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兵团十四师,坚持“首善标准”和科学、全面、真情援疆原则,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2.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引入京企39家,实际完成投资24亿元,30多个产业援建项目相继投产,带动近万人就业致富。开垦3.1万亩沙漠戈壁荒滩建成洛浦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促成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展销。援建《人民日报》南疆分印点。北京市30多个单位与受援地相关单位结对帮扶。完成受援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免费婚检、妇女“两癌筛查”等额外援助项目使数万名群众受益。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4亿元。

天津市

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效益”,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77个。实施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使超千户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实施的手工编织和地毯织架援助项目,促进5万多名妇女就业,上万家庭增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68个,其中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实际到位资金50.7亿元。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余万元。

河北省

河北省对口支援巴州和兵团二师,突出抓好援疆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合作,强化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9个。与受援地签订重大产业合作协议63项,已开工建设项目20个,1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涌现出了“最美援疆医生”余文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完成了三批受援地迫切需要办理的“10件实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多万元。

山西省

山西省对口支援昌吉州阜康市和兵团六师,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山西特色,全面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9个。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阜康。两年多来,山西籍企业仅在阜康市的投资就达95亿元。立足文化优势,举办了专题文化讲座和书画展示,促进交流交往交融。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千万元。

辽宁省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及兵团八师、九师。坚持围绕“产业合作、规划实施和智力援疆”三条主线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16个。依托巴克图口岸,打造产业援疆平台――辽塔新区,组织“辽宁塔城月”等招商引资活动,促成签约项目114个;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万余人次,柔性引才400多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丹东援疆医生李兆奎,辽宁省党代表、营口畜牧专家孙书等优秀援疆干部典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4000多万元。

吉林省

吉林省对口援助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坚持“民生民利、科技‘造血’、生态主线”的援疆理念,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83个。实施“长白计划”培训三批971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613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实施“灯塔计划”支持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受援地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引育科技示范基地,将哈萨克医药产业纳入《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动喀纳斯与长白山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5000万元。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及兵团十师,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的理念,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71个。超额完成自治区确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计划”、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等培训任务,组织开展了“传帮带、共提高”活动和柔性引才工作,为受援地培训干部人才超过1.6万人次。注重实效,认真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一对一”结对,一批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落地实施。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7亿元。

上海市

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8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04个。支持54万农牧民改善了住房条件;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援疆工作,加大设备与技术支持。协调21所上海高校定向在喀什招生,在沪学习、培训的新疆学员超过1万人。累计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县乡村三级干部等2.3万余人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累计30万人次两地市民观看演出和展览。促成上海企业与受援地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62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4亿元。

江苏省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工作按照“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的要求扎实推进。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0.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405个。组织实施172个干部人才培训项目,为伊犁州直培训干部人才16万余人次;组织3389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江苏培养。实施“百企千亿”产业援疆活动,共签约和对接在谈项目219个,已开工项目154个。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三园城市发展规划和合作中心产业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已有69个项目与开发区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5个项目已入驻,1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3亿元。

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工作以“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为目标,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7.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为克州培训干部人才70批近万人次,柔性引才269人。进一步完善“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签约项目30多个,已落地建设项目8个。实施的创业引导工程类项目征集创业项目26个,43人获得创业专题培训证书。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5000多万元。

浙江省

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及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浙江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合作项目98个,已到位资金84.2亿元。推动中国浙江省分行、浦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宁波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受援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计授信350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8万余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8亿元。

安徽省

安徽省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皮山县,坚持“紧扣一个目标、围绕两大任务、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翻番”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5.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0个。已累计建成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房1万多户,解决高山地区1万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产业援疆签约项目累计超过50个,已有30多家安徽籍企业入驻皮山开发区,改造建设了1万多亩高效节水示范农业、沙漠治理、生态林及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000万元。

福建省

福建省对口支援昌吉州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智力援助三大重点,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引进产业援疆项目92个,已到位资金111.8亿元,项目履约率100%。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6000余人,援疆医生累计诊疗受援地群众超过20万人次,开展手术超过2.5万台,帮助昌吉州24家医疗卫生单位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福建省20多个单位与昌吉州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000万元。

江西省

江西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克陶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就业为先、规划为纲、人才为要”的思路,做到“三超前三突出三明显”,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6个。完成县城总规、控规、近期规划、7个专项规划、55个村级规划、8个两居示范点规划编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2个,已到位资金34.5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6000多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000多万元。

山东省

山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贯彻“以政府资金保民生、以社会资金促产业”的援疆理念,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9.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4个。推动落地产业援疆项目240个,已投产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1万多人。从山东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72人次,组织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3200多人次到山东考察和培训,结对培训受援地急需人才2600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700多万元。

河南省

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及兵团十三师,坚持“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1.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0个。促成产业援疆项目62个。协调中行河南分行与哈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100亿元。全面推进“市―县―乡”、“市―团”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组织开展“河南万人游哈密”活动,开行旅游援疆专列6列、旅游援疆专厢210个,3.3万余名游客赴新疆旅游。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3600多万元。

湖北省

湖北省对口支援博州及兵团五师,全力推进“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互动共赢”的援疆机制和模式,形成“省对州(师)、市对县(团)、县(区)对乡镇(连队、街道)、园区对园区、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对口支援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1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55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36个,已投产6个,试产3个,开工建设8个,注册9个。组织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近万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6亿元。

湖南省

湖南省对口支援吐鲁番地区,秉承“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9个。提前完成县乡村干部轮训任务,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5万多人次。文化援疆亮点纷呈,推动衡阳“湘水明珠”讲坛落户鄯善县,积极动员湖南省属高校面向吐鲁番地区对口招生。促成湖南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项目56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1.1亿元。

广东省

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构建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以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疆工作新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4.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95个。引荐800多家企业到受援地考察,签约项目262个,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带动就业9.8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在疆外和喀什培养当地干部和人才总数达2万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8300多万元。

深圳市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1.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希望教育部能考虑单独设立有关西部地区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支援双方的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以求积极促进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水平。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1.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希望教育部能考虑单独设立有关西部地区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支援双方的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以求积极促进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水平。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口支援 互利共赢 对策研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年来,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展了对口支援高校活动,我院于2014年开始确立了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在两年的支援过程中我院从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师资交流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对口援建,在今后的对口支援中,我院将会继续贯彻对口支援的框架协议进行进一步的更深入的支援,以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良好发展,实现西部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我院对口支援的措施及方法

我院自2014年6月17日,在教育部于四川成都召开对口支援和四省藏区中职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确立了郑州财经学院与那曲地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在之后两年时间里我院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师资交流、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援。这种对口支援会继续坚持并向更广方面和更深层次发展。

(一)我院正积极创建支援平台 形成双方各层次互访机制的建立

2014年6月17日,双方基于对口支援互助共赢的发展战略签订了支援框架协议。2014年7月22日至23日,我院由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组成的考察组深入自治区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就对口援助当地中职学校发展事宜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对接,并对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双方下一步协商交流等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我院将对口支援计划写入了我院的的发展规划,列入了我院的年度工作计划,根据计划来认真落实并执行我院的对口支援任务。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对口支援双方支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保障。 我院正在建立专门的机构,设置相关领导兼任的对口支援工作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建立专项经费运作机制。两年来双方院校领导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互访,2014年10月14日,那曲地区教育局局长谢才波、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卡特、教务科科长尼玛德吉一行来到我院,与我院党委书记耿富德、院长李鸿昌、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14年12月26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一行来到郑州财经学院,就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深度交流,用于落实每一项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

(二)我院加强对口支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

对口支援两年来,我院对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师资培训和交流。2014年12月12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斯秋多吉、次仁顿珠来到我院,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2015年 6月27日,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杨齐忠一行15人来到我院,开始为期28天的学习培训,我院也派出了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机电工程专业的15名老师,参与了暑期的交流培训活动。我院并为每位参与培训的那曲老师在培训结束后颁发了结业证书。这种师资交流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加强了双方院校老师的合作交流,并促进老师们在一些科研项目上的交流合作。

(三)我院加强物资帮助,进行了图书实验设备的无偿捐赠

2014年9月5日,我院进行了第一批的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图书,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共593包,12825种,35047册。2015年5月23日,我院组成的工作队,在党委书记耿富德的带领下一行5人 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交流访问,并进一步在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帮助,并在教学系统的完善、图书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援助,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

二、我院今后进一步开展的支援合作措施及方法

(一)帮助支援学校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维护

我院会继续对支援学校进行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继续进行图书的捐赠活动,也会进行我院教师捐赠自己出版的相关图书项目,今后我院会在图书捐赠的基础上,帮助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捐赠提供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访问权,还将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以上所赠系统的软件集成服务,协助其进行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和相关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工作。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那曲支教

今后我院会在对口支援框架协议的安排下,进行我院教师的那曲支教活动。帮助其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开展,包括新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相对应的科研活动的开展,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慢点,我愿派遣骨干教师的支教活动也将促进该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促使其在短期内使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完善。我院的支教老师也将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鼓励一帮一的传帮带行为,鼓励并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参与相关的合作科研项目当中,进一步提高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前瞻性。运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我院精品课程的远程教学服务,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提供平台,是的我院的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加强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学术交流,将派我院的一些名师专家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名师讲座,拓宽支援院校师生的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强调学科耦合发展 致力学科人才培养

我院将加强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合适的时机下,将会逐步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帮助那曲学生的人才培养,并在学科共建的基础上,尽享双方学分的互认,在我院强大的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库里,也安排那曲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支援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那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四)加强两校学生的互访交流活动,拓宽支流范围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因此,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对口支援活动中,两校将携手开展各种学生交流活动,比如说互派学生进行社团交流,互派学生参与各校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互派交换生进入彼此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开展联合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开辟人才培养的第二学习课堂。

(一)促进提高对口支援院校学科建设层次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中将重点帮助该校在机电工程、物流管理、会计学院等专业学科,以帮助支援学校在这些专业上面进行学科建设,帮助其新开设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以发挥我院会计学院作为第一大系的优势,在专业申报、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其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上面更加合理,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更好发展。

(二)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

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我院计划在以后的支援活动中将加强同那曲的科研合作,比如联合申报一些横向合作课题,以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课题协作单位来共同申报,提高其科研水平,带动该校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科研水平向高校前列发展。进而提高该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准,为学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质量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心就在人才培养计划。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其人才培养也以应用型为目的。我对口支援中,我院也重点在加强受援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我院依托我们学校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我院拥有河南三全食品公司、河南百业财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将以此为平台,加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发展关键看其师资队伍的成长,师资队伍状况则往往成为制约一个学校发展的“瓶颈”,高效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我院将和对口支援院校达成师资力量定向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我院交流访问、组织进行院系干部队伍挂职锻炼、双方院校教师联合科研申报攻关等方式来实现对对口支援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提升。使对口支援院校逐步的实现自身内部教师的成长,建立起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进而提高其在西部地区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我国中西部高校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我院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对口支援政策下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国实施的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作为中东部对西部计划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实施,其实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管是从对口支援院校的选择、还是支援政策的制定、对口支援资源的分配都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实质上从法律层面上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还限制和保护,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同时再碰到一些具体的地方法规时,中东部和西部也是有一些冲突的,对这些法规的不一致,还缺少一部权威的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法律的出台,来保障支援工作的有效实施,并未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过程提供统一的法律口径。致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而没法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

(二)支援双方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国家、包括地方并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支持,其在支援过程中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支援双方高校自己的固定的办学经费,在后续的支援过程中,就会凸显出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会出现由于经费的短缺,使得对口支援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开展,造成支援工作开展的瓶颈,也会为未来对口支援工作的认真落实带来缺陷,尤其是在科研合作、学生师资交流方面带来问题。希望政府在对口支援活动开展后期,能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进而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三)支援双方还未在支援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支援和受援高校间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在支援行为的前期,双方都进行了一些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精力的投入,在后期,随着支援的深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就会出现支援积极性的下降。如何提高支援高校在支援过程中的积极性,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其对口支援工作的互利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长期顺利的开展下去。对于我院这种民办院校而言,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更是迫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构建双方高校互利共赢机制。目前,构建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互动双赢机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机制。这种“共A”型模式,就要求我们支援双方高校,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不仅仅要考虑高校双方的资源,还能很好的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和资源,主动积极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实现互利共赢机制。比如引入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资源,进行互利共赢机制的探讨。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西部高校的发展。对支援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与光荣使命。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两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图书捐赠、高层交流、师资培训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扎实的实施。我院将会在以后的支援工作中,继续努力,以实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良好发展。为西部发开发战略提供核心竞争力,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群.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高亢.高等学校对口支援互动双赢机制研究[J].石河子大学,2010.

