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政治思想班集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良好班风。积极开展班队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班会每月不少于两次。全班同学在思想、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班集体凝聚力强。

2、班级管理班干部以身作则,有号召力,善于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健全,班级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3、学风建设班级学风严谨,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气氛浓厚,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4、基础文明全班同学注重基础文明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维护社会公德,尊敬师生,团结友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组织纪律班级纪律严明,全班同学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班级管理的前提

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管理班级的前提。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经常与小学生们在一起,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游戏,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班主任只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班主任要积极同小学生们交朋友,用大哥哥或者大姐姐们的友情对待他们。由于小学生思维单纯,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好,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成员深入了解班级文化。和谐班级氛围是班级管理者进行“赏”与“罚”教育的一个前提。

(二)师生共同拟定的班级规章制度是保障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也需要一个班级规章制度。班级管理者要管理一群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班级管理者管理学生除了不违背学校规章制度外,还应当遵行班级规章制度,以民主方式管理班集体。师生共同拟定班级规章制度,小学生们表现好或者违纪了都要依据本班规章制度来管理。只有让孩子们觉得班主任管理是依据班级规章制度,学生就能很好的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并愿意与班主任交朋友。同时,班级规章制度的拟定也自然而然有利于构建和谐班级氛围。

(三)班干部是班级规章制度的主要监督者

一个班集体的班级规章制度已经制订了,那么一个好制度需要有人去监督。由于班干部是相对于班级其他成员而言,责任感与纪律观念都较强。因此班级规章制度虽然主要由班主任去执行,那么班级规章制度的监督交给班干部是最好的选择。当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过程中,如有发生一些不符合班级规章制度的处理行为时,班干部要主动向班主任提出交涉。不过有时候,班干部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察觉,其他任何班级成员也可以向班主任提出交涉。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们大都比较叛逆,在师生共同拟定的班级规章制度下,又以民主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师生的友谊。在这个制度与管理方式下,学生难道愿意想做与班级规章制度相违背的事情吗?

二、学生管理中的“赏”与“罚”教育艺术

学生管理方面中“赏”与“罚”教育原则是学生管理方面中“赏”与“罚”教育方法的前提,班主任在管理学生当中要执行班级规章制度应该以“赏”与“罚”教育原则为立足点。那么对学生的“赏”与“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赏罚分明的管理艺术

赏罚分明体现了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的合理性。作为班主任要使自己成为班级规章制度的明白人。对待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行为依据班级规章制度给予奖赏或者惩罚。做到赏罚有理有据,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班集体建设,是否有利于班集体和谐氛围塑造。因此,赏罚分明是班主任学生管理中的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因此班主任要好好处理班级事务,不能或少出现不合班级规章制度的事务发生。例如,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该表杨就要表扬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如果表扬或者批评过度将不利于班级管理,也不利于班集体和谐。

(二)“赏为主,罚为辅”的管理尺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学生管理主要还是以“赏为主,罚为辅”的管理尺度。小学生都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被老师的表扬,表扬有益于孩子让其他同学认可,自然而然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当一个同学做了错事,教师要给予适当批评,由于小学生都有自尊心,在批评前班主任要先同将要被批评的学生沟通,不过这个时候批评还要根据方式与场合,以免班主任由于批评过度或者语言过于尖锐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反而影响他(他)错误改正。因此,把握好尺度能促进班级和谐文化的建设。

(三)从多方面去认识学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完美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多方面去认识学生。例如,一个同学也许在班级课堂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乖孩子形象,但是在课后就像脱缰的野马那样为所欲为。当一个坏孩子做好事时,班主任除了要表扬犯外,还可以委婉权这位学生改正以前的坏习惯;当一个好孩子犯错误时,班主任除了必要的批评外,还可以一些表扬鼓励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努力。因此,班主任要全面去了解学生,对待学生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并处理。这样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学生将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最终有利于班集体建设。

三、总结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正向德育;缺陷;实现路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群体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无故旷课逃学、不尊重师长、自私冷漠现象比比皆是,这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诚然,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进来,提倡“管理育人”等德育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班级管理制度中,才能真正实现通过管理制度培养有道德的人的重要目标。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班级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确保班级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但从我国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情况可以看出,班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1.缺乏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应该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班级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但当下高中班级基本采用统一的班级管理制度,其制度规范并没有针对性,使得班级管理过程频繁出现问题,给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德育功能的渗透班级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维护班级秩序,为开展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则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充分体现出了德育功能。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但具体实践过程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未能与德育功能进行渗透,对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二、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班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调整师生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依据班级实情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一方面,班级管理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班级管理制度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价值追求,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平等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品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打造高质量班级,推动教学改革,必然要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创新,加强班级管理,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优化班级管理制度中渗透正向德育功能,以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1.以团结合作切入,体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一个班集体的教学整体水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班级凝聚力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以往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围绕提高升学率展开教学活动,在班级管理中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纪律性。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会更加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漠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忽视了团队整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班级像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要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从优化班级管理制度切入。因此,教师应将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出发点,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比赛的结果是输是赢,都会让学生对“团队”“团结”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这种认识也充分体现出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作用。2.以生为本,实现班级管理的德育功能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构建生本课堂,即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高中班级管理与教学都围绕应试教育展开,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教育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品德素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号召力比较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兼职班长等岗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班级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为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而对于学习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兼任学习委员的岗位,与班长、各科课代表协调配合,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围绕“以生为本”基本原则展开班级管理活动,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更能体现出德育的重要意义,对发挥班级管理制度中的德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必须遵循以生为本基本原则,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体现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作用,对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班级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现阶段班级管理中,必须充分体现出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镜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论德育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对班级管理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2):204.

