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

互换性实验报告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互换性;实验教学改革;机械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3201

1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验证性实验过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来说,验证性实验是必备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是其他高级实验的源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能力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积累各种测量方法。但是,目前来说,各大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大多均为验证性实验,例如轴孔类单一零件的测量、简单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训练,一个课时如此,每个课时均如此。再加上许多高校重在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方面,导致实验设备不齐全,或者鉴于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均为精密测量仪器,价格不菲,让学生自己运用的机会很少,渐渐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启激发他们自己思考问题,使得实验教学枯燥无味,在学生眼里慢慢成为休息课程,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淡化学生积极性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到最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几乎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一路走到底: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记录数据——计算分析——写报告……完全属于被牵着一步一步走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阻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3考核体系不完善

针对实验成绩的考核,目前大多数高校均以最后的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实验成果,完全根据实验报告来给学生进行评分,这种做法让学生慢慢形成固定思维:只要字写得好,报告写得完整肯定拿高分,忽略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乐趣,更湮没了实验中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让撰写实验报告成为了学生眼中的负担,慢慢认为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2实验改革方法

2.1开放式实验教学

首先要打破封闭实验仪器的想法,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比较昂贵,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而不让学生灵活操作,实验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讲解每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把实验设备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根据实验大纲和指导书,自己研究,自己解决实验问题。遇到不懂或不会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除此之外,不能一次的实验课程结束实验室就完全封闭了,要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做到学生想学,学生学习需要的任何时候,实验室都能敞开大门表示欢迎,并提供适当的辅导,这种实验模式虽然会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深切体会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加深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完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

2.2增加综合测量项目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力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开设诸如确定“判断某零件是否为合格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图纸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要求,自行分析合理选择测量器具,确定相应的测量方法,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位置误差,并完成后续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完成这样一个零件的测量实验,能掌握很多公差技术概念,使学生领会各种公差的含义,能分析其作用,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测量基准了解零件加工的工序问题,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将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激发学生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勇于思考创新的能力。

2.3健全实验考核方式

传统实验评分方式多为实验报告,会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态度懒散、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假造实验结果等各种不良现象,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求学生实验课签到保证出勤率,其次学校提供完好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成功率,再者实验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对实验报告严格要求,按照各自实验结果进行撰写,要求数据可靠,错误的数据必须重新检测,数据后期处理得当,结果分析到位,实验思考题要求能够尽量作为课堂的发散题自己通过实验解决。这些环节均纳入评分中,一方面督促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3结论

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检测项目和健全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取得满意的成效,努力为培养机械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2]李孟源,尚振东.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的,根据实验要求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小组人数在2~6人,通常是3~4人一个小组为宜。由于实验是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就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分工。如若处理不当,实验小组就会在实验中出现学生不能友好相处、实验课堂喧嚷、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做实验甚至出现“搭车”现象。实验小组成员不能友好相处,课堂秩序乱,就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极大地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为此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并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就能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寻求共同的合作。如果小组分配不合理,即优、良、差比例不协调,不担任一定角色或者说分工不明确,就会出现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实验工作的“搭车”现象,就会使“差生”更差,失去兴趣,当然就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提的建议甚至其本人将会被忽视。同时,也会出现比较积极学生也很少有主动性去向那些不太积极的小组成员要求共同实验。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合作实验组的每个成员均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现根据我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把在学生实验中的角色及其互换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关系简述如下。

在实验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有主持讨论者、清理准备者、观察记录者、操作者、写实验报告者等角色。主持人负责整个实验全部指挥工作,从始自终扮演主角,要有较强的指挥能力和凝聚力。

首先通过主持人的主持评论,实验过程中,主持人统一调度整个实验的合作完成;清理准备人员负责清理实验器材,同时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读数方法,在实验中的用途,组装实验装置,为整个实验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实验操作者要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阐述操作的简要过程,说明实验原理;观察记录者,就是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特别是要说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的事项;写实验报告者,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在主持人的安排下,组织本组成员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交主持人,由主持人把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教师。

当然,以上实验角色教师必须根据小组人数实际而定,可粗可细,切不能一层不变。但是必竟这样角色的分定,明确了实验小组成员的分工,既分工又合作,众全局上来说,对学生实验的完成作出了组织保障。从各角色来看,培养了主持人的组织指挥能力,既要求对整个实验的完成有较清晰的掌握,又要协调各角色积极参与,调控整个实验过程的进程与完成;而清理准备角色不仅了解了实验器材,在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操作者主要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记录角色,培养了认真观察的实验作风,这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必要观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首要任务;写实验报告这一角色,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得以培养。总的说来,通过这样角色的扮演,各有所得,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当然要使每个成员在上述方面都得以培养,就要进行角色互换了。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学生角色 互换 实验能力 培养

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注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前提,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产生各种物理现象,学生由于好奇心理,对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疑问和兴趣,学生由于心理有疑问,就想去探求,想要探求就有了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或亲手做实验时的心理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的,根据实验要求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小组人数在2——6人间变化,通常是3——4人作一个小组为宜。由于实验是由几个学生共同进行的,当然学生就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分工。如若处理不当,实验小组就会在实验中出现学生不能友好相处、实验课堂喧嚷、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做实验甚至出现搭车现象。实验小组成员不能友好相处,课堂秩序乱,是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的,极大地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为此要求他们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告诫他们同学的友好相处,是完成实验的第一要素,并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就能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寻求共同的合作。如果小组分配不合理,即优、良、差比例不协调,不担任一定角色或者说分工不明确,就会出现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实验工作的搭车现象,就会使“差生”更差,失去兴趣,当然就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提的建议甚至其本人将会被忽视,同时,也会出现比较积极学生也很少有主动性去向那些不太积极的小组成员要求共同实验。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合作实验组的每个成员均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现根据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把在学生实验中的角色及其互换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关系简述如下。

在实验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有主持讨论者、清理准备者、观察记录者、操作者、写实验报告者等角色。主持人负责整个实验全部指挥工作,从始自终扮演主角,要有较强的指挥能力和凝聚力,首先通过主持人的主持评论,怎样完成实验后,主持人统一调度整个实验的合作完成;清理准备人员负责清理实验器材,同时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读数方法,在实验中的用途,组装实验装置,为整个实验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实验操作者要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阐述操作的简要过程,说明实验原理;观察记录者,就是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特别是要说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的事项;写实验报告者,

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在主持人的安排下,组织本组成员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交主持人,由主持人把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教师。

当然,以上实验角色教师必须根据小组人数实际而定,可粗可细,切不能一层不变。但是必竟这样角色的分定,明确了实验小组成员的分工,既分工又合作,众全局上来说,对学生实验的完成作出了组织保障。从各角色来看,培养了主持人的组织指挥能力,既要求对整个实验的完成有较清的掌握,又要协调各角色积极参与,调控整个实验过程的进程与完成;而清理准备角色不仅了解了实验器材,在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操作者主要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记录角色,培养了认真观察的实验作风,这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必要观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首要任务;写实验报告这一角色,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得以培养。总的说来,通过这样角色的扮演,各有所得,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当然要使每个成员在上述方面都得以培养,就要进行角色互换了。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盈余反应系数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42-02

引言

已有文献一般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日(或前后一定区间)公司股票价格是否显著变化检验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但是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当公司宣布拟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股价明显下挫,而在日本,股票价格不降反升。国内在该领域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也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刘娥平(2005)与刘成彦、王其文(2005)的研究,前者发现了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而后者则发现存在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

我们认为,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上述文献所采用的方法,难以将可转换债券发行事件本身对公司价格的影响和其他影响完全分离开来。特别是在中国发行可转换债券具有一定的门槛,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如果某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同时也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是“好公司”的市场信号,从而做出正面的市场反应,因此拟发行公告事件前后的超额收益率,不一定就是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现有会计准则要求对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不仅要披露基本每股收益,而且还要披露稀释每股收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机会,因为这两者之差刚好表示可转换债券对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而考察稀释程度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中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根据新会计准则编制)披露基本每股盈余与稀释每股盈余。为了增加样本数量,将2007年年报中披露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期初数,作为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对2006年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并根据下列条件选取配对样本:(1)资产规模最为接近;(2)未发行可转换债券及其他任何稀释性证券;(3)处于同一行业。最终我们得到30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和30个对照样本。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2008V》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2008V》。

(二)检验模型

首先用下列模型建立其会计超常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关系:

URit=α0+α1UEit+α2SIZEit+α3LEVit+α4RISKit+α5GROWit+εit (I)

式(I)中URit为第i家公司第t年的异常报酬率,UEi t为第i家公司第t年的会计超常盈余,系数α1即为盈余反应系数。SIZEit、LEVit、RISKit、GROWit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年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市场风险、成长性。

然后在上述模型中加入稀释程度与会计超常盈余的交互项,考察稀释程度(DILU)对盈余反应系数、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URit=α0+α1UEit+β×DLIUit×UEit+α2SIZEit+α3LEVit+α4RISKit+α5GROWit+εit (II)

式(II)中,交互项的系数β表示稀释程度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下表1报告了发行可转换债券样本公司和配对公司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的稀释程度总体来说偏低,平均值仅为7.518,不过,稀释程度的最大值达到了23.438。这说明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但近几年的发展也是较快的,特别是2006年以后(2005年全年和2006年上半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暂时停止),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受到更多上市公司的关注,单个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额度也越来越大,对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也相应增加。

从表1还可以看出,对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公司,和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配对公司,其会计超常盈余、公司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率、成长性以及规模等变量的差异不大,但是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差异非常明显,样本公司超额报酬率的均值为24.9%,而配对公司的股票超额报酬率为49.7%,后者比前者高出近60%。这说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对公司价值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我们以公司总资产最为接近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采用OLS方法对模型(I)和模型(II)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没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情况下,会计超额盈余(UE)的系数为5.264,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增加到6.435,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引入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显著性增强,对股票超额报酬率的解释作用也增强。表2模型II中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365,小于0,和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当上市公司没有发行可转换债券时,盈余反应系数为6.435,此时等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而一旦发行可转换债券,盈余反应系数等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减去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乘以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的稀释程度,由于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盈余反应系数随着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稀释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然而,表2的结果也显示,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虽然与预期相符,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所以不能拒绝交互项的系数为非0的假设,市场对可转换债券的反应并不充分。这可能由以下一些原因引起。首先是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小,大部分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其融资额度较小,因此对未来盈余的稀释有限。其次是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中国从2007年才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而之前并没有在年报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最后,在选择配对样本的时候,不同的配对原则,可能也会影响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分析

以营业收入相近的原则选择配对样本进行稳健性分析,发现会计超常盈余(UE)和市场风险(RISK)两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外,其他关键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报告结果)。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比没引入交互项情况下的回归系数更高,同时交互项的符号为负,但仍不显著。

结论

可转换债券对公司价值的负效应确实存在,这一点和大多数的文献一致,但是统计上不显著也说明市场并没有对这种稀释程度做出充分的反应。

参考文献: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为确保本人信用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查询,避免因身份被盗用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借鉴国际经验做法,网上查询设置了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即需要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或数字证书验证的方式确认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注册成为查询用户。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便,但确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手段。查询网站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查询操作安全防控措施。每次查询信用报告时,均需要再次进行身份验证;每次查询“信用信息概要”,需要在线输入本人注册绑定手机获取的“动态确认码”。个人应重视保护自身信用信息安全,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要将密码透露给他人,并定期更换密码;妥善保存信用报告,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及开放网络查询及保存个人信用报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二、如何防范互联网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感染、网络通信故障等?

征信中心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基础设备、建立较强的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努力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所引起的网络拥塞、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站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专网)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物理隔离。互联网查询网站已经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从访问、传输、存储等各环节均按照安全等级标准采取了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互联网查询网站不存储个人注册的身份标识信息(姓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在网上查得的个人信用报告中,客户的证件号码只展示后4位数字,其余数字用星号进行屏蔽。从获得可以查询的反馈通知之日起,查询结果仅在互联网网站保存7天,到期后系统自动删除。

三、他人或其他机构也可以上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吗?

征信中心提供的互联网查询信用报告服务方式,仅是对个人信息主体本人提供的查询服务,目前他人或机构无法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信息。

四、为什么私密性问题验证问题难回答?