[3]孙杰.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2014.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14年,我区对口支援工作紧紧围绕“移民安稳致富”总目标,从项目建设、经贸合作、机制创新、机关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援助资金稳步增长。全年计划争取无偿援助资金6000万元,其中由区办负责落实的对口支援资金计划4300万元,总共安排项目30个,已落实对口支援资金计划4343万元。其中上海援助资金计划3513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7个;青岛市援助资金计划50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黑龙江省援助资金计划15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5个;孝感市、鄂州市、天门市、市、武汉大学、华中电网等省内单位援助资金计划18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集团总公司援助资金170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0个。截止12月底,实际到位资金4502万元。余下的部分正在到位中。同时,我区对口支援新疆30万元,支援五峰80万元。

2、高层互访频繁高效。3-11月,上海市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省办主任、青岛市经合办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等5个部级、13个厅级领导先后到我区考察了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明确各地各单位将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化交流合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率领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自贸区考察交流,先后考察了均瑶集团、欧莱雅(中国区)总部、上海华谊集团等知名企业,商定了进一步合作事宜。

3、项目建管井然有序。一是2014年共安排对口支援项目30个,其中上海市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7个(其中1个由市工委组织实施),截止12月底,已完工了9个(非固定资产投资类5个、固定资产投资类4个),还有7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青岛市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已经完成项目3个,还有1个项目正在建设中;黑龙江省安排对口支援项目5个,已经完成项目2个,其他3个项目正在实施中;省内的对口支援项目4个正实施中。二是根据《上海市对口支援市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区情实际与上海方共同讨论起草了《上海市对口支援市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细化了项目遴选、申报、监管、验收及归档机制,部分要求已进入实际操作程序。

4、经济协作富有成效。在上海举办了对口支援地区暨西部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在区成功召开了沪万夷对口支援工作第七次联席会议,邀请支援地区客商参加了中国第四届茶文化艺术节,以节会为载体,达成了我区农特产品开拓支援方市场的框架协议。在青岛举办了·(青岛)经贸合作洽谈会,与青岛商会签订了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配合招商部门,与海尔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0亿元的海尔()虚实网服务园合作项目在我区落地。

5、交流培训不断深化。全年共办培训8次,培训人员1000人次。先后在青岛、上海举办城乡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等培训班4期,培训各类人才200人次,提升了党政干部业务能力,开拓了视野。为节约培训资源,扩宽受益范围,加大了本地培训工作力度,先后邀请支援地区专家、学者赴夷授课4次,培训学员600多人次,静安区委孙建平书记的“城市更新和危机管理”的辅导报告,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好评;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培训资源,举办了叉车技术、农家乐、食品加工、创业培训等4期培训班,培训移民400人次,促进移民就业增收技能。

6、机关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根据重要“八项规定”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系列基础资料等,规范了机关管理。二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报告制度,落实“两个责任”监管体系,增强了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深入开展“采茶”、“惠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采橘”等系列扶贫帮困等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4户,发放慰问物资1.5万元,落实联系村帮扶资金20万元。四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三个阶段,认真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整改落实、建章立制,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能效。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区多年来的援建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项目多为小、散、杂项目,综合效益不明显;二是产业帮扶成效不显著,造血机能不突出;三是少数项目因客观因素,当年实施难度大,影响项目的年度验收和考核。

三、2015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紧扣一个目标、对接两大规划、实施三类项目、做到四个并重(简称“1234”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我区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力争将我区打造成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示范区。“1”,即紧扣合作共赢这一总目标;“2”,即全面对接《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省对口支援移民工作规划(2014-2020)》;“3”,即项目安排聚焦大项目、新项目、产业项目;“4”,即坚持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建设与管理、经济合作与主题活动并重。

(二)工作目标:2014年,区办将以深化对口支援及经协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力求争取对口支援资金6000万元以上,援建项目30个以上,全年引进经济合作类项目1个以上,培训各类人才400人次以上,开展经贸推介活动3次以上。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着力实施规划编制对接。根据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年)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向和范围,科学编制我区受援规划。全面宣传贯彻新一轮对口支援规划,科学把握,合理利用,积极调整我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市、区规划对接,突出产业帮扶,实现合作共赢。

2、着力释放高层互访成效。巩固高层对接成效,加强与上海、青岛和省内对口支援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和深化静安区党政代表团来考察商定事宜。在规划的编制上,加大与上海方沟通力度,争取上海方的指导、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助推两地招商引资同频共振,同步招商。

3、着力健全工作对接机制。一是建立我区内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机制,畅通信息、整合资源,聚焦项目和项目资金。二是进一步扩大我区与支援地城市和地区的对接力度。深化对接内容,探索建立街道、乡镇、社区、社会组织等结对联谊机制,拓展部门深度对接机制,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对帮扶体系。

4、着力开展经济协作交流。一是科教领域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市、青岛市对口支援资源,深化产业合作;充分发掘省内高等院校对口支援优势,寻求在科教、产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二是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对口支援地区产业、资源、市场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推动两地经贸合作,大力促成支援方企业、社会组织走进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考察。三是认真开展年度主题活动。筹备16省市对口支援移民工作座谈会,积极参与国务院办、上海市、静安区及省办、省经协办组织的各类年度主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5、着力推进优质产业帮扶。一是在工业发展上,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上海静安产业园”项目,助推青岛工业园、乐天溪生态工业园区功能配套,搭建平台帮助吸引有意愿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来投资兴业。二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积极助推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培育,进一步搭建农副产品在支援地的销售平台,协调推动农副产品与支援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对接。三是在第三产业上,推动文化和旅游在两地之间宣传推介与互动,积极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提档升级。

6、着力提升项目建管水平。一是开展全区对口支援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申报前的论证和调研力度,规范项目入库的遴选、申报程序,确保入库申报项目质量和效益。二是规范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健全项目监管、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机制,配合上海方做好项目的跟踪协调、预防监督和考核评估工作,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7、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培训。一是主体班培训。继续在上海、青岛举办主体班专题培训。二是技能培训。深化人才培训工作,重点推进我区专业技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新型移民等方面的培训。三是挂职交流。创新培训方式,争取我区青年干部到上海市挂职锻炼,争取对方优秀教师、医生到支教、坐诊,为我区教育、医疗等行业提供交流合作空间。

8、着力规范机关内部建设。进一步强化机关管理,建立健全机关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切实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解决机关干部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塑造机关形象,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氛围和谐的干部队伍。

(四)2015年将推进的10项重点工作:

1、科学编制区对口支援工作“十三五”规划。

2、筹备2015年16省市对口支援移民工作座谈会。

3、全面启动我区上海市对口支援项目库建设,完成区和静安区、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的项目库联网工作,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及小溪塔街办和区办的项目库联网工作。

4、加强2015年项目管理和督办检查,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申报、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5、全面推进上海市政府和静安区党政代表团来考察商定事宜。

6、积极争取青岛市党政代表团来夷考察,创新青岛、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和模式,深化两地交流合作。

7、启动2015年×静安“结亲年”活动。完成4个乡镇与静安4个街道的“结对”,推进8-10家区直部门与静安区对口部门进行“结对”。

8、积极推进谭家榜城镇移民安置小区、许家冲村移民安稳致富示范点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支援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和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支援目标:建立二级以上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使农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卫生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卫生院管理制度,提高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二、具体安排

(一)省人民医院等省属、部属院校附属医院、部队驻穗及厅直三级医院除继续贯彻《关于印发〈*省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山区县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粤卫〔*〕358号)要求外,每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1所一般卫生院。上述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名单见附件1。

(二)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各市卫生局要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计划,每所三级医院在本市的范围内,对口帮扶2所乡镇卫生院,每所二级医院对口帮扶1所乡镇卫生院。

(三)等七个市卫生局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的实施意见》(粤府办〔*〕78号)的要求(见附件2),组织二级以上各类医院对口支援受援市的乡镇卫生院,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综合规划,统筹管理,以确保*三角洲七市每所三级医院帮扶对口市县的1所二级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每所二级医院帮扶对口市县的1所乡镇卫生院。经济欠发达市卫生局要积极主动与*三角洲各市卫生局和医院联系,争取发达市医院的对口支援。

(四)支援医院派出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派出医院应保证派出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各项福利待遇。表现突出的,应给予表彰奖励。受援卫生院为支援医院派出人员提供免费住宿条件,但不发放任何补贴及奖金。

鼓励较大型的民营医院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卫生支农工作。

为利于对全省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请各市卫生局将对口帮扶计划和支、受援医院(乡镇卫生院)名单于*年5月1日前报我厅备案,我厅将适时向社会公布。

三、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具体任务

对口支援的具体任务包括提供服务、卫生管理、培训人员、业务指导、防保科和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经费和设备支持等。

(一)提供服务:支援医院要派医务人员以挂职或下基层锻炼等方式在受援卫生院直接向农民提供医疗服务,也可采取巡回医疗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鼓励支援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到受援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手术指导、专题讲座、查房等服务。

(二)卫生管理:支援医院派出人员负责帮助卫生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管理规范,提高卫生院管理水平。

(三)培训人员:支援医院派出人员应帮助受援卫生院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卫生院医技人员进行传帮带;受援卫生院可选送医疗技术骨干到派出医院免费接受进修培训。

(四)业务指导:支援医院要根据当地疾病发生谱,派出有经验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指导、帮助受援卫生院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应用新技术等。在具体人员选择上,对口支援双方应根据受援卫生院的实际需求,合理商定支援人员的专业类别。妇产科、新生儿科、中医科、防保科等列为技术支持重点项目,重点提高预防保健人员,特别是妇幼保健人员的适宜技术运用能力。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指导。

(五)经费和设备支持:鼓励支援医院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设备或购置适宜的新设备,支持受援卫生院建设和发展。重点帮助建设手术室、供应室、重病人救治单元和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

四、组织领导与监督管理

组织领导。省卫生厅负责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卫生院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负责组织省部属、部队驻穗及厅直三级医院及部分在厅登记注册的民营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各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组织领导及考核评价工作。

确定对口支援双方时,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双方形成固定的长效支援机制,有利于满足当地群众的健康需求,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明确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二级以上医院和省市级疾控机构要充分认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完善卫生下乡的机制,把组派短期巡回医疗和中长期医疗队下乡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卫生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确保这项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承担帮扶义务的市卫生局及帮扶医院要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帮扶医院要将支援经费列入本单位支出预算。

签订协议。支援医院应由院领导带队,到对口受援乡镇卫生院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在充分讨论协商的基础上,明确三年内支援医院和受援卫生院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和分年度的具体目标,在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指导、设施条件改善、卫生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上述目标和要求应体现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书中,以规范双方的责、权、利等各项行为。协议书一式四份,对口支援双方各持一份,另一份报送各自的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协议书应同时报省卫生厅备案。

对口支援年限。对口支援关系一定三年。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统筹协调,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地震受灾地区。

(三)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具体安排时,尽量与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关系相衔接。

(四)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在国家的支持下,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二、对口支援安排方案

(一)支援方。

东部和中部地区共19个省市,考虑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不作安排;同时考虑重庆市是直辖市,且与四川的历史联系,西部地区安排重庆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支援省市为19个,即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

(二)受援方。

根据国家地震局提供的汶川地震烈度区划和四川省提供的受灾县(市)灾情程度,将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平武县、安县、江油市、彭州市、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小金县、汉源县、崇州市、剑阁县共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作为受援方。

(三)对口支援安排。

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对口支援安排如下:

(四)未纳入对口支援的受灾县(市、区)由所在省人民政府组织本省范围内的对口支援。

社会各界及境外提出对口支援的,由受灾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三、对口支援的内容、方式和任务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有:

(一)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服务。

(二)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

(三)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建设和修复城乡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五)建设和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

(六)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选派师资和医务人员,人才培训、异地入学入托、劳务输入输出、农业科技等服务。

(七)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八)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的其他内容。

基层政权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办公设施不列入对口支援范围。

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具体内容和方式与受援方充分协商后确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支援和受援双方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设立机构,协调配合,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为争取时间,支援方要尽早参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依据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要严格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各类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防止盲目建设,防止盲目攀比。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阿尔泰山下……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处处工业园区,或开工建设,或加速规划。

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成功召开,随着中央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深人实施,新疆迎来了新一轮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高潮。

兵团发改委领导告诉记者,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兵团新开工的项目比往年明显增加,基本每个月都有新项目开工。今春,新开工项目更是遍地开花,仅三四月间就有17个重点项目开工。

据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兵团工业呈现速度效益大幅增长态势,在重工业强劲拉动作用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6.26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46亿元,增长36.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3.1%。

