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

口述历史论文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首次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呼吁人们重视口述史学研究,并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Oral History Center ofthe Columbia University ),这被认为是口述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在内文斯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之下,口述史学开始在美国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盛行起来,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其中就包括各国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图书馆不仅是口述历史的起源地,而且一直是口述历史研究的重镇,以至于早期的口述历史被赋予“图书档案实践”的特色。

早在18世纪60年代,美国图书馆的佼佼者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 Library)的创始人班克罗夫特已经迈出了搜集口述历史的重要一步。班克罗夫特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对话收集而来的资料比传统文献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开始走上口述历史的采集之路。由于当时尚未出现留声机、录音机等电磁录音设备,班克罗夫特只能在采访过程中用文字记录受访者的口述回忆,所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最初收藏的口述历史是抄本形式,而不是电磁录音的形式。“根据现有文献来追溯现代图书馆收藏口述资料的历史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录音机发明以前,已经出现了现代图书馆采集与收藏口述资料的例证,那就是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该馆所保存的是借助于文字将口述内容逐字逐句转录而成的抄本而非原始声音,不过因产生的源头是口述形式,我们仍认定其为口述资料”。但是,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在当时只是个例,影响力较为有限,并未带动其他图书馆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从而形成口述历史潮流。因此,在很多研究者看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只是美国口述历史的萌芽。

自1948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述历史计划和机构相继应运而生。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开展了有关美国石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计划;两年后,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egional  Oral  HistoryOffice ); 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也创建了口述历史项目。至1960年之前,美国第一批以大学图书馆为基础的口述历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除大学图书馆之外,对美国早期口述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总统图书馆,1961年杜鲁门总统图书馆(Harry S. Truman Library )率先启动口述历史计划。到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肯尼迪、胡佛、约翰逊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口述历史计划。基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开创的口述历史模式,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口述历史在美国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统计,到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3]。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其会员遍布全美与海外各地。至此,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中心引起的“真正的运动”,促进了口述历史在美国的长足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轨道,并引领口述历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受世界民主力量的推动,图书馆口述历史的用户已不再局限于专家学者,而是逐渐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民众。值得指出的是,普通民众不仅是口述历史的用户,还纷纷加入到口述历史项目之中,参与口述历史的采集、信息传播和共享。总的来说,当前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及其实践工作已迈入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2 口述历史用户服务发展历程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述历史;民俗文物保护;应用价值;学术价值

(一)民俗文物保护与口述史

中国民俗文物保护和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在工作计划中,明确地标有对民俗文物收集保护的内容:“征集关于风俗之器物,筹设一风俗博物馆”,这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民俗学者对物质文化领域重新接纳并予以重视,“人们意识到对综合民众情况的了解,包括他的物质背景,对于阐明民俗学家真正关心的传统习俗有着重大的价值”。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国内民俗学者的重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生活民俗文物遭到冷落遗弃。一批有着“独特眼光”的国内外古董商贩,对此进行了掠夺性的“铲地皮”式的大量收购,造成民俗文物大量流失。面对民俗文物严峻的处境,许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纷纷呼吁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流散的民俗文物进行调查、收集和抢救。这一时期,民俗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在理论建构与实际操作中都获得显著进步。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政策,加大对包括民俗文物的保护力度。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有识之士也积极参与到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潮流中,民俗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迎来了更为温暖的“春天”。

现代口述史学的兴起,带来“新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史学家开始注重“来自社会下层”的历史,这种大胆突破创新,给民俗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可能与契机。口述历史不仅有助于民俗文物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对民俗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二)口述历史在民俗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多重价值

民俗文物保护是个漫长的过程,操作流程包括四个阶段:调查征集、认定鉴定、保管展示和理论研究。口述历史对此均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概括而言主要为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两类。

民俗文物的调查与征集,是整个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民俗文物常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采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能有效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需要工作者与民俗文物持有者进行“对话”。借助口述调查,可倾听关于民俗文物的“过去的声音”,也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释。“物”是民俗文物调查征集工作的具体工作对象。口述历史力图借助访谈,激活民众对民俗文物的记忆,跟随他们与“物”的历史对话,从而获得“物”的完整知识,以求完整立体地还原或重构民俗文物。口述历史让“物”的历史得以重现,有助于把握民俗文物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态,进而顺利展开对有着特殊性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民俗文物的征集。可见,口述历史方法可以作为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重要途径。

收集到的关于文物的口述史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保护工作的后续阶段的进展状况和成效。对民俗文物的认定和鉴定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需要文献和口述等多种资料的共同佐证。口述史料是通过实际调查而得,口述历史就该是调查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一种“基于对话、共享权威”的互动,口述史料恰恰是这一互动过程的产物。详尽丰富的民俗文物口述史料,佐以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将二者互印互补相结合,便能更全面准确地评定和鉴定民俗文物的价值与真伪。

民俗文物的保管和展示也与口述史料密切关联。在整理保存阶段,需要对民俗文物分类、编目、建档、入库、保管,不仅重视民俗文物本身的物理属性,而且对文物口述资料也作妥善保管。毕竟,民俗文物的属性特质受其产生流布的发展历史形塑,从人们对民俗文物的口述史料中可得知相关信息。民俗文物展览的方式多样,主要有以适合的展品配以文字说明、图片绘画和多媒体展示等。其中,文字、图片等的具体内容大多来源于文学资料和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对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对民俗文物细节的凸显和标示,让观者在生动惟妙的体验中,理解民俗文物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大量鲜活的口述史料的运用,会让民俗文物及其相关物品的展览异彩纷呈!

对民俗文物保护而言,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物保护理论的研究,并提供规范的指导。口述历史不只是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调查方法,也还是一种有着极为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民俗文物学把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引入和应用,必将对民俗文物学的学科建设及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莫大的助益。同样,口述历史不仅在抢救资料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打破人们以文本资料为主的治学观念的牢笼,拓展民俗文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推动民俗文物学的发展以及促进民俗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开会记事》.《歌谣周刊》第58期.1924年6月8日.第8版.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整理基础是开展用户服务的前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而言,服务出色的图书馆在口述历史资源采集与积累方面的工作也较出色。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数据库不仅充实了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同时为了便于网上查阅开辟了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和详尽的资源描述。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退伍军人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的资源不仅有大量口述历史的抄本,还收录有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数据库中的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会有“访问数字采集”标识,可供用户在线观看。其检索方式有记录格式检索、日期检索、区域检索、口述人检索等诸多类型,其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也十分详细,囊括了题名、馆藏地址、采集者或捐赠者(组织)、口述者、访谈日期等。此外,为了避免网上浏览的不便,实现对页数较多的抄本快速定位查阅,杜鲁门图书馆对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抄本做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内容目录,提高了利用的效率。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口述历史工作还在初始阶段,很多图书馆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刚刚启动,采集的口述历史资源还比较单薄,建立起来的口述历史数据库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充实。除了个别口述历史工作较好的图书馆外,很多图书馆即使建立了数据库等,也缺乏对资源的梳理和必要加工,只是将口述历史资料简单地放进数据库,并且数据库的功能较为单一,数据资源的描述不能充分揭示数据的内容和特征。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将会阻碍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持续开展。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工作的开展,尤其注重资源的积累和整理加工,启示我们要做好前期的口述历史访谈工作,注重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加工,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后续的用户服务提供基础。

