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教案的编写是一项繁琐且重要的工作。教案的编写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案编写是否有助于教学,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在教案编写字数的多少和长短,而在于教案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即教案编写应繁简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

关键词 体育课;教案编写;繁与简

中小学体育课程正常课量设置一般为每周16至18节,部分学校体育课量设置每周超过20节甚至更多,平均每天三到四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里,一份体育课标准教案的字数基本在1000字左右,再加上专设的表格、图示、图形,完成这样一份体育课教案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如果每节体育课都按照这样的样本教案去上课,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也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需要改革,即繁简结合,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率。

一、体育课教案的繁写

所谓体育课教案繁写即体育课程标准教案,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开始部分

这里面包含课的目标,课堂常规,准备活动,教材选用等。

2.中心部分

主要包含课的顺序,时间分配,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各项活动的运动负荷,活动注意事项,教师的指导与练习方法等。

3.结束部分

主要是放松活动,小结讲评本课;器材准备,全课密度,基本部分密度等。

以上三个部分里,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每一项都要写出详细内容,这里只举一个小例子:开始部分里有一项是准备活动,体现在教案中时,要求教师写出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有几节,每一节的名称及每一动作的名称,为何设计这几节以及每一节的负荷等;在负荷里又包含了次数和时间等。

在中心部分里,学生的练习队列,活动队形都要用图示表现在教案里;再细的话,所要学习运动项目的身体运动轨迹,也应用体育运动术语及图形线条显示在教案中。

理论上讲,体育教案按这样标准要求编写,教师严格按照教案去上课,确实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起到体育课标准示范作用,特别是对刚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又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讲很有必要。但是,对于有了一定时期体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来说,每节体育课教案都要如此繁琐去编写的话,既不现实,也很难做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教案编写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要写,比如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听课记录、课后小结及各类总结等。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因职业特殊性,除文字教案备课外,各体育项目的身体运动训练不可或缺,这也是体育教师备课的另一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每天三四节的课量后再去编写以上如此繁琐的标准教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繁有简科学合理地编写体育教案势在必行。

二、体育课教案的简写

体育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经历取得一定教学经验以后,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提高教学效率,教案除了部分按标准编写外,一部分应该从简编写。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里,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了几类,第一类:身体形态,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类游戏;第二类:技巧与器械练习,球类游戏,角力游戏;第三类:韵律游戏,武术系列;第四类:体育基础常识。在这些项目中,我们很难说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本学校体育设施实际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我们备课时可以从繁编写;而不太符合本学校现状但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从简编写教案。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到全面,避免了死搬教条,提高了课堂效率。如何简写体育教案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直入主题省去细节

在体育教案的开始部分里,只写出课的目标,准备活动名称即可;至于队列,师生互致问候,准备活动做什么,做多少节,做多长时间,每一节操的运动术语,体育教学常规里都有规定,除有特殊情况,基本变化不大,可以省去。

2.图示省略

在体育教案中心部分里,标准教案要求对学生队列,所做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轨迹都标出图示,这很费时费力,且在有些项目上作用不大,教案简编时可以省去这些图示。

3.中心部分的简化

体育教案编写的大部分内容在中心部分,特别是对所要学习的某项运动动作分层次分重点地作详细描述,在简编体育教案时,这些可以基本省去,只写出项目重点和难点,指导与练习所采用的方法即可。

4.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里,主要是放松练习要做的运动项目,简编教案时只写运动名称,而不再对该运动项目作细致分析;至于本课内容小结,评比教学效果,课后小记等亦可省略。关于课后小记,不是每课必写,而应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或者某项运动的学习有新意有突破并认为有必要时才去写出心得体会即课后记。这样在教案结束部分编写时,只需几十字就行。

三、结束语: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2篇

这时,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完成了当天的操练,微喘着气来到教室,抓起书包挎在右肩上,又飞快蹦出了教室。

忽然,“健将”又喘着粗气回到了教室。“健将”急忙走到自己的课桌前,弯下腰,用手摸了摸抽屉。“是谁拿了我的钱包,好几十元哪!”一声惊恐的吼,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转了过去。

一时间,教室里议论开了,这个事件可是我们班的“大案”了呀!突然,我脑海里闪出了个念头,难道是他?

平时,我们班时不时的会出现有的同学掉了钢笔、橡皮擦......或几角、一两元钱,但这些“小事”都被倒霉的同学忍了。

今天这个“大案”惊动了班主任,班主老师经过勘查、询问、一一排除,顺利地破了“案”。嘿!还真让我给猜着了,果然是他。

这时,我开始后悔了,后悔我那次真不该原谅他。那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放学排路队时,我感觉我的裤包动了一下,我立即发觉是他拿了我裤包里的五毛钱,我赶忙制止,而他却由“偷”变“抢”。为了不影响路队的纪律,他得逞了。

事后,我找到他,给了他三条意见,让他任选一条。我的三条意见是:一、你自己到班主任那里去“自首”;二、我到班主任那里去报“案”;三、你把五毛钱还给我,再说一声“对不起”这事就算了。他自然而然地就选了第三条。

但是,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他没有履行自已的承诺;而我也因区区五毛钱是“小事”没有继续追究,原谅了他。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3篇

这时,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完成了当天的操练,微喘着气来到教室,抓起书包挎在右肩上,又飞快蹦出了教室。

忽然,“健将”又喘着粗气回到了教室。“健将”急忙走到自己的课桌前,弯下腰,用手摸了摸抽屉。“是谁拿了我的钱包,好几十元哪!”一声惊恐的吼,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转了过去。

一时间,教室里议论开了,这个事件可是我们班的“大案”了呀!突然,我脑海里闪出了个念头,难道是他?

平时,我们班时不时的会出现有的同学掉了钢笔、橡皮擦......或几角、一两元钱,但这些“小事”都被倒霉的同学忍了。

今天这个“大案”惊动了班主任,班主老师经过勘查、询问、一一排除,顺利地破了“案”。嘿!还真让我给猜着了,果然是他。

这时,我开始后悔了,后悔我那次真不该原谅他。那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放学排路队时,我感觉我的裤包动了一下,我立即发觉是他拿了我裤包里的五毛钱,我赶忙制止,而他却由“偷”变“抢”。为了不影响路队的纪律,他得逞了。

事后,我找到他,给了他三条意见,让他任选一条。我的三条意见是:一、你自己到班主任那里去“自首”;二、我到班主任那里去报“案”;三、你把五毛钱还给我,再说一声“对不起”这事就算了。他自然而然地就选了第三条。

但是,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他没有履行自已的承诺;而我也因区区五毛钱是“小事”没有继续追究,原谅了他。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案例教学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4-01

一、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案例教学法又名“case 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极力倡导,通过对典型商业管理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990年以后,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为:(一)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指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分析学习方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概述,并组织引导探讨;学生模仿案例,自主进行探究;(三)教师改编拓宽案例,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改造、制作与实践;(四)教师评价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案例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学到的知识未必能够用于实践,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思考,并同他人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案例教学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填鸭式”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的“死知识”,经过思考、探讨、应用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能力,案例教学即为此而生;(三)案例教学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测试时方知其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先消化拿到的案例,查阅必要的知识再进行探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得到能力上的升华。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和感知。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三、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即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案例来进行自主学习,并理解应用这些知识,参与教学评价活动。王耀华教授在《中国民族音乐》一书中将中国民间音乐分为四大类:(一)民间音乐(含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综合性乐种等);(二)文人音乐(含古琴音乐、词调音乐等);(三)宫廷音乐(含外朝音乐、内廷音乐等);(四)宗教及仪式音乐(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祭孔音乐等)。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中选取一个地区的某首作品为案例,以点及面,分析这一地区的音乐色彩,总结归纳它的艺术特征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周选择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为案例,将与《阿里郎》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并教授学生如何进一步查找获取与《阿里郎》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朝鲜族有哪些民俗特点?朝鲜族的传统音乐有哪些?朝鲜族人民一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表演这些传统民俗音乐等等。第二周,教师和学生一同探讨这些民俗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以《阿里郎》为例进一步分析朝鲜族的传统音乐本体的特点。提出问题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出发,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属于中国民间音乐的哪一音乐体系?此外,教师将关于中国民间音乐体系的相关书籍、论文列给学生,并于第三周进行探讨、总结。

