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筝教案范文

风筝教案范文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范文第1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风筝》教案。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风筝》教案》。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风筝教案范文第2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O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风筝教案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风筝教案范文第4篇

案例一:制作风筝

为了引起孩子们制作风筝的兴趣,我发动他们收集各种风筝,并将收集来的一些风筝布置在活动室周围。形状不同、图案各异的风筝吸引了孩子们,活动间歇,他们不停地欣赏这些美丽的风筝,并不时地讨论风筝是什么形状的、图案是什么、花纹怎样、颜色怎样,自己喜欢什么风筝,等等,从而对风筝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了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美,制作风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正是开展“制作风筝”活动的最好时机。

(制作活动符合儿童生理特点,而观察、欣赏风筝是制作风筝的关键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欣赏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操作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风筝的特点与结构。这对于幼儿制作风筝作了较好的铺垫,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审美能力。)

此时,我并没有及时让他们做风筝,而是让他们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做什么形状的风筝?用什么材料?画上或装饰什么对称图案?风筝做好后,线粘贴在什么位置?等等。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做三角形风筝,上面装上三条风筝尾巴;有的说要做图形太阳风筝;有的说要做娃娃风筝;还有的说要做毛毛虫风筝……

(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交流想法、共同设计,使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同伴的制作意图,逐步形成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风筝的主体,主体选好了,两位好朋友合作得非常默契,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涂的涂……共同“打扮”自己的风筝:太阳风筝的眼睛好像贴歪了,重新贴一下;娃娃风筝的鼻子两边不是一样大,这边再涂一点就一样了……孩子们在自言自语、相互合作中基本完成了装饰风筝的活动。这时,汤徐屹说:“风筝没尾巴不好看,给它装尾巴了。”于是,他便在材料箱里找了一些粉色皱纹纸,剪了几条,并让合作伙伴粘贴在风筝上。在汤徐屹小朋友的启发下,其他孩子也在材料箱里翻找着做尾巴的材料。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的风筝上都装上了不同材料的尾巴:有皱纹纸的,有银光纸的,有花纹纸的,还有毛线尾巴……孩子们欢呼着:“我们的风筝完成啦!”“完成了吗?那怎么放呀?”“对呀!线都没装呢!”于是,他们又在材料箱里翻找着线,并用双面胶把线贴在风筝上。“这下可真的完成了!”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在活动中,幼儿合作默契,发挥了各自的能力,为提供丰富多样的制作材料,使幼儿在制作活动中充分进行探索提供了保证。在想想、做做的过程中,幼儿大胆选择制作材料,来不断完善作品。当幼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问题所在,使幼儿又一次进入探索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放飞风筝

“风筝做好了,我们能不能到草坪上去放风筝呀?”不知谁问。“可以,快去放风筝吧!”说完,孩子们像一只只小鸟,拿着风筝快速地往外飞。我也跟着来到草坪。“我先放,等会儿你来放,好吗?”顾哲浩对着郑欣悦说,郑欣悦点了点头。这时我看到一个个同样的画面:一个幼儿拿着风筝在前面跑,另一个幼儿在后面追。

(风筝的完成,激发了孩子们放飞风筝的欲望,这正是符合幼儿期活泼好动的一大特点。幼儿在合作制作的基础上,又一次学会商量、合作,并轮流“放飞风筝”,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忽然,我身后传来了一声叫喊声:“刘老师,我的风筝怎么飞不起来?”“快看呀!我的风筝飞起来了!”我循着声音来到了放飞成功的雯雯身旁,孩子们跟着我来到了她们身边。我问:“你们的风筝怎么飞起来的,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吧!”这时,雯雯看了看四周孩子们的风筝说:“刘老师你看,他们的线没有贴在风筝的中间,线要贴在风筝头的中间上面一点。这样风筝才会飞起来。”孩子们听了她的话便都拉下风筝线,重新粘贴在适当的位置。孩子们又一次试飞风筝了。他们一对对合作得非常好,跑呀跑,追呀追,一只只风筝都慢慢地飞了起来,大家高兴地欢呼:“我们的风筝飞起来了!”看着孩子们像一只只放飞的小鸟,自由快乐地翱翔着,我感到无比欣慰。

