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努力学习,争作业务骨干

参加工作以来,白文秀同志一直都勤于学习,刻苦学习,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耻下问,向领导、同事请教,一方面在努力大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订阅了煤矿开采、煤矿机械设备方面的期刊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技,为自己在综采队担任技术副队长和队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方面是虚心的向领导、同事学习实践知识,并能够经常下井跟班,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下机电队、运输队进行了解配件加工、设备性能、设备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在设备管理、现场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三方面是努力向老同志、同事学习工作做法和工作思路,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年以及集团公司的各类文件、会议精神,使自己在工作上政治素质过硬,经的起考验。通过勤奋学习,使他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理论基础更为扎实;使他从一个不懂社会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勤奋扎实,干工作就是要干到最好

越是面临艰苦生活、复杂环境,越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越要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越不能动摇理想信念。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勤奋扎实大学生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白文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不但要勤奋工作,而且要干就干到最好,不能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在三矿综采一队担任技术副队长时,就针对工作面首次使用端头支架,编制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该规程被公司评为优秀规程;在金河煤矿综采队担任技术副队长针对矿上首次使用重型综采放顶煤,职工操作不熟练、对设备性能不了解,特别使在两端头支护方面管理存在盲区的情况下,积极的向职工讲解综采知识,并对原来编制的作业规程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了修改,对两端头的支护和采煤工艺进行了改革,使综采工作面的生产逐步步入正规化、有序化,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在海石湾煤矿担任综采队队长(兼书记)时,更加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因为当时海石湾煤矿综采队的职工是几个矿和其他单位拼凑起来的,职工底子薄、基础差,针对此种情况,他积极的进行调研,在接手队长后的一周内,连续跟班下井8次,动态的了解职工状态和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召开了班子会,成立了综采大班维修班,加强了设备维修力度,制定了工资分配制度、职工出勤包勤制度、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切合实际的开展由队干部进行传带的培训,他本人主要负责班组长的操作、工艺、设备维修维护和思想的培训,首先解决了班组长蛮干的行为,从而带动全体职工按章操作,取得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顺利的回采了6121-2、6111两个工作面,6121-2工作面最高月产达到了10万吨,为当时集团公司的前列,6111煤一层工作面的开采为集团公司今后开采煤一层工作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两个的工作面的开采,为海石湾煤矿培训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在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工作以来,根据他的工作实际经验和扎实的理论依据,编制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安装与回撤的技术规定》《锚网支护形式下初采初放的技术规定》《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及审批验收规定》等多项规定,参与并独立完成了华龙沟、大有煤田的开采方案,提出了獐煤公司南翼采区采煤工艺改革的方案等多项工作,为及集团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良好的资料。通过勤奋工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德性修养好,是个热心人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同志1976年3月出生,毕业于安徽省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大学文化,学士学位,参加工作,5月入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集团公司三矿、金河矿综采队担任技术副队长和团支部书记一职,10月~6担任海石湾煤矿综采队队长兼书记一职,6月至今在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科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时时以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争创一流。由于工作的勤奋努力,先后多次被矿、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团干部;荣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优秀采掘队长、优秀党支部书记的称号,荣获~甘肃省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努力学习,争作业务骨干

参加工作以来,同志一直都勤于学习,刻苦学习,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耻下问,向领导、同事请教,一方面在努力学习大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订阅了煤矿开采、煤矿机械设备方面的期刊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技,为自己在综采队担任技术副队长和队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方面是虚心的向领导、同事学习实践知识,并能够经常下井跟班,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下机电队、运输队进行了解配件加工、设备性能、设备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在设备管理、现场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三方面是努力向老同志、同事学习工作做法和工作思路,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年以及集团公司的各类文件、会议精神,使自己在工作上政治素质过硬,经的起考验。通过勤奋学习,使他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理论基础更为扎实;使他从一个不懂社会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勤奋扎实,干工作就是要干到最好

越是面临艰苦生活、复杂环境,越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越要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越不能动摇理想信念。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勤奋扎实大学生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不但要勤奋工作,而且要干就干到最好,不能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在三矿综采一队担任技术副队长时,就针对工作面首次使用端头支架,编制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该规程被公司评为优秀规程;在金河煤矿综采队担任技术副队长针对矿上首次使用重型综采放顶煤,职工操作不熟练、对设备性能不了解,特别使在两端头支护方面管理存在盲区的情况下,积极的向职工讲解综采知识,并对原来编制的作业规程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了修改,对两端头的支护和采煤工艺进行了改革,使综采工作面的生产逐步步入正规化、有序化,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在海石湾煤矿担任综采队队长(兼书记)时,更加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因为当时海石湾煤矿综采队的职工是几个矿和其他单位拼凑起来的,职工底子薄、基础差,针对此种情况,他积极的进行调研,在接手队长后的一周内,连续跟班下井8次,动态的了解职工状态和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召开了班子会,成立了综采大班维修班,加强了设备维修力度,制定了工资分配制度、职工出勤包勤制度、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切合实际的开展由队干部进行传带的培训,他本人主要负责班组长的操作、工艺、设备维修维护和思想的培训,首先解决了班组长蛮干的行为,从而带动全体职工按章操作,取得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顺利的回采了6121-2、6111两个工作面,6121-2工作面最高月产达到了10万吨,为当时集团公司的前列,6111煤一层工作面的开采为集团公司今后开采煤一层工作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两个的工作面的开采,为海石湾煤矿培训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在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工作以来,根据他的工作实际经验和扎实的理论依据,编制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安装与回撤的技术规定》《锚网支护形式下初采初放的技术规定》《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及审批验收规定》等多项规定,参与并独立完成了华龙沟、大有煤田的开采方案,提出了獐煤公司南翼采区采煤工艺改革的方案等多项工作,为及集团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良好的资料。通过勤奋工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德性修养好,是个热心人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矿科技;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矿产研究

1、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主体专业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三个主体专业。下面叙述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内容。

1.1 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也可称为地质找矿专业。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可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查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探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地球物理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发现物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物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1.3 地球化学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是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和水等)中系统地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PH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化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化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当于省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部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部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矿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3、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5-0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教育十二五规划” 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为贯彻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学生第一、实践第一、就业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通过市场、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质量的追中反馈,针对2011级矿山机电、矿物加工、电厂运行、煤矿开采、矿山地质、矿井通风、矿山测量、矿山安全共八个专业试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下属的七星矿、东保卫矿、东荣三矿、东荣二矿、新安矿、集贤矿、中央选煤厂七个单位及矸石电厂共八个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完成了2012-2013学年度的上述八个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任务。

对于首批进行工学结合培养的学生,在教学效果上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第一,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都在企业,因此对毕业后就业环境有一定了解,为就业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二,为学生聘请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讲解,真正实现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第三,采用每门课程集中教学,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实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第四,在学生实训环节,为学生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个工学结合点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上的差异,所以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效果提高,但和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我院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将会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试行的全程参与人员,通过一个学年度的机制运行管理,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联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这并不要求教学场所一定在企业,在生产现场,因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当教学过程和生产相冲突时,教学必然被忽视,而且在生产现场进行讲解,由于噪音及安全方面考虑,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这在我们过去机制试行的一个学年里,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和企业共同建设小型的模拟生产车间,这样就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可以顺利进行,避免了因企业生产带来的打乱教学安排的情况出现。