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展开矛盾冲突,总结时只对探讨过程、学生表现进行探讨总结,而将问题的结论、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其它未完成部分交与学生去处理决策。不同方式的学习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案例结果越多样越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共同体“会诊”课 案例 反思

教研活动是教师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十六年来,我记不清楚参加过多少次教研活动了,因为这些活动都已经融入了忙忙碌碌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但是,参加“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的经历,我每一次都感受至深,铭刻在心。特别是对自己在共同体内开展的课堂“会诊”教研活动,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共同体成员们受益匪浅,一次次的课堂“会诊”犹如航标,指引着大家在教海里奋然前行。

――题前

一、试教阶段对学案框架的研讨设计

200年的上半个学期,我接到“湘南五校”共同体负责人的电话通知,作为共同体的一成员教师,我需要在贺知章学校上一堂观摩课,内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接到通知后,我立即开始构思上课思路。

那个礼拜,适逢我在学校值班,一周的时间里,有两次我都是睡到凌晨3点钟左右的时候就醒了,然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满脑子里都是上课的事情。醒来之后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思路上一会清晰,一会又模糊,忽然想到一个好的环节,甚至一句话,我就急忙从床上坐起来,打开灯,把这些思维的火花用笔记下来,我害怕清早起来后回忆不起来。

思考了两个晚上,我把学案的框架设计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因事引文;第二环节,因事说文;第三环节,因事拓文,并给每个环节配入案例材料。11月24日上午,我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第一次的试教,请本校教研组的教师先来个初级“会诊”。

在课后的诊断分析讨论中,傅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这样的标题不太合适,这样的标题应该是让评课者说出来的,或者是让你谈教学设计时你要说的,最好不要直接作为课时内容的小标题。”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同。接着,大家一起帮助我重新构思小标题和每个标题下的内容设计。

二、展示课前设计的二次改动

经过大家的讨论,三个环节的小标题分别换成了:第一,看谁说得多;第二,看谁说得准;第三,看谁说得好;第四,看谁说得深。具体做法是:

环节一,看谁说得多。具体做法为上课时教师投影奥巴马登长城的图片,并预设如下师生对白:

教师:今天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还有一位新朋友,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学生:……

教师:他这在哪里呢?

学生:……

教师:他为什么不来我们的校园呢?

学生:……

教师:除了长城,你还知道哪些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呢?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设计该情境的目的是根据教材内容,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再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拉近与教材的距离,又可以体现出本学科的生命力。

环节二,看谁说得准。具体做法是,教师问: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

此环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个体说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能够归纳概括出中华文化的特点,考察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增加,因此安排合作学习方法是适宜的,因为它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

环节三,看谁说得好。具体做法是,教师:投影教师自己2008年游览长城的图片和“山海关旅游收入”材料,请学生说说中华文化的影响或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投影孔子学院的建立情况,“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请学生说说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生回答:……

此环节主要由教师呈现材料,由学生根据材料探究中华文化的影响或作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投影教师自己的图片为的是调节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安排不同的材料为的是说明中华文化影响面之广。

环节四,看谁说得深。做法是教师投影“〃Lh铮疑gO孀.举『头RTh_,低头く锶诂乡d╈.、、。”让学生猜文字要表达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再问学生,请列举一些不利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实例。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从网络上常见的“脑残体”文字入手,去体会这是对中华文化之一的汉字的破坏,从而为继承、发展中华文化作铺垫,激发学生珍爱、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这样修改好之后,傅老师建议我第二天把试教的场地换到贺知章学校,进行第二次试教和“会诊”。在贺知章学校试教的结果还算比较满意,在课后的诊断讨论中,贺知章学校的一位教师又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他说,你何不把这节课设计成“小崔说事”的形式呢?把笼统的“看谁说得多”等换成说具体的事物,给学生以具体的抓手。会诊的同行们肯定了他的见解。于是,大家又开始酝酿如何对四个环节的小标题进行修改,经过一番斟酌之后,一致的结果是:课时总标题为“大家来说事”,第一个小标题是“说说奥巴马游览长城的事”,第二小标题是“说说山海关的事”,第三个小标题是“说说孔子学院的事”,第四个小标题是“说说脑残体的事”。

带着第二次会诊后的学案,我在贺知章学校进行了正式的展示。这堂课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设计的第三次改动

几个礼拜之后,共同体内义桥实验学校想让我在他们学校施教展示该课。在展示之前,共同体内五所学校的成员代表又坐在了一起,商讨如何才能上出更有新意的展示效果来?朝晖初中的陈老师说,如果省心起见,可以把上过的课如放录像一样再呈现一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放录像式的上课对于上课教师而言是轻松了,可是原封不动再次重现,就让听课的老师又失去了新鲜感,怎么办?我再次把求教的目光投向大家。义桥实验学校的凌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新的教学规范及我们所教学科的教学建议,是不是可以设计大胆些,应该换成另外一种上法。大家纷纷问她如何大胆,凌老师说,教师前面施教时不是在呈现完材料后把要问的问题都给学生设计好了吗?现在的展示课为何不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设计问题呢?她这个观点提出来后,得到了参加研讨会教师的一致掌声。

因此,在义桥实验学校进行展示之前,大家又集思广益对我施教的学案进行了再次修改,最大的变化是让我只用多媒体呈现材料,要求学生自己围绕材料来设计问题,再进一步让学生来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刚开始还有教师担心学生能否设计出符合课时目标的问题来,实践的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以课堂中的实际例子为证:

在贺知章学校展示时,在投影了孔子学院的建立情况之后,教师自己呈现设计好的问题“请说说中华文化的作用?”问学生。在这次的展示课时,学案被设计成了教师投影材料后,由学生围绕材料来提问。有一个学生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全球要建立这么多的孔子学院?另一个同学设计的问题是: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何借鉴意义?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很合理、很科学的问题。在肯定了他们的问题之后,我请另外的同学来回答前面学生设计的问题,课堂在对话中顺利进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更加开放。

这堂展示课,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在课后的交流研讨中,共同体成员一致认为这堂展示课与以前试教的课相比又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我深知,之所以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主要得益于课前共同体成员的多次“会诊”和施教。这一堂展示课前前后后的经历,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思考。

四、案例反思

首先,共同体“会诊”课堂,打破学校界限,有效提升了课的品质。

以前,一所学校的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评比,施教、研讨等活动一般是在本校教研组教师间进行,地点也基本上安排在本校。现在有了校际之间共同体组织的平台,对一堂课的打磨就有了更宽广的平台。大家集思广益,围绕一堂课的教学进行反复探讨,有效地提升了展示课、公开课的品质。以本次案例中提到的展示课为例,仅仅是对教学环节用词的设计,共同体成员们就进行了三次修改完善,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为精品课的打造孕育了温厚的土壤。

其次,共同体“会诊”课堂,给不同学校教师提供了观点相互碰撞的舞台,利于取长补短。

以本案例为例,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在共同体内三所学校里进行了施教、展示,每一次活动中各校教师都围绕教学设计、施教或者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诚如西方有谚语说的,两个人交换苹果,吃到的还是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就拥有了两种思维。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共同体的“会诊”课堂,让共同体成员对学案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1.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胸中要装着学生。纵观日常学案设计,很多的学案设计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真正能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不算很多,能在实际教学中敢于营造开放性课堂的更是少见。为什么这样?因为老师一般都爱面子,开放的课堂老师难以驾驭,如果出了丑怎么办呢?所以,只好把学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求得放心、安心。如此一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课堂开放程度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种理想。

2.欲打造开放性的课堂,须做好开放性的预设。如果没有在义桥实验学校的展示汇报,估计大家还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成功里,为以前完美的设计沾沾自喜。而展示汇报课前的研讨经历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在贺知章学校进行展示,对以前的设计学案进行改动后,当在义桥实验学校展示课上问题的设计权利归还给学生后,课堂出现一片生机之时,大家才突然发觉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才意识到被老师死死控制的课堂是错误的。

3.学案开放性的程度事关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去充当了主角,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展示汇报课的时候,教师只是一个幕后的人,学生被推向了台前。结果证明,第三次展示课与先前的展示课相比,学案及课堂更加开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确实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时处处都是机会。在家里,父母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情,在不违背“安定”的前提下去“胡作非为”;在学校里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自己表演的机会,等等。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比老师吃力地替他们完成,不知道好多少倍。