[2]张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诗文育人与德育管理的巧妙结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5):102.

[3]刘文权.狠抓班级管理培养学生品德——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师,2012(6):23.

[4]郭颖.引经典之源润德育之株——浅谈《弟子规》在小学低段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小作家选刊,2016(34):220.

[5]许建松.饱蘸人文之墨呼唤真情回归——小学中高段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感培育策略的实践[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8):15-16.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一系列的班级制度作保障。制度具有学生行为约束、价值导向和行动说明的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健全了,班级学生干部就能依律开展工作,班级学生就能依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应落实到位,不应说一套,做一套,要做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需要明确的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发展,即制度存在不是为了管理控制,而是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将制度诉求和价值导向内化,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促进班级成员成长发展。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公正客观、奖惩分明。整个过程应融入素质导师的教育和引导;班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班级学生要自觉落实、相互监督。

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元制度即国家、学校、学院规定的班级行为规范、纪律、规章条例等,元制度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班级管理的根本制度,决定了具体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方向和实施的基本要求;二是班级自己制定的制度条文,即组织制度、班务制度、学习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和测评制度,班级具体制度规定了班级管理的具体落实和操作规范。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即班级自身的制度建设。

一、元制度

班级管理的元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学校、学院规定的班级行为规范、纪律、规章条例等,元制度是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的依据。我国大学学生管理一般是由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的管理体系组成。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开放型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学院管理、班级管理之间保持良好交流关系的班级管理,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联,既相互衔接,又各具特色。具体来说,学校统一对学院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学院统一对班级管理进行统筹指导和考核。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元制度体系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其流程图见图1:

学院对班级指导、考核和管理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学院通过设立子中心来开展(可称为中心管理模式,见图2),具体包括党务中心、团学中心、非专业素质测评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成功校友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中心管理模式有利于各班级接受学院全方位的管理、监督和多方面规范化的指导,中心管理模式要求各子中心在学院书记的统一总揽下责任明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形成学院各中心对班级管理的合力,提高全院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院通过管理素质导师来开展,学院书记对素质导师管理要从传统的遥控监管转为总揽引领,要加强对素质导师工作理念上的引导,工作困境上的的疏导,工作方法上的指导,要对素质导师班级管理工作要制定整体性、方向性、指导性意见,同时要充分发挥素质导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制度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的班级组织体系(见图3)以素质导师为纲要,以班干部为骨干,以班级同学为主体。素质导师并不直接参与班级具体事务管理,主要通过对班干部的管理,再由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干部将学校、学院、素质导师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素质导师工作重点在于引导,素质导师要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把班干部用好、用活,引导班干部自觉主动服务全班同学;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班级同学的个性特长、目标要求,在班级有针对性地建立若干项目组,包括考研、考公、考级、考证、文艺、体育、活动、竞赛等项目组,并且实施项目责任制,每个项目组设立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名,共同负责该项目的具体落实,素质导师引导班级学生自觉加入一项或几项项目组来充分管理自我、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进而调动班级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组织体系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有利于发挥班级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班务制度

班务制度是确保班级日常事务正常处理和顺利开展的保障。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的班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制度:

(1)民主决议制,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班级同学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充分发挥班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于班级重大事务要在班级公开投票决议。民主决议制有利于培育和发扬班级同学平等意识和民主精神。

(2)班干部竞聘制,是指将竞争机制引入班干部的选拔和管理,竞选时在全班公开选拔,对竞聘上的班干部实施岗位责任制。由学生开展竞选演讲,全班同学投票产生班干部,只有获得全班半数同学的支持,才能正式成为班委。实行班干部竞聘制,是班集体中扩大民主、平等参与、开拓创新的一个好渠道,有利于增强班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发挥班委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有利于调动班级同学的支持力和参与力。

(3)班干部轮换制,破除了班干部“终身制”,实行每学年在班级公开重新选举班委,且所有班干部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班干部轮换制使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都有锻炼的平台。有利于减轻少数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有利于班干部常换常新,各显神通,使班上不断出现新事物,新变化,充满朝气;有利于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培养了主人翁责任感和提升工作能力;有利于提升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4)项目责任制,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和班级同学的个性特长、目标要求,在班级有针对性的建立若干项目组,包括考研、考公、考级、考证、文艺、体育、活动、竞赛等项目组,项目组设立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共同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班级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加入项目组,相互监督、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5)行为表现记载制,是班级学生依照规则自主对班级同学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记载的制度,是班级学生一日生活学习情况的信息库,是素质导师了解学生的一扇窗口,也是班级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

(6)班务公开制,班务公开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透明度、加强监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办法。充分利用班会实施“每周一星”表扬制度。班务公开的内容:主要推行“四公开”制:一是评优评先公开;二是表彰奖励公开;三是违纪处罚公开;四是行为表现公开。

除此以外,班务制度还包括评优评先制;奖助评选制;请假销假制;班费管理制;劳动卫生制;班级活动制;考勤管理制

四、学习制度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学习制度包括:

(1)课堂学习制,上课应该遵守的一系列制度,确保班级学生上课的自主性和实效性。

(2)早晚自习制,在大一年级实施早晚自习制度,培养班级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学风。

(3)学习精英小组制,在班上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建立学习精英小组,目的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帮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要乐于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必须虚心学习精英小组成员学习,进而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班人人要学习,人人会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4)宿舍三比制,以班级成员各宿舍为单位,形成宿舍间比拼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比主要指比宿舍成员学习积极性、比宿舍考级考证,比宿舍期末成绩,对在三比中好与差的宿舍进行相应的奖惩。

(5)战斗学习小组制,根据班上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在班级成立战斗学习小组(分为考研、考公、留学、创业和就业五个小组),素质导师可以针对五个学习小组的不同特点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班级成员可以分组学习和交流,各组同学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五、宿舍管理制度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强调宿舍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任务,宿舍管理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1)严格落实宿舍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住着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的同学,这更需要严格落实包括安全、纪律、卫生、文明、公德等在内宿舍管理制度,才能维护宿舍的正常秩序,才能确保宿舍成员和谐相处,才能营造一个宁静舒适而又文明融洽的生活环境。

(2)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在宿舍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素质导师要定期召开班干部和舍长会议,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了解宿舍情况。对班干部和舍长的寝室要更加严格,纳入任期考核,使班委宿舍真正起到示范效应。

(3)分类引导宿舍成员。素质导师必须深入宿舍了解宿舍成员的实际情况,对宿舍成员进行分类引导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将宿舍问题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宿舍环境。

(4)形成宿舍比拼赶氛围。宿舍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素质导师可以在班级宿舍间建立和形成比拼赶制度,并且做好相应的奖惩工作。比拼赶会激发学生把宿舍当家庭,形成“宿舍的工作人人做,集体的事情大家管”,“月月都是文明宿舍,力争评为标兵宿舍”良好氛围。

六、测评制度

大学“导参式”班级管理模式要求班级测评应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班级成员要充分参与班级测评,特别是对于行为表现学分和特长创新学分。班干部必须带领班级同学做好平时相关记载工作,为期末班级测评奠定详实的材料基础。在进行班级测评时,必须成立由班干部和班级学生代表成立班级测评小组具体具体开展。班级测评主要考核班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期末课程加权平均成绩+行为表现学分+特长创新学分)。

(1)期末课程加权平均成绩,计算方式主要是把上一学年的所有课程成绩(以学校教务系统导出的为准)乘以各课程的学分,然后相加除以课程总数;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班务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26-01

如果说治国必须有法可依的话,那么“治班”也必须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以班级规章制度、公约等为内容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

正如国家要依法治国一样,一个班级也应该主要靠制度而不仅仅是靠班主任来管理。笔者在很多学校看到,有许多班级都是依靠班主任连轴转来管理,一天十几个小时扑在班上,班主任一天累的直喊受不了,希望早点放假。其实,一个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和一个优秀的班委会就可以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减轻许多负担,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干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现就自身经验谈谈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班级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规范,它的每条规定都必须遵守法律,都必须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的规定范围之内,任何超出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外的班级制度都是违法的,比如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规定让违纪学生缴纳数额不小的罚金以代替惩戒教育,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广泛民主科学

有很多班级制定了很详尽的班级管理制度,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常可见有些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来并深入人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首先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能得到学生支持,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面向的是整个班级,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得到全体学生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与赞同。因此,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切不可由班主任一人闭门造车。在每届新生入校后,笔者都会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校规校纪为依据,结合本班实际,和班干部共同讨论制定本班的常规管理制度,随后,将初步讨论的结果交由全体学生讨论,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并进行适当修正,最终经全体学生同意通过。这样由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学生也会不存在抵触情绪,同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在某班级中如果出现违规学生,对违规学生的惩戒规定就必须科学合理,既能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又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三、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约束力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应有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定,比如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对严禁下河游泳就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办法,班主任想形成一个爱好学习,积极向上,诚实有礼的班级氛围,那你就必须在这些地方制定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果你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学困生组成的班级,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就应该主要集中在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和管理上。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上应该体现一定的约束力,需明确提出不适当的违规行为应如何处理,现在的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往往忽略纪律的要求和规范的遵守,学生行为习惯中有很多受社会风气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合适的行为,而很多家长又溺爱学生,学生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爸爸妈妈的掌中宝,老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许多非常正常的正面劝诫在学生的父母看来也认为是不合适,甚至说是体罚侮辱,不尊重学生等等,对老师颇有微词,比如有一个学生的头发被他的父母带到理发店染成黄色,学生到学校后成为“一道风景”,班主任勒令学生整改,家长反而到学校闹事,说老师多管闲事,这个时候班主任就搬出了《班级管理制度》,有礼有节的驳斥这种虚荣浮华,矫揉造作的风气对本人以及其他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家长配合,家长后来表示愿配合学校工作马上把头发染回来。

四、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在不束缚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尽量细化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体制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照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班级教育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形式及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班级教育组织系统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范围和运行机制等,其外延包括班级教育领导体制、班级教育运作体制和班级教育评价体制。