(用榜样示范的目的,是为个别幼儿创设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平台,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幼儿学习同伴的知识、经验,为幼儿体验成功提供条件。)

案例三:风筝展览会

放飞风筝回来后,我对孩子们说:“这些美丽的风筝该放哪里呢?”孩子们便议论纷纷:“放在矮柜上。”“把风筝带回家。”“把风筝挂在教室里的窗口上。”“把风筝贴在中间一条梁上。”“把风筝贴在后墙上。”……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次别开生面的布置活动开始了,一群孩子挤在一起贴双面胶,另一群孩子在一起撕双面胶纸,还有一些孩子把风筝递给我。孩子们忙忙碌碌,动作非常麻利,我真是来不及接收他们递给我的风筝了。忙碌了一阵后,一只只形状不一、图案不同的风筝都悬挂好了,窗架上、大梁上、后墙上的风筝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显得格外美丽。孩子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哇,好漂亮呀!”“啊,真美!”……这时,我建议:“这么多漂亮的风筝展示在我们教室里,该怎么办?”一个幼儿说:“写几个字,一看就知道了。”另一个幼儿说:“对,这么多风筝,就写‘风筝展览会’好吗?”孩子们拍手赞同,几分钟后,“风筝展览会”五个字孕育而生。

(对于“风筝”的摆放位置,幼儿发表了各自不同的建议,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师生一起合作完成风筝布置,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反思:

风筝教案范文第5篇

1、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3、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象征着双喜临门。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风筝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2.3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2.4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风筝教案范文第7篇

跟赵老师约在朝阳公园见面,每天早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只要没有特别的事,赵老师和他的风筝小队都会准时出现在朝阳公园的礼花广场上。正当我急匆匆地向晨练的人打听礼花广场时,一只在天空翱翔的老鹰风筝,成了我的指路明灯。

常胜将军

说起赵世明,就不得不先提起他参加各种风筝比赛的辉煌战绩。1990年,他与父亲带着自己制作的硬翅风筝第一次参加北京风筝比赛,结果10只风筝9只获得第一名,1只获得第二名,一时间名振北京风筝界,人们都用惊叹敬佩的眼神打量这两位“不速之客”,之后便入选了北京风筝队,开始了十余年来的南征北战,获得冠军无数,人们都称他为常胜将军。

常胜将军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带着疑问,我向赵老师讨教秘诀。“哪里有什么秘诀啊,就是玩呗。”赵老师乐呵呵地说着,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住在安定门附近,在那里放风筝没有太大的空间,那里还有河流,各种气流交汇在一起,变化也很快,在那放风筝难度相当大,大概放飞技术就是那会儿练就的吧。”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赛,应该就是1993年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结束后的中外风筝交流赛上,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赵老师淡淡地回忆,“那天天公不作美,竟然一点风都没有,没有风怎么放风筝啊?比赛是不会推迟的。发令枪响,外国的选手就拉着风筝跑,可跑得都没劲了风筝也没飞上蓝天,大多数选手的风筝都飞不起来。”

风筝比赛竟然没有风筝飞起来,岂不是笑话了?关键时刻只见一只两米高的大鹰腾空而起,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谁放的大鹰啊?突然有人喊到,那是北京队的鹰,而放飞那只大鹰的正是赵世明。“你是怎么让风筝在无风的状态下飞上天的?”我大为不解。

“其实就是利用不断地放线收线,人为地给风筝制造风。”他说得倒是简单,可我听完还是一头雾水,脑海里只有两个字:神奇。

艺术大师

“风筝比赛中,对起飞、风筝留在空中的时间、空中效果等放飞技巧考察外,还对风筝的工艺有所考察,占40%。”赵老师说。赵世明不仅仅是风筝比赛中的常胜将军,他更是风筝制作领域的杰出大师。

“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其中前三样讲的都是制作风筝的工艺。每一步都很有讲究的,特别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风筝。”