私密性问题是基于个人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身份信息和信贷交易信息设计的。私密性问题需要本人在一定时间内在线正确回答一定数量的问题才能通过。如果个人从未在银行办理过贷款,也没有使用过信用卡,就没有足够的信息对个人进行身份真实验证,个人将无法使用“私密性问题验证”的方式确认身份。如果个人对自身信用交易状况不熟悉,未能正确回答所提问题,或本人的真实信息与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不一致,就无法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个人身份验证没有通过属于正常情况,个人可以转用数字证书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也可以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

五、为什么数字证书验证覆盖商业银行范围不全?

目前商业银行使用的数字证书(俗称U盾)有两类,一类是自行开发的数字证书,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另一类是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大多数商业银行使用该机构的数字证书。征信中心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站(网址为https://.cn)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数字证书进行认证。凡是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均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身份验证。对于自行开发数字证书的商业银行,征信中心正在研发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争取尽快实现通过网银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服务。

六、为什么查询结果不能当时反馈?

互联网查询网站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专网)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物理隔离。查询网站用于验证个人身份的信息和信用报告信息存储在个人征信系统中,系统每日会对查询网站的注册和查询申请集中处理,并需要在两网间进行数据交换。因此,查询网站无法实现实时交付征信产品,一般会在个人提交查询申请的第二日反馈查询结果。对于那些急需查询信用信息的个人,可通过现场查询的方式获取个人信用报告。

七、信用报告中基本信息没有更新怎么办?

请您到业务发生银行进行变更。如果个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或有错时,当事人应及时、主动通知业务发生银行变更个人信息,银行才会及时将信息报送给征信系统,个人信息才会在信用报告中得到更新。

八、网上查的信息有错误怎么办?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1.1可信性代替可靠性

可信性指的是财务信息的提供方所的财务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信任的特征。可信性由有依据、合规范和可核实3个方面来提供保证。其中,有依据指的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反映本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真实的财务状况,符合社会经济的运营情况,企业管理者不得有意唆使会计人员臆造财务信息,所有输入财务系统的数据都有其客观依据。合规范指的是在转化数据生成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所做的数据处理工作都是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工作规定的。可核实指的是对于同一经济事务的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能够得出相同的处理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能够做到可核实、可验证。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系统正是由以上3个方面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而可靠性所包含的真实、客观、准确等含义容易引起误解,用可信性代替它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真正能够成为可实现的质量衡量标准。

1.2充分性代替相关性

充分性指的是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地反映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的相关情况。充分性由多角度、无遗漏和全透明3个方面来体现。多角度指的是会计系统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获取企业各方面反映财务状况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无遗漏指的是会计系统必须全部提供所获取的信息,不得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有任何隐瞒。全透明指的是会计系统在不损害企业竞争地位的情况下必须将其信息取得与处理情况全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其中包括的具体方面有:报告信息的来源依据、会计政策选择情况、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通过信息收集、处理及报告披露3个环节,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得到有力保证。而相关性要求有其固有的弊端,它容易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自主地选择决策相关信息,而充分性作为高信息质量要求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人员选择信息带给决策者的不利影响,而且也是实现会计系统独立进行会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必要前提。

2XBRL披露信息的优势

XBRL自身具有的标准化特点以及与信息系统平台保持独立的特性,改变了互联网环境下编制财务报告,存储和传递财务信息的方式,作为技术手段改革了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

2.1会计信息的快速搜索与转换

XBRL格式文件中所有数据都有对应的标记,并且能够互相连接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实现信息搜索的快速、精确。用户只需对搜索工具加以调整就可以找到需要的数据,这样就能轻易地将所需的财务信息导出到电子表格做进一步分析。另外,XBRL能够做到自动、清晰地转换信息。用户选择的企业财务信息,应用程序会自动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且应用软件能够识别每一个数据。通常情况下,财务报告会有不同的用途,而为了应对各种需要,XBRL应用下无需对其进行多次格式化,多数情况下财务数据一次输入即可,减少了多次输入造成的人为错误,同时降低了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

2.2会计信息的格式标准化

XBRL提供的标准格式服务,统一了公司财务报表内的数据和表外说明,实现了财务报表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建立了不同的应用软件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XBRL实现了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度下进行会计报表信息的转换、比较和分析,可以马上为用户更好地展示与其相关的所有财务信息,并进行更为清晰的列报。财务报表中XBRL标记的使用,为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分析跨越多年份的财务数据。另外,XBRL作为一种纯文本的描述语言,使任何地域任何公司之间的商业信息交换变得更加有效,不同的财务软件信息统一到XBRL系统中,可以方便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换。

2.3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XBRL的优势体现在: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普遍的、特殊的信息需求,极大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的情况发生,也减少了资本市场的损失。此外,因为采用数据模块化,给数据做唯一的标记,这就减少了数据固化问题,降低了信息使用者分析数据的成本。同时,XBRL技术的应用为实施异地远程审计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审计向着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实际价值、改善企业经营服务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审计行业的效率。

2.4XBRL技术有效解决多头报送问题

XML因其纯文本格式的数据储存而提供了一种软硬件相对独立的数据共享格式,其可以运用于各种操作系统。XBRL通过运用跨平台的XML存储数据,实现了其数据跨平台的传输交换。在XBRL技术下,多头报送模式可综合归于一个XBRL格式的报告,由不同报告需求者自行选取其格式,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编制报表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3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基于XBRL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的财务报告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1会计信息内在质量提高

我们常用的文本格式有DOC、PDF、XLS等,以此格式的会计报告一般无法验证数据的准确性,而XBRL以其计算链接库验证所输入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数据输入时发生的错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内在质量。此外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下,企业外部人员无法随时获知企业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会造成“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利益相关者会指使会计人员编造有利于本企业的财务信息。但在基于XBRL编写、的财务报告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马上会通过网络自动传送给信息中心,然后由其及时对外公布,公司管理人员很难预测整个会计期间的业绩,而且会计信息一旦便不能随意修改,公司也不能在后期任意改动会计数据。采用XBRL技术手段处理的数据精确性较高,有助于各方监督、验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会计信息更为全面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以XBRL为基础编写的企业财务报告一方面能够按照传统会计报告的模式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因为其良好的信息开放性、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可依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按照不同的表样自动生成对应的财务报告,随时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有用性。

3.3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及时

采用XBRL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及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只有及时提供给决策者,才能充分体现它对决策的有用性和相关性。XBRL实现了实时互动模式,信息使用者可以按需获得会计信息。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信息,而不是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才能获知企业的财务信息,这样明显改善了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幕消息”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的信息正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仅包括总体信息,还有明细信息,既可以定量分析,也可以定性分析。

3.4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交易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并不得随意变更。为了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信息使用者能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编制的财务报表。二是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要比较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财务指标,信息使用者还要比较不同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XBRL的优势就在于其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内部历史标杆和同业比较。通过采用一致的、规范的方法来处理XBRL标注,特别是在所用解决方案能够提供标签建议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既准确又相关的数据。公司管理人员利用这些信息,能够更迅速地发现趋势;同时,投资者也能够利用这些分析,更深入地开展公司间比较。

3.5会计信息互动反馈性提升

以XBRL为基础编写的财务报告具有更好的信息反馈性。XBRL提供了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信息反馈途径,信息供需双方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信息使用者不再只是会计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其不仅可以获取所需的财务报告,还可通过网络以提问或建议等方式把疑问或新的需求反馈给提供者,实现与信息提供者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此外,XBRL还提供了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会计报告系统,它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新的报告用途。其定义链接库和分类标准扩展部分使用户可以添加新的元素,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定义或修改元素关系,满足了监管部门及内部管理者对报告的独特需求。

4结束语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二次设备 检修策略 状态检修

1 引言

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电网的信息化,网络化迫在眉睫。智能变电站研究势在必行,主要集中在建设和检修两大方面,着重探讨检修方面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周期性检修在新的形式下已经不适应,检修过剩、供电可靠性降低、人力资源紧缺、定期检修方法的局限不断发出信号:检修模式迫切需要转变。另一方面,智能变电站方兴未艾,急需探讨其检修模式。本文在分析某220kV智能变电站各层特点基础上,总结了检修策略的现状,旨在为智能变电站的新检修模式提供参考。

2 220kV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

D站为全户内布置的220kV终端变电站,配置220kV线路变压器组2组,110kV出线10回,单母双分段;35kV出线20回,单母四分段。

智能变电站的基础是基于61850通信协议,D站具有典型的“三层两网”结构。“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两网”即为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站控层网络,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的过程层网络。

站控层设备又称变电站层(the Station Layer),主要包括自动化监控系统、一体化平台、五防子系统、调度通信系统、站内对时系统等;间隔层(the Bay Layer)设备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组件及继电保护组件,以及故障录波、报文分析仪、电度表等辅助组件;过程层又称设备层(the Process Layer),主要指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一次设备,其二次设备主要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设备。

站控层网络通过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制造报文规范)网实现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层网络通过GOOSE(General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网和SMV(sample value:采样数据值)网实现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时间的通信。

3 二次系统智能设备的几个技术特点及其对检修策略的影响

3.1 过程层IED设备

3.1.1 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特点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改变了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的结构,保护装置不再进行采样保持--A/D转换—多路切换,代之以高速数据接口(61850:9-2),从而避免了将诸多由交流二次回路可靠性造成的隐患,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保护逻辑,同时演变出独立的IED设备——MU(Merging Unit:合并单元),其作用是:将所连接的一次智能设备(ECT/EVT/ECVT、OCT/OVT、小信号互感器)的信号采集器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转换、同步、合并、输出、信号级联等。

简言之,互感器将一次电压、电流量转化为其采集器(远端模块)可以直接采样的弱电量,远端模块采样后经光纤发送给合并单元,合并单元重新组帧,即完成由一次设备的私有数据协议转换为标准的61850:9-2报文,通过光纤发送给间隔层设备,或通过级联等方式与其他合并单元进行扩展。对于小信号互感器,合并单元需要对其采集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匹配。

合并单元将多个互感器采集单元输出的数据进行时钟同步及合并处理,简化保护装置内部逻辑,是连接互感器与保护(测控)之间的关键环节,换言之,其同步性能、精确性、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均较高。

3.1.2 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对检修策略的影响

事实上,就D站在工程调试中及之后的运维经验来看,合并单元的性能尚有待改进。该站投运以来,超过60%的缺陷都与合并单元或互感器有关。首先,由于合并单元需要对前端的采集器做出回路参数匹配(小信号)或规约匹配(私有规约转换),导致二次专业无法单独对合并单元进行检修(对应传统检修模式中对保护模拟通道的采样试验),需要带同一次互感器检验;而电子式互感器恰恰无法提供传统检修模式中就地进行变比、极性的校验(不满足仪器测量精度)。根据现有的电子式互感器的调试方法,应利用标互进行准确级的测量(通常需要改动一次接线),对于定期检修策略而言,显然无法完成。

D站多台电子式互感器在集成调试或启动过程中,发现变比或精度出现较大偏差,无法投运,最后重新拆装GIS组件进行互感器调换与试验,影响了工程进度;小信号互感器,由于通过采集器输出模拟量给合并单元,在现场调试中发现采集器抗干扰能力较差,调换后虽然采集器本身没有问题,但因其回路参数与合并单元不匹配,在带额定负载后电压出现异常,不得不停电处理。

另一方面,合并单元的同步对时机制尚不成熟。现场调试中发现,合并单元在失去同步信号的情况下(例如突然断电),其所有后级保护默认数据无效,闭锁某些保护,但合并单元恢复同步后,后级保护并不能恢复其数据有效性,而需要通过断电来复归,增加了检修操作风险(做安措时,需要断开与检修回路内所有合并单元有联系的SMV软压板,不然将导致某些保护被闭锁)。

笔者认为,对于精度及准确级的问题,缺乏现场试验条件,现阶段只能依靠严格加强出厂验收把关,不必强行设置检修周期;对于采集器(远端模块)/合并单元的硬件故障,可以通过对间隔层网络上的报文分析仪与故障录波器进行跟踪分析,预先判断,争取准备备品与协调停电的时间;对于合并单元软件问题(如上述失步复归问题),应加强运维管理,在事故预案与顺控(Sequence Control)应用方面确保检修操作的正确。

