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

我的身体教案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篇

一、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设计的“三贴近”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不论是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设计应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课堂上所涉及的政治观点就能通过案例被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学生比较关注网络热点名人动态、担忧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义愤日本在问题上的小动作等,都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后亦可以布置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自己动手制作PPT或编排小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案例设计应贴近生活原则

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选择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从内容出发设计案例,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否则整堂课就成了“故事课”。选择的案例要求简短,同时又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要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大、可读性强、能说明问题的现实生活性强的案例走进课堂。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物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关心、亲近、服务社会”内容时,扬州的教师就可以选用“扬州好人”评选中的好人事迹作为案例。这些“扬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同学还见过其中的“好人”,这些好人事迹也大都是最普通的生活事迹,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案例我们老师可以讲述,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讲述,大家也愿意听,因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三)案例设计应贴近实际原则

很多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书上讲的与现实中的往往存在差异,很多同学感到茫然,理解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把道理讲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一是要真实的、具体的,有人物、时间、地点,有事件、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要具有教育意义的,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问题来进行。如针对诚信教育,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案例就非常好。事情很简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徐砺寒上学途中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让车主直呼震惊,事迹经微博发出后转发近万次,感动无数网民。央视、新华网等近百家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3】。网站专门开设扬州诚信中学生专题,而且“诚信中学生”入百度词条候选“2012感动网络人物”和央视“一周人物”。对这件事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有什么,一件小事而已,我遇到这种事,我也会做。”对了,这就是选用这个案例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案例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生活,如此符合我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角色联想,设身处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最真实的教育,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他们认识了“原来诚信是如此地‘可行’”。

二、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的三种典型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既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要贴近实际,既要传承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易大体相当的案例,要根据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时代特点选用新鲜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典型案例。

1. 经典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经典案例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需要。经典案例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意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汲取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国内的雷锋、张海迪、袁隆平,国外的贝多芬、海明威、霍金等人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到乐于助人、身残志坚、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教材上面这种经典案例最多,因而案例设计时,首先应用好用透书本案例。

2. 鲜活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时代性与现实性,选取鲜活的案例,鲜活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示范案例,即将先进人物或先进事例编为案例,进行示范;另一种问题性示范案例,是以问题人物或失误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学生从反面深入理解有关内容,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如选取各地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案例,选取媒体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最新案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事迹,李阳家暴事件的是与非等,这些案例对中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3. 自身案例设计

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得和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或调查,及时发现本校老师和学生的光荣事迹,并迅速、真实地将现实呈现于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最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本人所在学校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的宣传项目“感动田园”,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师生中“感动的人和事”收集起来在全校进行宣传弘扬。其中那些本校家庭贫困的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课余帮助父母运货卖菜减轻家庭负担的事迹,还有已经毕业出去事业有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学生事例,会让学生对自己学校,对自己老师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经典案例、鲜活案例、自身案例的灵活交叉使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 结语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子档案袋知识管理论工具论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教师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以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师知识管理软件、系统、平台得以广泛应用,教师电子档案袋也是它们中的一员。教师电子档案袋在设计之初被赋予的促进教师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共同体用以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被人们单一地使用其评价功能所掩盖,教师电子档案袋的研究与运用也因此陷入困境。本文旨在从知识管理论的角度实现教师电子档案袋从工具论意义向发展论意义的转变,使教师电子档案袋在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让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也得以实现与优化,最终完成教师知识的“转识成慧”。

一、“评价”功能的过度开发:教师档案袋方法的困境

教师档案袋是用以反映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信息。由于本文主要论述电子档案袋在教师知识管理中的运用,所以以下的档案袋都表示教师档案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袋经历了由纸质档案袋到电子档案袋再到网络化电子档案袋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使得档案袋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也为其内容的收集、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无论档案袋的形式怎么改变,它被设计与运用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让教师通过运用档案袋实现知识的获取、储存、学习、共享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档案袋,在档案袋的运用中,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和使用它的评价功能。当然,对教师进行合理且适当的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如若我们过多地关注、使用、发展其评价功能,以偏概全,则会使档案袋的发展走向极端并最终陷入困境。这也是现今电子档案袋所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档案袋的认识,并在正确的认识之上对档案袋的功能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技能。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Jam es Barton)和A・柯林斯(Ange lo 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档案袋以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可能性。笔者在查阅电子档案袋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文献主要聚焦于电子档案袋的目的与评价研究。由于大批学者、专家对于电子档案袋评价功能的不断研究使得传统的教师评价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得到了很好的弥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子档案袋的存在为人们先验设定的评价目的服务,一种电子档案袋的设计是否合理,就要看它能否实现其目的。电子档案袋评价功能的凸显让其掩盖了它的本质,让学者、专家们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表现出了一种单一性。

二、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电子档案袋运用的本真旨归

1.电子档案袋促进个人知识库的建立

知识的收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起点,当一名教师拥有了属于其自身的电子档案袋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将自身零散的、不连贯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幻灯片、文本、视频)存储在电子档案袋当中。在知识收集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档案袋不同模块分类,可以将教师的个人信息、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不同的知识信息分模块、分类型地进行信息收集和存储。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信息的分类储存、查找和操作,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教师个人的遗忘而造成的知识管理混乱。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师对知识库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停歇。教师可以运用电子档案袋的交流功能,与其他教师协作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更新自身知识库的知识类型。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的评价功能,让教师对自身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实现知识库错误知识的删改与相关知识的增添。教师个人知识库的建立,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打下了基础。

2.电子档案袋实现教师自我对话

对于知识信息的收集仅仅是教师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但是却有很多人将它当成了管理的全部。柏拉图告诉我们:“当我们非常狭隘地集中于回顾信息时,我们不过是创造了‘模仿者’和‘追随者’。”怀特海也提出:“一个只了解信息的人是地球上最没用的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的著名公式。教师要不断地对“我”与他人对于“我”的评价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将自身通过教学实践得来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并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电子档案袋中撰写关于教学的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及时地记录下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电子档案袋支持教师上传实际的课堂教学视频,教师可以通过重温其过程来反思当时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在实现了“我―我”的对话时,才能不断地对自身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也许当时我这样做,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用另一种方式提出,也许学生能思考得更加深入……”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不会趋于平庸。

3.电子档案袋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为知识的共享提供平台

知识并不是静态的信息的堆积,它的生命力在于流动,知识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是否成功并取得效果的标准。教师要主动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在交流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在现实教学当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知识的分享。虽然,这种依靠外界制度强制的和教师之间无意识的分享对于教师知识管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影响,但是影响的力度与范围是有限的,并且教师交流分享得到的知识经验也不可能有着深刻的意义而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经验。因此,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则成为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以知识管理论为核心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运用则正符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意义。电子档案袋以知识管理论为核心,不仅能为教师知识的共享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从根本上它是立足于促进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与对话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动态的交互。在学习共同体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当教师在运用电子档案袋去完成“转化”时,要明白其实掌握知识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对智慧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能力。

