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 基本情况

1.市场情况

市城区烟草局(分公司)负责开封市区及六个郊区乡镇(北郊乡、东郊乡、南郊乡、西郊乡、柳园口乡和水稻乡)的卷烟销售及市场管理。截止20__年8月底,城区分公司共有零售客户4159户,其中停歇业户为321户,正常经营商户3838户。正常经营商户中电话订货户2335户,网上订货户1503户,网上订货率达到39.16%,双电户比例达到100%。(除一户因残疾无法存款未参加电子结算)

2.20__年卷烟销售任务指标

卷烟销量33200箱;单箱类值12050元/箱,核算单条均价56.394元;低档烟任务6670箱;一二类烟比重较去年上升1个百分点;零售价60-90元价位的卷烟比重较去年提升2个百分点;省外烟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全国前20位一二类烟销量占同价类销售比重较去年不下降。

3.1-8月份任务完成情况

城区分公司20__年1—8月份累计实现卷烟销量24057.95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000.25箱,增幅达到4.34%;完成全年任务的72.46%,超时间进度5.79个百分点;

⑴省外烟销售10804.52箱,比重达到44.91%,同比增5.46个百分点;

⑵低档烟4704.06箱,完成年任务的70.53%,超时间进度3.86个百分点;

⑶单箱销售收入12664元,超目标614元,同比增长1404元,增幅12.47%;

⑷一二类烟4705.65箱,同比增长842.21箱,增幅21.8%;所占比重达到19.56%,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

⑸零售60-90元价位的卷烟销售2678.81箱,占总销量的11.13%,同比增长3.41个百分点;

⑹全国销量排名前20位的一二类卷烟销售3302.57箱,占同价类比重为70.18%,同比增长519.91箱,所占比重减少1.84个百分点;

⑺单箱毛利3641.38元,同比增长705.41元,增幅24.03%;毛利率达到28.75%,同比增2.68个百分点。1-8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毛利8294.79万元,比去年同期多为公司创收1525.11万元。

二、市场调研情况

1. 品牌培育分析:

城区分公司以 “有利于零售商户获利、有利于企业增利、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货源稳定”为核心构建了以名优强势品牌为主导、类别价位分布合理、符合我市销售实际的骨干品牌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卷烟经济效益,确保了卷烟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城区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品牌有省产“帝豪”、“红旗渠”、 2大系列品牌和省外“芙蓉王”、“红塔山”、“利群”、 “玉溪”、 “中华”、“双喜”、“红金龙”、“黄鹤楼” 9个系列牌号规格。其中,一类卷烟品牌 7个,二类卷烟品牌 6个,三类卷烟品牌 3个。

首先牌号体系建设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有所体现,提高培育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积极推进市场资源向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培育品牌(规格)集中,城区分公司把重点品牌卷烟销售纳入月度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各区总牌号得分14分,各牌号分值完成60%以上(含60%)时以考核分数为基数,每超一个百分点,增相应得分,完成60%以下不得分;

其次在考核上侧重骨干牌号的成长性考核。考核部门及客服部将部分牌号的上柜率、销售增长率作为衡量各线路品牌培育成绩的体现,这些分配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客户经理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工商协同营销力度的加大,促进了骨干牌号体系的成长。依托方便快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把市场上的信息反馈给各中烟公司,促进各卷烟牌号规格不断完善和各牌号的快速成长。客户经理的营销层面从零售客户向消费者延伸,注重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定期反馈给中烟公司,共同培育骨干牌号。

今年1-8月芙蓉王、软塔山、玉溪、利群、中华(硬)、黄鹤楼(软蓝)同比均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华(软)、黄鹤楼(硬金砂)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20%(详见下表)

帝豪(硬金黄) -5.60% 中华(软) 128.52%

红旗渠(银河之光) 7.69% 红双喜(硬) -54.60%

芙蓉王 32.19% 红金龙(软红九州腾龙) 1.70%

红塔山(软经典) 45.41% 黄鹤楼(硬雅香) 6.74%

玉溪(软) 70.02% 黄鹤楼(软蓝) 45.85%

利群(新版) 60.50% 黄鹤楼(硬金砂) 122.65%

中华(硬) 46.94%

2.骨干牌号成长分析:

⑴城区市场的需求多样性导致品牌集中度进一步降低。20__年1-8月份卷烟在销品种规格为127个,较去年同期的101个增加了26个牌号规格。其中长白山、钻石、北戴河、七匹狼、泰山、中南海、红山茶等牌号为首次进入开封城区市场。其中卷烟销量超过500箱的品牌为10个,共销售卷烟15056.68箱,占总销量的62.59%;较全年同期牌号减少1个,销量减少1270.32箱,所占比重降低8.22个百分点。

一方面营销中心的品牌购进逐渐增多,而每个牌号进入市场都是首先选取城区市场作为投放重点,故城区市场体现出百花竞放的格局;另一方面开封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游客观光游览不断增多,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而我们为了保证供应就要不断充实货源品种。

⑵全国强势品牌的成长性良好。城区分公司确立的骨干牌号体系以全国强势牌号为主,从去年开始重点培育,今年初见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司与湖北中烟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了与各中烟公司工商协同营销力度,各重点牌号成长态势良好,增长率大幅提高。

除红双喜(硬)由于货源供应问题导致较大下降外,省外其他牌号均提升明显;帝豪(金黄硬)由于红旗渠(金红硬)的不断扩销挤占市场及其他同价位牌号的进入市场等原因,导致了5.6%的下降。

黄鹤楼、利群、软玉溪等牌号,在工商协同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尤其是市局提出的“三个一”工

程,对黄鹤楼品牌在开封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随着开封市烟草公司“品牌形象店”工程的实施,利用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销人员协助做好柜台出样、疑难解答、品牌知识讲解、理念宣传、及时送货等个性化服务措施,必将扩大销售名优强势牌号的阵地,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店自身营销能力来促进骨干牌号的扩销,实现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⑶中高档品牌的成长性明显好于低档牌号,从卷烟消费市场格局变化印证城乡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卷烟品牌的认可从中低档牌号向高档牌号靠拢,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强势牌号靠拢。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健康观念的深化,促进了各阶层消费水平的提高,软塔山、利群(新版)、黄鹤楼(硬金砂)、黄鹤楼(软蓝)、软玉溪、芙蓉王、硬软中华等牌号的销售增长恰恰说明了在零售70、90、120、150、180、250、400、700等价位段固定消费群体的逐步成长,是消费水平升级的结果。

