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

特长生培养计划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近年来,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其侧重点和办学背景各有不同:有的以建筑学为背景,有的以宏观规划为重点,有的以地理学为背景,有的以园林学为背景[1]。各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历史也长短不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笔者认为,探索一种在地域、时代、学缘关系、学科资源上优势互补,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弱势专业,学习借鉴强校培养模式固然需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凝炼特色、另辟蹊径”,才本文由收集整理

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出路。

农林院校地缘分布广,因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各地农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较为鲜明,这正是城市规划专业所需要的;因此,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借助这种多样性,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

结合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地域及教学资源特点,文章探索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二、整合资源,优势交叉

(一)特色课程设置

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交叉,可以弥补城市规划专业的盲区。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纳入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完成城市设计方案时,可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农林院校在非主流的传统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纤维类材料等。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可将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融入城市规划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使规划从文本到图纸具备可操作性。

生态学也是农林院校的专门学科,通过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促进生态学理论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可适当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生态理论,进而学习城市生态学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参加设计实践,融入生态规划理念,使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基础上,面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科专业开设的城市学类课程,是专业领域知识拓展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社会结构,理解城市人口、社会、生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掌握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2-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有许多与农林直接相关,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方面课程上有一定的选修空间,适当选修这方面课程,建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

(二)就业点的选择

与城市规划专业强校相比,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弱势不言而喻,毕业生在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低,因此,创新培养模式,另辟蹊径,找到强校毕业生就业盲区,发挥自身特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特色只能借助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福建是林业大省,与林业结合的规划设计院有一定数量,如各地的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具有林业背景的规划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就业点往往不是强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至少不是首选,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可在这些用人单位寻找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实践教学中交流

农林院校的强势学科是农林,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资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及规划专业强校肯定要少,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设计竞赛的方式走出去,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授、专家、设计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及与设计单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综合设计实习时间,加大学生设计院实习力度。学生在设计院内与强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习生直接交流,与毕业于强校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师交流,取长补短。这是农林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二)“宽口径”培养

城乡规划学已设置为一级学科,但从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与规划不可截然分开[4]。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强校,其培养模式的专门化程度高,学生就业对口性强,而农林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即多方借鉴建筑学专业强校的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消化吸收,形成独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传统材料应用,使学生在中、低端建筑设计院也能适应工作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四、知行结合,创新技能

校内特色实践环节实训,农林院校特色规划设计实训,使学生在农林类专项规划项目方面得到独到的培养。

(一)特色教学环节

新农村规划、森林旅游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区规划、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林业生产区规划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农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台学术交流也是特色培养模式之一,通过选送本科生到台湾培养,实现学术交流与互补,培养特色专业技能。

(二) “大设计”主线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作为非农林专业,自2004年以来,其专业培养计划经过6次修订。近几年,结合社会宽口径、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2004级到2010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设计课程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完整体系;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

设计实践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体现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5]。为彰显设计实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设计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打通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线,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设计真题,做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建立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案的评价机制,形成贯穿城市规划专业5年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本科设计类课程形成有机的“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特色型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想通过自身努力在本科毕业后考研,而且目标院校多为城市规划专业中、高端院校。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体现“拔高”原则,通过公共选修课程、专家教授学术报告、课外设计小组、校际设计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二) 创新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结合地区特点,组织学有余力的城市规划高年级学生尝试特色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已在福州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面展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城市东部,城内分布较多内河、湖泊,从而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阴阳五行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理论体系,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以水为主脉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态理念。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城市生活空间日渐消失,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何让城市回归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态型城市空间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拟理清水文化对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形成的效应,从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脉络结构,总结其中的原生态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脉络结构图,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此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形成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性探索。

六、凝炼特色,水到渠成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6]。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模式应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强校的培养模式,高位嫁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凝炼特色是找准自身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确立应着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

第二,强校的优秀培养模式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发展。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弱势专业,学习借鉴强校培养模式固然需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凝炼特色、另辟蹊径”,才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出路。

农林院校地缘分布广,因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各地农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较为鲜明,这正是城市规划专业所需要的;因此,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借助这种多样性,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

结合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地域及教学资源特点,文章探索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二、整合资源,优势交叉

(一)特色课程设置

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交叉,可以弥补城市规划专业的盲区。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纳入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完成城市设计方案时,可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农林院校在非主流的传统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纤维类材料等。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可将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融入城市规划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使规划从文本到图纸具备可操作性。

生态学也是农林院校的专门学科,通过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促进生态学理论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可适当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生态理论,进而学习城市生态学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参加设计实践,融入生态规划理念,使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基础上,面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科专业开设的城市学类课程,是专业领域知识拓展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社会结构,理解城市人口、社会、生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掌握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2-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有许多与农林直接相关,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方面课程上有一定的选修空间,适当选修这方面课程,建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

(二)就业点的选择

与城市规划专业强校相比,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弱势不言而喻,毕业生在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低,因此,创新培养模式,另辟蹊径,找到强校毕业生就业盲区,发挥自身特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特色只能借助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福建是林业大省,与林业结合的规划设计院有一定数量,如各地的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具有林业背景的规划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就业点往往不是强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至少不是首选,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可在这些用人单位寻找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实践教学中交流

农林院校的强势学科是农林,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资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及规划专业强校肯定要少,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设计竞赛的方式走出去,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授、专家、设计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及与设计单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综合设计实习时间,加大学生设计院实习力度。学生在设计院内与强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习生直接交流,与毕业于强校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师交流,取长补短。这是农林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二)“宽口径”培养

城乡规划学已设置为一级学科,但从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与规划不可截然分开[4]。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强校,其培养模式的专门化程度高,学生就业对口性强,而农林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即多方借鉴建筑学专业强校的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消化吸收,形成独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传统材料应用,使学生在中、低端建筑设计院也能适应工作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四、知行结合,创新技能

校内特色实践环节实训,农林院校特色规划设计实训,使学生在农林类专项规划项目方面得到独到的培养。

(一)特色教学环节

新农村规划、森林旅游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 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区规划、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林业生产区规划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农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台学术交流也是特色培养模式之一,通过选送本科生到台湾培养,实现学术交流与互补,培养特色专业技能。

(二) “大设计”主线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作为非农林专业,自2004年以来,其专业培养计划经过6次修订。近几年,结合社会宽口径、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2004级到2010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设计课程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完整体系;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

设计实践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体现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5]。为彰显设计实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设计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打通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线,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设计真题,做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建立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案的评价机制,形成贯穿城市规划专业5年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本科设计类课程形成有机的“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特色型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想通过自身努力在本科毕业后考研,而且目标院校多为城市规划专业中、高端院校。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体现“拔高”原则,通过公共选修课程、专家教授学术报告、课外设计小组、校际设计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二) 创新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结合地区特点,组织学有余力的城市规划高年级学生尝试特色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已在福州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面展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城市东部,城内分布较多内河、湖泊,从而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阴阳五行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理论体系,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以水为主脉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态理念。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城市生活空间日渐消失,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何让城市回归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态型城市空间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拟理清水文化对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形成的效应,从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脉络结构,总结其中的原生态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脉络结构图,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此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形成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性探索。

