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泥塑教案范文

泥塑教案范文

泥塑教案

泥塑教案范文第1篇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间艺术面临继承和发展的新问题,古老的艺术品受到了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如,著名的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曾经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它却格外萧条。如何传承并发扬这一传统艺术?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我们注意做到:避免硬性灌输;以兴趣为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等。指导原则是:重在传承,贵在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做了系列尝试:

一、小组活动的开展

课前分组,选出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组长,分配任务――搜集有代表性的地方彩塑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每一组分别以地方彩塑命名,如:无锡小泥人队、凤翔虎队等。在教学时,要求各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班夸一夸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彩塑相关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学习兴趣。

如:天津“泥人张”队首先自豪地介绍:“我们的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凤翔虎队则不紧不慢地说出:“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之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二、塑造方法的学习

塑,是根本。塑的动态、神态决定了绘的表现。儿童的个性张扬,无拘无束,并不喜欢一味的模仿,柔软易塑的泥在他们的手中会在瞬间变化多样。所以,在塑的过程中我们围绕主题提供多种形象供孩子们参考,鼓励孩子随性的创造,如:《马》

首先了解传统生肖马造型古拙的表现形式,学习基本的塑造方法,能够掌握快速在一块泥胚上分出马头、马身及四肢等主要轮廓的传统做法;

然后展示生活中马的各种动态:奔跑、直立、嘶鸣等等。与传统造型比较,激发学生尝试塑造各种动态;

最后,展示卡通形象,学习拟人化造型和夸张的表现方法。

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孩子更喜欢夸张、变形的马,因此,引导孩子:马要嘶鸣,就把马嘴分开的距离使劲拉开,甚至接近直角!马要发怒,就让马的身体垂直站立。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相应部位拉一拉、捏一捏等,就可以变化出多种造型。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面对一个球形泥胚,有的学生想到了头,塑出五官,变成人,同样是塑人,有的在孩子手下呵呵大笑、有的双目怒瞪、有的龇牙咧嘴;有的孩子给它加上长耳朵,人头又变成了兔子的脑袋。有的孩子把球形看成身体:乌龟的身体、甲虫的身体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塑的过程中,假想自己就是被塑造的物体,会有什么心态,会做出哪些动态,从而赋予泥以生命,让作品鲜活生动起来。

三、彩塑图案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美术素养。具体地说,就是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彩绘泥塑的色彩与图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传统彩塑主图案以花为主,对此,我们对图案的构成也做出了尝试:

1.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是群体共同审美习惯的产物,反映了民众对于幸福美好生活渴望的精神实质。如:莲花与鱼――年年有余;蝙蝠、桃、铜钱――福寿双全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隽永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把民间吉祥图案经过简化、变形、重新组织,根据造型合理布局在泥塑形体上,使彩塑艺术更好的体现民间艺术祈子、求福、辟邪等吉祥文化。

2.根据泥塑造型自身设计图案,一般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常识取材。如,狗:忠实于人类、喜欢啃骨头、以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相关故事……我们就可以以人、骨头、耗子等为素材,自由布局或者运用传统图案的形式组织,形成新的图案装饰泥塑作品。这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发挥,深受现代儿童的喜爱。

3.根据爱好设计图案。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水果、玩具、昆虫、动物、建筑等,按照一定的形式布局,就是与众不同的装饰图案。

4.引入肌理,利用物品的肌理巧妙拓印,获得物体的形状和特殊纹理。如,藕片切开后,在断面上涂上色彩,直接拓印在泥胚上;还可以用树叶拓印;用渔网拓印等。形成的效果奇特,富有现代气息,并且操作方便。

泥塑教案范文第2篇

方案背景

众所周知,泥土经过长期的风干会出现干裂的现象。普通的泥塑制品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加工就会出现干裂、脱色等问题,影响它的美观和价值。但是在我们天津,却有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能比较好地克服这些难题,始终保持栩栩如生的姿态和鲜艳的色泽,并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传颂,那就是著名的“泥人张”彩塑。

为了揭开“泥人张”的神秘面纱,我校组织5年级全体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到“泥人张”世家美术馆实地考察、在实验室里进行泥土分析、亲自动手操作等,引导学生对这块“神奇的泥巴”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泥人不开裂、不脱色的问题,分析“泥人张”使用的泥土的特殊性,亲自动手体验泥人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彩塑艺术,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从自身做起保护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动对象和分析

为了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选择了全体5年级学生(约200人)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5年级学生在小学中属于高年级,已经开设了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创造课、综合实践等课程,掌握了一些科学基础知识,比低年级同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按照教师的示范指导进行模仿操作,并能够较好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并完成活动,同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新设计。

方案的主体部分

活动内容

《神奇的泥巴――走进天津“泥人张”》活动方案的具 体活动内容如下:

组织5年级所有学生上网搜索“泥人张”彩塑的相关资料,填写“泥人张”彩塑活动调查表,让学生对“泥人张”彩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带领彩塑小组核心成员参观走访“泥人张”美术馆以及“泥人张”店铺,让学生亲身体验泥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泥人张”彩塑不开裂、不脱色的工艺特色。

在实验室对“泥人张”彩塑所使用的泥土进行实验分析,分析泥土成分,验证泥人不开裂的真正原因。

组织各班彩塑小组成员进行彩塑作品创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制作彩塑的工艺流程,体验制作的乐趣。

将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连同学生们制作的作品一起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同时评选出“科技新秀奖章”获得者。

活动过程和步骤

活动准备(为期1周)。其内容包括:明确具体负责人;选择参与班级,确定活动方案;联系好“泥人张”世家传人;安排好行动路线等各种准备工作;联系好实验室与家长,作好出行准备。

宣传动员(为期15天)。其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创意、方案;在各班成立彩塑活动小组,组成参观访问小队,上网搜索资料并确定参观时要提出的科技问题;组织教师提前参观。

组织实施(为期1年)。包括前述所有5项内容。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预案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计划以外的情况。例如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技术难题、出现划伤等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了预想及解决方案。

图1 龟裂的泥土与“泥人张”彩塑的对比

图2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

图3 学生填写的调查表

图4 参观泥人张世家店铺

图5 学生在实验室做泥土分析

图6 学生动手制作?

