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KEPCO于2005年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到2012年已经按年连续了7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的特色与亮点

KEPCO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由关于本报告、关于KEPCO、KEPCO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附录七部分组成。

表现形式方面

采用主题引领报告。在封面凸显报告主题“共同努力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在开篇以较大篇幅阐述报告主题,如:“绿色能源先锋,与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智能能源先锋,创造极大的效益和未来价值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等;在报告主体章节展示公司理念以呼应报告主题,如经济表现――“为未来创造价值”;环境表现――“与环境和谐共处”等。报告内容紧绕主题展开,报告体例统一,思路清晰。

介绍封面故事。报告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了封面图片以及采用的原因,显示出KEPCO通过高水平的技术和运营能力已成为一家全球化能源公司。

大篇幅展示公司理念。开篇利用12页介绍公司的理念,分为“成为绿色能源先锋、成为智能能源先锋、共同努力创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三部分,各采用4页篇幅,图文并茂,让利益相关方清晰地理解公司理念。

报告内容方面

总裁致辞层次分明,亲和力强。总裁致辞采取书信体,语言非常亲和,颇具感染力。致辞分三个层次,为“我们――创造――未来”。“我们”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表明了公司追求与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成长,成为可持续的公司的态度;“创造”部分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公司为社会和人民持续提供能源、为世界创造便捷、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所付出的努力;“未来”部分向利益相关方讲述了公司愿景及挑战,传达出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的愿望。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报告对全球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KEPCO紧跟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对国内电力行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则凸显了KEPCO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回应利益相关方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注并与利益相关方一起成长的诚恳态度。

介绍报告编制实质性测试流程。报告细披露了实质性测试流程,实质性测试按照对业务的影响(横坐标)和利益相关方的兴趣(纵坐标)由低到高情况,进行识别,最终确定报告披露议题的优先等级。

集中展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亮点。在可持续发展管理部分,采用2页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出KEPCO过去一年可持续发展重要事件,让利益相关方直观地看到KEPCO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披露管理创新方法及其创造的效益。报告将管理创新放在经济表现部分,披露了管理创新的方法,披露了2009和2010年的管理创新活动产生的直接/间接效益达到9284亿韩元(约52亿人民币),增强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认可和信心。

讲述环境管理预期。报告在环境管理部分的开篇,从实施环境管理、环境友好的电力生态供应链和积极响应气候变化这三个方面讲述了KEPCO的环境管理预期,并提出“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些体现了KEPCO严格按照环境管理预期开展工作,并努力成为“全球顶级的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决心。

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努力的内容。报告分别采用2页和1页篇幅分别披露响应《气候变化公约》和温室气体减排努力情况,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形成公司新的增长引擎以及公司技术与气候变化协作委员会等内容,显示公司积极响应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公司的减排成效。

披露利益相关方知情权的内容。社会表现部分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中,专门讲述了利益相关方知情权(Stakeholders’Right toKnow),阐述KEPCO保障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并通过管理披露、整体披露、企业披露和信息披露等方式持续提高透明度。

披露多个有特色的绩效指标。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除常规绩效指标外,还披露了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绩效指标。

披露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开展的多个社会公益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寻找走失儿童活动”。在该活动中,公司走失儿童的照片(电费单、公司杂志)、使用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和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反响。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在社会表现部分披露了公司尊重人权的内容,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人权教育方面,披露了公司向临时工和新招聘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通过专业或巡回教育向分支机构人员进行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方面,披露了公司录用的残障员工已达520人,给予残障人员在就业过程中10%的加分,保障他们良好的工作条件;客户隐私保护方面,披露了公司采取安全措施保障客户信息,定期提供隐私保护方面的培训。

披露ISO 26000指标索引。在附录部分列出ISO 26000相关指标披露情况,按照“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客户问题以及社区参与和开发”7个领域进行披露。索引分成核心议题、问题、描述和页码四栏,ISO 26000进行对标。

管理和实践方面

以环境管理为重点,推进实现发展愿景。公司将开展环境管理作为实现公司愿景“全球顶级绿色和智能能源先锋”的重要手段,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并提出环境管理预期,要求“从首席执行官到每一位员工,都要牢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承诺完全遵从这些预期的要求”。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可极大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使公司成为履行环境责任的表率。

系统推进温室气体管理,与国际接轨。2007年,KEPCO根据国际标准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系统,制定了收集温室气体活动数据的指南;2008年,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首次从环境部获得碳足迹证书;2010年,在集团层面建立了在线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控制系统,以收集和提供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通过系统推动温室气体管理,保障了温室气体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管理和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有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KEPCO开展了“寻找走失儿童活动”,通过电费单、公司杂志等渠道走失儿童的照片,发放15万个姓名标签,防止儿童走失;制作防止儿童走失的影像,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播放;组织员工进行了34场防止儿童走失的木偶戏表演;全年帮助了106个走失儿童家庭实现团聚。

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可持续的沟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KEPCO与客户、股东、员工、供应商、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广泛交流与沟通,传递和获取相关信息,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得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同。在客户沟通方面,公司建立了一个客户满意度顾问委员会、一个客户专家组和一个顾问委员会,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管理,通过定期对话渠道与客户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员工沟通方面,公司通过劳资理事会加强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向分支机构定期提供公司状况说明,每周向工会提供关键管理信息。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KEPCO致力于成为一家“全球顶级绿色能源和智能能源先锋”,通过报告传递出公司将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努力创造更加绿色和清洁的世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愿望。报告以GRI和ISO 26000为标准,披露了经济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核心议题下比较全面的内容,按重要性识别和评估了对利益相关方关心的各项议题,在报告中切实回应了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

启示与借鉴

形式方面

清晰展示公司可持续管理理念。报告通过简洁的文字、跨页图片和较大篇幅进行理念的展示,让利益相关方清晰理解公司理念,增强报告可读性。

以“封面故事”的形式阐释封面设计。避免读者对封面设计不理解或误解,可较好解答读者疑虑。

内容方面

用主题引领报告。企业可在封面上设定报告主题,在报告主体章节呼应主题报告主题,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报告主线和内容,增加报告的可读性。

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书信形式回应利益相关方。报告可采用书信形式总裁或董事长致辞,以利益相关方为中心,回应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体现公司对话和沟通的诚意。

分析全球电力行业趋势和商业环境。相应增加对电力行业全球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内容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分析,让利益相关认识到公司所做努力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企业的做法。

披露较多的绩效表现指标,满足利益相关方对关注信息的需求。报告应尽可能多地披露利益相关方关心的绩效表现指标。KEPCO报告值得借鉴的指标有:环境表现部分的能源强度、水资源消耗、公司车辆各类型数量和燃料消耗量、单位电量污染物排放量、主要资源使用量和循环利用量、绿色采购比例、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环境绩效指标;社会表现部分的供应商满意度、从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实习生人数、人均社区服务时间、社会福利用电(残障客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设施)折扣金额、事故率和受害人数、福利满意度等社会表现绩效指标。

披露尊重人权的内容。报告可从“消除歧视、性别平等、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人权教育、雇佣弱势群体人员、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处理员工投诉和客户隐私保护”8个方面披露公司尊重人权方面的实践内容,与国际接轨。

实践方面

保障弱势群体电力供应。企业可提高低收入家庭在最炎热和最寒冷月份的用电限制,通过安装限流器来保障其最低需要的电力供应。企业还可考虑对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用电折扣。

管理方面

开展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绩效。企业可建立环境愿景、战略、行动计划和行动事项,制定综合性环境管理路线图,开展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认证,提出环境管理预期。通过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方法来提高环境管理绩效,赢得利益相关方认可。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 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一、韩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内容解析

从整体内容来看,所选取的七家公司在报告标准上,均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Third Gene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简称G3指南)编制。在报告涉及范围上,三家包括国内及海外生产公司信息,两家仅涉及国内生产公司信息,两家公司部分项目涉及国内公司及海外公司,部分项目只涉及本公司。在第三方鉴证上,有五家公司提供了第三方鉴证报告,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各公司均参照统一的标准(即G3指南)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为提高报告的可比性,建立稳定规范的报告框架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在报告范围上以国内公司为基础并向海外公司拓展。第三,是大部分公司提供了第三方鉴证,加强了报告的公信度。

二、韩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体内容解析

根据G3指南限定的基本内容,下文拟从环境保护、社会贡献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具体解析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与特点。

(一)环境保护信息的披露 在环境保护议题方面,现行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司环境政策与管理机构设置、能源使用与管理、水资源使用与管理、资源利用情况、废物回收利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品开发和上游供应商的环境管理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上述十个指标在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列示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环境保护信息的披露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将环境保护政策纳入到公司发展战略中。七家公司均披露了环境保政策和环境管理系统。第二,披露信息涉及范围广。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和海力士四家公司对坏境议题的披露尤为详细,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系统涉及G3指南列示的所有方面信息。同时,其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系统适用面广,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工厂。第三,披露信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信息质量高。各公司不仅有定性信息还有量化信息,比如上述四家公司公布了其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耗用,污染排放的量化信息和量化的减排目标。KEPCO还专门针对环保量化信息提供了第三方鉴证报告。韩国的绿色发展政策使韩国企业都把绿色发展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积极研发绿色产品。社会责任报告在环境议题方面也十分成熟,这也可能是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均命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因。

(二)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信息的披露在社会议题方面,现行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几大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信息的披露。在员工保护方面,主要披露了雇员结构、多样化与机会平等、员工培训与教育、员工健康与安全保障以及人权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政策。在客户权益维护方面,主要披露了顾客满意度、售后服务、顾客投诉回应和客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在供应商合作方面,主要披露了供应商评估与鉴定政策、技术、管理、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以及碳足迹控制等信息。在社区服务方面,主要披露了企业组织的各项社区活动及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表3、表4和表5分别从员工权益保护、客户权益保护和供应商合作三方面总结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列示情况。从表3、表4、表5的数据可知,所选取的七家公司在社会议题的各主要方面均进行了披露。但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上,与环境议题相比,感觉过于表面化,文字性描述居多。

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员工权益保护信息披露上的特点为:第一,大部分样本公司都进行了员工满意度调查。各公司将调查结果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指出满意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第二,所有公司都按照GRI的要求披露量化信息。各公司均按职业类别、劳工合同性质和地域披露雇员结构,并披露了公司员工多样化、机会均等方面的政策,给出了男女雇员比例,本土员工与海外员工比例等量化信息;第三,在健康与安全保护上,各公司多将职工安全与健康保护嵌入到公司管理系统中。比如,现代汽车和Hynix半导体公司的公司环保与安全系统,浦项制铁的职工健康管理系统。六家公司披露了按地区或工种划分的工伤比例,并和行业平均进行了比较;第四,在人权方面,各公司均申明遵守世界劳工组织ILO条款,主要涉及禁止雇佣童工和强制劳动等基本方面。有五家公司披露了工会人数占员工比重,也有公司开始涉及对供应商人权保护方面的要求,如三星公司实行的供应商劳工保障标准,LGE提出的在亚洲新兴国家人权保护政策。人权方面的信息披露比较受西方投资者及客户的关注,也常被欧盟等用作准入壁垒。