六、凝炼特色,水到渠成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6]。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模式应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强校的培养模式,高位嫁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凝炼特色是找准自身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确立应着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

第二,强校的优秀培养模式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发展。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高校;效率;公平;速度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专业建设陆续展开。2010年6月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61所高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9月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代表的133所高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截止目前已有194所高校入选“卓越计划”,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7.79%(以2010年教育部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本科院校1090所计算),近五分之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参与了“卓越计划”,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申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卓越计划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改革,必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项政策的实施,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它的实施过程,理顺其中的几个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与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矛盾越来越突出。精英教育下的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在当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很难很好地做到。而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则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初级阶段实施的一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和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就产生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当前实施“卓越计划”就是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下优先培养卓越创新人才。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是效率优先但一定要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先”也应当“适度”,“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政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参加“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上,要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实现机会均等,避免在高校中出现像中学的“火箭班、尖子班”现象;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和参加的学生在整个学校中毕竟还是少数,虽然政策上有倾斜,但不能搞“一边倒”,要尽量公平,又不搞“平均主义”;在改革成果的转化上要及时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卓越计划毕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必将产生一些良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总结和凝练,并大面积推广,让大众学生受益。

二、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不均衡,与之相配套的政府、社会、企业等大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特点的。在追求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发展也不均衡,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外先进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可以借鉴,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未必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国情。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制订适合自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要打破高校“重申报,轻建设”的思想,把紧审批申请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专业关,加强实施高校的检查和监督,杜绝盲目的求大求快,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尽量减少“卓越计划”试点实施过程中的损失和不足;其次,在教学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中,知识课程的设置、实践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不能搞简单的“加减法”,要严格区分本科“3+1”模式(即3年的学校学习、1年的企业毕业设计)与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再次,实施高校要量力而行,防止步子迈得过快,摊子铺得过大。“卓越计划”毕竟是一项新的改革,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尚处在试点阶段,要以慎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改革,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三、特色与水平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之间“趋同化”趋势的矛盾更加突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校发展定位的困惑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的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势,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得到繁荣。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特色发展的理念是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发展个性是人才辈出的基础。保护学生的个性并挖掘、发扬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保护和发扬个性是引向创造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办出特色是个性成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领导力 资优生 金字塔模式

    美国向来重视资优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政策中制定了《雅各布。k.吉维斯资优教育规划》,提供财政拨款和研究报告,对具体实践给予宏观指导。资优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智力、学术能力等诸多方面,领导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早在1972年《天才教育法》中就有明文规定。从那时起至今,对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计划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善。

    当今在美国,“领导力”已成为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名词,它不同于专业背景下强调的如政治领导者、工商管理者所具有的能力,而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学校、家长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具体包括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适应力、非凡的创造力等。资优生也不仅仅是智商高、学业成绩优秀,更应该具有知识面广、创造力强、领导才能高、思维活跃等多方面的特点。

    全美涉及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计划不胜枚举,实施的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种:学校、家长协会、社会组织及在线教育。本文选择威斯康星州“合作教育服务处”(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 agency,cesa)为研究个案,对领导力培养的机构、模式、计划、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并作简要的评析。

    一、培养机构

    威斯康星州一向重视中小学资优生各项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资优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公立教育部(department of publiclnstruction,dpi)、威斯康星资优协会(wisconsin association for giaed and talented,wagt)、威斯康星学术资优青少年中心 (the wisconsin center for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th,wcaty)以及cesa。dpi从宏观上对cesa的资优教育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参与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wagt与wcaty从事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该州著名的“金字塔模式”,为cesa进行领导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cesa是实施领导力教育的主体,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cesa是威斯康星州中小学教育最具特色的地方。早在1963年,州立法机关将该州所有的校区按照地域划分为19个区,命名为cesa并加以编号,之后在1983年立法会议上,将其缩减为12处,依次编号为cesa#1、cesa#2……cesa#12,这次划分一直保留至今。cesa是校区之间以及校区与州之间相互联系的服务单位,每个cesax.管辖其范围内的十几所甚至几十所k-12的公立中小学。1995年,立法会议再次对cesa进行评估,肯定了其存在价值,并增加了其服务使命——将服务范围扩大到k-12公立学校以外,包括私立中小学、州内大学及技术学院等。每个cesa根据下属校区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服务项目与计划,很多具有相似之处;如所有的cesa都提供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学校与工作、学校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计划项目,个别cesa还会根据下属校区的特点开设自己独特的项目计划。

    统计表明,12所cesa中一半设置了资优生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最具代表性的是cesa#12,它位于威斯康星州的西北部,向下属18所公立学校提供服务,其内部又分为五个中心,分别为行政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智障学生教育中心。每个中心互相合作,在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领导力的培养从属于“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以5-8年级资优生为对象,该中心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从理论依据——实施操作——计划评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是该州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典型,也是本文介绍的范例。

    二、培养对象的选择与“金字塔”培养模式

    cesa#12领导力培养的对象是其管辖校区范围内18所公立学校中5-8年级的资优生。按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资优生是在智力、特殊的学术才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潜能、视觉或表演等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显示出较高天赋或才能的学生。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又有多重方式,包括专家推荐、教师报告、父母观察、校内取得成就的记录、标准测验的分数、有过优秀个案研究或优秀作品等。参与领导力培养的资优生便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筛选出的。

     “金字塔模式”是威斯康星著名的资优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把已经鉴别为资优生的个体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水平进行培养,即:

    ·基本水平——“略微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60%-70%,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因材施教,即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中间水平——“适度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20%-30%,需要正规课堂教学外再制定特别的小组计划才能满足需要。

    ·高级水平——“高级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10%,除正规课堂教学及特殊小组计划外,还针对个体的特点单独设计服务项目。

    cesa#12对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就采用这种“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资优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的内容。

    三、领导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

    领导力的特征包括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思想与行动的稳定性;包容、激励他人的能力。

    结合“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的培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二是特别的小组计划;三是单独的个人服务项目。

    1.一级水平——正规课堂教学

    (1)服务性学习。通过社区服务,理论付诸实践,培养良好的公民责任感,优秀的个人品质。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多,组员能力不同,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个组员除自己学习外,还有责任帮助其他成员学习,让帮助者有一种有成就感。

    (3)教学中灌输领导力知识。课程主题及阅读书目包括杰出领导者的传记或自传。鼓励资优生分析和评价每位领导者的动机、贡献、影响力,评定领导者所属的领导风格,分析每位领导者所经历的事件、所在的家庭等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

    2.二级水平——特别的小组计划

    (1)选修课。提供与领导力相关的选修课程。

    (2)小组自我引导计划。面向一组资优生特别设计,学生自己讨论适合资优生培养的相关话题,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锻炼自己的领导力。