2 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的路径并不是单一固化的,而是包括了网络数据库检索、网络展览、网络商店、网络社交媒体、网上课堂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不仅建有“特色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网上博物馆展览,还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自己出版的图书目录和提供网上售书服务,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批判式利用”。美国总统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网上商店和网上课堂。一方面,这些多元化的服务路径是数字网络时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态度和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主要是建设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和网上展览,服务方式还较为单一。据了解,一些用户对口述历史较为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获取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制约了他们对口述历史的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应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对美国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进行思考和合理借鉴,研究开辟适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这或许能够成为提升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水平的突破点。

3 注重口述历史著作权保护

口述历史作为口述者的回忆,是对口述者过去经历的原始记录,涉及了口述者及相关人士的过去甚至隐私。口述者理应作为口述历史的著作权主体之一,享有对口述历史的各种权益。图书馆在提供口述历史利用服务时,有责任对口述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进行保护。随着因特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针对口述历史工作者遇到的新的法律问题和法规事务,在1998年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年会上,学者们专门研讨了网络环境下口述历史利用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前,美国图书馆在口述历史服务中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协议和技术等方式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例如,约翰逊总统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而且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抄本,并且用户可以任意下载和到馆租借口述历史的访谈录音磁带,不过考虑到今后可能产生的著作权问题,这种服务是以签汀法律许可协议为前提的。为了发挥口述历史著作权协议的作用,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的圣安德鲁主教派教会学校专门制定了各种标准的协议书。此外,为了保护著作权,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对网络下的口述历史利用做出了详细规定:“口述历史资料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采访者与受访者)对资料拥有版权,用户在用于出版和传播之前需要获取他们的许可。如果用户将获取的口述历史资料用于出版或展览,图书馆必须收到受访者的书面许可,否则该使用仅限于个人研究等。这些许可对于保护受访者的版权是必须的。有的图书馆为了避免敏感内容被公开,通过技术手段对口述历史资料进行处理,既保护了敏感的内容,又确保了用户可以利用公开部分的权利。实践证明,美国图书馆的以上做法,在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领域,著作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暴露了著作权保护存在的短板,因著作权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案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图书馆应该借鉴美国图书馆的做法,在开展口述历史用户服务中注重著作权保护,通过签汀著作权协议和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 口述体: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的再思考 试论纪录片对口述历史元素的收编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 从《体媒人物》浅谈口述史研究的传媒特征及改进思考 近二十年来抗战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综述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 从纪录片《大后方》浅析渝派纪录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表达 论口述历史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数字化背景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浅谈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前期筹备与策划撰稿 我国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发展研究 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 口述历史四问 蒋纬国口述历史细节 《张学良口述历史》等 《史记》与口述历史 校庆与“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节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30.

[2] 余云晖.口述体电视纪录片叙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张世君.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口述史叙事[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05).

[4] 王庆福.“口述历史”:一种纪录片类型[J].电视研究,2005(07).

[5] 陈俊峰.如电影一样好看,比电影更有价值――动画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创作新意[J].剑南文学,2010(09).

[6] 李立.情景再现:类型互渗形成的纪录片新类型化节目程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5).

[7] 姜贵欣.文献纪录片的类型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 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美国:印第安纳州出版社,2001.

[9] [美]戴安娜・克兰,著.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4.

[10]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4.

[11] 谢勤亮.倾听“过去的声音”――影像口述史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路向[J].现代传播,2010(12).

[12] 郑晓华.当代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新闻世界,2009(09).

[13] 肖平.代言的现场:历时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5(05).

[14] 唐天一.简析纪录片中呈现历史的方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求学网为您提供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讨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口述历史;访谈实践

历史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实证,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博览群书,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史实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够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大量的历史依据下形成思想、观点。

如何重视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学术体验质量;如何帮助他们将教室中、书本上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应该是我们大学历史教育中一贯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与其发展史紧密相关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提出改革建议、措施以及可行性方案,而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研究。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欠发达国家,都需要培养研究历史的人才和具有历史眼光的人才。但是,从事历史学工作的人的劳动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历史专业招生不景气不是哪一个国家、地区的问题,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1.一种研究、学习历史的方法

为了解决学校历史专业的生存问题,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大专院校历史系都开设了口述史课程。伯洛伊特学院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还为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正规指导。口述史学之所以在美国高校受到欢迎,是因为口述史教学把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要比单调的静态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口述史研究把学生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再限于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底层。学生可以结合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塑造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口述史研究在国外开展得很普遍,这种方法已成为各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的史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人物的研究,许多国家的历史研究,更为重视普通人对历史事件的经历和经验。并且将此方法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在许多院校口述史研究已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20世纪90年代,口述历史研究已在中国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这种研究方法已成为史学研究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中国现代人物的研究。历史研究将更为关注普通人在历史事件中的经历和经验,一些专题研究也因此得以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自2001年起,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开设了“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辅助课程,先后有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其他专业一些本科生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部分研究生约500余人,实践了这样一种学习模式。

2.“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功用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作为“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教与学的模式。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把以往的由教师课堂讲授的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注重学生参与性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要比单调的静态教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口述访谈把学生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再限于书本、文献资料和某个人、某些人的观点、认识,而是深入社会民众中,倾听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寻找、调整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视角,加深对历史的思考。

在学生查阅文献史料时,所查阅的资料不仅是访谈实践的背景材料,同时也是历史系学生史料查阅与如何使用史料的一次实践。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加强学习的参与性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口述访谈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该课程还可以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面对社会的信心。

学生参与访谈,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他们还可以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做出新的价值评判。

为史学研究抢救一批珍贵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可以弥补教科书中的某些历史结论、资料不足的现象。同时把中国近现代史恢复成为普通人的历史,能引起普通群众的心理共鸣的历史。

二、“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

口述历史的研究既不同于新闻采访、社会调查的访谈,也不是简单的对话与聊天。口述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及研究方法。

根据口述历史研究的特殊性,我们将“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计为理论学习和学生访谈实践(设计访谈、访谈准备)两个阶段。

