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化教案范文

城市化教案范文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部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江苏经济包括农村经济比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表1-1就1999年与1995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变化是显著的。

表1-1

经济指标 1999年 1995年 99年比95年增长率 全省gdp总量(亿元) 7700 5155 49% 人均gdp(美元/人民币) 1288/ 900/7312 43%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12.6 140 123% 出口占gdp 19.7% 7.6% 15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28 48 792% 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如养殖业、园艺业所占比重过低,养殖业比重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70%以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工转化能力差,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为0.6:1,可见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70%,我省仅为30%,因此,江苏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江苏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熟悉经济国际化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是利用贸易争端机制维护好我们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这些都需要教育为农村经济国际化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2、"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

江苏省较早地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工业包括乡镇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比全国平均高10多个百分点。目前,在工业领域包括农村乡镇工业,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升级换代,引进国外设备20多万台套,生产装备1/3以上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目前江苏专利授权量为3万件,位于全国第6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60-70%,;科技在全省农业进步中的贡献分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1998年全省r?d投入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全省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认的r?d投入标准衡量,这一比例难以支撑江苏的自主创新。

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江苏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2)。

1999年江苏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基本情况及在全国的排序 表1-2

省市项目 北京 广东 上海 江苏 山东 浙江 辽宁 台湾 专利授权量 数量 42325 55055 20358 31775 33108 29832 32124 36803 名次 2 1 8 6 4 7 5 3 其中发明专利 数量 3944 671 1235 1032 1099 753 1503 528 名次 1 7 3 5 4 6 2 8 其中职务发明专利 数量 15337 32337 10523 13228 12555 11084 8493 9488 比例% 36.2 58.7 50.4 41.6 37.9 37.2 26.4 25.8 另,按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公布的数字,江苏自主版权软件拥有登记量1997、1998年均为20件,居全国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国第五位,仅为北京软件版权登记量的75%,为广东省的26.7%。

因此,江苏虽然较早地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机制不灵活,江苏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与全国的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苏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于江苏资源贫乏,经济两头在外,江苏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化,全球化以市场化为原则。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遵循wto基本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江苏要迎接挑战,必须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中,理所当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法律体系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类别。教育贸易,特别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但是,江苏教育与全国一样,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发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入学制度上缺乏弹性。而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技术和管理相对先进,资金雄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吸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或提供其它服务,收取高额学费,并利用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为其服务,获得巨大利益。

总之,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江苏应该进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按照国际市经济的普遍法则,进一步加快江苏市场化的进程,特别要加快教育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4%。预计到2000年底,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

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也在40%以上。国际城市化历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江苏正处在这个阶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的非农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与其经济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199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广东的37.5%、福建的38.4%。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重视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要大力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增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转化,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要靠教育和培训来塑造。教育体系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趋势,适应社会就业机构和就业方式的新特点,及早进行人才准备,着力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开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和培训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5."四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地区化的特征

江苏经济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3。

江苏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照表 表1-3

项目地区 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人) gdp(美元) 人均gdp(美元)

苏 南

苏 南

苏 北

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提要》提供的数据,以苏州、扬州、连云港为例,农村工业化水平及专科以上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4。 表1-4

300.2 (单位:万人)

219.8 248.4 208.6

(占73。22%) 138.4()

(占55。72%) 45.8(占21。96) 0.39% 0.28% 0.15%

农村劳动力总数 农村非农从业人数 大专以上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南向北呈梯次发展:

表1-5

技术含量

苏南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苏中地区

一般技术产业 苏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时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层次和结构上都各有侧重,类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趋势。

依据目前专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苏北要达到苏中的水平,还相差0.13个百分点,约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在现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苏中地区要达到苏南地区的水平,还差0.11个百分点,需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在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目前苏南农村地区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培养大专以上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江苏在巩固和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将在面向农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思想,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快开放教育的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建校以来,已经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级电大、12所市级电大、3所直属分校、84所县级电大,14所电视中专校、175所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到1999年底,全省电大共有教职员工5555人,其中专职教师3108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5%以上。人员、校舍分布情况见表2-1。全省电大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在教学仪器中,能上网的计算机达到3890多台套。

表2-1

全省总量 县级电大拥有情况

数量 所占比例(%)

教工人数 5555人 4250人 76.51

校园面积 3503亩 3000亩 85.64

校舍面积 101万平方米 70万平方米 69.30

由此可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县级电大已经成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

江苏电大办学21年来,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1万人,招收中专生近10万人,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万多人,中专毕业生7万多人,开展了100多万人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江苏电大毕业生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其中电大毕业生中占总数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为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开放式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从农业经济、加工工业、外向型经济到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江苏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宽教育面,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并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的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局限于举办成人教育,仅仅开出了机械和电子专业;1991年,开设了工科、文科、法律、经济贸易类的14个专业,并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对复合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开设了工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医科、艺术等大类的36个专业,特别是增设了工业设计、英语、医学美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装潢美术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1999年,开设了工科、理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艺术、法律、农科等大类的48个专业,新增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种植等专业,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立江苏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到1991年,已开设了建筑施工与管理、乡镇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8个专业;1995年了又增设了计量、服装、汽车运输与维修、餐旅管理等4个专业;1999年又新增了园林绿化、经济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等4个专业。同时,江苏电大还对中专的工民建、现代文秘等专业进行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的需求。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开放度,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自1996年起,举办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和高职教育试点,其中注册视听生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2500人。

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一年多来,先后开设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本科专业和金融、教育管理、财会、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秘等8个专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4319人,专科生35159人(具体情况见表2-2)。

开放教育发展图表 表2-2

30000 开放专科

20000

10000

5000 开放本科

1500

1999秋 2000春 2000秋

1996年,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三个专业;1999年举办环境保护、广播电视工程、英语、法律等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各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342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开出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1991以来,先后举办会计岗位培训、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及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劳动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育、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人事干部培训、证券交易培训、会计证培训、新会计制度培训等项目,从1991到1995年,共培训种类人员24万多人;1995年,江苏电大和省有关部门一起,共同举办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当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为4400多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培训的人数达到39700人;到1999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接近69000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的人数超过了208900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专科层次上,先后举办成人专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双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开放专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层次上,包括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开放本科教育等;在中专教育层次上,先后举办过普通中专教育、成人中专教育、中专和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及各种各样非正规、非学历教育培训。

3、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为农村高等教育的主体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城镇,而是逐步向农村乡镇延伸(见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式教育深入农村的程度也就越高,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当年的招生数,分布在县级电大的专科学生数与所在市电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99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3

单 位(市校)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289 692 70.54 174 236 57.56 103 190 64.85

常 州 895 343 27.71 332 136 29.06 716 274 27.68

镇 江 108 311 74.22 68 147 68.37 115 338 74.61

淮 阴 350 1290 78.66 85 370 81.32 168 663 79.78

苏 州 1161 1132 49.37 365 349 48.88 669 415 39.60

盐 城 348 1489 81.06 72 576 88.89 233 256 52.35

无 锡 1067 458 30.03 310 162 34.30 546 316 36.66

合 计 4218 5715 57.54 1406 1976 58.43 2550 2452 49.02

199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4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1385 1803 56.56 497 692 58.20 309 392 55.92

镇 江 115 391 77.27 93 225 70.75 169 122 41.92

淮 阴 755 1058 58.36 370 386 62.81 150 358 70.47

苏 州 1673 2450 59.42 582 1001 63.23 527 890 62.81

盐 城 660 1875 73.96 319 470 59.57 91 595 86.66

无 锡 1916 815 29.84 692 344 33.20 509 188 26.97

合 计 6504 8392 56.34 2253 3118 58.05 1755 2545 59.19

1999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5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992129756.6645053154.1326063070.79镇 江 98 724 88.08 53 297 84.86 51 165 76.39 淮 阴40334546.1219911536.6218510435.99苏 州 1658 2771 39.22 570 1124 66.35 555 657 54.21 连云港27377173.855635086.2110550682.82盐 城 657 2208 77.07 310 895 74.27 114 566 83.24 无 锡2026133639.7465138437.1056320326.50合 计 6107 9452 60.75 2289 3696 61.75 1833 2831 60.70 注:表中的"比例"是指县校学生数/所在市(市直与县校和)学生总数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专(含开放教育)在校学生数1995年比1991年增长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长了91.85%;县级电大毕业生占所在市校毕业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 60.7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式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乡镇的欢迎。

而据我们对江苏的不完全统计,农村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1991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72.50%;

1995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68.22%;

1999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55.80%。

数据表明,在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学历教育在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1999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占所在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75.69%。

为促进县级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电大尝试在示范性县级电大举办开放本科教育试点,目前,举办本科教育试点的县份有8家,学生近500人,约占开放本科学生总数的11.6%。

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形式所培养的学生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并用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应用,是开放式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以及后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逐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用的教学模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电大系统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省校为龙头、市校为骨干、县校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实践"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江苏县级电大加大投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江苏全省电大电教设备、实验设备总值2387.62万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4.34%;1999年达到了15574.90万元,比1995年增长178.36%。

为促进县级电大的发展,使电大更好地伸向农村办学,自199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原教育委员会)启动县级电大评估工作,对全省县级电大实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评促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1995-1999年间,县财政增加对电大的投入达6.83 亿元,其中县电大新增土地1180多亩,新增图书46.5 万册,新建语音室48个、各类实验室89 个。