赵世明从8岁开始糊风筝,1983年正式制作风筝,如今已经是风筝圈内的知名人士。他制作的风筝性能好,艺术性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很多作品被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在学校教数控的他做起技术活来一点都不含糊,制作骨架、手糊风筝、绘制图画样样精通,还经常对风筝的工艺进行创新,不断发展风筝的工艺。

“有一次在外面比赛,一对英国夫妇看上了我的风筝,表示要收藏,可那是我比赛用的风筝,我就说你要真想要可以到北京来找我。”赵老师说,“结果人家夫妇还真到北京来找我了,我就把那只风筝送给了他们,他们回国后还发来邀请函,邀我到英国去参加文化交流,虽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成行,但我从此和他们结下了友谊。”

赵老师多次到各地进行风筝表演及讲座,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还曾经收过洋徒弟,四名来自欧洲的风筝爱好者非要赵老师教他们做中国风筝。“他们来我家里,我就给他们做了示范,讲解了一下,外国朋友都学得很认真,一板一眼的,看他们做中国风筝的样子就想笑,但是过程真的很开心。”

健身教练

“放风筝是一项户外运动,能增加心肺功能,愉悦身心,锻炼腰部、臀部、腿部等,改善失眠、记忆力下降、肩痛、脊椎痛、颈椎痛等亚健康状态。”赵世明一口气列出了关于放风筝对于身体的益处,“绝对是一项适合现在上班族的户外运动,还锻炼手腕力量,看看我的手臂,不久前参加掰手腕比赛,我还赢了个第三名呢。”

赵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真有放风筝把身体给放好的例子,几年前,有一个40岁出头的男人,是个病秧子,冬天咳喘、血压偏高、失眠、厌食,身体不好也不能很好工作了,闲逛的时候看到我们在放风筝,就借了我们一只硬翅风筝想放,一开始他还不好意思,怎么放也飞不起来,于是来问我们。第二天,他又来了,兴奋地告诉我们放完风筝后看着饭就香。跟我们扎堆玩了3个月,身体全好了,什么毛病都没有了。”

“其实放风筝不是放技术,而是放飞心情,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赵世明笑着对我说,“风筝友聚在一起放风筝,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哈哈一笑,重新来过,其实就是玩,大家在一块图个开心,也不分老师徒弟的。”

小队领导

“朝阳公园就是我们的基地,看看老金,他都七十多岁了,看起来就像四十多岁,这是老邢,这是小沈……”赵老师开心地指着照片给我介绍他们的小团队。

他们队伍的成立时间就是赵老师搬到朝阳公园附近的那一天,团队没有办公室,根据地就是朝阳公园东北角上的一块草坪和礼花广场。

“我们就是一个快乐的小团队,因为风筝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几乎每天都见面,偶尔大家还组织聚会,风筝是我们的业余爱好,风筝也是我们的交往方式。”赵老师说,“我们玩风筝还经常玩出新点子,除了用手,我们还可以用脖子、腰、牙齿,甚至屁股放风筝呢。”说着,他开怀大笑。

“我放风筝也带动了我妻子,她也经常跟我们一起玩。你看这些图片都是她给我们拍的,不比专业摄影师差吧?这么多年我玩风筝,多亏家里有个好后勤。” 他与妻子相视而笑,没有更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传达了他们关于风筝的美丽爱情。

“这个小团队欢迎所有想玩风筝的人参加。”赵老师说,“我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参与到风筝这项运动中来,这绝对是件好事。”

还犹豫什么呢,每天早上7点至9点,朝阳公园,赵世明大师等着你呢!