活动的预期效果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及责任心。

本次活动包括了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可由此得到有效的锻炼。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泥塑教案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泥土经过长期的风干会出现干裂的现象。普通的泥塑制品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加工就会出现干裂、脱色等问题,影响它的美观和价值。但是在我们天津,却有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能比较好地克服这些难题,始终保持栩栩如生的姿态和鲜艳的色泽,并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传颂,那就是著名的“泥人张”彩塑。

为了揭开“泥人张”的神秘面纱,我校组织5年级全体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到“泥人张”世家美术馆实地考察、在实验室里进行泥土分析、亲自动手操作等,引导学生对这块“神奇的泥巴”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泥人不开裂、不脱色的问题,分析“泥人张”使用的泥土的特殊性,亲自动手体验泥人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彩塑艺术,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从自身做起保护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动对象和分析

为了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选择了全体5年级学生(约200人)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5年级学生在小学中属于高年级,已经开设了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创造课、综合实践等课程,掌握了一些科学基础知识,比低年级同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按照教师的示范指导进行模仿操作,并能够较好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并完成活动,同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新设计。

方案的主体部分

活动内容

《神奇的泥巴――走进天津“泥人张”》活动方案的具 体活动内容如下:

组织5年级所有学生上网搜索“泥人张”彩塑的相关资料,填写“泥人张”彩塑活动调查表,让学生对“泥人张”彩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带领彩塑小组核心成员参观走访“泥人张”美术馆以及“泥人张”店铺,让学生亲身体验泥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泥人张”彩塑不开裂、不脱色的工艺特色。

在实验室对“泥人张”彩塑所使用的泥土进行实验分析,分析泥土成分,验证泥人不开裂的真正原因。

组织各班彩塑小组成员进行彩塑作品创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制作彩塑的工艺流程,体验制作的乐趣。

将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连同学生们制作的作品一起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同时评选出“科技新秀奖章”获得者。

活动过程和步骤

活动准备(为期1周)。其内容包括:明确具体负责人;选择参与班级,确定活动方案;联系好“泥人张”世家传人;安排好行动路线等各种准备工作;联系好实验室与家长,作好出行准备。

宣传动员(为期15天)。其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创意、方案;在各班成立彩塑活动小组,组成参观访问小队,上网搜索资料并确定参观时要提出的科技问题;组织教师提前参观。

组织实施(为期1年)。包括前述所有5项内容。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预案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计划以外的情况。例如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技术难题、出现划伤等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了预想及解决方案。

图1 龟裂的泥土与“泥人张”彩塑的对比

图2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

图3 学生填写的调查表

图4 参观泥人张世家店铺

图5 学生在实验室做泥土分析

图6 学生动手制作?

活动的预期效果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及责任心。

本次活动包括了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可由此得到有效的锻炼。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泥塑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废为宝;头像写生;泥塑;服装搭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84-01

教学实践证明,依据初中美术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发动学生去搜集一些常被人忽视的“废物”,制造出十分漂亮的工艺品,赢得学生欢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现就结合具体美术教学活动,用常见的“废物”开展泥塑、头像写生、服装搭配等教学,谈一下看法和感受。

一、利用废弃的蛋壳进行头像写生

蛋壳一头大一头尖,呈椭圆形,很接近人的脸型,是进行人物头部造型的好材料,由于蛋壳取材方便,不需花钱,造型有趣,装饰性强,易学易教,易出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利用蛋壳开展头像写生,很适合学生好探究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们在玩耍中学习知识,使情感、生活与艺术语言融合一起,它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因此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利用蛋壳进行头像写生,主要步骤有勾勒大形、添加细节、上大色块、整体调整等几个步骤。先画出脸形,再用三庭五眼的规则来确定五官位置,划分出大体对称的脸型,再划出额部、眼部、嘴部、两颊,最后填上大色块,色彩深浅、冷暖对比要强烈,注意色彩之间要遥相呼应。

制作好后,可薄薄罩上一层清漆,增加保护层,便于长久保存,里面放上黄泥等填充物,出口处用钉系上细线做成挂饰。学生制作后,有的把它当作装饰品,或赠给同学,不仅大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二、利用废弃的纸箱制作画框

废弃的纸箱很容易收集到,用纸箱制作画框,取材方便,无需购买,硬度适中、立体感强,便于装饰。画框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的装饰框、透明塑料薄膜(或玻璃)、背板。制作画框首先确定画框里要放的画,画框要制作的外形,画框的尺寸及要装饰成的图案和颜色。然后依次画形、剪图案或画图案、粘贴图案或给图案添色,整体修剪,剪去需要镂空和多余的部分。最后,制作好画框,再将预先准备好的绘画作品固定在装饰框和背板中间。

经过同学们的一翻修剪和装饰,画框制作完成,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画装裱起来,张贴到墙壁上,原本废的纸箱立刻换新装,换用途,成了一件装饰美化生活的艺术品。学生用学到的制作方法,为学校组织的手抄报展设计制作了画框,这样一来不仅为手抄报展示增加了美感,还体现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又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产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利用泥土材料制作生动的泥塑

黄泥土可塑性很强,又是易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出学生喜欢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泥塑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示范,再欣赏大量作品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可一个人捏一个或一组小泥人,也可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的泥人。如果作品粘接处黏性不够,容易脱落可用牙签、铅丝等插接。在塑造过程中先塑造出人物的基本形体,再细致地刻划局部,最后全面调整,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

泥塑有三分塑和七分彩的说法,学生稚拙的泥塑更需要用色彩来增强其美感。先把泥坯放背光不通风的地方慢慢阴干,然后全部涂上白色水粉颜料,底色干后再进行着色。为了突出泥塑效果,告诉学生着色时色彩鲜艳、明快一点,并适当处理对比强烈一些。如果塑人物,皮肤色需要调准颜色。用白加淡黄和朱红调肉色深手脚部及脸部。有时脸部不着肉色而在白底色的面颊部涂上两团红晕。深红晕可用毛笔着水粉色,也可用棉团胭脂粉轻涂。这些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的泥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教学效果良好。

四、可以利用废布料剪制服装小样进行服装搭配

废布料很好找到,易于携带,方便裁剪,布料本身带有的图案和色彩成为有效的学习素材。在学习服装搭配内容时,学生们把废的布料剪成服装小样进行服装搭配的学习,首先服装的材料问题解决了,可以直观的触摸不同材质的布料。其次,服装的搭配效率提高了,把已经准备好的多款服装的小图样分别拷贝到不同的布料上,剪下,然后进行搭配,进行不同风格的服装搭配,不同质地的服装搭配,学生们还可以互换手中的服装小样进行搭配。最后,学习的热情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们将手中的服装小样进行互换找到了最佳的搭配方案,因为有比较,就有差距,在差距中找到了最满意的服装搭配效果,学生们的总结自然是言之有理,句句点到关键,不愧是实践出真知。

学生们把最满意的服装搭配有规律、有造型的粘贴在一块课前准备好的背景――一张T型台的画面,并为其做好画框,一幅服装搭配展示效果图就这样制作完成,学生们带着幸福愉快的欢笑将这张杰作挂到展示窗口。

利用废布料进行剪制服装小样进行服装搭配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做事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泥塑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彩绘泥塑 民俗类型 地域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是宝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它的生产地在凤翔纸坊乡六营村。彩绘泥塑的生产发展与当地民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表达出强烈的民俗审美心理和地方特色。最初凤翔泥塑多为小型的泥玩具,渐渐发展出很多品种,有供小孩玩耍的小动物,还有陈设装饰的神仙、钟馗、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戏曲神话故事,还有祈福、驱邪的坐虎,挂脸等。民间艺术为民众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生产,制作带有随意性与自发性,有美好的祝愿与祈福目的,往往与民俗节日相结合。凤翔彩绘泥塑各种类型中就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民俗品类