1998年起,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电大评估工作,在继续做好县电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市电大和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通过示范性县级电大评估的学校已有8所,这8所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到3100万元人民币。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1999年,江苏电大下达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标准》,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建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学现代化建设硬件条件统计表 表2-6

条 项目 件 办 学 点 视听教室 网络教室 视听阅览室视听设备(套) 网络阅览室上网计算机(台) 校 园 网

室数 视听设备(套) 室数 上网计算机(台) 上因特网计算机(台) 上局域网计算机(台)

无锡电大 12 28 10 450 58 55 56 400

其中县校 8 16 6 250 38 50 52 300

常州电大 51 76 8 401 67 41 419 384

其中县校 48 66 6 301 61 35 408 373

镇江电大 135 9 2 23 158 93 92

其中县校 80 6 0 3 58 3 2

扬州电大 25 291 13 521 89 65 360 560

其中县校 23 201 8 341 89 65 320 380

宿迁电大 7 11 4 108 1

其中县校 4 8 3 75 1

南通电大 59 142 7 280 47 18 13 354

其中县校 39 88 6 230 37 18 11 304

连云港电大 7 10 4 231 6 20 30 240

其中县校 5 8 2 51 4 20 20 40

徐州电大 13 13 6 85 41 110 9 157

其中县校 10 10 5 55 31 70 5 127

淮阴电大 7 22 4 124 8 80 8 120

其中县校 6 18 2 44 0 0 6 40

泰州电大 1 20 3 143 1 45 13 123

其中县校 1 20 2 85 1 45 12 65

苏州电大 66 115 14 574 127 136 386 540

其中县校 46 95 12 514 95 120 326 440

盐城电大 8 7 8 227 8 102 169 50

其中县校 7 6 7 226 7 101 166 50

合计各市电大总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县校总量2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县校/市、县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见,全省县级电大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平均已占市、县电大总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电大还利用atm宽带网或多根isdn专线与无锡、南通、武进、昆山、太仓、海门等市、县电大共建立了12套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到2000年底,全省开通基于atm宽带网的远程直播教学系统将达到20个。

5、以开放教育思想统整电大各类教育,电大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端倪

开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方面的内涵。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在办学形式上,电大首先突破了校园式教育的模式,试行自学视听、业余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课、计算机电子课件和印刷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生的使用上,率先实行电大毕业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电大开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别是适应了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以专科教育为例,1991年,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69.85%,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67.25%,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90.21%。

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类学生约占50%左右,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49.34%,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52.38%,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87.80%。电大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受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电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园式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满足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江苏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不仅是电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电大的发展方向。江苏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强调用开放教育统整电大教育的观点,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学考试门坎,坚持教育对象的开放,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加开放学习,目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46岁;开放教育的教学强调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计划制订上注意加重实践的比重,注意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岗位素质要求挂钩,并不断融入学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如在制订开放专科财会专业计划时,就依据了上述原则;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调开放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举行"半开卷"考试试点,促进了学生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文化方面对社区的幅射功能,江苏电大提出了社区开放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苏州、无锡、武进、海门等市、县电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江苏电大已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在办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开放教育规模,从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转到大专、中专、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功能办学、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江苏电大构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之间,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举办中专、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参与专科转本科教育,实行专业证书与开放专科教育之间的沟通,都已经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苏60%以上的县级电大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实行沟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形成了以高等(电大)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特色人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现代远程教育展望

总结我国广播电视大学20年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纵观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未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取向和定位应该体现在"现代化"、"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上。

1、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状态。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是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电大要加快改造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处理好"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关系。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们通常将目前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归纳为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网络媒体)和八种手段(个人自学、互助与小组讨论、面授辅导、电话答疑及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bbs网上讨论、教学信息及辅导资料),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根据规划,江苏2001年初步建成5个实验性学习中心,2003年建成50个学习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县级电大达到示范性县级电大的标准;全部市级电大通过合格评估;省电大建成教学管理指导中心、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2、有序扩大开放,保证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广播电视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今后电大在开放性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全面性:开放的内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等,而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开放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开放,远程性只是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开放等同于空间的扩大。

--有序性: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扩大的过程,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简单急噪,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那一套做法;开放不等于无序,开放既要改革创新,也要管理规范,使开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开放要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开放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学分积累,为社会成员提供多证书、多样化服务。

--标准性:开放决不等于不要质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质量,质量仍旧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开放教育无异于自毁电大;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式下,多样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仅仅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更多关注和着眼于"现代化",在坚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方面,力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这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立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和控制,以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3、积极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2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部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江苏经济包括农村经济比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表1-1就1999年与1995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变化是显著的。

表1-1

经济指标 1999年 1995年 99年比95年增长率 全省GDP总量(亿元) 7700 5155 49% 人均GDP(美元/人民币) 1288/ 900/7312 43%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12.6 140 123% 出口占GDP 19.7% 7.6% 15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28 48 792% 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如养殖业、园艺业所占比重过低,养殖业比重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70%以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工转化能力差,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为0.6:1,可见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70%,我省仅为30%,因此,江苏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江苏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熟悉经济国际化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是利用贸易争端机制维护好我们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这些都需要教育为农村经济国际化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2、"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

江苏省较早地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工业包括乡镇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比全国平均高10多个百分点。目前,在工业领域包括农村乡镇工业,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升级换代,引进国外设备20多万台套,生产装备1/3以上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目前江苏专利授权量为3万件,位于全国第6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60-70%,;科技在全省农业进步中的贡献分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1998年全省R﹠D投入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全省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认的R﹠D投入标准衡量,这一比例难以支撑江苏的自主创新。

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江苏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2)。

1999年江苏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基本情况及在全国的排序 表1-2

省市项目 北京 广东 上海 江苏 山东 浙江 辽宁 台湾 专利授权量 数量 42325 55055 20358 31775 33108 29832 32124 36803 名次 2 1 8 6 4 7 5 3 其中发明专利 数量 3944 671 1235 1032 1099 753 1503 528 名次 1 7 3 5 4 6 2 8 其中职务发明专利 数量 15337 32337 10523 13228 12555 11084 8493 9488 比例% 36.2 58.7 50.4 41.6 37.9 37.2 26.4 25.8 另,按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公布的数字,江苏自主版权软件拥有登记量1997、1998年均为20件,居全国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国第五位,仅为北京软件版权登记量的75%,为广东省的26.7%。

因此,江苏虽然较早地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机制不灵活,江苏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与全国的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苏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于江苏资源贫乏,经济两头在外,江苏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化,全球化以市场化为原则。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遵循WTO基本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江苏要迎接挑战,必须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中,理所当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法律体系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类别。教育贸易,特别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但是,江苏教育与全国一样,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发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入学制度上缺乏弹性。而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技术和管理相对先进,资金雄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吸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或提供其它服务,收取高额学费,并利用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为其服务,获得巨大利益。

总之,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江苏应该进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按照国际市经济的普遍法则,进一步加快江苏市场化的进程,特别要加快教育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4%。预计到2000年底,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

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也在40%以上。国际城市化历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江苏正处在这个阶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的非农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与其经济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199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广东的37.5%、福建的38.4%。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重视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要大力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增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转化,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要靠教育和培训来塑造。教育体系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趋势,适应社会就业机构和就业方式的新特点,及早进行人才准备,着力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开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和培训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5."四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地区化的特征

江苏经济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3。

江苏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照表 表1-3

项目地区 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人) GDP(美元) 人均GDP(美元)

苏 南

苏 南

苏 北

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提要》提供的数据,以苏州、扬州、连云港为例,农村工业化水平及专科以上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4。 表1-4

300.2 (单位:万人)

219.8 248.4 208.6

(占73。22%) 138.4()

(占55。72%) 45.8(占21。96) 0.39% 0.28% 0.15%

农村劳动力总数 农村非农从业人数 大专以上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南向北呈梯次发展:

表1-5

技术含量

苏南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苏中地区

一般技术产业 苏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时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层次和结构上都各有侧重,类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趋势。

依据目前专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苏北要达到苏中的水平,还相差0.13个百分点,约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在现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苏中地区要达到苏南地区的水平,还差0.11个百分点,需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在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目前苏南农村地区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培养大专以上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江苏在巩固和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将在面向农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思想,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快开放教育的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建校以来,已经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级电大、12所市级电大、3所直属分校、84所县级电大,14所电视中专校、175所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到1999年底,全省电大共有教职员工5555人,其中专职教师3108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5%以上。人员、校舍分布情况见表2-1。全省电大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在教学仪器中,能上网的计算机达到3890多台套。

表2-1

全省总量 县级电大拥有情况

数量 所占比例(%)

教工人数 5555人 4250人 76.51

校园面积 3503亩 3000亩 85.64

校舍面积 101万平方米 70万平方米 69.30

由此可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县级电大已经成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