⑷骨干牌号的扩销促进了单箱类值、毛利率及单箱毛利不断提高。今年1-8月份单箱类值和单箱毛利同比分别增长了1404元、705.41元。毛利率提升了2.68个百分点,这是城区市场上以“利群”、 “玉溪”、 “中华”“黄鹤楼”等牌号为主的骨干牌号体系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⑸低档品牌仍有一定市场。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及农村卷烟消费市场的不断开拓,促进了低档烟的销售,1-8月份低档烟同比增长211.1箱。

城区分公司注重满足农村市场和城区低档卷烟市场需求,深入推进“村村通网络”工程,对低档烟科学适量投放,极大满足市场需求。应该看到在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低档烟对于满足社会上低收入阶层的卷烟消费需求起到很大作用。

3.价格波动情况:

一是明码标价执行不够到位。部分零售客户虽然粘贴的有明码标价标签,但还存在着不按标价销售等恶性竞争现象,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商户利润空间变小。此种情况多发生在零售商户比较集中、竞争比较激烈的地段。

二是极个别经营规模较大的零售商户存在私自批发的行为,扰乱了市场价格。一方面是资金流量较小的商户进货不全,到大户那里拿货;另一方面大户为扩大辐射面,将卷烟按照公司批发价供应给其他零售商户,以低于零售指导价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

三是部分品牌由于进入市场时间较长,在市场上形成了消费者能够接受固定零售价,而该价格低于指导零售价。例如芙蓉王指导零售价为250元/条,而市场价格为230元/条等等。

四是指导零售价在货源比较紧俏时执行的较好。

4.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紧俏卷烟供应偏紧,畅销卷烟不能有效满足商户需求,特别是哈德门(精品)、黄金叶(世纪之光)等零售四元的卷烟经常断货,或是限量供应,最低时每户只分配到1条,远远不能满足商户需求。在走访中即使客户经理做了大量的相关解释引导和品牌置换工作,但是客户由于缺少足够的适销卷烟,影响了正常的卷烟销售促使客户满意度有所下降。客户经常说,你不用解释,给我烟就中,正是最好的写照。

二是市场不够规范,个别商户守法经营程度不高,受畅销紧俏卷烟货源不足问题困扰,和非正常化渠道卷烟利益较大驱使,个别商户通过非法渠道购进假烟、乱渠道卷烟,造成市场紊乱、假烟冲击市场、乱码、串码等现象出现。

三是卷烟零售指导价执行不到位,部分卷烟批零差率偏低,商户利润不高、销售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也给假、私、非卷烟的繁衍提供了漏洞,影响到了整个卷烟销售行情。市场上一些商户特别是资金较雄厚的大户,为了拉拢消费者,扩大其副食品生意,往往利用卷烟带动其副产品的销售,以卷烟批发价或者稍高于批发价的手段销售卷烟,从而垄断副食品或其他生意,甚至利用其掌握的销售网络来出售乱渠道卷烟。大户的低价销售把握住了市场的主流消费行情,促使中、小户纷纷跟进低价销售,而低价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利润降低,这就自然打击了中、小户经营卷烟的积极性。

四是行业业务系统不够稳定,网上订货系统特别是电信、铁通用户经常出现无法登陆烟草订货网站现象,电子结算系统各银行也相继出现过无法扣款、代扣出错等现象,给商户及送货员带来很多不便。个别商户因为离银行远、银行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或者存钱时排队时间长等原因,不乐意实行电子结算,同时造成部分商户对烟草公司存在不满情绪,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卷烟销售正常工作和网络建设的有效开展。

五是品牌置换稍过频繁,客户短期不易接受新品卷烟。品牌置换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局提出的“大品牌、大战略”政策,同时为满足客户卷烟货源和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保障。问题的关键是品牌置换稍过频繁、新品种货源得不到持续供应,反而不利新品卷烟培育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新品卷烟刚刚开始做大的时候却又面临品牌置换或是货源跟不上导致退出市场,给客户造成经营上的损失,同时也对烟草公司造成信誉上的影响。

五是市场上存在卷烟调包现象,在给经烟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们烟草企业的信誉,扰乱了零售市场的秩序。

六是考核评分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背离,比较明显的如城区的低档烟指标压力较大,市区有部分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1.市场情况

开封市城区烟草局(分公司)负责开封市区及六个郊区乡镇(北郊乡、东郊乡、南郊乡、西郊乡、柳园口乡和水稻乡)的卷烟销售及市场管理。截止8月底,城区分公司共有零售客户4159户,其中停歇业户为321户,正常经营商户3838户。正常经营商户中电话订货户2335户,网上订货户1503户,网上订货率达到39.16%,双电户比例达到100%。(除一户因残疾无法存款未参加电子结算)

2.卷烟销售任务指标

卷烟销量33200箱;单箱类值12050元/箱,核算单条均价56.394元;低档烟任务6670箱;一二类烟比重较去年上升1个百分点;零售价60-90元价位的卷烟比重较去年提升2个百分点;省外烟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全国前20位一二类烟销量占同价类销售比重较去年不下降。

3.1-8月份任务完成情况

城区分公司1—8月份累计实现卷烟销量24057.95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000.25箱,增幅达到4.34%;完成全年任务的72.46%,超时间进度5.79个百分点;

⑴省外烟销售10804.52箱,比重达到44.91%,同比增5.46个百分点;

⑵低档烟4704.06箱,完成年任务的70.53%,超时间进度3.86个百分点;

⑶单箱销售收入12664元,超目标614元,同比增长1404元,增幅12.47%;

⑷一二类烟4705.65箱,同比增长842.21箱,增幅21.8%;所占比重达到19.56%,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

⑸零售60-90元价位的卷烟销售2678.81箱,占总销量的11.13%,同比增长3.41个百分点;

⑹全国销量排名前20位的一二类卷烟销售3302.57箱,占同价类比重为70.18%,同比增长519.91箱,所占比重减少1.84个百分点;

⑺单箱毛利3641.38元,同比增长705.41元,增幅24.03%;毛利率达到28.75%,同比增2.68个百分点。1-8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毛利8294.79万元,比去年同期多为公司创收1525.11万元。

二、市场调研情况

1.品牌培育分析:

城区分公司以“有利于零售商户获利、有利于企业增利、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货源稳定”为核心构建了以名优强势品牌为主导、类别价位分布合理、符合我市销售实际的骨干品牌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卷烟经济效益,确保了卷烟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城区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品牌有省产“帝豪”、“红旗渠”、2大系列品牌和省外“芙蓉王”、“红塔山”、“利群”、“玉溪”、“中华”、“双喜”、“红金龙”、“黄鹤楼”9个系列牌号规格。其中,一类卷烟品牌7个,二类卷烟品牌6个,三类卷烟品牌3个。

