,不会产生祖父母隔代抚养可能产生不利因素;三、每天有时间能和女儿在一起交流,能给女儿完整的母爱;四、作为一个成长发育的女孩,随母亲共同生活更对其成长有利,更为方便;五、小丫渴望同母亲共同生活。

    综合双方的条件,双方均具备了抚养小丫的条件,但被告作为判决书确定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条件却不对女儿尽充分的抚养教育的义务,不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而让小丫由祖父母抚养,表面上以为了工作作为托词,其实质是不愿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而原告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也愿意和小丫共同生活,亲自抚养,小丫也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渴望。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本案中应当酌情将小丫变更为由原告抚育,被告承担相应的抚育费用更为妥当,这对小丫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7篇

师: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那个风景优美、诗意朦胧的后花园,充满童趣、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专属空间,也许很不起眼,甚至在常人看来,没有意义和价值,但它是你独一无二的小世界。想一想,有没有这个地方?交流一下。

生:我的书房。

生:卧室。

生:家乡的公园。

生:森林。

生: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路。

师:家里除了我们常待的书房,其实还有许多看似无趣,却很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枕头底下,床底下,是否有你珍藏的记忆?比如不太乐意提及的卫生间,老师小时候经常会躲在里面看闲书,逃避母亲监督,在那儿跟她斗智斗勇。喜欢找一些秘密基地,然后跟一帮孩子在里面淘气;还有,找一些不被人发现,有点隐秘却又能收纳悲伤情感的地方……所以,我们的思路可以展开一些的。

生:乡下的田野里。

生:我的床头柜。

生:楼顶上。

生:一处粗水管子――我的秘密基地。

生:操场。

生:教室里的某一个角落……

师: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小世界的特点介绍给我,但有个要求,不能使用具有明显特征的词概括,而是要通过你的具体描绘,让没去过这儿的老师、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大家先完成学案第一个要求)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储韵珊):这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阳台,阳光穿过窗户,把一些盆景的影子照在地上。我想,如果在这里放上一把躺椅,那一定是极其舒服的。阳台的左边,有一个鞋架,但架子上只是放了些杂物,鞋子全都散落在地上,东一只,西一只,顿时,就人的情绪烦躁了起来。这哪是阳台啊?分明就是一个杂乱的仓库啊!就在我因为脏乱的阳台而心烦时,窗外吹进的微风引着我向右看去。刹那间,嫩黄的绿、浓郁的绿通通向我冲来,我再仔细一看,有吊兰、芦荟、仙人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小花园呢。清风拂过,它们便抖抖身子,好似在炫耀一般,虽然没有朵朵鲜艳的花让它们斗艳,但它们依旧摆了摆身上的绿毛大衣。

师:小世界的东西肯定很多,笔墨有限,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使这个小世界与你的精神世界相关,比如:兴趣、爱好、追求、理想、美好记忆或怀想等等,不相关的就要去掉,请你再修改后投影出来。(学生即兴修改)

生: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乐园,我的乐园是一片我与爷爷种的桃花林,我每天都会去看它。爷爷的桃花林在一座山上,每次春节前都会有许多的人来这里看桃花和买桃花,我也会在这里愉快地玩耍。春节前夕,桃花就开得十分灿烂了,一大片红艳艳的,像一个红色的海洋。许多人都到这里买桃花,他们在桃花林间穿梭,就像一群群鱼儿在这花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村边的道路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是腊月廿八,车队就像一条长龙。那一天,桃花田上人来人往的,比市场还热闹。爷爷忙不过来,还叫上了妈妈帮忙,我当然也跟着去了。我的乐园怎么可以没有我呢!

师:我们注意学案的第二个要求。大多数同学在描述自己的小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评价来概括其特点,比如这个桃花林,灿烂美丽是它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学习萧红的语言表达方式。

出示核心句:

1.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具体展开陈述: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具体展开陈述: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似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我们注意到,萧红是一个凭着感觉和天分来创作的作家,她用她独特而具体的感受写出了光芒四射的感觉和太阳底下花园健康漂亮的感觉,她往往是在核心句下面,用自己敏锐的感受来具体陈述出这种特点,希望你也能把你的感觉呼唤出来,具体陈述出你的乐园的灿烂美丽。(请马上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

生:我写的是操场:

泛黄的记忆经过几番梳洗,浮现出的那一页是那年家门前一望无际的操场。

对于它,我似乎只剩下回忆了。在那片操场上,我可以在地上打滚,可以坐在双杠上眺望远方的炊烟袅袅,可以把老一辈所谓的“规矩”抛到脑后。在那里,有尿湿过的被子,有我傻傻的笑,有我大大的自由,有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它对我那么那么重要,它是我最最专属的领地。

师:操场首先要能写出你作为男孩子的个性,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操场如何能体现出90后男孩子的精神风貌,二是在这个操场上的故事对于呈现你的精神世界有何意义和价值,你可以着重修改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故事可以留着慢慢改。(请马上修改)

师:我们现在请刚才几个交流的同学呈现一下修改结果:

(学生修改后投影并呈现)

(关于阳台)我喜欢我家的小小阳台,它没有过多的修饰,我在意的只是它散发出的自然的气息。每天只要闲着,我就会跑到阳台,去看看那窗外的美景,心里一些不舒服的事便烟消云散了。这便是我的精神小世界。

我比较喜欢养花,花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植物。它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绽放出漂亮的花朵,否则就凋谢在这片昏暗的小天地里。所以,阳台上常常被我装扮得花花绿绿的。我还喜欢太阳光照在阳台上的感觉。看一看那阳台上的植物,再看一看那路上过往的行人,顿时觉得自己特别像皇帝,俯视着朝廷下的子民。哦,可能我又在做白日梦了。

我的精神小世界,只有我自己才能进入。我可以在里面眺望,可以对着窗外大喊,也可以静静地冥想,总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关于桃花林)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特有的香味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舒服极了。随风拂过的,还有桃花的花瓣和一两朵开尽了的花朵儿。枝头上,朵朵花儿对着我笑,那开得特别大的桃花,几条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花芯在中间站立,上面满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了那么多勤劳的小蜜蜂呢。地上、小水沟里,粉红色的花瓣像一小叶又一小叶小舟,阵阵清风吹过,小舟在水里慢慢地航行着。

(关于操场)开头:它叫操场。春夏秋冬,它又叫大自然。蜻蜓翩翩,蝴蝶飞舞,它又叫自由。在我最困惑时,它还叫精神世界,诠释着我的向往。

结尾:操场,男孩子心目中永远不变的地方,它不仅能让你结识到更多的伙伴,也会让你见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总之,操场给了我太多。只有在操场,我的心才完全愉悦;只有在操场,我的梦才完全成真!