    (3)学生调解计划。学生间演练如何调解冲突,学习调解技巧及领导技能。

    (4)定期集合。每学年在资优教育机构教师带领下,资优生几周内集合一到两次,参与到自己才能突出领域的特殊活动计划中。

    (5)社会实践。集中一小段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一般为半天到两天时间不等。

    此外,特别小组计划还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发展领导力,如学生会、辩堆赛、运动会、戏剧表演、艺术俱乐部、学校校报等。资优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制定目标、规定活动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安排工作计划并学习与人相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领导力的培养实践。

    3.三级水平——个人服务项目

    (1)自学。资优生若对某一领域或课程感兴趣,可以参与自学计划代替学校的课堂学习,通常情况下,参与自学计划也可获得学分,还可以获得自己擅长领域的单独指导。

    (2)一对一指导。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内,同教师、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这是一项长期的计划,资优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3)其他服务项目。根据资优生的个人特点,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持续发展课程、提前毕业、双重课程学习等。

    为了使“金字塔模式”下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很好地贯彻执行,该模式同时还注重开展教师教育、资优评估、家长参与、社会咨询等服务,作为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资优人才是一项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若对其进行恰当的、特殊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领导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领导教育从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领导力的研究与培养已风靡美国高校及中小学,成为一个热门且时尚的领域。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领导力 资优生 金字塔模式

美国向来重视资优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政策中制定了《雅各布。K.吉维斯资优教育规划》,提供财政拨款和研究报告,对具体实践给予宏观指导。资优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智力、学术能力等诸多方面,领导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早在1972年《天才教育法》中就有明文规定。从那时起至今,对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计划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善。

当今在美国,“领导力”已成为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名词,它不同于专业背景下强调的如政治领导者、工商管理者所具有的能力,而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学校、家长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具体包括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适应力、非凡的创造力等。资优生也不仅仅是智商高、学业成绩优秀,更应该具有知识面广、创造力强、领导才能高、思维活跃等多方面的特点。

全美涉及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计划不胜枚举,实施的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种:学校、家长协会、社会组织及在线教育。本文选择威斯康星州“合作教育服务处”(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 Agency,CESA)为研究个案,对领导力培养的机构、模式、计划、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并作简要的评析。

一、培养机构

威斯康星州一向重视中小学资优生各项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资优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公立教育部(Department of Publiclnstruction,DPI)、威斯康星资优协会(Wisconsin Association for Giaed and Talented,WAGT)、威斯康星学术资优青少年中心 (The Wisconsin Center for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th,WCATY)以及CESA。DPI从宏观上对CESA的资优教育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参与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WAGT与WCATY从事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该州著名的“金字塔模式”,为CESA进行领导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CESA是实施领导力教育的主体,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CESA是威斯康星州中小学教育最具特色的地方。早在1963年,州立法机关将该州所有的校区按照地域划分为19个区,命名为CESA并加以编号,之后在1983年立法会议上,将其缩减为12处,依次编号为CESA#1、CESA#2……CESA#12,这次划分一直保留至今。CESA是校区之间以及校区与州之间相互联系的服务单位,每个CESAX.管辖其范围内的十几所甚至几十所K-12的公立中小学。1995年,立法会议再次对CESA进行评估,肯定了其存在价值,并增加了其服务使命——将服务范围扩大到K-12公立学校以外,包括私立中小学、州内大学及技术学院等。每个CESA根据下属校区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服务项目与计划,很多具有相似之处;如所有的CESA都提供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学校与工作、学校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计划项目,个别CESA还会根据下属校区的特点开设自己独特的项目计划。

统计表明,12所CESA中一半设置了资优生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最具代表性的是CESA#12,它位于威斯康星州的西北部,向下属18所公立学校提供服务,其内部又分为五个中心,分别为行政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智障学生教育中心。每个中心互相合作,在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领导力的培养从属于“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以5-8年级资优生为对象,该中心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从理论依据——实施操作——计划评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是该州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典型,也是本文介绍的范例。

二、培养对象的选择与“金字塔”培养模式

CESA#12领导力培养的对象是其管辖校区范围内18所公立学校中5-8年级的资优生。按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资优生是在智力、特殊的学术才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潜能、视觉或表演等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显示出较高天赋或才能的学生。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又有多重方式,包括专家推荐、教师报告、父母观察、校内取得成就的记录、标准测验的分数、有过优秀个案研究或优秀作品等。参与领导力培养的资优生便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筛选出的。转贴于

“金字塔模式”是威斯康星著名的资优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把已经鉴别为资优生的个体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水平进行培养,即:

·基本水平——“略微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60%-70%,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因材施教,即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中间水平——“适度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20%-30%,需要正规课堂教学外再制定特别的小组计划才能满足需要。

·高级水平——“高级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10%,除正规课堂教学及特殊小组计划外,还针对个体的特点单独设计服务项目。

CESA#12对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就采用这种“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资优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的内容。

三、领导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

领导力的特征包括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思想与行动的稳定性;包容、激励他人的能力。

结合“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的培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二是特别的小组计划;三是单独的个人服务项目。

1.一级水平——正规课堂教学

(1)服务性学习。通过社区服务,理论付诸实践,培养良好的公民责任感,优秀的个人品质。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多,组员能力不同,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个组员除自己学习外,还有责任帮助其他成员学习,让帮助者有一种有成就感。

(3)教学中灌输领导力知识。课程主题及阅读书目包括杰出领导者的传记或自传。鼓励资优生分析和评价每位领导者的动机、贡献、影响力,评定领导者所属的领导风格,分析每位领导者所经历的事件、所在的家庭等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

2.二级水平——特别的小组计划

(1)选修课。提供与领导力相关的选修课程。

(2)小组自我引导计划。面向一组资优生特别设计,学生自己讨论适合资优生培养的相关话题,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锻炼自己的领导力。

(3)学生调解计划。学生间演练如何调解冲突,学习调解技巧及领导技能。

(4)定期集合。每学年在资优教育机构教师带领下,资优生几周内集合一到两次,参与到自己才能突出领域的特殊活动计划中。

(5)社会实践。集中一小段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一般为半天到两天时间不等。

此外,特别小组计划还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发展领导力,如学生会、辩堆赛、运动会、戏剧表演、艺术俱乐部、学校校报等。资优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制定目标、规定活动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安排工作计划并学习与人相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领导力的培养实践。

3.三级水平——个人服务项目

(1)自学。资优生若对某一领域或课程感兴趣,可以参与自学计划代替学校的课堂学习,通常情况下,参与自学计划也可获得学分,还可以获得自己擅长领域的单独指导。

(2)一对一指导。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内,同教师、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这是一项长期的计划,资优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3)其他服务项目。根据资优生的个人特点,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持续发展课程、提前毕业、双重课程学习等。