最后,就用《众人划桨开大船》里的一段歌词作为结束语:

一支竹篙呀,难渡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参考文献: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6篇

(一)家庭教育定义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每个学者因其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采用了邹强在《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中提出的家庭教育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说过“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做成一样的标准件。”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做最好自己的人。也就是萨提亚所说的个体达到表里一致的状态。表里一致是萨提亚提出的五种生存姿态中唯一健康的一种。生存姿态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压力下,对他人、情境、自我的应对方式。这些生存姿态包括: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这些生存姿态生存姿态反映了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程度。表里一致的姿态是萨提亚治疗模式希望实现的积极地应对方式。“这种模式基于高自尊的内心价值,从而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表里一致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内在的觉察,无论是表情、行为还是言语都具有一致性,由内而外达到平衡,自我价值感较高。他们既可以觉察到压力的存在,又可以为应对压力进行有效的努力;既可以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又可以给予他人及他人的情绪以关注,从而真正达到真实的情感交流额沟通。”萨提亚认为个体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对人们是否能形成表里一致的健康平衡的生存姿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最终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随着人类家庭文明形态产生和确立,家庭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我国学者在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一)中国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马会兰在《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中提出道家思想中的“顺应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观念对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具有启示作用。墨子的“染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肖庆庆,冯文全按照“染丝说”的提法,认为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品德。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作用,赵丽臻在一文中提出胎教早育,爱教结合,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注重孩子天分,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位学者曹麦玲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培养孩子以勤为本的习惯。赵霞通过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其文中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爱教结合,教育子女做人、注重道德培养及平等对待子女,不强迫他所不愿意干的事。学者蒋梅芳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在具体的家庭情况中,父母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教育融入生活,家长和孩子之间互教互学,民主平等,鼓励孩子去实践,体验生活。从以上国内关于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在家庭教育上主要是通过一些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性思想,主要侧重于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品德教育等一些比较具体的行为,缺乏理论上的支持。

(二)国外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聂娟通过对阿德勒的一些理论如安全感、自卑感—优越感、爱的能力和社会兴趣的介绍,强调给予孩子适度的爱和关注,尤其是具有器官缺陷忽视或遭遇遗弃的儿童。《客体关系理论对家庭教育启示》一文中刘华,提出了在亲子互动中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在儿童前语言期给予关爱。高丽和高美在《洛克的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中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则,把健康放在教育的首位原则、快乐原则、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和以理说服与榜样示范原则。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周姝琼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和其他学者不一样的观点,认为家长要树立正确儿童观念,相信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有无限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孩子自我教育,使得孩子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作用与地位,逐渐形成自己独立、自信、努力等健康人格。古淑青根据Kohut的自体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性,父母应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使孩子产生轻松,安全而易于接受或者必须接受的感觉。总结以上的文献,现在的早期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注重父母作为家庭主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形地对子女的规范和塑造子女健康人格产生影响。如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习惯或者利用奖励惩罚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等等之类的教育行为。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现状和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作为教育主体如何在早期非自觉地、意识地,无形地对子女培养一致性健康人格。

三、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一)萨提亚的基本信念

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是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永远根植在我们的心底,我们培养的是如何去发现它、承认它并体现它,达到表里一致。这也正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标,而这一艰难旅途的就从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出发。

(二)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某个基本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我们日后感知世界的方式最初来源于这个基本三角关系,它对我们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中长大。因此,萨提亚对个体的原生家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萨提亚提出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有信息,没有任何保护,我们会通过照顾者的呼吸、触摸和各种动作中进行学习,相反,照顾者也会通过我们的哭喊来揣测我们的需要,正是这样的互动,孩子的脑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加区别的积累起来了,形成了有关自我的意象。当我们在学习走路时所获得的经验,会持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躯体感受。在这些早期阶段,我们需要外界来肯定自己,在我们做一件事时,父母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经验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并传授给我们知识。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我们了解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对自己的期待等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这样通过非自觉地、意识地,无形地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传授给孩子,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在这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学习情境中,孩子有了或高或低的自我体验,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个体在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中的经历可能会对他产生持续的影响,长大之后的我们,也许不需要旧的应对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处理问题,但有的模式在我们生命中已根深蒂固,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情绪困扰、内心困惑,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四、个案分析

案主,女,23岁,大专生毕业,现于家所在城市的一家公司从事会计行业。父母经商,家中有三个孩子,姐姐、弟弟和她。案主从小就不喜欢父母,对家庭没有归属感,现在总想离开这个家,经常闷闷不乐的。案主在儿童时期中得知自己曾有被父亲送走的经历,案主并没有区别信息的能力,父亲也没有给予正确的解释,使得案主得不到父亲的肯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产生低自尊的体验。父亲年轻时的经历使其觉得应该对孩子严格管教,以实现他早年没有达到的愿望,所以父亲采取了强制性教养方式,规定案主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案主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在父亲的掌控之中,案主一旦有自己的声音就会被打压下去,案主从小到大没有得到父亲的一句赞扬和认同。母亲也是站在父亲一边,经常说案主的不是。经过反复的实践,案主很快地发展出了应对父母的一种比较安全舒适的反应,即不向父母说关于自己的感受,因为案主始终觉得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案主对于改变现状的方式采取了逃避式的应对方式,即离开这个家,案主不愿意改变,她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这正是萨提亚所说的那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的人,常常会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到遇到困难。这个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案主的父母处于权威地位,没有看见案主自身的价值,忽视案主的个人感受,不让案主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得案主感受不到家庭的爱,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压力面前不能很好应对,而是采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没有达到表里一致的健康状态。

五、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7篇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1案例描述

案例一:阅读《拯救》一文,完成题目:结合原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在七年级135位学生中,满分率只有33%,不少学生的答案不外乎下列三类:

A:母亲是个善解人意、宽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人正直、有同情心的人。

B:母亲是个善良、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人。

C: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人。

案例二:请你参加海城中学“长风”文学社举办的“走进文学殿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受“长风”文学社邀请,当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将于本月18日上午9:00来海城中学大礼堂做文学报告。请你替文学社写一则通知,让初一全体同学去听报告。

(2)在报告快结束的时候,秦文君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伟人细胞》中的贾里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看法要明确,结合故事情节谈理由,两者需适当比较)

笔者截取了第二题的答案:

生甲:我都喜欢,贾里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一心想成为伟人,他失败三次却毫不气馁。汤姆正直,勇敢,纯洁,真诚,洞中历险时,他凭自己的智慧勇气,成功逃生。

生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很正直,在文中鲁智胜让他去划破邱士力的自行车轮胎,他不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正直。

生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想做伟人,可是没有做成。他把那破书留给了自己,从这件事中看出贾里是一个不贪便宜的人。

生丁:我更喜欢的是汤姆。汤姆和贾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信。但汤姆在洞中历险时更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不屈不挠。而贾里在比赛中却因为在意别人的说法而丢掉了比赛。所以我更喜欢汤姆。

2案例分析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中高考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卷面成绩才是硬指标。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功利一点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直白一点,就是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倾听效果,因为有效倾听能使文字表达更规范。

案例一中的题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涉及,比如“结合课文说说,安恩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当学生出现类似A、B、C的答案时,如果我们能再读题目,引导学生有效倾听,让学生注意听到“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的要求,及时纠正,并进行强化训练,试卷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最起码错误率会没有这么高了。

案例二中甲生的答案就是被阅卷老师疏忽了,阅卷老师在他的答案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勾,根本没有扣分。试想,甲生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可能还会这样回答。题目中分明写着“你更喜欢哪一个”,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我都喜欢”的答案呢?追根溯源,是我们平日在课堂上,师生都没做到有效倾听,根本没有听出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不加强调,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不置可否,或是“好”、“很好”、“不错”这类不负责任的评价惹的祸。如果老师能做好有效倾听的榜样,在这种答案出现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考试时学生就不可能这样写了。

二、培养有效倾听习惯的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习惯,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可以抓住文本研读和练习探究两个环节。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要心领神会,有效倾听是至关重要的。“倾听”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会听并积极思考才能激发思维的能动性,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倾听中生疑、解惑、成长。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阅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伟人细胞》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日记里看,你觉得贾里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学生不经思考就说“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那么肯定是没有做到有效倾听。假使教师在学生口头表达时没有发现问题,不注意加以引导,那么在试卷上或练习中,学生的表述肯定不会规范,更达不到准确。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能抠住题干中的“字眼”,准确地回答,这样才能服务于文字表述。