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顾客权益保护信息披露上的特点为:第一,七家公司都披露了顾客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第二,客户信息保护受到公司重视,有五家公司披露了公司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的政策。第三,在与客户沟通方面方式多样。六家公司披露了公司在与客户沟通共同方面所做的努力。现代汽车建立专门网站与顾客交流,hynix半导体公司则表示要通过专访与顾客沟通,LGE、POSCO和Sangsum公司都强调重视来自客户的诉求。六家公司披露了在产品安全与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SKT公司则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发起低资费服务计划及客户资费套餐推荐计划。

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上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各公司均将与供应商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作为企业战略。主要披露了供应商评估与鉴定政策,以体现公司公平、透明交易的原则,各公司均提及了在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财务融资等方面给予供应商的支持,KEPCO和POSCO主要披露了对中小企业(SME)的支持。第二,随着对供应商碳足迹的要求正逐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样本企业中有五家企业在对供应商的评估中将碳足迹纳入评价范围,但大都较为笼统。KEPCO则明确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计划。

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社区参与信息披露方面,公司开展的各种社区服务及公益活动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并加以宣传的重点。各公司在这方面均有大量描述性信息,在格式上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并分国家和地区加以披露。公益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支援教育,向灾区捐款,健康保护等。新的变化是有部分公司将开展的领域与自身所在行业相结合,如三星电子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信息与沟通”项目,现代汽车开展“安全出行”活动以提高公众安全出行意识。

(三)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 在公司治理议题方面,现行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体系、所有权结构、内部控制系统、业绩评价、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处理程序、股东大会召集程序、关联方交易的审批程序及对检举者的保护政策等信息。各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披露均较为完整、详尽,表6总结了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公司治理方面重要内容的列示情况,基于反商业贿赂信息的重要性,故单列出来予以反映。根据表6数据,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均有涉及反商业贿赂方面信息,但在内容上鲜有公司具体披露公司在政治献金(political donations)、便利费(facilitation payments)等方面政策。第二,对法律强制规定的治理结构披露详尽,对其他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披露不足。在董事会的构成上,韩国相关法律要求总资产在两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需满足董事会中有50%以上的外部董事,公司必须有由三人以上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其中外部董事人数至少两人。提名委员会也有相同的规定,薪酬委员会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规模较小的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25%独立董事。本文涉及的各公司均为总资产在两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均披露了上述三方面信息,但只有三家公司(

本文选取了七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格式和内容上进行了相关分析,由于样本规模有限,可能不足以代表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在样本量增加的情况下,结果可能出现变动。总体而言,韩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体系结构,报告涵盖信息丰富,可为投资者提供环保、社会方面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风险判断,同时可让准雇员及社会公众进一步全面了解公司,提高公司的声誉。韩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环境议题的披露上表现尤为突出,披露了从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系统到资源、能源、排污和废弃物利用以及绿色产品设计方面的信息。大多数公司虽没有披露环境财务报告,但却给出了资源使用量、能源耗用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废弃物排放量等量化信息,并有明确的量化减排目标。与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相比,各公司在人权等社会议题上的披露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与韩国同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韩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有很多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地方。一是要明确报告编制标准。韩国各大公司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所依据的G3指南广泛涵盖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具体指标,有助于提高报告的可比性、可靠性,值得我国企业因地制宜的学习和采纳。二是要将CSR融入到企业战略中并建立完善的CSR管理系统。只有将CSR作为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使企业获取可靠的、充分的、高质量的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所需信息。三是要界定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从完善主要社会责任相关报告入手,分层次、逐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水平的提高。韩国企业将环境保护界定为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环境议题上披露出色,提高了整体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有利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四是应尽可能提供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以提高报告的公信度。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若能够借鉴各国经验,定会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大的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708721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Emerging Market Disclosure Project Korea Team.Unlocking Investment Potential: ESG Disclosure in Korean Companies,2010.省略/files/research20publications/emdpkoreanrepor-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内部报告 内部报告体系

一、问题提出

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十八届三中全会宏观上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未来一定会在微观上体现出企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注重管理、注重创新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企业内部报告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信息传递、决策支持中举足轻重,因此,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构建企业内部报告体系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但是,现实往往是内部报告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探索当前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一般问题就显得很必要。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讨论一般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改进方向。

对于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张先治(2008)将内部报告体系划分为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报告、基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报告、基于财务分析的内部报告四部分,并指出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张先治(2010)还指出“内部报告体系解决了为决策及控制提供有用信息的本质和目标问题。”汪家常及王兵(2003)提出会计报告改进的创新思维,将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从而既符合会计理论又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共同服务于会计总目标。笔者认为,此观点虽然新颖,但缺乏可行性,将内部信息使用者与外部相混淆,不仅忽视了管理报告的目的及使用对象,还会降低报告的使用效率。张晓波(2013)提出面向业务和财务融合及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风险问题发现机制、风险问题预警机制、涉及内部报告机制。此种构建方法侧重于对风险的预测及防范。

由此可见,内部报告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方法及手段,对于管理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构建对内报告体系则值得进一步探讨。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以平衡计分卡为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以作业管理思想为服务对象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但面对具体情况究竟如何构建却较少提及。本文以A公司的内部报告体系为例,讨论一般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建立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内部报告体系,并希望理论界和实务界能从中得到启示。

二、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及存在问题

(一)A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A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的高科技公司。长期专注于数字电影、互动电视等数字媒体行业的技术应用服务,凭借多年在流媒体、版权保护、信息安全、应用管理等领域积累的经验,A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内重要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2.组织结构。A公司下设七大事业中心,13个部门,其组织结构见下页图1。其中,财务中心内部工作岗位设置基本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而设立的,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的任务分工,财务中心设有财务总监1人、财务主管1人、会计3人、出纳1人。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库存会计和总账会计,财务主管负责税务及与合同相关的工作。财务中心主要职责是核算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支出和业务开展情况,定期制作财务预算,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3.内部报告的功能。对于公司整体而言,管理者目标是发展壮大公司,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争取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管理者对内部报告有着如下的期望:首先,希望通过管理报表达到的目标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例如当发现差旅费用很高时,就要分析各个部门差旅费用的情况,影响差旅费用的因素。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差旅费用高的原因,从而修正相应的出差制度。第二个目标就是控制风险、稀释风险。可见,A公司管理层认为内部报告应具备如下功能:首先是帮助决策者实现问题定位,其次是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最后完成长效的预警和控制。

(二)A公司现有内部报告体系。A公司现有的内部报告体系包含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内部财务报表,共47张;第二部分为内部管理报表,共12张(见表1)。

1.内部财务报表。A公司的47张内部财务报表包含三大类:资产负债类、收入费用类及其他类,基于对外报告理论编制,内容单一,仅仅是对外财务报告项目的细化,其提供的信息与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远。例如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中列示了不同账龄的应收账款、应退账款、应收房款、应收业主费用金额及坏账准备等,通过账龄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但不能从中分析出客户的偿债能力及赊销政策执行情况,也不能解决如何修正企业的赊销政策从而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等问题。因此,虽然此表对应收账款科目进行了明细还原,但是并不能实现管理者期望的内部报告应有的功能。

2.内部管理报表。A公司当前的管理报表由成本会计岗位编制完成,经财务总监审核后,月末向管理者报送。A公司的管理报表主要是“将信息进行还原,反映损益情况,其中包括集团内部往来、工资情况、资金管理等”(采访A公司财务总监)。然而,财务总监对管理报表的审核仅仅建立在金额是否平衡、具体项目记账是否准确等非常基本的会计业务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而且由于仅仅由财务人员参与管理报表的编制极易导致信息缺乏战略性、全局观。尽管如此,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还是认为通过对管理报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问题,并分析出问题的原因,从而通过改进内控等方式解决问题,在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一定的效果。

A公司的管理报表包括12张明细表(见表2),其基本框架依然是财务报表,只是将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进行了拆分、加工、对比等处理。通过区分集团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管理者可以掌握企业的实质交易情况;通过月份与年度累计的比较以及实际与预算的对比可以使管理者定期把握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状态;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大致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然而有些表的内容重复,例如现金流量表和现金流量简表的内容基本上一致,只不过简表是金额的汇总。因此,A公司的管理报表相较对外财务报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必要的信息,由于其没有脱离财务报表的框架,业务信息几乎完全缺失,必然导致内部报告的决策支持功能以及控制功能受到限制。

(三)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A公司目前的内部报告体系无法实现管理者所期望的功能,主要问题表现在:

1.信息有效性差。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管理者实现计划、控制及决策等目标,而管理者希望充分了解相关财务和业务信息,通过决策模型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决策和控制。然而目前A公司的内部报告不足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足以控制风险、稀释风险,即不足以为管理者所用,因此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有效性差。例如预算的编制,各个部门将本部门的预算发到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将其进行汇总加和,然后上报给管理者,没有考虑预算是否合理、预算与以前月份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从而不能将实际发生额与预算进行比较来评价业绩,更不能预测并控制风险。由此可见,A公司的内部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项目的细化,内部管理报表只是会计记录的另一种综合化,并没有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

2.信息完整性差。首先,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只反映总体,不能反映局部。A公司的内部报告所有信息都是以公司整体为口径列示的,并没有分部门的数据,只能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不能深入到局部去探寻某一部门的情况。而企业中各个部门是最终执行单元,任何执行都是通过局部完成的,如果无法反映局部的执行情况及相关信息,则不利于管理者实施精准决策。其次,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只包含财务信息,没有业务信息。报表只列示了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对于那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但却对企业管理者决策发挥重要作用的业务信息没有予以反映。例如机会成本是进行决策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A公司目前的内部报告却没有将其反映在提供给管理者的报表中。最后,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侧重历史,没有面向未来。由于报表只列示财务信息,则必然导致其历史性。决策和控制本身是实时性很强的管理行为,仅在月末或季末提供的报告必然会导致管理者失去最佳处理时机,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3.信息有局限性。首先是信息内容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整性导致信息内容的局限性,A公司的内部报告重点全在成本预算及控制方面,对于其他的客户分析、产品分析信息等没有涉及。其次是信息处理方法的局限性。A公司编制的报表只是金额的简单运算,没有使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也没有利用有关的决策模型。如果内部报告不能支持管理者利用决策模型进行科学决策,那么管理报表对于前述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只是形式而已。最后是信息范围的局限性。A公司提供的数据仅仅是企业内部业务的相关财务信息,并没有提供其他诸如同行业竞争对手等的相关信息,因此管理者只关注企业内部情况,不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市场变化、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等,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适当的决策。

4.信息及时性差。由于决策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因此管理报表也应该达到可以为这种临时性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即应当编制实时报表,或临时性需要的报表。而A公司按月或按季度或年度编制相应的报表,时间固定,加之报表送达管理者需较长时间,因此,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及时,不足以为随时需制定决策的管理者所用。

由此可见,虽然A公司形式上编制了多张报表,看似提供了详尽的财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与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有偏差,不利于内部报告功能的实现,也不能达到管理者的期望目标。

