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归档;措施

在城市规划管理活动中会形成各种文字、图纸、声像等为载体的文件材料,而这些材料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即形成了城市规划档案。城市规划档案作为一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形成的珍品材料,其不仅对城乡规划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够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特别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更应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数字化城市规划档案,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快城市的发展进程。

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概述

1.1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规划档案主要指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单体的放线、验线、建设工程管线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等规划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文本、图册、数据信息(光盘),电脑盘片等相关资料以及有关规划许可的证件资料及审批材料等。

1.2规划档案管理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做好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

1.3规划档案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城市规划档案,其并不是某一个部门自已的事情,其需要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于有价值的资料要自觉进行保存,从而统一进行归档案和保管。

1.4“一书两证”的档案管理制度

对“一书两证”的审核及发证情况做好逐项登记及按编号造册制度,年终汇总,并上报上级城市规划局进行备案。

2.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归档工作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项目不断增加,所生成的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大量的需要保管和利用的规划档案面前,给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城市规划档案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2.1加快规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档案管理中运用好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完成档案检索、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档案的运行、转换等在各个环节上与数字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数字化科技手段,能让档案管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充分满足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系统的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注重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技能。

2.2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做好归档

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记录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整理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较为繁琐。因此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档案整理工作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加快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而且利用数字化方法进行规划档案的管理,这样对于以后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能够使规划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城乡规划档案主要产生于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勘察设计,各种工程技术资料等,它的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对规划档案的有效利用,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工程维修、扩建、改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依据,而且它还是解决建设纠纷的重要依据。目前,规划档案在城乡建设发展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且正在被社会逐步认识和重视。从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规划档案的作用将尤为突出,其价值将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3.2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培养个人职业素质,使职业素养成为一种文化习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切实落实到岗位责任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计划、协调、效率、负责的工作状态。

3.3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是为促进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促发展,才能确保各项规划档案资料的完整、齐全、系统、准确、规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向归档人员介绍档案的整理标准,详细介绍工程档案立卷、组卷、整理的基本原则,这样便于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能快速、准确掌握文件归档标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4.结束语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更好的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才能使城市规划档案更好的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志玲.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发展创新初探.河南建材.2011-

02-20.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易账户 市场风险管理 银行账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投资和交易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市场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市场风险管理进一步成为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之一。交易账户的设立和划分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资本计提的一项基础工作,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划分要求。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引和自身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诸多局限,数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交易账户设立和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理论和实务操作上的困境。

一、交易账户设立的相关监管规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记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条款限制,或者能够完全规避自身风险。而且,银行应当对交易账户头寸经常进行准确估值,并积极管理该项投资组合。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沿用了这一表述,并在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进一步规定,交易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从事自营而短期持有并旨在日后出售或计划从买卖的实际或预期价差、其他价格及利率变动中获利的金融工具头寸;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及做市而持有的头寸;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头寸。与此相对,银行账户则为商业银行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表内外业务。事实上,这一对交易账户含义的表述与《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及基于此的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表述在字面上是基本一致的。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的诸多不足之处,2009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加强了对交易账户的监管并对若干模型进行了修正,但并未对交易账户的定义做出实质性的修订;而我国监管机构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之后,也未再就国内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设立和管理提出更加具体的管理要求。

二、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对“交易账户”的划分标准:IAS 39与IFRS 9

2003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修订后的《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及相关指导原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四类,亦即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金融资产四分类”。基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原则,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也使用了这一确认和计量方法。其中,前两类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从定义的表述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市场风险监管规定的交易账户是基本一致的,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性与交易账户的定义亦有重合之处。因此,虽然表述相似,但银行监管对交易账户划分的要求很难与会计准则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

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的划分规定主要基于对不同账户的风险管理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及准确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需要,若账户划分不当,会影响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的准确程度;若银行在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则会为其调整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提供监管套利机会。而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准确估值的要求和对内部模型法的鼓励使用,相对于会计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强调的前两类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在计价方式上也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事实上,IAS 39在伊始就受到了众多批评,其焦点就在于公允价值的标准以及公允价值的可能滥用对信息使用者的误导。若以基于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推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资本,无疑是不够精确和缺乏足够理论依据的。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市政 成本控制 方法

一、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步骤

1.成本控制的准备工作。熟悉合同条款;分析研究进度计划表;分析研究材料的供应计划;编制工程的施工预算;分析研究奖金计划;对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分类;熟悉工程内容和施工方法。

2.成本控制的实施。(1)监督成本执行情况以及及时发现实际成本与计划的偏离。(2)要把一些合理的改变包括在费用预算计划(基准成本)中。(3)防止不正确、不合理、未经许可的改变包括在费用预算计划(基准成本)中。(4)把合理的改变通知项目的有关方。

二、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综合来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费用变更控制、执行情况测量、补充计划编制。费用变更控制定义了改变费用计划应当遵循的程序。它包括书面文字工作、追踪系统以及核准变更必需的批准层次。执行情况测量有助于估算确实发生的任何变化的大小,它通过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来了解成本控制情况。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分析成本变化的原因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补充计划编制,是指在项目不能精确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时候,项目费用所需要的新的或修订的成本估算或替代方法的变更说明。从成本控制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成本控制涉及的过程往往比较复杂,有时需要利用许多数据、表格以及方法来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1.成本累计曲线法。成本累计曲线又叫做时间-累计成本图。它是反映整个项目或项目中某个相对独立部分开支状况的图示。它可以从成本预算计划中直接导出,也可以利用网络图、条线图等图示单独建立。通常可以采用下面的三个步骤做出项目的成本累计曲线。(1)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项目的工期,纵轴表示项目成本。(2)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时间单元累加各工序在该时间段内的支出。(3)将各时间段的支出金额逐渐累加,确定出各时间段所对应的累计资金支出点,然后,用一条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成本累计曲线。

2.挣值法。项目控制过程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与项目计划之间的偏差并马上予以纠正,这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和经常性的测量。不然,即使是小的偏差,例如项目稍微超支,因为整个项目有一定的资源限制,几次小的超支的积累,偏差可能发展越大,而余下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少。如果再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就会更加难于控制和协调,导致更大隐患。因此,越是提早发现项目的问题,就越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挣值法是对项目进度和费用进行综合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3.价值工程法。价值工程法是应用价值工程,分析功能和成本的关系,以提高项目的价值系数;其目的是以项目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挣值法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

1.挣值法的基本原理。挣值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中关于项目进度和绩效管理的有效工具,该方法是一种分析项目实施与期望目标之间差异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为偏差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考虑项目执行的综合绩效时,将项目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成本计划值(PV)、实际成本值(AC)和挣值(EV)综合起来考虑。所谓成本计划值是指根据项目的进度计划,截止到某个时间点上计划开支的成本,或者说是一种预算成本。实际成本是截止到某个时间点为止项目实际的成本开支。挣值,即截止到某个时间点为止,所完成的项目工作的预算成本,可以理解为项目执行单位挣回的价值。

2.评价指标。(1)成本偏差CV=EV-AC;(2)成本偏差百分比(%)=(Ev-AC)/Ev=Cv/Ev;(3)进度偏差SV=EV一PV;(4)进度偏差百分比(%)=(EV-PV)/PV=SV/PV;(5)成本指数CP=EV/AC;(6)进度指数SPI=EV/PV。

在上述指标中,成本偏差揭示的是截至项目的某个阶段为止,计划开支的成本与实际开支的成本的差值。成本偏差百分比是成本偏差与计划成本的比值,它反映的是成本偏差的一种相对程度。成本偏差或成本偏差百分比为负值时,说明实际开支的成本超过计划开支的成本。

进度偏差揭示的是截至项目的某个阶段为止,挣回的价值与计划开支的成本的差值。进度偏差百分比是进度偏差值与计划成本的比值,它反映的是进度偏差的一种相对程度。进度偏差或进度偏差百分比为负值时,说明挣回的价值少于计划成本。

单独考虑成本偏差或者进度偏差,不能够正确分析项目的实际状态。以市政工程项目为例,当成本偏差为负时,直接反映的是实际开支的成本超过计划成本,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项目的进度超过预期的进度,实际完成的工作超过计划完成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的负的成本偏差,并不是坏事。另一种情况是,项目的进度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度要求,没有如期完成所要求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的负的成本偏差,是一件很糟的事情。

成本指数是挣值与实际成本的比值,它揭示的是实际每开支一个单位的成本所挣回的价值,当成本指数大于1时,说明每开支一个单位的成本,挣回的价值更多一些,这说明项目进展良好。当成本指数小于1时,说明每开支一个单位的成本,挣回的价值却不足一个单位,说明项目进展不理想。

四、市政工程成本集成控制主要步骤

要实现工程项目成本集成控制,就需要使项目中的各种活动都围绕项目成本目标来展开,在工程项目的整个周期中综合考虑进度、质量等多个目标,编制出能够协调这些目标的集成计划,并通过确定的战略、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并通过有效的协调沟通等手段保证该计划的贯彻实施,使项目成本集成计划变成项目产出物; 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努力使项目的实施能够与项目成本集成计划保持一致,同时又能够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这些就构成了工程项目成本集成控制方法的重要内容。

由此,我们基于WBS方法可以对市政项目做出有效的集成控制,即先确定初始的网络计划,并进行优化调整,如工期优化或资源优化等。经优化调整后,即基准计划、进度、成本、质量目标也同时确定。计划制定好后,关键是实施,须及时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原计划。成本集成控制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实时性,也就是常说的“事先控制”。

参考文献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模糊地带的国有金融企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正被纳入财政部的管辖范围。目前,财政部已经开始清理有关在H股上市的国有金融企业股权激励执行情况。

其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628,下称中国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28,下称中国财险)、交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328)的H股增值权计划已被财政部叫停,相关公司正在重新进行有关申报工作。中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988)、建行(香港交易所代码:0939)、工行(香港交易所代码:1398)尚未行权,如何行权需要重新报财政部审批。

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财政部未曾批复任何上市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

时至今日,财政部已经发文叫停了交行、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的股权激励计划。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已经过了锁定期的交行尚未行权;中国人寿锁定期已于2007年到期,并已将计划授出的股票增值权过户到授予对象的个人账户上,但尚未兑付。中国人寿目前正在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补充相关手续,等待最后审批;而中国财险正在就所有不规范行权的部分和财政部协商如何追回,截至记者发稿,尚没有得到确切回复。

与此同时,财政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制定的《国有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目前起草意见已经初步确定,在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有望于今年出台。