江苏电大办学21年来,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1万人,招收中专生近10万人,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万多人,中专毕业生7万多人,开展了100多万人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江苏电大毕业生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其中电大毕业生中占总数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为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开放式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从农业经济、加工工业、外向型经济到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江苏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宽教育面,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并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的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局限于举办成人教育,仅仅开出了机械和电子专业;1991年,开设了工科、文科、法律、经济贸易类的14个专业,并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对复合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开设了工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医科、艺术等大类的36个专业,特别是增设了工业设计、英语、医学美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装潢美术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1999年,开设了工科、理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艺术、法律、农科等大类的48个专业,新增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种植等专业,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立江苏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到1991年,已开设了建筑施工与管理、乡镇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8个专业;1995年了又增设了计量、服装、汽车运输与维修、餐旅管理等4个专业;1999年又新增了园林绿化、经济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等4个专业。同时,江苏电大还对中专的工民建、现代文秘等专业进行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的需求。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开放度,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自1996年起,举办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和高职教育试点,其中注册视听生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2500人。

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一年多来,先后开设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本科专业和金融、教育管理、财会、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秘等8个专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4319人,专科生35159人(具体情况见表2-2)。

开放教育发展图表 表2-2

30000 开放专科

20000

10000

5000 开放本科

1500

1999秋 2000春 2000秋

1996年,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三个专业;1999年举办环境保护、广播电视工程、英语、法律等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各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342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开出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1991以来,先后举办会计岗位培训、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及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劳动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育、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人事干部培训、证券交易培训、会计证培训、新会计制度培训等项目,从1991到1995年,共培训种类人员24万多人;1995年,江苏电大和省有关部门一起,共同举办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当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为4400多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培训的人数达到39700人;到1999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接近69000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的人数超过了208900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专科层次上,先后举办成人专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双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开放专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层次上,包括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开放本科教育等;在中专教育层次上,先后举办过普通中专教育、成人中专教育、中专和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及各种各样非正规、非学历教育培训。

3、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为农村高等教育的主体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城镇,而是逐步向农村乡镇延伸(见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式教育深入农村的程度也就越高,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当年的招生数,分布在县级电大的专科学生数与所在市电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99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3

单 位(市校)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289 692 70.54 174 236 57.56 103 190 64.85

常 州 895 343 27.71 332 136 29.06 716 274 27.68

镇 江 108 311 74.22 68 147 68.37 115 338 74.61

淮 阴 350 1290 78.66 85 370 81.32 168 663 79.78

苏 州 1161 1132 49.37 365 349 48.88 669 415 39.60

盐 城 348 1489 81.06 72 576 88.89 233 256 52.35

无 锡 1067 458 30.03 310 162 34.30 546 316 36.66

合 计 4218 5715 57.54 1406 1976 58.43 2550 2452 49.02

199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4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1385 1803 56.56 497 692 58.20 309 392 55.92

镇 江 115 391 77.27 93 225 70.75 169 122 41.92

淮 阴 755 1058 58.36 370 386 62.81 150 358 70.47

苏 州 1673 2450 59.42 582 1001 63.23 527 890 62.81

盐 城 660 1875 73.96 319 470 59.57 91 595 86.66

无 锡 1916 815 29.84 692 344 33.20 509 188 26.97

合 计 6504 8392 56.34 2253 3118 58.05 1755 2545 59.19

1999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5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992129756.6645053154.1326063070.79镇 江 98 724 88.08 53 297 84.86 51 165 76.39 淮 阴40334546.1219911536.6218510435.99苏 州 1658 2771 39.22 570 1124 66.35 555 657 54.21 连云港27377173.855635086.2110550682.82盐 城 657 2208 77.07 310 895 74.27 114 566 83.24 无 锡2026133639.7465138437.1056320326.50合 计 6107 9452 60.75 2289 3696 61.75 1833 2831 60.70 注:表中的"比例"是指县校学生数/所在市(市直与县校和)学生总数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专(含开放教育)在校学生数1995年比1991年增长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长了91.85%;县级电大毕业生占所在市校毕业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 60.7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式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乡镇的欢迎。

而据我们对江苏的不完全统计,农村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1991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72.50%;

1995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68.22%;

1999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55.80%。

数据表明,在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学历教育在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1999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占所在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75.69%。

为促进县级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电大尝试在示范性县级电大举办开放本科教育试点,目前,举办本科教育试点的县份有8家,学生近500人,约占开放本科学生总数的11.6%。

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形式所培养的学生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并用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应用,是开放式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以及后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逐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用的教学模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电大系统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省校为龙头、市校为骨干、县校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实践"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江苏县级电大加大投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江苏全省电大电教设备、实验设备总值2387.62万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4.34%;1999年达到了15574.90万元,比1995年增长178.36%。

为促进县级电大的发展,使电大更好地伸向农村办学,自199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原教育委员会)启动县级电大评估工作,对全省县级电大实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评促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1995-1999年间,县财政增加对电大的投入达6.83 亿元,其中县电大新增土地1180多亩,新增图书46.5 万册,新建语音室48个、各类实验室89 个。

1998年起,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电大评估工作,在继续做好县电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市电大和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通过示范性县级电大评估的学校已有8所,这8所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到3100万元人民币。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1999年,江苏电大下达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标准》,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建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学现代化建设硬件条件统计表 表2-6

条 项目 件 办 学 点 视听教室 网络教室 视听阅览室视听设备(套) 网络阅览室上网计算机(台) 校 园 网

室数 视听设备(套) 室数 上网计算机(台) 上因特网计算机(台) 上局域网计算机(台)

无锡电大 12 28 10 450 58 55 56 400

其中县校 8 16 6 250 38 50 52 300

常州电大 51 76 8 401 67 41 419 384

其中县校 48 66 6 301 61 35 408 373

镇江电大 135 9 2 23 158 93 92

其中县校 80 6 0 3 58 3 2

扬州电大 25 291 13 521 89 65 360 560

其中县校 23 201 8 341 89 65 320 380

宿迁电大 7 11 4 108 1

其中县校 4 8 3 75 1

南通电大 59 142 7 280 47 18 13 354

其中县校 39 88 6 230 37 18 11 304

连云港电大 7 10 4 231 6 20 30 240

其中县校 5 8 2 51 4 20 20 40

徐州电大 13 13 6 85 41 110 9 157

其中县校 10 10 5 55 31 70 5 127

淮阴电大 7 22 4 124 8 80 8 120

其中县校 6 18 2 44 0 0 6 40

泰州电大 1 20 3 143 1 45 13 123

其中县校 1 20 2 85 1 45 12 65

苏州电大 66 115 14 574 127 136 386 540

其中县校 46 95 12 514 95 120 326 440

盐城电大 8 7 8 227 8 102 169 50

其中县校 7 6 7 226 7 101 166 50

合计各市电大总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县校总量2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县校/市、县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见,全省县级电大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平均已占市、县电大总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电大还利用ATM宽带网或多根ISDN专线与无锡、南通、武进、昆山、太仓、海门等市、县电大共建立了12套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到2000年底,全省开通基于ATM宽带网的远程直播教学系统将达到20个。

5、以开放教育思想统整电大各类教育,电大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端倪

开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方面的内涵。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在办学形式上,电大首先突破了校园式教育的模式,试行自学视听、业余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课、计算机电子课件和印刷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生的使用上,率先实行电大毕业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电大开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别是适应了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以专科教育为例,1991年,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69.85%,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67.25%,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90.21%。

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类学生约占50%左右,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49.34%,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52.38%,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87.80%。电大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受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电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园式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满足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江苏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不仅是电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电大的发展方向。江苏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强调用开放教育统整电大教育的观点,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学考试门坎,坚持教育对象的开放,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加开放学习,目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46岁;开放教育的教学强调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计划制订上注意加重实践的比重,注意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岗位素质要求挂钩,并不断融入学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如在制订开放专科财会专业计划时,就依据了上述原则;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调开放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举行"半开卷"考试试点,促进了学生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文化方面对社区的幅射功能,江苏电大提出了社区开放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苏州、无锡、武进、海门等市、县电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江苏电大已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在办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开放教育规模,从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转到大专、中专、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功能办学、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江苏电大构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之间,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举办中专、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参与专科转本科教育,实行专业证书与开放专科教育之间的沟通,都已经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苏60%以上的县级电大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实行沟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形成了以高等(电大)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特色人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现代远程教育展望

总结我国广播电视大学20年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纵观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未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取向和定位应该体现在"现代化"、"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上。

1、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状态。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是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电大要加快改造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处理好"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关系。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们通常将目前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归纳为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网络媒体)和八种手段(个人自学、互助与小组讨论、面授辅导、电话答疑及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BBS网上讨论、教学信息及辅导资料),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根据规划,江苏2001年初步建成5个实验性学习中心,2003年建成50个学习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县级电大达到示范性县级电大的标准;全部市级电大通过合格评估;省电大建成教学管理指导中心、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2、有序扩大开放,保证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广播电视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今后电大在开放性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全面性:开放的内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等,而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开放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开放,远程性只是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开放等同于空间的扩大。

--有序性: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扩大的过程,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简单急噪,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那一套做法;开放不等于无序,开放既要改革创新,也要管理规范,使开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开放要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开放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学分积累,为社会成员提供多证书、多样化服务。

--标准性:开放决不等于不要质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质量,质量仍旧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开放教育无异于自毁电大;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式下,多样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仅仅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更多关注和着眼于"现代化",在坚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方面,力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这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立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和控制,以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3、积极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受益面大、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把较好的教育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送到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对推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对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和能力在搞好专科层次教育的同时,适时提高办学层次,更多地承担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任务。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3篇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范文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解析论文