首先牌号体系建设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有所体现,提高培育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积极推进市场资源向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培育品牌(规格)集中,城区分公司把重点品牌卷烟销售纳入月度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各区总牌号得分14分,各牌号分值完成60%以上(含60%)时以考核分数为基数,每超一个百分点,增相应得分,完成60%以下不得分;

其次在考核上侧重骨干牌号的成长性考核。考核部门及客服部将部分牌号的上柜率、销售增长率作为衡量各线路品牌培育成绩的体现,这些分配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客户经理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工商协同营销力度的加大,促进了骨干牌号体系的成长。依托方便快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把市场上的信息反馈给各中烟公司,促进各卷烟牌号规格不断完善和各牌号的快速成长。客户经理的营销层面从零售客户向消费者延伸,注重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定期反馈给中烟公司,共同培育骨干牌号。

今年1-8月芙蓉王、软塔山、玉溪、利群、中华(硬)、黄鹤楼(软蓝)同比均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华(软)、黄鹤楼(硬金砂)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20%(详见下表)

帝豪(硬金黄)-5.60%中华(软)128.52%

红旗渠(银河之光)7.69%红双喜(硬)-54.60%

芙蓉王32.19%红金龙(软红九州腾龙)1.70%

红塔山(软经典)45.41%黄鹤楼(硬雅香)6.74%

玉溪(软)70.02%黄鹤楼(软蓝)45.85%

利群(新版)60.50%黄鹤楼(硬金砂)122.65%

中华(硬)46.94%

2.骨干牌号成长分析:

⑴城区市场的需求多样性导致品牌集中度进一步降低。1-8月份卷烟在销品种规格为127个,较去年同期的101个增加了26个 牌号规格。其中长白山、钻石、北戴河、七匹狼、泰山、中南海、红山茶等牌号为首次进入开封城区市场。其中卷烟销量超过500箱的品牌为10个,共销售卷烟15056.68箱,占总销量的62.59%;较全年同期牌号减少1个,销量减少1270.32箱,所占比重降低8.22个百分点。

一方面营销中心的品牌购进逐渐增多,而每个牌号进入市场都是首先选取城区市场作为投放重点,故城区市场体现出百花竞放的格局;另一方面开封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游客观光游览不断增多,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而我们为了保证供应就要不断充实货源品种。

⑵全国强势品牌的成长性良好。城区分公司确立的骨干牌号体系以全国强势牌号为主,从去年开始重点培育,今年初见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司与湖北中烟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了与各中烟公司工商协同营销力度,各重点牌号成长态势良好,增长率大幅提高。

除红双喜(硬)由于货源供应问题导致较大下降外,省外其他牌号均提升明显;帝豪(金黄硬)由于红旗渠(金红硬)的不断扩销挤占市场及其他同价位牌号的进入市场等原因,导致了5.6%的下降。

黄鹤楼、利群、软玉溪等牌号,在工商协同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尤其是市局提出的“三个一”工程,对黄鹤楼品牌在开封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随着开封市烟草公司“品牌形象店”工程的实施,利用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销人员协助做好柜台出样、疑难解答、品牌知识讲解、理念宣传、及时送货等个性化服务措施,必将扩大销售名优强势牌号的阵地,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店自身营销能力来促进骨干牌号的扩销,实现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1.市场情况

开封市城区烟草局(分公司)负责开封市区及六个郊区乡镇(北郊乡、东郊乡、南郊乡、西郊乡、柳园口乡和水稻乡)的卷烟销售及市场管理。截止8月底,城区分公司共有零售客户4159户,其中停歇业户为321户,正常经营商户3838户。正常经营商户中电话订货户2335户,网上订货户1503户,网上订货率达到39.16%,双电户比例达到100%。(除一户因残疾无法存款未参加电子结算)

2.卷烟销售任务指标

卷烟销量33200箱;单箱类值12050元/箱,核算单条均价56.394元;低档烟任务6670箱;一二类烟比重较去年上升1个百分点;零售价60-90元价位的卷烟比重较去年提升2个百分点;省外烟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全国前20位一二类烟销量占同价类销售比重较去年不下降。

3.1-8月份任务完成情况

城区分公司1—8月份累计实现卷烟销量24057.95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000.25箱,增幅达到4.34%;完成全年任务的72.46%,超时间进度5.79个百分点;

⑴省外烟销售10804.52箱,比重达到44.91%,同比增5.46个百分点;

⑵低档烟4704.06箱,完成年任务的70.53%,超时间进度3.86个百分点;

⑶单箱销售收入12664元,超目标614元,同比增长1404元,增幅12.47%;

⑷一二类烟4705.65箱,同比增长842.21箱,增幅21.8%;所占比重达到19.56%,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

⑸零售60-90元价位的卷烟销售2678.81箱,占总销量的11.13%,同比增长3.41个百分点;

⑹全国销量排名前20位的一二类卷烟销售3302.57箱,占同价类比重为70.18%,同比增长519.91箱,所占比重减少1.84个百分点;

⑺单箱毛利3641.38元,同比增长705.41元,增幅24.03%;毛利率达到28.75%,同比增2.68个百分点。1-8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毛利8294.79万元,比去年同期多为公司创收1525.11万元。

二、市场调研情况

1.品牌培育分析:

城区分公司以“有利于零售商户获利、有利于企业增利、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货源稳定”为核心构建了以名优强势品牌为主导、类别价位分布合理、符合我市销售实际的骨干品牌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卷烟经济效益,确保了卷烟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城区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品牌有省产“帝豪”、“红旗渠”、2大系列品牌和省外“芙蓉王”、“红塔山”、“利群”、“玉溪”、“中华”、“双喜”、“红金龙”、“黄鹤楼”9个系列牌号规格。其中,一类卷烟品牌7个,二类卷烟品牌6个,三类卷烟品牌3个。

首先牌号体系建设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有所体现,提高培育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积极推进市场资源向分公司确定的重点培育品牌(规格)集中,城区分公司把重点品牌卷烟销售纳入月度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各区总牌号得分14分,各牌号分值完成60%以上(含60%)时以考核分数为基数,每超一个百分点,增相应得分,完成60%以下不得分;

其次在考核上侧重骨干牌号的成长性考核。考核部门及客服部将部分牌号的上柜率、销售增长率作为衡量各线路品牌培育成绩的体现,这些分配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客户经理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工商协同营销力度的加大,促进了骨干牌号体系的成长。依托方便快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把市场上的信息反馈给各中烟公司,促进各卷烟牌号规格不断完善和各牌号的快速成长。客户经理的营销层面从零售客户向消费者延伸,注重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定期反馈给中烟公司,共同培育骨干牌号。