60年来,我国中小学全部实行班主任负责的班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规定,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这种体制下,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形成和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负责所任学科教学任务,要组织教师集体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是教师集体的责任人。班主任还要和班级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之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负责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使班级有人领导,学生有人依靠,活动有人组织,班集体有人推动,任课教师有人联系。简单一句话,班级主要责任人明确,避免了“群龙无首”、“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的局面。正是有了班主任,学校的各种教育任务在班级才能得以落实。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从办学体制到学制,从课程计划到课堂教学,从考试制度到评价制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行的班级管理体制――班主任负责制也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2005年秋季,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已经发展到小学36个班,中学54个班,在籍学生3000多人。一方面,90位班主任虽全力投入班级工作,但时常感到孤军奋战,力不从心。而广大任课教师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与己无关;或想参与学生管理,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实施。同时,不少班级时常发生学科之间争课的矛盾,教师之间的冲突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学校,亟待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观察到,高三、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往往自发地坐在一起,共同分析班级升学考试的前景,商讨大家如何来管教管导、相互协作打整体战以提高升学率。这就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反思班主任负责制的利弊,开始考虑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难题。

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交互生成,不能截然分开,但班主任负责制事实上导致“任课教师负责教学”、“班主任负责德育”,形成了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两张皮”的局面。“两张皮”(当然还有考试制度、学校评价制度等)导致应试教育的泛滥,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班主任负责制过于依赖班主任,使班主任承载了过重的工作和压力。实际上班主任成了班级工作的唯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任课教师并没有班集体建设的“角色心理”,这就使班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群体作用受到很大限制。除非班主任个人意识和能力出众(事实上这类班主任属少数),否则班主任负责制难以发挥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这就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决定了班主任缺乏领导任课教师的权限,任课教师教学各行其是,在相当程度上造成班级学科教学之间的无序、冲突,这就削弱了教学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仅负责特定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又由于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这就导致无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全面诊断,因而无法对学生个体给予全面指导和个性指导。所以,班主任负责制必须改变。

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实际操作

改革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体制的思路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我们着手建立的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主要特征如下:

1. 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生活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其中班主任任组长,部分任课教师(2~3人)为核心成员。生活教师(寄宿制学校)、班长、团支部书记(中队长)、班级家长委员会主任为重要成员。这样组成的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代表。教师中包括过去专管德育的班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承担生活管理工作的生活教师,就是说,学校所有教师全部进入班级教育小组。

2.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办公形式变为以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主要指教师)集中办公形式。同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师的业务交流和研讨。

3.决策过程也不同了。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体做出重要决策(如学期工作计划、班级各项重要工作和活动、学期工作总结等),班级日常工作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做出。

4.议事方式为:日碰头(核心成员每天用5~10分钟),周例会(核心成员或全体成员每周20分钟左右),月诊断(每学期3次,每次2小时左右,全体班级任课老师参加)。

5.行动方式是在决策作出后,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落实,所有任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对全班学生个体指导方案确定后,具体指导工作分包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6.评价制度变化很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既要看其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其在班级教育小组工作中的表现。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密切挂钩。

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这种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由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改变为由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所谓集体负责就是: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承担责任。

自2005年秋季起,学校决定对班级管理体制实行调整,时至今日,这种“调整”已明确为“改革”。我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秋季-2007年春。学校中小学各班级先后全部实行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当时,我们还没有“班级教育小组”的概念,虽然管理层和教师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这种办公方式的转变。班级教师之间的矛盾开始减少,合作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在班级教师集中办公的形式下,在面临中考、高考的任务面前,自发出现了“对学生逐个进行整体诊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时抓”、“不同学科统筹安排”等现象,这表明了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师集体负责制的客观需求,我们的改革顺理成章地发展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春-2008年春。学校明确提出各班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的要求,并对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加以完善。中小学部分别印发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手册》,出台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要求》《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暂行规定》(修订稿)及《年级组、学部对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考评办法》。以中学部为主,全校14个班级参加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教育运作、评价考核等环节均涌现出很多新鲜经验,如在组织领导方面,确定含班主任在内3~4名任课教师(包括生活教师――我校为寄宿制学校)为核心成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重要成员;核心成员“日碰头”、“周例会”(有时含重要成员);核心成员与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出席对学生“月诊断”;将全班学生分包到每个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年级、学部对教师实行两方面(教学工作、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考核评价;等等。显然,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全校规范化运作的条件日渐成熟。

第三阶段,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学校正式颁布《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各学部、各年级、各班级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各教育小组大胆实验,勇于创新,值日班主任、值周班主任大量涌现,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在加紧研制,班级教育小组成员“捆绑式”考核已经实行……我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前景

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相对于班主任负责制有明显的优势。

1.有利于班级教师全员育德,克服“两张皮”现象。过去,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工作,虽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要“管教管导”,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要重视德育工作,但在班主任负责制下,实际上难以做到。现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有了机制的规定,全员德育成为可能,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克服。

2.有利于班级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任课教师集中办公,这使得他们平时的接触、交流显著增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小组例会,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诊断,可以对各学科教学进行理性整合,避免了过去经常发生的矛盾,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

3.有利于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通过对学生更多、更深入了解,对学生个体全面诊断,可以制订出对每个学生的全面指导方案(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并由相应的教师(含生活教师)全面指导(整体负责)和重点指导(某一单项),从而提高针对性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4.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个体劳动的特点,从备课、上课到批阅作业、试卷,辅导各个环节均可以独立完成;另一方面,每一个教师又都在一定的集体中工作,与其他教师处在同一个系统中,例如班级。在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之间只是一种较弱的契约关系,经常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矛盾较多,较难协调。尽管班主任的作用突出,但教师集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够理想。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所有教师同处在一个具有较强行政关系的集体内,在班主任统一领导下,各种因素能得到较好整合,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