也许当时最爱的不是那片操场,而是我的自由。也许现在看到的操场是它的几倍,但它在我的印象中还是那么大,它所给予我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我想拥有的那片自由,我想追逐它,哪怕走在痛苦的边缘、生命的末尾,我依然执着追求。

师:同学们修改得都不错,这样一改,一些看似没有意思的选材,经过这么几个步骤:写出小世界的特点,写出其与你精神世界的关联,写出其对于你精神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你会发现,一下子变得有意思了。但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还不止于此,另外还有几篇佳作,他们从这个小世界里,写出了人情冷暖,让人颇为感动,课后可自行传阅。

附读写结合学案:

《呼兰河传》“读读写写”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一、教学案例

呼兰河传

(1)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2)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3)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删一删:删去这些加点的词,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5)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记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课内链接:你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中,也有类似色彩感、动态感强的画面吗?可以摘抄积累并熟读。)

(6)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例:叫),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 )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 )了,它们闪烁( )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换一换:替换一下加点的词,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7)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压缩一下:把划线的句子压缩得更简洁,“我跟着祖父戴草帽、栽花、拔草、铲地。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8)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0)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 )问我:“这是什么?”

(11)我( )说:

(12)“谷子。”

(13)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 )问我:

(14)“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15)我( )说:

(16)“是的。”

(17)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 )说……

(18)“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19)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说:

(20)“这不是一样的吗?”

(21)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补充一下:根据你读的体会。在括号中加入描写性的词。体会一下,再来读一读。)

(2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23)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24)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课内链接:我们初中课文中的《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约瑟夫、《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都运用了“儿童视角”,可以摘抄积累熟读。)

(25)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26)“下雨了,下雨了。”

(27)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归纳一下:请你归纳一下本文别能体现儿童视角突出的语句或语段,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写一写。)

(28)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圈一圈:十一个“就“写怎么读,味道在哪儿。在《呼兰河传》中也有类似的“就”读一读,比较体会一下。)

例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

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了,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

――《呼兰河传》

(29)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30)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31)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猜一猜:根据文章的开头,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感情,猜一猜,文章结尾会怎样写?)

附:

【关于萧红的一组数字】(9 ,20 ,23 ,31 ,8 ,60)

9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里得不到丝毫关爱,外祖母对她也很凶,曾经拿针戳她的手指,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能得到温暖,但后来祖父也过世了。20岁开始漂泊流浪,23岁开始文学创作,31岁病逝香港。8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课外推荐书目】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二、教学任务

1.借鉴(2)(3)(4)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试着用富有色彩和动感的词语来描绘一下《我的****小天地》或《我心中的乐园》

2.核心句: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具体展开陈述: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核心句: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具体展开陈述: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借鉴(27)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如上),请你试着提炼“乐园”或“小天地”特点中最核心的两个词语,然后围绕它,具体展开陈述。

3.借鉴(28)小节强烈的富有个人感彩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上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乐园”和“小天地”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予你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赋予你内心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不拘一格地谈一下。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园沟通;沟通障碍;有效沟通

1问题提出

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但是他们的身心还不成熟,需要成人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必须和幼儿园相互沟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沟通的重要性被社会越来越重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肩负起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他们往往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这导致一部分家庭的幼儿不得不随其祖辈长大。于是幼儿教师也面临着与两代家长沟通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教师和祖辈父辈两代之间的沟通言行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家园沟通有效性最大化的目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现场是台州市育苗幼儿园小一班。研究对象是主班黄老师,和小一班某幼儿的祖辈、父辈家长。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历,教龄四年;该幼儿以目的取样的方式选出,这个幼儿的祖辈、父辈都参与幼儿教育,祖辈从小将孩子带大,现在负责接送,晚上两代家长和孩子都住在一起,两代家长经常与教师沟通。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笔者自编观察记录表,记录两代家长与教师沟通的言行,并加以整理;同时对教师和两代家长进行访谈,分析影响两代家长与教师沟通的言行的因素。

3幼儿教师与两代家长沟通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半个月的观察,共观察记录到教师与祖辈、父辈沟通行为9起,其中祖辈5起(详见表1),父辈4起(详见表2)。从表格中发现,祖辈主要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较少关注儿童认知发展,兴趣爱好,人格发展等方面,祖辈通常主动发起与教师的沟通,并希望与教师面谈,这可能与祖辈的沟通观念和日常沟通方式习惯有关。父辈主要关注孩子的各方面成长,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沟通方式多样化,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性,而且一旦孩子有问题,教师会主动与父辈沟通。幼儿教师与祖辈、父辈两代家长沟通的结果大部分是有效的,有效是指信息发送者用合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了信息,而信息接收者确切理解并接收了信息,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意愿。老师在与祖辈关于进餐、挑食、喝水、蚊虫叮咬的问题沟通中(见表1)和老师在与父辈关于孩子在校表现,隐私部位有异常,穿脱衣服问题沟通中(见表2),双方陈述事实,说明原委,理解信息,达成一致意愿,沟通有效。

4影响教师与两代家长的沟通因素

4.1主观因素

4.1.1教师的沟通观念

老师和家长都知道沟通很有必要,但祖辈家长更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则更愿意与父辈家长沟通,因为教师往往认为父辈才是主要的教育者。如关于孩子隐私部位异常的问题沟通上(见表2),老师没有跟孩子的祖辈说,而是选择跟孩子的父辈进行电话沟通,因为老师觉得一方面祖辈家长在这方面不是很懂,另一方面是祖辈家长不会很重视这个问题,而父辈家长沟通起来容易,又会高度重视孩子的这方面问题。

4.1.2教师的角色意识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情感大于理性,而老师作为专业的人士,又面对师幼比例这么大的情况,对孩子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和照顾。如关于孩子穿脱衣服的沟通案例中(见表1),祖辈主动发起沟通,希望孩子在玩热起来的时候老师不要立马给他脱衣服,怕孩子受风吹感冒,让他安静的休息会等汗散去就好了,老师告诉祖辈应该给孩子少穿点衣服,现在天气已经很热了,穿的太多容易出汗,不及时脱衣更容易感冒。祖辈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也没有体谅祖辈担心孩子的情感,说话态度有些不耐烦,导致双方沟通无效。