1.口述历史研究理论教学

口述历史研究理论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由任课教师讲授口述历史研究的理论及口述历史研究者的实践经验(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访谈经历和经验)。

第一,口述历史是将储存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个人和他人的各种经历),用口头表达的方式,采取口传、记录、录音等手段,保留下来的资料。

口述史学是关于对人民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的口头故事的记录。“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以及界定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新闻学、自传、自叙和纪实文学与口述史研究的异同。

第二,口述史学是适应世界各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而产生的。

口头传说是最早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文字还没有产生的远古,人们只有把先辈们与大自然搏斗、与他人相争的故事,辗转复述,以口传的方式传给后人。这些口头传说便成为历史记载的最初形态。

口述史是如实地再现落后国家历史的重要手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沦为殖民地,他们没有自己民族的文献记载。他们的历史遭到诬蔑,他们的独特贡献得不到说明。老人们的口述资料,是搜集原始资料的最有效办法。

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口述史学的崛起是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以来,交通、通讯工具日益发达,人们通过电话和各种交通工具直接进行会谈,通信等文献资料日益减少。

口述史是一种生动的历史教学手段。它以内容丰富的、生动的动态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亲身去体验访谈调查。口述访谈把学生们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深入到普通民众中了解社会。

口述史研究注重于普通人对生活、工作、情感的感受,和社会历史变迁对自己的影响。揭示了普通人的历史,能引起普通群众心理上的共鸣。

第三,口述历史研究的功用。

(1)传统与科学的结合。口述历史无论是在没有文字的远古,还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口述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它的记载、保留和再现的方式差异越来越大。用现代手段进行口述史研究,可以充分地利用传统,重现历史,增强口述历史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普遍性和广泛性。现有的博物馆是名人、名作、民族、集体历史资料的保存,而口述史资料、照片及访谈场景的记录,将是为普通人准备的。在以往有文字的历史记载中,一般来说领袖多于百姓,有地位、名望的人多于普通人,男性多于女性。而口述历史更注重普通人历史的记载,更重视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经历。口述记载中,是没有明确的地位、性别区分的。无论什么文化层次,地位的高低,性别、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叙述着自己的各种经历及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老一辈人的“唠叨”中常常更多的是告诉后代自己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人们本能地用口述的方式,将个人的经历、家庭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传给下一代,使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用口述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3)感受的真实性。以往的文字史料大多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却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对此事的感受,以及这个事件对他们有什么影响。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被访者不仅告诉我们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他们对此事的感受,和对当时甚至事后以至现在对他们的影响。

口述史为当事人谈及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他们的亲身体验时,或多或少都会表露出当事人的心理感受,是历史事件更具真实性。

(4)生动的立体记载。口述历史收集的是立体史料,是被访者的声、貌、喜怒哀乐的立体记载;它的生动性,使人们感到真实、亲切,成为易于人们接受的史实。被访者的话语、谈笑、泪水,以及她(他)们对于一些特殊事情、经历所表示出的窘态和反感,为研究者的分析、研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通过被访者的回忆和感受来反映历史(过去),使历史更为立体、生动。

(5)可判断性。口述史是以被访者个人生平事迹为主线,从中似乎很难看出这些个人的经历与各个不同的历史事件有什么更为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抽取所访谈的每个人的生平事迹片断,综合起来看这些最原始的材料,往往可以打破历史研究的一些限制和束缚,探索出通常看不到的历史事实和关系。口述史对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各个层次的、多个人的不同经历,甚至相去很远的记忆去记录这段历史。并且研究者不做定性结论,而由读者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分析,去判断记事件的曲直,并做出结论。

(6)社会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在口述史研究中,无论是访谈,还是查阅文字档案资料,对研究者要求很高。口述史研究者需要具备记者的采访能力,深厚的史学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准确的文字、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同时,还要具备克服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的能力。获取口述史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口述史研究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7)活的史料、书面资料、文物得以一起利用。随着口述史研究的广泛展开,那些被人们遗忘了的人寻找到自己的过去。通过他们亲口讲述他们的种种经历和遭遇,我们能重新发掘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被人们回避的历史,甚至被扭曲的历史。

2.口述史资料收集实践的难点

我们也会以多年的口述史研究的实践经验告诉学生,口述史研究不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口述史研究有很多的难点不易突破,对口述史研究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1)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上的沟通。口述史资料的获取,一般采用访谈的方式,口述史的组织者、访问者、被访者、研究者都是活体。整个访谈是口对口、面对面的交流,是言语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在访谈中,录音、整理文字材料等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可操作性较强。

在口述史研究中困难的是对人心的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了解,人与人心灵的沟通。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沟通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口述史料的价值所在。很难想象,在处于严格防范的心态下,采访者与被访者能做到心灵上的沟通,被访者能倾吐内心的不快与真情。由于我们与被访者之间的接触,陌生程度的减少和逐渐的熟悉,以及亲密程度的加强,在不同程度上这种心理障碍会有所缓解。

(2)访谈对象选择中的反差。被访者的权力、地位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层次差异,这些复杂的层次差异中,文化层次最为关键。被访者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她)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体会的可靠程度。每个被访者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层次上,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导致了各自不同性格、经历,以及对同时期发生事件的不同感受和认识。

(3)时间流逝造成的困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记忆力旺盛时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口述史研究的被访者是受限制的。在被访者中,不少人年事已高,不仅思路不清,有的连话也说不清楚。因而,口述史研究的进行要有一个最佳时间,同时此项工作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由于时间的流逝,几辈人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观念上、文化层次上认识程度上及兴趣点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换代加深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两代人、三代人的“代沟”也将成为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心灵沟通的障碍和口述传递历史的偏误。

(4)对研究者严格、高难的要求。口述史研究对于研究者要求很高。在口述资料的收集、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者具备(综合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和历史专业知识,要了解被访者的生活环境,很强的感化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严谨的文字,以及采访技巧与应变能力。

三、“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实践与成效

1.学生的口述访谈实践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以往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选择访谈题目与文献资料的查阅、访谈问题设计。

选题和选点:选题可由任课教师,或由课题同学们自己提出;根据主题协商选点。当然,最佳的方案,选题、选点应由学生自己来做。选择采访对象。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思想准备――明确主题,提出理论假设;资料准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拟出采访提纲:设备准备――事先检查录音设备,足够备用磁带、电池等。

学生具体的访谈实践,我们一般安排在寒假或暑假。先在学生熟悉的人群中寻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实践。访谈结束后,由学生将访谈的口述资料按照规定格式整理成文字材料。