3.1.3 在线监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检修策略的影响

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是实现对变压器、组合开关柜、避雷器等变电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测。智能一次设备的建模和系统的组态配置是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等标准对智能变电站内设备的建模进行了统一规定。其中,DL/T 860.7中,规范了数据模型、服务以及建模方法,对站内设备应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建模。通过将装置中的若干功能进行抽象,对应成为若干逻辑节点,并将与该逻辑节点相关的数据和数据属性封装于其中,以实现各装置各功能间的逻辑联系。

一个物理设备(Physical Device),应建模为一个IED对象。如下图所示,该对象是一个容器,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一个服务器(Sever),该服务器至少有一个访问点(Access Point)与外部通讯,同时可包含多个LD(Logic Device:逻辑设备)。LD是某些具有公用特性的LN(Logic Node:逻辑节点)的集合,如智能终端LD可命名为“RPIT”。在LD中包含多个LN,LN对象是可以通信的最小功能单元,属于同一功能对象的数据和数据属性被放在同一个LN中,如断路器LN为“XCBR”。LN中包含数据对象DO,而DO中又包含相关的数据属性,如断路器LN中,断路器位置的数据对象DO包含状态值“stVal”和品质位“q”,用来表示断路器的位置状态以及该位置状态值的品质。

图1. IED模型

由于智能变电站中大量采用智能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通过虚拟的端子排进行逻辑联系,因此,必须最终确定一个SCD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全站系统配置描述)。该文件全站唯一,通过对所有IED设备的CID文件(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IED实例描述)及SSD(Substation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全站规格配置描述)的整合,完成对所有站内IED设备的逻辑资源分配。所谓组态配置就是完成SCD的过程。

其中,CID文件必须通过厂家提供的ICD文件(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IED:能力描述),导入系统组态工具进行SCD配置后得出,然后将CID下载至各IED中。

由于保护设备经过“六统一”规范化设计,因此虽然ICD文件为厂家自行开发,但基本格式相近,因而导出的CID格式整合成SCD后不会产生较大冲突。但智能一次设备并没有类似过程,设备建模欠规范,较多设备的数据集中包含过多数据属性,导致导出的CID文件无法为其它厂家的配置工具无法读取或读取出错;另外,由于一些厂家研发对设备的建模进行区域适应性最大化,以满足厂家开发管理需求,但对组态配置和后期运维检修造成了的困难。

再者,由于ICD文件和厂家说明资料中都未能提供所有数据属性的功能描述,若今后进行设备检修调换或技术改造时,组态配置虚端子容易出错,且隐蔽性高,很难通过对比检查发现,若检修时缺乏集成测试的条件,对设备的安全运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2 间隔层设备

3.2.1 组网方式及其技术特点

根据国网公司第441号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规定,保护(测控)组件应对本间隔采用直采直跳(Direct Sampling Direct Trip)方式,而各保护单元间、保护单元与智能终端的联锁信息(Interlocking,包括失灵启动)等信息采用GOOSE组播过滤方式(即经由过程层网络的交换机)。

所谓直采直跳,即在网络拓扑形式上采取一种最简单的点对点架构,这种方式不依赖交换机、路由器等其他网络设备,直接通过光纤或者双绞线将变电站内各节点连接起来。接线简单,单一节点的故障对整个过程层网络的影响面最小,最小限度影响变电站内一次主设备的正常运行。点对点结构需要大量的光纤,IED设备要考虑设计较多的通信接口,需要提高成本。而在这种结构下,站内各IED设备仍旧是信息孤岛,无法实现IEC61850所提出的信息共享化和互操作性。但由于省去路由环节,IED设备之间的通信延时固定,且不依赖于外部同步时钟源,这将解决智能变电站采样值同步问题的关键难点;同时可以忽略网络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网络设备故障,造成过程层网络的大面积失灵,从而使站内一次主设备失去保护。

而D站的过程层GOOSE或SMV网,均通过星形拓扑实现组播。星形网络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实时性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性,且能够有效避免网络风暴。同时该方式布线简单,管理方便,对交换机没有特殊要求,任意两个IED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四跳以内。其缺点在于:系统冗余度差,中心节点设备的负荷重,对网络设备性能及稳定性要求高,因此对重要设备应考虑通过双网冗余配置。

在D站中主变部分按照主变间隔单独组网,采用双网冗余配置,满足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继电保护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网络等应按照双重化原则进行配置,双重化配置的网络相互遵循相互独立的原则,当一个网络异常或退出时不应影响另一个网络的运行。其他部分按照电压等级组网,多台交换机之间采用千兆口级联。

由于过程层网络SMV和GOOSE网通信延时受路由影响,同时又参与保护逻辑判定,因此成为影响保护组件性能的重要因素。IEC 61850规定通信时延不得大于4ms。为了降低通信协议栈的时延,SV和GOOSE报文经应用层和表示层,通过ASN.1编码处理后,越过TCP/IP协议直接映射到数据链路层,因此无法实现组播;在组播方式的实现上,D站采用静态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

静态VLAN一般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划分,静态VLAN的配置最简单,也是最安全可靠的,根据VLAN的成员关系配置每个交换机端口,这需要提前规划好每一个端口所连接的IED设备要成为哪一个VLAN的成员。静态VLAN划分是目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对组播报文进行过滤的主要手段,D站的VLAN划分若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当作为VLAN2成员的110kV线路1合并单元本身的告警信号的GOOSE报文,由于采用了静态VLAN划分,该GOOSE报文只会转发到VLAN2的成员端口,即110kV线路GOOSE交换机A的FE0、FE1、FE20端口,而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的成员端口,从而达到了对GOOSE组播报文的过滤,相关成员端口收到该GOOSE报文后根据全站配置文件SCD进行筛选,最终由FE1端口的110kV线路1保测装置订阅。

3.2.2 组网方式对检修策略的影响

虽然过程层GOOSE网或SMV网采用双冗余配置,但由于采取星形拓扑,实际通过中心节点(或分节点)的IED往往较多(对于110kV或35kV网络,情况将更为严重),若按照定期检修策略,检修(调换)时需要对所设计的设备进行检修操作(通过投退GOOSE软压板完成),且由于D站保护(测控)组件对本间隔智能终端设备采取直采直跳,逻辑上并不需要将处于该网络上的保护完全退出,而仅仅需要投退部分GOOSE软压板,但这样做会增加误操作的风险;若完全退出保护,一则失去了直采直跳的优势,二则由于交换机集中较多设备,若跟随间隔进行停电检修,则无法协调所有保护的定检周期,若单独进行停电检修,则该交换机涉及间隔则额外多出计划停电时间,从而使传统的检修策略陷入两难的境地。

同时,静态VLAN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划分VLAN后,交换机每个端口的配置将变得较为复杂,尤其是信息交集较多的端口,其端口设置类型及标签类型和所属的VLAN范围更为复杂。当出现某个端口或交换机损坏,不但需要按照VLAN划分原则对端口进行重新配置,在涉及多间隔保护时(如上图中的A/B/C任意一个交换机均涉及的VLAN10),若不进行保护的关联验证,正确性很难保证;若停用保护相关GOOSE软压板进行验证,则可能涉及较多保护的检修操作(同上),安全性同样较难保证。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故障往往具有先兆性,即其端口或主机在完全损坏前,会出现频率由低到高的报文传送失败,而跟踪网络报文分析仪或保护测控装置本身的通信记录,或可预知其故障,从而尽可能避免定期检修;同时,在配置VLAN的交换机投运前,应做好充分备份,即尽可能将中心节点(或涉及保护多的)网络设备从硬件到软件配置文件,1:1进行备品准备及调试,也可以加快备品更换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静态VLAN的复杂程度将随联闭锁回路的复杂程度正比增高:如220kV的失灵启动回路以及安稳系统等信息交集较多的公共回路等,若单个端口故障,未必能按1:1配置交换机备品,势必需要更为灵活的动态VLAN分配方法,例如GMRP来实现组播过滤(D站间隔层设备不完全支持GMRP)。

3.3 站控层设备

3.3.1 综自一体化平台

按照间隔配置智能组件设备,实现一次设备控制、在线检测数据、测量等功能的就地智能化处理;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平台上实现各类高级应用,完成智能告警、顺序控制、状态监测、辅助设备智能控制等功能。

D站自动化后台采用南瑞科技NS3000系统,整个站控层MMS网络呈双冗余配置,并用光纤以星形方式连接到各测控单元及测保一体装置,收集站内故障告警信号,实现自动控制。站内控制闭锁实施五防逻辑闭锁,使用珠海优特的闭锁服务器,用以存储闭锁逻辑。五防与其他一体化信息平台设备皆通过IEC 61850规约接入站内控制层网络。

3.3.2 典型缺陷分析及其对检修策略的影响

D站启动投运后,运维员发现通过后台遥控操作35kV保测一体装置软压板时经常操作超时,但现场巡视时发现装置面板上显示软压板已成功变位;部分设备变位信息在泸定站后台能够反映,但无法在中心站自动化系统中显示。

D站自动化网络实现全站双网冗余配置,A网网段为172.20.0.0,B网网段为172.21.0.0。

通过对遥控过程的报文的跟踪捕获,发现是遥控软压板操作超时是因为变位遥信不上送。同时发现MMS A网中突然出现B网报文,该报文为保测合一装置(南瑞继保RCS系列)所发出。如下图所示。

图3. A网报文分析仪捕获的报文中含有B网地址报文

现场确认,站内MMS A网与B网间不存在网络层以上的连接(ping不通)。同时发现南瑞继保保测装置和四合一装置会发送ARP报文给后台、远动等服务器,服务器回复A网的物理地址给南瑞继保装置。

通过软件进一步对出现变位不上送的保测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部分报告号被异常关闭。报告号在后台系统与保测装置建立通讯初期会因为后台总召而使能,之后,保测装置的遥信、遥测变位均为主动上送。由于保测装置的报告号被关闭,因此当后台遥控操作软压板执行成功后,虽然软压板发生变位,但装置将不再上送变位信息给后台,使后台无法确认执行成功,最终显示执行超时。

由于南瑞继保装置的通讯接口是个HUB装置(只有一个MAC地址,这表示在数据链路层上,A、B网是通的),其IED在发出在ARP请求后,通讯接口同时向A/B网所有地址广播,而南瑞科技基于Linux系统的后台服务器在收到A/B网各自ARP请求报文后,不判对方网段,直接将自己的A/B网IP地址回复给保护装置,由于A、B网路由不对称(通常情况下,B网路由更快),保护装置会建立起错误的IP与MAC地址关联,即服务器B网IP对应保护A网卡物理地址时,便会出现之前服务器通过B网发送请求,保测装置通过A网向服务器发送应答的情况(非ARP报文,服务器直接丢弃),保测装置经过一定延时后关闭报告号,重置ARP缓存。至于有时中心站无信号反馈,是因为远动服务器重复了上述过程。

可见,造成目前异常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南瑞继保装置内部的ARP缓存表老化机制使得装置定时通过自身的HUB进行广播ARP,二是南瑞科技基于Linux的系统在收到错误ARP后对网段不做判断、直接回复。

由于南瑞继保装置基于的VXWOrks操作系统无法修改底层命令,装置通讯的硬件HUB更无法批量更换,因此通过对Linux系统的ARP回复策略进行修改是较妥当的方案。修改“arp-ignore”参数为1后,后台不再进行交叉网段的ARP回复。

由于测控装置或保测合一装置可随保护装置进行检修,剩下的后台机、远东工作站或网络设备,无论是定期检修策略还是状态检修策略,差别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例中南瑞装置A、B网交叉期间,保护动作信号是无法上送的,事故情况下将意味着监控系统功能的失灵。日常操作中偶尔数次的操作超时也许轻易就会被忽视,也许仅仅是在操作日志上留下一笔记录。因此,笔者以为,随着智能变电站的深入发展,自动化系统对整站影响的扩大,尤其需要注意日常运维工作中的异常现象,及时总结,及时处理。

4 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展望

随着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定期检修所需要的停电时间也越来越难安排。且一次设备已实行状态检修,在一次设备运行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只为二次设备的定期检修而受累停运一次设备,必然影响供电可靠性,否则又必然造成二次设备的超周期运行,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一、二次设备都实行状态检修,由“到期必修”向“应修必修”观念转变。

通过对智能二次设备的原理和运行工况分析可知,智能二次设备除了类似电源等家族缺陷外,其它类型的故障极少,同时智能设备有强大的在线自诊断和通信功能,甚至每个插件都有故障诊断功能,一旦插件故障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能瞬时给出告警信息,强大的自动化系统也能对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智能二次设备全面开展状态检修奠定了技术基础。

5 结语

智能变电站的新检修策略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结合实际运维经验,先后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一次设备ICD文件的标准化、过程层网络设备以及综自一体化平台对于现行检修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智能变电站网络构架的优化,一、二次设备的在线监测与自诊断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状态检修具备了实施基础,新的检修模式呼之欲出。开展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的检修停电,提高保护装置的可用率和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Q/GDW 383-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2]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S].

