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此次论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承办,相关部委领导和各省、市、地区软件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行业协会、知名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负责人等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工业与信息化部丁文武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软件产业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今天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才的竞争,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高素质的软件人才队伍、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未来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马彦民表示,作为软件人才需求主体(软件企业)聚集的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在解决软件人才的总量供应以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方面,特别是在解决软件人才的“适用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部火炬中心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先行”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对策和措施。

围绕本次论坛“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人才成长”的主题,与会的各方代表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探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邱钦伦秘书长就当前软件行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面临的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并重点介绍了委员会正在推进的两个计划:“中关村软件园访问学者计划”和“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这两个计划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人才教育培训的行业资源优势,搭建一个高校、培训机构、软件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通过“中关村软件园访问学者计划”加强院校工程化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通过“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科学有序地指导全国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和服务,以帮助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能更快成长为行业急需的有用人才。

作为我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代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卢苇院长和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丁桂芝院长分别从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高职示范校的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快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做了精彩发言。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中关村软件园人才服务中心、著名外包企业文思创新公司、知名培训机构中软国际和达内培训等机构代表围绕校企合作、软件人才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针对当前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与会代表都有这样的感受:关于软件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虽然高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都在努力,但因为各自角度的不同,很多时候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差异极大,合作往往难以实质性的开展,例如,如何有效引导、管理和监督合作开展的问题,对培训成本承担的问题,对实习生的能力和实习时间要求的问题,校企合作承接项目,订单式培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类软件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意识只有双赢,合作才能有效;另一方面,要敢于合作,通过合作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基础,进而深化校企合作。作为行业协会和软件园等第三方机构,也要努力为软件人才培养机构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为促进校企合作互信建立通道。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8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1]。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2]。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3]。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4]。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为培养“过得硬”的软件人才,学院积极与国内外IT企业开展多途径合作,采取建立项目库、案例库以及聘请企业教师等方式引进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输送学生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建立了一套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学院与IBM合作成立了东北大学—IBM联合创新研究院、IBM POWER SYSTEM教育中心,与东软集团等5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室。学院在IBM、阿里巴巴、淘宝、百度、东软集团、中软国际、达内、北京亚思晟、沈阳华信等20余家国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另外,学院还与英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13所大学、1个教育机构以及台湾成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了包括联合建立实验室、专业共建、师资培训、专家讲学、实习就业、联合培养、课程引进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妍. 对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2]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1.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 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借鉴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优势的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策略。我们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继续深入各个层面积极研究探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为学生进入社会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77-79

[2] 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加大对软件专业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的要求与目标,基于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从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等多方面,阐述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改革过程。

关键词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改革

基金项目:教育部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软件工程专业(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化研究与实践”( 2011122);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软件人才学业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012133)。

第一作者简介:周顺平,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型GIS软件工程,zhoushunping@mapgis.com。

0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为满足国家各个行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这要求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

1 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1 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重点,构建融合国际规范、产业需求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而产业界则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融入业界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是卓越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遵循SWEBOK等国际教育规范对专业基础的要求,结合“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产业环境与技能要求,依托学校与学院的特色,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重点,构建融合国际规范、产业需求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

1.2 以软件工程学科整体架构和基本方法为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

依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2]。针对行业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1),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域、软件工程核心知识域以及软件应用扩展知识域3个部分。

在理论课程方面,从认知学的角度分阶段对各年级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详见表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入选第二批“卓越计划”,并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建设。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基于GIS软件研发和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人才培养的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地学信息化领域和学校学院办学优势与特色,注重对工程素质、职业道德、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等多方面,探索并实践基于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改革。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工程专业核心以及软件系统与应用3个层次的课程群。

(1)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群。涵盖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系统软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以及网络与通信基础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2)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涵盖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等方面的核心课程。

(3)软件系统与应用课程群。涵盖实用技术类、系统软件类、嵌入式系统类、前沿技术类等课程,以及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的相关跨专业类课程,同时结合企业应用需求设置可动态调整的相关选修课程。

1.3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形成多层次软件工程能力训练体系

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和应用实例,以培养学生开发软件的技能为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具体在实践教学方面,从1年级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安排,4年分别达到下列目标,详见表3 [3] 。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多层次软件工程能力训练体系,详见表4。