(四)问题分析。从A公司的内部报告体系分析来看,财务部门已经尽其所能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却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决策者的需要,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管理者指导思想问题。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得到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报告以帮助其在日常的管理、控制和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出于习惯性的思维,内部报告编制工作落在了财务部门。由于其自身功能的限制,财务部门也只好将其所掌握的财务数据细化、归类形成的管理报表作为内部报告的主体呈报上去。本质上内部报告体系完全不等同于一般的财务报告体系,后者是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内部报告体系应该由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来统筹协调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内部报告的质量。A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设置管理会计部,即使财务部门下也没有设置管理会计岗位,这说明A公司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报告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实地采访中,A公司财务总监的一段话很好地印证了管理层的指导思想问题:“我公司财务中心编制管理报表,再根据上级领导的目标方向进行分析,而上级领导的目标都是围绕成本预算控制而言的”。管理者本身管理会计意识薄弱导致内部报告体系必然受到局限,从而使管理会计沦为成本会计。管理者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成本管理及控制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出具的管理报表也仅仅是反映成本预算,忽略了真正影响成本的动因――业务活动,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组织架构不健全。首先是缺乏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或岗位。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必将导致组织架构不健全,目前A公司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但这并不表示管理会计岗位和工作内容可以忽略,相反,对于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考量长期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理性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决策。A公司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由财务人员替代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此一来,内部报告提供者在思维上会受到财务会计的严重束缚,这些都不利于科学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其次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公司没有聘请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没有能熟练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从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这不利于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而且财务人员与公司的业务脱节,并不会详细了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知识。因此由财务人员代替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出具内部报告不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3.数据收集不到位。由于A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健全,其内部报告由财务人员编制,其中包含的数据也是由财务人员收集的,这就导致数据的来源不能全面反映原始经济业务,更不能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实质。正如其财务总监所言,“采集基础数据信息十分重要,各个部门要提供完整的信息,业务出的报告最有价值,而财务并无此数据。因为数据采集的不好,所以利用价值不高,深层的原因分析不出来。”由此可见,A公司的基础数据采集不到位,财务部门收集的信息有限且对业务了解有限,即使内部报告体系构建完善,外壳具备了,但没有内容,也无法实现目标。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提供收集数据的手段。如果有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合理规划数据采集来源以满足内部报告体系需求,数据收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改进方向

(一)重构内部报告体系。按照“分阶段、分部门、分层次”的原则对内部报告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分阶段”即按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管理目标设置不同的内部报告格式及内容;“分部门”即针对不同部门提供侧重该部门业务执行情况的部门报告,实现对各个部门的有效控制和评价;“分层次”即根据管理者需求,提供基层、中层和高层不同层面的相关信息,以满足不同层级对管理报告信息的不同需求。

(二)整合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内部报告体系需要大量的业务和财务信息,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现代科技发达,技术成熟,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从而解决基础信息缺乏的问题。A公司本身是高新技术公司,所以有能力也应该更加积极地整合已有信息系统,建设必要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基础数据采集问题。

(三)定期修订报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报表的内容及样式也应该随之改变。A公司的管理报表多年来一成不变,当公司的发展目标改变或业务模型发生变化时,现行内部报告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反映,不利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防范。因此,A公司财务总监也认为:“应该定期对管理报表进行修订,体现当期的控制重点,防范风险”。

(四)完善组织管理。完善组织架构,提高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是实现以上各要点的基础。虽然A公司的规模较小,但也应该设置管理会计部门,聘请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编制管理报表并进行分析,企业也应该培养并加强职员的管理会计意识,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帮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管理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战略管理意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正确看待与处理财务信息,从而使内部报告体系成为真正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小结

通过对A公司目前内部报告体系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有效性差、有局限性。通过实地调查及采访,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组织架构不健全、基础信息收集不完善。为此,笔者提出重构内部报告体系、整合信息系统、定期修订报表、完善组织管理等建议。尤其重要的是:管理者应该增强自身的管理会计意识,增设管理会计部门,只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依据管理会计目标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在企业转型的大趋势中处于不败之地。S

参考文献:

1.白补.管理报表的设计与运用[J].经理日报,2006,2(2).

2.陈明龙.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集,2012.

3.傅超.关于国内管理会计报告定义的浅析[J].经济管理者,2012,(14).

4.胡琳.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5.

5.张晓波.面向业财融合及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3,(2).

6.齐全新.企业管理者需要哪些管理报表[J].企业天地,2004,(9).

7.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8.唐睿明,刘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04(8).

9.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2008,(2).

10.汪家常,王兵.会计报告改进的创新思维――兼论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的融合[J].经济管理,2003,(9).

11.叶陈刚,李月娥,仲蓓.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系统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2.杨小溪.IT服务企业财务管理报表研究――对WITS财务管理报表的研究[J].企业导报,2009,(8).

13.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4).

作者简介: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5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小额贷款公司是以服务“三农”和小企业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的新型地方金融组织。本办法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合规经营情况开展的监督管理活动。

第二条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自律承诺为基石,根据持续监管、分类监管、重点监管的要求,依法开展监管工作,鼓励和监督小额贷款公司及高管人员履行自律承诺,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条省金融办、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工商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监局组成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省级联席会议。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相关的管理办法;组织审定市、县(市、区)申报的试点方案;沟通信息,指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

第四条省金融办是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省级主管部门,在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指导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其他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及时识别、预警和防范风险。

第五条市金融办或由市政府指定的负责部门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市级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辖区内县级政府试点方案的审核工作,指导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其他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第六条坚持属地监管原则,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是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政府明确的部门为小额贷款公司县级主管部门,牵头负责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以及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第七条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采取措施,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防控,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社会风险等。

第八条主管部门要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上级部门可向下延伸检查。市级主管部门要每年至少2次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必要时可由联席会议各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开展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分析与报告、风险处置与整改、文件归档与管理等方面。

第二章监管制度保障

第九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主办银行制度。主办银行是指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结算支付、现金收付、资金融入、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并与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有相应合作协议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守信的原则,必须选择一家资质良好、管理规范、服务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建立主办银行关系。在合作协议中,主办银行应承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向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提供相应信息,切实发挥主办银行职责。

第十条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控和防范,由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选择多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战略合作银行。战略合作银行以优惠条件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省级主管部门鼓励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选择战略合作银行作为主办银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战略合作银行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为主管部门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有关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第十一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主监管员制度。县级主管部门对县域内每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确定1名正式工作人员作为此公司的主监管员,并保持相对稳定。主监管员是其监管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的直接监管责任人。主监管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敬业的工作态度。主监管员应与小额贷款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加强沟通,做好监管服务。主要职责包括:

(一)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二)掌握其分立、变更、终止、股东及高管人员变更情况,企业经营情况等;

(三)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

(四)向小额贷款公司通报监管信息及监管文件规定;

(五)督促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监管意见。

主监管员应遵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依法监管,不得干预小额贷款公司正常经营,不得或。主监管员有以下职权:

(一)不受干涉,独立提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意见;

(二)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

(三)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对违法违规事项及人员进行查处。县级主管部门应当将主监管员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

市级主管部门应确定1名正式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等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二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制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效实施分类监管。省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标准。市级主管部门按照分类评级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监管信息,结合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营和合规经营情况,每年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提出分类评级初步意见,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确定。各级主管部门根据评级结果科学分配监管资源,实施分类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和评级排后的小额贷款公司,通报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措施,实施持续、重点监管。

第十三条强化小额贷款公司自律承诺。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将自律承诺内容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不非法集资、不吸收公众存款、贷款利率不超过司法解释规定的上限、不使用非法手段催债、不跨县域经营等。小额贷款公司应将省金融办批复成立的文件与营业执照一起在经营场所明示,并公布县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电话及主监管员联系方式。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统一标识。

第三章信息收集与核实

第十四条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和报送渠道的畅通。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下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监管信息。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小额贷款公司应将公司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县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县级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全面收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报送资料由主监管员负责归集。主监管员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信息的及时性负责,有责任要求并核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

第十六条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和具体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第十七条市、县级主管部门按照省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第十八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主办银行及现有各种金融、统计、征信、信息系统的作用,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从第三方获取必要的监管数据。

第十九条各级主管部门在分析评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等信息要认真予以核实。核实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进行答复。根据监管需要,主管部门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质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第二十条各级主管部门要关注新闻媒体、评级等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章风险分析与报告

第二十一条市级主管部门应指导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及时开业,并将开业情况上报省金融办。主要内容包括:拟开业机构名称、住所、开业时间;主要内部管理制度和公司组织结构图;公司法人及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小额贷款公司自批复之日起3个月内未开业的,其试点资格自动取消,并由市级主管部门指导试点县(市、区)政府负责做好善后工作。

第二十二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按照重点监管的要求,重点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存在下列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一)非法集资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二)违反规定融入资金;

(三)贷款利率超过司法解释规定的上限或低于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四)抽逃注册资本;

(五)使用非法手段催债;

(六)擅自开展新业务或跨县域经营。

对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专题报告,并移送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遵循持续监管的原则,在日常监管中及时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第二十四条市级主管部门要对县级主管部门报送的监管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按季向省级主管部门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专题报告。监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体风险评价;

(二)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包括股权变动、高级管理人员调整、组织架构重组、重大资产处置、重大损失、涉及案件等;

(四)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五)主监管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监管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第二十五条省级主管部门每年撰写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分析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判断风险变化趋势,提出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四)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风险变化趋势;

(五)年度监管工作开展情况、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六)监管意见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七)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风险处置与整改

第二十六条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各级主管部门要注意日常监管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风险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按照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划分突发事件等级。一旦发生风险性突发事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风险等级及时有效汇报处置。

第二十七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预警和提示,适时将监管分析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小额贷款公司,纠正和制止危及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和趋势,并要求其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市、县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将监管通报发送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利益相关方。

第二十八条市、县级主管部门每年度应与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谈,讨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以下情形,市、县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高级管理人员:

(一)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二)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三)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四)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整改和纠正;

(五)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各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监管的分析结果,实施现场检查,查验有关文件、账册、单据和计算机系统信息,问询有关人员。

第三十条小额贷款公司存在本办法第二十二条所列情形及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由县级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同级相关部门依法处置;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主管部门逐级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暂停其试点资格。

(一)未经批准分立、合并或者违反规定对变更事项不报批的;

(二)拒绝或阻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

(三)不按规定上报报表、有关资料,或提供虚假、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和统计报表的;

(四)有洗钱行为的;

(五)监管部门根据审慎原则认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一条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高管人员备案制度。对不熟悉金融业务、不具备金融业从业经历或金融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的高管人员不予备案。

第六章文件归档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监管信息档案。档案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各类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信息及分析评价意见、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第三十三条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信息的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各级主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应当由专人保管,并建立查阅登记制度。法律另有规定的披露情况除外。

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一)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

(二)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非数据信息;

(三)各级主管部门撰写的监管报告、风险评级结果等信息;

(四)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五)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6篇

依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解释,环境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与国民核算和报告相连,微观层面与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相连。

在微观层面的环境会计领域,最早进入专业实务的就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即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与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这表明了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作为公司行为规则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实践看,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第二,环境报告中的信息之产生,在环境会计及环境管理方面都有待发展。

一、政府的关注

1.美国政府。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

美国的环境法规建设速度很快,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5),或有负债会计(ACcountiflg for Contiflgent Liabili-ties),和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但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或有负债情况的,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木具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这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