中国风筝的制作技艺

传统中国风筝的扎制技艺概括起来简称“四艺”:扎、糊、绘、放。

扎:即制作风筝骨架,这一步是风筝起放的基础和关键。用竹子制作骨架首先要劈,其次是刮,接下来是烤。在烤制过程中需注意,一定要让竹子均匀受热,弯成所需造型后不要松手,直至竹子完全冷却,这样才能使竹子两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组装不同部位的竹条时还要求“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风筝在空中保持平衡。

糊:骨架扎好后就要着手糊了。虽然糊相对容易,但也是决定起放成败的关键。糊好的风筝面要自然、平整、随行,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起褶。

风筝教案范文第8篇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此时正值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之际,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今年公历9月12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节日的必备礼品。

世界旅游日

每年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它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

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从1980年起,有关国家每年都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如发行邮票、举办明信片展览、推出新旅游路线、开辟新旅游点等。

(白度)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中国的风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风筝上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出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风筝通过这些图案,传达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风筝教案范文第9篇

如果说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是起步时的枪声,那么勤奋则如起跑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方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教案便是指向标,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

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3.搜集风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醒情感,引入课题

1.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板书:风筝)

2.交流风筝的资料。

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3.唤起情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齐读课题。

是呀,放风筝是多么开心的事呀!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生带着感受读课题。)

5.过渡:真好!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

精心 希望 憧憬 依然 拼命 奔跑 村里 抖动 踪影 寻找 磨坊

继续 田埂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歇不下来

①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平舌音:“村、丧”。

②出示词语“磨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词语中的“磨”和“坊”两个多音字。

③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读音。(出示:两个字的两种读音)

④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a.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b.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c.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4.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5.指名说。

(课文先写了做风筝,再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

6.小结:大家读课文很认真,课文就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怎样来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以及当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生说。

4.师重点指导“丧、磨”。

“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生描红,写一写。

6.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朋友,还知道了课文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憧憬、依然、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风筝》。

2.生齐读课题:风筝。

3.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吧。

4.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成为了好朋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二、细读探究体悟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到了什么?(做风筝时的快乐)

2.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动手“画一画”。

(1)指名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a.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孩子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是你,心中会怎么想?(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b.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c.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依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d.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展示朗读。

(二)合作探究,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的变化。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1)第三段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_____也飞起来了!(心、快乐、希望、幸福……)

③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2)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如何?哪些词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a.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b.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风筝被吹断了线,飞得没了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难过、失望、伤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a.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b.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此时,他们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

c.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心情。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心情。

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垂头丧气”说明什么?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他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

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4.想象写话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2)展示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三、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四、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风筝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设计类专题 关键要素 实践探索

2012年9月,浙江省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投入使用。新版劳技教材中,增加了设计类专题活动的内容,倡导在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本文笔者即结合小学劳技教材中设计类专题的内容编排,谈谈设计类专题活动有效展开的关键要素与实践探索。

一、设计类专题在劳技教材中的安排

以三至六年级的下册教材为例,我们发现设计类主题的活动数量呈阶梯状上升,三年级开始先开设一个主题活动,四、五年级开设两个主题活动,六年级开设三个主题活动,至此在一学期规定的五个主题活动中占到了整个教材的60%。可见,对于小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是启蒙阶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其设计要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到六年级时,已成为小学劳技课程中非常关键的学科核心能力。从设计类主题的活动内容上看,这些操作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活动能力、生活经验能够有效衔接。从三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小屋到四年级的风筝,再到五年级的回力车、六年级的易拉罐椅子、庭院模型,都能将劳技课程的设计要素、技术要领与日常实践充分整合,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展开设计类专题课程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围绕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的几大要素进行教学策略上的探索与实践。

二、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要素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劳动与技术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选择“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每个设计类专题安排三个活动,经历“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环节。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关键的实施要素。

关键要素一:方案构思是前提

在设计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构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以三年级《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的活动板房,也可以搜索网络上供临时居住的板房,结合这些信息先思考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小屋?小屋由哪些主要部件组成?用什么方式来连接?等等。对自己即将要设计的活动小屋有个方案的构思。有了设计前的思考,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生形成的初步方案才会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要素二:草图绘制是重点

小学生展示设计方案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设计草图的形式进行。草图包括整体图、展开图和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整体图是指将头脑里的设计思路通过在纸上平面化地展示出来。考虑到连接方式无法在整体图上展示出来,所以还需要绘制连接插口的示意图,以及配有具体尺寸的展开图,这样就能为后续的制作做足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绘制整体平面图难度尚可,学生基本能画出设计样式的整体图,但画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有难度,需要学生对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充分关注。这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关注操作细节的重点。以“活动小屋”为例,“前墙与山墙”的插口示意图是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这部分示意图的时候,将连接方式体现到设计图上,以“插接”的方式来连接,并教会学生看懂图示,明确插口的长度是板长度的一半左右,宽度是板的厚度,这样插接牢固、结实。这些设计思路仅仅停留在脑海里还不够,需要学生通过展开图标出具体尺寸,才能具体落实到操作中。这样的设计关注了细节,培养学生用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环节。