据了解,该办法参照了2006年1月、9月国资委和财政部先后联合颁布的境外、境内的两个股权激励办法,在其基础上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激励方式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激励范围涵盖所有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在新办法出来之前,不会批复任何一家的股权激励计划。”财政部有关人士说。

股票增值权计划

2003年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国有金融企业纷纷实行了股票增值权计划。

股票增值权也称虚拟股票,是一种与股东价值增长挂钩的虚拟股权激励模式,指的是激励对象即股票增值权的持有者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因公司业绩提升、股票价格上扬等因素,可以获得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差价的收益,增值收益以现金支付。

与股权激励计划相比,股票增值权授予不涉及任何新股发行,对公司股东并没有摊薄的影响。它的设计原理与股票期权近似,但差别在于:在行权时,经营者并不像认购期权形式下要购入股票,而是针对股票的升值部分要求兑现。

据韬睿咨询公司(Towers Perrin)高管薪酬业务主管柴敏刚介绍,目前A股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长期激励工具集中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受外汇管制政策限制,H股公司的长期激励计划无一例外地选择股票增值权。红筹公司则广泛使用股票期权。

“这一股权激励计划往往是取得境外投资者对公司信任的一个制度保证。”一位投行人士说。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上述H股上市的金融企业,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均是作为H股IPO整体方案的一部分,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但并没有经过股东大会或报财政部批准。

“往往是监管部门批了就做了。但监管当局能代替国有股东用国有股东的利益去做这个决定吗?”一位知情人士问道。

据说,这一问题之所以被财政部发现,起因于中国人寿申请这部分收入的税收减免。

股票增值权收益过高是有关部门叫停的一大原因。据了解,中央国资委正在起草有关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补充办法,将收益权封顶在薪酬总水平的50%,超出部分不予兑现。目前国资委管理的企业已经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如中粮地产、烽火通信、海油工程等。至于财政部管辖的金融企业是否也将参照这一标准还没有结论。

抢跑者保险

最先实行股票增值权计划的是中国财险。

2003年11月7日,中国财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内地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国有金融机构,也是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资金融机构。

在其此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即披露,“股东于2003年7月30日通过高层管理人员股票增值权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所授出的股票增值权五年有效,但首年不能行权,之后每年都可以行权,每年最多行权25%,初步授出股票增值权的行使价等于IPO价(发行价为1.8港元),其后授出的行使价在“授出日期H股的收市价及之前的连续五个交易日H股的平均收市价”中取最高价。

授予对象为董事会及监事会成员,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部门总经理、省分公司总经理及经提名,薪酬委员会确认的其他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雇员。当时的董事会成员有董事长唐运祥,副总裁,财务总监王银成、刘政焕、乔林、丁运州等。

也就是说,2008年7月30日,为这部分股票增值权的行权截止有效期。据2006年人保年报批露,于当年末可行权数量为2156.2万股,行权的平均价格为1.9港元,据此推算大约有4000多万港元。另据《财经》记者了解,人保的这部分被授予股票增值权的高管已陆续行权。原董事长唐运祥也已于2007年2月1日辞任。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在香港上市时也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了股票增值权计划。在与公司H股表现挂钩的条件下,以IPO价格(3.95港元)授予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等100人左右,锁定期为四年。此后,中国人寿逐渐扩大股票增值权计划的参与范围,除了已确定的符合条件的首次授予人员,范围还扩大到省级、地市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

据中国人寿2006年年报称,2006年1月5日,中国人寿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股票增值权计划,首批授予对象为2005年7月1日在职的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内部监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精算责任人、法律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和计划单列市分公司负责人,登记日期为2005年7月1日,授予总股数约为407万股,约占已发行股本总数的0.02%,授予价格为2005年7月1日前H股的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

2006年8月,中国人寿又将优秀保险营销员纳入激励范围。第二批被授予的股票增值权,包括部门和处级单位负责人等核心管理及业务人员共涉股5300万,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0.2%,授予价为2006年1月1日前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

按照中国人寿股价走势,上述两个授予价格分别为5.34港元和6.89港元,如对应到2008年3月13日中国人寿H股27.65港元的收盘价,这些核心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享受的股票增值权已价值11.91亿港元,增值平均比例高达350%以上。

截至2007年8月,中国人寿已经有三批股票增值权授予方案通过了董事会决议。此前2006年11月13日,中国人寿在港交所公告称“基于A股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亦获得董事会通过。

银行股踩线

交行是率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国有上市银行。

2005年6月23日,交行在H股挂牌交易,并在此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股票增值权计划。按照交行的股票增值权计划,所有于2005年6月23日在职的交行高管人员都被授予股票增值权。初次授予股票增值权的行权价为H股首次发行的发行价2.5港元。初次授予的额度为750万股,相当于已发行股份的0.11%。

2007年6月23日,交行的第一批股票增值权已经到期,其时交行的股价已经达到8港元附近,增值幅度高达220%。

2005年末,建行、中行、招行、工行陆续H股IPO时,亦纷纷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拟对高管人员实行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

建行又于2007年7月率先将股权激励扩大到全体员工范围,该计划包括高管、中层员工、一般员工三个层次,其中用于员工激励的股份来自股东成员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减持。

“财政部专门下发文件到交行,叫停了这一激励计划。”知情人士透露。不仅是交行,所有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类似计划现均已被叫停。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央企招商集团下属的招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6),基于A股的股权激励计划近期有望获批。去年10月15日,招商银行曾高管人员H股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首次将授予九位高管129万份H股股票增值权,占该公司股本总额的0.0088%,两年内不得行权。

新的股权激励计划选择的工具是有业绩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为不包括马蔚华等九位已经参与H股增值权计划的高管在内的员工。在招行的这一计划中,授予和行权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且首次在金融企业中增加了国资委的最新收益封顶要求。

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缺失

韬瑞咨询公司高管薪酬高级顾问柴敏刚告诉《财经》记者,国际上,无论实施哪种股权激励的前提,都是有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近年披露的国内几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之所以遭到质疑,关键在于所设置的业绩条件是否合理,是否有完善的业绩管理体系作支持;这不能由高管自己说了算,而需要结合公司的战略、历史发展、行业状况和专家意见,通过必要的测算来提出。

“无论是在H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增值权计划,还是红筹股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绩效条件的应用都还很少见,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仍有待提升。”柴敏刚对此表示。除了企业建立真正的绩效文化和绩效管理体系,在国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问责制,“资本市场的压力传递机制很强,华尔街不会给你三五年的时间和空间。”

反观作为国有工业企业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于2006年9月颁布有关股权激励规定之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基本上都附加了绩效条件作为行权或生效条件,净资产回报率或利润增长率是比较普遍的绩效条件。

前不久,国资委又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该《规定》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方式做了更详细的要求。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研事业仍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保护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防技术仍须具备相对的先进性、严格的保密性和科技成果不可流通性。为了充分发挥国防技术的作用,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国防科研事业必须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2国防科研单位的军民结合体制要求计划经济管理遵守价值规律

军民结合体制要求对军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民品实行市场调节。计划经济管理的方法是,定任务、定时间、定经费、专款专用。它的特点是:①对劳动对象的强制性,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指令性计划;②对劳动者的制约性,即指令性项目专款专用。计划经济管理的强制性和制约性,要求科研劳动组织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才是稳定的可靠保证。因此,作为指令性任务的军品研制,在完成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市场机制的挑战。市场价格并轨,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浮动,劳动价值的可比性,对完成指令性任务都有很大影响。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完成计划的可靠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军民结合的管理机制,增强了科研单位的增收创效能力,对计划经济管理起到了一定的调节补充作用,但作为计划经济工作本身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3科研经费计划管理必须引进市场经济核算机制

多年来,科研经费核算主要分为两大块,事业费核算和科研费核算。目前的核算方法,延用了原军队供给制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销制的管理模式,它与改革开放后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很不适应。一是事业费严重超支,二是科研费核算失真,这是现行管理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病。落后的管理方法对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产生了一定阻力,因此研究市场经济规律,改进计划经济管理工作,是国防科研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1 打破传统的核算模式,调整事业费核算内容

事业费的来源是国家定额拨款,限定开支范围,履行事业职能,列出实际支出。目前的事业费支出有:工资、津贴、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务费、设备费、修理费、业务费等项目,涉及到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成本费用、期间费用和税后留利等多项核算内容。如此庞大的开支范围,用人均年6000多元的事业费去核销,必然会出现财务赤字。以三部1994年事业费支出为例:上级拨事业费543万元,而实际支出是1118-6万元,是计划经费的两倍多。其中科技人员的工资性支出是671万元,离退休人员费用是153万元,职工医疗费是114万元,在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些费用都是事业费必须负担的经费。如此严重的赤字核算,已经失去了计划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对有明确经济载体的科研事业单位,工资作为劳动价值的一部分,应当随着劳动消耗转移到劳动载体中去,事业费应被视为间接劳动消耗(因科研任务是计划经济管理,不能创造利润)。因此,把科技人员的工资费用从事业费中分离出来是最为合理的管理方式。这样不仅解决了事业费超支问题,同时也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职工医疗费、退休养老费有了可靠的保证,事业费也就起到了稳定科技队伍的作用。

3.2 统一科研费成本核算内容,提高计划经济管理水平

目前航天系统的科研费成本核算办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用了经费预算供给制、成本核算核销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科研费成本核算办法也势在必行。

社会公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而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消耗是人的脑力劳动,按照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多倍于简单劳动的原理,各国政府一般都比较重视脑力劳动者的待遇问题,

目的在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科技工作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把他们的工资、津贴等劳动费用作为完成科研任务的成本费用是无可非议的。而我们目前的核算制度是“见物不见人”,用部分事业费取代了直接劳动费用,背离了科技发展的价值规律,给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一是科研费用的成本项目不全,不能正确核算每项任务的实际劳动消耗,使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失去了可比性;二是造成人员经费开支紧张,超支部分没有出处,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困难;三是因为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分离,容易出现争经费、多外协、少要人、多创收的短期行为,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外流,而且对科技队伍的建设发展非常不利。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统一劳、资核算关系,准许科技人员工资进成本;遵守价值法则,以经济杠杆调节生产关系;提高预算水平,实行计划经济招标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3.3收益分配应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

目前执行的承包管理办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超支不补减轻了国家计划外支出的压力。但结余归已限定5%的收益率,没有充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股权激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目的在于建立对公司管理当局的长效激励机制,减少成本,是目前解决公司问题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公司法》的修订,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2号、3号》、《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系列法规的颁布,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运作的制度环境逐步完善。股权激励对于缓解我国上市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推动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其应用指南(以下统称“股份支付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则规范了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交易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两市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股份支付方式及工具类型、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股份支付计划的修改情况、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运用、股份支付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视角来分析股份支付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应用的总体情况,继而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过程中在会计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是完善股份支付准则的对策建议。