采访中,内地对口支援兵团各前方指挥部的领导也都表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东部沿海率先发展起来,中部地区也有很大发展,西部地区为之作出了积极贡献,东部和中部有能力,也有责任支持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援疆;今年对口援疆投入资金将超百亿元,以后还会逐步增加。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

对口支援兵团各师的前方指挥部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对口支援兵团,就是要建立一种地方政府横向转移支付方式,它不同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这种横向转移支付不仅要把钱带过去,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财、物、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支援。而这种对口支援正好培植了受援地区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让我们通过这期访谈,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兵团各师前方指挥部领导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精心谋划

认真协调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内地各省市迅速启动了对口援疆工作,并组成调研组赴各师实地考察。通过内地对口支援省市和兵团各师召开的多次会议及互访活动,双方精心谋划,认真协调,使对口援疆工作实质性向前迈进。

吴才平:2010年5月,浙江省委决定台州市对口支援农一师、阿拉尔市,根据援疆工作要求,台州市迅速成立了对口支援农一师、阿拉尔市领导小组和援疆前方指挥部,通过深入调研,科学编制了对口支援专项规划。8月12日,台州市对口援疆指挥部挂牌运行。

自明确了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双方高度重视领导层的交流和互动,经过双方多次沟通对接,明确了“台州对口支援农一师关系不变,人才干部挂职培训省里统筹、统分结合、以分为主,阿拉尔市以外团场的1团至6团援建项目由省指挥部负责实施”的援建模式,提出了“前三年重点在阿拉尔市、后七年重点在金银川市”的要求,援建双方共同形成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援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民生项目与产业合作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按照浙江省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确定的“项目一个本子、资金一个盘子、统计一个口子”的要求,台州市坚持以民生项目、中小项目、公益项目为主的原则,在做好2011年实施项目对接的同时,确定了有条件实施、群众期盼、见效快的阿拉尔一水厂扩建工程、农一师高级教学楼两个项目作为2010年先期启动项目,先行规划,先行实施。

台州市指挥部把积极发挥浙江、台州民营企业发达优势,推动台州企业或已在疆的台州企业与农一师、阿拉尔市开展合作,作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先后有30多位企业家到农一师、阿拉尔市考察、洽谈投资合作事宜。积极发挥在疆台州商会、商人的作用,成立台州阿克苏商会,投资5亿元在阿拉尔市建设台州国际大酒店和开发房地产。

去年11月17日,在台州市召开了农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新闻会,台州市及浙江省100多家企业参加会议,新华社等20多家媒体报道了会议,签约了总投资98亿元的10个合作项目。

衣庆焘:按照中央关于对口援疆工作的总体安排,辽宁省确定由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3个城市代表辽宁省承担具体对口支援农八师、石河子市的各项工作。半年多来,支援方和受援方按照中央“五个援疆”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兵团党委以及援疆办的正确领导下,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取得了双方满意的阶段性成果。在较好完成试点期间各项工作的同时,理清了对口援建工作的思路,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合力,为今年乃至今后全面开展对口援建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具体执行上,农八师同辽宁省和大连市确定了“十年援疆,成果看前五年,‘十二五’规划期,成果看前三年”的援建工作思路。确定对发展的关注要胜于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对发展战略定位的关注要胜于对具体项目的关注,对投资项目的关注要胜于对援建资金关注的指导思想。以解决大民生为出发点来统筹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用“六个一”的思路来放大援建工作政策效应和资金效应,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跟进到团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以“二十年不落后”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水准。

在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援建工作并成立了由两位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的基础上,2010年10月底,师市党委又决定组建“对口援建经济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落实对口援建的各项工作,最大化挖掘支援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资源,最大化地服务于农八师、石河子市的跨越式发展。

殷焕明: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率团共150多人赴疆调研考察,启动了我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6月,黄华华省长率领省考察团再次赴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实地调研,衔接广东省对口支援师、市工作方案和先行试点项目,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配足力量。东莞市和师、市分别成立了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日常工作办公室,作为援疆工作的日常协调机构。

二是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去年7月审定印发的《东莞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方案》,确定了“治标性的‘输血’和治本性的‘造血’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硬件支持与软件支持相结合”及“以当地政府为依靠,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基础设施为先行,以产业发展为关键,以人才教育为支撑,以政府市场结合为动力,以团结稳定为底线”的基本思路。

三是高层对接,科学规划。通过高层互访,加深了双方了解,充分调动了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带动了全市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双方根据上级精神和工作思路,集中力量编制了对口支援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产业

发展、公共服务等四个专项规划,形成了较完整的规划体系。10月,根据广东省明确的全覆盖支援的基调和有关规划调整意见,工作队再次协调两地,按照“确保民生基本点、突出图木舒克市重点、打造城镇化亮点、建设41团援建窗口示范点”的思路,全面调整相关规划。

刘德明:按照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的要求,河北省围绕着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五个方面的援疆任务,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与农二师对接和交流活动。河北省各有关厅局领导带队到农二师实地考察和对接,各对口支援市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与农二师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

农二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兵团、兵团精神和农二师社会经济发展的宣传,加大农二师产业的推介力度。2010年7月底,农二师师长黄金忠组织党政企代表团分赴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举行了“对口支援产业对接项目会”和“农二师投资项目推介会”。各团场领导在农二师主管领导带领下,到河北省对口援疆市进行了对接和实地考察。通过互访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合作,双方在各项援疆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了各项援疆工作的有效进行。

刘学亮: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在谋划对口支援工作时,坚持以“首善标准”为总体要求,树立“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与被援建方协调配合,切实谋划好对口支援工作。在农十四师对口支援的具体工作当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推介先行。在规划方面,北京市坚持调集最优秀的力量,聘请了各方面专家组成顾问团,通过与农十四师党委、团场及机关相关部门反复研究,并深入农十四师团场、牧区、连队和职工家中调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确定了1个综合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从安居工程、富民产业、教育援疆、文化援疆、卫生援疆、科技援疆、民政援疆、金融辅导、社会动员、支持政策等十个方面对未来五年的援建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在推介方面,积极宣传兵团的地位、作用以及兵团精神,除了在首都机场举办和田(农十四师)图片展、在中央电视台及北京电视台进行形象宣传等活动外,特地组织《北京文学》、《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单位的专业写作人员挖掘农十四师老兵团人的精神,写成文章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是重点突破、递进实施。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好援建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年度实施计划。今年是对口支援的第一年,我们重点针对农十四师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广大职工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加大投资强度,妥善安排相关项目。今年我们选择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的47团为重点突破口,适当予以倾斜,为明后年的集中建设提供示范,从而做到重点突破、递进实施。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即计划资金主要投向民生与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对产业发展方面给予额外支持。我们投向民生与基层组织建设的资金比例占到85%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农十四师的“造血”功能,我们利用额外资金以及自选动作对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支持,主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闫晨曦: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农六师、五家渠市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党政代表团多次到农六师、五家渠市考察对接。2010年6月23日,山西省出台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整体方案,并成立了由山西省省长王君任组长,常务副省长李小鹏任常务副组长,山西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等23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前方指挥部。

山西省还组成由省直各单位、各部门及国有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代表团,深入农六师、五家渠市考察调研,进行对口衔接,启动对口支援前期工作。

农六师、五家渠市和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共同起草了《山西省各市结对支援农六师、五家渠市各团场实施方案》。通过与山西省就对口支援规划进行充分衔接,进一步调整确定了山西省对口支援农六师、五家渠市新的“1+7”规划体系,即1个综合规划,7个专项规划。农六师、五家渠市积极配合山西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完成了《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援建农六师、五家渠市项目和援助资金。

王新伟: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力落实中央援疆决策部署。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传达贯彻。去年4月以来,河南省委三次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学习传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对口支援、责无旁贷;互助互学、共同发展;求实求效、造福人民”的总要求。二是对接迅速全面。去年4月,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率领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到农十三师进行深入调研对接援建工作。围绕农十三师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确定了2010年实施的3个援建试点项目。三是建立组织机构。省委副书记叶冬松分管援疆工作,成立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省范围精挑细选14名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任前方指挥部正副总指挥和援疆工作骨干成员。四是对口实现覆盖。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河南省整体援助农十三师的基础上,再明确8个省辖市与农十三师全部8个团场的结对关系,使河南省的对口援建更加具体。做到了全覆盖,有力促进农十三师团场与河南省结对省辖市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合作。

试点期间

成绩卓著

援疆怎么援?项目是载体。援疆号令发出后,10省市争先恐后行动起来。不仅如此,许多援疆省市在资金总盘子外,还另外追加一块用于试点项目。在他们眼里,试点项目是一个重要的“探路石”,可以为今后十年的援疆工作积累经验、树好样板。 衣庆焘:试点期间的援疆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农八师、石河子市同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结成姊妹师、市,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

辽宁省暨大连市、阜新市的大专院校定向在农八师、石河子市招生,目前已经落实并签订招生协议110个名额,还有一些在继续落实。

已经先期启动干部交流任职培训工作。大连市出费用,农八师的45名青年干部已经在大连完成为期1个月的培训。今年按计划还将有大批干部到大连市和辽宁省培训。

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农八师同大连市确定143团、石河子总场、147团等3个团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由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来承担,费用由大连市承担,并聘请大连市规划局副局长宋继先作为农八师首席规划顾问。

大连开发区同石河子开发区在目前两地对口援建机制基础上,结成合作伙伴,互派干部,合作招商。

结合兵团的综合性优势和辽宁省的产业优

势,在农八师规划建设辽宁省暨大连产业园,目前已经完成规划方案的编制,入园项目初步确定。

大连市引进农八师天业集团的节水滴灌技术。计划自2011年起的3年时间内,在大连实施1.5万亩设施农业的节水滴灌技术。

农八师的天业集团已经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日本小野田水泥株式会社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围绕解决大民生问题来深入调研,完成了对口援建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的立足点体现在最大化地借助中央关于新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同辽宁省暨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结成对口援建关系,来加速农八师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把民生问题、城镇化推进放在动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统筹协调考虑。 试点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兵团的要求,农八师和辽宁省暨大连市确定将143团和石河子总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先期启动的两个试点项目。其中,143团1820套保障性住房项目2010年7月4日正式开工建设。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已经全部交付。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均已到位,目前已经有1120户职工搬进新居,实现团场职工”新年住新房”的夙愿。还有700户正在装修,今年4月已经入住;石河子总场龙泉小区614套保障性住房项目于20lO年8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全部主体已验收封顶,形象进度完成70%,今年6月具备入住条件。

刘学亮:试点期间,我们主要是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规划,科学长远谋划。在编制综合规划时,我们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把全面推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北京经济社会科技优势相结合,把发挥整体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科学规划和充分协调落实相结合,把取得实效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抓试点,科学高效实施。20lO年4月12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市长郭金龙来和田调研时,确定了47团红枣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为对口支援农十四师的试点示范项目。2010年6月10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10月10日竣工投产,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发挥效益的目标。该项目增加就业230余人,年加工鲜枣1万吨、成品干枣3500吨,实现利润100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困扰47团红枣种植的深加工问题。

三是抓前期,科学机制保障。配套制定了援建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受援地区建立项目库,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拟实施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意见》,理顺援建项目审批流程和建设机制,确保依法合规推进。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充分沟通,确定了援疆项目管理办法、审批流程、建设程序,科学指导和规范援疆项目建设。

四是抓协调,争取额外支持。在落实好中央交办的“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积极争取北京有关方面对农十四师给予额外支持。去年北京市额外支持农十四师的资金量累计达到3117万元。同时,北京市援疆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不断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农十四师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提升软实力。

殷焕明:去年,书记亲自选定了50团小城镇建设、49团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和41团安居房建设作为我市援建的三个试点项目,并在1亿元的试点资金中安排了3800万元支援上述项目。试点工作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队充分借鉴我市对外援建的先进经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认真履责、全力协调、急事急办,克服了工程变更、招标滞后、造价上涨等难题,并通过抓好对接启动、方案落实、招投标协调、设计衔接、资金监管、质量进度督查等工作,扎实推进试点援建,不仅保证了试点项目如期顺利竣工,还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试点成果:

一是规划设计实现了新跨越。工作队全程参与试点项目的具体规划设计工作,组织规划、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赴师、市与原设计单位进行对接。通过开展“规划支援”,帮助师、市在规划设计上提高标准,实现新跨越,把试点项目规划成为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并予以推广。