关键要素三:模型制作是关键

设计图完工后的模型制作是关键。这个环节一来能检测设计图是否关注到了制作过程的各个细节,二来能对设计图中的不合理处进行修正,为后续专题中设计草图积累经验。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设计草图、模型制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还是以“活动小屋”为例,制作时使用的材料是KT板,工具主要是美工刀、量尺。在制作过程中,美工刀的使用、KT板的切割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细小插口的切割、屋顶的连接方式,又将学生的前期设计与后期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操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然而,制作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就是设计图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前墙与山墙的尺寸不匹配,插接过松过紧等问题,都会在模型制作中出现。在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两者交互之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技术细节的认识、训练,规范技术操作技能,由此让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培养其技术素养。

关键要素四:合作学习是保障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进行设计图的构思,然后设计草图、展开图、连接图,并且根据设计图进行模型的制作、拼装,这些过程如果要学生全程独立完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劳技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必要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互学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有效保障。缺乏小组内的交流、分享、智慧碰撞,让学生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去参与活动,纯粹依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也会降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发挥共同智慧,才能解决更多的实践问题。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组织保障。

三、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策略

围绕以上四点实施要素,并将其运用到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中去,可以形成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重视设计前“预学”,提前进行思考

以四年级下册设计专题“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一个主题三个小活动,其中“风筝的设计”是第一个活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预学”,让学生对要设计操作的内容进行思考。针对设计类主题的“预学”,并不是先把教材上的步骤、方法学习一遍,而是围绕相应的活动主题,以预学单的方式提前搜集有关的材料。比如“风筝的设计”主题,让学生去观察平时的风筝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等,也可以搜索古代风筝的起源、潍坊“风筝之都”的文字介绍,教师提前一周设计了这样一份灵活的“预学单”(如图1)。

从预学单的内容上来看,三个要求“风筝的组成、风筝的历史、风筝的预设计”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乐于在周末去尝试。从预学单的量来看,内容不多,可以综合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周末学习时间,所以从内容和数量上都是能接受的。但是,预学单的内容过多、难度太大,所占用的时间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周末生活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二)突出设计中“互学”,修正设计方案

这里谈到的“互学”可以在两个环节体现。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让学生围绕课前的“预学单”在组内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前面的“风筝组成、风筝历史”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补充来呈现,而“风筝的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认真倾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设计建议,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与建议,为自己接下来设计方案做准备。

第二环节是在设计方案初稿确定的过程中安排“互学”。方案的设计既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明白,围绕方案能进行后续制作,也是为了在与同伴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设计细节。这个设计方案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学”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观点、同伴的建议、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所以方案的设计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抓住设计后“分享”,完善设计细节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吸收更多的同伴的观点。这个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向同伴表述自己设计观点的过程,也是依靠同伴间观点碰撞,以及教师的指导点评,将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一个学生站起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他的设计方案,讲述了他的设计意图。旁边的学生针对他的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飘带可以设计得再长一些”、有的建议“燕子的翅膀尽量大些”、有的则提醒“竹篾和风筝粘合的部分,你打算怎样粘得漂亮些?”等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已经在小组交流的层面涉及,这位学生也已经有了设计考虑,而有些内容是重新提出来的,需要这位学生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在听取同伴建议的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追问, 比如说:“飘带加长,是要设计得又细又长?还是又宽又长?这里也有讲究的!”