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到整个课程体系的33.5%,并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分为3个层次分阶段实施。

(1)基础技能层次,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达到基础、系统、编程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专业技能实践层次,旨在通过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时间教学,达到工程、系统和专业方向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3)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层次,旨在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企业工作性实践和毕业设计,达到理论与系统结合、技能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教学目标。

2 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

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一方面设计阶梯式GIS软件开发能力和基本技能辅助训练,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库、学生自主命题导师辅导、创新性第二课堂、企业实践、科技竞赛等形式形成多级多层次的实践体系[4]。

2.1 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重点建设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开展产学研、科研立项等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工作性实践。

2.2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增加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一方面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建立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具体实施专业为主体,确定并拓展一批高水平软件企业作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校企双方共同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强化工程实践的环节,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各项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2.3 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研究,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我们对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以建设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实施专业专职和兼职教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构建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3.1 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核心,建设“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及“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其中,“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产品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是为卓越软件工程师建立软件工程的系统理论与基础方法;而“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则主要负责GIS平台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地学应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该团队是结合地大特色、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而建立,是培养面向特定领域的具有特色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基础。

3.2 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学历提升、学源合理、专业对口、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引进软件工程专业的“”“新世纪人才计划”“海外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每年邀请高水平学者或企业家来学院开展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研发人员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此外,通过各类项目支持专业教师到美国、加拿大等具有软件工程、地学信息化等专业优势的高校进修访问。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工作性实践经验,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教育部GIS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相关合作企业从事大型软件工程实践。

4 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改革遵循以学生培养为主的管理理念,以严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制度,制定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规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在企业工作性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制定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考评与激励政策,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确保“卓越计划”实施质量和成效。

4.1 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制度,保证师资素质

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做好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企业工作性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改革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师的考核方式;改进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师资素质。

4.2 建立教学过程监控及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校内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内实践学习质量;重点建设企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主要包括:① 强化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② 建立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与管理的措施与机制,如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建立学校、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4.3 建立完善学生激励与保障制度

通过制定学生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和学生安全保障制度等措施,将其与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合理、运行科学规范的包括目标机制、管理机制、条件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教学管理改革保障机制,为实现教学体系能有序、规范地运行提供基础。主要包括建立学生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提供学生毕业前职业素质培训保障,以及制定和实施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保障措施等。

5 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它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为此,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创业教育的着重点,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6 结语

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地质相关学科的强势地位以及在GIS软件开发与应用领域的突出优势和GIS在地学信息化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定位于培养面向地学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工程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以GIS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软件工程的特点建立软件开发基础,结合学校特点拓宽地学背景知识;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多级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骆斌, 张大良, 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1): 32-33.

[2] 陈云芳, 孙力娟.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2): 140-144.

[3] 方芳, 万波, 周顺平. 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9(4): 63-66.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软件工程;CDIO

作者简介:阎朝坤(1978-),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罗慧敏(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校内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YBZR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63-02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科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已达到418万人,培养规模位居全球高校首位。然而,由于我国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性缺失、实践薄弱等问题,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计算机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卓越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该专业领域的一门必修课,“软件工程”在其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为了适应和支撑我国信息产业创新和发展,培养出软件工程领域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有必要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尽管全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毕业生(如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潜在需求非常大,但是由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企业要求导致企业很难招聘到急需的人才,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将其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截至目前,共有194所高校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各卓越计划参与实施的高校正在全面推进卓越计划并积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探索各专业高水平、复合型、实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进展。

二、“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从定义、实施到维护的一般过程,熟悉软件开发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论,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利用工程化的原理、方法进行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实现。[4]该课程对学生今后从事软件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传统的“软件工程”授课模式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其精髓,无法将知识有效应用到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毕业后他们并不能立即进行相关软件研发工作,需要公司的有关培训并在具体项目时间中逐渐掌握和领悟,这不符合社会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通过分析“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理论与实例内容契合度较差