第二,企业培训校内专职教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即要具备双师素质。由于我们校内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出来直接从事教师岗位,缺乏企业经验,因此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主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成本,而且由于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效果上会有所影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校内专业教师,针对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每隔两年分别进行一次培训,助理讲师培训一年,讲师培训半年,副高级职称培训三个月,高级职称培训一个月,通过分批去不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企业生产工艺,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现教学内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第三,建设健全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由于某些专业校内专职教师紧张,加之欠缺企业经验,因此,必然要从企业聘请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学院应加强建设对外聘教师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从而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养成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第四,“三管”齐下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由于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虽然学院尽最大力量进行了人员的调配,实行了三级管理,但各工学结合地点的管理还是有所区别,有的结合点一个管理人员要负责七八十人的管理,相比只负责三十人的结合点来讲,工作量超出很多,教学管理效果上出现了明显不同。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健全的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在增加三个方面的建设,即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分别配备三个导师,分别是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也是学生工学结合期间负责主要技术理论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综合技能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技能指导,主要是从企业聘请专业工程师),就业与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学生班主任,深入学生实习企业,利用学生每周班会时间,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负责人组织三个导师,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均以教材为准,理论教学内容过多,且与工作岗位内容脱节,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要想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校企共同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并重新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岗位工作内容,编写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改变传统的根据教材决定授课内容,变成岗位任务决定授课内容,授课内容决定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不再滞后于企业生产过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志着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将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山信息化 可持续化 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080-04

1 调研主旨

(1)学习了解安徽开发矿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2)全面了解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能、工作流程及业务部门间的逻辑关系。

(3)发现ERP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外各业务部门工作的问题和需求。

(4)了解生产自动化数据、管理信息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来源和走向。

(5)确定哪些数据可以采集,以及将各类数据进行整合的策略和工具。

2 调研流程

按照铁矿石生产过程这条主线,从采矿工艺流程开始,由底向上的方向开始学习和调研,图1为安徽开发矿业矿山信息化架构图。

3 调研内容

3.1 采、选工艺流程

(1)开拓。从地表掘进一系列井巷工程通达矿体,以形成提升、运输、通风、供水、排水、供配电、供气、充填等工程。

(2)采准。在开拓工程完成的基础上,在-325~-375 m水平掘进沿脉巷、凿岩巷、切巷、切井。在-400 m水平掘进沿脉巷、出矿巷、出矿进路、受矿巷。

(3)中深孔。采准工程完成后进行中深孔施工,介于浅孔爆破与深孔爆破之间的以专用钻凿设备钻孔作为炸药包埋藏空间的一种爆破作业,其直孔径一般为50~350 mm,孔深为5~20 m。

(4)爆破。中孔施工结束后从上向下进行爆破,即从-325 m水平开始爆破,然后-350 m,-375 m,-400 m,每个水平留出4~5排的一个台阶。

(5)出矿。-375 m水平以采用松动出矿,出1/3矿。采场拉透后从-400 m水平集中出矿。

(6)运输。-425 m水平通过信集闭系统调度机车,到指定地点接矿,然后机车将矿石卸载到指定的溜井中。

(7)提升。安徽开发矿业采用立井提升系统,以箕斗作为提升容器,一个箕斗在井底矿仓自动装载后,被提升到地面卸载;另一箕斗由地面下降到井下矿仓处装矿。提升机用缠绕卷筒式或多绳摩擦轮式,这种提升系统主要用作大、中型矿井的主井提升。

(8)选矿。选矿的目的是提高矿石品位。包括以下3个工艺过程:破碎、磨矿、选别。其中,破碎又分为粗破、中破和细破;选别依方式不同可分为磁选、重选、浮选;选矿方法:重选、磁选、浮选;选矿后的产品:精矿、中矿和尾矿。选矿流程如下。

①分选前的准备作业。包括对原矿的破碎、洗矿、预选抛废岩石、筛分、磨矿、分级等工序作业。该过程的目的是使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单体分离,使各种有用矿物相互间单体解离,此外,这一过程还为下一步的选矿分离创造适宜的条件。

②选别作业。借助于重选、磁选、浮选的选矿方法将有用矿物同脉石分离,并使有用矿物相互分离获得最终选矿产品(精矿、尾矿)。

③选后产品的处理作业。包括各种精矿、尾矿产品的脱水,细粒物料的沉淀浓缩、过滤、干燥和洗水澄清循环复用等。

(9)排尾。将尾矿排放到尾矿库的过程。

(10)排水。李楼和吴集共用一个水仓,设在李楼-525 m水平,-525 m水平以上的水通过巷道和泄水井自流到-525 m水仓,再由水泵直接排到地表。

(11)充填。将选矿排放的尾矿砂经尾矿库短暂沉淀后,利用砂浆泵管道进入充填砂仓中,为防止沉淀压仓,采用空压机供风使其滚动保持浆状,然后通过砂仓下部管道上调节阀控制其流量,再配以另一个搅固粉仓中一定比例的搅固粉,加合适的水分,利用双轴搅拌机进行混匀搅拌,最后在高速搅拌机的作用下进入填充管道,直接下到井下作业面进行充填。

3.2 六大安全系统

(1)监测监控。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有: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安徽开发矿业环境监控系统采用的是重庆煤科院产品,采用SQL2008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整套环境监测系统由监控分站、传感器、传输线路、服务器、监控软件组成。

(2)通信联络。安徽开发矿业采用的是镁思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员定位和无线通讯二合一系统。无线通讯均采用WiFi技术方式,无频段冲突,实现井下人员的精确定位和通信畅通。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SIP协议,并搭建了相关服务器,负责建立网络中所有的SIP电话通话,如该SIP服务出现问题,则整个无线通信将无法正常使用。

(3)人员定位。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是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等一w的综合性运用系统。安徽开发矿业人员定位系统采用的是镁思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综合通信ImPact矿用通信系统。数据库为PostgreSQL。基于稳定且安全的LUNIX系统开发,基于WEB页面方式浏览,系统采用二维界面展现井下各水平地图。

(4)紧急避险。安徽开发矿业井下设有避灾硐室,其中有供氧、供水、气体检测、通讯等硬件设备。

(5)压风自救。为了保证井下人员安全,安徽开发矿业井下设置压风自救系统。在矿山发生灾变时,压风系统即为自救系统,为井下提供新鲜风流的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送气管路、三通及阀门、油水分离器、压风自救装置等。

(6)供水施救。在矿井发生灾变时,为井下重点区域提供饮用水的系统,包含清洁水源、供水管网、饮用水的系统。安徽开发矿业设有供水施救系统,硬件设施主要是由管线组成。

3.3 自动控制系统

安徽开发矿业的自动控制系统有信集闭系统、轨道衡计量、汽车衡计量、提升系统、井下风机远程检测系统、李楼-525 m变电所电力系统(未整合在一体化平台)等。一体化综合平台将110 kV电力系统数据、选矿系统数据、提升系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界面采用模拟画面,模拟整个工艺流程,动态显示主要设备的电流、速度、温度、液位等动态参数。