[3]Q/GDW 396-2009,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8篇

今年5月的2010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由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CHIMA、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IBM公司、宇信公司等单位和企业,联合启动的基于标准的区域卫生互操作协同平合技术验证项目,宣布取得阶段性成功。这是国内第一个将互操作性规范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并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实现了业务协同的项目,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项目,本刊记者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采访。专家们从该验证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技术架构、进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同时,也从政府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医院业务和实施、以及厂商的角度,对项目的实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概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RHIN)联合技术验证项目是由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EHRSC)和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的一个技术性的验证项目。项目由IBM公司和北京宇信鸿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持,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中国人民总医院计算机室共同实施。

1. 项目组组成:联合技术验证项目组由专家组、项目经理和技术组组成。专家组包括李包罗、曹德贤、刘海一、薛万国、王晖、张林等。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和IBM公司医疗专家杨秀合担任项目经理,技术组由参与各方的十几位工程师组成。

2. 项目的目标:遵循国际国内医疗信息标准,参照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通过实现跨越不同医疗机构的化验、检查业务,建设区域医疗协同平台,验证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互操作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3. 项目的业务内容:检验和预约检查两项协同医疗服务。

4. 项目的试点范围:由北京市卫生局选择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搭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别与301医院和协和医院对口实现检查、检验业务的协同。两个具体试点区域分别为:永定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301医院的协同验证试点区域,以及西长安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北京市第二院与协和医院(西院)的协同验证试点区域(见图1和图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必要性

去年,卫生部了《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给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本体系架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方案,并引入了HL7、IHE等一系列国际流行的医学信息标准。尽管如此,这些指导性的文件如何真正实现,具体采用什么国际国内标准和规范,到底如何建设,建成后是什么样子,怎样叫做遵循了《指南》和《方案》,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验证和实践。因此有必要开展实验性的系统建设和技术验证,尽早发现其中的业务机制、技术实现、流程衔接等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标准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工程标准,为下一步全国性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尽管现在业界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实战经验。李包罗教授说:“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没有看到一个系统的互操作平台能够大体符合基本架构,而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体系架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核心。”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业务协同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电子健康档案(EHR)平台、互操作协同医疗平台和终端应用平台(Point of Service,POS)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三个部分的目的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一个人终生的健康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将信息传送给需要的人使用。POS是指在一个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系统,医院使用的HIS或者社区使用的社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都是典型的POS。而协同医疗强调的是在多个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相互的业务协作或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如患者的转院、转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共享等,都是典型的协同医疗项目。

这个验证项目所要验证的场景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相当复杂的过程。患者在社区就诊,需要一项化验检验,申请在301医院完成,301医院要接收外来的检验申请,并插入到自己的系统和流程里去。化验完成后,检验结果要提取出来并进行包装,然后传送到社区供别人查询。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了从EHR平台获得数据的任务,也包括了协同医疗工作平台的任务,涉及多个医疗机构(Healthcare Provider)的数据和业务流程。因此,“将检验和预约检查作为这个验证项目的业务内容,就是为了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验证基于标准的互操作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李包罗教授说。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进展

整个项目于2009年6月21日开始筹备,7月13日启动,首先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建立了北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后对POS进行了改造。今年4月30日之前,第一个试点区域全部走通,实现了永定路社区提交申请到平台,透过平台传到301医院,检验完成后报告回传到社区的全过程。第二个试点区域,即西长安街社区、市二院与协和医院(西院)的试点目前正在进行中。而这第二个试点区域实际上更符合北京市卫生局确定的北京市区域医疗协同模式,即以大医院为龙头,带动老年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社区的模式。

值得说明的是,IBM公司在标准实施方面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同时,拥有很多基于IHE、HL7以及互操作性等国际标准和规范的软件和平台。而宇信公司是社区健康服务方面的应用开发商,具有很强的社区医疗服务软件的开发能力。这两家公司在技术、方法论及工具方面为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服务和支持。

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意义

近年来,尽管卫生部已经出台了很多标准,但是目前开发商能够真正使用,能够落地的却很有限。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制订的临床检验结果互相操作性规范,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落地的标准规范。而这个验证项目对互操作性规范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和验证,真正地用标准实现了业务协同。李教授说:“尽管这个项目仅仅是一个技术验证项目,它的目标范围也很窄,但它在中国众多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项目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重大。”

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一次实践,对北京市及其他地区建设RHIN起到了参考价值;是对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的一个落地实现;是有关国际标准在国内医疗业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一次实际应用;采用标准化方法搭建区域卫生平台,对于今后制订和完善相关标准具有参考价值。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和架构

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选择的是医院最关心、最具代表性的检验和预约检查两项业务,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开发,实现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解决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中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1. 检验的业务场景

图3为社区和医院之间检验的业务场景:首先,患者来到社区卫生中心就诊,需要进行某项检验,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条件开展此项目,因此社区医生在社区开立检验申请到医院检验;申请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传到医院;病人直接到医院,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或简易门诊,将申请单转换成院内申请;然后患者缴费,抽血做化验;检验完成后,医院将检验结果报告发送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病人在社区卫生中心取报告,或者在就诊时由医生直接在社区医生工作站上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查询结果和报告。

杨秀合说:“选择这样的场景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申请在社区,执行在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有效地利用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方便患者病人;又可以解决这次技术验证中确实要实现的一些流程。”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图4),完全遵循和参照卫生部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它包括:电子健康记录(EHR)存储中心、患者主索引(EMPI)平台和互操作协同管理平台三个部分。区域卫生平台通过两个接口(Gateway),实现与医院和社区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接口端具有不同的层,用以封装每一个文件,以保证文件在平台上传输或与平台发生交易时遵照标准。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这些标准去跟医院接口时,是透明的、人性化的。因此,只要医院端或社区端给出的是一个中间的、易于理解的文件,那么由标准处理软件处理封装后的文件就是标准的,就能够被另一端理解并实现交互。

3. 社区提交申请及医院接收申请

在社区通过区域卫生平台提交申请,和医院从平台接收申请的过程中(见图5),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在协同业务管理平台上,可申请资源管理是医院能够为社区所提供服务,落实到检验方面就是可以承接的检验项目。对这些检验项目的标识采用的是LONIC标准,这样就可以使社区对不同医院检验项目的理解是统一的。由于不同医院相同检验项目的名称和代码可能不同,如果没有统一的编码,就会给社区造成不同的理解,产生混乱和错误。第二点,在社区向平台提交申请,和医院访问平台拿到申请这两个环节,都是遵循了HL7 V3标准的,具体运用的是Observation Domain域。

4. 医院提交化验报告及社区查阅

图6是医院完成检验项目后,提交报告和社区访问报告过程示意图。在医院提交报告时,POS端有两个处理模块,一个是把医院内部编码转换成LONIC编码,另一个是将文档处理成HL7 CDA标准文档的模块。然后透过IHE XDS的集成规范,把它交换到区域信息平台上,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文档存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CDA装载器,打散后形成一个RIM细粒度存储。这样,在社区访问检验结果的时候,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拿到一份完整的报告,另外一种是基于细粒度存储,生成一系列指标分析。这两个接口的封装上,分别遵循IHE XDS标准和IHE PCC Domain(域)中的QED标准。

从卫生局的角度,如何看待验证项目

“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看病乱”。国外很多国家采用分级医疗制度,而国内都是随意就医,尽管随意就医满足了患者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但也致使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却门可罗雀。因此,要想改变目前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实行分级医疗。

1. 互联互通 分级诊疗是党和政府提出的要求

在新医改方案和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中,都提出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可实现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提升三年计划(2009-2012年)》指出:建立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共享,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实现放射、病理检查的一片通,减少患者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

2. 分级诊疗是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的要求

分级诊疗是现代医学专业细分的趋势,也是系统管理,是高端医疗资源有效和充分利用的要求。通过分级诊疗,大医院主要承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救治,以及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的职责,同时大医院产生的一些记录将进入居民健康档案。而社区医院则应该承担医疗守门人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进行六位一体的健康管理,同时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实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一方面可以使患者从社区转诊到医院,共享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并且可以把轻症患者留在社区,减少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节省了大医院的资源,使大医院集中精力救治疑难重症患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患者从大医院转诊到社区,实现病人康复回社区,使社区医院增加患者和经济效益,形成双赢和多赢的区域医疗协同共同体。

3. 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的现状和对策

尽管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可能导致社区医院产生漏诊和延误的情况,也可能不能完全满足患者自由选择的需求。但是,如果采用诸如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方式和对策,则完全可以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无缝连接。因此,要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分级医疗,有序就医。而双向转诊则是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的根本和保证。

王晖副主任介绍: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双向转诊模式并没有运转起来。首先,出现了病人转诊时,上转容易,下转很难的问题。第二,由于大医院离社区距离并不远,患者去大医院非常方便,因此多数病人不愿意到社区就诊。第三,社区医生觉得在社区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不能吸引和留住医生,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心。第四,社区医生渴望得到大医院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此在目前的现状下,作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卫生局,对于双向转诊应该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成为双向转诊的管理者、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医院,有序就医,并成为健康档案中心的管理者、建设者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北京市卫生局对于区域医疗协同共同体的建立非常重视,目前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 信息和业务的无缝连接是区域协同的基础

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就必须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北京市拥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0多家。这么多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多点对多点的方式,转变成多点对一点的方式,建成集中的信息平台。把所有的医疗文档传到平台上,而所有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从平台获得相应的文档,这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本次联合验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验证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无缝连接。验证涉及了信息交换、信息格式、信息项目等多项标准,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局计划今年在全市351个社区卫生中心,2900个社区卫生站统一部署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导开发,现已完成六个区县的实施,以及三个区县的试点运行。另外,卫生局今年还计划制订分级诊断标准,并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的机制,引导居民分级诊疗,有序就医。

王晖副主任最后说:“双向转诊最难解决的是业务模式问题。老百姓为什么要去双向转诊?如果不实行首诊社区,或者医院不愿意往社区转病人,双向转诊是开展不起来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卫生局或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从医院业务和实施的角度,看待验证项目

刘海一主任认为: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共享,信息技术仅仅是技术支撑。医院是否真正要去做这件事,最根本的还要看医院是否有兴趣,是否可以从中受益。这个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非常关键,因为如果医院没有意愿,不能从中受益,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可能不能实际应用。刘主任从医院业务和实施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1. 信息化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支撑

这次验证项目所选择的检验报告共享和检查申请,是医院非常关心的业务。实际上,很多大医院的检验科拥有非常好的设备,一些大型设备每小时可以做3000多个检验项目,全院的项目大半天就可以完成,有很多剩余的时间,很多医院非常希望与其他医院或社区合作。另外,为了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将一些康复期的病人转到社区做后续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因此,很多大医院对于双向转诊也非常感兴趣。而医生到社区巡诊的时候,也很希望看到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因此,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对于检验检查联合申请和结果共享的需求,将成为本次验证项目的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部门就要尽可能地支撑这些需求,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的数据相互交换和共享,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2. 统一的系统比分散的系统容易实现交互