1993年,EITF又提出了“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对于上市公司,由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英国政府环境部。在英国,环境报告一直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区范围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专家号召企业要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和专门的环境审计。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即《Pearce报告》)是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这个报告讨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实现环境目标中的财务数量化和市场动力;认为要达到计量的一致性,应改变国民收入的计算。这个报告偏重于宏观政策的研究,对以后制定有关环境的法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0年,Rob Gray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的支持下,对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出版了《会计人员绿色化:Pearce之后的会计职业》。这是ACCA“会计人员的绿色化”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他在书中阐明,如果没有各组织自发性的反应,以及新的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Pearce报告中的观点将无法得以推广和执行。Gray认为,今后会计人员应是“环境管理”中的成员。“环境管理”的功能包括:环境审查;政策/目标发展;生命周期评估;BS7750标准及环境审计ISO;法规遵守;环境评估;环境标志的使用;废弃物最小化;调查、发展和投资于更好的清洁技术。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

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em)”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的一项标准而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存在的问题是:(1)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2)在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方面,环境报告中信息的产生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二、国际组织的关注

1.联合国有关环境会计的发展研究。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瞩目,各类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开展了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研究。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资源环境的核算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宏观与微观。

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建立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并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系。在这方面的进展,集中体现在联合国1993年SNA修订版中,以及与之相应的统计方法的发展。

在微观核算领域,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进行了多年的考察。从1990年起,环境会计问题都成为ISAR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ISAR带动下,“绿色会计”或称“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的热点问题。

1991年,ISAR调查了222家跨国公司,评估各公司遵循其环境报告披露建议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书目和摘要人以期帮助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书中以ISAR历次调查的结果和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情况为基础,了环境管理中的问题,记录环境影响的公司会计问题,提出了在当前会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会计披露的变化,以及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

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1993年,联合国在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对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届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会计。大会主要围绕会议秘书处提供的“对各国环境会计法规情况的调查”、“有利和有碍于跨国公司采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因素”、“跨国公司环境绩效指标与财务资料的结合”、“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展开了讨论。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ISAR的工作毫无疑问,联合国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环境披露”的多年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及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探讨与研究。

2.欧共体。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还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3.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一个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指南。这就是所说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1995年6月,作为Igy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l40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 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有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

三、会计职业团体的关注

关于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努力,举几个例子: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的征求意见稿(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Lia-bilities)。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主题非常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2.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

4.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

5.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14000(国际标准组织14000是关于环境管理和审计的文件系列)”。

6.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审计中的环境问题”,论述财务报告审计中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法规、审计程序、专家意见等问题。

四、专业服务机构的关注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佣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 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 Touche ha(DTT)在 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Global Environmental Mangement Initiative,GEMI)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公司适应国际商会(IC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在1993年还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 Peat Marwick在1993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 Waterhose(PW),已经在1990年、1992年、1994年进行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的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即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联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的发展非常重要。

五、企业环境报告

1.ABB集团公司的环境报告。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签署了国际商业环境保护条约并组成了本公司的环境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披露。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公司的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ABBCS—EA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 14001公布,ABB的五十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保措施。1997年,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它主要面向21世纪全球化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此时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环保控制及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员工。

公司关于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在1999年主要集中于产品本身。23个业务区域中的大部分都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环保产品声明,在ABB核心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有关环境方面的要素都被加以考虑和描述,包括环境目标和相应的计划。ABB的环境事务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因为又有23位环境保护控制经理被任命到公司的23个业务区域中去,他们负责该业务区域内核心产品的环保执行情况。1999年内,公司还举办了5场研讨会,150名来自各业务区域的员工接受了有关 Eoo-Lab life cycleassesment tool的培训——这一培训是生产符合环保声明的产品的必要条件。ABB 2000年还投入资源以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到1999年末,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 14001认证。自1998年起,ABB公司每年的环境保护报告都将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1999年之后,环境报告也将在网上披露,外部使用者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2.摩托罗拉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健康和安全(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方面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内全球公司的典范和领袖。摩托罗拉以一种反应模式处理所有的业务活动,以免出现明显的灾难性后果,它关注它的雇员艄费者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健康与安全;关注地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它还遵守所有实施中的有关环保、健康和安全的法规;同时,它还一直致力于EHS管理系统的及污染减排计划。

摩托罗拉的环境报告主要包括EHS综述、EHS指导原则和宗旨、EHS的目标和主要成就、责任等。从公司1999年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摩托罗拉公司按照国际环境报告准则制定了7个有关社会方面的目标,并在1999年中全部实现了目标,有些领域里甚至超额完成计划。1998~1999年度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如下几点:(1)减少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排放高达45%,减少19%的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2)实现无危害废弃物重复利用达49%;(3)减少22%的水的使用量和15%的天然气和电力的使用量。

3.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自1996年起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BAAE(British Airways Avionics Engineering)是英航第一个通过ISO 14001认证的部门,纸张回收利用率达14.4%,超过300名管理者接受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培训,地面能源消耗利用率提高了7. 7%。

英航的年度环境报告包含了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主要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2)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指标及图示;(3)年度内主要的环境保护成就;(4)环境保护的管理与交流;(5)关于噪音处理的具体情况,包括夜航噪音处理、起飞时噪音处理、地面噪音处理情况及关于噪音的等等;(6)放射物、燃料效率及能源的处理情况,详细分述了产生原因和控制效果等;(7)废气、废水、废渣的回收利用与处理情况;(8)英国航空环境保护政策。

4.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斯堪的那维亚航空集团公司(Scandinavian AirlinesSystem,SAS 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和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

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5.宝洁(P&G)公司。宝洁公司从1994年起编报其全球环境报告,所涉及的内容面向广泛的对象(包括家、环境保护组织、立法人、以及消费者)。其目的是将公司对社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执行情况作出报告。报告以后,公司对500位社会各界的读者作追踪调查,并将得到的反馈意见体现在下一年的全球环境报告。

在全球环境报告中,表明了:(1)宝洁公司面对的环境挑战;(2)公司制定的战略以应对挑战,确保公司产品的持续改进;(3)公司的环境策略。环境组织、以及环境(见念;(4)公司环境责任的实施措施;(5)公司所作出的努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成效。

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环境报告

1.Hertfordshire郡的环境报告。Hertford-shire郡南临大伦敦市区,郡政府出版的环境报告分别就能源、空气质量、家庭生活废弃物、状况、野生动物保护、水污染和土地使用七个方面阐述了本州状况和采取的措施。

在能源篇里,报告分三部分展开:全球联系的观点;本州能源和空气质量模型;能源潜力指标即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可重复使用能源的消耗。在空气质量篇里,报告先解释为什么空气质量对本州人民很重要,然后以地区为单位衡量氧化氦含量和臭氧含量,最后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保护本地区的空气质量。在家庭生活废弃物一章中,报告披露了人均制造的生活垃圾数量、其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和本州的回收再利用情况。在交通状况篇中,报告介绍本州交通情况和造成的污染情况,然后大力提倡居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减少废气排放。在野生动物保护的篇章里,报告披露了野生动物在州里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情况,正常可用土地的面积,并对比以前可正常利用土地的面积。提到水污染,该州的环境报告先解释水环境是怎样被管理的,然后披露水的消耗量,河流质量及水质量保护目标。最后一部分土地使用篇,报告同样以事实披露为主,解释了城市化占用的土地和造成的影响。

2.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的环境报告。“作为社会社区的一分子,学校的使命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学应该采用一种综合全面完整的方式使环境保护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这是University of Sunderland负责人解释为什么大学也会出版环境报告的原因。从这所大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看到,他们有关环境保护的使命是:(1)确保学校的学生和员工都知道环境保护条款;(2)继续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研究和该领域的专业教育;(3)进一步在校内外促进环境保护的实践;(4)最小化大学对社区环境的负面影响;(5)通过一个综合的计划及可量化的目标实施该政策,指导和分析对计划的实施情况。环境报告披露,该大学在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哪些贡献,在具体环境保护行为当中又有哪些管理,包括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消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减少校园里汽车的使用等等,职工是如何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展提高能力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社会责任的使命的理解。

七、联系我国情况的考虑

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在我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已在1997年建立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并开始了环境认证试点工作。

从本文前面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借鉴:

1.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从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可以看到,在制定具体的环境法规和企业环境披露规定之前,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可被划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这样的一个定性问题也是随的发展变迁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地理情况也很不同,环境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当务之急就是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以及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在我国尚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行为准则。为了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政府可以聘请有关环境专家、管理专家和一些企业家就各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研,同时考虑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种类环境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管理范围和责任。

2.政府必须对环境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同样由于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表现方式,使得一些国家在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报告披露时遇到了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或环境报告中充满了过多的专业词汇及难懂的表述等麻烦和问题。所以采取先制定规范,之后再依据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逐步修改的是可取的。

3.从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已经作出的努力来看,宏观层面是把环境核算指标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微观层面是研究公司的环境报告。我国在与国际并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加入环境核算因素,这反过来会促进我国加速环境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工作的进度。用国际组织订立的有关环境条约作为,可以缩短我国独立探索和制定环境条款的时间。我国还可以加入一些环境保护规定与研究工作进行得很好的国际组织,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进而提高对本国环境管理的水平。许多国际大公司都以标榜自己通过了若干国际组织标准认证来证明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成就,我国同样可以要求国内企业通过一定的国家环境条例认定,才算在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责任。

4.专业组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时具体的会计技术处理问题,基本都是为了能够科学地解决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前面提到的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密切相关。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参与协助政府部门界定环境管理问题和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

5.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已就环境问题的计量和会计披露的处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会计师行里,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更是鲜有考虑了。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都聘请了自己的环境顾问,并就环境问题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体系或研究体系,包括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等。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环境方面称职地承担好审核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也应该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做法,考虑聘请自己的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得通的工作体系。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7篇

2014年9月16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第一批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备受期待的行动计划13以及推荐的分国别报告模板,跨国公司必须使用该模版分年度分国别报告他们在开展业务的国家实现的收入、税前利润、缴纳和应缴所得税。除此之外,还需报告的有在每个国家的雇佣的职工人数、资本额、留存收益和有形资产,跨国公司还必须明确列明集团内每个实体在哪些国家开展业务并描述其业务活动。

2015年2月6日,经合组织宣布了分国报告实施指南,指南指出跨国公司应从2016年1月1日开始的会计年度为所属期提交报告模版,在该所属期结束的次年内即2017年内提交模版。也就是说以一个公历年度为会计年度的跨国公司应该在2017年12月31日前报送2016年的分国别报告模版,该指南强调会计年度指的是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告期,而不是依照纳税年度或者单个实体的财务报告期,这样,一国提交模板和进行纳税申报的期限可以大体保持一致。

推荐模板的正式版本还要求企业报告其在每个国家的收益、所得税前利润、已缴纳和应缴所得税、职工总数、资本留存收益和有形资产,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要求,如果有国家需要额外的信息,也可以修改模板获取想要的信息。

该新需求对跨国公司税务部带来很多新的额外负担,首先是准备模板本身的工作量很大,同时由于这些分国报告提供的信息,税务部门会从中发现很多线索来开展税务检查,让公司疲于应付。此外,跨国公司在数据获取上也必须使得报告模板的数据和公司对外财务报表、法定实体账目、本地纳税申报表数据相一致。分国别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保密制度,许多企业和业内人士认为,有一些国家已经将信息公开报道或信息泄露给公众。

实施该行动计划在第一次给了全世界税务机关一个抓手,让他们能够确定跨国公司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其他国家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和纳税情况,模板也将作为征税机关必不可少的工具来识别和选择将被税务审计的公司。