在学生访谈实践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参与访谈(包括访谈不成功的和有原因未能进行的)的学生座谈(反馈),并由学生写出课程实践(访谈)体会(课程实践进行到何种程度;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访谈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实

践性,我们按照这门课程的特点,制订了“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主要注重访谈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体会。

2.学生实践口述访谈的成效

多年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开设的“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在口述访谈实践中,积累了100多万字的访谈资料和数万字的访谈感想。从学生们的访谈实践来看,学生对访谈调查方式态度认真,学生们都认为“口述历史的访谈能考核学生的能力”,“知识可活学活用”,“口述访谈使我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学生们通过访谈实践认识到,口述史研究理论培训十分重要:“没有经过对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培训,是很难获得到一份规范的、有价值的、可用的口述史资料的。”

访谈实践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成功的一半。“首先,我们在以往所关注的历史中,根据口述史研究的要求和条件,确定我们现在有能力设计的课题。其次,寻找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查阅了相关社会背景的文献资料。最后,拟订一份指导性的提问提纲。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的充分完成,使我们在后来的访谈实践中获益匪浅。”

学生们在口述访谈中,深切地体会到访谈提纲的重要性。“所提的问题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一个大问题不仅让访谈的对象感到回答很困难,而且很容易使得访谈的对象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影响他们原有的记忆,甚至会出现对有些问题的误导。如果这样,所得到的这份口述资料的价值就很小。”

面对被访者的个人生活收藏,学生们认为应迅速做出反应。“在访谈过程中,一些访谈对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自己的收藏,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乘机针对这些收藏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北京访谈一位老校友时,他找出一本当时的杂志。这本杂志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名叫《流火》。我对这本杂志的出现,没有一点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以这本杂志为契机,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所幸的是,这位老人是位有心人,他仔细地向我讲了许多关于《流火》的情况。这些资料正是研究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学生社团、地下党组织、刊物出版,以及1946年西北大学学生民主运动的重要史料。他的珍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访谈实践中,学生们意识到“对难懂的方言、人名、地名,应及时搞懂,并做出文字记录。否则,将带来文字整理上的许多困难”。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陈默先生所著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一书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讨论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需从上述诸学科中学习方法与经验,接受多学科的检测鉴定,进而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通过阅x这本书,作者对口述历史学概念、口述历史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对个人记忆的价值、人类个体记忆库的潜力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多学科与口述史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体会。

关键词: 口述史学 多学科 教学价值

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至今日,无论是历史还是档案专业的研究学者都将口述史材料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一手史料或档案。随着口述历史逐步得到重视及口述史实践逐渐增多,一批与口述历史项目相关的成果相继出版,包括陈默老师在2013年根据自己参与的“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所编写的《口述历史门径》。这类成果更像一本口述史的工具书,指导读者“可以这样做”,偏重于方法指导。而两年后陈默老师的这本《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则与前者不同,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讨论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须从上述诸学科中学习方法与经验,接受多学科检测与鉴定,进而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作者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经验与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口述史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使口述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辅助工具,抑或某个学科的附庸。

这本书由一系列专题论文组成,但作者在研究开始时便已形成一个大致的整体构想,随后按照各个专题去做,最后才集结成书。因此整本书的脉络比较清晰,分为口述历史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七个章节,与书名中“多学科视角”相呼应,令人一目了然。同时,这本书的各章节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研究与讨论,使整本书既不偏离主题,又使作者拥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每个章节,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笔者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对口述史学概念、口述历史价值的新理解

读这本书之前,口述历史的概念在笔者心中一直是模糊的,它到底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抑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引言便从口述历史的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价值潜力等三个方面澄清有关口述史学的概念误解,并且认为口述史学是一门研究口述历史本身的独立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学科。

首先,作者认为口述历史实践活动广泛分布在社会学、文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而口述历史实践也需要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或者学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在之前参与的口述历史项目中,笔者发现仅仅依靠档案专业的老师与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仅以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口述音频、视频资源进行后期整理就非常吃力,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很难保证较高的质量。因此,在口述史项目中,我们需要一个拥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团队,这样才能保证口述史项目的效率与质量。

其次,作者对若在大学里开设口述史学专业学科,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进行了设想。例如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档案馆的编目与保管方法等。笔者认为作者对口述史学学科理论的设想与设计,虽然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需要多种学术研究典范案例的验证,但实质上这种设想是从实践出发,紧密结合口述史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需求,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与可行性的。

最后,作者还对口述历史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口述历史除了历史学价值以外,还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人学等价值。的确,现在大多口述历史项目的实践目的是收集新史料,弥补传统档案史料的空白、残缺和不足,例如笔者所参与的“昆山之路”口述历史项目是出于地方编史修志的目的。其实口述历史还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价值,例如口述历史中令历史学家头痛的不真实信息,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学价值。因为无论是出于某种利害关系而形成的还是由于个人“角色扮演”造成的不真实记忆或表述都是一种社会心理信息,都具有社会信息价值,值得社会学家研究。

二、对个人记忆的价值、人类个体记忆库的潜力的新认识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8篇

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2004年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2005年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三、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1.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3.口述史学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4.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载入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参考文献:

[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2]梁子民,毕文昌.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中国青年报,2005-05-11.

[3]杨雁冰.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4]林韵妮.口述历史——值得发掘的火史料.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9篇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资源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内容,收集整理这方面资源,有助于增强 公民道德意识及其自觉的社会主人翁态度。为了准确深入地再现口述历史,发挥口述资 源的作用,历史学者应在尊重史实并不断提高史料分析技能的前提下,善于去捕捉有用 信息,把握好与被采访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契机。口述历史应被积极运用 到体察民意和改善社会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摘 要 题】史学理论研究

【英文摘要】Oral sources represent popular culture and collective memory,which empower people,and are important for civic education.A historian,in order to most a ccurately and thoughtfully interpret oral sources,should do a thorough work of examining his or her own position as both interviewer and historian,and e xamining interviewee's position as a real person with on-going thoughts and emotions.Both parties are interactive within the larger social and historica l context.Oral histor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twork of making bet ter chang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关 键 词】美国研究/口述历史/科学求证/文化研究/American Studies/Oral History/Evidence /Cultural Studies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2)03-0069-06

口述历史的素材主要来自地方和民间,记录的是不见经传、甚或被视为社会边缘人的 生活与思考。口述历史的采撰写访者可以是社区工作者,也可以是地方志的编纂者;可 以是历史学家,也可以是自由职业者。口述历史内容可以与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交汇、 交叉,也可以没有直接关系。口述历史可以反映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历 史研究顾及不到的方面,启发人们的思考。