摘要:文章从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规划相结合的理念。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论证了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对二者如何相互促进更好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2]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范文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由于比传统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而在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就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意义、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能力;角色转换

1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成本理论一章中,不断用到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等多条曲线;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时,则是用IS-LM模型。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理论知识会掌握得比较全面,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导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的情景,迫使他们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从而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案例教学本身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析与研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际、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就是说,精心挑选的案例不仅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而且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想听、要听、乐意听,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寓教于乐,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拿吃第一个面包同吃第三个面包的感觉是不同的或以小品《吃面》为例来说明;在讲授供求规律时,可以编写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对食品供应和物价的影响,通过这个案例,有效地将案例与供求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07年度由于CPI屡创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次,教师事先应反复阅读案例,做好案例分析。虽然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但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师应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全面、完整、详细,要深思熟虑。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内容,必要时需查找大量的资料,否则无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对案例做个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的效果很难保证,甚至课堂讨论根本无法进行。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上课前,学生需要通读案例,概括问题,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再组织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例如,教师不应随意否定学生的分析结果,而应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仍应占主要地位,如果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但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像MBA那样,完全以案例教学为主,而应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案例教学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占用20%~25%的时间为宜,也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案例讨论以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补充。

(2)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移:其一,案例分析课堂上的教师不再以一个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堂是由学生唱主角了,教师的前台活动已大大减少,代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大量活动,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其二,案例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动脑思考。教师一般只应对案例讨论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必要而简略的提示,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和要求,而把大量的时间腾给学生。即使有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答疑,教师的讲解一般也是个别进行的,这里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由集中讲授变为对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使其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理论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和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踊跃参与,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离案例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习培训。即通过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二是实践锻炼。即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同时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经验的教师搞讲座,或组织案例课的观摩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等,这一系列途径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4)借助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完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准备过程中,组织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宽经济学案例信息的来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不同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体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拓宽经济学教学思路,提高经济学教学研究水平。这两方面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完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风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 [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三)旅游时空问题及城市旅游设施规划与供给的不足

重庆的都市旅游近几年明显地表现出时空的局限性问题,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来了,笔者也深有感触。时间问题表现在人们出游多集中在白天,空间问题则表现在出游的地方多集中在城中心,甚至是个别中心,如解放碑、观音桥步行街。时空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热点地段的旅游供给严重紧张,人均占用空间和使用设施设备量缩小,从而使游客的体验质量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城市的容量,影响到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也使得“重庆三宝”之一的夜景旅游资源和城市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南滨路是市民和游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但是这个休闲带的旅游设施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重庆人都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解放碑,密集的高楼大厦与身旁矮小的破烂旧式建筑完全不协调,与“购物天堂”的美誉也不协调。另外,各个城区的过渡连接区域,尤其是山坡上杂草丛生,树木无人管理,甚至在山坡墙面上有从山上流下的难看水流,严重影响重庆的都市形象。

(四)重庆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重庆发展都市旅游以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已经有了显着改进,但是综合素质仍然不高,旅游从业人员与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饭店、宾馆、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者在景区景点入口的滞留、游览过程中对景区主题不清楚,大多停留在观光层次。旅行社及导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各旅行社的价格竞争中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质量,而导游服务质量也同样是旅游者评价都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庆都市旅游市场定位思路需更新

市场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的成败。都市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

检验。而无视市场之手,盲目开发产品,最终将遭到市场的报应,这已经为许多地区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人们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重庆都市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相应的有所变化和调整。

三、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都市旅游开发意识。将都市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都市旅游涉及的行业众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发展都市旅游必须抓紧培养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持续培训。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3.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的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都市旅游形象[8]。加强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论证,协调利用各方的旅游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管理,为都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把都市旅游培养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认真思考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加强自身特色

定位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因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要素是非常多的,具体就重庆而言,就体现在“重山重水的山城风貌”、“高峡平湖的三峡风光”、“几度迁徙的移民文化”、“朝天汇流的码头文化”、“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直辖重庆的新兴成就”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重庆独有的旅游资源,但要在短短的一句形象口号中体现出来,不可能。我们可以建构起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结构。如果要为重庆都市旅游提出三条形象口号并不太难,譬如“风云际会的二战远东名城、雄伟豪壮的山水园林城市、热力四射的西部经济中心”,但如果要提出一条形象口号,“西部风采,热力重庆”更为合适。如果把三峡这一重庆最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包括进来,则可用“神奇西部、热力重庆、风光三峡”这一形象口号[7]。

(三)解决重庆的时空局限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城市风光建设

要解决时间问题,可以充分重视夜景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庆夜景是重庆的一大名片,也是重庆一大“宝”,既然白天的旅游供给不足,就应当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分散游客的流量[4]。在城市建设上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应注意整体效果,达到完整统一。对一些影响整体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四)提高重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质量

首先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但由于沿袭码头文化和山地意识,重庆人相对来说言语较为粗野,不够文明,与直辖大都市的名气还不太相符[6]。其次是都市文化形象,由于特殊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它的文化发展还较为落后。比如重庆市区的路标、站牌,甚至是搞宣传拉出的一些横幅,会出现拼音错误,更严重的是还有错别字,这大大影响了重庆人的文化水准。再次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内涵。如火锅,不但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让人们感觉吃火锅是种文化体验,这点重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如“棒棒军”,这是重庆特殊的文化

现象,他们的出现曾经为重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重庆既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还是现代都市,“棒棒”穿梭在城市街头,甚至经常出现在解放碑等中心商业区,如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纽约百货”大厦的门口,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重庆某报曾提出一个建议,要给“棒棒”找个“家”,给他们一个被统一管理的地方,让他们有自己的稳定的人力形式的职业,如“棒棒服务站”或“人力服务公司”之类。对此观点笔者也很赞同。

(五)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近年来,重庆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却明显地表现出“遍地开花”的情形,使得重庆的旅游产品小、散、弱、差的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因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2]势在必行。我认为思路是:以城市景观为龙头,以山城夜景为重点,以生态自然资源为支撑,以文化积淀为基调,把整个城市都作为旅游产品来考虑、规划、开发和经营,着力塑造“山水都市旅游”形象、“休闲都市旅游”形象、“绿色都市旅游”形象、“文化都市旅游”形象,形成都市旅游产品配套体系,塑造融山城、江城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把重庆都市旅游做成对海内外游客的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级品牌。

sp; (六)加强针对性宣传与促销,市场定位要准确

作为西部城市,重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需更大力度促销。必须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促销投入,同时要注意促销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多参加各级旅游博览会,利用声像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促销,增加促销的科技含量和效用,要在全国各主要客源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宣传重庆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市场运作上,根据市场结构有关理论,积极恢复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稳步恢复出境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确定重庆都市圈旅游市场运作及调整的重点是[3]:把握好本地及周边都市旅游市场、城镇居民近郊短程旅游市场和国内及海外商务观光旅游市场等三大市场。

四、结语

都市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地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庆都市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它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长期以来,重庆在中国或世界旅游市场上一直就被认为是三峡旅游的过境性旅游目的地,而重庆自身旅游吸引力并未展现出来。从以上关于在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重要机遇和巨大潜力,从政策加以鼓励,加强规划、提供保障,积极提升产品文化质量内涵和精品战略,并加强市场营销的运作,必能将重庆都市旅游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怡然,姚昆遗,陈建勤.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精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院出版社,2007:1-3.

[2] 陈佳强,马山水.大都市发展之现代版[M].北京:经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4:245-252.

[3] 陈新业,熊伟.重庆都市旅游市场规范运作探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2004 (2):83-86.

[4] 毛勇.重庆都市旅游亟需进行时空拓展[J].江苏商论,2005(4):83-84.

[5] 杨娇.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优劣势及对策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150-152.