三、“发展”意蕴下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电子档案袋有着不同的类型,我国一般将其分为展示型、描述型和评估型。展示型的档案袋主要收集最优秀或者最满意的作品;描述型档案袋收集能够真实反映学习过程的作品;而评估型档案袋用于评估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水平,其包含的内容比较标准化。教师电子档案袋主要是作为教师个人信息的纪录,自我反思、交流学习、知识共享的平台。因此,电子档案袋必须要为教师提供知识聚合、知识共享与知识交互三种功能。并且,在设计电子档案袋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其作为知识管理的意义,注重管理的过程性原则。

由此,笔者设计出的教师知识管理电子档案袋,功能结构如下表所示。

教师电子档案袋功能模块表

电子档案袋在教师交流之间的及时性上也许不及QQ,MSN等及时聊天工具。但是电子档案袋所秉持的开放、共享、协同共创的理念更加有利于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使用电子档案袋,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知识库模块,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知识库,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教学的实践视频、教学的内容等写入知识库中。由于可使用的作品格式丰富,所以教师不用担心知识的表达问题。电子档案袋拥有反思与评价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在权限上不加控制,尽可能地让其他教师进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达到一种真正平等的互动交流状态,并在这个状态之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吸取别人的经验并进行反思学习。协同共创模块是电子档案袋的核心功能模块,在电子档案袋的开放、协作基础上,教师个体可以提出有关教育教学的相关主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他教师如果对其产生兴趣、共鸣,则可以加入主题的探讨,实现思想上的碰撞。同时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还可以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集体备课并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库,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案的编写效率与质量,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电子档案袋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模块之间的交互性,如在评价中进行反思,反思后才能再作出适当的评价,而评价与反思都是建立在知识库的基础上的,个人知识库的建立又会受到教师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受教育情况、个人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运用电子档案袋进行知识管理时,就好比在制作一件精美的陶器。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圆心、一个旋转中的静态支点,而我们运用档案袋的不同模块功能围绕着这个支点转动。我们要想保持转动的平衡,使其不转向某个极端,就必须要依据个人情况,把握好支点,恰如其分地运用电子档案袋功能。在平衡的转动中,教师真正地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共享与创造,实现“转识成慧”。

――――――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J・巴顿.成长记录袋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石钰封,张义兵.知识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建设的新视角.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

[4] 潘福骏.wordpress在教师个体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辽宁教育,2013(9).

[5] 石钰封.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电子档案袋的设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6] 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7] [美]托宾・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李园.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电子档案袋.中国电化教育,2011(2).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案例 应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15-0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引入案例,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知,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在教学中引用案例时,应精选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案例、灵活运用案例,最大限度发挥案例的教学辅助功能。

一、精心选择案例,提高课堂教学适度

思想品德教材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众多联系,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精心选择适合度较高的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支持。在筛选案例时,要注意其典型性、生动性、对应性,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快速接轨学生的原有认知。例如,在教学《“代沟”析疑》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针对什么是“代沟”展开概念解读,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如下视频:初中学生小D个性比较强,她听邻居说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而是领养的,便感觉受到了冷落。特别是弟弟出生后,她感觉父母根本就不疼爱她,变得越来越暴躁,听不进别人的话,特别是父母的话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打击和折磨。最后因为一件小事,她离家出走了。教师针对这个案例提出讨论话题:小D已经是初中生,但对自己身世存疑,而且不听父母教育,最后离家出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认为:小D的思想出现了问题,且不说自己不是领养的,即便是,父母的养育之恩重于泰山,怎么可以这样伤害父母?也有学生说:小D的做法的确有些问题,但家长同样有一定责任,沟通不畅导致隔阂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恶果,消除代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二胎政策放开后,家长与孩子容易产生思想矛盾,从学生讨论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此案例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此类案例可能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自己身上,学生容易产生代入感,对“代沟”的概念更容易理解。

二、适时引入案例,激活学生多元思维

教学案例何时引入,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重点考量的问题。思想品德教材本身没有太多难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不存在太多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需要案例解释观点时再适时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案例时,要顺理成章,与教材内容高度融合。如《友谊,心灵的需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友谊的重要性,学生对此很有感触,都能够说出不少见解来。教师随即讲述了一个案例:莉莉的母亲去世后,她深受打击,性格大变,开始沉默寡言,同班几个同学非常担心她,主动帮她补课,还在她生日时送上蛋糕,她受到触动,逐渐振作起来。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个案例的积极意义,学生很快形成共识:友谊是医治心灵的良药。教师继续提供案例:有一个学生叫石磊,平时非常懒惰,上课就睡觉,平常还爱翻别人的东西,手脚不太干净,个人卫生也不行。他的身上常常散发着一股异味,同学们都不想和他交朋友,与他越走越远。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石磊这样的同学?学生议论纷纷,观点各异。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形成共识:对待石磊这样的同学,我们要给予积极帮助,而不是疏远、歧视。教师给出的两个案例,投放时机把握得比较精准,特别是第二个案例的及时呈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因为有不同意见出现,课堂讨论价值自然大大提升,学生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更为丰富。

三、灵活运用案例,塑造n堂教学品质

传统教学中,教学案例呈现大多是教师讲述,学生倾听,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随着多媒体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案例,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形成共性认知。如教学《男孩!女孩!纯真的友情》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哪些优缺点,然后列举自己与异往的案例,展开现身说法。学生开始时还比较内敛,在教师的鼓动下,有学生开始讲述:我是女生,但作为卫生委员,我认为在学习劳动时,不能有男女之分。我每次打扫卫生都和男生一起,因为有的男生比较懒,我主动督促之后发现,男生大多有改观。又有学生讲述:我是男生,有一次和女生一起走路聊天,邻班有几个同学在指指点点,我并没有在意,也没有与他们发生冲突。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交往,有什么大不了的?从学生讲述情况可以看出,让学生列举生活案例,也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因为学生对自身生活更为熟悉,列举的案例适合度更高,学生形成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目标;自身形象;价值观

一个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建设,是这个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也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努力树立学校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优秀的价值观,从而树立校园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无启迪意义。我们力抓学校档案建设的要素,既要有效捕捉档案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的异同,又要彰显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真正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档案管理实际为落脚点,切实用先进理念、校园文化、教科研成果、独特个性渲染档案管理的主要基调和内涵特点,不断提升学校档案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一、以先进思想提升办学理念