1.镇宅、护生的凤翔彩绘泥塑虎

凤翔彩绘泥塑中泥塑虎最具典型,有虎头挂片与坐虎两大类型。虎头挂片属于半浮雕,虎头上眉、眼、鼻凸出。造型特点与西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相类似,虎头上彩绘有繁复的图案,亦如兽面上布满了纹饰。然而虎头挂片不同于青铜兽面所表达出的狞厉之美,红绿对比的民间色彩与吉祥纹饰给人的是一种亲和力。更有趣的是彩绘泥塑虎额头的部位并没有画出一个“王”字,而放置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双眉则是一对意象表现的阴阳鱼,鼻梁部位画出一个倒置的药葫芦,下颌画上多子的石榴,空白处被艺人们“撇”出意象的蝴蝶、蝙蝠,两颊、双耳还用弹簧缀有蝴蝶、飞鸟等小饰物,只是双目圆睁、虎口大张显出虎的威严。泥塑的彩绘是吉祥图案的汇集,艺人毫不吝啬地将丰富多样的吉祥符号都放在虎脸上,表达出百姓心中最普遍的生命祈求。虎头挂片的功能特殊,形态不像孩童的泥玩具,泥制易碎并不适宜戴在头上当面具,它悬挂在家中显著的位置用以镇宅、护佑平安。

坐虎浑朴的造型风格接近汉唐的石雕,是前腿站后腿卧的形象,头扭向身侧,双耳树立,虎目圆睁,彩绘遍及全身。凤翔彩绘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匠人在施彩时并不以虎“黄质黑章”的形象特征为范本,而用墨线于虎头、虎身描画传统吉祥的花草、动物图案,再填以红绿等浓烈对比的色彩,绚烂夺目显现出浓郁的民俗特点。坐虎的功用就如同孩童生命的保护神,在孩子满月时亲戚们郑重地送来。大的放置于炕头虎虎生威,包含了护佑孩子平安成长的祈愿,似于陕北的炕头狮。小的空壳内放有石子、泥丸可摇出声响,是乡间孩童常见的泥耍活。

2.求子——泥偶类彩绘泥塑

从我们生物远祖到人类,都是抱着一个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世世代代为着一个目标——生命繁衍而奋斗。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也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生存与繁衍,表达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繁衍就是子孙长续、万世不殆。生命繁衍始终是民间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彩绘泥塑中也依然保留着表达这样主题的一类小泥偶。

凤翔县城西北有一座灵山,香火兴盛,当地人认为在这里祈愿很灵验。其中有一座送子娘娘庙,婚后还没有子嗣的夫妻都要到这里来许愿求子,焚香祷告之后就将神像前摆放的泥娃娃悄悄地揣回家中,庙里的僧人也不拦阻。据说将泥人拿回家不久女人就会有孕,很灵验。这灵山求来的泥偶就是出自于六营村艺人之手。周围县区的庙会上也都有六营村的艺人挑担去售卖他们生产的泥偶。当地的百姓也在拜神以后买一个泥玩回家,或为求子或以小虎护生。据调查与凤翔邻近的岐山县周公庙庙会,过去就有这样的民俗。

这一类的小泥偶尺寸都不很大,大约七八公分高,都是站立的造型,五官服饰描绘相对粗略,色彩仍是以红绿为主调。除求子外,婚丧有时也使用这类泥偶,这一类型的泥偶更突出了功用的目的性。

3.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在行业内一般称之为“耍货”,就是泥玩具。在彩绘泥塑中有一部分小件产品小巧圆浑、造型可爱,很吸引儿童。过去常常是艺人们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或赶庙会售卖,价格也很便宜。最受孩子欢迎的是虎、狮、牛、马、鸡、羊、等小动物泥塑。泥塑体型都不大,艺人更自由地发挥了想象力,不过多模拟真实物象,造型浑圆,夸张头部的造型与比例,表现出小动物的憨拙,施彩按照民间传统的用色规律。因为体积小细节更加概括,突出了神韵,生动自然。这类作品中的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牛属于凤翔彩绘泥塑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马与羊都登上了生肖邮票被更多的人所喜爱。

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也包括戏曲、神话故事题材:杨家将、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根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塑成单个人物摆放在一起。因为具有故事性,家长结合泥塑人物声情并茂地讲出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戏文的故事,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方式一代代延续,形成了民间文化发展独特的民俗现象。

二、凤翔彩绘泥塑民俗品类的历史文化内涵

1.镇宅、护生的凤翔彩绘泥塑虎

以虎为题材的民间艺术品在宝鸡很普及。民间有崇虎民俗文化信仰,与这片土地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有着渊源关系。房间显著位置悬挂的虎头挂片显然是一件顶礼膜拜的圣物。它的文化渊源与史前时期的图腾崇拜相联系。大约七千年前,渭水的中上游流域活动着伏羲部落。以狩猎为主的史前部落,在原始森林中世世代代与猛兽格斗,自然崇奉山中之王——虎,并尊为图腾物。“伏羲生成纪,涉治陈仓”(《遁甲开山图》),陈仓就是宝鸡的古称。伏羲崇虎的图腾文化在宝鸡地区的民间艺术中保留了下来。

虎题材在民间、民俗中有着重要价值与作用。从岁时节令到人生礼仪不能没有虎的参与。将虎头挂片挂在家中,既是对图腾物的尊崇礼拜,又祈求借助它的神威除魔驱鬼,保佑家宅平安、五谷满仓、人丁兴旺。孩子满月送坐虎放于炕头,借助神力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人之吉凶祸福,发迹变泰,也往往附会到与虎的关系上。贵人贵相多与虎相、虎威、虎运有关。直到今日人们见到孩子长得圆润健康,富有生气,还习惯誉之为“虎头虎脑”。比喻人英武、风度矫健则说“龙骧虎步”、“虎背熊腰”。这些都有深厚的民俗心理渊源,也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依据。它来自虎的非凡形态和气质。

崇虎观念与人最基本的生存生命需求紧密的联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身体健康,穿衣吃饭是生存的必要保证,丰衣足食是人们的理想愿望,这些形成百姓心中以“福”为理想的民俗意识。在史前时期人的基本生存保障不能自己完全掌握的时候,自然祈求有法力的神祇来保护。虎图腾崇拜充分表达了这种意识,这种观念从远古延续至今。