一、作为人文群体的口述者

口述历史主要表现的是有明显人文个性或地方色彩、有自身突出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人 文社会群体。与传统历史调研方法最突出的一点不同是,当代口述历史的见证人并非出 自上层社会或是名人要人,而主要来自社会各不同阶层。他们也许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目 击者或参与者,但更多是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当代普及教育与调 研方法,已经在美国得到广泛接受和运用。在美国中学给学生制定的口述历史作业中, 学生们被要求采访搜集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爷爷奶奶的故事,“彼时与此时”的 短文、亲友小传、家史记念集或展览,移民史、社区故事等。[1]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 动,包括采访、整理、汇报和展示自己的收获,将学习与自己的思考和兴趣点有机地结 合起来,培养了个人关心和爱护家庭、社区和地方发展的习惯,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国家 公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美国学术界对口述历史的重视集中在口述者的多元人文群体特征上。多元人文群体包 括移民、妇女、同性恋、激进左翼、女权主义者、印第安人、亚裔、非洲裔、拉美裔等 等。这些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人民经历的是一个多元的美国历史。例如,《阿帕契史诗 :殁》以最后一个阿帕契部落酋长的回忆为主线,以阿帕契部落近代变化历程为核心, 展示了这一印第安部落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种种经历,以及这一部落人民特有的思想情 感和价值观念。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作者伊夫·波尔(Eve Ball)采访了三百多位阿 帕契人以及与这个部落有过各种重要联系的其他美国人。这部写于1980年的印第安人史 诗已经成为口述历史的一部经典作。[2]在另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思主义在美国:重新 标示美国左翼历史》中,作者保罗·布尔(Paul Buhle)在前言这样介绍与他合作的口述 者说:“我的朋友都不是名人。他们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中。在采访中,他们以及其他几 百名不同辈分、出自不同激进派别的人和我进行了沟通。”保罗·布尔的采访历时二十 多年。作为一名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教授,他把这部著作看作是一部以“集体自 传”写成的、“包括了我这一代人的左翼家庭历史”。[3](P3—4)

口述历史建立在不同人文群体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的基础上。他们的共同回忆在西 方史学界被称之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3](P2),也叫“大众记忆”(Pop ular Memory)[4](P205—52)。对此,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有关讨 论对美国学术同行有重要影响。(注:有关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论述,参见 拙著《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134页;张隆栋主编: 《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 “在日常生活的轨道上也可以产生有关过去和现时的知识”。这里的知识指有历史意义 的知识,是因为蕴含着这些知识的“大众记忆”包含着值得珍视的历史良知:

在那里存在着一种有关过去的常识。虽然这种常识也许缺乏一贯性和说服力,但它包 含着良好直觉的成分。这类知识通常在没有任何加工的情况下,在日常谈话和个人的比 较及陈述中不径而走。这类知识也许会在一些带着亲情的文化形式中被记录下来,如信 件、日记、照相册和与过去相连的收藏品等。[4](P210)

大众记忆可以通过口述表达出来,以录音方式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多种流散于民间 的文化形式保留下来。事实上,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口述者往往会拿出自己保存的文字物 品等,帮助自己在脑海中唤起回忆的某些内容。

对于口述材料蕴含的基于实际生活、良知和普通人思想情感的历史知识,史学者的一 个重要工作是对之加以发掘和客观再现。在这方面,科技的发展,录音机的普及及其性 能的不断提高,被看作是口述历史产生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录音机的存在与应用较以 往手段更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采访的全部内容,使之成为采访者本人和其他研究人员 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此外,作为普及于20世纪的新的传播媒介,录音机与摄影照片、摄 像机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文字传媒的、作用于人的视听觉与思维的历史记录新手段。这些 产生于20世纪的新媒体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从而使历史调研的方式更为丰富充实,并且 能够为后人提供更为真切、具体的历史调查素材。

二、口述史学者的历史阐释责任

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从文化研究角度对传统治学,也即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和文献考证,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通过特定理论方法训练的历史学家用来鉴别真伪 或者事物客观与否的尺度,已经使历史学家带有自身的主观色彩。进一步而言,当史学 界自身的文化氛围受到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或冲击时,历史撰写便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层变化无疑源于史学家自身的变化。与此同时,决定纪录历史“事实”的尺度又何 尝不被文化氛围所包围着呢?不过对这些“事实”的不同阐释反映了不同理论的争鸣。 再者,传统治学注重通过实际考察来证实和辨明历史事实的真伪。但伯明翰大学文化研 究中心的学者不满足于以考察和收集“事实”为特征的传统史学态度,认为这种史学态 度虽然注重实际,但他们的方法受局限于档案调研的特定模式,受局限于对作证据用的 文字资料的过分依赖。

相比而言,口述历史改变传统治学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口述历史使历史学家的角色发 生了变化。历史学者成了采访者,“在重要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同时又发现自己 已然离开了办公桌,分享着在人际交往上的经历”[4](P222)。从主观上讲,史学者要 积极发挥自己能动的思考作用,不断改进调研水平和采访工作能力。从客观上讲,史学 者要尽力减少个人先入为主的判断和偏见,并充分调动口述者展开回忆的积极性。具体 而言,史学者在每一个具体口述历史项目上都要有周密的设计、规划,如可以运用量化 社会学方法等;同时又要留有余地,避免先入为主地用一种理论来直接概括一个社会群 体的思想。要首先关心这个人文群体如何表述自己的利益和理想,以及这个群体的价值 观和行为方式如何。与此同时,史学者要不断提高采访技巧,从而减少偏见,包括利用 一定时间去研究了解人的记忆特征问题,认真对待口述材料和提高口述历史分析技巧, 与历史见证人进行良好沟通,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如不用其实际名字等等。

在上述方面,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Barbara)历史教授简·雪伦·德哈特(Jane Sher ron De Hart)对自己采访工作所作的总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为了就美国当代历史 上的男女平权修改条例问题写一本书,德哈特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对北卡罗来纳州赞 同与反对将男女平权修改条例写进宪法的一百多人进行了采访,并于1993年将自己采访 后对历史治学进行的思考发表在《美国历史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上。德哈特记得,采访开始她很自然地采用了传统治学态度,也即首先找出能够代表 历史重大事件与人物的最准确最客观的内容。其次,对有关信息的价值和可信度进行严 格审查。第三,将有事实可信度的信息加入历史叙述中,摈弃验证不合格的部分。[5]( P585)最后,将人的记忆看作是一种可以完全客观处之的检索系统。