今年1-8月芙蓉王、软塔山、玉溪、利群、中华(硬)、黄鹤楼(软蓝)同比均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华(软)、黄鹤楼(硬金砂)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20%(详见下表)

帝豪(硬金黄)-5.60%中华(软)128.52%

红旗渠(银河之光)7.69%红双喜(硬)-54.60%

芙蓉王32.19%红金龙(软红九州腾龙)1.70%

红塔山(软经典)45.41%黄鹤楼(硬雅香)6.74%

玉溪(软)70.02%黄鹤楼(软蓝)45.85%

利群(新版)60.50%黄鹤楼(硬金砂)122.65%

中华(硬)46.94%

2.骨干牌号成长分析:

⑴城区市场的需求多样性导致品牌集中度进一步降低。1-8月份卷烟在销品种规格为127个,较去年同期的101个增加了26个 牌号规格。其中长白山、钻石、北戴河、七匹狼、泰山、中南海、红山茶等牌号为首次进入开封城区市场。其中卷烟销量超过500箱的品牌为10个,共销售卷烟15056.68箱,占总销量的62.59%;较全年同期牌号减少1个,销量减少1270.32箱,所占比重降低8.22个百分点。

一方面营销中心的品牌购进逐渐增多,而每个牌号进入市场都是首先选取城区市场作为投放重点,故城区市场体现出百花竞放的格局;另一方面开封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游客观光游览不断增多,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而我们为了保证供应就要不断充实货源品种。

⑵全国强势品牌的成长性良好。城区分公司确立的骨干牌号体系以全国强势牌号为主,从去年开始重点培育,今年初见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司与湖北中烟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了与各中烟公司工商协同营销力度,各重点牌号成长态势良好,增长率大幅提高。

除红双喜(硬)由于货源供应问题导致较大下降外,省外其他牌号均提升明显;帝豪(金黄硬)由于红旗渠(金红硬)的不断扩销挤占市场及其他同价位牌号的进入市场等原因,导致了5.6%的下降。

黄鹤楼、利群、软玉溪等牌号,在工商协同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尤其是市局提出的“三个一”工程,对黄鹤楼品牌在开封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随着开封市烟草公司“品牌形象店”工程的实施,利用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销人员协助做好柜台出样、疑难解答、品牌知识讲解、理念宣传、及时送货等个性化服务措施,必将扩大销售名优强势牌号的阵地,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店自身营销能力来促进骨干牌号的扩销,实现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我所在的这家广告公司名称为:丰日慧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至于说这个名字有些别扭,大概是前面的是像工作室的名字再加上“有限公司“几个字,也就不雅到那里去了。老板是做行政部门生意(特警队,交警和其他的行政事务的对外宣传工作)后来才得知,这也是老板为何要每年纳着繁重税务都要注册有限公司的原因(给公家做活要凭发票报帐)。公司还是几个重要品牌:可口可乐、洽洽瓜子、蒙牛··的制作点。制作这些品牌的对外宣传广告牌----这也是我工作几天之后所意识到的。

像这样的小门市制作公司也妄称“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对我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本人学艺两年,到这里意识到艺术设计竟然是如此,也是很失落的。

但这家公司在本地来说已经的很不错的-----有六台电脑(至于说发展前途那就另说了)。

到公司工作了20多天,多多意识到我在浪费时间,也就跟老板说明意思,离开了。

以上就是这家名为丰日慧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的背景梗概。

记【第一天】

刚去的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应该说是暴雨。公司离我家很远(多半是我家在选址的时候没有注意),骑车要半个小时才能到。我是一边打听一边找(我对我家的周边环境不是很熟悉)。

老板是个年轻的“小伙”,其实已经是三十了。招呼我入内,我见几个“女生”(三个正式员工和三个实习员工)大都是年龄跟我相仿。

上午和老板聊天,谈及他现在正在准备办一个中专设计学校(听的我是张二摸不着头脑—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他希望我给他出出对策(学费要的太高没人来报名)。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我自己的痛苦经历):大一那年我在学校看到一个做兼职的小报(人工抄写),就去重庆的杨家坪去应聘,结果是个中介公司,一见面就吹嘘一通如何挣钱,还拿出一打的报名表让我们看(让我们放松警惕的伎俩),拿出一个工作清单,上面写满了工作的要求个薪金。让我们先交一百块钱的报名费,并且说给我们开收据,当时年幼无知,就把钱给人家了,我们随后跟随一个人七扭八拐上了一个商务楼,说是这家公司正在招聘,老板很客气,让我们交两张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然后又让我们垫付400块钱的保险金。(这时就知道上当了)·····下面也就能猜到。

谈及上面的经历----我给他讲了一个商业上做买卖的原理-----门槛效应。

一通胡扯,让老板心服口服。

老板说下午来上班。

记【第四五六七八天】

期间做了几个东西:

一个是“亿嘉网络会所”的店面招牌,后来才得知这个牌子做的相当失败,喷绘出来后的效果和电脑上显示的效果截然不同(原因是我没考虑到店面招牌喷绘效果的差劲)。我喜欢的调和色彩的技法在招牌上显然是很行不通的。远远看去,一个招牌上一个色。

后来给公司那个办的学校做外部广告、报纸广告、标志设计····

最后是做了一个东阿金华钢铁公司的企业宣传单(国际上叫dm单)。这在这家公司应算是大项目了,一印就是xx多份···下面就说说这个“大项目”。

记【成功的秘诀】

这个大项目就两页/四面。是那天是我和老板开车去东阿跟金华的老板谈的,这还不是重点,关键是那天在老板的车上老板问我对公司有什么想法。

哎···说实在的,我只觉倒霉(这话我没好意思说)。

广告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在我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雏形也有了参照。参照是北京的一家公司,近两年来这家公司发展迅速,它就是-----早晨设计。

我关注这家公司已经很久了(像是恐怖小说里的语句片段)。开始是好奇,因为我在新浪有博客,刚好早晨的官方博客也在新浪,经常去逛,看到其老总魏来写的一些文字,总结中国设计行业的弊病与发展出路,从中学到很多。现在早晨又出了新书《时代的早晨》,老总魏来也在博客上写他的新书《设计密码》,把从设计行业得到的种种经验流传下来。

参照而言

1)本地市场上的广告公司缺乏的是设计的核心竞争元素-----人才。设计是脑力劳动,其劳动所需资源的不在人数而在于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和团队的整体竞争力。