借助跨国公司分国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税务机关的早期风险评估能力。在其所在居住国年总收入超过7.5亿欧元(折合8.5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应于2016年开始提交分国别报告,提交名单还包括了一些特殊行业、投资基金、非公司实体以及非公开公司实体。而且,一个国家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并提供安全措施才有资格接收模板。

条件具体指:

(1)对分国报告有法定保密制度。

(2)作为法定要求,应该由跨国集团公司最终母公司向其所在居民国提交文档。

(3)只有在对高级别转让定价风险和其他BEPS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时候,才使用该模板。

如果主管税务机关不能提供模版,OECD指南提“候补机制”,可以使用本地文档或者把交换文档的任务转移到次一级的控制实体。税务机关之间自动交换模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府间的协作机制,如:双边税收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协定、税收事务多边行政互助公约,OECD称对此的立法草案以及“候补机制”正在制定当中。

根据以上指南,税务机关应在2017年开始提交第一个模板。模板可以看做整个BEPS行动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援引经合组织税收政策管理中心主任Pascal Saint-Amans 9月6日的吹风会上的讲话:“如果认为分国报告会让整个跨国公司的游戏规则发生改变也毫不夸张。” 整个税务界对此也达成共识。

本文根据分国模版的实施讨论了国别报告对企业税收部门如何管理他们的财务数据以符合这些新报告要求提出严峻考验。本文还概述了企业税收部门实施转型报告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挑战和注意事项

相对于2014年1月发表的模板草案,经合组织已经大幅度减少了正式版本的国别模板所需的财务信息的要求,规定必须报送的财务报告项目数量已经从14个减少到8个。

允许公司灵活地使用多种财务信息来源, 但是一旦选中某种数据来源,以后必须每年持续采用同一口径。

它不再要求跨国公司在其开展业务的国家的每个实体都要披露信息,最终的模板只需要以国家为单位上报每一项的总额即可。

这样既减少了财务信息报送的负担又增加了最终模板数据来源的范围,但该报告仍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挑战。对内部税务部门来说,降低信息报告要求和提高灵活性带来的减负效果是切实的或仅仅是理论上的,作者的观点偏向于后者。

虽然,公司现在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来源的财务信息准备模板,作为一个实际问题,即: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税务审计,公司税务部门仍需统一各国的公开财务报表模板数据口径,而不论各个国家在准备年度模版的时候使用了怎样的信息来源。具体地说,这将需要跨国公司公开财务报表和账目、法人实体账目、准备并提交的当地纳税申报表、提交的模板报告,这种正在进行的统一口径的过程会因为新公司收购、新的公司间的交易、新的法律实体创建、全球扩张、内部经营变化、内部管理账目格式变更、税收筹划活动等等原因变得更加困难。

即使保守的估计,这个统一口径的过程对当今世界大多数公司来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执行的会计准则往往不能提供必要的税务信息。

虽然,经合组织最终模板需要报告的信息以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单个法人实体为报送单位,表面看似简化了手续,但这样做其实更复杂。因为,为了确保模板的准确性,仍需要本地法定实体账目做支撑(使用所有适用的核算方法和当地币种),正常情况下还会产生间接负担。

另一个复杂的方面还没有被媒体广泛报道,当公司通过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情况下,同一法人实体通过国内外分支机构开展的经营活动无法明确界定,国别报告基于国家的同时又要考虑分支机构的问题将给企业税务部门报送模板带来额外的困难。

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这一统一信息口径的过程是个难题,因为本地所得税申报表所用到的依法报送的法人实体账目一般并不依据公开的财务核算系统来实现。当地的纳税申报表采集的信息取自当地利润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和税务部门沟通。严重脱节的两份报告可能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让公司信誉在全球各国税务机关面前都受到损害,一旦这样,公司接受税务机关重点审查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大。

尽管跨国公司准备国别模板时,在技术上并不需要对各个国家使用的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国家一定会定制模板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税务部门会要求公司报告模板和所得税申报表所依据的当地法定账目和记录相一致。

很多公司的上述统一过程困难在于他们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根本就游离于所得税报告过程之外,“数据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同时有多个不同的总帐系统、存在非标准化的总分类帐户以及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能产生所需的信息格式等。

在作者的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企业税务部门,发现公司的会计核算系统生成一个完整的法定实体账目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当跨国公司满足下列条件:并无重大的企业的收购事项;不存在不同的总帐系统;不存在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没有很多切实存在的法人实体。否则,许多跨国公司内部税务部门认为获取完整的法定实体账目信息是他们面临的头号数据管理问题,

简而言之,缺乏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可以同时产生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账/监管财务报表,法人实体报表和当地法定账目是核心问题所在,国别报告现在面临的主要压力就是如何统一相互割裂的会计制度和所得税报告过程。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国别报告模板需要的信息并不能直接从他们的财务核算系统当中生成,这样,除了内部系统变更,国别报告每年还需要耗时耗力的人工处理流程和更多的其他资源。

把已缴纳的所得税金(包括预提税收)和应缴所得税依国别进行分解对许多税务部门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依靠人工流程和电子表格进行所得税核算的公司尤其是这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以后某些政府可能要求国别报告模板的全部应缴所得税包括相关未确认应缴所得税,有了这个额外的信息,征税机关只需获取已缴纳的所得税现金和全部应交所得税之间的差额即可测算出公司的未确认应缴所得税。

跨国公司在各国的实体执行的会计期间很可能不是一致的。经合组织分国别报告模板指引依据的是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告期,如果这个报告期和一些附属实体纳税年度相冲突的时候,就必须对实体当地的税收申报表数据依母公司合并财务报告期为期间做一些调整来提取模板的数据。

最后,跨国公司在这个报告新纪元中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就是实际操作当中的保密问题。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模板信息是否需要公开披露还无法预知,尽管OECD多次保证不会出问题,但是,不能确保以后公司提供的信息不被公布,因此,今天许多税务专业人士和跨国公司高度怀疑,即使执行的只是有限的披露制度,但是否能继续操作下去。

此外,媒体的介入和审视、博客、社会活动家和非政府组织现在越来越多,最近的一个案例,去年普华永道代表客户与卢森堡政府进行的税务谈判文档被公开到了网上。据普华永道说,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在其网站上了文件描述了文档的一些内容。

此外,跨国公司国别报告信息后还需要公开解释其公开财务报表是如何和模板数据保持一致的,做了哪些调整。另外,如果模板包含一点点无意的失误或稍微不准确的预测,就很可能被抓住和曲解,从而对公司的声誉带来不应有的损害。

三、展望和应对

展望未来,许多国家如果按照公历/财税年度为期间,从2016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执行国别报告,2017年将是报告元年。目前,英国和西班牙已经公开宣布他们将采用经合组织推荐的要求来报送报告。2015年2月28日,美国财政部还宣布,美国计划使用7.5亿欧元作为准备国别模板的门槛,政府为此还专门针对最终母公司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开发了一套看起来类似分国模板的表单。

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税务部门并不愿积极执新报告要求,因为有很多的挑战在里面,更不能低估公司的内部系统和流程的再造和让历史报告更透明的转换时间。考虑到要维持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税收形象,准备分国模板不应该仅仅考虑带来负担问题,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战略风险的防控问题。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8篇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简称“外资企业”)44.60万户,较2012年同期略有增长,增速为1.2%,注册资本12.3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外资企业发展态势趋稳趋缓,逐步走向平稳,但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区域结构逐步优化,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地,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1

截至2014年10月15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48份。我们依据“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4”,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基于报告参数,我们对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体描述,并结合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咨询方面的经验,对这些报告的整体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尝试总结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外资企业报告的数量近年明显增长,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17份 评估样本中全球总部位于美国的企业最多,有17家,占比超过1/3。

27.1% 评估样本中接近30%的报告为可持续报告,比全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重高。

47.9% 评估样本中近半数企业已报5次甚至以上,且多为连续,报告的定期机制逐渐形成。

52.1% 超过半数报告的篇幅超过50页,披露的内容较为详实。

72.9% 超过7成的报告是中国区报告,外资企业较为注重与中国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20.8% 评估样本中信息技术业企业占比超过20%,信息技术业企业报告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GRI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被参考最多的依据,为56.3% 的报告所采用。

20.8% 评估样本中有10份报告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审验,占比超过20%,远远高于总体接受审验的报告比重。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

外资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62.18,整体处于追赶阶段。卓越水平和起步阶段的报告不多,优秀、追赶和发展阶段的报告相对较多,尤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报告。外资企业报告中相对质量高的报告较多,但质量相对低一些的报告也不少。

从整体来看,外资企业报告质量整体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在可读性和创新性方面优势显著。

主要发现

发现一:重视通过报告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

外资企业报告数量逐年上升,从无到有,从1份增长到2013年的200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8月,53家知名外商投资企业首次集中了社会责任报告。72.9%的报告是国别报告,内容专门针对中国的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报告质量整体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尤其可读性平均得分率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的2.35倍。外资企业往往会在报告中列示一些链接,可以使感兴趣的利益相关方了解更为详实的内容。部分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部分列举利益相关方沟通活动。部分报告将利益相关方沟通作为单独的章节,如《NEC CSR年度报告2014》(中国地区版) 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作为单独的章节,系统披露了公司开展利益相关方活动的课题和成果,介绍了公司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第5次日中韩圆桌会议、第8届中国CSR国际论坛等与利益相关方交流的最新活动和进展。报告在封底披露了各种版本报告、社会责任进展的获取方式等,表达了公司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真诚态度。3

发现二:重视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外资企业环境管理议题指标覆盖率为39.1%,高出中国企业报告该指标覆盖率的35.8%。外资企业往往依托母公司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建立系统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2014东芝(中国)CSR报告书》中提出,东芝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集团管理的优先事项,并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当中,不断优化包括评估、审核、合规、参与和推进五个步骤的环境管理流程,从而确保环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设立“国际地球环境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对环境问题等进行政策提案,确认和跟踪环境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对其方向性和计划进行议定,并落实公司整体方针;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依照《东芝环境推进基本规程》和《东芝综合环境监查实施规程》等集团环境管理文件,对中国区各分子公司实施环境监查,确保环境管理政策与目标有效落实。4

发现三:将供应商管理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供应商指标覆盖率超过40%,是中国企业报告该项议题指标覆盖率的2.2倍,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表现尤其优于平均水平。在华外资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在人权、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带动并帮助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如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2013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表示其在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与沟通中也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广泛传递可持续的绿色实践;更新包含遵守法律、劳工、健康安全、环境、伦理道德、反腐败、礼品和娱乐政策等七个方面内容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实施“创新成就卓越、推动业绩、节省成本”(IDEAS)计划,以鼓励供应商,为其提出降低成本、做出改进的建议。IDEAS将有助于创建一种良好的环境,促进伊顿、供应商及客户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谋求共同利益。5

发现四:注重与NGO等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组织议题平均覆盖率超过35%,是中国企业报告该议题平均覆盖率的2.2倍,其中,民间组织议题指标覆盖率是平均值的3.3倍。与民间组织合作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等是外资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主要方式。如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NGO的理念是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三星与中国医学基金会合作,为帮助中国相对薄弱地区基层医院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服务水平,正式启动智能化超声培训公益项目。6百事早在2001年就开始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缺水家庭和学校解决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百事因而成为参与该项目的首家“财富500强”企业。7