有了需求的驱动,技术实现的重点就是使医院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实现沟通和交换,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个挑战。由于军队医院使用的系统相对统一和一体化,因此这个验证项目在301医院的实施过程还相对顺利,但在协和医院的实施就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体制的原因,地方医院使用的系统大多是由不同的公司完成的,这些不同系统之间实现院内沟通都要花费一定的力气,更何况在院间。因此,验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一部分时间用在如何跟外部平台交换数据,按照标准处理申请,以及形成报告后如何转换出去以外。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如何使院内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沟通。只有这些系统间实现了交换和沟通,才能够使医院不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汇聚成一体,才能确认整个医院到底有多少检验检查项目可以供社区申请。另外,每个医院不同的实验室都承担着不同的检验检查项目,而医院内部对这些项目的表述方式很多是不同的。因此,医院内部首先要做一个标准化的处理,使医院内部首先得到统一。“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内部实现了统一,才能对外实现交换,而实现内部统一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所以,通过这个验证项目,我们看到医院使用的系统越是一体化的,对外交换和沟通就越容易。而如果医院的系统比较分散,那么在实现交换和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是我第二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3. 标准转换工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到目前为止,国内院内和院间的数据交换,实际上并没有遵循统一标准,而是通过一种“商量好”的方式,以数据表共享或消息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在少量系统或点之间实现还相对容易,但要在社区或区域的范围内,实现多点对多点的共享就不可行了,因此标准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实现标准化的过程中,由于标准非常多,非常复杂,这就首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障碍。其次标准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是人们非常困惑地方。通过这次验证项目,我们发现要把标准化做好,除了医院自己要做很多转换的工作以外,一些标准转换工具的应用也非常关键。在这个验证项目中,我们的合作伙伴IBM公司提供了一些这样的工具,使我们省了很多时间。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任何来自于外部的申请必须要转换为内部申请才能够完成。因此,只要外部申请是以IHE XDS标准的方式来交换,以HL7 CDA的方式来描述申请的内容,那么这个申请就可以被分解,转换为医院内部系统的申请。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工具借助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如果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另外,由于医院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在这种实际环境下的转换操作,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标准化,必须要有很好的环境和工具,才能做得更好。

4. 标准的应用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

从标准实施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好的标准应用环境,业内同行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标准和转换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应用的氛围。但目前,国内很多的应用信息系统,在对外交互的标准接口方面实际上是很欠缺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医疗IT厂商在标准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使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变得方便,才能使医院在系统选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否则医院在增加系统,更换系统,或与其他系统连接的时候,就会担心是否会影响医院的业务和系统原有的功能,这是医院最关心的问题。”

当然标准的应用和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30%的公司能够实现标准化,那么大家可能就会感觉互连开始容易了,而当50%以上的公司都实现了标准交换之后,就可能出现一个雪崩的效应,导致所有的厂商都纷纷来按照标准实现交互。回顾当年DICOM标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例证。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支持DICOM标准的公司很少,因此当时放射影像的获取和传输非常困难和麻烦。但到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支持标准的公司多了,很多大公司也开始支持标准,这样就形成了雪崩效应,影像的获取和传输变得容易了,而那些不支持标准的产品却卖不出去了。“因此,我们期待着一个标准应用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让医院得到更多好的系统和更好的连接”刘主任说。

从厂商的角度,如何看待验证项目

目前,中国有太多的厂商和系统没有遵循标准,了解标准的人才也非常奇缺。那么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标准化仅仅是未来的潮流,还是应该立即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现在推动标准化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医疗信息化行业能否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整个团队内部对于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通过争论,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目前,中国有上百个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的业务功能各有千秋。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标准去做,那么当第一阶段的业务功能实现以后再要扩展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路线可能走不通,需要返回来修改或重做。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着眼于未来,努力推动标准应用。从长远来看,标准越早做越好。

第二,现在的区域医疗项目大多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不必替换原有系统。但是当区域逐步扩大,成为覆盖几百万人口,甚至更大的区域时,标准化就将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从长远来看,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的成本。不过,在目前的状况和条件下,在推动标准应用的初期,却要付出很大精力和成本。

第三,包括TCP/IP、互联网等标准的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背后实际上都有一条很好的利益链。而要使标准化在中国落地,仅仅呼吁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解决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困难点,包括技术、组织协作以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困难点。为此,IBM一方面在努力探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来降低每个单位采纳标准的成本和难度。例如,我们开发的一些工具,就可以使标准转换的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降低连接标准的门槛。另一方面,IBM努力从产业链的角度和视点,思考和探索标准的协作,形成一个共生的、良性的价值链,形成一个标准应用的激励机制。探索如何联合国内已经在实施区域医疗项目的厂商和用户,形成一个整体低成本的、标准化的、有序的价值链,最终为用户带来好处,为厂商带来实惠。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其实已经和不同厂家协作,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第四,实际上在医疗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必要像银行、保险等行业那样经历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今天的时代不同了,条件也不同了,原来历史的包袱在今天的医疗行业可能很少。因此,如果医疗行业可以换一种思维方法去思考,则完全可以实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

注:相关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年4月刊(第二期)上,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参考。

稳定、可扩展的体系架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核心。这个项目是对互操作性规范可行性的实践和验证,真正地用标准实现了业务协同。尽管它的目标范围很窄,但在中国众多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重大。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常务副主任委员 李包罗教授。

选择检验和检查申请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申请在社区,执行在医院的业务需求和流程,有效地利用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方便患者病人。

IBM公司医疗行业专家 杨秀合。

分级诊疗,互联互通是新医改提出的要求,也是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实现区域协同的关键是信息和业务的无缝连接,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业务模式。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晖。

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关键是各方可否从中受益。信息化是实现交换与共享的支撑,而标准的应用需要好的氛围,和大量人力、技术、资金的投入。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医院得到更好的系统和连接。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刘海一。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XBRL技术; 网络财务报告; 创新

一、传统网络财务报告的缺陷

(一)财务报告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信息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大多是Word、Excel、pdf或html文件,均是静态的信息呈现技术,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使用者不能迅速得到有用信息。

(二)财务报告技术局限性,信息质量不准确

传统网络财务报告具有一定局限性,信息使用者不能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检索,更不能对信息随意地进行抽取和分析,报告阅读者必须重新输入,才可利用其中的数据。此外,目前的财务报表所表现的内容多,形式复杂,大量的人工重新输入,将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三)财务报告时效性不强,财务信息滞后

财务信息及时提供是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实行定期报告,导致报送信息明显滞后。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实时性、互动性的需求日渐增强,滞后的信息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

二、XBRL的概念及优势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财务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应用于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是一种商务和财务数据交流的语言,是基于互联网的跨平台操作技术,是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XBRL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一)数据格式规范,快速精确搜索信息

XBRL技术下,每个数据都有统一的格式,每个数据都有自己的标记,并且相关的信息互相链接,如:当运用XBRL标记的数据搜索某公司存货的信息时,搜索工具能立刻找到用户所需的相关数据,还可追溯到以前的相关数据,XBRL技术搜索方式简便、快捷。此外,还可实现横向的、纵向的、多公司数据的搜索,只需对搜索工具加以调整,就能收集多个公司的存货数据,用以比较公司的经营情况,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二)数据通用,财务信息有效利用

XBRL是互联网上企业报告的一种通用语言,它的标准是公开的、开放的,任何财务人员可以借助XBRL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进行传输和交换信息,任何财务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跨平台操作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XBRL技术下的网络财务报告可以快速满足各方需求,使得财务信息真正得到有效利用。

(三)无须多次输入数据,增强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在XBRL技术下,财务数据只需输入一次,财务报告的编制一次性完成,可以实现“数据统一,资料共享”。XBRL技术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有统一的格式标准。XBRL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在互联网上编制、披露财务报告的方法,降低了公司财务报告编制的成本,减少了由于重新键入而发生错误的风险,增强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

(四)财务报告实时,增强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XBRL技术下财务报告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披露。它通过将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与财务报告系统合为一体,使得从会计凭证的输入到会计报表的输出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可以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实时地在网上披露,这样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实时地了解企业的最新财务状况,及时获得最新会计信息。XBRL技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动态性,增强了信息需求者的互动性,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三、基于XBRL技术下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财务报告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趋势。XBRL是一种计算机语言,是一种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的商业报告语言。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XBRL技术的优势,通过运用XBRL技术实现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一)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模式满足了网络财务报告相关性

XBRL技术应用于网络财务报告,可实现与国际会计接轨,便于数据交换与共享,可增强国际会计信息交流。XBRL网络财务报告是一个实时报告系统,它可以随时访问、实时报告数据,它可以满足企业、报表使用者、会计师事务所等多方相关信息需求。对于企业,它只需输入基础元数据,无需重复输入,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由于XBRL技术的可标记性,便于会计数据的存储与挖掘,可随时找到所需信息。对于报表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反馈,与企业进行供需互动交流,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由于XBRL技术的可扩展性,可实现互动定制,编制出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XBRL技术的可靠性,它可从简单的鉴证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实时鉴证,实现连续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投入更多精力,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企业价值。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如图1。

(二)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模式提高了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以往财务报告的由于受到各方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不真实,由于人为的操纵、修改数据等导致企业信息失真。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下,数据只需一次输入,需要数据时只需提取元数据,因此无法更改数据。XBRL网络财务报告是实时报告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及时地对外信息,避免了人为操控。实时系统确保了实时监控,提高了审计效率,实现了连续审计,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信度。此外,由于XBRL存在“下钻”功能,以及网上存在的明细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追溯和验证,大大提高了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通过XBRL网络财务报告生成图(见图2)和XBRL数据的传递流程图(见图3)可以看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提高了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三)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模式实现了网络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在基于XBRL技术财务报告模式下,信息使用者由被动接受财务信息变为主动获取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由于XBRL技术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分类标准、统一格式,这样就保证了一致性,便于不同企业财务信息相互可比,便于同一企业不同部门财务信息相互可比。通过XBRL技术还可以转换不同会计政策数据,从而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充分理解和利用信息,可以通过XBRL技术根据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财务报表,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可比性如图4。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推进,XBRL技术网络财务报告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光强.新会计准则下XBRL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J].商业经济,2010(9).

[2]蔡苗.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建筑材料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计算机系统的作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测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民与社会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准确度,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1、计算机技术的技术原理与特点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建材检测的设计构架是以内部管理为着手点,检测的日常工作,建立检测管理系统,设置记录检测状态和网络监控系统跟踪,依据业务需要实现广域网的互联。对于以上所叙述的管理内容,要想完全实现,就要解决网络监控系统、检测管理系统、实验室间联网的技术的问题。其中,检测管理系统与试验机及检测中心内部各个作业部门的终端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组成了整个检测运行环境。检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对检测试验数据的完整处理,主要有原始数据的采集、试件的收登处理以及对测试数据按照国家有关的现行标准及规程进行评定、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全面实行保密操作,也就是对每位用户设置权限,并且必须有相应的权限才可以进入各模块的操作;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具有实验室所需要的基本管理和统计功能,也就是评定结果、自动计算,打印已交费报告以及强大的统计和查询功能;操作实行流水作业,完整再现检测过程;为了确保数据的储存和安全保护,要对系统进行定期拷贝、备份。

2、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包括收样、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对整个采集过程的监督出具报告等各个方面,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2.1、收样

一般是由收养人员下达的拥有相应数据的委托单,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进行材料检测。在收样阶段,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整个检测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个工作的处于有效的工作状态下,在进行材料收样时,对各个检测材料可以进行自主编号,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号码的唯一性,避免因号码重复带来检测数据的混乱。

2.2数据采集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时,我们可以采用数据采集仪或者相类似的数据采集设备,这类采集设备精度高,采集数据密集有效,能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

2.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整个材料检测中的关键一环,数据处理模块包括众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应该具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判断并生成检测报告的功能。数据处理模块的大小、复杂程度完全取决于子系统,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应该有若干个检测数据分项和一个总体评价模块组成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每个子系统都有数据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检测结果输出模块、数据库、查询模块等组成。对于建筑材料来说,检测的内容众多常见的有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水灰比、钢筋原材、钢筋的焊接、混凝土的外加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水泥的质量等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先进的科技水平的推进,建筑材料的检测数据系统也相应的发生改变,需要对检测的指标和检测内容进行升级。

2.4监督过程

通过引入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材料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具有实时拍摄及存盘的功能,在检测过程中或者检测审查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发现检测问题,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的追踪。网络监控系统主要对一些破坏性试验项目如砂浆、混凝土、水泥等检测项目的试件工作情况进行拍摄,并且要求试件破坏过程与原始数据的生成曲线同步、对应。

2.5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数据交换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在不亲临现场的情况下对检测工作进行远程监督,这样不仅能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还能够节约成本。目前,实验室联网的远程数据交换系统有很多模式,但最常用和最经济的方式为使用SQL型数据交换系统,其最大的优点是每个服务站点原有的C/S架构程序不用修改,只需增加数据交换系统就可以实现。其基本思想是在互联网中设置转发服务器,各站点通过转发服务器交换数据。