[6] 罗青苗.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SWOT分析及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版),2008(4):119-122.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综合能力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目录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总体规划使学生“望而却步”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大一至大四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都是从复杂的城市系统当中分别抽取出其中的某个构成要素进行学习、研究,大五阶段再将之前接触的城市小范围的规划设计综合起来对城市全局进行规划设计。即专业的学习是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到最后面对复杂的城市系统,往往困惑重重,无从下手,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全面综合把握城市并梳理各相关要素的能力。

2.城市总体规划教师选题“真题假做”

长期以来,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教师规划选题一般为“真题假做”,以此学习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往往受现实因素的制约,最大的问题是对规划对象调研不充分,对现状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导致在对城市某方面进行规划布局不细致,出现大量不切实际、想入非非、与现实相左的规划方案出现。“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日益深化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1]。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前提

在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应培养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并全面掌握经济、地理、人文、社会、政治等内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适应时代需求,避免“规划中一旦涉及到政治、经济、管理的宏观把握和综合协调平衡就显得手足无措,以致规划赶不上变化”[2]。如此以来,教师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应尽量渗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做到能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城市问题,全面把握城市错综复杂的构成要素。

2.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某个具体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介绍与分析,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城市总体设计氛围[3]。这一方法可在城市总体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进行,选取具有不同特点的城市总体规划案例,诸如平原城市、山地城市、滨水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旨在通过对具体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全面分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逐渐具备评价城市具体问题的技能,在下一步城市规划方案过程中能够对总体规划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论证,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成果汇报。组织方案汇报是提升总体规划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4]。这一方法在学生编制规划成果的各个阶段均可进行,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自己的规划成果。通过成果汇报,展示对城市不同的理解认识及采用的不同规划思路,学生之间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从宏观层面上对能对自己的规划方案进行全面认识,从而加深对总体规划编制框架及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1)方案协调能力的培养。城市形成多个规划方案容易,但要在众多方案中择优却不易。首先,在方案构思之前,应使学生彻底熟悉现状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条件,把握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成的方案务必尊重现状、符合实际,准确定位城市,全面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其次,注重规划方案的地域性特色,避免现今“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整个过程中的综合协调对最终规划方案成功编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方案表达能力的培养。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方案的表达能力是指文字(文本、说明书)表达能力和图纸表达能力。从现状踏勘、调查、初步方案、意见征询和最终方案都须要向政府部门汇报,征询相关部门的建议。因此,课程中要求学生的图纸表达做到准确、清晰、美观。汇报成果表达做到用词准确、逻辑严密、语句简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并能客观、准确地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文字说明。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优秀的方案表达能力,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结语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也就成为了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总体规划的教学应从现实出发,紧扣时代背景和新形式转换教学模式和方法,能使学生在掌握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升其规划实践的宏观思维能力。只要城市总体规划教学方法的紧扣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一定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城市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有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74-77.

[2]刘立钧,白梅.城市规划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变革[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50-52.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类表

记忆:区位条件

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应用: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分析:分析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评价: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创造:提出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总结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分析方法

二、教学过程分层

依据分层教学目标原理,选择事实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内容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为例,由浅至深按梯度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

探究一:珠三角的区域位置和区位条件

阅读教材找出珠三角的区域位置和区位条件。

探究二: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材料一、1990~2005年珠三角地区工业总产值(亿元)与城市化率(%)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利用香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机会,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来投资,发展“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订做、补偿贸易)的产业。当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这一时期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发展迅速,当时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县达17个。

材料三、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地区拥有全省85%的高等院校和90%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32%,总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占全国1/3,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产业比重上升,共占52.9%,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比重下降到17.3%。至2000年,珠江三角洲GDP占全省比重上升到69.6%。

问题设置:阅读材料一、二、三,梳理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区位因素具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视角了解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微观上分析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区位因素的异同。

探究三: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及策略

材料四、1984年10月,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珠江冰箱厂在顺德成立,当时靠镇政府9万元试制经费起家,由于乡镇企业的灵活体制和创业者的锐意进取,产销量快速上升,十几年的发展就成为一个现代股份制企业和令国际同行瞩目的家电巨头。从9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迅速,海尔、小天鹅等电器集团迅速发展,行业竞争加剧,家电市场日趋饱和,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制造业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强,加上行政管理混乱,各地乡镇企业的亏损面不断上升,产值下降。

问题设置: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课程体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33-03

城乡发展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是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交通规划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点,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的专业关系缺乏实践认知,从而导致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动力不够,因此有必要顺应城乡规划领域的进展、热点,与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形成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城市规划课程现状

城市规划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交通运输类本科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和动力。作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城市规划原理》已经开设20余年,总体来看,这门课程在扩充了学生的城市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尚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目前的课程体系基本延续了城规学院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的内容,但从总体上,交通运输领域的本科生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方面的需求有很大不同,需要进一步针对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特点,在原有课程的设置上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2.课时安排紧张。作为交通运输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存在教学课时少、理论内容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等特点。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而言,城镇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均为一章或一节,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设计或者实践环节。在34个学时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很难完全、深入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3.缺少有针对性的适用教材。城乡规划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面向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科领域为主的,缺少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适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也是许多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课程,诸如地理信息系统、建筑学、交通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态、人文、地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内容,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针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各类城乡规划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总结。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所不足。一个方面是由于很多学生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不是其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关系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缺乏实践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在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在空间资源配置有关的内容上有难度,容易造成对学好本门课程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效果差,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感兴趣。

二、转型思路

1.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学科关系分析。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涉及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城乡规划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二是关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针对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工程二者之间的学科联系,本次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如何与交通运输工程结合,因此,在城乡规划的理论体系中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和城乡建设管理等内容,并且主要考虑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的衔接,兼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其他二级学科。

2.课程转型总体思路。基于以上思考,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需求,从“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角度,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提升为“城乡规划与交通”,其主要意义在于:课程目标设置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置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乡村规划融合的新趋势,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可以更加聚焦、突出专业特色,有利于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课程形成互补,有利于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良好衔接。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从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城市作为复合系统具有初步认识,初步掌握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和编制流程,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布局与发展、理解城市发展与交通的互动关系,达到拓展学生宏观思路、强化学生空间思维、借鉴城市规划思维方式的基本目的,并且为这一领域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土地利用与交通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主要能力:城市与交通案例的解读分析能力、与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衔接能力、与规划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材体系与课程内容

1.“1+1”教材体系。本次课程建设将编写一本专门针对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教材,考虑到城乡规划体系和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本教材编写将突出重点,侧重学科融合,因此在教材体系中采用“1+1”的教材体系。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是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经典教材,该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总共22章。《面向交通运输方向的城乡规划概论》将突出与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的城乡规划内容,并且结合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趋势,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结合特点,提纲挈领。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认识城市与乡村、认识城乡规划、城乡用地构成、区域分析与区域空间发展、城镇总体布局、城镇空间设计与开发控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与交通规划等。

2.突出特色的课程内容。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时有限,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以教学需求和课程目标为导向,合理取舍,学习内容要“精”而“特”,要有“融合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突出城市与交通的衔接。例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土地使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规划体系与交通规划等内容需要深入,而对于类似市政工程、风貌保护、绿化景观、城市设计等内容则予以精简。在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上突出交通公交优先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的观念作为主线,主体内容注重几个方面:城市发展、城镇化与机动化;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与交通规划管理;区域发展与区域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交通模式;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交通影响评估;城市设计与人性化交通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①城乡及城乡规划的发展与内涵。介绍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和产生,城市的特征及其与乡村的区别,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介绍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和指标计算;介绍现代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使学生了解城乡发展特征、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理解当前城乡发展、城乡规划的背景与趋势。②城乡发展及规划控制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掌握区域发展特征与趋势、空间布局模式,理解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理解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交通网络的互动关系,了解区域规划内容和控制要素。城乡用地分类与布局要求,介绍城乡规模与用地选择的分析方法,城乡用地分类与比例结构,各类用地的组织特征、布局结构要点。城镇总体布局,介绍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典型布局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城镇空间开发控制,介绍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和开发控制的理论和原则,各类开发控制指标及其要求,空间环境控制与交通规划设计的关系。③城乡规划法解读及城市规划的工作框架。介绍我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和修编重点,城市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体系、工作内容,城乡规划各阶段的审批流程。了解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与工作内容层次,理解城乡规划的法定内容和审批流程,理解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各个阶段的衔接。

四、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城乡规划与交通基础课大班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适当采用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收集国内外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按照教材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将基本理论学习融合到实际案例中。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的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或若干城市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城市的规划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并由现象深入到本质,针对某一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分析和建议,由教学团队对每个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战能力。

2.交互式教学。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将结合典型内容与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课堂上公开发表,接受其他同学的问询,进行互相交流。

3.网络教学。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为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自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够等局限性。网络教学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选择地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模拟式教学。针对规划的综合协调特征及法定规划流程内容,设置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判断和出发点,体现社会公平和综合协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将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学生汇报等多种形式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交叉与集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更适合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中心与案例库构建

以课程转型和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城乡规划与交通”网络课程中心。依托网络课程中心,建设网上教学案例库,作为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基础和资料库,有利于学生自主、预先对案例进行研读学习,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城乡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资源配置,在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选择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典型性。案例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之中。②熟悉性。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城市和区域,如上海、北京等,大部分同学对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上海,学生学习生活在这个城市,日常认知较多,更容易引起共鸣。③延续性。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案例选择的区域范围可以适当压缩,向某些城市集中,不同章节的案例之间有延续性,这样能使学生对案例理解和解读更加深入。④时效性。针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缺乏时效性,在案例选择中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新动态和新进展,将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合到案例分析中去。⑤凝练性。真实案例往往涉及的约束条件过多,分析解读过于复杂,并且不容易突出某些教学主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对真实案例适度的抽象凝练,还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些虚拟案例,聚焦主题,突出重点。

在城乡规划与交通的课程转型中,如何明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点,如何判断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更新,认真研究学科融合中城乡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在教学中探索多样化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建设好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红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3,(7):25-28.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市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3]李德华,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8篇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要求,突出规划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体系、课程案例、规划题目、组织模式与环节设置、模拟评审等6个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与环节 模拟评审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已讲授至2007级,共计5届,授课学时共计320学时。从教学实践过程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一、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

“总规抓战略[1]”,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层次中属于宏观层次内容,要求相关的理论准备呈现完整、体系化的支撑。对于总体规划课程而言,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时序与内容衔接缺乏协调,相关教材对于规划思维、分析方法等重视不足,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结构分散,缺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各要素的能力。