二是工程管理探索了新模式。针对团场间相距较远、项目实施地点较分散的实际情况,我市与师、市共同研究确定了“交图纸、交支票”的项目援建模式,由工作队对试点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变更等关键环节进行协调,并通过资金拨付审批、进度质量督查等方式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三是前方援疆形象得到了新提升。工作队精心组织试点建设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全力保质量保进度,成功打响了“东莞援疆”品牌,特别是50团小城镇建设从去年8月启动到11月竣工,仅用了3个月时间,创造了当地城镇建设的最快速度,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肯定。目前,三个试点项目已交付使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安居房工程的建成,高标准道路的启用,日光温室大棚的交付有效地优化美化了师、市农牧团场环境,完善了城镇配套功能,改善了当地职工的生活生产条件。

吴锦:关于试点期间的对口援疆工作,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是“双层全覆盖”,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无缝对接。师与省、团场与地市、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全方位的对接支持、双向互动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保质量”的援建方针,与农五师共同制定了对口援疆总体规划和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人才培养4个专项规划。湖北省9个地市与农五师11个团场,就改善民生、产业合作、干部人才、教育卫生等达成对口支援意向。湖北省纪检监察系统与农五师纪检监察系统在办公设备改善、干部培训等方面达成协议,并支持500万元建设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湖北省人社厅与农五师签订了2025万元的就业培训框架协议。湖北省人民医院与农五师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与农五师疾控中心建立了一对一的支援模式。湖北省科技厅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重点支持农五师果蔬公司和农科所重点科研项目。

二是“有限和无限相结合”,实现了多层次合作。湖北省在农五师率先实施了楚天红星双语幼儿园和楚星职工培训文化体育中心两大惠及民生的试点项目。湖北省黄冈市投资570余万元,在83团第一中学建设的校园操场项目即将竣工。湖北省鄂州市西昌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3482万元,在84团启动了4356平方米住宅楼和商业用房项目。同时,湖北省28名援疆干部先后抵达农五师,并在重要部门任实职、负实责。由9个地市派出的32名援疆干部也分别在对口团场开展工作。农五师还先后派出了5名党政干部和8名教师,分赴湖北省委党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到黄冈市进行为期一年的跟教跟学。

三是“单方援助和发展互助相结合”,实现了

深层次、多领域的援助。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凡是省里的发展计划、规划,都把农五师列入其中;凡是省里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重大经济活动,都邀请农五师参加,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省内大企业、大集团与农五师合作,到农五师发展,从单项到全方位,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方援助”到“发展互助”,实现深层次、多领域的援助和共同发展。2010年10月,农五师成功在武汉市举办了首届对口支援项目推介会。农五师与湖北省10余家大企业、大集团在能源电力、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签订了9个项目、10.19亿元的合作协议,农五师各团场也与湖北省结对市进行了先期合作洽谈,签订了10余个合作项目协议。

王新鹏:2010年4月10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率领党政代表团到农九师考察调研、对接工作,确定了突出民生抓试点、突出特色抓产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团场经济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相对较好、经济和人口规模较大、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农九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163团、168团作为援助试点团场,先行拨付1797万元用于163团1连、168团建设职工群众住房、基础设施,改善连队环境。163团1连屯垦戍边新型连队建设项目于2010年5月15日开工建设,项目按照“创新理念、适度超前、小镇模式、特色突显”的规划设计,概算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援建资金1061万元。2010年10月20日,首期50户住房完工,职工迁入新居。新建标准家禽圈舍1.04万平方米、新建年孵化能力20万只的孵化育雏室、新植果树3120棵等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预计8月份完工。2010年6月开工建设的168团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圈舍10栋8395平方米,集引种、品改、扩繁、育肥出栏为一体,建成后年可育肥出栏羊5万只、出栏育肥牛2000头。该项目计划投资1568万元,其中援建资金736万元、团场自筹822万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检验消毒室、兽医室、给排水道路等正在施工,预计今年8月底投入使用。

闫晨曦:去年我们选择的试点项目为设施农业,在102团和共青团农场,总投资是2772万元,其中山西援建资金1500万元,2010年4月22日开工奠基,5月完工,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建成日光温室81座,塑料大棚119座。目前,这些大棚已产生效益,大棚收获了两茬蔬菜。初步统计平均每个棚一茬菜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在试点项目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做好未来十年的对口援建工作奠定了基础,起到一定示范带动作用。

王新伟:农十三师和河南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了3个试点启动项目:确定了1800座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确定了1万亩特色果园(红枣)基地建设项目;确定了柳树泉农场沙枣泉维吾尔族困难群众聚居区水源汇流工程、安居工程前期工作。截至去年11月底,1146座日光温室大棚已完成果树、蔬菜的定植。截至去年5月中旬,1万亩特色果园(红枣)全部定植完成,酸枣苗成活率达92%以上,长势良好,直播、移栽枣园全部达到今年嫁接标准。

倾斜民生

面向基层

强调民生优先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目前正在肾密部署中,这项最早始于1996年的重大决策正为接受援助的兵团各师注入巨大的“民生活力”。不管是修路、建校,还是安居房工程,都是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新一轮援疆的最大特点。

般焕明:按照兵团关于对口支援工作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困难地区倾斜的指导方针,我们以民生优先为切入点,把富民安居工程作为项目规划和援建的重点。特别是在总体规划中,我们5年共安排15.59亿元用于民生项目(占援建资金总额的65.89%),安排6.295亿元用于产业项目(占援疆资金总额的26.61%)。广东省在1亿元的试点资金中安排了3800万元支援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三个试点项目。也体现了广东省对支援师市民生工程的重视和支持。

今年,我省安排给师、市的援疆资金达4亿元,其中,支援安居房工程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达2.78亿元(占年度援疆资金总额的69.5%)。可以看出,今年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安居房工程,这也是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关于城镇化建设重要精神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全方位对口援疆的启动之年,支医、支教工作是技术援疆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在支医支教工作中也坚持“向基层、困难地区倾斜”的工作方针。支医方面,在正常坐诊门诊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方便广大职工第一时间享受专家的免费医疗服务,工作队的医务人员特别选择在春季各类疾病高发时期,深入各团医院进行为期5天的义诊。义诊现场每天都围满了前来就诊的各族职工群众,5天共接诊了2000多名各族患者,并在当地形成最短时间剖腹产、摘除恶性肿瘤等范例;支教老师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工作,多次深入到学生中因材施教。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还肩负着学科调研、骨干培训等传帮带任务,他们把预防、诊断、救治、教学、教研的核心技术和知识无私传授给师市的助手、徒弟,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此外,去年我市企业捐助70万元建设的图木舒克中学电子直播教室已完工,该校2000多名学生共享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吴锦: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农五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湖北省和农五师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富民安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分期分批、突出重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和增强“造血”功能两大方向,以规划为先导,以团场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和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切实改善职工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产业发展,培养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促进就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和维稳戍边实力。2011年至2015年初步确定了游牧工定居、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及干部人才培养等56个对口支援建设重点项目。

今年,湖北省和农五师坚持支援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倾斜”的原则,结合湖北省2011年援助资金总额和各团场上报项目,反复研究筛选提出了屯城安居、团场供热、职工文体活动中心、校舍安全等9个项目,投资7400万元。同时,各地市和团场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运动场、培训中心、医技楼、文化广场等在内的10个、总投资3200余万元的民生援建项目。目前,这些援建项目正陆续开工建设。

吴才平:民生项目是整个援建的重中之重。通过多次深入调研和走访,我们将从最涉及民生的项目,最迫切需要的领域人手,坚持以“民生为先、公益为重”的原则,根据兵团“三化”工作的要求,

突出抓好“富民安居”工程,加快团场廉租房建设、连队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中小学校建设和团场医院建设,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环境。

按照浙江省提出的“全省前三年40亿元、第一年适当多排”要求,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5项,民生类项目就有11项。

闫晨曦:山西省援建项目均按“科学规划、民生优先”的原则筹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以让农六师、五家渠市职工群工“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2011年,7个援建项目都是围绕民生的。这些项目分别是:102团棚户区改造项目、共青团农场棚户区改造项目、106团安全用水全覆盖及集中供热送温暖项目、五家渠第一中学教学综合楼项目、五家渠东区幼儿园项目、军户农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农六师游牧工定居工程、干部人才培训交流项目。总投资3.66亿元,其中山西省援建资金1.18亿元。这些项目涉及安居富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计划援建农六师、五家渠市项目39项,5年援助资金7.75亿元,其中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多达5.05亿元,并且大部分资金向贫困团场倾斜。

余国根:镇江市对口支援农四师涉及住房、教育等社会事业的项目共13个,其中,2011年开工并建设的有64团双语中学、79团中学教学楼、师二中塑胶跑道、师团急救体系建设和计生世代服务中心建设。这13个项目镇江市投入5.81亿元,占援建资金的71%。其中,住房及小城镇建设5.0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示范镇、团场小城镇、中心连队和边境连队及各团场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工作;社会建设事业0.72亿元,用于教育事业4620万元、卫生计生事业1800万元。

提供援助

感触颇多

把经济援疆与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援疆指挥部的领导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证。对于各师今后如何发展,援疆指挥部的领导们也都谈了自己的感触。

刘德明:对于农二师今后的发展,我认为关键是解决观念理念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交流合作。一是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因为没有税收,以前农二师发展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兵团的支持,现在要把握和发挥好自身的地缘、资源优势,在提高自身内在发展的动力上下工夫,加强交流,争取合作。二是克服“畏惧”心理。在“三化”建设中,农二师农业基础雄厚,发展农业现代化得心应手,工业化、城镇化是短处,没有发展经验,感觉困难较大。但换个角度看,工业化、城镇化恰恰是农二师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三是主动而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和兵团发展的方针政策,而且对兵团有很大倾斜,农二师乃至整个兵团,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主动出击,争取支持。四是用好政策。建议积极利用好对口援建差别化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来形成我们的经济优势。

吴锦:农五师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政策优势,重点突出建市工作,打造城镇化新格局;突出大项目大集团,加速工业化进程;突出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口岸优势,加大向西开放力度,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突出产业园区,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突出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突出民生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殷焕明:处于南疆边远地区的师、市与内地城市相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不是支援多少钱、派驻多少援疆干部、完成多少安居房工程、建成多大规模的产业园区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师、市各级干部和各类管理者通过参与援疆工作,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真正转变发展观念,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当前是师、市实施“三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建议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三化”建设。首先,树立“城镇运营”的观念,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更新为“有多少事力争筹多少钱”,实现以资源换资本,把城镇看作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形态,投入大量资本对它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十分注重规划设计,突显城镇个性和建筑特色;坚持人本原则,注重精细化城市管理。二是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将房地产、物流和商贸等非公共设施项目包装进入市场,运用市场资金进行城镇建设,政府主要做好规范行政行为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三是农业现代化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促进农业转型换代,提高整体竞争力。另外,我们要特别注重传递新的理念和开放的思想,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师、市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余国根:兵团农业具有宏大的规模化优势、精良的装备优势、先进的科技优势和管理优势,这些优势造就了兵团大农业的产业优势。农四师应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多方面关注、多政策优惠、多领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在把大农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上做文章,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走多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路子,形成一种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依托这一优势发展工业产业。同时,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突出抓好食品、建材、煤化工等重点项目,以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区内外、国内外的经济合作竞争,努力提高农四师经济的外向度和开放度。农四师要充分发挥毗邻霍尔果斯口岸的优势,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霍尔果斯园区建设力度,在大力发展边贸经济的同时“筑巢引凤”,推动农四师经济发展。

抢抓机遇

拓宽合作

仅靠现有的援建资金是十分有限的,支援方和受援方如何共同借助中央关于新疆和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布局的机遇,借助对口支援的机会,支援方主动给力,受援方借势借力,通过科学援疆,理性援疆,才能助推各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吴锦虎:中央制定的对口援建战略决策为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感觉到,组织实施好对口援建工作绝不仅仅是完成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开展经济援疆的同时,广泛开展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等工作,整体推进综合援疆工作,把对口援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兵团需求和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安排,淮安市首批对口援建农七师援疆干部和人才总数24名,其中党政机关干部8名,专业技术人才16名。2010年12月23日,16名淮安市援疆专业技术干部来到农七师,开始了为期一年半至三年的援建工作。

6名同志在副处级领导岗位挂职,其他10名同志全部担任所在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去年6月,农七师派出了39名师直部门、各团场中青年干部到淮安市委党校进行培训。9月,我们又与两地组织部门配合,组织了10名处级干部、14名科级干部赴淮安参加市委党校为期2个月的主体班学习。今年3月3日,农七师12名科级干部赴淮安进行了为期40天的培训。另外,30名医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也于4月17日启程赴淮安挂职锻炼。3月27日我们专门邀请上海市委党校冷鹤鸣教授和朱明毅教授来农七师开展“送学送培”活动,围绕“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两个主题作学术报告,得到了农七师领导干部的一致好评,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坚持一手抓援疆项目,一手抓招商引资,先后邀请浙江金华宏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南京金盛集团和新疆金奥置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到农七师考察,就项目合作进行实质性洽谈。组织了数批包括淮安市在内的江苏企业负责人来农七师调研寻求合作商机。策划了新疆江苏企业家联合会与农七师举行投资洽谈及签约仪式,签订意向性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额达20.8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协议引资额近26亿元,已有2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协议,其他项目也在进一步推进中。今世缘集团同129团五五酒厂建立了良好的往来关系,129团选送8名酿酒技术人员到今世缘集团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培训。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农七师农业局、科技局签订了《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淮安建筑设计研究院同农七师勘测设计研究院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协议。