二、股份支付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应用的总体情况

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共有73家,占如期对外披露2010年年报报告的上市公司的比重为3.43%。而2009年披露股份支付计划相关情况的上市公司占如期披露2009年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的比重为2.82%。可见,与2009年相比,2010年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的比重有所提升。

(一)股份支付方式与工具类型

按照股份支付的方式和工具类型,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而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最常用的工具有两类: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而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的交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义务的交易,最常用的工具也有两类:模拟股票和现金股票增值权。

在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中,以权益结算的上市公司共有68家,以现金结算的上市公司为8家,有3家上市公司同时具有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以权益结算的上市公司中,以限制性股票作为支付工具的上市公司共有17家,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上市公司为52家,永新股份同时具备两种支付工具。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所占比重依次为25%、76.47%,与2009年两种支付工具所占比重(依次为19.51%、82.93)相比,限制性股票的比重略有增加。以现金结算的上市公司共有8家,支付工具均为现金股票增值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而较少采用限制性股票和现金股票增值权。从股份支付工具类型的变动趋势来看,限制性股票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二)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方法、模型选择与参数假设

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交易中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如果某些股份和股票期权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上市公司应考虑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这些股份和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对于授予职工的股份,上市公司应当按照其股份的市场价格计量;如果其股份尚没有公开交易,上市公司则应考虑其条款和条件估计其市场价格。对于授予职工的股票期权,因其通常受到一些不同于交易期权的条款和条件的限制,因而在许多情况下难以获得其市场价格;如果不存在条款和条件相似的交易期权,上市公司就应通过期权定价模型来估计其所授予的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

在以限制性股票作为支付工具的17家上市公司中,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授予日或授予日前一日股票的收盘价(4家)、授予日股票收盘价扣除授予价格(4家)、基于授予日股票收盘价根据B-S模型计算所得(3家),其他6家上市公司没有明确披露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披露的内容多为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原则性条款,如“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本公司授予的限制性股票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等。在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52家上市公司中,披露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上市公司共计44家,其中43家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技术,所选择的估值模型为B-S模型(41家)和二项式模型(2家),其他8家上市公司未明确披露其所授予的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而是采用了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原则性条款。在43家采用估值模型确定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中,仅有23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其所采用的估值模型的参数假设,比例为53.49%。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模型来确定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市场,并且如上文所述,股票期权由于特殊条款和条件的限制而不同于资本市场中的交易期权。

(三)股份支付计划条款和条件的修改

股份支付协议生效以后,上市公司不得随意对股份支付计划的条款和条件进行修改。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股份支付计划条款和条件的修订做出了严格的限定:上市公司因标的股票除权、除息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行权价格或股票期权数量的,可以按照股票期权计划规定的原则和方式进行调整;上市公司依据前款调整行权价格或股票期权数量的,应当由董事会做出决议并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或者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定;律师应当就上述调整是否符合本办法、公司章程和股票期权计划的规定向董事会出具专业意见。

在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中,35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对股份支付计划的条款和条件进行了修订,其中34家上市公司因2009年利润分配、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激励对象离职等而调整了股份支付协议中股票期权的数量和行权价格、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数量,仅有1家上市公司延迟了股份期权的最后可行使日期,该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延期的原因是由于根据股份期权计划及特殊目的股份期权计划中相关条款所规定的强制性禁售,该等期权未能行使”。

(四)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运用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指出,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反之,即为非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或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业绩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且企业已经达到特定业绩目标才可行权的条件,具体包括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

在我们所研究的73家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中,4家上市公司选取期限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17家上市公司选取业绩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其他52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没有明确披露可行权条件。从17家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条件来看,16家上市公司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或)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行权指标,仅有1家上市公司选择股价增长作为行权指标。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在设计行权指标时倾向于选取财务指标。鉴于财务指标的缺陷,上市公司在设定行权指标时应该力求指标的多样性,正如《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鼓励我国上市公司同时采用市值指标和行业比较指标。

(五)股份支付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任何会计准则的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股份支付准则也不例外。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业务对净资产的影响为15.64亿元,占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的0.12%;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为11.08亿元,占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4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股份支付业务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较小,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股份支付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良好。

三、股份支付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股份支付准则,结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交易长期缺乏统一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从股份支付准则的实施现状来看,股份支付准则有效地规范了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由于股份支付准则本身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对股份支付准则的理解不够透彻等原因,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过程中在股份支付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

(一)股份支付确认中的问题

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在等待期内取消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或结算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的除外),企业应当:(1)将取消或结算作为加速可行权处理,立即确认原本应在剩余等待期内确认的金额;(2)在取消或结算时支付给职工的所有款项均应作为权益的回购处理,回购支付的金额高于该权益工具在回购日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费用;(3)如果向职工授予新的权益工具,并在新权益工具授予日认定所授予的新权益工具是用于替代被取消的权益工具的,上市公司应以处理原权益工具条款和条件修改相同的方式,对所授予的替代权益工具进行处理。可以看出,股份支付准则并没有对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出任何原则性规定,或者可以理解为股份支付准则默许上市公司不需要对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进行会计处理。

从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对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转回在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兴发集团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明确披露“董事会通过《终止首期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实施的议案》,冲回已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2 693 978.98元”;名流置业亦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披露“本公司2009年度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由于业绩考核指标不能达成,该激励计划确认终止实施,冲回2009年确认的费用150 000.00元”。学术界对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强行取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持有不同的观点。支持不转回前期已确认的成本费用的学者认为虽然股份支付计划被上市公司强行取消,激励对象没能行权,但这不能改变上市公司接受并消耗了激励对象所提供的服务的客观事实。在会计处理上,需要将股票期权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以反映并不存在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而有的学者认为上市公司应该转回在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因为激励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增加上市公司的价值。可见,股份支付准则在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股份支付计量中的问题

在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披露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中,如上文所述,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授予日或授予日前一日股票的收盘价、授予日股票收盘价扣除授予价格以及基于授予日股票收盘价根据B-S模型计算所得,而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则主要是采用B-S期权定价模型。但在B-S模型中各家上市公司对模型参数的选取却不尽相同。对于无风险利率,上市公司选取的替代指标有“对应剩余期限的国债利率”、“1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复利率”、“银行间市场4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交易所1年期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等。对于预计波动率,上市公司选取的测算依据有“上市首日至授予日股票波动率”、“公司股票2003年10月27日至2006年10月25日历史区间的日收益率并扣除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的异常波动后计算所得的公司股票波动率”、“根据授权日前三年的年度历史波动率”、“根据公司上市以来截至2010年10月25日的年度波动率”等。同一估值模型,但选取不同的输入参数,所得到的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有所不同;不同估值模型,即使选取相同的输入参数,所得到的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也有所不同。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对估值模型和输入参数的选择来操纵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和股权激励费用,从而有机会操纵公司业绩和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股份支付准则应尽快明确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详细确定方法,如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应明确估值模型输入参数(如无风险利率、预计波动率等)的确定方法。

股份支付准则要求“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职工人数变动等后续信息作出最佳估计,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我们在对上市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已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均没有详细披露确定可行权权益工具最佳估计的依据,所披露的内容多为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原则性条款。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涉及会计估计,需要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影响到某一会计期间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的数额,因此,股份支付准则应该为上市公司确定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提供指引。

(三)股份支付披露中的问题

管理办法和股份支付准则均规定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的股份支付信息。管理办法要求上市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内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情况,包括:报告期内激励对象的范围;报告期内授出、行使和失效的权益总额;至报告期末累计已授出但尚未行使的权益总额;报告期内授予价格与行权价格历次调整的情况以及经调整后的最新授予价格与行权价格;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各自的姓名、职务以及在报告期内历次获授和行使权益的情况;因激励对象行权所引起的股本变动情况;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方法。股份支付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下列信息:当期授予、行权和失效的各项权益工具总额;期末发行在外的股份期权或其他权益工具行权价格的范围和合同剩余期限;当期行权的股份期权或其他权益工具以其行权日价格计算的加权平均价格;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股份支付准则还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股份支付交易对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至少包括下列信息:当期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而确认的费用总额;当期因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而确认的费用总额;当期以股份支付换取的职工服务总额及其他方服务总额。可见,管理办法和股份支付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股份支付信息既有重合又相互补充,但两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股份支付信息均不够详细,在股权激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下,这些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按照管理办法和股份支付准则的要求披露了股份支付信息,但很多上市公司对这些信息的披露多是采用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原则性条款,而没有结合本公司实际状况详细披露上述信息。从上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46.51%的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在确定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时所采用的估值模型的参数假设,没有明确披露可行权条件的上市公司的比例高达71.23%。这可能与上市公司认为其已在股权激励草案(预案)中披露了上述信息相关,但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考虑,上市公司理应在年度报告中完整地披露股份支付信息。

四、建议及结语

为解决股份支付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股份支付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效果,首先我们需要修订股份支付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广义而言,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可以说会计确认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股份支付准则规范了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交易的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但没有详细规定终止确认的相关问题,只考虑了上市公司在等待期内取消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或结算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的除外)的情况,但没有考虑如何对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进行会计处理。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防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股份支付准则应尽快明确股份支付计划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的会计处理方法。此外,对于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股份支付准则可以适当列示可供上市公司选择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适用前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确定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时选用估值模型,股份支付准则或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应当明确说明各种估值模型的应用前提以及模型输入参数的选取依据,以防上市公司利用估值模型来操纵股权激励费用及其在各会计期间的分摊。因此,股份支付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应在现有基础上尽量细化相关规定,为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指引。

其次,我们可以从加强外部监管角度来规范上市公司股份支付信息的披露。在外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基于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会尽量减少任何信息的披露,而从报表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来看,上市公司会尽量增加好消息的披露,而理性地疏忽坏消息。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股份支付信息的披露不能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自觉”,而更应该强调外部监管的作用,实现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契合。外部监管包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审核、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和年度报告的鉴证、财政部门对上市公司实施股份支付准则的监管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监督等。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注重对成本的管理。成本企划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之一,以其显著的成效及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本企划的基本立足点是约束全生命周期成本。它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此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且如以预计价格出售就会有足够盈利的产品。它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 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要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成本企划通常是把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限定在一定目标之内,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实施开发,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各个阶段,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求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划把成本管理的思路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具有超前意识;成本企划通过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的售价, 减去期望利润, 倒退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在将材料、零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就把成本一起“装配”进去,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设计产品的成本:成本企划并不把成本看成是单纯的账簿的产物,它具有较强的管理工程学的属性。

成本企划的具体做法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其方法流程则却大体相同,通常包括六个阶段,即:产品企划;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设计中实施成本降低;转向生产准备;初期流动管理。其中,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和达成是其关键。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长期以来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全部成本法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差,不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着重对成本企划加以推介,希望它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成本企划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它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应当如何将这一新的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并使其在传统理念的包围下生根发芽?