目前,“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差别比较大,不能紧密结合最新前沿技术。课程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使用或参考了多本教材,总体比较而言,面向高职高专、软件学院类的软件工程教材比较重视实践,过于偏向工程,虽然能给出某项目案例开发过程的介绍,但对理论知识讲授较粗略,对没有接触过项目开发的学生来说很难快速掌握。“十一五”规划(或其他)的本科教材更注重理论知识,虽然介绍有实例,但实例的分析往往只是简单介绍某一部分(如软件分析或设计),不能让学生对整个软件项目的研发有全面的理解。因而学生在学完后还是无法深入理解IT企业的软件开发和管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目前,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教学设置上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理论课学时偏多、实践课学时偏少的状况。另外,各高校在“软件工程”的开设上,不能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UML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和设计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提前掌握,对于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常常将UML与软件工程同时授课或者将其放到后面的学期开设。

3.实践环节较薄弱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课程教学虽然设置有实践环节,但往往存在课时较少、组织不合理的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将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软件工程的理念有效完成,最终只是交付了一些开发文档,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4.教考模式的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软件工程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发挥其创造性。在考核方式上,大都仍采用笔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实践课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考核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以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教改措施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策略;应用;软件工程;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高职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肩负着培养社会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使命。高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其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类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注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始终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上述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尤为突出。

2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系统学习,具备灵活就业的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及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包括独立地开发和设计小型应用软件,或在现代化软件产业中作为基层编程员按照规范从事软件生产的实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并能将此行业中的最新技术纳入其中,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

3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软件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它还是一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多处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可见,从理论知识方面来说,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侧重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实现方法等。更重要的是,从实践能力方面而言,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在上述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计算机软件问题的综合能力。重点是在计算机软件的编程、实现、维护、管理、应用等方面。

无论是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只有应用才有意义。因此,将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依托、相互结合,应用于实际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指导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思想。

4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4.1进行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当前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而基于高职软件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进行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的需求信息。通过调查,充分了解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的职业岗位群,了解每种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确定每种岗位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根据能力形成规律,确定课程结构、排列顺序和教学形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还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以及不同发展潜能。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不仅具有学术性,还能具有现实针对性,人才培养才能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4.2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

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立足于市场就业需求的教学计划;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是否建立了及时、准确、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课程体系。只有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确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

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课程的开设,应有明显的层次区别,分清每一学年的教学难度和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1) 注重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地实用的课程,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3) 加强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对核心课程安排较多的学时,并有相应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

(4) 关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喜爱的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需求。

(5) 软件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软件工程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正,讲授最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与时俱进,建立动态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将相应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与课程并重。甚至因为在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甚至课程知识以外的知识、技能,所以软件工程实践项目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软件工程课程(或项目,下同)依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进一步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同时,软件工程课程又依其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分为理论、实验、设计和技能四个不同的层次。

4.3理论教学的改进

理论授课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案例、开放、探究、互动、分组、讨论、对抗、合作等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推理分析、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后多给学生一些资料,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使得教学不光重视教,更注重了学。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和交互性、趣味性,同时注意转换角色,避免一味地讲授课件,使教学又回到了灌输式的课堂中。

4.4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和实践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始终坚持软件工程理论教学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没有通过实践,学生就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精髓,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因此,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而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

(1)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前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注重培养软件操作的能力,后者注重培养软件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除了基本的课程实验,通过比较完整的课程设计,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科学确定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之间的结构比例、时间顺序、结合方式等,有助于提高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效果。

(2)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学校加强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信誉度高、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重点企业、特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承担教育任务。

在企业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工程实习平台,根据学生水平,模拟或实际承担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的总体或部分,分多个项目小组组织学生完成,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以致用,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直接被公司录用为员工,抢占先机。同时,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帮助学校和毕业生较快地在社会中产生积极效应,增加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确保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偏离市场的实际需要,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统一,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

(3) 合理的实践考核内容、标准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本的考核内容包括:吃苦耐劳作风、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成本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诚信观念以及专业认知程度、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等。同时,建立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软件工程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对操作性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创造发挥完成考核内容。对于一些设计性强、项目较大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可适当放宽考核场地,指定一段时间让学生们分工协作课外完成。

通过确立各项指标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建立起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参与的评价形式,以发展的观点建立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各分项指标综合给出指导性的评价和建议,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生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做学问与做人协调发展。

5结束语

总之,牢牢把握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就业市场调研,设置合理可行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与课程并重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软件工程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对于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 改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 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职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6(11):55-56,71.