(1)信集闭。信集闭系统安装在李楼-425 m信集闭硐室,其功能是实现矿车的远程遥控。在调度室终端显示台,调度员根据溜井的实时矿量,通过系统下达指令,系统自动实现道岔分合,控制红绿灯,安排机车到指定的地点装矿,并将矿石卸载到指定的溜井中。调度员可以随时掌握各个矿车的位置、行驶状况。

现状:目前调度室每日三班手工填报“运输车间生产情况台账”表(表样以后要改),_账里只填报三班的川脉号、车数、吨数。

(2)轨道衡。轨道衡计量系统安装在李楼-425 m水平调度室,数据库为SQL2000,实现对原矿石的自动称重,计量人员在显示台远程监控。软件系统内部设定每节空车的具体重量和车辆标示H001,当载矿矿车驶过称台,计量软件会通过每节矿车的称重峰值自动记录矿车重量,通过与设定的空车重量对比,计算出每节矿车实际运载矿石重量,并统计出单趟运输总重量,系统同时支持报表查询等功能。

现状问题。空车来回拉矿石,矿石不可避免的会在空车上有残留,而系统空车重量是设定不变的,所以,在统计原矿运输量时会存在误差;轨道衡系统数据独立存储,未和其他系统创建接口,所以,数据上报都由人工来完成。

(3)汽车衡。安徽开发矿业汽车衡采用托利多称重系统,采用SQL2000数据库实现数据统一管理,系统具有完整报表查询功能并支持报表打印和导出,汽车衡地磅均为150 t地磅,安徽开发矿业东门汽车衡配备有2套称重软件和2套称重称台,安徽开发矿业新东门汽车衡同样也是采用托利多称重软件,跟东门汽车衡实现联网,数据共享,整个安徽开发矿业汽车衡系统设计可实现铁精粉运销的自动计量、出票。

现状问题。该系统是内部独立网络,并未与工业环网和办公网络相连接,称重数据并未进行整合;称重系统在记录车辆空车信息时,并非读卡扫描车辆信息,而是通过人工输入的方式。

3.4 生产执行系统

安徽开发矿业的生产执行系统有750联合选厂、主井提升系统、数据的采集、生产数据报表等。

(1)选矿系统。此系统实时数据已集成在一体化平台,具备实时在线监测现场工况功能,并提供设备开停的事件查询功能。

(2)主井提升系统:此系统实时数据已集成在一体化平台,可以在监控室实时在线监测现场功能,并提供实时报警与历史记录的查询功能,以及模拟量实时显示、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等功能。提升系统包括1#主井提升、2#主井提升、3#主井提升、联合副井提升系统、南风井提升系统。

问题现状:实时服务器(iHyperDB)有数据转储的功能,可以将数据导出到关系型数据库,但是有500多个点,怎样与上位机数据库字段一一匹配,工作量很大。

(3)数据的采集。目前可以采集到数据的系统或设备有:运输(轨道衡、汽车衡)、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提升系统、选矿系统、110 kV变电系统、通风系统。

问题现状:提升系统、选矿系统、110 kV变电系统已在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其他系统和设备的数据只是独立存储;数据的自动采集只是涉及到提升和选矿,采场环节数据未实现自动采集。

解决方法:宝信实时服务器(iHyperDB)可以通过配置OPC,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

3.5 信息管理系统

(1)应用系统现状。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已上线运行的有:安全、财务、采购、工程、销售、人力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现ERP系统已集成财务、采购、工程、销售、人力管理模块,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未在ERP系统实现;安全管理方面正在使用的系统有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尾矿库在线检测系统。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是在ERP系统里集成的5个管理模块,可以给管理者提供决策帮助的应用模块少之又少,所以可拓展的空间很大,如设备运行管理、经营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4 组织结构和业务职能

(1)采矿事业部业务职能。

①采矿生产计划技术科。完成采矿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报表统计。

现状:数据报表全部是人工录入,效率低;会产生数据滞后,导致上报的数据会有不实的情况。

②采矿机动科。主要负责管理物资、炸药、搅固粉等出、入库的手续;负责提升、通风、排水、无轨移动设备、供电、运输、充填设备系统的运行管理;设备的档案资料、技术革新的管理。

问题现状有:现在没有一套系统可实现查询出对每台设备运行、维修记录统计的报表、每周五做统计的功能;系统设计可以与生产技术接口,避免设备数据与调度数据不符,两部门相互指责,职责不明的情况发生;添加设备维修的提醒功能。

③采矿安全科。主要负责(井下)安全检查(日常常规的检查)、培训、安全费的管理;安全检查完后,登入“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录入隐患信息。

④采矿成本科。负责生产(材料、备件、设备等)、维简工程的结算。

⑤经营预算科。负责工资结算。

(2)选矿事业部业务职能。

①选矿生产计划技术科:主要负责维简项目工程的预算、设计、开工、状态跟踪、沟通等管理。负责的工程项目有三类:安措、技措以及其他。

②选矿机动科。负责设备、能源、资产、物资的管理。

③选矿安全科。负责地表的工程、日常安全检查、职工劳保、安全教育培训等管理。建议做“风险辨识系统”下放到班组级,能够对风险提供预警告知的主要功能。

④选矿成本科。负责对车间的预算分解及落实。

现状问题:目前因为怕供货不及时,有多领的现象,所以会出现领用的材料用在设备上数量不符的现象发生。

⑤经营预算科。负责地表预结算、业绩考核、运营分析。

现状问题:感到工作繁琐、重复性的上报安全科、技术科等其他科室,有数据重复传递的现象,以及会出现数据传递不统一的问题。

(3)财务部。负责物资采购部分流程的操作、工程类挂账、其他务入账的业务操作。

(4)销售科。负责由运销公司、财务部签订年度/月度销售合同。

现状问题:目前销售数据与生产数据没有太大的联系,如果能掌握生产品位的数据,在谈价格时,才会心中有谱,对销售质量的异议起到很好的作用。

5 信息化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1)采选工艺层面。采、选工艺流程中,只有运输、提升、选矿这3个环节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和共享,其他工艺环节以手工填报数据的方式或只是独立的系统实现,主要的生产数据掘进延米、中深孔及充填量怎样通过传感器等控制系统自动计量,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解决方案:需要采购传感器、采集器、实时数据库等市场上已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自动控制层。目前安徽开发矿业虽有自动控制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独立存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提取还是靠人工摘抄、统计,不能达到数据共享,降低了工作效率。

解决方案:将各个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采集过来集中存储、管理。

(3)生产执行系统。安徽开发矿业的生产执行系统只是达到了选矿工艺的可视化、采矿过程未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所以,安徽开发矿业的生产执行系统目前是处于半自动化状态,导致生产类报表的上报难免有延误,也会出现一类报表重复传递的情况,费时、繁琐、正确率降低,是目前生产类报表的状态。

解决方案:只要将采矿过程的数据和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在统一平台下,开发一套生产管理的报表系统,满足从段队、班组、车间、科室等各个级别的报表自动汇总、提炼、查询、下载等等的功能。