4.1.3教师沟通技巧不足

教师不注重分析祖辈、父辈家长特点,缺乏与两代家长沟通技巧,会使得家长经常有种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感觉,这就经常会造成不愉快的沟通场面,使得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关于孩子总爱看电视的沟通中(见表2),父辈表示想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分散他的空余时间,但又不知道孩子擅长什么,老师不懂沟通技巧,直说孩子比别的小朋友能力差,没什么擅长的,使得家长很不开心,觉得老师嫌弃他们的孩子,沟通无效。

4.2客观因素

4.2.1沟通渠道不够多

虽然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有面谈,家长开放日,网络平台等等方式,但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当面交谈、电话或家庭联系本。教师与祖辈面谈常常是接送上下午时段,谈话时教师不仅要顾及幼儿,不能深入解答祖辈家长的问题,并且这个时间段家长人特别多,老师经常面临一对多的局面,幼儿教师往往很少有空闲时间单独约见祖辈家长,很难有效沟通。电话交谈本来是很好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现实生活中老师工作量大,幼儿父母又多用这种方式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效果。家庭联系本,是一种及时又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却未很好的发挥它的反应和回馈作用,因为大多数家长觉得麻烦,在本子上写字一两句话说不清。

4.2.2沟通环境不合适

幼儿园对于沟通地点的设置。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地点通常是比较嘈杂的走廊和班级门口,这样会分散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沟通。

5建议

5.1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幼儿教师在沟通中要做到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还要做好一个沟通主导者的角色。首先,老师可以利用集体交流的时机,如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他们将会怎样开展工作,并真诚地指出希望家长做出怎样的行动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次,对于家长做出的支持性、合作性的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5.2提升沟通技巧

笔者以为沟通技巧主要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技巧和谈话时谈论幼儿不足的技巧。矛盾的预防的方法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利用好集体沟通和单独沟通的机会,跟家长解释清楚那些常见的误解,还要指导家长遇到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方法去解决才是恰当的。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教师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感同身受的站在家长的角度多多考虑事情,面对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老师要做到耐心的向家长解释,争取他们的理解。教师与家长谈论幼儿的不足时,应注意沟通技巧,要先谈论幼儿的进步后再委婉地提出幼儿的不足。如表二第一次关于孩子在校表现的沟通中,老师就先谈了孩子在校的进步,肯定家长在家园合作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然后再建设性的跟家长提出建议:如果孩子把上课走来走去的小问题给克服了,认真听讲,进步会更快,让家长觉得老师和他是来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的而不是来告状的,家长心里接受度会高一些。

5.3幼儿园加强管理

5.3.1拓宽沟通的渠道

和父辈家长沟通,要积极利用网络渠道。首先可以建立班级QQ交流群,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为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提供有效辅助和支持。再者可以创建班级博客。老师可以在博客上设置“班级活动,学生风采,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家长专栏”等不同的栏目,不仅定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展示每月的活动照片和评选的“进步之星”,这些东西放在博客上,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加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祖辈家长沟通时要多多丰富线下活动形式。可以举办一些家教指导讲座,内容应考虑祖辈家长的需要,如就祖辈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的饮食、生活习惯、生活自理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其次,可以开展家长经验座谈会,让祖辈家长来分享他们的育儿经验,把祖辈家长的教育资源也注入到家园合力中来。

5.3.2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沟通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很大。幼儿园应尽可能地为教师和家长创设良好、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如幼儿园可以将沟通房间布置成充满音乐、茶点的环境,让家长可以放松心情,轻松地与教师对话。

5.3.3加强教师沟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为了确保家园互动的实效性,对幼儿教师进行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岗前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沟通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初步明确建立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而在职教师要积累沟通经验,形成自己的沟通技巧,结合理论去更好地沟通。

参考文献:

[1]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2).

[2]戈柔.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J].幼儿教育,2003(4).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我和祖父的园子》 朗读体验

一、在朗读中有美的体验

学生阅读的课本和课外书报绝大部分都是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自然风光美、事物情节美、人物形象美、人物情感美,产生追求美的欲望。阅读活动中的这种美的享受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很难得到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园子是丰富而自然的,首先采取了激趣导入,让学生对美有一种追求,其次在阅读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这园子美在“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学会品词析句,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在这美丽的园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为了使学生想象这园子并表达出自然美和富有生命力,我相继出示了一些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对美有了向往和追求。这时请学生朗读这一段,已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使语言美、情境美、心灵美融为一体。

二、个性朗读体验自由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抓住自由的景物,深切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园子。

师:你能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来谈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倭瓜随着自己的性子自由生长。……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师: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几个描写自由的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有共同的常用字词:“愿意”和“就”。

师:你从“愿意”“就”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了这两个词,就更能体现他们的自由。

师:还有别的地方让你感到自由吗?

生:蝴蝶的自由。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随意”“一会”“又”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

此时学生理解了自由,再以自己的形式朗读这段话,自由又有个性的韵味就出来了。这样反复朗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激活学生细胞,演绎文本

阅读是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核,即以文章为媒介,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景和人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记忆里,这片园子、这段往事象征着自由、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是她长期在外漂泊,从小很少感受家庭温暖,是对自己心灵港湾的构想。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教学中,我建议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品中悟道,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去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小女孩的自由,我刻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小女孩快乐的事来反复诵读,感悟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是从栽花、拔草,还是从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的活动情况,然后让他们畅所欲言,从而感受到“我”的随性、自由。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不仅仅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更是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演绎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极其生动的形式,涉及学生对课文综合体验和创造性再现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我”的快乐和自由,我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来表演。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喜悦的笑脸,听到的是自由的笑声,他们的表演情之所至,深深感染着其他学生。他们如鸟儿般欢呼雀跃,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更使整个课堂充溢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