[2] 王万良,王陆,杨卉. 教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06(2):39-42.

[3] 张益新,曾庆尚,张立臣. 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意义与建议[J]. 高教探索,2004(1):72-74.

[4] 周镭,刘素红,孙海长. 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J]. 经济管理,2006(7):57- 59.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73-02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是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旨在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大批量不仅有创新,而且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个类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帮助,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在面向社会需求方面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1]。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问题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而软件工程专业又是黑龙江省首批改革试点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2]。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研究和实践涉及人力、技术、资金、进度的综合管理,是开展最优化生产活动的过程。同时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软件设计师,是要用软件的方法去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传授知识,包括软件工程专业在内,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学生学习了很多编程语言,例如C语言、C++、JAVA等,但是从来没有运用某一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过一个应用项目。

第二,缺乏真实环境。很多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会安排一些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但一般是在学校完成或者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实际的工程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教师缺乏经验。现在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高学历,从学校毕业又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在实际项目当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第四,学生的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不能很好对接。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问题,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断层,造成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并且这种矛盾日益突出。

第五,办学方式落后。现在很多高校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关起门来办学,与企业的互动偏少,或者说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不够。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对于教育的监督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育的评价当中,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改革建言献策。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二是高等院校按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学的基本单位,集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一体。只有抓住了学科建设,才能带动和统领全局。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当中,软件学院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知识规范为基础,构建与产业需求目标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实现专业规范与产业需求协调统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动态轮换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课程,就应该通过具体的评价机制淘汰,而对于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就要开设新的课程进行讲授。

(二)强化实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用的合作,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去工程化”等突出问题,树立“需求导向、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照高教三十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的精神,以及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的教学与科研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软件学院果断地把以“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转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进行两个层次的考虑:一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因此,工作岗位性质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企业主流岗位需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二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综合这一现象,把毕业生所掌握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缩小成知识、技能、态度,使得培养过程中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可操作性[4]。

(三)与企业联合培养

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必须遵守“保护天性、张扬个性”的宗旨。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个人爱好,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兴趣分流、自然分层。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2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了基于校企协同的“2+1+1”人才培养模式。“2+1+1”人才培养模式已推广到省内和省外一些大学,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人才培养模式获首届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采用“2+1+1”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获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四)持开放式办学,设定弹性培养机制

把人才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式办学,并设计了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开放式办学,与其他高校院系的教师、企业界的专家、国际上的高水平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在产业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有效对接的桥梁,整合资源,让优秀的师资在学院这个平台上聚集起来,流动起来。软件学院形成了“学科基础扎实化、专业基础工程化、专业方向社会需求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特殊情况,形成可行的、有效的动态调整教学计划的机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并根据新旧知识点的交替,调整课程内容,建立这种机制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滞后”的问题。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成效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面向行业、需求导向、协同创新、强化实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把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用人单位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11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肯定。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软件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管理,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工程思想、解决方案、设计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工程开发和技术创新。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推动力,深入校企合作,大胆创新,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来,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软件学院在这次改革当中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和高校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芝,李婧.完善本科生课程评价体系 激发师生联动

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

[2]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

育,2013,(1).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技高师院校所特有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合格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备较扎实的行业知识及过硬的行业实践能力,并使之在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过程中达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融合。

近几年, 为提升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对计算机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了许多计算机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及国际化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结合我国计算机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备从师任教的能力,能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可在进行软件规划、设计与开发及应用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通过上述培养目标的确立,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师范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三、构建适用于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职技高师教育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为此,我院制订了详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及特色如下:

(一)科学分解计算机专业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指标,组建取向明确、科学分布的模块化课程群

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素质指标可分解为思想品德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师范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并以此组建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课程群、基本能力素质课程群、师范素质课程群和专业技能素质课程群。具体素质课程群、包含主干课程及总学时、总学分(如表一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为此2006年我院创办了“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确定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包含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领域;网络工程方向主要包含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程序开发4个知识领域,因此,所制定的课程计划要体现并突出与这些核心能力相关的知识领域。