2)再者就是本地广告“公司”(我所在的这类)缺乏严格的企业建制,一个老板既是业务员又是创意总监又是企业的艺术总监。根本就没有时间再管设计的事情,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谈判和扯关系。一个时段的没有建制(在企业刚成立)是可以的,但是长期的如此,我想这个公司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和进步。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我所在的这家广告公司名称为:丰日慧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至于说这个名字有些别扭,大概是前面的是像工作室的名字再加上“有限公司“几个字,也就不雅到那里去了。老板是做行政部门生意(特警队,交警和其他的行政事务的对外宣传工作)后来才得知,这也是老板为何要每年纳着繁重税务都要注册有限公司的原因(给公家做活要凭发票报帐)。公司还是几个重要品牌:可口可乐、洽洽瓜子、蒙牛··的制作点。制作这些品牌的对外宣传广告牌----这也是我工作几天之后所意识到的。

像这样的小门市制作公司也妄称“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对我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本人学艺两年,到这里意识到艺术设计竟然是如此,也是很失落的。

但这家公司在本地来说已经的很不错的-----有六台电脑(至于说发展前途那就另说了)。

到公司工作了20多天,多多意识到我在浪费时间,也就跟老板说明意思,离开了。

以上就是这家名为丰日慧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的背景梗概。

记【第一天】

刚去的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应该说是暴雨。公司离我家很远(多半是我家在选址的时候没有注意),骑车要半个小时才能到。我是一边打听一边找(我对我家的周边环境不是很熟悉)。

老板是个年轻的“小伙”,其实已经是三十了。招呼我入内,我见几个“女生”(三个正式员工和三个实习员工)大都是年龄跟我相仿。

上午和老板聊天,谈及他现在正在准备办一个中专设计学校(听的我是张二摸不着头脑—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他希望我给他出出对策(学费要的太高没人来报名)。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我自己的痛苦经历):大一那年我在学校看到一个做兼职的小报(人工抄写),就去重庆的杨家坪去应聘,结果是个中介公司,一见面就吹嘘一通如何挣钱,还拿出一打的报名表让我们看(让我们放松警惕的伎俩),拿出一个工作清单,上面写满了工作的要求个薪金。让我们先交一百块钱的报名费,并且说给我们开收据,当时年幼无知,就把钱给人家了,我们随后跟随一个人七扭八拐上了一个商务楼,说是这家公司正在招聘,老板很客气,让我们交两张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然后又让我们垫付400块钱的保险金。(这时就知道上当了)·····下面也就能猜到。

谈及上面的经历----我给他讲了一个商业上做买卖的原理-----门槛效应。

一通胡扯,让老板心服口服。

老板说下午来上班。

记【第四五六七八天】

期间做了几个东西:

一个是“亿嘉网络会所”的店面招牌,后来才得知这个牌子做的相当失败,喷绘出来后的效果和电脑上显示的效果截然不同(原因是我没考虑到店面招牌喷绘效果的差劲)。我喜欢的调和色彩的技法在招牌上显然是很行不通的。远远看去,一个招牌上一个色。

后来给公司那个办的学校做外部广告、报纸广告、标志设计····

最后是做了一个东阿金华钢铁公司的企业宣传单(国际上叫dm单)。这在这家公司应算是大项目了,一印就是xx多份···下面就说说这个“大项目”。

记【成功的秘诀】

这个大项目就两页/四面。是那天是我和老板开车去东阿跟金华的老板谈的,这还不是重点,关键是那天在老板的车上老板问我对公司有什么想法。

哎···说实在的,我只觉倒霉(这话我没好意思说)。

广告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在我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雏形也有了参照。参照是北京的一家公司,近两年来这家公司发展迅速,它就是-----早晨设计。

我关注这家公司已经很久了(像是恐怖小说里的语句片段)。开始是好奇,因为我在新浪有博客,刚好早晨的官方博客也在新浪,经常去逛,看到其老总魏来写的一些文字,总结中国设计行业的弊病与发展出路,从中学到很多。现在早晨又出了新书《时代的早晨》,老总魏来也在博客上写他的新书《设计密码》,把从设计行业得到的种种经验流传下来。

参照而言

1)本地市场上的广告公司缺乏的是设计的核心竞争元素-----人才。设计是脑力劳动,其劳动所需资源的不在人数而在于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和团队的整体竞争力。

2)再者就是本地广告“公司”(我所在的这类)缺乏严格的企业建制,一个老板既是业务员又是创意总监又是企业的艺术总监。根本就没有时间再管设计的事情,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谈判和扯关系。一个时段的没有建制(在企业刚成立)是可以的,但是长期的如此,我想这个公司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和进步。

3)建议关注市场动向。设计的发展方向必是行业中小公司的倒闭和被吞并,大公司的崛起和垄断,从事高端设计行业的公司越来越多。企业品牌战略和文化战略是设计的一个重要支点,设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其投融资活动也将带来重大影响:有利条件(1)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增加。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金融交易主体双方自主商定资金借贷利率。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与之对应的资金价格(2)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服务机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及外资银行进入,大型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选择,银行脱媒现象将增加,这将迫使各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客户、业务重新进行战略思考,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服务意识。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调整组织结构,重新设计、整合业务运作模式、操作流程,以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特点;在中间业务方面,不断提高服务灵活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3)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工具、产品选择。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金融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各种新的投融资工具将不断涌现。随着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引入发展,使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不利影响(1)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加大。除前述因素外,融资结构将成为其重要风险来源。表现在:以浮动利率短期融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升高的风险,以固定利率长期融资,可能会面临融资后市场利率降低的风险,这些均会增加融资成本(2)中小企业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市场利率复杂多样而且频繁变动,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投资金融产品,利率升高会降低固定利率债券的市场价值,利率降低会减少浮动利率债券的利息所得;投资实体项目也面临类似风险(3)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首先,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可能对企业资产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如利率升高会造成股价下跌,增加股份制企业股权再融资成本,同时抵押资产价值降低还可能减少债务融资规模。其次,投融资期限不匹配还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风险,降低资金利用率或周转困难,甚至带来财务危机。

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利率逐渐被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但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元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增强和深化。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金融自由化是相对金融管制(又称金融抑制)而言的。金融自由化又称金融管制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金融市场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就是在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下,金融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自由地选择业务范围和活动内容。金融金融自由化是充分竞争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或竞争不充分,就势必滞缓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看,他们通过有效的金融竞争,提高了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放松管制形成的市场发展,虽然会形成市场风险的增大,但也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律机能的发育和完善提供契机,有利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提高。从另一方面讲,金融业都是相通的,本没有什么分合之争。只是由于出现了大萧条即严重的经济衰退,特别是混业经营中出现的过度投机和股市崩盘,迫使人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划定了分业经营的严格界限。一俟情况有所根本改变,撤“垒”通“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金融自由化是相对的。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决不意味一切放任自流。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效益的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风险的增大。弄得不好会引发新的经济危机。因此,自由化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这个“渡”,我们以为:一是要同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并且要时机妥当。经济发展状况允许,该放不放,或者该大放而小放,那就会贻误战机,阻碍发展;但是,如果不顾经济发展状况过早过度放松管制,实行全方位的自由化,那就势必带来混乱,酿成危机。二是要受到金融市场运行稳定性与金融机构自律机能相对成熟性的制约。一个国家,如果它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够健全,运行得还不够平稳,金融机构的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那么,这个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就不能放得太开和走得太快。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提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土壤。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当前会计学术界应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和财务报告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行为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迪。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Harry I.Wolk,Michael G.Tearney,(1997).ACCOUNTING THEOTY,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an ITP Company