学校的独特魅力,实际上是办学主导者实践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思想的产物。办学理念是办学主导者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挖掘两方面交互融合而逐步形成的,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是学校办学精华和主体灵魂的集中体现。因此,学校档案管理必须围绕这一灵魂展开,把握学校工作主动脉、主旋律,如具有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近、中、远期规划,学校管理目标、制度体系和职能分解,主要领导的重要发言及论述等都是这一灵魂的体现,档案管理就要依据这一理念和思想的精髓进行探索和扩展,做到因地制宜,尽善尽美。档案管理要以“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全面培养、重点突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据,深入专业一线,渗透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全过程,真正做到办学理念与创新实践的融会贯通,前后一致,内外交融,真正体现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和职教风貌,全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优秀人才,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二、以人文关怀灌溉校园文化

学校档案是师生员工在政治生活、教育教学、行政事务等方面活动形成的具有历史和使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它既传递着思想,又传播着文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学校要营造自身的文化氛围,进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不断提升。不可否认,学校档案是学校树立自身形象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规格的文化载体。校园文化既有静态绽放的一面,又有富含生命活力的新时代气息。我校独特的文化魅力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诸多领域,并实实在在成为我校主体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鉴于此,我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切实站在社会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关注整个校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并使学生在极具个性的发展空间里自由翱翔,这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环境条件下新生事物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这必将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我校最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我校更是凭借着“我的青春我做主、社团一角、体育大比拼、文艺流行风、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明风采”等亮点展示,选取晨跑、太极拳表演、广播操比赛、歌舞绘画比赛、护理竞赛、中药技能竞赛等成长片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歌一舞、一笔一画、一步一调、一举一动中表现了现代新青年自编自导、自创自作的校园人文精神,体现了多姿和谐的校园美育世界,力求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示学生青春风采和艺术才华,更好地体现了我校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技能型人才的文化底蕴。

三、以内涵建设凸显职教外延

学校建设是系统工程,而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的各项建设必须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改革求发展。因此,为强化我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意识,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工作都应该不局限于档案工作而工作,而应当关注与前瞻学校的各项发展前景,只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属性,才能更有机地发挥其作用。这也必将促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立足于内涵化要求,更加关注课程与教学实践,关注教科研动态,及时收集信息,尤其是注重收集体现富有特色的多元化的课程理实一体材料,以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加大我校教学教育研究的拓展深度和强度,以更好地总结推广和应用,扩大我校极富中医药特色的教育影响。在此,尤其还要考虑极能展现我校特色的档案材料,如中医药、护理专业教育校本课程系统材料、教学教材教法研讨会等培训与讲座材料、教师论文及课题报告会材料、多媒体课件制作材料、十分钟讲课等材料,以及专门研究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科研材料,通过系统整理,形成教科研有机统一的内涵化发展档案,成为致力于特色均衡发展宝库的优质特等资源。

四、以特色成果提炼办学精华

在学校档案管理中,要深层次开发学校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服务。我们就需要对特色工程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挖掘,再重新规划、提炼整合、总结强化。通过编写各种检索工具、介绍指南等,利用学校档案进行二次、三次加工开发而形成专题材料,使一些分散保存的档案材料集中起来,把湮没在一般档案中的有用信息发掘出来,以成果展现,以精神提炼,以物质张扬,充分显示出我校特色办学的科学性、先进性、稳定性和独特性,积极参与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使学校档案真正成为我校特色文明建设的摇篮。这些特色成果及个性特质不仅仅是我校特色档案在特色学校内在价值的体现,更全面而有力地展示了学校积极的闪亮点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特色学校的定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特色成果档案绝不能热衷于表面化的包装,而是要抓住本质,努力体现中医药教育的内在质量和实际成效,因此,我们在档案收集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习、见习、实践等场景,而且要关注日常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表现、探索发展、道德变化和人格完善等点点滴滴的变化,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有效地体现中医药特色学校的成功之妙。

五、关注特殊个体,体现个性特长

学校档案工作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就是有效强化学校档案的基础工作建设。学校特色来源于办学优势的竞争合力,更来源于师生双边的个体活力,而这个个体就是最能彰显学校特色的立足点和发祥地。学生个体其发展是自主的、多样的,因此,作为特色学校,我们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这也是我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目的之一——营造一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工作氛围,使全体教职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团结协作、发奋进取的效应。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满足学生更多方面、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人格的发展需要,这也必将使我校拥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纷呈的学生。我校的档案建设始终坚持走学生成长成才之路,关注学生个体知识、技能和人格等多方面特长的延续,不仅看到学生的短期成绩和显性特质,而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潜在特质,致力于对每个个体档案的专心研究和有效建设。因此,作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校,必将拥有一大批专业骨干教师,继而培养一大批拥有专业特长的特色学生,也将为我校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因为这些特殊的个体既是我校的代表,又是这个长线骨干专业的代表,更是这个国粹行业的代表,这将值得我们长期为其关注留档和进行微观研究,并以档案管理实际为落脚点,切实用先进理念和一流的服务,踏踏实实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凡事以人为本,凡事以能力为本位。

综上所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和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是既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校将继续努力把学校档案室建成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基地,并做好充分的档案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参与职能与指导职能,不断丰富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学校的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此外学校档案是彰显学校特色和体现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最写实记录,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学校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是相提并论的,绝不能片面地标新立异,也不能孤立地突出一点,更不能只追求浮华的外表,而应该做到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点面结合地整体领会学校的精髓,紧扣学校的风格,透视学校的内涵,并力求做到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学校档案系统。这也是我校档案管理的一个综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校的档案成为学校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为今后学校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最及时、最确凿的信息,发挥其超现实的效益价值,全方面地促进我校快速、持续、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孔仲,宁俊芝.当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2010,(15).

[2]刘晓丽.浅谈学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5篇

1.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的优势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教师角色,改进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加强对案例的把握和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实践教学法还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加以思考,探索科学的解决方法,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心血管内科教学课程设置与实践能力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只了解心血管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法将心血管内科理论知识引人典型案例之中,既巩固了理论基础,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整合。

2.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的过程

2.1 筛选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首先,教师应筛选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积极研究案例中的治疗经验和诊治误区,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典型案例应具备合适的信息量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典型案例加以全方位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分析典型案例中的诊治误区与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设计问题并讨论,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加以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设计具有典型性和启发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规律,实现问题的引导功能。并且设计典型问题能够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增强思考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要设计讨论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集中学生智慧。讨论环节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并加以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2.3 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扮演

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扮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扮演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加以适当引导,总结课堂重难点,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扮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引导帮助,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3.2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心血管内科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质、高技能教师对心血管内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是随着我国医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的教学知识,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医学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最后,教师应积极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身人格魅力获取学生的尊重。

3.3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及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搜集教学资料、测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图文、视频等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加强信息化教学,将案例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完善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3.4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便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反馈,教师要加强关注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协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观察和测评。教学评估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目的,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语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常见问题;教务档案;档案管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