5.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是一个师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必须调动双边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中极为重要,而这种作用往往被忽视,也往往难以调动。班级教育小组由于有学生干部的参加,学生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有很大改善,这就使学生在班级工作中有了更多的知情权,为学生参政议政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以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为标志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1.可以极大地解放中小学教育力。学校教育力指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它包括教师的实力,学生的实力,教学设施、设备,教科研水平等因素。教育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教育关系,包括学校性质、办学思想、管理方式、评价制度、分配制度等因素。班级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对学校教育力的发展举足轻重。班主任负责制代表一种原有的教育关系,它对当前教育力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的建立,是对原有教育关系的大胆改革,涉及到教育关系的各个环节。它不靠大运动量高强度投入,不靠低效重复劳动,而是凭借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科学整合,主要用内涵发展的方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效益,解放学校教育力。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优化学生素质,这是基础教育的唯一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并最终决定教育的产品――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负责制对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难度较大,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条件。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员自主管理;校园;小学生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全员自主管理主要包括班干部的选拔、班规的制订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其中日常事务的处理主要有教室的布置、学生座位的编排、班训班歌的确定、班级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等等。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下培养小学生全员自主管理的策略。

一、小干部岗位建设与轮换

1.民主选举,自主决策

学生干部的产生方式是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于班级和学生而言,岗位意味着学生不论在班集体中担任何种职位,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同学为建设班级服务。因此,采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决策选出心目中的班干部,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的程序包括:公布岗位职责和要求、学生自愿申请、公开参选者信息、召开演讲竞选、无记名投票、干部适用、岗位轮换等。这种方式,给全体学生都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良性的竞争,本身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

2.新增岗位,合理利用

在班级中设置一些小岗位,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和特长,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途径。比如对于唱歌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其担任文艺委员,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比赛;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其担任体育委员,组织并监督班级同学进行身体锻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为班级出力,使自己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按时轮换,重视全员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岗位轮换制,有利于学生在岗位的轮换中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与苦乐,让学生在不同时期内担任不同的职位,承担不同的职责,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慢慢成长起来。另外,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如果采取定岗制,有些学生可能对班级工作产生懈怠心理,不利于班集体的发展,而通过轮换机制,学生有了竞争的对手,有了坚持的动力,在自我与全员的督促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责任分担,各司其职

1.细化制度,明确职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学生在进行自主管理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避免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时陷入无序的状态。学校在完善制度时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惩罚机制,并力争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自主管理搞得好的班级,学校应给予班主任和学生以适当的奖励,对于还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的班主任,应提出批评。当然,要有效地落实制度,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像班主任带领班委形成临时的检查小组、学校领导随时抽查和监督等,以督促学生采取更多的办法实施管理。

2.专人负责,分工合作

学生是班级发展的主体,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班主任要适度放权,对于学生有能力处理的事情,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对于那些应该由学生完成的任务,班主任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作为引导者,积极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制订出岗位责任专人制,明确每个学生需要负责的部分,规定学生的职责范围,使班集体的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同时也都是检查监督者。每个学生在管理、监督别人的同时也会受到别人的管理与监督。从而将学生推上自主管理的舞台,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3.适度放权,责任承包

实践出真知,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班主任要适度放权,让学生干部去处理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处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思考以及别人的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才能逐渐积累经验教训,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锻炼。并且在适度放权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之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全员自主管理,是时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学校和班主任要为小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并主动放手,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自主管理得到锻炼与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舒展生长的乐园。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教学管理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1-01

班主任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的心理面貌如何,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一定意义将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水平[1]。为了全面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完善,班主任要主动承担“班级管理责任人”的重任,积极创新班级管理策略与方式,真正关系学生与爱护学生,适当“下放”权利,形成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既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同时为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班级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推行自主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拥有强烈的自尊心、荣誉感,以及渴望得到班主任教师与同学认可的愿望,班主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管理的经济性与主动性,为每位学生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机会与平台。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开展班级自主管理的基础与保障,必须在保障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明确奖惩标准的前提下,以自主、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谈论与沟通,充分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会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责任与任务,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来,为全面实行班级自主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科学划分学生职责,深入开展自主管理。为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初中班级管理建设,必须明确、科学划分学生职责,使学生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并迅速进入班级管理的状态,有序、合理、循序渐进地推进班级自主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采取轮流上岗与竞争上岗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学生自主选举班级管理团队,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检视自身行为,提高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比如可以设置“一日值日班长”,统一监管全班的卫生情况、出席情况,维护自习纪律等等,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定期选举“最佳小班长”,“优秀值日生”,既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信心,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坚韧拼搏的优良品格,有利于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2 创新引入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实行班级高效自治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渗透与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与理念不仅突出了学生本位的管理原则,同时可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在有效的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中,鼓励小组成员根据班级管理制度规定自检自身行为,并在小组良性竞争中,激发小组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班级高效自治。

首先,开放“入组标准”,构建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在执行自主划分小组政策之前,教师要明确小组划分的要求(包括小组内部成员均衡化、性别互补化、能力协调化等等),要学生端正分组态度,以明确小组划分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是通过小组划分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另外,使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改变之前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使小组划分实际功能最大化。