四、填补空白,让学生亲自体验

激情的课堂,不能忘记写作的训练,要给学生倾诉的机会。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宽容。学生在朗读时,满脸笑容,满脸羡慕,满脸向往,我们不能只顾着分析课文,完全忽略学生倾诉的需要。学习课文时,有两次机会可以让学生倾诉,一次是在学完第十三自然段之后,我安排了写话训练。我让学生想象园子里其他动植物的自由,并试着写下来。一名学生写道:“我是豆角,我喜欢什么样子的色彩我就长出什么样的色彩,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吊饰’,也没人去采摘!”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萝卜,我想长多大多胖随我心意,就算是弯如弓,直如松。”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是高粱,喝高粱酒是我的嗜好,我爱喝多少就喝多少,哪怕是滩如烂泥,我也心甘情愿。”……他们的写话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动植物的勃勃生机,更感受到小女孩那鲜活灵动饱绽的生命与活力。

还有一次是:在这个园子里,我想闹就闹,想玩就玩,玩累了,就睡一觉,请你想想,当我醒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学生听后表现得不再是以前听到写话或者作文题目时那种撅着嘴皱着眉头的样子,而是带着快乐的笑容在写。当然他们的作品也是生动自由、快乐有趣的:

小姑娘醒了,钻进金黄的油菜地里,猛地一摇,金子般的花瓣纷纷落下,她狼狈地从菜堆里爬出来时,头发上夹着数不清的花瓣,就像戴着一顶金冠,祖父看着她笑,她笑了。

小姑娘醒来了,她看见祖父在浇花,就去抢过来浇,对着一朵花不停地喷,喷完之后,小姑娘开心地说:“祖父,你看我把这朵花喷睡着了。”祖父慈爱地摸着小姑娘的头,笑了。

小姑娘醒了,伸了个懒腰,又活蹦乱跳地待祖父身边瞎闹,没事干了。看见许多蝴蝶,就冲过去去捉,一蹦一跳地捉蝴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了一身泥。她笑了,祖父笑了。

学习语文的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本文中朴素、自然、直率、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五、师生对话深化课堂,学生在说中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把获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其实,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本无所谓自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是如此自由呢?预设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没想到他们竟然纷纷举起手来,答案也让我大吃一惊,此时我只能惭愧自己小看了他们。是的,因为我是自由的,心也是自由的,所以看什么也都觉得自由。原来,这儿的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我心中的自由情怀。在学习小姑娘把韭菜当做野草割了这一片段时我问学生:

师:这件事情大吗?祖父责怪我了吗?那祖父是如何对待我的呢?

生:祖父不但没有骂我,反而是笑个不停,还教我认识谷子。

师:那么大的错祖父都没有怪我,更何况是小错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祖父对“我”的爱。

……

师:同学们,当萧红写到这一段时,她的眼睛现出了一幅画面,而这画面中又似乎传来一些声音,你们用心地看图,用心地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发挥你的想象,用“当……的时候,祖父笑了!”说一段话。

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评价。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明白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幸福无比;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这个园子不只是祖父的,它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阅读绝对是一种生命活动,更是一种充满智慧、充满精神、充满自由的生活。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看书,和作者对话,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编织阅读之梦,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体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兰,高军玉,陈琳.以学情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单元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0篇

2007年3月,在宝山祁连山路一个即将开工的建筑工地边,这块墓碑竟然在失踪41年后神奇出现。家人闻讯前往认领,擦拭墓碑,能闻到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于是暗暗惊异,这是否冥冥之中上天对曾外祖父的褒奖?

我时常在想曾外祖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每每,关炯之这几个字被外界提及,我就常回想起,闲时听外祖母聊起过的“关老爷”旧事……

大闹会审公廨案过后

会审公廨是清政府设在公共租界内的混合法庭,由于受外国驻沪领事干涉,涉案华人往往受不公正审理,因而被民众诟病,会审官也因此常遭撤职,独有曾外祖父声誉在外。他为了争得当堂发落人犯的权力,曾多次照会外国领事,要求按照《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办事,不得随意插手,因为“上海虽系租界,并非贵国地方”。他的针锋相对的态度是当堂发落权不争回,审案时就停止发落人犯,坚定不移维护中方的国家司法。

1905年,英租界巡捕在会审公廨上,无视中方谳员发落人犯的权力,当众打伤中方廨役,粗暴拘捕黎黄氏押往西牢事发。曾外祖父一边争取上海道台袁树勋的支持,一边通过《申报》、《时报》、《万国公报》等当时上海滩重要媒体将真相公诸于世。他提出停讯罢审,并照会各国领事。上海社会团体纷纷集会抗议,商店罢市,向外务部、商部发出通电,强烈要求与洋人交涉,立即释放黎黄氏,撤换英领事德为门,惩办行凶捕头木突生。12月23日,会审公廨恢复审案,不料第二天英国总领事仍派德为门担任会审官,曾外祖父见状拒绝出庭,审案遂又暂停。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领事署不得不将德为门换下,由他人代替担任陪审官。在领事团的要求下,曾外祖父率领中西探捕,策骑环行城中,声言英领事悔祸,愿释黎黄氏等人,众怒始平,秩序得复。曾外祖父也以此事名重于沪上。

1906年徐世昌奏调曾外祖父赴东北,上海各界乃至领团挽留,结果未行。半年后,又奉调通州直隶州(今江苏南通)知州。临行前,上海各商会、学界纷纷特制德政碑和匾额,以表敬意。起程那天,上海民众沿途夹道欢送,依依惜别。

1907年1月曾外祖父赴任通州。是时,中国第一个立宪派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已在上海正式成立,副会长张謇在通州大力鼓吹改革。7月,张謇等控制的江苏暨南通教育会和商会呈文给曾外祖父,要求试办地方自治,同时附上所拟定的《试办通州地方自治缘由》、《地方自治草案》等文件,希望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以“联合城乡,统办通州全境自治”。曾外祖父代表地方政府急将诸件转送两江总督端方和江宁提学使陈子励请批。端方接呈后批:“查《自治草案》所附《选举局章程》,及参考天津原章,条目均尚妥当,应即暂行备案,妥筹试办。”陈子励批:“拟呈《地方自治草案》暨《选举局章程》各十条,本司详加查核,简明妥洽,应准予试办。”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八日(1907年11月13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建立在清王朝的通州察院内。通州任期内曾外祖父提倡办实业,修堤岸,兴水利,造福于民。同时对张謇等的社会改革鼎力相助,并在暗中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党人交往,后来还宣誓加入了同盟会。1908年底,曾外祖父任满回沪,通州人-民再制德政碑,称其为“鄂中人才后起之秀”。张謇为曾外祖父像题诗:“海上蜩螗警,嚣然乙巳秋。怪卿饶胆志,名父禅箕裘。老去张平子,新迎郭细侯。飞腾觇骨相,龙气带吴钩”。