在现阶段的高校管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基层单位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因此使得在日常的档案管理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诸多问题与缺陷,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档案自身的收集以及整理工作。同时也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务档案在现阶段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研究中的有效作用。本文就结合高校教务档案,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务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在现阶段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应的管理人员认为对于自身的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以至于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当前高校教务部门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应由其他一些专门的机构去做,还有些人认为虽然归档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材料比较重要,但由于其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再加上归档会给其他的日常工作带来一些不方便,因此可能会对归档工作产生一些消极对待。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当前的教务档案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根本没有归档的必要,因而使得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汇总时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不仅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比较低下,同时也拖慢了整个档案工作的开展速度。

2.档案管理知识相对比较匮乏

当前部分高校从事档案管理的一些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缺乏一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对档案管理的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少,甚至在这些档案管理人员中,有很多人员只是兼职,因此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以及掌握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他们自认为掌握的知识,其实只是那些基础的存档,根本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持。

3.档案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在现阶段的教务档案管理过程中,依据其相应的载体以及档案内容,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划分为四类:学籍档案管理、教学管理档案、声像档案以及相应的教师业务档案。而其相应的主要内容一般都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细则、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相应的听课记录、工作量统计、教材的使用情况、相应的试题库、测试、考试安排、试卷分析以及相应的实验实习材料,等等。而学籍的档案管理则主要包含入学登记表、每次测试学生的成绩单、学生的学籍变动、学生奖惩材料等。相反,当前的教师业务档案其主要内容包含教师自身简介、实际的教学情况、具体的科研成果以及进修成果,等等。而声像档案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磁盘、光盘、碟片等诸多形式。在当前这个阶段,档案管理主要从档案的实际整理、收集、保管等方面呈现出来。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档案管理又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收集材料不够及时。应该说,教学档案是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而其教学活动中以及档案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文件以及材料都是从传统的资料收集中不断转变而来的。由于它自身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献材料,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整理工作;同时对收集而来的资料予以安全的保存以及保管。

(2)资料不系统、不完整。现阶段的教学档案因其自身的信息数据相对比较复杂,是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真实轨迹,因此对于其他类型的一些信息来源说,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以及权威性。但是在一些基层部门的工作规划以及制定的制度当中鲜有涉及档案管理以及收集性的政策,因此使得档案收集以及整理相对比较困难。此外在一些方面由于档案资料相对比较单薄,也缺乏对陈述材料的有利支撑,因而使得一些资料虽然从表面来看,比较齐全,但从其内容来看却比较陈旧。

(3)对分类的标准不够统一。当前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务档案根本没有制定统一、合理的分类标准,而且对于档案的存放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存放,以至于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重复档案或者是档案死角。

(4)载体相对比较单一,而且落后。我国现阶段高校的一些教务档案仍然使用一些纸质的档案载体,但由于纸张的规格不统一,再加上注册标准相对比较零散,因此使得档案载体标准难以统一化。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手段,但由于其自身内容不够完整,以及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既不方便对电子档案进行全方位的维护保存,同时也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

4.档案管理体制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事实上,我国在教务档案这一块,使用率是相当高的。经常能够见到高校毕业生来索取自己的成绩以及公证处来核实学生学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估以及相应的学位和管理工作的评估等都需要使用专业教务档案中的一些教学计划以及专业设置的数据。因此如果单从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上来说,如果将教务档案全部移交到现阶段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这势必会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中一些数据也经常发生不相符合的情况。

5.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当前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一般都还是遵循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其检索工具不健全以及检索方法相对较落后,致使其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7篇

学校心理教师督导是指心理教师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指导、反馈和经验分享,用以评估工作表现,发展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提升自我觉察,形成职业认同和发现工作意义的过程。心理教师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反思和督导,方能形成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在学校场景中,督导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督导形式和多个心理教师参与的团体督导形式。团体督导具有动力多样和经济高效的优势,往往成为学校心理教师督导的常用形式。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笔者经常开展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理热线接听人员团体督导工作。2015年4月下旬,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杭州下城区举行。笔者应邀开设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工作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教师一起经历督导过程。在工作坊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在来自各地的教师身上也发生过,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

本文按照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的进程展开,论述各阶段的督导任务,描述教师与督导者的互动,探讨不同阶段的督导需求、督导议题、督导策略和督导成效,探索有效的团体督导模式,以期提升督导效能,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发展。

一、团体形成阶段

在团体督导中,督导者身兼团体领导者和督导者两种角色。在团体形成阶段,督导者主要扮演团体领导者角色,任务包括解释督导功能和作用,澄清团体督导目标,规定团体结构和规范,说明督导者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取向,了解参加教师的需求,建立良好关系,营造自由而安全的团体氛围。

团体督导要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然而在团体互动中,既可能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支持性力量,帮助成员袒露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也可能出现引起个体防御性反应的阻碍力量。当团体成员对话时,良好关系会使成员更容易共情案例汇报者的处境,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团体缺乏良性关系时,成员建议可能出于自身能力展现和胜任竞争,汇报者将采用否认和辩解回应。因此在团体形成初期,要高度重视督导者与教师、教师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为团体奠定基本的情绪基调,成为团体主要的互动模式。

督导者(或委托团体中的教师)可以带领成员开展建立关系的游戏和小组活动,组织教师在小组内讨论对督导的理解和督导需求,承担协商者的角色,与成员沟通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教师在此阶段主要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2)对于解决自己的问题,督导者能否胜任?(3)团体氛围是否安全,允许自己自由表达?

不同生命经验和理论取向的督导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回答。笔者遵循人本―存在理论取向,往往淡化督导者直接教导的功能和角色,减少教师对专家、权威和外在因素的依赖,突显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自我觉察比问题解决更重要,探求问题背后的意义和责任等议题,相信团体互动能为自我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这样的引导在团体初期会形成具有不信任和不稳定色彩的氛围。很多督导者希望与受督导者形成信任稳定的督导关系。但在笔者看来,信任是一个时强时弱的变化过程,少有非常稳定的情况。正是各种情绪和关系的夹杂和表达,形成了团体摇摇摆摆的非稳定状态。督导者或者团体带领者更主要的任务是维持团体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具有不稳定性的团体才具有充沛动力,包含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因素。不确定的团体状态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督导者如何创设、识别和利用这些动力,将其转化为成员成长的动力。

有意识地引发教师对督导者的质疑和不信任,恰恰映射出教师在学校中经常受到的来自学生的质疑和不信任。教师在学校和班级中处于此类情境,往往会进入情绪控制状态,采用攻击、回避和僵持等自动反应模式。督导者如果能够跳出情绪控制状态,采取自动反应模式之外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将是一次绝佳的人际关系应对示范和演示。此时督导者已经开始督导工作。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您自己平时做个案吗?