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同伴的建议、教师的引导,其对于设计过程中的细节设想得更加周到,为后续的风筝制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风筝教案范文第11篇

二元制上课模式古筝教学应用古筝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古筝能够流传至今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古筝音色优雅、动听,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二是古筝在传承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当前在古筝教学中,注入的新元素则是在二元制上课模式下,融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并且以学生成为古筝教学中的主体,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聆听与合作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古筝演奏技法同时,体会到古筝的音乐之美。本文将就古筝教学实践中,二元制上课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二元制上课模式教学中的应用

古筝作为多弦乐器,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音准的问题。解决音准的问题不仅需要准确定弦,还需要学生在演奏时把握好音程和调式、调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古筝教学中引进现代音乐理念进行教学,为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

案例:教师问:同学们音乐有哪7个音级?请哪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这7个音级板书出来?

当学生经小组探讨并派出一位同学上讲台板书时,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将这7个音级唱出来,还要求学生边唱边发现其中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道:doremifa sollasi。

学生向老师提问:音乐有7个音级但古筝是五声音阶,那少了哪两个音呢?

教师鼓励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仅了解到了古筝是五声音阶,还发现了其中少了两个音。少了的两个音是4、7,现有古筝定弦上没有这两个音。

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学生们认识了音阶,还了解到古筝现有定弦为1、2、3、5、6。在音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将二元制上课模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还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聆听与合作中应用二元制模式

在音乐的学习中,良好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练习中将标准分得越细越有利于学生听觉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讲解乐理、并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

案例:教师选择了名家演奏的《高山流水》的录音,让学生们聆听,聆听结束后,指导学生加强互动。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组成2人小组,聆听的同学要对演奏的同学姿势和手型提出评点意见,然后再相互讨论如何改进,而教师在学生互相讨论时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手型。

学生对聆听与合作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互动的学习,不仅领悟到古筝的音乐之美,还在聆听其他的同学时,发现了其他同学演奏时的优点,通过对其中较难的技法的互动学习,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了,而且指出其他同学不足时,自己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提高。

案例分析:聆听与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聆听名家演奏的名曲时感受到古筝的音乐之美,还通过互动聆听和指导来掌握古筝练习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练习,学生通过互相聆听,互相研习古弹奏的姿势和手型,还养成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课堂与舞台中二元制模式

在古筝教学中,课堂与舞台的结合也是“聆听”与“展示”的结合。教师在古筝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聆听在于领悟和享受古筝的优雅,而到舞台上去弹奏古筝,则是对音乐的传承和自我风采的展示。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上台表演之前,应把课堂练习结合起来,告诉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课堂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美的风采。

1.课堂练习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做单手练习和双手练习,按段落反复练习和整曲弹奏相结合。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奏古筝时,要注意把握好演奏乐曲时的速率,指导学生加强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在理解了音符时值之后再将其弹出,将会取得更好的节奏美感。另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将背谱和看谱结合起来。

2.舞台表演的指导

当学生可以上台展示自己学习古筝成果时,也是对教师极大的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上台弹奏古筝,应像课堂练习一样不要紧张,演奏时将自己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如果有个别段落有些许瑕疵,应继续完成演出以保证演奏的完整性。教师还要求学生尽量发挥课堂练习中熟练掌握的技巧,将乐曲的音色变化和旋律的流动,优雅的展示出来,在古筝弹奏过程中,饱满的诠释音乐的形象,让内心的美好情感与古筝优雅的音色相互交融,为听众展示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自信和风采。

四、结论

综上,在古筝教学中通过融入现代音乐理念,向学生传授现代乐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同时,还在古筝教学中应用二元制上课模式,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互动学生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给学生做正确的演奏示范。还运用分组讨论和互相聆听、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对比,来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风筝教案范文第12篇

郑子智

今天下午,天气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我们全班在凤凰广场放风筝。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有飞机、喜羊羊与灰太狼……五彩缤纷、非常美丽!

我的风筝是一个三角形图案,涂着像彩虹样的七彩颜色。我们在广场的喷水池旁放风筝。我拿着线轴像出笼的小鸟跑了起来,风筝迎着温暖的春风慢慢地飘了起来。我尽力保持空中风筝的平稳,一点一点地放线,拽着线轴,生怕风筝跑掉。

我想我要让风筝,带着一颗爱心,送给别人快乐!