(4)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安徽开发矿业的信息应用系统主要在ERP系统集中管理,也达到了数据整合和共享。ERP已上线了财务、物资、销售、工程、人力模块的管理,而这些模块的数据来源主要靠中间数据的人工录入,所以,数据流会有部分失真,不能很好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解决方案:在生产数据采集成功,并与ERP系统实现数据共享(通过sap系统接口),可自行开发生产管理模块,实现直接提取生产产生的各类数据,经过加工、计算为ERP模块所用,减少了手工录入的环节。

难点:预计开发量很大,前提是必须和现ERP系统各个模块的字段进行匹配、编码统一管理;要求开发技术要达到目前国内、外成熟的、领先的技术,例如:J2EE企业架构,目前信息中心这方面技术和力量不够成熟,所以,开发周期较长。可以考虑分阶段逐步实现的策略。

总上所述,全面提高生产自动化管理,也就是实现智慧化矿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发展信息化技术力量。虽然会困难重重,但这是大势所趋,如果能成功实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等,所以,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完成这份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李管,刘晓明,黎常青,等.数字矿山技术平台总体规划[C]//数字矿山技术发展与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3-9.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工队伍;素质;煤矿企业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26-02

一、煤矿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概况

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文化、专业技术素质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淮南新集矿区为例,生产及在建矿井职工约22 900余人,初中以下程度10 459人,占45.67%。高中、技校(中专)9 450人,占41.27%。大专1 864人,占8.14%。本科1 086人,占4.74%。具有初级职称人员1 270人,占5.55%,中级职称686人,占3%,高级职称179人,占0.78%。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13 134人,占57.36%,36~40周岁4 741人,占20.7%,41~45周岁2 976人,占13%,46~50周岁1 274人,占5.56%,51周岁以上774人,占3.38%。具有高级技师9人、技师97人,占职工总数0.6%。统计结果表明,煤矿企业职工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历和专业技能型职工比例偏低。

二、煤矿企业职工应具备的素质

1.煤矿的高危行业属性决定了职工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煤矿职工要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关心企业生存与发展。职工对区队班组效益指标、产量进尺和新技术应用等相关知识和信息有所了解,尽职尽责,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

2.煤矿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趋势决定了职工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煤矿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和安全监控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和采掘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投入使用,必然要求职工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职工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是一个底限,企业需要大批大中专生加盟矿山建设,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煤矿科技发展新趋势。

3.煤矿特种作业性质决定了职工要有良好的安全操作技能。煤矿企业管理层和操作层占很大比例,但技术技能层所占比例较小,队伍结构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状。应加大技术技能层人才的培养,使管理层、操作层相对较小,技能型人才队伍相对较大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状。职工需要了解矿井自动化控制相关专业常识,能够利用自身技能独立解决岗位相关问题。需要一大批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4.煤矿职工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煤矿需要有体力、有气魄,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忍耐力和适应能力的职工。能吃苦耐劳,出满勤、干满点,在困难面前不畏缩、不妥协,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安全生产任务是职工素质的一项必备条件。

三、煤矿企业职工素质的影响因素

1.社会客观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尽管煤矿投入一些先进的采掘设备,但受井下作业环境的影响,煤矿行业仍是艰苦和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社会普遍认为煤矿是粗活,只要肯出力,能吃苦就成,企业招收新员工往往也考虑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的粗壮工,长此以往,煤矿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煤矿一线职工在晋升、职称、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处于劣势。

2.煤矿环境因素。煤矿企业远离城市,大多地处偏僻封闭,与城市相比,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医疗教育资源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这种局限性影响了职工思维的拓展。特别是媒体对于矿难的报道,大多着重描写矿难的严重后果,对矿难深层次原因探讨较少,社会对煤矿存在“黑色”印象和煤矿下一代的生存、培养教育和发展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职工找对象难,子女受教育难,医疗保障及社会文化设施奇缺现象将长期存在,部分大中专生不愿到煤矿就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缓慢。

3.企业管理因素。一个时期以来,职工队伍流动性较大,加之产能大幅度提升,每年有上千名新员工进入煤矿企业。部分班组工作两年就成为老工人,职工自生自长,缺乏导师带徒式的培养管理机制。从企业管理角度分析职工流失原因,主要是新员工不了解煤矿,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落差大;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领导和同事关心不够;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煤矿是个小社会,企业远离城市社区业余生活枯燥无味,职工活动范围大都在矿区之内。长期的粗放式硬性管理,缺乏导师带徒和人文关怀。职工之间缺少了解和信任,管理层与一线职工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方式粗放,职工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激情,素质难以提高。

4.职工主观因素。职工对煤矿发展趋势与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主动应对意识。自己出劳务,凭体力吃饭,打工挣钱,没有危机感、紧迫感,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特别是高危行业事故难免论的影响,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对事故缺乏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对策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科学发展、和谐的矿区是煤矿的必然选择。和谐矿区建设要以文化为先导,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基础,引导职工树立人文理念,增强员工行为的控制力、团队的凝聚力。职工参与企业文化活动会提高认知能力,逐步培养形成的具有煤矿特色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是发挥企业文化的思想引导力。煤矿科学发展,安全稳产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必然趋势。这种观念被广大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所接受和认可,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二是发挥企业文化的控制力。文化理念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它通过“文之教化”作用,培养职工的文明礼仪、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企业要营造让一线职工共同参与的各种文体活动、各种载体弘扬企业文化,开展养成教育,规范职工的言行。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企业文化教养和熏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缺乏企业文化活动,精神会受到束缚和抑制。建设和谐矿区,美化绿化亮化煤矿家园,从矿区人文环境角度上看,新矿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温馨祥和的社区氛围可以凝聚热爱矿山的情感,发挥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使企业环境与职工精神面貌相辅相成,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员工的共同意识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企业文化建设以亲情化、规范化、全员化为目标,形成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主动性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激励理论 人才培养 应用

中图分类号:TD853 文献标识码:A

回顾北澈犹矿自1997年开工建设到2002年建成投产到如今的稳产高产,全国冶金矿山“十佳厂矿”,无不印证了这一真理。从开工建设之时举全公司之力,支持北澈犹矿建设,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了北澈犹矿莫大的支持,尤其是在人才的配置上,聚集了一大批精英。这批精英人才巨大作用的发挥,使得北澈犹矿上下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认清了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一、把握发展态势,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1、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积极应对人才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铁矿石采选业专有人才需求增加,人才流动也在加快。北澈犹矿在做好待遇留才、事业留才、感情留才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盘活现有人员,使他们迅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应对人才竞争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2、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支持公司跨越试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在矿业上的大发展,北澈犹矿肩负着向矿业公司输送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今年来向矿业公司各新建矿山输送各类人才134人,有力地支持了新矿建设。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北澈犹矿健康发展的需要。外部人才竞争的加剧,对矿业公司新建矿山的人才支持,使得北澈犹矿隐隐感到人才匮乏给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建立自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已关系到北澈犹矿的健康发展。

二、多措并举,有效激励,系统搭建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大多数企业言人才培养必言企业培训,诚然,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固然重要,而且不可或缺,但如单纯依靠培训体系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是片面的。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理论加以思考.北澈犹矿从人的需求出发,分层次、分类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系统地搭建人才培养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一)外在激励满足基本需求。