为了使“金字塔模式”下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很好地贯彻执行,该模式同时还注重开展教师教育、资优评估、家长参与、社会咨询等服务,作为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资优人才是一项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若对其进行恰当的、特殊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领导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领导教育从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领导力的研究与培养已风靡美国高校及中小学,成为一个热门且时尚的领域。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领导力 资优生 金字塔模式

美国向来重视资优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政策中制定了《雅各布。k.吉维斯资优教育规划》,提供财政拨款和研究报告,对具体实践给予宏观指导。资优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智力、学术能力等诸多方面,领导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早在1972年《天才教育法》中就有明文规定。从那时起至今,对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计划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善。

当今在美国,“领导力”已成为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名词,它不同于专业背景下强调的如政治领导者、工商管理者所具有的能力,而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学校、家长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具体包括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适应力、非凡的创造力等。资优生也不仅仅是智商高、学业成绩优秀,更应该具有知识面广、创造力强、领导才能高、思维活跃等多方面的特点。

全美涉及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计划不胜枚举,实施的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种:学校、家长协会、社会组织及在线教育。本文选择威斯康星州“合作教育服务处”(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 agency,cesa)为研究个案,对领导力培养的机构、模式、计划、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并作简要的评析。

一、培养机构

威斯康星州一向重视中小学资优生各项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资优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公立教育部(department of publiclnstruction,dpi)、威斯康星资优协会(wisconsin association for giaed and talented,wagt)、威斯康星学术资优青少年中心 (the wisconsin center for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th,wcaty)以及cesa。dpi从宏观上对cesa的资优教育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参与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wagt与wcaty从事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该州著名的“金字塔模式”,为cesa进行领导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cesa是实施领导力教育的主体,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cesa是威斯康星州中小学教育最具特色的地方。早在1963年,州立法机关将该州所有的校区按照地域划分为19个区,命名为cesa并加以编号,之后在1983年立法会议上,将其缩减为12处,依次编号为cesa#1、cesa#2……cesa#12,这次划分一直保留至今。cesa是校区之间以及校区与州之间相互联系的服务单位,每个cesax.管辖其范围内的十几所甚至几十所k-12的公立中小学。1995年,立法会议再次对cesa进行评估,肯定了其存在价值,并增加了其服务使命——将服务范围扩大到k-12公立学校以外,包括私立中小学、州内大学及技术学院等。每个cesa根据下属校区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服务项目与计划,很多具有相似之处;如所有的cesa都提供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学校与工作、学校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计划项目,个别cesa还会根据下属校区的特点开设自己独特的项目计划。

统计表明,12所cesa中一半设置了资优生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最具代表性的是cesa#12,它位于威斯康星州的西北部,向下属18所公立学校提供服务,其内部又分为五个中心,分别为行政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智障学生教育中心。每个中心互相合作,在提供综合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领导力的培养从属于“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以5-8年级资优生为对象,该中心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从理论依据——实施操作——计划评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是该州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典型,也是本文介绍的范例。

二、培养对象的选择与“金字塔”培养模式

cesa#12领导力培养的对象是其管辖校区范围内18所公立学校中5-8年级的资优生。按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资优生是在智力、特殊的学术才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潜能、视觉或表演等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显示出较高天赋或才能的学生。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又有多重方式,包括专家推荐、教师报告、父母观察、校内取得成就的记录、标准测验的分数、有过优秀个案研究或优秀作品等。参与领导力培养的资优生便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筛选出的。

“金字塔模式”是威斯康星著名的资优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把已经鉴别为资优生的个体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水平进行培养,即:

·基本水平——“略微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60%-70%,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因材施教,即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中间水平——“适度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20%-30%,需要正规课堂教学外再制定特别的小组计划才能满足需要。

·高级水平——“高级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10%,除正规课堂教学及特殊小组计划外,还针对个体的特点单独设计服务项目。

cesa#12对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就采用这种“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资优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的内容。

三、领导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

领导力的特征包括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思想与行动的稳定性;包容、激励他人的能力。

结合“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的培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二是特别的小组计划;三是单独的个人服务项目。

1.一级水平——正规课堂教学

(1)服务性学习。通过社区服务,理论付诸实践,培养良好的公民责任感,优秀的个人品质。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多,组员能力不同,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个组员除自己学习外,还有责任帮助其他成员学习,让帮助者有一种有成就感。

(3)教学中灌输领导力知识。课程主题及阅读书目包括杰出领导者的传记或自传。鼓励资优生分析和评价每位领导者的动机、贡献、影响力,评定领导者所属的领导风格,分析每位领导者所经历的事件、所在的家庭等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

2.二级水平——特别的小组计划

(1)选修课。提供与领导力相关的选修课程。

(2)小组自我引导计划。面向一组资优生特别设计,学生自己讨论适合资优生培养的相关话题,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锻炼自己的领导力。

(3)学生调解计划。学生间演练如何调解冲突,学习调解技巧及领导技能。

(4)定期集合。每学年在资优教育机构教师带领下,资优生几周内集合一到两次,参与到自己才能突出领域的特殊活动计划中。

(5)社会实践。集中一小段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一般为半天到两天时间不等。

此外,特别小组计划还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发展领导力,如学生会、辩堆赛、运动会、戏剧表演、艺术俱乐部、学校校报等。资优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制定目标、规定活动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安排工作计划并学习与人相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领导力的培养实践。

3.三级水平——个人服务项目

(1)自学。资优生若对某一领域或课程感兴趣,可以参与自学计划代替学校的课堂学习,通常情况下,参与自学计划也可获得学分,还可以获得自己擅长领域的单独指导。

(2)一对一指导。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内,同教师、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这是一项长期的计划,资优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3)其他服务项目。根据资优生的个人特点,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持续发展课程、提前毕业、双重课程学习等。

为了使“金字塔模式”下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很好地贯彻执行,该模式同时还注重开展教师教育、资优评估、家长参与、社会咨询等服务,作为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资优人才是一项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若对其进行恰当的、特殊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领导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领导教育从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领导力的研究与培养已风靡美国高校及中小学,成为一个热门且时尚的领域。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7篇

一、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体系,但是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党的十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无疑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发展要求。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借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经验,“卓越计划”的实施包括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阶段,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阶段式,包含以下明确要求。

(1)要求按现有学制培养工程人才,一般不搞长学制、跨阶段的连续培养,即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5年。

(2)总体上采用阶段式衔接培养模式,整个培养过程为三个阶段,即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阶段之间既有分流机制,又有衔接机制,学生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培养环节才能毕业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每个培养阶段均要有累计1年的在企业学习的时间。

以上三点要求不仅总结了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而且充分考虑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自身特点。在“卓越计划”的基本框架下,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需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培养模式。首先,参与高校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订出的本校培养标准应具有自身特色;其次,参与高校要通过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来有效地实现本校培养标准的要求。因此,各校独具特色的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模式构成了“卓越计划”多样化培养模式。