1.在我国企业中确立市场导向观念

成本企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其市场导向性,这一点对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起着直接的作用。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想在我国比较缺乏,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值最大化,企业不必关心产品的售价只关心企业的产量和产值即可,因此无法树立市场导向的成本理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使其产品为市场接受并且要实现一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去生产物美价廉又合乎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产品。

2.在企业中树立事前控制思想

成本企划不同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的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它的前馈控制观念。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观念。经验表明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约8 成)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只有在事前(即进入生产制造阶段以前)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才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当然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因其改善成本的空间有限,所以重点还是应当放在事前控制上。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仅仅进行事后的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就是事后成本控制也因为方法落后和组织实施不力而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

3.在我国企业中确立目标成本概念

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多数是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 这种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成本水平,但成本企划中的目标成本却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设计,降低成本。

4.企业应当以价值工程手段实施产品策划和开发

成本企划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具体说来是凭借价值工程为主的工程学方怯对产品观念、产品设计方案等目标成本的要求进行技术攻关。一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消费者,一般应该考虑到:我要生产什么?怎样制造出来?怎样才能卖给用户?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意味着贯穿这件产品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需用到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生产制造阶段的实施较为具体,因此容易把握,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成本企划这一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明确市场机制的概念。具体的将要做到以下4 个观念的转变:①明确增值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第一目的;②树立企业发展是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的观念;③将生产产品转变为增值产品:④转变重事后推销轻事前调研的营销观念。

5.因为成本企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将对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以下三点应予以重视:①注重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成本管理被认为是财会部门的工作。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 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及其会计揭示

激励型员工认股权计划源于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结构调整而出现在硅谷的新经济。以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必然要求对企业制度加以革新。一方面,知识是需要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的;另一方面知识又是具有外溢性的。为了稳定那些掌握了知识的企业员工,防止知识的外溢,仅仅给员工工资报酬是不够的,因此,一些高企业普遍采用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它给予的对象主要是公司CEO或掌握核心知识的员工,其收入的构成一是工资,二是股票期权和红利。由于企业员工既有工资收入,又有股权与红利收入,新兴产业就可以在这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下,采取降低工资成本、增加股权及利润分红的办法来达到以下一些目的:第一,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其二,只要股权与红利收入的增加足以补偿工资的下降,并能导致总收入的增加,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股权与红利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其三,采用以上,企业不仅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可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知识外溢的目的。

美国税法对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税法规定在认股权给予日认购价必须等于市价,同时持有者在行使认股权时不支付股票市价与认购价之差异上的税款,只有当以后将股票出售时,按其股票持有时间,以较低的资本利得税率纳税。因此,这种认股计划实际上递延了股权持有者的纳税时间。但是,从会计确认方面来说,由于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的认购价与市价相等,尽管企业给予员工认股权数量及其认购价是依据员工的服务价值,但是,公司并没有为实施该计划而履行相应的义务。激励性质的认股权价值来自于税后利润的分配,因此,按成本计价原则,这种纯粹的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在员工为公司服务的期间内也就不存在酬劳成本确认与酬劳费用分摊问题。在认股权实际行使日直接按认购价记作现金资产与股权资本的增加。若此时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的市价高于认购价,尽管其在形式上虽属激励型的,但在经济实质上应属酬劳型的,因为公司为该项计划需要承担相应的酬劳成本。对此,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企业按酬劳型认股权计划确认相关的成本,并按相关规定享有税收优惠。

发源于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期权制,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操作方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如果公司运作良好,公司股票升值,期权持有人即可获得收益;一旦经营不善,股价暴跌,对期权持有者就是一种风险,这也将迫使期权持有人加强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以减少因疏忽和过失带来的损失。由于激励型认股权计划把员工的利益同股价的上涨单一联系,同时股权激励完全从税后利润中列支,这就容易导致公司实际利益被人为高估的可能,因而遭到人们的批评。激励型员工认股计划是否会引起虚增利润而抬高股价?是否会引起另一种短期行为?据测定,截~1998年底,美国发放认股权的公司普遍存在利润被夸大的现象,这在一些从不吝于发放期权的高科技公司尤为严重。以世界最富有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其1998年对外公布的利润为45亿美元,如果扣除当年发放的认股权成本,则该公司不仅利润荡然无存,还会留下180亿美元的亏损。对此,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应以附注方式列示当年发放的认股期权。在每一个会计期末,重新估值的期权价值必须冲抵当年利润。

二、 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及其相关的会计问题

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又称非限制性或非法定性股票期权计划。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在实施这一计划时,认股权给予日股票认购价与市价不相等。认股权价值是由给予日股票市价与认购价之间的差额所决定,它是公司为激励员工而支付的酬劳成本,所以称之为酬劳型认股计划。虽然酬劳型认股计划的给予对象也是公司经理层,但是与前述纯粹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酬劳型认股计划的认股权价值是员工工资收入及公司人工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就是说员工工资总额(或成本)=部分工资+认股权价值。例如,某人受聘于某公司五年,聘用合约规定,他(她)可选择两种工资报酬的获取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公司只给10万元年薪,不再承担给付认股权的义务;第二种方案是除给6万年薪外,公司另按每股10元(设给予日股票市价为每股20元)的价格给予员工认购本公司股份2YY股,并在聘任期满后的五年内行使认股权。如果这位员工选择前者,则公司每年的工资成本就是10万元;若选择后者,尽管形式上公司每年承担的工资成本是6万元,但实质上公司负担的年工资成本与第一种方案是一样的。因为,在公司给予第二种方案时,所确认的认股权价值与每年支付的4万元、计五年的工资总额相同,只不过在形式上看上去是认股权,而实质上公司仍承担着另一部分成本,即认股权价值。同样,对受聘者来说,他(她)也必须权衡此认股权价值至少应该等于或高于每年除6万元年薪以外另加4万元的认股权价值。否则,他(她)不会选择第二种方案。

(一)酬劳型认股权计划成本的衡量

由于公司为履行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必然付出额外的成本,况且一项计划从制定至真正行使往往长达数年,在这段时间内,股票市价随时会发生变动,那么酬劳成本应何时确认与计量呢?这是美国会计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公告第43号第13章B“关于酬劳型认股权与股票购买权计划”的会计准则,1972年10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5号意见书“员工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12月第28号解释性公告“股票增值权计划和其他变动的认股权或奖励计划的会计处理”,以及其后1995年12月的第123号公告“以股票为酬劳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等,这一系列准则与公告都规范了酬劳型认股权计划的会计揭示与计量要求。会计准则认为员工认股权计划,其经济实质是公司为获取员工服务而付出的成本,这如同企业购买其他资产一样,衡量基础应该是员工的服务价值。但是,企业为获取员工服务这种资产与其他资产又不同,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工资总报酬中还包括一部分认股权价值,一些潜在因素,如:相关行业股票的变动、认股权的预计行使期间,认股权行使期间无风险利率的数额以及公司的股利政策等,都会认股权价值的衡量与酬劳成本的确定,因此,会计准则认为认股权价值的衡量或酬劳成本的确定应该选择“公允价值法”或“内在价值法”。

以“公允价值法”衡量认股权价值或确定酬劳成本时,采用布莱克一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并在给予日考虑如下因素:认股权给予日的股票市价、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距认股权行使日的时间、行使价格和认股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等。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对企业利润的预期,由于期权价值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正相关,企业利润高必然会推高股票价格。为减少实施认股权计划产生的消极面,避免企业虚增利润从而造成股市泡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因为看涨期权必然使企业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高,这至少可以部分抵消公司为推高股价而有意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更可靠地衡量酬劳成本与公司利润。

以内在价值法衡量认股权价值或确定酬劳成本时,其认购价与市价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由于酬劳成本的衡量日有可能与认股权给予日不同步,因此内在价值法还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公司事先已经确定了认股权给予日员工的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衡量日就是给予日,则酬劳成本为:(衡量日股票市场价格-认购价格)x可认购股数。如果无法获得衡量日的股票市场价格,则用最合理的方法估计其市价,而酬劳成本在持有人服务期间予以分摊。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公司事先无法确定认股权给予日给予员工的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衡量日就不是给予日,在这种情况下,酬劳成本仍然应该从认股权给予日起至每年末予以估计。确认估计的酬劳成本为:[(每年末股票市价—估计(或已确定的)认购价格)x估计(或已确定的)认购股数。第一年估计的酬劳成本在持有人服务年限内摊销,第二年再估计时如果与第一年末估计的有差异,则按会计估计的未来适用法处理。直至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均确定时,再一并调整与酬劳总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内在价值法下酬劳成本的确定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认购价与市价相对固定,因而与公允价值法相比较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低,这种受到美国中小的普遍欢迎。因为在与大公司同等竞争的条件下,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高则必然降低年度利润,从而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为增强信息的可靠性,从实施认股权计划对美国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考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应该允许两种方法并存,但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对采用内在价值法的企业,要求在财务报表注释中必须进一步揭示假设采用公允价值法对公司净收益及其每股收益的信息。

在会计处理上,确认酬劳成本时借记“递延酬劳成本”,贷记“员工认股权”,员工认股权属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酬劳成本”列为“员工认股权”的抵销账户,酬劳成本按员工服务期将酬劳成本逐期转为费用,当员工实施认股权时,冲转“员工认股权”,增加“股本”与“资本公积”。如果员工已履行服务条件,但由于市价比认购价低而放弃行使认股权时,则视为员工对公司的捐赠,转入资本公积而不冲减当年的工资费用。