2.求子——泥偶类彩绘泥塑

女娲作为始祖神的传说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中积淀流传。女娲用泥土捏制出人形并施法给予泥胎生命,攒土造人的传说暗示出人类与泥土的密切关系。凤翔的灵山求子活动,已然将神话转化为了一种百姓的民俗活动,女娲也演化成民间的送子娘娘、姜嫄女神。彩绘泥塑艺人捏制出人物的形象、动物的形象,不就是女娲攒土造人故事的再现吗。拜神求子的习俗依然保存在凤翔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女娲攒土造人的故事,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信息,也反映出人与黄土地的密切关系。土地提供给人大量的可供生存的食物来源,使人类生存得到可靠保障,并逐渐定居发展繁衍。这种以泥为人偶的形式在进入封建时代之后在殉葬制度中大量显现。这些用泥土捏制的泥偶经过火的加工烧制成陶,在古代墓葬习俗中很普遍。陶俑自然是泥偶的继续发展。从民间泥偶的民俗功用看,包含着女娲攒土造人传说的直接表达。

3.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

游戏、玩耍是人的天性,从史前的人类遗址考古也发现了先民们用泥土捏制的猪、狗等动物的形象。我们虽不能完全了解先民创造它们的用意,但我们能够看到凤翔泥玩与这些远古形象的相似性。凤翔泥塑表现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很多取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与历史。宝鸡地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及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封神、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彩绘泥塑中自然少不了这一题材。泥玩具是乡村孩童玩耍、寓教于乐的道具,是娱乐性审美功能与教化作用的结合。泥玩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它所表现的人文知识、人生理想也使儿童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许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戏文故事的玩具造型,主题更是浸透了启蒙教化人们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准则的因素。泥玩具陶冶性情、强身健体,其丰富的内涵不失为一部生动的蒙学教科书。

三、民俗类泥塑的现状及发展

民间艺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它可以感知民俗的文化渊源。民间美术在很长的历史发展中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状态,这与相对稳定的乡村自然经济与文化环境有重要的关联。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乡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民间文化与民俗也在这种变化中渐渐消亡或转变;凤翔彩绘泥塑的功用也发生了转变,民俗特征逐渐淡化。凤翔彩绘泥塑原本是一种民俗商品,与民俗生活相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泥塑的销售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国内而且远销海外,很大一部分彩绘泥塑也成为带有地方民间特色的旅游商品。2000年后随着凤翔泥塑上了全国邮票,这样的发展趋势越加扩大。民俗功能和需求已经不是促使泥塑生产的主要动因,但原本带有美好祝愿与寓意的图案形式仍然保留了下来,装饰美化的趋势越加重要,色彩也渐渐调和,主要生产生肖类泥塑与坐虎、挂虎等象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以及一村一品、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文化保护建设措施的实施,凤翔彩绘泥塑越发受到关注保护,凤翔彩绘泥塑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8.

泥塑教案范文第6篇

一、携手名家,创办“泥校”

2009年6月,湘江小学携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知名民间艺术家、“非遗”传人“泥猴张”――张希和先生,共同创办了 “鹤壁市湘江小学‘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

学校聘任张希和先生担任“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兼任泥塑指导教师,在指导全校泥塑教学工作的同时,重点负责专任泥塑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校泥塑课专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快速提升。2012年,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湘江小学教师李莉的泥塑课《学捏泥动物――猴子》荣获“特等奖”,李莉本人也因泥塑教学成绩显著、特色明显,于次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确保泥塑课程系统开展、有序实施,湘江小学成立了教材编写组,为学校泥塑课程编写专业教材。2010年8月,在张希和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湘江小学特色校本教材,也是鹤壁市首部乡土文化特色教材――《“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试用,为泥塑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湘江小学师生中广受好评,在社会上也备受欢迎。2010年9月11日,张希和先生在鹤壁市新华书店举行《“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新书签售会,一小时内便签售一空。2012年,在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评选中,这本对传承泥塑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教材,毫无悬念地被评为“特等奖”。

学校泥塑教学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开展,做到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全面性即每周开设一课时的泥塑课程,一至三年级学生人人参加,做到个个有泥塑作品,班班有泥塑能手。重点性即成立泥塑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兴趣活动,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培养泥塑新苗,发挥学生特长。通过上泥塑课,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鉴别泥土的基本方法和捏制泥塑的基本技巧,懂得了如何鉴赏泥塑作品。如今,湘江小学参与泥塑学习的学生已达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

二、丰富载体,扩大影响

为了扩大泥塑艺术的影响,学校不定期举办泥塑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泥塑文化氛围。

学校将张希和先生的部分作品搬进校园,举办“泥猴张艺术作品展”,组织全体师生和部分外校学生、家长参观欣赏,充分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和精髓(见图1)。

学校定期举办泥塑作品展评,对学生的泥塑作品进行评选、展示(见图2)。师生送展的作品千姿百态、内涵丰富,其中不乏泥塑精品。2012年10月,河南省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在鹤壁举行时,组委会特地为湘江小学泥塑作品开辟展区,展出学生作品150余件,受到各地师生的好评。

湘江小学“太阳花”艺术团结合泥塑艺术特点,参照泥塑作品造型,编创了多个形式新颖的节目,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感受泥塑艺术魅力,接受泥塑文化熏陶。情景音乐剧《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广受好评,在省、市和部级评比中也屡获殊荣:鹤壁市“庆六一文艺汇演”特等奖、河南省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电视展演活动金奖……

三、凝炼特色,深挖内涵

经过数年的发展,湘江小学在泥塑艺术传承教育上取得了累累硕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教师们从关注学生塑型技能发展到关注泥塑活动对学生情感、能力、态度等全方位发展的影响;从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内容拓展到与节日、领域、生活情景等相结合;从单一的个体创作形式到同伴间的协商、合作的大型创作活动。以泥塑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也应运而生:与泥塑文化相吻合的《泥塑的起源》,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开展的《泥塑文化与风土人情》《中国各地泥塑艺术的比较》等,都是对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的拓展和提升。

泥塑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凤翔泥塑;产品开发;品牌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然而其审美和实用功能正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成了如今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过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途径是其走出目前的窘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

一、凤翔彩绘泥塑及其艺术特征

1、凤翔彩绘泥塑的基本种类

凤翔泥塑的花色品种多达170多个,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 其按照不同的类别可分为:泥玩具(主要是动物造型,多为十二生肖)、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等。

2、凤翔彩绘泥塑的艺术特征

凤翔彩绘泥塑多以植物的花、叶、茎、蔓等作为装饰图案,以红与绿作为主要的装饰色彩,是农业文化的产物。在造型上,虽然不刻意追求写实效果,但又不粗略,它夸张又有度,简洁又不粗糙,给人一种和谐、明快、艳丽大方的审美享受。在色彩上,其主要以黑白两色勾勒图案,以红、绿、黄为主色,并搭配少量其它颜色进行装饰,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感极强。凤翔泥塑既不失粗犷不羁的阳刚之美,又不是精巧细致的柔和之美,在图案应用上它细腻而有法度,在色彩上它含蓄而不失大胆,其强烈的造型和色彩对比,给人留下强烈视觉印象。

二、产品开发

1、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作为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凤翔泥塑的形式及内涵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工业文化的内容,因而其渐渐被边缘化。因此,凤翔彩绘泥塑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的能够反映当下社会审美习惯的产品,并通过商业途径获取利润,进而对其艺术载体的物质存在进行反哺,并使其得以存在和发展。