曾外祖父返沪后,先后任上海浚浦工程局提调、“清理庄号倒账案”委员、中国巡警卫生处任会办兼闸北临时防疫局坐办等等,成为十足的救火队员。其间1909年夏,戴季陶因用笔名“天仇’撰写社论,抨论君宪时政,言论犀利,对公众影响很大,清政府经上海道向公共租界当局交涉,指名缉捕,曾外祖父利用影响及时援助使其得以脱险亡走日本。

迎接会审公廨“光复”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3日上海光复,原会审公廨正副谳员席卷公款逃入租界。6日曾外祖父临危受命接掌会审公廨。驻沪领事团乘局势动荡之机,借口公廨已无上级政府管辖,竟于11日宣布接管会审公廨,并颁布《公廨临时办法八条》,规定中国会审官须经领事团委任,暂行承认曾外祖父等谳员继续主持办理。面对被掠夺,曾外祖父提出辞职,上海社会各界纷纷挽留,南京临时政府伍廷芳也再三劝挽。遂以国权为重,不计个人利害,仍任职于会廨。1912年1月5日曾外祖父接受上海军政府正式委任为会审公廨谳员。针对租界当局对会审制度的非法改变,曾外祖父坚持会廨对人犯的监管提传权,捕房武装接管押所时,始终不予签字承认;一切罚款统归公堂,以作经费;谳员坚决不接受领团的薪俸,由中国政府的库银支付;坚持保留专审纯粹华人民事案的晚堂,抵制外国领事观审,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的前一天,即将公廨堂簿、传提票一律改换民国年号,取消旧有关防、改用民国印章;拒绝领团擅自委任襄谳,声明襄谳应由中国政府任命,此关国家。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曾外祖父第一时间签发牌票,连夜通知总巡卜罗斯立即组织力量查缉凶犯。凶犯应桂馨、武士英被捕获后,在会审公廨的七次预审中,曾外祖父亲任主审官,并堂谕:“此案今已预审明确,发生地点在沪宁车站系属华界,审决移交中国内地法庭,归案讯办。”果断地结束了预审。4月16日、17日会审公廨分别将应、武二犯移交中国法庭讯办,18日曾外祖父将证物、文件验齐包固、火漆烙印加贴封条,在公堂当众移交给江苏都督的特派代表,并率捕头等一起陪同护送至交涉使署,当面点交。是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先生避居上海公共租界。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获悉后密令公廨捉拿。曾外祖父遣公廨秘书长杨润之告孙,俟杨返回后始签捕票。孙中山脱险后曾书扇面致谢。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庆祝协约国的胜利,会审公廨欲悬挂中国国旗,领事团百般阻挠,曾外祖父依据租界土地章程规定力争,声明中国是协约国2:-的胜利国,有权悬旗庆祝,会廨为中国衙署,虽地处租界而不受工部局管辖,不纳各项捐税。领事团理屈,结果会审公廨自光复后第一次高悬国旗。从此每逢国庆均按例悬挂。庭审“五卅惨案”中被拘的游行青年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租界当局诬控群众暴动,企图让开枪合法。曾外祖父主审此案。6月11日庭审过程中,曾外祖父庭讯学生:“以中国现状而言,尔以为宜建设乎?抑破坏乎?”在审上海大学学生杨思盛时,陪审官美国领事说:“在案诸人,尔年最幼,宜与父母家居为是”(大意是,你还小,应该陪父母呆在家里),曾外祖父马上说:“尔为蜀人,余系鄂籍,彼此乡音相似。余今以数语相勖,尔之爱国举动,固属不错,且凡属国人,均应具爱国心,惟爱国须先辨定途径,择其有益而舍其有损者为之,尔其勉旃。”(大意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是爱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选择有益的。)足见曾外祖父对于学生爱国热情的肯定。晚上7时许曾外祖父宣布判词:“本案应分为两个问题:一、对于捕房拘解被告人等。是否有犯罪行为,应由本公堂讯判。二、对于捕房开枪行为之是否正当,应俟外交当局调查解决。兹本公堂讯得被告人等,大多数系属青年学子,因日人工厂内工人被杀,在租界内结队演讲,散发传单,本公堂认为无欲暴动之意,且其拘入捕房时间,均在发生开枪事件以前。尚有少数被告,讯系马路驻看闲人,被告等着一律具结开释,保洋发还。本埠发生此不幸重案,本公堂甚为惋惜,汝等青年学子,具有爱国思想,宜为国珍重,力持镇静,听候解决,是所厚望。”被捕所有人当晚全部释放,至此五卅案关于法律部分全部结束。会审公廨由于没有上级审判机构,他的判决是终审判决,曾外祖父当时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报刊有赞:“关炯之名垂不朽。”

1927年1月1日,会审公廨由中国政府收回。曾外祖父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在交接仪式上,江苏交涉员许沅对其二十年来的显著勋绩,给予了很高评价,称“崇国体、协人情”。沪上名人钱化佛向总商会、教育会、各同乡会提议建“去思碑”。各界纷纷响应,后因战事突发而未果。

一心慈善

曾外祖父在家中也是个很威严的人,家规森严,嫉恶如仇。大儿子染上抽大烟的劣习,曾外祖父在劝诫无效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并训育家人,如若不改,不得重列门墙。

家庭观念极重的曾外祖父,除了公务和应酬,空时一定在家陪伴家人。他特别喜欢小孩,我母亲出生后,他每天一定会抽时间来抱着小孙女逗她开心。

平时,曾外祖父又是一个倜傥诙谐之人,喜欢丝竹歌唱,爱好京剧,擅长小生。虽然平时公务繁忙,也要偷闲自娱一下。

曾外祖父至孝。1896年赴省乡试,忽闻父亲在上海重病,立即中途退出,赶回探视,次日父亲病故,第二年母亲亦故世。曾外祖父与姐姐相依为命,对姐姐一直敬若父母,惟命是从。曾外祖父极具同情心,每遇人困难,必设法相助;见乞讨,定解囊。当然也免不了有时会受骗上当,不过他常常一笑了之,下次依然如故。