德哈特一开始便出师不利:支持将男女平权修改条例写进宪法的人不愿因走露自己活 动的风声而影响事态发展进程,不愿与她交谈。反对将男女平权修改条例写进宪法的人 则因为德哈特的女权主义身份而不愿接受她的采访。为此,德哈特改进了采访策略。这 些策略包括与自己的男性采访同事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一起,约见州议会发言人了解情况 ,仔细分析自己采访对象的背景,作尽可能充分的采访准备等等。但这些传统做法并没 有太大帮助。不久,德哈特认识到与被采访者保持客观距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于本 来就已经在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与采访者有距离的反对派来说,如果采访者能够表现 出同情心、并且努力感受被采访者的思想情感,这被证明对工作是十分有利的。而对于 采访者本人早已尊敬的女权运动积极分子,以及那些给予采访者本人各种帮助、包括安 排吃住的人,再保持距离就显得做作、甚至虚伪了。德哈特认识到:“不论保持距离与 深感同情的各自比例有多少,不论采访者意识到与否,采访者都必然置身于采访中。” 为了合情合理地与口述者进行交流,而不是刻意呆板地与口述者保持距离,德哈特这样 总结说,采访者要有“富于同情心的耳朵,再配上仔细审查笔记和纪录时有鉴别力的眼 睛”[5](P588)。

德哈特的第二点收获关系到采访中的对话与记忆问题。在详细分析了采访男女平权问 题必然遇到的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问题,以及美国政治圈子的操作特点后,德哈特总结 说,问题的关键是,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自己在社会、心理、以 及文化方面的偏见、观点、和特有表达方式。德哈特指出,“不论自己意识到与否,这 些因素不仅影响到应答的信息,也影响到所提出的问题”。采访内容是由口述者与采访 者双方的对话构成的,而且对话“绝不仅仅是检索记忆”[5](P590)。德哈特采访的是 一个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口述者与采访者常常会一起对各种不同历史陈述加 以比较。不同历史陈述又会因历史事件的新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德哈特指出,记忆本身 是一种“想象行为”,记忆行为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过程”。德哈特及其同 事从有关对记忆的研究中认识到:“真理不仅存在于可以被现实证实的陈述中,也存在 于任何传播意念的载体上。修饰语和事实本身一样重要。”(注:针对人的记忆特征以 及有关“事实”与“修饰语”的争论,德哈特建议参看Edmund Blair Belles,Remember ing and Forgetting: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Memory(New York:1988),xi,Jo hn Murphy,“The Voice of Memory:History,Autobiography,and Oral Memory,”Hist orical Studies,22(Oct.1986),pp.157-75.)[5](P592—93)

对话和记忆问题使德哈特自然联系到采访者与口述者双方的文化问题。换句话说,史 学者自身受制约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而被采访者群体也有一种人文背景。对口述历 史的历史阐释包括对形成文本的文化的文化阐释。德哈特将这一阐释过程解释为历史建 设过程。为了做好历史建设工作,采访者要善于克服自身文化的局限,将采访中出现的 文化问题与其他已经成文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如何处理那些在采访中常常 出现的、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信息呢?德哈特认为,采访者不能以先入为主的看法来轻 易否定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口述内容。有时一方认为是无知、非理性的陈述,并且也得到 社会舆论或其他文献证据的支持,经过采访后就不尽如此了。当采访者听到当事另一方 的私下陈述和看到当事人写给立法官员的信件后,就会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新的逻辑和理 性。重要的是,口述证据与文献证据同样重要,而口述证据的获得会使人更加意识到所 有证据都有局限性。

出现于采访中的记忆问题、先入为主的观念、说话人的特别用意等因素,都影响到口 述历史的最后形式。德哈特在总结自己的采访工作时说,采访牵涉到如下几项因素:进 行建设性采访来获得口述史构架,仔细分析关键内容,然后再将那些关键内容与文献资 料的关键部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史学者再重新撰写一部历史论述,解释关于男女 平权修正案的分歧、女权主义,以及争议双方各自的文化世界的含义等。德哈特的实践 总结表明,采访者一方面要关注采访中出现的种种人文特性,同时不应在种种不确定因 素面前退却,而要尽力接受采访内容的丰富信息,并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加以科学分析 。德哈特总结道:“作为历史学者,我们要搜集到尽可能多的证据,同等对待文献和口 述材料,对其加以比较验证。当我们将零星散乱的证据编织成一部统一连贯、寓意深远 的历史时,作为口述史学者的经历会使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历史建设中的行为的意义 。”[5](P595)

从当前治史看,美国历史学者运用口述资源为素材撰写历史的情况已不鲜见,但各自 对处理口述资源的做法不尽相同。除了要对口述史调研情况加以说明之外,如何运用口 述资源取决于史学者的历史阐述角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调研手段,虽然口述历史有不 少传统治学不能替代的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史学者要对其有选择地加以运用是一个 常识。为此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审查口述资料时,要思考口述 陈述本身没有反映出的历史决定因素问题。这些因素也许存在于其他不同形式的相关历 史资料之中,所以要将口述者的个人陈述与同期其它历史素材进行比较分析。[4](P227 )

正是因为口述历史伴随有种种个人或地方色彩,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口述史学者应在前言或者口述历史之中进行解释,这已经成为撰写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 步骤。让我们再来看看《阿帕契史诗:殁》这部口述历史的例子。作者伊夫·波尔首先 在前言中介绍了自己如何在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后终于得到第一次采访阿帕契酋长的机会 。然后波尔这样介绍了自己对口述材料的态度:“无论证据是否与我的观点一致,我都 按照我发现它的样子将它呈现出来。”[2](PXXI)她还在前言结尾处专门写给读者的注 解中表明,《阿帕契史诗:殁》运用了四种不同表达方式:

作者的几个出自口述来源的叙述在很少或没有经过任何编辑的情况下被再现出来。由 于要将两种或更多资料结合起来,作者对其它的口述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因为有 些地方既不适合于将作者与她的口述史提供者的简短对话合并到讲述内容中,也不宜将 其缩减到注脚中,所以这些对话穿插在整部书中。最后是作者的历史叙述。[2](PXXIII )

保罗·布尔撰写《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角度是写思想史的角度,此书是对美国20世 纪左翼历史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析。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抽象严肃的问题:“马克思主 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P9)他的历史阐述运用了报纸杂志等历史文 献、档案馆资料、口述历史、和一些重要的历史理论著述。布尔在著作中并没有提到很 多口述历史个例,他显然已经将对口述历史的大部分分析融合在自己的历史陈述和理论 分析之中。但他在前言中特别强调自己参与了“美国左翼口述历史”调研项目、口述历 史在此著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口述者与他本人的亲密关系。最后,布尔将自己的著作奉 献给“美国左翼口述历史”调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和后期被采访者。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 者对口述者的高度重视,以及口述历史对作者进行历史阐述的重要作用。