我们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性,将主干课程分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方向必修课主要是反映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表二)。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制定,需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相一致,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对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或实训,突出课程的综合技能培养;同时增加了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则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

四、结束语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摘要:通过对游戏软件行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游戏软件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多专业协作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想,并从课程构成、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多专业协作;游戏软件;课程体系

0引言

根据《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2.8亿元人民币,其中网络游戏销售收入569.6亿元、移动游戏销售收入32.4亿元、单机游戏销售收入0.7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5.1%。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游戏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这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游戏研发。未来十年,该游戏领域及周边产业的人才需求量约在100万以上。

1游戏软件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

游戏软件按照研发流程,通常可以分为游戏策划、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程序设计、游戏测试、游戏运营与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岗位群。游戏程序设计部分就可以划分出游戏引擎程序员、网络程序员、人工智能程序员等多个岗位。根据不同的研发产品,又可以划分出手机游戏程序员、Flash游戏程序员、三维游戏程序员等。程序员的岗位常规要求是:能充分理解游戏策划方案,并按相关的开发规范进行游戏产品开发;能制定详细、周密的开发计划并尽力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能根据需要,与其他部门同事配合和沟通,确保游戏质量;能根据需要,移植现有游戏产品到新的平台或对原有游戏产品进行改进;能熟练使用游戏引擎及脚本语言进行游戏开发;能依据测试人员提出的缺陷报告或修改意见对游戏产品进行改进。

2游戏设计专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游戏软件研发是涉及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的综合性工作。一个优秀的游戏软件设计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还必须了解玩家的心理和游戏期望,使得游戏能够吸引玩家。所以游戏软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人文、艺术、计算机教育进行整合,开展多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根据对游戏程序员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游戏软件研发分工明确,应用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具备较强的游戏程序设计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探索一条多专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培养复合型游戏人才之路。

游戏软件开发人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相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占有较大优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人才,教学模式具有周期短、实践性强,注重校企合作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游戏软件专业人才,既能突出人才专业知识系统化,也能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

3多专业协作的游戏专业课程体系

3.1建设思想

从游戏研发制作过程所运用的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游戏软件专业是多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它与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管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哲学专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游戏软件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其他专业联合,借鉴其他专业的优势为自己所用。采用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尝试由计算机专业和人文艺术专业联合开设,由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系联合工商管理系共同授课。

课程开发按照企业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要打破以往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循序渐进的理念,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排序,强调模块化、特色化,注重应用性。

3.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参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艺术素质拓展课、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五大模块。

课程体系以掌握游戏软件开发技术为核心,将通识教育、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等课程贯穿整个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重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艺术素质拓展课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适度掌握一定的艺术设计方法;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重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项目管理能力、游戏运营与推广能力。通过此课程体系的培养,学生不仅对游戏软件开发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从一个游戏构想到最终设计实现的整个开发过程,并且在艺术素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游戏设计概论、计算机图形学、游戏引擎分析与应用、手机游戏设计、Flash游戏设计、游戏算法设计、游戏策划与架构设计等;专业实践课:游戏策划实训、游戏算法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手机游戏设计实训、Flash游戏设计实训、网页游戏设计实训等;艺术素质拓展课:素描与色彩、平面设计基础、游戏造型设计、游戏网站设计、创造力培养等;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营销学、游戏推广与运营、广告策划、游戏市场分析等。

3.3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体系的五大模块分类,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通识教育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必要、够用为原则,讲授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则应根据软件开发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开发能力,主要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方法为主。艺术素质课和管理营销素质课则应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发挥专业所长,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真正体现多专业协作,发挥特长,共同促进游戏软件专业发展。

4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游戏软件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等多个专业关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要使多个专业的课程都能为游戏软件专业发挥其专业作用,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石.数字游戏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翔,黄敏,邹昆.独立学院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国际;实践教学;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 。为落实“纲要”,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文件,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各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新模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显然,对于工科大学教学来说,如何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来増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选择具有强烈现代应用背景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为重点,邀请嵌入式系统器件FPGA的国际龙头企业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在几年的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

但是,工科专业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致使本科毕业后在产业岗位上一般还需二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教学内容还是理论和课堂教学,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过程往往不能很好落实,没有专门课程和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4]。