(二)股票增值权计划及其酬劳成本的确认与分摊

股票增值权计划是由上述酬劳型认股权计划中派生出来的。从员工角度,激励型或酬劳型股票期权计划固然能使员工享受股票增值的利益,但是他必须用现金去购买股票,若认购的股票数额大还会遇到融资、筹款等问题,此外,酬劳型股票期权计划的所得利益在股票尚未出售之前即须报缴所得税,而股票增值权计划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它是在股票增值权给予日,以当天的股票市价为行权价格(相当于股票期权的认购价格),在持有规定的期限之后,员工以行使日股票的市价与原定的认购价格之差额,乘以给予的股数,即可选择获取公司给予的现金或给予等值的股票。由于企业实际给予员工多少现金只有等到员工行使权利时才能确切地知道,因此,股票增值权计划的衡量日是行使日而非给予日。由于至行使日才能知道实际的市价,这就需要在每一会计期末估计与调整股票现行市价与认股权价之差异,按员工当期服务期间占全部服务期间的比例,记录与分摊本期应确认的酬劳费用。摊销酬劳成本时,酬劳型认股权计划与增值权计划尽管都借记员工薪资,但是贷方账户不同,前者贷记递延成本,后者需视员工选择现金或股票而定,若选择现金,则贷记负债账户“应付员工股票增值款”,若选择股票,则贷记“资本公积一员工股票增值权”账户。

有时受股价变动的影响,行使日晚于服务期,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在员工服务期满后的报告年度至认股权失效或认股权已行使的期间内,调整相关的酬劳费用。在给予日与行使日期间,酬劳费用的分摊也必然随股票市价的增减而增减。如果股票市价由本期至下期逐渐下降,则将使下期分摊费用减少,反之则上升。但是费用的减少数不应该超过原先确认的酬劳费用总额,也就是说,累积的酬劳费用不应该经调整后是一个负数。

(三)业绩型员工认股计划

为规避股票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有些公司往往选择业绩型认股权计划,按照这种计划,认股权取决于员工在任期内达到的业绩标准。可供评价业绩的指标诸如:资产回报或权益回报的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或者这些指标的组合。业绩型计划的衡量日等于行使日,因为在给予日无法获知员绩的完成情况,由此也就无法知道应该给予的认购数额。业绩型计划的酬劳成本分摊方法与前述增值权计划相同,它以认股权行使日的股票市价来衡量,按员工的服务期采用百分比法分摊。在具体实施酬劳型计划时,企业往往将上述的计划作不同的组合,员工可以在业绩与期权奖励之间作出选择。

三、我国企业员工认股权计划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员工认股权计划的典型案例

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对中高层管理者主要实施的是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由媒体披露的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

东阿阿胶已经建立了对管理层进行长期激励的机制。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公司净利润增长10%、且在公司实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从每年度税后净利润中提取5%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基金;激励基金将综合考虑个人所担任岗位的重要性和个人表现进行公平合理分配,但每年度授予每位管理人员的基金不高于公司当年提取激励基金的10%。中高层人员在获得基金后,要将其中的80%在6个月内转化为本公司股票,其余20%用作备罚金。对股票流通的限制条件是:高层人员在离职6个月后方可予以出售;中层管理人员自获得之日起3年内可以出售全部股票的30%,4年后可以出售全部股票的60%,5年后可以出售全部股票。

泰达股份已制定了对公司管理层实施长期激励的《激励机制实施细则》。根据《细则》,泰达股份将在每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如企业完成年度利润增长15%这一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公司将提取年度净利润的2%,作为公司董事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及有重大贡献的业务骨干的激励基金,用激励基金购买泰达股份的流通股票并作相应冻结;而处罚所形成的资金,则要求受罚人员在6个月内清偿。泰达股份的管理层所持股票在离职半年后才能解冻,利益不能在当期兑现。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降本提效;市场化;内部租赁

0 概述

内部设备租赁市场是发挥集团设备整体优势、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建立内部设备租赁市场方案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具体实施措施。

1 组织领导

为保证租赁费管理办法的有效运行,矿要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财务总监为副组长、相关专业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租赁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心设立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设备租赁的管理运行。

2 管理职责划分

生产技术部负责采掘工作面设备占用计划确定,现场监督考核及租赁费用总体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中心负责全矿支护用品租赁管理、手续办理、现场检查及考核;负责租赁费用的指标分解、计划下达、费用结算及考核。机电科负责对全矿设备的租赁管理、手续办理、现场检查及考核。

3 设备租赁运行程序

3.1 设备使用单位

每月28日前提出下月设备需求计划,经分管专业副总、机电副总、机电矿长审批后到机电科设备组办理租赁手续。

3.2 设备周转占用单位

日常回撤上交使用单位的设备,不必办理正式交接手续,但交出单位必须及时办理设备租赁变动申请单,设备组据此监督考核。工作面回撤等大型工程,因工期较长,使用单位与周转单位须办理交接表。

3.3 机电科

每月25日将各单位当月设备占用数量、时间、租金汇总后编制“设备租赁费计划及日常考核汇总表”报全面预算管理中心。

3.4 全面预算管理中心

根据设备租赁费用计划及采掘工作面设备实际占用进行结算考核。对区队提报计划(设备租赁需求计划与日常设备租赁变动计划之和)与实际支出租赁费比较,对计划比实际多10%或少5%以上的部分进行考核;对日常租赁考核部分全额考核。两部分合并形成设备租赁费用结算考核数。

3.5 考核规定

3.5.1 工作面安撤

工作面安装:100米以上长度工作面,安装时间不超过20天;100米以下50米以上长度工作面安装时间不超过15天;50米以下长度工作面安装时间不超过10天。

工作面撤除:100米以上长度撤除时间不超过15天;100米以下50米以上长度工作面撤除时间不超过10天;50米以下长度工作面撤除时间不超过8天。每超1天,按设备租赁费用总额的10%加收设备租赁费。

3.5.2 设备交接

井下工作面及迎头交接:以单位之间办理完交接手续后开始计算租赁费。工作面交接完毕次日将交接表报机电科设备组。

3.5.3 租赁单价构成:

折旧费:按设备核定价值和规定折旧年限采用直线折旧法计算,公式为:折旧费=(设备核定价值-核定价值×3%)/折旧年限

维修费:同一类设备按其核定价值的20%计算,公式为:维修费=设备核定价值×20%

管理费:同一类设备按其核定价值的1%计算,公式为:管理费=设备核定价值×1%,使用系数:采掘运设备按1.3,其它设备按1.2。

3.5.4 管理及违规考核规定

现场更换及新安装的设备,以领料单注明日期为准,自领用之日起计收租金。按规定备用的设备,收取2倍基本租金;私自备用的设备,按准租金的4倍收取租赁费。对于未办理设备租赁及审批手续而私自下井的,一经发现,按标准租金的5倍收取租赁费,并视情节对责任人考核100~500元。各单位回收、回撤及更换下来的设备,升井后及时上交并办理相关手续。发现不及时升井、不及时上交或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每台次考核200元,并加收责任单位自发现之日至上交退租之日10倍的租赁费。

不按文件规定及时办理设备租、停手续的,除按占用时间加收租赁费外,对责任人每项考核100元。新购置且租赁费测算基础表中没有的设备,由结算中心根据设备原值进行测算。测算说明:①同类同型号的设备只测算一个价格做为基本租金。②设备折旧年限按财务规定执行。③设备核定价值按最近同类设备价格进行测算,固定资产设备以账面价值为准。对设备管理违规行为及时检查并出具加收租赁费用通知单三联单,填报单位留存、企管部、区队各一份。

3.6 其他考核规定。

对于因管理和使用不善造成设备损坏、报废或丢失的,由设备组、修配厂负责提供相关依据,机电矿长或机电副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其性质,进行扣罚,并按照相关规定分别兑现到单位负责人、设备管理员和相关责任人。特殊紧急情况需领用设备时,由调度室值班主任通知办理发放,并规定及时补办手续时间要求。

新增设备需增加租金目录进行价格调整时,统一由机电科设备组以书面报告向矿内部市场化管理办公室提出,由内部市场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核定。在租赁过程中发生争议时,由机电矿长组织内部市场化管理部办公室、设备管理组等相关部门进行仲裁。设备租赁费实行每月一结算一考核,为调动节支降耗的积极性,对设备租赁费节约做出贡献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4 租赁集团公司设备的运行程序

租赁集团公司的设备,按照谁使用谁租赁的原则,租赁费据实分解到各使用单位。回交时必须确保零部件齐全、完整,否则由此造成的设备罚款由使用单位承担。

机组租赁是根据矿生产需要由调度室下达机组使用计划,由设备组向局设备管理中心提出申请,以保证机组租赁计划的顺利实施。机组租赁是根据矿年初制定的年度产量任务及各单位的采场布局情况预算出年度机组租赁费用的,并分解到各单位。各单位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需要更换采煤机部件的,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分管矿长、机电副总审批后到机电科设备组办理租赁手续。

采煤机各部件的租赁时间不足3个月的按3个月计算,超过三个月的按实际天数计算。

使用单位由于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对设备或部件造成严重损坏或丢失的由使用单位承担相应责任,承担损坏设备或部件实际价值的2~5倍的罚款。

5 单体支柱及综采支护租赁运行程序

5.1 单体支柱:正常高档普采工作面根据月初计划科下达的工作地点、面长、采高、层别、产量及作业规程规定支护情况(不包括超前以外巷道支护、延缩面长、过老硐子、掘进使用单柱)测算出单体支柱使用数量,按集团公司租赁给矿单体支柱租赁价格计算出总费用,然后根据计划产量测算出吨煤租赁单价。

综采工作面按作业规程规定超前支护长度(不包括超前以外巷道支护)测算出单柱使用数量,按集团公司租赁给矿单体支柱租赁价格计算出总费用,然后根据计划产量测算出吨煤租赁单价。

5.2 综采支架:综采支架租赁费根据计划科下达的采煤区队工作地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租用支架。测算出租赁总费用,根据计划产量测算出吨煤租赁单价。

5.3 加权平均计算出具体工作面的支护租赁单价,每月25日前报全面预算管理中心。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 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及其会计揭示  

  

激励型员工认股权计划源于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在硅谷的新经济。以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必然要求对企业制度加以革新。一方面,知识是需要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的;另一方面知识又是具有外溢性的。为了稳定那些掌握了知识的企业员工,防止知识的外溢,仅仅给员工工资报酬是不够的,因此,一些高科技企业普遍采用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它给予的对象主要是公司CEO或掌握核心知识的员工,其收入的构成一是工资,二是股票期权和红利。由于企业员工既有工资收入,又有股权与红利收入,新兴产业就可以在这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下,采取降低工资成本、增加股权及利润分红的办法来达到以下一些目的:第一,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其二,只要股权与红利收入的增加足以补偿工资的下降,并能导致总收入的增加,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股权与红利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其三,采用以上方法,企业不仅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可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知识外溢的目的。  