其次,推行小组评比制度,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可以设置小组综合能力评比的方式,诸如学习成绩评比、卫生情况与出席早操情况评比、学习态度评比、探究性学习效果评比等等,以此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以小组荣誉出发调整自身行为,为合作小组加强内部管理指明方向。另外,可以印发“小组评比”成绩单,定期公式小组的各项表现,并通过口头表扬和荣誉称号的方式,鼓励小组积极参与小组内部管理,使每个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既使小组评比工作公正、透明,同时优化班级管理制度与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3 重视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初中班级管理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初中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为了进一步凸显初中班级管理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一方面,初中班主任要模范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提升语言技巧与沟通技巧,自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改进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树立“学生本位”的班级管理原则,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与关心,并在温暖的班集体中茁壮成长。最后,要组织与举办多种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写作比赛”,设置“国情诗歌竞赛”等等,将德育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很重要,所以在初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借鉴名师的经验,积极地思考探索,寻找适合的管理方法[2],用爱、用真心、用智慧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适度“权力下放”,引入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组织与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活动,既在班级中树立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促使班主任教师树立不断进步、不断奋斗的教学态度,使学生与班主任教师在有效、高质、科学的班级管理中和谐相处、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成为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小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文化建设中应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要把那些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反映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元素作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班级管理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进而加强他们的普遍认同感。

2.自律性原则

小学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全部由班主任来进行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也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班主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当好他们自己的主角,使他们具有自制能力和自律意识,将对学生的要求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实现班级管理中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3.目标性原则

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各股文化力量都或多或少的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班级管理文化的建立,就是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让他们借助这一有利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所有教育工作人员都必须承担的重任。

4.差异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组成千差万别,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也是不尽相同,各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更是各有千秋,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就决定了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小学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就要体现组成要素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具有个性化特点,才能符合文化的差异性,也才能因人施教,进而因材施教。

二、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换DD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DD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制度规范DD有效构建班级文化准则,促进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管理理论;班级建设;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黄克非(1985-),男,浙江宁波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助教。(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30-02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将教学班级作为基本管理单位。作为正式组织的班级,应当具备既定的组织目标,并且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成员。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学生是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班级工作目标,打造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达到班级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引入现代管理学理论,促进班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分层次制定目标,明确阶段性任务

管理具有计划性。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孔茨和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关系,其中抽象层次很重要的一点是目标和使命。然而,目标和使命往往过于抽象,它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作为班级这样的临时性组织,其对目标凝聚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制定班级工作目标时,同样需要分出层次和阶段性。一般而言,班级管理者可以把阶段性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期,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年,而长期目标大概可以设定在毕业前夕。至于层次性,管理者可把不同阶段的目标再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美国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所产生成果吸引力”的大小和“该项成果实现机率的大小”这两项因素。三者的关系是:M(激发力量)=E(期望值)×V(效价)。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认为:第一,班级目标的制定要高低适度,不可盲目制定不切合实际的高目标;第二,班级目标必须和班级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以刚性管理规范成员行为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工人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企业的目标得以更快实现。如果把班级比作一个企业,那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刚性的管理制度下,学生的行为能够更加规范。

制定班级制度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尽可能地将学校相关制度引入班级中来。高校学生手册中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订立班级制度时应首先参考学校的相关制度,不可与学校制度相违背,且援引学校制度最为高效、省时。其二,班级制度应为班级目标服务。班级制度应当体现班级目标,每项制度都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如,制定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班委集体,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定奖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起到激励效果,制定早读、晚自习制度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班风学风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归根结底是为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其三,制度一旦实施就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成为一纸空文,否则,老师和班委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二、以系统管理为基础,完善班级的组织建设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并且只有当其权力得到职工的接受时才是有效的,职工也需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由此类推,班级可以视作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团支部、班委与宿舍等构成的互动、开放、分层次的系统。

1.重视组织设计,合理设置管理层次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管理分工的必要性缘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决定了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从而决定了组织结构基本形态。高校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但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排斥班级组织建设,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委、宿舍长、学生四级管理层次组成。班主任在管理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班委扮演组织者和决策者角色;宿舍长扮演执行者角色。纵观整个班级运行过程,班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如何对班委进行设置是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班主任首先应考虑班委数量问题,即管理幅度大小的问题。班委人数越少则教师管理幅度越小,而班委的管理幅度越大。其优势在于: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对各个班委的指导较充分,且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小。但班委人数少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较少的班委如想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就需要教师充分放权,在充分授权的情况下,班委个人能力提升速度较快,同时对班委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更高,如果班委的基本素质达不到要求,就会对班级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如果班委基本素质较高,班主任可以尝试充分放权,减少班委人数,加大对各个班委的指导力度,增加班委管理幅度。

如果班主任的管理幅度过大,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各个班委进行充分指导,且班委人数较多容易出现职责交叉与分工不明,故而影响班级事务工作的效率。另外,班委人数较多会导致班委的管理幅度变小,虽然较小的管理幅度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班委这一层次中并不适用:其一,班委较小的管理幅度会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加,较多的管理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而且每次传递都会使信息失真;第二,班委人数多会令大家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2.高度关注非正式组织与意见领袖