2在练习探究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期末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紧扣教材”,中考试题中的能力点、设问方式、答案都来自于教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紧扣课文后的“探究练习”。所以,我们在探究练习时,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些题目的答案,更要讨论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归纳出答题方法、答题要点,形成规范答题的思维模型。这样,在考试时,学生才不至于无从下手,瞎写乱写。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8篇

这事说来话长。

首先,双方在宗教上有上千年之久的怨恨。天主教的母体基督教是从犹太教里分立出来的,在公元一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它转过身来迫害自己的母教犹太教。据基督教经典《新约》记载,犹太长老与罗马总督共同谋害了基督教的传教人耶稣,犹太人是叛徒犹大的后裔。因此,虔诚的基督徒历来非常仇恨犹太人。历史上,罗马教会在煽动反犹方面起了主导作用,19世纪末期的教皇庇护九世曾说过,犹太人是“游荡于罗马大街小巷中的野狗,总是在狂吠和骚扰我们”。宗教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基督教对犹太教侮辱性的街头辩论、骇人听闻的“血祭”(指控犹太人在祭祀时吸食基督徒的鲜血,尤其是孩子的血)、惩戒性的火刑和大规模地驱赶,都在梵蒂冈的主使下上演过。在中世纪罗马教皇出面公开号召的中,西欧犹太人首当其冲地受到十字军骑士的野蛮屠杀和蹂躏。

其次,以色列人谴责罗马教廷见死不救,矛头直指教皇庇护十二世。1933年这位教皇批准教会与德国纳粹党订立一个协定(德国的基督徒可去中东朝圣,教会不反对纳粹党的政治活动),据称这等于间接为法西斯主义张目。救死扶伤本是各教弘扬的宗旨,但教皇庇护十二世却对犹太人横遭纳粹屠杀一事保持出奇的沉默,这使以色列人感到极大愤怒。希特勒上台后,很快地用自己的权势和手腕彻底地征服了这位教皇,使得这位教皇在二战期间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聋子和哑巴。二战是从波兰打响的,波兰首都华沙被夷为平地和波兰天主教徒横遭屠杀一事都没有“惊动”教皇大人。事后有人分析说,庇护十二世可能是被希特勒的给吓坏了,不过,在波兰被消灭的同时,庇护十二世让柏林大主教去为希特勒举办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因此知情人说,他并非是个胆小的人。在教皇大人金口难开的沉默之中,600万欧洲犹太人像尘土一样消失了。这些犹太人实际上是当着他的面被送进毒气炉的。更有甚者,二战结束后,他领导的基督教会向数以百计的纳粹战犯发放伪造的红十字证件,帮他们逃离欧洲国家。

第三,梵蒂冈长期对以色列抱着敌对的态度。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基督教的诞生地,此举大大地激怒了梵蒂冈,因为它无法跟自己的教徒交待――为什么由它守护的耶路撒冷会落到以色列人手里。在以色列进而宣布耶路撒冷为都时,梵蒂冈差点冲动地号召全世界基督徒跟它决一死战。鉴于此,梵蒂冈长期拒绝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冷战后,梵蒂冈发现,各地的基督徒去耶路撒冷朝圣没遇上什么大问题,于是它对以色列的敌对态度悄悄地缓和了,当然美国在其中做了不少工作。原先,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同反对以色列对三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占领,现在梵蒂冈转身撤出这统一战线,跟以色列(犹太教)对垒的只剩一个伊斯兰教了,这对整个伊斯兰世界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2000年初,梵蒂冈发表了一份长达14页的文件,为教会在二战中的不光彩表示忏悔。同年3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历史性地访问以色列,跪倒在“哭墙”之前顶礼膜拜,祈求上帝饶恕它过去对犹太人犯下的罪孽。但是梵蒂冈没公布它二战期间的档案,并且绝口不提它把纳粹战犯藏在哪里,以及从克罗地亚抢来的价值2亿瑞士法朗黄金的去向。以色列和世界犹太组织很有耐心,它们知道事情得一步一步地来,到头来对方会像瑞士银行交出“纳粹黄金”一样乖乖地把这些秘密地交出来。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导学案;实践;有效;反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点体现在其前后两个“学”字上。学案,应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制定的学习方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则应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课前预备性学习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学案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总之,学案导学应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一、围绕教学目标,紧扣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案的设计上,首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知识体系,提出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为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扫除障碍。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的第三章第三节《盐类水解》第一课时教学的导学案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课前思考内容:

①Cl-和CH3COO-谁结合H+的能力强?为什么?

②你认为两者在水溶液中会呈现酸碱性吗?为什么?

③你能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结合H+或者OH-能力比较强的离子吗?课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预习,学生很容易理解盐类水解中“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的规律。这样,无疑可以大大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化和拓展构建学习活动上。

二、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导学案中推荐作业部分加强学生间合作性的学习与交流。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二课时的学案中,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能力探究问题:和你的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果电池,并把你们的作品拿到课堂上给全班的同学展示和讲解,看看哪一组制作的更好。结果一个班级至少有四个水果电池问世,都是同学们按小组合作完成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原电池的原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这样的导学问题要比以课后作业形式完成更有意义,也突出培养了学生合作性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三、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案中的学习重点和基本知识点的预习,可以直接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而不用在课堂上重复性地记老师的板书和书本上重复的内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的第二章第二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课前预习学案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基础知识导学问题: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_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________。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________的化合物。

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在________中或者________下离解成________的过程。

2.条件:(1)溶于水:适于酸,碱,盐;(2)受热熔化:适于多数碱、盐、金属氧化物。

3.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定义:表示电解质________过程的式子。

(2)书写方法:中间是反应号,左右两边分别是________和电解质电离出的________离子的化学式。

(3)注意事项:离子符号要书写正确,要做到________守恒和________守恒。例如,NaCl________,H2SO4=________,NaOH=________K2CO3=________。

4.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1)酸 电离是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__的化合物。

(2)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__的化合物。

(3)盐 电离是能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化合物。

本文学案的设置对基础知识做了有效地归纳,可以引领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后完成,长期将这样的学案内容加以装订整理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使用,也可以作为今后复习过程中的复习提纲。既节省了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时间,又层次分明,知识归纳详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导学案中的达标训练可以作为重、难点知识的升华。教师可以精选具有前瞻性的思考题,在导学案中让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有助于课堂重难点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中,在学习了酯化反应机理之后,我的提升训练中设计了这样的能力提升训练题:请根据酯化反应的机理,试着完成

①两个分子的CH3―CH(OH)―COOH形成六元环酯的化学反应?

②你认为HOOC―COOH与HOCH2―CH2OH可以形成哪些种酯呢?

学生们就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使重点的酯化机理得到了深化,发散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

导学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或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上课前的预习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检测评价可以指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并以此来反馈课前预习情况,合作探究式学案可以更轻松地攻克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中难度适中的应用训练,可以起到突出重点,深化主题的作用。

导学案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学案导学的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巩固练习,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学习,经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可以摸清规律,还可以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导学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导学案的正确使用,笔者有如下的几点思考。

①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要努力做到“四个放手”,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答,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造性去鼓励,让学生大胆地暴露思维中的障碍,漏洞和困难。

②学案导学要顺利实施,除了精心的设计本身,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这一过程是教师二次备课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使引导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③不要将导学案变成教案的翻版。学案与教案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案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案是教师用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教的程序。学案却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教案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由教师完成,学案的设计由教师预设,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

总之,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性,才能编制出好的学案,凸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 考 文 献]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0篇

一、 教案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无不以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为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什么样的教案,并服务于什么样的教育教学。

(一) 由“以师为本”革新为“以生为本”

所谓“以师为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认为课堂就是“教师使用教材来教”,是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教案中教师怎样“教”的轨迹清晰可见,却看不出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的过程和方法。这样的结果虽然便于学生知识的增长,但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

所谓“以生为本”,是指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怎样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发展,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在这里,教师以“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伙伴关系,陪着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二) 由“教参依赖”革新为“多维关照”