    7.吴联生.(2000).《美英日法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体系一般模式》.《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财务重述 经济后果 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简称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对存在错误或误导性的历史财务报告进行事后不久的公告行为,是对历史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

财务重述是一种信息披露和事后纠错机制的手段,虽然在国外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会计变更》中将财务重述规定为: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美国会计总署(GAO)在2002年10月份的调查报告中,将财务报告重新表述认定为公司自愿或在审计师、监管当局的敦促下,修正原先报告的财务信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54号《会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对APB No.20意见书和FASB No.3的取代》中,将“修正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反映报表中错误更正情况的过程”定义为财务报表重新表述。

在我国,没有官方的财务重述的定义。但是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前期差错”的概念,认为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以及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的省略漏报或错报”。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30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临时报告》中规定:“公司因前期已披露的信息存在差错、未按规定披露或者虚假记载,被有关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经董事会决定进行更正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通常采取年报、半年报或者季报的补充及更正公告的方式。因此,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要是针对年度报告所披露的出现差错或者遗漏的信息而的临时性公告,它既有可能是公司自愿披露的,也有可能是应相关监管部门要求才披露的,公告的内容也涉及年度报告的每一个角落,不尽相同。这种现象被学者形象地称为“年报补丁”,也是我国学者对财务重述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一)公司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代表了公司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即经营风险增大,一般来看,市场也将财务重述视为不好的事件,而且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了财务重述的确毁灭了股东财富。

GAO(2002)选取了1997年1月1日到2002年3月26日之间发生财务重述的68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财务重述的公司,股票价格在其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会下降10%左右,市值累计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涉及到更正收入的财务重述对市场影响额为560亿美元,占全部影响金额的56%。

Wu(2002)的研究表示,市场通常视财务重述公告为极坏的消息,财务重述的公司,在之后的三天内会产生平均-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而且这种显著负相关的报酬率从发生财务重述前的169天开始,一直延续到发生后的85天。Palmorse et al.(2004)发现,在发生财务重述公告的2个事件日内,平均会产生 -9.2%的累计超额回报。

财务重述原因不同,市场反应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市场对因会计问题或涉嫌欺诈引起的财务重述特别敏感。Owers et al.(2002)将重述原因划分为9类,发现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也不一样,其中因会计问题导致的负面财务重述会带来最严重的市场负反应。Palmorse et al.(2004)的研究发现,欺诈公司在重述公告当日和次日的累计超常收益率高达-20%,而非欺诈公司仅为-6%。

另外,财务重述的内容和发起方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市场反应。当财务重述内容包含诸如收入、利润等核心会计科目时,负向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Wu(2002)的研究还显示,由SEC等监管部门敦促企业更正以往的信息所导致的财务重述带来的市场损失,要明显大于公司自愿披露的财务重述所造成的损失。Anderson和Yohn(2002)研究了不同财务重述内容所导致的市场反应,发现涉及到会计问题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均为负,因更正收入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最为明显。Callen et al.(2002)也表示涉及到公司收入的财务重述,会带来最糟糕的市场反应。Palmrose et al.(2004)发现宣告降低盈利的财务重述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最大,股价下跌达13%,其次是报告收入下降的财务重述,会导致股价下跌约9%;由美国SEC引起的财务重述在日及次日的平均超常收益为-4%,而由外部审计师和公司内部发起的财务重述之后的两天平均超常收益则高达-18%和-13%。这是因为外部主体的财务重述会让投资者质疑管理者的能力和忠诚,降低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预期。

目前,还有一种研究方向,是针对市场主体对财务重述反应的研究。Hribar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在控制了公司规模、非预期盈余等因素发现,财务重述公告之后,机构投资者会出售财务重述公司的股份,但是在此之前,短期机构投资者就开始明显地减持这些公司的股份了。也就是说,在财务重述公告的前一和后一季度内,和个人相比,机构投资者的反应更加显著。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能够比个人更准确地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可能存在的会计问题,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所持股份。

从我国研究现状来看,王霞(2005)考察了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发现在控制了未预期盈余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之后,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一直有正向的市场反应,其中未预期盈余为正的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市场反应显著为正;而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其市场反应始终为负,特别是未预期盈余为负的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有显著为负的超额报酬率。

周洋、李若山(2007)按照补丁公告所信息的性质及对股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将补丁公告分为好消息型、坏消息型、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四类,研究发现好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正的超常回报,而坏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负的超常回报,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没有显著的超常回报,但是不确定型补丁公告有最为显著的超常交易量。

陈凌云(2009)将样本分为主动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动型)和应监管部门要求而补充及更正公告(监管型)两类企业,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有显著的短期反应,其中对主动型公告有正向的市场反应,而监管型的市场反应则为负向;从长期反应来看,市场对主动型和监管型公告的反应仍然不同,即主动型的盈余反应系数在公告之后升高,而监管型的盈余反应系数有所降低。

(二)公司财务重述与管理层变更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市场可能会识别公司管理层财务重述的目的,并进行惩罚。Holmstrom(1982)建立了“人市场声誉模型”,认为经理人的市场声誉可以作为经理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强调在竞争性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以往的经营绩效,因此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取决于其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市场则从其所任职的公司绩效来衡量该能力。倘若经理人试图通过财务重述来达到自利的目的,有效的市场会立刻发现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进而导致经理人的声誉受损和更换。所以说,当发生财务重述时,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会变更高管,力求恢复受损的声誉并改进公司业绩;也有可能进行董事会改组,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还可能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声誉资本或者政治资本而聘用新董事。

Srinivasan(2005)研究了409家涉及到盈余重述的企业,发现外部董事,特别是审计委员会会员,会因为企业发生了财务重述而被辞退。Desai et al.(2006)选取1997-1998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60%的公司在两年内至少有一个高管被更换,只有35%的配对样本公司在两年内更换高管,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高管变更比例要明显地高于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而且那些从财务重述公司被辞退的高管中,有将近92%的人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前途比配对样本公司中被更换的高管黯淡许多。