三、符合本校特色的阶段性教学

“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并且赋予每个参与的高校一定的灵活性,鼓励各个高校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两年时间的摸索,将每个阶段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且加入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

1.本科阶段

借助相关专业的企业平台,可以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安排到企业完成,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真刀真枪”地做,并且要求毕业设计的课题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同时紧贴工程实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项目,不仅有企业导师的帮助指导,学生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了解工程和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从批准成为“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至今,学校较早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着力打造“工程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只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提升效果显著。2012年5月,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在我校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收获了包括8个部级一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与2011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只获得1个部级一等奖相比,可谓进步显著。大学生机械创新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拓展,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有不少学生正是凭借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本校和外校的免试资格。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这些无疑都是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取得的良好效果,有了良好的开端,便会产生正能量,并且健康地循环发展下去。

2.硕士阶段

学院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建立了包括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汽集团商用车中心、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

学院经过严格遴选,挑选在行业中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作为“卓越计划”的合作企业。借鉴博士阶段的培养模式,聘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并且制订导师相关职责。学生到企业的实践学习可以采取阶段式,也可以采取在企业顶岗工作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负责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阶段硕士生的培养和考核,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硕士论文选题要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或现有课题,研究内容应包括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等。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整参与某一个项目或子项目的设计、施工、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建设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参与企业进行工程师继续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从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可以获得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赢。

3.博士阶段

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及服务的模式,工程领域也被推到这一发展的前沿。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如共同进行项目研发、交换留学生、到国外实习或进行项目研发等。“卓越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企业中设立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等。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课程,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国际交流合作丰富了教师队伍的来源,使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宽,也进一步完善了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机械工程学院在2012年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便确定,每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以每次半年的时间到国外知名企业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最长不超过1年,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博士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而且可以使博士生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报考我院博士研究生,使博士研究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89-02

为满足湖北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的需要,2007年湖北省正式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长江大学承办了其中的全日制脱产班两年制大专学历教育,招收了园艺种植、农学种植、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4个专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1,2]。“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是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旨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匮乏问题[3]。那么,究竟要教给他们什么、如何教、如何学等是我们必须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一、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1],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湖北省2007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培养方案》文件精神,长江大学确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满足湖北新农村建设需要。据此,课题组成员及有关教师,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和讨论,制定出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为家乡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具备生物学、园艺学、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园艺植物生产、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指导、农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能带领家乡农民致富。

二、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生源特点、学制短及湖北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目标任务,课题组研究确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面向学生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就是要为湖北新农村建设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带动一方致富的技术类人才,或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能领导一方致富的基层管理类人才;面向学生基础,就是要了解生源特点,因材施教。“一村一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源背景比较复杂[3],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的性质是“村来村去”,要求他们经过两年全脱产在校系统学习后,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定向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因此“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专学历教育工作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或基层管理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和实践教学3大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既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将三者有机地加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每一模块又按照逐级递进的认知规律分层次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模块分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3个层次。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及课程设置详见表1。

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了“针对性、通用性、实用性及整体优化”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针对性”就是针对湖北农村社会基本需求、湖北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生源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江汉平原地区西甜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开设了《西甜瓜栽培》;根据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山区的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茶学概论》、《食用菌栽培》等课程。“通用性”就是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农业通识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园艺植物生产,让学生掌握核心的、实用的、通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用性”就是学以致用,学习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技能,以满足农村基层工作的需要;“整体优化”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2年时间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合计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超过了50%。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整体优化、相互衔接、分段实施、综合安排,为湖北农村基层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四、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效果

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多年来,还从师资保障、教学内容精简优化、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改革完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村一名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高,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日制普通脱产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中获得“优秀”。培养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涌现出了不少服务社会的优秀典型,他们有的是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以其实用的专业技术带领专业合作社农户致富。有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农村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村或镇的重要领导。这些优秀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正成为湖北新农村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农村基层真正“留得住、用得上”,起着带领示范作用,因此说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饶贵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逃课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

[2]瞿宏杰.对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133-135.

[3]刘大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3-6.

[4]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6):68-69.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种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JY2010011)。主持人:饶贵珍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9篇

2011年11月14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召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再次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出炉,标志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也意味着在向世界人才强国跨越的征途中,我们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部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目前,“”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0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0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从2011年开始,部署开展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连续5年时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0篇

 

在体育教育中,特长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体育综合素质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储备人才;

 

另一方面,他们中有许多人将来要进入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加以重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方会商确定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教师虽然承担着体育特长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但是在关键问题的确定,特别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上,绝不可越俎代庖,必须要想方设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三方会商的方式为体育特长生制定培养目标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其中“三方”分别指体育教师、家长和学生。

 

发掘体育综合素质和技能都较好的体育苗子之后,教师应将学生和家长召集起来,听一听学生对体育特长方面的兴趣和追求,并向家长宣传参加体育特长生专门训练将会带来的巨大成效,通过三方坐下来会商的方式,进一步帮助体育特长生明确发展的目标方向,使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引。

 

二、因材施教制订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计划

 

体育特长生能够被发掘出来,都是因为其在体育技能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与此同时,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特点又截然不同,有些学生速度爆发力非常强、有的学生在力度上占有优势等,因此,教师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通常教师在体育特长生培养工作中,都会为学生制订共性培养计划和个性培养方案。共性培养计划是指针对未来专业测试、针对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而制订的共性计划,对于每一位体育特长生都适用;个性培养方案则是在认真分析每一位特长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所推出的个性方案。每一位学生优势特长是什么、存在着哪些薄弱的环节等内容都要在方案中详细列出来,进而形成特长生培养的详细计划。

 

三、扎实有效推进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措施

 

开展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要注意具体措施的有效性。在特长生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首先要开展好心理疏导、思想教育等方面工作,向学生讲述特长生选拔的意义、特长生未来发展的方向空间,使特长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能状态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估,然后据此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第三,在确定训练项目之后,要侧重在训练的难度和容量上下功夫,按照循序渐进和阶段性目标的原则安排体育训练活动,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科学统筹协调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空间

 

首先,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资源。例如,在时间上怎样统筹协调,做到既不能耽误高中生学习文化课程,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技能项目训练。这方面需要体育教师和学校、班主任教师以及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在保证体育训练时间充足的同时,也不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

 

其次,开展体育特长生训练培养工作,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的巩固。在这一方面,教师认为课堂训练中侧重于技能技巧方法的训练,而课后则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和巩固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

 

教师要重视整体训练的统筹协调,使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后活动有效联动起来,使体育教学工作能够充分整合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充分激发调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信心

 

体育训练通常具有运动量大、训练反复性强、训练成果不明显等特点,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产生退出训练的念头。教师应在训练时留意对学生的观察,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苗头,就要及时给予开通和疏导。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优点长处,并加以鼓励和表扬,提升学生的训练干劲,使他们的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升。

 