北澈犹矿从薪酬、晋升、员工培训、工作条件改善等方面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基本需求。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能够让员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工作,进而促使其工作行为和态度向“高层次”发展。

1、薪酬制度。

北澈犹矿于2003年底在邯邢矿业公司率先开展了“三项制度”改革,在分配制度上改变了原岗技工资只能升不能降、岗变薪不变、同工不同酬的弊病,实现了以岗定级、以级定薪、岗变薪变。

2、人人是才,赛马不相马。

北澈犹矿2003年根据矿山企业岗位的不同性质,将全矿所有岗位分为三大类,即管理类岗位、专业技术业务类岗位、操作维护类岗位。

3、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创建育才机制。

“员工培训不是一项福利,而是一种有效激励手段”,北澈犹矿基于这一观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员工培训,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育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1)“学院制”――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北澈犹矿员工培训组织机构采用学院制,下设大学和专业分院。

(2)“前辈导师制”――统招高校毕业生见习期管理制度。

(3)“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三类人员岗位轮换制度。

(4)“建立新型师徒关系”――操作维护类职工分类管理制度。

为实现这一目的,满足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2010年出台了《操作维护类职工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在采准车间、采矿车间、运输车间、提升车间、选矿车间、维修车间、动力车间七家基层单位的操作维护类矿山主体工种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之中开展分类管理工作,根据劳动态度测评、实践测试考核结果。

(二)内在激励助力素质提升。

北澈犹矿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外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丰富化、工作目标、工作的成就感等内在激励作用,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1、“到生产一线去”。

每年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渴望展翅翱翔的雏鹰,如何消除他们身上的“傲气”,培养他们的“锐气”?如何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尽快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完美结合?如何使他们扎根基层,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获得更广泛的信任和尊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到生产一线中去。

2、绩效考核指引目标。

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好比是人的“脊柱”,连接着“大脑”与“四肢”。北澈犹矿目前采用360度评价考核与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相结合的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模式。每年度年中和年末考核两次,年中与年末考核成绩加权平均产生年度考核成绩。本着360度评价考核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相兼顾的原则,360度评价考核占总分数的50%,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占50%。

(1)360度评价考核。按上级评价(15%)、中层互评(10%)、下级评价(25%)就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廉洁自律、工作实绩、整体管理水平、工作作风与团结协作五个维度对被考核人进行评价。

(2)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根据被考核人所在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分为基层单位和职能科室两类。两类部门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分值分别设置。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1、基层单位。主要包括开拓工区、采准车间、采矿车间、运输车间、提升车间、选矿车间、维修车间、动力车间、汽车队、行政事务科十家承包单位。

2、职能科室。主要包括调度室、生产技术计划科、地质测量科、安全管理科、机械动力科、信息中心、工程管理科、营售科、办公室、工农关系办公室、物资供应科、财务科、人力资源科、经营预算科、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审科、工会委员会、保卫科十八个职能科室。

(三)“明星员工”满足成就感。

北澈犹矿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力求通过精神激励满足工作本身给员工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以此满足员工较高层次的需要。为此,北澈犹矿2006年起在管理类、专业技术业务类、操作维护类岗位员工中分别开展了以“管理行家”、“科技明星”和“岗位能手”为主要内容的明星员工评选活动。由于是否符合参选资格、能否被授予荣誉称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于是每个人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机制产生的效果

北澈犹矿通过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有效结合,系统性的搭建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得以优化。

截止2012年8月,我矿在册职工154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1人,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49人,大学专科学历人员25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7%、9.66%、16.59%。具备高级职称人员15人(教授级高工1人),中级职称人员87人、初级职称人员143人。分别占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在岗人员(245人)的6.12%、35.51%、58.37%。高级技师26人,技师93人,高级工344人,中级工311人,初级工及以下477人,分别占操作维护类岗位在岗人员(1251)总数的2.08%、7.43%、27.5%、24.86、38.13%。人员从学历、职称、职业技能等级结构来看,无论在量和质上均有大幅提升。

(二)项目成果喜人。

北澈犹矿注重发挥人才队伍在“管理创效”、“科技增效”、“素质增效”中的主力军作用,并结合“四优化”创效活动开展,使得人人肩上有项目,各个手上有课题。仅2011年完成“四优化”项目92项,创效2711.2万元。

四、实际运行中需注意的事项

1、创建人才培养机制运行的公平环境。人才培养除了要营造舒适工作环境、建章立制的制度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外,更需要建立机制运行的公平环境。

2、适度压力。人的能力提升需要适度压力,在其现有能力范围内,适度的压力会使其变压力为动力,提高工作质量。但切不可压力过大,尤其是超出其现有能力,那样可能适得其反。

3、奖励要适度。在运用奖励时,应遵循适度激励的原则。奖励应与其贡献大小相匹配。

4、打破学历、职称限制。学历、职称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某些能力,如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但不能简单的把学历、职称与能力划等号。必定我们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干的人,能力至上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102-02

0 引言

煤矿安全是当今广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统计,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占97.67%。也有安全专家估计80%~90%的意外事故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我国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三违”及组织实施的不安全行为。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极大地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

1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在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煤矿特别重大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事故发生基本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也就是常说的违章操作行为。但致使人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煤矿生产中责任事故发生的最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减少和避免煤矿伤亡事故,是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沉重的任务。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煤矿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的一系列其中之一或同时存在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活跃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是一系列错误的结果,由于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

3陈家沟煤矿不安全行为调查

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陈家沟煤矿(以下简称陈家沟煤矿)隶属于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九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矿井,矿井始建于1992年12月,1996年12月移交试生产,1997年12月正式投产。现矿井井田面积7.2736km2,地面占地442.89亩,2012年底保有储量17028万吨,可采储量10176.93万吨,剩余服务年限52.1年。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现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现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矿井专门从事煤炭采掘,产品销售、物资供应和生活后勤分别由华亭煤业集团销售运输公司、供应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统一管理。

陈家沟煤矿现在册职工人数1204人,其中合同制职工708人,农民轮换工496人。职工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49人,占职工总数的20.7%,矿井总体由矿领导班子、职能科室和基层区队(生产部门)三级机构组成,其中矿领导班子由10人组成;职能科室由办公室、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科、财务科、企业管理科、产品管理科、武装保卫科、生产技术科、机电动力科、安全检查科、调度室、矿压防治办公室等12个部门208人组成;基层区队由综采队、综掘一队、综掘二队、矿压防治队、机电队、运输队、通灭队、巷修队、选煤队、生产服务队等10个生产区队996人组成。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在分析煤矿安全事故报告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际调查问卷的内容。问卷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个人情况的说明,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种、文化程度等。

第二部分主要是影响职工安全意识和职工不安全行为表现得因素等,包括选择当煤矿工人的主要原因、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安全设施等。

第三部分主要是问卷的主体部分,职工所期望的因素和对不安全行为的看法及认知,包括有无节假日或轮休、每天持续作业的时间、是否受过伤,如受过伤请说明原因等。

通过调查发现,该项调查的共性问题基本符合“二八定律”的现象。煤矿职工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简述如下:

1)煤矿职工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和轮休,特别是截至2012年的煤炭黄金十年期间;

2)80%以上的受调查员工都坦陈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煤矿事故,或者自己就曾经有过“三违”行为;

3)煤矿生产作业采用“三八”制作业,井下一线职工每班从起床到下班回家基本都在12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太长;

4)普遍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比如井下煤尘、工作地点的噪音等等;

5)井下一线职工,特别是班组长的劳动强度大;

6)80%左右职工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这其中更多是初中及以下;

7)80%左右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

8)80%左右三年以上煤矿工作经验的职工都想转成劳动合同制职工或者被提升,不想再去参加其他行业的工作,将来能够在本单位退休;

9)80%左右被调查职工对目前的收入满意;

10)在煤矿职工职业发展方面,受调查者之中,只有20%左右的职工走上了班组长以上的管理岗位;也就是说,80%的煤矿职工的职业生涯中很可能终身在与“重、大、本、粗”打交道,从事着“苦、累、汗、险”的工作。

4陈家沟煤矿不安全因素总结

安全事故,深究其原因,还是因违章操作没有深深地触及每个人灵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部分职工还存在侥幸思想,认为出现安全事故是运气不好,安全意识相当淡薄。在煤矿事故中,机电事故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人员因素占大多数,消除了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才能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目的。经以上所述的事故统计,近年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以及不安全行为的调查。综合概括起来,陈家沟煤矿职工不安全因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2)煤矿职工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

3)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调换频繁。由于临时性工作时间短,且都特殊工种,技术较强,职工对临时性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

5对策

1)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要让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思想;其次要让职工懂得不按章作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得不偿失。只有有了安全为天的安全意识,才能杜绝违章现象的发生;

2)要建立竞争机制和鼓励学技术的政策。目前煤矿企业虽然实行了多年的多劳多得政策,但是在工作还存着干多干少一样的待遇。有技术的人干多了还是白干的现象,致使没有人愿意学技术,导致技术人才越来越困乏。只有建立竞争机制和鼓励政策才能更大的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才能确保安全

生产;

3)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对于特殊工种工作避免临时顶岗问题;安全技术的学习对于煤矿职工人群来说,就是反复的过程,熟练的过程,只有反复和熟练才能使职工真正掌握安全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汪孝宗.专家称我国97%矿难由人为导致死亡人数占全球7成.http:///html/2011/06/28/89166.shtml.

[2]工捷帆,文俊.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工程科技人才;煤炭产业;培养问题;政策建议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68

1 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 内部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煤炭进出口量下降;煤炭价格下滑;管理粗放,企业经营困难;优势企业通过降价来垄断市场,价格一旦下降难以回升;企业负债率高,财务成本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

1.2 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 我国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第一学年主干专业课程只有采矿工程,第二学年除了有采矿工程外还有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测量学,第三学年有岩土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专业课程,第四学年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主,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无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本科生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选择继续读研,使企业缺失一线技术人员。[3]

2.2 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1可知,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23.02%,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 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14年统计的29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13672人,仅占总招生数的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18482人下降为2015年的16931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5 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2013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49.40%相比高了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2014年统计的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62%。

由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2可知,2010―2012年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最多,为64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2012年的56%降至2013年的29%,直至2014年的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2014年分别降为18.8%和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年超过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 优化煤炭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9]

3.3 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应加强对应用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改造传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10]

3.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 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12]

参考文献:

[1]李术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3.

[2]黎荷芳,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2.

[3]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7-78.

[4]高树昱,邹晓东.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23.

[5]吴俊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3):253-255.

[6]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

[7]刘文,彭玉,吴元黔,等.教师评估体系的设计及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63-66.

[8]雷环,汤威颐,Edward F.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3-30.

[9]李艳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151-153.

[10]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e accident rate of coal mining is high, its risk practitioner is high, and the labor intensity is also high. Therefore,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is the fundament of coal m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coal mine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in coal mining process is explored.

关键词: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

Key words: coal mining;safety management;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116-02

0 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是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工作及一系列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从专业角度包括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生产建设中的动态安全管理及安全信息化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部门召开多次会议,下达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件,事实表明这些理论上的工作是起不了太多效果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实践操作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煤矿职工身上。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煤矿开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实行和强化,煤矿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然整观我国煤矿安全状况,灾害事故仍旧频繁发生,如瓦斯煤尘爆炸、透水事故、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事故。我国煤矿95%属于地下作业,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开采装备的不良、科技水平低、自然灾害以及诸多主观原因等因素,是造成了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状况差的现象。随着近年对煤矿的深度及强度上的开采加大,更多的重大动力灾害也随着开采条件的加剧复杂性而日渐频繁。

目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事故最高,国有地方煤矿次之, 国有重点煤矿最低的特点,这种形势是由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导致的:①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察、监督方式方面的不足。比如:现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配置远远不够,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以及大量煤矿事故企业对上面隐瞒不报。②安全观念、煤矿开采生产技术(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方面)比较落后,保护意识不强。比如,目前还有1/3以上的乡镇煤矿还采用落后工艺式生产煤炭,使得资源浪费且安全系数低。③缺乏安全科技人才,对职工合理的现场管理及科学的安全指导的不善,增加了煤矿事故机率。④安全投入未合理落实,缺乏安全人才培训与储备。

2 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

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进行,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根本所在,是职工的效益保障,是煤矿发展的基本前提,其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各种危险,加以分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控制或消除,其目的是保护广大职工的安全与健康,避免各种损失,防止伤亡事故发生,促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

2.1 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失误,能致使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环境的不安全,这一连串的因素往往也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原因,可见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煤矿开采过程中伤亡事故,必然从安全管理上加以控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以此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2.2 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保证 经过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训中,科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落实,实施对各种事故的防止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2.3 加强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重要前提 搞好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证,安全管理涉及在煤矿开采中对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利用。安全技术措施需要科学的决策,包括对尘、火、易爆品、水等的防范处理;劳动卫生包括对尘毒、噪声、有害气体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危害的防范。煤矿灾害防治水平的提高要改善煤矿的劳动条件,组织安全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并在开采先进设备,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是确保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得到体现的根本。

3 煤矿安全管理常用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安全措施的思考、安全隐患等措施的解决技巧,归为安全管理方法。基于安全管理中安全工作的重要与复杂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是一些基本方法,但必须随着社会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检查法、安全目标管理法、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前两种方法。安全检查,又称安全生产检查,是管理技术中一种很实用方法。包括查现场、查隐患、查领导、查制度、查管理、查思想六查。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特点,通过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来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中。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指导性的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目的和集中要求所在。通过工作任务的明确转化,既重视人的作用,又强调工作成果,提高了系统功能,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定目标、定方针、排日程、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实现安全目标值,保障搞好企业安全生产这目的重要策略。

以上两种为煤矿管理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的研究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也需要用到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和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从安全痢疾专业技术、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人的安全行为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事故制定预防对策等,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实现系统安全化,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生产效益。

4 结论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就是研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条件、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与煤矿开采的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及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需要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必然务实,安全开采要强化细节管理,警惕不良习惯灾难,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管理,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从业职工的自觉、自律的学习安全常识、增加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自觉遵章守纪,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管理各环节的安全开采。

参考文献:

[1]高崇辅.浅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之关键[J].经营管理者,2012.