督导:听上去老师有些担心,能不能告诉我们您担心什么情况?

教师:您让我们提供案例,万一大家没有提供案例怎么办?

督导: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谢谢您的提醒。(转向全体)希望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为大家呈现出案例。

这样的督导风格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克服“找到确定答案”和“获得专家意见”的需求,抱着反思和审视的心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依靠自己和同伴展开活动。这样的督导风格对督导者也是一个挑战,督导者需要将团体发展的掌控权更多地交给教师和团体本身,接受自身地位和权威遭受到的挑战,需要自身具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在恰当的时候能够主动暴露自身的弱点,接纳教师某种程度和某段时间的不信任甚至不尊重,将团体焦点由自身转向和教师互动的过程。

二、案例概念化阶段

当团体形成一定的结构和氛围后,可先请教师回想教育辅导中的关键事件,经小组讨论后在团体中呈现。所谓关键事件是指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过程中,让教师感到困惑、矛盾和冲突的案例和事件。教师呈现关键事件时,需具备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情境要素。关键事件镶嵌于背景丰富的生活之中,与其他事件彼此关联。很多教师呈现的关键事件包含多个主题和问题,涉及复杂的关系和线索,需要通过督导帮助其形成案例概念化。

所谓案例概念化是指心理教师运用特定的认知框架,对来访者从生活事件和成长经验进行理解和分析,形成问题假设、辅导目标、优势资源、辅导思路、辅导阶段、辅导技术和辅导评估的过程。很多教师面对个案感到手足无措或者思路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缺乏理解和分析来访者和问题的认知框架。对心理教师案例概念化的过程进行督导,表面上看是督导者与教师共同梳理案例,实质上是督导者帮助教师在内心建立案例理解和分析的认知框架。

督导者往往承担支持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请教师呈现关键事件,然后请团体成员就想要更多了解的信息提问,督导者催化成员之间的对话(加强或者削弱成员问题),使对话聚焦在案例概念化的要点上,并且保持不断推进概念化进程。最后呈现结构化的案例概念化要点或表格,请大家做整理。整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汇报教师希望能够形成正确的案例概念化;(2)教师希望督导者对案例概念化过程给予积极指导;(3)成员希望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根据笔者的督导经验,心理教师容易关注某些辅导要素(比如问题诊断、辅导技术),忽视概念化的整体模式;关注概念化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案例概念化的思考过程;关注案例的问题解决,忽视自身的认知建构。督导者可以利用团体动力,协助教师探寻来访者的需求,关注来访者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尝试进行问题评估与诊断,提供不同理论对某种现象的假设和认知,逐步澄清辅导目标和思路,引导教师建构自己完整的概念化模式。

在团体督导过程中,有些场景会让案例汇报者感到自己的能力被怀疑。督导者需要保护案例汇报者,并且帮助团体成员成长。常见的需要督导介入情境是:其他教师会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根据自己以往的成功案例或者学习到的理论和技术,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督导者可以与团体一起追寻辅导建议的来源,探询成员对辅导建议的理解,让团体成员领悟:所有成功和有效的技术都有完整的理论假设和适用情境;脱离概念化的整体认知框架,单纯摆弄技术并不能保证辅导达成预期目标。同时可以强调此时此地,请案例汇报者觉察自身,当前情境能否接纳地听取意见,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请意见提供者觉察自己,提供建议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还是帮助成员成长;请团体共同觉察,在何种条件和情境下,案例汇报者可能更容易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个过程恰恰映射了平日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情形。教师往往没有完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是引发学生更多的表达,而是匆忙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站在“过来人”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建议。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也较少觉察学生的情绪和认知状态,无视教育是否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而只是一味地说服。督导者可以暗示教师将当前场景与日常教育场景相联系,进而对自身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产生觉察。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这位老师有没有了解过,爸爸一来孩子就好了,他们是怎么沟通的?

督导:老师是想要了解信息还是提供建议?

教师:提供建议。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父女俩沟通的方式。

督导:是什么让您觉得这种学习很重要?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教师:焦点解决理论要求我们多关注事情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想父女间交流良好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外。

督导:所以这个建议是在焦点解决理论的框架下提出的。

教师:是的。

督导者:焦点解决不单有自己的操作步骤,对人和问题的理解也有自己的假设。

教师:是的。我正想说,其实我不同意这位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他(学生)这样的表现是完全正常的,不能说是有问题。

督导:所以老师您的意见不单是一个做法,其实包含了对整个案例的理解。我能不能说我们汇报的老师和您在这个案例的认知框架上,有着不同的建构?您认为采用焦点解决的概念化架构更利于解决问题?

教师:(点头)

督导: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注意过一个情况?(停顿)我们现在提的这些建议,汇报的老师能听得进去吗?

教师:(沉默,微笑)

督导:也许这个问题问汇报案例的老师更合适。(面向全体)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很对的道理,然后就非常想要告诉别人,让他们相信和接受,这有没有让你想到自己平常的某个生活片段?

团体中的其他教师:教育我儿子。(团体发出笑声)

三、提升自我觉察阶段

经过案例概念化的历程,教师逐渐能够将零散的案例线索和辅导策略进行串联,形成较为系统和结构化的案例理解和分析模式。表面上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源于来访者及其生活,然而从事件细节到概括推论,人们都是依靠自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背景作出的。因此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教师觉察事件推论背后的信念和假设、情感和需求,最终将视线聚焦和回归到自身。

督导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承担辅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空椅子、心理剧、隐喻叙事等技术,陪伴教师一起体验案例中隐含的感受、想法、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想法有:(1)固着在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上,回避自我探索与内在表露;(2)希望有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呈现,对于自我觉察的引导不知如何跟随;(3)希望得到团体和督导者更多的共情和支持。

与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自我觉察阶段显得更加开放、更显深度,需要极大的安全感和自由度。督导者和团体需要容忍更多的停滞、沉默和抗拒。如果说督导者在前面阶段主要利用团体的冲击和映照力量,那么这个阶段则主要利用团体支持和托扶力量,要更加微妙地调节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放大督导者自身作用。由于这个阶段多涉及教师的个人议题,而督导的主要任务则是帮助教师应对案例,督导者需要在督导目标和督导议题上保持平衡,只探寻与本案例有关的个人议题,不能演变成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

让我们来看一段团体督导中,引导教师感受情绪的对话:

教师:看到他爸爸赶到学校来,我顿时无语了。

督导:我不清楚“无语”是什么情况?