体育特长生的积极情感激发路径有很多种,除了进行表扬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活动,选择学生的兴奋点加以鼓励,向学生讲述体育专业训练对其人生的发展意义,告诉他们无论体育专长训练能否为他们多打开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也无论他们在将来是否从事体育专业发展,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特别是强健的体魄,对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这种心理的疏导、情感的激励,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与训练的自信心。

 

六、结束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需要教师予以高度重视。

 

教师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力度既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储备提供了保障,是我国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重要实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1篇

城市教师驻校计划(Urba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是进入21世纪后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被称为继传统的大学化教师教育模式和选择性教师计划之后的第三种教师教育模式(third-vay)。作为第三种教师教育模式,它在弥补以往教师教育模式的不足,解决城市学校的教师短缺问题,为其培养难以雇佣(hard-to-staffareas)学科的、胜任多元文化教学的合格教师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以得到奥巴马总统交口称赞的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 BTR)为个案,对该计划的状况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波士顿城市学校面临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比如,个别学科(数学、科学、特殊教育和英语语言学习者)教师短缺、教师的多样化程度较低、将近一半的新教师在工作后前3年流失。而现有的教师培养模式又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意味着它们无法培养在城市学校课堂中成功任教的教师”。因此,BTR应运而生,提出自己的使命:“基于和为了波士顿公立学校系统,招募、培养教师以及进行持续的入职指导。”BTR的教师培养过程大致分为计划的管理、驻校生的招聘和选拔、指导教师的招聘和培训、驻校学年、策略性安置驻校生和毕业生、人职指导六个部分,每个方面均制定有详细的标准。

一 “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的主要特征

(一)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制度设计

如上所述,BTR将教师招募、培养和人职指导视为教师完整培养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前后紧密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拓展了教师教育的内涵,而且“它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地统合在了一起,实现了教师培养的一体化。”BTR首先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招聘程序,选拔那些有志于从事城市学校教学工作的人员作为未来教师的候选人。一般而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职业转换者和社区管理者最受青睐。接下来,进入职前培养阶段,即“驻校年”(Residency Year)时期。届时,BTR将未来教师安置在中小学校,并指定一名跟随指导教师(MenlorTeacher)负责驻校生的学习指导。每周驻校生要花费4天时间在指导教师的班级中进行课堂教学体验,与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周五,驻校生参加硕士理论课程班,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借助理论理解实践,有机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驻校年结束,驻校生成为城市学校的一名正式教师,继续接受BTR为其提供的3年人职指导,旨在使其尽快成长为领导型教师。BTR贯通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做法,“体现了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是教师教育领域的一大突破。”

(二)领导体制的一体化

与以往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管理机构相分离的管理体制不同,BTR成立了由学区、麻州大学教育学院和波士顿卓越计划三方组成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该计划的实施。BTR是一个专门负责领导、管理该计划实施的独立机构,拥有自己的工作人员。它不仅限制麻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该计划实施中的权力,“BTR的课程管理和教授是由其雇佣的工作人员来实施,合作伙伴麻州大学教育学院对其的权力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在与学区的关系上,BTR设计了“一脚在内,一脚在外”(one-foot-in,one-foot-out)的体制,使其独立于学区、不被干涉。作为BTR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和安排组织教师的招聘、培养和人职教育等事宜,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职前和职后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的弊端,保证了培养的实效。

(三)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一体化

BTR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又具有较强的衔接性。BTR的教师职前培养在层次上属于学士后的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又是一种教师资格教育,旨在使驻校生具备一个教师的“最低限度的必要资质能力”,以便驻校生在驻校年结束后能够胜任课堂教学。在驻校年期间,跟随指导教师采用“逐渐放权的方式”,驻校生在半年后要承担50%的教学任务,驻校年结束,必须能够承担100%的课堂教学工作。同时,驻校生还要接受研究生课程学习。驻校年结束后,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州颁发的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和麻州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与获得“最低限制的必要资质能力”的职前培养目的相衔接,BTR将新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作为人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学校领导角色所需要的技能和创建建设性团队的能力,使学生高效地“由新教师成长为著名的教师”。与教育目标相对应,BTR的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教学类课程为主,包括教学基础、教学计划制定、数学、科学、英语学科教学法、沉浸式英语、特殊教育、全纳教育以及适应多元文化教学需要的相关课程。BTR的入职教育课程主要有学科指导团队、基于学校的指导、专业学习共同体和校友网络课程等。

(四)教育场所的一体化

如前文所述,创建BTR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学校培养急需的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为了保证驻校生毕业生能够留在这些学校工作,BTR将驻校生未来的就业学校作为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场所,企图教会他们学区独有的教学经验、培养他们对学区的情感、提高教师的保留率。在长达1年的学习期间,他们沉浸在未来的工作学校中,学习学校长期积累的独自的课堂知识,体验学校的文化,增加对本学区环境的感情,形成适于本学区课堂教学情景的能力。据统计,有85%的驻校生毕业后选择在波士顿公立学校工作,并保持至今。

(五)教师教育者的一体化

BTR是一种由城市学区自己培养需求教师的模式,注重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学区学校教师担当该计划的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教师主要有跟随指导教师、课程教师(Course Instructor)、现场主管(Site Director)、临床指导教师(Clinical Teacher Educator)四类教师。除临床指导教师外,其他教师均来自于学区的公立学校,大部分教师甚至是在岗教师。课程教师负责理论课程的教授,他们主要来自于波士顿辖区的大学和学院以及知识丰富的实践者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大多数都是著名的、有经验的学区教师。”对跟随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成为一名跟随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至少3年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教学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兴趣、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现场主管(Site Director)由实训学校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学指导担任,大部分的现场主管仍然在职。

二 “培养期制度+新手指导期制度相衔接”的特殊教师教育模式

借鉴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的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特殊教师教育的现状,本人认为,“培养期制度+新手指导期制度相结合”模式可以作为我国特教教师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模式的含义

第一,培养期制度,是指将招聘到的新教师集中到教育资源优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挂职学习一年。期间,采用“师徒制”的方式,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当指导教师,专门承担新教师的学习指导任务。新教师一边跟随指导教师进行课堂体验式学习,一边参加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举行的理论课程学习。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评的新教师可以授予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并正式上岗。学习期间,新教师享受见习期教师的待遇。未合格者,解除合同。此处,本人参照了林晓鸣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曾提出的教师培养期制度的理念。之所以倡导建立特殊教师教育培养期制度,是因为从国际上看,它符合学士后特殊教师教育模式的理念和做法;从国内特校新任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现状看,它有助于改善其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状况。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特校目前招聘的毕业生可以分为两类:非特教专业师范生和特教专业师范生,前者一般具有精深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门训练,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相反,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特教专业(本科)教学方案普遍存在着学科教学法课程欠缺的弊端,后者毕业时虽然拥有深厚的特殊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却缺少学科教学法的知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碍于毕业生及时胜任特校的教学工作。通过培养期的教育,可以使新教师欠缺的知识得以补充,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促进其尽快地胜任特校教学工作。