2、产品开发的方式

如果不对其产品进行推陈出新,其制作工艺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供人们怀念,使其不能有效的与时下社会进行互动,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因此,应当尝试从材质、色料的应用以及设计理念的更新、图案和色彩的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更新,使其具有时代感。比如用玻璃钢代替泥土;用丙烯颜料代替植物和矿物质颜料;图案和色彩的应用融入工业化的设计元素;用巨型的城市雕塑形式替代传统的“耍活”的功用等,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任何艺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其结果只有消亡。

三、品牌的推广

存在于商业社会的民间艺术如果不具备商业竞争意识,是很难存在和延续的。因此,作为商品的凤翔彩绘泥塑,其品牌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1、标志设计

标志是商品识别的重要因素,凤翔泥塑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具有时代感的标志,设计以及申请凤翔泥塑专门的标志亟待进行。标志的设计不能脱离凤翔泥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而应该在形式语言和文化内涵上与凤翔乃至关中文化的内在上基本统一。凤翔泥塑以六营村最为著名,所以在设计标志时以“六营村”作为主要设计对象,也可以把其传统纹样、色彩作为标志设计的主要元素,这样可以争强其作为商品的识别性。

2、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的主要图案在表现方法上可以采用照片写实、手绘插图、电脑处理等手法进行,图案的色彩可以吸收彩绘泥塑的基本元素,比如由花、叶等组成的图案,色彩可以用“大红大绿”等。图案的寓意最好能表现出一定地域,民俗、人文特征。次要图案可以采用诸如“喜鹊”、“蝙蝠”、“石榴”等等具有一定寓意的元素,以此来体现其传统文化的性质。另外,也可以采用青铜器装饰纹样、画像石、瓦当纹等。另外,包装上除了商品的标志外,还应当注明一些行业认证或是流通符号,比方说绿色环保标识、回收再生标识、防震防水防压等流通标识,以增加包装的规整性。

现在六营村的很多艺人都在提倡创新,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功创新的泥塑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传统的继承,这些创新都是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凤翔泥塑风格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所以在我们的包装上,也应借鉴这一点,不管我们怎样打散重构还是进行传统风格的创新应用,都不能脱离凤翔泥塑的原本艺术风格,而应该在审美精神层面以及凤翔甚至陕西的文化内涵上保持内在的基本统一。

3、品牌推广的途径

凤翔彩绘泥塑的品牌推广应当将传统的平面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首先设计精美的海报、招贴并利用报刊、广告牌等形式进行宣传;其次,利用电视等多媒体等途径对其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宣传;再次,利用时下已经广泛普及的电脑网络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宣传途径,让人们首先对凤翔彩绘泥塑在感官上有个感性的认识,并逐渐对其文化价值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进而达到品牌推广的目的。

四、结语

要想使凤翔泥塑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我们有必要对它确定一个合适的品牌形象。对于凤翔泥塑的视觉设计,一定要有吸引力,具备凤翔审美特色的因素,满足凤翔泥塑多方面的功能需求,符合当前包装的绿色环保要求。我们可以针对凤翔泥塑特有的传统文化,赋予其一定的文化符号,让消费者多些对凤翔泥塑的接受与了解,增加他们对凤翔泥塑的深刻印象,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认识性的传播。只有具备良好的功能,凤翔泥塑包装才能形成自身独立的价值,才能被众多消费者接受,才能成为凤翔泥塑发展的积极因素。

总之,要想使凤翔泥塑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得到新的发展,就应当利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对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新的有益的补充,并通过品牌战略对其进行商业推广,用所获得的商业价值为其艺术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从而使得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得到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彩绘泥塑的传统形式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内涵当中有价值的部分应当保留,否则就不是对凤翔彩绘泥塑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雅楠,凤翔泥塑色彩应用特征与审美内涵的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

[3] 许欣,凤翔泥塑中的符号语义传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5.

[4] 仇文君(导师:武小明;邓心泉),凤翔泥塑工艺品的整体包装设计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3.6.1.

泥塑教案范文第8篇

一、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1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习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习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为孩子准备更完善的创作体验工具和场地,使其能够更得心应手进行创作。

泥塑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泥金彩漆 核心课程 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图1 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泥塑教案范文第10篇

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1.综述美术课程内容

要开展好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研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材。纵观现行小学美术教材(苏教版),不难发现,经过改版的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从基本的绘画、手工制作到造型设计,从纸板画制作到图案设计,从泥塑到建筑设计等,涵盖了中国画、剪纸、图案、桥梁设计、美术欣赏等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观点和设计意识,为将来孩子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比较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课程内容在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画记忆画、想象画,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中年级(三、四年级)主要学习图案设计、冷暖色、包装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年级(五、六年级)主要学习飞机桥梁设计、泥塑、配插图、版式设计等,从三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有机结合,教材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第五册有水墨游戏“青花盘”,第八、九册就有水墨游戏“扇面”“山水丛林”,第六册有泥塑“我做的鸟和家禽”,第十、十二册就有泥塑“外貌有特征的人”“泥柱雕刻”,等等。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高年级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低年级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前者要求客观世界的“理性”表现,后者追求儿童心灵的“纯真”表达。毫无疑问,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各异的相似内容,就是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教学。教者应在找准教学衔接点的前提下,作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比如,小学二年级在“叶子片片”7教学中就通过学生的对各种树叶形状颜色的描绘潜移默化地渗透图案知识,与三年级的“花头花叶纹样”教学相呼应;第三册的“画触觉”就以突出人对世界的感受为主,并学着用色彩表现,而十一册也有“画情绪”和它相呼应。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好美术课程内容衔接,小学美术教材在中段把高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的明度渐变”“鸟的纹样”“原色和间色”就与高段美术教学的图案、色彩、表现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敞开了方便之门。

二、美术课程内容改进建议

1.分析学生年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课程内容调整

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儿童各方面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对学校学习还不是很适应,画画以表现直观感受为主,想象力丰富,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受到几年的学校教育,受到老师及书本的影响,“真实”成了他(她)们评价和表现艺术的标准。因而,把握儿童成长的心理,设计课程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绘画积极性很高,画面构图大胆,概括能力很强,令人吃惊。而且绘画速度很快,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高年级学生拿到绘画题目通常会考虑构图是否美观,色彩是否协调,绘画速度较慢。而美术课以课堂完成作业为主,课程安排上看,一到二年级美术课较少,只有十七、八节,而高年级美术课较多,有二十七节。这样差异就更大了。通常在低年级课本内容上完后,我会另外找一些内容来教,但还要注意不能与以后的内容雷同,因此我认为应给低年级美术课本增加内容,统筹安排。关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其他学校的老师,他们也有同感。