殷焕明: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东莞镇街与农三师农牧团场结对交流工作机制。《东莞市镇街与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农牧团场结对交流工作方案》于2月22日正式出台,我市将按照“一镇街结对一团场、分阶段轮换”的方式,在未来5年,安排我市32个镇街与师、市15个团场结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互访机制、开展产业合作、协助团场培养人才、帮助团场建设连队书屋、开展扶贫助困活动、推动团场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团场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开展劳务合作、开展青少年手拉手活动等九项内容,涉及规划、经贸、文教、党建等多个方面。在按照总体规划和上级要求完成对口支援规定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发挥镇街团场结对交流的机制优势,充分挖掘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协调后方对师、市在人、财、物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另外给予支持和帮助。

刘学亮: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提出,要采用“1+4+1”模式来推进工作(第一个“1”就是要用好中央确定的援建资金,“4”即上级支持资金、信贷资金、企业资金以及社会公益资金,第二个“1”就是充分利用好北京的市场和政策)。

一是吸引资金要素聚焦。多渠道争取北京市各部委局办支持,吸引各方面力量向农十四师、和田地区倾斜。去年我们组织了北京市文化委、投促局、法院、检察院、广电局、经信委、国资委、商务委、水务局等十多个部门来农十四师就对口支援_丁作进行沟通、衔接,并陆续组织了50多家重点企业到农十四师和和田地区考察对接。北京市金融局正在对和田金融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将为和田的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北京和田发展基金已经启动运行,通过基金向农十四师捐赠的净水设备已到位安装并投入使用。北京市经信委深入农十四师和和田地区调研并签订了产业对接协议。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将从招商策划、宣传推介、中介机构、项目引进、市场开拓等十个方面对农十四师和和田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为受援地区每年聘请不少于2家投资咨询公司提供招商支持和服务,帮助受援地区制定并优化投资服务优惠政策、提高宣传材料设计制作水平、加强招商引资人才交流和培养,帮助受援地区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帮助受援地区现有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是积极推动市场对接。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在国家民航总局和国航的大力支持下,国航直航和田航班于去年8月21号成功开通;在首都机场显要位置设立和田及农十四师宣传广告牌。北京二商集团、超市发集团等12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已经到和田落实产销对接协议,每年将从和田(包括农十四师)定向采购特色优质产品。2010年10月底在北京农展馆举行新疆农产品展销会。2010年11月,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疆厅“和田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专区”正式设立。2011年元旦前夕至春节期间,举办“和田特色产品进京过大年活动”,分别在王府井步行街搭建销售大厅展示销售和田特色产品,以及在地坛庙会和玉渊潭庙会开展和田特色产品销售活动。北京华联超市与农十四师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方面对农十四师红枣、大芸、枸杞等特色农产品予以支持。

三是探索配套政策和途径。深入挖掘农十四师的地缘及资源潜力,研究制定合适的优惠政策,吸引、支持北京及国内外企业到兵团农十四师投资兴业,从而提升当地产业的发展水平。

吴才平:除了抓好援建项目的落实,我认为,还要发挥双方优势,内外结合,进行产业合作。其实,产业援疆既是我们台州援疆工作的亮点,也是整个援疆工作难点之一。台州市委、市政府与农一师、阿拉尔市达成了“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园区”的共识,双方商定在阿拉尔工业园区3号区块建设“浙江台州产业园区”,作为引进浙江、台州优势产业,助推师、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和两地产业合作的新亮点。目前,《阿拉尔市浙江台州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已形成。已有8家企业签订投资合同,总投资140多亿元,其中浙江企业4家,已有两家开工建设。

闫晨曦:除项目援建外,积极开展两地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产业亮点,也是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农六师、五家渠市有着农产品、煤炭等资源优势,而山西省煤炭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平台,达成双方经贸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产业援疆与人才援疆同步落实,以增强受援地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与潞安、太原钢铁、太原重型机械、山西焦煤、大同煤矿等犬集团的联系,吸引山西省煤电煤化工、矿山设备制造、农业及纺织机械制造、专业车辆制造和新材料加工制造等优势行业企业来农六师、五家渠市投资发展。对具有良好合作前景和基础条件的产业援疆项目,进一步积极协调;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尽快组团人疆考察、商洽,力争在2011年一批产业合作项目达成投资意向。同时,山西省将智力援疆作为援疆重点工作之一,专门安排了130万元资金,用于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

在人才支持上,山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援疆干部队伍建设,在充分征求农六师、五家渠市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山西省委在全省选拔了35名优秀于部援疆,这些干部多为40岁以下有一定实

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他们中10人在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公司任职、6人在鸿基焦化有限公司任职,其他在学校、医院、财务、旅游、招商、城投等单位、部门任职,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

科学援

不留败笔

感情援疆不留遗憾、作风援疆不留骂名、科学援疆不留败笔。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各援疆指挥部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确保援建项目优质、安全。

吴才平:台州市援疆指挥部与农一师对口办本着“事业共推、感情共融”的原则,建立责任分工清晰、信息互通快捷、沟通协调高效、督查考核有力的工作机制。

经双方协商,建立了《项目实施责任分工制度》等5项制度。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和师、市有关部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开会的形式及时研究援疆工作,定期组织人员深入项目施工现场督查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通报表彰项目实施先进单位,形成你追我赶的项目实施氛围。我们还在浙江省11个援疆地市指挥部中率先提出了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要求,确保所有援建项目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

吴锦: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凡是对口援疆资金,先从湖北省援疆办专户到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专户,再到农五师财务专户,最后到项目建设单位专户,确保资金和干部双安全。在项目建设上,按照“农五师建设,湖北省监理,双方共同验收”的工作模式,在严把项目设计关、材料使用关、施工工序关和竣工验收关,真正将援疆项目建成优质工程、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建立督察长效机制,把对口受援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凡项目建设中涉及沟通、决策事项均由农五师与湖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召开联席会议确定。

刘学亮: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会同受援地,研究制定了援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援疆项目实施暂行办法、援建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挥部内部结合实际又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支票管理办法、部门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指挥部管理体系和廉政制度。我们将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要求,始终坚持阳光操作,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研究制定交钥匙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制定援建工程施工进场标准和项目交用标准,制定《北京市对口援建交钥匙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办法》,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确保科学施工、安全施工,充分体现北京援建形象。同时严格内部审计机制,主动接受上级监督,切实让援疆项目在阳光下操作,确保实现“阳光援建、廉洁援建”。

闫晨曦:首先,我们制定下发了《农六师、五家渠市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援疆项目管理的办法,同时,加强项目资金审计,将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竣工验收等基本建设制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项目的稽查和审计,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加强对援助项目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管,严把项目设计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将援建项目建成示范工程、民心工程。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推进项目,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紧紧依靠当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项目建设和工作推动;注重民生,积极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突出重点,竭力抓好安居富民工程、教育卫生项目、于部人才培训、产业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 王新伟:确保援建项目优质、安全,我们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1

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按照《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兵团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2

实施项目“五制”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为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援疆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确保援疆项目顺利安全实施。3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阳光援建、廉洁援建。援疆资金的使用要坚持“合理安排、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公开透明、严格监管”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取得民生建设的大成效。

超前规划

给力援疆

今年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援疆项目建设全面展开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对口援疆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新一轮对口支援兵团工作中,各省市将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高起点规划支援兵团项目,深层次、高质量推动产业合作,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

吴才平:今后5年,台州市对口援建主要有三大任务。

一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援建资金重点向事关师、市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倾斜,计划完成4项城乡生产生活设施项目和12项公共服务性民生设施项目。

二是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帮助做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鼓励台州企业率先在能源、矿产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引导大量台州民营企业作为产业对接的主力参与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建设好台州产业示范园区、沙井子和玉尔衮工业园区、阿拉尔市物流园区。

三是强化智力支持,按照实施“干部人才援疆工程、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干部人才智力支持工程”的要求,切实做好高素质对口援疆干部人才选派、师市本土干部人才培育以及高端智力服务等工作,为促进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我多次说过,一脚踏进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此次援疆,我们将投入真情,为推进农一师、阿拉尔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贡献,不辜负兵团党委、浙江省委、台州市委对我们的厚望。

刘德明:河北省对口支援农二师今后5年的规划,按照普惠、民生优先原则,5年对口支援资金3,5亿元,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天然气入户和城镇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为重点,在着力改善垦区团场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各团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和干部人才培训等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经济、科技、教育、干部、人才等几个方面的援疆。

闫晨曦:关于今后5年的项目规划,重点还是民生建设。主要有游牧工定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安全用水的全覆盖、集中供热送温暖、校舍、医疗设备以及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等共计39个项目,这些项目都安排在边远团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牧工定居工程针对的是北塔山牧场的牧工群众;保障性住房、安全用水全覆盖及集中供热送温暖项目,安排在比较贫困的102团、106团、大黄山煤矿、土墩子农场、105团等。

余国根:今后5年规划的重点项目,涉及住房、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有:保障性住房及城镇配套建设、师团急救体系建设、计生世代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建设等;涉及产业发展的有:新建果蔬保鲜库一座、建设兵团霍尔果斯园区基础设施等;涉及人才交流培训的有: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含双语教育)培训、交流、挂职;每年选择几个重点社区和中心连队改造提升等。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要求,广东省负责对口支援汶川县,广东省的13个市与汶川的13个乡镇达成了对口支援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

在王世香家略显昏暗的房间里,挂着一幅国家主席的照片。挂国家领袖的照片,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表达崇拜的一种方式,如今已经比较少见。

王世香的家在汶川县威州镇岷江西岸海拔2170米的布瓦寨,布瓦是羌语“住在云上的人”的意思。布瓦寨现存3座罕见的有千年历史的黄泥羌碉,它们在地震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布瓦寨即将和其他的羌寨一起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世香说照片是她到集镇上买的,本来想多买几张,可就这么一张了。“这么大的地震,吃的、穿的,都有人管。广东人给了那么多衣裳,我们老两口也穿不完……以前地震哪个管得你这些嘛!”

王世香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目前家里只剩下老两口。王世香家的房子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家的几辈人都住在这里。地震将这座黄泥造的房子的二层震塌了,还压死了家里的两头猪。尽管屋里采光不好,空间也很局促,但是60岁的王世香和老伴住惯了老房子,选择了重新修复和加固房子,因此比搬走的人家少拿了几千块钱的补贴。不过,负责援建威州镇的广州政府给的补贴和“侨心居”工程的补助结余下来的钱,仍然够他们买了一台电冰箱。“侨心居”是广东省在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中募集的用于支援住房倒塌的农户重建住房的款项,其中用于布瓦寨的款项达122万元。

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的资金总额达82亿元,其中80%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截至2009年底,总投资超过30亿元、包含农村居民住房、城镇居民住房、医疗卫生设施、城乡供水设施、城乡道路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防灾避灾设施等在内的“十大民生工程”共333个项目已建成并交付使用。而且,所有新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是严格按照“8级抗震、9级设防”的标准设计和施工的。各乡镇都建有避灾场所,全县建成避灾场所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汶川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村村通道路、户户通自来水、孩子有书读”。

尽管“跨越20年”的说法未见得准确,但是珠海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绵镇恢复重建工作小组综合部部长李绪鹏的确认为他们一年多来干的实际上是“地震前几十年的事情”。珠海市对口援建资金总量达3.4亿元,对口援建项目共55个大项,其中民生项目比例高达88%。

对口支援让地方实现了10年、20年甚至50年跨越的说法在汶川的各个乡镇十分流行。汶川当地一位官员说,更为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越式的发展。

去年年底,映秀镇老街村村民吴泽贵一家5口住进了一套150平米的住宅。老街村距离震中映秀镇的镇政府只有7公里,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村里近600间民房大部分都倒塌或被严重损坏。负责援建映秀镇的东莞市政府按照“将映秀镇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精品小镇”的要求,把老街村规划成了一个具有藏羌风格的村庄。村民的房屋都是二三层的藏羌风格的白色小楼,村里的主要街道都是柏油路,入户的道路全部是水泥路,村子里的绿化率达到了50%,所有的管网采用地下铺设的方式。