对于家族而言,老人家实在难以称为一个好家长,不过大家对他毫无怨言,相反都十分敬重,引以为荣。曾外祖父为官多年,出入上海滩名流社会,应该说收入不菲,但家中并不富裕。甚至在曾外祖父过世以后,全家的生活都出现了一定问题。外祖父、外祖母带着曾外祖母和三个孩子一起搬出了觉园,去到苏州,为生活所迫,甚至摆过地摊,卖过香烟。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一家三代六口借住在闸北北高寿里一间十平方左右的亭子间内。外面下雨,里面漏水。全家靠外祖父在银行上班工资艰难度日。

造成家境困难的原因正是他的为人。在晚年他几乎将全部家产投入了慈善救助事业。后来外祖父母不管生活有多艰辛,只要见到穷困的人,依然会尽最大力量去帮上一把。曾外祖父四十二岁时(1912年),皈依佛教,自号“别樵居士”,信仰虔诚。

从会审公廨卸任后,除了1931年到1932年担任过江苏和湖北的印花烟酒税局局长外,曾外祖父全身心地投入佛教慈善公益事业。1927年,江浙一带连年战争,大批难民涌入上海,曾外祖父组织净业社在静安寺成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五百余人。后来因难民越来越多,静安寺不足以容纳,乃另租房屋多幢,成立净业社救济妇孺第二收容所,继续收容。

净业社时期,曾外祖父身边多了个年轻人,他就是日后名动佛教界的赵朴初。经曾外祖父推荐,赵朴老任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专门收容安顿流离失所的难胞,除了供给衣食医药外,还进行救亡教育和宣传,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战。后来组织益友社(中共地下党的组织),曾外祖父明知其性质的情况下依然出任名誉董事,以他的社会威望掩护这一组织。

1930年上海的国际救济会结束,该会的难民收容所中,遗有八十余名孤儿无以安置,与净业社商议,曾外祖父决定在觉园内成立敬业教养院,自任院长,负起教育孤儿之责。净业教养院成立以后,至曾外祖父逝世,先后收容流浪孤儿二百四十余人,除按程度分班授课外,并施以竹工、藤工、成衣、结网等技术教育,使其人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曾外祖父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担任常务理事。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与屈映光、黄涵之等发起在联合救济会下面设置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从事救济难民工作。同时在佛教净业社设置难民收容所,自任主任。

幼年时我常不解,慈善事业何以成为老人家的衣钵所托?外祖母转引早年曾外祖父的话描摹作答:“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我们的心是安逸的,这就足够了。”不畏惧强权,不歧视弱小。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这就是曾外祖父的写照。晚年曾外祖父和家人提及,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他在会审公廨叱咤风云,而是他创办的净业社难民收容所和敬业教养院,那里的人都是他的家人与孩子。把大爱传递给世人是他一生的梦想。

1942年7月3日曾外祖父故世,遗命不发讣开吊,葬于大场佛教公墓。虽然是日寇占领期间,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络绎不绝。10月18日上海30多团体组织在佛教净业社再次举行隆重追悼会。各界名流仍有六百多人到会致悼。会前特印有“关炯之先生追悼会刊”,载有关炯之传略、遗嘱和各团体的祭文。曾外祖父临终前的三天中,赵朴老寸步不离,守在床旁,敬奉如父。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我园决定深入开展以“学会感恩,让生活充满爱”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感谢身边的亲人做起,体会人间最为浓厚的情感。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让生活充满爱

三、活动目的:

创设各种教育情境,生成幼儿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同学,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给自己创造成长环境的社会,感谢给自己提供生存空间的大自然。

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幼儿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幼儿的健全人格。

四、活动过程:

(1)筹划和制订“学会感恩,让生活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2)对全园师生进行“学会感恩,让生活充满爱”系列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

九月份:《感谢教师教育我》

1、“说一句感谢老师的话”活动,表达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2、开展《我爱我师》爱心活动。

3、结合感恩教育开展庆教师节活动。

十月份:《感谢祖国培养我》

1、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祖国之最”资料,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资料。

2、寻找“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感谢祖国妈妈给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等等。

3、以“感谢祖国妈妈”为题,开展亲子绘画活动。

十一月: 《感恩之心 你我同行》

1、感恩故事演讲大赛。

2、《感恩见行动》:寻找身边感人的事和人

3、布置好幼儿园个人工作计划,开展评选“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活动。

十二月:《感谢父母养育我》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2、开展一句话活动《我的爸爸妈妈》

3、《感恩在家庭》: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

一月:《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庆元旦联欢会

1、“说一段感谢的话”给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如父母,老师,乡亲,朋友等等)。

2、诗歌朗诵: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

3、亲子游戏:我爱爸爸妈妈

4、感谢关心我的人:给老师、爸爸妈妈送礼物活动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2篇

由于农村隔代教育已占据着家庭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幼儿与隔代教育者长期生活接触并直接对幼儿造成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寻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字】:隔代教育、农村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在福清市三山中心幼儿园工作期间,我们接触到的家长就是主要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经了解乡镇及农村的年轻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幼儿也自然而然的全权托给祖辈来照养,显然在农村隔代教育问题突出,且占据了家庭教育的大部分内容。

李颖和李敏(2007 )提出留守幼儿人数众多,而且比较容易出现社会性发展异常,如性格缺陷,情感冷漠,情绪不稳定,行为偏差,生活学学习惯差等问题。此文采用个案研究目的在于对一个年龄阶段隔代教育下的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观察及研究,并突出一些有效纠正策略。

我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方法,辅之以个案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工作期间对隔代教育的幼儿的观察,及做个别的访谈和个别幼儿行为习惯的观察,并把所访谈所观察的资料做记录整理。

案例:小桐(化名)今年5 周半,父母都在英国打工,出生到现在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此我对他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并访谈记录。如:霸道任性,要是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并往上翻滚,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打人骂人。他奶奶说有次他要吃零食没有答应他,小桐就在床板上跳、跺,后来拿东西硬生生的把床板弄塌了;也观察到他吃零食狼吞虎咽,吃饭时却要连哄带骗的追着喂;总是缠着爷爷要买各种玩具,才会来上幼儿园或者做作业等。父母只是每天视频中短暂的交流,老师沟通后父母第一反应就是发视频责骂孩子,并没有深入的去找到问题根源,骂一骂就过去了,孩子的发展受到很大的不良循环影响。

一、隔代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有祖辈抚养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水平的高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家庭的教养水平和质量。