第二,新手指导期制度,是指正式上岗教师培养制度。即为正式上岗的教师再提供3至4年的跟踪指导,使其迅速度过“新手到老教师”的转型期,成长为著名教师。

第三,“培养期制度+新手指导期制度相衔接”。是指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坚持阶段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开展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持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具体实施措施

“培养期制度+新手指导期制度相衔接”模式的实施,要求大学、特殊学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和合作,一般以省级为单位最佳。

1 建立一体化的特殊教师教育机构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是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载体。因为,“从内容上讲,教师培训包括培养和培训两方面”,所以,建议各省可以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作为本省的特殊师资培养和管理机构。为了保障师资培养和管理的效率,首先应当创建一个合理的管理体制。第一,为更好地利用大学教育资源,建议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挂靠于本地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系)。第二,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内部机构。首先,建立领导协调系统,由负责管理特殊教育的省教育厅特殊教育专干、地区(市、州)教育局特殊教育专干、地方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系)院长(系主任)组成教师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科学预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其次,建立专家支持系统。由大学特殊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特校骨f教师、名校长组成专家组,负责特殊教师教育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估等等。再次,建立特殊教师教育队伍。组建一个由特校骨干教师和大学知名教师组成的特殊教师教育团队,承担对新教师的培养任务。特别要注重选拔特校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具有专业发展渴望的、善于传授教学知识的一线教师进入特殊教师教育队伍。最后,建立考评系统。建议实施发展性评价,对培养过程实施全程监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确立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教师培养“主要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其获得教师资格,为进入教师队伍,获取教师职业认证做准备,它是教师任职的前提条件。”由于新教师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已经拥有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缺少特殊教育学、教学法等特殊教师教育相关知识,因此,培养期的培养日标定位于使学生了解、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形成特殊教育教师最低限度的资质能力,能够初步胜任特校教学工作。本培养曰标的达成以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为凭证。根据教师成长规律,新手指导期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实际教学技能的提高,帮助教师迅速度过转型期,由新手成长为领导型教师。

3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根据培养期的培养目标和新教师的知识背景,培养期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两类:一是设置以特殊教育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包括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评估、各种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和教学法、盲文、手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等,其服务对象为非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另一个是设置关于学科教学法的课程体系,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及其教学法等,其服务对象为特教专业毕业生。不管哪类课程,都应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研讨两门课程,以加强新任教师的知识运用、转化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形成。

4 以特校课堂实践教学为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来学会教学(learn how fo teach by teaching)是BTR创建的根本理由。”通过临床实践培养教师是BTR模式的基本特点。无论培养期还是新手指导期,新教师都要植根于特校的课堂,通过亲自体验来理解、运用教学知识,锻炼和形成教学能力。同时,新教师必须每周参加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理论课程学习。在理论课上,新教师在学习特殊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就本周在课堂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研讨,寻找解决方法。在下周进行课堂体验时,他们就可以应用和验证这些方法。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新教师将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教师培养的科学性、实效性,使新任教师快速成长。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懈地探讨、实践才能得以发展。本文只是提出了特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不太成熟的思路和实施轮廓,以供各位同仁商榷。至于它的科学性、详细的实施方案、可行性论证,将是我进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4][8]Barneit Berry, Diana Montgomery, Rachel Curtis, Mindy Hernandez,Judy Wurtzel,Jon Snyder.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Urban Teacher Residencies:A New to Recruil, Prepare and Retain Effective Teachers in High-Needs Districts[R].http//teachingqualily,org.

[2][5]bostonleacherresidency.org/program/2011-04-20.

[3][1O]Jesse Solomon. The Boslon Teacher Residency: District-BasedTeacher Education[J].Joum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5):478-488.

[6]UTRU Qualily Standards for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s[R].Urban Teacher Residency United,2009,2.http//utrunited.org/EE_assets/docs/2010_UTRU_Revised_Stan-dards_and_lndicators.pdf.

[7][9]屈书杰,商霄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美国“教师驻校培养计划”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10):48-52.

[11]Boston Teacher Residcncy: How It Works/lnduction.bostonteacher residency.org.

[12] http://Bostonteacherresidency.org/evenrs.

[13][14][18] Stacey Childress, CeofrMarietta,Sara Schuman.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Long-term Impact[R].N9-309-043.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Colleg,20089.http//hbspharvardedu/educators.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 应届大学生 培养管理

一、目前公司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特公司推出并实施过成功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但对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学习培养是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内容也是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英特公司大学生培养工作自入职培训后,即分配到相应部门,疏忽了进入部门后培养工作的管理,未能充分意识到后期培养工作跟进的重要性。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使得英特公司大学生从入职工作到成为主力军的时间大大延长。

2.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

人才是有规格和层次之分的,公司需要培养各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即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措施。而英特公司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不仅束缚了大学生专业深度与视野,且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外流。

3.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人才成长在各个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升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平。这就要求企业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加强监督,而英特公司目前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培养效果的不理想。

二、加强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衔接

大学生入职工作前三年非常关键,既是过渡期,也是定型期。对大学生前三年的培养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流程。通过科学的“流水线”管理,达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效果,即形成了应届大学生的“三期”培养计划:

第一,见习期:实行一年过关。即新大学生入厂后,首先了解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快速融入企业;入职培训结束后,大学生进入见习期,见习期分为生产见习与专业见习,生产见习主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岗位的操作规程,专业见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组测试,并确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发向。第二,试航期:强调二年定位。即大学生在见习期结束后,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培养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素质,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第三,导航期:突出三年起飞。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具创新精神、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2.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人才培养方式

英特公司在总结技术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胆突破,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 “三期21式”,以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国际视野及综合素质。

第一,见习期10式:入厂教育、一周一工区、一日一写实、一周一小结、一阶段一交流、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规划(初步)、两周一答辩、一月一小结、一人一档案。第二,试航期5式:一月一小结、一月一策划、一月一考核、一年一论文、承担小课题、一人一规划(行动)。第三,导航期6式:一周一解读、即时小风暴、专业进修、两周一指导、一月一走访、出国培训交流、一人规划(修正)。

3.树立“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公司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后,还要注重过程的管理,完善相关监督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执行率,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专业骨干。

第一,公司在制定和规划应届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同时,应落实相关部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第二,将各部门大学生培养目标列入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长为大学生培养的唯一责任人。他既是部门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责任人,同时也是“伯乐”,既要发现人才,也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公司人力资源需加强过程的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达成“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的培养目标。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3篇

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衔接;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人才培养方式;树立“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 应届大学生 培养管理

一、目前公司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特公司推出并实施过成功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但对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学习培养是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内容也是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英特公司大学生培养工作自入职培训后,即分配到相应部门,疏忽了进入部门后培养工作的管理,未能充分意识到后期培养工作跟进的重要性。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使得英特公司大学生从入职工作到成为主力军的时间大大延长。