吴泽贵家的房子实际上是把两套相对独立的单元,建成了一套,主要是为了方便和大儿子两口子分开过,还可以节约几千块钱。不过,除了东莞市政府补贴的1.2万元和国家补贴的2万元外,为了建房,吴泽贵家还是自己贴了7万多元。在地震中,老街村156亩耕地将近一半被完全毁坏了,村民大部分都变成了失地农民。吴家现在除了大儿子做水果生意,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吴的妻子余会元不断流露出对前景的担忧。她说,大儿子和媳妇“连床都还没买”。

由“输血”到“造血”

其实,吴泽贵一家担忧的问题也是援建伊始广东省和汶川县政府就在探讨的问题。援建工作开始后,广东组织了20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编制汶川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9年5月,《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等13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批。

根据规划,汶川将成为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羌禹生态文化体验区、防灾减灾示范区。其中,位于前往九寨沟、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上的映秀镇将被打造成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小镇。

震前,距离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市仅34公里的水磨镇,却是阿坝州唯一的高耗能工业示范区。近9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60余家,工业污染严重,农民地里种的玉米一度颗粒无收。在佛山和当地政府的规划下,水磨镇正在灾后重建中朝着“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方向努力。

镇里首先做的是搬迁工厂,只留下5家低污染的工厂,然后就是引进阿坝师专、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个分校区,使水磨成为阿坝州唯一一个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完整教育体系的乡镇。

佛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重建了禅寿老街。整条街为川西民居的风格,古朴典雅,门窗的雕刻精致考究,还恢复了古戏台、大夫第等明清时代的建筑,整条街长800米,可容纳300多户人家,所有房屋都亦商亦居。

2009年3月,佛山投资350万元扶持阿坝羌芽茶叶产业基地恢复生产,目前产量已经达到震前的6倍。

佛山的官员表示,“不仅要移交给水磨一座新城,更要移交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实,和水磨镇一样,作为四川省重要水源保护区域的汶川是否要发展高能耗和污染的工业,在震前就一直存在争议。为了能够保护生态,同时扶持当地产业重建,位于成都金堂县的跨地工业集中区――广东汶川工业园已经落成。广东方面已经安排了4亿元的援建资金。目前,通过在广东和香港等地进行的招商,共引进6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40亿元。

为后援助时代做准备

在绵镇,因为基础设施的重建已经基本完成,所有的援建项目在今年5月将基本结束。震后,人均拥有土地不到半亩的绵,面临着援建结束后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负责援建的珠海市和当地政府共同制定的规划,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绵的支柱性产业。据珠海援建小组工程部部长张彤介绍,将旅游业作为绵支柱产业,除了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出于生态恢复方面的考虑,还有就是这里的老百姓需要精神支柱。他说:“规划把对口援建变成一个长期的项目。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就是中央实行对口支援的本意。”

关于这一规划的实施,珠海援建小组组长陈仁福介绍,整个旅游规划完成需要几个亿的资金,珠海方面会投入上亿的资金,其余的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现在人家是把你拉起来了,帮你打好了基础,最终发展还是要靠自己。”蒋芝辉镇长说。不过,蒋镇长透露,绵与珠海将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援建小组走的时候会留下一笔产业发展基金,作为产业恢复和发展的资金。

大多数的对口支援工程将在今年下半年结束,广东对汶川的对口支援也即将进入尾声,人们开始关心“后援助时代”的灾区发展。广东省委书记已经明确表示要“构建长期合作机制”。

对此,四川省的学者普遍认为,在目前的对口支援模式主要是以援建方为主导的,在接下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收益主体的需求。特别是在制订灾区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特别倾听当地人的意见,否则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对于长远的合作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最重要的要有一个回报机制,否则合作不会长久。东西部的互补性是建立共赢机制的良好基础。

当然,由无偿给予到产业发展合作,仍需要从中央政策层面的推动。

链接

1.对口支援省市与灾区县市

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广东省-汶川县、浙江省-青川县、江苏省-绵竹市、北京市-什邡市、上海市-都江堰市、河北省-平武县、辽宁省-安县、河南省-江油市、福建省-彭州市、山西省-茂县、湖南省-理县、吉林省-黑水县、安徽省-松潘县、江西省-小金县、湖北省-汉源县、重庆市-崇州市、黑龙江省-剑阁县、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2. 四川对口援建最新统计数字

四川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306个(含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项目、省内13个对口支援市州188个项目),确定对口支援资金704.71亿元(项目总投资额788.05亿元),已到位对口支援资金417.32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3004个,占已确定项目的90.87%;已建成项目1688个,占已确定项目的51.06%。

其中:18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经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105个,确定对口支援资金697.33亿(项目总投资776亿),已到位对口支援资金413.92亿,对口支援资金累计完成投资416.39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7.75亿)。已开工项目2820个,占已确定项目的90.82%,已建成项目1552个,占已确定项目的49.98%。

城乡住房建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236个,确定投资225.37亿,已开工项目209个,完工115个,累计完成投资189.61亿。

城镇体系建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473个,确定投资129.36亿,已开工项目400个,完工141个,累计完成投资33.8亿。

农村建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80个,确定投资27.47亿,已开工项目360个,完工180个,累计完成投资18.86亿。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1122个,确定投资181.19亿,已开工项目1069个,完工747个,累计完成投资128.55亿。

基础设施建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580个,确定投资131.18亿,已开工项目533个,完工260个,累计完成投资81.27亿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64个,确定投资21.87亿,已开工项目51个,完工14个,累计完成投资7.87亿

市场服务体系: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49个,确定投资3.3亿,已开工项目35个,完工14个,累计完成投资1.2亿

生态恢复: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8个,确定投资0.51亿元,已开工项目7个,完工3个,累计完成投资1.81亿。

防灾减灾: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3个,确定投资6.7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9个,完工10个,累计完成投资3.03亿元。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坚持实施“东进中接”战略和“攻大求优攀名”对口支援工作思路,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在召开的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旅游项目为重点,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坚持引进和发展两手抓,积极培植对口支援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已落户对口支援企业滚动发展;进一步促进“会议”对口支援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我市对口支援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引进10家名优企业项目落户。其中区、县和县各引进2个项目。

(二)引进兴办10个社会发展项目。其中区2个。县4个。重点引进交通、广电、卫生、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进一步促进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争取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到位2亿元。为库区培训各类人才1000人次,通过对口支援安置包括移民在内的1000人就业,组织劳务输出1000人。

(四)支持和鼓励已建成投产的对口支援企业滚动发

(五)围绕龙头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同时,努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抓好白桃、草莓、猕猴桃及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配套。

(六)继续组织市直机关做好对口支援溪河矿务局职工安置和县城搬迁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知名度将进一步扩大,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机遇、新特点、新领域、新方法,努力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切实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项目年活动的重要抓手,列入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取得成效。市经贸委等部门要采取措施,改变市直企业合作载体不落实,配套能力不足的现状,争取市直企业对口支援合作项目有新的突破。

(二)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开展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精心筛选合作项目,选准合作对象和合作载体。要把民营企业项目、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旅游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要选择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不断提高对口支援项目档次和合作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上马。二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有关省市“光彩事业促进会”联系,引进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要借助今年国家移民局与科技部、农业部将联合组织的科技行”和“火炬(星火)计划行”活动的机遇,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对口支援技术合作项目,提高库区科技应用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要加强同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协会的联系,大力引进旅游开发项目,把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我市旅游名牌和旅游精品。三是市、县(区)办要加强同对口支援省市办的联系,积极组织回访求援。组织库区及移民安置区有计划、有目标、小规模、多批次地赴重点对口支援地区(江苏、上海、湖南、青岛、大连、黑龙江)和较发达地区(北京、浙江、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开展对口支援招商引资活动。要重点瞄准民营企业、优强企业,扎实开展项目考察和引进洽谈。吸引沿海发达地区高耗电、大耗水、无污染的项目向库区转移。

(三)大力支持和鼓励对口支援落户企业滚动发展。要比新引进项目来得快、见效快,也是扩大对口支援成果,拓展对口支援合作领域,促进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大对重点对口支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单位要深入对口支援重点企业调查研究,帮助已落户的企业制定滚动发展的目标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重点扶持娃哈哈、汇源、均瑶、八峰、鲁能、澳柯玛、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椰风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达产增效、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协调各方,搞好跟踪服务。要认真听取对口支援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县市区计委、经贸委要积极支持对口支援企业的基建和技改项目立项。电力部门要保障电力供应。财税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信贷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和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为企业维权打假服务。三是进一步配合企业,积极向支援方总部争取生产销售计划,拓展营销网络,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进一步抓好为娃哈哈、均瑶、汇源等龙头企业配套的原料基地建设,抓好区的奶牛养殖、水果蔬菜基地建设,确保龙头企业加工原料的供应,实现农企“双赢”五是开发区及市直有关单位要大力支持对口支援工业园和远安对口支援工业园建设。县要继续抓好江苏对口支援工业园建设,支持和鼓励园区对口支援企业扩大规模,滚动发展,扩大园区规模示范效应。

(四)加强跟踪督办和协调服务。这些项目为今年我市对口支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把促进签约项目的开工投产作为我市今年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努力抓紧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促其尽早建成投产;对尚未开工的项目,要组织专班,抓紧项目洽谈,使其尽快达成合同,为开工创造条件。要努力争取西安助邦天然消毒剂、温州奥康皮鞋、江苏淮阴辉煌太阳能热水器、内蒙古华荣多晶硅、安居猕猴桃酒、山东飞龙花卉基地、上海汇丽内外墙涂料、科诺BT生物农药、江苏茅迪黄姜皂素、山西绞股蓝皂甙等项目开工建设并投产。三是加强检查督办和跟踪服务工作。工委要落实专班,加强项目跟踪督办和协调服务工作,坚持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通报,年终总结的工作制度。

(五)努力加快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以增加农村移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库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好示范。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继续抓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把奶牛业和奶制品加工业作为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把种植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以及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水产业等作为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示范基地,总结示范经验,培植示范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要与对口支援紧密结合。依靠对口支援引进优强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要依托已落户的对口支援龙头企业,深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采取得力措施,为对口支援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好原料基地,促进库区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搞好协调服务。市计委、移民局、农业局等部门要认真做好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抓好典型示范,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项目立项、技术支持、资金扶持提供保证,搞好协调服务。

(六)继续组织做好市直机关对口支援库区移民工作。一是市直机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系统的优势。积极争取全国行业系统的对口支援,为库区争取资金和项目,促进库区行业搬迁工作。二是市直机关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库区乡镇移民工作,市直各牵头单位要认真牵好头,组织其他单位为移民乡镇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市直各单位要突出抓好对口支援县城搬迁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口支援县城搬迁动员大会的要求,凡承诺支持搬迁的资金要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到位,确保县城月份实现整体搬迁的目标。市工委和市经贸委要拟定方案,动员组织中央、省在宜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县市区支持原香溪河矿务局困难职工及家属的搬迁、安置。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对口支援 激励机制 互利互信 行政管理部门 高职院校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期望通过对口支援,提升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出台,明确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内容,其中提到:“示范院校要……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之后,各省(自治区)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对口支援文件。如,2008年11月,广西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广西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08〕148号),指定了广西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名单,明确了对口支援内容、形式、时间和管理方式等。2011年,广西教育厅再次下发文件《关于报送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的通知》(桂教高教〔2011〕119号),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检查落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12月经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就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内容和广西教育厅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至今已经与区内外多所院校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关系,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仅在广西范围就指导专业建设21批次,多形式培训师资1110人次,支援与共建合作开发课程16门,开出示范课程25次,讲座15 次,座谈交流25次,派出支援教师支援教学160多人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4 项,完成研究2项,联合培养学生600多人;在全国范围,指导专业建设36批次,多形式培训师资1432人次,支援与共建合作开发课程16门,开出示范课程25次,讲座18次,座谈交流35次,派出支援教师支援教学170多人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4项,完成研究1项,联合培养学生600多人,辐射和带动了全国40余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受益学生约40000人次。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受到了支援院校的好评。笔者作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全程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在近几年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发现处理好以下问题是搞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关键:

一、行政主管部门应处理的关键问题

1、实行动态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跟踪检查验收,确保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可以通过学校报送材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评定等形式完成。

2、加大经费投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口支援经费行政划拨,为持续、长效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3、引入激励机制。一是奖励对口支援成绩显著的院校,对支援工作开展成效显著的输出院校及其下属二级学院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奖励,对通过接受支援学校办学能力得到提升的院校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支援与受援双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奖励对口支援工作人员,包括组织管理者和深入支援一线的专业教师,同样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奖励。