最后,老师一吹哨子,我飞快地收起风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广场。

风筝教案范文第13篇

季靖抒

今天,我们在凤凰广场上举行了一次“放飞理想,拥抱自然”活动。这次活动我的表现可是不错的。

我们一来到凤凰广场,满天就都是形态各异的风筝了,微风从我脸庞拂过,十分清爽。

我展开了我的大福娃风筝,开始放飞了。

我和妈妈一起努力,我拿着风筝跑,然后一松手,风筝就顺着风势晃晃悠悠地在空中飘,如芭蕾舞者般在空中舞蹈。不过一会儿风筝就落了下来。

我没有灰心,又用了别的方案。我让妈妈牵着线,我拿着风筝体,我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跑,我把风筝一放。“啊!风筝飞了,风筝飞了!”我高声喊道。

我牵着风筝,心里美滋滋的,不知如何是好。再看看别人也是笑容满面。

“放飞理想,拥抱自然”的活动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广场。

风筝教案范文第14篇

季靖抒

今天,我们在凤凰广场上举行了一次“放飞理想,拥抱自然”活动。这次活动我的表现可是不错的。

我们一来到凤凰广场,满天就都是形态各异的风筝了,微风从我脸庞拂过,十分清爽。

我展开了我的大福娃风筝,开始放飞了。

我和妈妈一起努力,我拿着风筝跑,然后一松手,风筝就顺着风势晃晃悠悠地在空中飘,如芭蕾舞者般在空中舞蹈。不过一会儿风筝就落了下来。

我没有灰心,又用了别的方案。我让妈妈牵着线,我拿着风筝体,我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跑,我把风筝一放。“啊!风筝飞了,风筝飞了!”我高声喊道。

我牵着风筝,心里美滋滋的,不知如何是好。再看看别人也是笑容满面。

“放飞理想,拥抱自然”的活动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广场。

指导教师

风筝教案范文第15篇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巧设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实际。本文作者结合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实例,进行了有效的剖析,提出了良好情境所应具有的三项要素,并从生活实践、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0-03

信息技术课由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乃至上课铃一响便一个个箭步如飞、直冲机房。但是,这热衷的背后不难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吗?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诸如游戏、上网等方面。如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殿堂,考验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笔者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近15年,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情境教学虽不为创新之法,但却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定义动画》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知识和情趣并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二月天,有诗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课件出示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的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学生近期的生活体验,创设了放风筝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师:今天我们也来放放风筝。(课件出示任务:放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让小姑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放风筝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定义动画的教学设计融入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达成得不错。)

……

师:在放风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风筝放到了大树上,请你帮忙把风筝取下来。(课件出示任务:取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恰当的自定义动画,合理组合,呈现取风筝的过程)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放风筝的情境展开自定义动画知识巩固和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枯燥的自定义动画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放风筝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要素】

以上案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案例的成功,主要是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的确,笔者也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此案例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受兴趣影响,且保持时间短,教学上又恰逢二月天放风筝的季节,小学生渴望着到野外踏春,到野外活动。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放风筝”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的语言引导又十分贴近学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要息息相关。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融合在放风筝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成为故事的主线,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与结尾进行了呼应。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的情境应尽可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上述案例的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的情节,各环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识难度逐步提升。放风筝、既风筝这两个故事小情节设置得十分巧妙,中心内容符合知识传授的教学需要。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并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学生的情感一触而发。因此,需要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就能把学生真正地带到情境之中。为每一节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由始至终的不断地创设情境,这样做效果会更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有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课程表、发送电子贺卡、查找旅游路线、校园周边交通标志的设置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儿童都喜好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亦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尽可能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如:笔者在教“选定与拖放”操作时,曾创设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情境,把在落潮时遗留在小水洼里的小鱼拖放到大海中,教学效果就很不错。

3.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思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也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PowerPoint的有关教学中,笔者就常常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的相关操作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你能用Word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的方式自学PPT的图片插入的相关操作吗?”“PPT中图表的制作方法是否和Word的一样?”在这种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很好地学习了新知识。

4.游戏情境的创设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绑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脑中的《扫雷》、《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载体。

5.比赛情境的创设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