发现五: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报告的外资企业母公司基本上均是系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的公司,公益活动管理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外资企业沿袭母公司系统的公益活动管理体系,在中国开展具有针对性,并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如佳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作为一家影像系统产品制造商的优势,开展丰富的公益活动。具体表现在《佳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以影像公益,传递感动为主题,系统披露了公司的影像公益战略,在用影像为人类文明存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影像公益社区行方面的实践等内容。8

发现六: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履责信息披露不足

外资企业报告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议题的披露程度相对较低,议题平均覆盖率仅为6.3%和2.1%。外资企业报告为出资人带来利润情况指标覆盖率仅为中国企业报告该项指标覆盖率的28.2%。在金融机构议题方面,对金融机构履约的情况和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标的覆盖率分别是中国企业报告对应指标覆盖率的13.6%和11.2%。

建议

建议一:积极中国区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外资企业应加强对报告价值的认识,将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方式,作为利益相关方了解、认同并支持企业发展的钥匙,积极中国区报告。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外商投资协会等应该鼓励外资企业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并通过评奖、给予优秀报告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外资企业中国区报告的积极性。

建议二:进一步提升利益相关方的阅读体验

改进报告框架、结构,让报告结构能清晰明了地体现企业的理念和行业特色。如报告以利益相关方为主线,在框架中用亲和的语言写明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理念;如报告以议题为主线,在框架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体现企业在各个议题方面的理念。改进报告形式,用更能为利益相关方接受的形式组织报告的语言,如报告设计考虑更亲和、多样化,用图表、逻辑图等表现内容,在报告中增加企业文化元素等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建议三:加大经济信息的披露力度

加大对经济信息的披露,改变报告以公益活动、环境议题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状,平衡地披露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管理、实践和绩效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出资人、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加强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方面经济信息的披露。

建议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社区资源补充利用等议题的披露

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期望,识别重要利益相关方和议题。加大对利益相关方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的披露,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对社区资源的补充利用等。加强对环境管理、供应商管理、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等方面优秀实践的宣传,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对相关议题披露的重视。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9篇

E.ON集团从2005年开始第一份企业责任报告,到2012年已连续8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8份报告在披露议题、报告范围和参考依据方面均无实质性变化。报告所披露的议题均可以归属市场、环境、员工和社会四大范畴;报告的范围包括总公司和分属机构。

报告的特色及亮点

报告整体结构分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践行领域和2011年关键数据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举措”涵盖了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原则、组织管理机构、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报告的验证标准;第二部分“践行领域”是报告的主体,涵盖公司所履行的不同类别的具体责任,包括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第三部分“关键数据”是以量化的指标披露了公司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绩效。框架结构清晰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全文的结构。

1.报告设计特点

报告以网络版形式。E.ON的报告以网络版的形式呈现在公司的网站上。点击“可持续发展”导航,呈现在页面左侧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组成报告的核心部分:举措(Approach)、践行领域(Fields of Action)、2011年关键数据(Key Figures 2011),还包括了其余相关内容:区域活动(RegionalActivities)、下载中心(DownloadCenter)、Contact(联系方式)。

目录简洁。报告目录分级清楚,以最简洁的词语高度概括报告内容。如下图所示,报告第88页的标题是“CustomerOrientation in all Markets(在所有市场中以客户为导向)”,随后的文字都围绕在这一议题进行介绍,目录高度概括了通篇的内容,不仅起到快速检索、揭示、传递报告内容的作用,还能辅助读者读后回忆、概括报告的内容。

报告内容附有网页定位。PDF版本报告每一页的页脚都提供了本页报告内容在网络版的具体网页定位,方便读者登录公司网站阅读本页报告在网页上的内容。

2.报告内容特点

总裁致辞紧扣主题。总裁致辞的标题(“塑造可持续的变化”)和内容与报告名称(“可持续发展报告”)密切相关。总裁致辞清晰明确,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战略、使命、价值观;清楚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法和途径。

自我承诺凸显管理层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总裁致辞之后有另外一部分内容是E.ON管理委员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这部分内容主要呈现了公司管理委员会承诺他们对各利益相关方、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读者可以了解公司管理层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决心、公司将会在哪些领域履行什么方面的责任以及会采取什么行动措施。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在报告结构的“举措”部分,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列出成章。在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方的组成概况、各方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渠道;其次介绍了公司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参与的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再次介绍了公司是如何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于此需求制定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计划。

披露议题识别的方法。报告披露了议题产生的来源和选择的过程,不论是内部利益相关方还是外部利益相关方都作为公司制定战略的参考点,公司依据这些议题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做出等级评价,根据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与GRI的详细对标。报告将其所涉及的指标与GRI指标对比,便于读者看到公司报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GRI的要求、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报告所涉及的指标、哪些指标未被纳入报告以及哪些指标已经通过审验。

另外,报告的GRI对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E.ON把“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置于报告最后作为附录;第二,除了以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形式标注出所涉及的GRI指标,还在每个指标下,用下划线标注出报告中与之相应的标题;第三,如果想阅读这些标题内容,此部分指明了在哪些出版物中可以找到它们,如AR代表的是年度报告;第四,这些指标在报告中的披露程度在页面右侧以“完全涉及”、“部分涉及”、“未涉及”和“不重要”的标识标注出来;第五,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了对选定指标的注释和补充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呈现未来的工作计划。在报告的主体部分“践行领域”首先向读者呈现了2012-2015年的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对目标的描述从目标量化到具体的指标,计划的11个组成部分是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话的结果为基础而形成的。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标准。

报告主体部分的议题鲜明、描述逻辑清晰。这部分内容一共包括8个鲜明议题,按照先描述概况再披露行为措施的顺序进行介绍。每个议题都有明显的一级标题方便读者查阅,每一个议题内,有清晰的二级标题指引读者阅读相关内容。这样安排报告主体,可让读者了解到公司可持续发展包括的重大议题、对每个议题的解决方法和政策措施、最终产生的结果和影响,让利益相关方更加清楚公司所面临的实质性的问题和利益关注点;披露每个议题的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让利益相关方看到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

绩效指标的披露。报告“2011年关键数据”部分通过一系列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相关的量化指标,说明公司在实施项目、执行战略中的绩效。如下图所示2011年公司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情况:第一,披露了连续三年的绩效情况,形成绩效变化的对比;第二,披露范围涵盖业务所在国家,体现了报告的国际化趋向}第三,在数据下方有一段文字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加深读者的理解;第四,凡是经过审验的数据,都在页面上方标有审验的标示。

负面信息的披露。在报告的“2011关键数据”部分,报告详细披露了负面信息,以及应对负面信息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例如,报告在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负面事件时(引流管泄漏事件、严重噪声排放事件、过量粉煤灰排放和漏油事件),还说明了公司在应对这些事件时所采取的行动、花费的资金和调动的人力。

3.公司管理和实践方面

保护气候——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E.ON集团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保护气候,为显著降低公司能源结构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投资70亿欧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未来的5年,公司将继续投资70亿欧元于可再生能源技术。

发展技术——多方协调、共同研发。E.ON集团与国际上主要的智囊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公司协作,将全球知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技术,以满足对于能源的广泛需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尽责开采——与专家合作实施开采。E.ON集团不仅一直遵循具有约束力的责任采购原则,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开采风险。为了保证开采过程不影响环境发展,采购负责人不仅严格遵循采购指导准则,更重要的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专家的技术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开采工作,保证附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E.ON集团在“能源与环境教育”方面通过“学校环境冠军”和“能源体验”等活动,帮助学校降低能耗和开展能源检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了解能源供应的不同区域影响和全球性影响,并将活动在Facebook上进行宣传。

客户导向——利用NPS,密切关注客户需求。E.ON集团通过“调查~反馈”的方式回应客户的期望,使用净推荐值(NPS),测量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以十点评分等级评价他们愿意向朋友介绍E.ON集团的程度,并解释原因,公司的区域团队分析这些意见,进一步完善服务。

健康与安全——制定《安全改进计划》。E.ON集团坚持“事故零容忍”原则,把健康与安全(H&S)文化贯穿于整个集团,制定《安全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职业安全。依据公司每年更新的《安全改进计划》,HSE委员会让各个单位开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分析,确定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公司定期检查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和准备情况,将计划中的指标完成情况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

4.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E,ON集团领导层发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凸显集团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充实,披露了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等8个利益相关方关心的议题。但部分议题披露不够完整全面,如经济方面没有披露负面事件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披露经营行为给环境和生物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预防补救措施,也没有收集和披露排水及径流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影响。

启示与借鉴

1.形式方面

利用社会责任专栏及时社会责任信息。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实践和报告及时传播、不定期披露和更新,便于利益相关方及时获取更多的有关公司在此方面的信息,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

2.内容方面

披露详细的GRI对标信息。建议将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主体部分并用非常详细的方式标识出披露的议题、所在出版物的页码以及披露程度等情况,便于读者获取详细、全面的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披露未来四年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建议先以未来计划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呈现未来几年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利益相关方根据工作计划阅读后续的重点议题,对比社会责任计划的执行情况。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便于利益相关方集中阅读相关信息。报告应将“利益相关方管理”章节单独列出,这部分内容应包括利益相关方的组成、他们对公司的重要性、公司与他们的沟通方式以及最后达成的效果等,集中呈现利益相关方信息,便于读者迅速定位需要的信息,高效地阅读相关信息。

坚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突出事实)和平衡性。报告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开性、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态度,最大程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对于负面信息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披露。

以数据、图表呈现绩效。建议使用客观、准确的数据配以直观的图表来说明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绩效,便于读者快速获取绩效状况并与历年绩效、同行绩效进行对比。

3.实践方面

联合科研院校共同研发前沿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略显薄弱,公司应当与在某一领域的杰出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公司的实用价值。

开展环境教育。企业应当开展与经营业务有关的环境教育活动,比如低碳行动、绿色节能、减排指导,这些活动可以深入学校、居民小区、工作场所,以亲身体验、共同合作等方式向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后,应当评估活动效果并进行大范围的积极推广,达到全社会范围内的良好推动效果。

注重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满意度。企业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入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客户的需求、意见和满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企业应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以增加职业安全,按安全计划内容制定安全预期指标,要求各责任单位针对这些指标制定风险分析和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措施,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完成情况,并将此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关联。

细化社会责任工作计划。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战略,细化社会责任的工作计划,促进公司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开放和透明的对话,使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各项事务开展的计划。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建议及对策

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它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恐怕他们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失败的经验而不是成功的足迹。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外界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是受人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之外,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外部使用者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投资者亦或是政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上市财务报仍然不甚完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试图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具体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至少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以及附注。如上面分析所示,上市公司及时、公允、完整的定期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于保护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秩序、实现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内容不合理,不能充分披露企业相关会计信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超载的问题屡次被提及,所谓财务信息超载是指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内容过于复杂、无序,使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造成理论界的一种困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只有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囊括丰富的表内信息和大量的表外信息,这样才能使信息更加全面,但是这样一来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此多的会计信息和难懂的专业术语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带来了困难,使其难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种矛盾在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明显,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会仅仅披露该公司各关联方的基本情况,却不披露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的重要信息;再诸如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预测信息等层面的东西,在财务报告中却体现很少,因此造成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很大,有用信息却十分有限,内容显得很丰富,但真正能读懂用上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2.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是静态的,对于动态信息缺少相应的披露