因此,工科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界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践课、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等。我国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背景,专业实验室设施落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引入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教学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上述诸方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极大促进高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这里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厘清专业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是个新兴的内涵宽泛的专业领域,它的常规内容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的应用从整机走向部件的21世纪,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作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趋向,显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相关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其人才需求很迫切。这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雄厚、专业方向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面宽广。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能引领潮流、支持本专业方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力。

2.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所选择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与计算机不同,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现与应用的关键是把软件和系统“写”在一个芯片上,然后植入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发挥大脑式的指挥与控制作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嵌入式技术与器件。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是FPGA的发明者,是嵌入式器件与技术的国际引领者,选择和引进Xilinx公司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极大的技术与国际化优势。

3.企业的大学计划。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计划和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用以寻求高校的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有完善强大的大学计划。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有着遍布全球的大学计划和专职队伍,有众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在合作中能够保障合作机制的落实和国外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

4.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的,与高校合作办学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选择合作企业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我们要关注并合理支持企业的利益诉求。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要开拓中国市场,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嵌入式系统的科研教学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其合作能较好地支持Xilinx的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在合作中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引进本专业方向国际上顶尖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达到强强联合、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主要合作教学方式

在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的深度合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教学工作。

1.联合开办实验班。为了更加有利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由我们和Xilinx公司共同进行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Xilinx公司参与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学环节,在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学生学习的纲领,培养计划代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和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负责人及高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范畴和实践能力需要。

3.合作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后都安排一位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由教授和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教师组成。对于安排在企业实习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企业再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导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参与式教学。学生对导师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极高评价。

4.安排企业专家任课。由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实践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在我们的合作教学中,Xilinx公司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实践课。为了方便来自国外的专家集中授课,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小学期专门进行这一类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领略产业对技术与人才的现实需求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启发式教学。

5.引进国际名校教授任课。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联合了本专业方向在美欧等地的许多著名高校。在合作教学中,Xilinx介绍了一些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上课,近年参与的国外高校有美国Stanford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

6.合作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我们为实验班在入学后开授了新生研讨课,安排两位教授担任讲课教师,一位是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一位是Xilinx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让学生同时在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领略前沿技术知识和研讨学习方法,促进了讨论式教学。

7.建立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Xilinx公司在国内外有许多子公司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我们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课题,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费用支持。

8.建立企业专项实验室。在几年的深度合作中,Xilinx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环境。Xilinx公司投入了2000万元的经费和设备,建立了国际最高水平的FPGA实验室、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设计竞赛、组建了有全国80多所高校参加的高校FPGA实验室联盟,对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Xilinx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打破实验室常规管理方式,适时长期发放给每位学生一块FPGA实验板,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实验室外随时随地做实验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探究式教学。

9.共同创办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我们和Xilinx公司联合申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部级的平台。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的技术特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专门设立的实验班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不断取得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成果。

10.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我们和Xilinx公司再次联合申请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部级实践教育中心为企业深入参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们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中,Xilinx公司不仅自己深入参与,还引入伙伴企业参与,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了新的场地和企业资源,把校企深度合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11.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第一批入选专业中,我校软件学院的两个专业获批,其中一个就是和Xilinx公司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又一个部级的大平台,我们还将积极合作,深入探索,让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合作效果分析

在与国际名企Xilinx公司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办学成果,建立了多个部级教改与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了本科教学国际化,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卓越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部级教学基地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和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申办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还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使得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工作能够直接和国家目标衔接,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与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名校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和国外IT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为本科生上课,选派学生去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和国外高校学生同台进行设计竞赛等,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我们引进国外名校教师来校上课,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国外教授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研讨和教学辅导等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外教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校内教师直接从中学习到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2010年,我们和Xilinx合作形成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被评选为部级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的直接受体是学生,在我们的合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效益是显著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国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做实验。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所形成的优质教学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多次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显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与国际名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深度合作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是做在面上的,而深度合作是要深入到实质中,达到表与里的统一、感情与利益的融合,最终让校企双方都有明显的收益,共同结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号.