所谓“教参依赖”,就是教师在备课撰写教案时,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以外唯一的依靠而加以仰视、搬用和服从,教案中各个条目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如何都以教参为准绳,而不考察教参内容有无谬误、有无价值以及深浅如何、对所教学生适用与否,当然也不考虑和利用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种思维定势下产生的教案苍白干瘪,也没有教师本人的性情。

所谓“多维关照”,就是在研究教参以外,教案设计还要观照其依据课程标准而应有的教学目标、教育理论的支撑,针对的学生群体所能利用的更多资源和应当选择的教学方法等,以使教案内涵丰满,富有潜在的生机与活力。

(三) 由“看着文本是否完美”革新为“用着效果是否理想”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都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辛勤工作的教师进行教案检查与评比,并与他们的考核、评优、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而衡量其优劣高下的标准就是教案编写的字数是否足够、格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完整、书写是否工整等。这就使教案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的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使教师们疲于应付而实效甚差。其实,教案的功用只是给教师自己提示备忘的,并不是要展示给旁人看,大可不必“刻意包装”。而且,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其他条件不同,教案也应当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只要是有助于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教案,不论“看着文本是否完美”,都是好教案。“惜时增效、减负增效”应当成为教案撰写秉持的科学理念。

二、 教案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过去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其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总是在“导入—教学—巩固—作业—小结”的恒定思路里打转。教案设计的活动是单项、固定的,也是细致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学生做什么、教师讲什么,每一个环节都由教师课前在教案中预设。这就冷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使他们总处在被动接受中。新课程教学则强调“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教学,教案设计要更多地凸显学生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多向互动,让教学始终在“发现问题(自学)—解决问题(质疑)—开发新问题(引导)—解决新问题(训练)”的循环式途径中有效推进。教案也就不应是对课堂情境面面俱到的设定,而只能做大体轮廓上的设想。

过去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师依赖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和自己一个人的知识来编写的,教学也就是封闭式的。这样塑造出来的学生也就难免成为一个模型,缺乏个性和新质。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来源的广泛性、能力生成的动态性,教师编写教案就不能光看课本、教参,还要关注课本、教参以外更宽广、更生动的世界:图书、报刊、广播、戏剧、影视、网络,还有自然风物、文化遗存、社会焦点、身边琐事、风土人情、街谈巷议,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而反映在教案中——教学有中心、无边界,学生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过去的教案有比较固定的环节内容,已基本适应传统的教学。但是,新课程教学还常常需要融入新的构成内容。(1)教学内容(含教材内容)分析,这是一种总体的清醒把握,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其中“学习方法研究”侧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和把握;“学习方法要求”侧重学生对教师教的配合。(3)简要说课,目的在于厘清自己如此教学的理性思考。(4)教学信息补充或教学资料摘编,前者主要是归纳整理教学过程中即时即兴生成的有关信息,后者则主要来自于报刊、书籍等课外空间。它们均可成为今后教学的先期投资。(5)课后延展主要是给学生指出由已知而进一步了解相关未知的视野。当然,这里只是为教案内容革新预备了若干候补选项,并非缺一不可。

三、 教案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案理念、教案内容的改革创新必然要有教案形式的改革创新来同步配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案外在形式也应当不拘一格、多彩多姿。

(一) 纸质点批教案

这是一种微型教案,不要“宏大叙事”,不求“五脏俱全”。书本空白处、方寸卡片上,随处留墨香、随时记灵感。课前准备简易,课堂使用便利。

(二) U盘文本教案

这种教案先在电脑上打录而成,然后转存U盘里。好处一是便于大量修改;二是便于安全保存,除了在U盘里存储,还可存于电脑硬盘和个人的E-mail里,可谓“狡兔三窟”“长命不折”;三是携带轻便。

(三) 课件演示教案

这种教案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集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声、光、电有机融合的奇妙世界,信息立体而丰富,感受灵动而清新。

(四) 教学网页教案

这种教案是把教案制作成网页传到互联网上,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播放时间有限、每页容量较小、信息单项传递等局限,便于学生在课上、课下从容地研究和自学。教学网页上设置的“我要评论”互动平台又方便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五) 备课博客教案

这种教案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连续把自己的备课结果记录下来,与人交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极为出色的互动功能,和同行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提高。博客虽然也以网页的形式呈现,但消解了传统个人主页制作的技术要求门槛,操作非常简便。备课博客可以一人建成和使用,也可以由一个备课组或一个教研组共同建成和使用。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1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巧用数学方法、提升学习潜能的认识和看法.

一、渗透数形思想,培养有效思维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尤其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使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学生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增强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二、巧用分组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求知欲,并能推动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学习特长.这就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问题,让他们自由去争论,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并指导他们科学地释疑、解疑,就能使学生对问题具有透彻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学生利用已有的制作材料和课本推导步骤进行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提问:你在自学时感到什么地方比较困惑?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小组里认真研究.学生1在小组里说:由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来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2在小组里指出: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构成n个三角形,即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3在小组里说:在多边形一边上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同样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等等.这样,能有效把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和方法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实践活动,引导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展示,同时,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的手段和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要穷尽一切手段和方法,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要重视启发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丰富解题思路,整合多元知识,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实践第一”的这一重要思想,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并逐步进行深入地研究.当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材料,设计解题思路,通过分析研究,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失败 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组织与文化背景不同的组织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员工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员工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失败现象一旦发生,就会对组织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组织绩效。

一、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失败案例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中午,河南财专外经系教师甲把接外教时需要交付外籍教师的资料(课程表、学校班车时刻表、桃李园附近地图和新校区地图)交给教师乙,嘱咐教师乙在经过老校区时让司机停下车把班车停车点指给外教看,并嘱咐外教班车可能停在家属院门口也可能停在门后面的路上也可能停在操场里,到宾馆后先要让外教把护照交给前台扫描后还给外教,跟前台要上网号,签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电话,要教外教开门、取电、开灯、用上网号上网,并记下房间号告诉教师甲。

2011年12月4日星期天,河南财专外经系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市场营销课外籍教师Clare Hawkins乘坐CZ3116航班于中午12:00抵达郑州。外经系派出教师乙与司机丙赶赴机场接机。14:43,教师乙给教师甲发短信:“一切都安排妥当!”教师甲回复:“好,辛苦了啊,在哪个房间?”教师乙回复:“407。”

次日下午1点20分左右,河南财专外经系市场营销教师丁打电话给教师甲说在班车上没看到Clare。教师甲打电话给教师乙问是否按要求去做。教师乙说汽车没走农业路,走的丰产路,他给Clare说了一下出了桃李园往右拐,到路口再往右拐就到了。教师甲给教师戊打电话说明情况,教师戊碰巧带着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项目专业课协调员Rachel Simmons去看老校区和桃李园,正在桃李园呆着。教师甲嘱教师戊一会儿走农业路如果碰到Clare把她捎到新校区。过了一会儿教师戊看到有女外宾走进桃李园,便问了一下,果然是Clare。原来Clare不知道到底在哪等车,宾馆服务员出于好心,问了一下,认为Clare找公交车站,让她去了丰产路。Clare上了另一个学校的班车,却被人家给赶了下来。她只能又回到桃李园。

晚上,外经系招待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项目专业课协调员Rachel Simmons、专业课教师Mike Hulks和Clare。结束后教师甲与教师乙送三位外教回住处。教师甲提出带Clare再看一下班车停车点,Clare说不用了,教师戊已经指给她看了。教师甲坚持要再让她看一下顺路送她回桃李园,Clare说她和Rachel有很多事要谈,不便久等。教师甲就要求Clare把桃李园附近的地图找来在地图上指给她看。Clare把自己的手提箱里的东西翻了几遍都没找到地图。教师甲要求Clare把教师乙给她的资料袋拿过来。四份资料都在资料袋里,Clare只在班车时刻表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其它三份资料上没做任何标记。

二、案例分析

此次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失败的原因有六:

一是教师甲事前只是嘱咐教师乙如何做。信息的接收者对这种口头上的嘱咐可能会不放在心上,也可能会忘记。从沟通的效果来看,重要的信息,为了让信息的接收者能够重视起来并记住,既需要口头上强调,又需要做好书面的指导。

二是教师乙信息反馈不准确。在教师乙把外籍教师安排到宾馆之后,给教师乙的信息反馈是“一切安排妥当!”,并没有告诉教师甲没有按他的要求把学校班车停车点指给她看,也没有按照教师甲的要求把外籍教师的房间号告知教师甲。信息反馈准确与否,对沟通与管理工作中的决策与效果效率影响都很大,对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工作中的决策与效果效率影响也很大。