非正式组织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袖”,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组织是必然现象,一个宿舍、一群老乡、一群游戏发烧友或一群体育运动爱好者都会形成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成员有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而且会有一名学生较有声望,成为意见领袖。非正式组织的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班级整体动向,甚至比班委的影响力更强。一旦非正式组织与班委出现矛盾,会显著影响班级风气与团队凝聚力。因此班主任应对这些非正式组织高度关注,发现意见领袖并进行正面引导、积极利用。

3.重视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交换过程。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对班主任而言,班级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沟通可以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可以令班主任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方,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班主任在沟通活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摆正心态。要使每个成员理解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是对事不对人,大家都是向着促进班级建设这一目标前进的,要正确看待别人提出的意见。其次,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在正式沟通之前可以先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以拉近沟通成员之间的距离。这样容易使成员突破沟通的障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次,学会倾听,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个体差异,求同存异,鼓励班级成员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三、以人本管理为理念,善用激励增强自信

1.人本管理,关注特殊群体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包含的主要观点是: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将这一观点引入班级建设中,我们可以认为: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建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展现,服务于学生。班级管理者应善于观察学生并给学生正确分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质、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因地制宜地落实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班级中的人本管理尤其应当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上。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群体,这些人群需要特殊关注,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明显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受处分学生、情感困扰学生等,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建设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班级管理者应结合思政工作的实际经验和问题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教育计划。

2.灵活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潜力

企业管理学认为:激励,就是企业根据职位评价和绩效考评结果,设计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有效实现企业及其员工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贡献。在三方面的贡献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由此可见,激励对激发人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者若想运用好激励手段,须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关注学生。所有学生都希望被人关注,受到他人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行为;第二,清晰识别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第三,确保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既定目标,对目标怀有期望;第四,因个人成就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激励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的需求不尽相同,只有明确不同人的需求和敏感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班级建设中常用的激励手段有精神鼓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和物质激励等。

在具体做法中班级管理者可尝试以下几点:第一,委以恰当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工作热情;第二,正确评价工作,给予适当奖励,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第四,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进程来说,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十分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从受教育的主体分析来看能够发现在小学教育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主要针对小学生在管理层面上采取的重要举措,结合分析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重要的环境主要是班级带来的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班级影响的程度来进行相关能力提升,因此重视班级的影响力是必然的。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一方面在教学层次上是个提高,另一方面在管理层面上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升点,所以针对当前小学教育中实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二、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的层次分析

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教育的首要阶段,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培养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规范行为的基础,同时更要重视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举措:

(一)实行分组管理

在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的制度通常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形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不同认识程度来进行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通过取长补短进行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职责认定管理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因素克制他们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自控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认知程度上都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需要老师或者是其他人进行学习上的督促,在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上重视职责的确立,例如择优选择学生担任班长或者是其他班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职责认定管理的模式。

三、结论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将教学班级作为基本管理单位。作为正式组织的班级,应当具备既定的组织目标,并且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成员。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学生是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班级工作目标,打造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达到班级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引入现代管理学理论,促进班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分层次制定目标,明确阶段性任务

管理具有计划性。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孔茨本文由收集整理和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关系,其中抽象层次很重要的一点是目标和使命。然而,目标和使命往往过于抽象,它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作为班级这样的临时性组织,其对目标凝聚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制定班级工作目标时,同样需要分出层次和阶段性。一般而言,班级管理者可以把阶段性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期,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年,而长期目标大概可以设定在毕业前夕。至于层次性,管理者可把不同阶段的目标再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美国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所产生成果吸引力”的大小和“该项成果实现机率的大小”这两项因素。三者的关系是:m(激发力量)=e(期望值)×v(效价)。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认为:第一,班级目标的制定要高低适度,不可盲目制定不切合实际的高目标;第二,班级目标必须和班级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以刚性管理规范成员行为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工人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企业的目标得以更快实现。如果把班级比作一个企业,那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刚性的管理制度下,学生的行为能够更加规范。

制定班级制度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尽可能地将学校相关制度引入班级中来。高校学生手册中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订立班级制度时应首先参考学校的相关制度,不可与学校制度相违背,且援引学校制度最为高效、省时。其二,班级制度应为班级目标服务。班级制度应当体现班级目标,每项制度都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如,制定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班委集体,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定奖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起到激励效果,制定早读、晚自习制度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班风学风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归根结底是为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其三,制度一旦实施就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成为一纸空文,否则,老师和班委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二、以系统管理为基础,完善班级的组织建设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并且只有当其权力得到职工的接受时才是有效的,职工也需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由此类推,班级可以视作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团支部、班委与宿舍等构成的互动、开放、分层次的系统。

1.重视组织设计,合理设置管理层次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管理分工的必要性缘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决定了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从而决定了组织结构基本形态。高校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但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排斥班级组织建设,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委、宿舍长、学生四级管理层次组成。班主任在管理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班委扮演组织者和决策者角色;宿舍长扮演执行者角色。纵观整个班级运行过程,班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如何对班委进行设置是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许多教师在班级干部的确定方式上习惯于运用指定模式,将教师认为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任命为班级干部。这样的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可能这些学生难以完全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同。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班级干部,不失为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有力举措,教师可以尝试将班级干部的产生决定权交给学生。我在管理工作中将班级干部的选择权交给全体学生,从班长到班委,各个岗位都采用普选的方式。首先在班级公布各个岗位的要求,动员学生报名参与竞选,接下来在全体学生会议安排竞争者施政演讲,介绍自己的优点、长处以及如何开展工作,让大家一起评价岗位竞争者的优劣。在每一个岗位的竞争演讲介绍后,由全体学生一次性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班委会。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公认,威信高、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选出来,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干部和岗位之间更加切合。普选产生的班委会班子还要向班级全体学生进行履职承诺,普选模式不仅能够选出最为优秀的管理班子,而且也增强了班干部的履职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自主制定班级制度,变“水土不服”为“立足实际”