[3] 韩如成.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游戏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游戏软件开发行业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行业,从技术到策划再到艺术,每一个工作环节包括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新职业,如游戏策划、游戏程序员、游戏美术工程师、游戏市场拓展员、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等。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构架师就要求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而编程人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人员要求有一定的美学、美术基本功。

游戏软件专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创作基础与计算机专业素质,掌握游戏编导、策划、建模、编程技能和Flash、3D动画制作、J2ME手机游戏开发等技术,适应游戏制作、动画制作等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游戏设计行业特别需要这些人才具有跨行业知识整合的能力[1]。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但是我国现有的游戏软件开发人员知识体系不完整,这将影响我国游戏软件开发规模及游戏软件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需求[2]。

1先进国家的游戏教育现状

美国的个人计算机普及广泛、网络基础先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因为美国的游戏行业以计算机科学领域和专业理论的联系为基础,通过技术开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大部分教育机构把数学和物理有关的课程作为基本教学科目。

日本游戏产业以漫画、动画行业的专业技能和感情为背景,在游戏软件部分发展迅速,以半导体技术力量为基础,在游戏机市场位居世界第一。早期日本的游戏行业起源于娱乐室内用的游戏,是在电视游戏机市场上发展起来。这一过程,自然需要有与街机游戏、电视游戏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学院和专业学校为中心,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日本的游戏教育,首先是完全与行业内相关,其次是教以技术和内容为中心的Media Mix的文化。这种特性也体现在游戏行业专业人才教育方式的详细划分上,游戏教育分为游戏程序设计师、游戏制作人、角度设计师、图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剧本作家、音响作家等。因此,日本的游戏教育以娱乐行业的强项和专业技能为基础,旨在培养新一代娱乐行业的主力――街机游戏和电视游戏行业的新人才。

韩国游戏产业受日本街机游戏产业的影响,主要以娱乐机游戏为主,计算机游戏(PC Game)产业出现后开始有了以私立学院为中心的计算机游戏教育。但大部分教育不够灵活,没有把游戏行业内的专业技能充分教育过程中。根据1997年政府发展IT行业的政策,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络基础结构得到加强,加入超高速通信网的人数剧增,受益于此,网络游戏迅猛发展。从学院起源的游戏教育也开始在大学里设立学科,目前与游戏相关的学科已经成为竞争率最高的热门学科。现在正在开始新的产学合作模型,吸收世界水平的网络游戏行业的专业技能,通过现场实习,让学生们当场可以把受教育的内容用于实践。

关于未来游戏行业的教育形态,应该是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很自然地加上行业专业技巧,通过这种过程,向培养毕业后能够发展自己国家游戏行业、具备技术上和理论上的能力的人才的方向发展[3]。

2 我国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还处于游戏教育的初期阶段,还未形成有深度、成体系的教育模式。由于市场对游戏软件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自2006年以来,许多学校设置游戏软件专业,有些高校还设置了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但是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尚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

(1) 开发游戏软件的工程师需要有一定的应用领域背景,而许多游戏开发的工程师在学校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缺少系统的游戏设计工程的知识,导致项目的设计质量不高,尤其是游戏故事性、游戏性、文化性等比较弱;游戏设计项目管理能力较弱,导致无法在提高游戏品质的同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开发。

(2) 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各学科领域,都有许多人从事游戏系统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但是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不代表系统化的教学,也不能弥补没有系统化教学的缺陷,使得从事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训练出来的研究生仍然不具备关于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完整知识体系。

(3) 用计算机科学或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或是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游戏软件工程人才不合适。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游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因为游戏软件这一新兴学科刚刚起步。研究成果非常分散、不系统。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教材等的主体是针对某一单一学科的单一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全局的、综合的教学参考。

(4) 现有高等教育重理论与技术的培养,缺少实践训练,尤其是缺少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训练。而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实践训练,学生几乎对理论与技术都很难理解,更难有能力动手开发。

(5) 现有教育体制非常缺乏职业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的企业在规模、管理、竞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6) 课程体系不健全。如果课程设置只是将现有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拼凑在一起,那么是不可能成为体系的。

(7) 没有教材。教材是支撑课程体系的基础,作为一个专业必须有系统的教材,这些教材应将分散在各个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理论与技术进行梳理整合。

(8) 没有结合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体系。设置该专业是由于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驱动的,那么就应该考虑市场需求的内涵,而不是重复已往以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