(二)课程案例准备

总体规划课程的展开依赖一定数量和结构的案例群来进行支撑,以达到贴近工程实践,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课程案例来源、类型以及入库标准等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依靠项目积累难以实现,同时个人偏好也一定程度影响案例库的建设质量。从前期运作来看,案例数量不足,结构上没有细分,部分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相应地对于案例教学的支撑相对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效果。

(三)规划题目选择

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进度,同逐步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真题真做”的理想模式陷入困境,因此一般规划题目选择都是“真题假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导致规划调研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现状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无法充分把握某方面的城市要素。同时缺少方案评审环节的“真题假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总体规划的整体程序认识不够全面。

(四)教学组织模式

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由教师进行设计开题,布置总体规划题目和要求,各学生设计小组独立负责整体方案的构思、设计以及成果展现。教师负责相关理论讲解,在课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阶段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纠正,导引和评价。此种“师徒相授”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开放性不足,多元化不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并且相关的评价机制无法建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差,产生误导。

(五)课程环节设置

一般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为:开题—收集资料—方案一草—方案二草—方案三草—方案确定—成果表现。此种环节设置的问题集中在必要的规划程序环节与教学周期的矛盾上面。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必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诸要素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其思维偏重于空间安排,对规划本质认识不足,规划方案流于表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按照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实际,参考培养规划师的实践要求与能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规划行业相关机制,促成学校教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教学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按照理性方法建设课程理论体系、完善案例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理论体系重组

按照《城乡规划法》(2008)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内容,对于总体规划相关理论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划分为3个子系统:关于城市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关于规划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促进对于规划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关于规划技术与方法的课程,主要在于促进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规划应用。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课程系统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将总体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城乡统筹、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知体系[2]。

(二)课程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总体规划课程应该在案例来源、类型、选择及应用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 案例来源与类型,课程案例主要来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总体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优秀规划案例。并且根据总体规划展开的层次,课程案例库细分为:战略规划与研究、总体布局、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

2. 案例选择及质量保证,案例质量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案例选择应该体现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涵盖相应知识点,功能上突出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用性原则,应对入选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特色,缺点和不足,方便教师、学生的使用;实施优先原则,应优先选用规划实施的设计项目,教学上做到形象直观,形成前后比对,强化教学效果;模块化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组合成不同模块化集合,与课程知识点协调对应,提高实效性。

(三)合理选择规划题目

总体规划课程题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从微观空间设计到城市空间的多要素组织协调的过渡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既要保证总规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教学认知与能力培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校附近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优先考虑作为总体规划课程的题目,在基础资料以及调研等条件较为充分时,可以考虑将规划对象扩大为附近城市(县城)总体规划[3]。将镇总体规划作为规划题目,在内容框架、方法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致性,起步设计不复杂,空间组织上能够延续学生在处理微观空间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强化城乡统筹的知识学习,为后续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城市规划打下基础。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特点,应打破教师专业界限,依托各专业教师和外聘规划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改个人指导为小组集体指导,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小组设主讲教师1名,负责本教学组的总体工作,对总体规划的教学进度和具体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2~3名,负责教学组日常教学工作,如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及教学环节,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各专项内容负责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还可吸纳外聘教授、职业规划师参与部分教学环节,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新理念和规划新方法等内容,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聘顾问。建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即在于更贴近总体规划实践,确保多元化的知识来源,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理念和价值,拓宽思维空间,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五)改进教学环节内容

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把握现场调研、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及评审等4个环节。现场调研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环节则采取课堂表述的形式,教学组成员扮演委托方的角色,进行方案点评并引导讨论;评审环节采取“讲评结合”与“教评分离”的形式,邀请组外教师或同行专家参与,由学生进行汇报,组内与组外教师(专家)现场点评,各评审教师与专家现场独立给分,努力贴近工程实践。

(六)建立模拟评审制度

在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针对性地发展“课题模拟评审制度[4]”,即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初步方案后,按要求参加课题模拟评审。评委会由专业教师组成,可以邀请设计单位相关专家等参加评审。评审时,学生向评委会和全体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及构思过程,评委会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综合大家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采用现场打分制,评审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课题模拟评审”并非正式评审,教学组织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自由发挥,促进学生、教师、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了解评审常识的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提高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9篇

聚焦城市发展 建言献策“十三五”

一年来,民进厦门市委会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立足界别特色和自身优势,就加快自贸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商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供给侧改革、城市建设与管理、深化对台合作以及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三农等各领域热点、难点议题认真开展调研,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组织大会发言和党派界别提案,为“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围绕各类主题关注城市发展成为民进厦门市委会参加两会大会发言、提案工作的一大重点。

民进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张咏在政协会议上作的口头发言《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尽快实施“留住乡愁”工程》,延续了民进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在2015年两会民进大会发言《我市老旧城区更新中历史风貌保护与开发的建议》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保护条例》制定和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厦门市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建议在“十三五”期间,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尽快研究、制定并启动实施“留住乡愁”工程,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从城区延伸到镇街、乡村,并力争在填补部级历史名村或传统村落名录中有所突破。发言得到与会市领导的重点关注,成为14个大会发言中唯一一个同时得到厦门市市委书记王蒙徵、市长裴金佳、副市长国桂荣三位市主要领导批示的发言。

针对2016年台湾地区政坛更迭对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民进厦门市委会提交的大会书面发言《关于立足自贸区,分步推进两岸“区对区”合作的对策建议》,重点就发挥厦门自贸区独特作用,创新两岸经济合作方式,分三步推进与台湾地区区域性、城市间的合作,突破当前两岸经贸关系瓶颈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该发言来自2015年民进省市重点调研课题,相关信息得到中共中央以及省、市统战部门的重视。

民进界别提交的大会书面发言《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跨境电商发展的建议》则从进一步做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申请跨境电商进口试点服务城市,支持发展新型贸易业态提出建议。

此外,针对“十三五”期间厦门市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造城市国际化氛围等,民进厦门市委会也重点转化了一批课题以党派、界别提案形式提出。

呼应民生关注 提案建议“接地气”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结构,城建档案,档案管理,启示

1、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建档案管理概述

简单地说,“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集中作用,城市建设本身也属于城市化的组成部分,这就从客观上加强了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城市化发展已经从人类社会无意识层面向有意识层面转化,而在城市化发展引导要求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从当前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分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针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定义和定位。很显然,“城建档案”本身属于“档案”的范畴,这就不难进行科学的定义和定位。我国学者在学术层面提出的“城建档案”定义被描述为:城市区域内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原始性资料。狭义地说,城建档案本身就是档案体系的一个分支,在侧重点方面更关注城市活动。但同时,仅仅将城建档案定位于“档案”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这样一来它并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属于科学档案管理范畴,这是由于“城市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其价值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活动体系内去衡量。

第二,在建设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认识。提高对城建档案管理的认识,就必须明确城建档案在社会建设公共领域发挥的作用。上文中笔者重点从“档案”角度展开了分析,只能说明城建档案的“符号特征”,再不原有定义和定位的前提下,本质上城建档案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产生了“交叉效应”。因此,城建档案在管理上应该提高一个层次,列入与党政公文同样高度的体系,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

2、基于城市结构理论的城建档案管理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城建档案”的内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城市建设档案”,它本身所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城市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内容,简单地可概括为“城市科学”,泛指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一应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构成城市结构理论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城市结构理论应用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具有必要性。

第一,城市结构理论概述。将城市结构作为理论研究对象,可以借鉴社会管理学中的分层模式展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层模式:第一层为自然生态环境,它也符合人的自然属性基本被整,在内涵层面由城市地理、气候、水文、大气、生态等内容构成,这些自然要素是决定城市结构的基础。第二层为人类生产力建筑层,顾名思义,城市不可能自我形成,它的一切物质原来都是由人类生产力创造出来的,包括最基本的建筑、交通等,也包括能源、通讯、供水、供电等服务内容。第三层为人文层,或者称之为城市文化层,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化、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个层次从低向高是逐渐递进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存在和构建基础。

第二,城市结构理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作用。参考城市结构理论的分层模式,可以映射到人类社会对档案管理的基本运作体系,即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市自然档案、城市勘察档案、城市测绘档案。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城市建筑的存在状态,而建筑恰恰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因此,在城建档案方面的体现为:城市规划档案、城市建设管理档案、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城市文化档案、城市科研档案等。很显然,这些档案中的内容都应该具有记录的原始性,而它们的存在格局与城市结构理论是呈现明显对应关系的,例如人文层与专用档案、公文档案、教育档案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汇总为城建档案中的“社会档案”体系。因此,充分促进城市结构理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

3、城市结构理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第一,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方向改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引导趋势,它可以全面实现城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中的要素归纳。城市结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化方向,并结合城市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用来实现自然层、建筑层、人文层等方面的资源系统构建,避免城建档案中固有的资料缺陷造成信息化方向改革的偏离。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空间信息功能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整合。所谓“空间信息”在城建档案的促进效应方面表现为可视化服务,一方面,城建档案中主要以文字、表格、图片形式呈现,这样一来给人的感受较为乏味枯燥,城市结构理论中以城市建筑为基础,将地表上下全部的要素都呈现在人们眼前,包括不同年代、社会时期的特点,这样一来城建档案的记录内容就不断的增加,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我国城建档案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建筑产业,这样导致城建档案的内容相对单一、范围相对狭窄,配合城市结构理论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丰富,如将自然环境和地下管道之间关系分析作为城建档案的一项内容,在我国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更能够突出其特点。

第三,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城建档案信息中的有价值信息内容。现阶段我国城建档案中主要包括的是城市建筑的相关资料,这些建筑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配合城市结构理论来研究建筑的出现契机,可以为教育、科研等提供更为详实、丰富的材料;类似的,可以继续深挖城建档案中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中心开展丰富性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城建档案信息的关联度,从侧面提升了相关资料文献的分享力度。

参考文献:

[1] 陈小英. 城建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J]. 城建档案,2009,09:33-36.