三是教师乙未按教师甲要求把学校班车停车点指给外籍教师看,而只是口头上说了一下,而且说的也不清楚。对一个初到异国的人来讲,有关地点的事项,最好亲自带她看看,因为一个陌生的城市对她来讲是不会那么容易就了解的。

四是语言存在障碍。该外籍教师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而宾馆服务员的英语也不够好,所以就认为她要找公共汽车站,结果就指错了路。语言不通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一大障碍。

五是外籍教师对中方交付的资料不够重视。外籍教师把自己的手提箱里的东西翻了几遍都没找到地图,而地图就在教师乙交付给外籍教师的资料袋里,而且外籍教师只在学校班车时刻表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而其它三份资料上没做任何标记。足以看出该外籍教师对中方交付的资料不够重视。中方交付给她的地图上清楚地标着班车停车点在哪、桃李园在哪、丰产路在哪、东三街在哪、农业路在哪,如果外籍教师看了地图,定然不会跑到跟班车停车点所在方向截然相反的丰产路上去。

六是外籍教师第一次坐班车,中方没派老师专门去接。在第一次坐班车的时候,如果中方派了老师专门去桃李园接外籍教师坐班车的话,也不会出现外教找不着班车停车点的情况。

三、所有可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可选对策:

第一,教师甲不但要在口头上安排工作内容,又要做好书面的指导。可以采取如下表格作为管理工具帮助教师乙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教师乙要客观地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不要主观评价自己的工作。教师乙在工作结束后,要把上表交给教师甲,以便让教师甲知道哪些工作可能做得不到位,从而需要进一步的协调。

第三,提高宾馆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如果宾馆服务员的英语足够好的话,就不会把学校班车停车点理解成公共汽车站,就不会指错路。

第四,外籍教师来中国出差前,外方需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汉语培训。如果外籍教师稍微会一些生活中必需的汉语的话,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第五,外籍教师需对中方交付的资料重视起来。如果外籍教师对中方交付的资料重视起来的话,她很容易就能找到班车停车点。

第六,外籍教师第一次坐班车,中方派老师专门去接。在第一次坐班车的时候,如果中方派了老师专门去桃李园接外籍教师坐班车的话,外教也能很容易就找着班车停车点。

四、最优对策

结合工作实际,以上可选对策中,对策三、四的可行性不是太大;而对策一、二和对策五可以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方案,就是教师乙以外经系专业课外教接待(送行)工作检查清单作为工具,按照要求去做,对外教强调所交付资料的重要性并如实汇报工作情况。而这一工作方案和对策六不是平行的关系,采用这一工作方案就无需采用对策六,而采用对策六必须有对策一的支持,所以从人力成本考虑,笔者认为由对策一、二和对策五综合形成的工作方案是最优对策。

五、最优对策应用效果

河南财专外经系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专业课外籍教师行程表如下:

其中Mike Hulks由教师甲接待,教师甲有5年的接待外籍教师的经验,没有出错;案例中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失败的现象发生在第二次接待Clare Hawkins的过程中,教师乙没有很好的接待经验,是河南财专搬到新校区后第一次接待外教;以后各次接待均由教师甲按照最佳对策安排执行工作,未再出现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9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3篇

面对一道我们想去做的数学题,我们该怎么去想呢?以《要把“式”写明白――小学数学语言教学浅谈之二》(见本刊2007年11月号)中的第二题为例:今有鸡兔同笼,头三十而脚一百,问鸡兔各几何?

思维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这题是什么意思:要我们求什么?它给了什么已知数?有什么要求?

答:要我们求几只鸡、几只兔;已知数是:鸡兔总共30只(头三十),脚总共100只(脚一百,隐含的已知:鸡二足、兔四足);要求(隐含条件):求出的答案是整数,

二、打算怎样解?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如果知道30只鸡比30只“鸡兔”少了多少只脚,就可以用除法算出兔数,

三、解解看!所有兔抬起前腿,脚减少(100-30×2)只,每只兔减少(4―2)只,所以

兔数:(100-30×2)÷(4―2)

=40÷2

=20(只)

鸡数:30―20=10(只)

四、反思:答案对吗?(检验)头数:10+20=30(个),脚数:10×2+20×4=100(只),也可先求鸡数,

鸡数:(30 x 4-100)÷(4―2)

=20÷2

=lO(只)

兔数:30-10=20(只)

方法能否用在别的题中?(变题)由此题能否概括出一个公式?

这就是数学解题四步曲:弄清题意,拟定方案,执行方案,检验回顾,美国著名数学教师波利亚(他也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从长期的教学(对学生的解题过程的观察)、研究(对自己解题过程的反思)中,概括出这四个步骤,制定出“解题表”,写成名著《怎样解题》,教师们可以进行研究、使用,也可向学生推荐。

2.一把双刃剑

仔细分析解题四步骤,每一步都涉及数学语言的运用,如弄清题意,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们去观摩一位老师的课,内容是应用题,讲例题时,老师把例题亮出来以后,一再强调仔细审题,把题意搞清楚,然后她开始讲题意:先大声读一句,再小声慢读,算是对大声读的句子的解释,继而再读下一句,……当有的学生还不懂时,她再重复做一遍,三遍过后,大家都“明白了”,才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课后我们问她什么是题意,她的回答很“妙”:不就是题的意思嘛!

同语反复式的回答,说明她不明白什么是题意,事实上,一道数学应用题,往往由已知数、未知数(要求的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已知和未知的限制条件、有关的说明、解题指令等构成其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已知、未知和条件,因此,弄清题意这一步骤,就是弄清已知数是什么?未知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在这里,已知、未知和条件,往往用日常文字语言描述,因此“弄清”的意思,在于把它们转化为图形或符号构成的数学语言,弄清其数学含义,这里关键在于熟知日常语言的数学含义(由数学语言表述的)。

拟定方案(你打算怎么解)和执行方案:拟定的方案往往是由日常语言表述,逐渐过渡到数学语言表述,而执行时全然是用数学语言。

检查回顾,则两种语言兼用,最终归结为数学语言。

可见,思考和解答数学题,数学语言须臾难离,对学生的长期观察(特别是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对比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数学语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优等生对数学语言学习入门快,掌握得好,能准确、快捷地完成转化,迅速列式求解,数学语言成为他们手中的利器,反之,学困生往往数学语言没有过关,对很多日常用语不解其数学含义,从而很难化成数学语言,列式既难,则求解无望,这样,数学语言事实上成了他们解题的拦路虎因此,我们猜想,很多人共识的应用题难教难学如果属实的话,那么难就难在日常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换。

3.一道蹊跷的算术题

为了进一步说明解题的语言转换问题,我们看一道算术题(这是小时候数学老师留的思考题):一个老太太挎着篮子卖鸡蛋,第-人买去一半零半个,第二人买去剩下的一半零半个,第二人买去前两人剩下的一半零半个,正好买完,问原有鸡蛋多少个?

要求的很明确――篮子里原来的鸡蛋数,但已知数是什么?怎样把它变成数学语言?事实上,已知数只有一个(由正好买完转化来的):0,其他已知“第一人”、“第二人”、“第二人”、“一半零半个”则是我们要求的那个数的缩减方式和过程。

题意弄清了吗?就算是吧!(很多数学题都是这样,在未解出之前,不可能彻底明白)怎样解呢?已知数0是我们要求的那个数通过3次缩减变来的,那么就要从0出发,倒退着,让它增大3次,还原成那个数,

这条思路(方案)看来不错,我们试试看。

O是什么?第三人买走一半零半个后,剩下的鸡蛋数,他拿走最后半个之前鸡蛋数是(0+1/2)(个),而这(0+1/2)又等于他买的那一半(1/2),所以第三人买走的是(0+1/2)x2=1(个),这也是第二人剩下的,

同样的分析可知:第一人剩下的是(1+1/2)×2=3(个);篮子里原有鸡蛋为(3+1/2)×2=7(个),写成综合算式是

{[(0+1/2)×2+1/2]×2+1/2}×2=7(个)

检验:第一人买走7×1/2+1/2=4(个),第二人买走(7-4)×1/2+1/2=2(个),第三人买走(7-4-2)×1/2+1/2=l(个),1+2+4=7(个),答案正确