美国税法对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税法规定在认股权给予日认购价必须等于市价,同时持有者在行使认股权时不支付股票市价与认购价之差异上的税款,只有当以后将股票出售时,按其股票持有时间,以较低的资本利得税率纳税。因此,这种认股计划实际上递延了股权持有者的纳税时间。但是,从会计确认方面来说,由于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的认购价与市价相等,尽管企业给予员工认股权数量及其认购价是依据员工的服务价值,但是,公司并没有为实施该计划而履行相应的义务。激励性质的认股权价值来自于税后利润的分配,因此,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这种纯粹的激励型认股权计划在员工为公司服务的期间内也就不存在酬劳成本确认与酬劳费用分摊问题。在认股权实际行使日直接按认购价记作现金资产与股权资本的增加。若此时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的市价高于认购价,尽管其在形式上虽属激励型的,但在经济实质上应属酬劳型的,因为公司为该项计划需要承担相应的酬劳成本。对此,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企业按酬劳型认股权计划确认相关的成本,并按相关规定享有税收优惠。  

发源于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期权制,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操作方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如果公司运作良好,公司股票升值,期权持有人即可获得收益;一旦经营不善,股价暴跌,对期权持有者就是一种风险,这也将迫使期权持有人加强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以减少因疏忽和过失带来的损失。由于激励型认股权计划把员工的利益同股价的上涨单一联系,同时股权激励完全从税后利润中列支,这就容易导致公司实际利益被人为高估的可能,因而遭到人们的批评。激励型员工认股计划是否会引起虚增利润而抬高股价?是否会引起另一种短期行为?据测定,截~1998年底,美国发放认股权的公司普遍存在利润被夸大的现象,这在一些从不吝于发放期权的高科技公司尤为严重。以世界最富有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其1998年对外公布的利润为45亿美元,如果扣除当年发放的认股权成本,则该公司不仅利润荡然无存,还会留下180亿美元的亏损。对此,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应以附注方式列示当年发放的认股期权。在每一个会计期末,重新估值的期权价值必须冲抵当年利润。  

  

二、 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及其相关的会计问题  

  

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又称非限制性或非法定性股票期权计划。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在实施这一计划时,认股权给予日股票认购价与市价不相等。认股权价值是由给予日股票市价与认购价之间的差额所决定,它是公司为激励员工而支付的酬劳成本,所以称之为酬劳型认股计划。虽然酬劳型认股计划的给予对象也是公司经理层,但是与前述纯粹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酬劳型认股计划的认股权价值是员工工资收入及公司人工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就是说员工工资总额(或成本)=部分工资+认股权价值。例如,某人受聘于某公司五年,聘用合约规定,他(她)可选择两种工资报酬的获取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公司只给10万元年薪,不再承担给付认股权的义务;第二种方案是除给6万年薪外,公司另按每股10元(设给予日股票市价为每股20元)的价格给予员工认购本公司股份2YY股,并在聘任期满后的五年内行使认股权。如果这位员工选择前者,则公司每年的工资成本就是10万元;若选择后者,尽管形式上公司每年承担的工资成本是6万元,但实质上公司负担的年工资成本与第一种方案是一样的。因为,在公司给予第二种方案时,所确认的认股权价值与每年支付的4万元、计五年的工资总额相同,只不过在形式上看上去是认股权,而实质上公司仍承担着另一部分成本,即认股权价值。同样,对受聘者来说,他(她)也必须权衡此认股权价值至少应该等于或高于每年除6万元年薪以外另加4万元的认股权价值。否则,他(她)不会选择第二种方案。  

  

(一)酬劳型认股权计划成本的衡量  

  

由于公司为履行酬劳型认股权计划必然付出额外的成本,况且一项计划从制定至真正行使往往长达数年,在这段时间内,股票市价随时会发生变动,那么酬劳成本应何时确认与计量呢?这是美国会计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研究公告第43号第13章B“关于酬劳型认股权与股票购买权计划”的会计准则,1972年10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5号意见书“员工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12月第28号解释性公告“股票增值权计划和其他变动的认股权或奖励计划的会计处理”,以及其后1995年12月的第123号公告“以股票为酬劳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等,这一系列准则与公告都规范了酬劳型认股权计划的会计揭示与计量要求。会计准则认为员工认股权计划,其经济实质是公司为获取员工服务而付出的成本,这如同企业购买其他资产一样,衡量基础应该是员工的服务价值。但是,企业为获取员工服务这种资产与其他资产又不同,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工资总报酬中还包括一部分认股权价值,一些潜在因素,如:相关行业股票的变动、认股权的预计行使期间,认股权行使期间无风险利率的数额以及公司的股利政策等,都会影响认股权价值的衡量与酬劳成本的确定,因此,会计准则认为认股权价值的衡量或酬劳成本的确定应该选择“公允价值法”或“内在价值法”。  

以“公允价值法”衡量认股权价值或确定酬劳成本时,采用布莱克一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并在给予日考虑如下因素:认股权给予日的股票市价、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距认股权行使日的时间、行使价格和认股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等。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对企业利润的预期,由于期权价值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正相关,企业利润高必然会推高股票价格。为减少实施认股权计划产生的消极面,避免企业虚增利润从而造成股市泡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因为看涨期权必然使企业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高,这至少可以部分抵消公司为推高股价而有意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更可靠地衡量酬劳成本与公司利润。  

以内在价值法衡量认股权价值或确定酬劳成本时,其认购价与市价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由于酬劳成本的衡量日有可能与认股权给予日不同步,因此内在价值法还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公司事先已经确定了认股权给予日员工的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衡量日就是给予日,则酬劳成本为:(衡量日股票市场价格-认购价格)x可认购股数。如果无法获得衡量日的股票市场价格,则用最合理的方法估计其市价,而酬劳成本在持有人服务期间予以分摊。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公司事先无法确定认股权给予日给予员工的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衡量日就不是给予日,在这种情况下,酬劳成本仍然应该从认股权给予日起至每年末予以估计。确认估计的酬劳成本为:[(每年末股票市价—估计(或已确定的)认购价格)x估计(或已确定的)认购股数。第一年估计的酬劳成本在持有人服务年限内摊销,第二年再估计时如果与第一年末估计的有差异,则按会计估计的未来适用法处理。直至认购股数和认购价格均确定时,再一并调整与计算酬劳总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内在价值法下酬劳成本的确定并不取决于外部经济环境,认购价与市价相对固定,因而与公允价值法相比较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低,这种方法受到美国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因为在与大公司同等竞争的条件下,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高则必然降低年度利润,从而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实施认股权计划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考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应该允许两种方法并存,但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对采用内在价值法的企业,要求在财务报表注释中必须进一步揭示假设采用公允价值法对公司净收益及其每股收益影响的信息。  

在会计处理上,确认酬劳成本时借记“递延酬劳成本”,贷记“员工认股权”,员工认股权属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酬劳成本”列为“员工认股权”的抵销账户,酬劳成本按员工服务期将酬劳成本逐期转为费用,当员工实施认股权时,冲转“员工认股权”,增加“股本”与“资本公积”。如果员工已履行服务条件,但由于市价比认购价低而放弃行使认股权时,则视为员工对公司的捐赠,转入资本公积而不冲减当年的工资费用。  

  

(二)股票增值权计划及其酬劳成本的确认与分摊问题  

  

股票增值权计划是由上述酬劳型认股权计划中派生出来的。从员工角度分析,激励型或酬劳型股票期权计划固然能使员工享受股票增值的利益,但是他必须用现金去购买股票,若认购的股票数额大还会遇到融资、筹款等问题,此外,酬劳型股票期权计划的所得利益在股票尚未出售之前即须报缴所得税,而股票增值权计划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它是在股票增值权给予日,以当天的股票市价为行权价格(相当于股票期权的认购价格),在持有规定的期限之后,员工以行使日股票的市价与原定的认购价格之差额,乘以给予的股数,即可选择获取公司给予的现金或给予等值的股票。由于企业实际给予员工多少现金只有等到员工行使权利时才能确切地知道,因此,股票增值权计划的衡量日是行使日而非给予日。由于至行使日才能知道实际的市价,这就需要在每一会计期末估计与调整股票现行市价与认股权价之差异,按员工当期服务期间占全部服务期间的比例,记录与分摊本期应确认的酬劳费用。摊销酬劳成本时,酬劳型认股权计划与增值权计划尽管都借记员工薪资,但是贷方账户不同,前者贷记递延成本,后者需视员工选择现金或股票而定,若选择现金,则贷记负债账户“应付员工股票增值款”,若选择股票,则贷记“资本公积一员工股票增值权”账户。  

有时受股价变动的影响,行使日晚于服务期,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在员工服务期满后的报告年度至认股权失效或认股权已行使的期间内,调整相关的酬劳费用。在给予日与行使日期间,酬劳费用的分摊也必然随股票市价的增减而增减。如果股票市价由本期至下期逐渐下降,则将使下期分摊费用减少,反之则上升。但是费用的减少数不应该超过原先确认的酬劳费用总额,也就是说,累积的酬劳费用不应该经调整后是一个负数。  

  

(三)业绩型员工认股计划  

  

为规避股票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有些公司往往选择业绩型认股权计划,按照这种计划,认股权取决于员工在任期内达到的业绩标准。可供评价业绩的指标诸如:资产回报或权益回报的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或者这些指标的组合。业绩型计划的衡量日等于行使日,因为在给予日无法获知员工业绩的完成情况,由此也就无法知道应该给予的认购数额。业绩型计划的酬劳成本分摊方法与前述增值权计划相同,它以认股权行使日的股票市价来衡量,按员工的服务期采用百分比法分摊。在具体实施酬劳型计划时,企业往往将上述的计划作不同的组合,员工可以在业绩与期权奖励之间作出选择。  

  

三、目前我国企业员工认股权计划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员工认股权计划的典型案例  

  

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对中高层管理者主要实施的是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由媒体披露的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  

东阿阿胶已经建立了对管理层进行长期激励的机制。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公司净利润增长10%、且在公司实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从每年度税后净利润中提取5%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基金;激励基金将综合考虑个人所担任岗位的重要性和个人表现进行公平合理分配,但每年度授予每位管理人员的基金不高于公司当年提取激励基金的10%。中高层人员在获得基金后,要将其中的80%在6个月内转化为本公司股票,其余20%用作备罚金。对股票流通的限制条件是:高层人员在离职6个月后方可予以出售;中层管理人员自获得之日起3年内可以出售全部股票的30%,4年后可以出售全部股票的60%,5年后可以出售全部股票。  