[2] 许松桦. 浅析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J]. 黑龙江档案,2013,04:64.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1篇

为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程序规范,保证工程设备质量和加快建设进程,使市教育城域网项目早日建成运用并取得优良成效,按照年8月1日市长办公会议要求,参照省内外其他地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市政府已将该项目建设列入重大项目管理,并专门成立了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处理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重大或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检查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顺利进行。项目协调办具体组织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和运行管理的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协同推进教学科研、教育管理、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制度健全和应用指导评估工作。

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与市协调领导小组的联络对接,切实抓好本地项目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

二、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分解

(一)项目建设模式

市政府与项目建设投资人按照BT模式合作建设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即项目建设投资人全额投资建设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项目的管理权移交市政府。同时,对项目投入费用依法进行审计、决算。项目建设费用分四年八期(也可提前)偿还投资方;项目投资偿还完毕后产权移交市政府。

(二)招标工作

(1)招标投资人

市政府负责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招标投资人工作。市项目协调办按BT建设模式依照法规对投资人公开招标,依据市政府办公会议确定的招标方式,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投资人。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关部门职责:

市财政局:依照《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审核招标机构资质,监督招标公告,并对评标进行现场监督。

市教育局:提供招标项目要求;作为项目业主方参与对投标人的评审。

市监察局:监督对投资人竞争性谈判招标的全过程。

(2)招标网络运营商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三)项目建设方案审定

1、建设技术方案

市教育局作为项目业主,应根据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市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及应用需求分析报告,经专家组论证可行后,报市政府协调领导组。项目投资人依据市政府协调领导组审定后的需求报告制定出技术设计方案,然后交由协调办组织技术专家审定。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相关部门职责:

市教育城域网项目投资人: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对技术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网络运营商:提供教育城域网互联技术方案支持。

监察局:监督技术方案评审工作。

2、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两个部分。建设内容主要是三级教育城域网网络、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建设规模是指项目包含多少个学校,每个学校的具体建设内容等。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四)项目设备与软件系统等招标

项目使用设备和网站集群软件的采购,安装工程施工等由投资人在市财政局、监察局、教育局的监督下依法进行招标采购;市项目协调办组织有关部门全程监督。招标工作必须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依法定规程进行,各种设备和软件的中标价格不得高于同期同规格同性能商品的省级批发价。

评标要则:

1、设备参数完全满足新的技术方案所列参数。

2、承诺商品质量性能达标和提供国家法定的商品售后“三包”服务。

3、各种证书真实完整。产品符合国家电子信息产品标准,产品附有合格证、“三包”证,具有教育网络安全产品和通信行业入网许可证。

4、提交最近一年符合新技术方案要求的设备和软件在其他地方政府招标中标价格的案例(由供应商提供)。

5、施工承建方的信息工程建设资质等级符合规定。

中标设备和软件产品目录等文书资料报市项目协调办备案,作为项目决算和设备验收及售后服务的依据。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相关部门职责:市教育城域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全程监督招标工作。

(五)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行费用

1、建设资金的筹措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教育公平,市政府决定各县市区从每年收取的城市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土地出让金和地方财政新增财力资金中筹集教育网项目本地建设经费。

2、项目建设和运行使用各项费用支付

县级网管中心和项目学校建设的各项费用由各县(市、区)财政统一支付;市直各学校和市网管中心建设费用由市财政统一支付。

项目学校的网络使用运行与维护费用从项目学校公用经费中支付。

3、建设资金归集管理:该项工作是项目建设投资能否顺利按约还款的基础,市政府将下发专题文件,明确各县(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项目建设资金归集工作,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偿还。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分别在同级国库支付中心设立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归集专户,用于市本级及县本级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归集和同投资人的结算;每学期开学后45日内,县市区财政须将本期应偿还资金归集到市级专户,由市财政统一支付给投资方。资金归集市县要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六)投资回收

在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设备招标、项目建设投资预算的基础上,市政府与项目投资人签订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合同,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按照市政府的上述工作文件要求开展专项费用资金归集管理和还资支付工作。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相关单位职责:项目建设投资人提交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投资预算书等相关资料。

(七)项目建设施工

1、施工准备

由项目建设投资人制定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期、项目施工方案(其中有突发意外事故应急措施),交市教育局审阅和市项目协调办批准后,开始组织施工。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2、施工建设

按照市政府协调领导组审定下达的《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工程建设方案》施工建设。完成项目建设所有设备系统安装、调试,达到全面正常使用;同步完成所有项目单位的应用骨干人员对各种有关设备系统日常应用维护的技术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若因县(市、区)主管部门或校方原因需要调整和变更原设计方案,县(市、区)教育局书面提出申请、市专家组论证、承建方同意、并报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章批准后执行。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相关部门职责:市教育局做好施工和设备使用技术培训工作中的协调督导工作。

(八)项目工程监理

市教育城域网从方案设计、施工、应用点多面广,技术复杂,专业性强,为确保城域网设计建设质量,聘请对业主负责的专业IT监理公司对整体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理,监理费用由市财政支付。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九)项目验收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验收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是设备签收和初验,项目单位依照建设方案,开箱核查送达的设备品牌、型号、数量,并具有生产合格证、销售“三包”证,无误接收后出具接收单;第二是项目施工结束后,由学校对所在学校项目施工进行初验,包括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施工是否规范,信息点数量是否达到建设方案要求等;第三是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验收,由各县(市、区)项目协调办组织对本县区的项目学校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品牌、型号、参数、数量和实际性能,以及工程质量,由各县区协调办出具验收意见。最后,市项目管理协调办组织专家组对全市教育城域网网络工程和项目学校的设备与网络分别进行验收。验收采用抽查方式,市教育、财政、监察、投资人等部门随同监督,验收内容包括技术方案中的设备数量、品牌、型号、参数,软硬件设备系统使用运行性能,施工质量,售后服务保障等。

(十)项目投资评审决算

财政、审计部门按照市项目协调办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验收报告,依据设备和软件招标价、安装集成招标价、各项直接费用(包括融资费、管理费、税费、以及投资方合理的利润)依法进行审计预算,出具决算报告。

责任部门:市财政局

相关部门:市教育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

(十一)明确当事方的责任

1、投资方为项目承建方。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施工中,及至工程验收移交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与BT建设有关的责任事故、经济纠纷、设备质量问题(使用单位人为损坏除外)均由投资方负责处理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各项经济和法律责任。

2、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妥善保存项目建设工作有关文件资料,以备工作使用和及时完整归档。

(十二)市教育城域网运行管理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档案管理 意义 内容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资料,对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记录、参考作用。城市建设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一、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意义及其内容

1、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意义

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各个阶段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历史资料, 是城市建设和维护的依据。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如果没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资料, 可以说城市建设就是盲目的。不管是在城市规划、旧城改造、新区开发, 还是城市的管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 都离不开城建档案的科学依据作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得许多地面和空中设施、管线, 逐步转入地下, 使地下的建设物、构筑物等各种隐蔽工程越来越多, 地下管线纵横交错, 密如蛛网, 管线与管线之间, 寸土必争, 而这些现代化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改建、扩建, 都离不开城建档案。如能合理利用城建档案, 就可以对城市进行合理开发, 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设计、施工,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为国家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如果忽视城建档案的作用, 就会给工程建设留下隐患, 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一些隐蔽工程, 如地下管线, 没有档案, 出了事故, 维修无从下手。必然形成“地上乱搬家, 地下乱打架”现象, 挖断电缆、停电、停水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从而影响整个城市正常生活和城市建设。所以, 必须重视城市建设档案工作, 特别是地下综合管网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必须要自始至终把城市规划建设档案的形成与积累工作, 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程序, 建立健全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 为城市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服务。

2、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

城市建设工程, 是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建设工程档案是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地记录、再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的信息资源。其内容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

(1)工程准备阶段文件工程开工以前, 在立项、审批、征地、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工程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

(2)施工文件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

(3)竣工图竣工图一般指就是施工图纸。

(4)竣工验收文件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活动中形成的文件。

二、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机会和优势

(1)城市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为城建档案馆的建设、扩展、改建提供物质保证;(2)城建档案馆的效益型道路由市场经济体制来确立,为城建档案工作提供效益平台;(3)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为城建档案管理提供技术保障;(4)城建档案馆通过图、情、档一体化的发展,在担负城建信息中心任务上有了新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基础;(5)城建档案体系的逐渐完善,其档案工作经验的积累,能进一步发展城建档案馆,起到互利作用。

2、威胁和问题

(1)档案意识薄弱影响城建档案工作者积极性;(2)城建档案馆由于很少普及群众公共意识,使其自身社会形象淡薄;(3)档案馆藏结构不齐全、不合理、少特色和馆藏质量的弊端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4)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使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缺乏应有活力。

三、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措施

1、加强管理意识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以前,城市建设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所以,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能力。

3、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

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尽管都仿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的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案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加强继续教育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员首先要明确继续教育的原则从而选择课程内容。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具有更直接的目的性、现实性和和时效性,继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按岗位、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

(1)要刻苦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应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档案工作的特征之一,也是档案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软件等新技术的学习,为此,继续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薛四新,杨艳,黄有勋.档案管理基础[M].机械出版社,2007.