2.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

人才是有规格和层次之分的,公司需要培养各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即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措施。而英特公司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不仅束缚了大学生专业深度与视野,且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外流。

3.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人才成长在各个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升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平。这就要求企业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加强监督,而英特公司目前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培养效果的不理想。

二、加强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衔接大学生入职工作前三年非常关键,既是过渡期,也是定型期。对大学生前三年的培养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流程。通过科学的“流水线”管理,达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效果,即形成了应届大学生的“三期”培养计划:

第一,见习期:实行一年过关。即新大学生入厂后,首先了解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快速融入企业;入职培训结束后,大学生进入见习期,见习期分为生产见习与专业见习,生产见习主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岗位的操作规程,专业见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组测试,并确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发向。第二,试航期:强调二年定位。即大学生在见习期结束后,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培养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素质,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第三,导航期:突出三年起飞。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具创新精神、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2.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人才培养方式

英特公司在总结技术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胆突破,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三期21式”,以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国际视野及综合素质。

第一,见习期10式:入厂教育、一周一工区、一日一写实、一周一小结、一阶段一交流、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规划(初步)、两周一答辩、一月一小结、一人一档案。第二,试航期5式:一月一小结、一月一策划、一月一考核、一年一论文、承担小课题、一人一规划(行动)。第三,导航期6式:一周一解读、即时小风暴、专业进修、两周一指导、一月一走访、出国培训交流、一人规划(修正)。

3.树立“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公司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后,还要注重过程的管理,完善相关监督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执行率,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专业骨干。

第一,公司在制定和规划应届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同时,应落实相关部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第二,将各部门大学生培养目标列入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长为大学生培养的唯一责任人。他既是部门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责任人,同时也是“伯乐”,既要发现人才,也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公司人力资源需加强过程的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达成“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的培养目标。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4篇

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案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目的。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按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

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为此,实施计划过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1.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可以更好地充分体现我校“以生为本,全力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办学宗旨,“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必须与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并以此推动我院的院风、教风、学风建设。

2.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计划的实施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即每一位教师、干部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工作中来。实施计划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结合,以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发掘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3.“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部门的工作,学校各部门要全方位支持并参与计划的实施。所以,实施计划必须与我校的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合作到位,形成合力,并使工作系统化。

二、实施“计划”的项目内容

“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进一步整合在课堂外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因此,“计划”的目标内容将涉及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以就业为目的的个性化素质培养,具体包括六大“计划”模块和相关项目内容。

1.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

2.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3.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

4.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

5.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6.职业技能培训及其它

三、实施“计划”的具体落实

根据有关要求在职业设计指导、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训练、建立评价认证体系等三个环节全面推开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

(一)职业生涯导航计划

职业生涯导航计划是依托 “就业指导中心”总体负责,对大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教育的工作,并全面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

1.在新生进校后,一年级学生要实施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期工作。各系通过专业前景教育、社会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和活动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班主任、通过学生自评、成绩分析、兴趣特长与个性潜力分析等建立学生个人动态信息档案。

2.学生二、三年级职业生涯导航,重点以学生素质活动培养训练的实践工作环节。班主任根据学生个性动态信息档案对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根据可能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范围与目标而确定课外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程序。

3.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开设各种报告与讲座,引导学生调整职业发展的定位,有选择地主动参加课外素质能力培养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课外素质能力培训计划

课外素质能力培训计划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训练实施工作要使各项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以切实培养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文体艺术素质。

1.关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对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的培养,责任落实到学生工作负责人、党支部、团总支及各级团组织。

①主要通过开设“两课”、党团校理论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举办相关报告会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着力引导广大同学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②通过管理,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建设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和道德责任感。

③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以弘扬、培养广大学生的博爱之心与社会公德意识。

④通过每一位专业教师、班主任等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2.关于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

①专业教师的第一课堂教学必须向第二课堂延伸,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申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参加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级其它的科技、外语等知识能力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网页制作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科研与科技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

②举办系列讲座等相关科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技意识。

③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认识实习,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与实习中检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3.关于文体艺术素质能力

①通过组织新生参加军训,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锻炼学生顽强意志力,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②开展各种体育竞赛以引导学生提高身心素质,培养体育特长。

③充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校园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素质。

④策划、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广大学生的人文气质。

4.关于职业技能培训及其它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5篇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的好坏、配制使用和保存是否正确等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就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方法浅谈如下:

1 培养基的储存

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开瓶后的干粉培养基易吸湿,应注意防潮并在6个月内用完。应定期对储存中的培养基进行常规检查,如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果培养基发生结块、颜色异常和其他变质迹象就不能再使用。

2 培养基的制备

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避免交叉污染。复水时不得用铜锅或铁锅,以防有离子混入培养基中,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含有琼脂粉的培养基,在加热溶解之前可以浸泡数分钟:加热培养基时一定要进行搅拌。为避免烧焦和沸腾溢出,对于少量的培养基最好使用沸水浴进行加热。一般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即高压蒸汽灭菌,通常是121℃ 15min;含糖或特殊培养基,按照国家标准或生产商提供的说明灭菌。培养基配方要求的pH为灭菌或消毒后的pH值,应在25℃温度下采用精密酸度计进行测量,固体琼脂培养基应以特殊的胶体表面测量电极进行测量。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培养基的pH,应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调整,注意不可反复调pH,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渗透压。灭菌以后的培养基应该迅速冷却至所需温度并妥善保存。

3 培养基的性能测试

3.1 外观控制:制备好的培养基应有相应的颜色,一般的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无沉淀。使用前应检查培养基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蒸发/脱水。

3.2 污染控制: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进行污染测试(无菌试验),确定无微生物生长方可使用。

3.3 性能测试

3.3.1 测试菌株:选择测试菌株是具有其代表种的稳定特性并能有效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最佳性能的一套菌株,应来自国际/国家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标准菌株,菌株的选择参考卫生行业标准WS/T232-2002《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3.3.2 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良Miles-Misra法。测试菌株、过夜培养物10倍递增稀释;测试平板和参照平板划分为4个区域并标记;从最高稀释度开始,分别滴一滴稀释液于试验平板和对照平板标记好的区域;将稀释液涂满整个1/4区域,37℃培养18h;对易计数的区域计数,按公式计算生长率(生长率=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7,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1。

3.3.3 半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进的划线法接种法。平板分AB-CD四区,共划16条线,平行线大概相隔0.5cm,每条有菌落生长的划线记作1分,每个仅一半的线有菌落生长记作0.5分,没有菌落生长或生长量少于划线的一半记作0分,分数加起来得到生长指数G。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而非目标菌的生长应部分或完全被抑制,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大于6时,培养基可接受。

3.3.4 定性测试方法:常用平板接种观察法。用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目标菌应呈现良好生长,并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非目标菌应是微弱生长或无生长。

总之,做好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关键。

精品推荐