泰达股份已制定了对公司管理层实施长期激励的《激励机制实施细则》。根据《细则》,泰达股份将在每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如企业完成年度利润增长15%这一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公司将提取年度净利润的2%,作为公司董事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及有重大贡献的业务骨干的激励基金,用激励基金购买泰达股份的流通股票并作相应冻结;而处罚所形成的资金,则要求受罚人员在6个月内清偿。泰达股份的管理层所持股票在离职半年后才能解冻,利益不能在当期兑现。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线设计

提高给排水管线设计的优化程度,有利于市政工程的推进发展,保障工程质量。实际市政给排水的管线设计,确实存在诸多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做好管线设计的优化工作,才能满足城市建设对给排水的需要。良好的给排水工程,必须通过优化管线设计实现,稳定给排水的工程质量,提高管线运行水平。

1 分析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的现状

实际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确实缺乏一定的优化性,由于管线设计不到位,致使市政给排水施工处于消极状态,通过分析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的现状,可以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污水管缺乏完善性,市政污水管基本属于表面工程,严重缺乏技术保障和科技指导,导致污水管附近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部分甚至导致污水管直接暴露于地表、生活污水顺势流到地表,再加上污水管堵塞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降低污水管的整体效益,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活干扰;第二,给排水管线独立性强,不能与其他市政工程和谐相处,例如:某城市给排水位于内河附近,受内河“北南”的影响,给排水管线设计始终不能平衡城市职能,无法实现给排水、防洪、调度的综合存在,既干扰给排水的工程实现,又会对内河和城市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管线设计受多项外界因素影响,例如:给排水管线与城市道路的矛盾设计,道路建设是市政工程的重点,建设速度快,实质给排水需与城市道路处于相互容纳的位置,但是管线往往受编制影响,设计较慢,施工时,诸多地点被已经投入运营的道路制约,被迫面临修改,无法达到管线设计的标准;第四,雨水管缺乏规范性,部分市政给排水管线中的雨水管设计,不符合排水实际,不能满足雨季大流量的需求,造成路面积水。

2 市政给排水管线优化设计的策略

结合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如下:

2.1 区域性规划管线设计

区域性的设计策略,属于优化管线设计的有效途径,着实提高给排水管线的规划应用。综合考量区域性内容,提出优化管线设计的策略:

2.1.1 供水与给水的平衡设计

受地区分布影响,不同地区的水质存在差异,特别是水质不均匀,严重影响到管线设计的合理性,重点进行供水、给水的平衡设计,优化管线设计,提高水资源的分配能力,所以在管线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中,添加平衡因素,用于维持城市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状态。首先,预测需水量,为管线设计提供参数标准;然后综合考量给排水管路的水量分配,包括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达到城市生态发展的标准;最后重点规划工业方面的给排水管线,发挥指标、产值优势,完善工业给排水的管线设计。

2.1.2 管线的防洪规划

防洪管线是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的一部分,防洪管线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原则,不同地区遭遇洪涝灾害的机率和程度大不相同,必须加强防洪规划,确保其与城市发展的相符性。在防洪规划中,充分利用“暴雨公式”,合理衔接排水、排洪,综合考虑防洪规模,例如:地面防洪规划,需要深入全抬高理念,合理利用雨水泵,但是在山区地区,必须加强内洪的管线建设,可以全部使用全抬高设计,科学实现抽水、排水。

2.2 细化给排水的管线设计

针对市政给排水的管线设计,实行细化策略,有助于实现管线设计的优化处理,主要在污水管和雨水管设计两方面进行细致优化。(1)利用新技术处理污水管,规划整体污水项目。例如:生物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污水改良,发挥管线设计优势,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含活性特点的藻类,发挥生物作用,吸收污水内的污染物质。在好氧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吸附并沉淀污染物,降低污水的污染能力。(2)在雨水管设计内,不仅要遵循城市地区的硬性要求,还需平衡雨水量,加强雨水利用。采用载留或渗透的方式,处理雨水,避免雨水大面积进入下水道,由此可以将雨水资源,储存到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有效降低雨水负荷影响。目前,雨水管设计逐渐引进补给思想,即:贮存雨水,实行优化处理后,实现二次利用,根据地区城市的特性,构建相对应的贮存系统,合理使用管线设计。

2.3 规范管线设计的预制和安装环节

预制、安装在管线优化设计中,明确给排水系统管线设计的优化目标。为提高管线设计的优化水平,规划预制和安装的具体措施。第一,预制过程中,注重工艺设计,尤其是切割工艺,保障预制工艺的完善性,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例如:根据预制管线的实际需要,购进新型材料,评价新型材料的质量,必须要符合管线施工实际,规划设计内容,支持管线预制的进行。第二,安装属于市政给排水管线优化设计的最终环节,利用实践实现优化设计,严格遵循管线安装的条件,完善管线交接。在管线施工的放线、挖沟、密封方面,进行着重设计,其关系到管线安装的效益性,系统处理好安装工作,展示管线设计的实际价值,确保给排水管线设计实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预制、安装实现管线的优化设计,体现实质的优化策略。

3 市政给排水管线优化设计的发展

近几年,市政工程提高对给排水管线优化设计的重视度,推进管线发展,提升管线设计的优化能力。结合给排水管线优化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发展方向。如:(1)积极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技术支持,推进管线优化设计朝向科学性的方向发展,提高管线设计的科技含量,确保稳定性,避免管线设计不到位;(2)利用试验的方式,检测管线设计是否具备优化特性,针对每一项管线设计,提前进行试验研究,约束管线设计的发展,同时引导管线设计的实践方向,通过试验发现管线设计过程中的不良现象,避免工程返工。利用优化的策略,完善管线设计,保障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实际性,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社会地位,提升管线优化设计的价值水平。

4 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的优化策略,必须符合工程实际,既可以体现效益、价值的作用,又可以展示管线设计的稳定结构。管线的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质量,完善城市用水与排水,进而提升水利资源的分配水平。利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合理规划给排水管线位置,明确管线的整体思想,促使管线设计,在给排水工程中,体现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华良.浅谈如何做好给排水施工[J].技术与市场,2011(03).

[2].浅谈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价值工程,2012(04).

[3]方宏.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03).

[4]邓春霞.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与相关专业的衔接问题[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02).

作者简介: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以销定产;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74-01

一、生产管理原则

实习工厂的生产管理是对实习工厂日常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和产品制造密切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它是整个实习工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印刷工业是以加工产品的生产为主,所以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讲究经济效益 讲究经济效益就是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因为只有生产成果超过劳动消耗才能增加积累,发展生产。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要防止片面追求产量、速度,只顾多块,不顾好省的倾向。我校的印刷实训工厂也和其它产业工厂一样以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为宗旨,兼顾教学实习,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令、色令、千印等的物量指标和产品价值指标、产品劳动指标等制定经济核算制度,来完成学校给我们制定的经济效益指标。

第二,以销定产 以销定产就是根据销售的要求来安排生产。在生产管理中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首先要克服埋头生产,不顾市场需要,不重视销售的单纯生产观点。其次,要正确地处理生产同销售的关系,即既满足销售又兼顾生产,生产要为销售服务,满足销售需要。我校印刷实训工厂主要面对我校广大师生的印刷需求,立足于本校,面向社会,印刷学校办公用品,教师讲义,著作及学生教科书,学习笔记等。首先要考虑的是需求,不能盲目地预印,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只讲销售服务,“饥不择食”地随便地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做法在竞争中必然失败,二是要不断地提高生产管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例如:搞好市场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建立雄厚的技术储备,促进技术进步。

第三,科学管理 实行科学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符合现代大生产要求的一套管理程度和方法。实行科学管理必须做到一是建立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进行组织、计划和控制,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即建立和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如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设备维修和安全技术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等。

二、生产计划管理

印刷实训工厂的生产计划,是实训工厂生产管理的依据,它对实训厂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实训厂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等指标。因此,编制生产计划是印刷实训工厂生产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它要兼顾生产和学生实习两个方面。生产计划是根据实训工厂的产品销售订单和学生实习计划制定的,是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编制其它计划的主要依据。

1、总产值的计算规则

印刷工业总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的“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在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将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生产成本的全部价值直接相加而得,必须扣除转移价值的重复部分。

总产值计划完成率(%)= 实际总产值/计划总产值*100%

2、总产值的计算范围

我校的印刷实训工厂主要以印刷书刊为主,是书刊型印刷企业,占比重很大的主要原材料(低等装帧材料),这部分价值占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是加工性产业的集体表现。计算范围包括:胶印照相制度,胶印电分扫描、胶印印刷、书刊装订、裁切开料、原辅材料和房、水、电费及工资成本。这些作为商品产值,还有一部分为订货者来料的价值,所以

总产值=商品产值+来料价值

商品产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并可供作商品销售的工业产品的价值,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为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3、生产任务安排

(1)产品产量。印刷实训工厂的产量任务首先要面向市场,同时也应考虑充分利用实训工厂的生产能力,增加利润,产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盈亏平衡点法来衡量。所谓盈亏平衡点法,就是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界限时,产品生产所支出的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才能为销售收入所抵偿;千印数小于这个界限,实训工厂就要亏损,千印数大于这个界限,实训工厂才能盈利,这个界限就是盈亏平衡点。在确定产量与利润的关系时,有时还牵涉到人力、设备、材料供应、资金、时间等条件的制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2)安排车间任务。生产任务的安排不仅要对实习厂总的生产任务作出进度安排,而且将整个实训厂的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个车间,规定车间生产任务。安排车间任务作用在于更具体地进行平衡工作,使生产任务得到保证,确立车间在生产方面的经济责任,更好地调动车间积极性,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安排车间任务的方法,一般是首先安排产品车间的生产任务,然后安排辅助车间的生产任务。

参考资料: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角度研究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首先,文章从指标内容和指标数值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的现状。其次,文章提出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应以公司战略为导向。最后,文章对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提出建议,以期对上市公司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战略;行权条件

一、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现状

1.指标内容以财务指标为主,未能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

本文以截至2013年5月13日深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和上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通过对这1422家上市公司研究得出有133家上市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其中5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未能搜集到,所以本文的样本量为128家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草案中可以看出规定的行权条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司层面的行权条件要求;另一方面是对高管人员自身的行权条件要求。公司层面行权条件主要包括公司合规性要求和公司层面行权业绩条件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使用次数为103,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的使用次数为115,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选择了这两项指标且两者经常搭配使用。然而,每股收益(增长率)、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比例)、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比例)、股价等指标的使用次数很少,且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使用次数的差距很大。另外,通过统计还得出上市公司指标选取个数的平均值为2.10。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中行权条件指标内容设计单一且以财务指标为主,未能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如此的指标内容设计未能体现公司战略。