[2]刘俊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6)

[3] 姚迎晖.应加强县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J]. 浙江档案. 2010(08)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风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 [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三)旅游时空问题及城市旅游设施规划与供给的不足

    重庆的都市旅游近几年明显地表现出时空的局限性问题,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来了,笔者也深有感触。时间问题表现在人们出游多集中在白天,空间问题则表现在出游的地方多集中在城中心,甚至是个别中心,如解放碑、观音桥步行街。时空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热点地段的旅游供给严重紧张,人均占用空间和使用设施设备量缩小,从而使游客的体验质量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城市的容量,影响到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也使得“重庆三宝”之一的夜景旅游资源和城市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南滨路是市民和游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但是这个休闲带的旅游设施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重庆人都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解放碑,密集的高楼大厦与身旁矮小的破烂旧式建筑完全不协调,与“购物天堂”的美誉也不协调。另外,各个城区的过渡连接区域,尤其是山坡上杂草丛生,树木无人管理,甚至在山坡墙面上有从山上流下的难看水流,严重影响重庆的都市形象。

    (四)重庆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重庆发展都市旅游以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已经有了显着改进,但是综合素质仍然不高,旅游从业人员与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饭店、宾馆、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者在景区景点入口的滞留、游览过程中对景区主题不清楚,大多停留在观光层次。旅行社及导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各旅行社的价格竞争中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质量,而导游服务质量也同样是旅游者评价都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庆都市旅游市场定位思路需更新

    市场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的成败。都市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而无视市场之手,盲目开发产品,最终将遭到市场的报应,这已经为许多地区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人们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重庆都市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相应的有所变化和调整。

    三、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都市旅游开发意识。将都市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都市旅游涉及的行业众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发展都市旅游必须抓紧培养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持续培训。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3.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的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都市旅游形象[8]。加强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论证,协调利用各方的旅游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管理,为都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把都市旅游培养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认真思考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加强自身特色

    定位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因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要素是非常多的,具体就重庆而言,就体现在“重山重水的山城风貌”、“高峡平湖的三峡风光”、“几度迁徙的移民文化”、“朝天汇流的码头文化”、“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直辖重庆的新兴成就”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重庆独有的旅游资源,但要在短短的一句形象口号中体现出来,不可能。我们可以建构起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结构。如果要为重庆都市旅游提出三条形象口号并不太难,譬如“风云际会的二战远东名城、雄伟豪壮的山水园林城市、热力四射的西部经济中心”,但如果要提出一条形象口号,“西部风采,热力重庆”更为合适。如果把三峡这一重庆最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包括进来,则可用“神奇西部、热力重庆、风光三峡”这一形象口号[7]。

    (三)解决重庆的时空局限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城市风光建设

    要解决时间问题,可以充分重视夜景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庆夜景是重庆的一大名片,也是重庆一大“宝”,既然白天的旅游供给不足,就应当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分散游客的流量[4]。在城市建设上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应注意整体效果,达到完整统一。对一些影响整体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四)提高重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质量

    首先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但由于沿袭码头文化和山地意识,重庆人相对来说言语较为粗野,不够文明,与直辖大都市的名气还不太相符[6]。其次是都市文化形象,由于特殊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它的文化发展还较为落后。比如重庆市区的路标、站牌,甚至是搞宣传拉出的一些横幅,会出现拼音错误,更严重的是还有错别字,这大大影响了重庆人的文化水准。再次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内涵。如火锅,不但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让人们感觉吃火锅是种文化体验,这点重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如“棒棒军”,这是重庆特殊的文化

    现象,他们的出现曾经为重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重庆既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还是现代都市,“棒棒”穿梭在城市街头,甚至经常出现在解放碑等中心商业区,如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纽约百货”大厦的门口,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重庆某报曾提出一个建议,要给“棒棒”找个“家”,给他们一个被统一管理的地方,让他们有自己的稳定的人力形式的职业,如“棒棒服务站”或“人力服务公司”之类。对此观点笔者也很赞同。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建档案馆已经慢慢演变成相应的城建信息中心及其有关的文化中心,因此该行业工作的性质以及具体的服务情况也在日益改变。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中,对城建档案所发挥出的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提高,怎样恰到好处的抓住这个机遇,呈现出城建n案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使城建档案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1 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

1.1 城建档案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文化价值

因为城建档案符合了当前时代的发展方向,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档案文化,它作为人类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主要产物,从古代到现在,城市建设活动从原来的简单变为复杂,从以往的低水平朝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然而不同朝代的城市建设都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的政治等方面的要求。

对于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来说,一般是由三套墙构成的。中心地带属于紫禁城,它的周围基本都是皇城,并且居住着身份显赫的人,而在外城通常都是百姓居住。建筑的规模、色彩等方面都是依据身份等级进行划分的的。这些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古迹都呈现出当时年代的气息,成为当前分析城市建设历史的主要依据。

1.2 城建档案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从出现了城市,就产生了城市的建设活动,不管是原始、简陋的建设,还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人的心理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活动中,除了物质形态建筑外,还有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城建档案不仅包含了科学技术的内容,还包括了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城建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城市建设活动规模日益扩大,拓展开发利用城建档案的渠道,促使其多元性文化价值转化为文化力,造福社会。透析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其建设技术含金量日见增多,城市建设事业从低级向高级动作,都离不开档案的积淀、参照、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一个不断进化的历程。

2 城建档案的社会功能

2.1 城市建设信息中心

由于城建档案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泛,并且内容较为丰富,在城市建设信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据我国档案的划分,档案可以分成多个种类,例如勘测、绿化等,一共有120种属类。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下,今天的建设都是在以往发展的形势下对城市进行建设的,与此同时为明天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一座建筑、一颗古树等,都属于我国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城市的发展一一的详细记录下来。城建档案馆应当依据不同途径的渠道对城建档案进行收集,对存在特征的档案加以收集,将馆藏数量加以完善,从而为人们寻求历史资料提供方便。

2.2 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由于城建档案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具有一定的回溯性特点。它们较好的呈现出了古代、近代等方面在城市进行规划以及建设等方面及其地形、地质等具体的情况。在当前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对精神享受以及休闲娱乐引起高度的重视,人们能够依据城建档案情况,对城市历史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民族所形成的辉煌业绩,传承相应的文化遗产,进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2.3 城市文化教育中心

一个地方的城建档案就是一个地方城市历史的见证和缩影,利用城建档案举办展览能充分引发、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宣传了城市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为适应世界的潮流,城建档案应承担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科学文化培训基地。让每个公民都能从城建档案馆中学习和了解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城市发展、建筑历史及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城建档案展览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视野的宣传效果是其它宣传媒介所不能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休闲性。通过不同方式的专题讲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针对不同对象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城建信息资源,有意识的引导社会关注,真正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

3 城建档案社会文化价值的拓展

3.1 发挥历史信息中心的作用

所谓城建档案信息简单的说是一种记载历史信息的档案,同时也作为一种固定的信息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建档案馆作为历史信息的重要基地,应当采取科学的措施,为历史学、建设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3.2 扩展教育功能

由于城建档案可以用来宣传教育的有关材料,具有很强的教育能力,其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于历史性、直观性的特征。而城建档案在不同种类的教育中都有所涉及,作为城建档案开放使用以后日益增加的性能之一。该性能在上世界中期的时候就已经获得国外一些国家的普遍认可,并当作发展城市建设及其发挥档案价值的主要途径。当前,开展城市档案展览会、通过多媒体等途径对档案进行宣传的手段,都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3.3 参与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影响社会生活最强烈的一种技术产品,“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事物不断涌现,因而,与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有关的传统行业和部门都将不得不面临冲击。建立城建档案信息站,将其列入互联网或公众信息网,不仅是向社会宣传建设档案,提供服务,也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学习园地,而且能拓展城建档案利用服务范围:如从封闭的服务转向开放,从单纯为政府服务扩展到为全社会服务。城建档案馆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一些欣赏性较强的城建档案资料,如网上多媒体专题展示、观看古老城建照片、录像,寻究城市的民俗风情,深入体会城市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也可以接受网上有关城建活动的咨询并参与交流。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我国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下,我国城建档案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本文主要从以上几方面较好的论述了城建档案存在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较好的反映出了档案的重要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城建档案统一收集管理的强化对策及价值解读[J].城建档案,2016(10).

[2]王霞.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

[3]陈刚.城建档案、城建档案馆与城建档案文化[J].新上海档案,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