二、支援院校应处理的关键问题

1、树立无私无畏的思想,积极主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支援院校应树立无私无畏的思想,摒弃惧怕被赶超的思想,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先进的理念和改革发展成果拿出来与受授方交流、分享。如:我院在受援方前来参观考察学习时,首先就是播放学院人才培养短片,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对方。要杜绝高高在上等待对方“求援”的行为,要拿出示范院校的风范,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如我校在了解到贵港职业学院有意向需要支援时,主动于2007、2008年组织“室内设计技术”、“物流管理”、“应用越南语”等学院拳头专业的骨干教师前往该校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讨等。要派出得力干将深入受援方开展支援工作,为对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协助。如我院派出“国家名师”黄春波教授出任贵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并由其多次带领“部级教学团队”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前往贵港职业学院开展了课程安排、教材征订、入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指导与交流。

2、实施造血式帮扶,减轻对口支援工作经济压力。支援院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原本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搞硬件方面的对口支援,因此,支援应着重从软件上扶助,实施“造血式”帮扶,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援助,指导对方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促进受援院校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培养教师,派出骨干教师到受援方挂职锻炼,开展专题报告会和学术讲座,邀请对方教师参与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帮助提高对方的师资水平;联合培养学生,发挥示范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接受对方学生前来实训实习,为对方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考前辅导和认证考试,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我校自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以后,多次派员前往相关院校并接受这些院校前来开展教育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研讨。

3、建立友好帮扶关系,增进支援与受援院校互利互信关系。支援院校要杜绝老大自居现象,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措词,避免损伤受援方自尊的提法。如我院在与对方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时,协议书标题多用“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的目标表述是“为了贯彻……精神,加快我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有效地发挥院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辐射、相互促进的作用,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协议书的对口支援内容提法为“共享发展成果”、“联合培养教师”、“联合培养学生”。协议书标题“合作”一词、协议书的目标表述和对口支援内容的提法体现了双方平等、各有价值、互惠互利,受援方比较容易接受。此外,对受援院校前来参观、考察、学习,要做到热情接待、友好招呼, 保持有礼有节,要建立兄弟般的帮扶情谊,增进支援与受援院校的互利互信关系,让受援方在双方合作中由衷地感叹双方合作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好。

三、受援院校应处理好的问题

1、转变观念,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要求帮扶。受援院校要认清示范建设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距离的客观实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固步自封中解放出来;要学会向先进学习,要学会借鉴已有的取得成功的本土的改革经验,要摒弃示范建设院校高不可攀的思想;不要停留在同一层面院校之间的交流之上,要向上看齐,要主动与先进院校联系,带队到先进院校考察学习,派出青年教师到合作的示范院校挂职锻炼,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要求帮扶。

2、克服畏难情绪,动员教职工融入支援院校掀起的教学改革热潮。受援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院校要赶超示范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大到管理体制,小到教学教法,系统性地改革必然会“伤筋动骨”。受援院校要克服畏难情绪,要跟教职工讲清改革与否的利害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学校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洪流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发展。受援院校要抓住国家以及地方实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有利时机,多方寻找有与本校同类专业的国家、自治区(省)级示范建设院校联系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选取示范建设院校拳头专业与本校对应专业开展对口支援与帮扶,通过每与一所示范建设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就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从而推动本院所有专业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成功开展对口支援的方法探讨

1、思想上高度重视。支援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口交流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完成国家示范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树立国家示范院校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感,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对口交流的路子。如我校领导亲自抓对口支援工作,确定了对口交流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的工作方法;建立并完善工作机构,将对口交流经费纳入示范建设预算给予落实,确保了工作经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建设《任务书》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了各级项目组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级项目组积极主动,加强与各合作院校对应教学单位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坚持“品牌输出”、“重在软件”的原则。各支援院校建设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搞硬件方面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软件方面的优势,输出品牌,带动受援学校的软件建设。我们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与受援学院交流,共享我院最新发展成果,促进了受援院校的改革与创新;联合对外开展招生宣传,扩大了受援院校的知名度;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受援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增强了受援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等。

3、探索工作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对口交流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开展对口交流工作中,既要讲无私奉献,也不能回避存在竞争的现实,要积极探索“双赢”的途径。我校从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高度,把对口交流工作与构建高职教育联盟结合起来,以构建泛北部湾高职教育联盟为目标,通过开展对口交流,加强各合作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了凝聚力,为下一步校际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和共同做大高职教育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强化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开展对口交流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受援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将承担着主要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开展对口交流工作中要注意强调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如我校,学校一级主要是负责校际间的总体合作事项,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并提供经费支持;在与合作方签订了协议之后,由我校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根据两个学院的总体协议与对方对应的系部签订具体协议,从方案制定、人员配备到方案实施,均由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负责。这样,既给了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主动权,也给了压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对口交流工作的灵活性。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全国;支援;新疆;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投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各援疆省市和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及自治区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与19个对口援疆省市积极贯彻中央对口援疆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机制方案,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工作,组建机构和编制规划。目前已陆续启动援疆试点项目99个,投入资金36.5亿元(其中援疆省市援助资金20亿元),解决了一批事关新疆民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2011年至2015年是全国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19个援疆省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迫切困难;以干部人才援助为支点,着力增强人才智力支持;以教育扶持为要点,着力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以产业发展为亮点,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编制对口援疆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19个援疆省市对口援疆项目约3,000项,涉及援助资金约1,000亿元,其中民生项目占援助资金总投资的67.44%;干部人才智力项目占援助资金总投资的4.5%;教育项目占援助资金总投资的2.9%;产业项目占援助资金总投资的16.36%,其他项目占援助资金总投资的8.8%。

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投资中的隐患

(一)决策流于形式,损失浪费严重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中可能会存在以“长官意志”、“领导拍板”、“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脱离受援地区实际需要、缺乏市场需求、勘察设计失误、缺乏严格科学论证而进行的大量盲目重复建设,从而形成为赶工期进度而仓促上马、不切实际超前建设,使投资项目闲置、项目设计问题多而变更频繁等问题所造成的援建资金损失浪费严重现象的隐患。

(二)项目概算控制乏力,建设规模失控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中可能会存在部分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以“项目投资计划”立项,概算意识不强,或者以估算、匡算代替概算,概算编制及审查流于形式,概算不细致,多列、少列及漏列,从而造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概算的现象发生,致使投资控制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对援建项目投资规模进行有效控制。

(三)项目招投标不规范,违法乱纪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的招投标中可能会存在内外勾结串通舞弊、明招暗定、肢解发包、非法转包、违规分包、违规挂靠、不合理的价格投标、签订违反投招标实质性内容的合同,致使投招标形同虚设,从而造成“豆腐渣”工程、权钱交易、滋生腐败、违法乱纪等问题隐患。

(四)项目资金难落实,“半拉子”工程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产业园区建设中可能会存在因为资金缺口较大、政策性配套资金不足、项目资金难以落实,从而造成项目工程进度严重滞后及“半拉子”工程等不能按期完工风险隐患。

(五)项目建成后评估缺失,监理职责缺位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个别监理单位唯利是图、弄虚作假,一些监理人员不按规定履行职责,对工程质量、进度及工程造价的控制不负责任,重复签证、假签证,或以停工、窝工、返工、误工、特殊材料等名义随意签证,从而造成工程造价虚高,骗取多领工程价款等贪污行为的发生,监理职责缺位致使援建项目的事后评估、控制和监督缺失隐患。

(六)项目基建工程财务不规范,援建资金流失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中标单位将援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没有按照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的原则进行单独建账核算,而是将援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并入中标单位财务账户中进行核算,不能如实清晰反映援建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投资规模、投资进度、资金缺口等情况;个别中标单位违反现金管理条例,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直接收取现金作为投标保证金,从而无法反映中标单位的真实身份;个别中标单位用收款收据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充工程款,或以虚假票据套取大额现金贪污贿赂、漏缴税费侵吞援建资金隐患。

(七)项目资金管理不严,擅自挪用援建资金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个别受援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将国家及各个援疆省市用于民生及产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没有及时划拨,而是擅自截留、挪作他用;个别受援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以援疆项目性质报批并争取到了国家援疆项目资金的支持,但是基层政府部门却以借款的名义向受援居民进行专项援助资金的分配,随意变更国家援疆资金的性质等隐患。

(八)项目投资约束制度不完善,社会监管乏力隐患。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参与援疆项目建设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因为缺乏责任约束制度(应该履行的义务、应该达到的工作标准、出现问题应该负的责任、如何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形式、处理的标准)而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援疆资金巨大浪费。

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部分援疆投资项目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对项目实施地点、工程质量要求、工程实物量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能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公开,很难实施有效监管,从而给一些部门创造了谋取部门利益或个人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的机会的隐患。

三、防范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投资中存在隐患的对策

(一)严谨细致地做好援疆专项发展规划。为了避免援疆项目实施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自治区及各个援疆省市指挥部、受援地区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及项目使用单位应共同开展援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入、细致、扎实地开展对每个援疆项目的建设选址、灾害评估、地质地理条件测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础性工作,科学论证援疆项目的投资建议、项目工程可行性、项目立项、项目投资概算、项目施工初步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及援疆项目审查、勘察、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等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援疆项目前期的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沟通协调,共同制定具有符合受援地区实际、突出特色、严谨细致的援疆项目专项规划。

(二)调动援疆省市专业力量,保质保量完成援疆项目建设。为了解决受援地区专业人员缺乏、设备不足,难以完成大量、繁杂、细致的援疆项目立项、建设等任务,自治区各级政府应争取19个援疆省市在援疆项目建设中拥有一定的勘察、设计、环评、施工、监理、审计等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的优越条件,帮助受援地区将援疆项目前期工作落在实处。

(三)建立新疆投资项目储备库。为了提高新疆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为了安全、有效地进行新疆投资项目的建设,为了加强对新疆投资项目的管理,有利于做好新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及时掌握新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动态,提高新疆投资项目生成、储备、策划和项目动态维护的工作效率,加快项目培育,并为新疆投资项目建设提供统计、分析的依据,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储备项目在新疆跨越式建设中的载体和支撑作用,提高储备项目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社会效益,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新疆跨越式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治区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新疆投资项目储备库。

新疆投资项目储备库应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按照“规划一批、论证一批、成熟一批、批准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将新疆投资项目分别纳入规划项目储备库、立项项目储备库和备建项目储备库。指定相应的主管部门负责投资项目储备库的建设和实施。

(四)切实加强新疆投资项目投资控制。在新疆跨越式发展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设计、前期、招标、施工和竣工阶段的投资控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审批项目建设及资金,建立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投资项目论证、联合审批及审计检查监督机制,建立财务公开和事务公示制度,全面落实“事前、事中、事后、巡查”全过程职能部门的专项审计监管及社会公众监督制度,从资金的分配、到位、使用等环节入手,确保新疆投资项目阳光操作、廉政建设,确保新疆跨越式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

1.1发展阶段

对口支援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从救助贫困、输血扶贫的政府行为逐渐成为发展经济、造血解困的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的共同行为。我国对口支援阶段因出发点不同,划分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梳理相关文献和会议资料,结合笔者理解,将对口支援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为缩小各民族间经济差距,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在“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下,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各种资源进行全国性调配,采取高度集中的帮扶方式,即发达地区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或借助于国家拨款的措施,宏观调配全国区域间商品的流通和供求关系。此阶段尚未提出对口支援概念,但交流协作已形成一定规模。

实施阶段(1979年至1984年)。1979年,国家召开边防工作会议,明确“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标志着我国对口支援正式启动,结成相互支援小组,专门制定计划,开展物资、技术支援协作。1982年,国家计委、民委召开“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一定规模的实施阶段。1983年,国务院明确,由国家经委、计委、民委共同负责对口支援。1984年,全国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形式不断丰富,包括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咨询服务和智力支边,各支受双方也成立了协调组织。

发展阶段(1985年至1997年)。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1992年,国务院对《关于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的请示》作出专门批复,确定国家计委牵头,归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对口支援提到新的发展高度。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扶贫工作。

检验阶段(1998年至2008年)。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是衡量国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对口支援形成的组织、协调、指挥经验和制度优势逐渐发挥作用,特别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处理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此阶段,对口支援从资金分配管理机制,项目筛选管理评估机制,动员协调多方参与机制和舆论宣传机制得到全面发展。

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对口支援由政府完全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进而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体参与转变,发挥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支受双方的合作范围和形式不断拓展,逐步向制度性安排转变,支援关系以制度形式得到有力巩固。另外,国家以促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兼顾输血和造血功能。