2.课程难易分析调整

在课程的难易程度设置上,有些地方也需要调整。例如第六册已经学到“色彩的对比与协调”,第十一册再学习“冷色和暖色”,就显得过于简单。第三册就学习泥塑“老人和儿童”,学生就比较吃力,很难从上下左右三维空间塑造人物。泥塑课贯穿小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先从捏简单的类似几何形体的物体,慢慢增加难度,到捏动物再到人。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有的课太难或太简单。

泥塑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原始美;图腾观念;传承保护

淮阳泥泥狗为河南淮阳古老的造型艺术,别称泥狗子,为著名的泥玩具,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作民俗艺术的“活化石”。河南淮阳旧时称为陈州,在淮阳太吴陵埋葬有伏羲的头骨,这里是伏羲、女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每逢二月二至三月三,广大民众就会云集太吴陵,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祭祀伏羲、女娲,为家人祈福。

一、泥泥狗体现古朴的原始美

泥泥狗的造型大多昂首挺胸的姿态,气势非凡,在动物的头部凝结了工艺师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泥泥狗的重心位于整个造型的前半部,而躯干的后半部分经常会被简单淡化,前腿长,后腿短,泥泥狗艺术取材于传统的神话故事,追求抽象和混沌感,不求形似,表现出程式化的艺术风格。

淮阳泥泥狗的造型古朴粗犷,奇异怪诞。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泥泥狗色彩浓艳,不仅讲究强烈的色彩对比,而且还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色彩效果除了受视觉的审美规律外,还受传统民俗观念、文化观念的影响。先在泥泥狗全身涂黑色,然后在黑色底纹上面再做彩绘,最终色彩浓艳强烈,鲜艳明快,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当地百姓把这些泥塑看作守护太吴陵的“神狗”。如今在淮阳县城东北的十几个村庄,还有大量民间艺人在进行这种泥塑的创作。

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为挖泥、打泥、捏制、着色、绘制等过程。泥土材料选用当地的胶泥,艺人们在地面下挖五六尺深,就能得到黄胶泥,细腻而有粘性;先把泥挖出来之后,再将和好的泥放在石板上用木棒进行捶打,为的是赶出泥中的气泡,让泥容易成型,更加细腻均匀;接下来就是塑造形象,先揪出一个个团泥,分别搓成原始坯子,在这些原始坯子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捏制;接下来就是绘制各种图案了,绘制工具用一只削尖的高粱秸秆,把泥泥狗全身染上黑色作底,晾干后用广告色点画各种图案。为了使泥泥狗色彩光亮鲜艳,对比强烈,艺人们在绘制泥泥狗之后再刷上清漆,使之光亮。

二、原始图腾观念的真实再现

泥泥狗表面图案象征着原始生殖崇拜,传递着古老的原始图腾之美。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信仰,图腾在民族中处于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不可轻视的神圣地位,崇拜是求吉,禁忌是避凶。淮阳泥泥狗的泥塑都没有经过烧制,艺人们认为原汁原味才能体现原始古拙与神秘精神,烧了就无法体现民俗艺术的原汁原味,这是为了纪念的历史传说女娲造人。

泥塑艺术自古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祭芒神是中国传统的岁时习俗之一。所谓芒神即春神,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要用彩鞭鞭打“春牛”,以此来象征春耕的开始。淮阳泥泥狗可分为娃娃头、大花货、小中板、小泥鳖等类型,它包括猴头燕、四不像、人面猴、九头鸟、独角兽、多角兽和麒麟送子等,在泥泥狗造型中,有较多的猴的题材,有猫拉猴、人面猴、子母猴、草帽猴、握蹄猴和骑马猴等,这些泥塑造型皆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猫拉猴是猫与猴的合体,猫做行走状,背上坐着猴,具有深刻的民俗象征意义。据说在远古时代,猫与猴都在山上居住,猫比较喜欢背着聪明的猴出外,于是后世便产生了这种造型。另一种说法是猫与猴的合体寓意伏羲与女娲结合,象征着繁衍后代。

人面猴高12-15厘米,嘴部突出,两个圆圈画在黑色的底纹之上,猴的头顶做桃形装饰。人面猴泥泥狗艺术是最为传统种类,表情庄重肃穆,胸前有竖向红线纹样,周围弧线围绕黄、白、绿色彩,其间用白色圆点进行点缀,外形类似于女性生殖器官,据考证,这是古老生殖崇拜观念的呈现。

子母猴象征着子孙繁衍兴盛。造型为一老猴怀抱一个幼猴,老猴背驮一个幼猴,有的则驮多个幼猴。草帽猴造型比较抽象,古朴厚重,上面画有人面形图案,猴子头顶圆形草帽,这个造型寓意伏羲女娲是兄妹结合繁衍后代,因为这种关系,故此用草帽遮面盖羞。

握蹄猴古拙而可爱。为猴子吃东西造型姿态,骑马猴为一个猴骑在马背上的造型。寓意马上封侯的吉祥含义。四不像造型从传说中姜子牙坐骑得到启示,造型为驴身、马嘴、牛角、羊腿。龟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泥泥狗作品中,传说这是对伏羲白龟池白龟作的纪念,伏羲从白龟背上的纹样取得灵感,从而画出八卦图用来治理天下。

由此可见,泥泥狗不仅仅是一种泥塑造型艺术,而且是古老原始图腾观念的再现,它是当今社会对原始图腾的延续与拓展,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三、淮阳泥泥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的本土化、多元化离不开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支持,况且只要有民众存在就有民众的自我创造,因而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继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泥泥狗的传承和发展着实令人担忧。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且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这些为泥泥狗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契机。在物质文化极具发达、商品经济日益横行的今天,保护与传承这一传统民俗艺术变得异常重要。

1.丰富民俗活动。每年盛大的庙会给泥泥狗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契机,民俗信仰与民俗活动是泥泥狗存在并延续的母体,泥泥狗本身就产自太吴陵庙会中,这正是淮阳泥泥狗这一民俗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缘由,我们坚信:只要民俗不变,作为民间艺术的泥泥狗艺术也就不会改变。

2.着力塑造品牌。泥泥狗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产业空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但是,仅仅靠在庙会上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确立了民间艺术商品品牌,加强市场宣传,才能扩大销售的渠道。另外,产品创新是应对当今市场变化的主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泥泥狗这一古老艺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3.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从事泥泥狗创作的民间艺人很多,应该构建民间艺人档案,并建立民间艺术专用基金,主要解决艺人困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间艺术展览,加强国内外影响。泥泥狗的传承重点在人,我们只有保护好艺人,才能保护好濒危的民间艺术。

四、让民间艺术走进学校课堂

包豪斯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需要聘请一些精通工艺的师傅担任技术导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泥泥狗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不具备学院的教育背景,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既能够承继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而且能够推动我国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使泥泥狗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活力,延续传承。