2.6出具报告

在进行检出材料检测时,要出具相关的检测报告。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规范、标准的数据监测报告。数据监测报告是为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及竣工后的质量监测提供依据,所以,对数据的每次监测都要提供具有准确监测结果的数据报告给建筑单位。将监测数据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方式进行录入,并用相关的表格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等,计算机系统就可以按照固定的格式打印出数据监测报告,如果表格发生变化,计算机系统也会做出相应的格式变化,将数据监测报告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要求。 

3、对计算机网络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3.1、建立科学试验室管理制度 在计算机化管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将会致使系统数据全部丢失或错乱,但是,检测试验管理工作是建筑材料质量测试过程重要环节。因此,计算机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科学建立试验管理制度。在计算机化管理中,试验室要制订出相应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在进入试验前要制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运行检查制度”以及“仪器设备检查制度”,为避免中途计算机自动录入由于软件出现故障或停电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的问题,要配备相应的切合不间断电源、数据自动录入电脑并打印(打印自动录入的当前数据)和光盘备份,使计算机系统在处一种安全科学的状态下运行。

3.2、加强审核的自动化程度

当前,检测管理系统的操作中,由于“报告审核”还处在人工核查阶段,所以在检测业务较多的时候,工作量就会显得非常大,再加上电脑屏幕显示的特别多的信息内容,就造成报告错误难以识别,进而使有着较大的审核出错率。因此,要加强检测管理系统审核的自动化程度,设置一些自动更正功能或自动识别功能,为审核人员自动提示经常出错的情况或比较较明显的异常检测数据。 

3.3、探索更合适的建材检测软件

目前,实验室联网使用较多的是利用互联网中设置转发服务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经济方便,但是其传输技术不稳定,数据的安全性也不高,在实际运行中,当数据量很大时,整个传输路径就会常常发生“阻塞”现象。例如,当计算机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计算机管理员不能对软件进行维护。电脑管理员只能依据软件开发商进行维护,这样就会很难及时进行维护。除此以外,当客户需要修改个别项目或增加个别项目功能时,没能提供非常好的扩充接口。即使通过远程进行维护,其传送和修改过程也非常费时费力。 所以,现阶段各软件开发部门应该探索更适合建材检测特点、经济实惠又方便快捷的网络传输技术。

结语

工程质量与建筑材料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此,必须保证建筑材料质量,做好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实验、与监督。在材料的检测上,实验室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在实验室的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实验室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靠,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数据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集中化;数字化;区域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20-02

0引言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学检验服务城乡居民均等化,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促进医疗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常熟市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了医学检验所。医学检验所是整合了市属三家医院检验资源,负责市属三家医院所有临床、体检检验标本的检测;乡镇医院(社区)部分检验标本的检测;突发公共卫生标本的检测;负责所有医疗机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一个区域性医学检验服务机构。

1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的系统架构及流程设计

1.1 系统主体设计思路在医学检验所筹建过程中,区域检验数字化建设是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和保证。由于医学检验所承担着市属三家医院的各项检验业务及全市乡镇卫生院除三大常规检验以外的业务,那么如何将各医院送检标本的检验结果快速无误发送至各医院,这是我们在区域检验集中化管理建设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报告无缝快速准确传输问题,那我们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依靠基于多网络的区域检验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为此,我们建设了一套信息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该平台以医学检验所为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中心,市属三家医院分别建立数据存储及管理服务分中心,使用统一的医学检验信息系统,乡镇等其他医疗机构使用条码信息管理系统与医学检验所的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服务,保证各单位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及时性。该平台按职能分为“系统集成”、“支持维护”、“应用开发”三大模块,承担医学检验所庞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开发、应用维护、系统集成工作,是医学检验集中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1.2 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平台依托常熟市卫生信息网,中心数据库通过中心前置机与各家医院前置机进行数据交换业务,各家医院的数据库与各自医院的前置机进行联系,而中心数据库中则包含中心本部及各家医院自行完成的数据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平从至中心数据库获取检验数据信息,这种架构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达到了数据集中式与分布式混合管理的良好效果。

1.3 系统流程设计

1.3.1 系统总流程按照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规范及要求,我们根据医院及医学检验所实际情况设计了如图1的数字化流程。

1.3.2 中心检验标本监控程序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心本部实验室各种标本检验情况,我们设计了中心实验室标本检验情况大屏幕监控程序。该程序的使用对标本前处理、各个实验室的工作起到了警示作用,从而保证区域各送检单位送检标本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无误完成。

1.3.3 网上检验报告系统网上检验报告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能够享受到网络查询检验报告带来的便捷。同时通过网上公布的咨询电话,患者也可以享受到专业检验人员的咨询服务。

1.3.4 自助报告打印服务我们在医院检验科的服务大厅内设置了检验自助报告一体机,使得病人通过自己的检验条形码就能实现打印自己的检验报告,这样为病人带来了方便,也保护了病人检验报告的隐私性,同时也减轻了门诊服务窗口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1.3.5 血站与医院输血科实时数据传输实时传输程序实现了市血站血液数据及时上传至医学检验所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通讯程序,实时下载至医院输血科系统中,保证了临床用血输血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的优越高效性

经过实践证明,区域检验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优越高效性:

2.1 本部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包括本部各种检验及质控等业务数据、各医疗点及乡镇卫生院的检验及质量控制等相关业务数据,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医疗点也存储各自的相关业务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分布式和集中式存储“混合”管理模式。

2.2 各医疗点的标本具有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在常熟市范围内统一了与检验相关的信息代码,保证标本在流转以及检验过程中不被混淆。

2.3 中心能从网络获取各医疗点采集标本的申请信息,完成与各医疗点其他系统接口对接任务。

2.4 中心能够从网络及时将检验报告传回到各医疗点,满足临床对检验活动的时间要求。

2.5 患者能够通过互联网及自助报告一体机进行检验报告查询。

2.6 中心与各个医疗点可以对送检的标本情况进行双向统计。

以上六点优越高效性充分说明了数字化建设在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性。数字化建设推动了常熟市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进程。

3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和效果,但是回想当初建设过程,我们还是遇到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比如:

3.1 检验信息平台与市属三家医院HIS系统的对接问题。因为三家医院的HIS系统不一样,那么在与HIS系统做接口的过程中,我们与医院信息科技术人员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适合于市一院(Webservice数据平台交换)、市二院(数据库触发器与XML数据交换相结合方式)、市中医院(数据库触发器)三种接口方式,保证我们的平台与各HIS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交换。

3.2 检验申请实现无纸化,在这个无纸化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与医院的医务科、护理部沟通,按照医疗业务安全和规范要求,进行电子开单程序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最终市属三家医院门急诊、住院医生站均使用检验电子开单,从而实现了检验申请、标本采集确认、检验结果审核、打印全程无纸化。

3.3 以往检验收费都是通过财务人员手工计费,有会发生记错费用和漏记费用的问题。技术人员通过条形码在费用处理方面的应用,实现实验室根据条码接收到申请项目,在接收标本检验的同时可根据检验申请项目直接收费,避免费用的错收和漏收。

3.4 体检电子开单系统,在上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所领导亲自与医院体检中心人员沟通,亲自模拟体检检验流程,最终将医院体检中心提出的一些实际使用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优化了体检检验流程,保证体检病人能够及时准确的拿到病人的报告。

3.5 在本部新仪器通讯接口调试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新设备带来的调试困难,努力学习新设备操作知识,保证仪器通讯顺利完成。特别是在西门子流水线通讯调试过程中,我所借鉴其他医疗单位使用经验,决定使用两个RS-232串口通讯端口进行数据交换,一个串口负责将条形码中含有项目信息传输到流水线工作站中,一个串口负责接收流水线检测结果。数据上传下载后,检验人员进行审核。目前这种通讯程序方式,在我所这台西门子流水线上使用效果良好,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3.6 技术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条码流转平台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路程远,卫生院信息设备条件差的问题,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乡镇条码流转系统的建设。

4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应用建设总结

总之,基于多网络的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是适合目前常熟市区域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字化建设项目。区域检验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体现了“以病人标本管理为中心,以检验质量为核心,贯彻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全面实现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为宗旨”的思想。该平台全面支持ISO15189等实验室管理规范,是集管理、统计、分析各种数据的专业管理软件,它为实验室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实现了检验系统与各医疗点HIS及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检验结果同城互认,从而真正提高中心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临床医生提出的申请检查做出快速响应,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最终使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实施信息数字化管理是一场管理理念的革命,更是一个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的强有力手段。常熟市医学检验所将继续推进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将在今后的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迎挑战不畏困难、新项目勇于探索,最终一定能够建设好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数字化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慧,冯立中.常熟:政府办医学检验所服务全市[N].健康报,2010.9.9(1).

[2]裴冬梅:依托物联网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J].2010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0(616).

[3]范戎: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模式探讨[J].2010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0(241).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媒体 商品涉入度 广告诉求

一、广告诉求与商品涉入度对产品广告影响探讨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传统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然而,在二十世纪末最后的十年里,因特网的崛起,开始扮演着新传播媒介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传统广告主的新选择,却开始挤压传统媒介的市场空间。

根据美国因特网广告局(Internet Advertising Bureau,简称 IAB)于1999第三季当季的网络广告营业额高达12亿美元,前三季累积总额为28亿美元,是 1998 年前三季累积总额的 2.25 倍。而据推估全球网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00年将达到七十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65%,而在五年后将扩大四倍,达到两百七十七亿美元。美国丘比特传播公司更预测,到 2012年时,网络广告将占全球广告市场的6%。反观国内,网络公司的网络广告收入今年呈现大丰收,但各大网站发现一大特色在于网络广告客户不再只是以科技厂商为主,许多传统厂商都开始进入网络广告的市场,为网络广告市场注入一大强心剂。而单从媒介的角度观之,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广告媒介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以美国广告市场为例,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介的好几倍。

(二)、 研究动机

通过网络营销与广告潮流可能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研究,认为网络广告的趋势锐不可挡,传统平面媒体(报纸)在广告量减少的趋势下,应从整合角度出发,使网络与传统媒体合并。网络发挥高资讯量、超文本与高互动性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用整合媒体来发挥综合传播效应的最高境界。但在整合的趋势下,有跨媒介的实证研究却难以实施,因此,本研究主要将通过网络媒介与平面媒介之间特性的探讨研究它们在广告效果为何造成差异,如何发展出合适的搭配组合来达到整合媒体的效果。另外,广告诉求与涉入(包括产品涉入、广告涉入、购买决策涉入等)对于广告效果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论文将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纳入研究当中,探讨传播媒介特性、广告诉求、产品涉入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

1、不同媒介对于消费者产生的广告效果差异性?本论文将做详细探讨。

2、 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度的最佳广告策略在期望达到广告效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如何实现?

3、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上网能力、教育程度、所得、个人认知风格等会对广告效果造成什么样的差异?