还有学者研究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助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恢复声誉、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Farber(2005)研究结果表示,财务重述公司如果采取更换董事等措施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三年后便会具有与对照样本相似的治理特征,例如在董事会安排类似的外部独立董事人数和比例,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的次数甚至比对照样本还多,由此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结果同时还表明外部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短期投资者仍然会对财务重述公司心存疑虑,因为分析师关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并没有增加。

辉和魏志华(2008)的研究显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变更公司高管的方式来改进公司业绩,进而恢复受损的声誉;也有可能通过改组董事会的方式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是聘用新董事,以求获得有价值的声誉或者政治资本。

王泽霞、李明明、谢冰(2009)通过对2004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进行研究,证明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重述公司在重述公告之后的24个月内,管理层变更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而且,管理层变更与涉及到重大对外担保事项等重要事项的重述和资产负债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研究述评

通过整理国外的文献,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对财务重述的问题研究起步早,方法多,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囊括了财务重述的概念、制度变更、现状分析、重述动机、重述内容、重述的市场反应、重述公司的特征等,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美国会计总署(GAO)2002年和2006年做的财务重述专题研究报告,足以证明国外研究机构和监管机构对财务重述现象已经有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的实证研究不但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还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比之下,国内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起步晚,内容大多针对财务重述概念、制度以及中外对比的规范性研究,财务重述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或是对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而对财务重述经济后果的研究多是从短期市场反应的角度,简单地按照财务重述的内容或是原因、发起方等分类,检验市场对此到底会产生正反应还是负反应。可见,目前国内有关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综合来看,目前对财务重述的研究大多是从股东的角度来分析的,基于债权人角度来研究的非常少。鉴于国外证券市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制度背景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外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套用在我国市场上。因此,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加大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得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争取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霞.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周洋,李若山.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特征和市场反应[J].审计研究,2007(4)

3.陈凌云.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含量;非标准审计意见;多元回归分析法

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这表明了审计报告的重要性。

信息含量是指公开披露的信息是否是预期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能否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所出具的鉴证意见,能够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外部信息使用者根据意见类型做出投资决策,引起股票价格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审计意见是投资市场需要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有用信息,具有信息含量。

对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学者早期对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发现,审计意见并没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可能是由于我国早期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审计制度不健全。随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同时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这就为我们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以2012―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 判断在审计意见披露的较短时间内,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会产生市场反应,股票价格下跌;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审计意见产生的股票价格变化是否显著不同;以此来探究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报告是否会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是否具有信息含量问题。

2 研究假设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保护和证明的作用。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投资者可以信赖财务报告的内容,并依据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带强调事项段或者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表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可能存在虚假的或影响持续经营的情况,投资者在做决策时要注意分辨 。

理论上来说,如果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向市场传递的是利好的消息,说明该公司的管理层是值得信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增强了决策有用性,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评价较好。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保持平稳或略微上涨。而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对公司来说是利空的消息,信息使用者会降低对财务信息的信赖度,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怀疑,减少或退出对股票的投资,从而使股票价格下跌。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引起股票价格的负向变动。

H2: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显著不同,产生的市场评价不同。

3 研究设计

以传统的市场反应模型为基础,根据假设H1和假设H2设定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CARi:被解释变量,第i家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

OPi:第i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设为虚拟变量,用0和1表示,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为0;

EPS:每股收益变化率作为控制变量,每股收益反映会计的盈利水平,具有信息含量,会对累计超额收益产生显著影响;

DIVi:股利分配政策,设为虚拟变量,分配股利取1,不分配股利取0。企业分配股利会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引起股价上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InVi: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它反映着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但是,资产规模越大,也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

OPi×EPS:反映的是审计意见与每股收益变化率联合作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市场反应采用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一段时间窗口下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来表示。本文在选择审计报告日的时间窗口时,选择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3个交易日、前后4个交易日和前后5个交易日。没有选择更短的时窗是由于,在审计报告较短时窗内投资者可能还来不及反应。

在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时,普遍采用的有两种模型: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国外学者在运用对比这两种模型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时发现,市场调整模型得到的结果更准确,所以本文采取市场模型来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以下是以市场调整模型为基础计算超额收益率。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个股的实际(日)收益率:

Ri,t=(Pt,-Pt-1)/Pt

Ri,t:上市公司i在第t日的实际报酬率;

Pt,Pt-1:分别是上市公司i在第t和t-1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格。

②计算个股期望正常收益率,用市场综合指数收益率代替:

Rm,t=(Pm,t-Pm,t-1)/Pm,t-1

Rm,t:第t日个股期望收益率,通过上市公司i所在的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业指数计算得到;

Pm,t,Pm,t-1:市场行业指数在t,t-1交易日的收盘价。

③计算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额收益:

ARit=Rit-Rmt

ARit: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额收益。

④样本组平均超额收益率:

AAR=AR

⑤事件期样本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CAR(t1,t2)=AAR

研究以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公布日为第0日。

4 样本选取

我们以2012年和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对象,剔除了ST、*ST公司以及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将研究样本分为两组上市,一组是在2012年和2013年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即研究样本组;另一组是在这两年披露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即控制样本组。本文研究所用财务数据、非财务信息以及审计意见类型和市场收益等数据,都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2012年和2013年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A股上市公司,包括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4.2 控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组的样本公司,同时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与研究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年度相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完善的阶段,每一年的政策环境可能会有差异,这样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很难保证相同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会产生类似的市场反应。

②与研究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相同。不同的行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可能不同,选取同一行业可以消除不同行业盈利波动的不一致性,有效控制行业效应对累计超额收益的影响。

③与研究样本资产规模类似。主要是为了防止公司规模影响累计超额收益。

按照证监会公布的最新行业标准,寻找满足上述条件且与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变化率类似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然后剔除在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5天有重大事件发生,以及数据不全或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控制样本公司共112家,其中2012年53家,2013年59家。控制样本公司是通过手工搜集和整理选取的。最终的样本选取结果见下表:

5 结果及分析

根据“3研究设计”中的研究模型,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法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行检验。在文中选取较短的时间窗口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原因是较短的时间窗口可以排除因其他重大事项对股价波动产生的影响。拟将事件窗口确定为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日披露前后3天,4天和5天,即[-3,3],[-4, 4],[-5,5],来重点研究非标准审计意见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未选取[-2,2]和[-1,1]时窗是因为太短的时间可能使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来不及做出决策,不能准确反映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最终得到以下的分析结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在[-5,5],[-4,4],[-3,3]三个研究窗口中,审计意见(OP)的系数都为负值。与我们的预期一致,表明审计报告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对他们的评价较差,引起了股价的负向波动,假设H1得以验证。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为0。所以OP的系数是证券市场和投资者对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应的差异,三个研究窗口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结果表明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假设H2得以验证。