泥塑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惠山 泥塑 人物 造型

一、惠山泥人造型的起源

据考证,惠山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的大阿福就起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出“大阿福”的造型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他早期的造像方法源自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乔锦洪《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因此早期的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惠山泥人和祠堂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泥塑艺人大多是看祠堂的人,他们闲暇时就靠做泥人来补贴家用。长此以往,泥人的造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作为小孩子的玩具,还出现了一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这时,惠山泥塑成为民俗风情的载体,带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而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对惠山泥人的造型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惠山泥人分为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戏曲是密不可分的。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种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的造型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二、惠山泥人的造型语言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两者造型风格截然不同。“粗货”是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用模具制作,再施以彩绘加工而成;“细货”是泥塑艺人用手捏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又被称为“手捏戏文”,特别注意塑造人物的形态、神态以及动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1 “粗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作品选用的题材包括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等。惠山的泥塑艺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思想情感与民众息息相通,因此作品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有迎祥纳福、避邪消灾的寓意。

传统“粗货”中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就是大阿福。早期阿福的造型是大耳朵,坐姿端正,面带佛像的慈悲。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寓意。在造型处理上,艺人采用了不同于一般雕塑的方法:(1)以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的轮廓特征,(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处理,(3)以浅刻的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形成一个圆。这些造型方法不仅实用,也突出了惠山泥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阿福的造型圆润丰满,完全由弧线组成。造型简练夸张,比例头大身短,形象浑厚朴实,稳重端庄。这种圆润丰腴的体态造型,成为粗货的鲜明艺术特征。

2.2 “细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的造型风格粗犷、简练,细货造型则比较写实、细腻。“手捏戏文”完全靠手捏制,创作自由。造型上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构图形式,任意变化。如作品《八仙过海》,描绘了八仙同坐在一个大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纹样的造型,象征大海,这样的造型结构既准确表达了作品内容,又蕴涵了独特的民间气息。

此外,艺人们往往抓住剧情发展的一刹那,或一个特定场景或人物亮相的瞬间,借鉴戏曲“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一次性塑成作品,达到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造型摆脱了比例、透视等约束,使艺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粗货”与“细货”共同构成了独特风格的惠山泥人艺术。惠山泥人造型多变,既有憨态可掬的儿童坐姿,又有巧妙布局的别样造型,还有形神兼备的组合人物。②喻湘莲说,“惠山泥人‘依心曲自来唱’,就是依着自己的心里曲来唱这个歌,所以它是真正地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艺术。”从大量作品中可以归纳出惠山泥人独特的造型语言:(1)简化,即舍弃多余的线条与结构。如 “大阿福”身体、四肢模糊地连在一起,仅通过微弱的起伏与色彩的勾勒来表达每一部分的结构造型,主要精力全放在了面部的刻画上,注重传神的表现;(2)适形,即人物造型按照器物、胎体的外形需要进行变形设计;(3)夸张,即夸大人物特征与属性,一般采用“头大身小”原则,如“手捏戏文”中人物的粗矮造型会给人一种威武之感。

三、从惠山泥人的装饰性语言中研究其造型特征

惠山泥人的装饰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惠山泥人取材源自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或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艺人们将吉祥喜庆等文字图案融合于造型中,人物服饰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民族气息浓厚。细节性的装饰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造型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产生一种亲切、自然的认同感。

例如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装饰上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文化。作品“大阿福”的装饰是最具江南特色的花卉或云纹,显示出人们追求朴素的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谢赫《六法论》中的“气运生动”也体现出了装饰对惠山泥人造型的影响。另外,人物服饰也蕴涵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手捏戏文”中,“团寿”、“梅竹”等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蝙蝠”、“团球花”等用在小孩服饰上;“水浪花”、“五色云”等用在神仙的服饰上。还有文字与图形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特征。艺人们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添加一些吉祥文字如福、寿等;有时也用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来增添造型的装饰性,如元宝、寿桃等。这些装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提升了泥塑整体的造型美感。

四、结语

“艺术出自于民间”,惠山的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泥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正是惠山泥人那独特的造型语言魅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注释

①、②引自《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论民艺》,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1

2.《手捏戏文》,王文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

3.《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泥塑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幼儿泥塑 环境 欣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45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高。幼儿园中的泥塑活动又是幼儿艺术活动中最具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容易操作、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前苏联的着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孩子们的手越巧,就越聪明。”

一、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形成良好的美术环境

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形成良好的美术环境,它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我们在陶艺室的门窗上贴上陶艺题材的剪纸作品,在墙上挂上用中国结串起来的各种京剧脸谱,贴上孩子们创作的陶艺作品的照片,而边上设置的陈列柜则专门摆放幼儿的作品,并经常调。每次上泥塑课,小朋友一进陶艺室,总要先参观一下陈列柜上的作品,因为那里说不定就有他的作品。这学期结束时,有好多新生来我园报名,他们在参观陶艺室时,禁不住发出“好漂亮好漂亮”的赞叹声,小朋友忍不住用小手去摸摸,他们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接受着视觉的诱惑,引发幼儿对陶艺作品的好奇,对美的向往。

二、让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利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陶塑欣赏活动

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事先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的形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陈述清楚。如运用生动、平等的对话法,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一次在欣赏“彩陶旋涡瓶”的活动时,老师先出示欣赏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是花瓶?罐子?是装水的还是装粮食的?”孩子们立即被这个陌生而奇怪的东西吸引住了,在欣赏瓶上的花纹时,孩子们认为它“像风”“像电扇”;最后有孩子认为“像水”,于是老师以此为欣赏切入点引导孩子开始思考“为什么会用那么多种线条来表现水”的问题,感受这些线条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含义。有了以上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孩子们对泥塑已经跃跃欲试了,于是老师启发幼儿:“你会创造出一种生活中需要的物品吗?怎样让你的作品真的能装东西?”使他们带着这些问题与材料对话,并用陶泥来表现、来创造。在对话时尽情引导幼儿,避免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判断,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提高幼儿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用声音和动作,也常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泥塑作品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有这样一个实例:老师画了一座平房,要求全班幼儿也画一座房子,叶哼画得十分认真、投入,但他并未按老师的房子画,他画了一座看起来歪歪扭扭的楼房。当老师让每个幼儿讲讲自己的作品时,叶哼带着一种满足感说:“这是我设计的楼房,整座楼都是我们家,我住二楼,爸爸住三楼,妈妈住四楼。”老师问:“你们一家为什么不住在一起呢?”孩子回答:“这样,我爸爸和我妈妈就不会吵架了,我也不用害怕了。”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这张画既不美也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它却是孩子真实愿望和情感的表露。老师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叶哼的内心世界,发现他有着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意识和想象力。叶哼是在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老师肯定了叶哼的想象和表达方式,表扬他画得好,教师的这种做法使幼儿的情绪得到了正当地宣泄,情感得到了满足,有效地促进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这一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良好教育行为实现了艺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大价值。而泥塑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这种差异与幼儿的经验、主观感受、体验有关。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现差异。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却有许多。其实每个幼儿都是“画家”“雕塑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成人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我们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敢于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对活动的兴趣。