[2]高平.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2011.

[3]李志强.安全管理在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自2003年担任班长以来,刘刚通过现场观察,积累经验,潜心摸索,总结提炼出“五强六化”班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了班组安全管理的稳步提升。在他担任班长的10年间,刘刚班杜绝了轻伤及以上人身伤害,截至2013年11月,已连续57个月实现班组无“三违”,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安全班组”“全国煤矿优秀安全班组”,刘刚本人先后获得“江苏省煤矿安全优秀班组长”“江苏省煤矿安全生产十佳班组长”等荣誉称号。

班组长素质达到“五强”

旗山煤矿工会主席解朝顺介绍说,“五强六化”班组管理模式包括两个层面。“五强”是对班组长素质的要求,要达到学习力强、执行力强、管控力强、创新力强、聚合力强;“六化”是对班组管理的要求,归纳为工作安排精细化、安全教育规范化、隐患排查严细化、验收考核标准化、队伍建设人性化、班务管理透明化。

学习力强

学习力强是指班组长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班组综合管理的学习,吸取新的管理经验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解朝顺说,刘刚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学习,他先后自学取得了采矿和经济管理大专文凭,获得巷道掘砌工、电绞信把工等5个工种的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班组职工。

执行力强

“执行力强是班组长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解朝顺介绍说,刘刚作为一班之长,带头严格遵守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并严格要求班组职工遵守班组制度,服从安排,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比如面对不利的生产条件,及时排查隐患,攻坚克难,实现安全生产。

管控力强

班组长还需具有较强的班组组织及工作能力,了解各项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质量标准、劳动保护等方面管理的途径方法。谢朝顺说,刘刚在班组安全管理中规范班前会程序,坚持每日一题学习,落实好“一表一卡”(隐患排查表和岗位安全操作流程卡),实行全员安全承诺,严格控制工艺规程,确保现场作业安全。

创新力强

在班组管理中,班组长要有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和尝试新时期班组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刘刚在班组管理中,创新实施‘值长制’。”谢朝顺解释说,“值长制”就是采取轮值方式,让班组每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班长(简称“值长”),参与班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保留原有班组长的基础上,增设1名值长,协助班长组织召开井上、井下两个班前会、班后会,安排当班工作任务,组织现场安全生产,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对下一班工作作出安排等,全面参与班组管理。班长担任教练员,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轮值长们在轮值期内,比工作效率、比安全效果、比达标创建,有力地推动了班组的安全生产。

聚合力强

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既要有大局意识,也要能搞好班组的相互协调工作。谢朝顺介绍说,刘刚在工作中坚持“干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把职工当成自己的亲兄弟,和职工打成一片。对有思想情绪的职工,主动靠上去及时化解,对有困难的职工采取走访慰问、互帮互助,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班组成员关系融洽,形成整体合力。

班组管理做到“六化”

工作安排精细化

谢朝顺介绍说,班组长首先要对每一项工作任务“了如指掌”,对每一位员工的技能、体力、身体健康状况等有清晰的了解,便于在安排工作时,根据每个环节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合理调度人员,不窝工、不过量、不加班延点。另外,班组长在安排工作时要有超前性,在做好日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也做好周、月工作计划。提前做好顺利完成工作的保障工作,如:材料准备齐全、工具携带齐全,解决好影响现场工作的外部因素。若工作现场出现变动,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好调整。

安全教育规范化

“刘刚班及旗山煤矿的其他班组,都要严格执行井上、井下班前会制度。”谢朝顺说,按照签到、点评、排查、分工、学习、唱安全歌、安全宣誓等程序,进行每日班前会记录及考评。同时,坚持每天在班前会上,进行安全问题抽查提问,坚持在作业现场应用“手指口述”法和岗前模拟演练,确保正规上岗、正规操作。班组成员全部签订《安全生产特别规定》和《安全承诺书》,约定各自的安全责任。

隐患排查严细化

煤矿井下工作属于高危作业,因此旗山煤矿要求一线班组,对隐患严预防、严排查、严处理、严确认。具体来说,就是班组和职工针对不同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到达工作现场后,班组长、安全监理员、瓦斯安全员、安全质量验收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要对隐患进行严格排查,职工结合自身工种岗位排查隐患。对于班组和职工查出的隐患、问题,要按照规定进行整改处理。班组隐患整改由瓦斯安全员和工区管理人员进行确认,职工隐患整改由班组长确认,实行闭环管理。

验收考核标准化

对于班组成员工作的考核,谢朝顺说,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进行操作,“对每一项考核指标做到奖有标准、罚有依据,不断细化量化。”并且对验收结果做到检验记录准确,登录备案详细,严格按照考核情况兑现奖惩。

队伍建设人性化

在班组管理中,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旗山煤矿要求班组长多实行亲情、鼓励的方式,做到“五必访、六必谈”,即:职工生病住院、家庭有了纠纷、天灾人祸、婚丧嫁娶、生活遇到困难必访;职工岗位变动,工作生活遇到重大挫折,受到上级表扬奖励,受到批评处理,思想反常、情绪低落,与同事发生纠纷必谈。

同时,实行激励评比,根据每天工作情况,评选优秀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考核。定期组织职工参与理论和技术学习,在职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和技术管理创新活动,促进班组职工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创新创优能力不断提升。

班务管理透明化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abstract: the accident rate of coal mining is high, its risk practitioner is high, and the labor intensity is also high. therefore,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is the fundament of coal m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coal mine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in coal mining process is explored.

关键词: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

key words: coal mining;safety management;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116-02

0 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是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工作及一系列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从专业角度包括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生产建设中的动态安全管理及安全信息化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部门召开多次会议,下达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件,事实表明这些理论上的工作是起不了太多效果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实践操作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煤矿职工身上。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煤矿开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实行和强化,煤矿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然整观我国煤矿安全状况,灾害事故仍旧频繁发生,如瓦斯煤尘爆炸、透水事故、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事故。我国煤矿95%属于地下作业,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开采装备的不良、科技水平低、自然灾害以及诸多主观原因等因素,是造成了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状况差的现象。随着近年对煤矿的深度及强度上的开采加大,更多的重大动力灾害也随着开采条件的加剧复杂性而日渐频繁。

目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事故最高,国有地方煤矿次之, 国有重点煤矿最低的特点,这种形势是由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导致的:①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察、监督方式方面的不足。比如:现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配置远远不够,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以及大量煤矿事故企业对上面隐瞒不报。②安全观念、煤矿开采生产技术(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方面)比较落后,保护意识不强。比如,目前还有1/3以上的乡镇煤矿还采用落后工艺式生产煤炭,使得资源浪费且安全系数低。③缺乏安全科技人才,对职工合理的现场管理及科学的安全指导的不善,增加了煤矿事故机率。④安全投入未合理落实,缺乏安全人才培训与储备。

2 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

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进行,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根本所在,是职工的效益保障,是煤矿发展的基本前提,其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各种危险,加以分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控制或消除,其目的是保护广大职工的安全与健康,避免各种损失,防止伤亡事故发生,促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