1.2范围的变化

对口支援主要以物资、资金、智力、产业等方式为途径,促进支受双方合作发展。

首先,经济技术协作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经济方面支援向人才、文教、民生延伸;由对民族地区向非对口支援地区联同推进。参与对口支援的组织也在扩大,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的工作网络。

其次,领域取得纵深发展。受援方逐渐重视内部自生动力挖掘,除了争取与发达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外,在内部也开展帮扶工作,形成内外结合的联动效应,发挥对口支援的综合作用。近些年,对口支援覆盖呈现从自然灾害救助拓展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的态势。

最后,结对范围进一步扩大。1979年,确定了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云南贵州青海)。2010年,19个省市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对口支援得到全面开展,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市或一个地市的几个县市,集中资源做好援助工作。

1.3特点的变化

对口支援的制度、政策、动员和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

第一,注重培育受援方的内生动力。通过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就业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受援方的“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发挥动员体制的制度优势。积极调动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动员体制在巩固长期结对、注重环境文化保护、强化管理制度等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确保项目高效运行。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对口支援的社会动员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说明动员体制在加强对口支援、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强有力作用。

第三,形成多层次参与的协同机制。对口支援彰显政府的执行力,由单向援助拓展为共同参与,逐步向宽领域参与演进。为避免“割裂”现象,以制度化方式探索沟通协调机制,初步构建了支援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泛参与、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对项目实施的评估对象也拓展到各方利益相关者。

第四,着眼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布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对口支援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对口支援管理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动员宣传,促进对口支援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1.4政策的变化

萌芽阶段,对口支援制定并采取符合当时国情的措施开展工作,旨在推动落后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革新,促进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民族关系融合和维护边疆稳定。

实施阶段,正式确定了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和对口单位,通过国家动员的形式,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口支援政策不仅起到了显著的帮扶作用,也打破了旧有体制条块分割束缚,加强了横向经济的联系和协作。

发展阶段,1992年,中央确定牵头部门,明确归口管理,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政策基石。1990年至1999年,以中西部资源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发展战略,采取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方式,逐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21世纪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建立定向的对口支援政策,为做好重大工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检验阶段,对重灾区的救急性援助和灾后重建逐步开展,标志分级分类的对口支援已经形成。在重大灾难和重大工程中明确对口支援关系,统筹资金安排,确定支援任务,方全面开展工作,对口支援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资源统筹措施。

1.5模式的变化

对口支援前期的模式主要为单项支援,性质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政府主导,方式为拨款(物)、派人和技术协作。这种模式便于操作,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不足之处是载体缺少长效性,项目缺乏中长期规划,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带动效应。

随着对口支援推进,政策决策从中央集权逐渐下移,由政府完全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支受双方共同参与转变,体现了帮扶与合作相结合。对口支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体现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挥支受双方主体作用。

2.对口支援发展趋势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1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对口支援的关键。进一步将对口支援纳入制度化轨道十分有必要,加快完善资金分配与管理机制,项目筛选、管理和评估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和宣传机制不可停步。促进资金在地区、项目的分配制度改革,保证资金合理使用、提高效益。项目筛选要结合支受双方实际情况;监督、评估机制要支受双方、社会公众和社会媒介整体参与;多方参与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反馈的多主体模式;宣传动员机制要借助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媒介力量。另外,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对口支援相关法律制度的严谨性,减少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需建立完善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

2.2增强支受双方互动协调。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沟通制度,增强支援方在选择项目和援助规模的统筹性,支援项目论证过程应征求受援方的意见建议,结合受援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统一框架内组织援助,既要重视程序性,也要考虑技术性,将单一的项目援助提升为综合协作,避免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加大对支援项目后期追踪的管理力度。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警惕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3深化参与式共建模式。我国西部地区迫切希望加快发展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发展能力不足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和支援。继续完善参与式支援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的“软件”建设并重,增强受援方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资金、项目和人才“三位一体”的作用,集中支援资源,实现正向叠加,增强受援方的“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受援方全面发展。

2.4优化对口支援结构。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公共权力部门、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社会三大部门分化日趋明显。在对口支援中应优化三者的组织和结构,发挥三者互助协调、功能互补的作用,跳出个体性贫困或结构性贫困争论,从互构共变角度理解对口支援,科学协调各参与主体的结构,建立以合作为主、单向援助为辅的支援模式,增强支援双方匹配度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1,6:141-146

[2]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56-61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2011年是新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奋力前进的一年,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迎接和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四个增强”的特点,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GDP、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城镇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均高于2010年;自主性工业、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疆生产总值实现6575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1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上年增加799元,增长17.2%。以就业、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可贵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实施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各对口支援省市以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为重点,将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安排实施了四大类1024项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尽可能做到普遍受益。不少农牧民住上了设计新颖合理、水电气路厕综合配套的砖瓦房。援疆省市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为帮助农牧民致富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以解决受援地突出困难为工作切入点,科学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是前13年援疆工作累计无偿援助资金物资的近4倍。与此同时,各对口援疆省市积极扩大援疆渠道,通过政府额外安排及企业、社会捐赠等形式,额外援助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近2/3的援疆项目当年完工,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产业援疆快速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中央适时召开企业参与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其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疆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起来,引导、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2011年全疆引进对口支援省市经济合作到位资金1281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加大。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援疆,加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3200多名,接近前六批的总和。援疆干部和各类人才都把到新疆工作视为创业的机会、为新疆造福的机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援疆省市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万人次,安排1.38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对口支援省市接受培训。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强化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使用戈壁荒滩等未开发土地实行“零地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出台支持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政策。国家30多个部委先后来疆调研,召开援疆工作会议,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有效推进援疆工作,对口支援省市在2010年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2011年,有近百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纷纷带队,来疆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援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新疆特色产品在本省市的销售网点,有的省市组织了上万人的旅游团,有的向受援地困难群体、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两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来疆指导工作,并对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通盘部署,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提振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各支援省市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启动实施的一大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使各族群众真切体会到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到来自兄弟省市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科学推进援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援疆省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急需和各援疆省市的优势。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全方位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效。各大班子、各受援地县、相关部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主动靠前,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促进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性一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突出强基础、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好今年的援疆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各受援地、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要统筹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援疆资金,安排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项目。要总结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让各族群众居住面积有改善,水电气路厨卫浴配套,还要建设好学校、医院、文化站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经济,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民族团结的“连心工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地要主动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的沟通对接,选择具备条件的援疆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资金和建设条件,抓紧建材生产、施工队伍组织等基础工作,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群众早受益。

(二)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强力推进产业援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各支援省市要继续发挥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的优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按照永康同志提出的“三要三不一加强”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坚持惠及民生,坚持占领技术、市场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四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深圳市、苏州市两个对口援疆市的作用,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把在疆发展的中央企业和各省市企业当作新疆自己的企业,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行政许可、税收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在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经济运行的协调,对真干实干的企业,其产业出疆运输、电力供给、项目审批、资源优惠供给和配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引入新疆、融入新疆、扎根新疆,带动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企业一起共同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各级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聚集园区的作用,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主动做好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作,促进更多产业嫁接、转移到新疆。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面援疆。要在抓好经济援疆的同时,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各地、各部门要把援疆干部作为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关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援疆渠道,继续采取挂职、培训等办法,让新疆的干部人才尤其是基层干部人才“走出去”,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程,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本领。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抓紧培养受援地紧缺人才,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要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积极协调组织更多的内地优秀教师支援新疆。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转移就业、致富技能、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继续扎实推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程。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支援省市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援疆工作既是新疆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援疆省市和单位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为内地改革发展亲历者的优势,把支援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地区,努力在当地形成学习先进、团结进取、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帮助受援地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艺术产品,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要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起,自治区用三周时间,分别开展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自治区开展“主题周”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文化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的认识,切实把开展“主题周”活动的成果与推动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援疆省市的对接,扎实推动今年援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援疆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要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各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在援疆工作中的总牵头、总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共同为援疆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各受援地、县(市)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援疆工作机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援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今年,自治区将向受援地州派驻督导组,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要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中央已经明确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园区、价格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用足用好特殊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使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援疆项目进得来、落得下、推得动。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实施好援疆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援疆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对口支援省市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和吸收受援地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水平的援疆规划,国家部际联席会议也已审议通过,对今后5年的援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动援疆规划的实施是确保援疆工作科学有序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一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按照科学规划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在天山南北逐步变成美好现实。二要把握工作重心,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民生优先,立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体现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援疆的要求,抓紧实施各项规划任务。三要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基础工作。要超前谋划,把规划和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并做好与国家、自治区和受援地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好已经立项、在建项目,确保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推进,让城乡各族群众早受益、多受益。要进一步强化援疆项目的管理,落实好项目责任制,切实把援疆资金用好、项目建好,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连心工程”、“致富工程”。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对口支援;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建议

一、引言

所谓教育对口支援,就是指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对口扶持和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以增强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活动。[1]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加快西部地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公平,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首次确定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等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十年多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

二、对口支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大学,2005年1月,为进一步加大对新疆高校的支援力度,教育部又增加了武汉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并在4月启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安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1所国内知名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21个学科。

2010年,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精神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为重点支持建设好新疆大学,使新疆大学在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央决定启动对新疆大学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助力新疆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教育部部署,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采用“1+3+6”模式,即由清华大学为组长、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为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为成员的10所高校,采取多对一方式、团队化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按照“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我校在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四个方面显著提升。

十余年来,支援高校通过接纳本校教师进修访学、为本校培养博士和硕士师资、选派优秀教师或专家学者到新大任职、任教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工作,把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传输到了我校,为新大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渠道。

1、通过到支援高校进修访学,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2001年至2012年期间,学校教师中赴对口支援高校进修教师共239人,占所有进修教师350人的68%;访学教师共32人,占所有访学教师81人的40%。在学习期间,支援高校为学校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帮助指导。在科研方面,专家教授给了他们很多的指导和教诲,让他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方面,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学习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通过“先进修、后考学”的方式,大部分进修学习的教师考取了支援高校博士。

2、通过支援高校培养博士、硕士计划,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

2001年至2012年期间,学校教师中赴对口支援高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师共43人,占所有在外校在职读硕教师128人的34%;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共199人,占所有在外校在职读博教师361人的55%。各支援高校在招生、录取及培养等环节,均给予了我校适度的政策倾斜和照顾。在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初期,西安交通大学与我校采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办法,招录了一批我校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随着教育部在对口支援高校批复定向培养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的实施,结合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援高校已逐渐成为我校培养博士师资的主要途径,我校在支援高校读博教师占所有在外校读博教师的比例达到了70%。

3、通过支援高校选派优秀教师到我校任教,缓解了师资不足

2001年至2012年期间,支援高校共选派了72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及研究能力的教师到我校任教,任教学科涵盖了外语、数学、机械、建工、电气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和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有效的缓解了这些专业师资不足的状况,也把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传输到了我校。

三、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1、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落实对口支援协议

从宏观构想上明确受援院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从而在对口支援战略和实施上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2] 制定务实的对口支援建设任务,将对口支援协议落到实处。在制定对口支援协议时,要根据近年实际执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利于对口支援协议落到实处。例如,支援高校招收博士单列指标受教育部管理,每年给新疆大学批复的指标数大概在十五个左右,在制定支援高校为新疆大学培养博士学历师资的建设目标时,不宜将此目标定的过高,在协议执行过程中,也要注意统筹安排各支援高校之间指标的协调,避免浪费指标,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对口支援优惠政策。

2、依托支援高校优质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支援高校拥有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网络教育资源,受援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与支援高校的信息共享,建立同步课堂、网络教室、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等,这是对支援教师亲自到受援学校支教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减少了支教教师往返于校际之间的麻烦,提高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支援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优质资源,也可用于帮助受援高校牵线搭桥,为受援高校拓宽和提升对外交流的渠道和水平。

3、通过“人才工程”计划,带动受援高校学术梯队建设

支援高校可选派高水平教授(如博士生导师)到受援高校作兼职研究生导师,或应聘教育部“长江学者”、新疆自治区级“天山学者”等“人才工程”计划,带动受援高校学术梯队建设。此举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例如,“天山学者”在受援高校除从事科研工作外,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天山学者”之一,来校工作后就领导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此外,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织融合,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现象,也吸引着人文社科学者的研究兴趣,[3]支援高校学者可以利用西部地区的地缘优势,对此进行研究,或与受援高校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也不失成为构建对口支援双赢模式的途径之一。

四、结论

对口支援受益于当今,见效于长远。在肯定对口支援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对口支援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展望未来,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应是在理念和模式上继续扩充,在战略和实施上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以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晁勤,加玛力汗・库马什,樊艳芳.对口支援在西部高校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效益分析[J].广西轻工业,2010(12) 151-152.

[2] 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34-43.

[3] 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