五、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

首先要幼儿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和幼儿的观察力紧密相联。有时教师示范时幼儿却在那摆弄工具,没有看到也没听到一些必要的操作技能,结果在自己真的做的时候却什么也不会,乱弄一气。

其次,教给幼儿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教师绝对权威,把教师示范当作唯一的标准的学习方法,幼儿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幼儿的创造力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在他们对学习技能有需要时去教。比如幼儿对陈列在柜子上的用泥条做成的花篮很感兴趣要自己做,可自己几次尝试失败,教师可启发他们用一大块平的泥板合在已做好的泥条花纹上,用小木刀粘好就可以了。

泥塑教案范文第14篇

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而陕西的民间美术极为丰富,如凤翔泥塑、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皮影、马勺……这样的遗产万分珍贵。而学生对此的知晓度寥寥无几,这些精美的艺术应该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我校的美术教师一起将“凤翔泥塑”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快地接触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

二、传承与推广――结合教学,推进研修

在美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强化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

现在我们提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注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凤翔泥塑是我们身边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它。自从把这种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评述、体验凤翔泥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凤翔泥塑所传达出历史文化价值,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精神。如凤翔泥塑中的牡丹花、莲花、蝙蝠、寿桃等图案结合寓意高贵吉祥,凤翔泥塑在设计时的用色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了解这些后,才有可能避免盲目绘画的误区,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对象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学生才能画出生动的作品。

2.引导对多元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关注人类自身发展与生存的根,认识民间乡土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三、方法与策略――实践探索,整理经验

1.每个学校都不可能拥有现成的专业民间美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开展专门的研究。另外,要经常性地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指导、交流,让教师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2.加强民间美术教学活动。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并按照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3.尝试编写学校的民间美术校本教材。学校需要提供大量的时间,让美术教师对校本教学进行研究。

泥塑教案范文第15篇

泥塑诠释民俗梦

泥塑在我国有几千年深厚的传承,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当代,无论是高雅的殿堂之作还是农家的淳朴风情,泥塑艺术都在不断创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王永红和千千万万大西北农村孩子一样从小爱玩泥巴。在童年游戏中她最初接触了简单的民间泥塑,后来又考上了宁夏大学美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和美术造型能力。从宁夏大学毕业,她成为贺兰县第一中学美术教师后,在辛苦的教学之余,艺术的呈现儿时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家乡纯朴的民风民俗,一直是王永红心头的梦想。偶然的机会,学校为搞基建拉来许多黄土。当看到学生课余开心玩泥巴的样子,她想到用家乡的泥土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起初,王永红用传统的方法将塑好的泥人上色,创作了许多戏剧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虽然那些作品看上去也有模有样,但总脱不开前人的巢臼。一次,她在塑造一个挑着担子的村妇形象时,忽然发现用不起眼的原色泥土创造出来的那些淳朴的庄户人,土气的载体与土气的题材十分般配。看着指缝间流淌的泥土,王永红仿佛又听到儿时和小伙伴们在村口渠边玩泥的嬉戏声,看到了乡间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庄户人。突然间觉她得自己手中的泥土有了生命,它们正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诉说着千百年来流传在田间地头的故事,多年来在脑海中无数次构思的人物一下子活了起来,呼之欲出。

随后,王永红先向民间泥塑前辈李汉方和于庆成学习传统手艺,再结合自己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的实践经历,将民间泥塑和美术教学相融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各种各样造型优美的泥塑,给宁夏美术界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对宁夏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品展现乡村众生相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无拘无束的快乐似乎已经很难体会到。人们更多的是为生活疲于奔命,很多时候抑郁、浮躁、沉重和无奈的叹息充斥着内心。而王永红创作的“乐陶泥人”,哪怕生活再苦,无一不是咧嘴笑着的,蓬勃着一种旺盛的生命精神,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在王永红的泥塑作品里,农村的写实场景与雕塑夸张手法完美融合,艺术不但与泥巴相遇了,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小时候农村人的生活、劳动场面,经过她的慧心巧手塑造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她的系列泥塑《一个村子的故事》,创作了500多个人物,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农村的民风民俗;《一块肉》里,农村老奶奶弓起骨瘦如柴的脊梁,用干瘦的手,把碗里唯一的一块肉,喂给小孙子,慈爱之情溢于言表;《村长》中将乡村村长的霸道、蛮横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村长旁边的“哈巴狗”正给村长点烟的奴才相,也雕琢得入木三分;《是非婆》里的“是非婆婆”嘴一撅、眼一斜,挎着个篮子,夸张传神的造型将她说不到天荒地老不罢休的长舌妇形象惟妙惟肖的体现出来;《乡村的舞蹈》中,农家小伙抄起手中的耙子当吉他演奏的样子,生动形象;《南墙根》一组四位人物,坐在一起“掀花花”(流传于西北尤其是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内蒙等地区的一种扑克游戏):拿着一手好牌者洋洋自得,手气不佳者神态严肃绞尽脑汁,特别是旁边那位看牌的人,叼着从地下捡来的烟头、穿着破鞋两只大脚趾露在外边,一看就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形象。《我没醉》、《再来一碗》和《痛快》等则表现了一群醉鬼酒后神态失控的丑态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不能没有你》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王永红的泥塑人物不求形似,充分用运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手法,用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的展示了农村的万象生态。

艺术成就硕果累累

根植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先天艺术基因加上后天不断勤奋的探索、实践,使王永红的作品日臻成熟。在王永红心中,那些泥人是有生命、会呼吸的。

2008年9月,她的泥塑作品在第四届国际艺术展览中获得了金奖;2009年,泥塑系列《一个村庄的故事》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文学艺术三等奖;2011年在第八届毛里求斯唐人街文化艺术中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王永红的泥塑作品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2012年王永红系列泥塑成为上海世界博览会“宁夏活动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之一。专题节目 《王永红和她的泥塑陶然人》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播出《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创作,王永红成功的塑造了几百个泥塑人物,作品已经传到了伊朗、埃及、阿联酋等地。

王永红的作品声名鹊起后,尤其是,在宁夏展览馆、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后,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索要泥塑作为珍藏。然而,泥塑作品在成型一段时间后,表面或内里总有断裂的现象产生。如何长时间完整无损的保持泥塑作品原有的拙朴与真实,让它更具有收藏价值,成为她当时急需攻克的难题。为此王永红先是尝试着在泥塑上刷一层清漆,结果泥塑的味道全变了,后来又在泥巴中掺进一些糯米面汤,用以增加粘性。

很长一段时间,王永红每天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除了美术教学外,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用于泥塑创作。为了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到农村去,采回一些泥土,在没有搅拌机的情况下,都是手工和泥。泥塑创作对她即是辛勤劳动,也是精神享受。

凭借着对民间泥塑的挚爱之情,经过专家指导,王永红购置了电子窑,通过电子窑的烧制,终于解决了泥塑作品容易发生断裂现象的问题,为民间泥塑的保存和推广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