反思:如按同样的方法,4个人买完,鸡蛋数为7×2+1=15(个),5个人买完是15×2+1=31(个),

我们分析一下语言的转换和对日常语言数学含义的理解(这里是对过程的逆向理解):买完――余下的是0;“买走一半零半个”:将剩下的数加上1/2再乘以2,就是前面剩下的数,如第三人买后剩下的为0,则第二人买后剩下的为(0+1/2)×2=1,第一人买后剩下的为(1+1/2)×2=3,等等,整个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对日常用语数学含义的理解向数学语言转换的过程,不少人面对此题束手无策,就是这里没有过关。

4.教学策略

知道了应用题求解中的困难所在,就知道该用怎样的策略来攻克了,我们大致考虑了这样几条,

(1)运用由波利亚“解题表”展示一般解题方法,我建议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读一读《怎样解题》一书,国内外许多人都立下雄心壮志,要“超波利亚”,但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真正达到波利亚水平者几乎没有,可悲的是一些人不慎滚入题海,难以自拔,波利亚的一般解题方法,既是日常解题、培养良好的常规思维的佳途,又是攻克中考题、高考题、IMO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利器。不可多得,对于算术应用题的教学。肯定是“帮你没商量”。

(2)澄清算术、代数应用题中一些常用词的数学含义,在应用题的表述中,由于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缺少数学的加工(定义),学生往往造成误解,凡遇此类,老师应“举例+说明”,予以澄清,其中如:

①“每隔**年”和“每**年”混淆,曾造成儒略历的大错。

②一组描述变化的词,如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易出错,特别地,如增加与增加了相同,但与增加到不同,增加、减少,应是同类的量;扩大、缩小应与倍数、几分之几、百分数相配,如2变为6,可以说增加了4,也可以说扩大了2倍或扩大到3倍,但说增加了2倍则不妥。又如4变为2,可说减少了2或缩小为原来的1/2,说减少1/2或减少2倍则不妥。

③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中的相向、相背、同向等,钟表问题两针(三针)的行进速度等,往往有歧义,

(3)不妨请字母帮帮忙,有些较繁难的、拐弯较多的应用题,由于逆向思维难以奏效,而求解公式又难以解释,因此,不妨用方程探路,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今有鸡兔同笼,头三十而脚一百,问鸡兔各几何?

设有鸡x只,兔y只,则

x+y=30,

12x+4y=100,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4篇

我国关于刑事诉讼翻译制度的规定非常少,《刑事诉讼法》第九条、第九十四条分别规定了为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翻译和为聋、哑人翻译的制度;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了翻译人员的回避制度;第八十二条规定了“诉讼参与人”包括翻译人员等,而仅有的这些关于翻译制度的规定,大部分都是附随在其他制度当中的,对于翻译制度本身并没有专门的规定。

应该说,在司法实践中,翻译人员占据着必不可少的地位,以手语翻译为例,“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根本没法和聋人沟通。”曾接触过聋被告人案件的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王婵媛颇有感触。

但“司法翻译”这个称呼往往容易导致涉案人员混淆翻译人员的身份性质,严格来说,刑事诉讼中的翻译人员只是作为“诉讼参与人”而存在,并不是官方的司法人员,是一种中立者的角色,就像法医、公证员。可是后两者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管理和选拔机制,但在刑事诉讼翻译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可是翻译这个工作并不好干,尤其法律讲究精确的概念和表达,不同概念在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手语里可能是同一个表达形式,在法律规范中却可能导致较大判决差异。正如美国法学家瓦尔特・L・莫尔曾说过:“所有的翻译都是一种解释。”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引导着司法的准确性。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国的刑事讼诉中的翻译大都是由公安或司法机关随机从翻译公司、聋哑学校等地方聘请,按次数或时间付费。很多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回避了采访,同样做过手语翻译的北京市第三聋校的王伟杰就说,“司法翻译我们都不愿意去做,做成了可能案件的对方会找你,但做不成了更麻烦。所以只有朋友有事了我才会去。”

法律的精密性和这种随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碰到的最头疼的问题还是手语翻译。先就手语翻译入手解决刑事诉讼中的翻译制度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有突破性的。”1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事诉讼法专家洪道德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

于是,我们寻找到手语翻译陈世芳。她的经历就是目前“司法翻译”的一个写照。

即使岁月流逝,陈世芳的手依然修长、干净,她的手指上下翻飞给记者比着一个个手语语言,让人想起京剧里的“做功”,一抬、一收、一放都蕴着灵气和历练。

大概是三十年前了,陈世芳还是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现北京市启喑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教授,公安机关为一起聋哑人涉嫌犯罪的案子找到她的学校,希望找一名手语老师做翻译,陈世芳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职业。

“想接触接触社会,也想了解了解这些聋哑犯罪嫌疑人。加之对公安机关比较崇拜,觉得他们有困难了,就去帮帮他们。”陈世芳回忆当时为什么愿意去公安机关做翻译。即便是1998年她从聋校退休之后,仍然会直接从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法院那里接受委托,担任刑事案件的手语翻译。

一字之辨

陈世芳总结她几十年的翻译经验时说,“做这个翻译要懂得一般的法律常识,因为一个字不对就可能影响量刑的变化。”她回想起一个让她很自豪的案子,在这个案子中,她对抢劫、抢夺和盗窃的明确区分让她成功帮一个聋人避免了冤案。

这是一个聋哑团伙盗窃案,她接手时已经在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进入预审阶段。接手后,陈世芳一如既往地先看笔录,做到对案件心里有数,知道要问案情的话是从哪方面开始。可是这次细心的她发现笔录中记载着一份基层派出所别人翻译的口供,里面有抢照相机的情节。可是她问的时候却没有。于是陈世芳就照相机来源的问题再特别问了聋嫌疑人。

虽然陈世芳知道偷、抢、夺在法律上是不一样的概念,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在量刑上就差很远”。可是要通过手语表达这三个概念却是一件难事,陈世芳做了伸手往空中一抓的动作,告诉记者自然手语里面就只有“拿”的表达,统括了法律上盗窃、抢劫和抢夺三个罪名的概念。

于是,陈世芳只能换问法,通过问相机是怎么来的试着弄清楚这个细节:相机是你自己的吗,还是从家里拿的?是用钱买的吗?还是跟别人借的?

这下当事人就明白了,他“说”是家里哥哥买完了给他,他放在包里带到北京来的。

就这样一个疑点就消除了。

要求翻译人员掌握法律知识并不容易,这也是不少检察官在分析翻译制度时提到的一个问题。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检察官张杰在文章中写道,“大多数翻译人员都未接受过系统法学理论教育……可能会因为无法准确理解相关法律术语的涵义,使办案人员借助翻译进行讯问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对此,洪道德教授则认为是“在推卸责任”。其实像这样的概念并不需要翻译人员明确区分,抢夺罪还是抢劫罪不是被告人说了算,“要看客观事实来反映被告的主观形态。”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司法人员进一步审查。

检察官赵一晓在总结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办理这类案件的做法时说:“按照无口供的犯罪嫌疑人来审查的。根据其他证据,没有口供也可以定案,其他证据可以相互印证,能够证实。”所以在审查这些证据的时候,他们这里也是根据这个原则,对其他证据审查得比较仔细。“我们的审问不可能从他(指聋哑犯罪嫌疑人)这儿突破。”

成了“小半个警察”

“我几乎就是小半个警察”, 做刑事诉讼中的翻译,陈世芳自认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我还出去抓过人呢”,陈世芳兴奋地谈及发生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个盗窃案。那天晚上,“我坐在一辆警车里”,跟在警察后头带犯罪嫌疑人去指路。打开门发现一大班人在里面,进去之后就得开始问问题,问完之后带回去。“到这种场合也是挺紧张的。”

多年来的经验,使得陈世芳在见到聋嫌疑人之后,已经不用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告诉她需要先问哪些基本情况,她自己发展了一套程序:“要问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日、民族、住址、直系亲属、联系人、有没有前科,怎么到北京来的,几个人来……”她掰起手指认真地数着要问的信息,“这个基本情况要问什么我都特别熟练了,这些不用警察教我都知道。先把这些问出来也省了警察很多事。”