三、口述历史的理论探讨

口述历史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左翼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持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观点的史学家们有一个虽然不很稳定的共识,也即具有马克思主义或其他社会主义思想 前提的历史观要服务于当前和未来的政治。他们最关心的是揭示阶层、性别和种族矛盾 上的深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为理想的社会体系。从文化研究角度看,口述历史 的人文性同时反映在作为人文群体的口述者和史学者双方的文化背景上。如前所述,口 述历史学者十分关心教育者或知识分子在知识创新与积累中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关心社 会问题,要发掘和利用大众或多元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又明确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游离于 社会关系之外,这一认识对有效进行采访尤其重要。他们对自身社会存在有明确的认识 :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是社会中坚力量,同时又有自身在历史调研中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学者多有工人文化背景,往往与采访对象有 强烈认同感。他们无疑有马克思主义注重工人阶级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同时又要将这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其他西方人文传统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关心工人生活,关心大众 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实西方民主政治斗争体系来为自身利益服务。这也就构成 了他们围绕权力问题展开文化讨论的重要理论特点。[4](P227)从教育机构本身来讲,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关心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改良作用,也很关心如何使口述 历史的知识能够反馈到为普通人或工人利益的服务之中。他们强烈希望促成工人文化及 其社会存在对教育和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特别关注教育机构与地方社 区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上扩大工人阶层影响的问题。

与此相比,美国学术界不仅将口述历史运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更主要是把口 述历史理论与美国多元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美国当前所面对的多元文化被看作是美 国历史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威胁所在。多元文化的内容既可以在西方人文传统之内,也 可以在其外。美国史学家们没有英国左翼史学家那种要使口述历史近乎纯粹地完全服务 于工人阶层的焦虑。对于被采访者,有一些人认同,有一些人则不认同,或者持保留态 度。与此同时,在大众文化层面上,有关学者毫不犹豫地运用口述历史为理解和认识现 实社会的变化、促进社会自身的交流与认识服务。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争鸣的角度出发,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学者对美国口述历 史的工作也存在非议。大家知道,有关社会分工问题,或者说,社会分工是否就是不合 理地扩大了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问题,是西方历史及社会学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 问题。社会分工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中被看作是现当代工业化社会的弊端,它限 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从人的经济和社会存在上肯定和促成了人的不平等以及不和谐关系 。当然,也有肯定社会分工的理论,其最著名学者是西方社会学奠基者、法国人奥古斯 特·孔德(Auguste Comte,1789-1857)。(注:奥古斯特·孔德有关社会分工、尤其是 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社会分工理论在妇女研究领域受到批判。有关孔德对我国的影响, 参见郑杭生、李迎生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与这一 理论探讨相对应,经济高度发展的美国正是精密复杂社会分工的典型代表。对多元文化 的研究是进行合理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与此相关,美国出现了不少由政府赞助、耗资 巨额的口述历史项目。对此,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学者有如下评论:

这类项目的关键特征是它们倾向于强化社会分工、更确切说是使社会分工更加多样化 。这里的社会分工不仅指研究主体和对象的区分,而且在研究人员中也存在着那些撰写 、思考和从理论上构架项目的人与主要管理项目者的区别。在美国这类分工的程度已经 到了如此地步,人们可以一方面设计出一个研究项目,然后再雇用一个商业公司去从事 实际操作。[4](P249—250)

当然,美国也有缩小不平等差别的做法。当代美国女权主义历史学家们明确提出,“ 历史不可避免地关系到政治,而我们的研究就反映了我们的政治”。用美国著名社会主 义历史学者艾丽丝·凯斯乐-哈里斯(Alice Kessler-Harris)的话来说,“对于我们中 的许多人来说,历史就是探索社会变革的本质”[6](PXV)。应该看到,这里谈到的变革 思想并非指要开展突发性激烈社会运动,而是指不断就具体情况展开理论探讨和社会改 良工作。妇女史学者的工作包括紧密围绕妇女问题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而探讨的 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认识、和寻求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方法。

如果就此来小结一下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有关口述历史理论的话,其重要科学论 点有两点。

第一,口述历史研究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特别强调, “一定要同时成为关注现时的历史学者”[4](P205)。他们认为传统历史研究过程被看 作是史学家与“他的证据”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史学的致命弱点是把历史事件看成是 已经消亡并且与调研无关的存在。[4](P221)时至今日,再现过去的渠道不断增加:各 级国家机构的文件、教育学术界出版的专著、国家博物馆和艺术馆等的陈列内容, 影视传媒、由出版商掌握的各种历史性书刊和出版物、地方志以及各种协会和组织的出 版物和口述历史等。[4](P242)在英美,所有这些机构组织的历史态度并非和谐一致。 它们共同反映出的是一幅复杂和充满矛盾喧嚣的画面。左翼史学家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态 度,那就是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现实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与第一点密切相关,口述历史研究具有变革现实的意义。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在 于它饱含“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大众记忆”[4](P242)。对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来说 ,大众记忆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成为政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大众 记忆引起人们对过去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而不仅是对过去的关注。正是由于过去活 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人们的记忆中,它必然能够发挥影响现实的重要作用。口述历史的这 一性质可以帮助人们去质疑现存体制中的问题,努力消除社会上阶层、性别和种族矛盾 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不仅如此,发现新的历史素材或者说历史证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 的是历史变化本身:“由当代社会事件引发的政治或理论兴趣所产生的变化,比新历史 材料的发现更能导致产生历史阐释的重大变化或历史撰写的新路子。”[4](P225)英美 的口述历史构成了关注现时和探索社会变革本质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BROWN,C.S.,Like It Was:A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Oral History[M].New Y ork:Teachers&Writers Collaborative,1988.

[2]BALL,E.,An Apache Odyssey:Indeh[M].Norman Oklahoma:University of Oklahom a Press,1980.

[3]BUHLE,P.,Marxism in the USA[M].London:Verso,1987.

[4]JOHNSON,R.,and MCLENNAN,G.,etc.Making Histories:Studies in History Writi ng and Politic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

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5):47-58.