现在会计理论上会计分期是一个基本假设,是对于会计活动在时间上的一个基本限定,它将企业的存续作为基础,按人为划分的期间来计量费用收入等,这样的基本假设下,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是企业财务方面的历史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历史价值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未来生产经营的预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但是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下,使得上市公司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从根本上缺少相应的时效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3.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口径不甚相同

在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很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就导致在很多经济事项中,不同企业的处理结果产生差异,尽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中企业会给予详尽的解释,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信息超载现象一样,繁琐冗杂的信息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很多误读,导致财务信息出现市场反应不一致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企业面巨大的信任风险。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与企业交易活动不直接相关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等类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上未得到反映;其次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于企业的相关非财务信息缺乏相应的披露;再次现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重点关注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理资产,忽视了企业相关智力资产、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等信息的披露;第四是缺乏对于企业未来经营信息的预测性披露;最后对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时效性差,明显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状况

从财务报告本身来看,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会计历史信息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年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而伴随着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使用,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 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上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帮助其及时抓住商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保护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利益。显然,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间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上市公司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必要且恰当地改革。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剖析

上面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微观层面的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宏观环境中的深层次原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内部成因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首先,制造有利于企业的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益;其次监管部门制定的处罚措施有限,使得对于企业造价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会顶风作案;最后对于企业行为的监管不严还来自于地方发展、税收、就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考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甚至存在个别地方政府采用各种保护手段和措施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2)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取得的效应之间的矛盾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市公司固有的机制,企业管理当局把披露信息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手段,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只有在信息披露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才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披露本公司的财务信息上。

(3)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在多数公司中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造成事实性的内部人控制状况,内部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这会直接导致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外部成因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企业的会计规范存在问题,相关会计准则修正的速度较慢,具体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而具体会计准则也存在着表述内容上的不严谨,部分会计准则的规定原则性太强,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滥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贯彻独立性原则。

(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无论是类型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创新当中,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复杂的经济业务无法纳入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同时企业会计人员在法定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是并不严谨,导致出现某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粉饰财务报告。

(3)证券监管机构的体制不够完善,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证券市场的自律机构,证监会在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证监会一般只有在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后才开始调查相应的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证监会的监管能力,导致财务报告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监管,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

(1)整体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体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在重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而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与人才对于企业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更加详尽;加强未来事项的披露,编制相应的预测性财务报告,满足投资者需要了解的,在公司现状基础上的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注重实时性报告系统的建设,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

(2)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效、高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企业信息若不能获得及时披露,就会变成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上面提到的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滞后性成为一种很大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的披露时间已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试图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解决这一矛盾,即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应以定期披露为主,辅以一定的实时财务报告。换言之,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只需对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简要的汇总与评价,重点突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至于具体数据等方面信息,可以借助实时报告提供的网络进行在线实时查询,以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互联网财务报告语言日也会很快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使非常详细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取得和交换变得更为快速、成本更低。

(3)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

扩大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争取做到充分提示风险,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上市公司整体信息等,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上市公司前景的判断。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背景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上市公司发展目标等;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

(4)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从根本上防止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建设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因为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而要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就要求上市公司合理、有效的设置自己的相关会计机构,同时建设内部制度体系,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岗位轮训制度,完善内部员工的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制度建设都有利于促进内部员工严格主动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从而保证企业有效控制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风险和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蒋顺才、刘雪辉,胡鞍钢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88-03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管控的主要工具,也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评估。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公司形象和公众认可度,而且可以使投资者通过了解经营风险进行理性投资,可以使监管者通过掌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我国A股上市公司近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在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至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实施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如何?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样本上市公司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前后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相关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分析,以便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发现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数量

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公开披露和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数量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从2010年的2 105家发展到2012年的2 469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上市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司数量占沪深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90.04%,比2011年的78.80%增长了11.24%,而未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司数量逐年减少,到2012年只有9.96%,比2011年的21.20%减少11.24%,说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

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情况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自评内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1 605、1 841和2 219,自评内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的绝对数呈上升趋势,近三年占披露比都在99%以上,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认可内部控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作用并加强了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不做结论的公司由2010年的11家降到2011年1家,至2012年没有公司不做结论,说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不再流于形式,有没有作用公司都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但认为内部控制无效的上市公司由2010年、2011年各两家到2012年4家,从0.12%上升到0.18%,可能是由于评价责任的明确,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更谨慎、更真实。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缺陷披露情况统计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自评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由2011年的156家到2012年的503家,披露比例从6.67%提升到22.63%,而2011年之前的统计没有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才开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另外,从表中可知,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上市公司有734家,占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司总数的33.02%,不仅说明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识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表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有理有据,披露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二、我国A股上市公司近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内部控制评价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内部控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社会进步、上市公司发展以及有效开展审计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结论不准确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结论不准确主要是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不一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由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所以当二者结论不一致时,人们更倾向于第三方结论。2012年有22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结论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天津磁卡和贵糖股份的评价结论为内部控制有效,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内部控制无效。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充分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充分表现为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内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但没有对缺陷划分等级或没有披露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应该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是事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内容。从表3可以看出,按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2012年仅有734家(占披露比33.02%)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这些公司又只有247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进行了披露,而1 489家(占披露比66.98%)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未做任何披露。认定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披露的缺陷具有主观随意性。

从表3可知,2012年2 223家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仅占披露比22.63%。即便在503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中也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未划分等级或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等问题,而且另外1 720家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占披露比达77.37%。是内部控制没有问题还是不愿意揭露自身问题?从我国近年上市公司发生的一系列舞弊案件看,不愿意披露自身缺陷的可能性比较大。

(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落实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中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控制核心指标体系及参考标准形成的工作底稿作出内部控制评价结论,而实际工作中,多数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采用定性分析,由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评价小组成员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由于没有将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体系量化,各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主观性较强,如果评价人员经验不足,就会造成评价结论的错误。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规范

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从依据、名称到内容都不统一。例如评价依据有《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由于披露的依据不同,报告的名称和内容也不同。报告名称多种多样:关于内部控制有关事项的说明、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评价报告披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内部环境这一要素的详细描述,而对其他四个要素如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披露较少甚至不披露。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法制建设和执行力度

2010年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属于部门规章。美国在2001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中就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规定了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虚假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责任人面临的刑事处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还处于部门规章层面,没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此政府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加强内部控制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水平。

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制定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执法部门的执行力度,对违反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公司及责任人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实行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对不按法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给予一定警告或处罚,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可能受我国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影响,因此,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需要加强本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使公司管理人员勇于面对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问题。公司应在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向管理人员大力宣传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使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能理解和发现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评价中。管理人员要善于和非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让公司所有员工积极关注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为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创造条件。

(三)量化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实,建议监管机构量化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评价标准,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一内部控制要素下的核心指标制定本公司的量化标准。量化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后,各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口径统一,评价报告也具有可比性。

(四)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依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名称和披露内容不统一,原因是评价报告的依据标准多样性。因此,建议政府监管部门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依据,统一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不仅使上市公司能明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执行标准,而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从近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数量、评价结论等方面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明显的进步,虽然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未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会有更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迪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2013年内部控制白皮书[N].上海证券报,2013-06-26.

[2] 迪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2012年内部控制白皮书[N].中国证券报,2012-06-13.

[3] 董美霞,戴松梅.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4] 郑洪涛,张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2篇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治理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现代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根据委托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存在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动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决策,会计也藉此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价值,就必须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报告的揭示应符合三个标准:适当、公正和充分。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在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在现实中,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项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看,有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包括虚计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扣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虚假财务报告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等,这类虚假陈述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造假的目的。从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性质看,有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和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无意识地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了虚假陈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使财务报告歪曲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主要由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的错误;舞弊型财务报告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有意识地偏离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虚假陈述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作为。本文讨论的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考察

会计自从诞生起,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导向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会计信息这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现,诱发了具有决定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体按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种种行为的发生。

虚假财务报告与现代公司制的建立和发展相伴而行,历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严重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出现以后都会带来会计信息治理的改进,然而每一次改进无一例外地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状况,200多年来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依旧,造假的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的空间和参与范围更加广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历史性痼疾。随着上市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根源,明确其艰巨性对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股份公司发展迅速的英国,自然成为了虚假财务报告的发源地。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掀起了人们对虚假财务报告不良后果的重视。“南海公司”破产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诞生,同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恶劣影响,于同年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并沿用了百余年。然而,该法案只是通过简单地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却严重地影响了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登记账簿义务,以及监事对董事会计记录的审查权力。但由于早期的审计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范围仅囿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等事项,这种简单朴素的会计信息形式的审计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到了20世纪,由于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经济顽疾在美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29年至1933年美国证券市场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时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混乱,缺乏正确可靠的财务报告。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了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审计义务,然而,这也同样没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发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国由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19世纪60年生的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案,80年生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90年代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发生的朗讯、山登、安然、施乐、世通、环球电信、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巨头企业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发了新一轮的会计信任危机。为挽回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进行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开始了对会计更严格的监管,制定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并以此为依据重塑会计信息的监管模式。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该公司上市前隐瞒了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而这三笔投资的合作方均为当时的问题公司。2006年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龙电器”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不断曝光,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股价严重缩水,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国际视角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64家会计和财务报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重新进行申报的公司从每年50家增加到超过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开承认数字有重大错误,不得不重新申报。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 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03年2月24日,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Ahold)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未来趋势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迄今还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良剂。可以预见,该难题仍将是困扰未来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如果仅仅认为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恐怕难以找到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路径。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信息披露的复杂性、信息监管的复杂性。

(一)会计计量的复杂性

会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假设、估计、判断是会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主观取向与会计计量结果密不可分,在多种理念交织情形下的会计信息难以简单的以“是非”或“对错”衡量。会计计量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会计规范自身的弹性不可避免。准则和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改进项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等等,旨在削弱对会计实务的人为判断取舍,提高会计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但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唯一的会计政策还只是理想。因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在理论上的争议澄清之前“统一”只是梦想;另一方面是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政策的选择将导致信息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差异,信息相关使用者对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会计政策具有偏好,其结果是找到一种让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满意的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会计估计更为复杂,在经济业务不断创新的今天,会计计价中对现在和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强,计量中的估价问题是一个长期内难以解决的国际难题。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运用中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动机效应和能力效应。如前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中自身的弹性扩大了其在运用中的选择空间。就不同的会计主体而言,对同一经济业务出于不同动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出于特定动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基于动机对会计处理的选择违背了会计“如实反映”的要求,对会计方法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能力效应是指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能力。一方面会计人员受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理解、运用可能会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机械性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二)财务报告能否有效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信息优势,在披露中占有主动地位。财务报告包含的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自愿或主动披露好消息而隐藏或推迟披露坏消息的动机。从信息使用者看,信息使用者要将对其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财务报告中甄别出来,还要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信息使用者要在信息的加工成本与期望在信息中获取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与收益显然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系统的熟识程度、特定的信息使用目的,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披露监管者看,披露监管者的监管对象为数量众多的公司,对每一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虚假与否以及程度如何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而且信息披露监管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人士。然而,在监管内容、监管与惩罚力度方面同样面临来自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压力。会计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后果就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难以以合理的成本从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区分出会计信息的良莠,即哪些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而哪些会计信息是可以信赖的。尤其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做出有效评价并且监管制度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威慑与惩罚力不足时,财务报告提供者可以从虚假财务报告中获取额外收益,而且在道德约束弱化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虚假财务报告充斥资本市场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独立审计的复杂性