作为一些法治类节目的忠实观众,陈世芳也懂得很多法律知识。给聋嫌疑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承认犯的罪行时,她会举例子说如果态度好,可能偷了一百块只判五天,态度不好偷一块钱却判十天。但她也会马上很明确地告诉对方,“我只是在给你讲这个道理,从法律上讲,你得够1000块钱才够刑事(立案标准)。”

在三十多年的翻译工作中,陈世芳遇到最麻烦的一个案子是案,被害人是一位聋人。这个聋人不怎么会说话,不会打手语。不是所有的聋哑人都会打手语,没有学过标准手语,电视上那些同步手语翻译的天花乱坠的动作对他们来说等于零。

偏偏案要定罪的话又需要很多细节,时间、地点、位置、情节,是否既遂,都要查清楚。

最后,陈世芳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警察都叫出讯问室,只剩下她们两个人。

她们开始模拟当时的场景。

首先是确定时间,她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钟表,做了两个活的指针,让聋被害人指示,“这样就可以明确案件发生的时间:几点钟嫌疑人来到屋里,几点钟发生的事,几点钟离开。”陈世芳解释。

因为被害人说不出犯罪嫌疑人的名字,陈世芳只能拿照片给她辨认。

时间、地点、人物齐备,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有了这些案子还是说不清楚,于是我就做那个嫌疑人,做那个男的,她做被害人,我就从头到尾一点点跟她演示。他怎么一点点抱她的,推倒了、脱裤子、怎么起来的。”

最后陈世芳还得想办法问她是否“既遂”。这更是一个难题。还好这个聋人会说简单的字,“白水”,陈世芳作出粘手的手势问她是不是,才明白是有,既遂了。

这个案子花了陈世芳很多心血。不仅演示的过程很费功夫,她还要四处奔波着陪被害人去医院做司法鉴定,到被害人家中做家属的思想工作。

后来这个聋被害人一家一直感谢陈世芳,还邀请去他们家吃饭。陈世芳跟他们说,“你们放心吧,司法是公正的。”

不能影响“司法形象”

司法翻译的工作是辛苦的。

“到夜里两三点,那是经常的。”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在北京亦庄的一个派出所工作到半夜四点多,“我就在警察宿舍盖着警察大衣就睡了一宿。”不但是工作时间长,她还常常到处跑,只要程序中需要嫌疑人的地方她就得跟着去。比如犯罪嫌疑人要去指认犯罪现场,地点可能在超市、汽车站,她都需要跟着,聋嫌疑人指认时在旁边做翻译。

像陈世芳这样能工作到深夜、跟着到处跑的翻译人员很少。按陈世芳的话是她现在退休,时间比较好安排,而“身体也还行”。聋校的老师白天有课,或者要开会,抽不开身;晚上又因为要保证第二天的教学质量,根本没法做到派出所十二点钟一个“求救电话”就赶到。

当然,手语翻译工作并不总是刺激顺利,陈世芳经常遇到聋嫌疑人怎么也不肯回答她的问题。“往往反倒是警察安慰我说,老师您别着急,看您比我们还着急。”

这时候陈世芳只能设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就跟他们讲道理,首先是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错误大小不一样,不是偷了一沓钱就判十年二十年;又是第一次犯,又是聋哑人,法律可以从轻。”

陈世芳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就是跟聋犯罪嫌疑人讲清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是她不会跟对方保证全坦白了就不拘留。“这个我是绝对绝对忌讳的,我特别特别注意这一点。”她明白,骗了他们第一次,下次他再犯案就不会向公安机关承认自己罪行。但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是不合法的,“这样影响司法的形象。”

翻译立场要中立

陈世芳认为对待聋人,要从关心、爱护他的角度来做这个工作。“我们跟家长的心是一样的。”她打了个比方,要是自己家里有聋孩子和有健康的孩子,只有一份吃的的时候都给聋孩子。“对聋孩子都会溺爱点,因为他是残疾人。”

翻译结束,不管是谁,她都会对对方说:“不要再让我看到你。”因为“我再看到你了说明你至少是第二次犯,这样就会被判越来越重。跟我没有关系,我是好心来帮助你的”。

去见聋犯罪嫌疑人时她都要先检查他们的桌子。她解释为什么嫌疑人抓了之后要后铐,不能前铐。她说她有一次在问一个聋人的时候他一把抓起桌子上的图钉就往嘴里送,因为他觉得他咽下去之后可以逃避犯罪的处罚,那么“后铐他就不会吃东西了”。

从2003年开始,她下意识地把经手的每一个聋哑被告人的资料收集起来,贴上他们的照片,在旁边附上每个人的基本信息,整理成几十页的资料。“每回跟公安机关去办案,我都揣在身上。”

每次帮公安机关问完问题,和聋嫌疑人“聊天”是她必做的。 “一边聊天,一边做现实的思想教育。”她常说的是“以后千万别干这样的事了,你回去以后好好工作,慢慢把钱攒起来。你做的工作哪怕钱少,但起码安全”。

在担任刑事诉讼的翻译人员时,最让陈世芳痛心的是遇到她的学生。她清楚地记得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在学校很优秀,“是个班长,还是三好学生。”“在学校我可以护着你点,但在这儿不是儿戏。”

但是关心爱护聋哑人和翻译过程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不能有冲突。陈世芳一直努力保持这一点。

陈世芳说她的角色是中间人,犯罪嫌疑人想着能抵赖就赖、能少判就少判,而警察就想赶快让嫌疑人把事情说清楚了,但“谁我也不向,我是实事求是,给一个公平合理的结果”。

有时候陈世芳自己有事做不了翻译,她就帮忙找认识的其他手语老师。她也会认真审查这些老师的翻译水平,要是有公安机关跟她说哪一个手语老师翻译得不好,她以后就不会找这个人了。

刑事案件中的司法翻译人员的资质问题,是检察官赵一晓更为关注的。“证据我们不可能全部都了解的,包括鉴定也是,都是专业人员去做,然后我们再采纳。采纳他是因为他有这个资质,他肯定也要为这个事情负责。”

对于翻译的对错问题,很多人认为要通过监督制约机制来约束。但洪道德教授并不赞同这种侦查阶段请张三、审查阶段请李四、审判阶段请王五,最后看他们三个说得一致不一致的“制约机制”。他说,“那他们三个人要是说的不一致,你说是他们三个人水平有问题呢,还是被告人前后说得不一样?你到哪儿去查这个问题去?问题不在翻译,而在于侦查、审查。”

涉法翻译需要一个专业机构

做了将近三十年的涉法翻译,这项制度如何改进?陈世芳“也考虑过”。

“我觉得实务中真正的问题是翻译人员数量不足。”洪道德教授一语点破。这也是许多司法人员的心声。2007年1月,手语翻译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就是因为需要大人才少,为了促进这方面职业的发展。

事实上,有的小城市根本没有聋哑学校,找不到通晓聋、哑手势的人。为了明白聋被告人说什么,公安机关最后只能请被告人的家属担任翻译。而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事由里,当事人的近亲属是首个需要回避的事项。

陈世芳想到这些了。

她想着可以通过组一个机构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老中青结合起来,找那么个十几二十个人,组成这样一个机构”,形成稳定的组织,司法人员遇到需要手语翻译时就找这个机构。

对于这个提议,洪道德教授说“完全赞成”,但这个机构“一定不能是办案机关来组建”。他认为可以比照司法行政机关设立鉴定机构的做法,建立专业翻译人员人才库。先将翻译人员的水平制定出标准,“通过人才库规范翻译人员的水平”,只有具备相当资质的人才能进入这个人才库,才能担任司法翻译。而如果这个人才库能做到全国统筹,就能解决各地翻译人才数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使人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利用。最后,人才的聘用、委托“要明码标价”,通过国家拨款,专款专用。“因为这个翻译工作对公检法机关来说是义务,对翻译人员来说就不是义务。”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第15篇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尤其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使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学生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增强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二、巧用分组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求知欲,并能推动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学习特长.这就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问题,让他们自由去争论,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并指导他们科学地释疑、解疑,就能使学生对问题具有透彻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例如,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学生利用已有的制作材料和课本推导步骤进行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提问:你在自学时感到什么地方比较困惑?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小组里认真研究.学生1在小组里说:由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来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2在小组里指出: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构成n个三角形,即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3在小组里说:在多边形一边上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同样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等等.这样,能有效把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和方法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