2.1 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失误,能致使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环境的不安全,这一连串的因素往往也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原因,可见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煤矿开采过程中伤亡事故,必然从安全管理上加以控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以此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2.2 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保证 经过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训中,科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落实,实施对各种事故的防止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2.3 加强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重要前提 搞好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证,安全管理涉及在煤矿开采中对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利用。安全技术措施

需要科学的决策,包括对尘、火、易爆品、水等的防范处理;劳动卫生包括对尘毒、噪声、有害气体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危害的防范。煤矿灾害防治水平的提高要改善煤矿的劳动条件,组织安全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并在开采先进设备,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是确保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得到体现的根本。

3 煤矿安全管理常用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安全措施的思考、安全隐患等措施的解决技巧,归为安全管理方法。基于安全管理中安全工作的重要与复杂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是一些基本方法,但必须随着社会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检查法、安全目标管理法、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前两种方法。安全检查,又称安全生产检查,是管理技术中一种很实用方法。包括查现场、查隐患、查领导、查制度、查管理、查思想六查。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特点,通过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来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中。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指导性的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目的和集中要求所在。通过工作任务的明确转化,既重视人的作用,又强调工作成果,提高了系统功能,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定目标、定方针、排日程、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实现安全目标值,保障搞好企业安全生产这目的重要策略。

以上两种为煤矿管理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的研究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也需要用到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和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从安全痢疾专业技术、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人的安全行为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事故制定预防对策等,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实现系统安全化,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生产效益。

4 结论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就是研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条件、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与煤矿开采的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及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需要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必然务实,安全开采要强化细节管理,警惕不良习惯灾难,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管理,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从业职工的自觉、自律的学习安全常识、增加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自觉遵章守纪,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管理各环节的安全开采。

参考文献:

[1]高崇辅.浅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之关键[j].经营管理者,2012.

[2]高平.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2011.

[3]李志强.安全管理在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1 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 内部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煤炭进出口量下降;煤炭价格下滑;管理粗放,企业经营困难;优势企业通过降价来垄断市场,价格一旦下降难以回升;企业负债率高,财务成本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

 

1.2 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 我国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第一学年主干专业课程只有采矿工程,第二学年除了有采矿工程外还有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测量学,第三学年有岩土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专业课程,第四学年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主,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无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本科生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选择继续读研,使企业缺失一线技术人员。[3]

 

2.2 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1可知,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 23.02%,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 [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 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 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14年统计的29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13672人,仅占总招生数的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18482人下降为 2015年的16931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5 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2013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49.40% 相比高了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2014年统计的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62%。

 

由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2可知,2010—2012年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最多,为64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 2012年的56%降至2013年的29%,直至2014年的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 2014年分别降为18.8%和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年超过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 优化煤炭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9]

 

3.3 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应加强对应用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改造传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 [10]

 

3.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 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二)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一)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二)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六、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例:

题目:煤矿防治水管理及预防措施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瓦斯,矿井水害问题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和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水害,不但会给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职工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泉上煤矿矿井开采范围的延伸、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开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更为复杂,涌水量进一步增大,水害问题也更为突出,故需要对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防治水措施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选题意义:

本论文着眼于矿井持续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现状要求,运用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矿井涌水量及其变化、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煤层底板灰岩承压水突水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查明煤层底板水患影响程度,并对矿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矿井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研究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水害地质因素。

(2)只有建立和形成规范的防治水技术管理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防治水工作。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矿井突水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及工人安全,为此国内外专家对影响矿井突水因素和突水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类,

一:以水压为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力对隔水层的作用,如斯烈萨列夫理论、突水系数等;

二:以矿压为主要因素,试图通过研究顶底板隔水层和采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等特征来认识突水规律。

近年来,对于矿井突水通道,专家、学者从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矿山压力学、岩体力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最大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是断裂构造突水通道;对于突水机理,从“下三带”理论、矿压、大中型断层、小断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突水以承压水通过断裂构造进入矿井为主;对于突水预测,专家建立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IS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等煤矿突水预测模型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矿区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方法能对矿井突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在充分整理研究泉上煤矿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水质分析等当今水文地质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泉上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影响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分析的成果和结论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对水文变化、防治水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泉上煤矿防治水措施方案通过专业技术刊物及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包括:《煤、泥炭地质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地质工作手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等,确立相应的标准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1~4周现场实习调查阶段(泉上煤矿实习)

2、第5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提纲

3、第6周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与检索

4、第7~8周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第9~12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

6、第13~14周交付指导教师审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七、参考文献

1、柴登榜等。矿井地质工作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2、郭颖、李智陵等。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8

3、孙超主编。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徐星宽。矿井突水机理、水害成因与防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22

5、章至洁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9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防治水规定[S].2009.

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煤矿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新时期对煤矿开采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趋势,更是客观的要求。从煤矿开采安全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规模小的煤矿对于科学管理知之甚少,对于安全的保证能力较弱,而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对整个开采的过程一直进行全程的技术性指标监控,还可以对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全程信息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安全指标的监控,也能够加强地上于地下的即时沟通,提升了安全系数的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效率。

(二)煤矿信息化的基本原则。煤矿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可靠性是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原则,可靠性所强调的是息息化管理系统自身的可靠性,这里既强调的是信息化系统对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可先进性,这是煤矿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一个根本性技术要求。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先进性的支撑,只有保证了其先进性,才能够在实际运作中保证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操作都能够始终保证高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应对随时可能存在的市场的、技术的风险。开放性,又可以称其为拓展性,是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原则。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开放性。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而推动煤矿开采的效率、其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二、系统化管理技术及其在现代煤矿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

首先,完善和利用光缆架空线路。由于企业自身拥有完备的信息技术中心,企业当中各个二级单位还设有中心机房,这就为整体管理提供了很多便利。要想实现这样的便利就离不开从信息中心到中心机房以至于整个单位的光缆架空线路。所以,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整体光缆架空线路,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线路网。其次,系统安装、测试和运行主要分如下几步:

第一,确定系统界面。为了使系统界面简洁直观、操作方便,采用网页页面式界面,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归为不同模块。主界面包括四大模块:公共信息、企业资料、新闻动态、业务信息。在四大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煤矿生产实际设置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党政建设、职工之家等20项子模块。

第二,建立服务器数据库。按照管理模式,在数据库中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信息,设置组织名称,建立企业级站点;设置下级机构,根据矿实际组织结构,部门设置按领导分管线设置,分设为生产线、安全线、开拓线、采煤线、机电线等,各线下设职能科室与区队。注册人员、矿领导分配在企业级上,其它人员分配在相应部门。

第三,确定标准流程。制定收发文的标准流程,其中发文流程包括:厂矿发文、党委发文等;收文流程包括:局收文、局党委收文、工会收文以及各相关组织收文等。制定档案管理系统流程、专题信息管理流程、会议管理流程等,这些流程的制定,使系统应用有章可循。

第四,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试运行。系统完成后,进行测试和试运行,确定系统功能运行是否正常。在收发文流程及个人发送邮件测试中能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系统维护时流程配置是否灵活,从而制定出办公自动化运行的各项规定。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