由于上述问题,目前的游戏软件专业设置距高等教育的真正系统化培养还有很大距离,而且,若不解决上述问题,该专业也将会变成一种伪培训教育,最终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单一、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从而使我国游戏软件行业始终在低水平停滞不前。

3游戏软件人才需求

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与国外的游戏制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游戏软件设计人才能力不足。

按照有关机构对较大规模的游戏企业调查结果,游戏开发人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企划类:制作人(Producer)、企划设计人员(Designer)、剧本编写人员(Writer)。

(2) 程式设计类:程式员(Programmer)、程序测试员(Tester)。

(3) 美术类:美工(Artist)、动画设计(Animator)、音乐设计(Musician)。

网络游戏的企划人才最为缺乏,而且这类人才也是很难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出来的。

4游戏软件人才能力素质构成

游戏软件人才能力素质应该模型包括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和工程能力三个方面。

(1) 职业素质: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企业选拔人才、考核人才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德排在首位。因此,职业素质的培训应是培养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的基础,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并为学生介绍如何规划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2) 知识结构:游戏软件专业融合了企划、程式、美术等多种学科及技术,游戏软件的开发同样要经历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各个过程,因此游戏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除了系统学习游戏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项目管理等知识,硬件知识、应用域专业知识、游戏软件的开发技术与工具也都需要了解,但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于是,对硬件、应用领域专业基础、开发技术与工具的知识点、范围与深度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3) 工程能力:对于游戏软件工程人才而言,工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去创建一个实际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学习新的开发平台与工具,需要有软件、硬件的集成能力,也需要过程控制、项目管理的能力。

5游戏软件专业课程设置

我们确定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五层。

(1) 通识教育类(公共基础课):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导论、政治、英语、数学等。

(2) 程序设计类:基本上是所有软件专业人才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

(3) 企划类: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游戏制作人、企划、剧本编写等人才。

(4) 美工设计类:为培养学生对游戏美工进行设计而开设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3D动画基础、色彩学、平面设计基础、Flas制作、Flash游戏制作、Maya、Photoshop等。

(5) 游戏设计专业课:J2ME手机游戏开发技术、游戏建模技术、游戏场景角色合成制作、角色设计等。

(6) 实践类:通过专家讲座、工程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由实践贯穿始终,工程实践、企业实习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团队逐步强化训练。

6必须强化实验与实践

培养游戏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多种实践模式、通过专业的实验室、企业合作、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等多方位的努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游戏软件工程师。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实践模式相结合的方式[5]。

(1) 任务驱动式教学: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有一定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游戏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并独立完成应用设计[6]。

(2) 课程实验:每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与作业掌握所学内容[7]。

(3) 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完成相对完整的小型项目实践,掌握所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达到融会贯通。

(4) 游戏开发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与前沿,了解就业形势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与企业精英的直接对话与接触,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就业服务。

(5) 学年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相对大型综合项目的设计,考核学生的知识点与能力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管理体系,训练学生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学习创新的能力。

(6) 企业实习:我校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我校与国内多家知名游戏设计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由企业委派行业精英到我校授课,企业在研项目部份内容由学生完成。学生本科最后一年的学业将在企业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亲自参加企业项目制作[8]。

7结语

我们在游戏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尽可能对硬件、软件、技术平台、美工、企划以及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训练[9]。但是由于我国游戏软件行业起步较晚,要想真正做到高等学位教育的真正系统化、科学化,还需要从事本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工作人员共同长期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边晓春. 发展中国游戏软件产业的思考[J]. 多媒体世界,1997(9):41.

[2] 何保建. 对发展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04(7):48-49.

[3] 罗祥远. 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5-58.

[4] 康一梅. 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8):56-59.

[5] 何志强,崔新会.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97-199.

[6] 赵韩强,赵树凯,王小娟,等. 研究教学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9(2):14-18.

[7] 王志平,张毅,童华,等. 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6):102-104

[8] 于延,王建华. 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8):47-49.

[9] 朱文哲. 从客观地认识电脑游戏谈电脑游戏教育的重要性[J]. 计算机教育,2009(6):99-10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Talent Model of Game Software Majors

YU Yan, WANG Jian-hua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