 

高管人员自身行权条件要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合规性要求和个人层面业绩考核要求。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对个人层面业绩考核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个人的业绩考核都是从这三大方面进行的,也有少数上市公司的方案中除了这三大方面还包括了创新及额外工作加分、重大失误和违纪减分这两项(如伟星股份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例如:伟星股份工作业绩占50%;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占30%;领导和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占20%。广州国光工作业绩占60%;工作能力20%;工作态度20%。苏泊尔工作业绩占80%;能力及态度占20%。由此可见,虽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业绩考核,但财务指标(工作业绩)在考核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2.指标数值的设定缺乏规范性标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中行权条件指标数值的确定局限于公司自身的历史数据。有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指标数值远远低于公司前几年已经实现的水平,很明显,这样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能起到股权激励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样地,数值偏低的指标也不能激起管理层更进一步的决心,这样的方案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不大。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指标数值的设定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在设定指标数值时要拓宽视野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综合考虑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参照行业平均值,制定出一个既能对管理层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能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二、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研究

1.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应以公司战略为导向

本文研究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是基于公司战略层次。股东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通过公司战略体现,公司战略针对企业整体,以明确企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行动。公司战略立足于未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具有长远性。而现实中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这就需要管理层主动与股东沟通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股东及时了解公司信息并适时调整公司战略。同时,也需要股东采取激励机制激励管理层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激励机制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题的基本途径,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长期且稳定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股权激励草案的制定对激励管理层实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而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对股权激励能否起到应有的激励效应起着本质性的决定作用,因此,要使股权激励计划真正起到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趋同的作用,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必须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只有在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关注长远利益,才能最终使得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

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的拟合度是指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是否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以及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本文对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的研究从指标内容和指标数值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指标内容方面应体现公司战略发展方向,鉴于每个公司的公司战略不同,所以上市公司在设计行权条件指标内容时要同时考虑共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由于公司战略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任何单一方面的指标内容都无法体现公司战略,所以在共性指标设计时应同时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应同时包含反映股东回报、盈利能力、收益质量、现金流量方面的指标内容,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由于财务指标是对公司已实现经营成果的事后计量且容易被操纵,所以,在共性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如股价,相对于财务指标不易被操纵,且能反映公众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对公司未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除共性指标之外,公司还可以根据具体公司战略设计符合战略目标的行权条件指标,例如,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则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应考虑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成本领先,则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应考虑毛利率等指标。 指标数值的设定要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依据,参考公司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设置的指标数值水平既不能偏低导致起不到激励作用,又不能偏高使得管理层觉得只是一个空想。另外,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我们发现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对指标数值设定的合理性进行了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行权条件中只给出了行权条件指标具体的数值,并未在下部分内容中对为什么设定这个数值予以说明。所以,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应增加对指标数值设定合理性的说明,通过列出公司行权条件指标的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以证明指标数值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 价值工程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企业只有不断的降低成本,才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否则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企业拼的是降低价格,利润空间很小,短期效益似乎很好,却制约企业长远发展。从价格大战中,突出的反映了我国企业缺乏应变能力,产品成本过高缺陷。

二、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一)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看法是:产品成本的60%―80%是必然发生的成本,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有效的成本管理发生在产品设计有工序设计阶段,并不是发生在产品和工序已经设计完毕、产品已经进入生产过程的阶段。对于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一般使用目标成本。因为它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预测的产品销售价格与其利润的差额,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认可的价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为出发点进行产品设计时确定的成本。进行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主要是采用价值工程思想和同步工程方法。

(二)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工具。

1.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第一、建立产品的成本目标,确定产品的综合成本和分类成本的目标,如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等。第二、确定零部件的成本,根据分解因子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分配,确定每个零部件成本及结构成本的目标。按照产品设计过程的深入,不断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从整机到部件,从部件到零件等逐步分配和指定每一个节点的设计目标。第三、根据估算或优化结果,绘制目标成本分析图。第四、根据分析图,给出分析报告,确定哪些零部件的成本达到目标,哪些零部件成本没有达到目标,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零部件等。

2.价值工程:价值工程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评价设计与生产中可选方案。在估计方案价值时,功能价值与评价价值均需考虑。功能价值是指产品满足特定需要的价值(如汽车的功能价值是交通),最大的功能价值是指以最低可能的成本提供可执行的功能以最低可能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美学特征(如汽车外型、涂料等)可使产品评价价值最大化。价值工程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是什么;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成本多少;对顾客而言价值多少;替换物成本多少;替换物对顾客而言价值多少。在创造阶段,使用分析阶段的结果以寻求创造性的方法以降低不需用的功能或特征,或进行改善以提高客户价值。同时尚需定义新的设计解决办法以达到功能价值与评价价值之间的平衡。

三、改进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实施价值工程进行产品设计。

1.根据所签订合同的价格,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对于工业制造业而言,编制依据主要有: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公司年度及季度经营计划、公司重点项目总体工程计划、公司年度及季度生产计划和生产技术准备计划、产品生产命令号通知单、物资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产品(或参照同类产品)零件清单以及公司领导指示或有关会议决议。成本目标计划的编制程序为:

项目管理处对重点项目确定专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认真研究、分析产品合同、技术协议以及所属文件后,编制重点项目总体工程规划,并确定项目成本目标。

项目经理会同计划财务处成本管理专业人员,编制成本目标计划,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下达。计划应按成本要素(料、工、费)、按部(套)件、按设计、材料准备、制造、发运等各环节分解落实到锅炉设计处、开发处、工艺处、工具安装处、采购处、生产处、储运处、劳资人员教育处等各有关部门。

2.根据用户的要求明确产品所要达到的功能,依据标书及合同要求的功能进行具体部件功能分析。具体的做法是:设计部门执行公司技术准备计划,保证各项设计工作满足合同、技术协议以及其他要求。设计处项目经理对项目的各项设计工作进度,项目目标成本控制进行组织、协调以满足总体工程计划的要求。

3.参考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技术水平和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并对所能取得的原材料进行经济性能分析和功能、价值分析,选取价值比率高的产品设计方案,确定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

(二)降低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的其他相关措施。

1.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以降低成本为突破口,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产品设计下达控制指标时,指标的下达要以项目管理处下达的产品成本设计金属重量为标准,下达指标需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件产品、每一个部件、每一个设计者身上,切实做到“千金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经过精心设计使产品成本确有下降和在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设计人员,要确实兑现奖励,鼓励和调动设计人员降低成本的工作积极性。

2.在技术标准的掌握上,要因产品而异,对小容量低档次产品,选取相适应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原材料,降低产品的造价,对大容量高档次锅炉以及军工产品,要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原材料,而不刻意的去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高标准,以至于造成产品功能过剩,增加产品成本。

3.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需要大胆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经营,只有在产品的先进性上领先,才能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满足客户所需要的必要功能,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增强技术进步以便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益因素中的比重,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1导言

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规划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控规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经济指标、市场风险等,给城市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制订相应的优化调整策略,以此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建设进行指导,以便合理高效地整合城市的资源,按照发展需求和城市发展方向按需分配,促使城市资源最大化发挥效用。在管理过程中需遵守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根据法律规定和土地申报审批等一系列的标准流程促使土地被建设单位合法开发利用,对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监管,保证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在获得许可后正式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等特征,因为城市的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不间断性、长期性的变化活动,这就要求规划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总体需求,还要促进生态和谐,既要创造城市发展的经济先决条件,也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保证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经济分析不足

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相关工作价值,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管控体系,并且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经济性分析,如果在政策决策体系中,不能构建完整、准确的经济分析结构,很有可能影响经济技术指标的实施及管控,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在开展实际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缺失容积率数值会造成相关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管理结构、管理要素失衡,引起指标确定效果不良,出现控规微观化问题。如果不能从宏观的层面建立相应的分析机制,就会对整个经济技术指标运行、监控造成影响,从而加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面临的不确定要素,影响到管理效率。

3.2 城市规划缺乏特色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主体功能和外在形象,还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突出城市地域特色。但是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这也是造成现阶段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本原因。城市规划设计没有保留地方特色,无法树立城市的形象。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设计有指导作用,进而会造成固化设计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断提升的审美标准。

4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4.1 革新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立足于城市自身,要想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稳定发展,发挥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要结合环境,掌握城市发展环境和人文背景,将传统与现代城市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和突显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城市特色的标志性的发展项目,反映出当前城市建设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类似于这样的城市资源如果能被好好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发挥文化交流和传承作用,还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旅游资源,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经济动态;其次要保证个性化的生态规划,增加城市空间绿色规划。绿色可持续化发展是当前社会、乃至各行业都重点关注的内容,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应符合这一趋势,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技术、资源等方面向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向靠近,例如要多加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优化城市建筑的平面和结构设计,使建筑规划看起来搭配得当、错落有致。

4.2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在实际中,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城市规划管理中控规的监管作用,还需要结合现实状况,制订更加全面、完善的监督流程及管控策略,从根本上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价值,同时也保证管理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计划、建设水平进行全面整合,确保控规项目的市场效益,完善规划功能效果,促进城市发展品质的提升。首先,切实增强城市设计、建设工作,各个区域要充分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规划管理要求,实现控规的精细化,以此更好地按照设计要求、方案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保证城市设计可以全面推进,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要充分关注城市规划管理中控规的时效性,将控规看作城市发展的重要法定依据,明确规划编制机制、审批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全面提高控规管理的效果。其次,充分发挥出控规的市场作用,对城市规划设计功能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判定分析,注重区域的差异化分析,在确定控规技术指标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分析。保证不同利益主体的平衡,实现对公众利益的维护,便于后续的监管工作,同时也促进城市规划的综合价值提升,获取社会、经济双重效果。

4.3 坚持可持续规划方向

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其管理工作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既有城市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还有城市道路及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等众多城市基本要素,这些设计不应局限于图纸等理论设计,而是让城市规划价值更具体化,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情况下,为了有效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应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干预和指导,平衡好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以法律和技术手段化解城市规划管理难题,促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使城市协调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是每个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发展建设水平。作为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城市的发展也会出现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公民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不够,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等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等问题,因此城市规划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城市现有的发展情况,准确、合理的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协助制定和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以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协同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罡.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探索[J].中国住宅设施,2019(02):37-38.

[2]黄延巧.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J].居舍,2019(28):11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