教师:就是没什么好说的。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品德教学;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二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借助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比如,我在讲初二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引入了这样的案例:中学生小明期中考试两科不及格,班主任在班级批评他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这时小明在下面小声申辩,班主任又以他不服管教为名,罚他面壁而站。就这个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站在家长的角度;第二组:站在老师的角度;第三组:站在法律的角度,并分别阐明自己组的观点。最后,我做了正确的评价,法律规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权。家长组认为:家长也有错,存在人身依附的错误观点,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同时,也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老师组认为:老师不是对小明负责,而是对小明进行侮辱行为、体罚行为,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组认为:本案例涉及宪法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通过我这样的总结既使学生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做一个愚昧的法盲;也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调节了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的成长时期,一方面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家长,想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因此,使自己的行动带来很大的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遵纪守法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在教学中发现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成效如下: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小组讨论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逼真模拟训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且灵活有趣,长此以往,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运用案例教学,将大量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浅化,以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其深入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将生活的案例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不同课堂的反复练习,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案例训练,最终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4.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将理论和现实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问,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往往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对每位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思路给予肯定,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进行大胆创新和想象,为其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得以发展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位于一线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活动的设计、运行;课堂的引导、升华,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准备、灵活协调、归纳总结。二十年的课堂案例教学经验于我自身而言,就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促使我充分结合学情和社情,积极思考、广泛查找收集信息,力求对案例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总之,我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法律的案例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更加活跃,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成效突出。

现在学校正在开展法律走进校园活动,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会很好地利用案例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法律知识中,使他们更加知法、懂法,从而达到更加守法,特别是增强法律意识,明辨是非,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能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9篇

第一、 学校档案,包括普九档案和学校平常教学常规档案,检查时普九档案尚未装入档案柜,学校常规教学档案没有得到及时归档整理。学校领导责成普九档案员在不耽误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又抽调部分教师,加班加点,按上级要求于规定时间,把我校所有档案整理清楚,并分别按年按类装入四组档案柜中待查。

第二、学校安全档案,安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校一贯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并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保证每学期举行一次有关安全普法的大型教育活动,每星期保证一节安全教育课,可是学校在安全制度、规划和记录等档案的整理和归档方面做的还不够。经过检查,我们马上着手将学校XX年来的所有安全档案和制度重新进行了归类和编号整理,现已装订成盒,并入学校普九档案中。另外还在课程表上按上级规定设置了安全教育课,规定上课教师必须有安全教案,各年级的教研组长是教案检查负责人。

第三、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上级局领导检查了两次,我们做的都不符合要求,此次我们下大力气,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以“新风育师德,正气出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按照规定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并在上次学习心得体会超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给每位教师发了学习笔记本,让他们把所有学习内容统一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于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指导自己的工作。还紧跟局委学习进度,组织教师认真剖析了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经过以组为单位的集体宣读和讨论,认清了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并顺利转入整改阶段,全体教师现正针对自身缺点着手书写和制定深刻的整改措施,力求此次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第四、关于“两免一补”工作情况,我校一开始就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享受“两免一补”学生的评审认定工作,先在全校进行了发动,让符合条件的学生写出书面申请,然后组织有村委会、社会、学校人员参加的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了认定,然后依据上级下发的指标,确定等额享受对象,及时进行了公示,和资金按时发放,顺利完成了我校的“两免一补”工作。

第五、在上次局委对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对我校教师在的作业和教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我们根据意见要求,马上组织全体教师,认真通报和反馈局委检查结果,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作业量少和批改不到位,教案书写简单,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现象,我们重新制定了学校作业、教案检查内容和办法, 以及同时又修改了学校的《教师百分量化考核制度》,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的模范带头与监督检查作用,使我校近段作业全批全改与教案规范书写有了较大改善。

今后我们一定要树立“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育人思想,身体力行和认真实践上级指示精神,尽快走出一条适合我校的素质教育之路。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0篇

那么,怎样来搭建这个平台呢?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用“案例”或说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用学生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逐步融合他们所掌握的政治知识,在那样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总结出分析解决政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但是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利用案例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天南地北,学生课上听得云里雾里,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下却不知所云。这样的“案例”实际上仅仅是一种装饰,因为它不是为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要精心选取典型案例

这里据所说的典型是指选取的案例中要蕴含我们要讲述的政治原理或规律,即“个案”中要有“类”的知识,否则案例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了。

2.讲解的重点不在案例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政治原理与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运用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个”到“类”的思维过程,我们引用案例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掌握“个”的现象,关键在于让学生透过“个”的现象去提取“类”的规律与原理。

3.案例最好从热点问题,或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中选取

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一些新鲜的案例来激活政治课堂教学,可以结合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样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和学生是处在同一个“关注者”的角度,容易找到教学中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和兴奋点,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觉亲切。

4.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法律诊所;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55-03

法律诊所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丹佛大学法学院,基本模式借鉴医学院的临床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公益性法律实务中“寓学于行(learning by doing)”[1]。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借鉴“医学式”的诊疗方式,在法学教学中开展以真实的材料使用为背景,采用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的互动性的法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起源于中国,故异于中国传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理念,相较于法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其重视的是实践性能力的提高。它是一种能够切实培养法学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具有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减缓司法工作压力的效果。

一、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2000年9月,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和复旦大学等7所大学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2002年7月28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 The Committee of Chinese Clinical Legal Educators,简称CCCLF)成立[2]。2005年6月,以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为代表的35所法学院校加入了CCCLE即诊所法律专业教育委员会。截至 2011 年 2月,已经有 141 所高校成了中国法律诊所教育委员会的会员,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我国落地生根,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黑龙江省法学会大力推动法律诊所的发展,法律诊所已经覆盖至全市的街道社区。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省法律诊所数量已经达到148个。法律诊所的出现为哈尔滨市 3 万多人提供了法律服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 1381 件、调处积案 886 起、法律文书 2 960 份、法律援助案件 15 起[3]。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推广使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门性法律诊所,带动了法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对于解决日常的民事纠纷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法律诊所教育已经由最初的萌芽阶段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法律诊所教育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实施推广程度是不同的。政法类学校开展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时间较早,制度相对成熟完善,经验较为丰富。如中国政法大学从2004年开始推行法律诊所教育,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实战经验,目前已经建立了专业的法律诊所网络平台,针对接诊的案件,分为行政法律诊所、农村法律诊所、公益法律诊所、老年人权益诊所和军事法律诊所等,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相比之下,农林类,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对于法律诊所这种成效显著的教育模式在实施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在推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美国引进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最初引进的初衷、目标是相合的。但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中国与美国两国的法律环境不同,法律文化、法律渊源、法律使用、诉讼程序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不同等种种因素,导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瓶颈问题。