(二)隔代教育下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幼儿时期是启蒙时期,尤为重要。根据本人观察获得的资料发现,幼儿在隔代教育下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有如下几方面:

1 、生活习惯上

幼儿在玩耍的时候不管地上脏不脏就随地而坐;吃零食的同时也玩玩具或者游戏,手脏了也无所谓,甚至流鼻涕都直接擦手上也不洗等。

2 、同伴交往中

他们是家里的小霸王,可出去外面被其他小伙伴欺负却不敢吭声;往往以“我”为主,其他小伙伴的感受并不在意;与父母接触少交流少,缺乏安全感而爱哭。

3 、饮食习惯上

祖辈都是从贫困的时代生活过来的,又加上心疼溺爱幼儿,想吃什么不吃什么全由幼儿来选择决定,造成其偏食、挑食;有些幼儿贪食,祖辈就顺从他们,不加纠正等。

二、深究因果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有果必有因,针对幼儿行为的表现,本人作很多了有关文献查阅的研究,并结合个案资料,加上自己的看法得出隔代教育下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有:

(一)祖辈因素

1 、教育方式不当

祖辈往往非常疼爱孙辈,当孙辈产生不良情绪时候也是用一味满足来作为教育策略,并没有意识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是由此慢慢衍生而周而复始的恶循环,最后难以纠正。

2 、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固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教育领域总目标体现价值取向: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他们在教育孩子只重视养不重教,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穿好就行了,其他的等孩子长大再说,比如在日常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孩子某些行为习惯,往往得不到祖辈家长的理解和重视,总是敷衍的回答,不曾做出任何措施或改变。

(二)父母因素

1 、外出工作居多,距离远

比如在福清的乡镇和农村很多年轻父母出国打工赚钱,而且祖辈健在,有能力照看孩子,所以农村幼儿大部分在祖辈的教养下生活着,隔代教育几乎占据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2 、亲子情感交流少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与幼儿接触,对于孩子日常行为习惯不了解。幼儿在缺少父母为榜样学习的对象时,行为出现不良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进。偶尔的视频聊天并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长期下去幼儿对父母的情感会慢慢疏远,甚至排斥,而其不良行为习惯也将危害一生。

3 、与祖辈沟通少,且方法不当

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当然忧心,对于祖辈的不当教育有的各种顾虑而不敢异议,而有的是没有讲究方法与祖辈沟通,直接指责,导致家庭不和睦,加重形成各种偏差行为习惯。

(三)幼儿自身因素

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各方面发育还不完善,缺乏认知和辨别能力,再加上爱模仿的特点,他们对外界的一切无选择的接受,而且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合理,从而使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三、如何在隔代教育下培养良好的幼儿行为习惯

(一)父母方面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法代替。

1 、多与幼儿交流,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应该以正确合理的行为来淡化其不良行为,让孩子模仿学习,不能因为日常少陪伴而愧疚,产生一味包容的教育观念。

2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同伴关系氛围,让其融入集体生活,在同伴玩耍交流中,慢慢地从他们身上知道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错的,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

3 、重视学前教育,与幼儿园及教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幼儿最近发展状况和变化,从而能够提供恰当的帮助来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

4 、平时回家多慰问祖辈,与祖辈沟通,尽量维护家庭和睦。

(二)祖辈方面

1 、转变教育观念

祖辈方面主要就是先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交谈、与其他家长取经、听相关的讲座等),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三)教师方面

1 、进行正面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教唱关于行为习惯的儿歌,在日常生活中边唱边做,慢慢的他们会根据儿歌中引导的步骤养成好的习惯。

2 、与家长及监护人及时沟通,家长监护人的要求要与教师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3 、榜样鼓励,通过形成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树立榜样作用,鼓励幼儿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在农村隔代教育下,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及养成,已是当今社会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关注与重视。隔代教育下的幼儿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还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前儿童健康活动与指导》[M].

[2]刘筱筱. 农村山区幼儿园如何应对隔代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 年第11 期.

[3]王启泉. 隔代抚养的隐忧[J]. 2004.

[4]潘小燕. 幼儿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报,2007 第5 期.

[5] 李敏*李颖.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 第六期.

[6]中国学前教育网. 让老人带孩子到底好不好[J],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J],隔代教育如何做到“三赢”[J].

[7]关于农村幼儿家庭[J].山东教育(幼教版).

[8]余逸群. 隔代教育de弊端[J].

[9]吴颖.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2007.12.

[10]《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M].

[11]邓美娇. 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J],2005 第218 期.

[12]现代家教(2002 ).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3篇

一、筛选大量资源,丰富资源的表达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思考、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的现实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内容离我们很远,那距离有的来自于时间,有的来自于空间。

语文阅读课的重点是感悟、体验,在充分了解这点的基础上,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教材文字,感受文字本身的内涵。其次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补充。鲜活的画面、资源的链接是对教材的补充,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生活的画面。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二、精细加工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江雪”为例。

师:江面冰封了,渔翁为什么还在垂钓?他在垂钓什么?

生:(思考。)

师:(课件出示诗人柳宗元生平资料)“柳宗元,唐代诗人,他年少有为,23岁就考中进士。但仅仅几年,32岁的他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从政坛的高峰摔了下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永州。朋友们怕被牵连,不敢与他交往。而正在此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病故了,离他而去……”

生:(读资料。)

师:看着柳宗元,看着渔翁,你发现了什么?

生:古诗中的渔翁恰似现实中的柳宗元,画面中的渔翁就是柳宗元的化身。

师:时值寒冬,柳宗元也经历着他人生的冬季,他在垂钓什么?