二、网络广告的市场概况

(一)、网络媒体广告发展概况

目前网络上的广告主要有上述三种形式,网络广告的类型大致上有横旗标题式广告(banners) 、按钮式广告(buttons) 、关键词广告(key words) 、角落广告(hot corners) 、线下广告("offline" ads) 、内容赞助式广告(sponsored content) 、直接电子邮件(direct e-mail)与推播服务(push services)等。 其中插播式广告则是一种较新型态的网络广告,使用者在网页与网页之间更换阅读时,会看到广告的插播,此类网络广告类似电视动画片,具备多媒体及影音声光效果,并且强制将广告讯息传送给上网者,让使用者在不经意间接受广告的讯息。

(二)、网络媒体广告的发展与优缺点

网络广告的特色除了能以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呈现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进一步的互动能力,顾客可以藉由鼠标点选,直接进入阅读产品相关讯息,甚至能虚拟实境地进行试用,体验产品的功能。

1. 精确区隔观众群:网络区隔消费族群的能力与其它媒体全然不同,他们可以依不同公司用户,不同的地理区域、使用时间、计算机平台等区隔广告观众,甚至可以藉由顾客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让合适的广告适时地出现。

2. 追踪纪录用户反应:厂商可以精确的评估广告所获得的反应,例如消费者点选广告的次数,以及消费者所填写的个人数据。

3. 网络广告的传送与替换颇具弹性:广告是全天候的播出,实时传送,也因此项特点,网络广告可以随时替换、取消一项广告活动。网络业者也可以随时观察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视反应程度而调整广告的播出。

三、 网络广告媒体对于平面广告媒体的影响

据电子出版集团的 Vincent E. Giuliano 调查指出,报纸的流通量自1990年以后就在递减,而电子媒体服务的成长率则在增加。1996 年 11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 WWW 版的电子报有 1441 个,到了 1997年9月则增加至1879个,另两项报告分别指出从1960年到1990年间,报纸的消费额减少了百分之 17.9,以及在 1967 年时,30 岁以上的美国人有百分之 75每天看报,到了1994年时,却少了一半,到2012年只有三分之一。 网络媒体使报纸等平面出版物的消费量出现减少现象,意味着平面媒体阅读人口的递减,以及广告主的逐渐流失。张宏源(1999)指出,网络营销与广告在逐渐迈入成长期,对传统报业的威胁将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出现。首先是传统报业的广告客户可能会开始将部分广告预算投入网络,第二则是

传统报业的广告主甚至会自行设计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广告刊登价值在于下列七点,分别是:

1.网络媒体成长速度迅速

2.媒体观众渐渐转移到因特网上

3.网络媒体可追踪记录使用者的反映与偏好

4.广告传送与替换快速且具弹性

5.因特网使用者具有明确的个人特质

6.目标群确定且特性显著

7.广告销售可以一次完成

此外,广告客户自己直接加入广告市场也是传统报业媒体的一大威胁。由于网站建置的技术知识越来越容易取得,广告主往往宁愿自行设计网络广告进行网络营销,可省下一大笔的广告支出费用,也因而降低了对于传统报纸广告的需要。

四、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特性差异

(一)、网络媒体具有五项特性:

1. 实时性:信息登入网页后可以随时修改更新,不像传统媒体需花费相当多时间与金钱。

2. 多元性:全球信息网可传送文字、声音、动画与影像,内容丰富度高可采虚拟实境技术,与传统媒体不同。

3. 主控性:此主控权乃操之于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

(二)、平面媒体是偏静态、个人化,而网络媒体偏动态、非个人化。

综观上述,可发现网络媒体包含了平面与电视媒体的特性,资讯量高(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皆可),最重要的是具备人机互动能力平面媒体只能刊载图片与文字,几乎没有人机互动的能力。因此,“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两个主要的媒介特性差异。互动性分为五大层次:第 0 层为完全无互动、第一层为内容互动、第二层为连结与查询互动、第三层为社会互动、第四层则为个人化互动,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媒体互动广告互动层次越高,消费者愿意投入资源越多;互动广告(提供第一层互动以上)也比传统线性广告(第 0 层互动)有效。最后发现,不同的浏览行为,与不同的产品类型,而网络互动广告互动层次的广告效果也不同。

因此,综上所述,“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两种媒介特性,会直接影响媒体间将因动静态程度与人机互动程度的差异,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带来极大的差异性。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3篇

XBRL特性及审计线索分析

XBRL是建立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记语言,一方面它继承了XML语言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了许多新的特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信息应用平台。它的新特性,从审计的角度又该如何把握审计线索,进行过程审计和事后审计,是应用XBRL财务报告后所带来的新问题。

1、多种格式输出特性及审计

XBRL根据行业分类标准,编写XBRL的实例文档,根据XBRL样式表生成XBRL财务报告,根据XBRL的特性,同一份XBRL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样式的企业报告,所有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实现“数出一门,资料共享”,因为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降低了数据出错风险,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真正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编制效率。此外,采用诸如可以在浏览器上显示、可以转换成不同的数据格式传输,还可以打印成纸质财务报告等多种格式进行输出,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综合利用。因此,审计时一是着重审计同源数据的来源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二是审计格式的差异对财务报告数据是否产生差异,三是审查样式表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对信息进行披露。

2、跨平台使用特性及审计

XBRL文件可以在Windows、unix和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下无需进行任何转换和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在不同的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中,不管是采用何种或何种版本的数据库,只要转换成XBRL格式文件,就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将使信息以免费自由的使用且可允许任何人去撷取其所要的资讯,而不会有任何的错误且资料可以跨平合使用,使XBRL成为在互联网上企业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报告的一种通用语言。因此,审计时应着重分析跨平台使用的XBRL的脚本文件,通过“下钻”(Drill-Down)功能查看XBRL格式文件,并从标记作为审计数据来源的线索。

3、数据跟踪特性及审计

XBRL是采用标记对数据和文本进行标记的,这就使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了一条有效地跟踪相关的信息线索,可以用倒查方法自上向下地跟踪和考察数据源直到底层的数据,这种跟踪和链接关系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使用者阅读和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因此,审计时应对数据的链接关系进行跟踪,通过数据的来源线路查核数据的正确性,同时审核与某数据有关联关系的相关数据的来源及正确性,通过这种关系线路实现“查一涉十”的审计效果。

4、多语种特性及审计

XBRL可以通过添加语言标签的方法,对数据和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实现企业报告的多语种输出,解决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财务报告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于2002年11月11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XBRL大会上,利用SYSTRAN公司的技术将一份XBRL格式的日文财务资料演示转换成了英文格式而取得成功,这个案例表示XBRL已消除了企业报告中的语言障碍,使XBRL财务报告已实现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审计时把握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特别是对有特定含义会计用语和财务数据的翻译是否准确,有无误译,避免信息使用者出现曲解其意的现象。

5、精确搜索特性及审计

因为XBRL在采集数据或文本时是使用标签描述数据或文本的含义,在对数据进行搜索时,不是像网页文件HTML那样只是根据字面内容进行搜索,而是根据数据或文本标签的语义进行定位的,搜索引擎就能够非常快速和准确地找到信息使用者所搜索的特定信息,还可通过其他应用程序对搜索结果中的数据可以进行求和等处理。因此,审计时应根据搜索引擎对数据的定位指向是否存在偏差,特别是要注意运用其他应用程序对搜索的数据结果进行再处理的过程是否严密,结果控制是否是否准确,保证与源数据所体现的财务信息一致。

XBRL的审计效用

XBRL的应用,改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报告方式,同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功用,主要表现在:

1、实时报告,实现连续审计

XBRL是采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标记的方法来取数的,企业财会部门可以实时对财务数据进行编报,缩短了数据在财务部门停留的时间,减少了数据被修改的可能性,使审计部门可以通过XBRL可以直接拿到原始数据,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实行连续审计,及早发现企业的财务问题,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2、在线披露,实现实时审计

XBRL技术已突破了定期报告财务报告的局限,可以做到在线披露和实时,审计人员据此可以实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到在线监控、实时审计。

3、超级链接,实现跟踪审计

通过XBRL具有超级链接功能,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实行跟踪审计,在更短的时间里查询数据来源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改变了过去到企业现场查实数据的做法,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审计能力。

4、电子报告,提高审计效率

XBRL改变了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的报告方式,通过专题网站在网上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且采用了更加详细的XBRL样式表,使审计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自主地审查和下载企业财务报告,并且利用相关软件可以非常便利地将数据进行再处理和再利用,生成不同的审计报告,提高了审计效率。

XBRL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工作是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和正确性进行审计,其审计方式也必须与不断变化着的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而更新。随着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必将面临对网络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需求。XBRL以高效快捷见长的财务报告形式改变了信息的披露方式,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对审计模式的影响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主要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以及何时着手等问题,审计模式主要有详细审计模式、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四类。此外,传统审计一般都是事后审计,XBRL实时的财务报告信息要求审计部门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和连续审计转变,成为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2、对审计业务内容的影响

传统审计主要审核和出具被审计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报告,XBRL格式报告的出现,在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形式并增进了披露的内容,还可能要求提供连续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性的连续鉴证,此外,面对审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也给扩宽了审计人员的业务范围和内容,审计人员要面对海量的数据,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去甄别信息以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3、对审计工具的影响

XBRL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报告企业财务报告,其采用的披露工具和媒体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审计工具也应予以更新,需要相应的新的审计软件和技术来进行审计,比如下载和提取数据的工具、抽样程序、数字分析软件、审计自动化软件、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同时随着信息的实时化,同步分析的难度也加大。

4、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对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上,也对XBRL的实例文档进行验证和审计,这样就增加审计成本。这部分成本应由谁来承担?是财务报告公司、审计结果的一般享用者、自愿的XBRL参与公司还是由审计部门来承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自愿计划是在SEC注册的公司自愿参与的,为了鼓励参与,自愿计划未对XBRL文档验证提出要求,自愿者可以自愿提供XBRL文档的验证信息。因此这部分验证成本是否应由自愿参加的公司自身来负担的?

5、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XBRL对源数据的标记和实时报告,XBRL的实施可以使审计人员通过数据的波动而更容易地发现公司异常的交易活动,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当企业的财务信息以XBRL文档实时流动时,通过标记抽取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存在某种错误或是未经审计的变化,当审计人员未发现这种在财务报表中额外存在的错误风险而出具XBRL文档的验证报告时,又增加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这可能影响审计人员承接XBRL业务的积极性,进而影响XBRL的发展。

一些建议

1、由审计署牵头尽快制定XBRL的相关审计规范

XBRL的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其所显示出来的优势已让世界瞩目,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态势已表明以后的财务报告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XBRL,将会成为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我国虽还不是XBRL国际组织的成员,但已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应用,如何对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没有具体的执业规范。因此,应由审计署牵头尽快制定针对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规范,规范对XBRL格式报告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增强信息使用者对XBRL报告的可信度,以促进我国XBRL的发展。

2、审计重点应向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转移

XBRL是新一代的财务报告形式,除对XBRL的报告结果进行审计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生成XBRL的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计,即以结果导向的审计程序改为持续的过程导向的审计程序,重点审计XBRL结构控制的合理、合法、合规性,检查是否对所有事项均认真进行标记,以减少重大错报事项的产生。同时,对XBRL报告产生的可控和不可控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估计,对检查和评估内在控制风险,对系统的安全机制、防火墙、关键信息加密和授权密码等进行详细的测试,以保证达到XBRL最优级的风险控制。

3、重点审计XBRL实例文档的合规性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建设;计量工作;推广;应用

电能计量资产全过程管理与计量检定数据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过程管理中包含着计量资产由采购环节至报废整个过程的管理,而对于计量检定数据管理来说,主要是充分利用微机自动校验与条形码技术,使检定具备自动化特点,同时把检定数据存储于营销数据中心小型机内部,确保数据更加安全与可靠,实现及时共享。

1电力信息化系统的资产管理

1.1资产验收环节对于新采购的计量资产,需要计量技术与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开展批量验收工作。在验收且合格以后可以入库并予以合理地分配,如果验收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及时退换货。与此同时,应保证验收单制定的统一性,实现验收单、设备、人员与数量和时间等相关信息微机化的操作。1.2出入库环节针对采购的计量设备或者是出库与入库的设备,计量中心与计量所需要对条码技术予以利用,实现条码扫描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设备的相关信息录入其中,及时上传至系统当中。其中,需要录入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电能表、互感器、计量箱与计量标准装置及器具等。第一,在电能表信息方面,需要录入设备的名称与资产编号,同时,资产的主要类别、状态及出厂编号应当被录入到其中。除此之外,在录入过程中还应对购置的日期与型号,包括生产厂家与定检周期等相关内容给予高度关注,并仔细录入[1]。第二,在互感器信息方面,设备的名称及资产编号,包括资产的类别与状态是要及时录入。与此同时,对于采购的时间、型号以及相对应的生产厂家也需要录入。第三,在计量标准装置与器具信息方面,设备的名称与资产编号,同样还有资产类别与状态等相关信息内容需要录入并及时上传至系统内部。第四,在计量箱信息方面,应注重设备名称与资产编号的录入,另外还有资产的状态与类别。而生产厂家与具体型号等信息内容也同样需要及时录入到系统当中。在对计量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计量资产在出库与入库方面可以实现微机化操作与管理,同样也能够及时办理新采购资产。1.3电能表管理环节在计量管理系统实际应用方面,在电能表管理中,主要将单相与三相电能表、标准电能表这三部分内容作为重点。1.4互感器管理环节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以及组合互感器都是互感器管理的重要内容,另外,计量箱也需要被纳入到互感器管理工作中。1.5标准设备管理环节在标准设备管理环节中,主要内容有电能计量标准器具与装置。1.6设备送检与收发环节任何电能计量设备都需要始终按照检定规程以及具体的收发管理制度来运行,而且需要根据上级检定机构所确定的时间及相关要求送检。其中,针对新采购或者是分配领用的电能计量设备以及送检设备,相关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办理必备的收发手续。1.7配表管理环节计量中心应充分考虑计量所工作量以及计划工作量,将其作为参考依据来合理分配库存表计与新采购的表计。1.8资产台账管理环节通过开展资产台账管理工作,能够对表库电能计量资产的状态改变予以真实地反映。