许多班主任教师习惯于照搬其他班级的管理制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其他班级的制度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运用到自己的班级之后,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管理对象、工作重点的差异而影响实际执行效果。我要求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首先由班委会集体研究,对照学校规章制度,借鉴其他班级制度的精华,拟定出本班规章制度初稿,班委会讨论通过后提交全班进行审议。每一个学生都要针对管理制度的初稿认真研究,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在此基础上,班委会进行第二次讨论,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然后提交全班学生大会进行表决,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通过,则自动生成为班级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每一项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都经过了全体学生的讨论研究,可以最大化地兼顾班级工作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情况,使班级管理制度更加贴近工作的实际,也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制定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避免因生搬硬套而导致制度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也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了班级制度,使其更具针对性、全面性。

三、自主开展管理考核,变“单向管理”为“双向监督”

我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了量化考核的方式,从早晨进校到晚上出校门,从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到家庭生活,从学习任务的完成到纪律规章的执行,都指导学生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及量化考核细则。在执行过程中,我采取班级干部为主,学生代表监督相辅相成的双向监督模式。每天,各个岗位的班级干部对班级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涵盖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到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乃至卫生打扫的整洁程度。在班级干部开展检查监督的过程中,每天按学号轮流由其他学生作为代表共同参与检查,检查之后需要班级干部和当天学生代表共同签字方可生效,提交班委会存档考核。这样的管理模式最大优势在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使大家深切感受到“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监督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避免因操作中的不公正现象影响班级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自主组织各项活动,变“干部忙碌”为“全员参与”

我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放权,该放到班委会一级的放到班委会,该放到全体学生的就放到全体学生。许多教师在班级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的时候,都是教师忙得团团转,班级干部忙得团团转,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我改变了这一状况,将策划、组织与实施的职能分配到全体学生,首先由班委会征求全班意见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主题、对象、形式、预算经费、器具安排等等。在班主任教师批准方案之后,由班长牵头,班委会成员各司其职,每人领衔承担一部分的任务,然后由班委会成员分别招募相关学生成立工作组开展工作。以班级晚会为例,在班长的指挥下,班委会成员分别成立了节目导演组、后勤保障组、对外宣传组、灯光设备组等不同的工作班子,经过紧张有序的排练与准备后进行合成彩排,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了力量、贡献了智慧,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过程中都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培养中快乐成长,成为新课改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班集体呢?

一、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树立积极民主的班级文化

一个班级和一个国家一样,能否有一个“全民”一心、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关键看这个班级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所谓班级文化,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本质的、个性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舆论导向、高远的奋斗理想和严谨的求实态度,等等。而这种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班主任一言半语的训导就能形成,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细节的引导和约束才能形成。这就要求班级必须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教育法规、又适合班级实际、而且为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并公诸于众、且能持之以恒实施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导人,制度管人。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意识,做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启发者、引导者、仲裁者和监督者,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体验困难,学会理解,发掘潜能。

二、组建得力的班委会,保障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个好的班委会,就有可能带出一个好班级;一个不好的班委会,就一定不可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好的班集体的形成,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班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马首是瞻”的作用。因此,在班委会的组建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并大胆放权给班委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经常组织班委、团委干部进行培训学习,在帮助他们理解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深远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明晰的工作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个人素质,既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成为班级正气树立的领头雁;又要积极大胆地开展工作,主动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班干部独立思考、根据实际开展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事事有人管。当然,刚开始时,班主任要大力协助,精心指导,通过实践、示范,使整个班级管理步入常规后,可大胆放权给班委会,班主任只起宏观监督和协调作用。班干部要严格依据班级管理制度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把德育考核作为开展工作的助推器,保证德育考核公平、公正、公开。在开展工作中,树立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和中坚形象,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从而达到树新风,扬正气的良好效果。

三、组建合理的管理小组,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合理的学习小组是指有组织、有分工、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特长的小组,每小组由一名班干部分管。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10人之间,小组长1人,全面管理小组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工作;学习指导员一人,主管小组成员的作业、学习情况,组织协调小组成员讨论、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每个组员的学习思想动态;学科带头人各科设一人,由对某一科或几科有特长和爱好的同学来担任(一人最多担任两科的带头人),负责小组该科目的组织学习活动,进行组内交流,互动交流,自主评价,相互评价。这种分组方法给予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并且没有绝对的组员,都有一定的职务,有利于激发每位学生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

实行值周小组负责制,建立小组之间评比竞争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检查、指导和考核该小组成员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工作,班长和团干部负责检查考核小组长的工作情况,保证小组考核的合理、真实和公平。在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采取各种方法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关系,促进小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每周评选优秀值周小组,并按制度进行加分,评选优秀小组予以奖励。

四、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全员参与

建立科学良好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参与欲望。引导班委会对值周小组工作进行评价,值周小组长对组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班主任进行仲裁指导。通过逐层评价,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班级自主管理的成果。

五、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有效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