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寄希望于能较多接触和了解内部信息的会计信息验证者――独立审计人员。然而会计信息鉴证中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不确定性。首先,审计师赖以工作的标准――独立审计准则如同会计准则一样存在弹性,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会计职业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公司或企业的挑战,审计准则本身也难以提供一个非对即错的绝对标准;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在社会期望和自身价值取向中协调,审计质量高低是法律风险和利益激励权衡的结果;最后,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如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理解,专业判断能力、职业敏感与洞察力等对审计质量,进而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不论在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查错防弊始终是审计的基本职责。然而时至今日,审计师似乎并没有完全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致使财务报告游离于“真实”和“虚假”之间,而财务报告的“逼真”程度最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较量与均衡。在会计市场上,公司的差异性以及动态发展性决定了这种博弈的结果是: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而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虚假的;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是动态的,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五、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框架与启示

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降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比率和程度,寻求根治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途径,会计理论研究责无旁贷,且需要持之以恒。

通过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历史、国际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是一个历史性难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也是财务会计未来面临的首要难题,实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根本好转任重道远。尽管每一次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事件的爆发,都会带来理论界新一轮的研究探讨,引起监管界新一轮监管制度的出台,然而,两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有增无减,造假的原因及手段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这一事实提醒着理论工作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找准治理的切入点,构建治理框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

会计信息的生成由多个环节组成,会计信息生成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由此作用于会计人员,导致会计人员实施造假行为的发生。其信息的生成过程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形成是一个多项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随着会计信息在收益分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大,使会计人员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可靠性,需要在净化公司外部环境、公司治理、内部外部监管、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完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并且要保持各要素、措施的协调。但在上述所有影响会计信息生成的要素中,尽管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起主导作用的不一定是会计人员,然而主体一定是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属于治理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逻辑起点。会计人员是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则主要取决于对其造假行为的发现机制和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10-31.

2、薛云奎.假账鉴别与“不做假账”[J].会计之友,2002(2).

3、著名企业相继发生经济丑闻,日本企业面临诚信危机[EB/OL].省略,2002-10-11.

4、Stephen zeff.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Accountancy,December 1978.

5、William.H.Beaver著,薛云奎主译.财务呈报:会计革命[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4篇

一、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的理论和现状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中审计者的独立性是有法制保障的。然而,实践中的情况却与理论和制度大相径庭。实践中,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际上拥有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的决定权,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应有的独立性被严重践踏[1].

出现这样的局面,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例如“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等弊病的存在。但我认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并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目前作为审计委托人的全体股东也会倾向于与管理者合谋以得到积极的审计报告,即使该报告会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因为审计报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声誉,也就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行情,股东作为股票的持有者,无论是留是卖,都希望股票市值上涨。积极的审计报告可以促成这样的结果,因而无论是主动促成还是被动接受,股东一般都很乐意看到积极的审计报告。而市场上持币观望的潜在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同样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却希望从审计报告中获悉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因此,要解决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的问题,关键在于使使用审计报告的人成为审计委托人。

二、几种重构思路的评析

思路一:审计业务转移

从会计师行业剥离审计业务,还原审计的公共监督色彩是这一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政府负责组织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实际进行审计的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会计专业人员。这种思路通过割断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和消除审计业务领域的竞争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不再仰仗上市公司的“俸禄”,因而不必看管理者和大股东的脸色行事;审计人员无需担心没有业务来源,因而不会为了生存而违背职业道德去迎合客户。

美国1933年制定《证券法》时就曾经设想由联邦政府设立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进行审计,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了[2].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个方案的不适宜性。首先,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人员会提出强烈反对,因为审计业务一直是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业务之一;其次主张缩减政府开支的人士会提出反对。因为要供养一支庞大的会计师队伍将大幅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更为重要的是,由政府包办一切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应起主导作用,只有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才能介入。如果出现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的情况,政府就将审计业务收回,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

思路二:审计委员会委托

这一思路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以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第四方,在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隔离带。这种制度主要效法于美国《奥克斯莱法案》中关于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且至少有一位财务专家。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聘用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决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酬及其支付形式;被聘用的注册会计师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对其负责。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要求其成员除董事津贴外,不得从公司或公司的关联方或公司的下属企业领取任何报酬,而且要求他们必须是不受控股股东或管理层影响的非关联人士。应该说,这种思路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出发,通过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来营造一个适合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良好公司环境,从而解决“独立审计不独立”的问题,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模式[3].但从我国目前引进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谁能保证从公司领取董事津贴的独董们就能为追求事实的真相、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保持独立性呢。

思路三:监管当局委托:审计收费监督委员会和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

这一思路试图通过由监管当局行使审计委托权来保持上市公司审计的独立性。由于我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都确认了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因此这一思路又可分为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委托和证券交易所委托两种模式。

在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下设审计收费监督委员会,接受公司委托聘任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向公司收取审计费用和手续费;聘请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支付审计费用;将审计报告转交给企业;全面协调各相关监管部门工作。这样,审计关系主体三方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避免了来自被审计单位由于审计收费金额而产生的压力[4].但是,由监管当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的思路与将审计业务收归政府负责组织的思路一样,将大大增加政府的开支,监管当局面对1300余家的上市公司将没有能力为之一一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由监管当局来切“蛋糕”,割断了审计市场的供需关系,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再次,当出现审计失败时,监管当局是否应承担至少是选择失误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当局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既作为委托方又作为监管者而存在的。

证券交易所委托的基本思路是将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从上市公司转移到证券交易所,同时制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招投标制度。证券交易所按此制度,在充分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执业能力和执业记录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会计师事务所[5].有学者指出,由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切断公司与会计师之间的“衣食父母”的联系;可以从维系审计市场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适当多指定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改变审计市场垄断的局面。但与此同时,该学者也看到了问题所在:证券交易所本质上是由职业经纪人组成的行业团体,与会计职业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分,由证券交易所来指定上市公司的审计者,会计职业人员未必服气,上市公司也未必满意[6].另外,这一思路存在与国家监管当局委托思路一样的弊端。

三、一种新的构想:上市公司审计基金

如上所述,这几种思路都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因而笔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构想,以期既能解决现有的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又能避免出现上述思路所存在的缺陷。

公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第15篇

霍迪:

国际金融组织(IFC)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顾问,“企业社会责任・亚洲”的创始人、执行董事。

《经济学家》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近期的一份调查表明,美国的商业领袖现在认同CSR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有明确的关联。550名高级管理人员中的74%同意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包括优秀的环境和社会表现,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

这一发现并不新鲜。财富500强企业中的大部分商业领袖早在几年前就已认同CSR报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2006年,G250(财富500强中的前250名)企业中,52%了CSR报告,到200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7%。2008年,企业CSR报告的数量更有较大幅度增长,G250中有197家企业了CSR报告,率跃升至79%。公司应当报告CSR的最基本原因在于利益相关方越来越要求这一点。

CSR报告功能一:有效平衡利益相关方利益

尽管还没有一个对于CSR的标准定义,但多数人会同意以下两点:CSR包括公司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方式运营的承诺,同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的利益。

CSR不仅仅是由管理层做出的一项商业策略。它必须是公司与公司、社会及环境表现利益相关的不同群体对话的结果。典型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社区团体、雇员、股东、政府部门和监管者、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或环境问题有关)、工会、客户、消费者、商业伙伴等。

因此,不同行业和地点的公司的CSR也就呈现不同的面貌(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利益所在各不相同,有时则会有利益冲突)。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应当对利益相关方言听计从,但确实意味着社会和环境责任不仅是由高级管理层来定义,而且是一个共同协作的决定。

企业应告诉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亦即与之开发CSR实践和策略的)该公司在有关问题上的进程。例如,如果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的车间条件或环境表现方面具有明显利益,那么公司就应当向这些利益相关方报告其目标和结果。在CSR的报告中,最首要的是良好沟通。

向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报告可以让公司获益,糟糕的(或是无效的)报告则会构成风险。诚实、开放的报告有助于建立信任,开发新市场(如根据公司社会和环境表现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形成更好的公众形象。英国的零售商如乐购(Tesco)和马克斯思班塞(Marks ・ Spencer)已经利用CSR报告进入一个逐渐增长的细分市场,这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的不单是价格因素。马克斯思班塞已了一份5年、100点的生态计划,以解决世界面临的一些最重大的挑战。这个计划将帮助公司和顾客及供应商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浪费、保护自然资源、公平贸易、形成一个更健康的国家。

该公司有一个网站专门报告该计划及其进程。比如,网站目前报告的就是在过去12个月中,公司已经从商店和办公室减少了二氧化碳有关的排放5.5万吨,对投资小型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农民提供支持,开出三家试运营的“生态商店”等。该公司提高了自己的形象(在重大问题上领先一步),吸引了大量会因为良好的社会和环境表现而去光顾的利益相关方。

另一方面,英国零售商普瑞玛克(Primark)则交了学费,了解到有限的CSR报告如何构成了商业风险。2008年年初,该公司面临英国媒体的谴责,称其部分低价衣物是在印度使用廉价童工生产出来的。尽管公司有CSR政策,但对社会表现的报告却远不及行业内其他类似规模的公司(如行业领头羊Gap、Levi’s等)。英国和欧洲大陆关注制衣儿童的利益相关方掀起了对该公司声势浩大的抗议,加上随后而起的媒体的口诛笔伐,普瑞玛克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份额都面临了风险。有些利益相关方指责该公司在社会表现方面口惠而实不至。

CSR报告功能二:助推企业改进管理模式

公司应当报告CSR的第二个原因是此项行为要求他们落实系统对数据收集进行管理(如事故和伤害,各类废物总量和排放方式等)。通过这一点,许多公司认识到非财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会对财务有影响。比如,减少废物和能源使用不仅对环境有积极影响,减缓气候变化,也可以节约资金。

许多公司已经发现像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由公司应当提供数据的一系列关键表现指标构成)这样的严格工具可以让他们使用数据来做出战略性商业决定。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着眼于这类数据,以便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公司今天如何使用水资源或许会对明天的盈利产生影响。

在这一点上,可口可乐公司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已经披露了很多关于水利用的细节。对于关注其环境表现的利益相关方而言,这很显然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策略。但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策略,没有水,这个公司就无法存在。可口可乐公司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中国水问题结成伙伴关系,正在开发一套实现水中和的战略来替代其用掉的每一升水。开放并诚实地报告这些问题对于保证利益相关方及时知晓最新情况非常重要,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战略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树立其水资源保护者的声誉)。收集有关水的数据让可口可乐保护了水资源,也令其生意能够持续。

CSR报告功能三: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企业报告CSR的过程可以帮助公司形成与社区更紧密的关系,识别传统工具无法发现的风险。公司应当列出并评估所有利益相关方,确认如何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在这方面,公司需要与利益相关方经常沟通并披露更多细节。这能够帮助其发现未知的风险和控制此类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