[2]于书娟.教育口述史研究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4):4-12.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民俗学研究;口述史;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59-01

一、口述史释义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是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学科分支。口述史最初用于史学研究,它是二十世纪中叶随西方“新史学”的崛起发展起来,通过与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来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主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源于1948年,美国学者亚伦・芮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首座现代口述历史档案馆,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此后,口述史蓬勃发展,并广泛用于其他学科研究。

二、现代民俗学研究与传统民俗学研究的区别

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往往与“过去”、“遗产”、“即将逝去或已经逝去的传统”相联系,民俗学者在民众眼中是“救亡者和保存者”的形象,民俗学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鲍曼所批评的那种“向后看”的学科特点。这种研究忽视了传统的“俗”之所以能从无文字时代传承至今,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代际相传,口耳相授,是在生活中逐渐延续的。传统社会很多“俗”的传承是无文字的,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样态,被与民生硬地割裂开来,造成了“只见俗不见人”的现象。

现代民俗学研究改变了传统“民俗”的认识,正如钟老所说:“民俗学,应该是一门有着直接效应的现在学”,民俗学不是用来研究古俗或残留物的。现在一些学者也主动对民俗研究对象进行调整,高丙中提出了民俗的新定义:民俗是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他在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指出:“民俗是为一时一地的所有生活需求而设”。换言之,生活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民俗源于生活的需求,需求是民俗变迁的内驱力。

三、现代民俗学研究对口述史关注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对口述史的关注,其实是对研究对象――“民”的关注。这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的,传统史学观是“历史的仆人”,是被动地对已有史料的肯定,其本身带有偏见性;而新史学观是“历史的主人”,它强调整体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是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构。新史学观反思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已有史料、已有史料书写者、已有史料的书写范畴。它推动民俗学研究重新回到研究的原点,把文化持有者本人持有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

口述史正是在这种新史学观的影响下产生的。口述史让民众自己发声,赋予他们描述自身生活情境的话语权利,而不再是单纯地倾听与服从。因为民众的对自己生活的记忆并不总是与史料完全相符的,他们有对自己族群特殊的记忆,而这些往往是被正史所忽视的。史料记载往往是被修正过的历史,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历史。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赋予普通民众发声的权利,开始关注个体对亲历事件的表述。

其次,对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增加了新的研究取向。民俗研究单靠史料文字是不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给现代民俗学研究拓展了新方向。布洛赫提出的“唯一的真正的总体的历史”的观点给人文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启发和冲击。前历史主要是看的、文字的历史,而总体的历史是全体的、下层民众性的普遍的历史。宏大的历史体现的是断裂,而小传统历史则体现了对大历史的修复。它是一种细节性的存在,将民间传说视为民俗的某些历史记忆,通过考证、推论等方法,将传说与文献相结合,来解读这些记忆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补充、深化或修正传统文献本位所呈现出的“历史事实”。如果不借助口述史,很可能就不知道文化亲历者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的、打破常规的、非通识性的文化体现。也正是口述史方法的引入,为今后民俗研究增添了新视角,把以往习惯的传统范式由阅读的历史转变为倾听的历史,以语言的形式对民间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进而使其更接近客观。

此外,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也是一种支持,为其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等方面的借鉴。这将有力推动民俗学中的民间文本的调查与研究,进而推进民俗学理论的深化。

因此,现代民俗学对口述史的关注,实际上是“俗―民―民的生活”的过程性追溯,研究不是某个方面的断裂,而是对其文化史、生命史的整体性研究,现代民俗学对口述史的关注,更有利于我们建立整体性研究视角,不再是只满足于对“民”和“俗”的宏观阐释,而是要通过对其生活背景的研究,由真正的“生活世界“进入到“意义世界”。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口述历史;历史教学;设计与调控

口述历史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倡导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口述历史教学在我国是亟待进行的。目前我国学者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口述历史教学运用情况的研究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在教师对口述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面,更加很少涉及。本文认为教师在口述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一、做好口述历史教学计划

1.对口述历史教学实施时间的计划

要做好口述历史教学计划,首先应提前做好时间上的安排。使口述历史教学能够按时地,有规律地进行。考虑到高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的原因,笔者认为,对于进行一次口述历史教学的时间安排以3—4周为宜。第一周,进行小组协商研究,寻找访谈人物与话题;第二周,小组就已确定的课题进行访谈;第三周,小组就收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料进行核实,并且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完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2.对口述历史教学实施内容的计划

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教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在实施内容上也要事先做好计划和安排。让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历史课堂教学。那么,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内容,首先应与高中历史课堂内容相链接。也就是说,要根据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寻找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亲力亲为,获取与历史课堂上相关的历史知识,掌握比教材上更加丰富的内容。那么,如果根据教学进度,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无法在当地无法进行口述历史研究时该怎么办呢?口述历史教学就无法进行了吗?笔者认为,此时,口述历史教学仍然是可以进行的。虽然无法与目前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但可以根据当地地方史,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寻找历史人物进行访谈,收集该地区的口述历史资料,丰富历史知识。这样既避免了口述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脱节,又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口述历史研究的方法

必须对学生进行事先培训。因为进行口访的人员是学生,而不是具备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配合和被动的参与,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才有可能使激起主动规划该口述项目的热情。虽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口述历史活动,本身的出发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每个口述历史项目都是一场长期的艰巨活动,因此如果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培训,不仅会影响到项目的成果,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因访谈过程中的困难重重而导致半途而废。因此,事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访谈技巧培训,同时让他们清楚口述历史的基本程序与工作规范,也就成为开展口述历史教学之前所必需的工作之一。

三、定期了解学生口述历史研究小组的进度与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口述历史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定期对各小组的研究进度与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帮助。可具体到每一个时间段,每一步骤的完成情况。比如第一周要确定访谈人物,是否完成,有什么疑问;第二周要进行访谈,情况如何,有什么困难;第三周对材料的核实,有哪些问题。对学生研究进度的了解,可通过教师的定期询问和小组上交进度报告来实现。

四、建立合作组织与资料查询平台

1.建立教师口述历史教学研讨队伍

为促进口述历史教学的发展,可在一定区域内成立教师研讨队伍,并进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个人的知识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成立教师口述历史教学研讨队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获得更多的口述历史资料与研究技巧,那么教师在进行口述历史教学时就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同一学校或同一地区成立研讨小组。不仅是教师,历史学者与爱好者都可以加入。这样既扩大了队伍,也可获得了更多的口述历史材料。同时,区域间的研讨队伍也可进行交流合作,异地调查。

2.建立口述历史资料查询平台

目前,美国大部分口述历史计划都通过网站提供了口述历史资料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免费阅读与下载功能,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教科书之外获得有关课程教学的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原始资料,又方便了师生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笔者认为,教师们也可以建立此类的口述历史资料的网站。包括介绍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和问题,口述历史资料,交流平台等内容。这样,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研究,又为学生提供了查询与核实口述历史资料的平台,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获得更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锦伟.口述历史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2).

[3]姚力.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4]王莉.口述历史:高校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尝试.现代教育管理.2007(12).

[5]王艳勤.中国的口述史学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4 (5)

[6]黄敬品.美国口述历史教学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杨立文.口述历史刍议.纵横,2002(8).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

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5):47-58.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www.133229.CoM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5):47-58.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5):47-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