6 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相关研究,发现信息使用者在投资决策时,不仅重视挖掘的财务报告的内含信息,对财务报告的鉴证报告――审计意见报告也开始逐步关注并重视。因此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来实证考察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通过选取2012年和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共260个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证明,不同的审计意见会产生不同的市场评价,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从而验证假设;为了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1 加强证券监管

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公司上市更加趋于市场化;另一方面,敦促监督上市公司通过合法经营和合法途径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坚决制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提高对市场行为的奖励和惩罚力度,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

6.2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因此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严惩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继续教育等手段增强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增强审计报告的可理解性。

建立健全审计的法律责任制度和体系,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检验审计意见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奖励和惩罚的力度。

6.3 加强证券投资者的教育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无论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还是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都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这就要求投资者需要充分理解并运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所传递的信号,及时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就非常有必要,投资者需要了解审计意见的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对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鉴证,要充分挖掘并正确运用所体现的信息含量。

参考文献:

[1]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1999(8):16-22.

[2]陈晓,王鑫.股票市场对保留意见报告公告的反应[J].经济科学,2001(3):78-89.

[3]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数据[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4]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32-40.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2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研究公司;能力;选择

1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2.2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其次,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场研究公司;能力;选择

1 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 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 声誉 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

2.2 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 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 存在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 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 。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 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 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其次,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5篇

对于手上有现金希望尽快投入市场的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机会不断的背景下,如何在投资之前做一次谨慎的判断、认真的调研?非专业人士的调研指南,希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在投资路上更多的建议,回避基本的风险。

巧阅招股说明

在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公告的网站,从招股说明书中可以获得该公司的基本信息,以及该公司的技术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的显著不同。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搜集信息,并阅读该公司连续三年的年报来获得基础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整个行业、新技术有大概的了解之后,就要看“财务报告”。通常阅读财务报表,可以得到一些指标。比如,如果是制造业,要看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负债比等。

了解这些指标以后,首先是自身对比,然后与同行业的几家大公司相比。比如,在研究中兴通讯的时候,会翻阅华为的年报来做比较,因为两者的业务领域比较接近。据此,笔者从对资产周转速度的巨大差异等财务细节分析,长期建议大家对中兴通讯保持谨慎的态度。

全面了解经营活动

财务报表是数字、行业概况,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那么,无法用数字比较,而又特别需要我们了解的是什么呢?

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们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上年年报中计划做的项目进展如何?主营业务是否过多的变动?历史上试图涉及的领域现状如何?

中国机构的价值发现能力一直备受质疑,大的板块里面个股同涨同跌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小市值的水泥类个股涨停以后,市值大的海螺水泥也会跟随涨一两个百分点等。这体现出多数市场参与者的不成熟与热衷炒作的习惯。但这些正给我们提供了价值发现的机会,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团队的质素、团队过往的经营表现和持续性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各种领域需要了解的。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南航的董事长调到东航,实际上对两家公司的影响都比较大,当时刘绍勇去南航的时候,南航也是有巨大包袱,随后带领南航躲避了航油危机,现在能不能再带领困境中的东航,扭转乾坤,这些都是我们真正值得关注的。

券商研究报告阅读与参考

以往对某家公司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大市值的企业,券商会定期出跟踪的事件点评和大篇幅的深度研究报告,这些都值得借鉴。券商的研究员写的未必都是准确、有道理的,但通常在数据上,券商的研究员不能有假。2007年的时候,联合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宋华峰,一面以本人的名字开户参与广济药业的炒作,一面所谓广济药业价值被低估的研究报告。后来被处罚,市场永久禁入。

其次,所有研究员公开的报告,都必须备案,证监会随时检查。如研究报告中股价的预测等,都必须有对应的数据以及相关推理的支持,特别不靠谱的报告还是很少的,因为研究员这个饭碗,只要端上了,很少有人愿意放下来。况且,所有待的报告,都必须有研究所的主管领导签字以后才可以对外,这本身就有一个防火墙机制。当然,前几年在策略预测中,万点论等是针对指数而来的,对于甄别个体上市公司的价值,没有参考价值。

所以,对于研究报告,要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毕竟卖方(券商)报告乐观的情绪总是占多数,所以投资者在参考这些研究报告的时候,不要过多看评论性、描述性的词语和段落,更多的采信其引用的行业数据、公司经营数据、现场调研的记录,这些可以使得投资者少做一些投资之前的功课。

多种渠道指点迷津

从一些门户财经网站的社区中个股的专版、该股的几个股吧中,可以观察到市场情绪。还可以问问身边的经纪人,结合网络、报纸上看到这些关于该公司的信息、传闻,加以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因为,在前面已经阅读过招股说明书以及年报,对于传闻中一些显然不符合常理的消息,就可以排除,避免受骗。比如,现在铁路机车设备行业特别景气,同样处于深圳的老牌上市公司,如果传言万科近期打算上一个铁路机车生产线,那么这则消息基本可以被否认,因为万科作为一个专业的地产公司,不断做减法是其一贯风格;而如果传言中集集团开始做铁路机车,那么就值得斟酌一下,作为综合能源物流设备的集合生产企业,上一个这样的项目完全是其产业链上端的延伸,而且是传统的制造业,完全符合逻辑。

类似这样的消息,还可以直接打电话到上市公司证券事务办公室直接询问证券事务代表。从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和董秘那里,对一些传闻、消息得到最直接的认证,而无需四处打探。很多的时候,是投资者对于传闻的迷信,有的公司已经把一些项目进行了公告、并且澄清了传闻,但还有投资者在跟风炒作,结果吃了大亏,栽了大跟头。

行文至此,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投资者已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最重要的是,多数的风险和常识性错误,可以通过前面的功课得到规避。

现场调研兼听则明

最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现场调研。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与管理层面对面的交流、观察、质疑,这些都是重大投资过程中需要亲历亲为的功课。

管理层的气象,公司的前台、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状态,这些细节都值得我们用眼睛来看。笔者每次去上市公司调研,都会仔细的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还要提前列好“调研提纲”,这是对对方的一个礼貌,不是漫无边际的聊上两个小时,或者听董秘吹了一个午饭的牛皮,就完成了任务。

每次组织联合调研之前,大家都要对报告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便于在面谈的时候,分别提出疑问和建议。还可以提前要求安排到生产现场参观。至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现货、存货的目测,对设备类公司大型设备的型号的记录等,这些都需要行业经验相对丰富以及有过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