1.法律诊所地位、学生身份不明确导致诊所案源不足

法律诊所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尚不能予以确认。法律诊所法律地位的模糊,性质的不确定,职能的不明晰导致了社会的不了解与不认同。当事人对于其性质产生怀疑,就不会将案件委托给法律诊所的学生予以。法律诊所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在我国的单行条例中同样没有认同,法律诊所的尴尬身份是案件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的身份受到限制是造成诊所来源不足的另一主要原因。现行的法律规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现实的办案过程中,案件具有的复杂性与争议性与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有较大不同。因此,对案件参与人的身份有着严格的要求。法律诊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自然是学生,然而在法律诊所的实践过程中,法律诊所学生的身份则略显尴尬。首先学生不是公检法司的司法工作人员。其次,学生是否能以律师身份参与案件有着较大争议。根据我国《律师法》第2条,第5条中对于律师资格的认定,目前国内法律诊所实习学生大多数不符合法条中规定的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且不具备一年实习经验。由此可见,学生显然不能以律师身份参与案件,也就不享有律师具有的相应权利,这对于办理案件是不利的。举例来说,目前我国的诉讼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在这相对应的诉讼法中都赋予了律师特定享有的权利。如《刑事诉讼法》第37条中赋予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出示证据等权利,其明确限定身份主体为律师。法律诊所的学生没有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没有举证,出示证人证言的权利,取证权利受限使得其无法参与刑事案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的第58条对于诉讼人的身份同样存在限制。除了现行法律规定的限制之外,社会各界对于学生身份、学生能力的质疑导致了案源不足。社会对于学生能力大多产生质疑,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尚且没有任何专业接触案件的经验就参与案件中来,当事人的不信任、不认同就不会将案件得以委托。故各界的不认同因素也致使案件的来源与数量大大减少。

以上的两个因素,致使法律诊所的案源严重不足,没有真实的案源,高校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与设立法律诊所的目的不相符合。同时,法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得不到培养,这对全面提高法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不利的。

2.经费支持匮乏致使诊所实施艰难

法律诊所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第一,诊所的办公地点设立需要经费。没有办公地点,诊所就只能流于形式。第二,学生在办案的过程中,需要经费予以支持。法律诊所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法律援助。学生无权向所案件的当事人收取费用。不能收取费用,尚无经费支持,办案中的许多费用需要学生自行解决,这样的消极状态为法律诊所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第三,经费的匮乏将无法给予指导老师薪酬。法律诊所中的指导教师均是高校的法学教师,在担任本校的课程之外义务地来到诊所“出诊”。法学教师指导学生没有任何薪资报酬,这样对于老师们造成了严重的消极情绪,造成了指导教师的流失现象。

经费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法律诊所的实践教学的大多数高校是根本没有设立专项经费的,截至2005年,在我国的350所左右的法律院校中,只有17所大学也在外国资金资助下建设了该项目,更多的院校虽已表达了对法律诊所项目的强烈兴趣,但却由于经费等原因尚无法启动该项目。经费的短缺使得我国的法律诊所教学步履维艰。

3.高校普遍缺乏稳健长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国内的高校普遍缺乏法律诊所的长效管理机制。好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广能否收获理想中的成效,保障机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法律诊所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考核机制、学分设置、评定方式、值班制度、案件接受、案件分配等等。当下高校内往往缺乏专人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做到及时出诊,案件的进展程度如何,能够切实维护案件当事人的法益,是否指导教师能够切实指导,这些都是诊所实施中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管理往往是不足的。管理上的缺失,导致目前出现了诊所学生值班混乱,指导教师不能切实到位,案件的进度停滞缓慢,案件的交接工作处理不当等种种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导致了法律诊所的设立受到了学界的质疑。高校应当加大对法律诊所的管理力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稳健长效的运行机制,给予法律诊所制度上的保障,使学生们在诊所实习中真正受益,诊所的运行才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三、大力推广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对策

1.对于法律诊所地位,学生身份问题予以确认

针对法律诊所所面临的案源不足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解决,即针对法律诊所的性质问题和办案学生的身份问题。

对于法律诊所的性质问题,相关的司法机关应当予以承认。首先,目前来看我国的《法律援助条例》还未对其形式予以认可。《法律援助条例》是2003年9月1日开始实行,距今已有12年的时间。中国法律援助形式已经多样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法律援质与团体组织,对于《法律援助条例》应当做出修改,在其中针对法律诊所增设条款进行规定。从立法上解决法律诊所的性质确认问题。其次,法律诊所应定性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属于人民团体的一种,是具备诉讼人的资格。目前我国的社会团体都带有准官方性质。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必须提交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业务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法律诊所走向一个规范化,应得到人民政府的授权与支持。法律诊所地位的明确对于案源的拓宽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对于学生的身份,应当得到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以及律师各界的认可与支持。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应当予以修改,赋予学生一个“实习律师”的身份。高校应当切实加强法学生素质的提升,让社会各界给予认同。对于专业教学的建设加大投入。要聘用专任的法律诊所教师和聘任一些校外律师,以及具有司法实践经验退休的检察官、法官来担任这项课程的专项教师,这样做能够为学生带来经验,让学生真正地对司法实务有认识。只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办案成功率的提升,才会切实解决案源的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法律诊所经费保障机制

法律诊所推进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经费的严重匮乏,我国法律诊所经费的获取渠道过于狭隘,仅仅依靠外国的资金资助,而国外的可获取的资助并不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拓宽经费获取渠道是当务之急。应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校自身,二是外部资助。

首先,高校自身应当对于法律诊所的这一实践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中来予以高度重视。将其与每年的毕业实习进行资源整合,毕业实习这一课程目前在国内高校是有一定经费支持的。同时,高校自身应当设立专款专项对于法律诊所的实践教学予以支持,对于在法律诊所实践中表现优异的教师与学生予以经济上的奖励。其次,要从外界的资助来拓宽渠道。高校应当加大其法律诊所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对于法律诊所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不能单单依赖于外国的资金资助,政府对于法律诊所的建设应当进行财政拨款,对于其办公场所予以减免租金的支持。社会上应当进行捐助。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应当在本行业的发展基金中,设立关于法律援助的发展基金,将此款项用于法律诊所学生办案的经费。

3.建立稳健的长效运行机制

法律诊所式的教育可谓是一种“舶来品”并非中国本土传统教育理念自然形成的,而在国内的建设推行也没有时间很长。其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并不能完全地融合,所以对其应当建立稳健的长效运行机制,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和管理机制建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中国的法学课程体系是需要一定的深化改革。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将法律诊所教学正式地纳入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必修课,给它设立较高学分,让学生予以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考察机制,对于学生的诊所成绩的考核不能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分数化的形式,对其实践情况具有发言权的应当是其案件当事人,学生的指导教师、法官以及同时参与案件的其他学生等。对其评价的对象也应当是学生在处理案件中对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掌握与应用程度,是否出现重大的失误等。