生:他在垂钓黎明;垂钓理解和信任;他在期待明君……

上面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江雪”揭示主题的环节时做了这样的处理:“江面冰封,渔翁为什么还在垂钓?他在垂钓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似乎很茫然。这是由于学生对作者生平了解的缺失造成的。于是,在哀婉的音乐教师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此时,学生的心灵被触动,他们为作者的不顺经历而叹息;为他悲凉人生而感叹……于是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开启,他们成为了作者的知音,走到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三、把握运用资源,拓展资源的课外留白

【案例】

(感悟“祖父的园子就是萧红的乐园”。)

师: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课件出示)“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师:读到这里,你能明白为什么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可以给你一个天堂,在这个园子里,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给了萧红一个天堂。这园子还是?(精神的家园)

师: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园子。(课件出示、教师朗读)“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师: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是萧红的心中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大气的文字写着这份爱、这份温暖、这份自由!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下课!)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又一个开始。这一理念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点,以教材的文本为“经”、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4篇

王子赫,男,2008年10月出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属中上水平,智商106,现为我园中班幼儿。

王子赫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教师与他交流,也只是点头、摇头或简单作答。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愿和教师、同伴交流,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害怕困难,爱独坐无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不会吃饭、提裤子、穿脱衣服、穿鞋;动作协调性差、不灵活、动作发展与年龄不符。他经常要求教师给他穿鞋子、穿衣服,要求教师喂他吃饭;走路时甩臂不协调,上下楼梯需有人拉着,不敢走平衡木,手工课从不动手操作,对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小班入园后,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哭,教师的安抚丝毫不起作用。

幼儿对祖母过于依赖,来园时紧紧地抱住奶奶不让回家,奶奶走了就会号啕大哭,离园时看到奶奶来接就会哭着扑过去,其他人(包括父母)来接,还会不停地问“奶奶在哪里?”在幼儿园每天念叨最多的话就是“我要回家”“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打电话让奶奶早点来接我”“奶奶怎么还不来”等。幼儿的口齿不是很清楚,要特别注意才能听清楚他说的话,性格有些孤僻,不爱和同伴交往,经常拿着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个人玩,其他幼儿想和他一起玩,他有时还会做出打人的动作。幼儿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上课离开座位,有时趁教师不注意悄悄溜到门外,教师喊他名字,他没有反应,批评他,第二天就吵着不上幼儿园。小班一年,多半时间没有上幼儿园,升中班后,在教师要求下坚持入园,但每星期都有两三天在家休息,问其原因,奶奶说:“怕他在幼儿园不适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王子赫的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城建局工作,均为大专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工资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在家均为独子,两代单传,三世同堂,父母工作忙,幼儿由祖父祖母带,祖父祖母均为农民,已五六十岁,举家进城居住,只为能天天照顾小孙子,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全家把王子赫视为“小太阳”,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幼儿采用“过度保护养育制度”,在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思想指导下,家人凡事一包到底,生怕幼儿受累。

每天上下楼都是爷爷背,由于爷爷的宠惯,已剥夺了王子赫学习上下楼梯的机会;幼儿自己吃饭时,奶奶担心幼儿自己吃得慢,会使饭菜变凉或是幼儿自己会吃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得幼儿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幼儿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幼儿动作、语言发展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了幼儿对奶奶的过渡依赖。

三、教育策略

(一)家园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相关的书籍让家长阅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使其懂得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一时期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就可能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让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创设条件让其参与群体性活动

教师要请家长坚持送幼儿入园,并在闲暇时间多带幼儿去亲友家、公园等公众场合,多让幼儿和小伙伴玩,教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大方的举止;和幼儿一起进行各种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动作的发展。

(三)与幼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多亲近他、关心他,每天摸摸他的头,和他聊几句,给他一个关爱的眼神或激励的手势,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还要多赏识幼儿,利用奖励小红花、给你一个大拇指等形式,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树立其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在平时多组织一些“医生—病人”“售货员—顾客”“套圈”等合作性游戏,鼓励王子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从而使其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四)注重家园配合,携手共育新苗

家长要和教师保持联系,要信任教师,明确要求教师“狠心”地教,家长要主动配合教师,当幼儿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同步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并指导家长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第15篇

中国儿童中心于2012年开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2013年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家长群体(主要指0~6岁儿童家长)有三个显著的变化。

正如《家庭教育情况在悄悄地改变》作者所说,“过去以祖辈为主、妈妈为主的家庭教育状况在悄悄地改变”“家庭教育的责任正从祖辈身上转移到年轻的父母身上”“这个趋势很快就会成为普遍现象”。

在1.4万多名3~18岁儿童家长的调查数据中,3~6岁儿童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52.3%、32.4%和12.4%;6~12岁小学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45.4%、37.6%和9.7%;在12~18岁中学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40.1%、42.1%和10.2%。这一结果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幼儿阶段,虽然仍以母亲为主要教养人,但父亲为主要教养人的比率已经明显超过祖辈,而且,这一比率正在随儿童年龄段的升高而增长。

家长的教育素质决定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能力,其中教育观念是核心。

“改变不仅体现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上,还体现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而家长一致的看法是“幼儿园阶段应该让孩子快乐成长”,没有家长“要求幼儿园增加知识训练”。

在调查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3~18岁儿童家长期望接受“亲子观”教育的比率比较高,其中3~6岁儿童家长对“亲子观”期望指导率比现实接受率高4.9个百分点;家长主张“重快乐学习而不是刻苦学习”的比率为62.8%,其中3~6岁儿童阶段的比率77.0%。可以认为,“快乐成长”的理念已经为广大家长所接受。

通过调查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接受现状和期望状况,比较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指导与现实接受的差别,并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趋向现代、科学。

家长关注的重点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从重视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比如,对家长会内容的关注从“重视孩子的表现”向“教育环境”的过程过渡;家长观察问题的视角深人情感领域,比如,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问题”、“亲子观”教育、用“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调整教养态度;家长对自身教育能力的关注更趋向“观察评价孩子”的教育能力;从对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的期望看,开始从强势简单的硬教育向自然的软教育转移。

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主要指向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专业性、加强实用性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的期望率明显上升,期待能有更多的方便父母参加的“双休日”和“工作日晚上”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课,并对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希望能从不同家庭情况的个案人手,提供适合该家庭需求的指导;对指导的实用性有要求――对家庭教育方法的效果上,希望能提供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服务。

仔细分析家长关注重心的转移和对指导服务的期盼,可以清晰地看出,家长的关注与期盼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走势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探求这些变化的产生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顺应这些变化提出应对举措。

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变化。3~6岁儿童家长的群体特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和前提,包括家长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特点,其中家长自身的特点是基础。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至今已经30多年,与前期相比较,家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长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80后”出生的年轻父母开始成为家长群体的主流;自身也是独生子女的“独生父母”,已经在0~3岁儿童家长中占有一定比率,并还在逐年增长;这一代家长,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比较高,经济状况也比较好。由此带来的是,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强烈的需求、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社区、校外活动中心、幼儿园提供的指导服务开始出现选择意向、在接受指У墓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指导过程进行自己的评价。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