2电力信息化系统的检定管理

2.1实验室检定管理在检定单相电能表与三相电能表的过程中,需要对条形码扫描的方式予以利用,以保证能够成批自动地形成检定记录。随后,检定数据信息会经过检定装置的接口,进而把检测的具体数据及时上传至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当中。在检定电流、电压与组合互感器的时候,则需要以手工方式对原始信息进行录入,同时,需要利用检定装置,将检定的数据信息上传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内部。在对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与器具进行检定的过程中,如果是要上传到计量中心,应当采用手工方式完成原始信息的录入,如果是上传到检定机构,则需要以手工的方式在系统内部录入原始的检定数据内容。2.2现场校验检定管理通过对现场校验仪的合理运用,能够针对电能表与互感器展开现场的校验工作。同时,在现场校验仪接口的作用下,可以将实际检定的数据上传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当中。2.3质检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走字台或者是质检台来实现电能表质检工作目标,并且在无线条码采集器的作用下,可以把所检测的电能表数据及时上传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内部。2.4检定数据管理检定证书、原始的检定记录以及测试报告等都属于检定数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中,检定数据能够自动化生成原始的检定记录,而且可以实现打印的目的。另外,需要将证书、通知书以及报告分别以统一格式展现出来,以保证更好地修约原始的数据内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将检定证书、结构通知书以及测试报告等相关证书打印出来。在相关主管部门对证书与报告审核以后,需要及时保存并上传到数据库当中,同时,主管部门还要对打印的证书与报告等进行全面管理。

3电力信息化系统的综合性管理

3.1计划管理解构对于工作计划管理而言,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诸多,具体表现在轮换计划、工作计划的制定以及现场校验计划等等。第一,设备轮换时间的统计与分析。具体的内容就是针对所有标准的校验仪以及计量器具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另外,还需要将表计检定的周期与时间融入到分析内容当中[2]。第二,工作计划的质量。主要是将月、季度与年作为标准,对标准设备、互感器以及电能表等设计检定计划。通常情况下,报表是工作计划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第三,统计分析管理。计量工作指标与设备状态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统计的数据内容包括已经到检定周期或者是超出检定周期的设备,同时还有报废清单以及现场检验率与互感器运行管理的月报表等等。另外,在表格形式下可以进行统计,其中可以根据年度、季度与月度和单位标准形成电能计量资产轮换与抽检计划等,进而合理地统计误差与表计。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统计标准器具、关口电能表周期轮换率与现场校验率等各方面内容。3.2综合查询解构在电力信息化系统的综合查询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电能表计、互感器信息、检定数据档案以及计量标准器具和装置的有效查询。与此同时,还需要将人员查询、轮换日期及测试报告等纳入到综合查询内容。

4电力信息化系统的系统管理

在接口管理方面,可以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配变负荷监测系统以及电能量计费系统来及时共享电能计量数据信息,而这三个系统都属于第三方系统接口。系统管理的报警功能。报警功能能够针对到期检定的标准设备予以报警提示,具体的提示时间在检定期前的六个月、三个月与一个月。而超差与超周期的设备也同样会接受报警提示。

5电力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阐述

5.1系统数据管理电力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主要可以详细记录并存储原始检定数据,同时,还可以针对原始数据进行自动化复制。另外,对于实际应用的数据内容可以进行统计与计算,及时恢复故障数据。基于此,针对报表以及其他的处理内容进行存取,详细记录并保存与事件相关的内容。5.2系统数据统计根据要求的差异,可以针对统计周期的受检率、现场检验效率以及周期考核率等分别进行统计。另外,还可以对修调前后的检验率进行详细地整理与统计。5.3系统数据分析电力信息化系统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的内容就是周期收件率、合格率与考核率等,在进行综合性分析以后展开相应的评价,能够为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内容,进一步增强计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5.4系统数据接口电力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和营销技术支持来共享数据信息,同时,还可以提供和其他应用系统相连接的相应接口,最终促进数据外部共享的实现。5.5系统数据查询在该系统内部,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实现模糊组合查询的目的,实际功能强大,在查询方面速度更快且便捷。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当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功能方面可以和营销系统当中子系统实现紧密地联系,以保证在实际使用中实现完美地连接。该系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并且包含了检定工作的整个流程,还具备出具证书并详细记录保存的功能。除此之外,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的专业性极强,需要为电能量计费系统与配变负荷监测系统及时提供所需的电能计量数据内容,为实时共享电能计量数据提供前提条件。而系统技术与电力市场需求相适应,始终遵循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共享性。

参考文献:

[1]黄兴柏.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计量工作新跨越[J].科技风,2012(11):17.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软交换技术;管理技术;电信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223-02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信息通信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由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音通信需求正逐步向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需求过渡。

以前,电信运营商根据业务来建设不同的承载网络,不仅投入巨大,推出业务的时间较长,而且由于各种业务网络的复杂性、异构性,造成网络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综合性业务开展困难。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以松绑传统电路交换机的核心功能为前提,以软件组件的形式把这些核心功能分布在一个分组骨干网上,并使其运行在商用标准的计算机上。软交换可以实现跨域的控制,可以对接入层面丰富多样的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以及其它各种融合业务。这是传统程控交换机无法实现的。

作为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件,软交换设备可以独立开发、生产和采购。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都相对较低,因而运营商的设备投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对运营商而言,软交换继承原PSTN网络业务,最大限度地保护运营商投资。软交换的出现,使三网在网络层面上实现网间的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实现各种业务互相渗透和交叉、承载多种业务成为可能,Open API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业务生成能力。

1 什么是软交换

软交换网络是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构建的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下一代网络,它是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ATM/IP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软交换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并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

软交换位于网络分层中的控制层,它与媒体层的网关交互作用,接收正在处理的呼叫相关信息,指示网关完成呼叫。

总的来说,软交换主要提供了媒体网关控制,呼叫控制,业务提供和信令互通的功能。

2 软交换网络结构与模型

该模型可以看出,软交换网络与电路交换网的明显区别就是软交换网络实现了业务/呼叫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

软交换网络的物理模型如下图:

软交换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如下4层:

媒体/接入层:与现有网络相关的各种接入网关或终端设备相连,将用户接入网络。

传输层:由宽带ATM交换机或IP路由器等骨干传输设备组成,负责信息传输。

控制层:完成呼叫处理控制、接入协议适配、互连互通等综合控制处理功能,提供应用支持平台。

网络业务层:提供面向客户的综合智能业务,实现业务的客户化。

3 媒体网关与控制技术

媒体网关是处于不同媒体域之间的一种转换设备,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媒体域(如电路域、IP域和ATM域等)的互连互通。

媒体网关(MG)在媒体网关控制器(MGC)或软交换(Softswitch)的控制下,实现跨媒体业务。MGC与MG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从关系。在软交换网络中,MGC与MG之间的交互协议采用标准、开放的协议,如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

软交换网络中,将呼叫控制“智能”部分从MG中抽取出来,由外部的呼叫控制单元MGC来处理。

目前,比较成熟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有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在MGC-MG模型中,这些协议都工作在主从方式。

4 软交换网运营支撑系统

软交换网网络管理主要实现TMN分层模型中的NMS管理功能,对应于NGOSS体系中的服务保障领域的内容。它是基于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网元管理系统EMS之上,采集不同厂家、多个软交换系统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提供故障的统一监控,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分析,从而实现对多厂家设备的集中监控、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

除此之外,软交换网网络管理还应能够接收综合营业系统受理的软交换业务工单,经过拆分、翻译为软交换设备识别的命令,并下发给软交换设备,完成用户业务在网络的登记和激活,为实现服务自动开通提供必要的支撑功能。

5 数据采集和适配

数据采集和适配主要负责采集不同厂家软交换网络设备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将转化后的数据上送给应用界面或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供上层应用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的网元管理系统向上级管理系统提供北向接口的协议和内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NMS的数据采集能够支持多种方式和协议,并能够通过接口描述语言(IDL)来描述接收报告的格式和提取的报告字段,当报告格式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描述文件而不需要修改程序,就能完成报告的适配。

6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的目的是使操作维护人员能及时了解NGN设备和网络出现的非正常运行状态,帮助操作维护人员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以便能及时纠正问题,保证设备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故障管理需要屏蔽多厂家告警格式的差异性,给用户呈现统一形式的告警信息。

NMS故障管理除应具备基本功能外,如提供拓扑图和列表等监视方式,告警的声、光提示,历史告警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重点应在于对EMS上送的告警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屏蔽和过滤无用的告警,帮助维护人员分析和定位根源告警,使维护人员从海量的告警信息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解决真正影响网络的故障中去。

相关性分析规则包括告警压缩,告警屏蔽,告警过滤,告警升级,告警延时,根源告警等。

用户需要在网络维护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同时,系统应能够具有专家系统功能,能通过一定的智能算法,分析和计算出网络发生各种故障的相关程度,自动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并在运用过程中由用户不断完善和维护,帮助用户提炼出根告警分析规则。

7 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的目的是对NGN网络、网络单元进行性能监视,采集相关的性能表征参数,报告设备的状态,评价网络和网络单元的有效性,支持网络分析和网络规划。性能管理功能是通过对NGN网内的软交换、TG、AG等设备的数据流量情况进行监视和分析,向网管人员提供各种直观的性能分析结果,及灵活的性能报表,使网管人员能够据此采取措施协调整个NGN网的数据流量,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性能管理提供面向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统计,包括全局各类接续的呼叫话务统计和接续类型,按呼叫类型的业务量统计,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按来话/去话路由(中继群)业务量统计,来/去话路由(中继群)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按用户群的业务量统计,实施话务控制后影响地呼叫次数统计,对智能网业务的统计,对Centrex业务的统计等,以及中继网关提供的统计信息和接入网关统计。

8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对NGN网中各种资源数据的管理,包括网元设备(软交换、TG、SG、AG),机架-机框-插板-端口,中继群,字冠,路由,七号信令点,七号信令链路组,七号信令链路等。

配置管理能从软交换网厂家网管系统中采集各种配置数据,尽量减小人工录入工作量。同时,能够自动与网元管理系统进行配置数据的同步,将网络发生变化的数据同步更新到系统中,保持系统的配置数据与网元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一致,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调度,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9 网络激活和开通

网络激活和开通主要是实现业务系统的工单以电子化的手段在网管系统内部执行,完成用户业务数据在网络设备中的登记和激活,同时将工单的处理结果返回给业务系统,完成业务工单的闭环处理。从流程上,网络激活和开通可以看作业务开通工作流程的一个环节,是业务工单的执行者。

通过网络激活和开通功能,可以实现业务工单的自动执行和业务的自动开通,可以有效地把营业系统与生产系统结合起来,做到对用户业务的”即开即通”,大大缩短对用户的服务时限。同时将大量的简单重复操作,改由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减少错误率,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对于失败的工单,转发到相应的人工台,由维护人员进行人工干预。

10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支撑网管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角色和权限管理以及用户行为日志管理等功能。

1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提供对网管系统自身的监控和管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并提供一定的系统自愈能力,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以可闻可视告警提示用户。并提供对网管软件版本的管理能力,保证系统软件的版本一致性、功能统一性。

12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方案及实现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组网方案如下图:

如图所示,整个网管系统组网方案分为核心侧和接入侧两个层面。

接入侧:各厂家的软交换网设备通过网管前置机提供北向接口接入到网管系统中,接口协议采用TCP/IP,通过网口连接到DCN网络。

核心侧:位于网管中心,主要由各种网管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组成。采用两台高性能Unix小型机作为网管数据库服务器,二者组成双机互备结构,通过三层交换机连接DCN网络,通过光纤通道接入磁盘阵列系统。配置多台档次较低的PC服务器作为采集机,负责采集和处理多厂家软交换网网元设备的告警、性能、配置等数据;采用档次较高的P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运行各种服务进程,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如告警相关性分析、告警服务,性能服务等。核心侧网络设备采用两台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实现系统容错,保证核心网设备无单点故障。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采用一台磁带机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另外,网管中心可以配置多台PC机作为操作终端,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终端操作和使用网管系统,完成对 软交换网网络的集中操作和维护。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