对于法律诊所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做到完善与专业。首先,高校的教务管理应对法律诊所做出严格的教学规定,要明确相关教师对法律诊所学生的指导,至少要委任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其次,实行档案化管理,为每一个参与法律诊所实习的学生建立个人实习档案,要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好办案笔记,对其负责的案子做认真的记录。再次,加强培训交流。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组织参观其他学校的诊所实习活动,高校之间的教务人员可以选派本校的专业教师与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定期交流,组织培训。最后,对于法律诊所的行政管理做到专门化。除了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外,高校应当为其指派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经费的管理问题,办公场所以及设备的维护问题,宣传与网络平台的运营问题,对于学生的出诊档案的管理问题,对于教师的指导案件数量备案问题。法律诊所的开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配备着相应的行政人员,对于完善法律诊所的体制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管理制度完善化将会对建立长效稳健的机制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4篇

一、案例教学简介

1.构建策划

课堂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构建策划都应在相对应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下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划应在继承批判、创新的前提下和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样包括在内,其吸收和参考借鉴其他的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此基础上更加提高自身的广泛性、区域性、综合性。

2.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模式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教学基本流程:提供案例――分析案例――探讨得出结论――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在提供案例这个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依据事实和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比较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此外,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结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在文字和图像上的运用恰当合理。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地理教学目标的整体角度出发,在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折射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研究分析等方式,激发出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和摸索的兴趣。对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案例多数来源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并且很多都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鲜明的科学特点,可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

3.教学的互动性

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角度出发,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地理案例进行激励的分析探究,进而达到学生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解决现实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由案例提出问题情境,进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中讲到的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这时我们会列举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对河流的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有关河流早期不合理的开发所导致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及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后期的整治和成功开发和在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他地区对河流流域进行开发利用有哪些值得参考借鉴和指导的意义。通过具体比较有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案例教学将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课堂中地理案例基本全部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中,这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有关问题的地理知识、规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延伸与拓展,创造性地对案例进行评价,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独特看法和见解,仔细制定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我国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目前对其开发利用还是比较少,结合前面所提到的田纳西河的开发利用,针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哪些值得借鉴参考的地方,进而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以及身边的地理,要符合社会实际,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案例教学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还是以教材为主,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的来源又过于单一等问题,为此,选择正确的案例才可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案例教学存在一点欠缺,但其自身存在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界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案例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得到了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更应当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了解,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以及激发出广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畅丽.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0(34):98-98.

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侦查语言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侦查语言学是运用语言学、侦查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与犯罪有关的言语材料,进而揭示出嫌疑人的地区籍贯、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族(国)别、是否精神病(聋哑)人等社会属性,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和范围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技术学科。该课程作为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侦查专业、治安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多、实践动手少,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真实的案件材料时,茫然不知所措。随着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着重培养“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侦查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依照传统教学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四川警察学院作为较早开设侦查语言学课程的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简述如下,以期就教于同仁。

一、内容安排上,突出教学重点

侦查语言学课程通常安排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共36课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讲授地区籍贯、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识别,若平均用力,则重点、难点内容不突出,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突出重点——方言识别、声纹鉴定。

中国方言众多,要识别方言,必须了解各个方言的特征,而了解各方言的特征,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听辨各地的方言资料,之前还要听辨国际音标,这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方言特征,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北风与太阳》的对比语音资料,然后收集了大量的影音、视频资料,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感受、学习、听辨。

声纹鉴定是最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一项专门技术,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声纹鉴定的案件越来越多,公安队伍人员亟需掌握这门技术,而声纹鉴定仪的操作又往往不容易掌握。我们在教学中,分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1.熟悉声纹鉴定仪的基本操作;2.录制若干份语音材料,分别作出宽带声纹图,观察、分析声纹特征的同一性和差异性;3.对实际案例检材语声和样本语声分别作出宽带声纹图,通过对相同词语的同类声纹特征进行测量、比对和分析,进行综合评断,写出鉴定书。

当然,侦查语言学的其他几项内容,有些地方也需要着重讲授,如在年龄识别中,繁体字、简体字、二简字、异体字、旧字形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对判断言语人年龄的关系;在职业身份识别中,职业用语、行业字在判断言语人身份认定中的作用,等等。

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综合运用电、光、形、声等现代教学媒体来演示的教学。与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相比,利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录像等媒体手段,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讲授方言识别、声纹鉴定时,通过播放各地方言的影音、视频资料,可以逼真地体现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使学生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在讲授其他内容,如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的识别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案件中的言语材料,让学生通过寻找案件材料中的字、词、句特征,如繁体字、简体字、二简字、异体字、旧字形、行业字、错别字、职业用语、犯罪隐语等,使他们“身临”真实案件的现场,从而缩短教学与“实战”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参加工作后能尽快适应侦查、鉴定工作。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真实案件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案情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真实案例,并提出相应问题,或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讲授本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几乎都要涉及大大小小的案例。小的案例,如一个方言语音“然而”说成“言而”,“精神”说成“盯神”,“湖南”说成“扶兰”;一个方言词语“早晨”说成“晨早”,“聊天”说成“摆龙门阵”;一个方言语法“我们”说成“我笃”,“我先走”说成“我行先”等。大到数十字、百字,甚至千字以上的言语材料,让学生通过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言语内容等方面的识别,判断言语人的地区籍贯、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案例教学对提升学生实战应用、综合应用、解决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理论讲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认为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是:学生拿到真实案例中的书面材料或口语材料,自己动手查找其中的字、词、句特征,然后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寻找相关的依据。各方观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场面非常热烈,打瞌睡、心不在焉的少了,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多了。很多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参与其中,并得到了相关能力的锻炼。

五、考试环节中,强调技能性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检验教师教的效果、学生学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向性。侦查语言学作为考查课程,是开卷考试,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但以往的考试仅仅是布置几道简答或论述题,让学生抄抄教科书,应付了事。现在我们逐步加以改革,考试形式多种多样:1.结合自己专业,谈一谈学习侦查语言学的心得与体会;2.调查自己家乡方言的特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言语内容等);3.对典型案例的言语材料进行分析、识别,判断材料制作人的社会属性,等等。

“调查家乡方言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既要求学生有方言语音的调查,又要求有方言词汇、语法、文字,以及言语内容的调查。通过调查,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掌握自己家乡方言的特征,培养识别方言的技能和方法,进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关注各地的方言及其特征打下基础。

“分析识别典型案例”是以真实案件中的言语材料作为考查内容,有案情介绍,有案件涉及的言语材料,让学生判断材料制作人的地区籍贯、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社会属性。对于侦查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还要求“给出下一步侦查建议”的考题,以训练其所学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以上所述侦查语言学的教学改革是就四川警察学院而言的,各个院校情况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措施也各不相同。总地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广泛开展侦查语言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探索适合各自院校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侦查语言学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